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精选7篇)
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1
一、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释义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疆域,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从而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所共同研发的成果形成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是指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充分调动行业、企业、政府、学校等各方力量,促进产业与教学的无缝链接。行业是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的龙头,它能够指明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程度以及技能要求。企业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比较敏锐,能够比较清晰地知道市场动态,从而有利于引导教学工作。另外,企业中完善的设备以及现实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成为学生实习的良好环境。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为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提供有力的依托。
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制度创新研究对于中职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制度创新,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学校职业教育健康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理性分析我校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多方联动机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产教结合制度创新,必将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和契机。
2.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有助于加强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促成职业教育的合力,形成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价值认同的良性循环。职业化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学校只有以市场作为导向,加强行业所需的技能培养,才能够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
3.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带动教师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产教融合使教师能够从教材的局限思维中跳出来,更加关注市场及行业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4.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业质量,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及社会需要,真正达到学有所获。
二、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多方联动机制现状
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我校重点打造的品牌专业,该专业在学校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正逐渐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包括课程设置、顶岗实习模式、行业互动、校企结合、政府引领等方面制度。
(一)发挥学校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主导作用
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阵地。在课程设置中,我们结合安保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多次结合学生在工作中所需技能调整课程。比如,用人单位多次强调学生缺乏团队意识,我们便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在工作过程中,学生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危险情况,我们开设了危险防范课;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我们开设了紧急救助课程;针对学生实操性欠缺,开设了警察战术等实操性较强的课程。随着课程的不断调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项技能,专业素养也随之提高。
学校注重学生实习工作,形成特色的顶岗实习模式。我们的实习工作分为日常实习和毕业实习。除了正常授课,学校还组织该专业学生参加各种安保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日常实习包括广交会的安全防卫工作、白云山节假日安全防卫工作等。学校和广州白云机场、中英保公司、地铁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每一年都会派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表现较好的学生会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各种应对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使用各种常规器械、增强团队的意识。实习单位多为一些大型国企,用工人数也较多,这给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也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重要的锻炼机会。但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比较娇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习一段时间就嫌辛苦,没能坚持完成实习任务;学校中一些实操性课程比较少,学生在实习中一些仪器不会操作;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岗前辅导较少,很多学生没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二)重视行业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引领作用
在注重发挥学校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引领作用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结合安保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现代社会安全隐患较大,对安保工作人员的需求很大,但良莠不齐。一些岗位对安保人员要求低待遇也低,而一些高端的企业对安保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待遇好且上升的空间大。在办学中,学校也紧密结合这一行业动向,对安保专业的定位为培养中高端的安保行业人才,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就业中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改变人们对安保人员的传统观念。一些高端的安保行业如金融安保工作,要求学生仪态得体、英语表达顺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稀缺,在教学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增加相应的知识培训,培养此类人才,这既有利于缓解用人紧张的问题,也给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三)依靠政府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指导作用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引导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扶助等方面。为全面提升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市教育局在2014年开始组织市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市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工作。我校组建了专门的研制工作组,并邀请30余名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高校学者共同参与研制工作,开展了多层次的深入调研,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制定的《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方案》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成为首批颁行的13个市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这份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方案紧密结合行业动态、学生基本技能、课程标准展开,经过反复修改论证最终定稿。《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方案》的颁行,明确了方向,锻炼了队伍,将有力地推动我校安保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的提升,也将对广州市安保专业教育教学的建设和安保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建设了多个安保实训基地,购置了大批的安保实训器械,这对于我们提高安保专业的办学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设想
(一)我校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多方联动机制亟须解决的问题
1. 学校在多方联动机制中的主导地位还有待增强。
例如,安保专业有些课程仍存在问题。如,交通管理实务、智能消防系统使用与管理等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没有合适的教材进行中职教学,在教学中缺乏实训训练。另外,对于专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如驾驶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上岗证,这些证件的持有率还比较低,需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提高相关职业技能。
2. 多方联动机制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在产教融合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容易受企业用工的减少而影响正常教学。安保专业之前与某个单位达成长期实习意向,并为该公司单独招生,但后来由于该公司人员机制变动,不再招收大量实习生,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影响。二是安保专业精英化教育还未形成。例如,有些单位工作环境、发展空间较好,成了吸引学生实习的理想单位,但对学生形象、体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面试中被淘汰。学校在进行安保专业教学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道德修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3. 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对安保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把握还不是很明朗。中高端的安保行业就业环境好、缺口大,但目前学校和相关高端安保企业的合作还不是很多,对于这些高端安保行业的职业培训还存在欠缺。二是企业对安保专业教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办学中需深入企业、行业,了解安保专业所需的技能、培养模式、基本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创新设想
1. 形成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四方主体在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中的合力机制。
这四者共同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和升级,共同实现学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产教融合,共同促进区域经济、教育、社会协调发展。重视学校的教育平台,积极与企业、行业进行合作,打开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的教学思路。
2.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注重人才“订单”培养。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学校通过冠名班形式和定向委托培养形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创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讨设计课程,共同确立教学内容和培养标准,借鉴企业研发机制,开展校本研究,把岗位规范和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企业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
3. 发挥行业、企业作用,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作用,共同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需要多听取企业、行业意见,共同研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相关事项。在新的职教理念和职教体系的背景下,结合《安保管理与服务教学方案》,重构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推进现代服务类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为现代服务行业输送合格人才。
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是当前社会转型下行业、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是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利学务实的人才培养之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摘要: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动职业教育的重要路径。从中职安保专业多方联动机制现状出发,对学校资源、市场需求、学生培养模式等情况展开分析,紧密结合学校发展、行业需求、市场动态,寻求中职教育多方联动创新机制,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方联动机制,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
参考文献
[1]龚艳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赵琼.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安保服务方案编制的逻辑与思路 篇2
物业服务招标文件中对安保服务的要求一般会提出安保服务基本要求和服务质量目标,提出保安岗位和人员配置数量,就职保安员年龄、身高和职业资格等要求,罗列消防和安防设施设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数量等内容,所有这些内容、要求和标准均需要服务供应商做出实质性响应。
尽管物业类别多种多样,但消防设施设备、安防设施设备、停车场系统设施设备却是基本相同的,消防系统主要包括消火栓、消防喷淋(干湿)、消防报警(联网)、消防联动、消防广播、应急疏散指示灯、正压通风、防排烟、防火卷帘门、消防水箱、户外消火栓接合器、消防通讯等系统装置;安防系统主要包括门禁、红外线周界报警、电视监控、家居智能、无线对讲机、对讲电话机等系统装置;交通系统主要包括停车场自动收费系统、电梯、室内外交通标识系统、包括减速条和反光镜等在内的交通设施。
在物业服务项目投标文件编制中,安保服务方案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完整的逻辑。
一、消防安全管理
消防安全不仅是物业服务委托合同所规定的重要服务内容更是《消防法》对于物业服务单位的基本要求与职能,需要通过人力资源和服务技术相结合,为物业服务单位所承接的物业业主和租户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一)建立完整的所辖物业项目的消防设施设备台账、命名和编码,落实定期更新管理制度,做到台账与现场实际一一对应,落实预防性维修保养和检测管理制度。
物业服务单位首先要摸清家底,对于所辖物业范围内的消防设施和设备,要做到心里有数,主要体现在消防设施与设备台账以及现场实物的命名标牌上;主要体现在消防设施与设备的运行、维护、预防性维修保养与检测的计划和记录上;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上。
(二)建立覆盖全部消防设施设备的“包产到户”的运行、维修和检测的责任制,但需要当值安全责任制,但日常运维和应急处置要做到分工不分家。
物业服务主要是服务,而其中的管理,很重要的就是针对消防设施与设备的运维管理上,精细化管理就需要物业服务单位及其驻场项目部,将所辖物业消防设施、设备与驻场项目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相匹配,真正做到消防设施、设备有人操作、有人检查、有人管理、有人维护保养,更重要的是所辖物业消防设施、设备在时间上有均衡的运维照顾,并通过长时间记录积累,形成符合技术规范和规程所要求的运维操作标准。
(三)建立年度的预防性维修保养和检测的计划时间表和预算,通过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监控计划的实施、评估、分析、检讨和调整,落实PDCA管理原则。
业主关心的是物业服务投标单位所提出的消防安全服务方案是否真的有效?面面俱到的服务方案会否额外增加物业服务成本?当前有关消防安全的服务成本占整个物业服务成本的比例是多少?未来增长的幅度可能是多少?物业服务单位是否已经想业主所想在成本控制上有所思考并采取措施?
其实,无论是物业服务项目的采购单位还是业主,对消防设施、设备及其技术的认知并不全面,因此才需要物业服务投标单位提供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技术服务,这一技术服务实质上从物业服务项目招投标的现场踏勘阶段就应该体现出来了!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高端物业内被广泛使用的英国进口消防报警系统——精灵MK3400早已在本世纪初停产,再比如约克意大利热泵机组也因其能效比低下而被淘汰,还比如梅兰日兰的低压空气断路器品牌已被ABB收购而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等等,物业服务投标单位应该有能力在现场踏勘阶段发现这些或被停产或被淘汰的设施、设备,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维持现在使用功能的临时替代方案。
(四)落实持证上岗、外包服务资格预检等法定服务原则和责任,从源头管控法律风险。
持证上岗,是物业服务单位的法律责任,即便因业主或物业服务项目采购方不了解有关特殊工位上的当值员工需要相关安全证照才能上岗。
但在物业服务市场运作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投标单位在尚未中标的情况下,不可能事先招聘或培训持有相关规定的证照的员工,通行的解决方案就是:
1、相关岗位派遣物业服务投标单位既有的持有相关证照的员工作为驻场项目部核心团队的员工,这些员工的相关证照就必须作为证明文件体现在投标文件中;
2、需要在投标文件中做出承诺,即一旦有幸中标,物业服务投标单位将落实拟派驻场员工全员持证上岗,过渡期为物业所在地相关证照培训领证所需时间一致,并以培训取证受理发票或收据为证。
除此之外,在物业服务市场的实际运作中,物业服务投标单位通常还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同名称的上岗证和不同等级的上岗证,比如有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与辖区公安局颁发的初级(五级)、中级(四级)和高级(三级)保卫员上岗证以及国家保安员上岗证,因此要仔细查看招标文件,并按照招标文件中的要求提供相匹配的上岗证。
(五)对于在服务期间发现的危及业主消防安全的情况,应及时汇报业主及有关方面,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更新计划方案。
比如将建立的手提式灭火器台账与日常巡检相结合,预警手提式灭火器即将到期的情况,并预留更新手提式灭火器所需要的申请、申购、采办、入库等所需时间,确保所辖物业范围内的手提式灭火器始终处于有效状态,规避因物业服务工作上的失误产生的违规违法风险。
又比如物业服务单位将把在日常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业主或租户涉及消防安全的违章情况及时报告业主委员会等物业服务项目采购单位,并采取有礼有节的制止违章等方法,消除所辖物业范围内的消防安全违章情况的发生与蔓延。
(六)落实全员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和考核,并根据受训员工考核情况,通过合理搭配,将有应急处置和日常运维的合格的人力资源均衡地分配到各个作息时段,确保所辖物业消防安全。
作为投标文件中的关键部分,在技术标中,有必要编制覆盖合同期的年度培训计划时间、培训内容(课程、受训人员、授课人员等),以及相关培训制度。
除此之外,一份完备的技术方案,这一部分还应提出演习计划时间表和内容,至关重要的是展示演习的实效性,比如应急疏散演练方案,需要有关键点位的疏导值守岗位,无论是演练还是真实状况下的应急,驻场服务团队的每一位员工及其外包服务单位驻场员工(如保安、保洁)都能应知应会,并精准跑位,项目初始化阶段,还可以在这些关键点位的空间场地里布设标识,设置标识牌,以便于应急预案、标识编号一一对应。
光有培训没有演练不行,有了培训和演练但没有考评也不行,容易使培训和演练走过场,成为摆设而流于形式,要知道应急预案可能是救人于水火的关键,为此物业服务投标单位及其驻场项目部需要落实应急预案的全员培训、演练和考核,并尽可能地将受训考核达标的员工均衡地被分配在不同班次,这种人力资源的编组才是有管理的服务!除此之外,在投标文件中还应该说明,在导入和初始化应急预案后,除了培训、演练和考核之外,投标单位及其驻场项目部还将落实每年一次的应急预案的检讨、修订和升级,从而让导入本项目的应急预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治安安全服务
业内通常有一种观点认为,治安安全服务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大错特错了!治安安全的技术含量不仅不低甚至很高,只不过很多业内同行没有意识到罢了。第一个与技术有关的治安安全服务就是电视监控摄像机的覆盖范围考核;第二个与技术有关的治安安全服务就是治安安全需要整体解决方案,并引入防卫圈的概念。
(一)建制度
1、建立治安安全岗位责任制;
2、建立网格化治安安全防区管理原则;
3、建立防卫圈治安安全管理理念;
4、建立三防合一的互动原则;
5、建立重点防范与全面防范的基本原则。
(二)整体解决方案
所谓整体解决方案,第一层意思就是完整响应招标文件需求,满足采购人对于治安安全的服务要求;第二层意思就是“三防合一”,即通过人防将技防和物防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层意思就是安防服务并非仅仅是保安员的服务职责,而是物业服务投标单位及其驻场项目部的整体职责,这就需要在投标文件展示投标单位在投标项目的周遭有多少应急服务资源可被利用?驻场项目部有多少时间来响应治安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处置?如何开展预防治安安全事件的发生?第四层意思就是全民皆兵和发动群众,尽管承接物业服务的投标单位及其驻场项目部守土有责,但如何发动居住、工作和使用物业的业主或租户形成合力来维护治安安全?
要知道,技防与物防不仅需要当值保安员操作与运用,更需要工程运维人员的维护与检测,保安员也需要在日常操作与运用中及时报修,只有这样,该项目的治安安全才得以保障。因此要构建该项目一整套相互联动的治安安全服务方案,就需要在各专业服务的界面上留有端口,以便于相互协作和支援。
比如当国庆节、春节等长假来临之前,通过展板宣传方式,提醒业主和租户,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财产。
(三)电视监控系统的运行策略与方案
1、监控中心当值保安员需要用眼睛巡逻;
2、监控中心当值保安员要能够对电视监控系统末端摄像机进行视场有效性评估与考核的技术能力——视场绘图考核;
3、监控中心当值保安员需要对电视监控摄像机进行命名和编号,并据此建立从外到里、从上到下、从重点到一般的立体防控体系和追踪路径。
三、交通管理服务
物业的交通管理服务也是安保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交通分为垂直交通与平面交通,交通管理分为人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管理。
(一)机动车动线与停车位管理服务
一般而言,无论是住宅物业还是商业物业或公众物业,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已经初步规划了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在内的动线,并在建设阶段配置了符合设计要求的标识,但需要物业服务投标单位据此落实和完善,以利于包括业主和租户在内的物业使用人安全、便捷和出入平安。
但在停车位编号、使用、租赁和收费等服务细节上,需要物业服务投标单位导入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除此之外,由于修改设计、设计缺陷以及施工变更等因素,物业服务投标单位不得不在机动车动线和停车位管理服务上做出调整,并需要包括业主在内的采购人确认。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物业存在人车混流的局面,有的老旧住宅小区甚至存在抢占停车位、机动车驻泊阻碍车流甚至危及消防通道和救生通道等安全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招标文件研判、现场踏勘中要引起注意,并在技术标中作出响应。
机动车停车位管理服务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新能源车以及混合动力车的充电桩问题,物业服务投标单位可以提供技术服务,以彰显专业服务的特质。
(二)非机动车动线与停车位管理服务
非机动车动线与停车位管理服务中,需要留意的也是电瓶车充电及其安全管理问题。即便是那些道路狭小的住宅小区,也应该在路面上标绘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道的区隔标识,以便于各个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和交通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认定。
(三)人行动线管理服务
最人性化住宅小区设计的标准就是人车分流,可以让住宅使用人安心在小区里散步或通勤,而不需要担心路面交通安全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但现实是人车混流,因此物业服务投标单位需要在技术标中说明人行动线的管理服务方案,比如路面划线标识出人行道的区域,以防出现住宅小区内的交通事故后的责任认定和处置等。
(四)垂直交通管理服务
所谓垂直交通,除了楼梯以外,最重要的设施就是电梯和扶手电梯了,除了电梯维修保养之外,安保服务中也需要在电梯安全方面给出管理服务方案,比如通过保安员试乘电梯,使用电梯轿厢里的应急按钮与监控中心的当值保安员互动确认应急按钮的有效性、电梯轿厢里的电视监控系统的有效性、电梯轿厢里的对讲系统的有效性等等,这一工作不仅每班次都要实施至少2次,而且需要全覆盖和做有效记录。除此之外,全体保安员还需要落实包括电梯困人在内的与垂直交通有关的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并接受考核。
四、物流管理服务
除了人流管理服务外,还有物流管理服务,尤其是在电商迅猛发展的现在,好的物流管理服务将有效提升包括业主和租户在内的物业服务采购人的体验。
(一)快递物流管理服务
建议在所辖物业区域内设立物流通道和工作站点,以便于治安安全管理,并将物流通道和工作站点置于既有电视监控摄像机覆盖范围内,或建议物业服务采购人在方便的时候额外配置电视监控摄像机。
在公平原则底下,可以在物业服务采购人同意的条件下,引入不少于二家快递物流企业入驻所辖物业,协助设立物流服务工作站点。在没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则可以利用大门岗设立置于电视监控摄像机覆盖之下的临时收储站点,以方便包括业主和租户在内的物业服务采购人的物流服务需求,并保障治安安全。
(二)邮件收发服务
要响应招标服务需求,作为投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安保服务方案就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在整体思路上需要引入立体防卫圈的概念,采取技防、物防和人防三防相结合的服务措施,落实应急处置预案的前提是对自然灾害和非法侵害行为的预判,做好预见性服务,为所辖物业提供一方平安,这就是安保服务方案的基本逻辑。
安保服务方案的基本思路是治安→消防→交通→物流快递→邮件收发等,作为提升安保服务的一部分,在精算安保服务作息时间的基础上,提供物流快递管理服务、邮件收发服务、周遭服务资源查询服务等一系列增值服务,为业主带来价值,并视招投标市场要求和竞争态势,做出是否展示的决定。
有了上述服务方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保安员配置了,保安员配置数量的一般原则就是在符合物业服务项目所在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响应和满足招标文件服务需求。
物业服务项目保安员配置表如下。
其中需要说明的事项如下:
1、设有消防控制中心(室)的物业,该岗位必须配置2名及以上当值保安员值守,并按规定持证上岗。
2、现实物业项目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物业设计,都将消控室与中控室合二为一,有些住宅小区甚至将消控、中控和大门岗规划设计在一起,这为降低保安员配置提供了可能。
3、无论是消控、中控还是固定岗、流动岗,一个物业服务项目的保安员配置“密度”一般在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1名左右,并根据法律法规的满足性和招标文件服务需求的符合性,增加保安员的配置人数。但是,最重要的配置依据则是固定岗的值守时间和流动岗的巡视检查路线图所展示的时间消耗。
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3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 通过查找相关专业认同的文献资料和初步访谈, 结合研究需要, 从专业的认识、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制作《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 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7份, 回收137份, 回收率100%。另外, 除了问卷调查法之外, 还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结构化访谈, 深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在分析方法上,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全部问卷资料在整理好之后统一进行编码, 采用5级积分方式, 1表示完全不符合, 2表示基本不符合, 3表示说不清楚, 4表示比较符合, 5表示完全符合, 因此, 3表示中等强度的观测值。得分越高, 则说明专业认同度越高。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见表1)
通过表1, 我们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 年级分配存在不均的情况, 其中大一学生人数最多, 占一半以上 (56.9%) , 这和专业招生规模有关。在性别分布上, 女生占大部分, 占据比例为64.2%, 男生仅占35.8%, 男女生比例差别较大。生源地农村和城市 (镇) 比例相当, 比较均衡。
在专业选择因素上, 可以看出, 近一半的人属于调剂专业, 仅有35.8%的学生属于自主选择, 比例相对较低, 其他19.7%的学生是父母或者他人的意愿。
(二)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分析
1.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情况
本研究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三个维度来探讨该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状况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均分为3.1507, 标准差为0.59611, 这说明该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整体状况趋于一般。其中三个维度的均值分别为3.3528、3.0314、3.0679, 可见专业认知度均值最高为3.3528, 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专业情感认同最低为2.9788, 专业行为也不乐观, 均值为3.0679。这充分说明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专业认知不充分, 情感不足, 专业学习行为欠缺。
2.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各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1) 专业认知状况分析。根据表3可以看出, 在对于“我总体上了解所学的专业”这个问题的回答上, 仅有50.4%和8%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 21.9%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还有16.8%和2.9%的学生表示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这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在专业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其他几个方面的平均得分也是稍高于中间值, 所以, 从整体上看,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一般。
(2) 专业情感认同状况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 从专业情感认同各指标比较看, “我从未产生换专业的想法”得分最低, 为2.72, 通过对该项问题的频次分析得知, 46%的学生有过换专业的想法, 还有20.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有无换专业的想法。其他各项指标得分也比较低, 基本上都趋于中间值3, 这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情感认同度较低, 缺乏对专业的感情。
(3) 专业行为认同状况分析。根据表5可以看出, 在专业行为各指标上的得分也是靠近中间值3, 其中“我把很多时间都用在所学专业上”这项得分最低, 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少, 学习动力不足。
3. 不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一般情况下, 良性的专业认同发展应该随着学习时间的深入而逐渐的提高。通过比较不同年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见表6) , 不难发现, 在专业认知上, 大三学生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这说明随着学习专业时间的推移,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也在增加, 大三学生通过近三年的学习, 对专业自然较大一、大二学生高, 但是在专业情感上, 随着年级的提高, 呈现降低的趋势, 这说明不少学生在入学初的时候的对专业持比较认可的态度, 但是随着年级的提高, 对自己专业越来越没有感情, 也就是说, 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中出现了“越了解自己的专业越不认同自己专业”的现象, 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同时也应该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4. 不同性别学生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如表7所示, 男女生在专业认同度上存在差异,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女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上高于男生, 这和我们目前实际情况也比较一致,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自开始招生以来, 女生人数就比男生多, 本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性别比例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不仅如此, 根据目前情况, 该专业女生在日常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较男生有更好的表现。
5. 不同专业选择因素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一般来说, 学生填报志愿的主观意愿将会影响其对专业的认同状况, 这在统计结果中也有验证, 根据表8所示, 自主选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总体上比调剂专业和父母或他人意愿情况下选择此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高。但是在专业认同的子维度专业认知方面, 则不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与我们的一般经验不符合, 为此, 笔者与部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得知部分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并不了解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存在极大的盲目性, 和调剂专业及父母或者他人意愿才选择此专业的学生并无差异。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整个社会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程度较低, 这需要在招生时加强宣传的力度。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 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整体较低, 专业认同总均分只有3.1507, 基本上是处于模糊说不清楚的状态。第二, 在专业认同三个维度上, 专业认知得分最高, 基本达到一般以上认同水平, 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均为中间水平, 这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还处于较低层次。第三,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选择因素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在在专业认同上存在差异, 在年级因素上, 存在越了解专业, 越对专业没有情感的倾向;在性别因素上, 女生比男生的专业认同程度高;在专业选择因素上, 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比调剂专业和父母或他人意愿才选择此专业的专业认同度高。针对以上调查结果,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 加强招生宣传, 提高专业社会认知度
加强招生宣传, 在招生时把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专业技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说明, 以便学生及社会能够加强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认知, 从而提高就读该专业时的专业认同度。
(二) 优化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程课程体系:第一, 深入调研, 依据社会需求开设课程, 使课程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及具有地方特色。第二, 开设相应的专业选修课, 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第三, 增加部分拓展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设一些心理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交际与沟通、活动策划等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要求教师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目前本专业具有多年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少, 因此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加入教学团队中, 尤其是核心课程要实现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模式, 实现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教师与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本专业已有教师的顶岗实践, 鼓励教师去行业一线顶岗实习,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四)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依据调查得知, 和的学生认为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认为目前本专业教育教学条件一般或比较差, 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办学条件比较好, 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目前校内实训基地比较薄弱, 需要学校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功能加强实践办学条件。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或实训室时, 还要注意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利用院内或系内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 补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摘要: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考察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并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频率和均值分析, 深入探讨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学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以供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院校参考。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专业认同,状况
参考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 2009.
[2]王玉龙, 胡海伦.我校教育技术学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
[3]贾文文.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的初步修订[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4 (1) .
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4
一、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的必要性
2007年,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创设了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 开设此专业不仅为婚庆行业走专业化、职业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而且为婚庆行业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填补了空白。由此可见, 我国的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 婚庆消费需求越来越大, 婚庆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 婚庆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婚礼文化的传承, 社会责任的担当和艺术审美的提升, 也在推动着婚庆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飞速发展的婚庆行业对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逐步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 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是关系到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深入研究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举措。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做好三个协调, 一是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协调;二是课程与课程间的协调, 包括课程安排的顺序, 学时分配及内容选择;三是课程体系综合功能的协调。
二、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的基本思路
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结合婚庆行业发展趋势,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2010年, 我们对首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对用人单位、婚庆行业进行了调研, 从而对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 调整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婚姻服务与管理理论素养, 熟练掌握婚庆服务、婚姻介绍服务、婚姻登记服务等专业技能, 具有较强的婚姻服务实操技术和策划营销能力, 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 能适应我国婚姻服务行业人才需要的基层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同时, 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遵循“必要、充分、可能”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加强基础课程的专业特色, 即基础课程的内容应与专业相结合, 降低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脱离度;提高专业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避免课程内容的雷同与重复, 保证学时总量内的教学效率, 增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增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使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新动向有机结合提高课程与行业实践的适应度, 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根据职业需要调整专业方向课的内容, 增强课程的行业实践价值, 以实现课程体系化与前沿性的有机结合;开发多种选修课, 建立学分制, 将讲座、专题等非正式课程纳入课程管理的范畴, 实行课程的动态管理。
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 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主要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综合素质课程单元 (必修)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算机应用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 大学语文, 体育, 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等;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单元 (必修) , 民政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婚姻庆典服务概论、管理学基础、婚俗文化学、色彩学、客户心理学、普通话语音规范、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教育课程单元 (必修) 将技能操作岗位主要确定为三大岗位群, 并为此设计三类专业技能教育课程单元 (婚姻登记岗位:婚姻登记服务与管理、婚姻法与收养法;婚庆服务岗位:婚礼策划服务、婚庆主持技巧、婚礼花艺与现场布置、婚礼摄影技术、婚礼摄像技术、婚礼视频编辑与制作、婚礼化妆与服饰、婚礼现场督导、婚庆公司经营与管理、婚纱影楼摄影技术、婚礼用品设计与制作;婚介服务岗位:婚介服务与实务、会务管理等) ;素质拓展课程单元 (选修) , 职业道德与礼仪、社会调查方法、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演讲与口才等;集中性实践教学课单元 (必修) , 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婚姻登记、婚庆公司见习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暑期社会调查实习等。
以上五大课程单元层层推进, 紧密结合。在完成综合素质课程单元的前提下, 设置了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单元, 以此为平台, 对应未来就业岗位 (群) 所需的专门技能, 设置了专业技能教育课程单元、素质拓展课程单元和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单元。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形成了完整的婚姻服务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研究
1. 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不仅在一系列实践课程中安排实训和实习, 将知识加以应用和深化, 还设计了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 从而使课程体系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有效结合, 使学校、行业、社会相结合, 形成了学习、应用、创新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训与资格证考核相结合, 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课程设置以实用性强的课程为主, 如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
婚姻庆典服务概论 (48学时) :介绍婚俗的起源、婚庆服务的运作方式内容和程序婚姻庆典服务行业的职业分类中外婚姻庆典仪式婚姻庆典服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
婚姻登记服务与管理 (64学时) :介绍婚姻登记的程序、婚姻管理的原则、婚姻管理的意义、婚姻登记员的职责和义务、婚姻管理的意义等相关内容。
婚礼摄影技术 (32学时) :介绍摄影在婚庆中的地位和作用、婚礼摄影的分类、婚礼摄影设备的分类、经典作品鉴赏, 进行婚礼摄影的的实际操作。
婚礼摄像技术 (48学时) :介绍摄像在婚庆中的地位和作用、婚礼摄像的创作手法, 视听语言, 经典作品鉴赏, 进行婚礼摄像的的实际操作。
婚礼视频编辑和制作 (48学时) :介绍婚礼影像制作中非线性编辑软件绘声绘影、画面剪辑艺术、AfterEffects数字特效应用的使用。
婚礼用品设计与制作 (32学时) :介绍婚礼影像制作中Photoshop的使用以及婚礼用品的设计、包装与制作。
婚礼策划服务 (64学时) :介绍婚礼策划的相关理论知识, 婚礼策划的技巧, 进行婚礼主题、个性婚礼的定制及创意设计。
婚庆主持技巧 (48学时) :介绍婚礼主持艺术创作的一般原理, 婚礼主持语言表达技巧, 进行婚礼主持的多样化创作和婚礼主持实践。
婚礼花艺与现场布置 (64学时) :介绍各种花材、花语, 进行婚礼花艺实际操作。
婚礼化妆与服饰 (64学时) :介绍婚礼与婚服、婚服文化、婚服分类、婚服的色彩、婚服的搭配、婚服的个性选择和婚服配饰的重要作用。介绍婚礼化妆的重要意义、婚礼的各种妆容, 进行婚礼化妆实际操作。
婚礼现场督导 (32学时) :介绍婚礼现场督导的相关理论知识, 婚礼现场督师的作用和工作职责, 进行婚礼现场督导实际操作。
婚纱影楼摄影技术 (32学时) :介绍婚纱摄影的起源、风格、流行趋势及发展前景, 影楼的经营与管理模式, 婚纱拍摄艺术技法以及摄影设备及照明布光器材的使用方法。
婚介服务与实务 (36学时) :介绍婚介服务的基本概念、婚介服务礼仪和婚介服务工作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
婚庆公司经营与管理 (32学时) :介绍婚庆公司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婚庆公司的分类、构成、市场定位、经营、管理、市场推广、督导、及可持续发展;婚庆公司相关的法律关系与事务。
我们还对实践教学环节作了细致的安排。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 大二的岗位见习实习, 大三的毕业顶岗实习以及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的平行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 是学生在学习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即将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进行的重要的综合性独立实习课程, 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部分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之后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
见习实习是主要通过到民政基层单位、婚庆协会、婚庆公司、婚纱影楼等单位进行专题调查、岗位训练等形式, 让学生既进一步熟悉本专业的业务, 同时更深入了解和掌握婚庆、婚登、婚介行业所需的工作技能, 从而为毕业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毕业顶岗实习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 在真实的婚庆、婚登、婚介行业工作岗位中进行的全方位的实践实习活动, 属于体验性的实践教学过程。
2009年, 我们在校内逐步建立了婚姻登记实训室、婚礼庆典综合实训室、婚礼影像实训室、婚礼花艺实训室、婚礼化妆实训室等专业化的应用技术实训室, 成为学生专业课程平行实习的实践教学场所。
2.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 实行“双证教育”
在培养计划中, 将职业资格考试列入培养计划, 如: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引到学院, 在学院为本专业学生举办婚礼策划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实行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
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资格证书考试, 鼓励学生取得婚介师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营销师资格证书、秘书资格证书等。
3. 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嵌入课程体系
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结合学生参加认证考试时涉及的知识, 如婚礼策划、婚礼花艺与现场布置、婚礼摄影技术、婚礼摄像技术、婚礼视频编辑与制作、婚礼化妆与服饰、婚礼现场督导等相关课程, 并充分依托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 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 将行业资格证书嵌入课程体系。
4. 成立婚庆工作室,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了更好地鼓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校内专业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 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成立了Ido婚庆工作室。这既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零距离结合的有效探索, 也是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切实体现。
四、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实践成果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注重创新, 强化实践, 优化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目前, 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实践已产生一系列重要成果。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07级毕业生100%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还有少数同学通过努力拿到了两个以上证书。2007级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2010年7月, 按照07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名单走访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公司, 从毕业生整体表现、思想道德和身体心理素质、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的问卷调查, 最终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94%, 优秀率43%。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彰显了人才培养质量优势, 吸引了知名企业。我们与北京花海阁婚礼会馆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 实现订单式培养。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带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赢。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 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有效地促进课程建设。教师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 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参与教学研究, 发表论文15篇;参加申报学院的教改项目17个, 获得省级以上奖项7个。现已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 2009年, 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带动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新课程体系实施以来, 学院加大了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 先后派专业带头人赴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学习, 提高了专业带头人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同时选拔年轻骨干教师到一线挂职锻炼, 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工作室、研究中心的项目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 (2006) 16号.
[2]中国社会报.民政人才发展蕴藏哪些机遇——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5
一、授课准备
在授课前, 应依据授课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准备工作包括:查找相关教学资料、上网查阅资料、访问专业人士、实地调查、亲身体验等。
(一) 以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 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教育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 更多的是要具备实践能力和经验, 要培养学以致用, 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 特别是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旅游技能型人才。
(二) 以就业需求和市场需要为导向
通过对旅游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细分类别, 并结合教学优势, 确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市场”———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 特别关注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 获取较全面的有关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资料, 这样在授课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进行:
1. 行业分析
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本地区从业单位的数量和用人规格与需求数量, 该专业用人的要求很高, 不仅专业知识要学好, 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有较高要求。
2. 岗位类型及任务要求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主要是从事导游、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接待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要求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3. 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
结合旅游行业职业标准, 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所需的职业知识、能力结合起来,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并以此设置课程体系, 确定教学内容。
二、体系构建
(一) 构建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 在分析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及相关的专项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国际教育研究成果和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 设计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 按课程性质分为理论教学模块、教学实训模块、社会综合实习等环节。每一模块中的课程又可组合为若干小模块, 可以组织学生分若干阶段进行学习、实践。
(二) 不断优化教学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 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培养方案应体现明显的特色:一是突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特色;二是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化的特色;三是瞄准旅游市场动态整合课程内容的特色;四是适时调整专业方向特色;五是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实现能力培养的特色;六是突出能力与技能训练的特色。
(三) 改变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考核学生, 采用传统的理论考核与实训环节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全面检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旅游英语》、《导游业务与技能》、《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 如普通话测试、旅游服务技能模拟操作、酒店菜单设计、酒店顾客问卷调查、酒店铺床技能比赛、旅游服务知识的综合答辩等。
三、教学实施
(一)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
1.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组建一支由现仍在重要实践工作岗位、富有实践经验、热心于教育工作的校外实践指导师队伍, 今后应着力提高他们对专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的参与, 实现与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 实行校内外、校企间, 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提高教师对企业技术服务培训参与率, 提高教师质量意识、服务意识, 提高学生满意率。
2. 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
建成包含了哈尔滨主要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及旅游相关企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训的省内定点实习基地, 形成了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同时,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证。今后应重点探索实习—经营、服务—管理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模式。
(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通过教学与实训相互交替的方法, 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根据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或跟岗工作。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地工作结合起来, 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这方面, 我校商贸旅游系已经经过多年的摸索, 形成了较成熟的运作模式。
2. 重视职业资格认定
建立多证书制度, 要求学生在学校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取多种职业证书, 以提高自己的就业实力。与此同时, 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提高职业能力的条件, 与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合作组织学生积极的参加餐厅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调酒等职业技能鉴定;继续加大对导游证考试的指导。
3. 校外实习增加实践经验
为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与就业相结合, 这几年系里都会到各实习单位访谈, 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同时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邀请旅游企事业单位来我校和学生座谈交流, 增加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方努力,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较好的合作意向, 许多毕业生实习期满后直接与原实习单位签订聘用合同, 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四、反馈与评估
教学反馈是对以上三个阶段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一阶段既是对人才培养工作成果的检验, 同时也是下一阶段教学准备的内容之一。检验判断标准是旅游企业、人才市场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满意程度, 即学生就业率、称职率等情况。
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6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概述及教学特点
1. 专业概述
该专业主要以培养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分设旅游教育、景观规划与设计、策划营销三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主要有旅游教育方向类课程、旅游营销策划方向类课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类课程。
2. 教学特点
目前我国许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适应市场和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面向旅游服务第一线的,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以及能够从事客源开发、旅游策划、带团导游、酒店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教学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方面是必备的基础文化知识:数学、外语、酒店英语等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交际礼仪、服务心理学、专业地理知识等,在此基础上还有实践和实习。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构建
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设计以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为主线。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学科,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巧妙地渗透到教学目标之中,这样实际的教学就有了正确的实施方向。
(2)教学过程注重以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要实施与学生未来职业定向密切相关的教学过程,对行业分析、岗位类型等方面的问题耐心为学生讲解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实地调查、访问专业人士等。
2. 体系搭建
(1)由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指向性,对人才各方面的实际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应当结合我国专业教学的实际,开展模块式教学。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搭建模块教学体系,可以将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学习模块、教学实训模块、社会实习模块等环节,结合开展小组学习模式,努力搭建一个完善的课程模块体系。
(2)优化培养方案,进行多元考核。在培养方案上,应该努力做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专业整体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并重等,使专业培养方案始终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站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角度上将传统的只注重理论知识考查的评价方式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针对具体科目进行多元考核的教学评价。如可以通过“酒店铺床技能比赛、九点菜单设计评比”等方式多元评价学生能力。
3. 教学实施
(1)根据专业的性质和特色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双导师指导教学、实训基地强化模拟练习等教学模式。通过积极的外联沟通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在努力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完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如在实训基地进行双导师的联合教学模式,学校专业教师负责理论讲授,企业专家结合市场实际进行实训技能指导。
(2)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不仅要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量的要求,更要有质的提高,这就要求该专业创新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质量、合标准的顶尖人才。一方面,要坚持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既抓理论素养又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重视职业资格认定,加大对相关证书考试的指导和建立多证书制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
4. 反馈及评估
要完善该专业的教学标准,还必须建立合理的反馈和评估机制,不仅是对前几个教学效果的评估,更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通过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如毕业生三年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以便改建和完善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在总结经验中,改进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总结
总之,如果更多的教育研究学者和一线教师能投入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为完善我国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做出重要的贡献,通力合作,那么,将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滢.旅游管理专业分方向细化课程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229-230.
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对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知识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早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开启了家庭服务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随后,在国家层面又陆续通过若干中央文件,确认加强发展家政服务业。人社部调查显示,家政行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张,达到了百万家的企业和网点,千万级的从业人员,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面对如此“上有带动,下有顶托”的良好行业发展机遇,中间环节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缺乏充足的专业人才担当政策的执行者来提升充实发展,缺少足够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者来满足行业旺盛需求。截至2012年,全国开办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仅有40多所,而且很多院校的家政专业面临着招生困难。
反观我国中高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职教终身学习体系、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尚未竣工,或许才是这一矛盾现象的内在成因。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教学研究”来求解这些难题,应该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家政教育中探索中高职衔接教学的意义还在于: 因为家政专业、家政企业和家政行业都是成长中的新兴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和可塑性,对其进行规范化,可操作性强、发展空间大,对我国其它职业教育的可迁移借鉴性也比较强。
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问题
1. 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
家政服务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要求也日益规范化、专业化、多样化、系统化。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家政服务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菲佣和英国管家已成为世界家政服务两大品牌,这与两国的传统习俗和职业观念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家政服务正由简单的劳务型服务向知识技能型服务转变,家政服务学历教育由此应运而生。但在我国的传统语境里,家政服务总是与“保姆”“佣人”“管家”等词汇有着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因而被误解为是一份表面上不体面、人格上不平等的工作,并且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大有市场,这也是学生很少报考家政专业或者转换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涵盖哲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型专业,其课程体系既要符合复合型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又要体现自身独有的专业知识特点。但是,目前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开设的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其课程设置或者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和个人就业后的长远发展; 或者课程设置内容过于宽泛,课程之间的层次、作用和联系缺乏内在逻辑性,使教学缺乏针对性与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核心专业竞争力。
3. 专业教育定位缺乏长远规划
一方面,在职教强国,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家政教育,直到最终学历,都有一套完整的学历体系。例如,美国的1600所大学,有780所设有家政系; 在日本,高校也大多设有家政学研究所。与大陆文化背景相同的我国台湾地区亦是如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家政服务专业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企业需求的衔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已日趋成熟。反观我国家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严重匮乏家政教育,高等教育中鲜有本科层次的教育,完全没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使中高职院校的家政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的之矢。
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我国各中高职院校过分追求经济市场的需求,缺乏对本校家政专业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了对家政专业的长远规划和学生主体的发展定位。比如,由于海外家政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不少院校相继开设“涉外家政”专业,但由于招生困难这一主要原因,又在随后二、三年时间内陆续取消了该专业。
三、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对策探究
中高职家政教育的衔接既是家政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家政教育具备强大吸引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家政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 保障中高职衔接教学实施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教学实施规范,要从制度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教学实施的标准,明确中高职学校如何共同研究和确立分层分段学制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制定教学和学生管理计划,选择和编写教材,商定考试升学方式等协同事宜,避免教育教学的中断、脱节等现象,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2. 关于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及其课程体系的研究
首先,研究比较现有的对口招生模式、分段贯通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等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优劣,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各学校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创新。
其次,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不同培养模式下课程的衔接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探索不同的优化路径。
最后,根据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标准,圈定专业核心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
3. 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建设研究
对于职业教育阶段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教学实施规范上既要设计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也要考虑到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企业需求的衔接,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一纵一横两个维度上的不同发展需求。
4. 基于不同中高职衔接模式下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
针对不同的衔接模式,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再根据不同的限制条件或要求,选取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权衡比较不同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效果。
因此,做好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规范研究,不重复、无间隙地培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需的各类家政人才,不仅能满足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也能促进中高职院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支撑家政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对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摘要:完善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机制研究,是解决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一。家政专业和家政行业都是成长中的新兴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和可塑性,在家政教育中探索中高职衔接教学机制,对其进行规范化,对我国其它职业教育的可迁移借鉴性也比较强。
【安保管理与服务专业】推荐阅读:
安保部工作管理思路08-17
安保人员服装管理办法07-20
安保部精细化管理08-14
公交站安保服务05-30
酒店安保服务方案08-13
安保专业人员09-10
安保部部对讲机使用管理规定05-26
商务管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安保部部门工作计划09-24
服务与管理专业08-13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