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中心课程学习单元(精选6篇)
项目中心课程学习单元 篇1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以实际工作项目为对象, 教师对项目进行适当分解并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并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 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教学方法。具体应用到《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 我们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若干项目, 将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及一般的项目开发流程, 成为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同时, 与项目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改革也迫在眉睫, 评价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鉴定的作用。传统的学生评价存在诸多弊端:在评价标准上, 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 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特征;在评价内容上, 只注重单一的纸笔考试, 忽视知识之外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在评价方式上, 过分注重量化评价, 不好量化的现象都被摒弃于考核评价范围之外;从评价主体上看, 主要是由教师或教育管理者来承担, 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使学生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在评价实践中, 缺乏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有效沟通, 无法及时得到评价的反馈信息。为确保《化工单元操作》项目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必须构建具有正向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的评价标准。
我院对《化工单元操作》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实践化、引入项目化考试、团队个体评价差异化等。现行的项目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已进行了三年探索实践。那么, 考核改革效果如何?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实施和管理?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为此, 我们自行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 对于《化工单元操作》课程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更好地构建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
(一) 问卷统计
我们采用集中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确定调查对象为二年级和三年级化工技术类相关专业的学生, 由调查组通知该班学生调查时间和地点, 在有关教师发表问卷指导语后统一进行问卷填写, 结束后统一收回。该做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项目化课程评价对整班学生的普适程度, 也可以结合项目化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对项目化课程评价的效果进行有效反思。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6份, 剔除回答有明显反应倾向的 (如所有条目答案都选一个) 问卷, 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25份, 问卷有效率为95%。
(二) 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相关学生进行调查:课程评价体系整体满意度、成绩评定结构、评价体系下教师主观评判程度和学生参与度、项目考核方式、题目拟定、实操考核评价。从调查结果看, 对项目化课程《化工单元操作》的考核评价情况学生整体满意度较高, 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人数比例达64.9%。
关于考核成绩评定结构教学改革后考核成绩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操考核 (含口试) 、项目化考试、报告 (任务单) 成绩、自评及互评。现有的项目化教学除了完成项目外, 很多教师不再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 如果缺乏必要的练习, 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理论知识不扎实, 影响到以后职业发展空间的提升。在调查中, 学生认为应增加理论考试和课外作业成绩, 比例分别达到了45.3%和38.2%。理论知识夯实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会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而作业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巩固理论知识。
关于考核主体有17.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主观评判度降低得比较明显, 更多的学生 (74.6%) 认为教师主观评判度略有降低, 还有6.7%的学生反而认为提高了。关于学生的参与度, 有23.1%的人认为明显增强, 大多数人 (65.8%) 认为略有增强, 仅有11.1%的人认为没变化, 但认为参与度降低的人数为零。调查结果说明, 教学改革后, 项目化课程评价打破了原有的评价主体单一的固有模式, 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 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主观评判程度降低, 学生的参与度增强。
关于项目化考核方式目前, 大部分教师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各项目实操考核加期末的项目化考试, 比例为62.7%。问及学生希望的考核方式时, 选项发生了有趣的变化。除了上述考核方式外, 更多的学生 (54.7%) 趋向于每个项目学习后都进行相应的项目化考试+实操考核, 期末进行理论考试。
关于项目化考试的题目拟定认为题目范围合适的学生占66.7%, 认为难度合理的占72.4%。这个结果表明, 目前采用的项目化考试 (即针对每个项目进行的结合了理论与实操知识的新型考试方式) 题目拟定范围和难度均较合适。
关于项目的实操考核有34.2%的人选择了“目前的实操考核对掌握实操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3.4%的人认为促进作用较小或一般, 但也有12.4%的人认为没有促进实操技能的提高。从结果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肯定了改革后实操考核对掌握技能的正面促进作用。而客观存在的实训装置较少和学生自身努力不够成为学生提高实操技能的制约因素。
项目化课程《化工单元操作》考核评价的改进建议
本问卷最后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 希望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提出意见。学生主要从考核评价的公平性 (32.0%) 、团队中个人评价差异化 (43.6%) 、项目化试卷题型改进 (21.8%) 和加强过程评价 (23.1%) 等几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和意见反馈, 结合课程实际, 笔者提出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几点改进建议:
(一) 改进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结构
目前, 我院项目化课程《化工单元操作》的成绩评定结构呈现多元化、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等特点, 因而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同时, 也应注意到, 在课程考核中应继续保留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 为学生搭建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以便在后续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挖掘潜力, 进行自我提升。另外, 针对这门课程工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需要在项目外进行拓展训练,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 笔者建议, 课程考核评定结构在原有项目实操考核 (含口试) 、项目化考试、报告 (任务单) 成绩、自评及互评的基础上, 增加项目拓展案例分析和期末统一理论考试两项, 在实施中注意量与度的把握。
(二) 完善项目考核方式
完善项目考核方式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原有由教师临时就项目操作情况进行口头测试的实操口试考核较随意。建议编制口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将该项考核制度化, 减少主观判断。 (2) 项目化考试题型要有所创新。常见题型分为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 目前项目化考试均为主观性试题 (包含部分限制型和自由作答型) 。具体来说, 我们主要采用了简答题、绘图题、计算题, 这些题型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对学生理论、技能、素质三方面的全面培养。建议增加情境分析题、案例分析题、创意方案题, 将简答和计算题所涉及的考核点融于以上题型中。
另外, 还应注意团队评价下的个体差异评价。一个团队 (小组) 为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而付出的努力存在客观差异性, 与团队成员的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都有关。如果考核评价没有体现差异化, 会使学生感觉评价不公平, 挫伤积极性, 严重的会影响团队成员的团结和项目的完成。因此, 团队 (小组) 评价要避免千篇一律和平均主义, 更不能流于形式。要注意细化考核指标, 完善相互监督机制。
摘要:通过自编《化工单元操作》课程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 对课程考核评价整体满意度、成绩评定结构、项目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讨论,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旨在更好地适应构建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的需要。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化工单元操作,考核评价,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许建豪.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174-175.
[2]谢洁茹.论高校学生评价的现状及改革策略[J].青少年研究, 2008, (6) :198-199.
[3]苏文.合作学习学生评价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张凤云, 等.八年制医学生考核方法改革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0) :42-43.
[5]马越, 王文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评价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项目中心课程学习单元 篇2
甲骨文(Oracle)学习中心项目,是对Oracle WDP(“Oracle职业发展力计划”)的一个改革和提升。甲骨文(Oracle)学习中心项目,不仅仅是认证培训,而是在深入分析了行业对IT 技术人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欠缺,企业对招聘员工的要求等方方面面后,所推出的以面向就业为导向的一系列项目实训课程。该项目是由Oracle公司提供原厂培训资料、认证考试、实训项目等,并授权各地资优的培训中心进行教学执行,就业安置,共同打造一流的Oracle技术人才培养中心。这个项目的优势有哪些呢?
一、培训、认证、项目实训、就业一体化:
与其他厂商和培训机构不同的是,甲骨文(Oracle)学习中心提供的不仅仅是所有与Oracle产品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认证方面的服务,也涵盖了项目实训,就业这两个关键环节。培训内容的设计,不仅覆盖认证所需的理论知识,也总结了行业对此技术的需求和展望,并将一些真实的项目案例,细分到行业,融入到相关的产品课程中。经过系统的培训,学员对技术有更好地掌握,更容易凭真正的技术实力通过认证考试。同时,在实训课程中,还会加入职业素养等软技能课程,学员除了能够学习到技术内容,还能够及早为加入企业做准备。而Oracle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众多,通过学习中心这个平台,可以直接为合作伙伴提供优质毕业学员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甲骨文(Oracle)学习中心真正地实现了原厂课程内容、认证、实训、就业的一体化服务,这是其他厂商和培训机构无法比拟也无法做到的服务链。
二、丰富的产品线,所有需求一站式解决:
Oracle公司自2005年起,耗资超过400亿美元,先后并购了50家行业内最好的公司,从规模、技术和垂直标准推动甲骨文全线产品的增长。甲骨文(Oracle)学习中心的成立,课程产品不仅仅是数据库方面的认证培训,而是涵盖了JAVA开发语言、主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应用软件管理技术等等,从IT开发的JAVA语言,到IT管理高端市场的ERP应用人才的培训,一应俱全。该项目目前正在全国一线、二线城市大规模启动,主推JAVA软件工程师—项目实训课程,预计每年为企业培养5000名优质JAVA工程师。
三、人才输送,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
项目中心课程学习单元 篇3
记者: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行家,运用信息技术统整项目课程的专家,我们的读者对您充满了好奇。因为您所主持的统整项目课程基于“互联网+”,所以,在进入“课程”探讨之前,我想请您与我们广西的读者分享一下您与信息技术的“美丽邂逅”及“温馨携手”的经历——您的相关经历、探索和思考,对我们广西的读者来说,不谛是一道“有意思的风景”,定然也会对他们的课程理念更新带来些许启迪。
唐晓勇:我是在1999年8月怀揣梦想,从成都来到深圳的。在这个开放而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教育“制高点”的教育改革前沿“阵地”,我突然发现自己数年的教育积累失去了用武之地。当时的我对信息技术完全是个门外汉,“学习”几乎成为一种本能的觉醒。我每天早6点晚12点忘我地投入工作和学习,最终克服了技术门槛的难关,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了。
在信息化教学的路上,我先后经历了“辅助教学(CAI)”“课程整合(ICT)”“课程融合创新”等几个阶段,并先后参与了“四结合”“学科四结合”“跨越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读写”“项目学习”“平板电脑教学”等实验课题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我发现,无论技术如何变化,技术应用的方式如何更新,学科教学的本体宗旨始终不会变:技术始终是为提升学科课程学习,完成学科学习任务起服务和支持作用的;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更优地让师生达成学科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技术运用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这个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必须是“人”的发展和“课程”的构建,即聚焦人的发展,构建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让数字技术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
记者:2015年,“互联网+”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人工智能等11项“互联网+”重点行动,在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行业创新的热潮。教育界也不例外。这一次的行业创新,不同于以往,这是一种信息时代知识社会下基于用户体验的行业创新,所谓创新2.0。可是,在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十多年的教育领域,“互联网+”没有进入国家战略“重点行动”的考虑范围。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唐晓勇: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人的成长需要“生命的积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对于学习者的影响更多的是思维模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的改变,即这些因素对于学习者来说都是隐性的。“互联网+教育”的成效,显然不能像“互联网+其他”中的医疗、农业、能源、金融等行业那样容易立竿见影;另外,用目前基于知识点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很难评价“互联网+教育”的成效。也就是说,“人的培养”需要多种相互融合的方式,就像人的大脑需要多种感官、多种情境的刺激一样。学习者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这对“让学习者完整地成长”有帮助。“互联网+教育”是众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种。但从时代发展需求而言,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确实至关重要。因此,无论国家是否将“互联网+教育”作为“重点行动”来对待,我们教育界都必须重视互联网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教师要努力学会借助互联网来重构我们的专业发展路径以及课程结构的组织形式,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记者:据我所知,贵校2014年招收第一批学生,2015年便有了第二实验小学,贵校的众多创新举措对辖区内的家长和孩子们来说颇具吸引力,致使学位需求刚性增长。贵校与2013年新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联姻”,南科大肩负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使命;而贵校,用贵校张帆校长的话来说,“创新”是渗透在自己的DNA里的,比如贵校全新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等。您是分管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常务副校长,与学校整个团队一道,肩负着学校教学创新的神圣使命。据我所知,您一直在带领师生探索借助互联网实施统整项目课程,“互联网+教育”或者说“教育+互联网”行动早在去年便已经列入了您个人的“行动计划”。那么,您心目中的“互联网+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又能给贵校带来怎样的前景?
唐晓勇:“互联网+”已经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同时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时代的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尊重人性、重塑结构、连接一切、开放生态等,带给我们教育更多的启示。我们需要赋予学生、教师、教学、课程等教育核心元素一些新的内涵;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进入教育的深处,与学生的学习深度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需要有互联网思维,需要用互联网技术来聚焦“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把链接世界、学生中心、跨学科学习、掌控学习、混合学习、群体智慧共享、学习共同体、技术支持学习、个性需求、云学习等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学习的变革当中。
我校从课程层面思考“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创新,营造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生态,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底层支撑作用,构建“统整项目课程体系”:让学习与生活联结,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促发深度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从课程层面思考学校变革,从未来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是我校现在和未来不变的追求。
nlc202309081902
我校基于“互联网+”的统整项目课程,特别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充分考虑“互联网+”环境下儿童的特点,即“数字原住民”的特点,把儿童放在“互联网+”的背景中来认知,努力构建适应儿童未来发展的“未来课程”,注重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有效融合,并用混合式、融合式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挑战式学习,以此培养儿童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在实施“互联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发挥技术的“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作用,努力为师生搭建沟通平台,提供支架工具,让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问题解决的工具,以此支持学生的学习变革。
未来的南科大实验学校将始终把“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础,用互联网思维引领课程发展,用互联网技术促发学生的创新学习。
记者:据我了解,贵校的统整项目课程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双方都有“课程统整”的意识,只是贵校的“统整项目课程”走得更深更远。请问贵校统整项目课程的精确内涵是什么?它的“前世今生”——由来和未来究竟是怎样、会怎样?它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什么明确的区分,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这两种课程形态之间的关系?
唐晓勇:我校的统整项目课程是基于“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而开发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统整项目课程聚焦于三个核心关键词,即“统整”“项目”“技术”。“统整”指的是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它聚焦于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旨在促发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项目”指的是课程形态的变革,力图从程序性课程向项目型课程发展,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统整课程的实施;“技术”指的是让技术与学习直接连接,让数字技术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底层支撑,让技术贯穿学生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
“统整”“项目”“技术”,这三个关键词原本都不是什么新名词。美国“国家赫尔巴特学会”在1895年就提出了“课程统整”的概念,“主张儿童有能力连结不同的知识领域”;我国台湾从2001年起全面推动“课程统整”改革;我国内地2001年开始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具有统整特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项目学习”源于医学,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主流学习形态。我们把“统整”“项目”“技术”这三个关键词融合在一起,就是考虑到了当下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愿景是重塑传统的课程形态,把学习者置于中心地位,让学习与生活联结,聚焦于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今世界教育,学校课程主要有程序型课程和项目型课程两种课程形态。“程序型课程”是按照“目标—达成—评价”的流程来组织教学,主要聚焦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性的知识。我国虽然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课程形态和教学方式有所变革,但程序型课程依然是我们的主流课程形态。“项目型课程”是按照“主题—探究—表现”的流程来设计的,是一种统整式的跨学科学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构建统整项目课程的重点是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具体实施统整项目课程时,我们主要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聚焦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我们的统整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学科为基点的学科内的统整,包括学科内的横向与纵向统整;(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跨学科教学,即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师合作上课,用各自学科的表达方式聚焦于同一教学主题;(3)以某一学科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的跨学科统整,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学科方式表达,聚焦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4)以某一种综合学习主题为切入点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各学科用各自学科的方式探索,聚焦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关于课程模式,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不断丰富,这是一个逐渐形成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不过,无论课程模式怎样,我们的宗旨不会变,那就是,聚焦于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素养的培养。
统整项目课程是基于传统学科课程,又超越学科课程的。以语文学科为例,我校“语文统整项目课程”旨在突破语文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阅读的基础上,用专题(主题)把语文学习拓展、外延的各种任务统整起来,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探究学习以及社会对学校提出的各种要求统整起来,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学习内容统整起来,让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语文统整课程之中,以支持社会对儿童社会化的要求,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阅读—实践—交流”是我们实施语文统整项目课程的三个重要环节,即“文本阅读→实践探究→成果交流”。在“文本阅读”环节,通过对一篇或一组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专题或主题理解、品味、把握,获得学习与研究、搜索与浏览、欣赏与评价的经验,并把深入钻研中得到的种种经验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当中,在“举一反三”中吸取有用信息、获得学习能力和知识经验,同时在文本阅读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主题。在“实践探究”环节,师生筛选阅读中引发的问题,开展基于真实世界的探究性学习:通过调查、访谈和思考,最终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通过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以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进行言语表达,培养问题解决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成果交流”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探究报告或者电子作品式样的语文学习成果,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写作及演说等能力。我校语文统整项目课程,始终把语文目标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学校层面,我校主推超越学科的“主题拓展视角”的统整项目课程,每学期每个年级确定一个课程主题,以“主题—探究—表现”的流程来实施课程。“主题”的确定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用于解决真实问题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课程中的“小主题”进行探究体验式学习。教师之间需要跨学科合作,并以“小主题”为单位承担课程教学。通过打破班级边界、课程边界和教师边界,统整项目课程始终保持开放状态。“探究”环节是课程的主体,师生围绕“主题”,借助数字技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同学科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达成相关的学习目标,如:语文聚焦于阅读、写作、表达、剧本创作,数学聚焦于统计、制图、计算,美术聚焦于设计、绘画、手工、绘本创作,英语聚焦于绘本阅读、词汇积累以及口语表达,等等。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在完成同一课程任务的过程中要达到提升本学科学科素养的目的,进而实现一举多得。“表现”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呈现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展示一定要聚焦学生,让学生来“表现”自己的作品。
记者:关于课程改革,贵校走的是一条崭新的“统整”道路。对于我们广西的多数学校来说,学科课程改革还处在有效、高效的耐心与精心的研磨阶段,比如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品质,用基于云技术的翻转课堂实施课程改革、建设智慧校园、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全人发展,等等。可以说,大家的目光其实都已经落在了“人”的“面向未来”的发展上。只是,贵校的统整项目课程,在课程实施的全程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学生是课堂主人”这样的“主体”地位,比较而言,贵校所选择的道路似乎更加纯粹——我指的是在排除“应试”的弊端方面。请您对我们广西有志于教改的一线教师们说几句鼓励的话,好吗?所谓“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寄语,我们的教师需要您这位“先行者”的激励和鼓励。
唐晓勇:近年来,广西的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卓有成效。我对广西柳州的教育比较了解,柳州是全国最早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当年“都乐网”所引发的“博客教育现象”,在全国很有影响力。“条条大路通罗马”,应该说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即“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广西人杰地灵,有很多有思想力、行动力的老师,这是“互联网+”时代开展课程改革的宝贵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具备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和主动学习的愿望,用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起点应该都是一样的。实践告诉我,“用简单的技术实现丰富的学与教的过程”是当前一线教师的需求。因此,广西的老师借助互联网开展教与学的变革,开展像我校这样的统整项目课程实践也是很容易的。在这里,我把伴随我和我团队成长的座右铭——“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改变”分享给广西的老师们,与大家共勉,请相信行动的力量,坚持的力量!
项目中心课程学习单元 篇4
一、“项目单元训练”与“分组学习”形式的有效组合
在具体的操作中, 实施“项目单元训练”的模式必须以小组为基本学习训练单位, 只有采取学习训练小组的形式, 才能适应不同小组、不同的基本训练的要求, 所以, 笔者还以为, 项目单元训练与学习训练小组是有机的组合体。
1. 项目训练基本内容体现分组学习的差异性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训练课程教学中, 如果专业教师在全班统一规定具体的训练项目和内容, 同时又规定一个确定的训练时间, 要求全体学生整齐划一地掌握同一训练项目内容, 实际上是很难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长期在这种训练模式下, 必然造成部分同学“吃不饱”, 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训练效果。为此, 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将训练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解, 以适应不同组别的同学学习训练要求, 从而在学习内容上体现出分组学习的差异性。
以笔者实施的“整流电路的制作和数据测量”课程教学为例, 在确定具体的教学训练项目内容时, 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分组, 针对各组同学的实际, 在一定的教学时限内, 对学习组别提出了不同水平的操作训练要求。如在测量板的制作中, 一些小组以元件焊接为基本训练要求, 一些小组则以元件合理布局加焊接为基本训练要求。在对电路板进行测量的训练过程中, 以直流电压测量为各小组的基本训练要求, 增加了电流测量为辅助基本训练项目, 从而适应不同小组群体的学习和实际训练的实际需求。
2. 项目训练内容体现小组学习的创造性
通常在小组训练这种形式下, 小组成员会相互促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制定学生的基本训练项目内容时, 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的新的学习要求。故在小组的单元训练项目中, 教师应拟增加扩展训练项目内容, 以调动组内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3. 项目单元训练内容体现知识的关联性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往往要进行反复训练。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 我们将各训练项目进行单元分解后, 使得各训练单元渗透到项目化教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的相关内容中, 学生在训练单元中, 能以各种不同的训练学习形式, 对同一技能, 有反复训练的机会, 达到一种“小能量多次冲击”的深化训练效果, 能更有效地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为此, 在项目的分解单元中, 专业教师往往要考虑知识技能的连贯性、关联性。例如, 在“电压和波形的测量”教学项目的实施中, 笔者以多个实用电路板为不同的测量模块, 先期从测量模块的制作, 到电压与波形的测量, 都进行了不同的要求和反复的训练。在每一个具体的训练模块上, 均包含了上述测量的任务。保证学生能在不同的形式下, 实现相同的训练技能。
这样一种训练的形式, 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前一次训练所掌握的知识技能, 有效地解决本次训练中的困难问题, 既巩固了相关知识结构, 又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项目单元训练中“分组学习”形式的管理与引导
通过实践我们熟知, 项目单元训练的实施, 必须以分组形式为基础, 学生只有在分组的基础上, 才能分别达到按照适应自己的能力提升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范围的训练, 从而达到预定的学习要求。
在学生分组训练管理的实践中, 笔者认为, 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对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科学实施教学有一定效果。
(1) 由于进行了分组教学, 各小组成员成为了相对“独立”、自由思考、动手操作的学习者, 又成为组内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抛弃了强制性和奴役的教学方式, 主要在引导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丰富个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入手。教师既是组织者, 又成为学生训练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服务职能。
(2) 重视小组学习形式下的“小老师”作用。在实施分组学习后, 组内的同学互相促进, 形成了一个个专业的“小老师”。在此, 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小老师”在实施技能训练的积极的作用。笔者在实践中注意到, 一是小组的集体智慧得到发挥。通过训练, 在小组中形成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小组结论, 通过推广, 这种集体“小老师”的作用, 对推动其他小组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此, 教师要注意加以保护和推广。二是在小组学习中涌现了“小老师”。教师则更要注意发挥这些“小老师”的积极作用, 引导他们指导其他同学。实践证明, 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有目的地培养指导这些“小老师”, 不但可以使操作训练课的单位训练效能提高, 还可以发现和培养本专业的顶尖人才。
在实施“波形测量”的训练教学任务中, 同学们面对“示波器”的使用训练, 看到各种按钮、接线形式等, 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不敢大胆发挥。训练现场如果单靠教师个人指导, 顾及面会很窄。此时, 充分发挥几个“小老师”的作用, 由这些同学下到各组进行技术指导, 能使组内的学习效率普遍得到提高。
(3) 学习训练小组的设置及变化。我们认为, 在技能型训练课程实施生本教育模式的教学实践中, 适时开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训练活动, 有效地把小组成员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 也就成为了专业教师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 专业教师除善于观察学生的训练效果外, 还要果断地进行小组人员的调整, 以避免在训练中, 出现小组成员“做不出”“不会做”“等待做”的实际情况。本学期, 在“电子测量”的训练课程中, 笔者就针对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如学生对训练能力掌握的不同程度、小组成员之间能力差异等原因, 进行了三次调整。同时, 还要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体力、情绪等不同情况, 动态调整小组的项目单元训练内容。这些措施, 从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都显得非常重要。
摘要:学生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生本教育模式的指导下, 对学生学习的项目化训练内容进行单元分解, 采取分组学习训练的形式, 能有效地发挥小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因而, 从项目单元训练内容的制定到训练小组的组织管理, 都成为了我们亟待研究和探讨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探索, 本文试图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有效操作的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教学,项目单元分解,分组学习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项目中心课程学习单元 篇5
一、目前呼叫中心课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 基于理论传授的内容太多, 学生难以通过真实的体验感知顾客的感受。学生在课堂当中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学习基本的沟通、表达, 但是真正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第二, 呼叫中心实训很多是基于仿真环境下的模拟, 学生的态度有时候不能保证足够的负责, 随意性比较强。对于操作和表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重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 不在意就过去了, 很难起到一种职业的要求。第三, 呼叫中心对于企业来说重要性与日俱增, 要求也是不断提高, 但是目前的学生和员工的素质的提升还有差距。第四, 呼叫中心工作确实对于学生的发音、语言等有着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曾经对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进行培训发现, 学生的语言条件差异比较大, 在培养过程当中比较难以达到职业培养的要求。第五, 不同行业之间, 呼叫中心的内容的差异度比较大, 呼叫中心实训课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如何来协调和平衡呼叫中心实训课程的内容也是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第六, 呼叫中心实训课的授课老师大部分并没有经过企业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员的锻炼, 因此授课过程存在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的情况。由于企业的呼叫中心内容的变化是直接与市场相一致的, 因此如何能够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内容相一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第七, 通过调查发现, 大量的院校呼叫中心教师在3人左右, 师资力量偏弱, 难以应对呼叫中心课程的教学要求。师资力量的紧缺主要是由于呼叫中心岗位对员工学历要求不高, 门槛比较低, 大量的老师不愿意去或者有经验的人员无法满足教学的标准, 因此师资的困境也是目前呼叫中心实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
二、呼叫中心的工作流程分析
通过调研和实践了解到携程目前的呼叫中心的工作流程如下。
(一) 建立标准。
控制标准是对后续绩效进行比较时的一个目标。携程的标准是携程每名接听员处理每个电话平均不超过180秒, 即平均3分钟内下好一个订单。要把客人打给呼叫中心的电话等待时间控制在20秒内, 接听比例从80%提高到90%以上等等。
(二) 衡量绩效。
携程的呼入电话有分类的标准处理流程;每一张订单的回复都有记录并列入工作考核;通话录音储蓄在数据库中, 供考核和查询, 任何一个错误都被记录在案;每一个部门的考核指标都逐一分解到个人和每道工序。衡量绩效是企业要持续不断进行的活动, 恰当的绩效衡量对于维持有效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携程的交易都处在一种可监察、可复制、可提高的过程中,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旅行者得到准确、周到、称心的服务。
(三) 对绩效和标准进行比较。
绩效可能高于、低于或者等于标准。如通过比较发现入职三个月的新员工容易犯错、每天3点、6点容易犯错。这些数据都是在有绩效统计和有标准的情况下得来的, 然后这些数据会对企业管理提供相应的依据。
(四) 考虑采取纠正行动。
将绩效与标准进行对比后, 可以采取的行动有三种:维持现状、纠正偏差和改变标准。当携程每名接听员处理每个电话平均不超过180秒, 即平均3分钟内下好一个订单时, 最好的做法是维持现状。当新入职三个月的新员工容易犯错时, 要安排一个老员工随时辅导;原定的三个月可以出师改为四个月, 数据显示每天3点、6点容易犯错;就在3点前安排10分钟休息, 在6点把班次调一下, 这是纠正偏差。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将标准制定得过高或者过低, 那么就需要对标准进行修改和调整。
三、呼叫中心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
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学校的学习, 来分析和探索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呼叫中心实训课程的方法———项目制教学。所谓的呼叫中心项目制教学就是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 通过企业的要求完成实训任务。我们曾经通过与Ipsos中国和大麦电商等企业合作进行了项目制呼叫中心实训课程的探索。比如说我们同Ipsos进行的是对顾客的满意度调查, 我们首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通信项目的基本信息, 通过制定访问的首要原则、语气控制、礼貌原则、意外断线的处理原则及挂机原则等,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访问的基本要求。我们聘请了企业的教师作为学校高技能人才, 对呼叫中心实务实训课程进行全程指导, 不仅把真实项目在课堂当中作为案例, 同时作为电商专业的专家委员会的成员, 对课程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上让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呼叫中心实训课程教学问题的处理
通过研究方法, 查找问题, 我们对项目制的呼叫中心实训方式认为是比较适合目前呼叫中心实务实训课程开展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下方面解决目前该实训课程在具体教学方面的不足。
(一) 充分实现校企对接, 让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企业工作的流程和企业文化。
在同IPSOS中国的合作中, 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真正的企业要求的技能, 同时学生感受非常深刻的就是, 国际企业对他们的影响。在实训过程中, 采用国际化的培训要求, 开展不同的拓展活动, 加深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等,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 教学效果明显。
(二) 解决实训教师的师资不足的问题。
真正能够适应该课程的教师比较少, 大部分对目前呼叫中心的实际操作流程并不是非常的熟悉, 并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呼叫中心的要求和工作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因此让在校的教师紧跟企业需求, 难度非常大, 因此通过项目制的教学, 为此提过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三)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通过与企业项目式的合作, 我们把很多表现好的学生推荐给企业, 企业对发现的优秀的人才也会倍加重视, 在合作的过程中, 我们的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解决了就业问题。
(四) 为高职学生的培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高职层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 我们一直紧跟社会、企业的需求, 但是如何能够培养出企业真正需求人才, 学校方面一直是不断探索。学校的电商教学一般是相对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但是如何能够尽可能保障企业需求, 校企的深度融合不失一种好的方法。
五、结语
高校在呼叫中心实训课程的改革方面也做了很多其他的尝试, 但是发现项目制的呼叫中心实训理念是目前探索比较成功的模式, 不过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特别是如何能够长期维系这种关系, 我们也不断研究一些解决方式, 希望能够为高职学生该课程的教学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巧曼, 韩玉君.适应服务外包的呼叫中心实训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4, 8:163~164
项目中心课程学习单元 篇6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研发中心的研发项目为着手点, 对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如下以女装项目课程为例, 对“四合一”教学改革作一阐述。
1“四合一”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四合一”即:教学、研发、生产和创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指以培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和岗位适应力为重点, 并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女装技术项目》是服装设计的专业核心课程, 是一门集女装款式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工艺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采用以企业项目为纬, 以专题为经的体系。课程结构按照服装成衣制作的顺序, 准备阶段:任务分析、落实小组任务;实施阶段:讲授女装设计、女装打板和女装工艺缝制;最后为作品评价总结阶段。
现在女装课程处在一个转型期, 应当把“四合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在课程中发挥出来, 把课程整体设计做到合理、充分、连贯、优越, 课程内容设计中需要充分调研行业企业, 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行业、企业岗位群的行动领域, 找出企业对员工的主要岗位能力要求, 然后进行归纳、序化、整合, 并注入方法论和教学论, 选用典型产品为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并融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作为我校服装专业核心课程, 其创业理念定位应更多侧重于鼓励潜在创业者, 将创业意识与创业热情的陶冶贯穿于整个《女装技术项目》课程知识技能的传授之中。以“源于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实现知识的重构, 并把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设置专业学习领域,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设计真实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并以此为教学载体实施教学, 实行学校、企业双方评价。
“四合一”的综合能力教学模式中, 课程改革必须依托产品研发中心、实训基地、项目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积极展开多方合作, 及时获取行业企业的信息, 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并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以项目工作室模式组织教学, 形成“前店后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接“订单”组织生产性实训, 把“真题真做”融入工作室, 将企业订单制作融入教学全过程, 实施“学做融合”, 设定与行业、企业对接标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目标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对服装企业的生产、开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研究, 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服装设计比赛和为企业进行产品开发, 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学生在工作室实践后, 进入产品研发中心参与企业品牌的策划和产品开发,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逐步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一设计的整套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课程学习与实践过程中, 确定了创业项目, 把课程成果依托网络店面以及大学生创业基地实体店面进行销售, 实现了创业项目运行化。
2 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2.1 课程设计能体现“工学结合”的“四合一”建设方案
课程内容由“理论与实践合一”的理实一体化学做合一、“成果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践教学, “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研发能力培养、以及“技能与创业合一”的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四部分构成。通过“理实一体化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校企合一”校内生产性技能实训, 学生掌握了综合操作技能, 具备了专业高技能应用能力;通过参加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应用实践, 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创业教育的启发与培养, 学生得到了创业的项目和增强了就业技能。
2.2 组建了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按“双师”结构合理和“双师”素质高的要求, 打造了一支胜任“工作室化”教学、示范作用明显的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由课程负责人及富于教学经验的本校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工艺师傅等5至7人组成。建立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行业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 专兼职结合的, 有丰富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3 以“项目技术整合”为指导构建课程内容, 彰显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中心地位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课程, 根据工作过程, 构建与“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从服装设计与制作工作任务的岗位需求出发, 针对服装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和成衣制作等职业岗位任务所必备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和关键技能, 开发专业课程内容;依据工作标准和社会职业资格标准, 研发拟定课程教学标准;按照“工作室化”模式要求, 把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竞赛项目引进教学过程, 设计课程实施方案, 组织教学活动, 实现虚拟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有机衔接和融通。项目设计中更注重企业真实案例研发与生产, 强化高技能为基础, 增加创业理念, 拓宽学生知识面。项目实施上坚持教学、研发、生产、创业的有效实施, 坚持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 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4 根据“四合一”的要求深化改革
深化产品研发中心、课程工作室、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整合基地运行机制, 引入企业共建共享;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 配备生产性设备和生产原料, 建设校内真实职业环境;引进服装企业“能工巧匠”, 强化实训指导师队伍;以相应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为支撑, 与企业合建研发中心、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制定基地管理制度, 形成基地良性运行机制。根据方案进行四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 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基地建设。
3 课程改革其运行体系
以“项目技术整合”为指导构建课程内容, 彰显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中心地位。根据研发中心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 从服装设计与制作工作任务的岗位需求出发, 针对服装款式设计、板型设计、成衣制作等职业岗位任务所必备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和关键技能, 开发专业课程内容;依据工作标准和社会职业资格标准, 研发拟定课程教学标准;项目设计中更注重研发与生产, 强化高技能为基础, 增加创业理念, 拓宽学生知识面。项目实施上坚持教学、研发、生产和创业的有效实施, 坚持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 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课程教学模式与运行体系建设示意图见图1。
4 课程改革成果
4.1 真实的研发销售运作平台
以企业品牌为定位设计作品, 学生根据企业下发的任务书选择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以服装销售运营为主线, 以真实的平台和产品为载体, 产教结合“真题真做”。同时通过项目课程已有的教学网站, 提前发布工作任务和教学课件, 实时发布任务执行情况, 对出现的难题和困难通过网站及时交流, 及时在网站上展示学生作品并开展互评, 组织学生在网站上发布学习心得和体会。
4.2 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就是工作任务, 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 让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教师在真实项目的实战中教, 学生在项目的实战中学, 工作的任务就是学习的内容, 教学成果就是研发产品, 实现“做中学, 学中做”, 积累大量优秀学生作品案例, 形成庞大的教学资源库, 加强师生间、各届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4.3 研发以及创业意识
研发以及创业意识贯穿了整个课程的设计中, 让学生从课程中体会到了新型就业方式与理念, 参与了营销与管理。项目课程结束后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筛选, 对设计新颖、制作精良的作品登记挂牌, 为服装进行营销做准备。学生兼职实体店和网店的管理中, 让学生掌握除了服装专业以外的全方面的专业知识, 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按成品质量要求完成的作品推向市场, 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育人、创收合一, 校企共赢。
5 结语
女装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带动了“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现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四方共同利益, 符合高职办学的“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女装项目课程紧密围绕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校企共建共享的研发中心, 女装项目课程的“四合一”课程教学模式建设和课程设计过程中体现了课程整体设计多元化、研发产品市场化、工作室功能多样化、创业项目运行现实化。促进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创业项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深化了研发中心、项目工作室、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范君.杨勇服装设计专业《女装技术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文教资料, 2010, (11) :188-189.
[2]杨哲旗.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78-80.
[3]张林.高职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工作模式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98-99.
【项目中心课程学习单元】推荐阅读:
项目中心课程08-13
以项目为中心09-19
社区健身中心项目08-20
会展中心项目简介08-27
项目管理中心简介12-26
省会文化艺术中心项目06-26
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07-01
疾病控制中心项目请示11-05
物流中心项目计划书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