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

2024-10-09

体态律动(共12篇)

体态律动 篇1

正如瑞士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 (Emile JaquesDalcroze) 所言:“音乐的本质——对于情感的反应。”音乐能够陶冶情操, 唤起人们音乐的本能, 使人们通过音乐的聆听和身体动作的结合, 展现人们对音乐的情感理解。视唱练耳教学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 而“体态律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音乐, 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 增加学生的对音准和节奏的掌握能力。

一、“体态律动”的内涵

“体态律动”即为用身体的律动来感受音乐的节奏, 将音乐的情感理解和体验转化为音乐认知的能力。比如在我们认真的听一首歌曲时, 身体有时会随着音乐节奏的律动而产生身体的律动, 如跟随节奏点头, 拍手或者用脚踩点等等。这就是人们对于音乐欣赏的本能身体律动。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体态律动”应用的意义

视唱练耳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 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 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体验。

(一) 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不同的歌曲风格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或快、或慢的歌曲, 增加学生对不同音乐种类的理解, 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 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

声音和动作的协调统一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 对音乐产生深刻的记忆, 这种记忆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体态律动”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更加关注学生音乐乐感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音乐的深入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视唱练耳教学中“体态律动”应用的方法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结合歌曲开展“体态律动”和结合音符开展“体态律动”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 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 结合歌曲开展“体态律动”, 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

快速反应是视唱练耳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式, 在视唱练耳快速反应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体态律动”融入于教学活动当中, 丰富教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和快速反应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 随意播放一首歌曲中的小部分, 使学生根据音乐的类型自动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在播放《摇篮曲》这首歌曲时, 学生可以随即做出摇晃宝宝的动作, 当播放《奔跑》这首歌曲中, 即做出奔跑的动作。

聆听是对声音的体验, 在指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快速反应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感受音乐后的即兴音乐创作。在创作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音乐感受和节奏律动进行音符的重新编排, 将音乐创作建立在体态律动之上。

(二) 结合音符开展“体态律动”, 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音符开展“体态律动”, 丰富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良好的划拍习惯。

视唱练耳教学中, 根据音符进行节拍动作的挥舞能够使学生如音乐指挥家一般, 通过动作展示出不同的音符和节奏。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卡农》这首歌曲, 学生可以根据《卡农》这首歌曲音符的变化进行动作的变化, 用手表示不同的音高。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上升部采用右手进行律动, 下声部采用左右进行律动等方式展现音乐的律动, 并用声音搭配体态律动进行多声部的歌唱 (具体的五线谱请参照表1) 。

另外, 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铺助道具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球类物品,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拍打练习, 增加学生对强、弱节拍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乐感。教师也可以利用纱巾, 通过触摸纱巾, 使学生感受这种丝滑而轻柔的感觉, 使学生能够在欣赏一些轻柔的音乐时, 能够通过纱巾的柔软获得更多的体态律动灵感。

四、结语

视唱练耳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 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音乐种类的理解, 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丰富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和音乐想象力, 提升视唱练耳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视唱练耳学习的乐趣和音乐的魅力, 感受达尔克罗兹所言:“我们生活在节奏中”。

参考文献

[1]葛卉.建立广义的视唱练耳教学理念——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性、文化性及社会性问题的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21, 12:143-145.

[2]张岚.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电脑多媒体系统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2, 17, 11:102-103.

[3]牟新, 尹佐华.引入现代技术促进音乐教学——谈MIDI技术与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生活, 2011, 25, 8:161-162.

体态律动 篇2

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但他的国籍是瑞士。他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非音乐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乐的本性。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在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期间(大约在1900年)提出的一个音乐教学学说,又称“体态律动学教学法”。

达尔克罗兹的整体教学方法,既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也受到了激烈的反对,有些人难以接受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达尔克罗兹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先在国外获得承认,后来瑞士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达尔克罗兹逝世后,他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为后来的音乐教育家树立了典范,也影响到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的形成,具有创新和先导意义。

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它始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改革,后来是长时间的方法探索、构建“体态律动”的理论基础,最后以即兴创作教学的引入为标志,确立了一个完整的、新的音乐教学体系。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反映,其最初的形式是把情感转化为具有音乐性的动作。这些动作是人类的肢体动作。通过肢体动作,把肢体当作乐器,将人的内在情感转化成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乐中的快慢、强弱、有规律的节拍运动可以通过身体来感受。音乐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练习,更不应该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律的传授,它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艺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人的能力。

体态律动。体态律动是训练身体对音乐做出反应的练习,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把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它是以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以培养学生利用听觉获得轻松、协调自如得节奏感为目的。体态律动一般分为位置运动和空间运动两类。位置运动即固定地点的运动,如拍击、指挥、唱等;空间运动即脱离固定地点的移动活动,如走、跑、跳等。

歌唱、视听训练。通过视唱练习,训练耳朵,身体与语言、歌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这种视唱法与一般的不同。它先采用一线谱,通过读唱音名来认谱。后按等时值读每个唱名,再练习以不同速度或临时用教鞭指谱视唱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以固定唱名法为主要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发展听觉和记忆能力,发展内心听觉。教学过程中可使用诗词的语言节奏,帮助学生感觉和积累音乐节奏的经验。

即兴创作演奏。强调即兴创作是音乐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全面培养音乐家素质的重要环节。

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正是以其全部力量去填补了极端专业化音乐教育的一个空白。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立足于听(音乐),而且是以教师的即兴伴奏为主;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教学方式主要是游戏,发现个别学生松懈、涣散时,立即变换,永远处于新鲜状态;教师的音乐造诣、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诱导等各方面的“即兴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学生不论音乐基础高低、年龄大小,小之三岁儿童,大之音乐学院的学生及专业演员、舞蹈家,都适合上这种课。

“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3

一、 以达尔克罗兹的理论为指导改变目前的教育状况

瑞士音乐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一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建立了一整套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其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达尔克罗兹之所以反对把音乐的听觉训练当成纯粹的知觉训练,就在于他知道倘若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恐惧中接受听觉训练,却从未用身体体会音乐的律动,从未用心灵领会过音乐的情感,那么学生就会被训练成“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音乐课也就变得黯淡无光。所以,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达尔克罗兹的教育观念是注重体验和发现,强调人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人体本身就是乐器。我们可以通过体态律动发现和感悟,身体运动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节奏韵律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肌体对音乐节奏反应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人对音乐感受的深度。

故教师在课堂音乐活动中应适当地融入律动,通过律动中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和内心节奏感,激发其快乐的情绪。让孩子们以身体律动和即兴表演,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进行再创作,提高其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体态律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加深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当我们遇到比较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时,运用体态律动教学就最适合了。如可以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跺脚、拍腿、拍手、捻指)进行节奏组合律动活动。在学唱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的音乐语言时,可以让学生随着旋律走一走、跳一跳、动一动、演一演,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他们对舞台的热爱和表现的欲望远远超乎成人的想象。所以我常用律动的形式给孩子们提供表演的机会,把孩子们引入到活动的主题中。如歌曲《悯农》,由于作品是以古诗创编的歌曲,所以我十分注重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相互融合。我创设情境,事前摆放好金灿灿的稻穗、锄头和草帽,准备好农民伯伯辛勤耕耘的图片,并配上本课歌曲的课件。当本节课开始,音乐声响起时,我便戴着草帽,拿着稻穗,带着孩子们聆听着歌曲律动走进音乐室,让孩子们感觉仿佛走进了农田里,感受到了农田的气息,并以饱满的精神进入了学习的佳境,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体态律动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把节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通过具有节奏性的律动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能够解决结构千变万化的节奏,化难为易。

如教《凤阳花鼓》这类少数民族的歌曲时,首先我运用课件出示有关凤阳花鼓的图片,加以文字说明,介绍凤阳花鼓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这时我再播放具有本课民族特色的视频画面,并让学生也跟着翩翩起舞,在亲身的体验参与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基础上再学习歌曲,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当学生能够跟着录音范唱唱歌时,我问哪一句比较难唱,他们都觉得最后一句比较难唱。我告诉孩子们,其实最后一个乐句就是民歌中的衬词,具有诙谐性,能够增添出歌曲欢乐的气氛。这时我带唱最后一个乐句: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铃铛,飘飘飘一飘。然后告诉学生可以在有衬词的部分加上律动,增添歌曲的乐趣。我先让孩子想想有什么动作,有个孩子想到了两只手指动和拍手。我微笑着表扬了她,然后我帮她整理了动作。在第一、二句的“得儿铃铛”处用两只手指好像走路一样往斜上方律动,在“飘一飘”处拍手两下,在第三句“得儿”处用两只手指头往斜上方律动,在“飘”处手拍一下,后两句也是一样的动作,最后的“飘飘飘一飘”处手拍三下。这样的体态律动能够化难为易,提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的准确性,同时纠正孩子们经常赶拍子的缺点,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效率,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四、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律动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教师,要给学生一些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创造力迸发在音乐课堂中,让孩子们体验音乐之美,在美中享受快樂。

如我教歌曲《在农场里》,让学生找出歌曲唱了哪几种小动物并模仿出来,孩子们可爱极了,有的弯下腰扮演笨重的猪,有的曲着腿展开双手扮演鸭子,有的把手放在头上扮演小牛,有的甩着鼻子扮演大象。我还鼓励学生用体态律动的形式随着音乐去展现小动物的各种姿态,学生动作可爱极了。还有歌曲《小动物走路》,我让学生通过对小兔、小鸭、大乌龟、小花猫走路姿势的模仿,以及对小狗、小鸡、大公鸡、小山羊叫声的模仿,生动地表现出小动物可爱的形象。

五、体态律动与音乐游戏完美地结合

将体态律动与音乐游戏完美地结合并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通过肌肉、眼神等体态律动,调动起身体的各个感官,将动作与音乐结合,使他们多渠道地参与音乐欣赏。

如教《狮王进行曲》时,学生都把教室的灯关掉,还把窗帘布拉上,制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我找了几个孩子扮演狮子,音乐声响起,扮演狮子的同学大摇大摆地听着音乐有节奏地踏着步伐前进,把狮子威风凛凛的神态表现出来,其他同学有节奏地拍凳子配合着。当电脑屏幕出现狮子的吼叫声时,扮演狮子的学生也随着张开嘴巴做出吼叫的动作。我问其他同学:当你们听到吼叫声会怎么样啊?他们立刻捂着耳朵蹲在地上,有点害怕的样子。最后我问学生狮子吼叫了几声,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共叫了五次。我觉得这样的具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很容易便把孩子们带入到了作品的情境中。

我们还可以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易于理解的音乐游戏。如歌曲《向前走》是一首节奏变化较多的四拍子的歌曲,不容易学唱。为了降低其难度,我进行了游戏活动。我让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按照四拍子的韵律,在地面上呈现的线条之间来回走着,但彼此之间不能相碰。开始先选两名学生进行,接着逐渐增加人数。我尝试挑选了比较调皮的学生,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竟然没有发生碰撞,还能够互相谦让,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这次音乐游戏,既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四拍子的儿童歌曲带来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与别人合作的习惯与群体意识。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4

一、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巴普洛夫也说过:“在课程开始前, 要进行一些有趣的设计, 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 兴趣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通过恰当地运用体态律动,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很多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跟唱”, 长此以往, 学生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少。为改变这一现象, 广大音乐教师可在教学时适时地采用体态律动, 充分将音乐和形体相结合, 这样的音乐课堂既生动又有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 使音乐知识更形象

众所周知, 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旺盛, 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 却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 尤其是对于音乐中的各种音调, 仅仅靠听觉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态律动, 将教学变得生动易懂。如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dou、rui等音调分成几个肢体动作, 然后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演示。通过这种形象的肢体表现, 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记忆音乐知识。

二、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 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的节奏

我们知道,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 在音乐中, 欢快、热烈往往用快速的节奏展现;忧伤、庄重往往用节奏较慢的音乐体现。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体态律动, 自主感受音乐节奏。举例来说, 在《瑶族舞曲》的欣赏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步行, 表现音乐所包含的从容和安稳的感觉;在《伏尔加纤夫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慢步的行走, 体会纤夫那种沉重的感觉。此外, 指挥动作同样也是一种体态律动。在表现音乐中包含的慷慨、激昂和愤怒的情感时, 指挥动作较大;而在表现平静、温柔的情感时, 指挥动作幅度较小。举例来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欣赏学习中, 教师的指挥动作可以坚定、快速, 用以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在《向新世纪诉说》的学习中, 教师的指挥则可用柔弱、缓慢的动作, 充分表现音乐的悲壮。

(二) 运用体态律动体现音乐的音调

实践证明, 音调和节奏的有效结合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 因此音调和节奏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 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 在4/4节拍中, 弱拍的时候, 教师可向上拍一只手, 第四弱拍和弱拍相同, 强拍向下拍两只手, 次强拍向下拍一只手;在3/4拍的动作中, 表现强拍的时候, 教师可向上拍手, 表现弱拍的时候再用一只手分别拍两条腿以下;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 强拍的时候, 教师单手上拍, 弱拍的时候只需拍一下腿即可。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 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 通过体态律动, 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 学生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 在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高音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稍稍向上伸展, 听到中音的时候, 再将手平放在胸前;在听到低音的时候, 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微微向下倾斜, 让手臂自然放松, 并从中体会节奏的快慢和音调的变化等。例如,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学习中, 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后提问:通过欣赏音乐, 你们听出了哪些内容呢?然后再指导学生扮演音乐中的音调, 并随着音调的变化, 灵活地改变身体动作。通过这样的律动教学, 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音乐, 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诚然,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运用体态律动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但是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在体态律动的运用中, 同样存在一些必须注意问题。首先, 体态律动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 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运用中应该注意适度的问题, 不能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全部都用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其次, 在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学时, 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一味地凸显自身的主体地位,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减少学生对音乐课的厌烦感;再次, 在体态律动教学中, 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他们自由地学习音乐知识, 减少不必要的束缚。

综上所述,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脚步, 积极转变教学思维, 让体态律动教学法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宁.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律动教学法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 2012 (06) .

[2].暴羽.“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8 (09) .

体态律动 篇5

张夏镇镇中心小学 王芹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的智力、身体、精神的发展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联系统一在人的本性中。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但是,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孩子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孩子天生的音乐本能,启发他们进入到产生音乐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将音乐表现中的音响力度、速度、音色的对比、变化等要素与孩子们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我们现在的学校设备限制着音乐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只有一架电子琴和一台录音机,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单调、枯燥。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由此可见,新课堂内,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在这种形式下,我提出了本课题。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研究的方法

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体态律动”进行研究的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1986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辑的《音乐教育参考资料》中,介绍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同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德赖维尔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1990年12月,我国在日本学习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缪力女士,应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邀请,在首都师范大学为部分高师音乐教学法教师及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近百人开办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师资培训班》。缪力还选择了日本石井亨江崎正刚的《快乐的体态律动——儿童体态律动课例选》介绍到中国。从1986年至1996年,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各种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教育学著作及文章中多有介绍。《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是“外国音乐教育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研讨会都使我们在课题的研究性质、任务、方法的认识上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的进展上有所前进。此外,还有爱国人士、留学生等许多人对课题表示关心与支持,有的捐款,有的寄书寄资料,有的写文章,利用一切机会促成海内外交流。

研究方法 :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作业改革的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2)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策略与措施,开展实践与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学生学习方式和内容,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小学音乐体态律动的教学实例,研究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10月)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撰写课题方案。(负责人:王芹)

2.1月,召开开题会,邀请音乐教师为该课题的实施作指导。(王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6年5月)

1.确定试验班级:

1、2年级。调查了解体态律动对低年级课堂效率的影响。根据小学音乐新课改精神,制定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的体态律动形式。(王芹 负责)

2.阅读相关书籍,如《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过打好基础。

3.2016年3月,召开阶段总结会。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总结,并坚定其理论价值与应用阶段。把经验结果上升到理论,并撰写《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的报告。

4.2016年9月撰写好阶段性报告,召开总结会,进行中期评估。同时调整方案,完善材料。(王芹负责)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2月—2017)

体态律动 篇6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音乐教学

新课标倡导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教师不但要投入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更要能在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下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指导学生。作为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其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而是在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寻找和发现其中的乐趣,并将这样的快乐持久延续下去。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他们总能通过直观的动作将音乐赋予他们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如何体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体态律动,笔者试从如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中的节奏练习和音乐知识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一个节奏通常需要练习很多遍,而且学生很难一下子明白两拍、半拍是怎么回事,时间一长,学生对节奏练习会失去兴趣。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些形象化、趣味化的节奏练习,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轻松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节奏练习及相关音乐知识。

我在听音训练中,以“找朋友”的方式来进行,先发给学生do re mi fa等各种不同音符的卡片。然后,在钢琴上弹do mi,拿到do和mi的同学就要站出来把do和mi唱出来,最后全班同学在一起唱do和mi。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就必须要多想办法、多出点子。例如,我在教学《小螺号》这首歌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对小螺号的认识比较清楚。但是在教学《白桦林好地方》时,他们对“麋鹿”、“山峦”等的认识就不容易了,很难通过联想体会音乐之美。在教学时,我经常应用各种手段比如图画、幻灯、录音、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控节奏与音调、提升欣赏水平

我们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在音乐中,欢快、热烈往往用快速的节奏展现;忧伤、庄重往往用节奏较慢的音乐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体态律动,自主感受音乐节奏。

音调和节奏的有效结合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音调和节奏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在3/4拍的动作中,表现强拍的时候,教师可拍手,表现弱拍的时候拍肩或拍腿两次;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强拍的时候,教师拍手,弱拍的时候只需拍肩或拍腿一次。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学生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在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高音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稍稍向上伸展,听到中音的时候,再将手平放在胸前;在听到低音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微微向下倾斜,让手臂自然放松,并从中体会节奏的快慢和音调的变化。

三、恰当运用、事半功倍

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提升孩子们对歌曲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有的音乐作品抒情意味浓厚性强,节奏欢快,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体态律动可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欢快、热情的歌曲,配以舞动手臂、转身等动作,能够充分展示歌曲情绪高昂、欢快、热情的意境和特点。通过教学过程中对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使孩子们深切感悟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进行示范,孩子们根据音乐的韵律和老师的示范进行体会。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将事先设计好的情景和动作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地展示出来。比如一首曲调欢乐活泼的歌曲《苹果丰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情绪和动作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一首歌曲,根据这首歌曲的具体内容和表现的场景,教师可设计收割、挑担和喊加油的动作,将同学们分成三组,一组在欣赏和跟唱歌曲的过程中展现收割的场面,一组来展现挑担的场面,一组则展现喊加油时的场景,先是分组表演,教师进行指导并指出不足予以改进,然后再让各组结合起来,共同展示农民伯伯在丰收时的欢乐和热闹的场面。

四、故事辅助、快乐飞翔

故事总能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音乐课上,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体态律动有机结合,这样的导入方法不仅新奇有趣,更加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角色当中,积极参与教师安排的音乐活动。

同时,音乐与故事的结合还能帮助教师从故事巧妙过渡到课程教学之中,既不显生硬,又妙趣横生。比如,在欣赏歌曲《彼得与狼》时,我就引导学生联想《彼得与狼》故事。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小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的故事情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歌曲的内容也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音乐与故事的结合不仅形象而且生动的向学生展现了音乐的情境,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歌曲,体会歌曲的意境,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让音乐变得通俗易懂。

浅论体态律动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篇7

一、体态律动的理论基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认为人类智慧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他特别强调第一个阶段的重要性,他认为六岁以前的儿童必须给予恰当而充分的指导以便充实各种感觉动作的具体经验。众所周知,运动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幼儿生活在感觉和动作的世界里,通过音乐游戏发挥儿童的特性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 与此同时,幼儿期是运动机能发展最快的时期,必须加以训练,并帮助其身体各部分平衡发展,而身体动力的平衡,除了靠运动还需要加入体态律动方面的内容,才能使身心处于平衡之境。幼儿学会走路之后,即以跑、跳等动作来表现韵律感,体态律动的形式就是借助音乐的节奏及旋律来表现身体动作的教育。体态律动需要配合音乐的节奏及旋律来表现身体动作的教育。对儿童的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性。

对儿童来说,感性认识是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积累经验,并赋予音乐知识以真正的生命。音乐实践是感受音乐,深化对于音乐认识的必要过程,并且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音乐不像造型艺术能直接地以画面的形式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为此,一切有形思维的音乐活动必须最终归结于无形的音乐体现和体验。”

体态律动是通过看得见的肢体运动,将听觉、视觉、动觉相融合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教学方式。体态律动的过程是把各种体验转化为感知、信息与认知。 实现此过程的方式就是将聆听、歌唱、音乐阅读—写作等与身体运动结合在一起,在耳朵、身体和大脑之间找到联系,以此激发儿童对于音乐的鲜活感觉。达尔克罗兹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把音乐知识转化为音乐的理解来掌握,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从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变为一种伴有音乐声响的基本体验。“整个体态律动的方法都是基于‘体验先于认知’ 的理念,孩子们不应被灌输理念,直到他们体验了引发这些理念的事实,而首先应教给孩子们的是如何使用他们的天赋……播撒种子之前必须先准备土壤。”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理论基础归结为一句话,“体验先于认知”。

二、体态律动的核心———即兴

音乐艺术本身具有音乐形象的多变性、音乐语言的高度抽象性等自然属性。在儿童的音乐学习过程中,他们把音乐创作当成一种好玩的游戏,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因此,音乐创作是吸引儿童深入音乐,认识音乐语言规律,形成音乐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这种被儿童视为游戏的音乐学习方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教育界和心理学界把儿童创作看作主要的教学和培养方法之一,但儿童通常不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自己创作的音乐,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次性的创作。因此最容易被他们接受的音乐创作形式就是即兴创作,儿童即兴创作也正是这样产生的。其实,与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创作一样,即兴创作只有在个人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及固定素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这种固定素材能帮助个体创造新素材。随着个体创作经验的逐步积累,即兴的能力也会得到逐步的提高,同时对即兴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得更为复杂。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动作和即兴处于核心地位,音乐阅读、识谱、乐器演奏、音乐欣赏与分析和音乐写作则是围绕动作与即兴这一轴心逐步展开。“即兴创作要求许多内在素质,包括集中注意力、应变能力、直觉、意识与下意识的同时作用, 创作意愿与反映、想象、分析、理解、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等。”即兴的过程要求快速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这发展了儿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发展了儿童迅速构思的能力,并且在大脑与身体之间构成快捷的联系。达尔克罗兹把“即兴创作”这一重要的要素引入了这个教学体系,使儿童既获得了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又获得了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为儿童的自我表达、自我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并使音乐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体态律动教学中不仅需要依靠耳朵、身体和眼睛体验音乐,还需要通过即兴性的创作对所有的音乐能力进行综合,并培养灵活使用的能力。因此, 即兴的练习是以某种形式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实践操作活动中。

三、体态律动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即兴教学的目的就是在富有想象力的、个性化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创造出更多灵巧、熟练的音乐表现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养成敢于想象、创造的习惯和流畅表达自我的勇气,对儿童来说,这种习惯比结果更为重要。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一种自由表达的胸怀和不断追求创新的理想,又怎么能鼓舞儿童释放自我呢?在不断提倡儿童展开想象的同时,教师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体现出自身的创造价值,向儿童展现自己勇于尝试的努力,成为儿童的模范。

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即兴”不仅是对儿童的要求,教师同样需要具备即兴的能力。音乐教学不可能等同于科学教学,不需要也不可能规定十分具体的动作或标准,并要求严格遵照使用。“音乐教与学这两个方面都要求有创造和再创造,离开了创造就没有了艺术性。”

即兴教学,通常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反应的情况迅速地改变和调整即兴的材料。这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反应—调整—再反应”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运用突然的停顿或开始,持续或变化来促进活动的发展。这常常会给儿童和教师都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不仅能激发创造性的行动,而且能促使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即兴音乐的使用,给了教师一种根据儿童课堂现场反应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手段的可能,能够促使教师从简单向更为复杂的练习进行逐步过渡。即兴, 也可以促使儿童在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感知、感受和吸收音乐的发展,将与音乐相关的各种信息都完全展现在儿童面前。在达尔克罗兹的课上,他总是自己弹奏即兴的音乐,而擅长体态律动的教师更是要使用即兴的音乐包括声乐或器乐,因为即兴的音乐更能够准确地符合音乐活动中不断变化的需要。

了解和运用体态律动中的即兴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教师都成为专业的体态律动教师,“具备在语言、歌唱、声音、打击乐、竖笛、钢琴等即兴上能够准确地进行镜面动作表现;能够运用相同的手段为任何音乐进行伴奏;对所给定的节奏动作中突出强调的节拍和拍子进行分析和表演;在流动的动作运行中表现力度的各种变化;清晰地表现任何动作及其分句(连奏或连唱、断奏或断长、滑音或延音)”等诸多专业要求极高的即兴能力。 而是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即兴的训练,尝试对诸多教学材料、方法、操作和游戏的多种变体进行创造、 生成和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独具创造性、能提高儿童们艺术修养的优秀教师。而最为重要的原因则是,通过即兴方法的逐步掌握,教师们能够发展勇于探索新思维的能力。相反此举也会促使教师更有效地去鼓励儿童音乐个性中勇于探索、发现的能力。

面对儿童的即兴创作时,教师一定要拥有一种能够包容儿童错误的能力,帮助儿童通过即兴的手段获得更多的音乐技能技巧,而不是去压制他们自然而流畅的创造潜能。所有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只有当我们真正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时,我们潜在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完全的释放,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当教师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良好教学条件时,当教师向儿童提供心理上的自由时,给予儿童充分的创作性自由空间时,儿童内心的闸门才被完全开启,一条通往无尽想象的道路才被真正开辟;只有自由才是艺术创作活动所需要的特种催化剂。”

体态律动 篇8

一、把握关系, 有效分析音乐体态律动教学特点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 都将体态律动与音乐结合起来, 这是有一定依据的。首先, 将体态律动与音乐相结合能够使音乐的表达更加流畅。音乐是学生对于审美感受的一个重要体现, 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体验情感, 并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体态律动教学的目标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肢体感知音乐, 而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义务教育中体态律动法的应用就能够将音乐进行很好地表达。其次, 将体态律动更加能够凸显律动的优点。体态律动的核心就是音乐, 任何跟随音乐舞动的动作都离不开音乐, 在对学生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对音乐进行感知和理解, 并对音乐内容进行表现。

相反, 音乐也是体态律动法的最终目标。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对音乐不断的学习中和训练中, 能够用身体更好的对音乐进行配合和展示, 对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学习兴趣也是极有帮助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体态律动教学法不仅在音乐教学中广泛应用, 在舞蹈和戏剧中也被应用很广。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对于节奏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最终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内在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如教师在教学《雪绒花》这首歌曲的时候, 就可以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雪绒花》作为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 以其舒缓和轻柔的曲风, 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同时也给人们的内心深处带去一丝温暖, 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对音乐进行感知和把握, 体验歌曲所展示的意境,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张开自己的双臂, 并摇摆身体, 闭上眼睛感知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景, 并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

二、掌握方法, 有效优化音乐体态律动教学落实

1.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的快慢和力度。在音乐的速度和力度中, 一般音乐速度快则往往代表着轻快、热情、活泼、欢悦等, 中速则代表着抒情、优美, 慢速则代表着庄严、沉重和忧伤。将音乐的速度通过体态律动来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伴奏的速度, 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起舞, 进行自由运动。比如:学生可以用《伏尔加传夫曲》这段音乐来对自己进行慢速缓步的训练, 来感受沉重的感觉;可以用《瑶族舞曲》这段舞曲来训练自己进行正常走路, 体验平缓的感觉;可以通过《在希望的田野上》来训练自己进行跑、跳等动作, 体验音乐中急促和轻盈的感觉。当音乐速度发生变化时, 学生也要将自己的动作幅度随之变化。体态律动还可以表现音乐中的力度。比如:一些大幅度的指挥动作表示的就是力度很强, 一般表现激动、悲愤和昂扬的情绪;小幅度的指挥动作力度小, 展现的是平静和轻柔的情绪。例如:当《向着新世纪诉说》结束时, 结束句表现的就是宁静、安谧的意境。

2.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的节奏与节拍。音乐的节奏可以通过肢体行走进行体会, 音乐中的不同节拍在肢体表现上也有所不同, 用肢体动作展示音乐节拍的强弱和音乐的基本规律, 使身体跟随音乐自然做出反应, 把握节奏。例如:可以将不同的节奏乐符规定为不同的指定动作, 在音乐响起的时候会根据乐符做出指定动作。还可以将节拍也指定为规定动作, 如:2/4 拍的指定动作规定为:在强拍上拍手, 在弱拍上拍腿;3/4 拍的指定动作为:在强拍上拍手, 在弱拍上用单手分别拍左右腿;4/4 拍的指定动作为:在强拍上拍手, 在弱拍上双手交叉着拍肩等。通过这种训练, 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不同乐器所展现出来的音乐的不同, 还能引导学生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明确作用, 有效调整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实践

1.体态律动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音乐进行把握。体态律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握音乐的节奏和节拍, 还能帮助学生把握音乐的旋律和力度变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节奏节拍的训练时, 就可以通过训练学生对于音乐反映指定动作的方式进行, 如用拍手、跳跃等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变化。在对旋律进行感知时,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旋律与身体动作相结合, 在对音乐进行聆听之后, 对音乐进行感知, 反复体会不同节拍所表示的不同意境, 帮助学生增强韵律感。学生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旋律记忆,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态律动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 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对其进行适当的个别教育和引导,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 在听到某段旋律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听到的乐器进行肢体表演, 或者以动物的声音进行模仿并说明该动物的特点以及与音乐的相似之处,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让学生在模仿的快乐中学到知识, 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3.体态律动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对音乐由开始地聆听, 到感受, 到身体对音乐地感悟, 到随韵律动作这一个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 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法, 就可以很容易实现这个目的。

4.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 不仅能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形成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对于乐曲的表演都是根据自己感受所做, 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学生的表演之中去, 对学生起到一个鼓励和促进的作用。

体态律动 篇9

本人担任小学高年级段的音乐教学多年, 在日常教学中, 也比较关注高年级段学生的体态律动教学。以此希望通过国内外先进体态律动教学的理念引领, 在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小学高年级体态律动教学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一、在日常课堂中渗透律动教学

很多老师会发现, 低、中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善于表现, 能积极活跃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育和逐渐成熟, 到了高年级后, 这些学生在音乐课上的表现会逐渐趋于收敛, 羞涩的心理使得他们不愿意动起来, 不愿意尽情地放声歌唱, 更不愿意在大家面前用肢体的动作来表现和感受音乐, 因此, 往往在高年级的音乐课堂上, 学习气氛会比较平淡和沉闷。我想, 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除了需要老师们充分的引导外, 还应养成体态律动常态化的习惯, 高年级段的音乐教学同样需要营造活跃的气氛。

例如:在欣赏的过程中, 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内容, 既增强了学生的形象记忆, 又能清晰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咿唷嘞啦》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刚果民间歌舞曲。歌曲的显著特点是节奏极其丰富, 旋律行进独具特色, 仿佛听到了非洲丛林里欢腾、激越的歌声和鼓声。我让学生听着音乐然后自己创编与音乐相符的任何肢体语言表现节奏, 模仿非洲土著人在音乐声中自由地表现舞蹈, 学生非常感兴趣, 而且创造出的节奏非常新颖、有趣, 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玩得很开心。我有时在课堂最后会留几分钟让学生玩游戏, 选择学生已经学过的、较为熟悉和合适的歌曲, 让学生根据歌曲和我的要求做动作。当音乐响起时, 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作动作, 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 可以请学生维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 也可以用某个指定的动作静止, 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 再继续创造动作, 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 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 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律动。这样经常性地在日常课堂中渗透律动教学, 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肢体创作能力及音乐感受能力, 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策略。

二、在平常教学中抓住律动闪光点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关注课堂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也要学会发现闪光点, 并且把这些闪光点牢牢抓住, 使其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六年级有一首《我的小花园》, 在学生听赏的过程中, 我启发学生在音乐声中自主表现, 体会歌曲轻松快乐的节奏, 不少学生做出拍手、拍腿等常规性动作。但有一次, 在一个班中进行时, 有一位男生的举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位男生双手抱臂, 在节奏的强拍上起立坐下一次。随着音乐的进行, 不少男孩也加入了这种表现的行列, 一种看似随意但又强调节奏强拍的表现, 使得整个表演风趣又可爱。看到学生们的表现如此出色, 我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改变方式, 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指挥, 点到谁, 谁就在强拍上起立摆造型, 到下一乐句的强拍换人, 大家开玩笑地说像是在“打地鼠”。这样一个看似平常又不乏趣味的律动活动, 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整堂课笑声、歌声不断, 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不能小看这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活动, 它可是律动教学中小小的闪光点啊!像这样的闪光点在课堂中会经常出现, 老师如果抓住了, 并且在课堂中发挥其功效了, 就能够使律动教学更加有实效, 这又是一个好的教学策略啊!

三、在各项活动中强化律动教学

律动教学不仅可以安排在平常的音乐课堂中, 还可以结合学校特色, 安排在各项活动中, 让学生全方位接受律动训练, 不断提升音乐素养。今年年初, 我校的梦想剧场里充满着欢乐的旋律, 笑声、掌声不断, 原来是学校班级集体舞观摩赛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生, 都要走上舞台, 尽情地展示, 表现集体舞的魅力。我校作为“体育、艺术2+1项目”的试点学校, 明确集体舞项目是我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艺术特长。该项目能面向全体学生, 参与面广;能结合音乐课堂进行教学, 操作性强;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表现的能力、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和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表演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次的集体舞比赛是一次律动学习表演的成果展示, 也是向老师、家长汇报的一个好机会。作为学校, 也将此项目全面落实到课堂, 落实到教师, 落实到每一个学生, 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强化训练, 让学生全方位地得到律动训练, 提升音乐素养。

体态律动 篇10

近年来, 我国的“扶残、助残”力度在不断加大, 由于国家政策扶持, 躯体残疾中职生相较于其他残疾人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 但外在物质、经济的支持对于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帮助还是微乎其微的。他们由于明显的躯体残缺或异样, 导致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被视为“怪异”而受到歧视、不公正对待, 长期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他们的心理状况是让人担忧的。有研究表明, 躯体残疾人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人际关系、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SCL-90总分均较健全人评分高, 而同时发现, 影响他们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残疾等级。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 躯体残疾中职生普遍存在认知偏差、自卑、敏感、情绪反应激烈等心理问题, 而这些必然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也随之出现问题。比如怨恨父母、歧视其他类型的残疾学生、不信任身体健全教师、很少和校外人员交往等。因此,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 帮助躯体残疾中职生解决自身心理问题, 促成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令人欣喜的是, 在笔者的音乐课教学实践中, 发现了体态律动教学法对促进残障中职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释义

体态律动学是由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为: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 把原本来自自然和身体的节律运动的音乐节奏, 通过身体对音乐的感受达到对音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 以加强对音乐的注意与记忆, 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 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动力。而这些表达音乐的动作, 都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 以游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的。达尔克罗兹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 把所感觉的音乐再现出来, 它不要求有优美的姿态, 而要求学生有放松自如、协调、充满信心的动作。

达尔克罗兹还认为:“音乐教育首先就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动作唤起人的音乐本能,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种教育手段, 可以使学生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 以达到身心和谐发展。”这种把心灵的语言通过肉体来体验的过程非常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他也认为每个人都具有音乐的天赋, 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参与, 使每个学生都身心放松、精神愉快。

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产生距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现已被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不仅被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范围, 甚至还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治疗学、康复医疗、弱智和伤残等特殊教育的领域, 但在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 常与后来的“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结合起来用于普通中小学或专业音乐教育中。

二体态律动教学对躯体残疾中职生和谐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

1. 律动增强学生自我暴露度, 加深人际关系

体态律动教学要求学生用身体去表现音乐, 这对于躯体残疾中职生来说, 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但是如果能够使他们自信地将自己身体的残缺和弱点展现给别人, 那么对于他们的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教学实践证明, 这一难题是可以实现的。

首先, 残疾中职生的音乐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健全中职生, 这意味着他们在中、小学没有接触过较为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 体态律动对他们来说, 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面对这样新奇的教学方法时, 浓厚的兴趣在他们内心产生, 这会使他们专注于教师的教学, 也变得非常配合;再加上教师的真诚和鼓励, 他们也都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当然, 教师会以学生的残疾部位的差异, 编创一套适合每个学生的动作。

另外, 体态律动教学注重课堂的活跃气氛和声势。教师可以通过气氛感染和互相带动的方式实现残疾程度重又自卑的学生参与到律动中来。在残疾中职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残疾程度较轻的同学一般性格较为开朗, 而那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都是残疾程度较重的。但不能忽略另外一个现象:在同一个班级中, 性格开朗,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整个班级中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一般都会是其他成员心目中的榜样。这样, 残疾程度轻的同学在律动中会很快带动残疾程度重的学生一起参与。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会根据音乐课的进度, 渐进式地增加律动活动的时间和复杂程度。在第一次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时, 教师会用一些简单的拍手、拍身体、弯腰的动作和演唱结合起来去带领学生。有的学生身体运动起来不灵活, 他可能会拒绝, 但教师将动作速度放慢, 或将动作改编为他专用的动作, 加上鼓励的言语和眼神, 还有班级里优秀同学的影响, 他会渐渐开放心灵, 愉快地参与其中, 当他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到的时候, 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参与律动活动。

因此, 体态律动教学会促使躯体残疾中职生越来越多地向教师和同学自我暴露, 这会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增进他们对自己残疾现状的了解和接受, 并能密切师生和同学关系。

2. 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健康情绪

体态律动教学是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的, 使学生不仅是用听觉去感受音乐, 同时学习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 体会和表现音乐的结构和情感。因此, 教师在给学生欣赏音乐时, 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通过介绍、讲解、示范等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使教材中美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另外, 律动教学法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使得教师必须带着热情和真诚,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营造一个融洽、轻松的学习环境, 并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律动活动中来,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这样也使学生的健康情绪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生命之光》是一个聋人舞蹈的配乐, 讲述了一个聋哑姑娘沉浸在失聪的苦闷和抑郁中, 由于母爱的光辉而内心重燃生命希望, 最终以感恩的态度走出情绪阴霾, 在心灵深处感受到鸟语花香和生命最终美好的故事。

在欣赏之始, 教师先讲解音乐的内容, 之后结合音乐的情绪动向而编创一套表演动作, 用动作去讲述这个故事。然后,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提示和鼓励下, 勇敢地将自己当作音乐故事中的主角, 体会音乐所传达出的悲伤、绝望、感动、激愤、兴奋、喜悦等一系列情绪, 并将之用身体动作模仿教师表演出来。最后, 当学生渐渐地融入音乐情情境中时,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编创、改变原有动作, 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情绪的表达表演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亲身展现出了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课堂的最终, 学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走出教室的。

3. 团体编创、表演律动增进团体合作, 和谐师生、同学关系

体态律动教学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掌握度而逐渐变得复杂、丰富, 所以在一段时期, 教师会让学生欣赏有多个人物形象, 并且有完整故事情节的音乐。这时, 律动教学法常采用团体编创并表演的方式进行。比如:《动物狂欢节》是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 作曲家以生动的手法, 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 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有很多个独立的曲子所组成, 有狮王进行曲、公鸡与母鸡、野驴、乌龟等。这部组曲每一个独立的曲子都有着很强的故事情节性, 教师就在这个基础之上, 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 号召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听音乐表演故事的律动中来。由教师规定, 学生组成多个小组, 各组在教室中就地取材找道具, 并编创、表演某一个动物的故事, 最后, 共同组成一部动物狂欢的热闹哑剧。

在整个律动过程中, 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先是一起协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和音乐最贴切, 哪个同学来表演, 道具又由谁来负责……达成共识后, 就开始实施。在协商和实施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困难或者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 那么, 教师帮忙协调并给予建议。待每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整个编创之后, 教师辅导各组开始轮流边听音乐边表演。表演结束后, 由教师来总结各组的优缺点, 提出表扬, 给出改进建议, 最终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协商下, 选出最优秀小组, 由教师给予具体奖励。

团体编创、表演律动活动的始末,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对音乐情感的正确把握以及音乐情绪的准确表达, 是团体编创、表演的基础, 对于这个基础的认知, 学生必须依赖于教师, 而后在编创、表演过程中, 教师也必须对每一组进行干预, 给予指导和建议, 课堂结束后, 教师再对每一组的表演给出评价。这样的律动过程必然培养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因此也必然融洽了师生关系。

团体编创、表演的过程需要每一小组成员同心合一, 互相协调, 将个人性格中的尖锐特点暂时放下, 学习开放、宽容, 能够接受不同意见, 最终达成一致, 并荣辱与共。这也会有效增强同学间的团体协作能力, 并融洽同学关系。

体态律动教学不仅是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而且它本身所透出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完全能够用来帮助躯体残疾中职生去解决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但是, 要在特殊教育中, 改善躯体残疾中职生的这一问题, 是任重而道远的, 除了各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仁爱之心以外, 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对残疾人的认可与支持, 这种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 更应该是心理上的接受和认同。

参考文献

[1]林笑微、陈优、宋兵福.躯体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 2011 (6)

[2]张思艳.音乐“体态律动学”简议[J].文教资料, 2009 (6)

体态律动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学;体态律动

19世纪末,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由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创作三部分组成,体态律动为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体态律动主要是鼓励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聆听欣赏音乐,并用身体运动表达内心情感。运用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小朋友跟着音乐动起来,有助于小朋友肢体解放,能更好地提高小朋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展现幼儿的独特个性,对孩子的成长进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体态律动在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建议,以期推进体态律动在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中广泛而深入地运用和发展。

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推进体态律动

幼儿园音乐教材的教学目的是让幼儿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对小朋友们来说,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发现,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动”起来。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首先,教师可根据小朋友的音乐实际水平将体态律动与各项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开展活动,而活动又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这样才能够激发小朋友的兴趣,给小朋友带来快乐。例如,大班音乐活动《快乐的脚步》的活动目标是激发幼儿积极参与舞蹈活动的愿望,在游戏中教会小朋友前踢步、后踢步、跑跳步等基本舞步,体验舞蹈活动的快乐。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活动不能被主题教学所约束,要注重体态律动给幼儿带来的兴趣和快乐。同时,注意循序渐进,让小朋友通过身体的运动来体验音乐的美,并将这种美的体验化为具体的感受和认知。例如,《快乐的脚步》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为活动准备鼓一面、鼓棒两根,整个活动中,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具体情况,让幼儿在活动室中站好,然后教师敲鼓,幼儿随着鼓声的快慢,调整自己脚步的速度进行表演。幼儿要随教师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做动作,目的是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二、共同参与,体验体态律动的乐趣

幼儿教师要明白,教给小朋友舞蹈动作需要一定的准确性,并且要优美、潇洒。但体态律动的动作只需小朋友利用听觉获得轻松、自如的节奏感,通过身体动作自然放松地体验音乐的快慢的变化、力度强弱的变化,最终使身心获得一种快乐即可。例如,《新疆舞》活动教学,要以节奏游戏来带动孩子的积极性。因此,请孩子坐在位置上,播放歌曲,教师首先来为小朋友表演一段新疆舞,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跳完之后,就可以要求小朋友一起来欣赏音乐,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打节奏。新疆音乐最基本的特点是鼓点节奏非常强,当小朋友听两遍歌曲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动作,这个时候老师让小朋友跟着音乐跳,小朋友的音乐思维完全凭感觉,所以他们有些律动很难理解,但这种思维和律动的方式正是创造力培养的条件。所以,教师不能拿准确性、好看、优美等要求限制小朋友的律动,只要小朋友听着音乐能积极参与、全员参加,用身体表现音乐,自由发挥,不拘一格,老师就可积极保护,并给予鼓励。

三、突出主题,适当渗透律动的简单要求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让小朋友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内容的感受,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而且又能让小朋友形象感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例如,大班的《刷牙歌》,歌曲的特点是节奏极其丰富,旋律独具特色。可以让小朋友听着音乐然后自己创编与音乐相符的刷牙肢体语言表现节奏,小朋友非常感兴趣,在间奏处,创编不同的刷牙节奏和快乐的象声词,而且创造出的节奏非常有趣,小朋友既学到了知识,体验了牙齿健康和快乐的情感,又玩得很开心。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中的体态律动提倡不拘一格,但还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而律动。尤其是在欣赏民族音乐的时候,教师在律动中要进行适当的音乐知识渗透,这样就可以慢慢在小朋友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规矩,让小朋友学习舞蹈的时候有所依据。如,在音乐活动中可以选择小朋友较为熟悉的歌曲,让小朋友根据歌曲和老师的要求做动作。当音乐响起时,小朋友可以随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室内任意创作动作或者随意走动创编动作;音乐猛然停下后,老师要求小朋友保持音乐停下来时的动作,然后老师可以根据音乐的内容对小朋友的动作做一简单点评,大概指导小朋友如何随着音乐律动,怎样律动才是最合理、最有趣的。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小朋友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由此而渗透的律动教学,教师不但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及音乐感受能力。

四、联系实际,动静交替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情绪

幼儿园的音乐课堂要在动静结合的环境中让小朋友体验音乐的美。音乐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先要创造安静的环境让小朋友用心聆听音乐,教师让学生听完歌曲之后,询问学生该歌曲应以怎样的节拍展现最合适。然后让学生边唱边进行节拍击打。重复听取之后,学生对节拍的掌握会准确一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身体有规律的运动,诸如用手脚打拍子感受音乐的节奏、摇头或者晃动身体去体验音乐的力度。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体态律动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与创新》(项目编号GS[2013]GHB0022)的阶段性成果。

体态律动 篇12

1 体态律动教学过程与原理

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 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它不是用音乐伴奏的舞蹈, 也不是伴随着音乐的体育运动。达尔克罗兹强调指出: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是模仿动作, 它不注重身体状态或外表形式, 而是要将再现音乐所必需的要素“融化”与我们的身心, 要发展对音响节奏和身体节奏的通感, 要达到能用我们的功能直接反应情感。

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始与聆听音乐或节奏音响。通过聆听和身体运动引发运动觉反应。这种反应是在连接听觉和身体知觉的基础上的整个身体与大脑的沟通。或者说, 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 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 不断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

乔治、露易斯等人在《二十世纪音乐教学》一书中, 将体态律动的这一教学过程与原理具体表述为四个阶段:一、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二、初步反应与相互作用。三、改进反应与表现。四、综合反应和促进表现。

(1) 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

教师通过表演 (演奏、演唱、动作) 或组织游戏性活动, 给学生以音乐或节奏音响刺激, 并暗示所要学习的主要节奏要素。通过这类活动刺激学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使学生自然投入, 保持专注或警觉状态——聆听和随时准备做出反应。

(2) 初步反应与相互作用

学生对所意识到的节奏要素做出初步的动作反应。这时的反应往往是单一的或粗略的动作, 但它们是后来比较复杂的或细致的动作的准备, 教师用即兴演奏或动作对所涉及的时间、空间、能量、重量、平衡问题给予强调, 或在不中断活动的情况下用简练的语言给予提示;鼓励和带动学生在动作的方式、性质及灵活性方面有所变化。

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反应虽然是单一的或粗略的动作, 但却是连续的动作, 是不断地进行听觉分析和情感表现的结果。也就是说, 学生不是被动的机械反应, 而是在听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觉、情绪、思考迅速不断地转化为动作。同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反应中了解训练项目及呈示方式是否合适, 对全体学生或个别人是否太难, 必要时应及时予以变化以适应学生。

(3) 改进反应和表现

在这一阶段, 学生要较完美地用身体表现音乐或音乐要素, 做出比先前更有创造性、更完善的动作。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改进反应和表现。因此, 在这一阶段, 教师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激励和要求他们做出更多的、更新的反应方式 (如不同身体的部位、不同的动作) 。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动力, 使他们发现和积累更多的表现音乐或音乐要素的动作词汇。

(4) 视谱与综合反应

完整的音乐学习应该是耳、眼、身、脑的综合体验。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就是“经验先于抽象”。因此, 读谱是在前三个阶段之后才加入的。过早地引入读谱, 学生可能会集中于精确的按谱唱或奏, 不利于发展敏捷的音乐反应和即兴创造能力。

这一阶段是通过视觉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更明确认识到听觉和动觉所体验到的音乐;要用身体运动来表现视觉符号, 要在视觉的辅助下进行更复杂的身体运动和其他表演活动。

2 通过节奏运动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

达尔克罗兹认为, 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 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 进而为音乐所用。但是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学生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 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 才能唤醒学生天生的音乐本能。同样只教学生用手指挥合唱是不够的, 还必须启发他们进入到产生音乐的激情中去, 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将音乐表现中的音响力度、速度、音色的对比、变化等要素与孩子们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融合在一起, 使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整个方法是基于实践先于理论的原则, 即当学生体验到所要学习的事物之后再教他们规则。首要的事情是教会学生运用他所有的功能, 其次才是获得见解并由此推论的能力。在你播种之前, 必须准备好土壤。尤其是对于音乐, 当前的实践就等于把工具交到学生的手中, 尽管他还没有想到用他去做什么。当学生还没有表现出爱好音乐的倾向, 还不能感受到音响和节奏运动——整个身体对艺术情绪反应的振动时, 不应教他正式地指挥合唱。”达尔克罗兹要求体态律动教师尽可能地去发现和研究学生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 特别是游戏活动, 将他们自然引入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并应以学生自己的体验为主, 而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强加于学生。

3 体态律动的实际运用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节奏进行, 并加以训练, 使其在音乐训练过程中能够将这种本能的律动感与音乐的基本节奏和速度保持一致。在这个练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自始至终要能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为最终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在这种节奏律动关系训练中, 要求身体的各个部分要能够给予积极地、充分地配合, 并同时运用手、手臂、双脚、眼睛、头和整个身体来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中的各种要素和在这种音乐要素中特有的律动关系。如:在合唱指挥中就需要能够运用手、手臂及肢体语言来完成指挥过程, 因为手臂在表达合唱作品时是需要运用不同的指挥手段来加以进行的。起声在歌唱发声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这对声音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起声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曾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的瞬间所采取的方法。起声无论在声乐演唱还是合唱中都很重要, 试想一下, 一个独唱演员起音不到位会给观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那么, 合唱就更重要了, 如果合唱中起声不统一, 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效果, 因此合唱指挥就需要通过手势给出准确的合唱指挥语言。在一些力度比较大、气势较雄伟的合唱作品中多用“硬起”, 如:《长江之歌》、《在太行山上》等, 此时指挥在手势的运用上应该做到有力、刚劲。“舒起”多用于一些抒情性合唱作品, 如:《渔光曲》、《长城谣》等, 此时指挥在手势的运用上应该做到轻柔、连贯、线条流畅。“软起”多用于一些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合唱作品, 如:《祖国, 慈祥的母亲》、《阿拉木汉》等。此时指挥在手势的运用上应该做到有紧有松, 有动有静。其次,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还提出了头脑和身体之间应有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反应, 强调在同时完成几个部分动作时, 头脑和身体能给予积极地反应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放松, 不要让头脑和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在特定的时间过程中, 完成所要进行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头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及反应能力的程度。他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地随着音乐产生且富有表情性的动作, 那么, 他的身体就会成为一种乐器。”合唱指挥正是一种需要用身体来表达的乐器。学生通过听音乐, 对音乐做出反应是一种本能的律动关系。而合唱指挥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经过正规的学习之后, 能够将这种本能的意识与学习相结合, 从而正确地运用肢体语言达到这一目的。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研究下一篇:音乐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