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律动

2024-10-26

音乐律动(共12篇)

音乐律动 篇1

摘要:分析了唱游与律动课程对智障儿童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阐述了如何利用唱游与律动教学挖掘智力障碍学生的语言与其他潜能。

关键词:唱游,律动,智障生,语言,表达

唱游与律动课是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为基础,根据智障生的特点,将音乐律动与歌唱、游戏、表演和舞蹈相结合,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听觉、节奏和音乐感受方面的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许多生动有趣的游戏、律动表演、舞蹈、音乐欣赏以及歌唱等,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补偿学生在认知、行为和情感方面的缺陷,提高智障学生在品德修养、音乐审美、音乐表现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一门培智教育课程。

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下,智障儿童存在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短暂、多动等缺陷。所以,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积极性和交往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在对智障学生进行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唱游与律动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游与律动课将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作为其基础,根据智力有障碍的学生的自身特点,将音乐律动与歌唱、游戏、表演和舞蹈相结合,通过教学、游戏和律动等方式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听觉、节奏和音乐感受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唱游律动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从活动切入,让学生在又唱又跳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节奏的美。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智障学生渐渐活泼开朗起来,愿意与他人开始交流。特殊类学校在唱游与律动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智障学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性,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使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挖掘智障儿童语言潜能

智障儿童因先天、后天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语言方面有着一定的障碍,他们的语言接受与学习与正常的孩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语言表达方面缺乏自信心。但是他们对唱歌跳舞的热爱丝毫没有削弱,他们也喜欢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在各种活动中也是比较活泼开朗的。他们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相对活跃,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在唱游与律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来激发学生在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看星》这首儿歌时,我利用学生对数星星的兴趣,提前准备好了7 个星星头饰,在培二的课堂中正好可以一个学生扮演一个星星,让他们参与歌曲本身,“天上多少星星亮晶晶,一二三四五六数不清……”在边听边演的过程中,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一会就学会了这首儿歌,并且能够理解歌词的意思,A类学生基本能够记住歌词,相应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激发智障儿童对注意力的控制

众所周知,人的注意力是保证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而智障学生普遍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坚持,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极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一缺陷已经成为影响他们正常学习与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教育学生对注意力的控制,也是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老师可运用视、听等当面的提示,帮助智障儿童把控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力。例如,在听到串铃声时就开始做原地跑的动作,在听到铃鼓声时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拍手练习……

三、促进智障儿童对情绪的把控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智障学生的情绪和正常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智障学生因为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思维能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对自己情绪的把控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他们正确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这也是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融入音乐、舞蹈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情绪,同时让学生在融入的过程中正确地发泄情绪。如老师可为学生有针对性地编排一些舞蹈,做一些放松性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安抚学生过激的情绪,将愤怒和焦虑的情绪良好地发泄出来。

四、挖掘智障儿童运动潜能

医学证明,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比一般正常儿童缓慢,除了语言能力外,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平衡、协调能力都相对较差。音乐对激发智障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跟着音乐做运动是唱游与律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常采用儿歌说唱形式,易于儿童接受和记忆,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八只小鹅》时,学生分别得到八个鹅的头饰,模仿着鹅呷呷呷的声音和走路时大摇大摆的姿势,学生在学和演的过程中十分愉快。又如,学生在学习《数蛤蟆》这首儿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仿蛤蟆跳跃的动作,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同时也掌握了青蛙跳这个动作,增强了其身体协调性。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先天条件、后天努力等许多方面的差异性,学习进步程度也各有差异,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落在后面。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启发。

总之,通过唱游与律动教学,老师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在唱、跳、玩、动中对事物感知、认知,启迪语言思维能力,协调注意力的控制,控制好自身的不良情绪,发展基本的运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轻松和快乐的学习,会愿意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陈莞.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6(7).

音乐律动 篇2

学习动作和节拍一致,享受群体欢乐。

前提:

有节奏感,会模仿成人动作。

方法:

家庭所有成员拉成大圈,按录音机的音乐做节律的活动。

如“1、2、3,左右左”,脚在地上踏步,第4拍时拍手转向右侧。再“1、2、3,左右左”时面向圈内,第4拍时拍手转向左侧。原地踏步不出错后可以改为向右和向左,向前和向后踏步和转身。动作可以随音乐而改动,孩子在拉大圈的游戏中,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享受到群体游戏的快乐。

运用体态律动,提升音乐素养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 学科素养 体态律动

在初中这个阶段的教学中,音乐是一门较为轻松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瑞士的教育学家达尔克罗斯曾提出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体态律动教学法。他是指在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上的运动来体验音乐,从而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感受和认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十分符合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那么,如何有效的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呢?

一、分析作品风格,诠释内涵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面对一个作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个作品的风格以及它背后的故事背景,只有这样,我们设计出来的体态动作才能够真正表现音乐作品,诠释其中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一首歌曲时,我先是让学生自己听了几遍,让学生自主创编一些体态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设计的动作大多十分机械,只是单纯的旋转跳跃,并不能看出这首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因此,我带领学生分析了这首歌曲的风格,通过歌词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充满着幸福,十分富有生命力的歌曲。这是一首表现西藏人民新生活的藏族民歌,它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西藏,维护的祖国的统一和西藏人民的利益,于是作者写了这样一首歌曲通过展现新样貌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共产党的感激。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些藏族舞蹈中弦子、热巴等舞蹈的视频,运用其中的一些元素,结合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重新设计了一些动作,在旋转跳跃的基础上加上了藏族音乐的节奏,同时我引导学生体态律动不应只是肢体上的动作,我们的表情也要随着音乐的进行作出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算是将一个作品演绎成功。

在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歌曲中所蕴含的内涵,它不只是表面的动作展示,而要恰到好处的将这些动作与歌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音乐,体会音乐的本质。

二、融合作品旋律,体悟情感

在现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许多初中生在对于音乐都只是表面的好听与不好听,很好有学生能够真正深入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歌曲中旋律中体悟歌曲中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青春舞曲》这首歌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大家有没有人听过青春舞曲这首歌啊?有没有哪位学生能上台演唱两句呢?”这时一名学生立马举起了手:“老师我听过!太阳下山明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这位同学唱的不错,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首歌,深入的学习一下吧!”我让学生听着这首歌感受其中的旋律,根据这首歌的特点,我在设计这首歌的体态律动时融入了太阳向上爬升起来的动作、花开的动作以及小鸟开展翅膀,呼啦飞走,留下美丽的弧线。

想要真正的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简单的听这首歌是否好听是万万不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这种观念,深入到作品中去,在设计体态律动时要符合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道理,真正学会欣赏音乐。

三、完善示范动作,演绎作品

在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示范动作,使之更好的让学生学习。教师在设计动作时,要动作到位,符合音乐的特色,展现出歌曲的独特性,在音乐的旋律下进行动作示范,调动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忆江南》这首歌的欣赏教学中,我深入研究了这首歌曲,了解到这首歌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诗人晚年时期回忆江南风景时所写,这首歌的风格清新,语调活泼,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之感。因此,在设计这首歌的体态律动时,我通过轻快肢体动作来展现歌曲,这首歌一开始便是高音,在设计这里时,我将身体稍微向上舒展。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兰江水绿如蓝。”对于这两句而言,它们的节奏相同,表现了江南的美景,因此,我设计欣赏的动作配合表情上的变化来侧面展现歌词中所描述的美景,表达对它的热爱。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时,我配合着音乐的节奏,不断变化着动作,高音时伸展身体,中音时手平放胸前,低音时身体微向下倾斜放松。我让学生学习着我的动作,跟随着音乐的旋律,想象着自己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体会其中的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加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不断完善体态律动,设计出规范的动作来演绎这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魅力。

总之,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体态律动,不仅符合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学习特点,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吸收音乐知识,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本质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改善和优化体态律动教学法,及时的开展一些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燕梅. 體态律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音乐时空,2015(7).

[2] 周佳、周倩. 奇妙的音乐律动——谈体态律动的特点[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8).

[3] 李博. 试论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角色[J]. 人民音乐,2012(50).

如何把律动教学引入音乐课堂 篇4

一、中学律动教学内容

(一) 律动教学与歌唱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很多教师在教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时候, 通常都是一遍一遍地重复讲解, 认为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实, 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 教师在讲解各种节拍的含义及强弱规律的时候, 通常是讲解每个音符的具体时值, 然后直接告知学生每一种拍子的强弱规律, 这样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在强调一个概念, 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和发现音乐规律。

我们要换一种方式去理解音乐表现要素, 带领学生动起来, 在看似简单的节奏训练中体验各种相关节奏蕴含的律动效果, 体验身体各种动作中能量的变化, 从人自身运动过程中寻找音乐带给人的内在感受。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 这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音乐课的效率就提高了许多, 也生动有趣多了。在节奏教学部分, 要改变物理式的分析与学习方式, 代之以身体律动方式, 深入感受节奏节拍所蕴含的美感。

(二) 律动教学与欣赏法教学的结合。

在欣赏一首乐曲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某一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某一种表现手段, 如节奏型、旋律线的走向、速度变化等。另外, 还可以用身体的动作配合学习乐曲的主题。例如, 教学《伏尔加船夫曲》时, 为了使学生更深地理解音乐主题, 即俄罗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踏平世界的不平路, 对着太阳唱起歌, 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模仿纤夫拉纤的过程, 深刻体会他们的苦难、不平与抗争。又如, 在欣赏《阳关三叠》这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了解音乐与古代诗歌的结合, 了解古代音乐的表现语汇与音乐风格, 教师不能直白地采用讲解的方法, 最好先让学生模仿诗歌朗诵《水调歌头》, 并尝试古人吟诵的方式, 从而体会诗朗诵中所融入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戏剧、昆曲、吟诵等, 拉近古代音乐文化与学生的距离。

二、律动教学的方法

用带有体态律动表现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作品风格, 在潜移默化的体验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同时关注音乐本体, 从简单的音乐元素出发,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互动合作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一) 示范模仿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做一些示范动作必不可少, 但必须注意, 提供给学生的动作只能是一种可能性的动作, 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动作加以改编。如《青春舞曲》, 这是一首新疆歌曲, 教师在稍微讲解示范新疆的特色动作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较为完整的舞蹈动作。教师应常利用律动来加强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 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二) 带有游戏性的方法。

律动是一种技能, 它是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新课标指出,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要把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生动活泼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新课程改革后, 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可适当采用竞争性游戏法, 使音乐课堂动起来, 学生跟随音乐不断变换, 会感到课堂有趣, 并体会到创造的快乐。音乐课堂虽然“乱”了一点, 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有的律动教学都应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同时运用评价机制, 给参与表演的同学合理的、客观的评价。

在省级教研活动中, 我听了《森林中的珞巴人》这节课。教师先带领学生听一段音乐, 做身体的动作, 寻找音乐带给人的内在的身体感受, 然后用杯子和筷子带领学生练习各种节奏, 具体实施如下:一根筷子代表一拍, 半根筷子代表半拍, 四分之一根筷子代表四分之一拍, 学生根据节奏做出反应, 教师不断变化杯中的筷子的位置及长短, 学生按要求进行即兴活动。这种体验节奏的方式比较新颖,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锻炼了学生的反应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了以上的节奏练习后, 再让学生听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型就水到渠成了, 再加之身体有韵律的摆动, 学生对音乐载歌载舞的特点掌握地就更加深刻了。

(三) 从最简单的律动做起。

从最常见的动作做起, 逐渐增加难度, 从集体练习做起, 这些都是克服中学生在律动活动中的“不好意思”“不习惯”心理的有效方法。

三、律动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律动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 并不在动作本身。律动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的审美体验活动, 并且要体现出创造性。

中班音乐律动教案 篇5

【活动设计】

《辣翻天》是一首曲风欢快、具有浓郁湖南地方特色的乐曲,体现了湖南辣文化的民俗民风。基于原曲的独特风格,我设计了大班音乐游戏《辣翻天》。活动以烧辣菜、吃辣菜为主线贯穿整个过程,通过故事引入――讨论、学习做辣菜、吃辣菜的动作――厨师和辣菜合作表演让中班感受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的乐曲欢快的旋律,在合作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表演做辣菜、吃辣菜的过程中,感受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的乐曲欢快旋律,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

2、尝试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创编与音乐节奏相匹配的做辣菜、吃辣菜的动作,并大胆的表演。

3、通过与同伴的协调、合作尝试分角色进行表演游戏。

【活动准备】

音乐CD《辣翻天》

【活动过程】

1、故事情境导入,激发游戏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辣椒吗?辣椒是什么味道的?请你学一学被辣椒辣到的样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做一道辣菜,你想做什么辣菜?你知道这道辣菜是怎么做的吗?现在就让老师来教你们做一道辣椒鱼吧!

2、以学做辣椒鱼为主线,引导中班学习游戏。

(1)教师引导中班初步了解游戏的过程:煮鱼――剁辣椒――放辣椒――吃辣鱼――辣翻天。

(2)教师随音乐完整表演,引导中班感受音乐旋律与动作匹配,初步了解游戏玩法及规则。

(3)教师带领中班一起学习游戏中厨师的动作,随音乐进行练习。

(4)教师带领中班学习游戏中鱼的动作,随音乐进行练习。

3、分角色完整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1)教师和中班分别以鱼、厨师的角色身份在座位上初步尝试随音乐完整游戏。

(2)分角色玩游戏2―3次,引导中班感受游戏的快乐。

(3)讨论: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游戏更好玩?

扎根音乐的土壤,绽放律动的芬芳 篇6

【关键词】音乐律动体验     适量律动    紧扣要素    简化律动

律动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了,音乐教师通常以律动为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魏永谦在《达尔克罗兹与“律动学”》一书中指出,律动教学法有三大特征:第一,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身体随音乐运动,感受音乐之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第二,律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达尔克罗兹认为每个孩子都具有音乐天赋,借助身体运动,可以辅助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理解;第三,游戏是教学,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是天性,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记忆特别深刻。

可见,与传统的音乐教学相比,律动教学更加符合孩子们的需求。律动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培养身体的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辅助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提高音乐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律动教学呢?这一直是我思索的问题。在这次磨课的过程中,我对“律动教学”有了一些自我的想法。

一、适量律动,动有所思

新课程的改革推动了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原本以问答为主的课堂现在“动”起来了。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笔者执教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第一次磨课,学生全程律动,全员行动。虽然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地动起来了,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执教中,乐曲第一部分设计了走舞步、画旋律线、随乐模仿钢琴键盘站起、对比唱、手指舞,乐曲第二部分设计了听辨排序、填词唱、舞蹈律动等近十个学生律动环节,课堂氛围良好,学生忙得不可开交,学生主体地位似乎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仔细考量,就短短四十分钟,学生要完成那么多的活动,又哪来时间去真正地思考、体验音乐呢?所以整节课不少活动像是蜻蜓点水,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良好。但是繁多的律动实践,让学生无暇顾及音乐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在律动动作上。欣赏音乐不仅仅是停留在最表面的听,更需要去体会其内涵。这就需要学生用耳朵听,用大脑想,体会音乐的情感。由此可见,让音乐课堂动起来,“听”“动”“思”缺一不可,听而不动则罔,动而不思则浅,听、动、思相结合才能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二、紧扣要素,动有所得

吴斌先生的《关注音乐》一文中提出“音乐教学中要关注音乐本体”这个理念。现在很多优秀教师的音乐课中都体现了这一理念,说明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律动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身体协调力,还应培养学生聆听与感受音乐的能力,更应关注音乐本体,用心去感受体验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第二次磨课,吸取了上一次磨课的经验,根据《匈牙利舞曲》速度与力度上的特点再进行梳理、调整教学设计。欣赏第一主题时,我紧紧抓住孩子们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了三个闯关游戏——跳一跳,画一画,听一听,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

教学片段

师:刚刚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函,邀请函上说让我们大家去参加一个热闹的舞会,不过,想顺利参加这个舞会,就得先过三个闯关游戏,大家敢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第一关:跳一跳

师:那我们一起来挑战第一关,跟老师学一段舞蹈。学生往前往后走舞步,体验乐句。

(往前走舞步)     (往后退)       (往前)          (往后退)

第二关:画一画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接下来第二关,画一画,可是邀请函上只有三条旋律线,你能帮它填完整吗?(第二乐句旋律线虚线部分让学生填完整,感受最高音)

第一乐句旋律线                          第二乐句旋律线

第三关:听一听

(一)师:第三关,邀请函上有这样两条旋律,请你用耳朵来辨别一下,两条旋律有什么不同?哪条旋律会让人有种想要舞蹈的感觉呢?(师弹钢琴,学生用耳朵辨别,感受连续的附点节奏)

(二)用“啦”哼唱,一起再来感受一下。

第一关“跳一跳”,让学生走舞步,感受乐曲乐句的长短与节奏;第二关“画一画”,随音乐画旋律线,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起伏;第三关“听一听”,两条旋律对比聆听,体会连续附点节奏在乐曲中的作用。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这些音乐要素的感知,笔者没有采用解说式的教学方法硬塞给学生,而是采用了学生更喜欢的律动体验教学法,让他们通过肢体律动亲身去体验这些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达尔克罗兹协会会长西尔维娅·比安科女士说过这样一段话:“律动,看上去很美,这不仅仅跟音乐有关,动作本身也很重要。很多音乐教师只是带着学生在音乐中做动作,而没有让音乐和所做的动作产生联系。”笔者在这一主题的设计上,有目标、有方法、有根据,层层递进,让学生深入地感受了不同的音乐要素,这次的音乐课堂有了积极的变化,学生体验较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学生课堂的动要有目的地动,让学生在动中有所得,才是有效、有价值的动。

三、简化律动,动中有序

2011版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的第五个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笔者在设计《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一课时,对两个乐句的体验设计得较为复杂,第一乐句向左走步,第二乐句换方向向右走步,走步的步伐按照乐曲的节奏。在试教时,面对繁杂的律动,学生反而搞不懂,一直在关注着动作的正确与否,结果使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早就抛之脑后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还能体会到音乐的快乐吗?后来经过律动动作简化,笔者发现学生学得更加积极,更加自信,更加快乐,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体验了乐句的长短、节奏及旋律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律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律动设计应简单易学,要考虑到学习程度一般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律動仅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之一,简洁高效的律动才能让学生有效地使用这一工具去体验音乐。

通过这次磨课,笔者逐渐意识到音乐不是用来解说的,而是用来体验感受的。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些手段能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理解音乐,通过践行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在音乐教学中,与其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还不如充分调动他们的肢体,让他们在律动中感受到音乐乐句、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所以,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律动教学给我们带来的截然不同的课堂,而“律动体验”这一词也一次次在专家口中、在刊物中出现,音乐要素的体验学习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通过设计律动加强音乐性,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更多音乐本质上的东西,那么如何合理让学生“动有所思,动有所得,动中有序”则是目前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一个领域。让孩子们在“动”中体验音乐、享受音乐,还需教师长期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总结、提炼,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律动, 不可或缺的音乐味道 篇7

一、律动, 让音乐课更有味道

音乐, 要用耳倾听, 用心聆听, 还要用唱一唱、跳一跳等形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同身受!律动可以强化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感受,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的内涵。就如盐之于菜, 南朝齐梁时期的大医学家陶弘景曾对食盐的咸味有这样的评价:“五味中, 惟此不可缺。”有了盐, 能够增强菜肴的风味和调和滋味。有了律动, 音乐的滋味就由内而外地从学生的心中萌发出来, 音乐就更加入味了。如《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 用优美的旋律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学生在欣赏了解歌曲后, 让他们在学唱歌曲时想象自己在一片湖面上, 男生划着船, 女生在采菱。这样的律动,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歌曲表现的采菱场景之中, 能更好地理解歌曲, 并且更能唱出水乡的味道, 表达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二、律动, 让音乐课更加鲜美

如果一节课只有静, 学生会觉得“闷”;如果一节课只有动, 学生一定会觉得“累”。所谓“动”是指课堂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 律动时就是一种活跃状态。所谓“静”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 如学生倾听老师讲课、欣赏音乐、深入思考等。在以唱、听为主的音乐课中, 加入律动, 就像是菜肴里放了适当的味精, 课堂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音乐课堂鲜活起来, 能提高音乐教学的魅力和效率, 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享受音乐。如在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欣赏曲目中有一首《雷鸣电闪波尔卡》, 这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首速度很快的舞曲, 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歌曲表现的是夏日的清晨, 草地上, 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 载歌载舞。这时雨越下越大, 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 他们仍然继续欢歌, 继续舞蹈。欣赏这首乐曲时, 单单让学生欣赏乐曲, 看文字了解乐曲, 这样的欣赏, 会是一堂很沉闷的音乐课。如果在波尔卡的基本节奏型2/4—Ⅹ Ⅹ—ⅩⅩ Ⅹ‖掌握之后, 根据每个乐段给听者带来的不同感受, 按波尔卡的基本节奏型设计人们载歌载舞的简单舞步和表现狂风暴雨的动作, 让学生分别来表演这些动作, 学生能很快融入乐曲表现的场景里, 能更真切、更深入地体会乐曲表达的情景和意境。

三、律动, 让音乐课更富营养

唱一唱, 听一听, 让学生多接触音乐, 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很多学生, 缺乏律动锻炼, 因此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较差。在音乐课上加入律动, 就像在食物中添加了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可以让学生的音乐身体健康成长。让学生跟着音乐动一动, 合着节拍跳一跳, 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只要坚持, 学生的乐感会越来越好, 身体协调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如我的一个学生小斌, 他是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带的学生, 一直带到小学毕业。他在低年级的时候乐感较差, 简单的跟歌曲拍手都拍不到拍子上, 我提醒他看着老师一起拍, 他还是时快时慢, 他也很苦恼。在我教他到中年级的时候, 他就能跟着我用拍手的方式为音乐伴奏了, 简单的律动动作也能跟着表演了。到高年级的时候, 对于一节音乐课的律动练习, 他已能自己创编动作来进行律动了。

四、律动, 让音乐课辣味十足

每一个班都会有部分学生比较胆小、害羞、内向……他们很少举手发言或者回答问题声音很小, 他们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表演。在集体律动中, 每一个学生都律动起来, 在一起律动的氛围中, 忘却独自表演成为焦点的担心和害怕, 跨出克服表演恐惧症的第一步。全班律动、小组律动直至个别表演, 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展现自我的殿堂。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同伴的鼓励, 学生会在律动中感受到, 参与真好, 萌生出“我要表演”的欲望。慢慢地, 他们自信了、开朗了、活泼了, 活力四射, 辣味十足。例如歌曲《乃哟乃》, 这是一首土家族民歌, 表现了土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场景。教学中, 和着音乐, 教师指导学生配上简单的步伐, 同时喊口令“左右左踢, 右左右踢”, 在练习中多多鼓励,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慢慢地学生都学会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集体舞, 也学会了这首歌。在教学的最后, 师生围成一个大圈一起跳舞, 这样的情景学生一定不会忘记。在集体律动中,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更深了, 表演的技巧更熟了, 展示的顾虑更少了, 更多的学生变成了乐意主动表演的孩子, 他们身上更多了一份自信, 一份辣味。

作为音乐教师, 一定要用好律动这味好材料, 烹制出学生人人喜爱的音乐大餐, 让他们在享受音乐大餐的过程中, 不断丰富音乐知识, 不断提升音乐素养。

摘要:在小学音乐课堂里, 要有优美动听的音乐, 也要有启迪思维的对话, 还要有随心而动的律动。律动, 能搅动学生内心, 让音乐本味呼之欲出;律动, 让音乐课动静结合, 鲜味十足;律动, 让音乐课味道好、有营养, 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律动, 能激活学生心灵深处的热情, 活力四射, 辣味十足。

谈音乐课堂中小创意律动的运用 篇8

综观现下的小学音乐课堂, 很多教师都有意识地想让音乐课动起来、活起来, 让学生能在音乐的世界里“畅游”。但很多课例所反映出来的现状, 不是动“多”了, 就是动“歪”了, 毫无美感, 并且脱离音乐课正常的聆听体验。有些纯粹为了满足低段学生好动、爱动的心理, 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 却是收效甚微, 有的甚至毫无效果。而在有些高段音乐课堂上, 教师在那里手舞足蹈, 学生在那里“手足无措”, 等到下课, 歌唱得模棱两可, 音乐知识与技能也是一知半解。整个课堂没有美感, 没有核心内容, 更没有创造力。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在课堂中以小创意律动的教学手法, 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与想象力, 现将几点教学策略记录如下, 与大家分享。

一、巧设课前黄金三分钟里的小互动

(一) 问候歌曲可变身

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 师生问好一般都是师唱生应, 有旋律有歌词, 但是百变不离其身, 千篇一律, 例如用得最多的音阶式:

笔者在课堂互动中发现, 学生对上述这种问候互动已经停留在了习惯的层面上, 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的第一节音乐课就学会了用这种方式, 一唱就要唱六年, 何其乏味、枯燥。音乐的创造性在上课伊始就被遏制, 更不用谈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创造了。因此, 笔者想到了换一换问候歌曲, 用一首短小的问候歌用中英文分别向大家问候, 新鲜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和老师回应、互动, 手和手在交流, 眼跟眼在交流, 心与心在交流……

这种即兴的问候歌曲的互动, 既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也让学生对学过的节奏及旋律的配合有了新的认识, 上述互动的节奏可以不断变化, 这样的练习让新旧知识在不断交替轮回中得以巩固。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得到了情感的交流, 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的。

(二) 合唱片段巧融入

从二年级开始, 师生问候歌曲可以从单声部逐渐到多声部的过渡, 既练习声音、音准, 又能为后续的合唱学习练就扎实的听辨能力打好基础。可以先利用手势定位音高, 快速唱好单声部, 然后再进行师生间的合作, 让学生多听两个声音交织在一起的音效, 能够比较稳定地找到自己的音高后再进行组与组的合作。例如:

(三) 节奏练习多样化

从一年级的学生入学以后, 音乐老师为了快速记住他们的名字, 想出了各种点名的“花招”, 这里最有效也是最挑战“稳定拍感”的就是“点名谣”, 三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在小乐器固定拍的帮助下, 愉快自信地向教师和同伴念出自己的名字。当学生在小乐器的帮助下能稳定念读时, 好听的背景音乐就可以来丰富这一认识游戏了。这一练习可以个人练习, 也可以组与组的同步对擂, 旨在加强学生的初步念读稳定拍感, 为今后的节奏、视唱练习做铺垫。

二、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节奏练习的积累, 已经能通过各种念读、击拍准确表达。例如很直观的节奏“回声”, 师与生的互动, 生与生的互动, 节奏型从易到难, 节奏条逐一增加长度, 这样的练习既节省时间, 又让学生在轻松快速的记忆里增强稳定拍感的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记忆能力, 增强了自信心。枯燥的节奏念读有了这样有趣又有效的小创意互动, 变得简单而又容易记忆, 学生很喜欢, 教师很轻松, 多好!

高段学生对节奏的认识和记忆已经有了一定积累, 如果还是停留在视觉、听觉上的交流, 他们会觉得没有意思, 也要适当地给他们“玩”节奏的时间。例如给学生一些可供参考的主题, 让简单的节奏用各种生动的肢体动作和人声配合表现出来, 学生的各种创意律动会是天马行空的, 但又是在节奏认知的范围内的。如此,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兴趣与成就感的碰撞造就一群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学生。

二、准确把握课堂中期的律动

(一) 低段:用在注意力涣散时

低段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一整节课都集中的, 他们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松懈, 与其让他们在下面做各种“小动作”, 不如教师主动组织一些有趣又有新意的小律动, 既能复习旧知又能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这里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卡农练习, 笔者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你追我赶”, 可以师生互动, 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上台带队。例如当我们的课题刚好与动物相关时, 就可以选择动物主题。

这组练习的亮点是只能看动作演示, 不能出声;不能互相提醒, 只能自己独立完成。两组互动合作又互不干扰, 充分调动了全身的协调性, 这样的律动相信是对每个学生专注力养成都是很好的体验。

(二) 中段:用在新旧内容交界处

设计中段学生的课间律动要体现一定的合作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编创热情, 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各种创意律动。

经过两年多的节奏感训练, 中段学生运用节奏的能力正在不断加强, 无论是基础的念读、击拍, 或是卡农式的律动游戏, 镜面互动、回声互动等都已经难不倒他们, 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参与这一活动。此时小创意律动活动的时机选择很重要, 不能太早, 学生容易过于活跃, 心思涣散;不能太晚, 活动的作用无法很好地体现。因此笔者选择在进行了半节课的基础练习后, 在新课进行之前安排一个小创意律动: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最近的四人小组, 给一段2 分钟的音乐, 合作展示创意律动, 因为有了学习的基础, 学生都能运用已经掌握的节奏律动加以整合、编创, 由四个人一起表现。练习2 分钟后, 或集体展示, 或抽组展示, 总之是花样百出、随机而为。有时看到好的组合, 笔者会在学生展示的时候给予录像, 在另外的音乐课上选择合适的时间播放, 或者在平行班中鼓励播放, 学生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 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也越来越好!

这个创意律动高年级也适用, 在高年级可以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主题式的组与组之间的对话;肢体动作与人声的合作展示, 他们总能给教师和小伙伴们带来惊喜!学生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复杂, 但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哪怕只是给他们一点点的自由想象发展的时间, 他们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画面。小组合作的练习展示也带动了一些能力稍弱、兴趣缺乏的学生, 小小的创意律动让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更强, 也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三) 高段:用在课堂首尾

高段的音乐课堂中被合唱、课堂乐器演奏等占据很多时间, 很少有让学生自由编创的时间。在课堂上的即兴编创也总是草草收尾, 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困扰笔者很久, 直到一个学生提议在课前有5 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组合展示 (或个人) , 他们会在课余精心准备, 待一周两次的音乐课上闪亮登场。这个想法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 所以这学期的音乐课前, 总能在六年级的教室看到几个学生在台上绘声绘色的表演。好的创意表现得到全班学生的热情掌声, 参与的学生与观看的学生都得到了一次很好的视听体验, 小创意汇成了大精彩。这样的创意展示还可以利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 该学的音乐知识已经学完, 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带着轻松、愉悦的兴趣尽情欣赏表演, 让我们的心神得到放松, 带着美好的希冀结束这一次的音乐课, 期待下一次的到来。

浅谈人工耳蜗儿童音乐律动教学 篇9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 是在音乐伴奏下, 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 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人是一位特教工作者, 担任的是特殊儿童群体的音乐律动教学。即人工耳蜗儿童音乐律动教学。

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 是用一个电极通过耳蜗直接刺激听神经, 通过传导路向大脑听觉中枢发放电信号, 产生听觉反应。通俗地讲, 电子耳蜗实际上代替了损坏了的耳蜗毛细胞的功能。它可以帮助重度、极重度聋的成人和儿童恢复或提供听的感觉, 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人工耳蜗可以给聋儿良好的听觉补偿效果, 但是, 聋儿值入耳蜗后并不是马上做到能听会说, 而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康复训练过程。首先, 需要一个听觉培建过程, 要特别注重儿童听觉训练的系统方法, 这是人工耳蜗术后康复训练最主要的特点。同时, 要想使人工耳蜗儿童全面康复, 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听觉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认知能力培养、社会性、情绪情感、个性、艺术性等多方面的培养。因此, 人工耳蜗儿童的语言训练必须与各科教学融合起来。如:数学、美术、音乐、体育、自然等。其中, 音乐教学可以促进人工耳蜗儿童听觉能力的提高。音乐律动、音乐活动是儿童最感兴趣的课程。虽然人工耳蜗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 但他们有着与正常儿童相同的年龄特点, 好动、好玩。因此, 音乐律动也是人工耳蜗儿童最喜欢的课程。如:小动物叫声的模仿、动作的模仿, 以及音乐游戏、情景活动等等都是儿童非常喜欢的内容。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培养节奏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并会有助于儿童的听力训练和语言训练。教师可以带领儿童随着音乐做动作, 区分节奏的快慢和音调的高低。人工耳蜗儿童学习音乐律动、欣赏音乐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音乐律动教学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

教师必须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 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 而且还要了解人工耳蜗术后康复训练的阶段发展目标。因此, 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这样能保持儿童主动参与的热度。儿童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 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对于两岁的儿童, 注意力容易转移, 兴趣短暂, 我就采取一些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情节简单的音乐律动, 并且, 采用上肢下肢分解动作的方法来教。如:音乐律动小花猫、一只哈巴狗、拍手点头、表情歌等。我先教上肢的动作, 待儿童掌握后, 在教下肢的动作, 最后将上肢和下肢动作进行组合, 完成整体动作, 同时给儿童提供大量的音乐歌曲进行听觉察知的培养;对于三至四岁的儿童上下肢有了一定的运动协调能力, 可以掌握简单的音乐律动。如:小鸟飞、我是一个大苹果, 以及音乐游戏“小兔子乖乖”等, 使儿童伴随着音乐展现优美的舞蹈动作, 在音乐游戏中体验扮演不同角色所听到的不同的音乐声;对于五至六岁的儿童可以手脚配合, 能掌握难一点的律动组合。如:小毛驴、娃哈哈、春晓等。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通过训练可以给他们排练一些完整的儿童舞蹈, 让他们体验到了跟着音乐跳舞的的喜悦,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到亲切, 易学, 易掌握。有了成功感, 他们以后进行活动时就会情绪欢乐, 学习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二、利用直观道具、夸张动作、形象语言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 必须体现师生互动, 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例如:在教情景音乐“小兔子乖乖”时, 我准备了小兔子、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头饰, 用积木、桌子、椅子搭成家的样子, 创设情景, 又准备了小兔子乖乖的音乐视频。利用这些道具和音乐视频, 让儿童跟着音乐做律动, 同时进行对话练习。如:学习情景故事中每种动物的走路动作, 学习用不同的语气对话。大灰狼面部表情凶狠, 走路摇摇摆摆, 说话声音调高“开门!开门!”, 小兔子走路蹦蹦跳跳, 活泼开朗, 说话声音细而清脆、胆怯“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没回来”, 兔妈妈走路不慌不忙, 说话声音勇敢、自信“妈妈回来了”等等。这节课体现了音乐教育和语言训练的融合, 儿童在课上高兴极了, 下课了还不愿意离开教室。

三、将音乐律动与其他音乐活动形式有机结合。

歌表演、儿歌、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奥尔夫打击乐等活动共同构成完整的儿童音乐活动, 它们既有共性, 又相互独立。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一种音乐形式, 只要儿童感兴趣, 就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如:节奏感强且带动作的儿歌“螃蟹哥”“手指歌”“小羊过桥”“大家都睡觉了”等, 教儿童一边做动作, 一边说儿歌, 即为人工耳蜗儿童创造了语言环境, 又培养了节奏感。由于儿歌的动作非常形象, 儿童很喜欢。

奥尔夫打击乐节奏训练也是儿童非常喜欢的内容, 它能让儿童认识并学说打击乐器的名称及乐器的使用, 还能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辨听能力。同时, 在演奏过程中结合优美的动作增强儿童的美感。如:利用铃鼓、串铃演奏“娃哈哈”时, 加上具有新缰特点的舞蹈动作;利用单响筒、鱼邦子演奏“草原小牧民”, 加上具有蒙古族特点的舞蹈动作, 使儿童欣赏到了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美感。

综上所述,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 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儿童喜欢律动, 愿意参加表演活动是相当重要的, 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感受音乐的美妙旋律, 聆听曲中唱到的儿歌, 既让儿童享受了音乐的美, 又使儿童接触到了大量的语言刺激, 符合了人工耳蜗儿童语言与音乐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儿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 培养兴趣, 在音乐伴奏下儿童学习律动对其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工耳蜗儿童也不例外, 如何调动人工耳蜗这个特殊儿童群体对学习音乐律动的主动性, 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 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工作。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对人工耳蜗儿童学习掌握音乐律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工耳蜗儿童,音乐律动,教学

参考文献

[1]《人工耳蜗术后康复训练ABC》参考书。

音乐律动 篇10

“律动”教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 , 由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提出。后转入日本, 在三十年代得到推广。律动教学提倡既要用耳朵聆听音乐, 又要用身体感受音乐, 用心灵体会音乐。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表达所听到的音乐行为称为“律 动”。将律动的理念带入课堂, 与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叫做律动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 “律动”教学的范围更广, 不仅指体态律动, 还包含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游戏、歌舞表演等内容。小学音乐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在音乐 课上, 只是培养学生的嗓子和耳朵是单一而乏味的, 带动学生的身体跟着音乐一起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还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实践表明, 采用“律动”教学法, 课堂教学质量较高。

二、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 “律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 喜欢音乐的学生远远多于喜欢音乐课的学生。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发展, 在小学音乐课上使用“律动”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直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律动”教学符合小学生爱动的特性, 在教学范围内释放学生的天性,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个性。欢快的教学氛围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 “律动”教学可以展示学生的表演天赋

初级阶段学习的学生善于模仿, 创造性思维还不成熟。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 一般以开口唱歌为主, 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小学生好动的天性, 间接挫伤了小学生喜欢音乐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律动”教学模式, 充分将学习的动与静相结合。在教学基础上添加符合学生兴趣的元素,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提升节奏感和音乐感,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天赋。在“律动”教学中, 小学生不用顾忌音乐思维模式, 只需听到音乐即兴表演。按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 鼓励学生多表演, 当小学生看到他人的表演就会主动对比分析, 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的引导式教学, 有利于学生表演天赋的开发。

(三) “律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对音乐的感受源于心灵, 尤其是还在凭感觉认知世界的孩子, 对音乐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敏锐。当身体处于律动状态下时,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最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乐感和节奏感的训练,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协调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下做出不同的动作,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师可控制范围内,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事半功倍。

三、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

(一) 从简单的“律动”教学开始

对于小学生来说, 应该选择简单易懂的音乐进行引导教学。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时, 可以根据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表达愉悦的感觉, 如果是低沉的音乐, 就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音乐感觉, 从节奏简单的入手, 再慢慢使用较复杂的音乐。这样循序渐进, 从简单到难, 可以让学生更快入门, 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二) 将“律动”教学与音乐课相结合

“律动”教学自身具有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的优势 , 这对于还处在直观认识世界阶段的小学生而言, 更加容易接受。音乐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 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在“律动”教学中, 可以将音乐训练和律动有机结合, 只要保障课堂学习活动活而不乱、动中有序、能收能放, 就不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音乐教师作为引导者, 不仅要带领学生跟上教学节奏, 而且要时刻留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及时有效地调整备课进度, 提高教学效率。

(三) 小学音乐教师在“律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律动”教学有自身的优势, 但掌握不好度, 容易出现以下误区:首先是主次不分。“律动”教学是一种学习的工具, 而不是学习的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 因为课堂气氛活跃和小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模式, 教师容易受到影响, 忘记“律动”教学只是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 而不是音乐课本身。掺杂过多的“律动”教学易喧宾夺主, 忽视教学目的, 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分清主次, 把握好“律动”教学的使用规律, 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律动”与舞蹈分不清楚。教师要强调律动不是舞蹈, 以免误导学生。体态律动的本质是对音乐的反应, 而舞蹈是音乐的语言, 另一种音乐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新课改虽然要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 但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要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应用“律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加强师生、生生互动,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 “律动”教学的灵活性弥补了传统音乐教育单一模式的不足, 动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更能使小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还可以让学生从耳朵、身体和心灵等全方面获得音乐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沈晓苑.“律动”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 (小学) , 2013 (03) .

[2]高文倩.我国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刘亚辉.柯达伊教学体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探索[D].山东大学, 2013.

音乐律动 篇11

[关键词]音乐欣赏 律动教学 欣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7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欣赏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还需结合身体律动等辅助手段欣赏与学习。律动不等于舞蹈,舞蹈以动作为中心,音乐只是作为动作的伴奏或衬托。律动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它以音乐为主体,使人做出动作反应,它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律动,对学生全身心参与音乐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律动,激发兴趣,参与音乐欣赏教学活动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开放和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就越能全面地把握认知对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聆听音乐,学生不太容易保持持久的兴趣、持久的热情和主动欣赏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种音乐欣赏课,学生学起来无聊,教师教起来也没劲。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律动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欣赏管弦乐《水族馆》时,若让二年级的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学生肯定是坐不住的。于是,我让学生先想象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动物,再跟着音乐模仿这种小动物的行走姿势,学生马上就进入了状态,在自编的律动动作中感受音乐的平稳柔和。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之后,老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想象,保持兴趣,感受乐曲的意境。

二、运用律动,感受音乐要素,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音乐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调式、和声、结构等要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和见解,鼓励他们勇于创编动作来表现自己的聆听感受。

在欣赏管弦乐《大鸟笼》时,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的律动动作可能不整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他们能用自己的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出音乐要素的变化:力度变强,学生的动作幅度会变大,力度变弱,他们的动作幅度则会收敛;旋律上行,他们会以手指爬上坡的方式律动,旋律下行,他们则会以滑落的动作进行演绎。通过律动,学生感受到所欣赏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到所联想的事物,这是形成基本音乐素养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三、运用律动,感知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时,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大胆放手,鼓励、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在律动中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在一年级《狮王进行曲》的欣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角色与剧情:序奏——森林中各种动物兴奋、紧张、期待的心情;主题的前奏——卫兵的前导队伍;主题——狮王及其家族威风凛凛的行进队伍。上下行旋律,强弱音对比,速度和节奏的变化,长短的乐句等,给了学生强烈的震撼。学生在律动表演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把狮王出场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外,律动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以音乐为主体,配合着音乐的变化,及时做出“动作反应”,它的最终目的是欣赏音乐。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律动教学法还得注意以下几方面:(1)律动设计要紧扣音乐。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应以音乐为主线,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律动的设计要为音乐服务,紧扣音乐,同时要做到简单有效,容易学习。(2)律动要适时适度。有时学生会因为律动的加入而兴趣高涨,老师已经喊了好几遍“停”了,但还有学生沉浸在自己的动作中,意犹未尽,不肯停下。这种过度和不当的律动不但影响了课堂秩序,也降低了学习效率。要使课堂井然有序,动静相宜,律动一定要适时适度,恰如其分。(3)律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要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体验音乐,除了运用律动教学法,还可以让学生填一填歌词、唱一唱旋律,帮助记忆音乐主题;可以用图谱教学和律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的直观刺激下,分析音乐要素。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一、采用固定律动与即兴律动有机结合的方式

固定律动是指固定在课堂中的某一时间段,进行一些常规的律动,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也可使课堂气氛得到有效的改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进行长时间的学习,这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的疲倦感。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或者课堂的中间安排一些音乐律动。律动的方式可以是与节奏有关的游戏,也可以是结合音乐拍子的动作。

在进行固定律动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即时、有效的即兴律动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即兴律动是指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内容、旋律或节奏等,来即兴创作一些律动活动,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来自己创作。这样也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发现,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歌曲时,很难做到安静地去听音乐,他们有时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一些动作,这说明儿童也会对音乐做出一些情感上的表达。所以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点,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地鼓励学生去主动创编一些与歌曲内容相符的律动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结合音乐特点创编律动方式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拍子来创编相应的律动动作。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通常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如,三年级学习的歌曲《嘀哩嘀哩》《剪羊毛》《全都认识我》等都是二拍子或三拍子的歌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歌曲的节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做出各种各样的二拍子或三拍子律动。音乐教师也可以结合歌曲的歌词内容来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在教学《国旗国旗多美丽》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歌词内容来创编运用。让学生一边唱着“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一边做着各种自己所想到的动作,使小学生的音乐热情得到全面激发。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的情景来进行律动动作的创编,可以让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创编一些符合音乐意境的舞蹈动作。

三、结合实际选择合理的律动素材

律动素材主要是在音乐的引导下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几种基本步伐、动作、组合动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音乐律动大多是模仿动作的组合。想要对音乐中的各种形象来进行模仿,从而选择合理的律动素材,就要求教师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具备深刻的认识,只有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提高了,才能够使律动素材与教材所反映出来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得到有效培养。

四、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

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当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用积极、热情、愉悦的情绪去教学或进行律动时,整个教室就会充满融洽、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情绪也自然会得到良好的激发。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必须始终保持热情、激情与真情的积极情绪。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具有感染力的鼓励话语、具有暗示性的肢体动作来提高课堂律动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下一篇:电视大众文化传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