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婚姻

2024-11-06

爱情与婚姻(精选12篇)

爱情与婚姻 篇1

孩子, 这个话题我很早就想跟你谈谈, 但又迟迟开不了口。因为自从人类靠双脚行走后, 爱情就被关注了;自从人类需要男女同穴而居, 有关婚姻的议论就没有停止过。千百年来, 那些说话很有人愿意听的家伙为此留下了不少至理名言, 以至于这两个最具个性体验的名词出现在人们头脑中时, 大多数人群却被剥夺了话语权。

在科技发展一天不同于一天的时代,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都劳尽心力地想破解“爱情密码”。在我看来, 这只是徒劳, 因为爱情显然不会像“混合物”“化合物”那么简单, 所以才有“年龄不是问题, 财富不是距离”的箴言。对于你这个年龄的孩子, 关于爱情的互动, 我想说的很多, 但能讲的很少。当人们遭遇爱情时, 男女双方都变得很单纯, 有许多现实问题都会被忽略, 别人都说这是被丘比特弄得昏了头脑, 而我则认为人类的这种“旁若无人”的行为是最美好的, 无论是爱与被爱。但一定要记住, 当爱情不期而至时, 千万要“保护好自己, 照顾好别人”。前几天, 看了一篇让人心悸的文章, 一个花季少女怀孕了, 当时她正上高中。这位很有主见的女孩在得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后, 郑重地对父母说:“我要生下这个孩子, 如果你们要我上医院, 你们就是杀人犯。”看到这里, 我惊呆了, 作为拥有同龄孩子的父母, 我试想如果我是这个女孩的父亲, 我会怎么办?文中女孩的母亲在五雷轰顶后, 也愤然, 也绝望……但她采取的举动则与我的想法迥异, 她和女孩的父亲克制住了内心的复杂, 把自己的女儿当成孕妇来呵护, 还把当年的怀孕日记给女儿看, 看完日记, 女儿震惊了……每个孩子的成长史, 都伴有一部母亲的苦难史, 做母亲, 不是“过家家”, 哪怕“过家家”中也有真正的爱情。后来, 女孩读完了高中, 考上了大学。在这篇文章中, 那个男孩始终没出现。我曾想,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 你会怎么办, 我又该怎么办?孩子, 爱情是美好的, 千万不能幸福了自己而伤害了别人。几年前, 我们曾举办过一个“爱与责任”的演讲, 看来这个主题对情窦初开的男女更为实用。

人们常说, 爱情不能缺少面包, 那么婚姻呢?前几天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杰夫·布里吉斯主演的《疯狂的心》。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爱得很唯美, 很和谐, 以一辆“皮卡”和汽车旅馆为家的乡村歌手“坏透的布莱克”“酗酒成性”, 以至差点走失了女友的儿子, 虽然布莱克后来痛改前非, 虽然女主人公对布莱克依然爱得刻骨铭心, 但她还是嫁给了一个好人。是啊, 毕竟婚姻是幸福三代人的“事业”, 作为一个成熟男人应该明白, 面对婚姻, 仅有爱情是不够的, 除了爱, 还要考虑能给对方些什么?

好了, 孩子, 就说这些, 下次接着聊。

爱情与婚姻 篇2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本书的开头,让人不由想到这会是一部清喜剧,来讲一个皆大欢喜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故事。可是如若只为了消遣而读,那么这部《傲慢与偏见》就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往往,伟大出自于平凡,奥斯丁就是将她的哲理通过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这一人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达的。乍一看,她讲的是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但寻遍全书,确丝毫不见热情澎湃的只言词组。难怪《简?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说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的确,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是婚姻,却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无关。

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正处于颠峰时期,而奥斯丁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这明智吗?在当时的达官贵人看来这无可非议。于是一切的婚姻要门当户对,此处的门当户对确切地说应是资产相当。于是,一个已婚绅士有一两个情妇,或是贵妇人们有几个消遣的情人也被当时社会所默认。可婚姻仍被冠以“神圣”这一词来修饰。注重实际的人们始终以金钱作为信条,金钱至上方为他们的圣经,为之不惜赌上一生的幸福。这样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钱成了地位的标志、有钱=有教养=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备做丈夫的一切条件。当贵妇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标榜自己的地位、修养、才华、娴静、优雅等等的诸多美德时,她们决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美德得以形成的资本是钱,她们谈及金钱时,显现出蔑视和鄙夷,却不知自己的婚姻得以缔结不是因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属品,作为她们丰厚嫁妆的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夏绿蒂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绿蒂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幸福、快乐……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罢了。

爱情婚姻性与道德 篇3

道德因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而异,这一点虽然为身处某一具体时空的人所难以接受,甚至难以想象,但事实的确如此。比如,在古代中国,男女婚前见面、牵手是违反当时的道德标准的;可在今日中国,婚前的约会成为普遍的实践,不再违反今日的道德。再如,婚前的同居在北欧国家已经是一半居民的选择,并不违背当地的道德标准,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不赞成婚前同居的。

既然道德标准是因时空不同而异又不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在爱情、婚姻和性的问题上,什么是我心目中最合理、最符合人性的道德安排呢?

这要分别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既无爱情也无婚姻关系的性。它既不涉及爱情的排他性,也不涉及婚姻的忠诚诺言,因此可以完全的随心所欲,与道德问题无涉。

我曾将社会习俗和道德观所允许的性活动底线概括为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双方或多方自愿;第二,在成年人之间;第三,在隐私的场所。只要不违背这三项基本原则,一般就不会造成伤害——既不伤害当事人,也不伤害社会,与道德无关,法律也不应当干涉。目前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还有人指责同性恋是道德问题或者用刑法来惩罚换偶活动的参加者。

第二种情况,发生了爱情。爱情有排他性,爱情除了在初发生时是一种目空一切的激情之外,还是一种长相厮守的愿望,因此它不能容忍不忠。如果一方感情转移,那么另一方就变成单恋,必然导致分手。有爱则合,无爱则分,这是爱情自古以来的逻辑,这个逻辑到现代也不过时,仍是很前卫的标准。一个有趣的例证就是:我国的离婚法曾以感情破裂为离婚的充分理由,它因此被世界其他文化中的人视为最前卫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爱情关系中,双方有可能约定将爱与性分开,由于某些具体原因,两人的性可能不和谐,但是两人还愿意保持爱情的关系,因此可以允许一方用其他方式解决性问题。关键是双方的知情和同意,如果有一方不知情,不同意,则可能损害爱情关系。按说爱情会要求忠诚(“道德”?),但是如果双方另有约定,就可以打破这一“道德”准则。其实,爱情与道德真的有关系吗?爱情是人心的一种感觉,如果它到了需要道德来约束的程度,它还存在吗?

第三种情况,存在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当中,除了双方可能有爱情,还有经济利益搀杂其中,因此婚姻道德要求忠诚。婚外的性有可能带来私生子,从而威胁到婚姻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它是违背婚姻道德的;婚外的性和爱还有可能导致有婚约的另一方的经济损失(为第三者花费双方的共同财产),也是违背婚姻道德的。婚姻是双方保持一对一关系的承诺和约定,如果在一对一关系之外有了第三者,就违背了这个事先的承诺和约定,也违背了婚姻的忠诚道德。

在婚姻关系中,只有一种情况可以破例而不违背忠诚的承诺和约定,那就是婚内双方的重新约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上的虚拟性爱活动。目前,已有不少夫妻允许对方参与网络上的虚拟性爱活动,以双方知情同意为前提,这样的新约定并不会威胁到婚姻关系,它的性质在这些夫妻看来就好比一种电子游戏,是一个娱乐项目,它不会造成现实世界中的损害。比这更进一步也更少见的一种约定是将性与婚姻分开的约定。有些夫妻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长期两地分居、生理原因等)约定在不解除婚约的前提下允许对方与真实的第三者发生婚外性关系,这也可以被视为破例而并不牵涉道德问题。

爱情与婚姻 篇4

一、物质基础

笔者曾经针对爱情伟大还是物质重要进行过一场小小的讨论,笔者当时举出了英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轶事证明爱情的伟大,结果遭到了其他人的一致反驳:“爱德华八世的确是历史上唯一为了美人放弃皇位之人,但其实他才是最大的赢家。他放弃了国王王位,但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本来就没有什么权势。他不当国王但还是‘温莎公爵’,仍然有爵位、地位、马车、庄园、仆从、花不完的钱和受人尊敬的身份。他放弃了虚名,换来了美人、荣誉和万古流芳的好评,这是一笔最合算的生意。”当时本以为或许是当代社会生活压力下人们太现实了,但读完鲁迅先生在将近一个世纪前写的文章《伤逝》后才明确了一点,无论什么时候,物质都比爱情更重要。

鲁迅曾说:“钱———高雅的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故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2]故此离开了“玩偶之家”的娜拉最终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堕落,要么回去。与之同理,《伤逝》的最大悲剧应当是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持对婚姻的美好幻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破灭。《伤逝》以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另一幕悲剧的出发点。小说从正面着力刻画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物质生活的窘迫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贯穿始终的,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无奈与悲伤。爱不代表一切,虽然有“有情饮水饱”这样的话,但另一句更通俗的话更流行:“爱情不能当饭吃”。纯洁美丽的子君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改变了自己,也在和涓生的朝夕相对里慢慢地失去了自己。她的油鸡,她的叭儿狗阿随逐渐成为她的寄托,甚至是唯一的精神寄托,这正是她的可悲之处。她和小官太太的明争暗斗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悲剧总是等不及的,双十节的前一晚,那一张“油印的纸条”(解雇信)便成为一根燃着的导火线,两人的生计顿时陷于困窘。当瘦弱的油鸡已成为肴馔后,涓生才逐渐苏醒: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依附。从以前担心她“莫非翻了车么?莫非被电车撞伤么?”,到求婚时“身不由己地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再到希望她死。在这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涓生已经窒息于爱情已隐匿起来的现实婚姻生活中。当生存的严峻的现实一点点逼近时,涓生终于拉下了虚伪的面孔,向子君表白了自己的真实,并告诉她不再爱她。子君在真实世界里失控而死,涓生也在对自己说出真相的忏悔中谴责自己的一生,并由此得出更无奈的结论:“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作为我的前导。”他忏悔于告诉子君真话,而他自己也没有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在这种矛盾里,他选择了遗忘和说谎,同时也选择了在痛苦中继续活下去。鲁迅选择了“涓生”这个名字,是否也暗示着虽然“厌倦生活”但又“眷恋生存”的复杂心态?其实,不但是鲁迅借助涓生这个小知识分子的形象表达着爱情与现实婚姻生活间的矛盾,相类似的文学作品也屡见不鲜。郁达夫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强压下“我”对陈二妹的感情;戴望舒笔下“丁香一样”的姑娘却“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都反映出在虚幻的甜美爱情与真实的平淡生活间的痛苦挣扎。没有经济基础作为坚实后盾,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感情生活又能独自支撑多久呢?

二、爱情消逝

平淡的婚姻生活冲逝了浪漫的爱情童话。为什么古代小说多以有情人历经磨难后的终成眷属的幸福结合作为尾声?聪明的作者正是抓住了人们对瞬间幸福的追求而舍去了以后的平淡琐碎和烦恼。然而,人生多的却是这种平淡的生活。当童话故事中的灰姑娘嫁给王子、迈入豪门之后,她将在宫廷的规则戒律中与旁人轻蔑的眼光下过着怎样艰难的生活?安徒生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与耐人寻味的结局———“灰姑娘与王子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在日常平淡的生活中,人类感情的复杂性是这份爱情经历的又一严峻考验。正如“改变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的道理一样,如何对某人某事某物保护持久的新鲜感和专爱?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何况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也不能容忍特定事物的朝夕相对。两个人始终在变,置身的环境也日日不同,安宁和幸福又不是凝固的。子君在一个勇敢的觉醒的爱情里失去了自己,涓生又不能容忍空虚挣扎着的生活。于是二人之间越来越互不信任,其分裂是不可避免的,爱情的线绳断裂也是有缘由的。其实,即使个人竭力寻求永恒,然而岁月不会放过,于是在转眼间,红颜易老爱情易变。子君和涓生的始终没能将二人间最初轰轰烈烈的爱情调整为婚姻中平淡呵护的亲情,对爱情消逝的失望和不适应扼杀了二人的精神生活。

激烈的爱情是短暂的、相对的,平淡的婚姻是长久的、绝对的。世间没有永恒的爱情,只有弥漫的对永恒爱情的追求。钱钟书,这一名满天下的鸿儒,小说《围城》道尽了人们能说出、说不出的困惑和迷惘。方鸿渐与孙柔嘉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婚后的吵闹把爱的甜蜜一下子吞掉,只剩下苦涩。方鸿渐的离家出走便是对真实世界的苦恼。深秋的铺满落叶的暗暗的街,倏起的风卷着路灯的昏黄的光,消弭在深夜的肺腑里,主人公方鸿渐颓废的背影向远方光点移去……“城外的人想走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这似乎已成为人们对婚姻最高哲理的概括。然而,终是没有解脱。同样的例子不仅存在于古代、近代,当代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数年前流行一时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其女主人公林小枫在男主人公宋健平事业平平的时候对生活心怀不满,却又在宋健平如日中天的时候对其百般猜忌,两人间原有的坚实的感情基础在环境的不断变换中一点点地被消磨至尽,直到最终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三、孤独无奈

涓生和子君是“婚姻自由,妇女解放”这一口号最初喊响时的倡导者。他们是真心相爱的,涓生对子君来会馆的感应和子君对涓生的言辞能滔滔背诵证明了这一点。由于相爱,纯真的子君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彻底解放的心声。如果不是用于反抗对婚姻的干涉而是用于别处,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句自由口号。子君在清末民初之时居然有这么可贵的追求自由的勇气,可见她并不是一个市侩的小市民形象。而且,从她的举手投足、她对于诗人学者的敏感,足可洞见她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更有她每次走出会馆门“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直可看见一个气质高雅,不与流俗为伍的尊贵形象。但人总是社会动物,交流是必需的生活方式。当所有的父母亲友对子君和涓生这段婚姻均不看好,有意识地与他们疏远了关系后,除了涓生和子君的二人世界以外,他们找不到任何人来交流和沟通,在这张自己和周围人共同编织的罗网中长期生活,“宅”,最终窒息了他们的爱情。

主人公虽然拥有了两个人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但时刻体验到比结婚前更强烈的孤独和无奈,并最终在孤独和无奈中消逝。当子君和涓生两人彼此已极为熟悉对方后,随着最初新鲜感的消失,两人间逐渐变得无话可说,但更可悲的是两人都没有任何道路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倾诉,也没有任何人愿意与他们交谈。子君将交流的方法寄托于喂阿随和饲油鸡,而涓生则认为“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心理上的孤独感进一步放大了生活上的艰辛与无奈,两人辛苦营建的“家”已经给不了他们任何温暖的感觉。最终从子君的死和周围人的淡漠可以侧面看出他们奋斗来的自由爱情总是不被接受和认可,人们总是以轻蔑、鄙视和冷漠的目光看待他们。甚至于在子君死后,涓生冲破孤独的希望最终仍然只是寄托在一条狗的身上,“那是阿随,它回来了”[3]。

四、结语

《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中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抒发曾有过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这一部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小说之所以现在读来仍感觉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是因为鲁迅揭示了从恋爱到婚姻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自古至今,每一个人都难于避免,而现实的婚姻又如何维持下去?物质基础、感情调整、交流沟通,相信这三点是稳定的婚姻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石。面对凄婉的《伤逝》,回顾现实的婚姻,人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参考文献

[1]钱谷融,吴宏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4.

[2]鲁迅.娜拉走后怎样[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62.

关于爱情与婚姻心得 篇5

两个亲密的人之间要不要有个人隐私,愿意尊重对方隐私的人,可能被欺骗伤害,比如“看手机”这颗雷,实则炸毁了很多人的爱情与婚姻;坚持坦荡没秘密的人,因为过度刺探监视对方的世界,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像在裸奔。

隐私,隐藏的个人秘密,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秘密空间。在秘密空间中,对夫妻关系而言,幻想是维持夫妻关系持续稳定充满激情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爱人面前彻底坦白,并渴望对方也有相同回应,这不是对自我完美形象的严重幻想?自认为没有任何秘密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夫妻关系当中,必须要弄清楚个性的透明和想法完全坦白之间的差异。不妨在坦诚的和破坏性的坦白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有意识地给我们自己建立一个“过滤器”。

即把个人的想法分成“有意义的想法”和“无意义的想法”,前者能够帮助双方的关系更深化、持久,后者对关系没有任何推动力,反而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具体来说,就是要和另一半分享有利于关系发展的分析、批评、担心、计划和愿望,这些都是深入思考的产物。相反,过于隐私、混乱的内心想法就不应该全盘托出。

将隐私分类有助于确定该不该说,对方强调的隐私范围,或判断他说的秘密是不是隐私。那么是否拥有个人秘密就有安全感?个人认为答案不是肯定的。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想,若伴侣之间应该没有秘密,这个问题的内在逻辑是,伴侣之间能否一致性表达,沟通。秘密,在心理上可以等同个人空间。所以,我留一个独立的空间并无问题。重要的是,我愿不愿意和对方表达。

两个亲密的人同住一屋、同睡一床,各自玩着手机,可以说他们是缺乏沟通欲望的。手机只是一个借口,实则不想主动沟通,不想浪费精力沟通,逃避麻烦的借口。

亲密关系中,一方老用隐私阻止你们之间问题的解决,那么可能真的不是隐私的事儿,而是对你情感的不在意了。

这个时候你们需要反思一下,哪里出了问题?相处需要智慧。

想一想你们是不是很久没一起畅聊了?想一想上一次你倾听对方说的话是多久前的事儿?是不是都想不起来他说了啥?如果有这些情况,你们的感情或许有了小裂痕,需要及时修补啦。

亲密关系会遇到很多矛盾,而问题往往不是某一方的错,造成沟通不畅,双方都有责任,最好的办法是摆出开放的姿态,真诚乐意地接受意见,并积极引导伴侣表达自我,或许你们的问题会由此轻松地迎刃而解。

你要先摆出倾听的态度,不是只做表面功夫,要真切地让伴侣感受到,他的意见对你非常重要,你愿意为了这段关系而付出努力。

当你想与对方沟通,遭遇阻碍,该怎么?如果你的沟通只有自我表达缺少倾听,久而久之伴侣就会变得沉默,封闭内心世界。当你一心发泄情绪的时候,忘记了对方的感受?他没有机会向你倾诉,或者没听懂他要表达的意思。久而久之,他向你关上心门。

面对问题,情绪高峰过去后,要及时解决。

愤怒等负面情绪处于峰值时不适宜解决问题,但永远的回避只能维持表面和平,最终把关系导向一个不敢提,一个不想说的假性亲密局面,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两颗心越行越远。

很多矛盾是无法自然消解的,时间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该面对的,哪怕多少有翻旧账的嫌疑,找个合适的时机双方面对面坦诚对谈一次寻求共识会更好。

小孩子大话爱情与婚姻 篇6

1.合适的结婚年龄是多少岁?

84岁吧。那时候什么也不用做,有好多时间彼此相爱。(朱迪,5岁)

等我读完幼儿园,就得开始考虑为自己找个妻子。(汤米,5岁)

2.爱情是怎样发生的呢?

我听人说,这和身上的味道有关。大人们都很喜欢用香水。(简,9岁)

我想大概会被一支箭之类的东西射中吧,应该不疼的。(哈伦,9岁)

3.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如何?

如果会像学拼写那么麻烦,我可不想试。太花时间了。(里奥,7岁)

4.外表重要吗?

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我长得应该算不错了,可是没听说过有谁想嫁给我。(加里,7岁)

5.为什么恋人们总是手牵手?

是怕戒指掉下来吧!那些东西很贵的。(大卫,8岁)

6.愿意恋爱吗?

我还是很希望和人谈恋爱的,只要别在电视放《猫和老鼠》(美国很受欢迎的动画片)的时候。(安妮塔,6岁)

就算你想躲起来,爱情也一定会找到你的,从5岁起,我就常常想藏起来不让人看见,可是那些女孩老是能找到我。(鲍比,8岁)

7.怎么让别人爱上你?

告诉她你有好多糖。(阿朗佐,9岁)

8.怎么判断在餐厅里吃饭的两个大人是不是在恋爱?

看看是谁付钱。谈恋爱的男人都愿意付钱。(约翰,9岁)

恋爱的人总是我盯着你,你盯着我,吃的东西都凉了。(布拉德,8岁)

恋爱的人都会叫甜品,他们心里准是很甜。(克里斯汀,9岁)

9.当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心里想着什么?

她没准在想:爱是爱,不过最好他能勤点洗澡,至少一天一次。(米歇尔,9岁)

10.应该什么时候亲吻自己喜欢的人?

除非我有足够多的钱,买得起结婚戒指和摄像机,否则我不会去吻一个女孩子。因为女孩子们总是想把结婚那天录下来。(吉姆,10岁)

11.爱情怎样才能持久?

多花一点时间,不要老是想着上班。(汤姆,7岁)

别忘了她的名字,那样会把事情弄糟的。(罗杰,8岁)

爱情与婚姻 篇7

一、门当户对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的婚姻观里, 婚姻首先要讲究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是介绍婚姻的前提条件, 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在封建社会里基本不存在, 即使偶尔有一两个特例, 也往往以悲剧告终。关于这一点, 在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张君瑞到柳梦梅, 他们的爱情都是因为男女双方最终获得了相同的地位而得以圆满。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 宝黛二人虽然有纯真的爱情, 但其家世背景显然是门不当户不对的。

首先, 贾宝玉和林黛玉门第悬殊。林黛玉只是出生于中层仕宦之家的女子, 而贾宝玉是出生于钟鼎之家的公子, 按照封建婚姻标准, 林黛玉是不可能嫁入豪门贾府而成为宝二奶奶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 就有这样一段描写:“……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 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 已是不凡了……” (《红楼梦》第三回) 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已让黛玉感到不凡, 更何况其家的富贵豪华, 那一定是黛玉的家庭所难以企及的吧。

其次, 宝玉和黛玉的经济地位不平等。从《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手下门子手里的护官符, 我们可以知道:贾、王、史、薛四家能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四大家族并不仅仅是由于其政治地位, 经济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贾府盛极一时是由贾家的政治地位决定的, 而同样身为四大家族的薛家就是由其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 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拥有知己之爱的恋人在经济地位上极其不平等。贾府的经济实力, 先不说元妃省亲耗资巨万, 我们单看宝玉和黛玉本身的差别:宝玉房中的丫头晴雯生病请来了胡庸医, 要打发车马钱, 本应以一两银子为例, 但因宝玉的丫头麝月已拿出了一块二两的银子, 又懒得去换, 就把这块二两的银子交给了婆子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而黛玉生病期间, 黛玉的丫鬟紫鹃却去求凤姐先支自己的月例银子已备零用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 而紫鹃的月例也只不过是二两。从这数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二两银子, 我们可以知道宝黛二人的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宝玉和黛玉虽然拥有木石前盟的知己之爱, 但木石毕竟是易碎之物, 当它遭遇残酷的社会现实时, 必然会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宝玉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仍然屈从了社会现实, 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

同时,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对薛蟠成婚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知道薛蟠、夏金桂之所以可以成婚, 就是因为双方拥有平等的经济地位。而薛蟠的妾香菱虽为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 又深得薛姨妈和众人喜爱, 但仍然没有取得正房的地位。对《红楼梦》稍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 曹雪芹写《红楼梦》历经几十载春秋, 数易其稿、惜字如金, 这样的安排, 应该是对后来的某些事件的一种暗示。暗示什么, 因为曹雪芹没有最终完成这部巨著, 我们无法知晓, 但用在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暗示也不无道理, 因为宝黛爱情悲剧是这部作品的主线。

再次, 贾府支派繁盛、人丁兴旺, 而林家家世凋零。贾雨村手下门子手上的护官符上有这样的说明: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 (宁国荣国二公之后, 共二十房分, 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 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而在《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一回中紫鹃对宝玉说, 林家实没了人口, 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 各省流寓不定。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由此可见, 孤苦无依的黛玉的家世背景与支派繁盛的贾府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最后, 黛玉的情敌———宝二奶奶争夺战中的胜利者薛宝钗有与贾府相匹敌的家世背景。宝钗出生于四大家族中“丰年好大雪 (薛) , 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 而且薛家又是“现领着内努钱粮, 采办杂料”的“皇商”, 所以, 薛宝钗的家世与贾宝玉是门当户对的。

虽然,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 坐在封建家庭最高位置上的贾母, 在对待宝玉的婚姻问题上, 表面上似乎表现出了不以门第择婚姻的态度, 但是, 在贾母的内心深层, 以及以王夫人为代表的贾府的世俗社会中, “门当户对”仍然是沉淀在众人内心深层的首当其冲的婚姻标准。马克思认为:“不论在哪种场合, 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马克思选集》第二卷) 因此, 门当户对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金玉良缘”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关键原因

“金玉良缘”是封建家长制造的一个神话。这个神话以“金锁须的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开始, 以埋葬“木石前盟”的宝黛爱情, 从而成就“金玉良缘”, 使宝钗成为“宝二奶奶”为终结。说金玉良缘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 首先要从封建家长为什么制造“金玉良缘”说起。“金玉良缘”是薛家制造的。薛姨妈曾对王夫人等提过, 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 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红楼梦》第三十回) 。所有读者都不难看出, 这是薛姨妈一种聪明的暗示, 暗示希望薛宝钗能嫁给贾宝玉, 而这种暗示正好契合了封建社会想要成婚的男女八字相合的观念。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姊妹, 王夫人生了一位衔玉而诞的哥儿, 薛姨妈肯定是知道的, 也许玉上的字迹王夫人也曾对薛姨妈提起过, 因为薛姨妈在进京都的路上, 曾对薛蟠说:“……你舅舅姨娘两处, 每每带信捎书, 接咱们来, ……” (《红楼梦》第四回) 带信捎书除了请薛姨妈进京都而外, 说说各自家里小孩的情况, 也是人之常情。那么请一位高僧给宝钗一个与宝玉玉上字迹相对的金锁, 也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南京与京都远隔千里, 有谁会去考证金锁的真实来历呢?对薛家来说, 制造一个金玉良缘的神话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薛家为什么要制造这个神话, 我们可以借用恩格斯的一段话来加以说明。恩格斯曾说:“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 联姻者借婚姻来扩大自己在政治上的势力。”当时的薛家已走向没落, 薛宝钗是因入宫待选而进京都的, 深谋远虑的薛姨妈一定会为薛宝钗想到如果不能入宫的退路:如果宝钗不能入宫, 嫁给贾府的唯一接班人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早有姻亲,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既可以巩固这种关系, 又可以借贾家的贵来补薛家的富。

“金玉良缘”的命定婚姻论对宝黛的爱情造成了一系列影响, 这些影响是促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金玉良缘”造成了黛玉的自卑, 因为既没有金锁又没有金麒麟, 而且没有像薛、史两家的家世, 所以黛玉就开始变得自卑、小心眼儿。她的小心眼既折磨着别人, 同时又折磨着自己, 最终致使她连自己唯一的友军史湘云也失去了, 在众人都拥戴宝钗的情况下, 她孤军奋战。“金玉良缘”的命定婚姻论也同时让封建家长在宝玉失玉昏厥的情况下想到的是借宝钗的金锁压邪气, 娶宝钗冲喜, 而不是娶黛玉治宝玉的心病。所以最终宝黛二人的爱情被否定了。同时, 舆论还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和暗示的作用, 尤其是在迷信的封建社会, 不是连宝玉最后在生米煮成熟饭, 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都不得不信姻缘前定的说法吗?所以金玉良缘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又一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 封建婚姻观否定了黛玉, 这同时也是对宝玉的否定。因为宝玉认同了黛玉, 不论是她的出生, 还是她的情感, 以及她的爱情观。因而, 正是宝黛的爱情观和封建爱情观 (准确地说是封建婚姻观, 因为在封建社会, 婚姻是不需要经历爱情这个阶段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成就或者毁坏一桩婚姻) 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他们的悲剧。在巨大的封建爱情观的压力之下, 在封建家长对自由爱情的围追堵截下, 在自身面对前途的迷茫和不能克服自身局限性的环境下, 宝玉和黛玉在这场斗争中败下阵来。是封建传统道德扼杀了他们的爱情, 是封建传统思想、传统婚姻观、传统文化让他们的爱情找不到出路。但是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 作者所描写的宝黛二人之间建立在相互了解、志趣相投基础上的纯洁的爱情是进步的, 作者对他们的爱情观是肯定的, 然而, 他们合理的爱情是被当时社会环境所否定的, 因而必然是悲剧。社会发展到今天, 研究他们的爱情悲剧, 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必然造成悲剧。

参考文献

[1]李欧, 周子渝.梦与醒的匠心——蠢测缕析《红楼梦》的写作技法[M].成都:巴蜀书社.

[2]丁维忠.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沉思[M].黑龙江,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0, 第1版.

[3]俞平伯.说《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2, 第1版.

[4]刘心武.画梁春尽落香尘——解读《红楼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6, 第1版.

爱情婚姻剧中展现的女性新质 篇8

元代社会经济发展, 狎妓之风盛行, 另一类就是描写风尘女子与书生士子的书生妓女剧。她们身份卑微却光彩照人, 如“上厅行首”杜蕊娘 (《金线池》) 、赵盼儿 (《救风尘》) 、谢天香 (《谢天香》) 、谢金莲 (《红梨花》) 、韩玉箫 (《两世姻缘》) 、张好好 (《扬州梦》) 、顾玉香 (《玉梳记》) 、裴兴奴 (《青衫泪》) 等。与大家闺秀相比, 这些色艺俱佳的青楼女子虽然受到较少封建礼教宗法的束缚, 却摆脱不了妓院鸨母和官府的人身控制。为了获得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她们反抗的主要是妓院中的鸨母。

尽管这些大家闺秀和青楼女子的身份地位、所受教育、爱情遭遇和反抗对象不同, 但她们在主动追求爱情和捍卫婚姻的过程中, 都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封建伦理宗法的藩篱, 成为充满叛逆精神的女性新形象。

一、女性自我爱情意识的觉醒

在元杂剧以前的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诗经》中的《氓》、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元稹的《莺莺传》, 还是南戏的《王魁负桂英》, 大都刻画了在爱情和婚姻上软弱忍让、哀怨自怜的被动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中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抑制和掩饰正常的爱情愿望和性的欲求。爱情婚姻剧中的女主人公一反传统, 流露爱情意识和向往美好爱情的迹象。《西厢记》中, 相国小姐崔莺莺在连奴婢都被调教得满口“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的环境下, 见到张生还会有“临去秋波那一转”的深情。《墙头马上》的李千金, 直白表露了对男女情爱生活的向往:“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 怎肯教费功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 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 梧桐枝隐凤双栖。这千金良夜, 一刻春宵, 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 则这半床锦褥呼做鸳鸯被” (第一折[混江龙]) 。这大胆狂烈的情爱独白, 在之前的文学中非常罕见, 即使在今天也毫不逊色。她们自我爱情意识的觉醒和大胆表露, 在封建束缚苛严的古代, 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二、女性以欣赏主体而不只是男性的欣赏对象出现

元杂剧以前的女性, “只能是取悦于男人于一时的被观赏、被玩弄、被践踏乃至被抛弃的被占有物, 她不能也没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和自觉, 只能是攀附在男人这棵大树上存活的藤或花”, 她们大多是以男性欣赏的视角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部分爱情婚姻剧中的女性, 如李千金、董秀英、张倩女、张翠莺等大家闺秀在自我的爱情意识引导下, 以女性的视角欣赏书生的俊美姿容、温柔性情和绝世才学。《张生煮海》中的龙琼莲赞叹张羽“他正色端容, 道貌仙丰”、“这秀才一事精, 百事通” (第一折[六幺序]) ;《诌梅香》中的裴小蛮一见白敏中就认为:“那生他文质彬彬才有余” (第一折[赏花时]) ;《两世姻缘》中的韩玉箫既欣赏韦皋的容貌穿着、歌喉才能, 更留恋他的体贴温存:“[醋葫芦]看了他容貌儿实是撑, 衣冠儿别样葵。更风流更洒脱更聪明。唱一篇小曲儿宫调清。一团儿软款温柔性情。兀的不坑了人性命, 引了人魂灵”。这些女性从自身视角, 不仅能够独立自主地评赏男性才学, 而且看重男性的姿容、性情, 这些是不同于前代文学女性的崭新因素。正是这种对男性的自我价值判断, 成为这些女性在自我爱情意识的基础上, 产生和与封建宗法礼教勇敢抗争的动力。

三、主动勇敢地追求爱情

我国古代的封建宗法礼教繁琐严密, 文学中被以“男女授受不亲”、“聘则为妻, 奔则为妾”等礼教思想束缚的女性, 在爱情理想难以实现时, 往往以身殉情、用死后与爱人相聚的悲剧控诉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 如《梁祝》。一些元杂剧里的女性, 却能够依据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在现实中以传简、偷期、私奔等实际行动, 大胆地背叛封建礼教纲常, 主动勇敢地追求爱情。

《金钱记》中的大家闺秀王柳眉主动遗下金钱, 作为向对方表达爱慕的信物;《东墙记》中的董秀英, 烧香时听到了马文辅那隔墙的琴声, 便吟诗向对方表达爱意, 并主动“写个期约简儿”, 与马文辅楚阳台相会;《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和裴少俊一见钟情后赠诗相约, 私自幽会时被嬷嬷撞见, 毅然选择与裴少俊私奔, 即使后来面对刁难与斥责的裴父, 也毫不示弱, 用“这姻缘也是天赐的”和卓文君私奔的故事证明自己私奔的合理性。在元以前的文学作品中, 除了《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外, 这样自主追求婚姻爱情、大胆泼辣的女性形象寥寥无几。《竹坞听琴》中做了道姑的郑彩莺, 一遇到意中人秦修然, 不仅抛弃了清心绝欲的出家生活, 而且在道观与爱人“苟合”。封建宗法的层层束缚, 泯灭不了自然的人性人欲。《倩女离魂》里的张倩女相思成疾, 为了能与心上人朝夕相处, 以魂魄出身, 一路追随王文举进京, 度过三年幸福生活。后魂魄归体, 人方病愈。这看似荒诞, 却在揭露封建礼教对女性束缚、戕害的同时, 肯定了自然人性的爱欲。这些大家闺秀们一反先前文学中哀怨、自怜的女性形象, 用实际行动勇敢地冲破束缚, 以获得美好爱情有力冲击了传统封建世俗观念。

风尘女子发出“姻缘簿全凭我共你, 谁不待捡个诚意的”的深情呼唤 (《救风月》第一折[油葫芦]) , 主动追求爱情。《百花亭上》中的贺怜怜直接对素不相识的王焕说:“解元不弃, 屈高就下, 与妾身做伴, 可也肯么”;《曲江池》中的李亚仙吩咐赵牛筋:“妹夫, 那里有个野味, 请他来同席, 怕做什么”。面对意中人, 她们不但毫无扭捏之态, 而且主动创造相识相遇的机会, 这是传统文学中那些羞于见人、含蓄扭捏的女性所无法比拟的、主动追求自我幸福的独特形象。面对自私爱财、将“好姻缘生折做断头香”的鸨母, 特别是当自己的爱情婚姻和钱财利益发生冲突时, 这些身份卑微的风尘女子却对爱人忠贞不渝。她们或茶饭不思、人消影瘦, 或闭门谢客、以死相逼, 不屈服于鸨母或商人的威逼利诱。《曲江池》中的李亚仙因痴心眷恋被撵出去的郑元和而“茶不茶, 饭不饭, 又不肯觅钱”, 使鸨母一筹莫展;《对玉梳》里的顾玉香, 对阻碍自己与荆楚臣爱情、把自己嫁给富商的鸨母, 除了埋怨、用断绝关系威胁, 甚至咒骂她“则愿的臭死尸骸蛆乱盼, 遮莫便狼拖狗拽, 鸦眯鹊啄” (第一折[么篇]) 。依人篱下、没有人身自由的青楼女子不慕钱财与淫威, 为自主选择的恋人, 勇敢地反抗鸨母, 不能不感受到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于反抗的强烈决心。

四、机智地捍卫自己的婚姻

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在婚姻不幸时, 往往以弃妇、哀怨、消极接受的形象出现, 如《自伤赋》等。但元杂剧爱情婚姻题材中的一些女性, 不仅主动追求爱情, 有的还积极捍卫来之不易的婚姻。《调风月》里的燕燕, 在满堂宾客的婚礼大典上, 有理有据地斥责小千户, 最终为自己争得小夫人的身份地位。《望江亭》中面对前来掠夺妻子的杨衙内, 白士中一筹莫展, 美丽的谭记儿为捍卫自己美满的婚姻挺身而出, 机智镇定地在中秋夜乔装渔妇献新, 智赚到杨衙内的金牌、势剑和文书, 使其迫害计划落空。谭记儿在惩戒封建恶势力的同时, 也捍卫了自己的美满婚姻。这不正体现了她自主把握命运、机智勇敢、捍卫婚姻的光彩形象吗?

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许多元杂剧作品, 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充满叛逆精神的女性新形象。在爱情婚姻上, 美丽善良的她们一改前代女性羞涩卑微、哀怨自怜的被动形象, 展现出爱情觉醒、独立自主、大胆追求爱情、勇敢捍卫婚姻的崭新特质,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束缚人性和自由的封建礼教宗法观念、控诉妓院鸨母制度, 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里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明]臧晋叔编.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 1958.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7.

[3]刘代霞.民族大融合中的元杂剧妇女形象[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2) .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婚姻爱情 篇9

一.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是至死不渝的爱情。刘兰芝被婆婆休弃回娘家后, 焦仲卿并没有再娶, 他们俩人海誓山盟, 做到“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当县令遣媒人向兰芝提亲时, 兰芝以“今日违情义, 恐此事非奇”而回绝了。后来, 阿兄逼兰芝改嫁, 她与仲卿相约, “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 到了成亲之日, 兰芝以“举身赴清池”的殉情行为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 而焦仲卿以“亦自缢于庭树”表达了他对兰芝的至死不渝。

在时隔将近千年以后的南宋, 又重演了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南宋大诗人陆游, 和他的结发妻子唐婉是青梅竹马的表兄妹, 两人两小无猜, 结婚之后, 情深甚笃, 恩爱非常, 本来是人人称赞的美事, 可是陆游的母亲并不喜欢这个俊秀聪明贤惠的儿媳, 生怕她如漆似胶地与儿子在一起, 耽误了儿子的仕途前程, 于是棒打鸳鸯, 硬是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品读陆游写的《钗头凤》, 让我们眼前重现了陆游与唐婉两人双眼相对, 但只能默默无语泪长流的情景, 从词中, 让我们看到两人分开后那泣血的、锥心的伤痛。除此之外, 从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中, 也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恩爱缠绵, 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读罢这些作品, 都催人泪下, 都被他们的真情所打动, 虽然我们与作品相隔千年, 然而人类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始终不变, 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 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呢?这些作品, 表达的爱情都是感天动地的、刻骨铭心的。

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高中, 是渴望爱情的季节, 也是最受压抑的季节。很少有人对孩子进行爱情的启蒙, 家长老师都讳莫如深, 而现在媒体的宣传又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 因此, 对中学生的爱情教育不容忽视。《卫风·氓》则以一个怨妇的自述谴责男子喜新厌旧, 始乱终弃的丑恶行为, 使男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 而使女生认识到“爱情总不能那么盲目”;《杜十娘》中的杜十娘, 一见钟情地爱上了李甲, 两人“朝欢暮乐, 终日相守”, 好不幸福。十娘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李甲的身上, 但是李甲却因为孙福的一席话而以千金易十娘。从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一份纯真的爱情并不能受金钱玷污的, 爱情是需要尊严的;《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悲剧, 让我们认识到爱是不能伪善的, 不能贪婪自私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让我们懂得了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 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

我们在讲解这些女性婚姻悲剧作品时, 要向学生慢慢地渗透正确的爱情观, 教会学生认识爱情的香花、恶草, 辨别爱情的真善美,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美的爱情观和高尚的人格。

三.让我们认识到人在抗争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和人格价值

鲁迅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主角虽然在斗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 却并不使人悲观失望, 反而能够鼓舞人们继续斗争。教材中收录的女性悲剧作品, 都可以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在与不公的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坚毅性、斗争性和抗争性。

《雷雨》中的繁漪, 她美丽、深沉、有个性, 她一直在追求着人性的自由, 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她嫁给了周朴园, 物质上非常富裕, 但生活并不幸福, 在这个没有爱的婚姻中她被囚禁了十八年, 但她时刻在挣扎着、在反抗着, 在她的身上, 我们看到了敢于反对封建专制、敢于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品质, 她身上的倔强、大胆、叛逆, 还有对新生活那种强烈执着的追求精神,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氓》中的卫女, 虽然他遭到了氓的抛弃,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 她不仅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甚至还落到了“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的境地, 但是卫女仍能“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 最后她决绝地做到“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毫不妥协的态度。从她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敢于突破传统, 敢于向传统挑战, 敢于向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说“不”, 并且用行动捍卫了自己做人的尊严的女性形象。

《简·爱》爱情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篇10

一.树立正确爱情婚姻观

在《简·爱》这部小说中, 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简爱的爱情。她那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的恋爱关系, 重在精神上的和谐与共鸣, 而非物质享受的爱情婚姻观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她爱罗切斯特, 与财产门第无关;她并没有因为罗切斯特的钱财家世而动心, 也没有因为他后来的一无所有身体残缺而抛弃他。她追求的不是爱情以外的物质或外貌的享受, 而是精神上的相通, 是自由平等纯粹的爱情。她说:我不需要任何陌生人与我毫无共同语言、格格不入的外人, 我需要的是与我同类型的人, 我与他在一起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完全共鸣。她的这种完美的爱情婚姻观念, 为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的女性们, 在面对着各种金钱名利的诱惑时, 如何明确自己的恋爱婚姻目的, 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做出了榜样和楷模, 值得去借鉴和学习。同时, 也告诫了那些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 抱着渴望通过爱情和婚姻来实现经济的独立, 渴望像寄生虫一样生活在另一半的养活下的新女性, 贪恋对方的钱财或外貌而进行恋爱的爱情和婚姻是不会得到长久的幸福的, 最终只会成为第二个罗切斯特和英格拉姆。

其次, 简爱追求的是合法合德、以爱情为基础的健康的婚姻关系。她并没有因为对罗切斯特深深的爱及对他遭遇的同情而答应做他的情妇过同居生活, 也没有因为圣约翰对她的救命之恩就答应他的求婚。她不能接受无爱的婚姻, 不想成为他人完成理想的工具。在简爱看来, 婚姻的结合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现代的女性, 无疑也应像简爱那样, 本着认真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爱情和婚姻, 追求这种合德合法的、以爱情为基础的恋爱婚姻观。切勿抱着除爱情以外的因素而结婚, 也不能为了爱情而介入别人的家庭, 或破坏别人的感情, 最终使自己和他人都陷入到痛苦中。要爱, 就要像简爱那样爱得光明磊落, 让爱在阳光下自由地绽放。

二.维护女性尊严, 保持人格独立

首先, 作为现代女性, 在爱情和婚姻的世界里, 无论何时, 都应该保持自我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简爱虽然感情强烈奔放, 但她的爱是有尊严的。在爱人罗切斯特面前, 她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低贱而感到自卑;在精神上, 在爱的世界里, 简爱觉得自己和主人罗切斯特是完全平等的。在婚前当罗切斯特问她还需要什么时, 她立即回答:“你的尊重。”当得知罗切斯特已婚且还有一个疯妻子时, 她并没有因对罗切斯特热切的爱和同情而答应做他的情妇, 而是理智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独立与尊严。为了尊严, 她勇敢的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 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深爱着的人, 并没有成为爱情的附庸与奴隶, 丧失掉做人的尊严与自由。因此, 作为现代的女性也应该在爱情和婚姻里保持自我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 不能因为人家不爱, 我们就一味地去讨好而委屈自己, 甚至于死缠烂打地赔上自己的声名, 最后再因爱生恨地酿成悲剧;在爱的世界里, 也需要:拿得起, 放得下。爱也要爱得理直气壮, 而非偷偷摸摸低声下气地乞求别人的怜悯, 那样得来的爱情和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也没有真正的意义。

其次, 面对婚姻和爱情要理性, 切勿因爱情或爱情以外的东西而卑微到没了尊严, 丧失掉独立人格和自我的那一步。像英格拉姆小姐那样为了所谓的爱情和财富, 不惜讨好卖乖, 最终也只是落得个凄凉被骗的下场。因此要像简爱那样理性地面对爱情和婚姻, 保持个性的独立, 不要为了爱情和婚姻就放弃自我, 完全丢掉了个人独立的空间。简爱在答应罗切斯特的求婚后, 仍然坚持要做家庭教师。她并没有因为婚姻而放弃自我的职业与独立。在离开桑菲尔德被圣约翰兄妹收留的日子里, 她也并没有因为爱情的伤痛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她跟着表姐们学习德语, 在表兄圣约翰的帮助下办起了学校, 教育那些乡村的学生, 努力地实现着自我的价值。作为女性, 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女性, 就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爱情和婚姻时, 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理性, 要维护好女性的尊严与人格的独立。爱情固然美好, 但毕竟不是整个生命里的所有。女人是要顾家, 但绝非是毫无保留地完全付出自己的所有。女人也是人, 因此, 活好自己才是前提;只有自己生活得健康快乐, 才能更好地爱家人。

三.努力实现经济的独立

在十九世纪, 经济基础常常被认为是爱情的重要基础, 文学创作中也多是贵族和贵族、贫民和贫民结合的传统。物质条件女性是需要有, 但只是单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爱情不一定会是幸福的, 诚如罗切斯特的第一次婚姻。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一点点地获得经济的独立, 才能赢得更加完美的爱情。简爱就一直在靠自己的努力孜孜不倦地不断获得经济的独立, 也正是这种努力深深地打动了罗切斯特, 使她最终收获了自己的完美爱情。现代的女性更应该努力实现经济的独立, 而不是寄希望于婚姻, 寄生虫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只要肯努力, 不怕吃苦受累, 就一定会实现自我的经济独立, 从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简爱在经济独立的同时, 也充分向我们证明了女性的社会价值所在。同样是人, 女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获得经济的独立和社会地位, 而不是像传统观念里那样, 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地靠男人养活。恩格斯说过“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劳动之外而只是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 那么妇女的解放, 妇女同男人的平等, 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所以, 作为现代女性, 就必须要奋斗!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自我的经济独立, 才能实现在爱情与婚姻里的平等, 取得与男人一样的家庭和社会地位, 实现作为女性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女性是难以在社会地位中取得一席之地的, 更可悲的是, 她们几乎被剥夺了享受标志女性自由幸福的感情———爱情权利。然而简爱却是个不任命运摆布、具有新型观念的女性。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 更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 而是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的情感沟通、心灵契合和交融, 是一种“灵魂呼唤着灵魂”的爱情。简爱说过“我不需要任何陌生人———与我毫无共同语言、格格不入的外人, 我需要的是与我同类型的人, 我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完全共鸣。”在这场社会地位悬殊的爱情中, 简爱展现了不卑不亢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一直坚守着人格、尊严、爱情平等的原则。即使她自己知道与罗切斯特之间的差距, 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或自我贬低过, 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因为她认为在爱情面前人人平等。简爱对圣·约翰求婚的拒绝, 是因为她意识到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 她宁可放弃做圣·约翰的传教工具, 也不因此违背自己的爱情平等观。她对圣·约翰说:“我鄙视你的爱情观, 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虚伪感情!是的, 圣·约翰, 当你奉献它时, 我也瞧不起你!”在简爱看来, 真正的爱情可以冲破世俗观念、财产的种种障碍, 达到男女双方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相通, 爱情绝不是商品可以交换的, 一个女人活在世间, 应该为了争取平等的爱情权利而战斗。简爱的现代爱情意识抨击了一切世俗的陈腐观念。

爱情与婚姻 篇11

东京邂逅,白马王子出现在眼前

张璇是福建人,她8岁学棋,10岁进体校,12岁进集训队。1982年,14岁的张璇成为四段。从这时开始,一位天才的围棋女国手出现在人们面前。

1986年,对张璇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18岁的她获得了“国手战”第7名和“海峡杯”围棋赛女子冠军。也是在这一年,10岁的常昊被选人国家少年集训队。在几年的时间里,两人虽然经常见面,但她仍对少年时的常昊记忆模糊。依稀之中,常昊似乎怯生生地喊过她“张老师”。

1990年,张璇获得了全国围棋个人赛女子冠军。第二年,她去了日本。她离开时,常昊只有15岁,在她眼中只是个小孩子。在日本的张璇,最快乐的事情是两周一次去围棋泰斗吴清源和林海峰老师的家中参加研究会。为了生活,她也经常接受三菱、松下等公司属下的围棋俱乐部的邀请,去给会员们下指导棋,每下一盘收入在5万日元左右。这样的收入,让她衣食无忧。

1995年,19岁的常昊到东京参加中日围棋擂台赛。经过数年磨砺,他锋芒毕露,完成了漂亮的五连胜,引起国内外一片震动。出于友谊,张璇邀请常昊和队友到她在日本的家中做客。出乎她意料的是,常昊,这个昔日她眼中的小毛孩,5年不见,已经成长为一个身高1.80米、气宇轩昂的“帅哥”。这次见面,张璇不由得对常昊怦然心动。

常昊呢,对张璇这个声音动听,懂围棋,能与他在专业领域促膝谈心的女子,也产生了异样的感觉。

其后不久,张璇回国了。当然,她并不是因常昊回国,而是因为听说国内比赛越来越红火,有棋可下才回来的。

回国后的张璇在国家队里已没有编制,只得自己在北京租了间小屋住。她白天在国家队内下棋,不下棋时就去找常昊,与常昊摆棋聊天。逐渐地,常昊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比赛上遇到了挫折,就找张璇一起分担苦恼;胜利了,也找张璇一起分享快乐。

常昊的棋风厚实、本分,张璇下棋时则有一股野劲和狠劲。两人棋风互补,在一起切磋棋艺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在性格上,张璇外向,整天都乐呵呵的,善于交际,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常昊则内向,两人性格互补,在一起时默契而快乐。

但两人恋爱的消息传出之后,许多人对他们的爱情持怀疑态度。甚至,常昊的母亲有一次也问他:“张璇比你大8岁,你不觉得不合适吗?”常昊回答说:“我没觉得她大多少。再说,围棋大师小林光一的妻子比他大13岁呢,两人过得很幸福呀。”

可能是爱情的力量吧,恋爱中的张璇开始爆发。1997年她升为八段,并进入全国等级分前10名,排在了许多著名男棋手的前面。1998年,她获得宝海杯世界女子冠军。

1999年2月12日,张璇与常昊正式办理了结婚手续。爱情中的常昊也是状态神勇,在1999年一年里,他连获乐百氏杯、天元赛、CCTV杯及首届棋圣赛冠军,成为四冠王,并在这一年里升为九段。

面对重压,做个称职的妻子

其后,两人的事业曾一度陷入低谷。特别是常昊,作为中国围棋界的“小龙”之一,肩负着复兴中国围棋的重任,被人们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但此时“韩流”正盛,世界冠军大多被韩国人拿了去。三星杯、富士通杯、LG杯等就不说了,连应氏杯、春兰杯这样的中国人出钱办的比赛,奖金也大多被韩国人分了。在几年的时间里,常昊拿了6个世界亚军,却一次也与冠军无缘,被人们戏称为“千年老二”。

这时,风言风语来了。有人总结了常昊多次失败的原因,得出了“常昊早婚影响了棋力”的观点,更有网友直接指责张璇耽误了常昊。一开始,面对这样的指责,张璇感到很委屈,她说:“如果不结婚,又能怎么样呢?也许更好,也许更坏。生活就像下棋,落子前有无数种选择,落子后选择就成了唯一。”

慢慢地,张璇习惯了面对压力。“两个人走到一起,会分享幸福和快乐,同时也要共同承担失败和挫折。”她开始坦然地面对人们的指责,安慰常昊,鼓励常昊。

常昊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认为自己应该为中国拿个世界冠军。当棋迷和媒体对他“千夫所指”时,他却还在对棋局的回味中痛苦挣扎,睁眼是棋盘,闭眼是棋盘。 这时张璇便会安慰他,“你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盘棋并不能改变世界,要改变世界凭你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够,你只要努力了就可以了。”张璇成了常昊坚强的“心理后盾”。

两人结婚一年多后,女儿常悦出生了。女儿一点点长大,她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让张璇和常昊有新的美好感受。但这个孩子14个月时才学会走路,18个月时说的话才能让父母听懂。对此,常昊一点也不急。他说,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又何况,爱因斯坦3岁多才会说话呢,这说明孩子的思维有独到之处。确实,像常昊一样,常悦的记忆力特别好。

一次,张璇发现,当女儿坐在汽车上的时候,总是显得格外高兴。于是她和常昊一商量,买了一辆宝来车,除了代步之外,更是送给女儿的大玩具。买这辆车时,正好赶上北京推行个性化车牌,张璇和常昊一起选了“CZM-212”。这个像密码一样的车牌号里确实藏着秘密:c代表常昊,2代表张璇,M代表“M3ny”,212代表两人的结婚纪念日2月12日。

可这时,压力又来了。女儿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张璇还不会开车,接送女儿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常昊头上。一次,常昊在观棋室里观看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下午4点的时候,常昊焦急地看看手表,说,不行了,我得去接女儿了,说完就离开了。这一幕被众人看在眼里。当这个消息传开后,各种说法又出现了。

有人说,接送孩子的事交给保姆去做就行了。常昊因小失大,为了点小钱沦为车夫实在不值。

听了这样的话,张璇又好气又好笑,亲情岂可用钱来衡量?但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却又并非全无道理。一狠心,张璇去学开车,拿了驾照,把接送女儿的任务全都接了过来。同时,她包揽了家里的一切,为常昊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

张璇的辛劳,得到的是常昊的浓情回报。2004年2月12日,两人结婚5周年纪念日,常昊偷偷去准备了100多朵玫瑰的大花束和一个大蛋糕,深情地献给了张璇。张璇被感动了,眼泪差点落了下来!她说:“没想到他也有这么细心的时候。”

在张璇的悉心照料下,常

昊的状态逐步回升。2004年,他拿到了应氏杯和丰田杯两个世界级比赛的决赛权。常昊心情不错,开玩笑说:“这两次机会,我希望至少把握住一次,拿一个世界冠军,我就可以和我的冠军夫人平起平坐了。如果两个都拿了,那我在家里就是老大。”

苦尽甘来,与夫携手登顶应氏杯

但在2004年底的丰田杯决赛上,常昊输给了韩国棋手李世石。他当世界冠军的希望再次破灭了,不得不再次延续“千年老二”的“屈辱”称号。这次失利,常昊和张璇所受的压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

有网友在网上评论说:“丰田杯的第三盘棋,李世石长时间处于劣势,最后他用永不放弃的精神击垮了常昊。而常昊,成家后在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生活太安逸,下棋时便失去了战斗力和野性。”矛头不仅指向了常昊,也指向了张璇。

这时的张璇,表现出了大将风度。她回应外界说:“对不起,常昊这次让大家失望了。我相信大家的批评都是善意的,只要不是纯粹的人身攻击,任何批评我们都接受。下棋输是正常的,但那盘棋确实不应该那样子输法,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但同时,她也给了棋迷以希望,她说:“任何人在事业的历程中都会遭受挫折,常昊也不例外。他的棋不会白输……”

而常昊,在经过了胜负的荣辱和岁月的磨砺后,心态也成熟起来,没有太受人们责难的左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应氏杯的备战中去。

应氏杯是台湾应昌期先生创办的比赛,是中国人出钱办的比赛,也是世界上奖金最高的比赛,被称为围棋界的“奥运会”。此前,还没有中国人在这个比赛上拿过冠军。鉴于常昊以往在世界大赛上的表现,人们普遍对他的前景持悲观态度。

2005年3月5日,在决胜局的比赛开始后,有人间张璇,常昊是否会拿冠军,是否会圆了自己的梦。张璇信心坚定地说:“比赛已经开始了,我相信他不会让大家失望的。你们慢慢看吧。”

这局比赛,张璇穿的是一件鲜艳的大红毛衣,以此来为常昊助阵。一位围棋元老开玩笑说:“张璇今天用心良苦,浑身喜气来为老公加油。两人同心,其力断金,常昊今天可能真的有戏。”

在这局比赛中,常昊表现出了与以往的“偏软”棋风截然不同的态势,在保持厚重的前提下,以硬制硬,以狠制狠,从头至尾都对韩国棋手崔哲瀚构成了强大的压力,让人心服口服地拿下了这盘棋。

常昊说:“我现在最感谢的就是我的妻子张璇。她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她一如既往地不断鼓励我。她的温情对我的心态有很大帮助。”

2006年春天,在首届江原大世界杯中韩围棋擂台赛上,在中国队2:4落后的不利局面下,常昊挺身而出,取得个人四连胜,一举扭转了不利局面。特别是最后一局,风格大变的常昊,以锐利的攻势战胜了自己多年来的“克星”李昌镐,一举为中国队夺得冠军。

中国棋院一位元老级人物说:“像常昊这样的天才棋手,必须有一位贤内助扶持才能成大器。就像日本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娶的老婆比自己大10几岁,可能正是这样的结合,才造就了一代棋士永葆青春。”

张璇则说:“女儿、常昊、围棋,这永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件事。”

从“同居”看哈代的爱情婚姻观 篇12

裘德和苏真心相爱, 历经坎坷才同居在一起, 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劳燕分飞的厄运。造成他们同居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但综合起来, 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社会原因, 另一个是个人原因。

同居在现代人眼里是司空见惯的事。可是, 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 未婚同居是有伤风化、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小说《无名的裘德》中, 裘德和苏在苏与费罗特孙离婚后同居, 但没有正式结婚。当时的社会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先是裘德失去了在基督寺的工作, 接着, 在异地他乡, 房东得知他们未婚同居的事实后, 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他们。裘德的大孩子以为房东嫌他们人多。结果, 三个孩子一个晚上都上吊死了。苏认为孩子的死是上帝对她的惩罚。孩子的自杀、生活的极度贫困给了苏沉重的打击, 她终于向世俗低头, 回到她并不爱的前夫身边。这一举动把渴望精神生活和真正爱情的裘德推向死亡。苏的心中再也不能找到往日的宁静。有人说裘德和苏早生了50年。如果他们在50年后出生, 就不会有这种遭遇和痛苦。

可是, 他们生活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社会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在大大加快;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 宗教大厦开始坍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人类的进化》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础。但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传统价值观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受新思想影响的苏从小就具有叛逆精神。与裘德相遇后, 她的反基督教思想对裘德影响很大, 渐渐地裘德开始对宗教产生怀疑并与苏同居。最后, 他彻底抛弃了对基督教的信仰。《无名的裘德》中男女主人公裘德和苏各自与配偶离婚、然后同居、生子, 这在19世纪的基督教世界里是违背教义的行为。基督教认为, 婚姻是上帝赐予的, 是神圣的。婚姻一旦缔结, 任何人都没有解除婚姻的自由, 否则就是对上帝的不敬, 是大逆不道。而非婚同居、非法生子也是社会习俗和基督教教规所不能容忍的。当时基督教的思想是极端教条的。不管男女双方是否真实相爱, 未婚同居都是可耻的行为, 人人得而诛之。小说中苏和裘德的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是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背道而驰的。因此, 他们的悲剧是必然的。但是, 通过裘德和苏的爱情悲剧, 哈代表达了他的超前的爱情婚姻观:不管有无婚姻形式, 只要以真实爱情为基础的两性结合都是自然合理的, 都是符合人性与道德的。

在19世纪的英国, 未婚同居是超出社会道德底线的大胆行为。当然, 造成真心相爱的裘德和苏同居失败原因, 除了社会的压抑外, 还有个人原因。苏的行为的反复无常是导致她和裘德悲剧的直接原因。苏的性格具有两面性:她既有叛逆的一面, 又有软弱的一面。她的叛逆精神让她做出蔑视传统价值观的惊人举动——和裘德同居;而她的软弱性又常常在关键时刻做出违背她意愿的事情——向世俗妥协。苏的性格的懦弱性害了她, 也害了裘德。她的懦弱首先表现她对待她和费罗特孙的婚姻上, 用苏的话说, 她是不愿意嫁给费罗特孙的, 可是由于害怕世俗, 害怕落个违抗“上帝”意志的罪名, 她还是勉强和费罗特孙结婚了。不久, 她就发现她错了。虽然她明知自己是有夫之妇, 可是她压制不了对裘德越来越炽热的情感。

在自己爱情婚姻观的引导下, 在爱情力量的驱使下, 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费罗特孙。可是当三个孩子自杀之后, 她的懦弱又表现了出来。首先, 她把孩子的死归结为上帝对她的惩罚, 认为这是因果报应。接着, 她怀着愧疚的心情离开裘德, 和费罗特孙复婚。虽然她不爱费罗特孙, 心里依然爱着裘德, 可是她再也不能和裘德在一起了。她把对裘德的爱深埋于心底, 想通过复婚来向“上帝”赎罪, 换取她后半生心里的安宁。无疑, 苏的懦弱是导致她和爱人同居失败的直接原因。可是, 一向叛逆的苏怎么就变得懦弱了呢?苏的反抗精神与她所表现出的懦弱并不矛盾。相反, 更真实地反映出她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复杂矛盾的性格, 使苏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饱满, 更加贴近复杂的人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所以人的一切思想、行为必然会受到那个社会的影响。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产生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苏生活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期, 不可能不受当时宗教、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及婚姻观的影响。面对世俗偏见以及传统观念的强大压力, 一个弱女子不可能做出完全超越那个时代的壮举。虽然哈代对裘德和苏的遭遇和同情, 但从他们同居生活失败也间接暴露出哈代对自己理想的爱情婚姻观的犹豫。他也不确定自己思想能否某一天为大众所接受。

苏和裘德同居生活中途流产从某种方面也反映哈代的爱情婚姻观的矛盾性。在维多利亚时期, 同居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把它写入书中, 且流露出对裘德和苏的爱情悲剧的同情, 一方面体现出他勇气和胆量;另一方面也表明他的超前的婚姻观。只要两人真心相爱, 不一定要结婚。有时婚姻会成为束缚, 变成爱情的坟墓。同居是使爱情保鲜最理想的方式。然而, 苏和裘德结局的安排又折射出哈代对自己坚持的爱情婚姻观的不确定性。大部分时光生活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哈代, 他的思想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不可能成为一个思想绝对超越时代的彻底的革命者。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M].洗凡, 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2]王佩兰, 马茜, 黄际英.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马弦.论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J].外国文学评论, 2003, (4) .

上一篇:企业债券推迟发行下一篇:一体化课程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