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组织法

2024-06-01

检察院组织法(共6篇)

检察院组织法 篇1

现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于一九八三年, 距今已超过三十年, 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 对司法改革提出了推动省以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改革方向, 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正当其时。本文拟就检察院组织法修改若干问题作粗浅探讨, 以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地方检察院设置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要实现省以下人民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需要对地方检察院设置作出相应调整。

(一) 地方检察院设置现状及对统一管理的羁绊

我国地方检察院的设置是以行政区划为标准的, 省、市、县 (区) 对应设置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定期向其报告工作。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由地方人大常委会任免, 地方检察院的人事任免权掌握在地方人大手上。在现行管理体制上, 地方检察院与地方人大同受地方党委领导, 检察院的人事任免经过了党委同意, 一般不会出现人事任免在人大受阻的情形, 检察院向人大报告工作基本都能顺利得到批准;即便个别人事任免、工作报告初次未获通过, 也可以通过协调最终得到解决。如果实行省以下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市级以下地方检察院不再受地方党委领导, 人事任命无需报告地方党委, 要在人大获得通过没有任何保障, 检察人事权的受制必然带来检察工作的受制, 检察工作报告能否在人大获得批准也成了未知数, 这些会成为统一管理的羁绊。

(二) 改变省以下地方检察院设置的设想

省以下检察院要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 必须改变现行自上而上按行政区划设置地方检察院的模式, 实行省级检察院统一设置辖区检察院。具体而言, 由省级检察院根据需要, 在现行地市级行政区划的基础上, 设置若干分院, 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分院设置应与公安、法院设置保持一致。各分院由省级院产生, 而非地方人大产生, 其人事任免无需通过地方人大, 从而实现人事权由省级院统一管理, 保证检察工作顺利开展。在分院以下, 则以行政区划为基础, 按照在经济开发区设置派出检察院的模式, 设置若干派出检察院, 并与公安、法院设置保持一致, 以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通过上述设置模式, 改现行市级院为省级院分院、县 (区) 级院为派出检察院, 检察工作逐级向上报告, 从而实现检察人事任免和业务工作与地方党委、人大脱钩, 归为省级院统一管理, 顺利推进司法改革。

二、关于内部机构设置问题

现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 设立若干检察厅和其他业务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设立相应的检察处、科和其他业务机构。”上述规定过于原则, 不能有效体现检察机关的职能, 应当予以完善。

(一) 检察院内部机构设置现状

检察院内部机构的设置是与其职能相对应的, 业务部门大至分为三大类。一是职务犯罪侦查部门, 履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侦查职能, 源于《刑事诉讼法》规定, 机构名称上地方检察院基本为反贪污贿赂局和反渎职侵权局, 最高检为反贪污贿赂总局和渎职侵权检察厅, 存在名称不统一的问题。二是刑事检察部门, 履行审查逮捕和公诉等刑事诉讼职能, 源于《刑事诉讼法》规定, 机构名称自上而下为侦查监督厅 (处、科) 和公诉厅 (处、科) 。三是诉讼监督部门, 履行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职能, 源于三大诉讼法规定, 机构名称保持厅、处、科的设置体系, 具体名称上各地有一定差别。

(二) 检察院内部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法规定的不明确, 没有体现出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各项职能。相比较《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 各级人民法院设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和经济审判庭, 根据需要可以设其他审判庭, 其审判职能一目了然。二是名称的不统一, 同为职务犯罪侦查部门, 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与渎职侵权检察厅一为局一为厅, 容易引起歧义。三是名称与职能的不对应, 侦查监督部门同时履行审查逮捕和侦查监督 (含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 职能, 名称体现不出诉讼职能属性;公诉部门同时履行公诉和审判监督职能, 名称体现不出审判监督职能属性。

(三) 完善内部机构设置的建议

建议修改检察院组织法时, 应当明确检察院内部机构的设置, 尽可能做到规范统一。一是建议统一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名称为局, 即反贪污贿赂 (总) 局和反渎职侵权 (总) 局, 对实行业务整合的检察院可称职务犯罪侦查局。二是按检察职能合理设置内部机构, 实现名称与职能的对应, 建议刑事检察工作分别设置批捕厅 (处、科) 和公诉厅 (处、科) , 专司审查批捕和公诉职能, 将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职能分离, 由设置的相应诉讼监督职能部门行使。三是严格名称使用, 建议最高检内部机构称总局、厅, 省级检察院及分院内部机构称局、处, 派出基层检察院内部机构称局、科, 其他机构的设置也应符合相关规则。

三、关于检察人员任免问题

对于省以上检察院人员任免, 依照宪法和人大组织法, 仍应遵循现行相关规定。对省以下检察院人员任免, 为推行统一管理, 应作出相应修改。

(一) 关于省级院分院检察人员的任免

为推行省以下检察院统一管理, 市级院改为省级院分院, 检察人员的任免程序应当进行修改。根据现行《检察院组织法》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 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按照上述规定, 省级院分院检察人员须经省级人大选举、罢免或省级人大常委会任免, 如果将市级院全部改为省级院分院, 将会大大增加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事任免工作量, 具有较大的现实难度, 也不符合推行省以下检察院统一管理的初衷。建议将上述规定修改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 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直接任免。

(二) 关于派出检察院人员的任免

根据现行《检察院组织法》规定, 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设置的工矿区、农垦区、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 均由派出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实行省级以下检察院统一管理后, 县区一级检察院及相关经济开发区等地区检察院均为省级院派出, 其业务按行政规划由相应分院管理, 在人员任免上应当按属地原则, 由分院提出报省级院审批。建议修改规定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派出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后任免。

(三) 助理检察员、书记员的任免

根据现行《检察院组织法》规定, 各级人民检察院设助理检察员和书记员各若干人。经检察长批准, 助理检察员可以代行检察员职务。书记员办理案件的记录工作和有关事项。助理检察员、书记员由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免。助理检察员、书记员的任免权由检察长直接行使, 不受管理体制改革影响, 建议保留现行规定。

四、关于人民监督员问题

2010年10月, 高检院下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决定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加强自身监督的重要举措, 是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制度创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修改检察院组织法, 应当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纳入其中。

(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纳入检察院组织法的意义

首先, 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纳入检察院组织法, 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需要。我国《宪法》规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把人民组织起来有序参加国家司法事务管理的一种形式,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司法民主性这一司法核心价值, 是人权保护的需要, 是确保检察独立的需要, 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需要。在检察院组织法中对人民监督员制度作出规定, 能强化检察权的社会监督, 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其次, 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纳入检察院组织法, 是为人民监督员制度提供法律依据的需要。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以来, 先后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 但直接依据只有最高检的《规定》, 有必要通过修改检察院组织法为其提供法律依据。

(二) 检察院组织法对人民监督员的规定建议

一是对人民监督员制度作出规定。建议作出如下规定, 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二是对人民监督员任职条件作出规定。参照《法院组织法》关于人民陪审员的规定, 建议对人民监督员任职条件作如下规定, 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二十三岁的公民, 可以被选任为人民监督员, 但是受过刑事处罚或被开除公职的人除外。三是对人民监督员主要职责作出规定。建议规定为, 人民监督员对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实施监督, 监督范围及程序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四是对人民监督员履职要求作出规定。建议作出以下规定, 人民监督员履行监督职责, 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纪律规定, 不得妨碍案件公正处理。

五、关于相关法律的修改问题

修改检察院组织法, 实行省以下检察院统一管理, 将改变现行检察人员任免程序, 省以下检察院报告工作对象也有所改变, 需要对相应法律作出修改。

(一) 对检察官法的修改

《检察官法》第十二条规定:检察官职务的任免,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任免权限和程序办理。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 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 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建议相应修改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 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 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任免。派出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后任免。

(二) 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修改

对该法的修改,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检察人员的任免, 选举、罢免检察长及任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主体修改为省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二是听取和审查检察院工作报告, 只规定省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审查同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由于涉及条款较多, 本文不一一赘述。

摘要:检察院组织法的修改需要对地方检察院、内部机构、检察人员任免、人民监督员等问题进行重新设置, 进而导致检察官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需要进一步修改, 使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更加完善。

关键词:检察院组织法,设想,建议

检察院组织法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正

3.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的程序

第三章 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的任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检察院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二条 【检察院序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1983年9月2日修改)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分为: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

(三)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可以在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设置人民检察院,作为派出机构。

(1983年9月2日删去第四款)

专门人民检察院的设置、组织和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第三条 【检察院组织】各级人民检察院设检察长一人,副检察长和检察员若干人。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

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四条 【检察院职能】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镇压一切叛国的、分裂国家的和其他反革命活动,打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第五条 【检察院职权】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二)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三)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四)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五)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六条 【保障公民权利】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人的法律责任。

第七条 【检察院工作方式和职责】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调查研究,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信,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八条 【适用法律平等】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第九条 【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十条 【检察院之间及与人大的关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第二章 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的程序

第十一条 【侦察、公诉】人民检察院发现并且认为有犯罪行为时,应当依照法律程序立案侦查,或者交给公安机关进行侦查。侦查终结,人民检察院认为必须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将原案撤销。

第十二条 【批准逮捕】对于任何公民的逮捕,除人民法院决定的以外,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

第十三条 【决定是否起诉】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要求起诉的案件,应当进行审查,决定起诉、免予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

第十四条 【复议与复核】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所作的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不起诉或者免予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认为有错误时,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复议,并且可以要求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作出决定,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第十五条 【支持公诉、监督审判】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且监督审判活动是否合法。

第十六条 【补充侦查】人民检察院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有违法情况时,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或者通知人民检察院予以纠正。第十七条 【上诉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认为有错误时,应当按照上诉程序提出抗诉。

第十八条 【审判监督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于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必须派人出席法庭。

第十九条 【监督执法】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执行机关予以纠正。

人民检察院发现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主管机关予以纠正。

第三章 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的任免

第二十条 【机构设置】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设立若干检察厅和其他业务机构。地方

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设立相应的检察处、科和其他业务机构。(1983年9月2日修改)第二十一条 【最高检察官的产生办法】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第二十二条 【省级检察官的产生办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1986年12月2日修订)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1983年9月2日修改)

第二十三条 【其他检察官的产生办法】自治州、省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自治州、省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自治州、省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1983年9月2日修改)

第二十四条 【派出机构检察官的产生办法】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设置的工矿区、农垦区、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均由派出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第二十五条 【检察长的任期】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第二十六条 【检察官的撤换】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建议,可以撤换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委员。第二十七条 【助理检察员、书记员和法警】各级人民检察院设助理检察员和书记员各若干人。经检察长批准,助理检察员可以代行检察员职务。书记员办理案件的记录工作和有关事项。

助理检察员、书记员由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免。

各级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设司法警察。

检察机关专项预防工作的组织实施 篇3

1.专项预防的概念。专项预防是指检察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围绕党委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注、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以及专项整治活动等热点问题,与有关单位和部门加强联系和配合,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一种方式,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一项专门性业务工作。专项预防不限于工程建设项目,还包括在资金使用、环保、招投标、涉农、换届选举等专门项目开展的系列预防活动。如2011年,高检院预防厅下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环节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环节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工作。

2.特点。一是专业性强。专项预防是检察机关针对一个单位、一个领域、一个行业、一个环节部门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或问题开展的预防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其他部门不能替代的。二是操作性强。专项预防是针对某个案件在发案单位及其同行业、同系统中深挖原因、找出问题、提出建议、落实措施,工作有步骤,有形式、有内容,已形成一定规范化格局,便于操作。三是典型性强。专项预防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个案预防中发展和延伸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案预防都可以发展为专项预防,而是在一些重要的、热点的部门、领域发生案件,且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新颖性、趋势性,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代表性,才会延伸出专项预防。四是综合性强。专项预防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包含有案例分析、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检察建议、预防调查等,基本包含了预防工作所有的形式和内容。

3.检察机关开展专项预防工作的依据。一是政策依据。中共中央有关反腐败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决定,是开展专预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如,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8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是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政策支撑。同时,检察机关开展专项预防也是落实中央《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具体举措。二是法规依据。一些预防职务犯罪的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如,2002年10月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决定》第四条规定:“检察机关应当紧密结合法律监督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行业预防、专项预防等工作;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宣传、教育和咨询活动及其他有关工作。”以后相继推出的《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湖北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均结合本地特点,为开展专项预防活动提供了法规依据。三是实践依据。多年来,检察机关在开展专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2000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这是检察机关开展专项预防工作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规范性文件。2010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印发〈全国检察机关集中开展“预防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专项预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些指导实践的文件下达,为检察机关开展专项预防工作,在社会上树立鲜明的形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提供了充分的实践依据。

二、开展专项预防的方法步骤

(一)专项预防项目的选择

一是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开展专项预防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使用中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二是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预防工作。三是围绕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领域开展专项预防工作。按照中央“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的要求,针对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金融、司法、教育、医药等领域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情况,配合专项治理,深入开展专项预防工作。

(二)专项预防工作流程

1.立项审批。专项预防项目选择后,由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向上级检察机关履行专项预防立项审批程序。具体是:由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填写《××专项预防立项审批表》,并附《××专项预防工作可行性考察报告》,由主管检察长批准后,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上级检察机关已有明文规定或通知开展专项预防工作的,可不再履行报批程序,视为该专项预防已经立项。

2.制订方案。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是做好专项预防职务犯罪活动的保证。检察机关应结合本地实际,深入调研,主动走访有关主管部门,了解并掌握预防需求,特别是职务犯罪易发多发因素、环节、部位,与相关部门、单位等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保证工作落到实处。下级检察院制定的预防工作方案或实施意见要及时报上级检察院备案。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展专项预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专项预防工作的时间安排、主要内容和措施形式,组织领导和任务要求等基本内容。

3.主要措施。专项预防工作措施比一般预防工作要多,基本包含了预防工作所有的形式和内容,应当善于综合运用。主要包括:做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及时准确提供查询结果,把好廉洁准入关口;督促项目相关主管单位实施廉政承诺,开展公示,接受各方监督;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加强相关公职人员廉政辅导;受理举报,开展预防咨询;分析犯罪因素和隐患,总结职务犯罪特点、规律,向决策部门提出治理防范建议等等。

4.效果评估。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应比照专项预防目标对专项预防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和结项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收到良好效果的及时进行总结,对效果不明显的,应分析原因,及时改进,使专项预防工作顺利进行。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比较开展专项预防活动前后不同时期的案件发生情况;相关预防单位的机制制度建设是否得以完善;检察机关提出的预防对策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得到相关单位采纳;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开展专项预防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5.总结归档。专项预防结束后,预防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文书等材料,均要整理装订成册后归档,要把《××专项预防立项审批表》、《××专项预防终结报告》、《检察建议书》等工作文书和开展预防活动照片、会议记录等相关书材统一归档。

nlc202309021713

三、开展专项预防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事项

1.要立足检察职能,结合执法办案开展专项预防工作。高检院贾春旺检察长在2003年4月2日听取预防业务工作汇报时,就专门指出:“有些预防工作目前不能插手太深,要‘超脱’一些。如在重点建设工程中,检察机关参与招投标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便不能参与招投标的具体管理工作,越权代替其他部门的职能;不能搞形式、摆样子,不能让有的人利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来掩盖他们的违法犯罪的问题。”可以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专项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检察机关在开展专项预防工作中要紧密结合执法办案,积极研究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注意发现发案单位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帮助相关单位加强廉政管理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特别要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为开展专项预防切入点,有选择、适度地开展专项预防工作。

2.要重视专项预防工作成果的转化运用。目前,对专项预防工作成果运用的途径和方式问题思考不多。但是,成果的运用又非常重要。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不少地方的专项预防工作上报党委政府以后,有关领导作出了批示、给予了肯定,有的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有的检察机关却没有了下文。这就有必要思考专项预防工作成效和成果的转化运用问题。对于专项预防成果的运用,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展开:一是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把专项预防工作报告作为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制定预防腐败政策或措施的决策依据。二是宣传警示教育功能。以专项预防工作报告为素材,对相关单位进行警示宣传,动员有关单位和社会民众自觉抵制有关腐败行为。三是提出查办重点和方向的建议。根据对犯罪发展趋势的预测,为侦查部门确定办案重点和侦查方向、研究发案规律等提供参考,拓宽侦查部门的侦查视野。

3.要坚持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检察机关预防工作既有专业化特色也有社会化特点,只有把两者结合好,才能把专项预防工作做好。一方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因此,在专项预防工作中也必须走社会化道路,要积极争取党委领导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推进党委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的有序运转,营造党委重视,纪检组织协调,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与有关行业和部门的联系配合,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化预防网络。另一方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充分体现了法律监督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是检察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专项预防工作中必须坚持立足法律监督职能,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要善于综合运用预防调查、犯罪分析、预防建议、预防咨询和警示教育、行贿档案查询等工作方式开展专项预防。

4.要严格工作纪律,增强专项预防工作公信力。在开展专项活动中要严格坚持最高人民检察院对预防工作提出的“四个不准”,即:不准借口预防干预有关部门、单位的正常管理活动,不准利用预防掩盖有关部门、单位存在的问题或者包庇违法犯罪活动,不准干预市场主体自主的经济行为,不准利用开展预防谋取个人和单位私利。在预防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不能超越职权搞大包大揽,更不能脱离法律监督者身份代替行政职能;既要搞好法律服务,又不能干预相关单位的正常工作,更不能给相关单位增添负担。

(作者单位:福建省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

栏目编辑:刘雁君 nina_lyj@sina.com

检察院组织法 篇4

一、存在问题

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决定了地方专业党委不同, 所以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建设与专业党委相对比有一定的差距。

(一) 民主透明度不高

在一些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知道的事情, 没有让党员知道;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参与的事情, 因工作原因, 没有让让党员参与;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去监督的事情, 没有让党员监督。该公开的不公开或少公开, 重“检务公开”而在意“党务公开”, 有所公开的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真实性, 部分领导的活动、决策过程和党务运作过程缺乏公开和透明度, 让广大党员不能全面、深入的了解, 不知情。

(二) 民主氛围不浓

在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上, 有时集中讲得多, 民主讲得少。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党内民主活动时, 领导干部想征求党员关于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时, 党员心里还在想着司法考试、案件处理等问题, 听不到党员对组织的要求和呼声, 党内的民主集中制通常变成了个人决定制。目前检察机关, 确实存在党员缺乏主人翁思想, 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对行不行使党员权利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党内生活中不讲意见, 只讲服从, 除了对法律事务十分敏感外, 发现不了党内民主建设不对地方, 也更谈不上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评、反对, 从而更多的是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只等党组织做决定。

(三) 程序不规范

由于基层检察院业务确实繁忙, 导致该交党员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事情, 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 即使有也不过是走马观花, 做做样子, 履行程序而已;该由党员和基层组织进行民主讨论、民主酝酿、民主推荐的事情, 却由班子直接研究决定, 然后通报一下或举手表决完事。党员在开支部大会时更多的是想快点举手表决完之后回去抓紧办案, 开展检察工作。

(四) 民主生活会变样

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组织生活会本来是互相监督、发扬民主、听取党员意见的最好途径, 但基层检察机关的民主生活会要么很快结束, 如果规定要开一定的时间, 基本上是开成工作研究会、案件讨论会、法律意见交流会, 检察人员三句话不离本行, 与一直在党委工作的党员 (特别是由团委再到党委的党员) 开口就是党建理论、民主理念完全不同。

二、原因分析

(一) 关于检察机关的性质问题

1. 关于检察权

讨论检察机关的性质, 必须讨论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权机关中所处的位置, 这必须研究《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其相关法律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3条第3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宪法》第129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由此可见, 我国的检察机关即法律监督机关是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并列的国家机关, 它们都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的。而我国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设置与对国家机关的设置相对应, 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我国宪法和法律并没有直接使用“司法机关”、“司法权”这样的术语。我国国家权力的安排不同于西方“本权分立”国家的安排: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三者平行分立。所以在讨论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时, 不能简单的比照“三权分立”制度下的权力类型构造, 而把检察权归入行政权或者司法权。目前的通说认为:检察权的性质概括为“法律监督权”。在我国, “法律监督”特指人民检察院通过运用法律赋予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 追诉犯罪和纠正法律适用中的违法行为来保障国家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正确实施的专门工作。“法律监督权”就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宪法和法律所拥有的对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察与督促的职权, 这也就是检察权。

因为检察机关使命所在, 检察人员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行使“法律监督权”, 也就是说忙于审查逮捕、公诉、职务犯罪侦查等工作当中。做实际工作往往越是基层, 越是忙碌。如笔者所在的检察院, 一年的起诉的案件是超过2000宗, 而实际的公诉人员才30位。

2. 关于检察院的领导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检察长一人, 副检察长和检察员若干人。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在检察长的主持下, 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 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由条文来看, 检察机关没有专业的党委, 检察院领导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解决“法律监督”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往往越是基层的领导, 越是忙碌于解决现实的业务问题, 如疑难案件、诉与不诉、决定查办大要案等问题。

综上, 越是基层检察机关, 业务越多, 关注党建工作的时间较少, 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较少, 党内民主建设也与专业党委有明显差距。

(二) 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

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就加强民主建设出台了不少条例和措施, 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有些制度和措施还不够完善。例如:有的只是提了一些原则性要求, 约束力小;有的空洞无物, 既无实际内容, 又无具体操作程序, 无法执行;有的不切合实际, 空泛理论, 难以执行;有的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交个差、摆摆门面, 无需执行。有些本来就较为合理的民主制度在基层检察机关落实的程度远远不如基层党委, 甚至团委。地方党委、团委本身专业就是在工作中贯彻上级党政机关的相关制度、精神, 而检察机关更多的是贯彻落实上级检察机关关于加大办案的力度、规范执法的精神, 基层检察机关党建制度都相对较差, 基层党内民主跟着不健全。

(三) 监督不到位

一是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程度与参与层面不够, 这有制度层面的原因, 更多是检察机关党员更多考虑的是法律实务, 不大关注监督问题, 从而不能监督;二是党员监督权力虽有法律法规予以保障, 检察机关党员本身就在实施“监督”工作———“法律监督”, 对公安、法院监督多了, 反过来对自身党组织的监督不放于心上了, 从而不能监督;三是监督缺乏激励机制, 部分党员民主监督意识不强, 不想监督;四是检察机关严格执行法律, 每一个决定均有依据、都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相对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灵活机动性来讲, 检察机关的所有事务似乎不存在需要监督的地方, 导致党员没有监督的基本理念

三、对策和建议

(一) 转变观念

由重业务建设转变为与党内民主建设并重, 增强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在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内广泛开展发展党内民主的教育活动, 根据不同层次, 明确不同要求, 采取不同方法,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普通党员中, 重点开展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 重点解决一些党员不珍惜民主权利, 一心想着司法考试、法律法规、疑难案件, 对党内事务关心少、参与少的问题, 激发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 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党员领导干部中, 在想着讨论决定重大案件的侦查、逮捕、起诉等问题, 同时要重点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 重点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和不愿接受监督的问题。

(二) 加大党务公开力度

对于基层检察机关来说, 更多的是注重“检务公开”, 近年来同时注重“党务公开”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 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党组织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党务公开的随意性大、实效性差;党务公开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各地在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上差异较大, 有些地方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 等等。应加强调研, 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原则、范围、形式等具体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增强制度刚性。要加强对党务公开后基层党员反馈意见的吸收与整理, 推动构建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的党务管理机制, 打造“阳光党务”、“和谐党务”、“高效党务”, 为落实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党员民主权利奠定良好基础。

(三) 扩大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由于检察机关党建工作与专业党委有一定的差距, 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 有些基层检察机关党员一般做好本职工作为主, 至于谁任党支部书记不太关注, 有些党员不是想竞选为党组织领导, 而是因为工作忙碌而不希望再在党组织内任职, 没有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群众公认原则的有效结合, 没有较好地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建议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进行的“公推直选”试点, 及时总结好试点经验, 加大力度推进直接选举, 为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四) 拓宽党员民主参与渠道

检察院组织法 篇5

与检察院组织制度试题

课程代码:0099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形式意义上的法院和实质意义上的法院的分类标准是()A.管辖的案件性质

B.表现形态 C.审级

D.地域管辖

2.决定宏观意义上法院性质的因素是()A.国家的性质

B.所解决的纠纷的性质 C.审判职能

D.宪法解释职能

3.下列有关美国联邦法院地位的表述准确的是()A.联邦法院要受到国会的干预

B.联邦最高法院不能对立法行为的违宪性进行审查 C.联邦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

D.联邦法院不能对政府的行政行为的违法性进行审查

4.下列有关法院的分类中,属于横向组织体系分类的是()A.初审法院和上诉法院

B.单一制法院体系和双轨制法院体系 C.司法法院和宪法法院

D.中心法院和地方法院

5.下列有关我国审判组织的表述准确的是()A.我国审判组织包括独任庭、合议庭和陪审制

B.我国的合议庭都实行人民陪审员制

C.从法律规定来看,审判委员会不是独立的审判组织

D.审判委员会是我国法院内部对审判实行集体领导的一种审判组织 6.下列有关审判权和裁判权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审判权与裁判权互不相关

B.裁判权是审判权的结果

C.审判权是裁判权的前提和基础

D.裁判权是审判权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 7.现代陪审制度的理论根据是()A.每个人都有权由自己的同类来审判

B.审判民主化

C.弥补法官知识的缺陷 D.回避制度的必要要求

8.国外关于法官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对()A.法官的“不可更换制”

B.法官实行高薪制 C.法官的名誉保障

D.法官的身份保障、经济保障、特权保障 9.法官的属性包括专业性、中立性和()A.国家性

B.人民性 C.阶级性

D.权威性

10.美国的法院组织体系比较复杂,共有各自具有特色的法院系统()A.2个

B.50个 C.51个

D.52个

11.在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机关在行使职权时的法律地位()A.高于当事人 B.低于当事人

C.与公民权利对等 D.与公民权利有时不对等

12.检察机关通过刑事诉讼活动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职能,称为()A.防备职能

B.打击职能 C.保护职能

D.服务职能

13.检察机关对法院合议庭人员的组成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属于()A.刑事执行监督

B.审判监督

C.行政保护职能

D.服务职能

13.检察机关对法院合议庭人员的组成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属于()A.刑事执行监督

B.审判监督 C.行政监督

D.侦查监督

14.我国检察系统上下级之间实行的是()A.上下级相互独立制

B.上下级相互监督制

C.下级检察长对上级检察长负责制

D.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的领导体制 15.检察权的程序性是指()

A.检察机关实行法律监督应遵循法定程序,其效力是启动相应司法程序

B.检察权只能由人民检察院专门地、独立地行使

C.检察监督的对象、范围、程序、手段等均由法律加以规定

D.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法律效力,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16.检察机关为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而提起抗诉,是()A.客观公正原则的详细体现

B.法制原则的详细体现

C.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具体体现

D.对公民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17.我国各级军事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的设置,是由()A.上级政治部批准

B.同级政治部批准 C.上级人大批准

D.同级人大批准

18.依我国有关规定,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务编制等级是()A.一级高级检察官至三级高级检察官

B.二级高级检察官至三级高级检察官 C.三级高级检察官至四级高级检察官

D.四级高级检察官至一级检察官

19.依据我国检察官法的规定,检察官任职的年龄要求是()A.年满18周岁

B.年满20周岁 C.年满22周岁

D.年满23周岁

20.在日本的地方检察厅中,其内部机构最多的两个地方检察厅是()A.东京地方检察厅和广岛地方检察厅

B.广岛地方检察厅和大阪地方检察厅 C.仙台地方检察厅和高松地方检察厅

D.东京地方检察厅和大阪地方检察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微观意义上法院的性质表现为()A.国家的审判机关

B.国家的立法机关 C.阶级专政的工具

D.国家的司法行政机关 E.国家的宪法解释机关

22.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应建立我国新的法官考核委员会,参加法官考核委员会的宜包括()

A.诉讼当事人 B.党委书记 C.人大代表

D.律师

E.其他诉讼参与人

23.担任日本最高法院法官的条件有()A.日本国公民 B.年龄在45岁以上 C.年龄在40岁以上

D.必须通过司法考试

E.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法律素质高

24.我国设置人民检察院的现实合理性在于()

A.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B.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权本身具有法律监督的性质 C.能够保证法律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D.我国长期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

E.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难以保证法律的统一正确的实施 25.依照我国有关规定,检察官等级晋升包括()A.提前晋升 B.延期晋升C.按期晋升 D.晋职晋升E.选升

三、名词解释题(...25.依照我国有关规定,检察官等级晋升包括()A.提前晋升

B.延期晋升 C.按期晋升

D.晋职晋升 E.选升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受理起诉权 27.法官的职责 28.检察制度

29.检察官回避制度 30.公诉权

四、判定说明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判定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31.司法权就是审判权。()

32.我国地方法院的法官只具有地方性而不具有国家性。()33.肯定检察权的国家代表性是对审判权的国家代表性的否定。()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4.简述法院横向组织体系划分的意义。35.担任法官的资历要求有哪些?

36.简述我国设置人民检察院的社会基础。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37.如何理解审判公开原则?

检察院组织法 篇6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做法,经验

一、简要案情

2005年以来, 永嘉县瓯北镇和二村社会青年朱炳欢为牟取非法利益, 以暴力手段垄断瓯北镇和二村为中心的东欧工业园区相关企业填方、主体建筑工程及附属工程等项目, 先后成立了和二土方服务站、永嘉县地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瓯北分公司 (简称地建分公司) 。为使自己公司在当地取得强势地位, 朱炳欢在瓯北镇网罗、控制、操纵了一大批社会闲杂人员, 逐渐形成了以朱炳欢为组织者、领导者, 周启栋、麻文良、郑克、刘立中、朱煜、朱智勇、朱灿展等近十人为骨干, 罗香明、朱志标、王余千、邢有佳、董文超等多人为成员, 结构相对稳定的黑社会性质组织。

在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过程中, 朱炳欢要求成员对其本人绝对忠诚, 利用聚餐、到KTV包厢娱乐等时机, 要求组织内充当打手的郑克、麻文良、刘立中及手下等人遵守不准赌博、不准吸毒、不准擅自打架、不得出卖同伙等规则, 以免削弱组织力量。朱炳欢又以股份分红、给付工资、帮组织成员及亲属还债、提供住所、车辆、给羁押的组织成员送钱等多种手段, 笼络人心。该组织通过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强迫交易、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 称霸一方, 为非作恶, 欺压、残害群众, 具体表现在对东欧工业园区和二村一带企业填方、主体建设工程的垄断和控制, 严重破坏了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秩序。2009年6月25日, 朱炳欢被永嘉县公安局抓获, 其组织其他成员相继落网。后经我院审查属实的犯罪事实有:寻衅滋事8起, 敲诈勒索、强迫交易、非法拘禁、故意伤害、包庇、非法持有枪支、非法持有毒品各一起。

二、诉讼经过

永嘉县检察院于2009年8月初收到公安案卷材料, 于8月13日先后批准逮捕了朱炳欢、周启栋、麻文良等14人。县公安局于2009年11月9日向我院移送审查起诉。我院于2009年12月4日向永嘉县法院提起公诉。后在法庭审判过程中, 因发现本案中有遗漏和变更罪行的情节, 经延期审理后查明, 于2010年4月8日予以追加和变更起诉。2010年5月14日, 永嘉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朱炳欢等14人因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强迫交易罪、非法拘禁罪、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妨害作证罪等共9宗罪名被依法判处二十年至一年不等有期徒刑。

三、永嘉县人民检察院办理本案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 提早介入, 确定方向。

以朱炳欢为首的14人涉黑案件立案后,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 特此专门从公诉机关抽调业务水平高、政治素质好、办案经验丰富的三名检察官组成专案组, 迅速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 全程参与侦查取证。第一, 紧紧围绕法律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四个特征”, 指导公安查清“和二土方服务站”和“地建分公司”的实质经营活动内容是否存在大量违法犯罪的事实。查清朱炳欢为首的犯罪组织结构以及骨干成员的构成, 查清各成员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区分核心成员和一般参加者, 为此专案组成员为公安提出了多条侦查建议。第二, 要求公安机关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定全面收集、固定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和超期羁押, 对重要犯罪嫌疑人审讯、取证活动, 公安机关可以全程录音录像。朱炳欢涉黑案因为涉案人员众多, 案情相对复杂, 因而对证据收集要求更高, 好的证据体系可为我院后期的审查起诉案件定性以及法院开庭审理提供了扎实的证据基础。第三, 督促公安机关注重两种案件即犯罪案件与一般违法案件事实证据的收集与固定。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案件, 在搜集、固定事实证据方面既要注重刑事违法犯罪事实方面的证据, 也要注重一般违法行为方面的事实证据。黑社会性质组织要求其具有称霸一方, 非法控制或严重破坏一个行业及区域内的经济生活秩序等社会危害性特点, 而这些多数是通过一般违法活动来表现。在朱炳欢案件中, 我院督促公安查实了朱炳欢曾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和二村承包工程, 让弟弟朱炳武通过贿选当任村长, 无故拖欠汽车修理费, 殴打讨要债款的马邦善、陈七义等具体违法事实, 以此体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社会危害性特征。第四, 建议公安着重查清朱炳欢为首涉黑组织的经济来源, 查实“和二土方服务站”和“地建分公司”业务往来情况, 掌握其攫取非法经济利益的渠道。如确定朱炳欢敲诈勒索王忠和、王忠来案中, 地建分公司的电子账目就成了调查犯罪数额的关键证据, 同时通过以上二公司账目支出情况, 证实朱炳欢等人为强迫交易、故意伤害他人等犯罪活动支出大量款项的事实。

(二) 分工合作, 细致审查。

朱炳欢涉黑案有案本12卷近百万字, 诉讼参与人有近50人, 违法犯罪事实近20起, 具有案卷多、案情难、工作量大等特点, 为能够全面、准确、客观的反映犯罪事实, 专案组成员分工合作、加强交流, 对案件进行了细致审查。第一, 为尽快熟悉案情, 在案件移送本院后, 专案组成员邀请侦查人员详细汇报案情, 与此同时要求每位成员至少阅读案卷两遍以上。第一次案卷阅读, 思考、记录、总结案件的难点、疑点。第二次细致审查, 开展文字录入工作。第二, 为提高办案效率, 专案组根据不同的违法犯罪事实为单位, 以定罪证据为主线, 由专案组三人进行分工与合作。主诉检察官重点审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其他两位成员分别审查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强迫交易、寻衅滋事、非法持有毒品等八项罪名。具体对于各类犯罪案件的证明标准、主从犯的构成、自首立功、一罪数罪以及共犯关系等法律定性, 专案组要在审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讨论, 以此达到整体案件法律适用的一致性。专案组注重分工, 也注重融合, 在本案的敲诈勒索事实中, 因为多数犯罪事实相互交叉, 证人证言与票据事实相互矛盾, 原先注重分工情况下, 遗漏了部分犯罪事实。在此, 通过专案组成员的沟通融合, 变更追加了原先诉讼中遗漏的18000方黄沙。第三, 在本案审查中严格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根据相关人员在组织中的时间长短、位阶层次、作用大小, 确定朱炳欢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 周启栋、麻文良、郑克、朱灿展4人为积极参加者, 徐程斌、罗香、邢有佳等人为其他参与者, 朱炳武则因没有证据显示参与相关的组织性犯罪而不认定为参加者。第四, 细致审查, 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职务犯罪。专案组在审查“和二土方服务站”各种往来单据的时候, 发现某些实际出货单据的填方量与相关企业土石方工程决算表数量出现较大差距, 以此为线索我院重点讯问了朱炳欢, 其主动交代了向永嘉工业园区管委会工程建设科从事企业工程填方测量、结算工作人员吴温忠行贿财物共计63000元的事实。我院于2009年12月30日对吴温忠受贿案进行了立案侦查。

(三) 充分准备, 注重策略。

在朱炳欢涉黑案开庭审理前, 从县法院处获悉14名被告有11名辩护律师提供辩护, 而我院专案组只有2名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 控辩双方力量悬殊巨大。因此, 我院专案组全力投入到开庭讯问提纲、举证提纲、答辩提纲和出庭意见书的制作工作当中。第一, 从起诉书所指控的各被告人违法犯罪的事实出发, 围绕涉黑组织四个特征进行举证、质证、认定事实。例如本案中涉及土方站及地建分公司的组织性质, 面对辩护人以经济实体答辩回避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性时, 检察官质证便从该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大量违法犯罪事实出发, 表现其为非作恶, 严重破坏当地居民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特点。第二, 庭审过程中, 采取准确、客观的讯问方式, 通过对书证、物证等非言辞证据的分析, 揭露被告不如实交代的犯罪事实。例如本案中关于朱炳欢涉嫌敲诈勒索罪的犯罪事实, 可以通过“地建分公司”的电子账目, 价格鉴定书等证据, 结合被害人陈述就该事实向朱炳欢质问, 以反驳其关于勒索土方数量和获利金额的虚假供述。第三, 在庭审过程中, 还要注重对法定加重情节、罪名解释、犯罪构成等法律定性内容进行阐释和论述。如对本案中涉及的周启栋、郑克等人的累犯问题, 刘立中执行期间的漏罪数罪并罚问题, 朱炳欢、朱炳武故意伤害案中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问题等等, 均需要在庭审中进行论述和阐释, 以确保取得良好的庭审效果。

(四) 加强监督, 确保公正。

上一篇:收听收看下一篇:不完全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