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问题

2024-09-11

素材问题(精选11篇)

素材问题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知识的背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数学素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素材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具有生活气息的数学素材。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 结合数学内容尽可能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

例如应用题教学中, 让学生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老师带46名学生去游某公园, 已知这个公园的门票是每人10元, 团体票是每10人70元, 请同学们算一算如何购买门票最合算。这样,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生动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 显得富有情感, 贴近生活, 十分鲜活。课堂上, 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多种方法的计算, 找出最合算的购票方式, 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选择富有趣味性的数学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趣味性的数学素材, 把握时机, 创设情境, 激发、培养、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 一天路过桃园, 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大蜜桃, 口水直流, 唐僧说:“要吃桃子可以, 但是必须答对两道题。”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 师傅请快点出题。”唐僧说:“有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二人, 每人分得几个?”悟空一听, 哈哈大笑, 这个还不容易, 俩人都在地上写了一个“1”字。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二人, 每人得多少?”猪八戒挠挠肚皮, 抓抓耳朵, 答不上来, 悟空眨眨眼睛, 想了想说:“我知道, 每人半个。”师傅说:“答得对, 你们用数字写出来。”悟空、八戒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不知如何来写。有趣的故事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 老师问同学:你们能帮这个忙吗?谁会用数字来表示半个?一个喜闻乐见的素材, 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

3. 挖掘生活经验, 感知空间图形。

“空间观念”这一部分的知识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 如何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让数学学习更多地联系生活, 贴近实际, 成为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特别关注的“点”。例如,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 教师出示半只蝴蝶, 半只蜻蜓, 半件衣服……让学生猜猜这些物品是什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再如,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老师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的“角”是怎样的, 两条“边”是怎样的, 从而发现角的特征, 实现物与形的结合。

4. 透过生活现象感知空间表象, 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觉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过渡, 他们对图形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依靠直觉思维和观察, 培养和提高识图能力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与图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例如,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些实物和图片后, 让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角, 找出自己身边的角, 接着认识角的特征, 再自己画出角……这样从生活现象到图形, 从感知图形到立体表象, 逐渐获得空间与图形的立体表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 生活素材的选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生活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生活实际。”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抽象。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问题中, 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素材来理解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那样的亲切与可近,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知、感受乃至感情。

5.2 生活素材的选择能让学生抓住本质。

实际生活问题往往比较复杂, 包含着多种信息, 教师在提供信息时要注意排除一些不必要因素的干扰, 有利于学生抓住本质。

5.3 生活素材的选择有利于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 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 即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 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 最终目的是超出生活, 并上升到“数学模型”。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形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生活材料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选择的材料便于让学生从中去提炼数学知识, 构建数学模型, 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

6. 处理好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

注重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起点,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 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数学知识, 帮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过分强调生活化而淡化了数学化, 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其严谨的逻辑思维, 包括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 以及由类比、迁移等思维品质带来的直觉思维。因此, 在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前, 教师要认真思考, 合理地使用生活化的方式和手段引入数学知识, 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

素材问题 篇2

谈到写作文,有些同学感到头疼,无话可说,咬住笔头,无法下笔,或者感到周围的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值得记叙描写的。怎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问题呢?根据本人之所见谈点滴经验。

一、观察

素材问题 篇3

关键词:影视素材;非线编辑;硬盘播出;码流转换;格式转换

国家广电总局在第17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上公开宣布,2009年地面数字电视准备覆盖100个城市,至2015年全国将关闭模拟电视信号。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六年,我国卫视频道陆续开通了高清频道节目,这同时也对我们的采编和发射人员提出了广播电视素材的全面逐步数字化。

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下影视和新聞素材的视频编码方式,所谓视频编码方式就是指通过特定的压缩技术,将某个视频格式的文件转换成另一种视频格式文件的方式。目前视频流传输中最为重要的编解码标准有国际电联的H.264,运动静止图像专家组的M-JPEG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运动图像专家组的MPEG系列标准,此外还有Real-Networks的RealVideo、微软公司的WMV以及Apple公司的QuickTime等,以下我们会举例介绍:

1 ITU-T

ITU-T的中文名称是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ITU-T for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它是国际电信联盟管理下的专门制定远程通信相关国际标准的组织。由ITU-T指定的国际标准通常被称为建议(Recommen-dations)。由于ITU-T是ITU的一部分,而ITU是联合国下属的组织,所以由该组织提出的国际标准比起其它的组织提出的类似的技术规范更正式一些。

它制定的标准有H.261、H.263、H.263+等,目前流行最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H.264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2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负责各种标准的制定,当然也少不了关于视频编码方面的。它制定的标准有MPEG-1、MPEG-2、MPEG-4等。并且已经制定出来了最新的MPEG-7,并且计划公布MPEG-21。

当采编人员进行素材非线编辑时,往往会遇到素材本来格式很正常却无法到线上编辑,本人所在的电视台,在进行新闻编辑时就曾遇到这样的几个视频素材问题,下面就我们这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分享下:

①我们接到一个群众提供的视频素材,视频文件的格式显示是通用的AVI格式,但是就是无法上线编辑,即使转换其他可编辑格式后也只能显示不完整的音视频轨道素材,后期查看素材属性才发现细节问题,该视频文件在录制的时候采用了AVI格式下的50帧方式录制,由于非编软件内核的不同识别素材的格式也不相同,该文件在Premiere Pro CS4识别的帧率为49.9帧,音视频在轨道上不同步,而在中映V4版本中却无法识别,根本无法编辑。后在EIUDS软件下可以看到完整的视频素材,但是音频依然无法正常播放,后我们将该整个文件直接转换为标准MP3格式后,将原AVI素材上的音频分离出来,重新添加我们转换后的MP3才得以正常编辑。

②我台广告编辑人员上传了一条视频广告,由于该视频广告可以在非编上正常播放,广告部审核后就直接上传给播出室,技术人员添加该视频广告后,由于预览采用的是播放器预览,而不是硬盘播出系统预览,到该广告播出时间段出现硬盘播出系统卡死的故障,而且无法跳播下一条视频。后经分析查看该视频属性,为MPEG2的格式文件,但是文件的码流为30M,而该硬盘播出系统只支持25M以下码流视频,导致硬盘播出系统无法正常播出,后经重新制作编辑,该广告视频才得以正常播放。总结该播出故障的原因是由于视频格式不兼容导致视频播出故障。由于各种音视频素材采集渠道的不同,导致文件格式的细节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采编人员用心审核每一条非本单位编辑软件制作的视频素材,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③笔者还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广告用户拿来一条高清视频广告,但是由于本单位硬盘播出系统只支持标清素材播放,故该广告无法实现播出。后客户虽然转换了格式但是视频比例出现严重偏差,高清格式为标准16:9格式拍摄,而标清系统默认格式为4:3,这就导致视频素材中拍摄物的比例严重失调,经客户同意后我们采用整体画面的比例缩放,虽然出现了宽银幕效果,但是保持了视频拍摄物体的原比例,保持了广告画面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总结该类问题也许会成为我们目前高清和标清混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请大家加以借鉴。

④标清的MPEG2的标准格式720*576,该格式纵横比为1.25。在一次大型新闻现场我们播放视频为标准的标清格式视频,经沟通,现场安装的LED大屏也是根据标准的标清格式搭建的,但是视频播放却无法满足满屏效果。后分析该LED屏可能有配置问题,经仔细查看安装软件得知该LED屏的比例虽然为标准的标清格式,但是像素比略有差异,为1.46,标清格式PAL文件的像素纵横比大致有1.09、1.46两种,而我们在生成文件时没有沟通细节的像素纵横比,导致无法全屏播放,后经重新生成1.46像素纵横比文件实现了全屏。总结该问题的出现就是,我们往往会忽略标准格式下的细节问题,在素材使用时做好了解掌握播放设备的属性和参数,可以避免我们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无止境,遇事多分析,追根溯源才能举一反三,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广播电视事业做的更出色!

参考文献:

[1]王伟.高清视频编码格式与封装格式解析[J].消费电子,2013(12).

[2]朱晓蕊.面向多种流媒体传输协议的视频压缩格式识别[D].北京邮电大学,2011.

素材问题 篇4

电视图像信号的数据处理一般可分为量化编码、数据压缩和压缩格式转换等,这些处理过程将对图像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在数字电视技术发展初期,对于数字电视图像质量的测评,一直沿用主观评价方法。近年来,泰克公司生产的PQ A 200图像质量分析系统,可以模拟人的视觉系统进行客观测量,再现人眼的主观视觉评价,计算出图像质量的PQ R值,即图像质量比率值。PQ R值为10,表示人眼能明显观察到的图像质量损伤;PQ R值为3,表示人眼通常可以观察到的图像质量损伤;PQ R值为1,表示人眼几乎感觉不到的图像质量损伤。

在相关的研究中,曾采用过三种测试图像信号,测试了多种图像格式的PQ R值。第一种是一个简单的女性头像特写,侧重表现肤色和头发的细节;第二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游戏转轮,侧重表现快速运动;第三种是经常用到的以“运动和日历”图像,主要表现含有许多饱和色彩的复杂图像和细微的图像细节。

高码率的数据处理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小,当然其设备价格也比较高,并且需要占用较大的数字存储空间。低价位的D VC PR O 25和消费类的D V等格式设备,在较低码率情况下也能获得与B etacam SP相当的图像质量。D VC PR O 50是一种更高质量的记录格式,测试表明,它可提供接近于数字B etacam的图像质量水平。同样,码率为50M b/s的M PEG-2I帧格式,其图像也呈现出相当于D VC PR O 50的质量水平。

一、如何避免数据处理的不良影响

在节目制作中,多次数据处理有可能对图像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持数字视频信号的质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避免转码

如果要在一个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输入与之格式不兼容的节目素材,则首先要把素材转码成非编系统可以接受的格式。主要有M-JPEG、D V、M PEG-2 I之间的转换,以及M PEG-2 I和M PEG-2 IB P之间的转换,这些转换都需要解码后再重新编码。而解码和再次压缩编码必然对图像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使用较高的码率转码,不良影响会变小,但是以增大数字存储空间为代价。

(二)避免A/D和D/A转换

A/D转换涉及抽样、量化和编码处理。抽样前要用低通滤波器对原始信号滤波,以防止高频信号产生频谱混叠。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是抽样频率的一半,频率响应曲线比较陡峭,它是影响数字系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造成图像信号的边沿过冲或振铃,以及图像过渡边沿不清楚等,这就会影响到原始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腻感等特性。在D/A转换时,也要通过低通滤波器,这同样会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

在量化时,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处理量化样值,这样就会产生量化误差。量化误差是数字图像系统中特有的损伤源,通常称之为量化噪声,它会造成图像信号的波形失真和图像的伪轮廓效应。一个优质的图像信号,在经过8b量化之后,其量化信噪比的理论值最高为59d B,当然实际值会低一些。有关研究表明,当图像信号经过两次A/D和D/A转换后,信噪比下降3d B,相当于模拟磁带多复制一代带来的损失。人们在聆听C D唱盘时,常会感到声音比较生硬和刺耳,人们称之为“数字声”感觉。图像信号数字化以后,也会给人以类似的感觉。与原始模拟图像相比,数字图像的细腻程度与柔和度似乎要差一些。这也说明,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并不是无代价的。

另外,测试还表明,在一个D V非编系统中,如果要输入模拟复合或模拟分量视频信号,那么经过A/D或D/A转换后,输出的图像质量就会明显降低。例如,在D V非编系统中,以D V输入、D V输出,PQ R值仍然是正常值4.89;以D V输入、Y/C输出,PQ R值升为6.52;以Y/C输入、Y/C输出,PQ R值升为7.28。由此可见,A/D和D/A转换对图像质量的不良影响比较大。

(三)避免解压缩和再压缩

在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中,对某一压缩格式的图像信号解压后再以另一种格式压缩,图像质量的损伤将比较明显。比如,M-JPEG、D V和M PEG-2I帧之间的格式转换,虽然都是帧内压缩格式之间的转换,但由于它们的码流组织方式和宏块结构不同,所以都要先转换成基带信号,然后再压缩编码,从而实现格式转换。如果要把M PEG-2 I帧格式转换成M PEG-2IB P帧格式,也要先转换成基带信号,然后再压缩编码;反之也一样。这些转换,都会对图像质量造成损伤。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将4:2:2取样格式转换成4:1:1或4:2:0取样格式,则图像的彩色清晰度在水平或垂直方向将分别损失一半,这也会对图像质量造成明显的损伤。长G O P结构的M PEG-2图像信号,经过解压缩和再压缩处理,对图像的损伤也会比较明显。为减少损伤,可将长G O P帧间压缩的M EPG-2图像信号的视频再编码数据与图像信号压缩数据一起传输,再压缩时参考这些历史再编码数据,使压缩再编码参数与上一次的相同,从而减小图像质量的劣化。这种技术已经成为SM PTE的建议标准并已公布,如SM PTE 319M、SM PTE 327M、SM PTE 328M和SM PTE 329M等。Sony公司生产的M SB-2000多格式数据桥,能够实现历史数据的再利用,从而可以减小解压缩和再压缩时图像质量的劣化。

在制作视频特技效果时,对数字压缩格式的图像信号一般都要解压缩。因此,必须合理地设计特技制作系统,最好一次性完成特技制作,以避免多次解压缩和再压缩造成的图像损伤。另外,以较高码率再压缩,对图像质量的损伤较小。

二、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与过去采用1'录像机编辑母版录像带的时代并没有大的改变。节目制作的目的是生产最高质量的母版,然后用于复制、广播、分配传输和交换。只是现在分配和交换的途径更为广泛了,可以是模拟或数字磁带、VC D、D VD等,也可以是SD I、SD TI、D V、D V50、M PEG-1、M PEG-2甚或实时视频信号、数据码流等。

高考作文素材:换个角度看问题 篇5

我在教室静思,想的也是这一个类似的问题,有位同学问我,你说,“人,是本性善还是本性恶?”我大笑,中国的三字经不便能说明问题吗?“人之初,性本善。”我便回道:“人,性本善。”那位同学也笑了,说:“你又从哪一角度去看?”我一听便沉思,话虽此说,但叫我说一个理由、例子,我认了,我说不出来,那位同学笑道,“其实我这个问问题的和答问题的你,根本在两个不同的角度。例如我,我在于两个角度,如果我已弄清楚了,我已不想听你的答案,假如我还没懂,我会听取你的优点。不过,你就处于一个这样的角度,这个角度会让你模棱两可,但是你如果从多方面去看这个问题,也许你就懂了,这就是角度。”我听了,再沉思他的问题。“对了,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解答,如果硬要解答,还不如留着它,如果答了任何一个答案,都是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这个问题是个永远不可追寻答案的。人本没思想,他的思想是因周边的环境和人物灌输的善与恶。如果你把善与恶看复杂了,它们就有天渊之别,如果你把它们简单化,它们也只是人的一种心态,其实无分别,那就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看了。

朋友,你明白了吗?那好,我再举一个小例子吧!大自然我们都说,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它是和蔼可亲的。但有人说,它的自然灾害也令人类受了不少的苦,人类也在它的手内失去了可贵的生命,我一直想,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的分岐,那也是因角度问题吗?现在我可以确定的回答:“是。”就因为世界上有这么我的角度,才会令人们有更多思考空间,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又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悲伤的时候看问题,也许你会更悲伤,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吧!也许你会找到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类的问题,你也许会开心起来。

让经典素材与时新素材“混搭” 篇6

1.同类叠加

所谓同类叠加是指考生在阐释某一话题时,从经典和时事两个角度选取同类素材,即要么同时选正面素材叠加,要么同时选反面素材叠加。请看《心甘情愿》一文片段:

2014年6月,在《儒藏》“精华编”出版发布会上,带病参会的国学大师汤一介虽然声音细如蚊吟,却掷地有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儒藏》编好,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收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之后一百年内不会有人超越。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心甘情愿为《儒藏》编纂工程竭尽全力。”一句“我心甘情愿”,让汤老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甘做“文化复兴的追梦人”。

同样一句“我心甘情愿”,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充实与幸福;成就了欧阳修深山与民同乐的高洁情怀,成就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这段文字,作者选取的都是正面素材,详写了汤一介这则时事素材,略写了陶渊明、欧阳修、范仲淹历史经典素材,用此法同类叠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正反对比

所谓正反对比是指将经典素材与时事素材正反并用,这样既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请看《非宁静无以致远》一文片段:

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著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

与他们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着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短短一段文字,作者选取了“郭敬明作品颓废”等四则时新素材,周汝昌等三则经典素材,正反对比,既丰富又论证有力。

3. 一“线”穿“珠”

所谓一线串珠就是考生选取经典素材时只选取名言警句,选取时新素材时只选取事实素材,以经典素材为“线”将时新素材之“珠”串起来。请看《投入让生命更精彩》一文片段:

投入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周月华,她没有高贵的气质,也没有美丽的容颜,但绝对是世间开得最灿烂的花朵!只因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全身心的投入,用执著诠释了伟大。投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忘我。林德俊,疾病缠身,心念事业,他用投入绽放出生命的华光,用坚毅刻画出英雄的伟岸。投入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定。黄旭华,在国与家、忠与孝之间,他选择了为国奉献,甘愿隐姓埋名30年,书写了壮丽的核潜诗篇。

考生在选取经典素材时只选取了3则名言,但这3则名言却诠释了3则时新素材的内涵,以经典之“线”串起了时新之“珠”。

4.借“尸”还“魂”

“尸”为经典素材,“魂”为时新素材。所谓借“尸”还“魂”就是考生选取历史名人或历史典故等经典素材,通过故事新编的形式让其“穿越”到现代,以古人之目打量当下,巧妙地反映现实。请看《哭泣的苏东坡》一文片段:

话说一日,苏轼突然来到人间横店,一位编剧大步迎前,“唉呀呀——这不是东坡先生吗?久仰,久仰,我们正满世界找您呢!”说着,编剧毕恭毕敬地把先生请进内室嘘寒问暖一番,主人撩开话题:“为落实‘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八字方针,我们正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新东坡传奇》,想聘请您当艺术顾问,这不,剧本都写好了,请指正。”先生随手翻开剧本目录:“苏东坡少林寺月夜偷师”、“苏东坡武当山奇遇张三丰”、“苏东坡感天动地神奇婚恋”……一向安之若素的先生不禁眉头蹙紧,气息急促。一旁的主人则眉飞色舞,烟圈吐得正圆,正翻开“神奇婚恋”一章,写的是苏东坡与苏小妹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因秦少游介入,加之碍于礼教,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感情无疾而终,为弥补哥哥的失落,苏小妹引见李师师与之相见……

不等看完,先生就大汗淋漓,继之拍案而起:“一派胡言!”那编剧一看慌了,连声说:“先生息怒!时代不同了,不这样拍就没有收视率,这样处理其实不为过,你不知道,唐僧早已妻妾成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原来是因有婚外恋,您的同行李清照也……”

作者反弹琵琶,借苏轼人间重游的尴尬遭遇,讽刺了现代人将文化信仰之根丢失、被金钱戕害的现实。借经典素材之“口”发出时新素材之“音”,巧妙地抨击了社会现实。

巧将生活素材变为写作素材 篇7

一.组合式处理

组合式处理形式多样:一是时间组合, 即把发生时间相隔较久的事放到一起;二是人物组合, 即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三是事件组合, 即把没有关联的事联系在一起;等等。

如一学生在三篇随笔中分别写到了这样三个素材:⑴父亲的电瓶车车胎被路上的玻璃碎渣扎破;⑵上了高中, 学校离家远, 为了安全, 父亲决定骑车接送我。⑶弟弟把玻璃瓶随手扔在路上。这几件事, 很难单独成文, 即便成文内容也很平淡单薄。笔者引导学生将这几则材料组合起来, 改写成了这样一件事:中午, 父亲送我上学, 在路上电瓶车车胎被玻璃碎渣扎破;修车师傅拔出车胎上的玻璃碎片, 随手扔到路上, 父亲仔细找了好—会儿, 把那块玻璃碎片又拾了起来, 放进上衣口袋。看, 把这几则材料组合、充实后, 事件便有了意义, 也显得感人了。这种组合素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谋篇布局。在积累的大量的生活素材中, 选其所需为我所用, 组合式处理必不可少。

二.添加式处理

如果生活素材只是事件过程, 我们可以给它添加背景, 这样一来, 文章就会显得充实、感人。例如, 有学生写《我的邻居》这篇作文, 写“我”和父母回家时, 看见邻居王奶奶正在给“我”家的花浇水。这则材料体现了邻里之间的真情互助、和谐友善, 但学生只是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事情过程, 情节平淡, 不能感染读者。经过笔者引导, 学生给这件事添加了这样的背景:当时正是暑假, 虽然天气十分炎热, 但我和父母还是出去旅游了十天, 王奶奶担心我家的花会枯死, 天天傍晚给花浇水。还回忆了去年王奶奶家的小狗跑到“我”家花坛乱踩踏花, 被父亲看见, 他气上心头, 从地上捡起拖鞋就砸, 结果把小狗砸伤, 为这事两家还发生过不愉快。这样的添加不但不失真实, 反而大大地提升了素材的价值, 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了, 同时也使文章有了波澜。作文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但不能脱离生活。适当地加工素材是提升作文质量的突破之处。

三.细节式处理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很多时候, 学生作文的细节描写还不到位, 以致缺乏表现力。有一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了这样的一个真实素材:打扫卫生时, 手上不小心弄了个刺, 疼死了, 可我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还是妈妈细心, 她帮我挑出了刺。文章主要是描写妈妈的细心, 但在细节上处理还不够。笔者指导学生继续充实了这些内容:妈妈的细心是通过挑刺体现的, 要用微妙的描写感染人。后来学生改成了这样:“……妈妈让爸爸紧紧捏住我手指的两侧, 她看准刺的部位, 沿着刺的周围拨开皮层, 露出藏在肉里的刺儿。妈妈小心翼翼地一针一针地挑, 一针一针地拨, 刺终于露出了头, 妈妈手上的汗也露出了头。她用针尖朝上拨一次, 我便咬一次牙, 眉头拧成了疙瘩……。”亲身经历的生活素材, 通过这种细节式的处理, 描写将生动感人。

四.深化式处理

很多学生写到的生活素材, 常常只是事态发展中的某一阶段或过程, 如实写进文章中, 大多挖掘不够, 过于肤浅。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往下深入。如有篇题为《我是一个大傻瓜》的文章, 内容梗概是:别人都叫我傻瓜。一次店主多找了一百元, 我返身还给了他, 当我出店时, 听到顾客说我傻。在路上, 只要遇到乞丐, 我就会把身上的钱都给他, 同学们都说我傻。我后悔了, 决定以后要学聪明些。一次坐车, 见车上有个座位, 就连忙挤过去, 想当一回“聪明人”, 不料却坐在了一块口香糖上, 被旁边一位姑娘当“傻瓜”笑了一顿。此文生动有趣, 但实写到这里, 文章显得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经过笔者引导、启发, 学生延伸了这样一个结局:走下车, 我想到了一些事情, 那店里的顾客, 那围拢上来的同学, 那大笑的姑娘, 难道他们才算聪明?我真的是傻吗?唉, 人为什么要扭曲自己纯真的本性, 去获得些许“好处”, 甚至伤害他人图得几丝“快慰”呢?我并不傻, 想到这, 我轻松多了。这样主题就深刻了, 表现出对生活的内省与感悟, 表现出对美的积极追求。对审美价值取向的矫正, 使这件小事有了积极的意义, 文章也就不再小气浅俗了。学生的许多作文, 虽然素材来自生活, 但不懂得如何处理才会提升作文的价值。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引导, 特别是那些大众化的素材, 常写的素材, 更要帮助学生“深入一层”, 在深入中有所创新。

采用什么方法去处理生活素材, 只是一个技巧, 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领会到:作文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但不能脱离生活。适当地加工素材是提升作文质量的突破口。

摘要:高中生具备了一定量的生活素材, 但往往缺乏将这些素材进行思维加工, 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的能力。如何巧将生活素材变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素材问题 篇8

关键词:动态,形象,体验,深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有不同的发展.但各地教师的文化程度、人文环境、教育条件、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前知识储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在使用这套能为广大教师提供经典情境、话题、线索和典型案例却又受篇幅限制的统一的教材时, 就要求教师必须好好读懂教学素材, 充分结合教学的实际, 利用素材并合理地创造、开发、完整素材, 使之成为最合适的教材, 在教学中将静态的素材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活动,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另外, 要深究教材, 挖掘练习题中的教学功能, 使习题的价值得到充分的显示,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实效.

一、静态教材动态化, 提升课堂实效

课本素材的情境创设、问题探究都是经典范例, 但教材中的内容多数是以静态的、形式化的“学术形态”呈现出来, 有很强的概括性,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呈现过多的探究过程课本素材的编排,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建构是比较困难的把静态的素材转化为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实际的, 且又能促进学生思考的、动态的学习活动, 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又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抽象知识形象化, 提升课堂实效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我听说了, 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 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 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做, 才能有所思, 才能有所感, 直至有所知.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养殖场》课程要求要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直观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所体现出的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这个要求对文字功底不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 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是比较难理解之间的关系的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理解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你当一名小小饲养员, 为三种小动物分食物用圈的形式表示你给每种动物的食物分量.例如:

学生画好后说说这样画的理由.这样的练习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同时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些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形象化, 让学生进一步具体直观地理解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

又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回收废品”一课, 这节课的加减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容易, 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抽象比多比少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运用直观的线段图示能帮助学生轻松建立清晰的数量关系.

我是这样做的:理解比小林多3个.画一条线段表示小林的数量, 请学生思考:小红的线段怎么画?画多长?接着请学生当指挥, 我当声控机器人.开始画, 画到和小林同样多的时候我停了下来, 问:“画到这里可以吗?”学生马上反驳:“不行, 现在没有多.”追问:“没有多, 是要比谁多?它们现在怎么样?”“同样多, 还要接着画才能多.”我装作恍然大悟:“哦, 要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才能比小林多.”

一组简单的线段, 将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清楚地显示在学生面前, 无需老师过多的讲解, 学生轻松理解、掌握.

三、习题深究, 提升课堂实效

课本素材是一个团队多年研究的心血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中介, 是教师借以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载体.每幅插图、每道习题都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 蕴涵着某些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在教学过程中, 深究教材, 挖掘练习题中的教学功能, 使习题的价值得到充分的显示, 让课堂教学更加实效.

例如, 一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四的第二题:

算一算, 说一说.

当学生正确完成题目,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在孩子们理解了“为什么”之后, 我在黑板上写下“8+9=17, 32+65=97, 1000+2000=3000”并提出问题:根据你们的观察, 不计算, 你能知道9+8=?65+32=?2000+1000=?学生很快就根据“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这个性质 (其实这就是四年级所学的加法交换律) 算出结果.我并不满足让孩子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层面上.“你能自己编出几组这样的式子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此这般深究教材, 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为学生创造更多思维的训练机会, 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素材问题 篇9

每个人行走在人生路上, 总会见到无数风光, 自然的, 社会的, 历史的, 人生的, 心灵的, 思想的, 文化的, 不计其数, 耳闻目见便心有所感, 积存心怀, 储存记忆。一个人心智的活泛以及灵动, 就在于对“人和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而在学校语文学习中, 学生与社会生活存在隔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与生活绝缘, 太多“应试文体”的圈禁, 让学生放弃了自己生动活泼的真实感受, 甚至于有意无意间斩杀了自己的诗意感怀和生命畅想, 这无疑是一大弊病。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立足现实, 盘活生活体验。盘活生活体验即寻找与学生的心理相通的东西, 与学生的心理对接, 只有体验过的素材, 内化为自己的血肉, 才能成为学生运用自如的作文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这是一条基本的写作理论。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理所当然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的出发点是联系生活, 反映生活。根本目的是通过写作去思考生活问题, 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生命的历程短, 经验少, 一些认识和看法多来自生活经验的转达, 例如读书时了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听闻中了解的一些重大社会新闻。除此之外, 他们了解社会的渠道是短暂的经历, 存于记忆中的生活点滴, 以及对生活的虚拟和假设包括构想, 所以学生作文缺少对生活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开生活的视听, 引领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和超越精神, 追寻生活的意义, 学会用作文表达干预生活, 参与讨论, 表情达意。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写作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和熟悉的领域, 一个自然现象, 一件细微小事, 一个浅浅的微笑, 一丝淡淡的心绪, 都可能拨动过你的心弦, 诱发过你的思考, 不仅丰富了你的知识, 也教你认识了生活, 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要教会学生观照自我, 找寻独有的体验。对于一个现象, 我总是要求学生从自身生命特征出发, 从多方面出发, 从多方面去认识, 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作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比如有的学生在外地或农村生活过, 这份经历相对于始终生活在本土城市的学生来说, 就是一份独特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父母双双下岗, 有的经历过父母离异, 有的体验过转学的无奈, 更有登山的快乐、受助于人的感激、帮助别人的欣慰……也许由于缺少思考、缺少有意的加工, 它们还比较粗疏肤浅, 但这些东西是学生写作中最宝贵的个性化财富。以此为基础适当扩展深化, 充分思考, 用较短的时间, 就可以构建起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关注他人, 挖掘特有的动情点。文贵真, 情贵切, 生活中总有令自己感动的东西, 抓住三五个人物, 广泛收集材料, 深入阅读领悟, 形成对人物深入透彻的理解, 就可以应对许多考题。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个性化素材的积累需要语言、思想、材料一起抓。其实中学生写作最缺的不是材料, 而是思想, 是对生活的认识。不要仅把人物看作实例, 只记三两件“事”;要全面了解人物一生的经历及思想, 将一个人物作为一个生命现象完整地了解认识。了解他的出身、求学、奋斗进取的经过, 了解他的成功和失败, 了解他的欢欣与困惑, 特别是他对生命及社会规律的认识。不光要知道他们一生做了什么, 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做, 支撑他们的信念是什么。对于同一人物, 可以对其不同的行为作出合情合理的诠释。比如美国总统华盛顿的事迹, 我们可以用他主动卸任这一事件来应对不同的话题。

例一:读书, 可以让你获得沉稳;读水, 可以让你获得灵动;读人, 可以让你获得境界的提升, 灵魂的升华。

面对争权夺势, 眷恋权势的现实, 还是让我们读一读华盛顿吧。作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 他有威望也有能力连任总统职务, 然而面对权势的诱惑, 他却毅然选择了卸任, 他自我剖析说:“我意识到自己才疏学浅, 经验匮乏, 从而促使我怀疑自己是否胜任, 也许在他人看来更是如此。”多么坦荡的胸怀, 多么高尚的境界。他不留恋令人羡慕的总统职位, 而是选择了主动让贤。争权夺势的人们, 看看华盛顿的这一举动吧。他不仅能够让你有坦然的心境, 更能让你赢得人们的尊重。

例二:华盛顿拥有自知之明, 连任两届总统后, 他毅然选择了主动卸任。他不羡慕总统的宝座, 而是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 知道自己无论才智和经验都比不上亚当斯。这一卸任, 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崇拜, 而且为美国政坛民主树立了良好的先例。然而当美法关系紧张时, 他却响应祖国的召唤, 毅然束装出发,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 自己的威信胜过千军万马。正是凭着这一睿智的举动, 他成功地化解了国家危机。

华盛顿的引退与出山, 正是一个人正确地估量自己能力的具体表现。正是有了这样的自知之明, 华盛顿才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到了极致。

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要让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可说, 定然不会生僻, 一定是人生要面对的问题, 那就一定是选取的材料中人物也面对过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材料积累, 学会从不同角度选取使用, 我们的个性化素材库就具有了广泛的适用性。再加上多年常规学习积累的各种材料, 点面接合, 写作素材就不成问题了。

素材问题 篇10

其实, 品德课的教学素材无处不在, 社会、学校、家庭、班级, 甚至是在课堂上, 只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 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会, 都能从中寻找到一些非常好的素材。一名品德教师, 就要有这样的素材积累意识和合理使用素材的能力, 方可使自己的课堂对话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一、火眼金睛, 妙捕课堂生成

课堂, 是一个时常会迸发出智慧火花的场所。作为教师, 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抓住课堂中随时生成的细节, 将其作为一个好素材生发、扩大, 从而形成课堂中师生对话的一个“亮点”。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漫话邮政》

课中, 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或家人享受过的邮政服务。

生1:我妈妈在网上购买了衣服, 快递没过几天就到了, 而且一件不少。

师:邮政的快递叫EMS, 它不仅速度快, 而且非常可靠, 物品不容易丢失哦!

生2:我舅舅在日本工作, 妈妈经常给他寄包裹, 最近又给他寄去了一些过冬的衣服。

师:通过邮政传递给舅舅的是一份温暖啊!

生3:我妈妈为了让我多增加点课外阅读, 到邮局给我订了《儿童文学》。

师:邮政, 把知识也传递给我们了。

生4:去年我的文章发表了, 杂志社寄来一张稿费单, 我只要到指定的邮局去领就可以了。

师:祝贺你哦!那收到稿费单的心情怎么样?

生4:高兴得不得了, 翻来覆去看了又看。

师:看来这张稿费单还传递了快乐, 稿费领了吗?

生4:没有。

师 (惊讶地) :咦, 怎么不去领呢?

生4:舍不得, 领了这张单子就被收去了, 我妈妈特地要我收集起来留作纪念。

师:哦, 原来是这样!通过邮政传递过来的稿费单, 替你记录着成长的足迹, 珍藏着这份发表的喜悦啊!

案例中, 教师适时地捕捉到了生4这一典型素材, 恰当地追问她收到稿费单的心情, 并询问“有没有去领稿费”, 当学生回答“没有”的时候, 教师顺水推舟,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去领”。此时, 学生真诚地袒露了内心的想法, 教师适时地追问, 将这一偶然的素材资源做实、做强。这一环节, 教师不仅将课堂对话升华, 更赋予了邮政人文性的内涵, 达到了学生知识习得与情感和谐共生的境界。

二、改换形式, 善扣学校特色

品德课的教材很多都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更是熟悉且密不可分。因而有些品德课上, 我们可以将学校的一些特色作为素材, 恰当地改变形式引入课堂, 会使学生感到既亲切又新奇。

如, 我校于2004年成立了浙北第一家“少年邮局”。几年来, 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笔者在执教《漫话邮政》一课时就大胆地将“当湖少年邮局”局长请进了课堂。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漫话邮政》

师:为了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邮政服务, 连我们的学校也办起了邮局呢!瞧,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当湖少年邮局。 (出示邮局图片) 这家当湖少年邮局, 可是咱们浙北第一家哦, 想进一步了解它吗?今天啊, 老师特地为你们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 (请出少年邮局局长, 并作介绍)

师:那我们欢迎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少年邮局吧!

局长 (边介绍边点击ppt, 介绍完毕后) :我们当湖少年邮局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现在的业务真是越来越繁忙了, 听辅导老师说我们下学期就要招收新成员了。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

生 (齐声回答) :想!

局长:那我可要出几道题目来考考同学们, 看看你们有没有掌握一些邮政方面的知识。敢接受挑战吗?

(局长出题, 分别是关于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认识邮戳和明信片的写法。每出一题, 学生应答踊跃。答对者赠送一张学校的明信片。)

局长:看来难不倒咱们班的同学啊, 如果愿意参加, 还得有一颗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心哦!我们少年邮局热忱地欢迎大家加入!

这一环节, 小局长的出场以及以“少年邮局”招聘新成员名义所进行的“闯三关”活动, 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同时, 在活动中, 我们十分巧妙地将邮政的一些基本知识融入其中, 如邮政编码、邮戳、明信片的格式等, 以一种趣味性的方式, 既宣扬了学校特色, 又普及了邮政知识, 更促成了融洽的课堂对话。同样的素材, 以更贴近学生天性的方式呈现, 精彩就在改变的一瞬间。

三、立足生活, 轻触本土气息

品德学科的教参较之教材虽扩充了许多内容, 但教师在实际运用的时候, 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这些素材是多么的微薄, 有的甚至根本用不上。尤其是像一些具有本土气息的内容, 迫切需要教师从生活中去挖掘一些典型的素材, 将之用于课堂, 使学生可亲、可触、可感。

如我市品德名师展示课上, 某名师就在课堂上精妙地以一首本地民谣《月份歌》作为主线, 让学生念念、看看、说说, 从而使课堂趣味浓浓。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师:我们平湖的民风、民俗, 也特别有意思。瞧, 老师就收集了一首平湖民谣《月份歌》。 (文字出示:正月正, 挨家场老 (上) 调龙灯/二月二, 瓜菜落苏 (茄子) 全落地/三月三, 荠菜开花结牡丹/四月四, 河蟆变癞死 (蛤蟆) /五月五, 买条黄鱼过端午/六月六, 买把蒲扇噼哩啪/七月七, 买个西瓜切一切/八月八, 买个月饼掰一掰)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一生用普通话读, 听起来有些别扭。于是, 老师建议学生用平湖方言来读一读, 学生饶有兴致。

师:是不是挺有趣?那你们课外搜集到的平湖民风、民俗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教师在交流的过程, 一直结合这首民谣, 以“吃”作为切入口, 从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吃“五黄”, 到平湖的特产——糟蛋;再从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引到平湖人中秋节爱吃“眉毛饺”的小故事……学生情绪始终兴奋。

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民谣, 巧妙地带出了本地的许多民风、民俗。一个好素材, 能使课堂的各个环节相互勾连, 让学生的思绪时常被牵引着, 课堂对话轻松、自如、风趣。民谣的背后是浓郁的乡土文化, 民风的背后是美好的生活憧憬, 民俗的背后是厚重的民族情怀。

四、嗅觉敏锐, 巧抓时事热点

我们身处的社会瞬息万变, 每一刻都有新闻在上演。作为品德课教师, 要随时随地关注这些时事热点, 以特有的敏锐择取与品德课题相关的素材, 运用到相应的课堂中。真实的新闻事件、时事热点必然能吸引学生眼球, 激起参与的热情, 点燃学生表达的欲望。

2010年4月14日, 青海玉树县发生了7.1级大地震。两年前, 汶川的伤痕尚未结痂, 玉树的强震又如尖锐的长矛, 刺痛我们的心。我校一教师在执教《让我们同行》一课时, 就抓住了这一素材, 展开了课堂对话。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让我们同行》

师 (p p t出示多幅图片, 配乐) :玉树地震再次震动了大半个中国, 震碎了许多人的心。家园没有了, 亲人远去了, 生命危在旦夕!然而, 患难之中见真情, 大灾无情人有情, 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人们正在排着长队献血。

生2:解放军叔叔们正在废墟中救人。

生3:我看到医生和护士正在抢救病人、照料伤员。

生4:我看到人们都慷慨解囊, 不管是老人小孩, 还是青年人, 不管是企业老板, 还是乞丐, 都在献出自己的爱心。

生5:许多志愿者都在帮忙搬运救灾物资。

生6:我看到孩子们点亮蜡烛, 围成一个“心”形, 在为灾区祈祷。

……

师: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我们感受到了灾难的可怕和无情, 却更多地收获了一起携手同行的温暖。此时此刻, 你想说什么?

生1:我想说, 在废墟中苦苦寻求生命奇迹的解放军叔叔, 为了挽救生命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为了帮助受困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们, 你们辛苦了!

师:是的, 抗震救灾, 全中国人民行动起来了!

生2:我想说, 灾难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只要我们同心协力, 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师:拉起手来, 这个坎儿我们一起过!

生3:我想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只要我们互帮互助, 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师 (音乐声中深情地) :孩子们, 你们发自肺腑的话语令我感动。因为有爱, 我们不再害怕灾难;因为有爱, 我们一直被温暖包围。我们坚信, 玉树不会倒, 青海定常青, 让我们一路同行!

这一荡气回肠的对话, 无不让人动容。教师选取的地震素材一一展现时, 学生的情感被画面所震撼, 内心被音乐所激荡, 彼此被话语所感动。此时此刻, 师生由爱相生的话语, 课堂因心相生的情感, 不正是我们品德课期望达到的境界吗?

五、注重积累, 深掘个性资源

目前, 学校中大部分的品德教师是兼职。就如笔者, 便是任教一个班语文兼品德学科。鉴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善于积累素材, 并挖掘班内学生中的典型事例, 充分发挥个性资源, 用于品德课教学。

如笔者在批阅学生周记时, 发现一位同学详细描述了他去参加围棋升段赛的心情与经历, 其中有这样一段:国庆节, 我去湖州参加围棋升段赛。去的路上, 我摩拳擦掌, 信心十足。比赛刚开始, 我有些轻敌, 走得很快, 没考虑周全, 被对手杀了个片甲不留。后来, 我认真了些, 连赢了两盘。第一天的战绩是两胜两负。第二天, 我奋起直追, 但最终还是因为小分不够, 没有升段成功。我很伤心, 要知道去年的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 同样的升段赛, 我也输了。我不明白, 我每天都很努力地练习下棋, 可为什么就是升不了段呢?我觉得自己很没用, 老是失败。马上就要去嘉兴参加升段赛了, 可是我一点儿也不想去, 干脆放弃算了, 我真怕自己再次失败啊!

那时恰逢笔者备战嘉兴市品德优质课比赛——《失败怕什么》, 正苦于没有来自学生中的实例, 而周记的作者就是遭遇了围棋升段赛的失利, 再没有比这更活生生的素材了!于是, 笔者便将这段文字素材运用在了课堂上。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失败怕什么》

学生在交流了名人、身边的人面对失败时的态度, 正确认识了失败之后, 教师话锋一转, 引出了这个事例。 (学生听录音)

师:你理解他的心情吗?他的心情怎样?

生1:很伤心, 很难过。

师:为什么?

生1:他没有升段成功。

师:是的, 一次次的失败, 让他太伤心了。

生2:我觉得他失去了信心, 害怕再失败。

师:他觉得自己很失败, 谁来给他鼓鼓劲?

生3:你不要伤心, 勇敢地面对失败, 就能成功。

生4:你不能放弃, 一定要去尝试, 才可能会成功。

师:对啊, 放弃的结果一定是失败, 不放弃, 才有成功的可能。

生5:你要对自己有信心, 平时加强练习。

师:你不光鼓励了他, 还给他出主意了, 真棒!谁也来帮他出出主意?

生6:你平时可以多找些对手来练习, 请老师辅导辅导。

生7:比赛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 不能轻敌。

师:上次就输在轻敌上。

生8:比赛时要仔细思考每一步, 考虑全面一些, 别走得太快了。

师:谢谢大家, 出了那么多的好点子帮助他, 相信在你们的劝说下, 他一定也能明白“失败怕什么”, 也一定能勇敢地面对失败, 总结教训, 走向成功。

案例中, 教师充分利用周记素材, 让学生体会同伴的心情, 并给他鼓劲, 出谋划策, 帮助他寻找失败原因, 直面失败, 走出失败。学生的回答发自内心, 课堂对话自然无痕。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劝说同伴的同时, 其实也就是在劝说自己面对失败时应有的心态, 达到了认知升华。

素材问题 篇11

一、要以阅读文本为起点

不断地引领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发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从而使学生获取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以九年级下册梁启超老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为例。

(一) 教师挖掘课内名句积累, 仿写中点化名句仿写技巧

1.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 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 劳作便是功德, 不劳作便是罪恶。

3.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 趣味自然发生。

以“学业”为话题进行仿写, 仿写写作技巧指点:

A、必须表达自己的观点, 具有概括性;

B、最好有深刻内涵, 体现鲜明性;

C、运用修辞是名句仿写的拐杖, 达到深刻性;

仿写成果展示:

A、学业是学生的不二法门;

B、学习便是功德, 不学习便是罪恶;

C、用自己并不出色的才智学每门功课学到“圆满”, 你便是“黑中” (校名) 第一等人;

D、学生学了便是功德, 不学便是罪恶。

(二) 挖掘名段巧背诵, 背诵中点化议论段落的写作技巧

1. 课内名段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 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 因为凡一件职业, 总有许多层次、曲折, 倘能深入其中, 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 最为亲切有味;第二, 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 离不了奋斗, 一步一步地前去奋斗, 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增加;第三, 职业性质, 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拼进, 好像赛球一般, 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 专心做一职业时, 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 省却无限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生活才有价值。

2. 仿写话题

“凡学业都是有趣味的”, 仿写段落写作技巧指导:议论段落阐释围绕观点进行;讲道理, 逻辑性要强。

3. 仿写成果展示

凡学业都是有趣味的, 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 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 因为凡学业, 总有许多奥妙、规律、方法可寻, 只要能潜心搜索, 看它显现, 为我所用, 最为得意有味;第二, 因为凡学也要优异, 离不了刻苦, 在别人闲聊喝咖啡的时间里用功苦读, 将感受无比的充实与快乐;第三, 学业性质, 常常是要和同学相竞争的, 如像踢球一样因踢赢而得到快乐;第四, 专心于学业, 把许多小差、杂念杜绝了, 省却无限烦恼。

以阅读文本为基点, 抓住阅读文本中关键句子或经典段落, 让学生仿写, 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调控语言的能力, 丰富学生素材的同时, 也学会了巧剪素材做“嫁衣”的技巧。

二、以阅读文本为导点

让学生依据现实文本, 进行拓展, 进而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 巧补贴, 为自己的“嫁衣”再续原料。

还是以九年级下册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为例, 在课内仿写的基础上, 学生基本掌握了论点及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我们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依托课后练习题的第三题:“用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能说出几位你心目中的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 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在指导此题时可进行写作段落创作性的延伸, 我们可以巧妙地引领学生两种议论段落的写作。

1.单一事例证明观点:李素丽, 公交车的微笑天使, 笑迎八方客中, 她把售票员的工作做到极致, 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2.多个事例形成排比, 证明观点:王百姓, 10年时间排除1.5万多枚炸弹, 专门与危险打交道, 他和我们一样, 有家有妻有娃, 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 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 一肩担起;孔祥瑞, “蓝领专家”带来的效益:150项革新, 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 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50年的潜心研究, 让中国人用占全球8%的土地, 供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他们堪称天地间第一等人, 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

上一篇:互联网安全下一篇:科学解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