教学素养(精选12篇)
教学素养 篇1
人文素养教育是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它能使学生具备审美情感、道德理想和健康人格, 是通过一个人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的。杨叔子[1]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 做人的素质, 特别是人格, 是本之本。”可见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1 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的目的
长期以来, 以专才教育理念为指导, 重专业、轻人文是我国护士 (助产) 人才培养教育的一大特点[2]。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 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不断提高, 传统护士 (助产) 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致使学生缺少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我校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 目前已成为我校办学规模较大、生源充足、办学效益显著的示范性专业, 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专业发展和专业建设, 培养更多适用型护理 (助产) 人才, 借国家级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之机, 我们决定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文素养教学团队, 积极探索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倡导科学创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努力, 把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2 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的概况及对团队的要求
2.1 团队概况
2.1.1 主要课程
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基础、人际交流与沟通、语文基础、护理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2.1.2 师资情况
目前有外聘教授1人、高级讲师6人、讲师5人、助讲3人, 其中高级职称者占50%。
2.1.3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改革为动力, 突出应用型教育办学特色, 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动我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团队要求
2.2.1 发扬团队精神
追求精益求精、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团队精神,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发扬团队精神。
2.2.2 挖掘课程资源
一是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三是有效开发网络资源, 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四是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以期实现教学相长。
2.2.3 注重活动体验
没有活动就没有体验, 就没有教育, 就没有成长。力争使教育生活化、活动专题化, 与社区、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开展共建活动, 同时开展相关实习、演讲、专题讲座等活动。
2.2.4 落实常规计划
借助学校团委、政教处、文科教研组、“丝雨”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及学校科室,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文学、教研、学科竞赛等形式的活动, 发现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其特长的发展。
2.2.5 抓教改, 提高教学质量
不断探索护理 (助产) 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 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方针政策, 培养实用型人才。
2.2.6 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
建立由带头人总负责、教研组组长齐抓共管、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落实相关措施, 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3 人文素养教学团队的工作内容
3.1 具体内容
3.1.1 提高思想政治修养
思想政治修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3.1.2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素养是人的职业化品质, 所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特别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转变“毕业才关注就业”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性, 积极主动地掌握职业信息,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潜能。
3.1.3 提高人文素养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让学生“懂得做人, 学会做事”, 以中国传统文化“恭、宽、信、敏、惠”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诚德、明信、勤敏、自强”的良好品质。通过开设公共文化课, 加强学生的伦理、艺术、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1.4 提高心理和身体素质
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工作。学校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形式, 努力形成课内和课外、教育和指导、咨询和自助紧密结合的德育网络体系, 促进学生提高心理和身体素质。
3.2 实施措施
3.2.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创造良好的教学研讨环境。团队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规范听课、评课机制, 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2.2 加强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在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师要用人文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 把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编写人文素养类校本教材。
3.2.3 渗透学科教学
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除了渗透在专门的人文修养课程外, 还可将其渗透在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突出课程内容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形成以专业课、实习、实训为主, 各类课程全方位渗透的教学模式。
3.2.4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我校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选派了部分青年教师外出培训,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3.2.5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人文氛围
学校的宣传橱窗每学期更新两期, 介绍校本课程、特色办学及各类学生社团,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充实自己的内心, 完善人格, 升华精神, 从而为自身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3.2.6 举办人文素养讲座
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开设系列人文讲座, 每学年不低于5次,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4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举措的结果
4.1 在教育内容上, 融人文必修课、公共课和讲座内容于一体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这一举措, 优化了人文课程体系, 开设覆盖多学科领域的“概论课”、融合相邻学科的“集成课”、同一学科不同分支的“系列课”、跨学科的“边缘课”。调整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的结构, 除了细化必修课 (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流与沟通、语文基础、护理礼仪等课程) 和选修课 (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美育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外, 还充分发掘了校内外的人文资源, 邀请文化名人、学术名家来校开设人文讲座, 以培养学生多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
4.2 在教育途径上, 融人文学科教育、校园环境熏陶和教师教书育人为于一体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举措的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人文素养的获得不仅得益于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 还得益于各种人文活动的举办, 比如: (1) 举办系列人文讲座, 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2) 以校报《丝雨》和广播站为载体, 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 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3) 成立人文社团, 如文学、朗诵、播音、舞蹈、音乐、艺术、体育等协会; (4) 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演出等; (5) 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 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3 在教学对象上, 融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于一体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举措, 在引导学生提高对人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人文兴趣的同时, 还培养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奉献精神, 实现了教学相长, 不但充实了人文学科的教学力量, 而且教师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赢得了学生的认可, 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人文需求, 使学生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4.4 在教学反馈上, 融学生、教师和医院3个方面的评价于一体
实施组建人文素养教学团队举措后, 我们进行了学生自我评价、任课教师课堂评价和实习医院问卷调查, 还跟踪调查了学生在医院的实习情况, 给医院各科室发放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学生分析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适应临床环境的能力、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与病人和病人家属以及其他医技人员沟通的能力、纪律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等。
5 结语
现代护理教育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的同时, 还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我校人文素养教学团队的组建, 推动了教学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整合, 使学生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增强, 团队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得到培养, 人文素养也获得全面提高, 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 :1-4.
[2]李金莲.培养知识能力型护理人才强化护理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 :81-82.
教学素养 篇2
一、物理核心素养的界定: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二、物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1、物理观念——
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如:物质观——经典: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电子组成的,而且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可以确定;现代:原子和电子可以进行再分割,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比如电子等,不可以准确确定。
2、科学思维——(物理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具体体现)
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原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
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
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和责任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
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守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从四大类,14条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
三、如何理解“学科教育”
1、学科教育包含着学科与教育双重因素,因此必须牢牢地“踏”在学科和教育两点上。
2、重心不同,将导致两种取向的学科教育: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
3、如何定位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考成为最主要出发点落脚点。
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或载体实现教育的目标,即学生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实现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
需要建立学科与教育的平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在“教育”——身心健康、积极向上
教学素养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反思 教学素养 教学理念 教學语言 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16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规律性地反思不仅是为人师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更是有效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必行之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不意味着对自己以往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追求更好地教学素养的自省精神。毋庸置疑,反思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在进行反思的时候,教师首先势必要尽量做到全面的反思,正确从不同的角度有效进行自我监督和调整。其次,除了要督促自己勤于反思,还应该加强与身边的同事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本篇文章即立足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和途径这两个方面,阐发本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
一、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一)针对自身教学理念上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一个教师开展教学的方向标,正确的教学理念往往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此,针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思考自身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时期的学生特点,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否切实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等等。其次,教师还应该注意定期学习和研究不同内涵的教学理念,力争拓宽已有自身教学理念的深度和广度。
(二)针对自身教学方法上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的课堂效果,因而是重中之重。有关教学方法的反思,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过于单一;二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还是要以实际的教学情境为依托。(1)不同的化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喜好,因此教师很可能由于擅长和喜欢而过多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这就会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因为某一种教学方法再好,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单一地依赖一种方法就会顾此失彼。而且也会容易带给学生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难以长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一个教学方法能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评判它优劣的标准之一。有的教学方法在理论上层面可能非常成熟,但是放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能并不理想,因此,要经常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针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还离不开实践的检验。有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但是放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可能并不能实现它的优势。比如说,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非常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是如果教师难以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就刻意使用的话,可能会影响整个教学的大局。因此,教师在使用某一教学方法的时候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三)针对自身教学语言上的反思
教学语言是联结化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媒介,注重语言艺术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事半功倍。教学语言的艺术不单单指具体语言表达上的用语艺术,也涵盖教师讲课时的语音、语调、语速等一系列内容。有的教师在教学语言其他的方面都堪称完美,唯独就是语速过快,学生往往还没回过神儿来呢,教师就讲完了。这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学生吸收知识需要一个相对的过程,如果教师不注重语速的问题的话,就会影响学生的实际知识消化水平。教师也是常人,在教学语言方面多多少少可能都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教师勤于反思、及时改善,就可以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突破。
(四)针对自己与学生交流问题上的反思
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是组成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部分。有的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有的教师在互动的方式上过于单一、还有的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话题选择上过于狭隘等等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一名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与学生互动的技巧,才能正确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默契配合。因此,经常反思自己在师生互动上的不足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
(五)针对自己作业布置形式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完结,在课下要及时布置作业给学生,一来可以引导学生及时温故知新,二来也通过批改作业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有效获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所以,作业可以说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因而作业布置得是否合理都是很关键的。教师在作业的布置方面既要对作业量保持清醒的认识,更应该适当拓宽作业的布置形式,努力帮助学生在书面作业完成的基础上也实现实际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
(一)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其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因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最关键还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探索、研究和反思,才能发现最多的优势和不足,从而针对性地整体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从同事和学生那里吸取有益的意见、建议
身在局中,由于视角的有限性,教师对自己的一些问题也许不能全面地认识。因此,有效挖掘身边的资源,求取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是必须的。首先,教师与教师之间针对教学有很多的共同语言,而且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优势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积极地与身边的其他教师沟通是有益于开阔反思的视野的,从而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中有很多无疑是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的。因此,学生给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教师都要虚心接受、认真反思。
实施差异教学提高信息素养 篇4
现状分析
由于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 各地、各校之间的资金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有较大的差别。各个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情况和教学要求也不同, 有的学校能满足学生接受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 而部分学校把电脑作为摆设, 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没上过几节信息课。
在信息课上, 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质量和速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课上教师布置完操作任务, 过一段时间后, 如果仔细去巡视一下, 会发现此时学生在各忙各的内容:一部分学生早已完成了任务, 正玩游戏、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 满足自己的兴趣;一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 正紧张地忙碌着;剩下小部分学生知道自己完不成老师的作业, 有的看邻座操作, 有的干脆我行我素, 玩自己喜欢的内容了。怎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个班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存在着差异。
存在问题研究
造成学生信息技能差异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1. 家庭生长环境的差异
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是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为培养孩子的特长, 购置了计算机, 送孩子参加电脑辅导和培训班, 这些孩子相对来说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有一定的积累。而大部分学生, 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 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甚至一切从零开始。电脑操作水平有很大差距。
2. 学生性格、兴趣的差异
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 那些平时活泼好动的学生往往在课上敢于去操作、去尝试, 而一些性格内向、稍有自卑感的学生, 则坐在电脑前不敢轻易动手。所以在学生完成任务时, 我们经常发现, 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情有独钟, 能够积极主动地钻研;有的学生要靠教师的督促完成任务;还有的学生则对信息技术课兴趣不大, 学习时只是随便应付了事。
3.学生自控力的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形式新颖的网上聊天、惊险刺激的游戏等, 极易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经过调查, 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强。而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 课上根本不听从教师的安排, 他们关注的不是本课的学习内容, 而是包罗万象的网络空间。
有效策略探讨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做到既有统一要求, 又因材施教, 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这里我想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 探讨实施差异教学的几个有效策略。
1.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
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差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 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每年我接任新的年级信息课时, 首先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技能测试, 然后根据成绩和操作情况将学生分为三层:把那些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对电脑感兴趣、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优等生”, 列为第一层;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理解接受能力较好、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态度较好的“中等生”, 列为第二层;对那些电脑基础差, 思维反应慢或理解接受较差、同时自己又不努力的“较差生”, 列为第三层。在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后, 我充分挖掘“差异资源”, 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 我从一些基本的操作, 如鼠标操作、指法练习等入手, 耐心地个别化辅导, 并精心挑选信息技术发展的视频播放, 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于那些“电脑高手”, 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 对他们进行电脑绘画、PPT制作和基础编程等专门辅导, 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我还经常用高一层的目标来要求学生, 让他们不断受到激励, 奋发向上, 愉快地发展。
2. 巧设任务分层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关键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面对学生之间信息技能的差异,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 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 制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 如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布置的任务最好以小知识点的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出, 让学生能根据目标一步一步学习探究, 尽量地实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区域, 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 我在教学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 要求学生制作完成一个介绍我们家乡的PPT。布置给三层的学生的任务循序渐进, 难度逐渐增大。这样的任务设计, 让基础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 巩固了知识, 达到了教学基本要求;优秀生又能在练习中培养运用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样,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在教学中均能获得成功感, 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鼓励他们挑战更高层的目标, 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 搭建合作小组是实施差异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适合选用集体授课的形式, 同时因其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培养信息素养。而小学生天性好动, 在机房上课时师生关系是“一对多”, 一些学生只顾自己玩, 经常做与课堂无关的操作, 成了“放羊式”上机课,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只要加强对组长的管理, 明确分工和责任, 发挥他们监督、管好本组组员的积极性, 教师就能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更好地解决学生的疑问, 更多地点拨、辅导学生, 巡回指导。
分组最好能体现出多样化, 能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组。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自选主题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进行分组;有时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学习态度, 进行好、中、差搭配的分组。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要及时表扬, 组织全班进行总结经验、方法, 博采众长。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 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丰富学习交流内容, 深化学习结论。
实践证明, 分组学习后, 小组长真正地成为组员的好帮手、教学的小助手。小组成员互帮互助, 献计献策, 齐心协力, 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的理论与操作水平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独立探索和与同伴协作交流, 不断进行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完善, 各方面的素质均得到提高。
4. 课堂评价是实施差异教学的保证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也提出要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 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实际的信息水平和提高的幅度, 还可能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尊重学生个性, 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高标准、严要求, 使他们更加谦虚、谨慎, 不断超越自我, 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 在指出不足时又为他们制定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为他们树立信心,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逐步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 篇5
小学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思维品质是思考分析能力,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活动。文化意识是理解各国文化内涵,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都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同时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等基本理念,而这些理念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相符合。
1.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利用教学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资源等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贯穿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使学习过程真实而有效,能极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
2、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运用是双向性的,鼓励学生开口交流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使用恰当的课堂用语和学生进行交流。运用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流,并体会语言交流的趣味性。然后在学生开口交流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发展都有差异性,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老师应该做的是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充分的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多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交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胆怯心理,慢慢养成敢说、爱说英语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对话交流时,能干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有难度的内容进行交流,而胆小内向和差一点的学生,老师不仅要多鼓励,帮助建立英语交流的自信心,在交流内容上就要选择简单容易的,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都能体会英语交流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将跨文化意识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就要了解各国文化差异,所以在小学阶段,多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一门语言的掌握。
4、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每一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很多教学方法和模式适应一个学校的学生却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校的学生,老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进行课堂改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学校实际情况。贴合实际的教学才是最实用的。然后要注重英语兴趣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老师要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最后,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学习,如课本剧表演、化装舞会等,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与课外学习的拓展活动实践中理解和学习知识,改善学习效率,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评价体。通俗地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加强概念教学培养数学素养 篇6
一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渐进性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学习、完善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学生了解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后,不仅能够体会相关知识的差异,而且还能体会到这个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特点,真正透彻地掌握相关概念。如三角函数的概念,初中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学习三角函数,而高中是在学习了函数概念之后学习三角函数。因此,高中三角函数的定义需要将以上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函数的三要素即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角度重新认识三角函数概念。这里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对应法则”。对应法则应该是“x对应到角x与单位圆交点的纵坐标(特殊的对边/斜边)”,这样,任意给出一个角,通过计算该角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就能得到需要的三角函数值了。也就是说强调“对应法则”使得我们计算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不再局限于在直角三角形中计算出几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通过对三角函数定义中的“对应法则”的强调,既加深了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又体会到了三角函数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函数,初中的三角函数是高中三角函数的特殊情况。于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在实数范围内的三角函数概念就形成了。
二是在教学中要关注概念的应用价值,数学概念的充分理解体现在概念的应用上。一方面,数学概念的应用体现在以这个概念为背景的新知识点的形成上。以三角函数概念为例,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后,学习“符号问题、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式、诱导公式”等知识点总是感觉杂而乱。其实这些知识点都能很好地体现三角函数自身的特点,它们都是围绕三角函数的概念展开的。其中,“符号问题”是从坐标角度体现三角函数概念的应用;“三角函数线”是从图形的角度体现三角函数概念的应用;“同角三角函数式”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体现这几个函数之间的关系;“诱导公式”是从角的位置关系角度体现三角函数概念的应用。对初学者而言,如果孤立这些内容,确实会感觉三角函数内容杂而乱。因此,教学时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即应从三角函数的概念切入,合理展开思维。另一方面,数学概念的应用体现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知识点的教学要完整体现它的形成过程,不能舍弃过程而只注重结果是否正确。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只有需要的结论,更蕴含着思维方法。让学生从概念的每一个词语寻找解题的信息点,养成用概念约束思维的好习惯。
三是在教学中要关注概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如数学符号与图形语言、自然语言的相互转化能力。数学符号是表达数学概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把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简约化、明确化,但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形成概念及应用时加大了难度。因此加强数学符号与图形语言、自然语言的相互转化,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新概念时,从数、形以及语言的不同角度来研究,使得学习数学的能力大大提升。
加强概念教学,可以培养数学素养,体会数学思想。作为教师,教学中要遵循科学规律的方式,合理而高效率地教授数学概念,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数学之美。
作者单位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教学素养 篇7
一、创新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知道, 教学内容虽然是一个系统, 但它却是可分可合的。教师可以在保持原有系统的前提下, 把教学内容分开成一个个构件、一个个单元, 或者把一个个构件或单元合并成一个系统进行教学, 以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 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的必修模块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 我融入了通俗的音乐作品, 如韩红的具有藏族民歌特点的《家乡》、布仁巴雅尔的具有草原风情的《吉祥三宝》、腾格尔的具有蒙古族民歌的《天堂》等这些感情饱满又抒情的歌曲, 通过吸纳一定量健康的通俗的音乐,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在聆听中愉悦身心。
二、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努力创设各种情境, 以兴趣做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因此,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 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以《黄河大合唱》一课为例,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为此需要教师让学生首先理解这首作品的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件展示, 让学生了解上个世纪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音乐家的创作故事, 深入了解《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八个乐章展示, 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然后,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大合唱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 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与轮唱, 有时还可以穿插朗诵等形式, 只有在让学生了解了作品内涵以及群众大合唱的相关知识后, 才能让学生在非常熟悉的乐章中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下, 适合学生快乐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引领课堂教学深入改革的力量。这不仅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也能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思考并探索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整个教学手段、教学环节和课堂布局都能做到精雕细刻, 用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过程, 使每一堂课都充满乐趣。例如在学习《阳关三叠》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多渠道收集有关“爵士乐”的资料, 并自选展示作业的形式。在课堂上, 每个小组各派代表, 利用手抄报、网页资料、小册子、课件等形式展示了爵士音乐的相关信息, 将爵士音乐的起源、使用的乐器、发展与流派、演奏的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内容进行交流展示, 在课堂上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次以“月”作为主题意向的多元文化教育, 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搜集资料, 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古典名曲的传统文化的了解,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四、创新考评模式, 多方面衡量学习效果
在新一轮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不仅对课堂教学赋予了新的视角和空间, 也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 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来说,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 但是, 我们不能单纯地以乐理知识和识谱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主体, 而要将情感、态度、兴趣、智慧等因素紧密结合, 创新考评模式。现代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完整的评价, 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既要体现客观评价, 也要关注个性差异;既要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也要善于激励学生, 给学生向前迈进的巨大动力,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由此使高中音乐课成为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基石。
语文教学需要史地素养 篇8
自古文史不分家,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 万事万物无不是文人为之驻笔的对象。笔者曾就人教版六年制教材所选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问卷于师范学生, 结果90%的学生不知道元二去哪了。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不知是去东吴的船还是从东吴来的船, 此等笑话在语文课堂是屡见不鲜的。没有地图, 学生连基本的地理概念都没有, 老师却大讲《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等等。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以课程综合化为主要特点, 不仅设综合类课程, 同时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 即注意相关知识的联系、相关学科的联系。通过本国语言文字教学, 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家的传统观念, 接受爱国主义及各种道德情操的熏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停留于字面的解释、诗意的理解, 要深刻领会古诗所蕴涵的时代文化特质, 它承载的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抑或逝去的文明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 当时被谱曲传唱, 称为“阳关三叠”。如仅是从字面解释, 学生得到的印象只是友人远行的依依不舍, 未免单薄。笔者认为这首诗的讲解应抓住渭城、安西、阳关三个地域名称作为理解的关键。教学设计如下:
一、理清线路:渭城———阳关———安西
*渭城———友人出发地。位于渭水之滨, 即秦都城咸阳, 今天陕西境内。
*阳关———友人途经地。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位于玉门关南面。
*安西———友人将去地。是唐代的都护府, 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
二、启发思考: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示背景中的历史知识, 帮助理解
*秦长城西起临洮, 东至辽东, 即从今天陕西咸阳至辽宁境内。秦长城是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南下而建, 长城内外两种经济、两种不同文化和生活习俗。长城以西、以北一直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与中原相比自是陌生得很。
*唐朝打败西突厥, 才在安西设都护府管理新疆天山南北。
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涵的深情, 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 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 从汉代以来, 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 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 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 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 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 虽是壮举, 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 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 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 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 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 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 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三、引发想象
初春的早晨, 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 空气变得湿润, 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 到处是青青的柳色, 一片生机盎然。此处是借景抒情, 中原的景、友人的情, 衬托将去之地不可知与祸福难料。诗中用“氵邑”字形容雨湿尘埃, 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 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 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 诗人劝他多饮几杯, 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 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 何况此行的目的地, 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 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 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 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 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四、知识拓展
唐朝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进一步说明唐朝时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少数民族仍是不甚了解。
语文学科教授的作品是经过精选的, 反映了本国文化传统的精华。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其教学应立足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找回缺失的大语文观, 走文史地结合的道路, 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首先明确为什么而教, 新课程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要落实, 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责任重大。试想, 由《望庐山瀑布》———李白———唐朝———唐太宗———杜甫———白居易, 由瀑布———断层———地壳运动——地形地貌,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学生的认知目标不仅满足于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 而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拓展过程。作为语文教师, 在史地方面的素养不可小觑。 (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四、注重成功体验教育,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学生各方面的提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现代教育界也作过许多研究和探索。不管如何, 努力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于未来人才来说是必备的。学生在实行自我教育时, 其心理应该是对学习或其他某一方面处于积极向上, 充满信心的状态。教育专家研究的“成功体验”教育理念, 就是让学生在多次成功的积极状态下, 努力完善自己, 力争上游, 其教学效果是很神奇的。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也作了些探索, 对待作业评价较为慎重, 学生所交的作业, 虽然不够完美, 但也要善于找出这张作业的可取之处, 表示肯定。成绩评定宜采取积分制, 即每一次作业都是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尊重、诚恳、平等、客观和公正的教育教学氛围。另外, 我们还帮助学生选一些各
自较好的作业, 布置在教室和宿舍的墙上或橱窗内, 这样在适当的群体压力下, 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竞技状态, 也就是说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这样对他们的知识、品质、意志、个性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发展作用。
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美术的教学, 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使他们具备未来人才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只要我们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细心研究探索, 大胆改革创新, 一定会把美术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
培育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品质 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如何才能顺利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明确的指示。 十八大报告指出, 我国最新的教育方针是,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 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 培育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 “核心素养体系” 这个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 “关键”因素。
因此,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培育核心素养, 既是对党的教育方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思想的具体化、 明确化与深化, 同时也吹响了整个课程、 教学和评价从 “学科本位” 到 “学生发展” 本位转型的号角。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 培育核心素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追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作为一门以育人为主旨的学科, 尤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初中生的三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整合, 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表现出来。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认同、 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立场、 有理想的中国公民。 政治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国家在情感上和理智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及 “情为祖国动、 情随祖国动” 的自觉行为。 具体来说, 就是初中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 要热爱祖国, 忠于祖国, 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有中国立场、 中国情怀, 能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了解中国的国情, 理解和自觉拥护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拥护中国共产党及领导, 热爱社会主义, 能关注和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 为中国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确立为中国的发展承担责任和做出贡献的志向, 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增强民族自尊心、 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责任感。“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对于国家、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政治上的认同, 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 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 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 增强民族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培育 “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思想、 有理智的中国公民。 21 世纪,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 信息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时刻处于一个多元文化、 多种思潮、 多种价值观的漩涡之中。 初中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 “理性精神” 的中国公民,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分清善恶、 是非、 美丑,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坚持原则, 坚守底线; 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 看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要实事求是、 坚持真理,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 落后思想的侵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弘扬正能量。 “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国家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育 “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自尊、 守规则的中国公民。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 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中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 因此, 培育学生的 “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 对初中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和法治教育,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自觉树立法治观念, 强化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 积极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 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能够促进初中生依法自律, 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育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 就是要培养有担当、 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如: 诚信友善, 自律自强, 言行一致, 孝亲敬长, 富有同情心, 对人对事负责等, 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 个体与群体、 个体与社会、 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 需要有家国情怀, 能心怀天下, 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 作为一个社会人,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世界里, 我们时刻都在享受着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发展的成果, 关注着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发展的动态, 有着积极参与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建设的迫切心情。因此, 培育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 是促使初中生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
政治认同、 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这四个核心素养在内容上相互交融, 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紧密联系、 相互促进, 构成一个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有机整体, 对促进和推动学生发展发挥整体作用。 其中, “政治认同”是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灵魂, 是 “ 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的共同标识, 决定学生成长的方向。“理性精神” 是达成 “政治认同”、 形成 “法治意识”、实现 “公共参与” 的主观条件。“法治意识” 是 “公共参与” 的必要条件, “公共参与” 是 “法治意识” 的必然表现, 是 “政治认同” 和 “理性精神” 的必然结果。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导渠道, 对学生进行本学科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 和 “公共参与” 核心素养的培养, 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 对于指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健全人格修养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 思想品德核心素养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 也是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
三、 思品教师在培育核心素养中的应对与担当
思品教师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 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培育者的重要角色。 思品教师要积极应对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在改革中勇立潮头、 有所担当, 在专业发展中需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做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做一辈子教师, 就要做一辈子学生。 教师职业注定要 “活到老, 学到老”。 思想品德教师应把终身的学习 “内化” 为自觉的行动, 在学习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增强教育的慧心。 教师应积极学习党中央文件和重大会议精神, 树立立德育人理念; 主动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理念,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细心观察学生学情,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
做创新行动的学习者。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不付诸于实践, 势必出现教育教学中 “穿新鞋走老路”, 说一套、 做一套的 “两张皮” 现象。 唯有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变成实际的教学行为,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勇于尝试、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 才能在实践中锤炼自身的教学技能, 提升自身的教学品味和教学品质, 炼就教育的智慧, 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此, 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 教法, 更要关注学情、 师情、 班情、 校情, 还要通过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课堂观察技能、 群体合作技能、 情感交流技能、 课堂纪律组织管理技能、 组织学生活动技能、跨学科互动素养、 媒介素养等等。
做反思研究的学习者。 俗话说,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新形势下, 思想品德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要走出原有的惯性和禁锢, 有所突破进, 推陈出新, 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 更应有永不停步的反思和持续研究探索。 学习 ———行动———研究, 再学习 ———再行动———再研究, 唯有这样, 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享受教育的快乐, 提升自身的教育境界和核心素养, 丰富教育的智慧。 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或教育教学细节的追问、 审视、 推敲、 质疑、 批判、 解剖, 对课堂问题的追根溯源、 剖析思考、 改进完善,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优化化学教学 培养学科素养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研究和思维的基本方法、化学学习能力、化学科学品质等。化学是一门基础性自然科学, 而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是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STS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的。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也就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学生是活动的中心, 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鼓励、鞭策、引导。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 复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 笔者让学生讨论:“如何证明醋酸是一种弱酸?”引导他们集思广益, 提出各种方案:利用强酸制弱酸原理来进行证明;利用弱酸的电离特点, 通过测定醋酸溶液的pH证明;测定醋酸钠溶液的pH值证明;测定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的pH值证明;通过同浓度盐酸和醋酸溶液做导电能力比较实验证明;通过用同浓度盐酸和醋酸的溶液与锌粒反应, 比较快慢程度证明;通过相同pH的盐酸和醋酸与足量的锌粒反应, 测定生成氢气的量证明……
在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契机, 分析题目实质, 总结解题规律, 再进行引申变换, 多角度设计问题, 通过一题多变、异题同解,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 收到以点串线、触类旁通、深化知识之效,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乐趣, 培养其科学素养。
二、优化实验探究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动手参与实验, 不断探究, 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 加强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氯水的性质时设计问题:“氯气能溶于水吗?其溶解度如何?”接着教师先将收集了氯气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少量水, 拧紧瓶盖并振荡塑料瓶,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得出结论:“氯气可溶于水, 1体积水溶解大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叫做氯水。”接着引导探究:“氯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 进行大胆猜测:1.如果只是物理变化, 可能存在氯气分子、水分子等粒子。2.如果是化学变化, 又可能存在氯离子、氢离子等粒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进行验证猜想。学生从而根据实验验证, 明确了氯水中除了氯气分子、水分子外, 还存在氯离子, 但对是否存在氢离子有异议, 无法解释向氯水中加石蕊无明显现象。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尝试将氯水逐滴滴入石蕊溶液中再观察现象。最后, 学生得出了实验结论。
实验中, 教师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使他们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 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激起实验探究的兴趣, 锻炼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引领关注现实生产生活, 在增趣中促进学科素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并适时地穿插化学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工业合成氨等化学史, 这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认识到化学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感到学化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 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和任务, 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视德育渗透, 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科学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 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并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 人类社会将不断进化, 从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一步步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前进。如中国古代劳动群众在化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火药在世界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还有, 近代化工专家侯德榜致力于祖国的化工事业, 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返回祖国, 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发明了我国自己的制碱方法。所以, 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 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学素养与英语教学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学素养;语言文字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英语更是学校的一门主要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图能熟练掌握这门语言,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课堂上,不少教师仍沿用单一的“满堂灌”的形式。即使准备再充分,讲解再细致,也难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和教材过于依赖,缺失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事实上,传统的英语教学目标的制订也有所偏差。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不单是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鉴赏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社会能力的培养。因为,英语虽然是一种交际工具,它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人文性和思想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涉外活动日益频繁,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表达,哪怕是流利的语音语调,也难以做到应付自如。我们还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但目前,许多教师把课堂的重心放在语法分析、词汇讲解上,再补充大量习题给学生用以巩固知识点,甚至推荐一些所谓速记窍门,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虽然能掌握大量知识点(或者叫考点),在实际运用中却左支右绌,还有可能在这种枯燥的学习中逐渐丧失对英语的
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习英语的成效,必然要培养其兴趣。但如何能在英语教学中实现这一点,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扰的问题。笔者以为,文学素养恰恰是一个关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语言和文学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的小说、狄金森的诗歌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恰似充满文学色彩的语料词库。高雅、通俗、含蓄、明快,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多样的风格正体现了英语表意丰富的特点。而学生在阅读时更能身临其境,摆脱掉一味死记硬背的枯燥乏味,从而感受到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并且能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有一定了解。
不仅如此,文学素养可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加强其语言和文化修养,并且对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培养文化的鉴赏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璨如繁星,恰似一个万花筒般的天地,学生在其中自由地徜徉不但可以巩固其语言基本功,还能引导他们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升华其思想。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首先,对课本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相关作家背景及作品信息资料,以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将生词和语言点作为教授重心,更要注重把握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和逻辑关系,并适当介绍修辞来引起学生兴趣并展现文学之美。同时,也可以利用目前多媒体优势,运用视听法等新型教学方法。欧美原声录音、原音电影,包括唱片等等,比起书面资料来显然更加立体、直观。特别是如今学生对于欧美演艺明星也比较关注,适当引入流行的曲目、电影等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舞台剧则弱化了原著中抽象晦涩的一面,使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轻易深入到作品当中,从而有兴趣、有机会细致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并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除此之外,要注意多进行课外的阅读扩展。文学作品的题材无疑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采用不同的手法,体现不同的语言特点。课本选取的虽然是经典,但在浩瀚的文学之海中毕竟只是沧海一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推荐并安排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著,并与之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对语言文学进行鉴赏,在长期积累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总之,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课前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课堂上运用朗读、视听、鉴赏等多种方法,课后进行大量扩展阅读等等,用英美文学名著的人文思想、智慧和魅力去吸引学生、征服学生。笔者相信,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能够更轻易找到英语入门的途径,并在长期的积累中产生持之以恒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素养与外语教学 篇12
一、外语教师良好的素养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 外语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现代社会对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掌握的专业知识越来越精, 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这种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变化, 教师的素质必须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首先是教师的文化素质。尽管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早有规定, 但由于历史与经济的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状况落后, 人口数量巨大, 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即使目前要改变这一状况, 也需若干年的努力。近年来, 尽管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 大批毕业生难以就业。然而, 教师的新老更替因年龄结构和退休年令的限制, 学历层次偏低的教师也不可能一下子退出教育舞台。而高速发展的社会和科技又要求他们必须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教师必须通过在岗学习提高学历层次, 充实文化知识, 改变教育理念;还要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式和熟练运用不断变换的教材;否则, 就无法适应教学工作。加之工作岗位的激烈竞争, 职业危机心理使他们也不敢懈怠。另外, 在现代科技信息社会中,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也已增多, 对教师知识量的要求自然提高。外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提高文化素养, 才能满足新时期的教育需要。
(二) 外语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前提。外语教师比起其他教师接受了更多的外域文化, 特别是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更大更直接一些, 开放意识也更强。在这种文化和生活冲击下, 更需要坚定忠诚祖国的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坚定地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 遵纪守法, 严以律己;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为祖国和下一代的前途负责。师德是教师素养中的灵魂,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因此, 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道德的修养, 培养高雅的情趣, 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学生崇尚教师, 才会更自觉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同时, 热爱教育和学生, 严谨治学也是外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当然, 热爱学生也要注意合理的方式方法, 以实际行动体现为人师表的重大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 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 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认识当作正确的观点随意向学生灌输, 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任意向学生任意宣泄, 造成误导。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备课, 备课要为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是应付检查, 这些都是道德素养的基本成分。
(三) 外语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
专业知识能力着重于教师所从事的专门学科, 也包含和专业密切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果外语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精不深, 传授就难以准确、熟练, 甚至出现许多谬误。如发音不标准, 口语不地道, 问题解答不出来等。知识面狭窄, 上课不生动不形象, 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不会应用, 工作比较吃力。外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知识功底及听说读写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有两种语言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 善于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善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专业素质不过硬就不会成为优秀的外语教师。
(四) 外语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
外语教师应当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掌握不好, 就不能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和教育规律, 难以用适宜的方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活动。在知识传授中, 不会对教学对象分层次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 声音不适宜, 语言不恰当;授课平淡乏味, 凌乱无序;讲授内容不系统不深入不连贯, 甚至无关内容讲述太多。教法单一, 模式呆滞;板书不规范, 语速不恰当, 方言土语太重;教材把握不好, 也不会管理课堂纪律。而在外语教学中外语使用太少, 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作业布置不当或不批改等等, 都是自我修养不够不懂教育理论的表现。必须不断研究教育理论, 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如何培养良好素质, 适应现代外语教学
每个教师都希望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但是, 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 付出艰辛的劳动。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育人活动, 需要满腔热忱和真诚的爱心, 来面对教育对象和教学工作。必须培养优良的教师素质, 适应现代教学需要, 这些素养包括:
(一) 具有超前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当今社会是个知识膨胀, 信息爆炸的时代,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知识不断变化更新。外语教师必须注意更新教育理念, 不断改革创新;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并通过多元化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和点拨学生,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实现师生交流, 快乐学习的目标。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 外语教师要积极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观念及和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对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积淀。如:
1、系统的把握语言理论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外语教师要掌握从事语言工作的各种技能知识;了解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及使用规律的知识;研究语言理论;正确认识语言习惯与外语学习的概念;了解必要的教学法流派特点;这对语言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学习语言学的另一个作用是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本质, 提高运用能力及语言素养, 并能在教学中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选择和使用符合语言规律的教学法, 有的放矢, 使学习者便于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2、懂得外语语言学习理论
随着近年来外语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 一些传统的外语教学观点做了某些修正。尤其是对错误分析、中介语、学习心理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新时期教育要求外语教师熟悉这些理论, 并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特殊性有清楚地认识, 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奠定长久学习的基础。外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法知识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教学技巧的应用, 教学法产生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了解它们的优劣及来龙去脉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相出适宜的教学法, 取长补短, 为我所用。
3、要具有扎实厚重的专业技能
外语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技能, 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外语的工具性作用。教师的外语实践能力既能为学生提供楷模, 又可以为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提供可靠的保障。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外语实践能力, 要努力做到熟练把教育科学运用于教学, 能自如驾驭教材和课堂, 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善于组织课内外活动并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能够掌握教学规律, 使培育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水平达到较高层次。
(二) 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修养和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外语是一门知识科学, 同时也是蕴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外语是人文教育学科, 人文思想渗透整个文化。外语教师是科学和文化教育的整合者, 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兼顾人文教育, 融合外国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挖掘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人文教育思想。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熏陶, 培养出其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在世纪之交, 科技有着重大的突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空间技术的飞跃,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海洋空间的利用, 生物技术形成的生命科学核心等, 使社会进入了一种新的教育环境。
(三) 养成终生学习习惯, 锤炼高超教学技能
在信息社会中, 知识的新陈代谢频率加速。它给我们带来了海量知识, 也产生了巨大“信息压力”。如不及时吸收新知识, 我们很快就会落伍于时代。生活学习环境的迅速变化, 也使我们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条件不断变化。我们不主动学习, 拓宽知识渠道, 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就无法引领学生进入科技新时代。培养的学生也没有能力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掌握高超的教学技能。当然, 这种技能也包括充分发挥学生为主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热情,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每次课中能够获得新知识, 形成新理念。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育改革, 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师利用教育新技术可以有效推进教育发展, 取得更佳教学效果。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 活泼好动, 可塑性强, 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出现许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教师要善于组织和管理班级和学生, 并能升华成高超的管理艺术, 形成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力量。
(四) 培养独特的创新能力、提升相应的科研水平
优秀的外语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创造地使用语言讲读艺术, 把平淡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语言幽默流畅, 分析精辟独到、逻辑严谨规范、词汇准确丰富、演讲有风格、语言富感染。运用教材时创造性的融入自己的智慧和科学精神, 能把教材知识重新整合加工, 设计得丰富多彩, 富有生机, 有效激活教材内容, 并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学生的思维想象。给教材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使之生活化、弹性化、动态化。能通过求异、散敛、想象、对比、延伸等手法, 精心加工,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发挥教材的最大效用。使学生对知识学习更容易, 掌握更牢固。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有对学生评价的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激励机制,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侧面的、表面现象或感官性评价, 客观公正的和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因而, 教师创造性的评价学生就必须懂得教育规律, 懂得人的生长各阶段心理状态, 通过鼓励、期望、延伸式方法评价学生。使评价更客观更准确。新时期社会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更重视尊重个性和本质。比如评价学习, 更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时成绩;评价学生行为不是某事结果而是学生道德素质。所以, 评价要考虑主流, 要考虑方式和多样化。通过深入了解, 认识学生学习兴趣、情感、学习策略及其发展前景, 要兼顾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总之, 善于分析, 勤于思考, 通过科学评价, 创建一种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成长的机制。
做为外语教师, 不能只满足于教好课。与教学相辅相成的是能够在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深入探讨难以理解的疑难东西, 善于通过这类方式与外界同行进行问题探讨, 学术交流, 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比如所教课程平时不用着重探讨教育理论, 此刻, 由于学术论文的道理阐述, 必须去学习研究它, 这本身就是自我学习提高的一种方式。在学术研究中可以发现教学活动背后深层次的问题, 可以解决教学中来不及思考的疑难。同时, 也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学习到别人先进的知识经验和把你的成果经验传授给他人。要善于发现问题, 要勇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虽然, 我们不一定成为某科学领域专家, 但教研可以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更多地了解教育信息和教学规律, 更好地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五) 修炼良好的道德素养, 培育高尚的人格品质
高尚的师德具有奉献精神, 乐于与他人分享成果。不计较一时得失;善于尊重别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畏困难, 忠于职守;做事严谨, 具有高度的科学精神。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观察敏锐, 思维灵活;性格开朗, 兴趣广泛;自强不息, 奋发向上;想象丰富, 情感稳定, 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具有爱心, 具有耐心, 不惧清贫, 淡泊名利。只有培养起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特征, 一心投入事业, 才能深受师生尊敬爱戴和事业有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平凡的事业中, 也可以创建出伟大的人格和理想。
结束语:
教师的素养对教学工作影响极大, 教师优秀的素质是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因此,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不管在哪类学校, 都应当重视自身的修养。当然, 教师的素质的培养也受着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除教师主观努力外, 社会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摘要:外语教师的素养问题关系着外语教学的质量及学生品质的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素养是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键, 只有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 才能发展高素质的教育, 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素养,道德品质,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家瑞、钟彬彬:《关于新世纪教师素质的思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04) 期。
[2]白萍:《外语教师素质论》,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期。
[3]龚燕:《教师素质培养新举措》, 山东教育, 2002 (8) 期。
[4]黄怡利、段汉武:《简论外语教师的素质及其培养》,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社科版, 2000 (0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