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素材

2024-11-05

拓展素材(共4篇)

拓展素材 篇1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以学生自身素质提升为出发点, 全面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语文教学要求被明确提出来。所谓素质提升实际上就是学生们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即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死记硬背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要充分挖掘学生们的内在潜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 更多的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尝试树立自己的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通过注重课本积累, 挖掘课内素材;挖掘教材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 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有益的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内素材,拓展课外,阅读衔接点,补充读书成果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个观点是叶圣陶老先生针对当时语文教学拘泥于教材, 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提出来的, 时至今日, 仍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我们需要正确看待教材的作用, 如果说教材的学习是“举一”, 那么运用教材学习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能力进行更为广泛的阅读就是“反三”。那么, 如何使学生能够逐渐地学会“举一反三”, 在具体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来落实呢?下面笔者就如何挖掘课内素材、用足用活教材, 拓展课外阅读方面, 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注重课本积累, 挖掘课内素材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就像建筑一座高楼一样, 应该是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地来建设起来, 学习也是如此。就目前学校教学来看, 语文学科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但同时也是最难见到成效的一门学科, 它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坚持投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够逐渐看到成效, 所以积累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曾经说:“写作教学的目的, 在于养成学生的两种习惯:一, 有所积累, 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 每逢用文字发表, 须尽量在技术上用出来。”这里叶老强调的第一个习惯正是知识积累。

就现在语文能力的要求来看, 在考试中呈现出来的是学生对于语文相关素养的把握能力, 如阅读、表达、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属于死记硬背的知识越来越少。就现在来看仅仅局限于古诗词、名篇名句部分需要学生记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大量的知识还是隐性的知识, 这说明我们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课内素材, 充分重视课本的积累。具体来说, 对于一篇课内文章, 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的词汇、语句和典型的表达方式, 这是基础的部分。同时,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于所学要做出适当的补充和扩展,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才能够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全方位的提升。

二、挖掘教材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 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有益的补充

崔峦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 用好教科书, 紧扣文本, 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 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这就指出了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拓展的辩证关系。现行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中外名著的节选, 教学时, 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既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收获更多的知识, 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增强教学的效果。

例如, 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片小说《故乡》, 当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喜欢上这个健康、淳朴, 有着一肚子新奇见闻的小男孩后, 鼓励学生阅读短篇小说《故乡》, 了解闰土一生的命运发展, 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有些课文是节选了原著的一部分内容, 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学生无从知晓。这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金钱的魔力》, 节选自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插入原著《百万英镑》中的相关片段, 欣赏之后, 我提出问题:打开窗子的是什么人呢?文中的“我”如此贫困, 他手里的百万英镑是怎么来的?他在买衣服的时候受到店员和老板前后天差地别的对待, 此后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学生为了弄明白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 解除心中疑团, 自然会产生阅读期待, 产生了进一步去阅读这篇小说的愿望。在读书之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根据《百万英镑》拍成的同名电影, 领略名著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 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 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拓展的课外读物不及时督促, 学生往往会三分钟热度, 最后不了了之。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检验学生阅读成果, 我们要把拓展出去的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收获的快乐。读书成果展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读书知识竞赛

小学生对参与竞赛的热情特别高涨, 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 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氛围里, 进一步增强阅读的的兴趣与信心。我们可以举行“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古诗诵读”“经典诵读表演”“读书故事会”“读书明星评选”“诗词诵读大王”等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二) 读书笔记展评

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 并指出优缺点, 明确努力方向。完成好的给予表扬鼓励, 完成不好的给予个别指导。评出“读书小能手”“优秀读书笔记”等, 这样以表彰奖励的形式加以鼓励, 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 课堂, 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 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而不是终点, 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 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 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参考文献

[1]尤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J].新教育, 2009 (2) .

[2]朱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 2009 (11) .

[3]王思红.学会阅读——谈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14 (3) .

[4]尹敏, 施焰.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 2012 (1) .

[5]许建中.语文学习规律研究刍议[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 .

拓展素材 篇2

一位印第安人和他的朋友,在美国纽约繁华的街市曼哈顿散步。人声车声,鼎沸嘈杂。可是,印第安人说他听见了蟋蟀的叫声。朋友摇头不信,认为这是印第安人的幻觉。印第安人径直走到一处花坛。

在花坛的草木地下,他的朋友,惊讶地看到了正在鸣叫的一只蟋蟀。

倾听什么样的声音是有选择的。自然的声音,在印第安人的耳鼓中是最响亮的,它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因此在众声喧哗中,印第安人能听见一只蟋蟀的叫声,而我们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只听见人声车声。

在我居住的小区,一位母亲靠听觉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当她走过了几条街,突然在嘈杂的人流中听见了孩子的哭声,她循着哭声返回家里,保姆把四岁的孩子锁在家里,自己上了菜市场,大哭的孩子正搬着椅子上了阳台„„

邻居们说她凭借的是担忧和预感。我不敢肯定,她是否确凿听见了孩子的哭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她的听觉中,选择性地填满了孩子的一颦一息。于是这个幸运的巧合,其中也一定包含了必然。

你看,大街上,那些人在侧耳倾听,他们在寻找一种声音,是自己熟悉、关注或对自己有益的声音。

声音并非一味地用分贝来计量。音乐家对音符是敏感的,他们能在梦中听到旋律。古瓷是无声的,而文物鉴定专家能从发光的釉面听到声音,听见来自远古的声音。一位有经验的渔民,即便离开大海很远,也能听见大海的潮声。圣贤大哲倾听内心的声音,能够为时代与历史把脉。

在有声处倾听一下无声吧。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有人形象地比喻:“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房子里,每个人都在放大喉咙喊叫。为了让他们听到我说的话,我只好比他们还大声。于是没有人知道别人在讲什么。”在各种嘈杂的声音中,倾听需要分辨,需要我们用听觉和心灵排除浮躁的干扰。“大音希声”,需要练就一双敏感而聪慧的耳朵。

先知的声音总显得微弱,但人们选择了它,即避免了盲从和愚昧。政治家选择倾听底层民众的声音,能历练出开明和睿智,从而有善治。倾听求助者的呼号,为民间疾苦而动容,世间才有了慈善家„„

新鲜写作素材解析与拓展训练 篇3

【素材之一】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20年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1950年,准备启程回国的钱学森突然被关进了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1954年4月,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宣布取消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可钱学森夫妇的行动仍然受到限制。1955年6月的一天,蒋英带着两个孩子,伴着钱学森佯装上街闲逛。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特务的盯梢,溜进了一家咖啡馆。蒋英一边喝咖啡,一边逗着孩子玩耍,钱学森则以香烟盒代替纸,用中文写了一封信:“……阻碍归国的禁令已于4月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友之愿难偿,戚戚然久之……恳请祖国助我……”钱学森的这封短信几经辗转,终于转呈给周总理。

周总理当即要求驻美大使王炳南想尽一切办法,让钱学森早日回国。1955年8月1日下午4时,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再次复会。王炳南大使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盒上的信及翻译件摆到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顿时哑口无言。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走过罗湖口岸,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用。而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思考解析】

导弹、卫星、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学,钱学森的专业领域虽然并不直接关乎民生,但是,钱老的故事却能够被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一种精神、一种骄傲。“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爱国精神做支撑,钱老不会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携妻儿冲破那么多的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如果没有强大的奉献精神做支撑,钱老不会带领科技人员在荒山戈壁里,从事长达数十年的艰苦研究,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钱学森身上最光辉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是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人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尊重,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拓展训练】

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从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到钱学森的“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都是中华之魂,它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它是一支点燃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熊熊火炬,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请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写好这道话题作文,同学们必须着重注意三点:一是化抽象为形象,有感而发。“爱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从概念出发,就会把文章写空,写成口号式、说教式的文章。如果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就会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动笔前,同学们可这样构想:哪些人是爱国的?譬如屈原、李白、杜甫、陆游、钱学森等。哪些人不爱国?譬如秦桧、汪精卫等。爱国体现在哪些方面?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不是爱国?如此联想,我们就可以把“爱国”这个抽象的概念,化为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可从祖国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写起,谈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也可谈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等,抒发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当然也可把历史与现实进行比较,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引起深思,在思考中表现爱国之情。二是以小见大,凸现主旨。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的现象,但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譬如,从对国旗的热爱、不在人民币上涂写等“小处”着笔,同样可彰显爱国精神。三是认真选体,展示特长。这道题要求“文体不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和材料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譬如,表现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可选择记叙文来写,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就行,能有精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就更好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祖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强大、科技的发展,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可用散文去讴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冷静思考,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期盼,则要在叙事的基础上加以议论,可写成议论文,在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素材之二】

“科学报国”

阔别二十年,重新回到祖国的钱学森一心想着实现“科学报国”的理想。1956年10月,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并出任首任院长。而此时的中国,在导弹研制方面就像一张白纸,许多与导弹相关的词汇都是钱学森亲自翻译的,他又像在麻省理工学院一样拿起了教鞭,为新来的大学生们教授导弹概论。经过不断摸索、试验、失败、困苦,1964年东风二号导弹顺利发射,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中近程导弹。三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此时,实现两弹结合、使中国拥有导弹核武器的艰巨任务,又摆在了钱学森面前。1966年,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四年后,中国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划破长空。“两弹一星”的计划全部实现,此时的钱学森,已是年近花甲。晚年的钱学森,仍然密切跟踪最新现代科技的发展,但他最关注的是一个更加宏观的问题: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改革现行教育制度。

【思考解析】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以自己严谨、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在中国,对钱学森的尊重,几乎就象征着对知识、对科学的崇尚。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钱学森这位科学巨人以奉献作为人生的目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科学探索的需要,心甘情愿奉献一生,必将赢得世人的敬重。

【拓展训练】

“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对科技界巨擘钱学森的颁奖辞:“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科学技术,它使世间万物充满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幸福与方便。科学技术,它在暗处微微透出若隐若现的光芒,激励着人们前进,推动着文明发展。科学技术,它是一个神圣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求,去发现。

请以“科技之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以“科技之光”为话题作文,给了同学们一个宽泛的写作范围。构思时,只要与“科技”有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既可以写实际生活,也可以写想象世界;既可以写科技进步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也可以从利与弊的角度谈当代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双重影响。既可以写成记叙文,将发生在自己身边与“科技之光”相关的事生动地描述下来,又可以写成书信,让读者在感受科技之光的过程中受到启迪与教育;既可以写成科幻作品,在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系,又可以写成议论文,选取一个较小的切入点,运用科技的例子加上理论来证明观点。另外,写好这道题要求同学们必须初步了解近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以及当代世界科技革命的基本情况,对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挑战有个基本认识,同时,还须掌握像钱老“科学报国”之类的具体翔实、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只有这样,动笔时,才能把学习、掌握、运用科学技术同个人的使命、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写出佳作。

【素材之三】

全面发展的典范

钱学森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纵观钱老的一生,德智体美无不达到顶峰。”附中刘沪校长说。钱老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怀一直令国人感动和钦佩。钱学森是中国的科技巨人,也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会议上,钱学森被授予“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9年他又被国际媒体选为“影响20世纪科技发展的20位世界级科技巨人”之一。钱老经历了时代变换的风云,承受了科学研究的辛劳,其生命轨迹也近1个世纪。刘沪认为这和他从小热爱体育运动不无关系。同时,钱老喜欢画画,而且画技不俗,还擅长吹圆号、吹口琴。热爱艺术的钱老一生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2005年7月29日和2009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登门看望钱老,钱学森当面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建议,钱老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思考解析】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是“诚、爱、勤、勇”,校训所提出的四个方面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必备人格特征。6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大师的影响很深,对大师的一生,对大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的教育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所提倡的竞争意识、独生子女政策下父母对子女更高的期待、全社会的舆论环境以及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教育变得更加功利了。此时此刻,回眸全面发展的典范钱学森的成长历程和教育背景,是否也有值得教育界、学生父母和莘莘学子领悟和思考借鉴之处?

【拓展训练】

材料1:

随着市场热门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大学考研的人数成倍增长,但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许多一级学科因缺乏实惠,报考人数寥寥无几。

材料2:

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赛又德曾提出捐款340万美元,把牛津大学建设成世界级工商管理学院的建议,遭到牛津大学学监们的拒绝。他们自豪地说,只有我们牛津人才真正理解大学的含义,那就是大学的目标是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联系中学实际,以“成材先需立人”为话题写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综合审视两则材料,可以把作文立意确定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不应该被物质利益所驱使,只注重培养市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忽视人的个性张扬与理想创见的教育,是一种短视行为。只有使独立的人格、自我意识得以实现,并开发出自身潜在的创造力,才能达到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素材之四】

创新精神是“玩”出来的

钱老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没有考试追高分的压力,他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玩”。其实他的“玩”就是读课外书、动手实验和外出实践。生物课上,老师常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钱老当时就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几何课老师用桐城派古文的风格写讲义,讲课时还拉着腔调念讲义,“很带味”;虽然当时学校还很穷,但是化学实验室却对学生随时开放,钱先生在那段时间做了很多化学实验。教育家林砺儒是钱老的校长,却不是他的任课老师。为此,钱学森的父亲特地找到林校长,请他额外辅导自己的儿子。林校长并没有答应下来,而是出了几道题,要考考小学森。两个大人正在聊天,却发现小学森跑出去玩了,而他的答题卷子却放在桌上。他的解答深得林校长认可,于是,林校长收下了这个学生,教授他伦理学。钱老1984年4月20日接受北京师大附中教师访问时说:“当时附中的选修课很多,每天中午大家吃了午饭,在教室里互相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什么都有……”

【思考解析】

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钱老中学时代的“玩”就彰显了其个性。钱老的“玩”似乎与创新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玩”可出兴趣,一种由事业心、对事业的热爱引发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创新的“催化剂”。兴趣广泛,头脑灵活,思想活跃,灵感易至。一旦小成,狂喜如童,兴趣更浓,形成良性循环,形成最佳创新氛围。正是这种没有过多限制、形式多样的“玩”让钱老对知识充满了兴趣,他博览群书,对探索新知充满了向往,从而成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拓展训练】

英国的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循环图。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个闯了祸的小学生的作品。当年,小学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心,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就杀了一只狗,谁知这只狗恰巧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完成上述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著名的解剖学家。

请以“闯祸与创新”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思路点拨:

根据提示,此文应以“闯祸与创新”的关系为写作中心。显然,我们要对“闯祸”这一在人们观念中属贬义的行为作出重新认识和评价。也许有些“闯祸”确实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和灾难,但也有些“闯祸”恰恰是对旧事物的破坏,对旧传统的反叛,因此,就带有一种革命性的色彩,具有创新的内涵。构思时,可以写写生活中的这类事件,也可以虚构故事来表现“闯祸”的深刻内涵,揭示“闯祸与创新”这一道理。譬如用童话、寓言故事等来演绎,也可以自编小说来反映。

【素材之五】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2001年,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一百万港币。钱学森将这笔钱捐给中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并说了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生活中的钱老一直是这样。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就住到中关村科学院,把在杭州、上海的几处房产,都捐给了国家。1960年,搬进航天部大院后,至今没有动过。组织上曾经多次给他安排新居,他都不要。1958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上奖金,共计1.15万元。一次到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授课时,钱老发现,许多听课学生家庭贫困,连必备的学习用具都买不起。于是,这1.15万元被钱老悉数捐出,用于给力学系的学生买学习用具。1962年,他的《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出版,获得了3000多元稿费。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十分困难。他将这笔稿费作为党费上缴给组织。1978年,他将组织上为父亲钱均夫落实政策补发的3000多元的工资,也交了党费。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让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代他写了一份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思考解析】

钱学森是一名“人民科学家”,他做人的原则是:“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老就已捐款上百万元。何也?因为他心系祖国,忠于人民,将毕生都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一切为民的利益观,和他卓著的科学成就同样为人们所铭记。而有些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做法,见钱眼开、贪赃枉法的行为,奢靡荒诞、腐败堕落的生活,只会腐蚀思想和灵魂,利令智昏,不仅祸国殃民,也会让个人在各种欲望纠缠中痛苦迷失,更无法成就人生价值。如今,我们对98岁高龄仙逝的钱先生的追念,其实是对一段燃情岁月的怀念,以及对这个时代腐朽气息的批判。

【拓展训练】

人人都渴望拥有财富,但不同的人对财富的看法不同:有的人认为财富就是金钱,有的人认为财富是智慧,有的人认为财富就等于权力……

请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①我是一个大富翁——从对财富的认识出发,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写一篇记叙文。我的财富是父母对我的关爱。我自幼体弱多病,父亲便每天陪我去晨练,现在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我们从来都没间断过。妈妈不但是我的“营养大师”,而且是我的忠实听众和军师。每当我遇到困难,妈妈总是积极给我想对策,帮我解决。我虽然还没工作挣钱,但我却拥有无尽的财富。

②贫穷带来的财富——从贫穷也是一笔财富入手,编一则故事。张远蒙小的时候家很穷,因此他从小就懂得要努力、节俭。在乡邻资助他上学的过程中,他又体会到了爱心的重要性。当他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时,他靠的是生活告诉他的真理。几年后张远蒙成为一位知名的企业家,别人笑问他现在身价多少,他说:“我的财富有七个字:努力、节俭、有爱心,这是贫穷带给我的财富,是金钱买不到的。”

③所罗门的选择——改编神话故事,通过所罗门王的选择说明智慧才是真正的财富。上帝让所罗门从金钱、权力、智慧中选择一样,所罗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智慧。他凭着智慧生产、经商,使自己家的财产富可敌国。同时他又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深得民心。当老国王因病去世时,国内的百姓都推举所罗门做希伯来人的国王。他凭着智慧使人民安居乐业,征战四方,使得他在位的时期成了希伯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④财富论坛——采用采访记录的形式,通过各行各业人士对财富的不同看法表现出身份职业等对思想认识的影响。政治家:人民安居乐业是我最大的财富;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大学生:财富是贫穷中的努力,是有爱心;下岗工人:对生活的信念是我的财富;财经专家:财富是金钱,更是致富的方法和经验。

拓展素材 篇4

肯尼亚山林里有一种鸟,因为其在地上活动时经常跳跃着前行,因此得名跳跳鸟。

跳跳鸟非常惹人喜爱,可它却经常遭受其他动物欺侮。这得从跳跳鸟身上经常发生的三种情况说起:第一种情况,跳跳鸟在某个清晨总会被许多鸟类甚至其他动物撵得无处躲藏,最终被攻击而受伤。第二种情况,正在和其他跳跳鸟一起觅食的一只,突然会发出一阵急促的嘈杂声,叫声过后,它便会遭到其他跳跳鸟的攻击。第三种情况,跳跳鸟会突然攻击离它不远处的沙罗鸟,可它最终却被沙罗鸟啄得不像样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呢?一位研究人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不懈地跟踪观察,解开了这个谜。

第一种情况,那是因为跳跳鸟特别悲观,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它便开始哀叫,有时甚至整晚整晚一直在叫,这让许多动物无法休息,因此,天亮的时候,附近的动物都来找它算账。第二种情况是它们都在找食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争执,有些跳跳鸟很强势,会怒叫着冲向其他跳跳鸟,其他鸟哪里会服气,它们便会合力攻击这只有些强势的鸟。第三种情况,那是跳跳鸟正在啄食树洞里的木虫,它的短嘴啄不到,它就气得使劲地啃咬树干、敲打树洞。在这时,如果遇上同样找食木虫的沙罗鸟,它就会冲上去啄咬它,可它根本不是沙罗鸟的对手,往往被啄的血淋淋。

上一篇:新实践教学下一篇:青年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