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精选12篇)
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 篇1
引言
混凝土是近、现代以及今后最重要的一种建筑材料, 在当今世界上人均消费量巨大, 且随之涌现出大批的混凝土技术装备进一步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耗用量居世界前列, 混凝土原材料和配置技术的落后, 导致很难生产出优等的混凝土, 因此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必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节约利用混凝土原材料, 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重视混凝土技术的研究。
1 我国混凝土技术发展现状
混凝土技术在我国应用以来, 我国的混凝土产量就一直在不断攀升, 同时, 在混凝土高性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和高耐久性的技术水平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如大体积混凝土、自密实凝土、清水混凝土和高耐久性混凝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1.1 预拌混凝土技术
预拌混凝土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从日本引进成套混凝土搅拌站、搅拌输送车和输送泵, 由此, 我国的预拌混凝土生产和泵送混凝土施工开始飞速发展, 随后的十年里, 预拌混凝土技术在我国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 随后, 我国的预拌混凝土行业迅速的发展和成熟起来, 各建筑管理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为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就我国混凝土技术现状来看, 大陆建筑设计使用混凝土等级还处于较低等级, 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混凝土产量中所占比例较大, 还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由于建筑技术的进步和结构设计的需要, 未来的混凝土技术将向高强、超高强混凝土方向发展。
1.2 清水混凝土技术
不作任何装饰一次成型的混凝土称为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技术主要利用混凝土本身的自然质感, 将混凝土施工时精心设计的明缝、蝉缝及螺栓孔来作为建筑的饰面, 因此当前清水混凝土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及市政桥梁工程中。清水混凝土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变化, 主要包括原始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 镜面清水混凝土和彩色清水混凝土四个主要阶段。
当前清水混凝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我国较落后的混凝土专业化发展、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技术不科学等。为了促进混凝土模板工程的专业化发展, 我国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把清水混凝土列为发展方向之一, 为清水混凝土技术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使清水混凝土技术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1.3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自密实混凝土结构更致密、表面光洁, 可以消除振捣噪音、缓解施工扰民问题, 在工程施工中有着重要作用。自密实混凝土的优点包括:减少混凝土的浇捣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降低振捣机的能耗以及避免施工中不确定的人为因素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此外, 自密实混凝土还能降低混凝土的成本费和施工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前我国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作为我国“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已经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年来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已经在深圳、南京、长沙等大型城市规模化发展, 并逐渐应用于水工、桥梁、隧道等大型工程中。
2 混凝土技术发展展望
混凝土的发展决定了其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是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混凝土技术将逐步从结构材料领域和特殊混凝土新技术及新材料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1 高强化、绿色化
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度要求较高, 意味着混凝土材料强度要逐步提高, 还要重视混凝土结构和材料的耐久性问题, 这是目前和今后混凝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的热点和难题, 除此之外, 还衍生出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的测试盒评价、如何设计和评估、耐久性问题的诊断和加固等问题。此外, 混凝土巨大的资源消耗要求其发展必须重视高效利用建筑废弃物等固体废物、利用地方低端资源、促进绿色生产和制造的发展。
2.2 特种混凝土及新材料应用
特种混凝土主要指解决特殊结构、特殊施工和特殊功能的混凝土, 其中需要重点发展的有自密实混凝土、清水混凝土、超高强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 除此之外, 还有导电混凝土、耐热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等, 在实际应用中要对其不同性能做好全面了解, 做到物尽其用。
由于混凝土是一种开放性的材料体系, 因此未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可以将新材料和元素引入到混凝土中, 以改变或优化混凝土的各种性能, 如橡胶颗粒和纤维的应用, 这些都需要未来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来发现更多的新材料。
结语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其较强的耐久度和稳定性,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 在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上, 要重视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优点, 并尽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摘要:当前混凝土在各地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的使用量巨大, 近几十年的发展也对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商, 存在原材料质量较低, 不能满足当代混凝土要求, 这是混凝土质量保证体系不合理导致的。从根本上来说, 要切实提高混凝土质量, 就要从混凝土的关键技术着手, 切实推进混凝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混凝土主要技术现状的分析, 对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混凝土技术,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伟;现代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和进展[J].商品混凝土, 2009 (1) :1-6.
[2]廉慧珍, 路新瀛;按耐久性设计高性能混凝土的原则和方法[J].建筑技术, 2001 (4) :8-11.
[3]吕英娟;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发展与应用初探[J]科技创业, 2010 (1) :148-150.
[4]董飞;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J]华章, 2010 (12) :163-168.
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 篇2
自从提出蓝牙技术以来,蓝牙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蓝牙Bluetooth作为一种新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工业界生产厂家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成立了世界蓝牙组织Bluetooth SIG,采用技术标准公开的策略来推广蓝牙技术,现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工业界高新技术标准化组织,全球支持蓝牙技术的多家设备制造商都已经成为它的会员,一项公开的、全球统一的技术规范得到了工业界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在以往是罕见的。近年来,世界上一些权威的标准化组织,也都在关注蓝牙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发展。例如,IEEE的标准化机构,也已经成立了802.15工作组,专门关注有关蓝牙技术标准的兼容和未来的发展等问题。IEEE 802.15.1 TG1就是讨论建立与蓝牙技术1.0版本相一致的标准;IEEE 802.15.2 TG2是探讨蓝牙如何与IEEE 802.11b无线局域网技术共存的问题;而IEEE 802.15.3 TG3则是研究未来蓝牙技术向更高速率(如10-20Mbits/s)发展的问题。国内的一些生产厂家与研究部门也准备开始组织蓝牙技术产品的开发。由来自国家主管部门、企业界、学术界以及研究生产机构的领导、专家、教授等权威人士发起成立的中国蓝牙技术发展与应用论坛,吸引了众多关注蓝牙技术的各界人士,还组织国内各界与世界蓝牙组织SIG的代表,就双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就双方今后进一步加强联系、共享蓝牙技术信息资源、共同促进蓝牙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等问题达成共识。
蓝牙是取代数据电缆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支持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通信,工作频段是全球开放的2.4GHz频段,可以同时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传输速率可达到10Mb/s,使得在其范围内的各种信息化设备都能实现无缝资源共享。 蓝牙技术的应用被认为非常广泛而且极具潜力。它可以应用于无线设备(如PDA、手机、智能电话、无绳电话)、图像处理设备(照相机、打印机、扫描仪)、安全产品(智能卡、身份识别、票据管理、安全检查)、消费娱乐(耳机、MP3、游戏)汽车产品(GPS、ABS、动力系统、安全气袋)、家用电器(电视机、电冰箱、电烤箱、微波炉、音响、录像机)、医疗健身、建筑、玩具等领域。蓝牙行业对于市场的持续增长感到欣慰,现在没有人再质疑它的生命力。,400余种蓝牙产品的销量总共达到了3000万件;而的数字是20的2倍。In-Stat/MDR公司预测,蓝牙市场的规模在将膨胀到6亿件。爱立信技术授权公司的总裁Maria Khorsand表示:“在如此艰难的经济环境下,蓝牙是少数仍在增长的产品之一”。
1.2 技术应用问题凸现
虽然蓝牙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市场前景良好,但蓝牙技术目前的现状,特别从20的蓝牙世界大会所暴露的问题来看,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1.2.1 蓝牙技术目前仍未获得消费者的足够认可
虽然目前蓝牙技术在业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仍未获得消费者的足够认可。菲利浦半导体公司商业线路连接部总经理Paul Marino指出:“蓝牙行业没有清楚地告诉消费者,该技术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价值。”而TI公司的短距离无线业务部总经理Ari Rauch将蓝牙与IrDA红外规范相提并论:“尽管事实上基于IrDA的红外技术已被嵌入到各类产品中,但现今,没有人再使用Ir-DA。”他甚至警告说:“确实,蓝牙最后有可能不会为用户提供任何价值。”以前国内有些媒体报道存在失实现象,例如把明明是用红外技术开发的点菜机当作蓝牙技术来报道,并且以冒牌教授的名义大谈蓝牙技术的概念;另外还有一些企业把自己的其他产品也冠以“蓝牙技术”进行销售。
在进行蓝牙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为消费者解释为什么要使用蓝牙技术,因为消费者只想使用可行的无线技术,而并不是过分关心它的类别。例如IXI移动公司的个人移动网关(PMG)技术将有助于利用蓝牙为运营商带来价值,通过将普通的电话变成无线路由,从而可以扩大其他数据设备的使用,完全可以由个人移动网关将数据通过蓝牙转移到所谓的瘦客户终端以提高其可用性,这恰恰可以解决目前由于使用数据不方便的问题。但同时IXI移动公司的技术似乎也并非专为蓝牙所设计,Wi-Fi和Zigbee等其他无线联网技术也可适用其架构。
年在阿姆斯特
丹举行的第五届蓝牙世界大会上,业界内部的讨论已从芯片级问题,如成本、尺寸、功耗等,转向更重要的议题,如应用、系统和易用性。PalmSolutions Group新兴软件解决方案部经理Eric Klein表示:“过去蓝牙大会的焦点一直是芯片,但现在那已不是头号问题;目前应该是指出我们希望用蓝牙为消费者解决哪些问题的时候了。”
此届的蓝牙世界大会始终笼罩在一种低沉的气氛下,尽管蓝牙的实际应用仍在稳定的增长,甚至分析师们还表示了非常乐观的预测。表面的数字的确值得兴奋,近两年支持蓝牙的设备已经超过4000万件,2003年甚至将超过7500万件,但真正对蓝牙功能的使用却仍微乎其微。一项对11个欧洲国家用户调查中显示,69%的受访者没有使用蓝牙的计划,而对Wi-Fi却有超过42%的用户正在使用。
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说明了消费者对蓝牙技术概念的本质还不够深入理解,蓝牙技术仍未获得消费者的足够认可。
1.2.2 蓝牙设备好卖不好用
虽然蓝牙技术的出现将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很大变革,人机接口会更加人性化。目前蓝牙技术1.0的标准还只能传输1Mbit/s的语音和数据,但是2003年推出的蓝牙技术2.0标准的传输速率可达到12Mb,它还将采用智能跳频技术可以与1.0的标准兼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外出乘坐火车与飞机将会变得非常方便,订票、买票、检票登机等等,都会变得非常轻松自然;人们家庭中的保安系统、信息家电的遥控与使用也都会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这些非常美好的应用前景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但是蓝牙技术的发展的确能够提供这种实现的可能性,提供这样一些新的概念。在近几年的业界共同努力下,蓝牙产品发展迅速,销售状况良好,但是大部分用户在设置和连接蓝牙设备时面临许多困难。 目前,购买了蓝牙设备的顾客首先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菜单、配对蓝牙设备和设置规则,然后才能连接两个蓝牙系统,使用起来极不方便。蓝牙业界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途径,以确保消费者在购买蓝牙设备后,能够迅速地建立起蓝牙连接。这方面,索尼公司走在了前列。索尼公司在2003年蓝牙世界大会上推出的FEEL专有蓝牙应用技术将能实现为索尼公司的产品之间提供蓝牙的快速方便连接,FEEL能在当手机及PDA接近个人电脑等时,在其间进行用户认证及内容传输,这大大提高了蓝牙产品的可用性。但目前仅仅只能使用在部分索尼公司的蓝牙设备之间,要想大面积使用,尚需业界的多年努力。总的来说,蓝牙好卖不好用是目前蓝牙设备存在的一大难题。
1.2.3 互操作性
互操作性是所有通信设备的重要特性,蓝牙产品也不例外。从理论上说只要通过了产品的一致性和互连性测试,互操作性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目前蓝牙协议许多互连测试规范尚未推出,即使推出了,其测试的完备性有个过程。国际SIG对蓝牙互操作非常重视,因为它涉及到蓝牙产品的进一步应用,各大公司接连不断开会,进行沟通、测试、实验,目的就是使其产品相互可操作。
使用蓝牙技术的产品, 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各自采用的CPU、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可能差别很大。协议是在基于某一特定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开发出来的,开发出来后用于某一专用设备(如PDA、移动电话)时,由于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不是开发时基于的操作系统,必须做操作系统移植,而经过移植的协议栈应当保持原有的稳定性和效率。这些问题对蓝牙特殊兴趣小组(SIC)来说,可能已经考虑到。但有些问题的存在也可能SIG有自己的考虑,比如不采用某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是因为采用最先进技术会使成本太高,而且局部最优并不等于整体最优。
在本届蓝牙世界大会上,种类繁多的“协议子集”也是蓝牙业界内部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对许多OEM来说,为他们的每种设备选择合适的协议子集是头等重要的任务。业界还没有就哪类产品必须支持哪些协议达成一致意见,所以要由设备制造商自己来决定。如果一款蜂窝电话支持某种协议子集,而另PDA支持另一种协议子集,那么两者将无法进行互操作。例如:Plam的Klein指出,Plam支持蓝牙的20个有效子集中的3个,包括串行、目标互换和拨号网络,它们基本上都是为特定功能而度身定做的高层协议软件包。
1.2.4 蓝牙的生存
3D显示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篇3
关键词: 3D显示;液晶屏;眼镜式;裸眼式
中图分类号:TN141.9 文献标识码:A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3D Display Technology
WANG Yong, SUN Ke, SUN Shi-xiang
(Faculty of Microelectric Engineering, 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3D display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type of 3D display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glasses type 3D technology and naked eye type 3D technology. 3D display technology, glasses type 3D technology and naked eye type 3D technology basic principle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Components, basic theory, merits and demerits of various 3D display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3D display technology is previewed.
Keywords: 3D display; liquid crystal panel; glasses type; naked eye type
引 言
目前现有的平板显示器件绝大多数都只能显示二维信息,为了使显示的场景和物体具有立体感,使观看的效果逼真又清晰,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人们不断对3D显示技术进行研究。3D显示可以表现图像的深度感、层次感和真实性,可广泛应用于影视娱乐、军事、视频通信以及医学等方面。3D显示主要可分为如下两类:眼镜式3D技术和裸眼式3D技术,眼镜式3D技术的三种主要类型是色差式、偏光式和主动快门式,目前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裸眼式3D技术可分为视差屏障技术、柱状透镜技术和指向光源技术等,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将对上述主要3D显示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阐述[1-5]。
1 3D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
虽然目前3D显示技术种类较多,不过3D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真实世界是三维立体的,人的双眼观察到的是两幅不同的画面,大脑经过对画面信息进行叠加融合,构成一个具有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立体方向效果的画面,便产生了三维立体感觉,如图1所示,3D显示技术就是通过让双眼感受到不同画面,从而实现立体显示。
2 眼镜式3D技术分析
眼镜式3D技术包含色差式、偏光式和主动快门式。色差式3D技术是将不同视角方向上的画面,以红蓝两种颜色印制在同一幅画面中,通过红蓝等立体眼镜呈现出3D立体效果。红色的影像可以通过红色镜片,蓝色的影像可以通过蓝色镜片,使一张图片能产生出两幅图像,不同的眼睛看到不同的图像,因此该技术又称为分色立体成像技术。色差式3D技术原理较简单,成本低,但由于画面质量较差,容易使画面边缘产生偏色,目前已经较少采用。
偏光式3D技术利用光线是电磁波,可以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振动方向的原理来实现3D显示。偏光式3D显示需要提供两幅画面,两幅画面通过透射轴垂直的两个偏振片形成,因此产生了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的画面光线。偏光式3D技术的眼镜左右分别采用了透射轴垂直的偏光镜片,不同偏振方向的画面透过相应的偏光镜片,人的左右眼看到的是两组不同的画面,经过大脑合成形成了3D影像,如图2所示。由于偏光式3D技术较容易实现,图像无闪烁感,因此目前3D技术有较大比例采用偏光式技术,但是偏光式3D技术存在画面亮度和分辨率降低的问题。
主动快门式3D显示技术是通过提高屏幕刷新频率,利用红外信号发射器控制快门式3D眼镜两个镜片的开关,使画面交替出现,把图像按帧一分为二实现3D显示,如图3所示。主动快门式3D显示技术要求显示器件刷新频率达到120Hz,才能保证3D模式下左右眼分别看到60Hz的画面,从而看到连续而不闪烁的3D图像效果。目前主动快门式3D技术因为可以实现全高清3D效果,画面亮度较高,在品牌电视上应用十分广泛。
3 裸眼式3D技术分析
使用眼镜式3D技术时,画面的亮度或分辨率下降,观看3D画面的视野及角度受限制,存在用户容易产生眩晕等不适反应,因此未来裸眼式3D技术将是3D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将带来更加真实和舒适的立体显示。裸眼式3D采用裸眼多视点技术,不通过任何工具左右两只眼睛就可看到两幅具有视差的、有所区别的画面,如图4所示。目前,裸眼式3D技术主要有视差屏障技术、柱状透镜技术和指向光源技术等研究方向。
视差屏障3D技术是通过薄膜晶体管开关液晶屏、偏振片、扭曲向列型液晶板以及背光模组等组件实现,如图5所示。由于液晶不发光,由背光模组提供亮度充足均匀、颜色正确的光线,驱动电路配合开关液晶屏实现图像显示,偏振片和扭曲向列型液晶板形成视差屏障,视差屏障会根据显示任务将开关液晶屏对应区域的图像投射进入左右眼睛,实现立体显示。该技术与既有的TFT-LCD液晶面板工艺兼容,因此在量产性和成本上较具优势。但是屏障使画面的亮度及分辨率比显示器固有的性能低一半左右。
柱状透镜3D技术又称为微柱透镜3D技术,是在液晶面板的前面加上柱状凸透镜,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通过柱面镜头的折射,左眼图像聚焦于观察者的左眼,右眼图像聚焦于观察者的右眼,因此产生立体图像的感觉,如图6所示。柱状透镜3D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亮度不会受到影响。
对于指向光源技术,是在目前的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增加3D显示的光学膜层,通过响应速度较快的液晶面板和对应的驱动软件和硬件,让显示图像以排序方式进入观察者的左右眼,产生立体感觉。该技术以现有的液晶技术为基础,图像分辨率较高,立体效果好,也是具有发展前景的3D技术之一。
4 结 论
为了提高图像及视频等的显示质量,3D显示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日常娱乐、医疗及军事等多个方面。3D显示技术主要包含眼镜式3D技术以及裸眼式3D技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将给观察者带来更加舒适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上述显示模式之外,研究者还在积极研究4D显示及全息影像,4D显示除了视觉、听觉外还能提供触觉、嗅觉等全方位的感受,全息影像可以让观察者看到更佳的立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克彬,李世其. 3D显示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J]. 计算机工程,2003,29(12):3-4.
[2] 冯茂岩. 立体显示与三维液晶技术研究[C].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8(4):195-198.
[3] 孙 超. 几种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J]. 计算机仿真,2008,25(4):213-217.
[4] 蒋 峰,朱向冰. 液晶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研究进展[J]. 光学与光电技术,2007,5(4):81-84.
[5] 梁发云,邓善熙,杨永跃. 裸眼立体显示液晶屏的光学结构及设计[J]. 液晶与显示,2005,20(6):544-548.
作者简介:王 永(1975-),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工程师,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液晶显示材料及工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论文为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基金资助项目(NO.BE2009171)阶段成果,E-mail:wangyong06@163.com。
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 篇4
碾压混凝土技术是干硬性混凝土利用土石坝施工工艺, 以振动碾压实的一种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突破了传统的混凝土大坝柱状浇筑法。它具有机械化程度高, 缩短工期, 简化施工程序, 节省投资等特点, 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大坝首选坝型之一。巴西、美国等碾压混凝土坝多采用粗放、快速模式建坝, 对坝体防渗、温度控制与防裂、层面结合等技术要求较宽, 对碾压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不严。由此导致混凝土裂缝、渗漏问题时有出现, 并视为常规。日本采用层间间断模式浇筑上升。层间结合, 不受初凝时间的限制, 导致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不良, 坝体整体性由此造成影响, 并在层间造成渗水通道, 影响坝体稳定和美观。国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方面, 对其质量管理研究较少。
1974-1982年, 巴基斯坦在修复塔贝拉水利枢纽建筑物时, 利用枯水期浇筑了250多万m3的RCC (混凝土) , 可将其看作是RCC发展的最重要的里程碑。采用筛选的当地材料, 其最大粒径150mm、细料 (小于0.075mm) 用量约为10%。硅酸盐水泥用量开始为133.5kg/m3, 后期为110 kg/m3, 混凝土连续式混凝土凝土拌和设备拌制, 用自卸卡车运往浇筑地点, 用振动碾压实。在实现混凝土高速浇筑工艺方面, 塔贝拉采用RCC的经验是成功的。
日本碾压混凝土是在混凝土坝工程事务所的领导下于1974年开始研究的。日本首次采用这项新技术 (起名RCD法) 是1980年修建的89m高的岛地川坝和玉川坝基础板浇筑。碾压混凝土胶凝材料 (70%硅酸盐水泥和30%粉煤灰) 用量130kg/m3。
1974年美国陆军工程师团研究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方案, 作为土坝设计替代方案, 为1982年竣工的柳溪坝奠定了基础。此坝是世界上第一座全部采用RCC修筑的不设段间缝的大坝。坝高52m, 坝顶长518m, 混凝土方量33万m3。混凝土采用破碎的人工骨料拌制, 骨料最大粒径76mm, 细粒料用量4%~10%。胶凝材料视不同坝区而定。水泥用量47 kg/m3, 粉煤灰用量19kg/m3, 大坝内区RCC浇筑层层厚为24~34cm, 并采用激光束控制浇筑质量。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二十世纪70年代由国外首先起用, 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研究, 并于1986年建成了第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福建省坑口大坝。在推广初期, 部分学者对层间结合、坝体防渗等产生疑虑和争论, 曾一度减缓了碾压混凝土坝的应用进程。随着深入的试验研究, 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及施工机械、施工工艺的改进, 先进科学的设计理论和实践,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不断提高, 日趋完善, 解决了各类问题:采用高掺粉煤灰等外掺料, 选用适宜水泥、砂石骨料、优质复合型外加剂、核子水分-密度仪国产化研制;石料对碾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对碾压混凝土拌和、运输、摊铺、压实的机械设备不断改进, 调整了混凝土稠度Vc值的控制范围;坝体防渗结构的演化发展;在混凝土摊铺、浇筑及分缝处理, 分层碾压、模板工程等施工工艺不断改进和提高, 研究了变态混凝土、斜层平摊铺筑、诱导缝施工及恶劣环境下的施工技术等新工艺, 进一步提高了碾压混凝土大坝的质量, 对垂直、水平及其他方向的混凝土芯样检查, 芯样已达10m (若不受钻孔机具限制, 可能会更长) , 压水试验的透水率平均水于1Lu, 抗剪断试验的破环面不在层面结合面, 观测仪器的数值均证实大坝运行正常, 大坝渗漏、变形值与常规混凝土相同。在大坝设计方面也有很大突破, 除重力坝外, 还设计采用了拱坝、包括设计指标很先进的双曲拱坝。
近几年来, 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93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坝高75m的普定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1996年竣工的福建溪柄坝厚比仅0.19, 为世界上第一座碾压混凝土薄拱坝, 2001年建成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坝高132m沙牌碾压混凝土重力拱坝和厚高比最小的 (0.17) 甘肃省龙首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 (坝高80m) ;在建的龙滩大坝 (坝高初期196m, 终期216.5m) 是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坑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两个项目都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并在拱坝设计、倒悬面施工、分缝、并缝、温控及防渗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经验。随着施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速度更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峡三期上游碾压混凝土重力式围堰高121m, 仅用4个月完成总方量110万m3。其月、日最高强度达到47.5万m3、2.1万m3, 均居世界首位。截止目前为止, 我国已建、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大坝60多座, 围堰近20座, 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 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1 坝越筑越高
初期建造的碾压混凝土坝多为50~80m, 自水口、岩滩两座100m级高坝采用碾压混凝土技术修建主坝以后, 相继建成了江垭、棉花滩、大朝山等高坝。正在兴建的有索风营 (坝高120m) 、百色 (130m) 和龙滩 (196m) 等高坝。
2.2 拱坝比重不断提高
自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突破了碾压混凝土筑坝应用领域以后, 碾压混凝土拱坝近10年发展很快, 至今已占碾压混凝土坝总数的1/6, 其中还有一些双曲薄拱坝、100m级高拱坝和严寒地共的拱坝。这些拱坝含有许多新的技术突破和发展。
2.3 碾压混凝土工程量在坝体总体积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早期的碾压混凝土坝, 采用“金包银”式结构, 常态混凝土占去坝体体积很大份额, 碾压混凝土工程量所占比重约为50%~60%。自开发出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作防渗体技术后, 近期所建重力坝和拱坝, 基本上普遍采用全断面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 (除溢流坝、竖井等部位采用常态混凝土) , 使碾压混凝土占坝体工程量比重增高到80%左右。
2.4 筑坝技术要求从细从严
我国碾压混凝土坝, 强调层间连续铺筑, 层间要有良好结合, 上游面混凝土应满足防渗、防裂和抗冻融等主要性能要求, 而内部混凝土要满足必要的混凝土温度控制及抗裂要求。
2.5 碾压混凝土筑坝
低水泥用量, 高掺粉煤灰, 中胶凝材料的干硬性混凝土;薄层连续碾压;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广泛采用诱导缝, 不设纵缝, 全仓面或全坝面碾压施工。
2.6 规程规范的编制
除在坝工建设、筑坝技术取得进展外, 还编制了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导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和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等技术规程。虽然我国水电施工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差距, 特别对于碾压混凝土大坝工程施工, 其主要表现在: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素质上还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质量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少数单位和部分职工, 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不重视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明施工水平差距较大;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少, 决策管理系统信息不畅、运转不灵、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片面强调水电施工情况特殊。尤其对近十年才得以迅速发展的碾压混凝土大坝施工, 其施工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因此加强其质量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摘要:自1974年开始研究碾压混凝土大坝以来, 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巨大进步。现在, 在气候条件不同的许多国家中, 都在修建碾压混凝土大坝。正在建造的碾压混凝土大坝比其他类型的坝多。碾压混凝土大坝的高度和体积已大大增加。本文阐述了国外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及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关键词:水利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梅锦煜, 郑桂斌.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概述[J].水利水电施工, 2004 (1) :06-08.
[2]石良勇, 余世华.国内外碾压混凝土坝的设计、施工及其发展[J].水利水电施工, 2000 (1) :9-12.
[3]梅锦煜, 郑桂斌.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新进展[J].水力发电, 2005.06, 31 (6) :54-56.
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篇5
光纤通信技术就是一种现代化科技产物,其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其应用面在不断的扩大
1.1 波分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 plexing,WDM)技术是在利用处于光纤的低损耗区的特性来实现对带宽资源最大化获取。
这种技术根据各个光波的波长差异来进行对其的分类,在利用光波作为载体进行传输信号,然后在信号发射端将这些被分类的的光波进行波分复用技术合并起来一起传输,在到达目的地时,又由另一个波分复用器即分波器将在发射端合并在一起存在波长差异的信号进行分类。
因此,一根光纤可以实现多个光信号的传输,从而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
1.2 光纤接入技术
所谓光纤接入技术则是指实现信息在其传输速率最大化程度下对大众的输送,使人们在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传输下享受光纤通信技术所带来的`科技化生活。
上述的波分复用技术是在信号在传输的途径中的主传输干道,在保证其效率的前提下,更应该着重的是用户的接入部分。
信号传送倘若在用户接入部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光纤通信技术对人们带来的便利无从谈起。
由于在光纤接入到用户时的光纤位置不同,可以分为FTTBFTTCFRRCAB以及FTTH等技术应用。
FTTH即光纤到户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方式,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企业以及网吧等地都订制了FTTH的技术发展建设标准,FTTH在我国一直处于优势处境,这也离不开有些城市对FTTH的大力支持以及扶持。
在所谓的FTTH应用中,其实主要是采用了P2P以及XPON技术。
P2P即是点到点又称有源接入技术,国内不少的播放器应用都采用的是P2P的技术来实现信号的快速传输。
XPON技术即是点到多点,又称光纤无源接入技术,它较为P2P技术来讲,后者更为受欢迎,这源于P2P技术为用户提供了高带宽的接入,着显然是用户所希望和需求的。
2 光纤通信的应用
(1)广泛应用于全球的通信系统、检测系统、军事、航天教育等领域系统中去。
如今,人类生活基本离不开光纤通信技术,它的应用成为人类通信领域以及发展中的一个改革点。
(2)成为计算机网络连接、互联区域网之间的链接纽扣。
(3)进行相关数据的传输,成为大多企业工厂或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比如,公安机关的监控系统、企业财务记录管理系统以及医疗教育等机构信息数据的传输。
(4)光纤接入网,p2p技术以及XPON技术。
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 篇6
【关键词】: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现状;发展;建议
煤炭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先进水平都是未来资源利用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逐渐意识到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重要性。根据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的,必须加大地下气化技术研发力度,保证社会的能源需求
一 影响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发展的原因
1内在原因
地面气化技术开始于17世纪,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设备,工艺,流程,原理都已经形成系统。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主要受到内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主要是将煤炭资源的采集和转化进行结合,在开采地直接的对于资源实行气化工艺,地下气化技术发展受到地堆积因素的影响,其产量,热值,煤气组分,气化效率等都不够稳定。煤的流量参数,热值参数,组分参数都会发生波动,这都是影响地下气化技术发展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和煤层气,天然气,石油的开发技术也大不相同,煤炭资源是直接的进行开采工作,在地下直接得将固体煤变成气体的加工,可是煤层气,天然气,石油都不必在地下进行处理加工,开采资金投入量相对还比较低,这些资源的大力开发利用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发展完善,这是大环境下对于气化技术的影响外因。
二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发展现状
1煤炭地下气化与燃气-蒸汽涡轮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结合
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和地下气化生产的合成气相结合,这是一种实现气化煤气合理应用的重要手段,例如2008年美国的公司在应用中将这技术与地面气化发电技术进行了对比,其的优点十分突出。地面气化发电每次生产100MW时,投入的成本比地下气化发电多23.56%,每发1MWH电的时候,地下气化成本相对减少46%,相对应的,投资回报期就不一样,差异性比较大。
2煤地下气化与碳俘获,利用,封存结合
英国在相关的报告总结中曾得出,UCG-CCS技术是碳减排的重要技术,在应用中应该UCG与二氧化碳的俘获相结合,这样可以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和零排放技术改革,必须是运用UCG-CCS技术,这是可持续发展技术中的有效途径。
3煤地下气化与制氢结合
中国矿业大学余力教师所开发的新型地下气化技术就是运用了两阶段气化原理的移植,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气化后的H2含量达到60%到70%,含量成倍的增长,开发出来氢这种新型的能源。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都十分的重视这种技术,这将渐渐的成为地下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欧洲已经在2007进行了专业的项目建设和研发,并且在2010年取得了项目的成功。
4煤炭地下气化与燃料电池发电结合,达到发电零排放
目前很多的研究人员提出通过地下气化生产含有氢的煤气,在使用氢作为电池燃料,这项两者相结合的技术被称为UCG-AFC技术,成为研究领域的新方向。该项技术可以大量的产出氢气,于此同时进行了地质储藏和二氧化碳的俘获,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煤气中的不可燃气体和二氧化碳被分离出来,生产出了合成气,纯氢,和低碳气。这种技术的生产过程,可以在地质构造的深处进行工作,控制转换过程的工具和方法很少。这项技术波及的范围比较大,需要地热,二氧化碳地质储藏,地下气化和增油回收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共同完成。结合我国国情而言,地下气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效果,现在我国的报废煤炭资源量已经达到了3000亿吨以上,我们可以应用“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等的地下气化技术进行资源的回收利用,将这些资源用于居民和工业使用,进一步的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 对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发展的建议
1结合我国的技术发展状况而言,现今我国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还在实验性阶段,未来的发展将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加大对于监控技术的研究工作,克服地下气化工程中稳定工艺技术难点,改善原有的计算机模拟测控技术,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研究开发工作。
2整个地下气化工作团队的总体素质要不断的提升。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涉及到物理,化学,地质,采矿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术自身的科学含量比较高,还和热力学,燃烧学,煤化学,检测技术和检查方法等多门学科联系紧密,其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专业化水准必须达到标准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的深造和学习,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的接受新知识科技,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脚步,适应工作需求。
3为寻找到新的技术方式和出路,必须加强对于煤炭资源综合运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如今很多的企业都觉得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势头良好,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要把握技术发展的目的,将技术应用实现商业化,在项目实施前落实具体的用户,保证应用的效果。
4开展燃烧后的地下气化炉体结构变化的研究,对于地面沉降状况进行准确的检查管理,必要的时候可以对于气化炉进行解剖,提高技术人员对于燃烧后炉体具体变化情况的了解,研究地表下陷的规律。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改革和完善,结合实际修改炉型设计工作。
5为了防止煤炭地下气化矿井稳定的气体成分和稳定产气,要对于地下工作系统的整体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控管理,保证运行和气化炉的燃烧。现在我国的监控系统仍旧无法达到国际化的先进水平,研究人员应该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的向世界的先进技术学习,攻克原有的技术难关,建立更好的监控系统。
总而言之,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煤炭资源储量情况,结合国际的技术发展现状,深入的分析影响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发展的原因,不断的提升整个地下气化工作团队的总体素质,向世界的先进技术学习,寻找到新的技术方式和出路,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多方面共同努力,促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余力.两阶段煤炭地下气化工业的应用[M].煤炭学报.2014
[2]朱明.低碳经济看煤地下气化[J].知识就是力量.2013
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 篇7
1 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概述
1.1 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概念
所谓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就是指利用大型的机械碾压设备, 对水利工程的坝体进行修筑施工。这种技术是由超干性的混凝土材料压实修筑, 因此有着超强的强度和稳定性, 这对水利工程的其他飞面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2 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特点
这种技术无论是应用任何工程项目上, 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都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第一, 采用的是超干硬性材料, , 有着超强的稳定性和强度;第二, 在进行材料施工配置的时候, 对低胶材料的用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第三, 大量的使用了像天然火山灰一样的掺和料;第四, 这种施工技术和其他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不同, 它不设纵横缝, 因此不需要模板对此进行连接;第五, 在进行混凝运输的过程中, 尽可能的减少倒运次数, 以免产生分类, 影响工程的施工。
2 国外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由于这种技术施工方法简单, 有着很好的稳定性和强度, 而且在施工过程当中, 人们通常都会采用大型机械碾压设备将其所有的超干硬性混凝土材料对其进行压实, 这样的方法不但缩短了工程施工的工期, 还大幅度的提高了坝体的各方面性能, 有利于水利工程的长久时使用。因此在水资源及其丰富的美洲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这种施工技术, 来提高大坝的的各方面性能, 而且对于这种施工技术筑成的坝体, 不需要进行麻烦的养护工作和管理控制工作, 而且在进行检修的时候, 我们都可以把坝体混凝土出现的裂缝问题都可以是常规现象。由此可见, 国外对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都是处于一种应用研究方面, 对其的质量管理控制方面应用的比较少。
1974年美国陆军工程师团研究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方案, 作为土坝设计替代方案, 为1982年竣工的柳溪坝奠定了基础。此坝是世界上第一座全部采用RCC修筑的不设段间缝的大坝。坝高52m, 坝顶长518m, 混凝土方量33万立方米。混凝土采用破碎的人工骨料拌制, 骨料最大粒径76mm, 细粒料用量4%~10%。胶凝材料视不同坝区而定。水泥用量47kg/m3, 粉煤灰用量19kg/m3, 大坝内区RCC浇筑层层厚为24~34cm, 并采用激光束控制浇筑质量。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首先起用, 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研究, 并于1986年建成了第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福建省坑口大坝。在推广初期, 部分学者对层间结合、坝体防渗等产生疑虑和争论, 曾一度减缓了碾压混凝土坝的应用进程。随着深入的试验研究, 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及施工机械、施工工艺的改进, 先进科学的设计理论和实践,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不断提高, 日趋完善, 解决了各类问题:采用高掺粉煤灰等外掺料, 选用适宜水泥、砂石骨料、优质复合型外加剂、核子水分-密度仪国产化研制;石料对碾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对碾压混凝土拌和、运输、摊铺、压实的机械设备不断改进, 调整了混凝土稠度Vc值的控制范围;坝体防渗结构的演化发展;在混凝土摊铺、浇筑及分缝处理, 分层碾压、模板工程等施工工艺不断改进和提高, 研究了变态混凝土、斜层平摊铺筑、诱导缝施工及恶劣环境下的施工技术等新工艺, 进一步提高了碾压混凝土大坝的质量, 对垂直、水平及其他方向的混凝土芯样检查, 芯样已达10m (若不受钻孔机具限制, 可能会更长) , 压水试验的透水率平均水于1Lu, 抗剪断试验的破环面不在层面结合面, 观测仪器的数值均证实大坝运行正常, 大坝渗漏、变形值与常规混凝土相同。在大坝设计方面也有很大突破, 除重力坝外, 还设计采用了拱坝、包括设计指标很先进的双曲拱坝。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我国在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而且在施工技术方面也逐渐的成熟起来。而且再加上各种坝体的大量修建, 是我国的水利工程得到了空间的发展, 而且我国在坑口碾压重力坝和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都对到了世界权威机构的认可, 而且3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 也使我国的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日益成熟, 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 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3.1 坝越筑越高
初期建造的碾压混凝土坝多为50~80m, 自水口、岩滩两座100m级高坝采用碾压混凝土技术修建主坝以后, 相继建成了江垭、棉花滩、大朝山等高坝。正在兴建的有索风营 (坝高120m) 、百色 (130m) 和龙滩 (196m) 等高坝。
3.2 拱坝比重不断提高
自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突破了碾压混凝土筑坝应用领域以后, 碾压混凝土拱坝近10年发展很快, 至今已占碾压混凝土坝总数的1/6, 其中还有一些双曲薄拱坝、100m级高拱坝和严寒地共的拱坝。这些拱坝含有许多新的技术突破和发展。
3.3 碾压混凝土工程量在坝体总体积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早期的碾压混凝土坝, 采用“金包银”式结构, 常态混凝土占去坝体体积很大份额, 碾压混凝土工程量所占比重约为50%~60%。自开发出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作防渗体技术后, 近期所建重力坝和拱坝, 基本上普遍采用全断面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 (除溢流坝、竖井等部位采用常态混凝土) , 使碾压混凝土占坝体工程量比重增高到80%左右。
3.4 筑坝技术要求从细从严
我国碾压混凝土坝, 强调层间连续铺筑, 层间要有良好结合, 上游面混凝土应满足防渗、防裂和抗冻融等主要性能要求, 而内部混凝土要满足必要的混凝土温度控制及抗裂要求。
3.5 碾压混凝土筑坝
低水泥用量, 高掺粉煤灰, 中胶凝材料的干硬性混凝土;薄层连续碾压;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广泛采用诱导缝, 不设纵缝, 全仓面或全坝面碾压施工。
4 结论
综上所述, 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利用, 而且我国相关技术工作人员, 在进行项目施工的时候, 也给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赢取了许多的宝贵经济, 让我国在水利工程假设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不但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还要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继玉.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8) .[1]丁继玉.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8) .
泡沫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发展应用 篇8
1 泡沫混凝土的组成
1.1 水泥
水泥是组成泡沫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其总质量的80%以上。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快硬性硫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得的泡沫混凝土初期强度偏低,需要通过加入纤维、乳液等物质增加其强度,然而随着龄期的延长,强度也会逐渐提高。采用快硬性硫铝酸盐水泥和铁铝酸盐水泥,前期强度高,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干燥收缩值也逐渐提高,泡沫混凝土的表面易形成裂纹,产生开裂。
1.2 发泡剂
国外以水解蛋白质发泡剂为主,发泡剂的主要供应地来自南非。从生产工艺来看,首先将发泡剂用水稀释后,充入空气,形成预制泡沫,通过改变泡沫的密度,来研究泡沫掺入量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我国现有的发泡剂,却远远不及国际上成熟的发泡剂。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加紧了对发泡剂的研究与制备工作。2006年,尹冰[1]等人以氢氧化钠、盐酸和人发为主要原料制备XK型动物蛋白混凝土发泡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十二烷基苯硫酸钠(SDS)和明胶3种稳泡剂对合成发泡剂进行复配改性,并对复配发泡剂的稳泡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是我国正式开始研制蛋白质的开端,并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人发制备的XK型动物蛋白发泡剂能够大量生产,而且不易变质,不会污染环境。在合成动物蛋白发泡剂中,分别加入0.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1%明胶或0.25%十二烷基苯硫酸钠等稳泡剂,泡沫的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以十二烷基苯硫酸钠和明胶复配使用效果最好,对发泡剂起到了很好的改性作用。然而,市场上的发泡剂其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近两年来,部分研究室采用双氧水配合其他添加剂的方式代替发泡剂制备泡沫混凝土,大大降低了其成本,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3 添加剂
由于泡沫混凝土呈多孔结构,其抗压强度显著低于普通混凝土,甚至低于0.3 MPa,无法满足工程的正常使用,必须通过添加剂改变其微观结构进而改善其性能。如何将纳米材料作为添加剂均匀分散到泡沫混凝土中改变其孔结构,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王建平[2]等人研究了利用纳米材料、保水剂、早强剂等外加剂改善泡沫混凝土的性能。采用2.0%~2.5%的纳米材料,0.05%的三乙醇胺,0.05%的HPMC,5%的801胶。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三乙醇胺可以达到早强的目的,泡沫混凝土后期的抗压强度也有所增长。将纤维素碱化处理后,与醚化剂和环氧内烷进行醚化反应生成HPMC。加入适量的HPMC可以改善泡沫混凝土的气孔分布情况,稳泡效果良好,有效提高了新拌浆体的流动性和体积稳定性。针对泡沫混凝土现浇墙体容易出现的塌模开裂问题,牛云辉[3]等人以P.O32.5级水泥、Ⅲ级粉煤灰和自制复合发泡剂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减水剂掺量、速凝剂掺量和PP纤维掺量对泡沫混凝土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得出聚羧酸减水剂最佳掺量2.5%,速凝剂最佳掺量3%,PP纤维最佳掺量0.4%,稳泡剂最佳掺量6%。利用塌模试验,采用外加剂的耦合作用,解决了泡沫混凝土在现浇高度4 m时出现的塌模问题。
1.4 新体系
传统的泡沫混凝土主要是在水泥—粉煤灰体系上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来,实验室开始研制一些新型的泡沫混凝土体系。
1)煤矸石泡沫混凝土体系。煤矸石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是在煤炭开采和选洗过程中被分离出来的,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而我国对煤矸石的利用率只有30%。通过煤矸石制得的泡沫混凝土,其抗折强度可以达到3.5 MPa,抗压强度可以达到14 MPa,干表观密度可以控制在500 kg/m3~600 kg/m3[4]。然而,目前对煤炭的开采技术尚不成熟,煤矸石的价格远远高于粉煤灰。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煤矸石泡沫混凝土必然有更广阔的前景。
2)建筑垃圾泡沫混凝土体系。建筑垃圾泡沫混凝土是以建筑垃圾、废弃的泡沫塑料包装物、发泡剂、减水剂为主要原料制得。通过加入激发剂,建筑垃圾用量可以达到70%以上,制得的泡沫混凝土其干表观密度860 kg/m3,28 d抗压强度在3 MPa以上,导热系数在0.2 W/(m·K)以下[5]。聚合物具有较大的活性,张磊蕾[6]等人研究了乙烯—醋酸乙烯脂聚合物对泡沫混凝土的改性作用,并对孔结构进行分析。随着聚合物含量的增加,孔径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然而,可提高泡沫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同时,对泡沫混凝土收缩改善效果较好。张喜[7]等人分析对比了高碱玻璃纤维、磷渣、陶粒、建筑废弃细粉四种掺合物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4种混合物中,用建筑废弃细粉代替5%~10%的水泥时,可以提高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只有高碱玻璃纤维降低了泡沫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其余3种掺合料均增大了其表观密度,增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陶粒、磷渣、建筑废弃物细粉。综合表观密度和强度评定结果来看,4种掺合料中对泡沫混凝土作用最好的为建筑废弃细粉。
2 泡沫混凝土性能特点及研究进展
2.1 性能特点
2.1.1 密度
泡沫混凝土的密度一般控制在300 kg/m3~1 500 kg/m3,抗压强度最高可达50 MPa。有实验室制备出100 kg/m3~300 kg/m3密度的混凝土,由于其强度过低无法应用于工程中。密度低于1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试验室中鲜有制出。
2.1.2 强度
影响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为孔隙率,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随孔隙率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孔隙率的大小也会影响泡沫混凝土的应变,随着孔隙率的增加,应变随之增加,能量吸收能力随之增强。泡沫混凝土吸收能力的过程表明其破坏过程为渐进式破坏,随着泡沫混凝土中气孔结构的破坏,泡沫混凝土渐近破坏,并在极限状态后,仍能承受一定的强度[8]。水灰比也是影响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因素之一,随着水灰比含量的增加,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先升高后降低。传统的泡沫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可以达到10 MPa,主要用于填充工程。随着泡沫混凝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密度要求越来越低。近些年来,出现一些采用粉煤灰和微硅粉取代砂和部分水泥的研究,并掺入聚丙烯纤维技术,制得的泡沫混凝土,其表观密度可以控制在800 kg/m3~1 500 kg/m3,抗压强度达到10 MPa~50 MPa。同时,掺入聚丙烯纤维后,泡沫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显著提高,干缩率显著下降,掺入聚丙烯纤维的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较未掺入纤维的泡沫混凝土,其抗拉强度最高可提高45%[9]。目前的文献中,对于提高泡沫混凝土强度方面,通过纤维增强法提高泡沫混凝土强度,主要集中在聚丙烯纤维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和良好效果。然而,随着纤维种类的不断增加,关于具有特殊性能的各种纤维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10,11],是否能对纤维增强型泡沫混凝土的纤维种类进一步研究,对于提高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和提高其工艺性能可能产生新的影响。
2.1.3 导热系数
泡沫混凝土的保温性能良好,其导热系数与传统膨胀珍珠岩相比低20%~60%,与加气混凝土砌块相比低40%~60%,与陶粒混凝土和炉渣混凝土相比低70%以上[12]。然而,泡沫混凝土与工程中使用量最广泛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相比,其导热系数仍然偏高,保温效果不及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需要进一步降低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以提高其保温性。
2.2 现浇混凝土
目前,泡沫混凝土的制作方式主要为工厂预制成各种建筑构件及建筑制品,将成品用于建筑物的现场施工,为满足施工要求,也可将预制好的泡沫混凝土用罐车长距离送至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浇筑。泡沫混凝土在运送过程中,会出现消泡、沉降等造成的强度不均,回填底部强度偏高,泌水造成回填顶部产生孔隙。为改进现浇泡沫混凝土的性能,适于注浆的矿渣型泡沫混凝土被成功研制[13],流动度22 cm,28 d抗压强度为3.5 MPa。同时,根据填埋要求,试验室还配制出满足浇筑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小于3 cm,28 d抗压强度为4 MPa。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国外泡沫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923年,有人首次提出了用预制气泡和水泥砂浆相拌合的方法来制造多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的制造工艺便开始发展起来[14]。1957年,黄兰谷等人对泡沫混凝土的主要性能、原料、主要生产设备、泡沫剂的制备、泡沫的发生、自然硬化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和养护等方面做过系统性研究[15]。1958年,A.T.巴拉诺夫对采用不同的泡沫剂制成的泡沫混凝土和泡沫硅酸盐进行物理—技术性能的比较[16],分别采用石油硫酸铝泡沫剂和松香泡沫剂,对比泡沫混凝土和泡沫硅酸盐的抗压强度、吸水性、软化系数、吸湿性、毛细管扩散系数、蒸汽渗透系数、空气渗透系数、经过三个月的收缩系数等物理性能指标。同年,李克明等人利用地方性材料石灰和工业废料烟灰来代替水泥制造生石灰烟灰泡沫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17],生石灰烟灰泡沫混凝土不但具有泡沫混凝土同样的技术性能,而且解决了泡沫混凝土使用水泥多、价格高的缺点。但是,对如何降低蒸汽用量和缩短蒸汽养护时间的问题尚未解决。此外,生石灰炮灰泡沫混凝土整套生产车间的工艺设计和提高生石灰烟灰泡沫混凝土的憎水性,进一步提高生石灰烟灰泡沫混凝土的强度等问题,尚未解决。1960年,克利维茨基[14]等人介绍了泡沫混凝土和泡沫硅酸盐制件的生产经验,以及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1979年,美国首次将泡沫混凝土成功应用于油田固井方面,从此,泡沫混凝土不仅仅能应用于保温材料的单一领域,开始向多领域发展。其后,韩国及日本等国家将其应用于回填工程及地暖保温层。20世纪以后,泡沫混凝土开始应用在吸音、隔音、耐火材料等领域,并逐步形成了规范化应用。此后的30年,是泡沫混凝土技术和应用的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泡沫混凝土的应用已遍及全世界。然而,全世界对于超轻混凝土如何获得高强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研究,未来的10年内将主要针对泡沫混凝土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扩大其应用范围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研究。
3.2 我国泡沫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不断推出,保证了泡沫混凝土开始逐渐走向规范化生产,泡沫混凝土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2006年~2009年,4年期间,已推出标准10项之多,还有一批标准正在制定之中。2007年,中南地区建筑标准图集07ZTJ2005泡沫混凝土屋面保温隔热建筑构造,及四川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图集DBJ T20-58泡沫混凝土楼地面、屋面保温隔热建筑构造图先后推出,标志着现浇屋面保温隔热层的规范化应用已经开始。对密度小于300 kg/m3的超轻泡沫混凝土研究较少,如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将极大地扩大泡沫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和研究领域。泡沫混凝土的主要缺点是强度低,特别对于超轻混凝土,强度极差,这一难题能否突破,对泡沫混凝土在建筑保温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部分泡沫混凝土制品,后期产生的干缩性大,极易引起墙体开裂,严重影响了其正常使用,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泡沫混凝土由于其技术上的不成熟和各种标准和测试方法的不完善,限制了其在部分领域的应用范围,该行业正处于由迅速发展期向稳定繁荣期的过渡阶段。预计将在几年内全国进入普及应用期。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大规模生产企业仅有2家~3家,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泡沫混凝土板的使用。超低密度是指密度小于1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它的导热系数约为0.04~0.05。与聚苯泡沫板基本相当。如果我们能开发出此类泡沫混凝土,将为其全面取代聚苯板铺出宽广大道。泡沫混凝土的主要缺点就是强度低,如何提高其强度,是一个技术难题。特别是100 kg/m3~300 kg/m3的低密度产品,其强度最差,但需求量又最大。如果我们能解决它的强度问题,它的用量将会数倍的增长。
4 应用
4.1 屋面工程
泡沫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浇筑而成,根据所在地区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从使用效果看,尚未发现开裂、渗漏等通病,保温隔热效果好,成本较低,易于施工,可以极大地缩短工期[18]。
4.2 内注泡沫混凝土的复合自保温砌块
通过近几年的工程实践和研究表明,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在使用性能上仍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为突出的为保温和隔热性能。由于泡沫混凝土隔热性能好的特性,并可现场浇筑施工,与砌块结合紧密,近几年来出现了关于内注泡沫混凝土的复合自保温砌块的研究[19]。泡沫混凝土作为芯材,其表观干密度应控制在300 kg/m3~500 kg/m3,内注泡沫混凝土的复合自保温砌块的抗剪能力大大增强,提高砌体的抗震性。然而,其抗压承载能力较低,尚需进一步研究。
4.3 整体现浇墙体
泡沫混凝土作为整体现浇墙体,浇筑过程中易形成塌模,浇筑后的混凝土强度不能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后期易产生干缩、开裂等通病。有研究以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和自制复合发泡剂为主要原料,对泡沫混凝土整体现浇墙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制备出用于整体现浇墙体的免蒸压泡沫混凝土,通过粉煤灰和外加剂之间的耦合作用,解决了泡沫混凝土在整体现浇墙体中易出现的塌模、开裂等问题[20],并成功应用于整体现浇高4 m,墙体厚度0.12 m的泡沫混凝土样板房,总浇筑量为15 m3。
4.4 大坡度斜坡屋面回填置换
对于大坡度的斜坡屋面,泡沫混凝土无法直接浇筑,应支设模板,水泥浆从出机到入泵时间不能超过1 h[21],否则会因时间过长造成水泥浆粘度变化过大,影响泡沫混凝土的性能。
4.5 地下防护工程
利用泡沫混凝土良好的吸声作用,采用复合泡沫混凝土结构抗击地下防护工程及民防隐蔽工程的爆炸冲击波。密度为300 kg/m3~4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对于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冲击能吸收最好[22]。
5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5.1 适应严寒地区使用
目前,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相继出台了泡沫混凝土行业标准,但是内蒙古、黑龙江等高寒地区尚未出台相关标准。对于严寒地区,不仅要求泡沫混凝土的保温性能好,对其耐久性提出同样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抗冻性。因此,研制开发导热系数小、抗冻性能高的泡沫混凝土,对于严寒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5.2 降低导热系数
大部分的泡沫混凝土主要组分为水泥,发泡剂价格昂贵,与聚苯板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寻找新结构体系的泡沫混凝土,降低泡沫混凝土的成本,必将对扩大其应用范围有深远影响。
5.3 提高超轻混凝土的强度
泡沫混凝土的密度越低,强度越低。对于密度低于3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不易制得成品,即便制成成品,其强度也非常低,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尤其对于密度低于1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大幅度提高其强度,必然将扩大其应用范围。
5.4 泡沫混凝土制品后期干燥收缩大、墙体易产生裂缝
浅论混凝土行业的现状及发展 篇9
1 中国商品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在2012年, 中国水泥产量2100万吨, 混凝土总量达30亿立方米, 水泥及混凝土使用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员工人数超过500万人, 混凝土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
预拌混凝土是混凝土行业发展重点, 在最近几年, 几乎所有的重点工程, 重要结构都采用预拌混凝土, 如奥运工程, 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工程, 公路和铁路建设, 跨海大桥, 核电, 港口, 冶金, 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预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1 产业政策有力推动
在预拌混凝土的发展初期, 因为缺乏规模, 价格高于现场搅拌混凝土, 当没有限制或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法律和法规, 预拌混凝土市场的发展将是非常困难的。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生产预拌混凝土的比例要少得多, 形成一个很大的差距。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预拌混凝土的发展, 出台了专门的政策和法规, 为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在2003年, 公安部等四部委联合下达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扬搅拌混凝土的通知》, 明确了124个城市禁止使用现场搅拌混凝土, 并明确了禁令实施的时间表。
2004年国家七部局又联合出台了《散装水泥管理办法》 (5号令) , 其中第14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鼓励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根据实际情况限期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 具体规定由国务院商务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办法”还指出,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 擅自现场搅拌混凝土的, 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罚。
按照国家政策和法规及地方现实情况, 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 并大力支持发展预拌混凝土, 促进建设单位和施工队伍使用商品混凝土;如施工单位不使用预拌混凝土和散装水泥, 将予以处罚。为了更好地发展预拌混凝土市场, 各地的混凝土协会出台了《混凝土行业协会行业自律公约》, 以实现合法经营, 公平竞争。
1.2 我国预拌混凝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1) 预拌混凝土没有被广泛使用。预拌混凝土在发达国家一般占混凝土总量的80%以上, 而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达到约60%, 发展不平衡, 在某些地区才刚起步。预拌混凝土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0%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 有较大差距。
(2) 我国混凝土强度较低。混凝土平均强度在发达国家已达到40至50兆帕, 大量应用的是C60, C80混凝土, 最高强度达到200兆帕。混凝土平均强度在中国仍然是以C30为主, 而C80至C100, 虽然已成功开发出混凝土, 但应用较少, 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推广。
(3) 高性能混凝土使用较少。我国研究和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 应用范围的逐渐增加, 但对混凝土长期性能及结构研究不足, 应用较少。
(4) 相关技术未能同步发展。掺合料, 外加剂等关键材料的发展相对落后, 制约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5) 混凝土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从事预拌混凝土生产的机器设备, 除了少量外国产设备, 大多数属于国内配套或自行组装, 自动化程度低, 主要是靠人工控制生产过程, 相比国外的智能管理, 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
1.3 环保方面的现状
中国是全世界水泥生产和混凝土使用头号大国。水泥、砂石骨料和水是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 通常占约75%至85%的混凝土体积。水泥的生产过程中, 消耗大量的煤, 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约15万吨) 。
中国的钢铁业, 电力行业, 采矿业每年排放的各类工业废料高达5亿吨, 占地达4万亩, 但这些废料在混凝土生产中的利用率低于20%。另外在混凝土生产中也消耗了大量的砂石和水资源。中国的水泥行业和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能源, 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带来了严峻挑战。
所以, 推广生产和使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减少天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保护环境, 提高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年限, 减少维护成本,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消耗使用的大国, 世界水泥产量的50%, 钢铁的40%, 石油的35%都在中国, 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8%。我国高能源消耗, 低附加值的产业较多。我们的政府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水泥行业和混凝土行业是国家节能减排的大头, 承担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40%~45%, 任务是艰巨的, 需要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努力。
2 对混凝土行业今后发展趋势的几点预判
2.1 预拌混凝土的产能与产量
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 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时间将持续25至30年, 在此期间混凝土用量将继续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全国每年混凝土总量约30亿立方米左右, 预拌混凝土按照发达国家占80%的比例, 产量将达到约2 5亿立方米, 发展空间很大。预计在未来10年, 中国的预拌混凝土生产能力将达到30亿立方米左右, 实际产量达到25亿立方米左右。
2.2 地区与区域发展
预拌混凝土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首先发展起来, 在某些区域才刚起步, 而一些城市却以供过于求。预拌混凝土正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 小型和中型城市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北部和西部地区将成为预拌混凝土的重点发展区域, 在未来10年, 逐渐达到平衡。
预拌混凝土在全部混凝土中所占比例只有约30%。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预拌混凝土是在起步阶段, 国家应制定配套政策在金融, 运输, 税收等方面给以支持。
2.3 改进工艺设备
使用液压自动润滑系统和安全可靠、高效率的生产设备;让搅拌站可以储存各种原材料, 根据需要实现不同材料的组合, 以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采用堆棚以减少露天堆放, 避免风沙扬尘。
2.4 注重废料处置和节能环保
在混凝土生产中, 工业废物和固体废物的充分利用, 水泥熟料用量的减少是很重要的。实现现有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以减少粉尘和噪音污染, 利用在城市及工业废水, 发展低碳混凝土技术是未来的预拌混凝土产业的根本出路。
2.5 改进行业分工, 使其更加合理
预拌混凝土公司和建筑公司, 材料供应商的责任和利益不明确,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相互推脱, 难以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混凝土行业发展, 应形成混凝土生产、运输、泵送、施工为一体的专业化施工企业——混凝土工程公司, 这样可以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
2.6 必须要重视“耐久性”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如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对于水泥行业, 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节约资源, 能源和保护环境, 是非常必要的。但应该指出的是它的局限性, 熟料热耗要从700千卡/公斤进一步下降, 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可以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如增加了1倍, 则资源, 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就减少了一半。如果寿命提高了5~6倍, 效益将同步增长。所以应以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 做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国外的经验教训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据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 在未来的20年中, 美国每年混凝土项目维修费用将高达750亿美元。加上重建和新建, 混凝土方面费用将达到数千亿美元。
国内的实际情况也是非常惊人的, 大量混凝土工程在三到五年内损坏。国外专家提出桥梁的耐久性寿命应设计为125年, 公路路面应有40年的使用年限。我们必须找到办法, 让主要混凝土工程的使用寿命提高到100年以上, 20至30年内不用大修。因此建议国家对此进行综合研究。
总之, 我们必须注意, 在严格意义上, 混凝土才是真正使用的产品。水泥从业者必须了解混凝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侯洪涛, 郑建华.建筑施工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153-155.
[2]汪澜.水泥混凝土:组成.性能.应用[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 1.
[3]张承志.商品混凝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6:308-320.
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 篇10
以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氯氧镁水泥)、活性硅和钙质材料(如粉煤灰、磷石膏等)无机胶结料,集发泡、稳泡、激发、减水等功能为一体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制泡剂,形成的双套连续结构的聚合物微孔轻骨料混凝土。混凝土终凝后气泡形成大量独立封闭的匀质微孔,形成蜂窝结构,降低体积密度和导热系数,提高热阻和隔音性能。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也可掺入填料和骨料(如砂、粉煤灰、陶粒、碎石屑、聚苯乙烯泡沫粒、膨胀珍珠岩等),可设计成轻骨料混凝土(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简称LWAC)。轻骨料混凝土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天龄期的干表观密度小于1750kg/m3的混凝土。
1.1 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较低,极限变形高于普通混凝土,因而抗震性能较好。研究表明,轻骨料混凝土相对抗震系数为109,普通混凝土仅为84[1]。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后,天津的四栋轻骨料混凝土建筑基本完好,但周围的砖混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事例有力的说明了轻骨料混凝土的高抗震性能的特点。由于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震性,美国在Benicia-Martinez大桥上使用了轻骨料混凝土,以抵抗1000~2000年一遇的地震,并准备在该桥西侧架设轻轨[2]。
1.2 轻骨料混凝土优越性
使建筑物的隔热、隔音、保湿等功能有很大程度增强,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使用轻骨料亦可减少运输费用。英国运输研究实验室针对该国40号公路上的48座各种类型的桥,假定用LWAC代替NDC重新计算及估价,结论是LWAC与NDC的单方价格比小于等于1.6~2.0时,采用LWAC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平均节省3%,板桥可节省5%~7.5%。但是,轻骨料混凝土材料在力学性能上呈现明显的脆性,在受压时表现出较小的塑性和更大的脆性,大体积轻骨料混凝土易产生大面积开裂;此外,轻骨料混凝土的极限应变较普通混凝土小,易于产生劈裂现象,对抗震不利,这些不利因素都影响了轻骨料混凝土更广泛的使用。
1.3 轻骨料混凝土经济性显著
人造轻骨料的造价较高,一般比普通碎石骨料约高200~250元/吨,因而单从材料成本而论,使用轻骨料会增加工程造价。但是,由于LWAC具有高耐久以及抗震、保温等功能优势,采用LWAC替代普通混凝土不仅可以节约水泥、钢筋以及预应力钢筋等材料,降低基础处理费用,加快工期,从而取得较大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延长工程使用寿命,获得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在一些特殊条件下使用还可能获得比轻骨料混凝土更好的综合技术与经济效益,起到普通混凝土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1.4 轻骨料混凝土是生态新型环保建筑材料
人造轻骨料是配制轻骨料混凝土的主要原料,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轻骨料占有0.7m3左右,因此使用人造轻骨料可以大大减少对天然集料资源的开采量。轻骨料混凝土除了在性能与功能方面相比普通混凝土具有显著的优势之外,它还是一种生态环保型建筑材料。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它的这种优势显得更加突出。
目前,全世界混凝土年生产量己超过50亿立方米,我国占了40%以上。按此比例计算,大约每年要用掉20亿吨天然集料,其中还不包括用于生产水泥的数亿吨优质石灰石。几乎所有的骨料与水泥原料全部需要依靠挖山掘石取得,对集料等资源大量的采伐如今己造成数亩良田被占、数座山林被毁的恶劣状况。但是,国家需要发展、城市需要建设,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减少。这势必造成原料来源短缺与需求扩张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在全球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已成为当前水泥与混凝上材料发展最具社会意义的一个课题。
综上所述,无论从材料科学发展、工程技术进步,还是从经济效益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角度,开展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工程应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2 轻骨料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研究
当前我国高层建筑技术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减轻结构自重问题,其有效途径关键在于设计理论的先进、结构体系的合理以及建筑材料的革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高强轻质材料的推广与应用问题。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轻骨料混凝土,可以减轻结构自重近四分之一。同时它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以及更好的防火性能,理应在高层建筑中得到迅速的发展。
为了使高层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有利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采用轻骨料混凝土高层剪力墙,不仅要满足强度、刚度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一定的延性要求、使其储备相当大的非弹性变形性能。这样可以依靠其非弹性变形能力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并降低所受到的地震惯性力。
轻骨料混凝土包括陶粒混凝土、浮石混凝土和煤歼石混凝土等。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对陶粒混凝土剪力墙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并将成果应用于20层粘土陶粒混凝土高层住宅。天津大学不但研究过大量实体带边框陶粒混凝土剪力墙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性能[3,4,5],而且由王维汉、倪钰等[6,7,8]研究了人开洞剪力墙的性能,由曾祖同、马锦等[9]研究了低剪力墙中陶粒混凝土的软化问题,在天津建成22~24层粉煤灰陶粒混凝上高层住宅,南京工学院进行了陶粒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研究[10]。甘肃工业大学刘翠兰、祁学仁也进行了陶粒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研究[11]。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等单位进行了浮石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12]。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费蕾、张殿惠[13]对六片浮石混凝土剪力墙进行了试验研究(另有两片普通混凝土剪力墙作对比)。天津大学进行了轴压比对中等高度轻骨料混凝土有边框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效应的试验研究。北方交通大学进行了轻骨料混凝土和局部掺加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带边框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14]。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轻骨料混凝土的抗拉性能与粘结强度差。轻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普通混凝土低,亦能吸收较多的振动能量,使结构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对于在周期反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延性性能、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述,但对轻骨料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延性和滞回特性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另外,保证剪力墙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和合理地配筋型式是剪力墙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问题,配筋型式的不同对于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特别是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的影响显著,选择合理的配筋方式,不仅可以节约钢筋用量,降低结构自重,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显著增强剪力墙的变形能力,提高剪力墙的延性,使整个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摘要: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结构体系,国内外对于其抗震性能的研究也相对较多。然而,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上,对于高强度钢筋和轻骨料混凝土相结合的剪力墙抗震性能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这两种性能材料相结合的剪力墙能否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一直是工程应用关注的问题之一。
巡飞弹发展现状及技术分析 篇11
巡飞弹的研制背景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武器系统的作战任务由“压制面目标”转变为“精确狙击点目标”。但是,野战部队的战场实时态势感知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及时了解战场前沿的情况,作战行动受限,不仅制约了作战效能的发挥,而且可能陷入敌远程火力威胁之下。
目前,各国的战场侦察手段包括卫星、前线侦察车、侦察兵、有人侦察机及无人机。卫星侦察用于战略级监视,提供的战场信息为静态信息且严重滞后;前线侦察车及侦察兵可提供实时战场信息,但不利于侦察平台及人员的生存,且受地形限制较多,信息搜集很难完整、准确,传输也不够及时;高空侦察机用于战区级侦察监视,战场信息也严重滞后,诸如“全球鹰”和“捕食者”一类的无人机则担任战术级侦察,提供的战场信息不仅延迟,且较低级别的野战部队无权直接使用。地面野战炮兵部队尽管配备一些电视侦察弹,但射程较近、侦察区域较小、工作时间偏短,无法满足远程精确打击的作战需求。鉴于上述情况,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开始寻求可提升野战部队实时态势感知能力的新方法,并由此推动了巡飞弹的快速发展。
巡飞弹与无人机的区别
巡飞弹与无人机均具有长时间巡逻飞行和装有数据链的特点,并且所能执行的任务大幅交叉,如战场侦察、监视、通信中继、精确打击等。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国外及国内许多文献在谈及巡飞弹时将其称为无人机。但巡飞弹在以下4方面与无人机存在着明显差异。
属于建制武器装备,作战部署方便
巡飞弹可直接由单兵或建制武器系统(如火炮、舰载发射器、飞机等)发射使用,其存储、运输及发射/投放使用与常规弹药或导弹没有区别。而无人机一般需专用装置发射。根据所执行的任务,美军将无人机分为6类,除供特种作战部队、连及连以下部队使用的战术1级无人机可手持发射外,战术2、3、4级,以及战役级和战略级无人机需要专用发射装置、场地及专门的操作人员发射。
结构设计紧凑,勤务处理与常规弹药无异
巡飞弹将使用现役武器平台发射或投放,外形结构紧凑,多数型号的弹翼在发射/投放之前处于折叠状态,在离开发射/投放平台一段时间后才展开。目前,仅有以色列“黛利拉”在发射之前弹翼处于展开状态。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型无人机机翼在发射起飞之前均处于展开状态,一些小型无人机在存储、运输的过程中其机翼处于折叠状态,但在发射之前其机翼也均为展开状态。
全寿命周期费用低,利于大量装备使用
在研的巡飞弹绝大部分是作为一次性低成本武器来研发的,在执行完指定任务后自毁或直接用于执行攻击任务,后勤保障与现有弹药一样。例如,美国最初研发的广域监视炮弹价格定为1万美元左右;英国“火影”巡飞弹的价格预计为10万美元。相比而言,尽管国外无人机也可作为“自杀性”攻击无人机,但大部分为重复使用,价格较高,需要独立的后勤保障。
战场介入快速,可满足战场实时态势感知需求
从介入战场方式而言,巡飞弹可借助发射平台快速介入战场,例如,从火炮发射时可获得较快的初速,或由飞机高空投放,可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进入预定作战区域;而无人机则是起飞后匀速进入目标区域,受自身携带动力装置的限制。以前线部队作战使用为例,与使用无人机相比,发射巡飞弹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战场信息。一旦确定目标之后,发射巡飞弹完成攻击任务所需的时间也要短干无人机挂载武器或“自杀性”攻击无人机。
国外巡飞弹发展现状及趋势
20世纪90年代,美国启动了“洛卡斯”、“快看”、“前沿区域支援弹药”等项目,拉开了巡飞弹的研究序幕。进入21世纪,美国、以色列、俄罗斯和英国在巡飞弹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应用涉及陆、海、空三军的多种武器系统,但目前仅有俄罗斯和以色列分别装备了R-90火箭炮射巡飞弹和“黛利拉”机载巡飞弹。
国外巡飞弹研发现状
根据所执行作战任务的不同,巡飞弹可分为侦察型和侦察/攻击型两类;根据部署使用方式的不同,巡飞弹又可分为炮射/箱式发射巡飞弹、机载巡飞弹、巡飞子弹药和单兵巡飞弹4类。
炮射/箱式发射巡飞弹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启动了炮射巡飞弹的研究,研发供火炮系统使用的侦察型巡飞弹,以提高炮兵部队的战场实时态势感知能力。美、俄、法、德、意等国均开展了侦察型炮射/箱式发射巡飞弹的研究工作,其主要技术性能特点是:①动力装置多采用电动机,部分采用燃油型发动机;②巡飞速度从每小时几十千米到200千米以上不等,巡飞时间约30分钟;③作用距离与发射火炮的最远射程相当或略远。
机载巡飞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和以色列进行了机载巡飞弹的研究工作。目前,以色列装备了“黛利拉”巡飞弹,而美国“洛卡斯”巡飞弹项目完成技术演示后并未转入型号研制。2002年,美空军启动“主宰者”巡飞弹项目,但2006年进行首次样弹飞行试验后进展不详。2008年,美海军启动压缩运载“扫描鹰”项目,基于“主宰者”发展可探测跟踪潜艇的“磁鹰”巡飞弹。以色列为响应美海军直升机载武器替代计划,基于“黛利拉”导弹开展直升机载“黛利拉”导弹研究。此外,美国和以色列还计划使现役武器在未来具备巡飞能力,以提升其作战能力。
与炮射/箱式发射巡飞弹相比,固定翼机载巡飞弹通常高空发射使用,射程较远、巡飞时间更长;多配用战斗部,具有对陆攻击能力。
巡飞子弹药巡飞子弹药以机载布撒器或炮弹为载体,可快速进入目标区域,并节省自身动力,延长其战场区域巡飞时间。典型产品有美国“洛卡斯”和“静默空中侦察”巡飞子弹药。与同类型的巡飞弹相比,由于巡飞子弹药需要装在母弹内,外形尺寸较小,且巡飞时间较短。
nlc202309010537
单兵巡飞弹单兵巡飞弹由单兵携载使用,可显著提高士兵在城区、山地等复杂环境下的态势感知能力,而具有攻击能力的单兵巡飞弹还可增强士兵的视距外作战能力。美国和以色列均在发展单兵巡飞弹。其质量在10千克以内,动力装置选用电动机,巡飞时间较短,作用距离较近。
巡飞弹发展趋势
未来,各国将日益重视集侦察、监视、战场毁伤评估及打击能力于一体的侦察/攻击型巡飞弹,提高武器系统的战场态势感知及实时精确打击能力。随着数据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巡飞弹彼此之间将具有网络化协同作战能力,大幅提升作战效能。
重视发展侦察/攻击型巡飞弹巡飞弹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侦察型巡飞弹,21世纪后加强了对侦察/攻击型巡飞弹的研究,尤其是美国,其陆、海、空三军均启动了相关项目。侦察/攻击型巡飞弹不仅具有侦察型巡飞弹的侦察、监视及战场毁伤评估能力,而且能够实时对敌方重要目标,包括机动目标和时间敏感目标进行打击,可显著提高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
网络化协同作战能力将成为巡飞弹的重要特征目前,各国研发的巡飞弹限于弹药与武器平台之间简单网络化作战能力。随着智能化、网络化、自主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巡飞弹的网络化作战能力将拓展到弹与弹之间的协同作战。与多枚巡飞弹单独作战相比,网络化协同作战能力将大幅增加其协调控制区域,增强作战灵活性。目前,英国和美国已经将网络化协同作战能力列入巡飞弹的发展计划中。
巡飞弹关键技术分析
巡飞弹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小型弹载动力系统技术、战斗部技术、制导技术及弹载数据链技术等。
小型弹载动力系统技术
巡飞弹对动力装置的要求有:工作时间长,达到30分钟或更长;推力小,可维持巡飞弹低速飞行;结构紧凑,满足总体结构设计要求;价格低,满足武器系统一次性使用的低成本要求。目前,巡飞弹使用的动力装置包括小型涡喷发动机和活塞式发动机两种,也有电动机、脉动喷气发动机等。其中,涡喷发动机最为普遍,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小型燃烧室、小直径压气机和高转速轴承等。
战斗部技术
巡飞弹可配用常规杀爆战斗部、多模式战斗部和侵彻战斗部等。其中,多模式多功能战斗部是目前攻击型巡飞弹需攻克的关键技术,它可根据目标类型形成不同毁伤目标模式。美国“洛卡斯”巡飞弹就采用该战斗部。多模战斗部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炸药装药结构设计、起爆系统控制等。
制导技术
为顺利进入预定目标区域,巡飞弹普遍使用GPS/惯性导航制导系统进行中段导航。为进一步提高攻击精度,攻击型巡飞弹还装有末制导导引头,如激光半主动、红外成像、激光雷达以及由上述制导方式组合而成的双模/多模导引头。其中,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是激光雷达导引头,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小型高功率固体/半导体激光器、碲镉汞雪崩光电二极管探测器阵列/自混频“金属-半导体-金属”(MSM)探测器阵列、读出电路和高速处理器等。
弹载数据链技术
巡飞弹外形尺寸及体积小,对数据链终端的体积、重量及功率要求苛刻。为确保远距离、高数据信息流、高质量的通信,须研发高功率的数据发送机,并采用图像压缩技术降低对带宽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在信号处理过程中进行加密,确保通信保密。弹载数据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中继技术、数据链终端技术、链路网络协议技术和链路安全技术。
巡飞弹受到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但其总体发展并不顺利。目前,国外正积极调整巡飞弹项目管理模式及发展思路,以期快速装备部队。首先,巡飞弹的经济可承受性问题备受关注。国外研发巡飞弹的主要出发点之一,是确保具有较好的效费比,使军方可以大量装备。其次,“螺旋式”分阶段达到预期目标的研发思路值得借鉴。此外,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侦察型巡飞弹成为近期发展的重点。
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 篇12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实现了建筑住宅从传统的“建造”转变为“制造”, 这是我国建筑、建材业在20世纪的一次“大革命”[1]。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指工厂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 现场吊装就位装配而成住宅整体的结构样式。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 受气候条件制约小, 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人口众多, 正处于城镇快速发展时期, 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保障性住房中推广预制装配式住宅, 普及装配式建筑是极具现实意义的[2]。
2 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式建筑, 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研究、快速发展、使用、发展停滞等阶段。而近年来, 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重要的法规政策, 并落实各种实施机制和措施, 住宅领域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2010年年初, 北京市8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 (京建发 (2010) 125号) 和《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 (京建发 (2010) 141号) [3]。2010-2011年为试点期, 从2012-2013年为住宅产业化推广期, 产业化住宅项目建设面积比例分别提高至7%和10%, 力争在2015年前, 培育4-5家联合体和大型住宅产业团。北京万科中粮假日风景B3#、B4#、D1#楼, 长阳半岛11-4#、11-5#、11-6#等装配式住宅项目陆续投入使用, 装配式住宅的成果初显。沈阳万科春河17#楼采用的是引进日本鹿岛开发技术体系的框架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适用于高层商业和高层公寓。我国装配式建筑也在迅速发展, 技术逐渐成熟, 虽然短期内PC住宅的建造仍将增加一定的建造成本, 但从综合效益来看, 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住宅能有效改善住宅品质、提高施工效率、节约能源、减少垃圾排放, 是我国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3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根据其装配化的程度可将装配式建筑分为两大类:
3.1 半装配式建筑
这类建筑, 部分结构构件在工厂预制, 预制构件运至现场后, 与主要竖向承重构件 (梁柱、剪力墙) 一起浇筑。它的主要优点是所需生产基地一次投资比全装配式少, 适应性大, 节省运输费用, 便于推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缩短工期, 实现大面积流水施工, 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及结构整体性好。
3.2 全装配式建筑
这类建筑的全部构件如同积木房屋一样, 在工厂里成批生产各个构件, 然后到现场拼装。主要包括装配式墙板、板柱结构、盒子结构、框架结构等。全装配式建筑的维护结构可以采用现场砌筑或浇筑, 也可以采用预制墙板。它的主要优点是生产效率高, 施工速度快, 构件质量好, 受季节性影响小, 在建设量较大而又相对稳定的地区, 采用工厂化生产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4 传统住房建筑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优劣对比
4.1 传统住宅建筑存在的缺陷
我国传统住宅建设中, 多数是采用砖混结构和高层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采用现浇筑体系, 它技术成熟, 经验丰富, 造价低廉, 优越性强。然而, 在工程实施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⑴先浇筑结构施工中, 现场湿作业多, 许多手工操作, 建筑工人劳动强度大。
⑵先浇结构施工, 搭设脚手架、支模、浇筑混凝土、墙体砌筑等诸多工序都要人工完成, 并且受环境影响, 施工工期长, 生产效率低下。
⑶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损失、浪费较大, 资源浪费严重。很多噪音污染以及施工干扰对周边居民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⑷现浇筑施工工序复杂, 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 施工成本影响因素多, 工程成本难以控制, 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工程管理难度大, 管理成本高。因为生产条件不稳定, 工序繁多, 很难对每一个工序的生产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对工人的技术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量大。
4.2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优势
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 预制装配式建筑有如下优势:
⑴采用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预制混凝土构件, 节省了大量模板工程, 质量有保证。采用大开间灵活分割的方式, 实现装配式建筑多样选择性。
⑵施工方便, 模板和现浇混凝土作业很少, 现场湿作业大大减少,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少施工扰民, 节水、节电、节材, 减少废弃物排放, 更有利于降低材料和能源消耗, 现场面貌整洁, 社会效益明显。
⑶外墙装饰材料与外墙板在工厂同时完成, 装饰质量高, 外墙可以不搭脚手架。施工装配化, 主体结构、装饰、安装交叉作业, 建造速度快, 施工工期短。此外, 施工过程避免或减轻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扬尘、噪声污染得到控制, 建筑废弃物得到抑制, 有利于保护环境[3]。
⑷预制构件表面平整、外观好、尺寸准确, 提高建筑的品质。并且能将保温、隔热、水电管线布置等多方面功能要求结合起来, 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⑸现场作业人员成为产业工人, 用工量减少, 劳动强度降低, 效率提高。通过建筑构件的工厂化预制, 可以将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转变为工厂内的“产业工人”, 通过生产关系的转变提高效率, 促进“绿色发展”。
⑹预制装配式构件工业化流水施工, 外饰面与外墙板可同时在工厂完成, 构件尺寸精度高, 质量容易控制。成型模具和生产设备、养护用水等可重复使用, 降低模板消耗, 节约资源与费用。机械化程度高, 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得到缓解。
⑺功能现代化, 外墙保温和防火性好;墙体和门窗的密封好具有吸声隔音效果;大量使用轻质材料, 降低建筑物重量, 增加装配式的柔性连接, 具有较好抗震性;厨房、厕所配备各种卫生设施提供有利条件;为改建、增加新的电气设备或通讯设备创造可能性。
可见, 工业化住宅在提高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住宅的“绿色指数”, 实现装配式建筑3U体系即全寿命体系 (Universal Lifecycle System) 、全功能体系 (Universal Function System) 、全设施体系 (Universal E-quipment System) 的三大系列的标准体系[4]。
5 展望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目的, 是用最经济的方式, 先进技术手段, 建设高品质的建筑, 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技术建设住宅的方式体现了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也是技术、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符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是实现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重要途径。有资料表明, 住宅的预制率达37%时, 可以节水36%, 节电31%, 垃圾减少83%, 材料损耗减少60%, 节约能源50%以上。逐步推广绿色装配式住宅, 将有助于构建低碳型社会, 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工业化建筑模式中, 逐渐形成设计标准化、工业机械规模化、管理集约化、施工专业快速化, 将装配式建筑发展为高品质的建筑。
摘要:介绍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通过对比传统建筑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特点, 分析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优势, 提出我国发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李湘洲.21世纪建材、建筑业“大革命”——装配式建筑[J].建材发展导向, 2003, (4) :11-12.
[2]沈定亮.保障性住房中推广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可行性[J].上海建材.2010, (4) :8-10.
[3]刘东卫, 薛磊.建国六十年我国住宅工业化与技术发展[J].住宅产业, 2009-10:10-13.
【混凝土技术现状及发展】推荐阅读:
最新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指标与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要点实用手册09-25
蓝牙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论文09-09
机器翻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08-02
金矿难选冶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11-17
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的现状和发展06-12
LED路灯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08-11
混凝土浇筑技术10-30
混凝土拱桥技术01-06
混凝土技术交底大全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