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种习惯(精选9篇)
倾听是一种习惯 篇1
倾听是交流的前提,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因此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素养。让孩子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是发展幼儿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幼儿日后有效学习的保障。因此,在幼儿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尤为重要。
笔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和实践。
一、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因此教师的言行、习惯、品德都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师的行为榜样往往比言语更具影响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知道: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对幼儿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因此,作为教师,不管平时工作有多忙,情绪有多坏,在和幼儿交流时都要用心注视幼儿的眼睛,让他们把话说完,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为幼儿树立认真倾听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好,幼儿在自己的行为中就会自觉地向老师学习,倾听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也就进入了幼儿的行为习惯。
二、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幼儿的天性是好动的,因此,以游戏为主线,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倾听渗透到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有效方法。
笔者认为可组织幼儿进行的游戏有很多,如“一分钟倾听”,即在一分钟时间里,让幼儿闭上眼睛,屏息静听,听一听都有哪些声音;“传话”,这个游戏以分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教师告诉每组第一个幼儿一句话,然后让幼儿依次向后传话,看哪一组传得又对又快;“猜猜看”游戏中,教师可以自编一些有趣的谜语,让幼儿通过倾听进行猜谜活动;“辨错误”游戏中,教师说一句话让幼儿挑出其中错误的地方并加以纠正,如教师说“小鱼天上飞,鸟儿河里游”等等。总之,通过这些游戏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的思考能力,也更好地促进了他们倾听习惯的养成。
三、利用语言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幼儿园中的语言活动主要有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早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等五种,每一种活动对幼儿倾听技能的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教育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比如在“谈话”教育中,教师应该要求幼儿安静地倾听他人的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从而养成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的习惯;又如在“讲述”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讲故事,在自己的讲述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明白倾听的重要性,使幼儿养成倾听他人说话的好习惯;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词汇、抑扬顿挫的声调,甚至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得幼儿喜欢听别人讲述或朗读,从而养成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
四、家、园配合强化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园共育更有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幼儿良好倾听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
一方面,教师可将训练倾听习惯的游戏教给家长,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训练,并要求家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的问题要耐心倾听,认真解答。
另一方面,请家长多给孩子讲故事、教儿歌或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幼儿外出参观或旅游,拓宽幼儿获取知识的渠道。如,在春天,聆听春雨嘀嗒嘀嗒的声音;在夏天,听绿树红花生长的声音;秋天,则走进田野,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冬天,细听雪花沙沙沙沙的声音等。在大自然中锻炼幼儿的倾听能力,在社会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城市的喧嚣和乡村的宁静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积累经验,提高幼儿对声音的分辨力和模仿能力。
总之,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贯穿在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要家、园共同合作,更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幼儿受益终生。
关键词:幼儿教育,倾听,习惯,养成教育
倾听是一种习惯 篇2
窗外的风景很美,转眼也会不见。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美好或记忆犹深的画面,它们在我们心底的某一个角落呼唤着我们,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但总有后悔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们的思想也逐渐变的成熟,对一些事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正因如此,我们便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就像华丽的外衣被脱下后存留的本真,坚硬的铠甲被剥去后脆弱的内心。在黑暗的角落里嘤嘤抽泣,逐渐丧失了方向感,找不到回去路,在黑暗里摸索前行。
小时候,总是觉得自己的做法很伟大,母亲节时为母亲准备小礼物,就会令她感到自己的成长和对她的爱,可母亲的反应并没有那么大。她只是笑着说;谢谢’。后来才知道母亲想要的并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礼物,而是一句发自内心的慰问。
多想回到儿时的时光,现在的我只知道努力的看书,拼命的学习,不知是习惯的麻木还是真的舍不得放弃。才发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孩子和父母的缘分只是不停的目送,目送她越走越远。
这个冬天还未过去,今年的冬天还未来临,时光好似被刻录过的画面,一次一次,一遍一遍的重播,去倾听那些内心的呼唤。重拾那些美好。
倾听历史的声音
我的国学课目前是讲论语。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华文明的经典,涵盖了古人的处世之道、治国之略。里面绝大多数内容,对当下人的生活,依然有着指导意义。所谓倾听就是仔细全面用心的听。国学老师曾言,对于历史,对于经典,必须通读,切不可断章取义。老师举了个例子,《论语阳货》有个名句:“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现代人老拿着句老抨击夫子,说他歧视妇女。某段时期,甚至拿这句话证明论语是封建的糟粕。而事实上,子是这么曰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目前,研究的结论有多种,一则女子指夫子专门针对卫国国君所宠爱的南子而言的,她曾怠慢了夫子;二则古文中“女”通“汝”,女子则是你这小子的意思,指和对话的子贡。就算是指女人和小人,其实当今社会的确存在,一些人你对亲近,她就是自以为是,你对她疏远,她又怨声载道的人,还不在少数。要不怎么说,距离产生美。由此可见,对于历史的声音,我们要学会如何倾听,才能明悟起真谛。
有人说,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去看古代愚昧的东西啊。的确,从技术而言现代是大大超越了古代。可是,人性却没变,而中华文化主要论述的就是自然和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千百年前要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现在依然需要。千百年前天人要合一,现在人和自然依然要和谐。
引用论语为政篇中一段:“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通过倾听历史的声音,我们可以知道很多道理,也可以预见未来。
学会倾听
我悠悠地走进海里,找了块只被冲湿半块的石头坐了下来,静静地倾听着海的声音:“我来源于每一滴水,每一条溪流,它们无私地汇在了一起,形成了我。它们把所有力量都汇聚一身,然后赋予了我,因而我有能力掌管这片大海摊,我有了生存的意义。莫不是它们,便没有今日的我。我感谢它们。”成功之事的背后,往往是由每个人奉上绵薄之力汇聚而来的。有时候,回首静思,滴水不为泉,独木何成林?
仰望碧蓝的天空,低头凝视着海水。大海呀,你是值得倾听的大海。
听,另一条白色浪花翻滚着,打湿了我的小腿:“我们这里无边无际,时常有不少船在此航行,有时我真是渴望能跟着它们去游览这个世界。可是总会有那么一阵风吹过,掀起我的身躯,向岸边打去,那是一个背对它们远去的方向啊。每每我好不容易平复奔腾的心,向大海的中心退去,它们却离我越来越远了,怎么追也追不上,只得眼巴巴地望着远处的白帆向地平线靠近。”地平线,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边。也许我们有追随的目标,可总有一些荆棘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海浪没有办法阻止风的到来,只好等待下一个白帆。但对于我们呢,阻碍反倒是可以踏过去的垫脚石。要坚信,即使满路荆棘,只要肯努力迈大脚步踏过去,我们就会离地平线更近一步。
啊!大海,你如此美丽,我该好好感受你的美,用心倾听你的世界。
倾听,是一种高尚的教育 篇3
过了好一会儿,朋友才抽出身来招待我。我问她们母女俩刚才在聊什么,朋友说,她在听女儿聊交友的事。原来园园刚刚转学到一所新学校,乍到新班级,在交友方面她有些不知所措。朋友细致地向女儿了解了班里的情况,然后又听了女儿关于交友的想法。最后,她才给女儿提出了交友的“建设性意见”。末了,朋友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小孩子都很有思想,办事都有自己的“套路”,父母若是不了解他们的“套路”而瞎指挥,肯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弄不好还会伤了孩子。
我很赞赏朋友的这种教育方法。从中,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倾听,也是一种高尚的教育。
谈到教育孩子,很多家长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常犯一个通病:对孩子颐使气指——语气里常含有“命令”的成分,行为上常含有“武断”的倾向。其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想对孩子施教得法,“对症下药”,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心里所想、所急、所盼、所恼、所忧。只有全面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规劝或指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代孩子的心灵世界很广阔,他们的内心需要也多种多样。作为父母,必须蹲下身去,多与孩子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内心呼唤。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拿父母当朋友,产生亲近感,在心理上接受父母,进而乐于对父母讲真话、讲实话。那种不问青红皂白、高高在上的“长者之尊”式的教育,不但不会使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弄不好还会激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是叛逆情绪。
孩子作为生命个体,是需要尊重的,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而倾听,则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声的尊重教育。这种教育,如春风潜入夜,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父母也可在倾听中,走近孩子、發现孩子,进而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倾听是一种美德 篇4
关键词:倾听,美德
每个人都可以听到鸟儿的歌唱, 也可以听到河水的潺潺流动, 还可以听到彼此的心灵之声, 这么多的声音都可以听到, 但是其中的心灵之声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才可以的, 因为存在大自然中的声音都是在我们不注意时间流进我们的耳朵, 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奇妙的享受。但是心灵之声则不然, 心灵之声需要我们自己主动的去听, 这是一种主观的能动意识, 而不是被动的倾听。若我们是用心的倾听心灵之声, 这也有利用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会使同学之间、父母之间、亲戚之间、师生之间的交际更加密切, 心与心的距离更加的触手可及, 倾听彼此的心灵之声, 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这才是倾听的作用。
一、实际生活中需要倾听的原因
有的时候想要了解他人, 这就需要听一听他们心中的声音, 往往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 有些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不像他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 通常这种情况称之为口是心非。若一个人常常口是心非, 那么这个人就是虚假的, 因此在生活中会有很多人不愿意与之交往, 这样久而久之, 就会没有人会真正在意他的内心感受了。但是如果这个人是表里如一的人, 通常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和他做心灵的沟通, 倾听他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那一部分。
用心的倾听就是要彼此坦诚相待, 如果一个人心里怀着欺骗和隐瞒与他人交往, 那么就会导致别人倾听到你的也是难听的, 所有人的心灵之声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的心灵之声就好比一副优美的画卷, 而有些人的心灵之声却如同丑陋不比的线条,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灵之声, 然而不同的心灵之声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倾听是一种美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需要倾听的, 夫妻之间若善于倾听, 这样才能相互尊重, 有了尊重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才会幸福美满, 才会和睦, 同学之间若用心倾听, 才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才会互相帮助。
二、把握倾听的艺术
(一) 诚心
在现实生活中, 在大部分企业或者机关部门中, 就有很多领导经常高喊要真心实意的听群众的心声, 倾听老百姓的呼声, 但是往往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他们仍然习惯沉浸在掌声、笑声、歌声、叫好声, 甚至是唯唯诺诺的声音之中, 这就是缺乏诚心的去倾听。缺乏倾听的诚心, 这很容易引起沟通的失效, 往往倾听不仅仅需要做智力上的努力, 更需要我们在情感上的投入, 若一个人不愿意真心诚意的听别人讲话, 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真正听进别人讲话的内容。因此, 只有诚心并且做到真正欣赏别人的话, 别人也愿意和你讲真话, 领导才会听到真话和心里话。
(二) 虚心
在通常情况下, 下级对上级所讲的话都能虚心倾听, 但是往往上级对下级、或是对一般群众所讲的话就不一定了。作为领导要善于倾听, 要树立群众意识, 要放下架子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民情,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 耐心
在大部分不善于倾听的领导中, 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 总是不等人把话讲完就大发感慨, 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误会。因此善于倾听还需要耐心, 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讲完, 尤其是对群众的困难、诉求等要耐心的倾听。
(四) 静心
静心就是在交际的过程中。首先, 要排除其他所有事情的干扰, 能够静下心倾听。其次, 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冷静。再次, 不要与对方争论甚至是妄加评论。倾听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起先就是感知倾听的信息, 然后对信息进行筛选, 并把选择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 最后就是判断和推理获得正确的解释和理解。静下心来的倾听, 才会真正理解听到的内容。
(五) 专心
专心, 顾名思义就是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倾听, 这是倾听最关键的要求, 专心致志就是要做到心无旁骛, 一定不要边倾听边工作, 边倾听边想自己的事情, 一定不要边倾听并与自己的观点相对照, 更不要经常打断别人, 这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往往也有些人仅仅听自己想听的或者愿意听的东西。在倾听的时候, 要做到排除一切干扰的因素, 并在倾听中寻找有兴趣的方面, 另外, 也要注意参与的姿势, 保持亲近的距离, 尽量做到目光的交流, 尤其是对你不熟悉的题目要特别注意, 并要倾听全部的内容, 最后对整个的倾听内容捕捉要点。
(六) 留心
在倾听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对倾听的内容听清听懂, 读懂有声语言, 更需要对对方的体态语言加以观察和解读, 换言之, 就是察言观色, 通过各方面的了解, 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
结语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每个人需要去倾听彼此的心灵之声, 进而才能够探索彼此的真实想法, 其实倾听心灵之声不单单局限于别的, 还可以是自己的那部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 每个人都会迷失方向, 那么在这个时候需要停下来, 静听自己的心灵之声, 并相信自己的心灵之声, 或许朋友可以骗你, 家人也会骗你, 但是自己的心灵之声不会!
参考文献
[1]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2]罗罡, 通讯员, 侯亚龙.眉县中小学开展“诵经典传美德”特色教育活动[N].陕西日报, 2010.
[3]朱昌流.《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
[4]王攀峰.论审美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
倾听也是一种素养作文 篇5
我洗净耳朵,只为听见美好的声音。
我听见声音,只为平息浮躁的心灵。
我供养心灵,只为听见更美的声音。听见欢呼。是一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人发出的胜利呼喊,跌跌撞撞在路上,只为寻求最初的梦想,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日夜风雨兼程。这谜一样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重伤,我知道我想要那种自由,是在那片更高更大的天空。下雨时,我会打开窗,等待阳光的到来,然而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暴雨狂雷霹雳,使我被困在雨中措手不及,天灰茫茫,我伸手不见不敢想象。可是人生不仅仅是雨天,也会偶尔出现晴天。我挡住阳光在太阳底下行走,我可以清晰地看见我的影子,我知道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走在这条路上,即使陪同我一起的只是一个没有表情的影子,我也庆幸看到一路上还有一个影子,使我对晴天充满憧憬。因为在日光下,至少我有一个默默守护我的挚友――我的影子。
听见幻灭。想起了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但是在我的`身上我却总结出另外一句话: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一个人走着一个人幻想着,有时会在半梦半醒之间将自己判若两人,梦境似真似假,醒来满头大汗脑子里重复着梦里的情节,走到窗前望着山尖皎洁的圆月,那白光像是梦境里的一个情节,却有着疑惑想不明白。
听见感动。行走在热闹的街道,匆忙的行人来来往往,看着一张又一张陌生却又祥和的面孔,拥挤时彼此之间的一个让步,阔宽一个世界两颗心的融洽。没有因为鸡毛蒜皮的小费而争吵,更多的是你谦我让的融洽;没有因为缺斤少两而争吵,更多的是彼此理解包容;也没有因为道路的拥挤弄得头破血流,更多的是相互搀扶。
听见世界。我以雄心壮志亲临天下,虽然我不能决定这个世界的好坏,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决定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没有人时时充当我的对手,也没有人时时为我打分,在今天和昨天之间,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的输赢。
听见脚步。我终于领悟到那句话的含义:你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但是你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认识你。走在人群中也会被一些陌生的人呼喊我的名字,听到真是挺好的!有时累了,我也愿意回头看看那些我不认识的人,也许他们能够给我另一种安慰。
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篇6
1.榜样示范,激励倾听。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作为一名教师,当学生发言时,应带头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语无伦次,决不能做其它事情,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还要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表示感情。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在说:“我关心支持你!”让学生感受道老师在关注他的发言。这样一来,教师这种倾听学生发言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2.激发兴趣,吸引倾听。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从内心迸发求知的强烈欲望。因此我们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还未达,口欲言而还未能”的状态,引起学生倾听的欲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节课时,让学生出数考老师,当学生一次次地出数,教师都能迅速地判断时,同学们面面相觑:“老师是怎样判断的?”抓住学生这一好奇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激励:“你们想不想学这本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老师快教我们吧!”老师说:“这节课只要你们认真倾听,也能像老师那样准确的判断。”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倾听兴趣,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倾听状态。
3.及时评价,鼓励倾听。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要用你亲切的眼神、真诚的话语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如当发现学生认真听讲时,及时用 “你听得最认真,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肯定他;当学生发现有错时用“这么一点小小的问题都被你听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表扬他;当学生听后做出评价时用 “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你真棒!”来鼓励学生。这样认真倾听这个习惯就不知不觉的得到了培养。
语文课堂——倾听是一种美 篇7
新《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要想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提高,语文教师就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因为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倾听是对学生的理解;倾听是师生的相互学习;倾听是一种美。
一、倾听错误的观点———尊重是一种美
在一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作者在作品里所表达的内容存在差异。教师要认真倾听,要沉得住气,耐心听学生陈述,切忌打断学生的发言,老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
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有学生就说:“孔乙己之所以有这样悲惨的结局,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他完全可以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让自己过得幸福,即使考不取,也可以自食其力,让自己衣食无忧。孔乙己没有考上可以看出他读书不用功,他不能自食其力,可以看出他很懒,他最终悲惨地死去不能怪别人。”我在倾听过程中发现这种见解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显然过于片面。我没有简单地给学生的回答下个定义:对或者错,而是顺着学生的观点,接着发问:他为什么不努力读书?他有没有努力读书过?他为什么不自食其力?通过这几个问题,自然而然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面对学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作为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纠正,要注重引导学生随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学生只有不断犯错,然后加以改正,他才会有真正的进步。一名老师只有了解学生,从心里爱他们,才能欣然倾听———即使是错误的观点。
班上有名学生,语文从来没考及格过,其他学科也很差,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以前也没有注意过他,反正也没指望他考多少分。但某节语文课他发言积极。无意间看到他注视我的目光,心想: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呢?我于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他答错了,满脸通红。出于教师的本能,我认真地听,并在课堂上表扬了他的第一次发言。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该生经常积极举手发言,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是语文课,其他学科也有了进步。这件事既让我深深自责,也让我受益匪浅。如果早点鼓励他,他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能倾听错误的观点,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是对学生真诚的爱,从中产生的能量是无可估量的。我们天天讲的人文教学其中的一部分不就是这样吗?学生无小事。倾听错误的观点就是爱,爱就有力量。
二、倾听质疑的观点———理解是一种美
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质疑的观点,注意倾听学生求异的见解,千万不可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是对学生的理解,理解是一种美。
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为“智叟”打抱不平,认为“智叟所说的话并不无道理,作为一个旁观者,他有清醒的认识,凭借愚公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移不走两座大山的,课文的结尾其实也证明了智叟的观点。不管智叟的笑是善意的还是讽刺的,他能给愚公提出建议,总比那些什么都不说的人要强。”这种观点虽难免有些以古讽今,但学生能提出相反的见解,实属难能可贵,应及时加以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明智的老师应悉心爱护学生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勇于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肯定,并及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索和提问的过程,使学生善于质疑。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在必要时,“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多追问几个“为什么”,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意识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对话中来。能倾听质疑的观点是对学生的一种理解,理解是一种美。
三、倾听创新的观点———教学相长是一种美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学记》中所倡导的教学相长,在崇尚终身学习的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一位学习的参与者,倾听学生创新的观点,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它能让学生都成为教学课程的主人。
我在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课堂小结时,大力赞扬惠子的种种崇高精神,让学生要多向惠子学习,班上一位同学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惠子身上确实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从课文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也有狡辩的缺点,我们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我充分赞赏了学生的独特性与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超越教师,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一问题,并把我自己对此的理解与学生交流探讨,还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中的缺失。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名好教师就要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把他们看做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语言深处的思想,要注意那些别具匠心,闪现创新火花的见解,要及时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讨论《醉翁亭记》一文主旨时,一位同学提出:“欧阳修真的是与民同乐吗?我看不见得。作为一个地方官常饮于此,整日寄情山水,哪有时间去处理政务,真正为民考虑呢?跟他一起觥筹交错的都是他的随从、宾客,哪来的百姓?他饮少辄醉,难道真的是为滁州、为百姓陶醉吗?恐怕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排遣由于被贬而产生的郁闷,可以求得暂时的欢乐。认真倾听后,我当即对他的创新见解表示赞赏。倾听创新的观点是对学生的肯定,也能提升教师的能力,教学相长是一种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内心需要,这是教学的基础。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喜欢倾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在实施课改的今天,我想,喜欢倾听的教师是一个智慧的教师。
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 各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 (1~2年级) 认真听, 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第二学段 (3~4年级)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 领会要点, 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 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 (5~6年级) 耐心专注地倾听, 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 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从这些要求中, 我们不难看出, “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细心, 能领会要点。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 并就听中发现的问题与人商讨。对照《语文课程标准》,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情况不容乐观。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况:
现象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学生纷纷举手, 叫了某个学生回答, 可是由于紧张的缘故, 他在站起来之后, 突然一下子噎住了, 正当他在思索时, 班上有那么几个孩子, 边举手, 边喊着说出了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只作了短暂的停顿, 稍加思考, 其余孩子便没有耐心听下去, 着急地代替他回答。
现象二:在说话训练时, 在几个同学发言之后, 我们常爱找平时不太举手的同学发言, 而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他们会重复别的同学说的一句话。立刻有孩子便说:“刚刚说过了!”他们会委屈地说:“我又没有听到。”
现象三:课堂上, 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或准备组织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角色表演。未等老师说完要求, 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 老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所以在公开课上,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 现在我们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听明白了吗?开始!”老师必须得到学生非常肯定的回答“听明白了!”才说“开始”, 这在省乃至国家级的公开课上也屡见不鲜。
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听”的习惯的训练的结果。而长此以往, 学生的倾听能力得不到培养, 他们既然不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当然就更不可能对同伴的发言进行思考、判断和整理了, 语文综合素养相应大打折扣。那么, 究竟该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 从而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培养语文能力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调动情绪, 鼓励主动倾听
学生的学习固然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各种教学条件的影响, 然而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因而, 要使学生做到主动倾听, 就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因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课堂上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去倾听,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绪, 指导他们学会耐心倾听。
1. 适时提醒
在学习过程中, 对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往往容易冲动, 常常还没有听清楚或想清楚就开始争辩。这个时候就要教会学生不断自我提醒:“我应该听清别人的意见, 否则就没有发言权。”“我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 否则就没有说服力。”“我再思考一下, 说不定能有不同的发现。”以此促进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会深入思考。
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过程中, 应适时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表明自己一直在注意听, 这也是一种提醒的方式。即使学生说错了, 也要保持专注、尊重的态度, 同时适时地加入一些表示自己听清楚的话。如“是吗?”“我明白了”“哦!原来如此”“很有道理”等等。还可以用“接着说”“还可以怎么说”“以后呢?”等语言启发激励学生往深处去思考。
2. 引导换位
对学生发言卡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 性急的学生常常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其发言, 毫无顾及地说出答案或指出错误。这样不仅破坏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且更加会伤害发言同学的自尊心, 以致于以后都不敢举手发言。此时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学会宽容。“假若发言的是我, 愿意别人打断我的思路吗?”“他有勇气站起来发言, 就说明他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我应该相信他。”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 他们就能从一次次的体验中明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是对他人的尊重, 更是对自己的信任, 因为你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别人也能耐心地倾听你的意见。
3. 树立榜样
课堂上, 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以倾向性的语言暗示, 引导学生, “瞧, ××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 ××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呀!”……这样, 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 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营造氛围, 促使积极倾听
新教材、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不再提倡那种呆板的“腰挺直、手背后、眼看老师、认真听”的教学形式。那样听课学生不仅会感到疲劳, 学习情绪也会受到压抑, 学习时无精打采, 注意力也就很难集中。所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真正宽松自由的表达环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讨论等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会倾听、乐意倾听,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于永正老师上的一堂《学习转告》的口语交际课片段:
(上课铃响, 于老师还没来。一位陌生的年轻女老师走进教室, 小朋友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女:小朋友, 于老师是在这个教室上课吗?
生:是的, 他还没有来。
女:怎么, 还没来?××小朋友, 我是鼓楼区文教局的, 找于老师有点事。局长要他带着教学计划参加座谈会, 时间是今天下午两点, 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 请于老师按时到会, 不要迟到, 等于老师来了, 请小朋友转告他, 好吗?
生: (高兴地) 好!
女:谢谢小朋友。我再把这个通知说一遍。 (略。说完, 走出教室) 。 (一会儿, 于老师再走进教室, 小朋友纷纷举手)
课伊始, 老师就精心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调动了学生内需, 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 积极倾听, 跃跃欲言, 不吐不快, 于是课堂才真正成为大家都能积极倾听、自由表达的群言堂。
三、走进文本, 引领用心倾听
从语文素养的角度培养来看, 学生倾听的对象不仅限于是人, 还应善于倾听文本所表达的信息, 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的。因此, 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文本。然而, 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只是“走近文本”而未能“走进文本”。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几种手段引导学生倾听文本丰富的内涵与折射的生动信息。
1. 借助范读
课文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文本化表现。无论哪一类课文, 它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方面。特别是记事类课文, 大都能通过阅读、想象、思考再现生活原貌。在教学中借助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适时创设情景再现生活情景, 引领学生倾听文本, 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走进文本。
2. 凭借音响
多媒体、音响是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 适时地借助, 对于激发学生认真倾听, 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 感悟人物形象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3. 依托语言
在语文课堂里, 能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完美结合的, 首推教师规范优美的教学语言。教师恰当的、传神的引语,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听觉神经, 并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抓住时机, 培养善于倾听
有了专注、用心的良好倾听品质, 还要善于倾听, 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听者在采取专心倾听的态度后, 还要对所听的内容进行能动理解, 对他人意见不盲目听从, 做到有选择地接受, 不仅可以提高倾听效率, 而且可以练习说话。在教学中, 往往有即时生成的资源, 有些教师不善于把握这些资源, 缺乏倾听意识, 错失了许多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机会。特别是当学生发生错误时, 有的老师会乱了手脚, 有的老师会一带而过或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有的老师会及时作出判断和引导, 使纠错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过程。
五、鼓励评价, 推动乐于倾听
爱是一种习惯 篇9
车开到下一站,等车的人一窝蜂似的往上挤。最后上来的是一位四十来岁的男子,个头1.60米左右,一身衣服皱巴巴的,分不清是灰色还是黑色。他上来后又伸手去拉车外的一位中年妇女。这时,年轻的售票员把他往旁边一推,不耐烦地说:“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拉拉扯扯的。”“快点,热死人!”售票员又朝妇女吼道。车上的人都哄笑起来,我为售票员的态度感到无可奈何,只能傻瞪着眼睛。男子一下子涨红了脸,抓抓头,急着要解释一番,似乎又不知道如何辩解,最后冒出一句:“习惯了啦!”车上的人又哄堂大笑。
车子又上路了,惟有那对中年夫妇因为最后上车没有座位。售票员站起来把座位一拍,不耐烦地说:“坐下啦,没见我要售票啊!”男子赶紧往后挪了挪,让过了售票员,然后坐下了。接着,他向正紧握扶手的妻子招了招手,拍拍腿,红着脸微笑着示意她坐下。车上的人还没有分散注意力,这微妙的动作又引来一阵大笑。妇女低着头,急忙跨了过去,顺势坐在了男人的腿上。男人又连连说“习惯了啦”,似乎这是最恰当的理由……
看着这感人的一幕,我不禁思潮澎湃。他们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一对夫妇,却始终不渝地相守着世界上最真、最诚的那一份爱,怎不令我感动,怎不令我敬佩?在当今社会上,有多少人曾经信誓旦旦相爱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结果却总是移情别恋的多,更有甚者,甚至养情人,包二奶;有多少人曾经真诚地盟誓,要相携相惜,相偎相依,一旦对方遇到困难,却总是分道扬镳的多,劳燕分飞的多;有多少人把物质方面的获得作为惟一衡量爱的砝码,有多少人把浪漫作为惟一计算爱的公式……也许,这对平凡的夫妇从来没有向对方表达过什么,也许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浪漫的情调,也许他们的生活很拮据,也许他们的思想很贫瘠,但是,他们的爱却是最高尚的,最伟大的。
一句空洞的誓言承诺不了一生的爱,一栋豪华的别墅保养不了一生的爱,一次浪漫的旅行延伸不了一生的爱,真正的爱是将爱不知不觉地溶入生活的各个细枝末节,将爱演绎成一种习惯。
【倾听是一种习惯】推荐阅读:
倾听是一种爱10-09
良好倾听习惯09-13
幼儿倾听习惯培养06-22
小学生倾听习惯培养11-04
大班幼儿倾听习惯养成策略10-28
小学英语倾听习惯培养论文09-15
想你,是一种习惯08-09
自助是一种习惯08-06
关于习惯促进成功的作文:优秀是一种习惯05-19
文明是一种习惯——主题班会 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