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

2024-11-27

西安鼓乐(共6篇)

西安鼓乐 篇1

摘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音乐专业院校的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员优势, 采取数字化的形式来参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本文主要就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保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西安鼓乐数据库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某社区、群体或个体所表达的, 符合群体期望并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旋律、节奏、和声、动作和器乐等艺术表现形式, 在其社区和群体中世代相传、与其社区和群体具有密切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由流变[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部分为民间音乐型, 是广大民众在不同场合表达个人精神需求的艺术形式, 是对各族民间音乐的传承, 对它的保护已经成为学术介的关注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检索等技术,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归类与管理, 以此提高检索的利用率, 实现以统一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2]。

2 音乐院校图书馆参与非遗数字化的优势

西安音乐学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校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珍贵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源, 在国内外都倡导大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无疑该馆做为音乐院校的图书馆, 参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定的优势。从2009年起该校图书馆就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主要通过图书馆丰富的音乐类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 针对教学科研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建《西安鼓乐数据库》为例来谈谈该馆是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参与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

2.1 资源的优势

图书馆是该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艺术实践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工作以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知识信息为主。该校图书馆历经60年的积累, 收藏有大量珍贵的西安鼓乐文献资料, 主要包括音频、视频、乐谱、磁带、CD、采风和图片等形式。

2.2 人员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有着较高的要求, 涉及的人员方方面面, 不仅要技术的, 而且要专业的, 不仅要文化领域、艺术领域的, 而且要计算机领域、信息领域等各行业的专家学者[2]。该校图书馆目前人员配置有正高职4人, 副高职5人, 中职3人;其学历结构为:音乐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5人, 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人, 本科10人, 专科2人, 人员队伍已形成以图书馆学、音乐学知识为主, 英语、计算机知识为辅的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能够胜任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音乐专业院校图书馆, 我们在利用本馆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的同时, 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依赖与参与非遗课题有关的专家学者。例如该校著名鼓乐方面的专家冯亚兰、程天健等教授, 图书馆通过数据库展示会的形式, 邀请专家从专业角度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把关, 并收集整理有关这些专家的论文资料来丰富数据库内容, 同时利用本馆的专业人才和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 直接参与选题《西安鼓乐数据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3 图书馆传承和保存的优势

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在申请非遗项目要承诺具体措施并加以保护, 其中就有保存和传承两条措施, 传承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和高校教育等途径, 而图书馆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网页、数据库、讲座等形式来发挥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的作用, 有利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和保护。而保存, 就是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去保存, 图书馆又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保存文献典籍作为使命, 千百年来矢志不渝。图书馆在保存文献的完整程度是别的结构所不能比拟的[3]。《西安鼓乐数据库》, 就是按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要求, 利用数据库的形式, 整合音乐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文苑集萃和乐谱资源等为一体的各种媒体数据库的形式, 将完整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网络资源的形式展现给广大读者。

3 西安鼓乐知识的概述

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及附近地区以鼓为主的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的民间器乐乐种, 它起源于隋唐, 历经宋、元、明、清以至今日, 仍然相当完整的保存着传统的曲目、曲谱、调式、乐器及演奏形式[4]。对“西安鼓乐”的保护虽然从地方到政府, 都在热议如何保护好西安鼓乐问题, 但音乐类的非物质遗产的保存相对其他类的非物质遗产的保存要困难的多, 要做好这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作, 就要求各部门联合起来, 发挥各自的优势去传承和保护。在2011年选择创建了《西安鼓乐》数据库, 数据库主要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形式来体现了“西安鼓乐”这一源自唐代、绵延千年, 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珍贵乐种。数据库的建立, 可突出我校学术科研特色、发挥图书馆的馆藏优势, 又可成为保护和传承“西安鼓乐”的教育基地。

4《西安鼓乐数据库》的主要内容

该数据库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 汇集“西北名族音乐研究中心”以及其他单位与个人的各类文献资源整合而成的[5]。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运用文字、录音、录像, 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的。该库目前所展示的西安鼓乐数字文献资源共分六大板块:简介、文苑集萃、音乐资源、专家学者、读者留言和西安音乐学院学术成果专栏。本库的主要精华体现在其中的文苑集萃, 专家学者和音乐资源三个板块来体现的。 (1) 文苑集萃:主要收集了报纸、杂志等报到有关鼓乐方面的专题新闻报道内容、涵盖1980年以来以西安鼓乐、长安鼓乐、西安鼓乐为题的学术论文和以西安鼓乐研究论文为主的学术著作。 (2) 音乐资源:主要含有出版物、油印本、手抄本和复印资料的乐谱资源;有出版物和采风资料录音资料的音频资源;有出版物、出访演出录像以及采风资料的视频资源。 (3) 专家学者:通过个人简介和学术成果的形式介绍了以该校冯亚兰、焦杰、程天健三位学者为主的鼓乐方面的专家和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公布的西安鼓乐传承人为主的西安鼓乐传承人。

5 数据库目前运行情况

西安鼓乐数据库在2013年3月通过验收结题, 在投入教学科研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动态性, 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 负责《数据库》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在不断续增添新项, 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随时和流通窗口的老师沟通交流, 及时查看流通窗口统计的读者需求信息和对数据库的建议和要求, 这样在续添、修改和补充都是有理有据, 使数据的内容更加完善, 更加突出的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6 问题和改进措施

该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也是在摸索和学习阶段, 为向同行学习更多先进的建库经验, 2013年12月特邀台湾师范大学黄均人教授来该校进行学术交流, 通过交流学习, 保存自己的优势, 补充自己的不足;“西安鼓乐数据库”在投入使用前召开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新建数据库展示会, 借鉴西安鼓乐研究领域和兄弟院校图书馆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指导, 专家们在对数据库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 也指出了数据库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西安鼓乐数据库”的完善补充指明了很好的方向。

6.1 数据库的检索不符合图书馆的检索规范

“西安鼓乐数据库”在投入使用过程中, 虽然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但从图书馆文献检索途径来看, 发现收集部分专家学者论文的出处、作者、备注等检索点来看, 不符合图书馆的检索规范、资源的组织揭示和检索要求。既然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图书馆的角度去自建数据库, 那么检索点就要符合图书馆文献检索途径, 为以后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统一的检索途径, 及方便读者的检索学习, 也方便保存和传承。

6.2 人员队伍的缺乏

对于专业院校图书馆来说, 人员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优势, 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来看, 在人员的配置上还需要调整, 因为作为音乐专业院校的图书馆, 该馆收藏有大量的原版乐谱文献资源, 对这部分的数字资源整合, 图书馆还缺乏这种既懂音乐专业又懂外文的专业人才。由于人才的缺乏, 对这部分原版乐谱的资源数字整合带来一定的影响。为在非议保护的工作中, 避免对原版乐谱的资源整合存在遗漏现象, 在以后的人员配备上要合理的引进既懂外文有懂专业的双向人才。

6.3 不够重视流通窗口传承作用的重要性

图书馆的任何资源, 不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网络资源的的投入使用都要通过流通窗口来实施, 作为学校图书馆流通窗口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窗口, 它既然担负着传承的作用, 也担负着宣传的作用。这就要求流通窗口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除了日常流通窗口的检索指导外, 也要加强业务学习, 随时了解和掌握图书馆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内容更新和动态状况。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和传承有关的数据库, 除了日常检索指导, 也要随时掌握数据库更新动态, 利用本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图书馆要不定期的给流通窗口的馆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 在工作中不断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流通馆员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安平, 王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著作权保护模式制度设计的思考.http://www.docin.com/p-256287513.html.

[2]王鼎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综述》http://www.snwh.gov.cn/feiwuzhi/zongshu/index.htm.

[3]郑晓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河北大学.

[4]西安鼓乐知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3bc 43c0100j7c3.html.

[5]西安鼓乐数据库.http://218.195.11.251/changan/[DB/OL].2014-03-07.

西安鼓乐 篇2

非洲鼓乐教学设计

唐山镇中学 胡丛

篇二:鼓乐教案

《鼓乐》练习曲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欣赏《鼓鸣盛世》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

2、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表演。

3、学生能积极参与到“鼓点节奏”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教学的重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

教学的难点:掌握鼓点的节奏。

教学用具:多媒体 鼓筷子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提出新的希望。

3、复习上节课:鼓点练习曲1和2。

4,、欣赏《鼓鸣盛世》感受二中鼓乐队的同学带来鼓乐的特殊魅力。动: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按节奏跺脚、击掌和身体的律动结合起来。a,听完说说你对鼓曲情绪的感受。

b,随着老师奏的主旋律,念一念下面 的锣鼓节奏。

5、要清楚前十六和后十六的区别,节奏的打法。巩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排数。

6、分组进行鼓乐表演。

7、课堂小结

篇三:鼓乐铿锵教案

鼓乐铿锵

连云港市海滨中学 崔传青

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

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绛洲大鼓和打溜子的打法。

2、过程与方法:欣赏代表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

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绛州鼓和打溜子钹的基本演奏技法

教学难点:关注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组织教学

一、导入:视频导入(课件播放鼓乐视频)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由红罂粟女子鼓乐团演奏的《中国龙》,乐曲通过变化丰富的灯光、振奋人心的鼓声为我们展现了蒸蒸日上的、闪闪发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龙的形象。这是一首中国现代鼓乐。说到中国鼓乐,它的历史非常悠久。鼓是最能表现激动热烈场面的打击乐器之一。在中国鼓乐当中,山西绛州大鼓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出示绛州大鼓图片)

二、新授

1.绛州鼓乐《滚核桃》。

说到绛州鼓乐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设立了绛州鼓,并下令创作乐曲《秦王破点兵》因此这个绛州鼓就成为山西当地的民间文化之一而名扬天下。绛州大鼓,鼓下有架,鼓后有夹板。夹板的作用是用来为鼓打基本拍的演奏者用各种演奏技法去表现乐曲。在绛州大鼓中有这样一首乐曲叫《滚核桃》。是最具代表性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听一下这首《滚核桃》,注意观察这段视频中鼓的演奏技法。等会我请同学们上来演示一下你所观察到的。(1)观看视频

这是由绛州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的一个农民鼓乐团,她们演奏的非常棒。就演奏技法来说我觉得《滚核桃》要比《中国龙》精彩的多。刚才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很多同学都认真看了。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出示幻灯片(绛州大鼓几种演奏技法)(2).体验、感受绛州大鼓的演奏技法。

老师总结了绛州大鼓的几种演奏技法

① 双手敲击鼓面

② 敲击鼓梆

③ 双手交替敲击鼓梆

④ 闷击

⑤ 双手交替敲击鼓槌

⑥ 刮击鼓梆(介绍核桃滚落在地面上的声音)

⑦ 单手滚奏

学生依次敲击,教师加以指导。

(3)介绍《滚核桃》结构并通过体验节奏、速度、力度变化感受其特点。一种演奏技法就能表现一种乐思,可见演奏技法整个民族打击乐器中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滚核桃》中除了演奏技法还有一个是非常有特点的,就是它的结构。

滚核桃的结构分为头身尾三部分。

(出示幻灯片)

《滚核桃》结构

头——身——尾

头:先听一边。问学生这段鼓乐有什么特点?速度、力度?

速度先慢再快,再由快到慢。力度上渐强再减弱。学生双手击掌打一遍 身:骨干节奏 ⅹⅹ ⅹ ⅹⅹ ⅹ ︱ⅹⅹ ⅹⅹ ⅹⅹ ⅹ ‖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与其再次的欣赏一边《滚核桃》不如我们自己来段袖珍版的《滚核桃》,“头”尾部用跺脚来变现核桃滚落的声音会比较像一些,“身”部用手击掌。骨干节奏打四遍,由慢到快。最后尾部再用跺脚来表示。

学生练习。

2.音乐常识之一——民族器乐分类 刚才我们欣赏了民族器乐中的鼓乐,同学们还了解民族器乐中还有那些乐器呢?学生回答

出示幻灯片 民族器乐的分类

拉弦乐器

弹拨乐器

吹管乐器

打击乐器

3.湖南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

① 介绍打溜子

今天我们除了学习鼓乐之外,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少数民族湖南土家族。出示土家族幻灯片。土家族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湖南的土家族的居民更是把玩乐器打高手,他们仅用两个锣两个钹,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演奏技巧,就可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许多劳动场面和动物形象。(出示幻灯片打溜子图片)打溜子

是由四件乐器组成,马锣、大锣、头钹、二钹。打溜子通常在婚礼、农民丰收等喜庆的场面演奏。

② 听赏《锦鸡出山》

③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打溜子的经典作品《锦鸡出山》。

锦鸡出山说的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春意盎然的下午,一群锦鸡在首领的带领下出来觅食。走着走着它们都感到又些累了,这时突然发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锦鸡们都争先恐后的去喝水。这是小溪边蹲着一只狐狸,正在用垂涎的目光看着锦鸡。接下来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发生了什么呢?同学们听,然后给我讲。

放音乐众御顽敌一段

请同学来说一说

教师示范乐曲片段引导学生想象情景

同学们有谁注意到老师的打法了吗?请学生上来演示

④总结打溜子演奏技法

闷打 亮打 侧打 刮边 揉打

在《锦鸡出山》中除了刚才我们欣赏的众御顽敌这一段中丰富的演奏技法之外,乐曲中还蕴含着一种音乐创作手法。比如这段《山间春色》节奏 ⅹⅹ ⅹⅹ |ⅹⅹ ⅹ | ⅹⅹ ⅹⅹ |ⅹⅹ ⅹ | ⅹⅹ ⅹ | ⅹⅹ ⅹ |

我们来打打看,看看有什么特点没有?教师打一遍学生跟打。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打手,一组打桌子。两组交替打节奏

问:这组节奏有什么特点?上下句节奏一样,节奏越来越简化直到最后只有一拍 ⑤.介绍螺蛳结顶创作手法。

所谓螺蛳结顶是指将原有的乐句逐步紧缩,直至最后形成简洁的顶端。刚才我们听了《锦鸡出山》两个段落,现在完整的听一遍,当听到熟悉的节奏时跟着音乐打。

(出示结构图)

听音乐。4.介绍清锣鼓和鼓吹乐概念

我们今天听了两首乐曲,这两首乐曲都是属于清锣鼓。什么是清锣鼓呢?在民间把纯打击乐曲称之为清锣鼓。清锣鼓又是鼓吹乐的一种。鼓吹乐有哪些呢? 鼓吹乐指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为重要的乐种。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体验了清锣鼓的独特魅力,向这样优秀的民族器乐曲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平时都很喜欢带有流行因素的音乐,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才是我们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我们民族音乐和中华传统文化都在期待着你们能够把他们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篇四:_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欣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简单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感受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学生根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实践活动。

四、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童谣》的旋律谱。

(二)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简单创编打击乐作品。

六、教学过程

篇五:非洲鼓乐教案

高中音乐课教案

音乐科组:陈尚民 课题:非洲歌舞音乐

课型: 欣赏课

教学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方面:

1、高中音乐新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2、音乐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学习的本身是创造。

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的设计学生律动及创作活动,让鉴赏课不再单一不枯燥,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以 布隆迪《鼓舞》作为学习、探索的重点,并进行模仿非洲鼓的节奏练习。

2、通过自己动手做草裙,体验和理解非洲文化、音乐、舞蹈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

教具准备:鼓、课件、音响设备、皱纹纸、透明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成龙电影《我是谁》非洲歌舞片段。

设计意图:以成龙电影为导线,走进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那丰富、多变的节奏;自然、古朴的旋律;清脆、重叠的鼓乐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欣赏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走进非洲音乐

(一)、非洲音乐---鼓

1、关于非洲音乐知识,非洲鼓文化的知识在前一节课已经布置一位同学收集和整理资料,由他为大家做“专题汇报”。

2、教师总结: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者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在非洲,鼓既是音乐又是语言。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得上的。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并展示出来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了

解非洲鼓的特点及简单的演奏手法。同时使学生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

作用与地位。同时在非洲民族民间舞蹈中,学生还体验了非洲人民优美、古

朴的舞姿;奇异的装扮和色彩,反复、呼应的吟唱方式。充分感受了非洲歌

舞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二)、非洲音乐----节奏

1、欣赏非洲音乐《鼓舞》。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验节奏特点。

(1)、在聆听布隆迪的《鼓舞》时,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模仿。用手指轻轻地在凳子上做模拟练习。

(2)、教师总结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及典型的节奏型。并以课件展示节奏型。让大家一起练习一下这几小节的节奏。

2、节奏模仿:学习几组典型的非洲音乐节奏。(见课本拓展与探究第一题的谱例),这六条节奏型,学生分组自选一条或几条进行练习。每条可以做反复练习。分条练习后,可做逐组连续的练习(一组演奏一条后,另一组不间断地接着演奏另一条),做节奏练习的道具在课前先布置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完成,(用矿泉水瓶装点沙或米)。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能亲身体验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独特的魅力,这是一种参与活动的尝试,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感到新奇,可能效果不甚理想,重在参与,不必要求过高。

(三)、非洲音乐、舞蹈、装饰、----情境模拟

1、活动安排:把学生分成四小组。每一组选出五个代表扮演部落成员,其他学生在10分钟左右把5个同学装饰起来,用五颜六色的皱纹纸做做草裙,和头饰,比比看看哪一组做的最好。

设计意图:改变高中音乐课单一的欣赏与分析,开展学生的音乐创作与律动活动,调动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

活动。学生的律动与创编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四、小结部分

探寻《集贤鼓乐》 篇3

一、“鼓乐”源远流长

1、宫廷音乐离宫演, 从此流传到集贤:

终南山, 亦称中南山, 因其处天之中, 都之南, 故称中南山。山下有一镇名曰南集贤。魏晋南北朝时有十名道学高人在十老洞研究道学, 后建十老集贤馆, 因此名村。

南集贤地处关中平原、秦岭脚下、风景秀丽、人口密集, 群众素好文化。距古城西安70余公里, 楼观台东5公里, 此地乃古丝绸之路的南官道上重要驿站。

历史音乐久有影响:周穆王西游经过这里, 在玄池演奏音乐, 史称玄乐。秦建长场宫于村北, 秦王沿秦岭游山玩水, 狩猎, 常来此安歇并演奏音乐。汉代扩建皇家公园上林苑于村北、村东一带建成五柞宫、葡萄宫、射熊馆等, 又扩建了长扬宫。皇家乐队于宫中演奏。魏晋南北朝时, 村西南的楼观成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道教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以此为中心。隋文帝在玄池建仙游宫, 唐代改建为佛教圣地仙游寺, 此间佛教乃宫廷音乐经常演奏。《周至县志》、《长安志》、《册府元龟》等记载, 开元年间, 玄宗皇帝调所辖京机《衙前乐》上京演奏, “集贤鼓乐”是为周至县衙前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史之乱, 唐王仓皇南逃, 乐工追赶, 大部流寓楼观, 集贤一带。唐宪宗 (805-806) 时期, 白居易任周至到尉, 曾两次来集贤培训乐工。武德九年二月十五日在楼观封老子为圣人, 建成规模宏大的宗圣宫。以后唐王九次来楼观朝圣, 途径集贤, 每此必带乐队演奏宫廷音乐。

武德六年 (公元623年) , 南集贤为东瀛和西社两部分, 当时是皇室大型宫殿区。据苏轼《东坡全集》诗注:东瀛是唐景云 (710-711) 年间玉贞公主及其妹出家修行, 皇帝、皇后来此探望的行宫, 西社是平民的聚居地, 因中南山风景迷人, 皇族沿途游山玩水, 闲时由西社人负责奏乐。所奏音乐专供皇族欣赏。

2、朝代更替风云变, 王柞宫仍弄管弦:

南集贤在秦代乃秦王行宫, 此宫北十里有射熊馆, 西北方二十里有百竹园 (今司竹乡) , 秦末农民起义, 至汉代, 此宫仍保存完好无缺。汉武帝时 (前140-前87) , 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 是西汉的极盛时期, 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此时, 统治者改组和扩大了音乐机构“乐府”, 使其更大规模地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并利用民间音乐创作新曲, 以供统治者了解民情, 巩固统治和奢侈享乐之用。因而, 大批宫廷乐师来集贤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并与当地乐师进行交流、演奏。在乐府里, 来自各地的相和歌、鼓吹、百戏等汉族民间音乐和西北、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提高, 产生的“相和大曲”乃唐代大曲的先声。

东汉时期, 相和歌、鼓吹等民间音乐相继发展。公元二一九年开始了魏蜀吴三国分立的时期, 后来西晋取得了暂时的统一。直至公元五八九年才统一于隋朝。这个时期, 随着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 曲颈琵琶、筚篥、羯鼓等乐器得到了广泛应用。五柞宫里出现了庞大的乐队, 音乐已有了很大的改进, 打击乐器种类繁多, 吹管乐器也有了相当大的规模。集贤鼓乐今天保留的乐器里仍有琵琶、筚篥、羯鼓等, 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五柞宫里的音乐仍有着相当大的规模。

3、盛唐燕乐最辉煌:

(1) 东西兼并韵味变, 民族融合风格鲜:

唐代大曲简称“大曲”。它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 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音乐。唐代各民族音乐的进一步交融为唐代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最为方便的条件。此外, 地处祖国东南、西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音乐也陆续传入内地。唐代歌舞繁盛, 武德初年延用隋制九部乐 (清商、西凉、高丽、天竺、龟兹、疏勒、安国、康国、礼毕) , 去掉礼毕而增燕乐为其首, 仍为九部。贞观16年又改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西凉、高丽、天竺、龟兹、疏勒、安国、康国、高昌。唐人把燕乐列为首是因为常在飨宴开始时和配合典礼仪式时演奏, 可见其重要, 并按民族国家划分十部后, 到了唐玄宗时期 (712-756年) , 则按演奏形式分为“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立部伎和坐部伎皆奏歌舞音乐。今天的集贤鼓乐仍保留着当时的这一演奏形式, 分为坐乐和行为。

(2) 皇帝爱好是关键, 风雅音乐鸿基奠:

唐玄宗时期, 演奏分坐、立两部, 属于坐部乐的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八曲, 属于立部乐的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六曲。此时期, 为了适应朝野尽情享乐的需要, 还设立了《千秋节》等节日, 届时从中央到地方文武百官放假三日, 欢歌宴舞, 并调京机衙前乐上京演奏, “集贤鼓乐”也在其列。

唐代音乐机构庞大。唐初, 在西京长安, 在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太乐署和教坊等中央音乐机构。唐玄宗本人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善于羯鼓, 并作有大量音乐, 为了演奏方便设在长安宫中的梨园, 主要表演法曲, 并试奏其作品, 另一个梨园设在长安的太常寺里, 称为“太常梨园别教院”, 主要试奏艺人们创作的法曲, 还有一个梨园设在洛阳的太常寺里, 称为“梨园新院”, 主要演奏各种民间音乐。据说南集贤村北的“圣寿寺”是当时坐乐法曲《圣秦乐》的诞生地。

唐玄宗曾经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 享乐主义思想的奢侈腐朽膨胀, 逐渐使其变成了一个沉湎声色的昏君。开元二十八年的温泉宫召见寿王妃杨玉环是其溃败的导火索, 进而爆发了安史之乱, 在其毫无战斗准备的情况下, 仓皇南逃, 虽让杨玉环作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替罪羊, 但玄宗一路狼狈不堪, 至成都时只剩下随从一千三百人员。安史部将封住秦岭山口要道, 大批教坊、梨园乐工追赶唐王, 听说无路可逃时, 只好流落到集贤、楼观一带暂时避难。

4、隐迹销声民间藏, 融合继承和发扬:

“安史之乱”以后, 宫廷音乐机构虽渐恢复, 但流落民间的宫廷乐师大都隐藏起来, 他们和当地平民百姓一起闲时练乐, 忙时耕作。南集贤鼓乐在此时期保留在原有水平上。内容上把民间音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念词、耍曲、套词等出现以后为日后的音乐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从汉末以来, 随着正统儒学的崩溃, 道教和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日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唐统治者鉴于隋代复亡的教训, 实行佛、道、儒三教并重的方针, 把它们作为思想上统治人民的工具。在三教中, 以佛、道两教最为重要。唐太宗拜道教师圣李耳为祖, 并常来楼观宗圣宫祭祖, 途径集贤村圣寿寺, 演练一番才去楼观朝圣。因此, 每逢农历二月初十日, 楼观台人群密布, 宫廷乐队演奏大型歌舞音乐。集贤鼓乐在此时期以民间音乐为主, 并与其它地方外来音乐交流广泛。到了宋元明清, 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集贤鼓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室内坐乐, 并且按曲式结构划分成为前部和后部两大部分的大型套曲 (如上图) :

这种曲式是前后部套曲的完整形式。其中法鼓段 (简称鼓段) 是前部的主体, 它是打击乐与吹奏乐的合奏乐段, 套词是后部的主体:有南词八套、北词八套、内八套、外八套之分。现存于南集贤的清代手抄本鼓乐谱仍完好地保留着这些曲目。

5、藉道教壮大振兴:

隋唐音乐为封建社会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 特别是唐代音乐文化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集贤鼓乐在其发展变化当中, 受宫廷音乐影响极大, 乐师的互相学习, 乐谱的传抄, 乐器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演奏水平及技巧的提高等, 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进。

由于战乱使宫廷音乐受到一定的影响, 集贤鼓乐在此向民间发展, 它吸引了许多民间曲子和音乐素材。因其地处道教发源地楼观台东五公里, 因此与道教音乐有着密切联系。

安史之乱以后, 政治腐败, 民不聊生, 两税法加重了农民负担, 宫廷燕乐停滞不前, 道教音乐迅速逢勃发展, 楼观台作为《道德经》的诞生地, 其音乐文化很有特点。这对当地的民乐、民间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此间流行的道情和长安、富平等地的道情有着显著的不同, 演奏时所用鱼鼓、尖板等, 还保留了道教音乐中的乐器。曲式、调式也都保留了道教音乐的风貌。尤其是道情的拖腔, 突出地体现了道教的特点。道情戏演唱的内容, 大都和道家有关, 其中不少都是关于八仙的戏。正因为道情和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道教在当地戏曲中的地位最高。每年阴历二月初十古会, 要请大家前来助兴, 唯有道情演唱人员在台上高座, 而且每次必先唱道情, 道情未唱, 其他戏不能开台。这里有名的就是“集贤鼓乐”了, 它和道教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甚至有的曲目完全相同。所用乐器:笙、管、笛、梆子、云锣都和道教音乐一模一样。因此, “集贤鼓乐”在当地也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唐代道教受重视, 集贤鼓乐也得到了宏扬和发展。

二、鼓乐百年传承

1、传统音乐受冷落, 民间音乐得发展:

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作为封建统治象征的雅乐, 由于恪守古制而严重脱离群众和现实生活。这些音乐除了用于封建统治者的祭示活动外, 在群众的音乐生活中已完全丧失任何实际影响和意义了。尽管历代的统治者通过种种努力想使之“复兴”, 但他们始终无法改变其衰亡的命运。

各种被封建统治者所岐视和压制的民间俗乐, 正由于是来自民间和源于人民的生活, 它们无论从题材内容, 还是体载形式和风格等方面, 都愈来愈丰富多彩。到清代中叶以来, 封建社会逐步解体, 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高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剧院的建立, 以及交通运输的逐渐发达等, 民间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又得到了比以往更加迅速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 特别是民族器乐在各地都发展的非常壮大, 其中各具特色, 不同组合的器乐合奏也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清末民初时期, 为了适应民间婚丧喜庆, 宗教节日及其他典礼场合的需要, 在各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 形成的多种风格特色的民间器乐合奏, 其中最著名的鼓吹, 也就是“集贤鼓乐”、“西安鼓乐”等器乐合奏在当地极富盛名。

2、乐器曲目种类多, “坐夜”口传得继承:

“集贤鼓乐”演奏乐器以笛子为主, 笙与管为副, 打击乐器则有音色不同的座鼓、战鼓、长鼓、独鼓、钹、铙铰子、钗子、大锣、马锣、小云锣、双云锣、梆子等。笛子分头笛、二笛。管又分头管、二管, 笙也分头笙、二笙等。不同乐器的“列曲”合奏、演奏起来利用不同音色对比, 很有特色。“集贤鼓乐”所演曲目作为室内坐乐著名的有:正宫《端正好》, 中吕《粉蝶儿》, 南吕《一枝花》, 商调《集贤宾》等, 在俗语乐方面有《道情戏》、《将军令》、《十美女进膳》等等。这些曲目从演奏形式上分坐、立两部, 大型套词全由旋律乐器演奏, 与打击乐、吹奏乐并重的鼓段是其一大特色。前后部的速度、节奏、旋律、配器上都有不同的变化。因此, “集贤鼓乐”在此时期无论从曲体组织, 配器手法与旋律发展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集贤鼓乐”在继承方面有一大批传人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吹管乐器中笛子的传人有:孙耀先 (1862-1946) , 段兴邦 (1885-1961) , 张定邦 (1916-1976) , 田富升 (1916-1992) , 黄金印 (1921-) 。笙的传人有:蔺升70余岁, 张贵 (1921-) , 王茂雄 (1917-1961) , 马增德 (1914-1993) , 田尚达80余岁等。管的传人:田育春 (1919-1984) 。打击乐器类有:田发 (1905-1987) , 张振华 (1909-1984) , 蔺保乾 (1909-1991) , 蔺全录 (1929-2007) , 张有明 (1901-1965) , 以上这些传人均在集贤村有据可查。他们的努力继承与勤学苦练才使“集贤鼓乐”流传于如今。

据当今“集贤鼓乐”的司鼓田中禾 (1943-) 的师父张有明临终前对他讲:“集贤鼓乐”在继承中是通过“坐夜”的形式来传授的。所谓“坐夜”就是所有老师傅带着新人整夜练乐:一部分人先吹练, 一直吹练睡着了, 另一部分人接着吹练, 从天黑直到第二天天亮, 称为“坐夜”。在学习中, 由于记谱古老, 所用工尺谱难于辩认, 就用口授, 师傅们背, 徒弟们跟着背念, 直到背诵熟悉才来演奏。

这种学习形式直到现在亦是如此。从旧社会开始直到解放前的那段时间里, “集贤鼓乐”有政府分的山, 也有地, 有公房, 有灶。所以他们靠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生存。生产队时, 他们练乐, 生产队还有工分保证, 冬天有山里人送柴取暖。这些都是“集贤鼓乐”得已流传的物质保证。

“文革”时期, 破四旧, “集贤鼓乐”被认为是牛鬼蛇神, 封建迷信被查封, 大批乐师因此含恨与世长辞, 大量乐谱被焚烧, 乐器被砸坏。就在这种情况下, 打击乐高手张有明师父对其徒弟田中禾讲:鼓乐靠你了, 别人可以不练, 不记, 你不能。因为鼓乐要靠司鼓传承, 说罢含恨而去。“文革”给“集贤鼓乐”带来的巨大灾难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3、“集贤鼓乐”近况:

“集贤鼓乐”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保留, 并于当今能于世人见面, 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热心传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使集贤人为之一振, 他们重新把祖先留下的伟大事业振兴起来。可是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 时兴时衰。直到1992年, 田中禾老师把村里人召集起来, 苦口婆心的传授“鼓乐”, 在保留了历史原貌的基础上, 又增添了许多新人, 终于把“集贤鼓乐”发展壮大成拥有160余人的规模, 也因此获得了不少殊荣。

“集贤鼓乐”乃隋唐风韵, 被西方人称之为“古代东方的交响乐”, “华夏之瑰宝”。1979年陕西省群众文艺调演, “集贤鼓乐”在咸阳与观众见面。1987年“华夏之声”音乐会, “集贤鼓乐”又进京参演, 受到中外友人的一致好评。1998年西安市“红五月”音乐会又为“鼓乐”设立专场, 集贤西村鼓乐社一举夺魁, 并参加了颁奖晚会的精彩演出获得特等奖。近来, “集贤鼓乐”又不断提高演奏技能技巧, 大胆创新, 又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 英国专家宗斯弟前来, 德国柏林电视台一行六人前来录音录像, 并邀请其参加亚太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年会。西安交大三十几个国家70余名留学生专程前来聆听“集贤鼓乐”。2008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父亲田中禾被文化部授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传承人。

由于“集贤鼓乐”近年来靠村里人自己不断发展壮大, 勤学苦练, 加上部分媒体的报导, 因此逐渐被重视。可是由于经济困难, 他们只能过着苦上加苦的艰难日子, 就连修理乐器的费用也无着落。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员, 也是“集贤鼓乐”里管子演奏的唯一传人 (田育春老先生的孙子) , 我也因此付出了许多, 但只是微乎其微。我本人大声呼吁:愿天下人把“集贤鼓乐”看成“国宝”, 大力扶持, 让千年真音以惊世人。我相信:“集贤鼓乐”会有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史略》吴钊刘东升

[2].《中国古代音乐史》陈四海

[3].《读史方域纪要》顾祖禹

[4].《周至县志》

[5].《西安鼓乐释译》李石根

[6].《唐代音乐与古谱译读》叶栋

[7].《交通史》《册府元龟》

[8].《长安志》

[9].《旧唐书·音乐志》

[10].《新唐书·礼乐志》

非洲的鼓乐文化 篇4

非洲的鼓乐文化

遥远的非洲是那样的神秘,在那片黑色的土地上,也许还有一角未曾留下人类的足迹;也许某个部落的人们根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经常苦于语言的障碍而无法与他们沟通.但是如果你懂得鼓语言--世界通用的`语言,你便可以走进神秘的非洲,走进另一个世界.音乐可以拉近陌生人的距离,而黑人的鼓音乐不仅如此,透过它你还可以了解他们那奇特的文化.

作 者:张姝佳  作者单位: 刊 名:乐器 英文刊名:MUSICAL INSTRUMENT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西安鼓乐 篇5

一、民间班社逐渐衰落

民间班社是一种依附于乡村文化背景的原生形态, 在当地历史悠久, 曾经辉煌一时,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昔日的辉煌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 留下的唯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息。

民间班社逐渐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 (1) 首先是经济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增强, 艺人们对民间班社那种无偿服务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接受。这是造成民间班社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新绛县鼓堆村的采访中, 许多民间老艺人都讲到过去鼓乐非常好, 喜欢打鼓的人很多, 套路也特别全, 但是现在不行了, 现在的人都要挣钱, 而学打鼓费时而且挣不到钱, 所以就没有人学这个了。 (2) 其次, 由于教育的普及, 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思想觉悟普遍提高, 一些封建社会的迷信活动失去吸引力, 再也兴不起来了, 像鼓堆村每年的迎神、送神仪式活动已经不复存在。为之服务的一些纯祭祀性的民间艺术表演相应受到冷落和抛弃。民间大型的锣鼓表演也就是每年的春节闹社火, 虽依然红火, 但是比起历史上的鼓乐表演却逊色多了, “赛社活动连年不断”已成往昔。 (3) 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电视、电影等现代传播媒体已普及, 甚至有相当多的家庭装上电脑,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们的审美观念正在改变, 五彩缤纷的现代艺术表演强烈地吸引着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使许多人对传统的锣鼓艺术失去兴趣, 这也是民间锣鼓衰落的一个原因。

二、民间半职业锣鼓队蓬勃发展

相对于民间锣鼓班社, 民间半职业锣鼓队指的是那些广泛活动于当地及周边地区城乡各种场所的锣鼓表演团体, 他们是看到市场需求, 专门从事商业演出的表演团体, 平时干农活, 定期排练。他们无需演出执照, 也无需固定于什么地方演出, 而是流动于各种场合, 如开业庆典、大楼竣工庆典、广场演出等等, 相对于民间原生态锣鼓, 他们则适应市场的需求, 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在原生态基础上已经呈现出一些变异。以新绛县三泉镇南平原村柴元胜组织的“绛州八音会”为例, 他们将当地的锣鼓和吹打融合在一起, 并且吹打中出现了当代流行歌曲, 在锣鼓演奏上吸收了现代的技法, 演出中有吹有打、有传统曲牌也有现代流行歌曲, 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 受到人们的欢迎, 调查中得知他们不仅演出场次多 (每月1 8——2 3场) , 并且酬金也很高 (每场2 0 0 0——3 0 0 0元) , 不仅在本地演, 而且频繁应邀到周围县市演出, 影响非常大。其他的锣鼓队也都有这方面的特点, 以新绛县王庄村的锣鼓队为例, 锣鼓队的规模比以前大, 并时常从外面请专业老师来辅导, 在队形、服装、表演上都吸收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目前, 当地最红火的就是这种变异了的锣鼓表演, 他们广泛活动于当地及周围县市, 演出市场很好, 受众面也较大。

三、艺术型的鼓乐艺术团影响最大

如果说民间半职业锣鼓队为了迎合市场, 在原生态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异, 那么这种近似专业性的鼓乐艺术团则是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创新的职业艺术团体, 他们旨在使绛州鼓乐创新成一个全新的属于艺术化的音乐。他们广泛与全国各地的专业艺术家合作, 对原生态绛州鼓乐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乐器配制在原来的鼓、板、锣等打击乐器基础上加入了民族吹管乐器和丝弦乐器, 甚至还吸收了具有定音性质的小排鼓。演奏曲目均是在原生态基础上经过专业艺术家提炼、加工后的作品和音乐家创作的作品, 演出形式也由原来的广场表演逐渐转化为舞台表演。他们所做的每一种尝试都是难能可贵的, 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既不失传统韵味, 又有很高的艺术性, 受到国内外各阶层人士普遍欢迎。这样的团体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上海东绛州鼓乐艺术团”、“蓝天鼓乐艺术团”。尤其是“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被誉“国之瑰宝”、“华夏第一鼓”。

1、绛州鼓乐艺术团的成立

上个世纪8 0年代, 新绛县文化馆馆长王秦安在与同事下乡搜集民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意外发现了极具价值的锣鼓艺术, 并且了解到这一艺术在当时濒临衰亡, 决定亲自下乡搜集、整理, 保护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为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1987年6月, 山西省政府在太原举办首届“两会一节” (经济洽谈会、贸易促进会和民间艺术节) 。要求各县选有地方特色的节目赴太原表演, 王秦安抓住这一时机, 召集全县各乡村20多位民间鼓手, 组成了“新绛县农民锣鼓队”奔赴省城。演奏所用曲目是从新绛民间搜集整理出来的、鼓乐团集体讨论、由省歌舞剧院王宝灿等执笔的《秦王点兵》和王宝灿、郝世勋执笔的《滚核桃》, 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荣获金奖, 并应邀参加1988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龙年龙乐音乐周”。他们精彩的表演在北京引起巨大轰动, 得到观众及专业人士高度的评价, 多家媒体竞相报道, 《北京音乐报》 (1988?1) “深厚的传统在新的生活土壤中延续下来, 仍然是那么根深叶茂, 真是龙腾虎跃般的茁壮强大的生命力”。1月3 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由音乐周选出来的优秀节目组成的闭幕式演出, 他们是这场演出中唯一的民间团体, 受到极大关注。著名音乐家李焕之称赞他们“它那宏大壮观, 气吞山河的气势, 实在令人赞美不已……”。之后, 在“新绛县农民鼓锣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 王秦安任团长。

2、绛州鼓乐团的发展

绛州鼓乐团发展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在当地的发展与2000年以后在上海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 (1987年—2000年)

乐团从建团之日起, 为了迎合时代, 对传统的绛州鼓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提出“源于传统、高于传统”,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全团人员在团长王秦安带领下, 齐心协力, 艰难拼搏,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全国性的重大比赛中屡获殊荣。

绛州鼓乐团在此期间曾多次受邀出访演出, 所到之处, 无不引起轰动均获巨大成功, 马来西亚元首、丹麦女王等亲自观看, 并上台接见演员。

演出的成功令人喜悦、令人兴奋, 然而伴随着喜悦和兴奋的却是惆怅与无奈。虽然鼓乐团成立以来屡获大奖, 名声大震, 经济上却一直处于困境:

绛州鼓乐团每年需要支出的费用总额大约3 0万元左右, 其中包括:团大院租金、水电费、工资支出、制鼓的开支等。

乐团的经济来源, 仅靠演出收入、出售乐器、获奖所得奖金、C D唱片的稿酬, 不足以支付正常的开支, 再加之乐团的特殊情况, 如乐器体积庞大、运输成本高、损坏率高、人员多、消费大等多方面情况, 使绛州鼓乐团的发展举步为艰。

为了摆脱资金上的困境, 使乐团的发展无后顾之忧, 他们也曾希望通过县政府获得继续发展所需的经济上的支持。但9 0年代的新绛县总人口2 9万, 农业人口占近2 6万, 占到9 0%,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 0 6 9元, 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2 4 1 1元, 农民家庭年纯收入8 0 3.4元, 乡镇企业不仅数量少, 而且规模不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 政府也无能为力。

这使乐团一直处于窘境, 如1 9 9 8年的1——4月份, 连续几个月团员领不到工资, 大家情绪低落。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经过领导的慎重考虑, 顶着巨大的压力, 毅然决定在新千年举团南下, 进驻上海, 在这个繁华的大都会寻求新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 (2000年至今)

初到上海之时, 乐团极度困难, 每人每天五元的生活费都保证不了。但全团上下毫不动摇, 刻苦训练。终于有一个台湾房地产开发商让他们参加开业演出, 这次演出非常成功, 使绛州鼓乐团名声大震, 凭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团员们精湛的技术, 征服所有观众, 在上海这个芭蕾舞、歌剧盛行的国际大都市站稳了脚跟。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外事活动, 走进大剧院……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采访中, 王团长告诉我现在他们每年的演出场次都在1 5 0场, 甚至更多, 仅演出一项收入突破1 0 0万元。在经济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 绛州鼓乐团也获得大量的荣誉, 并且在影片《花好月圆》、《满汉全席》和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中担任锣鼓表演。

山西省阳高县滑家鼓乐班调查分析 篇6

一、滑家乐班的内部结构

滑家乐班是山西省阳高县杨家堡村一个非常著名的民间鼓乐班, 其精湛的演技、独特的韵味使得滑家乐班声闻四海, 2002至2006年先后到美国、英国、荷兰访问演出, 乐班班主滑银山被国外媒体称为“吹破天”, 并且与其子滑磊被聘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特邀访问艺术家”。其深厚的精湛技艺与其乐班悠久的历史息息相关。

(一) 乐班的传承历史

滑氏远祖滑玉和, 系明成祖永乐年间被贬与大同地区的乐户, 这种独特的身份, 使其具有了旁人无可比拟的技艺优势, 从而代代相传, 直至今天.从有记载的第十一代传人滑九行开始算起, 已经经历了16代, 180多年。现传承谱系如下:

第十一代传人:滑九行生于1823年, 卒于1873年。第十二代传人:滑柱, 生于1947年, 卒于1923年。第十三代传人:滑生堂, 生于1887年, 卒于1962年。

第十四代传人:滑发, 艺名“唢呐王”, 生于1915年, 卒于1986年。

第十五代传人:滑银山, 生于1946年, 卒于2010年。艺名“吹破天”。2002年6月带滑家鼓乐班赴美国演出, 2005年6月带滑家鼓乐班到英国演出, 2005年11月带滑家鼓乐班到荷兰演出, 均在国际上受到音乐界的关注和好评。

第十六代传人:滑磊, 生于1981年, 现为滑家鼓乐班班主。随其父亲华银山先后去过美国、英国、荷兰演出。

(二) 乐班的现有人员构成

自2010年滑银山去世之后, 子承父业, 其子滑磊成为顶梁柱, 担当乐班班主, 其乐班人员固定的有五六个人, 临时搭配组合的有十几个人, 这些人平时在家务农, 遇有事宴则集体走街串巷, 其规模各不相同, 尤其是随着事宴主家酬劳的多寡相关, 较大规模可以是两三个乐班联合完成, 一般的规模通常是五人左右, 包括唢呐 (1-2人) 、笙 (1-2人) 、电子琴 (1人) 、板胡 (1人) 、戏鼓兼磕板 (1人) 等, 另外再加歌唱演员 (2-4人) 。

这些乐队的组成人员的, 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能够同时会演奏好几种乐器, 尤其是两把唢呐的搭配组合, 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和声效果, 这是艺人自己不由自主的吹奏, 他们实际上不知道什么是和声, 但是却吹出了和声的艺术效果, 在一次次的事宴的磨练摔打中, 在口传心授的记忆中, 创造了高超的演奏技巧。

二、滑家鼓乐的艺术特征

(一) 乐器

滑家乐班演奏乐器主要有吹奏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三类。

1、吹奏乐器

唢呐, 俗称喇叭。唢呐不论大小, 皆由哨子、芯子、气盘、杆子和碗子组成。唢呐分为大、中、小三号, 各种型号大小无严格尺寸界定。调整芯子的长短和碗子在杆子下口处的深浅, 可以调节唢呐筒音的音高。根据其演奏技巧可以分为, “大杆”即主奏唢呐, 担当演奏乐曲的主旋律乐器。“二杆”也叫拉塌, 是用来伴奏的, 两把唢呐各负其职, 形成独特的和声效果。

洋号:也称为马号, 是大同地区非常富有特点的特色乐器, 号身均由铜制成。实际上与历史上的鼓吹乐器角极为相似, 这种乐器据说流传于阳高县的每个鼓乐班, 没有固定的音高, 需要借助于演奏者的技巧实现旋律的更改。

笙:民间现时所用的笙都是传统的17管笙。由斗子、簧管和吹管三部分构成, 每根簧管内装铜制的簧片, 有土革按孔, 上端开有响眼, 通过呼气和吸气来震动簧片而发声, 通常用的笙一般是十七簧笙。节奏明净优美, 音量大, 能吹奏和音, 融合力强, 阳高县的这钟笙的吹口稍长, 演奏更为方便。

2、弦乐器:二胡、板胡等。

3、打击乐器:打击乐器:咚鼓、呱子、吊锣、手锣、戏鼓、磕板等。有木制的、有铜制的、有革制的。

(二) 演奏乐曲

滑家鼓乐班至今相传五代, 他们以其风韵独特的“八大套曲”而名扬民间。吹奏的套曲粗矿雄放, 大气磅礴, 独具一格。《八大套曲》分别是:将军令、上巧楼、百鹤宴、水龙吟、大雁落、大八门、柳河吟、小雁落。

《将军令》是一首著名的民间鼓吹乐曲, 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但在旋律、结构、乐器的使用方面不尽相同, 尤其在旋律方面, 差异很大。

三、乐班的经济载体

在晋北地区, 节日庆典、婚丧事宴、庙会、祭祀秋雨都离不开鼓乐班, 但是与鼓乐班联系最为紧密的应当是丧葬事宴。丧葬与鼓乐班是一队不可分割的整体, 尤其是在冬季, 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 白事就非常多, 鼓乐班几乎天天在外, 成为乐班的主要经济载体。失去了这种作为经济载体的主要生存空间, 鼓乐班也就失去了展示的平台, 而乐曲、乐器的传承也就是在这样的民风故俗中传承发展, 因此考察其在丧葬仪式中的主要过程, 既是对其生存空间的调查, 也是对其艺术特征的一种解读。

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们对其一生事迹的总结与礼赞, 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 鼓乐成为当地人们的约定俗成, 每个仪式都配有相应的音乐与之相伴。

(一) 安鼓

按照当地的风俗或者阴阳先生的指示, 进行做三、做七、安鼓、发引的具体时间安排。而我们所调查的山西省阳高县陈家堡的丧葬仪式则是确定在死者去世后第九天进行安鼓。安鼓聘请的鼓乐班的数量以及规模, 根据具体经济状况而定。

2011年1月4日上午8:30乐班所有人搭建舞台, 九点正式安鼓, 向村民暗示了丧仪的正式开始, 两大乐班对台而吹, 谁家乐班围观群众越多, 就说明了谁演奏的好, 一般吹奏的乐曲为《将军令》《水龙吟》。乐队编制为两只唢呐、一个咚鼓、一个呱子、一架电子琴。

安鼓后吃早饭, 一般按照当地的风俗早上吃红豆粥, 大烩菜。吃完早饭乐师们继续吹奏一些二人台、流行歌, 比如《拜大年》《五哥放羊》《挂红灯》《跳粉墙》, 与此同时, 聘请的歌手开始登台唱歌跳舞。

(二) 接献

9点40孝子们和乐班人同时去村口接“逝者”娘家人送来的贡品, 一路乐师们吹奏《花道》, 将贡品从村口抬到灵棚前。乐队编制四只唢呐, 两个咚鼓, 两个呱子。

(三) 亲朋入席吃午饭

11:30待亲戚朋友基本到齐时, 就要安席吃饭了, 乐班人员也随席就餐。

(四) 下午演出

下午从2点开始的演出一般是现代的流行歌舞, 二人台、晋剧、等。具体演唱内容根据群众喜爱而定, 舞台前搭建旺火, 共围观群众取暖, 希冀事宴办得红红火火, 热热闹闹。

(五) 寄库

寄库暗含为逝者西天路上所邮寄的金银财宝, 希望各路神仙小鬼不要为难, 下午5点30。到村口, 烧掉纸折的金库、银库, 里面装满纸元宝和纸钱, 乐师们随之到村口吹奏《出对》。乐队编制:两个唢呐、一个咚鼓、一个呱子。

(六) 转献

转献是将“接献”来的供品一一敬献给灵前, 大约在晚上八点半。孝子们在灵棚前磕头之后, 在阴阳先生的指引下, 长子将贡桌上的贡品转移到灵前, 祭给召回的祖先们, 这个仪式阴阳与鼓匠同时配合, 鼓匠们吹奏的乐曲一般为《将军令》《上巧楼》《花道》, 直至全部上齐为止。

(七) 发引

15日上午十点, 所有孝子孝卷在灵前磕头之后, 经过上官罩, 起灵, 拦棺等仪式后, 在村口摔盆, 表示亡人从此告别人间, 乐师们吹奏《一句半》《花道》, 之后前往墓地。仪式完毕。

以上是滑家乐班在丧葬仪式中的基本过程, 也是阳高地区的鼓乐班奏乐生存的主要空间与经济载体, 但是, 乐班的经济来源取决于“事宴”的规模、数量, 并且与班主的人际关系及其综合的业务说平紧密相关。人际关系广, 揽的活就多, 能力较强, 有时一天能够同时做四个事宴, 在行业水平三六九等的状态下, 乐班的综合实力决定了乐班的发展前途。

一般情况下, 雇用一次乐班的花销在一千元左右, 跟其他地区相比, 还是比较的少, 同一个乐班如果是在太原忻州等地, 可能要打到2000-5000元, 每个吹鼓手能够分得100-200元, 歌手大约在200-300元。在冬季一个班主大约月收入1万元, 而鼓手也在1千至2千不等。成为鼓乐班的主要经济来源。

四、滑家乐班的研究价值

明清以来, 从事鼓吹乐的多为民间以乐班组织形式进行活动的一支支零散的艺术队伍, 它不像佛乐、道乐, 有庞大的宗教组织和系统完整的宗教理论。宗教活动做依托, 也不像戏曲有官僚士子、文人墨客的参与和支持, 吹打乐人一直就是游走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正因为如此, 吹打乐手才得以与广大人民群众亲密接触。他们没有门户之见, 没有清规戒律, 因此创作上无拘无束, 老百姓喜爱什么音乐, 他们就会努力朝这个方面发展, 所以, 吹打乐在各地风格千变万化, 可谓“十里不同音”。为我们研究各地民间艺术提供了材料。晋北鼓吹乐生存发展于底蕴深厚的阳高大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 造成晋、冀、蒙诸多异域音乐的不断传入, 晋北鼓吹艺人吸纳借鉴这些音乐, 精心完善他们的传统作品, 从而形成了大气磅礴, 既粗豪又细腻的音乐风格。为我们研究历史上晋北地区音乐艺术发展状况, 提供了重要资料。如今的阳高吹打乐, 在保留其传统风格的同时, 应需而作, 与时俱进, 又融合了许多现代因素, 从而增强了它的表现力, 为晋北鼓吹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滑家乐班是阳高地区乃至大同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民间乐班, 他的生存发展是乐班的一个缩影, 它悠久的历史传承极其精湛的技术技巧是鼓乐班的历史见证, 2002年先后应邀到美国、英国、荷兰进行访问演出, 受到外国专家的称赞, 从而具有了“吹破天”的称谓, 而带去的笙管唢呐也被“抢空”, 对于这样一个生存于穷乡僻壤的民间乐班而言, 是一种无尚的殊荣, 同时也说明, 滑家乐班的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人们的肯定, 他们的传承发展也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 其传承的八大套乐曲几近灭绝。在滑家乐班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时候, 做为家乡的后学, 有义务有责任为他的传承发展献计献策。

因此探究其生存空间、艺术特征、乐曲的发展极其奏乐场域, 探究如何更好的发展传承, 提高艺人们的传承动机成为本文的重要立意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振涛.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1987, 10.

[2]阳高县文化馆整理.吹破平静.2010, 第三章.1966, 5.

[3]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山西卷)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12.

[4]项阳.山西乐户考述[A].乔建中.民间鼓吹乐研究[C].1999, 181.

[5]薛艺兵.民间吹打的乐种类型与人文背景[A].1999, 33.

上一篇:转移策略下一篇:消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