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楷模

2024-10-05

道德楷模(共5篇)

道德楷模 篇1

●高等教育

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道德问题凸显。横扫世界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一场道德危机,它本身就是由金融道德丑闻所引发的,房利美、房地美、安然、泰科、世通等商业巨子与政界火热勾结,致使权力和金钱政治横行无忌,它们疯狂造假账,虚报利润以抬高股价,销毁审计资料,终于把美国拖入次贷危机,进而使全世界受累。

美国的道德危机是由多种因素酿成的。首先,在美国社会中,法律与规章被特殊利益集团所把持,社会上层“精英”亵渎法律,滥用权力,耻辱感下滑。在政治上有尼克松总统违法窃听被弹劾之案例,在生活上有克林顿总统和中情局局长彼得雷乌斯的丑闻。美国大法官沃伦曾经指出,“在文明的生活中,伦理之海托举着法律之舟”。无疑,这些领袖们的行为趋势如海之风浪在颠覆美国的道德基础。其次,美国的富有者和贫困者在财富、权利、学校教育和卫生医疗上的差距日益扩大,严重侵蚀了美国的基督教道德伦理基础。第三,美国对市场经济的顶礼膜拜,致使政府执迷不悟地以市场的手段去解决事实已经证明市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加剧了社会矛盾,强化了两极分化,影响了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第四,美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受科学技术的统治,科学技术既可能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又有可能伤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如何取舍和使用,拷问着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美国人对技术的崇拜经常会导致对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的误判。此外,网络广泛的使用正在以虚拟的扁平组织形式取代传统的、自太古洪荒时代就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式的道德权威结构,打破传统的垂直道德权威和秩序模式。

在我国,伦理和道德危机也日趋严重。当前在中国社会引起道德危机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变化”,这个社会中唯一不变的常量是“变化”,引发道德危机最主要的变化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富人缺少安全感,对未来毫无信心,于是他们贪得无厌,欲壑难平,置“取之有道”于不顾,疯狂地聚敛财富;穷人苦于生计,缺少社会保障,看不到未来,从而缺乏道德的冲动。正如台湾学者许倬云所说:“在我看来,还有个大问题,那就是大家都拼命赚钱,精神生活上相当空虚,不知道为什么活,也不知道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标准和尺度在哪里。于是许多秩序就不能够建立起来,这是个普遍现象。这不能说是必经阶段,但我们需要警惕。过去100年里,中国不断地丢失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1]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关注伦理和道德,伦理和道德成为一个很热的话题,成为媒体的宠儿和餐桌边的谈资,人们开始认识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官员腐败、食品安全、股票市场的内部交易、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等等,都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整体伦理和道德水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制度、未来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社会所遇到的道德问题的解决,历史不提供参考,现实令人焦虑,未来不令我们产生信心。社会需要有关伦理和道德的信息、指引和领导。大学应该回应这些需求,不仅仅是因为大学为社会提供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因为大学为社会培养伦理的领袖。大学就应该为社会提供道德的榜样。如果大学不这样做,那么还会有另一类组织对伦理和道德问题具有同样的理解和关注吗?

一、当代美国大学校长伦理道德责任的缺失

美国许多学者和大学校长认为,在政府和企业的道德水准都前所未有地急剧下降的时代,大学必须发挥伦理领袖的作用。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John S.Brubacher)认为,“我们必须求助于大学而不是教会甚至政府,因为我们个人或社会行为的成功最终都建立在我们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之上;建立在我们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类命运的真实信念上;建立在关于善与恶以及如何区分善与恶、关于真理以及区别真理与谬误的认识之上”。[2]他还转引了另一位学者所提出的大学新的职能,即在教学和科研之上再加上承担“社会领袖”,“造就公众心灵”的职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博克(Derek Bok)对大学的类似教会的伦理道德职责也做了回应,“宗教机构似不可能再象过去那样给青年人灌输基本价值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包括哈佛,在面对许多人认为的伦理标准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它们可以做什么”。[3]但是,大学校长却没有承担起伦理领袖和道德楷模的责任,领导大学应对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危机。

1. 大学校长主要的职责从校园的精神领袖转化成筹款者。

美国大学初建时,规模很小,当时哈佛大学仅有十几个学生,校长承担一切工作,从做学生的监护者,到上道德哲学课。实际上,当时的校长就是牧师,他们是道德的权威,知道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道德行为的要求,他们的责任就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规范学生的行为。今天的美国大学已经完全不同了,已经成为多元巨型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是筹款。在社会的伦理和价值标准多元的时代,校长们在一些问题上尚能直言,诸如科研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学生资助中的公平问题等。而在另一些重大的国家或社会问题上,虽涉及伦理道德,但与大学的直接利益并不那么清晰,例如企业的欺诈、反恐战争、占领华尔街等,校长们则刻意避免发表意见,以免得罪潜在的捐款者,有些校长甚至曲意迎合捐款者的伦理道德偏向。这样,大学校长就有负于社会期望他们承担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即运用校长岗位的声誉就当前重大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也就不可能在社会出现重大伦理和道德危机时拉响警报,警示世人了。可是,在社会重大问题上失声的校长也很难以道德的力量领导好学校。正如担任圣母大学校长35年的赫斯博(Theodore Hesburgh)所说,“拒绝在校外发言的人在校内也不会有人听他的”。[4]事实上,20世纪美国的伟大校长,如加州大学的克尔(Clark Kerr)、耶鲁大学的布鲁斯特(Kingman Brewster)、芝加哥大学的赫钦斯(Robert Hutchins)和哈佛大学的康南特(James B.Conant)等均是时代的先声和卓有影响的伦理领袖,他们的言行不仅影响了他们各自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甚至影响了美国社会一代人的价值追求。

2. 大学校长的职业化使得校长更关注其职业

生涯,他们有意无意地避免陷入可能危及其职业前景的复杂伦理道德漩涡中。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大学校长岗位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职业化,由于大学管理的复杂化和专门化、科技发展的迅速和知识半衰期的缩短,校长们已经不大可能任职几年后再重返教学岗位,于是他们游走于不同大学,终身任职校长。这样,他们就极力避免在职业生涯中留下“污点”,在校内尽量少引发冲突,在校外保持政治低调,他们口口相传的幸存诀窍是:“在街上你不能改变你的大学。”事情缘于越南战争,那场战争使美国大学校园生活政治化了,伦理价值标准分崩离析了,校长不管站出来反对或支持战争都进退两难。自那以来,美国大学经历了多次政治事件的分裂,语言越来越政治化,形成了语言的地雷阵,校长不得不谨言慎行。今天校长们还面对复杂的管理环境,教师、职员和学生成为“利益相关群体”,教师和职员常常组成工会团体,进行集体讨价还价,校长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此外,政府对大学的干预愈来愈甚,校长日益工作和生活在法律化的环境中,校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产生的风险。这一切导致校长在表达自己意见时更趋保守和中庸,而非勇敢地站在道德高地之上,做出困难的决定,传递强大的道德观。

3. 大学中行政权力不断膨胀,校长的行为举止更像企业的CEO。

我们正处于一个商业价值占垄断地位的时代,在大学中,管理不断顺应市场价值,与传统的学术价值冲突日趋激烈。在大学学术价值和行政价值冲突的整体氛围中,教师倾向于把行政人员看作目光短浅、受市场利益制约、毫无民主精神而飞扬跋扈的人,而行政人员则会把教师视作只知民主而不承担社会责任、自我放纵、目无纪律和随心所欲的人。在美国当前财政危机中,大学从政界和企业界选聘校长逐渐成为一种风潮。据不完全统计,进入新世纪以后,仅在新英格兰地区就有7所大学聘任了这样的校长。例如,卫斯理大学聘任了曾任克林顿政府的国际组织事务助理国务卿和全国公共广播公司CEO的本内特(Doug Bennet),包杜因学院聘任了纽约德布韦和普林顿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米尔斯(Barry Mills),南新罕布什尔大学校长来布兰科(Paul Leblanc)曾任休顿米福林公司副总裁。这一趋势加剧了大学校园中的价值冲突,影响了大学校长的道德领导力。[5]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克林顿总统政府的财政部长萨默斯(L.H.Summers)回归哈佛大学出任校长,他简单粗暴,以行政权力强力推动学校事务,他口无遮拦,内心深处留有轻视妇女和少数种族的印记,不经意间就在语言或行为上流露出来。虽然他有很强的学术背景,长期的大学教学经历,但是,他把在政府部门工作逐渐习惯了的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和风格带到了大学校长的工作中,终于使他与教师离异,成为行政价值的代表,与教师发生尖锐的对抗,致使教师对他产生敌意。哈佛大学强大的文理学院教师最终对他投了不信任票,导致他辞职。

4. 部分校长崇尚奢华的生活方式,致使他们失去道德的领导力。

大学的道德领导始于顶层,始于校长个人的诚信和道德标准。本来由于大学校长的岗位要求,他们就有较高的生活标准,学校为他们准备了华丽恢宏的官邸,配备了专车和专职司机,他们享受一流的旅行安排,为了筹款的需要他们进出名人和富人生活圈子,身边经常围满谦卑的下属。但是,一些校长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不是把这些待遇作为工作的需要,而是和他们自己的权力联系起来。他们年薪过几十万美元却仍然不满足,总是与企业的老总相比,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例如,美洲大学校长莱德纳(Benjamin Ladner)于1994年开始任该校校长,任职期间为大学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他生活奢华,尽管其工资在美国校长中位列前茅,年薪过百万,但仍然滥用学校经费,3年用于家宴和私人厨师赴欧旅游的费用就达50万美元,终于引起师生的反弹,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引起美国参议院的注意而举行了听证会进行调查,给大学的道德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终于导致其在2005年被解职。[6]这种负面个案并非少数,校长举办奢侈的就职典礼,过度装修其官邸和办公室,用公款购买游艇私用,以公款支付富人俱乐部会费和豪华邮轮旅游等新闻经常见诸于媒体。在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只有负面新闻才是新闻,这些负面新闻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大学校长的道德形象。

二、当代美国大学校长的伦理道德责任

在美国社会,大学具有崇高的地位,自产生以来,就被视作是具有高标准伦理和道德的地方。大学把道德义务和伦理责任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这是因为大学工作的性质是追求真理和传授知识,大学对于理性的思考、公正和负责任的行为赋予高价值,人民也期望大学鼓励和促进伦理行为,为社会提供伦理领导和道德楷模。卡内基基金会的一项调查特别强调了大学的伦理道德责任,“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中,大学一直以来都传授道德和公民美德,并依此指导自己的实践,努力推进真理和尽心尽力地为公众服务。其成员常常成为国家良知的代表。大学的美德是大社会行动的楷模”。[7]对大学的这一高度赞扬和期望是对大学的尊重,是大学独享的荣誉,也是大学要承担的巨大责任。大学校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责任,不仅要对大学实行学术和行政领导,同时还要成为其伦理领导。校长在上任伊始就有了契约责任,不仅要对董事会负责,还要对纳税人、家长、学生、教师、校友和支持大学的社区公众负责。大学校长很可能是美国当代社会中要求最高的领导岗位之一,因为他们不仅要为大学制定愿景与使命,编制战略规划和任务,管理规模宏大的管理机构,领导多样的和高度独立的学院,在公众面前代表大学,处理潮起潮落的与政府的关系,永无止境地筹款,给大学内部各种共同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领导和指南,为董事会服务并满足董事的各种要求,迎合校内外不同人群,如校友、捐赠者和支持者、政客和公民的需要;而且在这一切之上还要对大学的组织品格负责,对大学实施伦理的领导,代表大学发出伦理的声音。换言之,大学是引领伦理的地方,培植“良知文化的地方”,培养各行各业伦理领袖的地方。

当代大学是如此复杂,如此多面,似乎我们越走近它,越与它密切接触,我们就越难以理解其完整性,越见树不见林。因此,我们要从大学校长工作的方方面面来认识大学校长所面对的伦理的挑战和必须承担的伦理领袖与道德楷模的责任。

1. 在道德标准多元化的时代,大学校长要坚持

把培养学生的“良知”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各行业中的伦理领袖,遵守社会公德的公民。当代大学是各种思想都能表达和相互交锋的地方,社会多元的价值观都能在大学找到理论的支持。大学甚至已经不能再去讲述一种思想、一种生活哲学、一种道德标准。道德被认为是一个“不可教”的领域,告诉学生什么是错与对、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似乎也已经过时了,是干涉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在今天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教师把科研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在教学中关注的是自己学科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但是,社会仍然期望大学承担学生的监护人和精神导师的责任。大学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去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人生观,教导学生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成长为品格健全的人,校长就必须承担伦理领袖的责任。

首先,校长要引领全体教师和学生讨论21世纪大学的职责是什么。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类已经征服了宿命论的束缚,较少地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可以更多地决定自己的存在与未来。今天的市场价值观念如此飞扬跋扈,正在把人类引向市场社会。这两股力量可能会导致人类可悲的失败———非人性化,人类不能不思考“做人还是不做人”这样一个根本的道德命题,大学就是要回答这一紧迫的问题,引导教师和学生去思考大学教育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保护人类自身的演进做出贡献。如果大学不在这一问题上发出强大的声音,大学教育不帮助学生痛彻思考和解答这一问题,大学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理性,可悲地走向非大学化。

其次,大学校长要逆转大学教育不断专业化的潮流,重建通识教育。美国大学教育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不断向专业教育转变的过程,这是与科学不断分化的过程,百科全书式学者向专家学者转变的过程同步发生的,可以说是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一致的。但是,今天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从狭隘的技术专家转向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专家,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专家,不幸的是大学还在培养狭隘专家的轨道上下滑。现在一些大学开始重振通识教育,也许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通识教育看成为“人性教育”,因为通识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做人”,使学生具有提出和人类生存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哲学、伦理道德、社会和科学技术等角度进行综合推理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在其几任校长的领导下,不断加强本科生教育,在本科生教育中重建通识教育。原校长肯尼迪(Donald Kennedy)向全校提出,“象斯坦福这样的大学可以在科研和教学上都优异。我认为在研究型大学中特别需要更多地讨论教学问题,并且尊重和奖励那些教学优异的教师,使教学成为受爱戴的工作和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责任”。[8]在他的推动下,1992年斯坦福大学设置了教学奖,并出台了为教学优秀教师加薪的制度,成立了研究教学评估的教师专门委员会。1995年肯尼迪校长的继任者卡斯帕尔(Gerhard Casper)开始在斯坦福实施斯坦福导论课程计划,到1999年时就设置了224门一年级和二年级研讨课,这些课主要由资深教授主持。一年级研讨课每门限制16名学生选修,二年级研讨课每门限12名学生。此外,斯坦福大学还开设了每门仅限5个学生选修的二年级对话课。为希望将来主修文科的学生开设“科学、数学和工学”小班教学课,文科教师为全校开设了用以满足大学范围人文必修要求的、以专题为基础的“人文概论”系列课。同时在他领导下,斯坦福大学在校园内建立一、二年级学院,这是一种生活—学习一体化模式的试验,其目的是增加学生与教师的经常性接触,使学生“从与有教养的人建立活生生的、坦诚的关系中受益”,在“一个点头、一个警告、鼓励和适时的反对”中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标准。[9]这种学院不是按学科设置的学术性学院,而是住宿学院,因此并不设正式的课程,但是有教授住在学院内,教授和学生共同进餐,在进餐中和进餐后讨论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在学院的各种学术或文体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学生生活中融入“良知”文化,为学生大学四年生活设立隐形的道德路标。

第三,大学校长要在一切有关学生的工作中坚持高伦理标准,积极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今天的大学既要对卓越不间断地追求,又要走出精英的藩篱,不能自诩为精英而罔顾社会正义,“卓越”与“公正”是大学永恒的、并行不悖的双重价值诉求。今天的社会和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都在激烈争辩如何在招生政策中体现这种诉求。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开始,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招生政策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指责大学实施“肯定行动”,在招生中“优先”考虑了少数种族学生。密执根大学甚至两次被告到法院,当时的密执根大学校长积极应诉,打响了为公平和社会正义的战斗,向法庭和社会力陈大学有道德义务录取不同种族背景的学生,多元与卓越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最后,最高法院的判决虽然是折中的,但是毕竟指出了,“学生的多元化不言而喻符合国家的利益,在大学录取中考虑种族因素是正当的”。[10]密执根大学的校长为学生树立了坚持高伦理价值标准的典范。近两年,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美国社会在金融危机中对于移民问题集体趋向保守,要将非法移民及其带入境并在大学就读的子女一道赶出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5所大学校长集体呼吁国会通过《梦想法案》,给这些子女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哈佛大学校长法斯特(Drew Faust)还亲自带领该校的一名学生(4岁时由父母非法带入美国,现在是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学生)到华盛顿议会走廊游说,为学生树立了道德榜样。

美国大学校长在学生出现重大道德问题的时候,已经开始直接介入,直接处理,把这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机会。哈佛大学校方于2012年8月30日证实,将启动对100多名学生在一门期末考试中作弊事件的查处。该门课是开卷考试,学生可在家完成,250名参考学生中有上百份的雷同卷。校长法斯特亲自表示要严格查处,大学对作弊零容忍,因为作弊有违学术精神,大面积作弊说明大学道德教育的缺失,大学一定要使所有学生了解和恪守大学的伦理准则。美国大学道德问题的另一个重灾区是大学的竞技体育,大学竞技体育渗透了商业价值,不仅对学生运动员造成伤害,而且对整个校园伦理道德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一些大学校长冒着得罪校友,冒犯潜在捐款者的风险,站出来予以严厉的批评。密执根大学校长科尔曼(Marry S.Coleman)就尖锐地指出,“不受控的商业主义不仅剥削了青年学生运动员,而且还将演艺商业文化强加到大学,严重侵蚀了学术价值。有多少校长愿意干预运动队的训练和旅行计划?这些计划影响了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进步,使他们冒严重受伤的风险。这些比赛已经达到专业水准,就是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教练的贪欲、运动主任对更高的收入和更豪华的设备的贪婪胃口”。[11]

校长在大学一切有关学生的工作中承担起伦理领袖的责任,树立道德楷模,就可以在校园形成一种良知文化,培养出“有教养”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要对道德(对与错)和伦理(选择与价值)问题有所理解,并且对思考这些问题有所体验”,[12]从而使学生在智力和专业发展与公民责任之间,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在青年的活力和理想主义与成人的责任和现实主义之间建立起联系来。

2. 大学校长要在伦理的高度指导大学科研。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长久以来大学教师服膺于内心的呼唤,从探究未知领域的内心冲动出发,选择研究的方向,躲在象牙塔中,不问窗外之事,不懈地追求真理。他们在研究中信守求真、质疑、批判、思想自由、知识无疆界和自由交流等信条。大学也依靠科学家个人的诚信以及对真理的献身来保证大学科研使命的完成。今天的大学早已走出象牙塔,不断受社会商业价值的侵蚀,大学的科研也更多地受企业的左右,受政府即时功利目标的影响。但是,大学仍是坚守人类社会最基础道德准则———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学仍是培养具有求真创新精神的社会脊梁的地方,大学仍是传承人类文明和不断创造新知识的地方。与此同时,大学航行在充满价值冲突的乱流之中,稍有不慎就会搁浅沉没。因此,大学校长要站在伦理的高度指引大学的科研。

首先,大学校长要领导和组织教师讨论与科研相关的伦理问题,建设校园伦理环境,培植良知文化。科学家往往只研究问题,不探究伦理,正如美国诗人麦克雷什(Archibald Macleish)所说,“对科学的忠诚不是指向人类,而是指向其自身的真理,科学的法律不是良法而是可能法”。[13]美国医学科学家罗利亚(Donald Louria)也就当前科学发展表示了同样的忧虑,“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处于科学统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受限制的技术已经并将继续产出令人晕眩的发明,一些发明会惠及人类,但是另一些则可能伤害我们全球社会”。当前科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了他们对科学伦理问题的忧虑。近年来科学的一个重要发现———克隆技术———引发了有关科学伦理问题的热烈讨论。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与克隆多利羊的PPL医药公司合作,通过克隆猪取得重大医学进步,由这种技术可培植用于移植人类的器官,仅在美国就能拯救数以万计的患者。但是,这种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在猪身上大量收获人体器官,甚至会刺激科学狂人去尝试克隆人或“超人”。克隆及其人类应用引发了有关科学的伦理问题的激烈辩论。就科学而论边界无止境,有着无限的可能,但是需要良知的指引。

另一个例子对于有关大学科研伦理问题的讨论也极富启发意义。大学科研的选题现在经常受到经费的困扰,对于早老病这种少有的儿童进行性紊乱所引发的早老和早逝的疾病的研究,很难得到资助,因为在美国仅有不足百名儿童受此病困扰,企业不会资助这种成果或服务可能利润极低的研究。功利的伦理原则也会认为对这样的研究投入不符合“为尽量多的人谋尽量大的利益”的原则。然而,从大学的伦理出发,大学应该义无反顾地从事这样的研究,因为推进知识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大学既不应考虑营利问题,也不应考虑服务面大小的问题。更何况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够拯救生命,而且可能导致在人是怎样变老这样重大的生命问题上的重大突破,从而影响到所有人,乃至一切生命。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校长必须经常组织和引导有关伦理的讨论,教师常常因忙于自己的科研课题,穷尽自己学科的知识而无暇或疏于思考这样的重大伦理问题。通过类似伦理问题的讨论,就可以使教师思考我们人类要向何处去,而不是随科学之波逐科之学流,这样才可能构建大学科研的良知文化,避免科学由于我们的盲目崇拜、偏见、恐惧与迷信而受到伤害。

其次,大学校长要做大学科研伦理的看守者,学术圣殿的守门人,站在伦理的制高点上,守望学术研究的学术价值,坚守学术诚信。大学校长要与教师一道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建立学术诚信制度。当代的大学非常复杂,价值的多元导致伦理和道德边界的模糊和含混,因此仅仅有一种良知的文化还不够,还要将文化转化为明确的制度,以制度加强文化。例如,制定有关在科研中合理使用学生的规定。学生参加科研应该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一些教师从企业获得的项目缺少教育的内涵,把学生当做熟练工来使用;有些学生虽然从事了有教育意义的研究工作,但是没有从项目获益中获得应有的报酬。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有半数的教师和学生说,他们观察到或直接知道教师剥削他人的现象。[14]

制定有关在科研中保护被试人或被试动物的规定,以人或动物为对象的研究涉及更多的伦理和道德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政策和规定,以使研究者有所遵循,被试不受到伤害。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人类研究保护协会”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哈佛大学在中国农村进行的15项人体研究不但缺乏完善监管,而且没有向参与研究的中国人说明有关研究的危险性,同时也没有明确说明受测者是否是自愿接受测试。哈佛紧急叫停了该项研究,并承诺加强对研究的监管。

制定有关科研诚信的规定。学者们要承担起及时公开发布研究成果的责任,在报告研究成果时,他们不仅要提供支持自己研究结论的证据,而且还有责任介绍与自己研究结论相悖或质疑自己研究结论的研究文献,有责任向同学科的专家和社会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能出现的危险后果提出警告。当然,还要对抄袭、篡改和伪造数据和不适当签名等诚信问题制定明确的规定。由于科研是人类的行为,我们不大可能设计一种制度防止所有的研究不端行为,因此校长要对与研究不端行为相关的价值、伦理标准和行动给予严肃和持续的关注。

3. 大学校长要领导制定有关大学教师的行业伦理法典。

当代社会越来越受专业行业的影响与制约,医生、律师和工程师等专业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社会对他们有较高的伦理要求,这些专业都有了自己行业的伦理法典,在大学的相应专业学院中都开设了诸如医学伦理、伦理学与司法专业和商业伦理等专业伦理课程。在这些专业人员违反相应的伦理法典时,各专业有健全的程序对其做出处理,严重者甚至可被吊销执照,从本专业队伍中清除。但是在美国大学,教学作为一个专业职业却没有这样的伦理法典,大学也没有为将来准备从事大学教学的博士生们开设有关大学教学行业伦理的课程。美国教授的行业组织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也从未因专业伦理问题而清除其成员。

今天的大学教师行业同社会上其他专业行业一样也充满诱惑和道德陷阱,西密执根大学老校长汉内克(Diether Haenicke)根据其经验指出,“学术专业伦理的案例主要出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性、钱和权力”。[15]他说,根据有关统计,近30%的研究生都受过他们教授的性骚扰。一些大学对于教授和学生是否可以有性关系没有做出明确的政策规定,但是医学行业严格规定医生不得与病人发生性关系;在钱的问题上,大学的传统是很清晰的,大学客观地追求真理,大学的研究发明属公共物品,产业为了商业目的而追求新的发明,把新知识当做私产。但是,今天的问题是二者不那么泾渭分明了,大学和教师也从事市场产品的开发,这就使大学和教师也具有了逐利性。教师开始锁起实验室的大门,同事间相互了解各自实验室在做什么本来是学术交流的常态,现在可能被视作“工业间谍”。为产业所做的研究在发表上可能受到限制,可能首先申请专利然后才会考虑发表。钱的诱惑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身心投入,一些大学为此制定了有关利益冲突的制度。最突出的一个案例是,哈佛大学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在成为自己创办的生物基因公司的CEO之后,哈佛大学请其辞去了终身教职。教授的个人权力是经常被忽略的伦理问题的一个方面。教授在学生的录取、成绩、奖学金和培养计划等方面有相当大的权力,如果使用不慎,监管不足,可能会危及学生的权益,引发严重的伦理问题。这里并不是说美国大学教师行业的伦理问题比其他专业行业的要严重,而是说,今天大学处于社会的中心,在高度关注社会各行业的伦理问题的同时,也要在伦理的制高点上审视和批判自己的伦理道德行为,大学校长责无旁贷要领导制定大学教师的伦理法典,鼓励和监督从业者坚守伦理道德标准。

三、结语

今天的大学处于十分复杂的伦理道德环境中,社会和大学都要求大学校长站在伦理的高地上,成为伦理的领袖和道德的楷模,但是并不是要求校长成为圣人,而是希望校长在校内确定大学的伦理基调,培植良知文化,使诚信成为大学的基本品格,运用他们的岗位权威把稳舵,让大学成为大学。在校外,校长要代表大学发出伦理“好声音”,引导社会有关伦理和道德重大问题的讨论,使大学成为永恒不变的社会良知。美国大学校长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在社会激烈变革的中国,大学校长们也应该有担当,有勇气成为伦理领袖,成为道德楷模!

(下转第16页)(上接第7页)

本文责编:晓洁

道德楷模 篇2

[知识导航]

1、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和困难要乐观自信、坚强勇敢、自强不息,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挫折对于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的人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够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炼人的坚强意志,成就伟大的事业。

2、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的意志。

3、自信是一种进取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是遇到困难永不低头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树立自信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4、培养自立精神,有助于我们克服依赖,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人;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我们进取的动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我们要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个人离不开集体,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发扬团队精神。

6、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合作能聚集力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竞争合作求双赢。我们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宽容能使对方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为,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能赢得友谊和尊敬;

8、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9、责任感和负责任的态度是成功的基础性条件。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有责任心的表现。我们要培养责任意识,在家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勤奋学习;在社会:遵纪守法,乐于助人,承担社会责任,关爱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履行公民义务。

10、热心公益、扶危济困,关心他人,关爱社会,无私奉献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无私奉献中锻炼自己提升生命的价值。

11、生活在互帮互助的社会,帮助他人是爱心和善心的表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12、生命是可爱的,也是脆弱的,生命弥足珍贵,我们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生命是一种权利,我们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当生命遭遇威胁时,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积极自救、求救。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时,尽已所能伸出援助之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我们要在奉献中提升生命的价值。

13、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我们要孝敬父母。

14、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尊敬老师,努力学习。

15、学习是一生的责任和义务。终身学习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16、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7、加强思想道德建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18、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0、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我们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1、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是成就任何事业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

22、青少年要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贤能联系在一起,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精神,关爱他人,见义勇为、直面挫折、自立自强、与人为善的优秀品德。

P

1[中考预测]

1、开展“感动中国”“江西好人”等评选活动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①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②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③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等。

2、“感动中国人物”、“中国网事”年度网络人物、“江西好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感动了你我?

①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舟曲之子”王伟,“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江西好人”肖玉玲、曾庆香,勇救落水少年的蔡明飞、蔡杜怡父子,“雷锋传人”郭明义,„„他们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舍己为人,延伸了生命的价值。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舍小家顾大家。王伟、郭明义、才哇、孙炎明、王万青„„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③热心公益,承担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洗脚妹”刘丽,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百年义渡”万其珍一家四代,退休老师蒋国珍等,他们热心公益,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在无私奉献中提升价值,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④诚实守信。“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江西好人”郑宜栋,坚守诚信理念,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义和人格的伟大。⑤乐观自信,自强不息。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和困难,“袖珍人”董志军、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带着妈妈去上学的最美90后女孩周青青,他们不抛弃、不放弃、意志坚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用行动战胜和困难。⑥热爱祖国,勇担历史使命。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我们的天职。钱伟长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树立了一心报国的榜样。(2010感动中国人物优秀品质请参见省编《时事》P100)

3、“感动中国”组委会给特别奖“中国志愿者群体”你对志愿者的行为是如何认识的? ①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社会,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过程中,志愿者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使自身的价值的奉献中得以提升。②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③我们应该对志愿者心怀感激,同时应该向他们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2010年,江西连续涌现一批见义勇为、舍已救人的英雄人物:(具体事迹见省编《时事》P97)这些平民英雄的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助人为乐的品德;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5、青少年应怎样向“感动中国”“江西好人”等先进人物学习?

①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担当时代代赋于我们的使命;②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精神,关爱他人,见义勇为、直面挫折、磨砺意志、自立自强、与人为善的优秀品德。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十二五”贡献力量。

6、从“拾荒老娘”于化玲的身上让能明白为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①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我们要孝敬父母。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孝敬父母,我们要关心体贴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努力学习,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7、“三栖尖兵”何祥美、“最美”洗脚妹刘丽以及“警界保尔”孙炎明等的感人事迹对你成才有何启发?

①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成就什么事业,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历史前进的大潮中;②我们每个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奉献,就能在各种岗位上做出不

P

2平凡的贡献,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③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是成就任何事业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④要正确把握成才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8、“草原曼巴”王万青为藏族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坚守40年的行为

①体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休戚与共、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②是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表现;③诠释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④是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9、学楷模,见行动,你参加了哪些实践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史可法:误国的道德楷模 篇3

就实际来说,史可法并不是第一号人物,南明的大政方针并不能完全由他决定,但是从始至终史可法都和其他南明当权者一样鼠目寸光,推行愚蠢的对清和平政策。

此后近大半年的时间里,清军的军力一直是对付退到西北的李自成军,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地区处于群龙无首的力量空白区。史可法如派明军北上,收服中原如探囊取物。只可惜,华北在混乱中等待来的不是明军,而是休整好的清军。南明政权的一直坚守“通好”政策,史可法作为军事首长则龟缩在扬州。史可法是和平时期的好官,有着纯正的人品和爱国心,但道德品德却无法转化为雄才大略和政治魄力。

道德楷模申请材料 篇4

**学院

**班

**

尊敬的领导:

你好!我叫**,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学院**班一员,现任班级副班长、10级学生党支部副书记等。曾获“辽宁省励志成才优秀大学生”、“校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等。下面是我个人材料汇报:

岁月匆匆,时光转瞬即逝,从踏进这个大学的校门开始已足足三年了,想想三年前那个十分稚嫩的姑娘,到现在经历磨练逐渐成熟、不断完善的我。一路走来,我不断学习、探索,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做人的美德与修养。

大学期间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分界点,从高中走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下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20**年**月**日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与优秀共产党员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会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缩小与优秀共产党员的差距。

学习上,我勤奋刻苦,孜孜以求,不曾有丝毫的懈怠。身为学生干部,也能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效率,用无限的热情来支配有限的精力,真正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付出着,也收获着。通过自己我努力,曾获校一等奖学金两次、二等奖学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同时自己平均学分绩在专业也排名前三,曾获度“辽宁省励志成才优秀大学生”、校优秀团员、校

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学生党员等。同时也通过了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这些成绩不是我炫耀的资本,但却是我收获的证明。我相信每一份付出都会结出硕果,每一个理想插上翅膀都会翱翔!每一个青春因为奋斗都会变得精彩!

我是个积极乐观的女孩,学习时一丝不苟,但生活时也丰富多彩。繁忙的工作学习没有影响我享受生活的乐趣。我多次参加社团举办的活动,曾获院校园心理剧二等奖、校趣味运动会单项一等奖等。现在成功申报为全运会葫芦岛赛区志愿者,希望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身心劳逸结合使我轻松快乐。

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我们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参加组织活动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也结交了很多朋友,收获着青春校园带来的快乐。上大学以来曾担任班级团支书,辅助班长工作。与班长一起在班级开展学风、班风建设的活动,积极组织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元旦农家乐”、“首山行”、“还城市原貌——清理小广告活动”等多项集体活动。现在担任副班长一职,同时担任10级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心委会主席。

我一直体验着一种身兼数职的辛苦,工作学习双兼顾的不易,但也享受着认真工作带给我快乐。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交际网,认识了很多朋友,不断地提高自己,取长补短。

我的家乡是辽宁省**的一个山村,父母均是农民,耕地是家里的经济来源。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我从未放弃过,一直乐观的生活着,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的奋斗。面对生活的贫困,我积极主动的寻求勤工助学的机会,在商场做过促销员、发过传单、当过家教也摆过地摊,体验过工作的辛苦与劳累,也体验着收获的喜悦。在兼职的过程中,我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的交际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我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在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励志成才优秀大学生”。

生活中的我,乐观开朗,乐于助人,群众基础良好。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的劳动成果,生活勤俭节约,不追求超越自身和家庭实际的物质享受,坚决杜绝一切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

我深知自己做的还不够,骄傲会使人自满和后退,我要以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做好自己的工作,锻炼能力,创造出自己辉煌的明天,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综合考虑了自己各方面的表现,我特申请“道德楷模”的评选,请领导考验和批准。

申请人:**

道德楷模 篇5

一、“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内涵及其人物魅力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之所以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与它丰富的内涵是分不开的。首先,从评选目标来看: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其次,从评选程序来看:由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候选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刊登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根据投票结果,评选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选,最终确定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2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层层筛选的推选流程体现了全社会对优秀教师的价值判断,表明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1600万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师的期待。最后,它将全国教育的工作会议精神具体化,是教育部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尝试,是建立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也是时代对教师楷模的呼唤。楷模身上凝聚着教书育人、淡泊名利、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严谨笃学、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特征正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是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倡导和要求的精神特征,他们以卓越的业绩和突出的贡献,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昭示了努力的方向。

纵观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这些教师,他们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师德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构成高尚的师品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无不彰显着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遵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中国的霍金”金展鹏,疾病虽然摧垮了他健康的身体,但他的学术思想和师德素养,始终站立在高处,卓尔不凡。作为导师,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培养出40余名博士和硕士,其中有近一半是他患病后培养的。他们都相继成为国际相图界的骨干,在美国相图委员会中,就有4名金展鹏的学生。金展鹏常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愿我的学生都超过我。”吴绍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7年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汪金权主动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扎根山区回报家乡;扶贫济困甘守清贫。在这些楷模身上都体现了“身正为范”的力量,教师高尚的师品具有榜样的作用。

(二)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谱写伟大的师爱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刘佳芬、周小燕、黄金莲等用实际行动诠释大爱,用细心关怀展现博爱。宁波达敏学校的校长刘佳芬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和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20年来她用爱呵护一群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走向未来的勇气,让那些迟开的花朵拥有属于自己的春天。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常怀爱国情,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是我的生命”这是周小燕发自肺腑的一句话,爱祖国、爱学生、爱音乐就是是她生活的全部。她从事“妈妈”事业;她把特别的爱献给特殊的教育;她当好孩子的耳朵、孩子的眼睛;她就是孩子们的“校长妈妈”。她就是黄金莲,一名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汪秀丽以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尽管教育对象、工作环境、文化程度、年龄各不相同,然而在他们的教育经历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一项共有的特质,那就是对事业、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水平见证高超的师能

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石雪辉、李吉林、黄希庭、刘开吉等教师用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严谨笃实的态度累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葡萄教授”石雪辉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并身体力行,数十年风雨奔波,分文不取地示范、讲学,将致富的钥匙交给农民朋友。李吉林为了更多儿童的发展,使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潜心研究,开发情境课程,她用自己的“情境教育”,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书写了有鲜明特色的教育诗篇。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50年来,坚守学术前沿,开创了中国时间心理学和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走出了独特的学术轨迹。编写多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在心理学的应用与普及上成果显著。重庆警察学院教授刘开吉,20年如一日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当中,而今,他已经取得了3个国家级、5个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和其他学术成果。

(四)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汇成良好的师风

教师不仅仅是言传的代表,更要用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求知、做事、做人。贺红岩、张金波、莫振高、谢小双等正是用他们自身的魅力感染了无数的学生和教师。贺红岩就是学生们心中的妈妈和朋友。22年了,凡是贺红岩教过的学生,大部分至今还和她联系着。大学毕业了,找女朋友要请她把把关;读到博士,结婚时要请她当证婚人。因此很多学生叫她“贺妈妈”。张金波感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通过赏识教育和言传身教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让学生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会创新、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对自身要求“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坚持自我否定”,不断充实自己、修正自己。莫振高正是通过自身的影响让很多他的学生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人民教师的道路。在师生们的眼中,莫振高是个特别有爱心的“爸爸”,爱校如爱家;同时又是个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在“前门”为贫困生入学大开绿灯,自家的“后门”却堵得很严。

二、弘扬“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的先进事迹,促进当代师德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新时期对人民教师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的集中概括。这些人物蕴涵着崇高的理想信念、真挚的爱、无私的奉献等,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重要资源,对当代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以生为本

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伟大的师爱对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因为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所以,教师要拥有一颗关爱的心,以生为本。

教师要用纯洁而真挚的爱走进学生的内心,用阳光和爱给学生们勇气和希望。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他们之间性格、才能、爱好、成绩等都是有差异的,教师不能用一个方法、标准去对待、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就要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桂贤娣老师的“因生给爱十法”就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前提条件,盲目的关爱会导致溺爱,学生自我为中心,不能将教师的关爱之情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通过用心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解决好学生的担心和顾虑,让学生在融洽、活跃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最后,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信任本身也有很强的暗示功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能维系一生。学生的自信一开始的形成就是外界对他的信任,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教师发自内心的信任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

(二)引导教师严谨笃学,开拓创新

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刘延东在接见北师大师生和校友代表时也强调,广大教师要有笃学之风,要有创新之勇。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尖锐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的云,无水的源,无光的灯。”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李吉林、桂贤娣、孙明霞等就是用他们严谨的笃学态度、开拓创新意识披荆斩棘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代教师就要以他们为精神明灯。第一,严谨治学,培养科学素质。教育是一门育人的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精心组织教学、大胆管理和精湛的讲课技艺都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探索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就能都日臻成熟和完善。第二,善于学习,优化教学模式。陶行知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教师要广泛利用互联网、局域网等现代化工具,利用共享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优化教育教学模式。第三,与时俱进,提高创新能力。教师是要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本身就要有创造精神。教师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三)引导教师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人们誉为“人之模范”,他甘愿抛弃教授之位,放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亲自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创办“乡村教育”。陶行知先生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养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他们一生扎根山区,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只为孩子们能够自由翱翔。大山里走出的魅力“土老师”的范妹锁、“我不留下谁留下,我不坚守谁坚守”的普琼、“水泥地板”上承接起山村教育的希望的左相平等。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首先,树立崇高理想和抱负。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历程,磨练意志,不因现实社会存在着的某些阴暗面,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怀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明确高度的责任心。时代赋予教师要承担起为实现我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责任,面对教育处境优劣不等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是长期坚持的,尤其是工作在艰苦贫困的广大教师就要有在高度责任感的指引下,心系祖国,无私奉献。再者,锻造坚强不屈的精神。广大教师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利益时,不能随波逐流;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不能一蹶不振。

(四)引导教师自尊自律,追求卓越

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尊自律。在自身独处时且存在多种道德选择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自愿地、主动地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纠正自己,能够始终如一地严格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自内心的要求,也就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中强调的“慎独”的境界。

要达到“慎独”境界,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追求。首先,“静”中体悟。作为教师,应能时常处于“静”的状态,即人的身体、心灵处于祥和、安宁的状态。“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师只有学会“静”,善于“静”,才能体悟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真谛。其次,“思”而不罔。教师应当具有自觉地“思”的意识,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另外也要学会“思”,既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也应学会非科学的诸如宗教的、艺术的、常识的、直觉的方法等。其中,尤其要学会和运用哲学的反思。最后,“行”而自发。教师只有身体力行,在做中见证学生和自己的成长,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酸甜苦辣,认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继而把教师工作视为生活和生命的目的和意义。通过“静”“思”“行”的不断循环进步,以真实的“我”的生存去影响学生,去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上一篇:新疆杨扦插育苗技术下一篇:道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