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破伤风防治(共5篇)
动物破伤风防治 篇1
1 概念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 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
2 病原
2.1 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性梭菌, 长4~8 m、宽0.3~0.5 m的细长秆菌, 多单个存在, 能形成芽胞, 在菌体一端似锤状, 周鞭毛, 能运动, 无荚膜。2.2破伤风梭菌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 溶血毒素及痉挛毒素3种。破伤风痉挛毒素引起该病特征性症状和刺激性抗体的产生;溶血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为该菌生长繁殖创造条件, 静脉注射溶血毒素, 可引起实验动物溶血和死亡, 非痉挛毒素对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 其他毒性尚不清楚。
2.3 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与一般芽胞相似, 但芽胞体抵抗力甚强, 在土壤中可活几十年, 能耐100℃蒸汽, 40~60 min, 5%苯酚10~20 min, 10%碘酊, 10%漂白粉及3%双氧水等约10 min, 对青霉素敏感, 磺胺类次之, 链霉素无效。
3 流行病学
3.1 人和各种家畜均容易感染, 其中单蹄兽最容易感染, 猪、羊、牛次之, 犬、猫仅在特殊性情况下发病, 犬类及家禽虽然体内未检出抗体, 但对本病有抵抗力, 这可能与神经细胞无毒素受体有关, 实验动物中以豚鼠最易感染, 次为小鼠, 家兔有抵抗力, 人对破伤风易感性也很高。
3.2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施肥的土壤中, 街道尘土及腐臭淤泥中、家畜及人的粪便中也可能存在。
3.3家畜感染最常见于各种创伤, 马常发生于鞍伤、蹄系部及断脐, 绵羊多见于阉割、上鼻环及产后感染, 猪多见于阉割。在临床上不少病例检查不到伤口, 这可能是因潜伏期中创伤已经愈合, 或可能通过子宫、消化道粘膜损伤 (牛见瘤胃) 而感染。
3.4 本病通常散发, 没有季节性, 但春雨季节时病例较多, 在易感动物中不分年龄、品种、性别均可发生。但较老龄更为易感。
4 发病机理
4.1 创伤污染的破伤风梭菌并非都可以发病, 具有组织内氧气、还原电势降低 (小于0.2 V) 才能使该菌生长繁殖, 降低的原因为血管受压, 包扎过紧、水肿、贫血、组织坏死、异物、缺氧、组织呈酸性反应, 钙离子增加或有多种菌混合感染时, 菌体大量增殖, 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实验证明, 破伤风痉挛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 在神经组织中能与破伤风痉挛毒素结合的物质是神经节苷酯, 它溶于氯仿和水中, 是一种脂蛋白, 含有神经氨酸, 硬脂酸和葡萄糖等。每个毒素分子与两个神经节苷脂分子结合, 这种反应是不可逆的。所以, 综合抗体对已结合的毒素是无效的。
4.2 破伤风痉挛毒素对脊髓抑制性突触起封闭作用, 即阻止苷氨酸的释放。苷氨酸可能是脊髓抑制突触的介质。这样, 毒素阻抑了上下神经元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结果, 导致了反射兴奋性增高和肌肉持续性收缩。破伤风毒素对外周神经末梢的作用是阻止了神经肌肉终末装置的传导作用, 而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 毒素对脑蛋白质合成也有抑制作用。
4.3 毒素可通过淋巴、血液途径到达运动神经中枢引起头部、颈部、前肢、躯干和后肢肌肉痉挛, 谓之下行痉挛。毒素也可通过外周的运动或感觉神经纤维间的空隙传播, 到达骨髓前角神经细胞, 其中对腰、颈部脊髓和脑桥灰质部亲和力大, 常表现上行性痉挛, 如当毒素侵害一条腿运动神经时, 首先这条腿肌肉发生痉挛, 然后随着毒素向上扩散, 对侧腿也发生痉挛, 依次引起躯干各处肌肉痉挛。
5 症状
5.1 潜伏期1~2周, 最短1 d, 最长可达数日。
5.2 该病的特征是肌肉强直性痉挛和应激性增高, 肌肉痉挛从头部开始, 然后传及其余体肌, 只有少数病例, 从受伤处附近肌肉开始, 但也很快继以头部肌肉痉挛。
5.3 单蹄兽病初咀嚼和吞咽缓慢, 或运步稍显强拘, 然后发生全身强直。
5.4 在头部, 因咬肌痉挛, 轻则采食和咀嚼缓慢, 重则开口困难, 甚至牙关紧闭, 咽肌痉挛, 造成吞咽困难, 唾液不能咽下而表现流涎, 并发生呼吸困难、口臭, 又因耳肌、动眼肌、鼻肌及咽喉肌等的痉挛, 使两耳竖立, 眼脸半闭, 瞬膜外露, 瞳孔扩大鼻孔开张呈喇叭状。
5.5 颈部肌肉强直、动动不灵活, 并表现头部颈伸直或颈部向上方反曲, 背部强直, 表现凹背或弓腰或弯向一侧, 或角弓反张, 尾根高举。腹部肌肉强直, 腹围卷缩, 沿肋弓形成深陷的喘沟, 粪尿潴溜。
5.6 四肢强直开张如木马, 各关节屈曲困难, 运步显著障碍, 容易跌倒, 并不易自起。
5.7 病畜神志清醒, 有饮食欲, 但应激性高, 即使轻微刺激也可使病畜惊恐不安, 痉挛和大量出汗, 体温一般正常, 仅在临死前体温上长可达42℃以上, 心脏只有在病末期表现节律不齐, 心悸, 脉细弱, 粘膜发绀, 因呼吸肌痉挛, 呼吸浅表增数, 气喘鸣, 最后呼吸停止, 窒息而死。
5.8 牛多发于分娩、断角、去势或戴鼻环之后, 因反刍和嗳气停止, 腹肌紧缩, 障碍了瘤胃运动, 常发生第一胃膨气, 腰背弓起, 运动不灵活, 其他症状略同于马, 但症状较轻, 应激性增高不明显, 病死率较低。
5.9羊多由脐带伤、断尾、去势、剪毛等外伤感染, 成年羊病初症状不明显, 常表现不能自己卧下或起立, 病的中后期才出现本病特殊症状, 如四肢强直、高跷步状态, 牙关紧闭、流涎, 瘤膨胀、角弓反张, 应激性高等, 病后期常因急性肠炎而引起腹泻, 病死率甚高。
5.1 0 猪常由于阉割而感染, 一般也是从头部肌肉开始痉挛, 叫声尖细, 瞬膜外露, 牙关紧闭, 流涎, 应激性增高, 四肢僵硬, 逐渐全身痉挛, 角弓反张, 卧地不起呈强直状态, 呼吸困难, 病死率高。
5.1 1 病程长短不一, 通常1~2周, 如病畜应激性高, 肌肉强直不剧烈, 病程发展缓慢、口松、涎少, 体温正常, 白细胞大量增生, 并能度过2周, 多可治愈, 反之则病死率极高。
6 鉴别诊断
6.1 根据病的特殊, 临床症状, 如神志清醒, 应激性高, 肌肉强直, 体温正常, 并多有创伤史, 可确诊。
6.2 对经过较慢的轻症病例或当病初症状不明显时, 应注意与下列一些疾病鉴别。
6.2.1 急性肌肉风湿症在受害部发生肌肉强硬, 如头颈伸直或四肢拘僵, 很象破伤风, 但体温可见升高 (1℃以上) 病部肌肉有痛感和结节性肿胀, 缺乏应激性增高, 牙关紧闭和瞬膜外露等症状, 用水杨酸制剂疗效较好。
6.2.2 马前子中毒病畜兴奋性增高, 肌肉强直, 但马前子中毒的痉挛发生迅速, 有间歇期, 能导致迅速死亡或痊愈, 并有中毒史, 使用于会氯醛有明显拮抗作用。
6.2.3 脑炎狂犬病等有时也有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肌肉痉挛等症状, 但瞬膜不突出, 意识扰乱或昏迷, 并有麻痹现象, 另外这些病应激性也高, 但受刺激后, 远处肌肉并不强直。
7 防治
本病的预防主要为免疫接种和防止外伤。
7.1 预防注射
定期免疫接种精制破伤风类毒素, 皮下注射1 m L, 幼畜减半, 注射后3周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1年, 第2年再注射1次, 免疫期可达4年。
7.2 防止外伤感染
平时注意饲养管理和使役卫生, 防止家禽受伤, 一旦发生外伤, 应及时伤口消毒, 严重创伤进行外科处理, 此外家畜手术应注意无菌操作和术后护理。
7.3 治疗
本病必须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希望痊愈, 治疗时应加强护理, 创伤处理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的综合措施。
7.3.1 加强护理
应将畜置于光线较暗、干燥、洁净厩舍中, 冬季应注意保暖, 保持环境安静, 减少各种刺激, 对单蹄兽可用吊带吊起, 以免摔跌, 对采食困难的病畜要给予易消化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 不能采食者, 用胃管给予流汁食物, 恢复期能开口进食的病畜, 应防止造成过食造成的消化不良和便秘, 同时应适当运动, 促进肌肉功能恢复逐渐恢复使役能力。
7.3.2 创伤处理
若感染创伤有脓汁、坏死组织、异物等应进行清创和扩创术, 并用3%双氧水、1%高猛酸钾或5%~10%碘酊进行消毒, 撒以碘仿酸合剂, 并结合青、链霉素作创周围注射可以消除感染, 减少毒素的继续产生。
7.4 特异疗法
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疗效较好, 较迟则抗血清只能中和组织液中的毒素, 不易进入脑脊髓和外围神经中, 使已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解脱出来, 变为无毒, 借以恢复神经细胞原来的状态和机能。因此, 抗毒素在某种意义上讲, 能减少神经细胞的进一步中毒。抗毒素使用:大家畜首次用量30万IU, 然后每隔3~5 d注射5~10万U, 大家畜总量不超过60~100万U, 羊、猪、幼畜酌减, 皮下肌内或静脉 (与乌洛托品混合使用) 注射均可。7.5对症疗法有人认为破伤风致死主要原因是酸中毒, 因此预防和治疗酸中毒可提高疗效, 可用5%碳酸氢钠500~1 000 m L静注, 当家畜长期不能采食和饮水时应每天补糖, 补液 (生理盐水) , 粪挛严重, 导致呼吸困难时, 可采用气管切开术, 对牙关紧闭, 用1%普鲁卡因40 m L, 加0.1%肾上腺素0.5~1.0 m L混合, 用于牙关穴、锁口穴注射;病后期消化不良时, 可适当给健胃剂, 排尿障碍时可考虑加乌洛托品, 当家畜出现强兴奋和强直性痉挛时, 可使用镇静解痉药物。如25%硫酸镁100 m L静注或肌注, 氯丙嗪300~500 mg, 每天1~2次, 静脉或肌肉注射, 水合氯醛25~50 g灌肠, 或选用中药千金散或胆南星30 g、羌活40 g、天麻30 g、炒僵蚕30 g、蝉脱50 g、全蝎20 g、防风40 g、川芎25 g、细辛15 g、白芷35 g、红花15 g、半夏30 g、水煎去渣温服。
马属动物破伤风病的诊治 篇2
1 病原
引起破伤风的病原为破伤风杆菌。显微镜下菌体为细长梭状杆菌, 呈单个存在, 有鞭毛, 能运动, 无荚膜, 易形成圆形芽孢, 位于菌体一端形如鼓槌状, 大于细菌。
1.1 破伤风杆菌特点
破伤风杆菌为厌养菌,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但老龄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该病菌的繁殖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 煮沸5分钟即可死亡, 一般消毒药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该病菌的芽孢体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 煮沸90分钟或高压灭菌20分钟才能将其完全杀死。
1.2 发病机制
破伤风杆菌普遍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 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 (如伤口、骨折、烧伤、木刺、铁钉刺伤或马类动物去势刀伤等) 侵入畜体, 在伤口深部缺氧环境中迅速生长繁殖, 产生大量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破伤风杆菌病毒, 引起全身特异性感染。
2 门诊治疗
2001~2009年间, 横山县畜牧站动物医院共收治大型家畜马属动物破伤风病120例, 通过采用中西医相结合并配以针灸的综合疗法共治愈107例, 治愈率达89.5%, 效果显著。
2.1 发病特点
马属动物破伤风发病率高居其他动物之首, 原因在于马属动物是破伤风杆菌的易感群体。此外, 因缰绳、笼头不当造成颈部勒伤、包蹄挂掌造成蹄部钉伤或跣蹄、蹄角质发育不良发生蹄底刺创、使役过程中发生深部组织刺创、以及去势、外伤处置不当等造成的创伤, 均易诱发破伤风。
2.2 临床诊断
由于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 动物感染该病菌必须具备开放性伤口和厌氧环境两个条件。家畜一旦感染, 杆菌很快潜入伤口深部组织, 在适宜的环境进行繁衍, 产生大量毒素引起动物发病。由于破伤风发病时动物伤口已愈合, 外观难以找到原发病灶, 给破伤风的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就横山县120例破伤风病畜来看, 驴较多 (85) 、马次之 (25) 、骡少见 (10) 。这与横山县驴子存栏量较多有关。
2.3 发病症状
由于破伤风杆菌产生毒素损伤神经系统, 所以动物表现出一系列神经性症状:体温在前期正常, 后期升高, 全身肌肉僵硬强直, 张口呼吸、吞咽困难, 后期呈现呆立、头颈伸直、两耳竖立、牙关紧闭、四肢僵硬、尾巴上举等, 严重时运动拘谨, 共济失调, 关节屈曲困难。典型的马属动物破伤风具有特殊的“木马状”症状。
3 愈后判断
3.1 根据家畜经济价值拟定治疗方案
马属动物破伤风若能得到及时妥善的治疗90%以上的患畜均可康复, 但因个体抵抗力不同痊愈后的状态亦不尽相同。加之破伤风治疗过程较长, 费用较大, 为减免畜主不必要的附加经济损失, 在诊疗过程中, 应全方位正确判断愈后情况, 对愈后不良的患畜应说服畜主予以淘汰。
3.2 根据症状判断疗效
马愈后良好, 骡次之, 驴愈后症重或不良;老龄和壮龄动物预后良好, 幼龄马属动物愈后症重;去势后引起一般愈后不良;初次治疗时口角可开张4cm以上 (二扁指宽) 愈后良好, 口角开张4cm以下, 愈后不良;头部症状 (牙关紧闭、双耳直立、瞬膜突出、鼻翼开张、头颈伸直) 严重, 而躯干和四肢症状 (肌肉强直) 较轻的患畜愈后不良, 反之愈后良好;高度兴奋, 微弱刺激便产生强烈反应, 大汗淋漓的患畜愈后不良, 反之对刺激反应较轻, 无刺激状态下相对安静, 无汗或少汗的患畜愈后良好;对称部位肌肉张力失调而导致头颈侧弯, 四肢肌肉张力失调, 吊起难以自行站立, 全部体重都由吊带承受, 解除吊带则即倒地而不能站立的患畜愈后不良;反之对称部位肌肉张力相同, 头颈伸直, 无侧弯及角弓反张, 四肢借助吊带能够自行负重站立的患畜愈后良好;治疗过程中, 症状得以控制, 无明显发展者, 如能耐过7天愈后良好, 反之治疗过程中, 症状渐进性发展, 多半在7天内会导致死亡;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并发症 (肠炎、便秘、肺炎、尿闭、褥创、心衰) 的患畜愈后良好, 反之并发症明显的患畜愈后不良;治疗过程中, 体温基本正常的患畜愈后良好, 反之出现不明原因体温明显升高或偏低的患畜愈后不良。
4 诊疗要点
治疗该病应从加强护理、创伤处理和药物治疗3个方面进行, 马属动物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1 中医疗法
解散风热, 和血镇惊。
(1) 处方:当归大黄扫毒汤:当归180g、大黄180g、硫酸钠500g、天麻30g、蜈蚣30条、牛子25g、连翘25g、防风60g、蝉蜕60g、乌蛇30g、钩丁30g、荆芥18g、木通30g、滑石粉30g、天竺黄30g、枣仁30g、玉片30g、全蝎30g。用法:硫酸钠、天麻、全蝎、蜈蚣、蝉蜕、滑石粉、天竺黄共为末, 全药水煎2次去渣与细末混合, 候温, 胃管投服, 隔日1次, 连用4~5剂。加减:眼红目急加龙胆草25g、菊花30g、栀子25g, 呼吸喘促加知母30g、黄芩25g、桑皮30g, 病将愈加细辛10g、附子18g。
(2) 火针百会穴, 常规进针, 留针, 麝香1g、艾叶10g, 充分混合, 碾搓成闭, 绕针柄一周, 堆成圆柱状, 点燃灸之, 以艾闭烧尽为度, 针柄凉时起针。
4.2 西医疗法
根据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 采取解痉镇静、中和毒素、抗菌消炎, 对症治疗。
4.2.1 中和毒素
中和并消除痉挛毒素是治疗破伤风的关键, 诚然妥善处置原发病灶、局部或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减少毒素的产生, 但采用抗毒素以中和体内毒素是缓解和控制病情的有效手段。临诊实践证明:首次治疗时, 大剂量1次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精制破伤风血清) 的疗效远优于小剂量多次应用的效果 (总量不变、费用相同的情况下) 。给药剂量:精破抗30~120万IU, 一次肌注, 连用3天。其中马100~120万IU, 骡80~100万IU、驴40~50万IU。给药途径以缓慢静脉点注为佳, 同时加入可的松0.2~0.5g, 可减少过敏并增强消炎效果。椎管内给药是一个值得推崇的途径。方法如下:在百会穴 (腰荐结合部背正中线上) 用长针垂直刺入6~8cm, 达到蛛网膜下腔, 有脊髓液流出或用注射器能够吸出视为正确, 抽出相应等量的脊髓液, 将抗毒素缓慢注入或点滴注入蛛网膜下腔, 以便使药液直接进入中枢和外周神经组织, 增强药效, 减少药物代谢速率, 延长有效时间。但注射时需妥善保定, 严格消毒, 使药液温度控制在30~35℃之间 (接近于正常体温) , 注射速度要慢, 发现痉挛反射应暂停注药, 进针时严禁伤及脊髓。
4.2.2 解痉镇静
早期轻微痉挛可不必镇静, 轻度痉挛可单用25%硫酸镁注射液缓慢静点, 剂量控制在100ml, 一次肌注, 1日或隔日1次, 连用3~4次;中度痉挛可配合氯丙嗪300~500mg肌注;重度痉挛可选用8%水合氯醛硫酸镁200~400ml静点。
4.2.3 抗菌消炎
因绝大多数原发病灶已经愈合而无从查找, 无法实施创伤局部处置, 全身用药就成为抗菌消炎的唯一途径。临诊选用大剂量青霉素500~1000万IU、链霉素200~500万IU肌注, 每日2次, 连用3天。
4.3 对症疗法
对于肠音微弱、呈金属音, 排粪迟滞, 粪便干燥的患畜, 每日投入芒硝200~300g、石蜡油500ml、鱼石脂10g、食盐20~30g、温水500ml。伴发肠炎时可静注庆大霉素60~100万IU、黄连素0.5~1g, 配合口服氯霉素2~5g, 一般二次可治愈。酸中毒时可每日用5%碳酸氢钠50ml静点。排尿障碍时可用40%乌洛托品20~50ml静点, 严重病例配合人工导尿。
4.4 营养疗法
对于开口困难, 可将3%的普鲁卡因10m L注入咬肌。如果病畜无法采食, 应每天补液、补糖2次。
5 护理
5.1 安静避光
整个治疗过程中, 应将患畜置于25℃安静的暗室中诊治, 防止人为的各种不良刺激对患畜造成的应激痉挛反射。患畜双眼用黑色眼罩遮盖, 防止光线刺激。双耳外耳道内充填用纱布包裹的棉球。纱布绵球用粗缝线栓系于耳根处, 棉球可适当填入外耳道深部, 浅部外耳道用凡士林填塞封闭以增强隔音效果, 病愈后提拉缝线将棉球提出的同时, 将封闭外耳道的凡士林带出。
5.2 注意饮食
对于不能自行饮食的患畜, 须每日1~2次经胃管投入半分熟小米粥5000~10000ml, 其中加入少许白糖、食盐。饮水可采取经齿弓与颊部间隙插入胃管, 另一端接漏斗, 将马头抬至水平位置稍高一点, 经胃管缓慢投入温水, 令其缓慢吞咽, 投水勿过急, 以防误咽而导致肺炎。当患畜能够少量进食时, 可给予青草或柔软干草, 令其自由采食。饮水中渗入少量玉米面和食盐令其自饮。每次饮食后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 防止饲料发酵引起口臭和口炎。
5.3 注意保定
患畜行六栏柱站立, 用两个宽吊带通过前胸、后腹部下方协助吊起站立。在骨质突出和栏柱接触部分, 用粗布、棉花包裹柱栏, 以防挫伤。吊带要随时调整张力, 不可长期挤压腹部, 以防组织缺血、坏死, 后腹带过紧又会影响排粪、排尿、肠蠕动, 增加腹压, 影响呼吸。当四肢广踏症状消失, 基本恢复自然站立姿势, 尾部可左右摆动, 四肢能够提伸,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后, 可解除吊带, 每日定时牵遛, 以恢复运动机能, 防止肌肉萎缩。
6 预防措施
6.1 定期预防
在发病较多的地区注意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 防止家畜受伤。每年定期预防注射1次破伤风疫苗, 成年马、驴、骡注射1mL, 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1年。第2年再加强免疫1次, 免疫期为4年。幼驹出生后5~6星期注射0.5 mL;动物一旦发生外伤, 应及时清创、消毒、治疗。
6.2 注意经济价值较高的马属动物
家畜破伤风及其防治 篇3
破伤风梭菌于自然界中分布极广, 存在于人、家畜、家禽肠道中, 随粪便排除体外而污染土壤, 因此, 用粪便作肥料可使细菌散播。此病主要通过外伤感染, 如钉伤、挫伤、刺伤脐带伤、阉割伤、鞍伤、笼头伤、手术创伤、生殖道感染和其他不明感染等。马最常发生鞍伤蹄打伤、笼头伤及断脐感染;绵羊多见剪毛和断尾、去势等;牛多见断角、阉割、上鼻环、蹄叉外伤;猪多见阉割、断脐、咬伤等。以单蹄兽马属动物易感, 牛、羊和猪次之, 鹿、猫和犬在特殊情况下发病;鸟类和家禽都有都抵抗力。家畜中幼龄较老龄畜更易感。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由于本菌芽孢存在广泛, 又多在土壤中, 春、秋季节多发, 因为剪毛、去势、断角、断尾、产仔、钉掌等手术多在两个季节中进行。
2 症状
潜伏期至少为6h, 多于1~3d发病。自然感染, 一般为7~14d, 短的1d, 长的可达40d。马属动物病初表现缓慢, 步态稍强直。由于症状不显, 往往不能及早发现。随着病况的进展, 病畜对外界刺激的反射兴奋性较强, 如音响、强光、触摸等, 都能使病畜表现出惊恐不安。以后很快出现全身性强直性痉挛, 出现破伤风综合症状。多数病例头部肌肉最先发生痉挛, 轻者表现为采食和咀嚼障碍;重者牙关紧闭, 不能采食和饮水、流涎、口臭。由于咬肌、舌肌、咽肌、耳肌等的痉挛, 则出现咀嚼, 两耳竖立, 瞬膜突出等症状。由于动眼神经痉挛, 瞳孔散大, 两鼻孔开张呈喇叭状;头颈伸直;由于躯体和四肢肌肉强直, 表现凹背或弓腰或角弓反张, 尾巴高举, 腹部卷缩, 沿肋软骨部形成一条陷沟;粪尿潴留, 四肢开张呈木马状, 运步显著障碍, 转弯和后退更为困难, 但病患畜神志清醒, 有饮、食欲。病畜体温一般正常, 仅在临死前体温升高到42℃以上, 脉细弱, 粘膜发绀, 呼吸浅表, 出现气喘、喘鸣, 最后因窒息或心脏极度衰竭而死亡。病呈常为1~2周。治疗方法得当, 一般可以治愈。牛患破伤风与马相似, 但较缓和, 由于肌肉痉挛常见反刍停止, 腹肌紧缩, 瘤胃膨气, 反射兴奋性不显明, 病死率较低。骆驼的症状和牛相同。绵羊和山羊, 病羊的高跷状特别显著, 常发生角弓反张, 卧地时比站立时更显著, 在病的后期常并发急性肠炎, 病死率很高, 其他症状与马、牛相同。猪痉挛通常开始于咬肌, 迅速扩展到全身, 叫声尖细, 尾不活动, 脊柱向上或向下弯曲, 两耳竖立, 瞬膜露出。狗多为局部强直症, 幼犬多呈游泳状, 口角向后吊起的特殊歪曲面容, 眼球上翻, 瞬膜露出, 磨牙, 其他症状如马, 猫的破伤风少见, 症状同犬。家禽仅在例外情况下见到此病, 羽毛蓬松, 冠和肉髯发绀, 颈部伸直, 高跷状。最急性型, 其强直性痉挛迅速, 反射兴奋特别强, 大量出汗, 通常经过1~2d因窒息和心脏麻痹而死亡。急性病例约经6~9d死亡。亚急性的病例能延长到2~3周, 有的病畜因误食异物而继发肺炎死亡。慢性型病例, 发展缓慢, 能延续4~6周, 合理治疗多能痊愈。但完全恢复约需两个月左右。
3 预防
(1) 给家畜去势, 尽量找兽医做手术, 以防手术部位感染。 (2) 手术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进行预防。 (3) 对外伤部位, 要及时用碘酊进行消毒。 (4) 家畜一旦发生破伤风, 要对圈舍、场地用消毒药进行消毒, 并隔离病畜。
4 治疗
本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在彻底处理好外伤的情况下, 多采用给病畜, 如成年马、牛30~40万IU破伤风抗毒素, 然后每隔3~5d注射5~10万IU, 总量60~100万IU, 抗破伤风血清分3d注射。成年马、牛用量为50~90万IU, 抗破伤风血清可在机体内保持15d左右, 因此集中使用效果较好。同时应用40%乌洛托品50m L静注 (幼驹、犊牛25m L静注) , 1次/d连用7~10d。用精制破伤风类毒素2m L皮下注射, 亦可提高机体主动免疫能力。用天麻雄黄散治疗, 天麻50g, 白花蛇1条, 人参, 桂心、杏仁、炮附各15g, 白术、南星, 雄黄各18g, 僵虫50g, 麝香6g (灌服加入) 。如腰硬可加当归, 尾举加苍术, 食欲不佳加陈皮, 肺热气急加黄芩、桔梗。煎后灌服。
在易发地区推广, 使用破伤风类毒素的主动免疫, 一般皮下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大家畜1~2m L, 注射后3周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3年。在免疫的基础上加强消毒工作。在进行去势、断角、上鼻环、挂掌、产科损伤及断脐、刺伤等工作时, 坚持无菌操作。
摘要:家畜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通过伤口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它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草食动物和人的粪便中。家畜常因外伤和阉割及脐部感染而导致发病。该病常呈散发性流行, 病死率极高。其防治方法是: (1) 进行免疫注射。为预防家畜感染破伤风。可给家畜进行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2) 防止伤口感染。
新生羔羊破伤风的防治 篇4
1 病原特征
本病病原为破伤风梭菌, 为革兰阳性厌氧菌, 具有周身鞭毛, 能运动, 无荚膜, 能形成芽孢。芽孢的抵抗力甚强, 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十年, 煮沸需1~3 h或高压灭菌20 min才能将其杀死。局部创伤消毒可用5%~10%的碘酊、0.1%~0.2%的高锰酸钾或3%双氧水。
2 临床症状
羔羊出生4~6 d后吸吮困难, 逐渐牙关紧闭、不能开口, 面肌痉挛, 眼缝变小, 口角向外牵引, 呈痉挛样苦笑面容。全身痉挛时, 头向后仰, 脊柱前凸, 呈角弓反张状。严重时呼吸肌和膈肌都发生痉挛, 最后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
3 治疗方法
治疗本病应采取综合措施, 即加强护理、创伤处理和药物治疗3个方面。
3.1 加强护理
应将病羔放在光线较暗、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的圈舍中。使病羔保持安静, 避免音响刺激, 减少痉挛发生的次数。给予充足饮水、奶水。牙关紧闭不能采食时, 可用奶瓶或者细的胃管定时灌入牛奶、温开水。
3.2 创伤处理
在感染的脐带部位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脐部创口用3%双氧水清洗, 清洗后涂上5%碘酊。一日清洗2~3次。
3.3 药物治疗
注射抗破伤风毒素, 初生羔羊注射1 500 IU破伤风抗毒素, 每天1次, 连续注射3 d, 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青霉素或先锋霉素80万IU位, 一日2次, 连续注射3~5 d。牙关紧闭, 开口困难时, 可在咬肌注射3%普鲁卡因2 m L和0.1%肾上腺素0.1~0.3 m L。病羔不能采食时, 静脉注射10%~2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200 m L, 每日1次, 连续静注3~5 d。
4 预防措施
4.1 做好羔羊脐部的消毒、结扎工作
羔羊产出后, 立即用干净抹布将口、鼻、耳内及周身黏液掏净擦干。脐部创口用3%双氧水清洗后, 用消过毒的剪刀断脐, 离脐带5 cm处用消过毒的线扎紧, 涂上5%碘酊。
4.2 定期消毒和清除粪便
每周用石灰水、来苏儿液对圈舍内外消毒1次。粪便要每日清理, 勤换垫土并经常打扫, 保持圈舍地面清洁干燥, 彻底消除破伤风杆菌的隐患。
4.3 注射疫苗
羔羊出生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5 小结与体会
家畜破伤风病的防治 篇5
1 病原
破伤风梭菌为细长的大杆菌, 长2~4µm, 宽0.5~1µm, 大多单独存在, 间有短链, 周身有鞭毛, 能运动易形成芽孢, 其芽孢位于菌体的一端, 形似鼓槌状或球拍状, 不形成荚膜, 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破伤风梭菌的繁殖体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 一般消毒药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但芽孢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 在土壤中能存活数年甚至几十年。
2 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对此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马、驴、骡最易感, 猪、牛、羊次之。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施肥的土壤和道路的灰尘中, 并常见于马、牛和人类的粪便中, 由于病原体的广泛存在, 只要有适宜的易感伤口, 就可造成此病的发生。破伤风一般发生于刺伤、裂伤、分娩、创伤、去势、剪毛、断尾、脐带伤、钉蹄铁误伤、开放性骨折和鞍具伤等伤口感染。但也不是一切外伤都可引起感染, 而是形成了适宜于破伤风梭菌繁殖的伤口而引起此病的发生。本病无季节性, 且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 一般幼畜较成年和老龄畜发病率高些。本病必须经过破损的伤口传染, 病畜不能直接传染健康家畜, 此病通常为散发。
3 症状
破伤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一般为1~2周;有的可达3周, 但很少见。新生仔畜感染后, 可于24h内出现症状。潜伏期的长短与破伤风梭菌侵入的部位、产生的毒素、毒力的大小、病毒的数量和畜种的不同有关。
3.1 马属动物发病初期, 只见运步稍显强拘, 咀嚼和吞咽小心而缓慢, 畜主往往容易忽视, 照常使役。随后出现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 后期发展为“木马式”, 呈现出典型的破伤风综合症状。驴的症状不如马、骡明显, 兴奋性也不高, 瞬膜多数不突出。
3.2 牛发生破伤风的原因多因产犊、去角和带鼻环引起, 头颈直伸、腹部紧缩、尾巴直伸, 脊柱向上弯曲, 四肢僵硬, 头向后弯曲, 似角弓反张, 反刍和嗳气停止, 腹部常发生臌气, 其他症状与马、骡相似, 只是症状较轻, 兴奋性增高不明显, 死亡率也较低。
3.3 绵羊、山羊发生破伤风的原因多因脐带伤、去势、剪毛及分娩感染。全身强直, 不能自由起卧, 四肢僵硬, 头向后弯曲, 似角弓反张, 头多偏向一侧, 有的腹泻和臌气, 一般症状同马相似, 死亡率较高, 羔羊死亡率高达100%。
3.4 猪发生破伤风病的原因多因阉割、断尾时消毒不严引起, 初期一般四肢僵直, 尾不摆动, 耳直立, 牙关紧闭。重者发生全身痉挛和角弓反张, 对外界兴奋性增高。特点:听叫声, 不见其猪, 即可判断为破伤风, 发出尖直的“吱吱”声, 死亡率也较高。
4 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加强护理及综合治疗是提高本病治愈率和减少死亡率的主要环节。但由于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应按其病程加以施治,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后期。本病初、中期时及时采取措施比较好治疗, 一旦发展到后期就很难治愈了。仔畜的4、6风基本上没有治愈的可能。加强护理是治愈病畜的重要环节, 一般此病畜怕惊、怕明, 所以要把病畜安放在通风、干燥、洁净、安静、蔽光的畜舍。消除病原, 及时找到伤口做好处理, 清除病原产生的毒素, 彻底切断病原的发展, 并做好药物治疗, 消除病毒的继续危害, 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中医认为“除风先和血, 和血风自灭, 和不了血, 必除不了风”。处方:天麻30g、南星30g、全虫30g、姜虫20g、蝉蜕60g、琥珀10g、乳香30g、没药30g、银朱30g、血余碳3g、红枣30个、南瓜子30个、蜂蜜250ml煎内服。如牙关紧闭, 可用胃管注入或鼻饲法, 该剂量为大家畜用量, 其他家畜可根据病情增减。此方对初、中期病畜再结合“火烧战船”针灸比较有效。
5 预防
防止破伤, 出现伤口时及时采取措施彻底消毒, 阉割、助产、断脐、断尾、去角等情况时均应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再辅以中西药加以预防发病, 才是最可靠的, 西药预防可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素”;中药预防可用“防风散”处方:天麻、中吉、勾丁、甘草同等份, 朱砂为前药的三分之二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当仔畜出生时取1g配好的药粉用奶和蜂蜜调匀, 抹入新生仔畜口内服下即可, 经过多年实践, 其预防效果很好, 用药预防后的仔畜没有发生此病。方解:天麻祛风定惊, 平肝息风, 活血通痹之功效;勾丁镇静镇痉, 清热平肝, 降血压之功效;大黄破积滞, 泻血分实热, 行水消肿, 行瘀解毒之功效;朱砂:安神定惊, 清热解毒, 杀菌解毒之功效;甘草调节诸药, 解百毒之功效。
6 小结
【动物破伤风防治】推荐阅读:
仔猪破伤风防治06-03
奶牛破伤风防治11-03
家畜破伤风病防治05-28
羊破伤风06-19
破伤风病人05-15
成人重症破伤风09-03
重症破伤风护理11-03
新生儿破伤风07-13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研究10-08
护理名词解释: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