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应用研究管理

2025-01-26

园林应用研究管理(精选12篇)

园林应用研究管理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速,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为城市苗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城市园林道路的绿化施工中, 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 以及园林风景的艺术内涵,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苗木栽培的管理决策[1]。据调查结果显示, 在苗木的栽培管理工作中, 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 施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苗期管理知识, 对于绿色安全管理等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进而对苗木的成活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不利于城市景观的发展。由此, 在栽植的技术与质量方面, 对绿化苗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较大苗木栽培管理的应用研究, 以保证园林道路绿化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选购苗木的原则与方法

在城市园林道路的绿化施工中, 苗木的选购工作至关重要,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首先, 要确保苗木品种的选购准确无误。由于大量的园林绿化工程用苗来自于苗木经销商, 其专业知识往往较为缺乏。一些经销商本身就是从事苗木种植的农民, 对于植物的称呼往往采用俗名或地方土名, 与植物学名不完全一致。在供货合同的签订中, 应避免发生品种错误的情况,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其次, 考虑到土壤、气候条件等因素, 以及苗木长途调运的成本与存活率, 应当尽可能选用本地苗木, 还能够避免将外地的病虫害带入本地。如必须进行外地购苗, 必须要充分保证苗木的质量[2]。再次, 苗圃地培育的苗木是最佳的选购对象, 由于经过了多次的移栽而须根较多, 其栽植的成活率也相对较高, 缓苗的速度也较快。相比之下, 山区的野生苗由于没经过移栽, 主根发达且须根少, 栽植的成活率往往偏低。同时, 实地看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对于较为名贵的树种或用苗量大、工期紧的情况, 一方面要考虑苗木量是否充足, 另一方面要查看苗木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以免对绿化工程产生影响。此外, 苗木的检验必须做到认真严格。观察苗木是否存在失水的现象, 对容易产生病虫害的叶部进行校验, 检查根部、枝干部等部位是否受损, 从而保证所选购苗木的质量。

1.2 确保土质的合格

苗木的生长离不开一定的土壤环境, 对于土质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重点是控制土壤中的酸碱度, 从而确保栽植过程的顺利完成。土质是否合格, 对于苗木的栽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土壤的硬度是否达标, 关系到苗木根部水分和氧气的供给, 进而影响到其正常的生长。一些粘性较大的土地, 往往不适合苗木的生长, 而盐碱地、受工业污染的土地, 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苗木的生长。因此, 必须对土质进行适度地改良, 通过采用土壤置换、形状改良等方法, 以确保土质的合格, 满足苗木生长的需求条件。以乔木的栽培为例, 应配制好客土, 在有需要的树穴周围, 进行客土置换。参照设计与施工的规范要求, 按照5:3:2的比例, 对黄土、山泥、黄沙进行配制, 从而保证种植的质量[3]。

1.3 确保水质达标充足

在苗木的种植过程中, 合格的水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完成苗木栽植后, 应结合苗木的生长期规律, 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 做到定期对苗木进行浇水, 主要根据气候来决定的。通常情况下, 对于苗木栽培管理的水质要求普遍不高, 但必须保证水质的基本达标。受到污染的水源不够用于苗木的浇水, 而酸碱盐成分过高的水分, 也不适用于浇灌苗木。浇灌的时间应做到科学合理, 既要防止时间过长造成苗木根本积水, 也要避免浇灌时间过短而导致水分供应不充足。绿化苗木的水分管理, 通常以幼树为重点, 坚持保湿不渍的原则, 保证表土干而不白。对于现状高大的乔木而言, 由于根深叶茂而不存在缺水的情况, 更不会对其正常生长产生影响。而对于矮小的灌木, 由于其根系较为短浅, 无论是进行盆栽还是地栽, 都必须确保防旱保湿不渍, 从而保证其正常生长。

2 苗木栽培管理工作的要点与原则

城市园林道路绿化施工中的苗木栽培管理工作,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首先, 做好绿化成本的管理工作。绿化工程的实施与运行, 应当参照特定的设计方案, 对绿化成本做到规范可控。从事绿化成本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 必须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 培养成本控制的理念。通过权利与责任的层层细化, 明确到每一名员工, 逐层落实成本管理的责任。其次, 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更加不容忽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安排与利用, 取决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 务必做到科学合理。定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 在绿化建设工作中加强对工人的协助, 从而达到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4]。

再次, 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充分实现各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于施工企业来说, 资源利用率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 加强对绿色管理中的养护工作, 对于绿化施工工程来说, 养护工作所耗费的工时高、周期长, 对于整个施工质量的影响不可小觑。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日新月异, 同时也带来了噪音、光污染等负面影响, 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显得尤为迫切。因此, 必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 以保护生态系统为根本出发点。在追求发展的同时, 努力实现绿色文明生态城市的建设。

3 相关技术分析

3.1 挖掘树穴

进行树穴的挖掘, 一方面要结合苗木的根幅, 另一方面要参照容器的大小, 从而确定树穴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 应大于土球的直径, 距离差以40cm为宜、深度以20cm为宜。对于箱装苗, 所挖掘的穴通常为正方形, 在穴底堆砌长方体土台, 并将周围的土层踩实。对于栽种的深度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避免出现太深或太浅的情况出现。

3.2 土壤改良

在栽种苗木之前, 先进行施肥处理, 将土壤与有机肥充分拌合。进行种植土回填时, 位置以树穴的中下方区域为宜, 并进行浇水处理以保证苗木所需水分的充足。对于土壤比较的干情况, 应在树坑中进行浇水, 避免苗木自身水分的流失。

3.3 培土

新种植苗木在风吹的作用下, 容易出现倾斜、水分流失等问题, 可以通过培土的方法对其进行固定。实施培土作业之前, 应浇灌适量的水分。在培土的过程中, 对其进行及时踩实, 以保证土壤固苗能力的强化。培土工作完成后, 还应设置立支柱以强化稳固的牢靠程度。

3.4 草木类苗木的栽植

栽植草木类苗木常常采用播种的方式, 对于种子的质量往往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应考虑种子的发芽率, 从而确定种子的合理用量。如采用混合播种的方式, 还应结合草坪的实际规划情况, 以及播种植物的不同, 对播种的时点进行差异化的选择。

3.5 灌木类苗木的栽植

栽植灌木类苗木, 通常选择开沟种植的方式。如开沟时种植地土壤的瓦砾较多, 应当及时更换土壤。栽种时应根据实际的土质情况, 适当的进行肥料追加, 并将肥料和置换土搅拌均匀。起苗作业完成后, 及时进行松土和淋湿工序, 以保证苗木生长过程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苗木的修剪处理必不可少, 而对苗木根系进行药物涂抹, 能够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4 结束语

苗木栽培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众多的学科领域与环节。园林道路绿化施工质量的提高, 离不开新技术的运用, 以及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应充分考虑所栽植苗木的种类和特点, 结合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方案, 以促进城市绿化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应当遵循减少污染、净化环境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原则, 不断对施工经验进行总结, 努力提高栽培管理工作的水平。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不断调整、完善种植的结构, 从而促进园林绿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勇.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D].浙江大学, 2014.

[2]徐培迪.园林绿化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 2009.

[3]郭晓明.昌邑市城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5.

[4]肖茂福.中国园林绿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2.

园林应用研究管理 篇2

2.1 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城市园林管理养护对工作的精细要求极高,需要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处理每一颗植株的细节问题。立足于这样的角度而言,现代园林机械的小型化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例如,工作人员在进行园林管理养护时,可以借助绿篱器的作用,来修剪花坛的细节部分,使花坛更加的精致。

2.2 向高效化方向发展 现代园林机械终极目的就在于高效、节能。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园林机械的高效化发展必须尽量节约成本,并以此为基础,尽可能突出城市园林的环保特征,避免城市遭受环境的污染。

2.3 向功能化方向发展 现阶段,城市园林面积正处于不断的扩大之中,园林机械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再加上机械维修的成本提高。因此,现代园林机械应当向功能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既能够有效的政府的投资费用,还能够同时进行多项园林作业。

园林中植物选择的应用研究 篇3

园林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存在极其重要的意义。园林景观不仅关系到一个城市或乡村的外在形象,而且关系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园林有着防风沙、涵养水土、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质的作用。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护生态平衡,所以园林的建设非常重要,其关键就在于植物的选择。

关键词:园林;植物选择;应用;研究

一、园林植物的类型及配置原则

绿地植物是园林建设的主体,园林植物配置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园林中的植物一般包括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按照它们的生态习性进行合理配置至关重要。园林的配置一是要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配置,二是要考虑植物与其他要素之间的配置。

园林中的植物选择要考虑季相因素。植物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外貌。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开花、结果和叶色转,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所以园林的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它们季相特色。植物季相的表现时间也因气候带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气候的正常与否,也常常影响季相出现的时间和色彩。由于季相的变化也会受到土壤、养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一般来讲季相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园林的配置要采用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且具有鲜明季相特色的植物,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时令感与季节感,同时也可以突出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春季万物勃发、百花争艳,夏季树木葱郁、荷塘月色,秋季叶木转色、硕果满园,冬季白雪皑皑、腊梅飘香等。对于园林的总体景观来说,四季特色是基本要求。为延长观赏期,可用不同花期的树木混合搭配,增加常绿树和草本花卉,这样页可避免季相不明显时期的偏枯现象。

二、园林植物的具体应用

(一)草坪

草坪在园林艺术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草坪易培植、易成活、生长迅速、绿化效果快,它起着净化空气、防暑降温、防止水土流失、减弱噪声的重要作用。草坪占据空间小,一般可铺种在房前屋后,大型建筑物周围,广场或林间空地,可供观赏也可作为游憩之所,或者用户运动场地之上。观赏性草坪一般采用绿色期长、颜色碧绿均匀、耐热且抗寒的草类。游憩类草坪一般选用叶细、韧性较大、较耐踩踏的草类,以便人们入内休息、散步、游戏等。运动场草坪一般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草类。交通安全草坪主要设置在陆路交通沿线,尤其是高速公路两旁,以及飞机场的停机坪上。防止水土流失类的草坪主要选用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或具有匍匐性的草种。

在园林艺术方面,草坪空间同水域空间、广场空间等相似,能开辟宽广的视线,引导视线,增加景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并能充分表现地形的曲线与特色。草坪常用于现代化城市需要低矮的绿地的地方,如图层薄弱地带、道路两侧等。草坪需定期修剪、除杂草、施肥、灌溉、除病虫,以及及时补种坏死地带。

(二)花卉

花卉色彩鲜艳、芬芳四溢,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也具有非常高的环境效益,是园林艺术中当仁不让的焦点。花卉是园林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有花丛、花带、花台、花坛、花镜等几类。花卉的选择应遵从地域相宜的原则,选择时应当以本土花卉种类为主。为满足园林建設需求,而引进外域花卉时,应提前了解其生长和生存条件,并进行适应性试验摘种。试验性摘种成功后方可进行大规模种植。花卉的选择还讲究位置相宜,对于草本、花卉植物的配置讲究因位制宜,要根据应用形式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花卉。

花丛适合布置在建筑物旁、路旁、临夏、草地、岩缝和水边,以彰显绚丽色彩为主。花丛应选用多年生、耐粗放管理的宿根或球根花卉,选材时应遵照少而精的选择,以一种或两种花卉为主体。另外土壤条件、周边环境也是影响花卉选择的重要因素。

花带主要设置在道路中央或两侧、水景岸边、建筑物墙基或草地中,是一种装饰性强的连续景观。花带中花卉的选择要根据花带的类型而定,根据各种花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选材,合理配置,方可建立夺目花带。

花坛是在特定空间内运用花卉群体效果来创建图案、纹样以供观赏的花卉应用形式。花坛植物的选择以一两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为主,以大本观赏植物为辅。其花卉的选择还要根据花坛的具体位置和作用而定,颜色要有主次之分。

花台多用于广场、庭院、台阶旁、出入口两边及窗户下。规则式花台应选用颜色绚丽、高度整齐、花期相同的草本花卉;自然式花台在花卉种类的选择上更为自由,最常用的为花灌木和宿根花卉,可单种栽植,也可进行疏密有度、高低错落的搭配。

花镜多用于林缘、墙基、草坪边缘等,其花卉植物的选择应以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可露地越冬的多年生花卉为宜。配置时应体现层次,还要考虑花期和花色两方面。

(三)其他应用

植篱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是围定场地、划分空间、作为或者背景。植篱可分为矮篱、中篱、高篱三种。植篱植物应选用萌芽力强、发枝力强、愈伤力强、耐修剪、耐荫力强、病虫害少的树种。

攀缘绿化和古树也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致。攀缘绿化应选用繁殖力强、生长快、费用低、易管理的草本植物 。古树是历史的见证,饱经沧桑,建设园林时应注意对古树的保护,根据古树的相貌相应的建设其周围景观。

三、结语

园林中植物应用的正确选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在实用性与审美性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美仙.花境溯源[J].园林,2009(10)

[2]徐岩岩,牛海珍.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于及对其研究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09(04)

[3]马军山.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4]李树华,李延明,任斌斌,谢军飞.园林植物的防火功能以及防火型园林结地的植物配置手法[J].风景园林,2008(06)

园林应用研究管理 篇4

1 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1.1 工程规模较小,但涉及专业多

相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园林工程的规模较小,造价较低,但涉及的专业却不少,如:建筑、结构、水电、路、园林等。

1.2 质量目标影响因素多

园林工程多是由树木花草等构成,这类物质都是有生命的活体,在移栽以后,能否成活,长势是否良好,这期间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包括苗木质量、养护质量、环境质量等。

1.3 园林工程公司一般都有设计和施工部门,便于开展EPC总承包。

2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国内一般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各方关系如图1所示。

该模式是基于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和承包商3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设计阶段进行施工招标文件准备,随后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业主和承包商订立工程施工合同,经过业主认可后,工程还可以进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设备、材料的采购一般都由承包商与分包商和供应商单独订立合同并组织实施。业主单位一般指派业主代表与监理方和承包商联系,负责有关的项目管理工作,但在国外大部分项目施工阶段有关管理工作均授权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没有合同关系,只承担业主委托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业主直接对项目进行管理,意图容易贯彻;由于施工周期长,故项目质量有保障。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缺点是:业主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项目唯一,但合同相互交错,如有质量事故发生,各方责任难以划定;设计变更多。

3 E P C模式介绍

EPC是英文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的缩写,意思是设计、采购和施工。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该模式于上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得到了那些希望尽早确定投资总额和建设周期的业主的重视,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渐成主流模式之一。各方关系如图2所示。

EPC适用于业主对工期和造价的要求更加确定的项目,要求EPC总承包商具有很高的总承包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EPC模式给承包商的主动经营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承包商需要承担更广泛的风险责任,如出现未预计到的不良地质条件、设计缺陷、采购成本上升等风险。另一方面,对承包商而言,虽然风险加大,但这些风险承包商可以通过报价来降低,同时可以优化设计谋取额外利润。

EPC模式业主参与工程管理工作很少,一般由自己或委托业主代表来管理工程,重点在竣工验收。总承包商负责全部设计、采购和施工,直至做好运行准备工作,即“交钥匙”。由于全部设计和工程的实施、全部设施装备的提供,以至于业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都由承包商承担,因此对业主来说管理相对简单,极大地减少了业主的工作量。同时业主承担的项目风险减少,项目的最终价格和要求的工期具有更大程度的确定性。

业主在项目前期策划的重点是投资控制。首先确定项目目标,对项目的情况做充分的调查,进行项目的目标系统设计,正确选择整体最优目标。对达到项目目标所需要的项目要素构成、获取渠道以及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进行分析。依据资源计划、资源单价、项目数据库以及对时间的估计做出最初项目估算。

工程投资控制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设计阶段是关键,一般业主为了控制工程的投资数,都会委托一家项目管理公司对项目的初步设计,进行方案分析论证,提出优化设计措施。严格把好项目投资关,对于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EPC合同或招标文件中,对施工阶段设计优化工程量规定合理幅度,根据EPC承包合同,承包商在施工阶段进行设计优化是节约成本、谋取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为了维护承发包双方的利益,在合同中应该对设计优化工程量规定1个合理的幅度(一般情况下,规定设计优化工程量不能超过10%)。

EPC管理模式的优点:对于业主而言,只需要1次招标即可,不需要对设计和施工分别招标,降低了招标费用;业主管理简单,协调工作少;设计变更少;工期较短。由于设计和施工是一家,所以当设计满足施工要求时,就可以进行有条件的边设计边施工,缩短工期;施工质量好。

EPC管理模式的缺点:业主不能对工程进行全程控制。如果业主要审批设计的每个阶段,然后才能施工,就会使设计施工合同的优点部分丧失,也加大了业主的风险;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的成本、工期和质量负责,加大了总承包商的风险。

4 E P C模式在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4.1 根据园林工程的特点,园林工程EPC模式的流程

4.1.1 项目前期。

首先根据园林工程的建设目标与工程需求进行咨询,确立工程的造价估算和质量控制要求,并按照相关要求编写招标文件,

4.1.2 项目实施。

EPC公司在获取工程建设合同的基础上,组织专业的施工设计人员设备采购人员对工程进行具体的优化组织,完成园林工程的总体实施。

4.1.3 竣工验收。

根据EPC合同和验收标准,对园林工程进行验收。

4.2 园林工程EPC模式需完善的工作

4.2.1 理念的转变。

传统模式下,业主可以监控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并随时可以调整,实行EPC总承包后,业主应转变以前的理念,严格按照各自的权限进行管理。在EPC模式下,业主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制定工程的目标,重点工作是竣工验收。

4.2.2 注重合同。

传统模式下,业主作为甲方,职权过大,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可随意的要求变更。实行EPC总承包后,由于设计、施工、采购全交由EPC公司来完成,业主应该把合同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合同。

4.2.3 逐步建立EPC模式标准作业程序。

EPC模式在国内应用的较少,业主和EPC公司都没有多少经验,应该逐步建立标准作业程序,对于规范工程的实施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事实上,在园林工程中非常适合采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缩短工期,提高效率,降低项目的投资风险,而且合同关系单一,投资容易得到控制。同时,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EPC管理经验,结合园林工程的特点,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寻求适合园林工程行业发展的EPC模式。

参考文献

[1]蒋莎莎.国际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5)

[2]陈偲勤.EPC总承包模式中的设计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3)

[3]车宝华.EPC总承包模式在石油化工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6)

[4]朱晏煜.中国核电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2)

园林应用研究管理 篇5

一、影响园林工程设计进度的几个因素

1.园林工程设计图纸和方案的多变性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多变性是指由建设单位提出的施工图变更较多,导致多变性产生的原因有两个。首先,由于部分建设单位人员在审核施工图时对施工图竣工后的总体效果理解不到位。当工程竣工图已初具雏形的时候,他们会为了提高建设工程的整体效果而对诸如苗木选择、疏密度等细节进行调节改动,从而造成园林工程设计图纸和方案的改动。除此之外,园林工程设计人员缺少对工程现场情况的实地考察。他们大多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进行设计,这样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图纸与地形地貌不符的情况。设计图纸不得不变更,就导致了原本已经完工的设计又要继续进行的情况。

2.园林设计人员的专业性塑造一支具有高度专业素养的员工是设计队伍工作效率的保障所在,也是园林设计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今数字化与机器化有待提高的现状下,加之受园林工程图纸与方案灵活性的影响,专业设计人员仍然是战斗在园林工程设计第一线的人员。他们专业知识的充实与否,工作态度的认真程度都将直接影响一项园林工程设计进度的快慢。因此,每一个园林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园林设计工作者都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促进自己所在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3.艺术性对园林工程设计影响较大艺术性是园林工程设计不可忽视的特性之一,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人们不仅要求园林工程的实用性,也同时要求其美观性和可鉴赏性。以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为例,有两个对园林工程艺术性影响较大的因素需要引起设计师们的注意。首先,是园林工程中植物的选择。不同的植物具有自己不同的外形特点,只有紧紧抓住它们的风格,让其与周围环境达到交相辉映的效果,才可凸显一项工程的艺术性。其次,就是对景观石的选择。不同品种的景观石会造成不同的效果,而相同品种的石头也因为形态各异而千差万别。总而言之,设计师必须在保证园林设计方案准确可行的前提下确保其艺术性,这对园林工程设计的进度也会产生影响。

二、几个常用的优化园林设计进度的管理模型

1.确立设计活动关系的矩阵模型

目前,我国一些园林绿化企业通常采用设计关系活动模型来优化园林工程设计进度。设计活动矩阵模型是一种用矩阵来表达设计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分解园林工程的设计过程建立出各设计活动之间相互依赖的结构矩阵,从而清楚地描述设计活动之间的信息流关系。设计活动矩阵模型主要应用于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旨在提高园林工程设计的工作效率,使其能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这个矩阵中,通过包括水系、花架、排水排污等园林设计内容的行号与列号定义设计活动交点,并以之为设计信息节点。r代表行号,c代表列号。当r>c,就表示对角线左下边的设计活动,其设计活动依赖于已经完成的设计,信息是顺序传递;r2.用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活动流程排序

由于园林工程设计矩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出优化设计活动流程的举措,因此需要推广采用遗传算法来优化园林工程设计流程。设计流程优化是对设计流程排序进行优化,它以设计活动矩阵模型中的行(列)为变量进行次序变换,寻找适应性最好的设计活动排序,达到优化设计进度的目的。遗传算法是一种非导数寻优方法,对搜索空间的要求较为松懈,可建设性强。它的设计主要包括5个参数(编码方式、适应函数设计、初始种群设定、种群规模和终止条件设计)和3个遗传算子(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传统遗传算法的交叉算子(如单点交叉、双点交叉、均匀交叉)造成了个体基因不能满足排序基因唯一性。具体的来说,传统GA变异算子是对某个基因进行的变异,这样就会导致园林工程设计活动中含有重复。同时缺少其他必要的设计活动,明显不能达到排序优化设计的目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基因位置随机交换的变异算子。即随机选择2个基因并交换其位置,生成新个体。这种具有更高适应度的个体对环境适应程度的表现更好,设计活动的优化排序效果也就更明显。

3.合理估计设计工期

在采用遗传算法对园林工程设计活动矩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后,就可以绘制出改进后的设计网路图。由于在这个网络图中就会出现设计活动循环偶合、搭接等情况,因此设计进度工期应考虑关键设计活动持续时间、设计信息循环流持续时间、紧前设计活动搭接和紧后设计活动搭接等。改进设计网络图工期期望的计算受到以下因素影响:设计活动数量;设计活动的持续时间;设计循环流时间;发生设计循环的概率;紧前活动的时间搭接和紧后活动的时间搭接。为了便于推广,只考虑一次设计循环,不考虑紧前紧后的时间搭接。另外,改进型园林设计网络图工期包括了关键活动的持续时间和一次设计循环时间

三、结语

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篇6

摘 要: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速度也随之水涨船高,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园林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对于一个城市老说,一项优秀的园林建设已经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应该反应的是城市的特色,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经济在发展,市场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此,园林工程中应用新的技术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园林工程;新技术;应用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对园林工程的要求,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的复杂,我们要秉持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对于园林施工技术要不断的进行推陈出新,把最新的技术融合到园林工程施工中去。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从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一、现代园林工程的主要特点

(一)更加具有艺术美感

现代的园林建设已经不单单是花草树木的种植,更加注重的是园林的艺术性,美观性。在许多的公园中,或者广场上我们不难见到各种各样形状的园林建设工程,那些或是简单的字,或者是一些精美的图案,无一不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不仅美化了城市的面貌,净化城市的空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审美能力。相应的,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创新来增强园林的艺术性。

(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园林建设应运而生,园林工程的建设目标就是维持生态的平衡,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理念。

(三)园林工程造价悬殊

园林工程最主要的就是植被的培育和种植。当然,由于植被品种的不同,价格也是千差万别的,加上园林规模、施工的时间、劳动力、地区等的差别,园林工程造价更是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细心的管理和养护

园林工程的施工并不是把花草树木种下去就可以了,更加艰巨的,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是后期的养护工作。在城市中不难见到有些树木花草大量的种植,但是由于成长的过程中疏于管理,慢慢地就枯萎了。只有做到合理的管理和照顾,才能更好的发挥园林工程的作用。

二、园林工程的类型及新技术

(一)土方工程中应用新技术的类型

1.塑料盲沟技术的应用

塑料盲沟技术,依据园林工程所处地形而灵活的进行变化,这一项技术持久能力比较好,根据不同的土质,最大限度的满足工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自身在质量方面的负担,增强了抗压能力。这些明显的优势对施工有诸多便利,可以减轻施工者的劳动量,规避风险,大幅度的提高项目进展。这一项技术主要应用在上坡地段,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2.架空砖技术的应用

架空砖,顾名思义,这一技术是通过架空的手段来满足工程需求。为了让空气和水分能够流通,架空砖技术利用合理的空间结构,结合土壤结构来达到这一目的。由于雨水在土壤中的大量蓄积,不仅增加了土壤的负担,而且对于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而架空砖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状况,雨水能够从架空的结构空间里渗透出来,土壤的渗水能力会大大增强。

(二)园林灌溉工程中应用新技术的类型

1.液压喷播技术的应用

液压喷播,从字面意思上就不难理解,就是采用高压喷发的方式进行植被的种植。当然,也不是随意的把植物的种子撒出去就可以的,需要有科学的依据,按照一定的配比将种子、化肥、农药混合然后进行高压喷洒出。这一项技术的应用不仅操作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节省了成本。

2.微灌技术的应用

微灌灌溉技术在花草树丛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技术,主要采取的是滴灌技术。适用于范围较小,有针对性的滋润式灌溉。微灌技术的应用在保证了植物充分吸收水分的前提下,也节省了水资源,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三)园林栽培工程技术家

目前由于许多的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没有栽培经验,缺乏责任心,导致许多植物的死亡。新的栽培技术就是要求把花草的幼苗放入提前挖好的坑中,注意要放在中间位置,使幼苗的根部与土壤自然地贴合,然后用土把坑填上,把土踩实。最后浇水,一定要浇透,这样幼苗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得以茁壮成长。对于施工人员来说,不仅要有责任心,而且要掌握正确的栽培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四)筑山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园林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陶瓷。近年来多数园林工程中使用透水砖,它是一种新型陶瓷制品,从功能性上来看,具有非常好的透水性,在雨水较多的季节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这是传统的陶瓷所不具有的。从外观上来看,传统的陶瓷没有那么多的花样和色彩,整体来说是比较单调的。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陶瓷的艺术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色彩更加的明艳动人,绘画,雕刻等手法的灵活使用,更为陶瓷制品增添了艺术价值。现代园林工程中应用的陶瓷制品排水作用达到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美观性、欣赏性,逐渐的变成了园林工程的一个特色。

(五)道路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的保护,随着园林工程的发展,园林道路工程也受到重视。环保与美观是首先需考虑的问题。为了保持水土,园林道路上大多选用的是透水砖,在水土保持方面是有很大作用的,由于透水性比较好,可以起到排水作用,不会影响植物的灌溉。

三、总结

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园林工程已经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园林工程不仅可以给城市增添生机,而且能够凸显出一个城市的特色,成为城市的象征。社会在发展,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各项技术也在不断地优化升级,园林工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相关技术人员依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实地考察,对新技术进行升级改良,研究开发出更加方便快捷的园林施工技术。综上所述,各项新技术的应用给园林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毫无疑问的,更加高端、前沿的技术会不断地应用到园林工程中去,为创造出环境优美,兼具艺术欣赏价值的现代园林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伟伟,戚华.浅析新技术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11):165-165.

[2]狄东伟.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4 (3):91-92.

园林应用研究管理 篇7

1整形修剪技术在园林植物管理中的应用

在整形修剪技术中, “整形”是指修剪园林植物的结构和形态, “修剪”是指剪裁植物的一些器官, 包括根、茎、叶、枝、花、果、芽等。修剪的技法主要包括有4种, 分别是截干、疏剪、剪截以及辅助性修剪, 其中截干主要是截断树木的粗大主枝或者骨干枝和干茎, 目的是为了让树木得到更新复壮;疏剪则是从基部剪除整个枝条, 不留下芽和基桩, 这是为了让树木分支数量减少, 促进树体同化功能以及养分积累的增强, 更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花芽的分化, 这也是改善植物通风透光性, 可以有效降低树木发生病虫害的机率;剪截则是剪去枝条的一部分, 但是将基部枝芽保留下来,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剪口下侧芽的萌发, 进而生产出新的枝梢;辅助性修剪则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缩剪、摘叶、剪梢或者环剥、折裂以及断根等。而整形则分为3类, 一类是自然式整形, 该种整形就是结合植物的自然生长特性, 辅助性地进行树木树冠形状的调整和促进, 使其树形更为自然;第二类是人工式整形, 该种整形是工作人员根据园林要求将园林植物修剪成为各种形态和形状的树形, 例如几何图形或者不规则形体等;第三类就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整形, 该种整形主要是结合园林绿化要求, 基于园林植物的自然树形进行一定的人工改造, 例如自然心形和杯状形等。

2整形修剪技术注意事项

2.1 园林植物整形修剪的时间季节

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可以在冬季的休眠期进行, 也可以在春夏季的生长期进行。冬季的休眠期修剪时间大概是在11月份到翌年4月份, 一般是植物落叶到来年春季萌发前的这一段时间。在该时间段进行园林植物整形修剪主要是为了培养树冠的骨架结构, 使其树势得到平衡, 定型植物的整体, 并有效控制植物的枝叶量和花果量, 通常采取重剪。如果园林植物的耐寒性较差, 并且容易抽条, 那么修剪的时间适宜选择早春时节, 这样才不会因为过早修剪, 而让植物的修剪伤口遭遇风寒而降低园林植物的健康程度。如果是新梢开花的花灌木、落叶树种以及春季容易引发流胶或易伤流的植物, 一般选择在落叶之后到次年春季萌发前完成修剪。而在春夏季的生长期修剪通常选择在5~10月之间进行修剪, 也就是在植物萌芽或者开花后到落叶或者新梢生长停止前这一段时间完成整形修剪。这一阶段的修剪是以小修剪为主, 主要是根据植物树体的动态发展补充、调整和完善其休眠期修剪。

2.2 重视园林植物各方面特性

园林植物的种类不同, 其生长发育习性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植物的整形修剪选择在生长期, 可以得到很好的修剪效果, 例如尖锥类乔木, 包括银杏和钻天杨等, 这类园林植物采取的整形方式为“去多余侧枝, 保中央”, 但是对于一些没有较强顶端优势的园林植物来说, 其侧枝生长则较为强盛, 例如毛樱桃等, 这类园林植物在进行整形修剪中, 应选择半球形或者圆球形的树形, 这样既能发挥其生长优势, 也能得到优美的树形。

2.3 关注园林植物生长环境, 防止修剪过度

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生长环境中的光照情况、土壤肥沃程度、温湿度等因素都能够影响到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在整形修剪中也需要注意这一问题, 进而保证园林植物能够在整形修剪之后健康生长。例如在多风地区, 就要适宜降低乔木主干的高度, 同时也要适当保持树冠的稀疏, 进而保证树木不会因为过多的水分蒸发而出现缺水现象。除此之外, 在整形修剪园林植物的过程中, 在遵循园林植物景观配置要求的同时, 还要着重考虑园林植物的各方面习性和情况, 进而才能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进行不同修剪方式的利用, 避免修剪过度而损害到园林植物。

3结语

园林植物只要得到定期的整形修剪, 不仅能让园林植物健康的生长, 还能提高园林植物的观赏度, 让园林植物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 为园林创设优美的景致。但是在应用整形修剪技术的过程中, 技术人员除了要得技术要领之外, 还要在基于园林绿化要求的同时遵循园林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特性等, 尽可能地做到因地制宜, 达到整形修剪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少松.园林植物管理中整形修剪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20)

园林应用研究管理 篇8

1 植物美学应用于园林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配置中要达到美的标准, 应和谐统一艺术性以及科学性, 在保证环境以及植物生态统一的同时, 应根据艺术构图原理, 集中体现植物以及群体的美学, 产生人们欣赏时所能看到的意境美。在园林植物配置时, 应遵循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 实现韵律、均衡、调和统一四大原则。

1.1 实现韵律

植物配置中要坚持节奏以及韵律的原则, 并按照一定的韵律进行植物配置, 可实现一定的韵律感。

1.2 均衡原则

该原则集中体现植物配置的不均原则。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进行均匀配置, 凸显景观的顺眼、稳定, 并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 按照不对称式或不对称式的形式进行均匀配置。一般将对称式应用于恢弘大气的建筑中。

1.3 调和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要相互调和, 维持一种和谐比例。在园林植物配置时, 要相互配合以及相互联系, 使人们在欣赏时能感受到和谐、统一、平静、柔和的美感。通过对比分析植物之间的相似一致, 将具有相似性的植物配置在一起, 具有和谐统一感。在植物景观设计时, 应根据对比方法突出配置重点。

1.4 统一原则

也可以称为多样统一原则。在进行植物配置时, 观察不同植物的比例、质地、线条、色彩、树形有显著的差异以及变化, 具有多样性, 需要保持统一性, 可集中体现统一和谐以及生动活泼的感觉。

2 园林植物配置中美学要求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 不仅需要考虑到保护环境、净化环境, 同时, 应考虑到配置的艺术性, 保证能满足人们的正常审美以及环境美化。在园林设计中, 植物是唯一一项具有生命活力的元素。在进行植物配置时, 应考虑不同植物的美观性, 根据植物的不同美观, 设置优美的园林景观。

2.1 花叶植物相结合

在植物配置时, 应结合观花植物以及观赏花木, 并将其作为主要的观赏景点放在显眼位置。同时应注意, 园林景观配置中, 绿色植物的观赏效果良好, 因此, 应注意合理配置, 分别在不同位置配置不同的绿色植物。

2.2 应考虑到植物具有季节性

不同植物时节不同, 在配置时应注意合理搭配, 避免单调、雷同, 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息。在具体配置时, 应坚持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原则进行搭配。

2.3 植物搭配层次

美学设计中, 分层配置以及合理色彩搭配是相当重要的。根据美学设计中的这一原理, 搭配不同高度、花色以及颜色的植物, 有利于形成一个色彩丰富、层次多样的景观。分层配置不同花期植物, 可有效延长观赏期。

2.4 植物的季节性

园林景观的构成部分主要有植物、建筑以及山水。不同季节, 因植物不同所呈现的观感不同。不同植物所适应的季节不同, 因此, 根据植物的季节性, 合理搭配, 创造一个多彩的景观, 让人们能够欣赏到不同季节的不同植物美。

2.5 根据美的规律配置植物

当前城市化建设加快,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以及绿地区域不同, 为了迎合周围的环境, 植物进行配置时, 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原则进行搭配。不同区域对园林景观要求不同, 按照园林功能, 进行合理配置, 将人工化景观升华为一种自然的植物美, 与自然和谐统一。

3 讨论

现代园林是一个供游人休息、观赏、度假的场所, 向人体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 人们能在园林景观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园林景观是将自然植物美与人工艺术相结合, 集中体现人文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调动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了实现当代园林的作用, 园林管理中在保护自然的同时, 结合美学原理, 创造诞生于自然, 同时又高于自然的园林景观, 能更好地为人们所服务。同时在园林管理中, 不仅需要考虑到美学艺术, 同时应考虑到经济性、文化性以及知识性, 不断外延, 扩充园林植物功能内涵, 有利于充分发挥园林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静.探讨园林植物配置的美学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9)

[2] 孟南, 赵润江.浅谈园林植物造景的美学与配置[J].现代园艺, 2009 (1)

[3] 张彬.紫叶稠李园林绿化栽植技术与养护管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4 (2)

关于园林植物色彩应用的研究 篇9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色彩,配色原则,应用

作为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成分, 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存在的极大的区别, 植物是有生命的主要题材。通过园林艺术方式, 把植物色彩、形体及线条的因素充分结合其他园林景观成分, 以此增加园林景观的美感。

1 植物色彩的配色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中, 必须严格按照其设计原则及植物色彩配置美学进行设计。色彩配置是否合理, 不仅要确保植物自身色彩配置的合理性, 更要融合到附近环境中, 只有这样才能将植物的色彩没充分展现出来, 更能进行园林植物景观的完美营造。配色技巧是体现植物色彩配置合理的重要手段, 但因自然环境的改变及时代背景的不同, 植物配色技巧也要进行转变。除此之外, 在设计规划园林植物景观时, 设计者必须严格按照色彩配置原则进行有效设计。

1.1 多样和统一

在植物配色中, 如选用过多颜色, 将无法实现其统一性, 这种情况下, 整个布景将呈现出杂乱、无序等现象。相反, 当植物配色过于统一, 将无法将整体景观配置的美观充分展现出来。因此, 在植物色彩配置中, 必须在统一中寻求改变, 在改变中实现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将植物景观的和谐性展现出来, 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为更好地凸显主色调, 在植物景观配色时, 应以一种颜色为主, 其他色彩则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 就可以体现出其层次感。

1.2 对比与调和

作为植物配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对比和调和侧重点不同, 则表现的效果也不同。如实现景观亮丽、明艳效果时, 其主要色调可以选用对比色;实现平静与安详效果时, 其主要色调可选用调和色。

1.3 多色配置

在植物景观化境设计中, 多色配置可通过相同一种色彩明度不同的暖色调渐变植物结合冷色调渐变植物, 进而达到色彩转变, 一般可以呈现两种渐变效果, 如从强到弱, 或从弱到强, 这种方式具有极强的色彩展示能力。

2 园林设计中植物色彩的应用

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植物色彩的充分利用可以达到增强景观美感的效果。通过对不同色彩植物造景功能的运用, 可以达到良好的景观营造效果。在植物色彩配置中, 应做到科学性充分结合艺术性, 并对色彩心理学等知识加以借鉴, 营造欣赏价值较高的园林景观。

2.1 园林设计中植物叶色的应用

植物叶色可以将植物美感充分体现出来, 大部分植物叶色为绿色, 在色度上植物叶色存在不同的深浅色彩, 在色调上也存在极大的区别。随着季节的变化, 植物叶色也会发生改变, 为此, 在植物叶色配置中, 必须先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点, 才能达到良好的造景效果。

(1) 春季植物叶色的应用。绿色是春季植物叶色的主要颜色, 因其具有不同的纯度及明暗度, 配置时可选用“单色协调”的方式。如草坪结合针叶树、阔叶树等, 即使没有红花映衬, 也能展现出清爽的感觉。如部分高色彩亮度的黄色系春色叶树, 可以与较暗色彩的深绿色植物相结合, 形成较为明显的色彩对比, 这种方式也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美感。

(2) 夏季植物叶色的应用。在配置夏季植物叶色时, 可选用色相转变的方式进行植物配置,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植物整体配置的层次感。除此之外, 结合配置2种色彩反差较大的植物, 更能凸显出主题。在视线末端, 在视觉冲击下, 深色可以将观赏者与植物之间的距离缩短。由此可见, 一个空间内如选用过多深色植物, 将给人一种空间变小的感觉, 因此, 在配置园林植物时, 必须对叶色明度的协调性加以重视。

(3) 秋季植物叶色的应用。作为园林景观植物色彩配置的重要季节, 秋季叶色主要以暖色调为主, 如红色、橙色及黄色, 这种色彩将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但大部分秋季叶色为落叶植物, 具有较短的景观维持时间。通常情况下, 群体景观是秋季植物叶色造景的主要形式, 进而对其整体色彩美感进行最大限度的突出。

(4) 冬季植物叶色的应用。由常绿乔木组成冬季景观色彩, 一般以绿灰色为主, 属于较深叶色。这种情况下, 如绿色面积较大, 将产生极为压抑的感觉, 因此, 在园林景观设计时, 可与彩叶针叶相结合的方式, 对这种情况进行调节与改善。在利用彩叶针叶树时, 必须严格遵循适地适树的规定。光照及种植方向等都会影响到这种彩叶针叶树种色彩展现的效果, 为此必须在设计前期, 充分了解各种彩叶针叶树的生长特性, 才能将其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2.2 园林设计中植物花色的应用

将花色艺术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 将呈现出不同的环境效果。在设计园林植物花色时, 可选用补色对比组合的方式。在色彩效果方面, 与单色花卉相比, 数量一致的补色对比花卉具有更为强烈的色彩效果。目前最常用的花色对比色配置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将具有相同的花期不同颜色的花卉结合在一起, 如黄色、紫色及橙色。

(2) 将红色的花木、花卉栽植到绿色草地及浅绿色受光落叶树前面, 进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效果, 如进行红色碧桃的栽植。

(3) 选用较多白色的花对红色花卉及暗绿色树木进行衬托, 达到对比突出的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园林景观营造中以植物为设计素材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式, 这种配置方式, 不仅可以满足植物自身生长的特点, 还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作为园林景观中最灵活及最吸引人的景观, 植物色彩景观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设计师的追捧。

参考文献

[1]王思琦, 梁立军.太子湾公园春季植物景观色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05) .

[2]王福斌, 李海梅, 刘霞, 李想.青岛市彩叶树种及其应用的调查与分析[J].北方园艺, 2007 (06) .

[3]蔡如, 麦启明, 游慧儿.华南地区彩叶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 2006 (10) .

[4]曹受金, 张建国, 何方.秋色叶树种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 2004 (06) .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技术应用 篇10

1 概况

某项目总占地5.35万m2, 总建筑面积19.15万m2, 其中园林景观面积约4.5万m2。本项目的主要施工内容有:景观水池、各类种植槽、花架、园林坐凳、台阶及扶手栏杆、广场铺装、架空层铺装及吊顶;小区内所有道路 (消防车道路基除外) ;园林照明、灌溉、地面排水、跌水;园林绿化种植及养护、铺设疏水层 (陶粒和土工布) 、回填土方和排水盲管等。

2 施工情况

2.1 打造优质的园林产品

作为园林施工企业, 在考虑到企业效益的同时, 也考虑到对自己的客户高度负责, 主要表现在施工的产品质量过硬, 高标准, 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从环境营造、安全性能、环保性能等多个方面打造优质的园林产品。在工程中去实施管理与施工, 确保本工程优质、高效、安全地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并从管理人员、施工机具、物质材料, 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及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评定记录, 前一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在施工工艺上严格按各道工序操作的动态管理, 把好工程质量关, 在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的基础上, 虚心听取业主, 设计、监理等单位的意见, 接受他们对各项施工的质量监督, 选用环保及节能的材料, 确保工程质量。以规范的现场施工管理、严格的材料审查把关、科学合理选用园林材料, 保证了产品的高标准、高质量。

2.2 园林特色“自然分割、柔性边界”的澳洲园林

在建筑物、人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原则下, 从植物物种意念上充分利用色彩与空间的布置及处理, 做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无边界的柔性设计, 自然坡地与丰富的景观层次, 木、石、金属材质的组合应用”等创新理念, 使得园林更具丰富性、私密性、观赏性和互动性, 体现了对本项目的独到匠心。

3 施工管理技术难点及解决措施

3.1 加强对项目质量因素的控制

(1) 人的因素:人作为控制对象, 主要避免失误, 作为控制动力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及主导作用。在选择人员时从思想素质、技术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

(2) 材料的因素:对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进行质量控制, 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 正确合理使用, 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种环节的技术管理, 严格杜绝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中去。

(3) 机械的因素:根据工程不同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机械设备, 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健全“人机固定”制度, “操作证”制度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为提高工程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4) 施工: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专项施工方案, 加强对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控制。要切合工程实际, 解决施工难题, 这样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等。施工技术设计一旦审核完毕即作为施工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来执行。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 有工程自然环境 (地质、水文气象等) 和工程管理环境 (质保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作业场所、工作面等) 。所以针对上述分析要素及工程的特点, 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相对应的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确保工程质量。

3.2 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的运用

3.2.1 园林建筑布置。

停车库上建造园林建筑如亭、花架及园林小品等, 受到屋顶结构体系、主次梁及承重墙柱位置的限制, 为了减轻屋顶花园荷载, 设计人员在满足房屋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进行如下布点和建造:对于较大的荷重和造园设施, 如高大的乔木、种植池台、水池等尽量放置在承重大梁、墙、柱之上, 并注意合理分散荷重, 避免将荷重布置在梁间的楼板上。

3.2.2 种植土。

本工程所采用的人工配制轻质种植土, 比普通种植土轻, 种植土配制为:泥炭土和珍珠岩的体积比为3:1, 土壤的厚度为80~100cm。此类轻质种植土质量及厚度既满足了植物生长需要, 又减轻了屋顶的荷重。

3.2.3 过滤层。

过滤层选用采用单位面积质量为250/g的土工布。土工布又称土工织物, 它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布具有优秀的过滤、隔离、加固防护作用、抗拉强度高、渗透性好、耐高温、抗冷冻、耐老化、耐腐蚀。使用这种材料既能渗漏水分又能隔绝种植土中的细小颗粒, 而且耐腐蚀、易施工, 既满足了各项要求, 又降低了施工成本。

3.2.4 排水层。

在过滤层下做100~200mm厚的轻质骨料材料铺成排水层, 骨料主要采用陶粒。种植土的下渗水和雨水, 通过排水层排入暗沟或管网, 此排水系统与屋顶雨水管道统一考虑。它有较大的管径, 以利清除堵塞。以上施工工艺极大地减轻了屋顶荷载。

3.2.5 耐根穿刺防水层。

植物根系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如果植物根系穿透屋顶防水层, 会造成房屋顶板出现裂缝, 不仅会引起漏水, 而且对房屋结构会构成威胁。为防止出现以上情况, 在楼顶防水层之上构筑第2道防水保护层。本保护层使用的材料为水泥砂浆按1:3的比例配比, 厚度为3~5cm。

3.2.6 楼顶防水层。

911高效防水材料除具有水泥基防水材料一般特点之外, 刚性防水材料采用了新材料, 大幅度地提高了防水性能。这种材料主要应用于地下工程。弹性防水材料成功地解决了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材料普遍存在的“溶胀”问题, 因而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这种材料主要应用于屋面及防水级别较高的工程, 耐低温性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类产品在国内发展比较迅猛, 价格介于沥青油毡和聚氨酯之间, 属于环保型产品, 不污染环境, 施工方便。

3.3 园林微地形处理

(1) 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模式。结合现场的自然地形, 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 充分体现自然风貌, 使建筑物、人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2) 以小见大, 造景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 为小区的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础。我们从水平和垂直的两维空间入手, 通过会所广场音乐式的叠水、喷泉与坡地上丰富的绿化层次将建筑点缀其中, 高耸的棕榈树阵列营造一个个私密空间, 打破了整齐统一的感觉。

(3) 因景制宜, 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地形景观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 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 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 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体现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坡地与丰富的景观层次, 木、石、金属材质的组合应用”等多个创新理念, 使得园林更具丰富性、私密性、观赏性和互动性, 体现了对本项目的独到匠心。

3.4 处理好园路与种植的关系

本项目中与园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行道树、花池、花树坛、树阵、疏林草地等。采用了以下方式处理园路与种植:

(1) 夹景:自由进出, 不按间距灵活种植, 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

(2) 障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 形成阻隔, 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4 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手段, 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对园林绿化建设工程质量总体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施工规模的逐渐扩大, 施工过程中的衔接和配合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问题。如何加快园林工程的发展进程, 提高施工质量, 是现代园林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觉悟的提高, 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 园林绿化行业逐渐成为热门行业, 绿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 本文对园林绿化施工技术措施做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莫旭芬.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1)

园林应用研究管理 篇11

【关键词】观赏果树;园林;绿化;规划

1.观赏果树的概念

果树不仅能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果品,也是园林绿化不可缺少的树种,观赏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与传统果树基本相同,所以叶、花、果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力发展观赏果树还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举两得。因为经过长期大自然的洗礼和人工培育,果树形成了各种繁多的品种和变异的类型,单独看每种果树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并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一些品质高贵、形态优美的果树被人们选作为观赏之用,特别是花叶果都艳美、怪异、奇特、珍稀的果树,不但丰富了我国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也满足了城市化建设对新型绿化树种的需求。

2.适宜园林绿化观赏果树的特点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观赏果树品种在各地区园林设计中都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的因素。本文对适合在四季温度差异较大的中国北方常见的种植果树类观赏植物进行探讨:

李:华北地区栽培应选避风处,幼苗期应作防寒保护。另外还有紫叶李,因其叶、花粉紫红色,果黄绿色有紫色晕而得名。观赏常年紫红的叶,可在草地一隅、建筑物前配植,但要求背景颜色稍浅,方能显出特色。

桃:在华北地区,除高寒区均适于栽种。桃树类型可分食用桃和观赏桃,食用桃有蟠桃和油桃两大变种,而观赏桃则有白花桃、白碧桃、紫叶桃、垂枝桃、寿星桃、红花碧桃与洒金碧桃7个变种。

杏:华北地区均能栽植,有重瓣、垂枝、斑叶等观赏型园艺变种。

石榴:是美丽的观赏树。目前,已形成了以果为主的果石榴和以花为主的花石榴两大体系,主要品种有白花、四季、黄花、玛瑙、重瓣白花、重瓣四季石榴等。

山楂:又名山里红,秋季红果累累,喜光、耐旱、耐瘠薄,但在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处生长更旺盛。

西俯海棠:华北及西北地区均可栽植,因春花艳丽,秋果妍红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另外还有垂丝海棠和海棠花。前者因花梗垂得名,华北地区多盆栽,经催花,可将花期提前到元旦、春节;后者与西府海棠极相近,但叶片狭长,花开后为白色,果黄色,有白花重瓣海棠和红花重瓣海棠等变种。

葡萄:喜光、耐早,适应温带或大陆性气候。浆果圆形或椭圆形,有绿、粉、红、紫、黄绿色等,表面被白粉。

柿树:秋季叶色变紫红,果实满树,殷红可爱,能为秋景增色,为良好的观果树种。

枣:花期长达2个月,果椭圆形、色泽暗红。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瘠薄,也耐低温。另有葫芦枣和龙爪枣品种专供观赏栽培。

许多独具特色的果树如山竹果、红毛丹、榴莲、杨桃、龙眼、柚子、菠萝蜜、金心果等都生长在中国南方地区,因为那里气候常年温暖湿润。而其中山竹果、红毛丹、榴莲和金心果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四种热带水果,这些果树除了味道很有特色,而且果实形状奇特,具有很好的园林效果。如金心果树和菠萝蜜树的树干都非常结实,具有很强的防风、遮阴能力等。

山竹果:喜热带气候,山竹壳厚硬呈紫色,结果时,因果型可爱可增加景观的效果。

红毛丹:喜温热气候,外观美,外果皮鲜红带黄色,观赏和食用价值都很高。

榴莲:为热带最高大的果树,树干高达二十五米至四十米,果实奇特。

金心果:叶背金黄,果实鲜绿,富有观赏价值,果有特殊风味。

3.观赏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3.1公园绿化

在公园果树主要应用形式是中群植形成果林或果园。因为公园是综合性较强的场所,所以园林栽植果树要与公园造景相结合,可根据当地条件、果树特点及造景手法选择树种种类与栽植形式。作为拙政园“园中之园”的枇杷园,园中遍植枇杷,夏初成熟,累累果实,缀满枝头,构成了“摘尽枇杷一树金”的意境。这类果树主要有桃、梅、石榴、枇杷、柿、苹果等。此外果树作为观赏树或园景树也较广泛。古来在南方即有大面积的杨梅树,姿态雅致,四季青绿,凌冬不凋,作为观赏树种,别有一番优雅景色和宜人情趣。这类果树主要有板栗、桔、油梨、杨梅等。

3.2城市道路绿化

行道樹一般选择寿命长、花香果艳树干通直、树形优美、冠幅大、叶色具有季相变化、耐修剪的果树。适宜的果树有银杏、芒果、华山松、樱桃、枇杷、柿、橄榄、核桃等。在南京有一条街道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就应用了银杏而得名,叶片如摺扇,翠绿滢洁;树冠似华盖,巍峨嶙峋;植株肃穆壮丽,古雅别致。夏天时枝叶繁茂,绿荫成林,秋天时果实累累,一片金黄,作为行道树非常壮观。

3.3庭院和单位附属绿地绿化

当今住宅小区的绿化美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庭院栽植果树的种类很多,所以果树就扮演着很多重要的角色如生态围墙、生物墙、屋顶绿化和绿屋工程等新热点的垂直绿化。在庭院和单位附属绿地中种植果树,不但能达到景观美化效果,还可形成生态植物群落,发挥出一定的保健功能,提高环境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收获美味的果实,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上海的民星新村内就建有约1400m的银杏丛林和1400m的枇杷丛林;万里城住宅区在小区广场的四周种植了银杏树林,并以银杏林作为中央绿化带。这些都已经获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体现出观赏、保健、经济等多重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3.4风景区和森林公园绿化

在风景区与森林公园都讲究保护生态环境很少遭人为破坏。果树种在这类园林中不但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类果树有桃、白梨、海棠果、杏、杨梅等。比如仲春时节,“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的四川成都龙泉山区,一种全新的“赏花经济”正在形成。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的桃花、姿色万千争奇斗艳的梨花,蔚为壮观,它不仅吸引着无数的观光者前来观景赏花,每天赏花者络绎不(下转第92页)(上接第81页)绝,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益。

3.5作为果树盆景的应用

盆景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果树盆景是盆景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果树盆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树桩盆景的造型艺术,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形成,集观树形、赏佳色、品鲜果于一体,形、色、姿、韵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们以其春花婀娜多姿、夏叶青翠欲滴、秋果色彩艳丽、冬枝硬骨苍劲的特有魅力,别有情趣,被园林专家赞誉为将新、奇、妙融为一体的活体艺术。由于其特有的美化效果,所以盆景艺术将成为居室、阳台、大型宾馆、酒店、庭院等室内外绿化装饰的一大景观和时尚。如金橘,树姿优美,夏日花自如玉,秋冬碧叶金丸,是人们喜爱的盆栽果树。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无论在北国南疆还是大小园林都可以广泛的应用丰富的果树资源。人们将根据不同树种的习性进行科学的艺术规划和设计,使果树种类能满足不同风格园林或地区的栽培观赏需求,使之在中国广泛分布,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果树的观赏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付美云,聂绍芳.试论城乡绿化中经济树种的应用前景[J].经济林研究.2003,19(4):56,59.

[2]陈树国.观赏园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

[3]吴诗华.观果植物栽培与欣赏[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陈俊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一观赏园艺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论信息技术在园林管理中的应用 篇12

1 城市园林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 园林绿化建设是评价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信息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信息化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这一现状下, 我国各领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 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效率, 满足园林绿化管理的需求。目前, 我国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 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人员管理、施工管理及养护管理等几方面。根据管理工作的需求及目的应用信息化技术, 进而提高各类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 受园林管理工作特点应用、受各岗位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应用。园林信息化管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质量的提升, 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因此, 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园林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加快应用方法及管理方式的探讨, 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信息化管理应用的首要问题。

2 信息技术在园林管理中的应用

2.1 以园林管理需求为中心, 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

针对园林管理的需求, 在园林信息化管理中应监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以信息技术架构的选择为基础, 由专业软件开发企业对基础共建数据、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引擎等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 采用GIS等完善园林空间数据库, 以城市各区域绿地率、植被品种等为基础, 满足园林绿化管理的需求。对于单一园林内的绿化管理信息化, 也应根据园林整体平面分布图进行统计与规划。在此基础上, 根据信息化技术要求, 确定管理体系及内容, 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完善园林信息化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 以此为基础, 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园林管理中的应用。

2.2 科学设置信息化管理权限, 保障信息安全

在园林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中, 用户管理及权限管理是保障系统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信息准确的关键。根据不同管理层对数据的需求, 科学划分各岗位的管理权限及信息数据更改权限。通过用户名及帐号为基础的权限划分方式, 满足园林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在权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中, 更参照以往业务要求对园林内部部门及岗位进行划分, 根据业务流程及要求确定子系统的权限, 以此保障园林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执行与管理。

2.3 监理专职系统维护部分, 保障信息化技术应用效果

为了保障园林信息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园林管理中, 管理单位应监理专职系统维护部门。由专人对系统内各接入电脑进行系统维护, 网络维护及病毒的定期查杀, 避免网络病毒、木马等带来的危害。同时, 根据系统需求, 对所辖电脑的系统组成、接入方式等进行定期检查, 保障园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

2.4 加强系统内相关岗位的信息化培训, 促进信息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根据园林信息化管理中系统操作的要求, 园林管理部门还应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基础培训。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入手, 以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为重点, 以系统软件操作为中心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并在培训活动中强调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性, 强化各岗位人员日常维护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基础, 满足系统软件操作需求、满足系统安全性需求。通过各岗位人员每天的系统查杀、更新, 保障系统安全性。通过各岗位人员的标准化操作, 避免误操作等带来的问题, 以此促进园林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2.5 建立系统检测评价体系, 保障系统应用目标的实现

在园林绿化信息化管理中, 园林管理部门应监理信息化系统检测评价机制。由专职岗位对系统的使用情况、系统操作便捷性、系统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测与评价。及时发现园林系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并由软件开发单位对系统进行完善, 实现信息化技术应用目标。同时, 园林管理单位还应将这一方式应用如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管理中, 对各岗位、子系统应用等进行实时检测与评价, 及时了解信息化系统应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管理体系及制度的改进对策, 促进信息化系统在园林绿化管理中的应用。

3 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 提高园林绿化管理经济效益

信息化园林管理将信息化技术贯穿于园林绿化管理的全过程, 从材料设备、资金、合同、成本以及养护、施工等角度分析园林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 以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为目标, 改变了传统园林绿化管理的方式。按照计划、实施、核算、分析的步骤, 对园林绿化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与控制, 形成了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促进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 实现园林绿化管理成本精细化、管控实时化。利用信息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方式, 合理安排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周期, 避免养护不足等造成植被死亡等情况, 为促进现代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础, 避免了植被养护管理不当造成死亡后重复种植带来的浪费, 节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成本。

4 结论

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中,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小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基础。城市园林绿化能够调节周边气候环境、能起到吸音降噪减尘目的, 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环境。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及养护管理中,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并利用数据库技术及GIS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实现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实时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 全面掌握城市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 并以信息化技术管理为基础实现科学的养护管理。以信息化技术优势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分布广、植被品种多等带来的管理困难, 为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奠定基础。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居住环境及城市公共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呼吸系统的基础,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与恢复, 同时还关系到城市吸尘、降噪目标的实现。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效率。结合现代城市建设现状, 加快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回复与改善。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园林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浩.城市园林建设及养护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J].园林绿化信息资讯, 2014, 2.

上一篇:哮喘时晨治疗药下一篇:抗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