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设计误区

2024-10-24

建筑装饰设计误区(精选10篇)

建筑装饰设计误区 篇1

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在我国处在起步至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 设计理念目前仍然比较混乱, 行业管理也没有彻底理顺, 成功的建筑装饰设计作品为数不多。一部分装饰设计人员素质较差, 缺少专业知识, 靠东搬西抄搞“设计”, 所以造成了目前设计市场比较混乱的局面, 装饰设计不可避免的出现种种误区。

1 建筑装饰设计误区表现形式

装修盲目攀比。一味追求豪华随着国家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许多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观念传人我国, 装饰设计也得到蓬勃发展, 在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仿古风盛行, 这其中不仅有仿中国古代装饰设计的风格, 也有摹仿西方古典风格。比如一些大型宾馆饭店的装饰设计, 由于装饰设计队伍设计能力的缺乏, 为了提高这些宾馆饭店的“档次”, 追求所谓的“华丽”, 用了许多光亮材料, 形成光亮材料的堆砌, 使得这些建筑就象镶了金牙的人一样, 虽然是珠光宝气融于一身, 但是显得非常俗气。在家庭装修方面, 许多人不讲究文化内涵、不讲究艺术品位、不讲究民族和地方特色、不讲究功能划分, 一味的“攀、比”, 把家里弄得象宾馆饭店一样。

装修不讲个性.一窝蜂互相模仿中国人从众心理特强, 干什么事情都一窝蜂, 人云亦云、抄袭雷同, 在装饰设计上也是如此。在装修风格上, 不管是商场, 还是家庭, 一律向宾馆饭店看齐。

选用材料只求表面好看, 很少考虑是否安全、环保、卫生。

2 避免建筑装饰设计误区的措施

建筑装饰在设计时要考虑装饰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形态、色彩、材料。其中任一要素都可能在装饰中起主要作用, 而引人注目, 并影响着最后的效果, 但严格地说三种要素都在起着各自的作用, 如果设计中对任一要素的考虑不完善都会影响到设计的成败。可以说材料是装饰的骨架, 形态是内容, 而色彩是添加剂, 三者的结合才能构成完美的装饰。在设计中无论是表现历史题材, 还是表现现代形式, 无论是表现乡上特色还是表现工业化, 都会运用到上述三种语言, 所以研究装饰的方法, 还是从基本构成要素着手。

2.1 装饰的形态

建筑装饰的形态表现了装饰的内容及形式。就其内容讲可以是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装饰, 从具体内容来看可以是主题装饰, 或表现一历史事件, 或歌颂某种精神, 某类人物。也可以是无主题性装饰, 如纯抽象形装饰, 仅追求着形式美感。装饰的内容带有文化性, 这就需要考虑建筑的类型及特征, 让内容与建筑类型相符。一般公共性建筑中的装饰内容的题材范围较大, 要用装饰来调节使用者的心理情绪。如众人聚集的娱乐场所装饰常采用浪漫、热烈的形式渲染娱乐气氛。

装饰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表达的, 一般构成形态的形式有三种, 即图案式、立体式及形体式。

图案式常表现为平面形式, 通过不同颜色, 不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构成方式表现出图案的内容, 在同质材料上表现图案常用彩绘, 如中国梁柱的彩绘画, 还可用构成方式组成图案;如砌砖的形式在不同国家里就有不同的砌法, 且可形成不同的图案。另外还可变化同质材料的颜色造成图案, 如彩色玻璃、彩色水泥等, 可利用不同质地材料之间的差异构成图案。在两种不同材料的使用上要注意图案的图底关系, 尽可能选用图底互衬的材料。图案式装饰在表现上要突出装饰意味, 特别是在墙面上的图案不可影响空间的表现, 在古典建筑上的界面, 如弯顶常施彩绘, 因为满布的图案不影响人对空间形态的感受, 因此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立体形态是在建筑结构本身外加凸出凹进的装饰, 如浮雕、线脚、壁柱等。这种装饰不仅能表现出图案形式感、还表现出立体感。立体装饰中有些是在构造节点的基础上演变装饰而成, 有些是对结构构件进行装饰而成, 还有一些就是纯立体装饰, 仅为造型需要。在对构造节点及结构构件进行装饰时要在不影响其功能的前提下, 对其美饰。古典建筑中就特别喜用立体装饰, 室外的山花、柱身、室内的弯顶、飞券等。现代建筑中已经取消了繁琐的细部立体装饰, 而注重在几何形体的凸凹变化中.改变立体装饰的形式, 使建筑的现代特点更突出。

形体装饰是以建筑局部的体量来作为装饰, 表现建筑的特征。如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弯顶、山花, 演变到后来都作为装饰、符号而存在。现代建筑中有用钢架作为建筑外墙的装饰, 不存在功能作用而仅是作为工业化的标志。形体装饰是在建筑形体设计中据造型及装饰需要综合考虑的。

2.2 装饰的色彩

在建筑装饰上, 可运用色彩来加强装饰的表现力, 任何一种色彩都有独特的作用和效果。色彩的实验证明;人们在观察建筑时, 首先引起视觉反映的就是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的注意力。在掌握其特性的基础上来发挥它的装饰作用, 如现代建筑设计中, 色彩可以弥补造型的不足, 加强造型的印象。

色彩在建筑装饰中是最容易创造气氛和表现情感的, 在表现建筑个性的同时, 通过色彩可增加商业性及广告性。色彩的应用又有表现历史性及民族性的特点, 如中国的宫庭建筑, 以红墙、黄瓦来体现建筑的特征。后现代建筑又以隐喻、符号的方法, 给传统文化以戏剧性再现, 可以让人们去重温民族的历史。

色彩在建筑装饰中, 能加强识别性, 在建筑的入口和转弯处, 设置颜色标记来增进诱导的作用, 并对入口及建筑墙也做了装饰, 使色彩在装饰建筑的过程中, 又具有功能性的意义。

在运用色彩的同时必须要发挥它的功能作用。色彩可以掩饰建筑材料的缺欠, 提高建筑的档次, 在突出建筑风格的装饰中, 用几何形或自由形的色彩涂画在大面积的平墙上, 就会改变呆板的面貌, 创造出完美的装饰效果。

不同行业的建筑, 要有不同的特定色彩, 实践中如能合理的使用, 便可突出建筑的性格特征, 如理发店用红白条装饰, 医院用浅色调或白色来装饰, 政府机关用稳重的颜色装饰, 无非是来体现清洁、安静和端庄之感。

2.3 装饰的材料

在建筑装饰中, 建筑材料的应用方法往往会直接影响其效果。是反映材料的本来特性还是改变其视觉特性都在装饰过程中予以表现。对材料的应用还要视其自身的特性, 人们对其价值的习惯评价, 来具体而恰当地对其进行组织。

任何一种物质材料都有自身的物理及视觉特性,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肌理效果, 在掌握材料自身特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装饰性。如现代建筑中常为表现工业化时代而善用光亮材料, 如玻璃幕墙或大量金属饰材, 这很容易让人由材料的挺括、光亮而感到时代的高速度与机械化。在表现田园、乡土气息的建筑中就喜用木材、毛石等柔软、粗糙的材料, 让人们的感性回归原始, 追寻人情味。

3 结束语

建筑装饰具有保护建筑结构构件, 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 改善建筑室内外坏境, .创造建筑及建筑空间风格, 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或者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等诸多功能。建筑装饰的效果, 是通过建筑室内外固定的表面装饰和可以移动的布置, 与空间视觉共同创造的一种整体效果。我们在进行设计时要将建筑要素与色彩、质感、光影、陈设等设计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建筑在直接的环境中创造出科学、美观、舒适、实用和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效果。

摘要:建筑装饰, 是指以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为目的的行为。任何建筑装饰, 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在于怎样选用理想的装饰类型, 去表达最佳的装饰效果。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易犯错误,应对

参考文献

[1]王铁.建筑设计与环境[M].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1.[1]王铁.建筑设计与环境[M].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1.

[2]徐占发.装饰装修施工[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2]徐占发.装饰装修施工[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3]吴骥良.建筑装饰设计[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吴骥良.建筑装饰设计[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浅谈家居装饰的误区 篇2

一是追求家居装饰的“个性化”、“时尚化”。设计师在设计风格上求新、求变,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好事,但是不得要领的似是而非的设计造成各式各样的文化墙、主题墙、客厅、餐厅、起居室,造型吊顶变成了木质天花,假梁、假柱、地砖、复合木地板、竹地板、石材地面层出不穷。总之,不把房间六个面装满绝不罢休。而且,这种设计却常常被看好,屡屡得奖。媒体更是大呼小叫,在电视、报纸的误导下,仿佛只有这样做,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装修和室内设计。其实,做为一名设计师,在看名目繁多的时尚装饰杂志、电视报道时,不要盲目地认同和追求,不要被一些纯粹商业化的设计形式误导,进入设计误区。应有选择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家居装修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设计手段和装饰材料,给人创造一个舒适、实用、安全、健康、优美的室内环境,所以,设计初期,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另外,还要满足视觉、听觉、触觉等生理和心理享受,这就需要设计师把握分寸,处理好实用与美观的关系,假如我们装修完的房间只是好看,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那就成了布景而形同虚设,失去了装修的本意和使用这一本质。

二是过度装修。过度地使用高档材料,一味的追求富丽堂皇,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也给人带来视觉污染,所以做为设计师,在这方面应给消费者以正确的引导。我们提倡适度的装修。室内设计做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多,六个界面的装修只是其中一部分,其目的是为室内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背景环境,用它来衬托出家具、陈设、绿化装饰等,而真正的主角应是居住其中的人,所有装饰、家具、陈设都是为居住者服务的,是以人为本的,不要喧宾夺主,进入过度装饰的设计误区。

三是居室装修设计与高额费用不成正比。如何根据低造价营造具有个性化,又具实用性的居室环境则是衡量一个好的设计师的设计功底、设计水平的标准,因此我们设计师应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多运用低价位的装饰材料,新颖的设计手法,大胆的色彩关系变化去营造温馨、大方的居室风格,这是设计创作的难点,也是设计师应关注的重点。

其实营造一个“时尚化”、“个性化”的居室环境,重点不仅在于六面体的装修,主要应放在与装修风格相配套的家具、陈设、软装饰的设计上。

首先,家具的选择要与设计风格有机的融合为一体,相互烘托。

其次,创意陈设一泛指各种供观赏的艺术品,如国画、油画、铜版画、装饰画、雕塑小品、各类摆设、艺术插花等,陈设品的选择受人的不同个性所左右,针对不同风格的居室环境应配饰不同的陈设品,怎样才能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地布置其中的物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体现一种品味和文化,这是设计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家居软装饰,一般通过装饰织物来表现。装饰织物泛指地毯、挂毯、壁挂、帘幕织物及床上织物、靠垫等等,材料上有棉、毛、麻、化纤等,其具有吸湿、隔音、温暖柔和、富于弹性等特性。装饰织物作为一种能体现文化内涵的特殊装饰材料,应充分发挥其在居室空间中的视觉美、触觉美、功能美的作用,来充分体现家居装饰的“个性化”和舒适性,并符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同时这也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室内设计师虽然接触到多种装饰材料,但设计作品绝不能成为各种材料的堆砌,不尽其穷不成为设计的理念是一种没落的消极设计,设计师应合理而巧妙的利用不同材料,来体现自己的设计,并且要经常注意材料的变化,可能的条件下,争取使用最新的环保材料和地方材料,作为创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室内生活空间的基本保障。

做为设计师,首先应有自己的品味和风格,然后帮助业主找到真正适合他的品味和风格,追赶时尚和效仿他人本身并不是错误,但应在自己确实喜爱的基础上,由设计师来完善与发展,引导业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味,同时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身素质,体现自身价值,走出盲目追赶时尚的误区。

审视建筑设计三大误区 篇3

1 盲目摹仿

在20世纪90年代, 全国上下托起了欧陆风, 不管是住宅、宾馆还是商厦, 办公楼都套上了大圆柱, 繁琐的线脚, 厚重的层顶, 打扮成不今不古、不伦不类的样式。在当前我国建筑领域的大好局面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并不是所有建筑师都想搞欧陆风, 有些是指定要求。在我们身边不难看见, 房地产开发商出于营销的考虑, 把新开发的住宅小区, 商贸大厦名曰“罗马花园”“商王大厦”等, 把建筑包装成像西方贵族府邸似的豪华、富丽, 为的是迎合富裕起来的商家、住户追求阔气心里。这与商业性的运作有关, 但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需要, 这恰恰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有时地方权力机构也会有指令性搞欧陆风。

当人们刚刚摆脱了欧陆风, 在21世纪初, 韩国飘板照遍全国。屋顶的飘板设计从效果图上看, 那一条条直线或者弧状的板带, 确是很飘逸、潇洒, 板带下面的支撑一般都比较少, 有的相距有二三十米甚至更多,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板带下面显得空透, 才有飘逸的感觉, 但试想一下, 如果要用钢筋混凝土来做这样的构件梁高要多少, 板厚又要多少, 若想板带“飘”起来, 除非用钢结构才可以实现这种效果。但目前来说, 钢结构这种形式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 要一些专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才能设计施工, 这样又带来造价的极大提升和设计施工配合的不便, 到了最后施工图的时候, 有些设计单位就干脆用钢筋混凝土减少跨距的方法, 这样的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所以我认为在一些小设计、小县城, 即便是城市里不是很必须的, 还是尽量少模仿这种形式为好。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生机勃勃, 设计人员面对如此多的工程项目, 加班加点, 没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几天一栋楼, 几周一个规划, 不抄怎么来完成。只要看着顺眼, 迎合潮流, 便拿到自己的作品中来, 乱加拼凑, 作品无创新意识。如今信息化社会也让甲方大开眼界, 有时甲方看好某栋楼, 便对设计人员说“就照这个样子来”。不论合不合适, 生搬硬套, 如果设计人员不按他们指定的模式来, 方案就通不过。因此“盲目摹仿”这问题有其复杂性, 但不足以构成其存在的理由。

2 缺少细部

当我们谈论一个建筑的好坏, 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功能和布局合不合理, 它的形式, 即形体塑造或外立面是否美观, 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对建筑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那就是建筑细部的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很强调经营细部, 中国工匠中至今流传的语言, 如“一丈高, 不见糙”“远看色, 近看花 (肌理) ”等等, 都是讲细部操作的。我们国内现代的许多建筑, 即使是很多优秀的建筑, 在方案、效果图阶段让人感觉非常华丽, 但建成后却是大打折扣, 令人不敢恭维。之所以如此, 不得不追究两方面的原因:1) 建筑师本身就缺乏细部的概念;2) 施工中粗制滥造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很多项目都是需要投标的, 而在评估过程中, 很多决定因素是在业主或者一些行政部门手上, 而他们对建筑这个专业的了解是有限的, 他们对于一个建筑的好坏, 可能更多停留在对于各个方案效果图的直接感官上。大多数设计单位为了能多中标就用一些形式上做得很漂亮的效果图去参加投标。效果图画面中漂亮的构件没有想过能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 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完成它。这样的效果图到了施工图阶段当然是要大改特改了, 以至于和原效果图面目全非。

很多设计人员, 包括我自己, 对建筑细部设计的观念不是很重视, 认为一栋建筑只要大体形状漂亮、外立面装饰美观就可以了。施工质量的粗糙固然是很大原因, 但设计人员在画图时贪图省事, 对一些该交代的细节处理不交待清楚, 而一味想由施工时自己解决, 或者是设计人员本身就对有些节点的处理不清楚, 再或者对有些部位的做法迁就了业主或施工单位想省事的要求, 不去坚持自己的观点, 种种原因, 都导致一些建筑缺少细部不耐看。有位建筑师说过, 没有细部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以前刚毕业时并不十分理解, 而现在却越来越感到是这样了, 因为毕竟以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地域、技术条件都对建筑有很多制约。以目前的技术材料水平没法办到只好把它放弃了, 技术是永远都跟不上想象的, 虽然目前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但可以立足于目前的技术、材料水平, 用符合这种材料特性的方法进行设计。

3 外墙材料运用不尽人意

看一下我们周围:外墙涂料、面砖、玻璃摹铝板、不锈钢、花岩……种类不可谓不多, 其中也不乏高档价格不菲的材料。但是各种外墙材质 (包括色彩) 之间的配合搭接, 却显得轻率随意, 经不起推敲, 甚至于毫无美感可言。一个成功的建筑, 空间是它的灵魂, 形体比例是它的机体, 而外装材料则是它以面示人的衣服, 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不遗余力的追求精心动魄变幻奇妙的空间效果;我们竭尽才思运用电脑建模, 工作模型等各种手段来创造令人难忘的型体塑造。但是我们可曾真正用心地去推敲分析过外墙立面材料的运用和划用。“材料的应用”是我们建筑教育, 乃至建筑实际工程设计中心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建筑因此而显得粗糙浅薄。建筑师历尽心血创造型体和空间, 却常常在最后选材方面的随意令建成的效果大打折扣。说到材料的运用, 就不能不提到当今国际建筑界的名师——安滕忠雄。安滕之所以名传天下, 原因是:1) 他对光的独到的运用;2) 他的素混凝土建筑。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清水混凝土, 到了他手中, 就成了闪亮的金子。正是他对清水混凝土深入细致的潜心研究摸索出一套独到的浇筑技术, 拥有自己专门的施工队, 才能使得粗陋的混凝土变成最吸引人的建筑表现元素。而安滕不光是只善用素混凝土, 他在尼泊尔、印尼设计的一些建筑, 则是采用了当地最为普通的黏土砖, 也同样显得十分精彩, 丝毫不觉得平乏和简陋。

诚然, 建筑的好坏离不开施工技术的水平, 而施工技术水平又由社会的发达程度所决定。经济、技术对建筑的作用是明显的, 但是好建筑并非一定要投资大。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做好低造价, 低能耗的优秀作品才是正确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 精心的设计与表现是最关键的。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观念, 材料并非越贵越好, 没有差的材料, 只要经过良好的设计, 再低廉的材质也会变的得体。曾经在乐清见到正泰集团的新厂房, 望去, 洁白色的主体, 均匀的方块勾缝, 一直认为是白色的铝塑板, 直到有机会近距离观看, 才知道原来只是外墙弹性涂料, 以不多的投入, 却有超值的表现, 这是成功之例。其次应注意对立面做法的细致表达。日本某设计公司的施工图, 其外装修的面砖贴法专门画了极为详细的大样。最后建成的建筑, 虽然用了廉价的面砖, 但是效果十分细腻、独特, 相比而言, 我们的施工图只是注明立面所选何种材料, 其余 (包括色彩, 分格, 做法) 一概“现场待定”, 这样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应该积极地去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 规格及施工工艺, 这样才能将它们最适宜、合理的艺术应用于我们的设计, 我们的建筑才会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为了创造出更好的建筑, 我们应当大声呼吁:我们不能盲目摹仿, 要重视建筑细部的设计、独到, 恰当的运用外墙材料, 但要做到这几点, 光凭建筑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建筑是一门集体的艺术, 要让社会各界, 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这几点。味道十足的建筑外装修和有趣的细部是连接人和建筑的桥梁。我们不能把建筑当成是简单的住人机器, 而应把它当成是一件既影响呆在里面的人, 也影响在外面看到的人的艺术品。毕竟它是要立在那里那么久, 是要长存于世的。

参考文献

走出工业设计的误区 篇4

东菱电器是广东佛山一家小家电企业。1988年创立时,还是一家生产电吹风机的小作坊。上世纪90年代初,该企业开始接受西方小家电OEM订单,进行代工生产。从2001年起,东菱开始重视工业设计创新,频频推出创新设计产品,每年的销售额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利润从2000年不足5%上升为2006年的10%以上。如今,“东菱”已经成为在欧美市场上颇有影响力的小家电品牌。

东菱集团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总监廖志文说,在这次金融海啸中,身边一些加工型出口企业正在面临困境,而他所在的企业发展势头很好,这与坚持设计创新分不开,他的公司创意部门一年至少要完成8个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项目。

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来自英国的工业设计专家约翰·赫斯科特(johnHeskett)认为,中小企业尤其应当早点做好调查,迎合市场需要、科技趋势、社会文化趋向去做设计,这样才能从长远摆脱没有品牌的困境。

专家认为,社会各界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亟须走出四大“误区”:

误区一,设计就是外观艺术设计。中外专家一致认为,设计不仅是外观设计,还包括整个产品的功能创新等等。广州市美术学院院长童慧明认为,珠三角多数企业止步于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而不是长远意义上的设计创新。来自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的权威数据也显示,1995年广东专利申请量首次居全国第一时,全省当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仅占专利申请量的6%,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发明专利也才达到目前的20%,大部分是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误区二,设计创新不如价格战。童慧明认为,正是珠三角中小企业追求“规模最大”、“销量最大”的低价同质化竞争战略导致了珠三角很多中小制造业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在消费者心中被贴上“低价品牌”的标签,成为品牌价值感提升的“拦路虎”。

误区三,“挑大白菜”式的设计合作。长期从事工业设计的浩汉产品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常务理事陈文龙介绍,很多中小企业并不重视工业设计,在选择设计公司进行合作的时候,往往是价格低廉者胜出,更有企业直接花几千元钱到校园做一个设计大赛,一次性收罗几千幅作品再慢慢挑。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设计必须依靠长期的战略合作,才能完成一系列的配套。

误区四,设计不如抄袭。随着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日益健全,珠三角不少企业成为知识产权纠纷中的被告。我国的家具业甚至因为模仿而被米兰家具博览会整体拒之门外。针对这些情况,专家呼吁中小企业尽早走出“设计不如抄袭”的误区。

建筑装饰设计误区 篇5

1 住宅装饰设计中的常见误区分析

1.1 存在较为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

目前, 我国现多数的住宅装饰仍存在着“高贵”、“奢华”的设计, 这就使许多设计师没有完全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和风格, 体现行业倡导的简约型、环保型、实用性, 而盲目追求住宅装饰外观的豪华。其主要原因是许多设计师没有认识到住宅设计的本质, 即: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理念。此外, 部分设计师缺乏设计经验, 对欧式风格或我国古典风格了解的不深, 只盲目的效仿, 使设计的作品达不到预想效果, 而造成资金浪费, 奢侈浪费的现象。

1.2 缺少个性化设计风格

个性化设计是体现业主爱好满意的理想设计。但仍有部分住宅装饰设计师缺乏创新精神, 没有意识到个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只是模仿他人的设计, 照搬硬套, 张冠李戴或将不同的装饰风格胡乱结合, 其设计效果完全没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其原因是设计师没有把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和业主的理念有机结合进行设计, 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未综合考虑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室内格局以及传统文化、业主要求等方面的因素, 缺少个性化设计风格。

1.3 选材不考虑实用和环保

有些设计师为追求设计的美观, 不考虑材料的实用、环保及安全性。导致装修使用后, 出现了因选材不当而对人们造成伤害的案例。例如:壁纸、板材、油漆等材料含有大量的甲醛、苯等, 设计不当, 会造成有害物质的超标, 对人体有害。设计不合理, 在棚顶或挑檐处粘贴石材易脱落, 木质材料使用数量超标, 不符合消防要求, 会造成火灾, 发生安全事故等。

1.4 没有足够强的防火意识

许多的装饰材料都会释放一些微尘, 而这些微尘往往都是易燃的, 及其容易引起火灾。因此, 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住宅装饰及其设计工作时应该注意防火工作,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 我国至今为止的住宅装饰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 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相关人员的防火意识不足。这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的稳定, 不利于我国的稳定发展。

2 针对住宅装饰设计中常见误区的处理对策分析

2.1 提高住宅装饰设计人员的整体水平

我国的住宅装饰设计行业, 近几年发展很快, 设计量逐年增多。但少数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还不能满足业主需要, 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 企业要加强住宅装饰设计人才培养, 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整体水平。

2.2 设计时要充分满足业主的需求

良好的设计师不仅仅具备专业设计水平, 还需要充分了解业主的需求、设计风格和理念进行设计, 设计师要提高与业主沟通能力, 把设计的构思和业主需求相结合, 这样才能设计出完美的装饰实用作品。

2.3 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

住宅装饰行业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当然, 住宅装饰设计也不例外。特别是设计人员除要有创新, 同时还有符合低碳环保。引进一些先进的元素。企业应该注重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得其设计作品符合现代简约和业主的需求。

2.4 做好材料的选择

装饰材料对住宅装饰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直接影响住宅环保、实用、安全及美观。设计人员在选材时, 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除满足外形美观外, 还要选择材料达标产品, 保证材料环保和安全。这样也符合行业发展要求。

2.5 规范市场行为

规范市场行为是行业发展中良好竞争重要保障, 要保证住宅装饰行业健康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 就要遵循市场规则, 公平竞争。业主在选择施工队伍时, 应尽量选择信誉和整体形象好的、有资质企业。这样投诉有人管, 市场交易有保障。

2.6 精美设计要与文化相结合

住宅装饰设计师要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进行传承与发展。在创新的同时, 不要丢掉传统文化, 应该将精美设计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 可以在空间、布局等处理上, 体现传统文化的思想, 以此来实现住宅装饰的和谐美, 提升住宅装饰设计水准。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 就包括其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和舒适要求, 而住宅装饰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美化室内的外观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 多数设计人员在进行其住宅装饰设计时还存在较大的误区, 有的保守, 有的设计不到位, 不能满足业主要求。这对于我国住宅装饰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本文分析了住宅设计中的常见误区, 并提出了相关的处理对策, 希望对我国的住宅装饰设计工作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来曾祥.室内设计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2]吴翊敏.新材料新装饰[J].浅析建筑装饰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4

[3]熊睿.神州旬刊[J].建筑装饰设计的常见误区研究, 2013

[4]白雪.高职建筑装饰设计色彩基础教学模式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建筑装饰行业中的防水误区及通病 篇6

1 干硬性砂浆铺贴面砖带来的问题

众所周知,装饰行业习惯用干硬性砂浆铺地面饰面砖,这种传统的做法有不少好处:(1)可以轻松调平面砖;(2)可以避免湿砂浆铺贴后易踩沉或干缩下沉的现象;(3)整平和铺贴一次性完成;(4)由于铺贴的干硬性砂浆松散,强度和密度低,因此可避免日后饰面砖与粘结层因热胀冷缩导致变形不协调时出现起拱的现象。但这种铺贴方法也有很明显的缺点:(1)由于砂浆呈干硬性松散状,所以这层砂浆就成为存水、吸水、窜水的通道,不少建筑的漏水现象都是这层松散的砂浆层造成的;(2)由于铺装砂浆的强度低,所以不适合行车等重型地面;(3)这种砂浆的铺贴工效较低。

干硬性砂浆铺贴饰面砖所引起的漏水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蓄于卫生间、厨房的地面砖下面干硬性砂浆层中的水,时间一长将会:(1)垂直向下层楼板渗漏;(2)水平向墙身渗透,造成厅、房、走廊与卫生间的公共墙体脚部渗水发霉;(3)水经卫生间门槛石下面的干硬性砂浆层窜向走廊、厅、房的干硬性砂浆层,造成厅、房、走廊四周墙身发霉、涂料剥落。见图1、图2。

2)阳台、露台饰面砖下面的干硬性砂浆中积存的水,从阳台门槛下的砂浆层窜入客厅或房间使得室内墙身和地板发霉,见图3。

3)飘窗台的大理石窗台板用干硬性砂浆铺贴,窗漏水后就会进入干硬性砂浆层里积存起来并窜入室内和周边墙身,见图4。

4)卫生间、厨房的木门套和门梆因脚部分埋入饰面砖下边的干硬性砂浆层中,时间一长会被干硬性砂浆层中积存的水泡到发霉烂掉,这是常见现象,见图5。

既然干硬性砂浆对防水有那么多的害处,能否用新的工艺取代传统的工艺从而避免这些问题呢?答案是有的。

在国外,西方国家早就不用这种方法铺地砖了,而是用一种叫“自流平砂浆”的特种砂浆来找平(找平厚度20mm左右),然后用3~5mm厚的聚合物砂浆来粘贴饰面砖,这样就可以解决干硬性砂浆的松散、透水、存水、窜水的问题。当然,这种方法在国内推广,会增加自流平砂浆加上聚合物砂浆与普通干硬性砂浆的差价成本。如果按自流平砂浆和聚合物砂浆均为3元/kg的价格算,每m2铺贴砖约增加100元(已减去普通干硬性砂浆20元/m2)。这在目前国内家庭装修中是较难承受的。

另一个成本低得多的方法同样可替代干硬性砂浆:用传统的湿水泥砂浆精确找平(要求砂浆层2 m压尺不得大于2 mm差),然后用3~5 mm厚聚合物湿砂浆粘贴饰面砖。采用该方法成本只增加约10~15元/m2,在一般家庭装修中也可以承受。

总之,用现有的材料技术和工艺技术,完全可以代替干硬性砂浆铺贴饰面砖这种传统工艺,消除房屋装修中干硬性砂浆带来的漏水隐患。笔者在此呼吁装饰界的同行,尽快改变传统做法,最起码要在厨卫、阳台、露台上的饰面砖铺贴时,将干硬性砂浆铺贴法改为湿薄的聚合物砂浆(或瓷砖胶)粘铺法。

2 门槛的漏水现象

水突破阳台、露台、卫生间、厨房的门槛,渗入走廊和厅、房,以及木门套和门梆脚泡水发霉是装修中常见的质量通病,究其产生的原因,除前述干硬性砂浆铺贴法是主因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1)门槛部位没有将柔性防水涂层上翻一定的高度,此处成为防水设防的空白点。(2)门槛一般都有一门槛石,该石材与内外饰面砖或砂浆的接缝会因日后季节性热胀冷缩而产生开裂,如果未在这不同材料的界面处做密封胶防水处理,就会使阳台的雨水或卫生间的水渗入门槛石下积存、窜水。(3)门槛石采用干硬性砂浆铺贴,这样就使阳台与厅房之间,卫生间与走廊、厅房之间形成窜水通道。

以上3个导致门槛处渗漏水的原因,都是装饰行业的不良习惯做法引起的,应按以下措施予以改正:

(1)用聚合物砂浆(氯丁胶乳或丙烯酸胶乳砂浆)造一20~30 mm以上高的门槛,聚合物砂浆必须包裹住木门梆或门套,然后在该门槛上用3 mm厚聚合物砂浆粘铺门槛石,这样就能消除干硬性砂浆在此处的窜水隐患。

(2)卫生间、厨房、阳台的楼面柔性防水层必须在门槛处上翻,如图6。

(3)门槛饰面砖与砂浆或饰面砖的接缝要留10mm宽、10 mm深的凹槽,嵌填聚硫密封胶。

3 卫生间、厨房柔性防水层选材误区

3.1 卫生间、厨房墙壁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做防水层

卫生间、厨房墙壁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做防水层,是不少装饰公司的习惯做法,建筑标准图集“中南标”[1]也推荐了此种做法,因此造成很多建筑设计或装饰设计都采用此种做法。这种做法的危害是:装修后一至两年左右,卫生间、厨房的墙壁饰面砖就会产生空壳、脱落。这是因为聚氨酯防水涂料与其上的面砖饰面层之间被动粘结力差而引起的。

防水层的主动粘结力,是指防水层与基面之间的粘结力;而所谓防水层的被动粘结力,是指防水层完成后,在其防水层面上再做饰面层时,防水层与饰面粘结层之间的粘结力。人们往往只注重防水层的主动粘结力,而忽视了防水层的被动粘结力对防水相关层次的不利影响。防水层的被动粘结力小,防水层完成后施工的找平(坡)层、饰面砖层、保护层等刚性水泥胶结层都有脱壳空鼓的危险。这是由柔性材料与刚性材料不同步的热胀冷缩变形这一固有特性造成的。

正确的做法是,卫生间、厨房的墙壁应采用1.5mm厚的弹性水泥或聚合物水泥基(JS)涂料做防水层,因为这类材料与粘贴饰面砖的砂浆层相容性好,不易导致饰面层空鼓、脱壳。

3.2 卫生间地面用JS防水涂料做防水

这种做法也是很多装饰公司的习惯做法。其错误在于,对JS类材料的特性了解不足。这类材料在卫生间地面长期泡水下(如果是用干硬性砂浆做铺贴材料,则长期泡水的条件成立),其抗拉强度和粘结力会大幅下降,并且材料发胀、体积增大。此时,如遇不同材料间的热胀冷缩变形率不同,则会导致防水涂膜破坏。卫生间墙角漏水现象较常见,就是因为这个部位转角变形最大、应力最大,涂膜最容易破坏。

正确的做法是,凡是卫生间、阳台、露台、厨房等地面,要采用2 mm厚无溶剂环保型聚氨酯防水涂料进行防水设防。

3.3 卫生间、厨房用非焦油聚氨酯防水涂料做防水层

这种做法也是过去装饰业界采用较多的习惯做法。但是从2008年7月份起,随着国家强制性环保标准JC 1066—2008《建筑防水涂料有害物质限量》[2]的颁布实施,非焦油聚氨酯防水涂料在室内的应用受到了限制。JC 1066—2008标准规定,反应型防水涂料(聚氨酯属于此类)的溶剂含量不大于0.2 g/kg,这是一般双组分聚氨酯(如以前的非焦油聚氨酯防水涂料)所达不到的,所以,今后厨房、卫生间使用聚氨酯类防水涂料必须选用无溶剂的环保型涂料,如现在市面上的双组分无溶剂环保型聚氨酯防水涂料或单组分水固化聚氨酯防水涂料。

3.4 卫生间、厨房、阳台的穿楼板、穿墙落水管与砂浆混凝土的交接界面未采用密封胶密封

这在装饰行业也是习惯做法。卫生间、厨房、阳台的穿楼板、穿墙落水管与砂浆混凝土的交接界面未采用密封胶密封,会引起穿墙或穿楼板的管边渗水,这往往会在装修后使用一至两年出现这种情况。

正确的做法如图7、图8(通用标准图集)[3]。广东省颁布实施的《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4]明确规定,凡是防水节点必须做3道以上防水设防,第1道为密封胶,第2道为加强层,第3道为大面防水层。

4 内墙装饰后开裂

不少装饰工程,完工后不久即会发现室内有很多地方开裂。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材料热胀冷缩的变形率不同,导致裂缝出现。其常见现象有如下几种:

1)墙与梁、墙与柱之间的接缝处开裂。这是普遍现象,特别是现在推广轻质砖后,以及赶工期的工程,这种现象几乎达到100%的出现概率。

针对这种情况,对策是:第一,在未装饰前,先对裂缝进行压力灌浆,浆液可选用超细水泥或氯丁胶乳水泥浆,灌浆压力为0.3 MPa以下;第二,在批荡后,于缝的跨中约200 mm的宽度用延伸率大于300%的隔热装饰涂料加上网格布增强层涂1.5 mm厚。如图9所示。

2)木材与墙身砂浆之间、铝合金与砂浆之间、石材与砂浆之间、石材与木材之间也经常会出现裂缝。

解决的对策是:第一,在不同材料之间留一条凹槽,选用单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嵌填在缝上;第二,在2种材料的跨中约200 mm的宽度,用延伸率大于300%的隔热装饰涂料加上网格布增强层涂1.5 mm厚。如图10所示。

3)墙身批荡层的干缩裂缝。需特别注意的是,当前为达到节能的设计目标,很多楼盘设计在外墙内侧做保温砂浆批荡,这种批荡层由于密度低,与墙砖的温度系数相差大,墙身很容易开裂。

针对这种现象,其治理方法是:墙身的腻子层采用弹性腻子层,饰面涂料用延伸率大于300%、抗拉强度大于1.5 MPa的隔热装饰涂料,涂刷厚度不小于0.5 mm,这样可抗墙身1 mm宽的裂缝。

5 有沉箱的卫生间和有排水沟的厨房作二次防水和二次排水的比较

有沉箱的卫生间和有排水沟的大厨房,往往设计作二次防水。第1道防水是在沉箱或排水沟的底部,第2道防水是在饰面砖底下,中间部分则填轻质混凝土。这种做法好像很保险,其实效果却却相反。广州某小区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说明。如图11,某小区一期的卫生间防水设计是只做沉箱底一道防水,但施工单位很负责,贴钱多做一道在地面饰面砖下的防水层。但正是这道防水层,困住了干硬性铺贴砂浆中的存水,使得这些水往水平方向渗透到了走廊和厅、房。

所以,有沉箱的卫生间和有排水沟的厨房做二次防水不一定是好事。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做二次排水。在地面做一个地漏,95%的水从地面的地漏排走;漏下沉箱的水,通过沉箱底的二次排水装置(泄水管)排走,如图12。

6 卫生间湿区与干区的拦水坝

现在很多住宅、宾馆的卫生间都有干区、湿区之分,湿区主要用作沐浴区。那么,从防水效果来看,最好用一拦水坝将干、湿区分开,并且在结构层上就用聚合物砂浆间隔开,如图6所示。

这样做防水效果较好,特别是在用干硬性砂浆铺贴饰面砖的情况下,更应该这样做。广州市某连锁酒店,室内漏水严重,如图13、14所示,其原因就是卫生间与房间的饰面砖用干硬性砂浆一铺到底,不分隔、不拦水。

7 装饰行业所用防水材料标准指标不明确

装饰行业通常使用的防水材料大多没有严格的、具体的性能指标数据,也没有明确的标准,这种现象在家装市场尤其突出。

目前,在装饰行业由于没有对防水材料进行抽检、送检和验收等相关程序要求,因此导致材料供应商在材料说明书、包装资料中没有关于产品的明确的技术指标,也没有规范的材料名称。如“K11”、“瓷砖胶浆”等等,这些材料的主要成分究竟是什么,供应商不说清楚,使用者也无法知道,这样就导致装饰行业所用的防水材料、粘结材料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

装饰行业选择和使用防水材料的准则是价格实惠、施工方便,至于材料质量档次如何、性能指标合格与否,一概不管。这样做是有很大质量风险的,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防水材料质量不好而导致漏水的,因此装饰行业的这种不良习惯必须改掉。

8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装修施工部位,所选用的材料应有所区别;在选对材料后,还需采用正确的施工工艺和良好的施工操作习惯,才能将装修中的防水做好,使装饰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渗漏现象得以有效控制。

摘要:装饰行业存在不少不合理的习惯做法和认识上的误区,致使装修后的房子漏水。本文根据多年的补漏实践总结出了房屋装修中常见的易导致漏水的习惯行为和通病,并提出改正的做法。

关键词:建筑装饰行业,防水,补漏,干硬性砂浆,饰面砖粘贴

参考文献

[1]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中地地区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建筑配件图集[S].

[2]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委会.JC 1066—2008建筑防水涂料有害物质限量[S].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3]广州市鲁班建筑防水补强有限公司.通用标准图集[S].

论设计风格的误区 篇7

一、风格的概念

“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στ”, 本义为“一个长度大于宽度的固定的直线体”。“风格”在罗马作家特伦斯和西塞罗的著作中演化为“书体、文体”之意, 表示以文字表达思想的某种特定方式。英语、法语的style和德语的stil皆由此而来。汉语的“风格”一词在晋人的著作里就已出现, 其意指人的风度品格;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 意指文章的风范格局。到唐代的绘画史论著作中, “风格”就被用作对绘画艺术的品评用语。近现代以来, “风格”被广泛地应用在美学、文学、艺术、设计等领域。

艺术风格常常反映所属时代社会文化的特征, 也能体现艺术家个人的创作爱好和境界品味。艺术风格不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特色或创造性, 而是在时代、地域、民族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有典型特征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是某种艺术形式趋向成熟或已经成熟的标志。

二、设计风格的实质

(一) 设计风格的形成

设计风格既是设计师对作品的个人表达, 也是使用者对作品欣赏和体会的反馈。因而设计风格的产生是由创造者和使用者共同完成的。设计风格是由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师个人创作与设计作品的内容、形式以及时代社会环境等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

设计风格的形成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主观上, 设计师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学术背景、性格特征、审美追求, 必然会在设计中流露出来, 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黑格尔曾指出, 通过创作的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可以完全见出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在客观上, 设计风格的形成必然受到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而设计作品的类型、技术等限制, 对于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内在的制约作用。

具体来说, 风格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诸要素中。它既表现为艺术家对题材选择的一贯性和独特性, 对主题思想的挖掘、理解的深刻程度与独特性, 也表现为对创作手法的运用、塑造形像的方式、对艺术语言的驾驭等的独创性。真正具有独创风格的艺术品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成功地实现艺术家个人特有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等与欣赏者的交流。

(二) 设计风格的特征

首先, 设计风格具有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特征。设计风格的多样化是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设计师创作个性的多样性, 以及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共同促成的。同一个设计师的作品也可能具有不同的风格。著名建筑师中就有几位以风格多变著称, 比如让·努维尔、矶崎新等。但是, 由于受到时代、民族、阶层的审美和历史规律的制约, 无论是同一设计师所具有的多样风格, 还是不同设计师的不同风格, 仍会表现出整体风格特征的一致性。

其次, 设计风格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由于设计师的个性追求较为稳定, 一般设计风格一旦形成就基本贯穿他创作的整个阶段。此外, 国家、地域、文化传统的制约, 也是影响风格稳定性的因素。风格的发展性指设计师设计风格的形成往往有一个发展过程。而已形成的设计风格也会随设计对象的不同, 以及时代变迁、社会变革, 显出层级递进的发展趋势。

再次, 设计风格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特征。统一性体现在无论设计师处于什么阶段, 其设计风格都会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设计风格都统一体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表达方式等。设计风格的差异性则是因为设计对象的不同, 所处时代的不同, 或者设计使用范围、使用地区不同。设计风格的统一, 是具有细微差异性的统一;而差异, 是统一中的差异。

三、设计风格的理解误区

设计风格, 就是众多设计作品共有的特点。通俗地讲, 人们为了方便, 把具有同样特点的事物归为某种风格。笔者认为, 这只是一种权宜之策, 目的在于浓缩信息, 便于理解、记忆和归纳。

但是, 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容易让人失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以为某种风格就是此类事物的本质。因为定义风格的评论者可能会删减他主观认为不重要的东西, 大多数人可能会忽视设计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对任何风格都不能简单粗暴地妄下定义。设计形式类似不代表产生的思想相同。设计评论家以个人主观的角度评论设计作品, 而设计师的创作思想与评论家以为的意图之间必有间隙, 这间隙有深有浅, 有宽有窄, 但当一道道鸿沟叠加在一起, 就会使表象与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远。对于任何标签和定义, 都不能盲目地学习, 而应秉着研究求真的态度辨别取舍。

“设计风格”在国内的盛行是设计师、教师以及外行的“福音”。无论在设计公司, 还是教学课堂, 都能听到这样的话语:“我设计的作品是简约风格”;“这建筑是解构主义风格”;“我的作品是后现代风格”。每个“设计风格”的使用者都自以为了解这些华丽而简单的词汇。实际上,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他们对这些“设计风格”的了解就是脑中的几张图片和几种模糊的设计形式。这模糊的图片和形式就成了他们所谓的“设计风格”。

以建筑设计中的解构主义风格为例, “解构主义风格”在一些设计理论书中是这样被定义的: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 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 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 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 (美学、力学、功能) , 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 强调打碎、叠加、重组, 重视个体、部件本身, 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可以看出, 这个“解构主义”定义完全是在论述形式和手法, 这只是它的表象。但即使这样, 其表达也还是漏洞百出。从这个定义本身的观点思考, 任何后出现的设计方法都是对之前设计原则的批判, 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基本设计原则”。设计原则应该是以时代来划分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设计原则。我们现在的设计原则和20年前的不同, 和100年前的更完全不同。现在国内设计行业常讲的“以人为本”应该算是现在的一个设计原则, 而20年前很少有人提到这一点。

“用分解的观念, 强调打碎、叠加、重组, 重视个体、部件本身, 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任何新的设计想法的产生都是对旧有观念的一点点修正, 改进已有的部分形式, 或者利用已有形式重新组合, 形成新形式。“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 这些只是设计手法, 如果以设计手法来定义该风格的话, 以上的设计手法在其它的设计风格中都可以找到。“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这只是主观感受, 而任何严肃设计师的优秀设计都不会是真的支离破碎, 没有整体感。登峰造极的艺术都同样趋向完美, 无论表面看起来如何破碎和不合逻辑, 实际上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确定”的感觉也是靠不住的, 当你逐渐熟悉一个事物之后, 它最初给你的不确定感就会消失。库哈斯的“央视大楼”最初给大众的感觉非常震撼, 而现在人们对它的存在已经熟悉, 不确定感已经消失, 这个建筑已融入到当地人们的意识之中。逐渐适应新事物这是人的天性。

如果要给“解构主义风格”下一个定义, 恰恰应该是陈述种种手法和形式背后所暗含的思想。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伯纳德·屈米曾经指出:“建筑的乐趣在于空间的概念和经验意想不到的巧合, 在于建筑碎片在愉悦中碰撞和融合, 在于建筑文化被无休止地分解和建筑规则被超越。这里没有比喻的天堂, 只有不舒服和期望的不平衡。这样的建筑对学科性 (一般性的) 的假设提出质疑, 打乱了已经获得的品位和受人欢迎的建筑记忆。象征、比喻、空间压缩、逻辑建构——所有这些都消失了。这样的建筑是任性的, 因为它的真正意义不是效用或用途, 甚至最终的目的也没必要给予人们快乐。”[1]屈米从建筑存在的根源上给了人们非常规的回答, 这也是对解构主义风格的贴切描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不能盲从专家和权威, 不能盲目地使用“设计风格”一词, 应该独立思考、谨慎分析, 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设计风格, 才能在工作中恰当地运用设计风格, 才能走出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设计风格”的理解误区。

参考文献

现代城市公园设计误区 篇8

当前西文园林风格对我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致使欧美式园林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各地纷纷效仿, 而失去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和个性, 更主要的很多设计人员主观过分崇拜西方文化, 对中国文化继承不够, 认为西方的就是时尚、尖端, 全然不顾城市的文化内涵, 以及所建造的公园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的定位, 公园设计的理念方向感不准, 设计的作品没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环境特色, 更没有深刻体现该区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 甚至出现反季节种植、拆墙透绿等致命性错误。因此, 我们的园林设计师对各种园林风格不但要求其形, 还要求其神, 要在中国园林风格的基础上, 吸收欧美园林设计上的精华, 并结合当地独有文化, 开发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2 城市公园设计中人的因素

2.1 缺乏调查公众需求的研究

建造公园的最初动机是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 生存环境、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在现实公园设计中, 设计者缺乏对使用对象的调查, 缺乏对使用者的考虑, 不了解游览者的时间如文化层次, 没有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 设计公园并不是使用者真正想要的。公园游览只是留下了人类活动, 失去了公共空间景观精神的意义。事实上, 公园的设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必须继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调整我们的设计, 新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 从设计到施工, 并确保所建造的公园有价值。

2.2 决策者和领导的不正确干预

领导者或决策者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设计进行干预, 造成设计的公园有了个人色彩, 不切合实际。此外, 一些领导只在乎他们的政绩, 建造一些不切实际的园林建筑, 豪华倾向较重, 没有考虑到当地的经济能力和城市园林日常维护费用, 其次, 监管方在公园建造中缺乏有效的监管, 造成建设工程质量差, 在未来的损害过程迅速, 影响正常使用。再次是设计师本身的问题, 设计师没有把握好设计的规模尺度, 对公园设计的理解不够, 不明白公园设计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差异, 只强调设计理念和盲目追求档次, 不顾景观的实际效果, 结果是内置或与周围的环境, 或与周围的植被不合理的匹配兼容, 导致公园设计成为一个失败品。

3 只注重视觉上的形式美, 忽视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统一

现在公园设计流行“扎堆热”, 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 气派堂皇的形式美, 忽视园林建筑的内容和周围环境特点, 不考虑公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而一味追求高标准、高档次, 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又破坏了整个绿地的景观效果。首先是建筑设计造景过多, 公园的服务功能被削弱, 建筑喧宾夺主。片面强调建筑造景而忽视公园服务这一功能的重要性, 结果导致公园绿地中建筑多、比重大、破坏了自然的和谐美。并且建筑设计尺度大, 与周围小景观不协调, 给游人压抑不自在的感觉。其次,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有些公园在设计时过于强调某些功能要求, 扩大其经济效益的尺度。最后就是某些设计师过分宣扬自己的个性, 在设计中强调奇、险、新, 而在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又未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忽视公园的安全隐患。为此, 现代公园休闲建筑设计要注意慎重选址, 使其合理选址自然融入自然环境, 体现自然效果, 同时要巧妙处理, 因地制宜, 达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一致。

4 对园林植物随机配置, 忽略植物多样性

园林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 所以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 以及植物生长的形状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且只种植同一种植物往往会忽略生物的多样性, 也利于病虫害防治, 维持稳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生机勃勃有特点有特色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对于某些园林植物, 没有明确其具体的品种和规格的类型, 只注重其种类, 像许多园林设计作品中, 粗狂地定义为桂花, 玫瑰等, 但桂花大致可分为丹桂, 四季桂, 金桂, 银桂等, 玫瑰也可分为香水月季, 微型月季品种等, 对植物的笼统归类, 容易导致豆腐渣工程, 使用质量较差的品种, 肯定不可能实现其设计效果。

5 设计师缺乏社会责任感

走出音乐课堂创新设计的误区 篇9

在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在各学科争相进行改革创新的今天,如何从本学科开始进行创新,如何从本源上发出一枝新芽,而不是仅仅从方法上、手段上进行表皮更新,用新瓶装老酒,有待所有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士进行探索。笔者在音乐教育中,从音乐功能的角度,阐述了一个新的观点:希望音乐功能的拓展能从感性的角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闯出一条新路,使普通中学的音乐教育成为“感性解放”和“理性陶冶”并举的创新课。

创新,是人突破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音乐课的创新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一节音乐创新课的成功与否,除了教师本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手法等因素影响外,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可以这么说,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在近20年的工作中,我曾听过许多教师上音乐创新课,受益匪浅,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误区一:追求表面,流于肤浅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因为它是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它需要教师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深入研究、灵活掌握。但有的音乐教师对音乐创新实践的意义理解不全面,觉得只要音乐课热闹,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赶上了创新的潮流。由于肤浅地理解了创新,因此,在选题时出现较大的偏差。

表现一:创新内容单薄,留于创编歌词、创编动作上。创编歌词、动作并非坏事,遗憾的是,有的教师仅仅热衷于上述内容,而怎样让学生在听、唱、动想中领会并升华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却被抛在一边。事实上,从音乐教学的本质来说,意境的体验、情感的升华才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因此,创新的内容设计仅留于肤浅层面而未及根本。

表现二:创新方法机械,仅留于模仿层面。特别是老大难问题,如歌曲的纠错、歌谱的学唱等。笔者认为如果教师不喜欢与时俱进,不仅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学生不喜欢,自己也终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如大家说起歌谱教唱时普遍认为很难。针对这个问题,个人建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解决:一是个别乐句范唱学习,教师把个别乐句反复范唱;二是节奏学习,通过对节奏的击打、伴奏来学习;三是比较学唱,两三句乐句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找相同点和差异;四是旋律线学唱,教师或者学生自己画出旋律线来找高低起伏,纠正音高;五是乐器辅助,用竖笛、口风琴、钢琴等课堂辅助乐器来帮助学习。

误区二:片面理解“创新”内涵

表现一:以为创新即推翻传统的所有。有的教师对“创新”二字的把握不够准确,以为创新课就必须把所有传统的环节都改掉,如唱歌前不练声、歌曲难点不突出、忽略歌曲的演唱处理等,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环节的所谓创新。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为音乐作品的深情所感动、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满足和愉悦,这些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素质全面的提高,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相反,音乐教学中的枯燥技术训练、单纯理论性讲述等则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消极、厌烦等负面情绪。

表现二:以为越新越好而偏离音乐实质。创新不等于纯粹的标新立异,不管如何创新也不能偏离音乐这个主题。有位教师的选题是“音乐尺度的衡量”,整堂课他都在讲解音乐的度,怎么衡量,相差几度,甚至用尺子量。而且这个环节花去了将近25分钟,最后用在歌曲学习上的时间仅20分钟左右,让人误以为这是一堂物理课。《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表现三:以为创新就是表演化,使音乐创新教育成为“面子工程”。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不全面,主要是以课堂教学歌曲的数量和能否在各级汇演中获奖来衡量教师的工作。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也转向“新、趣、启、活”等要点上来,音乐课堂教学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担忧的现象,如音乐创新教育成为成果展示会。为了开好音乐课,一些教师将平时排练的舞蹈、学过的歌曲、组织过的游戏和教过的知识,通过精心的搭配拼装,按创新课的要求进行设计,教学中展示给人们的是环环紧扣的教学步骤、步步到位的创新环节。于是,听课的人喝彩,上课的人自豪,既顺应了学校领导的追求完美的意图,又体现了教师水平。除此之外,音乐课还被罩上了“虚假的外套”。老师上课的内容,预先在班级中操练多次,甚至对某些问题采取专人回答的“策略”。在如此精心的操练下,课堂效果是精彩绝伦、美不胜收。这种音乐创新课,强调的是学生熟练的技巧和完美的表现,撇开了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创造性体验和探索,忽视了学生在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情感中发挥创造的潜能,好看不中用。更有甚者,它助长了浮夸虚假的不良风气,无形中也让学生学会了弄虚作假。这种表演化的音乐创新课成了“面子工程”,其过于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将会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

误区三:忽略德育潜移默化的渗透

在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本身的需要。但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机地“随风潜入夜”式地渗透。音乐课堂是德育渗透的良好阵地,学生往往能在感受美妙音乐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接受德育教育,而不是生硬的说教。音乐创新教学在注重创新理念设计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学校是教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的第一线,若能把那些意义深刻、画面音乐赏心悦目的公益广告、影视片段作为素材,既可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创新课档次就提高了。

误区四:偏离主题,没有可操作性

创新课的设计应注重可操作性原则,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要超越师生的实际承受能力,二是不要在课前得做太多的准备工作。有一位教师上了一节主题是“摇篮曲”的创新课,整堂课教师围绕世界和中国的特色摇篮曲进行欣赏和演唱,令人耳目一新。可是其中有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唱《舒伯特摇篮曲》,教师是科班出身,声音十分好听,什么“声音要竖着走,气息要下沉”,要“靠后”,要“鼻腔共鸣”……她一直在做要求,却忘了她的学生才小学三年级,根本无法理解其中含义。还有一位教师上了一堂“大海啊故乡”的创新课。在课上,一个个学生在上课前要从教室外走入,身着漂亮的渔家服装,手里拿着大幅的丝带,跳起优美的民族舞蹈……试想,光是这些服装的准备和舞蹈的编排就该花去多少时间?教师是否能够每堂课前都去做这样的准备呢?笔者认为: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试着去创新,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可是无论怎么创新都不应该是空中楼阁。秉承传统是前提,一切创新都应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另外,要切实地论证操作的可行性,要知道假如没有可操作性,哪怕最漂亮的设计都是毫无价值的。

走出动画角色设计的误区 篇10

2009年10月份,我参加了动画专业的国家骨干教师培训,我国动画产业的现状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调查统计,20个孩子最喜欢的动漫形象,19个来自日本,中国只有1个———孙悟空。洋动漫对中国动漫市场的大肆进攻与占领,导致本土动漫市场逐步丧失,如何抵御这些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侵略已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而最本质的方法则是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但纵观国内近些年动画的发展,没有鲜明的动画角色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一部动画片中的角色形象的好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这部影片的成败,这个已经为大多数专业人士所认可。国内的动画角色设计存在多个误区,现对其一一剖析。

二、角色设计人员不专业

以前,国内做动画的大部分公司就只是“美工+编剧”而已,尽管近两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国内开设动漫专业的各高校院系有近百个,在校人数近万人,可存在着人才培训的“供”和“求”的矛盾,即教育与市场的脱轨:一是现在大部分动画公司缺少能满足其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企业成本去培养新招的动画毕业生。二是多数学生动画制作技术无碍,但是对剧本的理解能力不强,难以发展成为动画制作的创意型人才,而当前中国动漫界最缺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有创意的编剧、导演、策划及营销人才。这就造成大量动画毕业生找工作难,有的不得不浪费家庭几年来的教育投入而转行。

学生学不到真东西,跟目前的老师人员构成也有关系。根据一份官方的调查报告,现在大部分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师都是拼凑而成。此外,培训院校和机构对动画教学的理解和定位非常模糊,更让人担忧的是,部分动画培训教育变成计算机应用教学。要走出这个误区,教育机构须能够“走出去,请进来”。与动漫企业紧密结合,让动画教学体现其行业性、职能型。

三、角色设计追求复杂繁琐

目前社会上和动画的专业院校里面很多人痴迷于繁琐的绘画技巧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效果,却不知这样反而走入了误区。动画制作过程是有很多人共同参与的,造型简明易绘,才不至于在绘制过程中变样,动画片中的造型应该尽可能简单,才可以控制制作周期和成本。事实上只有一小部分不惜成本的高质量二维动画片才会采用复杂的绘画技法来加强画面以达到某种特定的视觉效果或者风格(大多数还要结合三维技术辅助),而大多数二维动画影片还是采用相对简化的造型风格,因为这样更易于动画片的加工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其衍生产品的制造(如玩具、日用品等)。很多技法纯熟的所谓“高手”,他们大多可以画一手高水平的“插画”,但是为动画片设计角色却反而力不从心了。所以建议这些朋友不要过于痴迷这些表面技巧,真正需要下工夫的是如何让简化的动画角色更生动、更有趣、更让人印象深刻。

四、模仿抄袭日式风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们提倡要勇于借鉴别国先进经验,但事实上很遗憾,借鉴变成了抄袭,目前国产的某些动画片确实就是因为角色造型直接抄袭日本的代表风格,从而导致整个影片风格与日本动画的风格过于相似而最终被观众所抛弃。而且坦诚地说,欧美风格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趋于“国际化”,不像日本风格有着强烈的区域性,与其模仿甚至抄袭日式风格,倒不如去借鉴“国际化”的欧美风格,至少这样不会引起国人的强烈反感。因为我们不希望看到中国人自己制作出来的是中国“日卡”。另外,说到中国的本土动画风格,其植根的沃土是中国连环画和民间艺术,以及国画、壁画、雕塑等传统艺术,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提炼出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中国的动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过辉煌,《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三个和尚》等大批经典的动画名作震动了当时整个世界,它们以其特有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使中国动画雄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中国画派。我们自己的家里有美味佳肴,为什么还要去捡人家的残羹剩饭呢?“师夷长技以制夷”,祖先早已经告诉我们解决之道了,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动画片的技法,但是绝对不可以步入直接照搬的误区,否则将会引起嘲笑甚至惹起众怒了。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作品中所匮乏的文化底蕴问题,因为一部失去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好作品的。

五、角色设计过于写实

国内不少动画创作人员在进行角色设计时往往追求“像”。固然,写实的设计风格具有亲和力,可拉近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但这也减少了动画语言的艺术魅力。在动画角色设定方面,角色造型的设计并不追求逼真写实的风格,动画角色形象的创作过程是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描述的角色外貌和性格特点,进行素材搜集、提炼概括和形象创造的过程。过程中要对大量的形象素材进行分解、集中、对比与统一。它是一个将朦胧的意识明朗化、将意念物化的设计过程。动画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符号,还具有深刻的内涵,包括人格魅力和气质因素。因此,形象设计不能只注重形象的外形与轮廓,还应该考虑形象的身份与性格。如《超人总动员》中弹力女超人的造型具有漫画式的夸张,但是又非常优美。她的臀部比肩部要宽,同时又有一双修长的美腿,这种卡通式性感的造型传神地显示出弹力女超人的性格特征。而动画角色动作的设计应具有夸张、幽默与戏剧性的特征,是生活中原生动作的提炼与升华,其设计风格除了要考虑各个角色之间的差别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与整部片子的风格相一致。

六、急功近利,忽视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里所谓的“细节”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繁琐、琐碎的东西,因为动画片中的造型应该尽可能简单,才可以控制制作周期和成本,这里说的“细节”是角色设计的严谨度与精确度。迪斯尼工作的严谨是很著名的,他们在设计稿里面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甚至连看似微不足道的部分都进行精确标注,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把下面的工作拿到世界任何地方去,也都会几乎没有误差。误差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若想做到很精细,就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与物力。而国人做事情大多好急功近利,喜欢耍些“小聪明”,“差不多”“还行”“还可以”,等等,正是这些小聪明导致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失败,中国有句古话:“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国内很多动画片的惨败正是应验了这句话,本来人物造型的设计就不是很严谨,再加上多个环节的谬差,最终几乎令人目不忍睹。

七、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拥有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我国也曾经拍摄出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前辈们能做到的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我们应加强学习,加强本民族的文化修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表现手法相结合,走出角色创作中的误区,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本土动画角色形象。

参考文献

[1]汪芳.浅析中美动画片角色设计之区别.

[2]邓哲云.本土动画片中角色群视觉形象设计之研究.

上一篇:会计文化下一篇:综合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