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交通工具

2024-07-11

爱情与交通工具(精选6篇)

爱情与交通工具 篇1

《简·爱》主要描写了相貌平平但高贵自尊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简·爱从小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境遇。父母双亡, 寄人篱下, 她遭受姨妈的嫌弃, 表姐的蔑视, 表兄的毒打, 身心受到极大折磨。在寄宿学校, 疫病蔓延, 她挨饿受冻, 既面对死亡的威胁, 又有伪善者对其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正是这种屈辱的生活使她产生了要求做人的权利, 要求受人尊重的强烈欲望。为了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 她用刊登广告的办法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在桑菲尔德, 简·爱的生活发生了转机, 她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虽然社会地位和财富将他们远远地区别开, 但他们在精神境界上一致、情趣爱好相投, 罗切斯特的平等待人, 与简·爱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的爱情观相契合。虽然他们历经考验:疯女人的障碍、圣约翰的追求、罗切斯特没落残疾……但他们最终还是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一、《简·爱》的爱情基调:自由平等

女主人公简·爱是孤女, 出身卑微, 其貌不扬。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是贵族之后, 拥有显赫的家族, 受人仰慕的地位。在外人看来, 他们一个是并不比仆人好多少的家庭教师, 一个是有钱雇主和老爷。几乎没有结合的可能。但其实他们的结合不是偶然的, 他们并不是灰姑娘与王子故事的翻版, 可以说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在简·爱心里, 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她敢于对罗切斯特说:“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 个子瘦小, 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 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 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 站在上帝脚下, 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当罗切斯特问她还需要什么时, 她立刻回答说:“你的尊重。而我也回报之以我的尊重, 这笔债就两清了。”的确简·爱身上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正直、高尚、纯洁, 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在罗切斯特面前, 她显得分外高大, 以致于在精神上两者的位置正好顺序颠倒了过来。正如罗切斯特所描述的:“对于明亮的眼睛, 雄辩的舌头, 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稳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屈不能断的性格, 是永远温柔和忠实的。”这就是罗切斯特眼中的简·爱, 聪慧、独立、特别。他爱上了不美、贫穷、矮小的简·爱, 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男主人公和简·爱相似, 从外表看来也不是人们眼中的美男子, 性格也不和善, 举止也不甚得体。简·爱看到的这张陌生的脸, 像是记忆的画廊里引进的一幅新鲜图画, 但和那里的肖像不一样。首先, 它十分男性, 有着“体育家的身材”。其次, 他黝黑, 刚强, 严厉。他的言谈从不温柔、多礼、转弯抹角。即使他渐渐发现简·爱的许多可爱品质, 但是他在言谈上一直是粗鲁直率的。他随意差她做这做那, 像一个主人对仆人那样。如果是一般的女人肯定会对这位怪癖的主人厌恶透顶。可是简·爱不是一个寻常的、被俗套所制约的女子。在他们的交谈中她渐渐了解了这位孤僻的主人, 发现了罗切斯特的正直, 善良、平等待人从而深深地爱上了他, 并凭着自己不平凡的气质、独立的人格力量, 战胜了富有、美丽却势力的英格拉姆小姐, 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

即使在热恋中, 简·爱也并没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她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矜持的自尊。简·爱在追求精神上的平等时, 也追求经济上的平等。当简·爱与罗切斯特要结婚时, 罗切斯特带着简·爱逛绸缎店、首饰铺, 但在简·爱心中她觉得买得越多, 一种烦恼和屈辱的感觉就越使她脸上发热。她不愿做赛莉纳·瓦伦一样的女人而是提出要继续作为阿黛尔的家庭教师, 要凭这个来挣她的食宿, 外加一年三十磅薪水并从这笔钱里开支她的衣着。除此之外她告诉罗切斯特什么也不用给她, 只要相互的敬重就足够了。她对罗切斯特说:“我只要一颗舒坦的心, 一颗没有被大量恩惠压倒的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有自尊有智慧而且有自知之明的简·爱, 不是男人的玩物。可令简·爱没有想到的是婚礼当天正当美好的梦想要实现时, 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打破了现场的和谐, 使她得知罗切斯特十五年前就已经结婚, 发妻依然活着, 就住在家中三楼。这对于将自由平等看得如生命般重要的简·爱来说是一个很大打击。尽管罗切斯特跟她进行了解释, 可依然改变不了简·爱出走的决定。她给罗切斯特留下张纸条, 一大早就离开了桑菲尔德。她身上只带了二十个先令, 一些简单的衣服, 悄悄地走了。她毫无目的、孤身一人朝着北方走去。虽然她内心也有着痛苦的挣扎, 但留下来就属于罗切斯特情人的地位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她选择了离开。她说;“越是形单影只, 越是举目无友, 越是无所依傍, 我越是要尊重自己。”出走的举动突显了简·爱的反抗性格将自由平等的爱情观发展到了顶点。这里问题显然并不是简·爱想要罗切斯特“明媒正娶”而依然要求人格的平等。在她看来, 有了人格的平等与自由, 爱情才有所附丽, 否则, 宁肯牺牲爱情, 也不能使自己失去人格和尊严。

二、《简·爱》对现代女性爱情观的启迪

1.自立———简·爱爱情成功的基石

人都需要有自立的能力, 所谓:无欲则刚。只有在经济和思想上的自立才能让人摆脱别人的控制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平等。简·爱曾尝试过用各种反抗的方式改变自身处境, 可她都失败了。后来她意识到是因为在经济上依附于他们, 所以精神上才受制于人。所以她细想了一番后, 说出了“我当然愿意进学校”正因为她进入了学校学习, 简·爱学到了知识、技能,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她可以做画、弹钢琴。在时机成熟后, 她积极在报社刊登广告寻找职业。做了家庭教师后简·爱得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正因为简·爱能够自立不依赖任何人生活, 所以她在精神上是高大的, 面对罗切斯特的时候, 她敢于去爱, 当不得不离开时, 她也能勇敢地做出选择。女人要有自立感才有尊严, 这也是为什么简·爱在罗切斯特心中是独一无二的原因。简·爱的思想受自己支配。她的心情也不随别人潮起潮落, 最终她赢得了爱情的胜利。

2.慧眼———简·爱爱情成功的视角

在现代社会中, 仅仅能自立还远远不够。爱神丘比特的的箭总是射给有准备的人。女人要有一双慧眼发现适合于自己的另一半。莎士比亚曾说过:“真爱的旅程从来都不是一翻风顺的。”简·爱和罗切斯特也是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才找到了彼此的真爱。书中的罗切斯特先生不是一个外表英俊的人而且还语言粗犷。随着简·爱与罗切斯特接触的增加, 简·爱用自己的慧眼开始从他的外表下发现其无法掩饰的性格。他正直、宽大、善良。相信有着这样品质的男性, 无论穷富, 健康或是疾病, 都值得女人去爱。真正的爱情是现实与理想的高度融合, 是两个本不相关的自在生命个体因为偶然和了解等因素的结合, 这看似天然却又是需要发掘的。简·爱具有这种本事, 所以她收获了幸福, 嫁给了自己爱的人。

3.表白———简·爱爱情成功的桥梁

女人在爱情的面前往往是害羞、矜持的。倘若男方不表达, 自己坚决不会让爱情流露出来, 可是, 简·爱在罗切斯特假装要娶英格拉姆小姐, 从而试探她时, 她对罗切斯特的表白直接而热烈。因为简·爱深知, 漂亮的英格拉姆小姐和罗切斯特精神上并不契合, 他们的结合只是符合上流社会的潜规则, 他们根本没有心灵上的沟通。正因为她抓住了这个机会, 才让罗切斯特感受到了她的爱。罗切斯特也终于摘下“伪装”将爱化为拥抱, 紧紧抱住简·爱, 幸福降临在简·爱的身上。

4.倾听———简·爱爱情成功的艺术

倾听是一门做人艺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 善于倾听也是一种能力。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来别人的言辞, 还需要能够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要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简·爱是个倾听的好伙伴。在罗切斯特苦闷需要有人了解, 有人倾诉的时候, 简·爱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倾听对象。也正是在倾听中, 简·爱发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正直善良, 慢慢地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话题越来越多, 成为心灵上的挚友。

摘要:一部《简·爱》写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充满着诗意和激情。简·爱的桀骜不驯, 坚定执着, 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她用自己柔弱的嗓音, 喊出了几个世纪以来女性需要的最强音——自由、平等、理性、不做男人的附庸。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平等和尊严, 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爱情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简·爱,爱情,启迪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黄源深, 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1994.

[2]张凤娜, 温长先.简·爱的抗争性格与其爱情发展的必然联系[J].作家, 2008, 32 (1) :51-53.

[3]许超.简·爱——新女性成长的心路历程[J].电影评介, 2008 (4) :103-104.

[4]邓岚.浅析简·爱的爱情婚姻观[J].安徽文学, 2008, (11) :3-5.

爱情与交通工具 篇2

你对我说,我对你爱理不理。我没敢给你说,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我哪里爱理不理了,我只是偶尔没接到电话,晚一点回短信。虽然,我有好多不满,但是我还是承认我错了。不知道我这样的状态,会不会成为有一天你不爱我的原因。但是我怕,我怕你离开我,我怕我们再也没有回忆。

妈妈说,要找爱你的男生,要找对你好的男生,要找理解你的男生。我对妈妈说,你就是这样的男生。虽然心里面有着些许的抖动,但我还是说了,妈妈很满意。

小时候,我就不爱说话,因为朋友不多,爸妈经常不在家,所以,我宁愿在家躲着,我也不出去玩。进大学,我发誓改变自己,我开始尝试逗身边的同学笑,可是我越来越孤独。直到我遇到你,遇到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你。我和你说话,和你大笑。我改变了很多,我开始不自言自语,开始不写日记,我开始把我心理面的苦闷说出来,与你分享。多美好。

而现在,我只能对着微信自言自语,我不敢诉说的我痛苦,我怕你说我打扰你,我开始把我每天做的事情流水账的报给你听,你也只是偶尔回我几个字。不过,仅仅几个字,我很满足。因为,你再看我的话,你知道我每天做着什么事。

交通与交通拥挤 篇3

一、交通拥挤产生的原因

交通拥挤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行为与其需求的失衡,换句话说就是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出现矛盾。(1)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私人小汽车也跟着快速增长,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特别是在大城市,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小汽车,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交通量,这样车辆的发展与道路的发展不协调,势必出现交通拥挤的现象。(2)第二个原因是大部分居民的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相距较远,如北京旧城区每天就有20多万人出城工作。这样势必增加交通量,造成交通交通拥挤。交通拥挤不是一个突发的事件,需要慢慢积累而形成。(3)最后一个拥挤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城市道路喜欢规划成环状,一环套一环,导致环心的交通压力特别大。环心一般都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所在地,环外的人每天要去环心工作,这样势必造成严重的交通拥挤。我国城市道路网布局有几种形式,如:棋盘形,布局严整、简洁,有利于建筑布置,方向性好,网上交通分布均匀,交叉口交通组织容易,但直线系数大,通达性差,过境交通不易分流,对大城市进一步扩展不利;带形,建筑物沿交通轴线两侧铺开,公共交通布置在主要交通干道范围内,横向靠步行或非机动车,有利于公共交通布线和组织,但容易造成纵向主干道交通压力过大,不易形成市中心;放射形,交通干线以市中心为形心向外辐射,城市沿对外交通干线两侧发展,形成“指状”城市,这种布局具有带形布局的有点,同时缩短了市中心的距离。缺点是中心区交通压力过大,边缘区相互间交通联系不便,过境交通无法分流;环形,这种布局通达性好、非直线系数小、有利于城市扩展和过境交通分流等优点。基于上面几种道路网路的优缺点分析,我国喜欢采用环形道路网络,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形布局更能体现中央集权。

二、交通拥挤原理

1. 唐斯定律

目前每个国家针对交通拥挤的解决办法各有不同,我国刚开始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修建道路,后来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每一条新修建的道路很快就会出现交通拥挤,导致路越修越拥挤这样一种局面产生。这是什么原因呢?针对这一现象,早在1962年,美国著名的交通管理工程师安东尼.唐斯就提出了著名的“唐斯定律”:新建道路最初固然降低了出行时耗,但同时也诱发交通需求和转移交通需求,也就是说修路越多越会诱发发展交通的欲望,因此,增加道路实际上只会使交通拥挤现象变得更为严重。而与新修建道路的其他平行道路的交通量就会减少。这是因为它们的交通量被新建道路吸引过去了。其实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这条新修建的道路的交通量会慢慢减少,达到不拥挤。可能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不明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不采取措施,道路会自动拥挤消散。接下来将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个理论原理,也是交通分配里有名的Wardrop原理。

2. Wardrop原理

在介绍Wardrop原理之前,大家应该都知道每个驾驶员在道路上行驶时,都会消耗一定的时间和费用,且在每条道路上行驶时,它们的时间和费用是不同的。我们把时间和费用称为道路的阻抗函数。每个驾驶员在行驶的过程中,一般都是要考虑时间和费用,它们一开始会选择新修建的道路,因为新修建的道路路况好,设计车速高,行驶所需时间和费用较少,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驾驶员选择新修建的道路,新修建的道理的供给和需求很快就会失去失衡,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唐斯定律,就会出现交通拥挤。随着道路拥挤的加剧,时间和费用就会增加,从而会导致某些驾驶员改变其出行线路,选择费用和时间较少的另外一条平行道路行驶,但是也有一些驾驶员不是这样认为他们不计较时间和费用,会继续在道路上行驶。最后导致新修建的道理和与之平行的老路的交通量趋于平衡,都达到它们的供给水平。这就是Wardrop原理。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一现象,下面用一个经济学例子验证。

假设一个城镇有两条过城路径:一条是穿越城区的道路,能力仅为1000辆/小时;另一条是绕城线路,能力为3000辆/小时,如图1所示:

假定早高峰有3500个驾驶员过城,每人均想用最短路过去,显然,他们全部穿城而过是不可能的。即使用足全部能力亦太拥挤。许多人将选择第二条绕城路径以避免延误。假定很多人经过反复试验两条线路后确定了一条较为稳定的出行线路,且没有人通过换线来改善出行时间,这就是通常的Wardrop用户平衡原理。不过,并非3500个驾驶员都会有同样的想法。有人总是喜欢无干扰、景观好的绕城路线。而其他人会喜欢其他方面好的穿城线路。这些客观或感知上的差异导致路径选择的不同,其效果就是用户在路径选择方面体现出来的随机性如图2所示:

当两条路径上相应的费用相等时,其流量很容易满足Wardrop平衡。此时,要写出旅行时间和流量方程相当容易,它相当于求平衡解。例如,

其中,Cb、Ct分别表示绕城和穿城的旅行费用,Vb、Vt,表示对应的流量。

令Cb=Ct可以通过总流量函数Vb+Vt=V可求出Wardrop平衡解:

即:Vb=0.8V-200

由于Vb非负,故V应大于等于200/0.8=250

若V<250,Ct

即所有交通流选择穿城方案。

V>250时,两条线路都将被使用。

三、解决方案

最近几年中国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从交通管理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拥挤收费的方法缓和城市交通。

交通拥挤收费就是对行驶在拥挤路段上高峰时段的车辆征收额外费用。提高出行者的出行成本,使部分出行者调整出行路径,利用经济杠杆作用来调整出行车辆在城市路网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减少拥挤区域道路交通流量,可以达到缓解城市中心区或易拥堵路段交通拥挤的目的。本人认为在我国大城市很有必要采取拥挤收费,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本来就是人多地少,当不实行拥挤收费,道路就变成了纯公共物品,每个人都想占有,特别是有小汽车的家庭,在居住小区占有一个停车位,工作上班的地方也占用一个停车位,如果还要出行,在商业区也要占用一个停车位,这样一辆小汽车就占用了3个泊位,严重的浪费了土地资源。另外没有小汽车的家庭看到其他人占了便宜,也要想尽办法买车,多占用公共资源,这样恶性循环,大城市就越来越拥挤了。这个时候就要对有车一族要收取一定的额外费用。因为人们对使用道路不会有成本上的考虑,每个车主出行时计算的只是个人的边际费用,没有考虑到由于加剧了道路拥挤而影响到其他用户的行驶速度、燃料消耗和时间损失,还有环境污染和潜在的交通事故所产生的额外的社会成本,也就是拥挤费用。通过收取拥挤费用,保证用户在作出出行决策时考虑自己出行强加给其他用户的外部不经济,从而在大到用户平衡的同时达到了系统最优,因而提高了交通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大到缓解道路拥挤的目的。其本质而言,道路拥挤收费就是利用经济杠杆实现交通的最优化分配,通过道路拥挤收费改变道路需求曲线的位置,使得在相同的价格下人们的交通需求得到抑制。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解决交通拥挤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措施和手段,争取在未来几年能把这个问题解决。

摘要:交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累积才形成,当交通达到一定得数量就会引起交通拥挤,其中概括了引起交通拥挤的三种原因,原因一是车辆的快速发展;二是人们的工作流动;三是城市道路的布局。当交通拥挤出现后,各个国家都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我国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大量修路;二是采取拥挤收费。

关键词:交通,交通拥挤,拥挤收费

参考文献

[1]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林高星:“唐斯定律”与燃油税改革[J].研究与探索,2007

[3]张梅青冯燕:拥挤收费;缓解我国道路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J].交通管理,2008

交通工具与城市景观的博弈 篇4

1. 交通与城市景观的关联

传统城市主要以步行或马车为交通方式, 其特点是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但随着近年来汽车数量的增加与速度的加快, 人的活动方式、速度变化、距离、观看角度这些与城市景观密切相关的因素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对城市景观的建筑尺度、空间排列、流动感等特征形成了博弈。

交通工具与城市景观的博弈,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对车行系统下城市景观的相关理论探讨, 国外研究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从中国城市的现状来看, 城市形态还远远没有适应交通方式的变化。机动化给城市带来了影响和冲击, 为解决交通问题一些较大城市利用交通技术的发展, 给城市带来了大尺度的轻轨和高速道路。但是, 这些交通设施需要占据相当的城市空间, 挤压了市民的日常生活的空间。多年来, 我国道路景观空间的设计基本上属于市政设计范畴, 更多侧重以功能性为主的市政规划, 忽视了以“人文为主”的景观特征。规划设计中关注“静态”, 忽视“动态”, 研究的视野侧重于步行系统。虽然在城市步行化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果, 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整体设计观念。建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步行空间与城市其他空间缺乏联系的弊病。

2. 车行系统中城市景观的变化

“车行系统中城市景观”所研究的范围是依据车行运动方式下的视觉与感知特点, 主要研究行进中的视觉趣味点——中距离的城市景观。一般情况下, 在城市空间中活动的人只要不刻意注视景观元素的某一个细节, 在通常的观测方式下进入视野的大都是中景。在步行状态下, 近景的变化会产生细腻的景观体验;而在车行状态下, 中景物体被不断地置换, 对远景物体的敏感性往往远远大于步行状态。随着车速的提高, 近距离物体会在视野中转瞬即逝, 这时, 人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较远、较稳定的东西上去, 比如大的空间、大的地形、大的建筑 (通常是建筑群而不是单独的建筑物) 。这种由细节到轮廓的转移使得车行景观的设计重点集中在中远距离的欣赏行为上。

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城市景观是城市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影响的双向作用的产物, 与景观的内涵不同处在于城市景观的内涵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 而景观则是覆盖城市景观以及其他景观 (如乡土景观) 的更大内涵。因此城市景观与景观之间的内涵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关系,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不同交通方式下城市形态的演化过程则有助于我们对城市景观演变的进一步理解:

2.1 农业时代——步行与马车为主的交通方式

这是城市形态的膨胀阶段, 城市外部空间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式连续延伸, 城市用地连片地向各个方向发展, 一圈接一圈的连绵发展使整个城市的活动错综复杂, 各种功能混杂在一起。处于农业时代的城市在无控制的情况下就以此形式自由发展。

2.2 工业时代——有轨电车与汽车为主的交通方式

这是城市形态的蔓生阶段, 也是向心体系阶段 (母城——卫星城) , 城市外部空间沿主要对外交通轴线呈跳跃式成组成团星状扩张扩展, 相应交通辐射型结构城市以几条主要道路为轴线呈辐射状生长。这种形式是城市空间生长中较常见的形式, 是最不稳定的空间形态。如其中一条发展轴具有较大优势, 则形成城市的带状生长形式。带状生长是主轴线型结构的显相形态, 往往沿某种地理要素, 如谷地、河道、海岸以及交通道路等而形成。

2.3 后工业时代——综合交通方式

这是城市形态的连绵带阶段, 城市外部空间低密度连续蔓延 (向心体系发展, 二个以上城市地域连成一片) 。多中心的跳跃式生长城市结构, 是空间发展脱离老城区而另辟新区的一种形式。这种不连续的用地发展方式, 在空间形态的演变中是从不连续演化过程通过相互吸引又发展为连续的过程。

从上述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来看, 城市空间格局主要经历了团状城市——星形城市——分散组团城市——带状组团城市——多组团半网络化城市的演化过程。城市各种功能活动 (交通方式) 所引起的空间变化, 促进了空间的位移与扩张, 这种位移和扩张其实质就是一种空间演替。在现实中, 上述五种演变类型往往交替进行。

3. 车行系统与城市景观

车行系统是以车行道路为主对各个物质形态构成要素的串联。从景观设计的层面而言, 车行系统是由街道、广场、建筑物、车辆停车站场、派生场地、绿化带、街道公共设施等组成的线性序列, 它在城市中起着联系组织的作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多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空间要素组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复杂的巨系统, 是以人为主体, 以空间利用为特点,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高度集约化的地域空间系统。车行系统则是从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大体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是按照系统组织方式和原则形成的城市空间体系, 是城市中与车行行为方式、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

在《城市设计》一书中, 培根提出了“同时运动诸系统”的概念。“同时运动诸系统”概念的提出, 使车行系统的含义进一步深化与扩张, 车行系统不仅是各个物质形态要素的构成体系, 而且是多个运动系统同时并存的更大系统, 也就是说车行系统不仅是线性序列, 更是多个线性序列交织的网络空间体系, 这也决定了车行系统的复杂性。

3.1 车行系统与步行系统

随着城市交通机动性的发展, 汽车数量的增加, 人们开始关心城市车辆的流动问题,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移动空间和停歇空间逐渐分离, 以缓解步行者和车行者之间的矛盾, 提高道路的运行效率。然而步行者和车行者两者必须在城市空间里共处, 要想实现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既分离又相互联系, 依靠在不同高度运动的相互迭叠的多层平面才可以达到。为了形成整体感, 每个层面的运动和感受都不可以是孤立的, 而应该是整体体验中的一个环节。

因此, 车行系统与步行系统之间具有叠合关系, 车行系统与步行系统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划分。这一点对于城市景观的生成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车行系统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城市景观包含着由车行系统与步行系统共同组成的交通空间体系, 而车行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也是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因此, 车行系统作为联系组织城市景观各要素的组织体系, 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2.1 构成关系

如前所述, 车行系统是以车行道路为主对各个物质形态构成要素的串联, 车行系统之所以对城市具有组织联系的作用, 是因为街道是城市的骨架, 组织着城市的结构, 街道不仅具有交通的功能, 还具有组织空间的功能。城市景观的各个要素被街道这个纽带联结起来, 以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组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 车行系统与城市景观在构成上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 它们的构成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呈同构关系。

3.2.2 形态关系

现代交通不但改变了都市的运动速度, 也改变了现代城市的形态, 形态是与运动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培根对于运动方式和城市形态结构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研究。培根认为, 城市形态和交通形式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步行交通表现出的街道形式容易出现弯曲和随地形变化的特点;巴洛克的直线放射形态, 是对马车交通的普遍发展的直接反映。城市的运动方式构成了城市的基本结构, 而运动方式的变化会带来城市形态的一系列变化。综合复杂的运动系统协调的结果, 为现代城市形态提供了新的秩序。因此, 车行系统的内在运动机制决定着城市景观的形态特征, 对城市景观的现代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4. 小结

城市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城市景观的演替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城市景观有其存在的自律性, 车行景观的生成及其存在是时代的发展需求, 正如步行景观的存在一样, 车行景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并且这个存在还将会是相对长期的存在。通过对交通工具与城市景观的博弈分析, 合理地探讨车行景观应该是一个由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和谐整体, 而从城市设计整体角度出发, 车行景观则应该成为一个和谐整体城市设计的一部分, 能与其他部分 (步行景观) 有机共存, 服务于城市整体的需要。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车行景观的复杂性, 至于车行景观今后会如何发展, 其中必然还会伴随着很多发展变化的不确定因素, 这是一条伴随着艰辛与汗水的漫漫长路, 有待后续付出更多的努力。

父亲与母亲的爱情 篇5

父亲在他刚九岁时爷爷就去世了, 于是父亲在十六岁时就参加了游击队, 后来又参了军。直到三十五岁时才转业回地方当了乡干部。父亲没能上几年学, 可他能写一手好字, 也能写文章, 这让我从小就受到了一定影响。父亲喜欢帮助别人, 经常帮人写一些报告、申请什么的。可父亲爱发脾气, 小时候我们七个兄弟姐妹都很怕他, 大多都躲着他;父亲也很孤傲, 宁愿自己吃亏, 也不愿低头求人。但母亲说他的脾气是因为文革时养成的, 母亲说他在文革时被批斗得可惨了。

母亲是个泼辣的女人, 很少有人敢欺负她。但母亲很善良, 也乐于助人, 当年虽然家里很穷, 可母亲经常拿出一些东西资助比家里更穷的人家, 这在村里很敬重。母亲十几岁时就被我的外公逼着到一家地主家当童养媳, 那家就只有一根独苗, 可惜得了肺痨病, 也就是肺结核, 一直没能与母亲完婚, 直到母亲二十四岁那年, 那男的病逝了, 母亲才有了自由身。

就在母亲回到自己家生活的那一年, 三十五岁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 两个大龄青年经人介绍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他们可真的算得上是大龄人物了, 特别是母亲, 在当时可是老姑娘了。当时父亲真的还不大愿意, 嫌母亲没文化又有过“婚史”, 只是自己年龄大了不好找对象。母亲也嫌父亲年龄大了点, 只是自己条件已不怎么好, 也没太多的选择, 于是两人就勉强凑合了。

父亲与母亲结为一家后, 聚少离多, 因为父亲在乡里当乡干, 当时的乡干都是走村串户, 与农民同吃同住, 有时几个月才回一趟家。母亲先后生了我们七个兄弟姐妹, 但每次母亲生孩子父亲都不在身边, 都要派人去找父亲, 经常是找不到人, 有时孩子快满月了父亲才回来。因此母亲就没有了做月子的待遇, 一般都是生完孩子三天后就下地干活了, 这让母亲的身体恢复的很不好, 还落下了病根。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几乎都是母亲一人带大的, 为了养活孩子们, 母亲不得不带着病下地干活争工分。在我记忆中, 父亲只是偶尔回来为我们改善伙食的过客, 也会带些新衣服给我们。

母亲总是认为父亲永远是欠她的, 同时也是欠我们几个孩子的。于是和父亲在一起时没少给他脸色看, 常常抱怨他不是个好丈夫, 也不是好父亲。父亲脾气本来就不好, 当然也不会让步, 于是两人在一起时总是吵吵闹闹。父亲称母亲为母老虎, 母亲称父亲为老顽固。父亲是虎年生的, 母亲是猴年的, 他们都说他们的命是相克的, 所以才会见面就爱吵。

当父亲年老退休回家后, 两老终于可以经常在一起了, 可还是经常为一些小事吵着闹着, 真的是大吵三六九, 小吵天天有。由于他们年老多病, 我是父母辛苦供着上学成为一名护士的, 父母其中谁病了, 都会到我的小家来小住, 可只要稍有好转, 就吵着回去, 而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我得回去了, 你妈 (你爸) 自己在家我不放心呀”。

原以为他们之间真的没什么感情可言, 可当他们就这样吵闹了几十年后, 有一天母亲外出迟迟不归时, 我见父亲显得很烦躁, 甚至坐立不安。当我开玩笑说“母亲不回来更好了, 没人跟您唠叨了”, 竟被父亲责骂了一顿。最后父亲说:“你不能这样说你的母亲, 这个家没你母亲不行, 你们每一个人包括我都离不开她, 也不能没有她。”当时我呆了, 想不到母亲在父亲的心目中有那么的重要, 平时在一起时怎么就没一句好话呢?

在父亲去世的那年, 母亲突然衰老了许多, 有一天母亲对我说:“你爸走了, 我在也没意思了, 我也可能很快随他去了, 到时你们不用太伤心, 这是天定的。”果真不到一年, 母亲就离我们去了, 那时我才感觉到母亲对父亲是多么的依恋啊!

中山古镇与“爱情天梯” 篇6

中山古镇历来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重庆綦江、四川、贵州、合江等地的产品物资大都集中于此交易。山货靠水上外运,大米、食盐及其它生活用品从水路运到该镇后,再由马帮运到合江、贵州等地进行交易。

古镇历史悠久,古镇原名龙洞场,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有857年,明朝设有清溪县;清朝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建制调整后为中山镇,2002年批准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悠闲中山

穿斗式、木结构,骑廊式过街亭,中山古镇的建筑是典型的西南地区山地建筑,兼有吊脚楼的风格。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 一半靠山一半临水,房连着山,楼挨着水,从山顶往下看,绿树丛中的小青瓦在阳光中熠熠生辉;从河边向上望,古镇有一半都是悬在半空中,靠一些木立柱支撑,不过有些木立柱因时间长了也不堪重负,现在已换成石头砌的堡坎。

古镇有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老街。全长1586米, 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 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被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老槽房、剃头铺、打铁铺、针绣坊等传统作坊。

我们到古镇已是傍晚时分, 在老街住下一处客栈,4个人, 住三间房,总共200元。“吃饭楼下点,睡觉楼上请”。老板娘热情大方,老板炒一手好菜,他们也是一家四口打理客栈,一个老人一个小孩和夫妻俩。住在这里家庭氛围很浓,颇有宾至如归之感。

华灯初上,一杯老白干,半醒半醉之间。晃晃悠悠,老街遛弯。“青石板,红灯笼,小巷深深人不倦;木板墙里战犹酣(打麻将),烟熏火燎烤豆干;麻辣酸香土特产,酿酒坊里冒白烟, 青石板上人不断。”好一幅悠闲山居图,令人流连忘返……

客栈临水而居,夜里,伴着潺潺流水入眠,清晨,被叽叽喳喳的鸟声叫醒;推开窗户,眼前绿色一片,轻轻薄雾在竹林中飘散,绿树丛中射进一束束光剑, 小青瓦上升起缕缕炊烟,吱嘎吱嘎的声音来自临街的铺面。我连忙简单洗漱,扛起“大炮”,抢占制高点,将这晨曦中的古镇装进我的SD卡。

古镇还聚集密度较高的山村古庄园和古寺庙数十处。如龙塘庄园、枣子坪庄园、白鹤林庄园、朱家嘴庄园、两河口庄园等。而 寺庙则以双峰寺、玉皇观、圆通寺、清溪寺、黑神庙最为著名。双峰寺位于中山镇南15公里外的白鹤村,原名景德寺,属佛教临济宗派。凭碑刻记载,大约建于唐末,在明代和清康熙、道光年间相继维修,该寺属于现今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复式四合院禅宗寺庙。

而“打假碑”等遗存的商德文化,更平添了古镇的厚重历史。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青山帮、青果帮、水手帮、围腰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最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 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

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评价中山古镇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筑群, 并题词:“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特色中山

中山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周边三大国家级自然风景区紧紧相连,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溢彰,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八方来客。

中山古镇有“三宝”:即石板糍粑、高粱砸酒、烟熏豆腐。当地盛产糯米、黄豆和高粱,古镇人精选最好糯米,蒸笼蒸熟, 放进石碓窝反复舂打,直至黏稠难断,取出揉搓成团,裹上熟米粉,摊在薄石板上加热保温,馅入白糖黄豆粉,成了随取随吃的香甜石板糍粑。

高粱咂酒用祖传酒曲发酵,不用蒸馏,装进瓦罐密封,需用时,加适量水煮沸,稍冷却, 用斑竹小管吸食。其味既有浓浓酒香,又带高粱甘甜,因其酒精浓度低,即使大量饮用不醉人不上头。

烟熏豆腐的做法也很独特。上好黄豆磨制成嫩豆腐,切成薄方块,放在竹篱上,搁在稻壳暗燃的铁锅上熏烘,直至正反两面呈焦黄色,馅入香葱麻辣佐料。烟熏豆腐既有豆腐熏香,又有一些麻辣,嚼在嘴里回味无穷。如今,走进石板老街,随处可见“中山三宝”专营店,大街小巷时时溢满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和高粱咂酒的飘香。

徜徉于中山的小巷,笔者还发现一种小小的竹篓子。约莫盖碗茶杯大小,一老一少两篾匠正在精心编制,年轻小伙子介绍说, 这是专门用来装花椒的竹篓子, 既通风透气,又美观好看,可作为工艺品做家装小点缀。而多年不见的用于蒸饭的甑子,也可在这里现场手工制作。

( 资料图 )

古镇还有一绝,就是每年过年都要摆一场百家宴(有点类似千户苗寨的长桌宴)。年宴之日, 街坊们一大早起来,打扫石板长街,摆出八仙餐桌,烧饭做菜, 户户炊烟缭绕,满街饭菜飘香。遗憾的是我们造访古镇不在年关,所以没有口福。

爱情中山

中山古镇有山有水,风景美妙,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更丰富了古镇的人文内涵。20世纪50年代,20岁左右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高滩村村民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自力更生,靠野菜和双手养大7个孩子。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几十年如一日, 凿出了石梯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2001年才被一队驴友发现。二人的爱情故事被媒体曝光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强烈的反响,被评为2006年首届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同年又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 资料图 )

2007年12月18日,男主人公刘国江老人去世。

“你走了,哪个叫我‘老妈子’,哪个来陪我唱《十七望郎》?”徐朝清曾趴在黑色棺材上,和“小伙子”说着自己的心里话。凄婉的哀乐中,徐朝清哽咽着轻声唱起那首她以前和老伴最喜欢唱的山歌——《十七望郎》:

初一早起噻去望郎

我郎得病睡牙床

衣兜兜米去望郎

左手牵郎郎不应

右手牵郎郎不尝

我又问郎想哪样吃

郎答应:百般美味都不想

只想握手到天亮

……

5年以后,徐朝清老人去世。遵照她的意愿,人们把她葬在刘国江老人身边。这场旷世绝恋留下了的传奇色彩,引来无数人恒久地追忆与膜拜。

上一篇:多级应用下一篇:信用证独立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