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使用后评价(共7篇)
建筑师使用后评价 篇1
使用后评价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完成后, 由使用者使用, 然后对使用者的实际使用情况与建筑设计的设计情况进行比较, 得到使用者对建筑设计的评价。使用后评价的关注点在于建筑设计的实际使用状况和使用者对建筑设计的意见。使用后评价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有效的改良意见, 使建筑设计更加接近使用者的需求, 有效促进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通过对使用后评价进行研究, 分析使用后评价对我国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其意义, 希望可以促进建筑设计中使用后评价的应用, 以提高我国建筑设计的质量。
1 使用后评价的概念和作用
1.1 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使用后评价的英文简称为“POE”, 是指在建筑设计完成后, 对其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施工后评价注重建筑设计的实际使用情况, 使用者评价可以帮助设计师寻找到有待改进之处。使用后评价是收集的使用后的反馈信息, 可为同类建筑设计提供有效的帮助。
1.2 使用后评价的作用
建筑设计的好坏, 只有使用之后才能感受到, 因此, 使用者的评价也是最具价值的评价。使用后评价可以帮助设计师对建筑设计进行改进, 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提高建筑的质量和舒适性;使用后评价有利于建筑设计规则的制订, 促进建筑设计形成明确的设计标准;使用后评价是在建筑设计完成后对使用信息进行收集, 因此, 提高了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使用后评价可以有效检查设计方案、设计目标是否合理。积累大量的使用后评价信息, 能够促进建筑设计质量的提升。使用后评价注重建筑设计的节能、节材、节地和节水, 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帮助。
2 使用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1 强调了建筑设计的实证评价
使用后评价是从建筑设计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对使用者的评价进行收集, 重视对实际使用结果的分析, 并结合评价结果对建筑设计进行综合改进。这种方法使建筑设计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传统的建筑设计仅仅将设计师的主观判断作为整个建筑设计的标准。也就是说, 传统的建筑设计是以少数人的标准为依据。这不能保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导致使用者对建筑设计不满意, 不能使建筑设计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而使用后评价是建立在对建筑设计体验之后的实证评价上, 更能体现出多数人对建筑设计的需求, 有效提高了建筑设计使用者的满意度。
2.2 拓展了建筑设计的思路
传统的建筑设计只注重对建筑物的本体进行设计, 在改进过程中也仅局限于对建筑主体进行改进, 使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仅仅围绕建筑主体。而将使用后评价引入建筑设计中, 可以根据使用者使用后的评价对建筑设计进行改进, 使建筑设计的改进有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并且拓宽了建筑设计的思路, 使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更加亲民、务实。
将使用后评价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是大众思想的聚集, 为建筑设计拓展了设计思路。传统的建筑设计并没有考虑使用者的需求, 使建筑设计完成后出现了很多问题, 导致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下降。使用后评价的应用使建筑设计的设计师以使用者需求为出发点, 跳出了传统建筑设计的圈子, 引导设计师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从而使建筑设计更加合理, 降低了建筑设计各类问题发生的概率。例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设计师需要考虑使用者的文化差异、民族差异、所生活地区的气候差异等, 考虑的问题更加全面, 用更加全面的思维来应对不同的使用者需求。
2.3 提高了建筑设计的管理水平
使用后评价是一种信息反馈机制, 加强了对建筑设计的监管, 提高了建筑设计的管理水平。使用后评价使建筑设计的标准更加清晰, 并可以对设计完成的建筑与相关建筑进行对比, 避免仅仅利用专家经验对建筑设计进行管理, 造成建筑设计存在漏洞。利用使用后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建筑设计进行管理, 不仅使建筑设计的结果更加可控, 还使建筑设计的整体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4 推动了建筑设计的民主化进程
使用后评价使使用者直接参与到了建筑设计的决策过程中, 设计师通过使用者反馈的信息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更改, 避免了原本仅仅由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而产生的众多弊病, 使建筑设计的民主性得到了体现。使用者在使用建筑时, 会将建筑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建筑舒适度、采光效果等与建筑相关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这些信息可以为其他建筑的设计提供更多帮助, 推动了建筑设计的民主化进程。
3 使用后评价对我国建筑设计的意义
使用后评价可以辅助建筑设计, 有效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 促进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设计正处于发展阶段, 想要实现建筑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 增强建筑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就要及时更新设计理念, 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质, 保证建筑设计可以从多角度入手, 不再局限于设计师的观念。
要想将使用后评价引入建筑设计中, 就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使用后评价体系, 同时, 政府部门和房地产企业也要对该体系进行积极推广, 使使用后评价在建筑设计中形成规模, 带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使用后评价对我国的建筑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效提高了我国建筑设计水平, 不仅使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还使建筑设计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4 结论
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 使我国的建筑设计可以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 体现了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促进了我国建筑设计观念的进步和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 实现了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阐述使用后评价对我国建筑设计的影响和意义, 希望可以促进建筑设计中使用后评价的应用, 为后续更多建筑提供设计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益飞.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浙江大学月牙楼中庭空间改造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5.
[2]周玲.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旧住区整治更新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 2014.
[3]苏实, 庄惟敏.试论建筑策划空间预测与评价方法——建筑使用后评价 (POE) 的前馈[J].新建筑, 2011 (03) :107-109.
建筑师使用后评价 篇2
【关键词】采空区;覆岩破坏;荷载影响深度
Gob after the end of the building mobile Basin suitability assessment
Duan Ji-ping
(Jincheng coal mine prod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center Jincheng Shanxi 048000)
【Abstract】For the longwall face in terms of regular large-scale mining,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ended, the local table is less than half the cumulative sinking 30mm, ground movement can be considered stable at this time. Mined in this area when the surface is not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the surface will remain in this steady state. However, if the mined-out area on the surface of this new building (structures), may undermine the balance of this already, leaving the re-occurrence of the larger overburden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Key words】Gob;Overburden failure;Loads affect the depth of
1. 概况
某地拟建一甲醇厂,其中一部分为××煤矿的采空区,该区域地下老采空区开采时间大部分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采煤层有3和9号2层煤,采深80~130米,总采厚6米左右。
对于长壁工作面正规大面积开采而言,地下煤层开采结束以后,当地表半年累计下沉量小于30mm,此时可认为地表移动稳定。当在此采空区地表不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时,地表会一直保持这种稳定状态。但若在此采空区上地表新建建(构)筑物,由于新建建(构)筑物的荷载向地下有一定影响深度,当这个深度与地下采空区的垮落带、断裂带相交叠时,就会破坏垮落断裂带业已平衡状态,而使覆岩重新发生较大的移动变形。
2. 覆岩破坏高度计算
(1)煤层开采后,一般上覆岩层形成垮落带、断裂带、弯曲带。在垮落带,岩层被断裂成块状,岩块间存在较大孔隙和裂缝。在断裂带,岩层产生断裂、离层、裂缝,岩体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在弯曲带,岩层基本上呈整体下沉,但软硬岩层间可形成暂时性离层,其岩体结构破坏轻微。因此,垮落带、断裂带的岩层虽经多年的压实,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裂缝和离层,其抗拉、抗压、抗剪强度明显低于原岩的强度。如果新建建筑物荷载传递到这两带,在附加荷载作用下会进一步引起沉降和变形,甚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2)垮落断裂带的发育高度,主要与开采煤层的厚度、倾角、开采尺寸、覆岩岩性、顶板管理方法等有关,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选取计算公式如下:
(3)需要说明的是,地基附加应力是从基础底面算起的,地基自重应力是从地面算起的,两者相差20m,计算地基附加应力相当于地基自重应力10%处深度,即为建筑荷载影响深度,此处气化框架、产品罐区的建(构)筑物荷载影响深度分别为39m、60m(从地面算起)。
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荷载影响深度取60m,也即:H影=60m。
4.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
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垮落断裂带不再因新加建筑荷载扰动而重新移动时,最小采深(H临)应该大于垮落断裂带高度(H裂)与建筑荷载影响深度(H影)两者之和,即:
H临>H裂+H影
当实际采深大于H临时,建筑荷载不会使垮落断裂带重新移动;当实际采深小于H临时,覆岩和地表会再次发生较大的不均匀移动。
根据前面计算,H裂=15m,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荷载影响深度H影=60m,两者之和为75m,而该区域煤层开采深度为80~130m,即最小采深为80m。因此,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荷载不会使采空区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
5.结论
作为计算基础,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荷载不会使采空区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若改变基础尺寸或单位面积建筑荷重增大,则建筑荷载影响深度也相应增大,当荷载比之大时,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荷载可能使采空区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对新建建(构)筑物的保护不利,应对地下采空区进行注浆处理或加大建(构)筑物的抗变形结构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4.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2.
【摘 要】对于长壁工作面正规大面积开采而言,地下煤层开采结束以后,当地表半年累计下沉量小于30mm,此时可认为地表移动稳定。当在此采空区地表不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时,地表会一直保持这种稳定状态。但若在此采空区上地表新建建(构)筑物,就可能破坏这种已平衡状态,而使覆岩重新发生较大的移动变形。
【关键词】采空区;覆岩破坏;荷载影响深度
Gob after the end of the building mobile Basin suitability assessment
Duan Ji-ping
(Jincheng coal mine prod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center Jincheng Shanxi 048000)
【Abstract】For the longwall face in terms of regular large-scale mining,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ended, the local table is less than half the cumulative sinking 30mm, ground movement can be considered stable at this time. Mined in this area when the surface is not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the surface will remain in this steady state. However, if the mined-out area on the surface of this new building (structures), may undermine the balance of this already, leaving the re-occurrence of the larger overburden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Key words】Gob;Overburden failure;Loads affect the depth of
1. 概况
某地拟建一甲醇厂,其中一部分为××煤矿的采空区,该区域地下老采空区开采时间大部分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采煤层有3和9号2层煤,采深80~130米,总采厚6米左右。
对于长壁工作面正规大面积开采而言,地下煤层开采结束以后,当地表半年累计下沉量小于30mm,此时可认为地表移动稳定。当在此采空区地表不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时,地表会一直保持这种稳定状态。但若在此采空区上地表新建建(构)筑物,由于新建建(构)筑物的荷载向地下有一定影响深度,当这个深度与地下采空区的垮落带、断裂带相交叠时,就会破坏垮落断裂带业已平衡状态,而使覆岩重新发生较大的移动变形。
2. 覆岩破坏高度计算
(1)煤层开采后,一般上覆岩层形成垮落带、断裂带、弯曲带。在垮落带,岩层被断裂成块状,岩块间存在较大孔隙和裂缝。在断裂带,岩层产生断裂、离层、裂缝,岩体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在弯曲带,岩层基本上呈整体下沉,但软硬岩层间可形成暂时性离层,其岩体结构破坏轻微。因此,垮落带、断裂带的岩层虽经多年的压实,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裂缝和离层,其抗拉、抗压、抗剪强度明显低于原岩的强度。如果新建建筑物荷载传递到这两带,在附加荷载作用下会进一步引起沉降和变形,甚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2)垮落断裂带的发育高度,主要与开采煤层的厚度、倾角、开采尺寸、覆岩岩性、顶板管理方法等有关,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选取计算公式如下:
(3)需要说明的是,地基附加应力是从基础底面算起的,地基自重应力是从地面算起的,两者相差20m,计算地基附加应力相当于地基自重应力10%处深度,即为建筑荷载影响深度,此处气化框架、产品罐区的建(构)筑物荷载影响深度分别为39m、60m(从地面算起)。
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荷载影响深度取60m,也即:H影=60m。
4.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
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垮落断裂带不再因新加建筑荷载扰动而重新移动时,最小采深(H临)应该大于垮落断裂带高度(H裂)与建筑荷载影响深度(H影)两者之和,即:
H临>H裂+H影
当实际采深大于H临时,建筑荷载不会使垮落断裂带重新移动;当实际采深小于H临时,覆岩和地表会再次发生较大的不均匀移动。
根据前面计算,H裂=15m,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荷载影响深度H影=60m,两者之和为75m,而该区域煤层开采深度为80~130m,即最小采深为80m。因此,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荷载不会使采空区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
5.结论
作为计算基础,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荷载不会使采空区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若改变基础尺寸或单位面积建筑荷重增大,则建筑荷载影响深度也相应增大,当荷载比之大时,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荷载可能使采空区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对新建建(构)筑物的保护不利,应对地下采空区进行注浆处理或加大建(构)筑物的抗变形结构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4.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2.
【摘 要】对于长壁工作面正规大面积开采而言,地下煤层开采结束以后,当地表半年累计下沉量小于30mm,此时可认为地表移动稳定。当在此采空区地表不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时,地表会一直保持这种稳定状态。但若在此采空区上地表新建建(构)筑物,就可能破坏这种已平衡状态,而使覆岩重新发生较大的移动变形。
【关键词】采空区;覆岩破坏;荷载影响深度
Gob after the end of the building mobile Basin suitability assessment
Duan Ji-ping
(Jincheng coal mine prod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center Jincheng Shanxi 048000)
【Abstract】For the longwall face in terms of regular large-scale mining,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ended, the local table is less than half the cumulative sinking 30mm, ground movement can be considered stable at this time. Mined in this area when the surface is not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the surface will remain in this steady state. However, if the mined-out area on the surface of this new building (structures), may undermine the balance of this already, leaving the re-occurrence of the larger overburden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Key words】Gob;Overburden failure;Loads affect the depth of
1. 概况
某地拟建一甲醇厂,其中一部分为××煤矿的采空区,该区域地下老采空区开采时间大部分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采煤层有3和9号2层煤,采深80~130米,总采厚6米左右。
对于长壁工作面正规大面积开采而言,地下煤层开采结束以后,当地表半年累计下沉量小于30mm,此时可认为地表移动稳定。当在此采空区地表不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时,地表会一直保持这种稳定状态。但若在此采空区上地表新建建(构)筑物,由于新建建(构)筑物的荷载向地下有一定影响深度,当这个深度与地下采空区的垮落带、断裂带相交叠时,就会破坏垮落断裂带业已平衡状态,而使覆岩重新发生较大的移动变形。
2. 覆岩破坏高度计算
(1)煤层开采后,一般上覆岩层形成垮落带、断裂带、弯曲带。在垮落带,岩层被断裂成块状,岩块间存在较大孔隙和裂缝。在断裂带,岩层产生断裂、离层、裂缝,岩体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在弯曲带,岩层基本上呈整体下沉,但软硬岩层间可形成暂时性离层,其岩体结构破坏轻微。因此,垮落带、断裂带的岩层虽经多年的压实,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裂缝和离层,其抗拉、抗压、抗剪强度明显低于原岩的强度。如果新建建筑物荷载传递到这两带,在附加荷载作用下会进一步引起沉降和变形,甚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2)垮落断裂带的发育高度,主要与开采煤层的厚度、倾角、开采尺寸、覆岩岩性、顶板管理方法等有关,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选取计算公式如下:
(3)需要说明的是,地基附加应力是从基础底面算起的,地基自重应力是从地面算起的,两者相差20m,计算地基附加应力相当于地基自重应力10%处深度,即为建筑荷载影响深度,此处气化框架、产品罐区的建(构)筑物荷载影响深度分别为39m、60m(从地面算起)。
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荷载影响深度取60m,也即:H影=60m。
4.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
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垮落断裂带不再因新加建筑荷载扰动而重新移动时,最小采深(H临)应该大于垮落断裂带高度(H裂)与建筑荷载影响深度(H影)两者之和,即:
H临>H裂+H影
当实际采深大于H临时,建筑荷载不会使垮落断裂带重新移动;当实际采深小于H临时,覆岩和地表会再次发生较大的不均匀移动。
根据前面计算,H裂=15m,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荷载影响深度H影=60m,两者之和为75m,而该区域煤层开采深度为80~130m,即最小采深为80m。因此,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荷载不会使采空区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
5.结论
作为计算基础,拟建工程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荷载不会使采空区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若改变基础尺寸或单位面积建筑荷重增大,则建筑荷载影响深度也相应增大,当荷载比之大时,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荷载可能使采空区再次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对新建建(构)筑物的保护不利,应对地下采空区进行注浆处理或加大建(构)筑物的抗变形结构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4.
建筑师使用后评价 篇3
关键词:展厅,使用后评价,SPSS分析
1 概况
为了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在2005年对原有的建筑系馆进行了改扩建。改建后的建筑系馆较好的满足了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 更进一步促进了学院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此过程中, 新建的主展厅成为学院最主要的公共交往空间, 展厅平面图见图1。本文旨在了解学院师生对于新建的主展厅的满意度, 发现现有展厅的一些不足之处, 以期为学院未来的建设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研主要依据使用后评价体系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 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的方式深入研究影响展厅使用的各个因素。使用后评价根据其深入程度又可分陈述式、调查式和诊断式三种。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花费的时间、开支和操作内容上的不同, 本次调查研究应当属于陈述式使用后评价。此次调研所用的调查问卷为自填问卷, 主要采用SD量表的形式, 对可能影响展厅使用的各个要素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查, 并将每个因素的满意度分为5个评价等级:很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 它们分别对应5个顺序尺度为5, 4, 3, 2, 1。所谓SD量表法, 简称Semantic Differential法, 是建筑策划的一种方法。从字面上讲, SD法是指语言学的解析方法, 即运用语义学中“语言”为尺度进行心理实验, 通过对各种既定尺度的分析, 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的概念和构造。在此次拟定的SD量表中, 各个因素在总体上可大致分为总体环境评价、物理环境因素评价、人体工程学因素评价、心理环境因素评价和其他因素评价五大类, 但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 为了避免因拟卷人对被验者的不必要的诱导而影响调查的真实性, 将调查的34个要素进行了随机排列, 以提高调查的客观性。
3 研究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一共随机抽取了学院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55份问卷, 回收53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51份。为了最终的调研能够顺利的展开, 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进行了问卷试填, 及时纠正了问卷设置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为后来问卷调查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将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从所有变量的通用统计描述所得均值可知, 现有展厅的选址以及可达性这两项因素的均值分别为4.226 4和4.358 5, 是所有变量中得分最高的两项, 也就是说一共被调查的51名学生对现有展厅的选址和可达性这两项是普遍比较满意的。外界干扰、展厅与庭院的关系、无活动时展厅的气氛、噪声干扰、展厅使用时的空间感受、空气质量、是否喜欢旁边有咖啡厅这七项的均值在3.0~3.5之间, 说明被调查者对这几项的满意度为一般, 有待进一步改进;而厕所对展厅的影响、极端条件下的室内温度状况和供休息的设施这三项的得分均在3分以下, 因而有必要重点加以关注和改善。
从各指标间的相关矩阵列表中可以看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列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现有展厅选址与展厅平时的室内温度状况、展厅的整体环境和谐度评价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2) 展厅的通风状况与使用时的空间感受、空气质量、展厅面积、使用频率、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性较高;
3) 展览布置的灵活性与展厅促进交往的作用、无活动时的展厅气氛、使用时的空间感受、吸引力、趣味性、空间尺度感、展厅面积、展板布置方式、整体环境、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4) 可达性与促进交往的作用、有活动时展厅的气氛、无活动时展厅的气氛、未使用时的空间感受、空间尺度感、场所感、视觉感受、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5) 促进交往的作用与展厅与庭院的关系、无活动时展厅的气氛、未使用时的空间感受、空间尺度感和对展厅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6) 整体色彩与噪声、未使用时的空间感受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7) 外界干扰与促进交往的作用、噪声和灯光色彩相关度较高;8) 展厅与庭院的关系与促进交往的作用、整体风格相关度较高;9) 有活动时展厅的气氛与可达性、未使用时的空间感受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10) 无活动时展厅的气氛与展览布置的灵活性、促进交往的作用、空间分隔和布局的合理性、空间尺度感和整体环境相关度较高;
11) 空间分隔和布局的合理性与无活动时展厅的气氛、噪声干扰、吸引力、整体风格和灯光色彩相关度较高;
12) 噪声干扰与整体色彩、外界干扰、空间分隔和布局及展板布置方式相关度较高;
13) 建筑材料的喜欢度与空间分隔和布局、未使用时的空间感受、吸引力、趣味性、场所感、整体风格、平时的室内温度状况、展板布置方式、整体环境的和谐度、灯光色彩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14) 使用时的空间感受与通风状况、展览布置的灵活性、无活动时的气氛、未使用时的空间感受、展厅面积、展板布置方式、供休息的设施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15) 未使用时的空间感受与展览布置的灵活性、可达性、促进交往的作用、整体色彩、有活动时的展厅气氛、建筑材料、使用时的空间感受、空间尺度感、整体风格、灯光色彩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16) 吸引力与展览布置的灵活性、空间分隔和布局、建筑材料、场所感、整体风格、整体环境、灯光色彩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17) 趣味性与展览布置的灵活性、空间尺度感、展板布置方式、整体环境、视觉感受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18) 空间尺度感与展览布置的灵活性、促进交往的作用、无活动时的展厅气氛、趣味性、整体风格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19) 场所感与吸引力、整体环境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20) 空气质量与通风状况、厕所对展厅的影响、平时的室内温度状况、极端条件的室内温度状况、自然采光、供休息的设施和灯光色彩相关度较高;
21) 人工照明与整体色彩、建筑材料、场所感和展板布置方式相关度较高;
22) 展厅面积与通风状况、展览布置的灵活性和使用时的空间感受相关度较高;
23) 使用频率与通风状况和供休息的设施相关度较高;
24) 厕所对展厅的影响与有活动时展厅的气氛、未使用时的空间感受和空气质量相关度较高;
25) 整体风格与空间分隔和布局、吸引力、空间尺度感、展板布置方式、整体环境、灯光色彩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26) 平时的室内温度状况与展厅的选址、建筑材料、极端条件下室内温度状况、自然采光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27) 极端条件时的室内温度状况与空气质量、整体风格、平时的室内温度状况、自然采光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28) 自然采光与展览布置的灵活性、平时的室内温度状况、整体环境、灯光色彩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29) 展板布置方式与展览布置的灵活性、趣味性、整体风格、视觉感受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30) 供休息的设施与使用频率、展板布置方式、视觉感受、灯光色彩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31) 整体环境与展厅的选址、展览布置的灵活性、无活动时的展厅气氛、建筑材料、吸引力、趣味性、场所感、整体风格、视觉感受、灯光色彩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32) 视觉感受与趣味性、展板布置方式、供休息的设施、整体环境、灯光色彩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33) 是否喜欢旁边有咖啡厅与展厅和庭院的关系、空间分隔和布局及灯光色彩相关度较高;
34) 灯光色彩与空间分隔和布局、吸引力、整体风格、整体环境、视觉感受和对展厅的总体评价相关度较高;
35) 对展厅的总体评价与展览布置的灵活性、建筑材料、吸引力、趣味性、空间尺度感、场所感、整体风格、展板布置方式、整体环境、视觉感受和灯光色彩相关度较高。
4 结论与建议
从前面各因素的通用统计描述中, 已经得出要想改善现有展厅的品质, 就必须对外界干扰、展厅与庭院的关系、无活动时展厅的气氛、噪声干扰、展厅使用时的空间感受、空气质量、是否喜欢旁边有咖啡厅这七个要素进行一定的改进, 并对厕所对展厅的影响、极端条件下的室内温度状况和供休息的设施进行重点改造。再结合上面对各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要想减少外界对展厅的干扰, 必须对外界噪声以及灯光色彩加以控制, 减少外界的干扰将有助于展厅在促进交往方面的功能;
2) 展厅与庭院的关系的密切程度直接关系到展厅的整体风格和促进交往的作用,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展厅与庭院的联系;
3) 要想改善无活动时展厅的气氛, 就必须进一步改善现有展厅展览布置的灵活性、空间分隔和布局的合理性和空间尺度感, 通过这些改进将进一步促进展厅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作用和提高展厅的整体环境品质;
4) 要想减少外界对展厅的噪声干扰, 就必须对展厅现有的空间分隔布局及展板的布置方式加以改进;
5) 要想改善展厅使用时的空间感受, 有必要改善现有展厅的通风状况, 提高展览布置的灵活性, 扩大现有展厅的使用面积, 改善展板的布置方式, 并提供更多的休息设施;
6) 要想改善现有展厅的空气质量, 就有必要改善展厅的通风状况, 减少厕所对展厅的影响, 改善平时和极端条件下的室内温度状况, 提供更充足的自然采光以及休息设施, 进一步改进灯光色彩;
7) 若想改善咖啡厅与展厅的关系, 就有必要增强展厅与庭院的关系, 改善展厅的空间分隔和布局, 提供良好的灯光色彩;
8) 从相关性分析中又可看到, 厕所对展厅的影响, 与展厅在使用时和未使用时的气氛和空气质量有着很大的联系, 因而很有必要减少厕所对展厅的负面影响;
9) 要想改善极端条件时的室内温度状况, 就有必要改善展厅的空气质量、整体风格和自然采光;
10) 从相关性分析中还可以看到, 供休息的设施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展厅的使用频率、视觉感受和灯光色彩的舒适度, 要想改善这一点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展板的布置方式。
从通用统计描述表中, 可以看到对现有展厅的总体评价的均值得分只为3.755, 处在3 (一般) 与4 (较满意) 之间, 也就是说被调查的53位学生对现有展厅的评价并不高, 因而有必要对展厅做进一步的改进, 以真正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此次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 得出了现有展厅在使用时较不合理的几个方面的要素和与这些要素紧密相关的其他要素, 为展厅在未来的进一步改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也期望能为同类型展厅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张颀, 安春, 啸聂云, 等.天津大学建筑馆改造用后满意度研究[J].建筑学报, 2006 (1) :86-87.
[2]朱小雷.大学校园环境的质化评价研究[J].新建筑, 2003 (6) :63-64.
[3]朱小雷, 吴硕贤.使用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的意义[J].建筑学报, 2002 (5) :119-120.
[4]陈建华.城市开放空间及其环境使用后评价[J].建筑科学, 2007 (9) :138-139.
海域使用后评价的初步研究 篇4
一、海域使用后评价的含义
(一) 海域使用论证含义
海洋工程项目开工前实施的海域使用论证评价, 是在海洋工程项目决策之前, 基于拟建工程选址现场调查的数据, 对拟建海洋工程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生态环境保护可靠性、投资建设可行性、社会影响效应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根据有关海域使用规定, 参照相应的海洋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海水水质标准等法规, 提出相关的预测结论, 为相关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二) 海域使用后评价
1. 海域使用后评价含义
海域使用后评价是指海洋工程项目建成并正式投入生产运营一段时间以后, 通过对该海洋工程项目实际发生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影响和环境影响进行调查研究, 并同该海洋工程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中的预测评价成果进行对比, 复核该海洋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实际发生情况和动工前的海域使用论证评价中预测结果的差异。一方面重新评估海域使用论证评价中的预测成果和评价的合理性;一方面对该海洋工程项目建成后的实际社会影响, 经济效益和环境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 全面反映该海洋建设项目对海域的实际影响和补偿措施的有效性, 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发现出现的问题和误差的原因, 评价该海洋工程项目施工前的海域使用论证评价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从而提高相关企业和涉海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 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经济管理、社会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不仅是提高资金合理利用, 投资效益及海洋管理和决策的一种技术手段, 而且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简而言之, 海域使用后评价即是对已建成的海洋工程项目在实际生产和运营中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外部情况变化等, 进行分析、评价, 找出问题, 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对策及建议, 为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综合效益, 为项目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因此, 海域使用后评价体系可以看作是海域使用论证的延续, 可有效维护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环境, 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必然产物, 是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2. 海域使用后评价内容
海域使用后评价应以通过各种调查取得的科学数据为基础, 通过分析、对比和检验该海洋工程项目规划决策, 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各阶段的主要技术, 经济指标与预期指标的变化, 以及该海洋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 分析其原因和对海洋工程项目的影响, 判断该海洋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海洋工程项目实际生产运营中产生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 综合以上三种因素对工程项目建设之初的海域使用论证加以补充, 弥补项目开工前海域使用论证的遗漏, 做出一定的补充。同时, 促进规划和建设单位增强海域使用开发保护意识, 特别是对沿海的高耗能, 高污染单位, 如钢铁厂、电厂、纺织厂等定期进行后评价工作, 促使其加强企业管理, 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 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 提高效益, 减少产品的环境成本。加强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的持续性, 监督项目建成后的实际使用影响, 加强相关监督执法部门工作力度, 为项目的后续建设, 经济管理、环境管理、社会影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当前海洋工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某些领域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工程项目后评价体系, 如:油气资源勘探后评价, 石油平台搭建后评价, 公路铁路建设后评价等, 而我国的海域使用后评价还基本属于空白。随着陆源资源开发的枯竭,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然而海洋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开发利用, 也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因此, 为了有效保证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尽快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体制。目前, 我国海洋工程项目的审批和建设的主要依据是工程项目动工前的海域使用论证评价, 其主要针对的是项目决策审批, 着重在拟建海洋工程项目动工前的状况下, 对该工程项目产生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而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后, 海域使用论证评价就失去了作用, 造成对海域使用的持续性监管不强, 在海洋工程完成后及运营期不能做到全面的验收核实。而且, 当前不少海洋工程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 要么只一味的关注工程项目的气象、气候、海洋水文、海底沉积物环境和生物生态等内容, 即使有对该海洋工程项目对周围海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评价, 也未能综合各种因素;要么过于相信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对未来可能发生情况的预测;要么过于强调项目的优势所在, 对其负面影响仅用较少的篇幅描述;要么用词模糊, 使用“有很少影响”, “基本无大影响”等, 这对未来海洋工程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例如 (1) 沿海发电厂温排水问题。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该电厂的排水造成周边海域水质下降, 沿岸养殖业户, 宾馆和饭店等受此影响, 经济效益减少。 (2) 码头的冲淤问题。1994年连云港建成拦海西大堤, 减轻了港口内的淤积, 但十余年之后, 港内回淤情况越发严重, 严重影响进出港口船舶的正常运行。 (3) 养殖场水域水质问题。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及投放饲料累积的效应等, 导致赤潮频发, 海水入侵地下水等。 (4) 围海造地问题。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逐渐向沿海迁徙, 海岸带资源日益紧张, 用海矛盾加剧, 人工填海不可避免, 经过长时间的循环发展, 势必对周边海域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如海岸线的侵蚀, 沿海污染等。 (5) 滨海旅游业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一些相关产业随之联动, 如餐饮业, 住宿等, 其产生的大部分污水和废弃物将排放入近海, 待其超过海岸带承受水平之时, 将会反作用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如水质下降会使海上旅游大打折扣等。 (6) 上游修建水库对下游和河口的影响。在江河中上游修建水库不仅可以达到调控下游水量, 而且可以缓解电力紧张, 然而中上游的水量调控势必会影响向下游的泥沙输运, 在一些海岸侵蚀强的河口附近, 由于缺少上游输沙的补充, 必定会发生海岸侵蚀加速, 海岸线向陆溃退等。
上文中种种现象表明海洋工程项目开工前的现场观测并不能准确预测今后趋势。目前海域使用论证所依赖的海洋数值模型及物理模型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生物因素的不确定性、海洋污染的突发性、周边地区项目的建设等不确定因素, 均能对项目的生产运营、周围海域的开发和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实施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能对海洋工程项目施行动态的监督, 其中包括对海洋工程项目产生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不定期进行评估, 对海洋工程项目运营中存在的不足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施行补救措施, 弥补该海洋工程项目运行中造成的不良影响, 及时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为今后相关政策的制定及管理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实施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海域使用后评价的必要性
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当重视, 建立一系列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海域使用后评价即是由这些西方国家先提出, 并将海域使用后评价制度纳入海洋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近几年来, 我国其他领域的后评价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后评价, 对环境效益后评价研究得不够深入, 容易被人忽视, 然而国外的工程项目后评价从20世纪70年代后始终把环境保护、环境效益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首位, 没有环境效益, 尤其对海洋环境可能带来污染的任何项目的立项都是不可能的, 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盲目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很值得我国在进行海洋工程项目后评价时借鉴, 以便切实提高我国海洋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水平, 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和海洋世纪的到来, 加强对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资源和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和开展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 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 全面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以来, 我国修建了大量的海洋工程设施, 海洋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但在海洋工程项目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是已建设投产的海洋工程项目的动态监管较为松弛, 导致了众多负面效应。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应当作为海域使用论证的延伸和完善, 可以重新评估已建海洋工程实际运营中产生的效益与影响, 从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以提高今后海洋工程项目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可对项目完成后及运行中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对合理控制和使用海岸带资源, 保护和改善海岸带环境, 拓展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促进经济社会近期和长远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施行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也与国家提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2006年11月1日施行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也为实施海域使用后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其中第二十条明确提出:海洋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情形的, 建设单位应当自该情形出现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根据后评价结论采取改进措施, 并将后评价结论和采取的改进措施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备案;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洋主管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采取改进措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我国的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尚属空白, 因此, 我国的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意义重大, 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四、海域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一) 验证海域使用论证预测成果
海域使用论证评价的成果是在海洋工程项目动工前, 在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项目决策是否正确, 预测方法是否合理, 数模和物模的应用是否正确, 结论及预测是否正确, 均需要海洋工程的实际运营状况进行检验。通过海域使用后评价, 将海洋工程投产后实际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与海域使用论证预测评价的成果相对照, 以验证海域使用论证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评价结论的正确性。
(二)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工程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 其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 海域使用后评价可以通过调查海洋工程建设后社会, 经济和环境的变化情况, 分析其中的变化趋势, 找出项目实际存在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因素, 提出进一步发挥工程的有利影响和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 从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为其他海洋工程项目设计和后评价提供借鉴
海洋工程一般为高投入、高风险、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影响因子多, 其对社会贡献, 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比较困难。海洋工程的后评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 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还很不完善, 不少后评价还难以定量。通过海域使用后评价, 能够高度概括并归纳项目在技术、经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主要成功经验和值得重视和吸取的教训, 可以探索海域使用论证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使预测方法更为合理, 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海域使用后评价成果, 还可为同类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评价和海洋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成果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门峡水温预测模型和参数, 运用于小浪底水库水温预测, 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 检查海洋工程监测设施的运行情况, 为监测项目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海洋工程项目的监测站网设计中, 监测项目是根据原有的环境条件在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的, 与工程运行后的状况可能存在差异, 工程投入生产运行后, 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也在发生变化, 需要根据新的环境状况对原来的监测站网设计进行检验。海域使用论证后评价过程中, 对工程投入生产运行后的社会贡献, 经济效益和环境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对影响因子作全面的了解, 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该海洋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五、海域使用后评价步骤
(一) 步骤
后评价及其报告书的编制应由具有相应能力的独立咨询机构承担, 并放弃原先参与海域使用论证评价的有关机构、组织及相关的专家评审组, 对参与后评价论证的有关机构、组织实行公开的招标, 重新聘请新的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 以保证后评价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后评价应依据项目各阶段的正式文件, 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施工图设计及审查意见、批复文件、环评报告书、工程竣工报告、工程验收报告和项目自我评价等。
后评价实施过程中要首先开展项目过程评价, 包括前期工作情况评价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立项依据, 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 项目决策评价, 建设项目实施评价, 生产准备与运行情况评价, 管理、配套、服务设施情况评价) 等。
对海洋工程运营期间环境的调查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重新进行水文、生物、化学、地质、气候要素等方面调查, 重点关注海洋工程对泥沙运移、水温变化、水质情况、水生动植物的影响, 对重污染的海洋工程项目还应侧重于海底土壤环境、大气噪声等因素的影响。
对海洋工程的经济后评价包括:前期投资和费用评价, 前期工程项目总经济效益、各部门效益, 实际运行期的效益发生值和预测值差异评价, 财务评价和贷款偿还能力评价等。
对海洋工程的社会影响后评价主要依据项目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出发, 包括:海水、海岸带利用评价, 当地生产力布局评价, 项目对就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项目对社会稳定、城乡建设、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变化、教育卫生、民族宗教习俗、交通旅游、自然资源等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价。
海洋工程后评价还可以包含技术影响评价:分析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对行业、项目所在地的技术进步、是否值得推广、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有无影响。
建立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数值模型和物理模型进行环境后评价, 邀请相关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该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相关涉海行政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地方有关领导、该工程项目承建方及相关负责人等, 提出相关合理化的建议, 必要时可开展项目的可持续性后评价。
从过程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后评价报告应反馈至项目投资决策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和各阶段参与该工程项目的各单位。
协调各相关涉海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权限, 做到权责明确, 定期或者非定期的对工程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 社会影响, 经济影响进行动态的评估。
(二) 后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海域使用后评价的指导思想:以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 实施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遵守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实现对规划, 建设项目经济, 社会, 环境影响的全程监管。
海域使用后评价的评价原则:海洋工程项目的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方针, 以便使项目后评价结论更具有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海域使用后评价要坚持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内外部变化相结合, 预测性评价与后评价相结合, 重点回顾与周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强调项目后评价工作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进行充分的调研, 占有各种相关的数据和翔实资料, 依据项目建成后的实际面貌、成果和已经达到的指标, 同项目评估、决策和设计时的预期指数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证, 从而更有益于今后项目的决策和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 其他相关工作
实施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还需要同时施行如下相关方面的工作。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 减小各用海单位和部门的矛盾冲突, 减少海洋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关条款, 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要严格限制填海、围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 对正在施工的或已经竣工的填海、围海等工程建立有效的后评价体系, 最大限度减小对环境的破坏。
深化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的理念, 虽然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但若开发利用不合理, 极有可能造成极大的浪费, 甚至枯竭, 因此绝不能为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破坏子孙后代的生产生活环境。
通过海域使用权属管理, 海洋功能区划, 海域使用论证, 海域使用审批和海域使用后评价等制度的确立, 实现对海域全面的管理, 最终达到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应建立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 如数字海图 (集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于一体, 使海洋信息数字化成为现实) , 对海域使用状况实施立体化的动态监视和监测。
强化海洋监督和执法, 对各用海单位, 特别是重污染大户, 要着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察。建立一支素质高, 业务精的行政执法队伍, 对违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海上交通法》, 《渔业法》, 《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行为等, 要依法进行制裁。
发展海洋工程技术, 提高海洋开发装备水平, 改善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清洁生产, 开拓海洋绿色资源, 潮汐能、海洋能、海洋药物等, 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六、海域使用后评价的发展
国家应将海域使用后评价纳入海洋管理的范畴内, 不仅要当作海域使用论证的一部分, 而且要将其看作是海洋工程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真正成为海洋资源使用管理制度的一个有机体, 一方面可有效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 优化区域海洋经济布局, 一方面可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实际效能, 加强各用海单位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人民大众的海洋战略意识, 使我国海洋产业经济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海洋工程项目后评价专业性强, 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的海域使用后评价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快我国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 亟须培养海域使用后评价的人才, 这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如由相关海洋类高校正规培养, 也可由有关部门、学会、协会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层次的海域使用后评价培训班、研讨班, 还可以选择德才兼备的现职人员出国进修等方式。
海洋工程项目涉及面广, 对有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复杂而深远, 后评价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 这些资料必须靠长久的积累。为了提高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效率以及为之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有必要建立我国海洋工程项目的监测与评价数据库, 这也是加强项目管理和综合分析后评价成果, 充分发挥后评价作用的需要。建议积极筹建海洋工程项目监测与评价数据库, 存储海洋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及项目评估、立项决策、建设设施过程及项目完成的监测数据, 评价信息和项目后评价的成果。
各级领导应从我国海洋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 切实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主动地将后评价工作摆到海洋工程项目管理的议事日程上, 这是顺利开展我国海域使用后评价的关键。
七、建议
目前, 我国海域使用后评价还处于空白, 尚未建立起一套可遵循的海域使用后评价的完整工作流程, 还缺乏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条文的支持, 如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制度等, 因此应多多借鉴国外海域使用后评价的经验, 立足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具体情况, 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法规和规范来填补目前此方面的空白。今后, 还应逐步建立海洋工程项目建设中使用论证评价体系, 不断健全我国的海域使用论证评价工作, 规范我国的海洋工程建设, 将海洋工程项目前期的项目评估, 项目实施阶段的监测评价 (项目的开工评价、项目的中间评价和项目的竣工评价) , 项目的后评价有机的结合, 并逐步将海域使用后评价报告作为责任追究依据, 达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摘要:海洋工程竣工投产后, 海域使用论证便失去其约束作用, 开展动态的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是近几年来国外海洋发达国家管理海洋工程方面应用较为成熟的一种管理手段, 而我国在此领域目前仍是空白。实施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 可以全面反映海洋工程项目投产以后在实际运行中对周围海域环境质量, 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 从中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 尽可能降低海洋工程项目实际运营中的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从而填补我国此领域管理的空白。其目的是通过海域使用后评价,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不断提高项目决策、工程实施和管理水平, 为合理利用资源, 改进管理, 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所以, 海域使用后评价可以看作是海域使用论证的有效延伸, 对合理控制和使用海岸带资源, 保护和改善海岸带环境, 拓展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促进经济社会近期和长远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施行海域使用后评价工作不仅与国家提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 而且2006年11月1日施行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也明确提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
关键词:海域使用后评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群.关于提高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质量的一些认识[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4) :104~107
建筑师使用后评价 篇5
如何提高房屋及其他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及如何减少地震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建筑物中采用隔震技术, 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反应响应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建筑物中加阻尼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机械、车辆、航天和军事工业系统中得到应用的液体粘滞阻尼器, 8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的建筑结构和桥梁工程界试验、研究及应用。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 却发展非常迅速, 超出了我们的想象[1]。最初的几年, 有如百花齐放, 很多种阻尼器都得到了试验和发展。如果加上这几年在我国高校里的发展, 至少也有十几种之多, 如摩擦阻尼器、各种金属阻尼器、支座阻尼器等[2]。无论从理论和试验研究上看, 这些阻尼器都有很多创新之处[3,4,5]。在建筑物中加入阻尼器能有效抵抗风荷载, 在风荷载作用下能使建筑物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本文将以一个实际加固工程为工程背景, 在加固之前建筑物的地震反应过大, 不能满足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性, 对于如何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减少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将进行研究。本文将考虑在建筑物中加入阻尼器以对建筑物进行加固, 对于加固前和加固后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 以研究阻尼器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
1 计算模型及分析方法
某框架结构为纵向10跨, 跨度均为7.5 m, 横向4跨, 跨度均为5.9 m, 首层层高5.9 m, 其余层层高均为4.5 m, 总高为23.9 m的5层建筑物, 楼盖为无梁楼板, 1层~3层柱截面均为700 mm×800 mm, 4层, 5层柱截面均为700 mm×700 mm。该建筑物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乙类建筑, 基本风压为0.55 k N/m2。本文采用有限元程序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空间地震反应分析, 模型中梁柱均采用空间梁单元模拟。计算模型见图1, 模型中采用粘滞液体或胶质阻尼器 (简称液压阻尼器) 加固。
1.1 地震波选取
结构的地震响应, 同时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以及输入地震波的特性, 因此选择合理的地震波是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的基础。根据我国相关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应分别选择两条与设计反应谱相容的地震波, 并通过设计反应谱拟合一条人工波, 对隔震建筑物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本文选取了以该框架结构的设计反应谱相容的EL Centro波和阪神波, 并根据规范要求拟合了以设计反应谱相近的人工波。
1.2 动力特性分析
了解建筑物的自振特性是对建筑物进行动力分析的重要前提, 对该框架建筑物进行模态分析, 对建好的SAP2000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该加固后的建筑物的前十阶自振周期如表1所示, 该建筑物的前三阶振型图分别如图2所示。
从表1中可以得知, 该框架建筑物的第一自振周期为0.982 4 s, 随着其阶数的增加, 建筑物的自振周期越来越接近。如图2所示, 框架建筑物的第一振型图为横向平动, 第二振型图为扭转, 第三振型图为纵向平动。总的来说框架建筑物是以横向平动为主。
2 建筑物加固前和加固后的地震响应研究
本文中建立该建筑物的两个有限元分析模型, 分别为加固前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和加固后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加固前的分析模型即是在建筑物中未加阻尼器的分析模型。
2.1 楼层位移与层间剪切变形
将3条地震波 (EL Centro波、阪神波、拟合人工波) 按照8度设计地震强度与罕遇地震强度设计地震强度, 加速度峰值分别为0.20g和0.40g。抗震设防标准调整加速度峰值分别为2 m/s2和4 m/s2。分别对加固前和加固后房屋框架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相应的时程分析结果如表2~表4所示, 为加固前后在EL Centro波、阪神波、人工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结果比较。
mm
mm
mm
由表2~表4可知, 该建筑物在EL Centro波、阪神波、人工波作用下, 经阻尼器加固后的框架建筑物不论是中震还是大震, 其楼层的平均位移以及平均层间变形量均有减小, 大震时楼层平均位移以及平均层间的减少量比中震时的减少量大得多。层间位移变形从底层往上变形量逐渐变小。其中阪神波作用下建筑物楼层的位移最大, 其次是EL Centro波, 最小的是人工波。加固后楼层平均位移以及层间平均变形的减少量同样是阪神波最大, 其次是EL Centro波, 最小的是人工波。说明采用阻尼器进行加固后, 能大幅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位移, 从而能大幅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2.2 基底剪力地震响应
将3条地震波 (EL Centro波、阪神波、拟合人工波) 按照8度设计地震强度与罕遇地震强度设计地震强度, 加速度峰值分别为0.20g和0.40g。抗震设防标准调整加速度峰值分别为2 m/s2和4 m/s2。分别对加固前和加固后房屋框架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相应的时程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为加固前后在EL Centro波、阪神波、人工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结果比较。
由表5可知, 该建筑物在EL Centro波、阪神波、人工波作用下, 经阻尼器加固后的框架建筑物不论是中震还是大震其楼层的基底剪力和弯矩均有大幅度减小, 大震时楼层基底剪力及基底弯矩的减少量比中震时的减少量大得多。其中EL Centro波作用下建筑物楼层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的减少量是最大的, 其次是人工波, 最小的是阪神波。说明采用阻尼器进行加固后, 能大幅减少建筑物的内力, 从而能大幅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3 结语
1) 使用阻尼器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后能大幅减少地震对建筑的作用。2) 在建筑物中使用阻尼器加固后, 在大震时能大幅减少建筑物层间变形和楼层位移。3) 地震强度越大, 使用阻尼器加固后建筑物地震响应的减少幅度越大。4) 在建筑物中使用阻尼器加固后, 在地震作用下能大幅减少建筑物基底剪力和弯矩的值。
摘要:以某实际加固工程为工程背景, 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 分析了建筑物加固前和加固后地震响应情况, 通过对比楼层平均位移、层间剪切变形、建筑物基底剪力弯矩后, 得出了阻尼器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 研究表明, 使用阻尼器加固后, 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大幅减少楼层位移以及层间剪切变形, 同时也能大幅减少建筑物的内力。
关键词:框架结构,地震响应,阻尼器,建筑物加固
参考文献
[1]马良, 陈永祁.银泰中心主塔楼采用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振设计[A].第五届全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2]李晓楠, 赵均, 陈永祁.高层建筑粘滞阻尼器安装的一种新形式[A].第十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
[3]Saiful Islam, Johnny Kwok, Hui Wu.Seismic Retrofit of a Suspend Floor High-Rise Building Using an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ATC-17-2 case studies.
[4]Ani N Sigaher, Constantinou M C.Scissor-Jack-Damper Energy Dissipation[J].Earthquake Spectra, Volume, 2010, 19 (1) :133-158.
建筑工程后评价理论探讨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评价,评价方法,可持续发展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在世界发达国家的不断发展, 使得我国也开始注重关于建筑工程后评价方面的研究。它是基本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利用比较法, 对建筑工程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社会评价, 目的是肯定成绩, 发现问题, 找出对策, 深化改革力度, 提高建筑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 建筑工程后评价的意义
1) 通过对项目决策、建设、运营整个过程的评价, 促使建筑工程项目评价的系统化与规范化, 从而使经济效益大于投入。评价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前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提高前评价的质量, 促使建筑工程项目评价工作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也为国家有关部门对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的修改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 也可为今后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立项决策提供可采纳的参考依据, 使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2) 通过对建筑建设项目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衡量项目的投资管理, 并对其可持续性做出评价, 可以全面了解项目前评估与决策、实施、运营的情况, 提高建筑建设项目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发现工程所存在的问题, 追究责任, 从而督导项目决策者及管理者与时俱进, 改善管理策略, 改进决策方法。同时, 评价者也能够在实践中及时修正国家出台的某些不适合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技术政策以及某些已失效的技术参数, 并对建设项目未来的发展做出相应预测, 以便建立最合理、可持续的决策方案。
2 建筑工程后评价的内容
建筑工程建设可以说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要对建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 主要包括经济评价、工程评价、环境评价、管理评价以及可持续性评价五个方面。
2.1 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侧重于固定资产的评估, 而建筑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又称工程造价, 主要包括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 所涉及的固定资产在建筑工程项目前期不能准确预估其真实效益。国民经济评价主要从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效益费用比等方面进行研究。
2.2 工程评价
工程评价是工程项目后评价的重点, 主要包括工程投资是否超过预算和工程设计、施工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两方面。当工程投资超过预算时, 要进行资金的调整, 防止出现工程后期资金链断裂和亏损问题。倘若其评价结果为工程项目存在隐患, 如设计标准偏低、质量较差, 则要进一步完善设计, 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及时上报并服从上级的应对策略, 采取措施确保项目质量、进度、投资与安全。
2.3 环境评价
随着现代社会的稳步发展, 工程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在工程项目前期评价时, 很难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环境评价的指标主要有:1) 野生动物数量;2) 水生生物数量;3) 地质状况;4) 古迹、风景状况;5) 气候变化等五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2.4 项目管理评价
工程项目管理评价指运用管理学的科学理论, 对完成该工程项目建设后的养护维修程度以及是否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等主要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为使工程运行达到预期效果, 各方面管理达到良性循环, 需对其进行持续的监测分析, 在出现非预期的状况时及时拿出改进意见, 妥善处理、应对危机。
2.5 可持续性评价
其主要内容一般建立在本国政府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之上。积极响应国家倡导, 充分协调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环境和生态因素等内、外部影响, 达到管理可持续、效益可持续的最大目标, 是一项综合性指标。
3 建筑工程后评价的具体方法
国内外目前使用的方法很多, 均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国情、工程类别所建立。总体而言, 建筑建设项目后评价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 在我国, 对建筑工程后评价的重视度正逐步提高, 实际评价中方法不一, 主要的有对比分析、逻辑框架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达到最终的评价目标, 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资料。
3.1 逻辑框架法
该方法通过具体分析建筑工程项目中密切相关又动态变化的各项内容, 以联动的各项因素之间逻辑关系为重点进行模拟分析, 提出条件并得出相应结论, 达到项目评价的目的, 即工程项目的进行程度、实际效果和产生的影响, 旨在为以后评价过程提供一种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中理性、客观的逻辑分析模式。
3.2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主要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预测与该项目运行的实际效益进行对比并予以评估, 重点在于分析对项目实际运行产生影响的来源, 即项目是使投资与效益具备合理匹配度的真正原因。
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该方法针对研究元素难以量化的特点, 以模糊关系理论为基础, 构建等级模糊子集确定对应权重, 采用模糊变换的原理对各要素进行分类、综合, 完成多要素的综合评价。
4 评价模型构建实例
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常运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对项目管理进行评价。目前在国际上此类模型约6种, 其中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构建的OPM3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应用最广。以单个项目为例对项目管理进行评价的模型见图1。
模型中构建了三个维度, 维度1表示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共分5个等级;维度2表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十大要素, 包括质量、进度、合同、安全等各项管理;维度3表示工程项目管理中从立项直至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分为4个阶段。该模型的评价结构设定为评价目标、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三层次, 采用专家调查或德尔菲法确定权重, 采用模糊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得分, 最后通过实际评分确定工程项目管理的成熟度从低到高的相应级别。项目管理评价可分阶段、定期进行, 有助于经验积累, 是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建筑工程后评价成果可以为同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佐证, 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后评价的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出管理水平的高低, 工程建成以后如何使其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 在工程项目不存在设计问题的情况下, 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建筑工程的后评价, 建筑工程管理者很容易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由于管理原因造成效益低下的具体因素。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以此为依据修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问题, 从而全面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黎怡, 林江.建筑结构可靠性的模糊评价模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 3 (3) :255-257.
[2]苏永强, 黄玲.建筑工程设计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工程, 2006 (7) :76-78.
[3]陈良美.建筑新技术评价模式及指标体系设计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中国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5]徐子苹, 刘少瑜.英国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BREEAM引介[J].新建筑, 2002 (1) :55-56.
[6]刘燕敏.香港办公建筑的环境评价方法概况[J].暖通空调, 1998, 28 (2) :72-73.
[7]聂梅生, 秦佑国.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建筑师使用后评价 篇7
关键词:城市工业遗产空间改造,红专厂,使用后评价,行为地图记录,问卷调查
1广州红专厂创意产业园区背景及城市工业遗产改造研究评述
1.1广州红专厂创意产业园区
广州红专厂创意产业园区位于广州天河员村地区、 珠江北岸,西临广州新CBD珠江新城。员村地区为广州解放后建立的主要工业厂区与工人住宅区,现工业大多已经迁移。此外,该地区的众多传统村落在广州城市的东扩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城中村。在最近一轮的规划调整以后,红专厂创意产业园区将被包含在广州国际金融城发展地块内,成为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扩展区。
红专厂创意产业园区是广州第一个非房地产性质的创意园区,其前身为广州鹰金钱食品厂(广东罐头厂)。 广东罐头厂于1958年建成,厂区建筑以社会主义风格的工业建筑为主,平面布局规整,建筑呈中轴对称分布。 2009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鹰金钱食品厂经过开发策划,改建为“红专厂创意产业园区”。改造后的红专厂园区占地约17万m2,场地内保留了原有厂区的大致平面结构与30余座规模不一的工业建筑。自改造完成以来, 红专厂吸引了多家画廊、设计机构、特色餐厅及咖啡店等创意产业机构的进驻,其周末的创意市集更是吸引了不少市民。
1.2城市工业遗产利用评述
在我国1950年代与近20年的两轮城市建设运动中, 大量老城区面临“退二进三”的改造过程,许多于1950年代规划在市中心或城市近郊的工业区已被发展的新城区包裹并面临产业转移。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调整压力等作用下,城市工业遗产从当初的大拆大建到拆与保、废弃与再利用的激烈碰撞,受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城市工业遗产的态度发生着积极的变化,逐渐步入一个以城市开发和旧城保护及适应性再开发并存共生的发展阶段[1],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功能置换等方式进行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2]。工业遗产可改造再利用的经济价值、其自身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以及与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文化价值[3],使人们意识到工业遗产地并非只能通过完全的拆除重建,而可以通过空间改造进行再利用等方式。
在众多的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中,北京、上海、 南京、杭州、重庆、广州等的一大批创意产业园区,以 “LOFT”模式介入旧厂房空间改造,通过文化艺术的植入可以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带来更多的城市公共价值与商业开发价值的提升[4],展现着良好状态和愿景[5]的同时也伴生许多问题[1]。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改造开发模式、改造方式等开发者层面,重视对理念的讨论与国内外先进操作方式的介绍[6];而对于工业遗产进行空间改造后的空间使用者,则较少对于其需求与空间环境行为感受的讨论。并且,部分城市工业遗产改造后缺乏使用者的反馈性数据,很难通过这些反馈数据检讨城市工业遗产区持续的环境更新是否带来持续的根本性的环境改善[7]。
2空间使用后评价及技术路线
2.1空间使用后评价简述
韩静、胡绍学 (2005) 指出了我国建筑业与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改造背景数据背后的关键问题 :一是在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或政府行为中,如何判别资源或公共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利用?二是在影响市民生活的城市空间变动中,如何评价其社会效益,并保证今后城市与公众的共同利益[8]?城市更新中涉及的资源与资金利用及商业与社会效益,无疑需要得到郑重的评估,这是建筑使用后评价方法具有的向建筑规范及未来项目前馈功能能够提供的[8]。
朱小雷、吴硕贤 (2002) 对使用后评价(POE)的内核进行了如下说明 :“使用后评价是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收集使用者对环境的评价数据信息,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环境的评判 ;通过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全面鉴定设计环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群体的需求 ;通过可靠信息的汇总,对以后同类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益和质量[9]”。如果更具体的说,使用后评价关注的是 “人——环境”的关系。吴硕贤先生进一步指出,对于建成环境的使用后评价可分三个层面进行 :技术层面、功能层面与行为层面[10]。
在员村这一广州沿珠江文化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珠江北岸文化码头的重要功能片区之中,红专厂项目采用旧厂区空间改造而非拆除重建的方式,其两方面的问题有待评估 :一方面是商业开发中作为城市资源的工业遗产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则是这一保留并改造工业遗产的项目有何社会效益?
自2009年至今,红专厂的保护与更新已完成基本建设并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本文以红专厂的使用后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试图在使用者的行为层面上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关注使用者在红专厂改造后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感受与需求,总结红专厂改造的现阶段经验,进而达到园区自身再利用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品质的提升, 同时为该类型园区的改造模式积累第一手反馈数据。
2.2本研究技术路线
2.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州红专厂内的三条典型街道进行调查。 除街道本身与保留的工业建筑外,街道中的人行空间、 局部放大的驻留空间、街角空间等均在改造过程中进行过环境整治,是进行使用后评价的良好对象[11](图1)。
(1)制罐街 :红专厂西侧南北向主要道路,直通北小门,道路两旁有较好的行道树,道路宽约5~6m,研究对象范围选取F3-D1一段(图1黄色区域)。
(2)车间街 :红专厂中部东西向连接道路,街道两旁目前为创意集市,街道两侧有摊铺,道路宽约3~4m, 研究对象范围选取C5建筑前一段,并包括D7前公共开敞空间(图1蓝色区域)。
(3)冷库街:红专厂东侧南北向主要道路,直通南门, 道路宽约5~6m,研究对象范围包括C3建筑前临街的公共休息场所(图1绿色区域)。
2.2.2研究方法
本文为对红专厂三条重要街道的行为层面研究[10], 采取问卷调查、行为记录、行为地图观察等复合调研方式, 于2012年7月进行。利用探索性调研选点,对行为模式进行初步观察,以行为地图记录分析环境行为的空间关系,结合使用时间间隔拍照技术分析行为模式,最后进行问卷调查的现场研究[10]。问卷调查为现场随机对在研究对象范围内的活动者派发问卷,问卷采用结构问题与开放问题结合的主观评价方式。结构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1)结合SD(语义差异法,详见3.2.2节)的测量形式,开放问题则为收集行为内容的分类数据,结果依照调查式后评价的形式和目标进行。
3红专厂使用后评价数据与环境行为分析
3.1行为观察数据的分析
分别随机 选择周末 和周中进 行2天观察( 上午11:35~12:30,下午15:55~16:50),统计各个时间截面的行为类型和行为发生频率。
3.1.1行为初步观察的统计分析
对三个目标空间环境对象的行为初步观察结果参见表1(行为频率按照多少排列)。结果发现 :(1)制罐街是园区主要道路,人流最大,人群行为内容较为丰富, 且与道路两旁相邻店铺的经营联系密切,街道的景观特色最为明显,是园区的最好的表现传统工业特色的亮点展现所在。(2)车间街目前为创意集市,由于道路偏窄且有摊铺在道路两旁,人流量较大。除去购物的行为外, 行为活动较为简单,说明此区域仍然保留了部分传统特色。(3)冷库街人流明显小于其他两条街道,车流量与自行车通过量明显大于其他两个街道,为主要车行道路, 此区域的景观特色略逊于其他两条街道。
3.1.2行为地图及时间间隔照片取样分析
行为地图记录各个时间截面的行为空间分布,可以直观、深入的判断场所的状况,通过记录进行环境行为适应性分析,时间间隔照片取样工作是对行为记录的补充,拍照时间间隔为5~10min,通过某一时间截面的图像分析,可直观比较空间点的使用方式,行为强度,分析环境适应性。
通过对三个街道周末、周中不同时间,中午下午不同时段的观察,可见周末的来访率要远远大于周中,同时下午的游客量也略大于中午。
人行为主的街道空间 :制罐街与车间街为主要人行街道,观察表明:制罐街的蚁工房(F3)表叔茶餐厅(D2) 前的台地设计增强了空间的领地感,较少人穿越,穿行通道与静态就餐空间区分明显,给户外就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但车间街的创意集市的摊位却将穿越空间与中部开敞广场分割开,而中部开敞广场却未有的休闲设施, 使得其使用率大大降低,成为一个使用较为消极的空间场所。同时两条街道的街角的空间较多人选择在此驻足, 或拍照,使用率较高。制罐街在街的转角位提供休息座椅,使用率较高,同时也常有路人坐于路基或台阶休息 ; 但车间街却未提供休息座椅,路人多坐于花基或路基的凹处(图2、3)。
车行为主的街道空间 :冷库街为主要车行街道,观察发现由于主要为车行道,因此在此调研区段内人的行为种类较少,最主要为在C3建筑前的带型开敞空间的座椅上休息,两张休息座椅的使用率较高,但座椅明显不足, 仍然会有人选择坐于花基(图4)。
3.1.3行为观察小结与建议
基于上述观察结果,本研究总结改造后街道空间的环境使用如下 :(1)建筑前的开敞空间利用台基、障碍物或绿化有效的区分了穿越的动态空间与静态休闲空间, 应当对其根据园区内的功能需要合理使用。(2)街角与道路的花基的凹处最能吸引人驻足或在此休息,应当在此类空间布置供人休息的座椅。(3)根据前边的行为地图分析,无论是主要人流密集的人行道路或主要车行道路中,都缺乏公共性较高的户外活动场地,使得园内行为活动种类较少,目前现有的车间街上的小型广场及冷库街边的带型开敞空间,均未被充分利用,而只是简单布置座椅。
3.2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现场随机发放问卷共110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问卷数据赋值后利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3.2.1受访者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在102份受访者中,男性56人,占54.9%,女性46人, 占45.1%。由年龄结果分布可以看出,红专厂的游览者基本上为60岁以下,18~35岁之间的占74.5% ;而大专以上的高学历人群占了94.1% 为主要目标人群 ;而学生占职业分类中的35.3%,其次为企事业单位职员与职业技术人员。同时在调查中,广州市的游览者占37.3%, 而广州市外的游览者则占了62.7%。
因此可以得出,红专厂的主要游览者为高学历的中青年人,以学生最多,而大多数都是外地游览者(表2)。
3.2.2到访目的与到访频率统计分析
(1) 到访目的
对于到访红专厂的目的进行开放性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目的为参观、观光、游玩、吃饭、休闲或拍照等 ;因此可见到访红专厂主要以休闲消费行为为主,消费及休闲空间的需求较高,对环境空间品质的要求也较高(表3)。
(2)到访频率
从到访频率上来看,约有74.5% 的人到访红专厂的频率较低,属第一次或第二次到访,这一方面与红专厂的功能定位相关,另一方面由于到访者多为外地游客, 不便多次到访,但仍说明红专厂目前仍然存在些许问题, 多数为一次性消费,缺少吸引持续性的消费与休闲的场所空间(表4)。
3.2.3 SD 法
SD法 (Semantic Differential),又名语义分析法,是一种心理测定方法。它运用语义学中的“言语”为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可定量描述被调查对象的概念和构造,通过言语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12,13,14]。
SD法的评价因子为多组形容词对,每组形容词对由两个意思相反的词组成,一个表达正面含义,一个表达负面含义。本次调查针对红专厂的感知,对其总体感受及物质空间层面的 :规模大小、街道舒适性、公共活动空间的数量,建筑改造的效果、园区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交通的可达性、停车空间数量、公共配套设施数量、环境卫生效果、绿化环境感受。非物质层面的 :功能业态的多样性、宣传力度、及举办活动的多样性这12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评价因子。此次研究通过分析和筛选后,选择了12对形容词对,评价尺度的级段定为5段,并以3为中点对称,将很 ( 好 ) 、比较 ( 好 ) 、一般、比较 ( 差 ) 、 很 ( 差 ) 分别赋值5、4、3、2、1。
总体来讲,各项目评价因子的均值均在2.73~3.82之间(图5),使用者对红专厂的总体印象比较好,对绿化环境、建筑改造后的空间效果、街道的舒适性上最为满意,说明改造后的红专厂在原有传统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很好的保留了原有环境特色,进行了较为合适的建筑功能置换与改造,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但公共配套设施的数量、 公共活动空间的数量的评价最差,可见园内的公共性的设施不足, 急需改进 ;其次是举办活动较少也较为单一,可见人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日趋增加,应当在日后的提升中得到重视。
注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2.4相关性分析
将12个方面的评价因子与对红专厂的总体印象进行相关性分析(表5),结果表明 :
(1)“规模大小”、“街道舒适性”、“公共活动空间数量”、“建筑改造效果”、“卫生环境”、“功能业态种类”、“宣传力度”几项对红专厂总体印象评价中呈强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红专厂的整体品质效果影响很大,在日后品质提升时应特别重视 ;
(2)“公共配套设施”、“绿化环境”、“举办活动”这些因子对总体印象评价呈弱正相关,对整体品质影响的次要因素 ;
(3)“停车空间的数量”呈不相关项,说明目前停车对于红专厂来说,目前不存在会有任何评价影响的情况 ;
(4)最后“交通的可达性”方面虽然呈负相关,但其显著性值为0.73,游览者大多数为外地游客,由旅行团带队而来,因此在交通可达性的方面,因被访者到达方式的不同,而意见和观点不同。
4小结
通过行为地图的观察记录与问卷调查分析,对广州红专厂空间改造进行了使用后评价发现,目前红专厂虽总体给人印象较好, 对工业历史遗存也进行了较好的改造与再利用,得到了到访者的认可,但同时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 :
(1)公共设施(如座椅)数量的严重不足 ;在行为地图观察中发现,街道中的休息设施严重不足,许多人不得不坐于花基或台基之上,通过问卷分析,同样可以发现被访者在此方面的不满。
(2)公共活动空间的不足 ;行为地图中发现,三条人流车流最密集的道路上均未有一个人流较为集中可供活动、游玩的公共活动空间,现有开敞空间未被合理、充分利用,问卷分析中同样应证了这个问题。
(3)由于红专厂为工业遗存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园区,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因此多举办文化类的活动,成为到访者的需求之一,同时通过举办不同的文化活动提高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品质,使得创意产业园区更好的与工业遗存的文化属性相结合。
(4)功能业态种类较少,不足以为周围提供丰富的文化创意气氛及开放的活动气氛,缺乏体验性,使得即便是本地居民到访频率也较低,再次回访的频率更低。
通过对红专厂的空间改造使用后评价,以人的使用需求与空间感受为出发,发现现有问题,为红专厂未来不断的自我品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图、表来源
图1 :作者根据http://www.redtory.com.cn/gb2312/redtory.php网站绘制 ;
【建筑师使用后评价】推荐阅读:
建筑使用功能11-10
建筑后浇带施工11-18
建筑工程使用说明05-14
房屋建筑使用安全档案08-10
建筑工程使用说明书09-15
绿建筑评价系统11-28
评价指标建筑节能12-21
安全评价中国建筑12-30
建筑后浇带施工与管理11-14
建筑行业求职自我评价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