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素材

2024-05-15

议素材(共6篇)

议素材 篇1

新课改提倡中学作文要“自由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要达到“打通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有创意地表达”这一具体目标, 写作积累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之所在。本文探讨了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一、博观而约取, 注重积累

(1) 敏于思———生活积累。“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而生活变为文章需要用心去感悟, 要多听、多看、多思、多记, 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从各个角度广泛地积累材料, 材料除了广度外还要注重深度、新奇度和鲜活度, 披沙拣金, 宁缺毋滥。

(2) 明于辩———传媒积累。“群书万卷常暗诵”, 有目的性的通过看书, 看报纸、看电视, 看网络, 听广播等“道听途说”来获取传媒积累, 同时又要在头脑中把各种材料比较、分析、综合, 兼以理性的思考, 挖掘出新意, 贮存在记忆中以备写作之需。

(3) 善于控———灵感积累。古语云“得之在俄顷, 积之在平日”。“得之在俄顷”告诉我们灵感总是转瞬即逝, 所以要随时随地记下你的灵感, 当你听别人谈话时的只言片语而所有顿悟时, 或看到一段散文诗或是一句歌词让你很感动时, 都要马上记下来, 这便是“积之在平日”。积累越多, 灵感眷顾的机会也就越多。

(4) 博于学———技巧积累。有了好的写作素材后怎样把它准确、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就涉及写作技巧的问题。很多学生的作文是这样的:主题内容很好, 就是或表达不清晰, 或缺乏生动, 要克服掉这些表达方式的缺点, 为自己作文锦上添花需掌握一定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技巧, 比如学会恰当的结构处理, 个性化语言的运用, 适当修辞手法及叙事、抒情方式, 等等。

二、厚积而薄发, 完善积累

(1) 分类、整理。可以建立“锦囊”———素材记录本。这个“锦囊”内容可以是名言名诗名文、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奇闻趣事, 也可以是精辟独到的观点, 典型、生动的事例。一般情况下, 一篇文章涉及的素材, 常常由几个素材合成, 就像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所用的“综合法”: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当需要“拼凑”文章时, “锦囊”将为你提供用之不竭的妙计。

(2) 阅读、借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充分挖掘教材, 以教材为本, 展开外延, 多读书, 丰富各方面的知识, 开阔视野, 写文章便有“源头活水”。阅读中在注意思想内容的同时, 更注意其写作技巧, 看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 并且分析这些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还要活学活用, 看看哪些手法可以“拿来”, 经过改造为我所用。这样,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 自己的写作技巧, 自然会有所提高。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 典范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 名言警句等, 必须多记诵。

三、练笔, 修改

清人唐彪道:“读十篇不如做一篇。”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 不熟由于不多做, 信哉言乎!”说都是多写才能熟, 熟才能生巧的道理。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 也可以写成日记、随笔等形式, 动笔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 灵光四射, “文思泉涌”的创作境界自然水到渠成。

修改是写作必不可少的步骤, 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修改的目标是:更清晰, 更直接, 更鲜活, 要达到这一目标得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看词汇是否通顺, 主题是否鲜明, 结构是否紧凑, 语言是否优美, 总之, “文章是改出来的。”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 重视平时的点滴积累才会“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积累既为写作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充实作文的内容又能打消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从而提高幼师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议素材 篇2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关于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和盐城市委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最新部署要求,表彰先进典型,研究部署今年工作。

会议表彰了7 个先进集体和16 名先进个人。 3 位老 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讲述了他们永葆本色、老有所为,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生动事迹和切身感受,听了深受教育、非常感动。此前,我市白驹镇老干部支部受到了中组部的表彰,2 名先进个人受到省表彰,3 个先进集体和6 名先进个人受到盐城市表彰。这些受表彰的先进典型,是全市老干部工作和离退休干部的优秀代表,展示了广大老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胸怀大局、服务发展的责任意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值得全市党员干部学习。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典型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向全市老干部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大丰发展的有功之臣。市委历来重视老干部工作,市委倪峰书记、市政府陈平市长每年都亲自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主持召开老干部形势报告大会,通过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征求老同志的建议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全市各镇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市委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加强老同志思想政治建设,全面落实老同志各项待遇,整合社会资源做好服务工作,鼓励支持老同志发挥积极作用,老干部工作呈现出整体提升、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显著成绩,许多方面走在全省、盐城市前列,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市委对老干部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刚才,夏寅局长对我市老干部工作做了很好的总结和部署,我完全赞同。现在,我就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以及全国、省和盐城市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全市老干部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切实增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政治意识

党的以来,习多次对老干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去年11 月,习等中央领导同志在 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 表彰大会上,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对 老干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最新部署要求上来。 一要找准新定位,主动作为。 指出,老干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党的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老同志为大丰改革发展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辛劳了一辈子,把他们照顾好、服务好,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把老干部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把握、去谋划、去推进,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务求实效。 二是明确新任务,创新作为。 指出,要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这为充分发挥广大老干部作用、彰显老干部工作价值拓展了空间。我们要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工作内容,积极鼓励和支持老同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是把握新要求,务实作为。 指出,要把党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老同志的实际困难。我们要保持敬重之心,始终牢记老同志的历史功绩,倍加珍惜老同志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事业传承、接续奋斗中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弘扬先辈优良传统中坚定走向未来的信念。要多做务实之事,时时处处为老同志着想,从老同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真正把利老便老、优老惠老的政策落实到位,把服务工作做到老同志的心坎上。

二、注重发挥广大老干部的智慧力量

去年12 月 份,视察江苏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并向江苏提出了“五个迈上新台阶”的殷切希望。最近,先后 10 多 次阐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其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喻示着各项工作要全面推进,各类群体将普遍受益。

老干部具有丰富的 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是推进 “四个全面”的独特力量。希望广大老同志老有所为、量力而为, 为“ 建设新大丰、发展上台阶”积极 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发挥老干部在改革发展中的参谋智库作用。 广大老干部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大丰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望老同志们一如 既往地关心支持大丰的改革发展,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总基调,以机构调整、沿海开发、现代服务业、城镇建设、绿色生态、民生改善为重点,在增长与转型、经济与民生、发展与稳定等方面多鼓劲加油、多建言献策,齐心协力深化改革,同心同德推动发展。 二是发挥老干部在依法治市中的引领推动作用。 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新部署,大力推进依法治市,是“建设新大丰、发展上台阶”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希望老同志们 带头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利用同社会接触机会更多、了解各方情况更广的优势,在开展法治宣传、救助弱势群体、关心下一代、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 积极协助党委、政府 多做工作、贡献力量,倡导 弘扬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三是发挥老干部在从严治党中的示范监督作用。 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管理干部。强调,“干部随管理成长,管理伴干部一生”。 广大老干部经历过长期党内政治生活的洗礼和艰苦环境的磨炼,党性原则强、自我要求高,是我们党弘扬优良传统,加强作风建设的生动教材。希望老同志们一方面永葆政治本色,发挥好党员干部传帮带作用,当好示范作出表率;另一方面,继续担当起爱党忧党护党的政治使命,发挥好在党风廉政方面的监督作用,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开展。

三、不断扩大服务广大老干部的实际成效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重视老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服务保障好老干部生活是老干部工作的基本职责。我们要主动适应发展新形势和社会新变化, 倾心服务、倾情关怀、倾力办事 ,更好地满足老同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不断推进老干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老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表现如何,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要把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认真 组织广大老同志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老同志始终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老同志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遵守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自觉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努力做到组织覆盖、班子健全、制度完善、活动正常,真正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成为组织、凝聚、教育老同志的坚强堡垒。 二是全面落实各项待遇。 要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盐城市有关老干部的各项政策, 继续坚持和完善定期向老干部通报情况,让老同志阅读文件、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走访慰问老干部等制度,将老干部的政治待遇落实好。要针对老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高龄和高发病)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将老干部的生活待遇落实好。要健全完善离退休干部特困帮扶、党内关怀、紧急救助等机制,将老干部的急事难事解决好,使老同志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管, 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三是创新服务保障能力。 主动适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新情况新变化,积极创新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理念、方式、方法,为广大老同志提供更优质、更快捷、更便利的服务。要畅通老同志诉求表达沟通渠道,对老同志提出的要求,只要是符合党的老干部工作政策、力所能及的,要尽可能地统筹解决好。要适宜适度组织老干部开展一些有影响、有规模的活动,释放老同志政治热情,展示老同志精神风貌。要加大对空巢、独居和重病老同志的关心照顾,为他们提供更多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要更加重视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建好用好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重要阵地,不断满足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党政主要领导对老干部工作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工作上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了解老干部工作情况,经常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老干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履行好责任。要围绕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的目标,不断加强老干部工作部门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重感情、业务精、作风好的过硬队伍,更好地为老干部服务。

浅议如何挖掘农村中学手工课素材 篇3

一、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的陈旧,农村教师由于条件的关系和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以及教学设备的限制,忽视了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的探索性,尤其是手工课的教学更显出弱势。在新课程下,美术手工教学要求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依旧是一支笔一幅画, 他们认为农村美术手工教学没有素材,教室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教材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一个不变的教学场所一本不变的教学内容,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单调的照课本临摹,传统教育根深蒂固。

2.在农村,手工教学并不受重视。因为师资原因,更重要的是,受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学活动只能用最普通的材料来进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满足农村学生的美术课堂,该如何挖掘综合材料来进行教学呢?

根据本人对中学手工教学的粗浅学习体会,发现利用综合材料进行手工教学,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农村中学生而言,往往能在较少的时间内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综合材料进行手工教学,对丰富农村小学美术教学非常实用。

二、用心挖掘,积极主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农村生活环境有许多物质材料是可以用作小学美术综合材料的,只要教师能挖掘出来,那么美术教学内容就具有广泛性,教师也不必为了材料而发愁。

1.农村最多的就是麦草和泥巴。枯黄的麦草可以让学生编扎各种形象的物体,如:小动物、小稻草人、小花篮等。泥巴则是小学生发展创造力的好工具,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可以捏出自己喜欢的任何形象。

2.树叶和枯枝。用树叶创作的灵活性很大,可以要求学生采一些造型上要有区别,有圆型、长条型、异型等,在色彩上也要有所区别,有深绿的、浅绿的、黄绿色的、红色的等。可以用树叶拼各种图案,根据树叶的特点造型,创造出新形象,也可以用树叶来装饰其它物品。而枯枝则主要可以创造建筑物,如:栅栏、凉亭、房子等,枯枝是有力的支撑,再配合其他综合材料组合成建筑效果非常好。

3.在农村,毛线是家家户户都常见的。用毛线来做粘贴画或者立体手工的素材,效果很好,如:将许多毛线捆在一起,就成了一顶漂亮的头发。毛线也同样可以装饰小学生的物品。如:将毛线绕成一个球,加一根枯树枝就成了一个棒棒糖,将毛线粘贴在物品上就能很快贴出装饰图案。农村常见的综合材料还有,布条、麻袋片等。

4.农村自己家种的各种爪果、蔬菜也是美术课程资源的新角色:西红柿、茄子、长豆角、黄瓜、蒜苗、青菜……利用它们开展的常见的美术活动就是根据果蔬的特点来造型,如:将茄子改成企鹅的形象,将橘子改成一个头的形象等。

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糖果纸、扣子、小鹅卵石、纽扣等,也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塑料瓶、挂历纸、旧笔杆等等。

三、展望

有了以上这些素材,我们的手工课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比如,粘贴画,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特别的个性,求异特征使他们都想与别人不同,而粘贴画的创作非常灵活,选用的材料不同,创作的类型不同,构思不同都会使作品千差万别,并且粘贴画简单,活动过程也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再比如做玩具娃娃只需要收集许多废布条,让学生把收集来的各种各色布缝一起,制作玩具娃娃的外形;再把谷类作物填充在里面再缝合,还可以用漂亮的布给娃娃做些美丽的时装,搞一个时装秀,再缝些毛线在头上梳一个漂亮的发型,不过这个活动比较适合高年级女生。水果造型更有趣,把红红的西红柿上搭上碧绿的菜叶当假发戴在头上,再贴上眼睛和红嘴巴就变成了漂亮的小娃娃;紫色的茄子也可以装扮成可爱的企鹅;橘子皮可以做成小小的拖把;各种水果混一起可以变成城市里的汉堡包等。这些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千变万化,学生很喜欢,乐于学习,教师也不用担心美术课程的物质材料不先进,吸引不了学生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張“教育即生活,学、教、做合一。”他认为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服务生活。在美术中,综合材料是最丰富,最直接,最方便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通过挖掘手工素材,,在手工制作教学中还就能适当渗透审美教育。很简单、很普通的物体经过综合材料创作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应用综合材料,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他们随时挖掘综合材料美化生活的能力, 让他们乐在其中,给学生创造参与社会艺术实践的条件。

议素材 篇4

一、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一) 引导学生阅读各类书籍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选择精华的读物, 摘抄词语, 摘抄句子, 摘抄优美的片段和故事情节, 通过做读书笔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通过广泛阅读博览群书, 不论是天文、地理、报刊、杂志、作文选等, 只要对写作有帮助的书籍, 都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 把书中的好词语、好句子, 把书中的名言警句和诗词记录下来。增长学生的见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写起作文来就不感到枯燥无味, 变得自然流畅, 得心应手了。

这样日积月累, 坚持不懈, 他们写作文的素材才会像泉水一样连续不断地流淌, 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 一挥而就。

(二) 在文本阅读中挖掘素材

阅读, 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它是最重要的间接观察经历的形式, 因为书就是社会, 社会即是书, 读书就是观察生活, 认识社会。高尔基在回答“你是怎样学习写作的”这个问题时说:“我既直接从生活中得到印象, 也从书本中得到印象……书本具有能给我一种在人的身上所没有看见和不知道的能力。”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也曾指出:“此后如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 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

在阅读中都积累哪些素材、内容呢?既要积累生活经验、科学知识、思想观点, 也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 写作知识和方法。要在阅读中进行积累, 首先要认真细读, 熟读文本, 准确理解内容, 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然后, 还要反复推敲, 仔细想一想文本在表达形式和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此基础上, 才能进行积累。

二.在观察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了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 要写出好文章, 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

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那绚丽如画的自然景观, 多彩如诗的校园生活, 欢乐如歌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 有多少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然而, 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和感情, 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 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活动。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 同学的友谊, 集体的温暖同时也感受着学习上的酸甜苦辣, 交往中的悲欢离合, 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老师上课的情景、批改作业的情景、辅导教育学生的语言、表情等。面对校园生活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 教师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用心灵去捕捉, 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 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激发他们内心的体验。

引导学生关心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 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 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 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 关爱家庭, 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 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父母的言语、表情、动作;父母的生活的具体细节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不能“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从家庭成员间一句关切的话语, 一个温馨的眼神中去感受家庭的幸福, 从父母的工作家务的劳碌中去体会生活的艰辛等等, 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 从心灵深处发出感概, 必然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二) 训练学生平时勤于动笔,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切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除了要求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外, 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 并每天把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写下来成为日记。这是一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方法, 对作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三、从活动中积累

(一) 重视课堂活动, 做好素材积累。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 在课堂活动中增长见识, 在课堂活动中陶冶性情, 在课堂活动中锻炼能力。活动的目的不同, 形式各异。但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内心的感受和体会更是千差万别, 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记录下活动的评细过程和学生内心的点滴感受, 这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二) 拓展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作文素材。

老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不应成为“笼中鸟”,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比方说可以让学生参加慰问孤寡老人, 慰问军烈属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参加公益活动, 采访活动等等, 让学生及时把活动的过程写出来, 或是写出调查报告, 或是对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目的是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 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 如果养成了, 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矛盾要求学习写作的人, 身边时时刻刻准备一支笔、一本笔记本, “无论到哪里, 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 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这样, “积累多了, 一到作文, 就会成为有用的、可供选择的材料。”

(编辑:龙贤东)

2013.6 50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 如果养成了, 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因此, 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指导。笔者阐述了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在观察中积累、在活动中积累材料, 使学生写作文时有东西可写,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没话可说”“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问题。

议素材 篇5

笔者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尝试着挖掘此类素材, 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好玩”的数学课本

以最新出版的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为例, 教材的体系分成“合作学习”“探究活动”“阅读材料”“设计题”和“课题学习”.与试验版相比, 在上册“有理数的运算”中增加了一设计题:“建立自己的账册”;在“图形的初步知识”中, 增加了设计题:“利用‘1拇’‘1肘’‘1拃’来测量线段”.下册“因式分解”后有一新的设计题:“利用已给的纸片拼矩形”.这些设计题或是贴近生活, 或是可以动手操作, 可以让学生在“玩”中掌握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线段测量的方法及因式分解的使用等知识.

再仔细阅读教材, 编者在例题的选取, 材料背景的介绍方面, 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地展示这些素材, 学生也会因此对数学产生更强烈的兴趣.仍以七年级数学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6页作业题1的内容, 从原来的“长城”变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第51页作业题6换上了“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的背景, 57页“近似数”的节前语是曾侯乙编钟;第94页的“做一做”是第30届夏季奥运会……笔者发现, 近几年发生的时事:鸟巢、蛟龙号、亚运会、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等, 在课本中都以鲜活的形式出现, 图文并茂.新颖的题材促使学生喜爱课本, 阅读课本, 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从形式上来看数学也可以丰富多彩, 也是“好玩”的.

二、“好玩”的学习手段

1.借助多媒体的使用

笔者在平常教学中, 除了使用PPT制作一些课件之外, 也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其他与数学相关的工具.常用的工具有:

(1) Excel软件.在讲“统计”这一部分内容时, 笔者尝试着借助Excel软件处理数据, 制作图表, 寻找中位数和众数,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好的工具, 展示数学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紧密联系.

(2) “七巧板”软件.“平面图形”一课有一阅读材料“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除了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七巧板外, 网上也有“七巧板”游戏软件, 只要按照一定的图案就可直接在电脑上拼接.丰富多彩的图案, 加上便捷的操作方式, 令学生爱不释手.除了“七巧板”, 还有一些计算24点的软件, 学生爱玩的“扫雷”游戏以及席卷全球的魔方, 笔者组织学生在数学课或班队课这个阵地上进行比拼, 寓教于乐, 深受学生喜爱!

(3) 几何画板.这也是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中有阅读材料“初识几何画板”, 介绍了如何利用几何画板来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验证“点到直线, 垂线段最短”;探索“有一公共边的两个角与这两个角平分线夹角间的大小关系”.

其实, 在教学中, “好玩”的几何画板不仅仅只有这些功能.例如, 轴对称变换、旋转变换中的作图问题;二次函数中的抛物线的开口大小与二次项系数之间的关系、抛物线的平移问题;圆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等, 都能在几何画板中进行验证.几何画板对于动点的展示能帮助学生想象, 将几何中复杂的动点问题直观化, 降低理解难度.同时, 在教学中注重展示这个软件的使用过程.如旋转变换中, 要先标记旋转中心、选择旋转对象之后要输入旋转角度.学生用笔作图过程中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 旋转方向及旋转的角度.这可以帮助学生对如何描述一个旋转变换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解题中, 几何画板更是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动点问题中图形的变化、轨迹的形成、运动中的不变量等, 都能直观形象地展现在界面上, 帮助学生养成在“玩”中学, 学中思考的良好习惯.

通过借助计算机、实物投影等多媒体的应用, 数学课堂显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不再那么枯燥、单调, 同时让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显示了数学的实用性、前瞻性.当然教师对多媒体的熟练操作也能让学生对教师刮目相看, 于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地位.2.精细设计数学游戏与实验

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学科;但另一方面, 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实验, 也符合中学生好动、喜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数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 获得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等的感性认识, 进而通过加工、整理, 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例1】在任教七年级时, 笔者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数学游戏, 让他们在班队课时交流, 有些“小把戏”能当场“戳穿”, 从而帮助学生挖掘其数学本质.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有名女学生带来了6张卡片, 依据数字的出现能猜出他人心中所想的数字 (1~63) , 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极其准确而且有意思, 只是其中的原理笔者当时没能理解, 只好让大家一起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了解原理之后, 笔者在第二次教学时, 先让学生用4张卡片猜1~15的数字, 并找出这个游戏的原理, 然后再自己设计一套能猜1~63的卡片.获得成功的学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甚至回家后也不忘向父母“炫耀”.这样一来, 大家“玩”数学的热情就更高了!卡片如下.只需将数字出现过的卡片第一个数字相加即为心中所想之数.

类似的, 在笔者第一年教学中曾经用“猜家庭人口数和年龄”游戏作为“代数式”一课的导入, 效果较好.惊奇的是浙教版中也将其设计成了一个“探究活动”, 看来, 在“玩”中学, 是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致目标!

【实例2】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班级同学中有同月同日出生的“有缘人”吗?通过全体学生的讨论, 这个实验可以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 按月份来对全班学生和教师进行分类记录, 然后再看同一个月中有否同一天出生的.具体操作时可以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作记录, 请两位学生以唱票的形式来提高效率.

实验的设计, 让学生在一个十分人文的数据收集的过程中, 亲历调查、收集数据的具体步骤.整个数据的收集在十分温馨、和睦、快乐的氛围中进行, 每一次、每一组生日的“偶遇”都给师生们带来莫大的惊喜.这样的在“玩”中学形式大家能不喜欢吗?

【实例3】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 笔者曾经设计一串折纸的问题.如:如何利用矩形纸片折出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学生在这个动手“玩”的过程中, 一开始会摸不着门道, 通过“思考”后, 逐渐学会用这些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去考虑问题, 创造出了许多奇特的方法.这个形式很多教师都会采用.但是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这一内容时, 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如何折纸得到反比例函数图像, 令大家感受到了折纸的神奇, 觉得数学很“好玩”!具体做法如下.

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个边长10cm的正方形ABCD, 在正方形内画一个直径为10cm的圆, 使圆心与正方形中心重合.折叠纸片, 使点A与圆周上一点重合, 得到一条折痕;再使点A与圆周上另一点重合, 得到第二条折痕……随着折叠次数的增加, 将会得到许多折痕.配以几何画板演示就更加直观形象 (如下左图) .

有意思的是, 用纸片还能折出2的立方根.取一张正方形纸片, 将它横着划分成三等份.然后, 将右边界中下面那个三等分点折到正方形内上面那条三等分线上, 同时将纸片的右下角顶点折到正方形的左边界.那么, 纸片的左边界就被分成了的两段 (如上右图) .

这些较为复杂的结论一是让学生欣赏, 感知数学的“好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可以引发思考, 尝试着接近数学的本真.

三、“好玩”的数学思考题

“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这样说.学生如果只是被有趣的内容、丰富的教学手段所吸引, 这样的“好玩”是肤浅的.所以还要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的内在, 真正从中感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因此, 笔者尝试着不定期地给出一些开放性的数学思考题或者给出由学生的问题所组成的一些思考题,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例4】对“平面内到等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的个数”的讨论.

在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 在△ABC中, AC=AB>BC, 点P为△ABC所在平面内一点, 且点P与△ABC的任意两个顶点构成△PAB、△PBC、△PAC均是等腰三角形, 则满足上述条件的所有点P的个数为 () .

A.3B.4C.6D.7

学生利用“两圆一中垂线”易知, 平面内能与线段BC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所有点在如图2所示的两圆一中垂线上 (虚线所示) .同理, 能与线段AB、AC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所有点如图3所示 (其中有两圆重合A上的点到B点、C点距离都相等) , 此时有6个点符合要求.

但经过仔细思考后发现, 在此题条件AC=AB>BC下, 当∠A=60°时, 交点有8个, 如图4.这是因为此时AC的中垂线, 以C为圆心、CB为半径的圆, 与以B为圆心、BA为半径的圆交于一点.为了证明此时共点, 我们只需证明这样一个事实:

如图5, 在△ABC中, AB=AC, ∠A=36°, 若DC=BC, BA=BD, 则有DA=DC (即点D在AC的中垂线上) .

证明:作∠ACB的平分线交AB于点E, 易得EA=EC=BC=CD, 又有AC=AB=BD, 可得△AEC≌△BCD, 所以∠DBC=∠BAC=36°, ∠BCD=∠AEC=108°, 则∠ACD=36°, 易得∠DAC=36°, 即有DA=DC (即点D在AC的中垂线上) .

如果抛开条件AC=AB>BC, 则问题更加复杂, 经研究结论如下:

而除这些特殊顶角度数外, 满足条件的点的个数是始终是6个.所以, 此题其实是一错题, 6个或8个皆有可能!

当∠A=60°、108°、120°时, 对应图形分别如下.

【实例5】对于“母子直角三角形中三个内切圆半径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原题是这样的:如图9, Rt△ABC中有一内接矩形DEFG, 当内接矩形面积最大时, 作了三个三角形的内切圆, 半径从小到大依次记为r1, r2, r3, 则r1, r2, r3之间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

学生的思考过程:

①何时内接矩形的面积最大? (应该是当D、E为直角边中点时)

②当D、E为直角边中点时, 学生通过作图研究发现, 此图形经过变换后, 此问题等价于“母子直角三角形中三个内切圆半径的关系是什么?” (如图10、图11)

④在上面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还发现利用内切圆半径和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BD=r1+r2+r3, 即“三内切圆半径之和等于斜边上的高”.

议素材 篇6

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 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 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一) 生活是写实油画创作的源泉

历代大师留下来的经典油画作品, 之所以被代代相传, 就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都是从生活这个母体中概括、提炼出来的, 因此生活是写实油画创作的源泉。不同时代的生活是通过题材进入油画作品的, 油画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不是空的, 是靠题材组成的生活画面来呈现的。每个时代的油画作品, 尽管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 归根到底, 总是由当时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所决定的。

从写实油画创作的总体来看, 写实油画家必须将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最直接的来源, 而且是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写实油画达到表达和反映生活本质的初衷。

(二) 绘画展示社会的真实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 写实油画创作的真实以生活的真实为源泉, 经过油画家从生活中的感悟、提炼, 最终形成作品, 再由艺术作品本身在展厅中展出, 将作者的感受与对生活真实的描绘反馈给观众, 因此我们说绘画最终展示的是社会的真实。绘画是展示社会真实生活的, 反之, 脱离社会生活、缺乏事实根据的绘画作品, 势必会被人们耻笑, 而且会很快在生活中销声匿迹。

二、挖掘生活素材, 创作油画精品

(一) 通过生活经历挖掘素材

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作者曾经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作品不是照相式地复原当时的情景, 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 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繁就简, 特别是大胆地将国家领导人群集中在画面的左侧, 同时衬以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 画面的右边集中表现了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 从而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 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 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借鉴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 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强烈对比, 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绿树相对比, 黄色的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 使人感到即富丽堂皇, 又热烈亲切。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 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 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 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 更高于生活!

(二) 通过对生活的热爱挖掘素材

农村劳动者的形象和他们生活的情景, 是文艺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国很多油画艺术家都曾在农村成长, 他们对自己生活过的家乡饱含情感, 并创造了一系列油画作品。现代画家罗中立, 通过对生活的体验观察, 通过内心情感的表达, 以真切的同情之心描绘人和环境。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够看到农民内心的善良, 质朴和美, 连他们的外型在观者心目中也是很美的。他不顾世俗的偏见, 把那些长期以来被文人雅士们看不惯的又粗又黑又脏的农民描绘出来, 迫使人们去尊重和热爱这些人物, 例如他的作品“父亲”, 是他在1975年的除夕发现的题材。当时罗中立从达县回到重庆过年, 就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 守候着一位中年农民, 清晨, 罗中立就注意到他在雨雪中僵直的身体。当罗中立看到这个景象后, 心里猛烈一震, 同情, 怜悯, 感慨等一起向他袭来。这一瞬间, 罗中立的心里受到了巨大的震动, 他要为这些农民呐喊。罗中立以深沉的感情, 借超现实主义手法, 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农民形象。这位农民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 它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 更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三、挖掘生活中的油画创作素材

(一) 观察和积累

熟悉的生活不但能促使你怀着真挚的感情去画, 而且不一般的感受又会使你所绘的题材和别人拉开距离。每个人的生活环境, 所见所闻各不相同, 如果都能从自己的生活里寻找题材, 进行构思和构图, 画出来的创作肯定不一样。若某人双目失明, 未曾亲自鉴赏过某幅传世佳作, 不论听人如何描述, 都未必能真正体味这幅佳作中美的真谛!一切美好的绘画创作, 都必须依赖人对客观世界的视觉观察并深入的内心体验, 再通过丰富的联想以适当的媒介来完成, 绘画作品总是作者生活历程中种种观察和体验的可视形象的聚集。

(二) 应重视对现实生活中形式美的观察

着意形式构成的观察, 从形式的框架之中体察对象结构之美。以物喻人, 把自然界的物象拟人化。以心境和修养求得意境美的产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 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存储于脑际的形式美是极其多的, 然而, 只有以画家的眼光去观察对象, 方才会产生具体的艺术形象。

(三) 对人的观察和形象素材的收集

罗中立的作品《父亲》的创作就是众多的农民形象中塑造的, 《父亲》中的一丝丝肌理, 颗颗寒珠, 甚至汗毛都毕肖的呈现于画面, 使作品具有特殊的魅力, 可见画家对人物内心和外在形象特征观察的深度。

(四) 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面对丰富多彩的素材, 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善于通过自己的“中心印象”去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 而且这里的“意义”与自己文章的“立意”应该是和谐相通的。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完成由原始“素材”到文中“题材”的转换, 才能真正将这些零散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也正因为这样, 素材一旦被作者有目的地纳入文章后, 会发生原本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会产生难以预测的重大作用。这可以说是一条素材转化的基本原则。

总之, 进行油画创作要深入生活, 捕捉生活, 表现生活, 从生活中感悟艺术,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 有了发现, 自然就要有创造。我们并不需要关心画些什么, 甚至最后的画面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对艺术的思考和对艺术的表现过程。以及在于我们所体验的所传达的情绪与精神状态与传达出艺术家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观点和看法。

参考文献

[1]赵惠.我为古田会议油画创作提供素材[J].福建党史月刊, 2012年3期.

[2]余娴.论素材的收集与油画创作的关系[D].美术学:江西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下一篇:文化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