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调控安全管理(共10篇)
电网调控安全管理 篇1
县域电网十年来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电网网架仍比较薄弱, 电网结构多为放射式和两端供电网络, 供电可靠性较低, 设备陈旧, 线路通道环境复杂。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用电负荷屡创新高, 电网供电能力不足,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给了调控人员更大的工作压力, 同时也增加了电网发生故障的几率。
1 县域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因素
对县域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 根据电力系统本身的特性可将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自然灾害因素, 如县域一般多洪水、雷雨、风暴等。
2) 人为的因素, 如调控人员的误调度、误操作, 人为的破坏等。
3) 电网网架比较薄弱, 输变电设备陈旧, 主变容量小, 供电线路长、线径小, 供电能力不足。
4) 电力系统一、二次设备缺陷、管理维护不当, 如断路器拒动、通信系统不稳定导致传输的信息缺失等。
5) 运行方式不合理, 没有充分考虑损耗、潮流、电压的变化。
2 电网调控存在的风险因素
电网事故通常有突发性、意外性和影响面广等特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对调控人员来说是一项繁琐复杂的智能性劳动, 这不单单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还要具备丰富的运行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并且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稍有不慎, 就会对电网、设备、人员构成很大的威胁。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 县域电网调控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调控人员责任心不强, 高度依赖自动化系统的预警和信号, 监控不严谨细致, 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和故障。
2) 调控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调度规程、安全工作规定, 凭经验主观判断, 拟写指令票错误, 下达逐项命令漏项、擅自加项或跳项, 造成误调度。
3) 调控人员业务水平低、心理素质差, 对电网运行方式、设备承载能力、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不熟悉, 面对突发事故慌乱、不知所措, 延误事故处理或扩大事故范围。
4) 没有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交接事项不清晰, 未完全掌握电网设备运行状况, 导致误指挥、误操作。
5) 班组的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安全活动会和安全培训不正常开展或流于形式, 班组对于一、二次资料管理不到位, 在工作中缺少参考依据。
3 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措施
3.1 提高调控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责任感和执行力
要坚持定期开展安全活动,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调控人员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 将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挂钩。要经常学习事故通报, 对事故案例分析总结, 汲取经验教训, 做到警钟长鸣, 提高执行者的安全意识。电力企业关于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程、制度, 都是以往生产经验中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 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养成自觉认真执行规程制度的好习惯, 坚决反对一切习惯性违章现象, 杜绝误调度、误操作事故的发生。按照“严、细、实”要求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操作指令票制、复诵指令制、监护制、录音记录制等操作制度。遇有外来干预调度运行, 以《电力法》、《安全工作规程》和《调度规程》为准, 按照“三公”原则, 不讲私情。
3.2 调控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能妥善处理电网异常和事故
3.2.1 加强技术培训, 进一步提高业务技能。
县级调控一体化后, 调度运行和监控运行业务相互融合, 调控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增加, 责任加重。同时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 县域电网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调控员应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提高业务技能, 以胜任本职工作。因此, 调控人员必须达到“三熟三能”的要求。三熟, 即熟悉本地区电网的一次系统图、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调控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电网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及工作原理;熟悉本地区电网的各种运行方式的操作和事故处理及本岗位的规程制度。三能, 即能正确下令进行倒闸操作、正确投退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能运用自动化系统准确分析电网运行情况;能及时准确判断和排除故障, 尽可能缩小事故范围。
3.2.2 经常开展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
平时不但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多积累处理异常和事故的经验。要多沟通多交流, 多做反事故演习和事故预想, 要熟悉各种预案, 比如有序用电序位表、大面积停电预案、黑启动预案、重要用户和高危用户的保供电方案等。调控员只有苦练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处理事故时, 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冷静、考虑全面、程序得当。
3.3 加强班组安全管理,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岗位工作标准。加强调控工作危险点的分析与预控, 做到每项工作都要有危险点分析,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电网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加强应急体系及应急预案的建设, 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严格交接班制度管理, 落实交接班责任。健全班组各项技术资料, 完善各项原始记录, 对各类规程、预案、图纸等进行规范归档, 做到事事可追溯, 时时可监督。加强民主管理, 切实解决调控员的实际困难, 使之以饱满的精神和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中。
3.4 加快县域电网建设, 完善电网结构, 优化运行方式
依托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不断完善和优化县域电网的网架结构, 做好电网的发展规划, 逐步减少单电源、单主变的情况, 满足输变电设备的N-1要求, 可将符合条件的35k V变电站升压改造为110k V变电站, 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应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 加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提高电网安全可靠供电水平。加快对老化、重载设备的更新、改造工作, 使电网的硬件装备水平逐步得到提升, 降低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
4 结束语
保障县域电网的安全运行, 应加快电网升级改造, 消除供电瓶颈,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提高调控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素质, 遵循电网安全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贾玲, 李虹;电网调度与电网安全运行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24期
[2]刘煜;浅论调度安全风险控制[J];企业文化;2013年第5期
[3]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编;电网调度运行实用技术问答 (第二版) ;中国电力出版社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探析 篇2
关键词: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将构建“坚强智能电网”作为电网系统的改革目标,利用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变电系统、配电系统、用电系统以及调度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构建“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融合的现代电网,最终实现构建“清洁环保、经济高效、友好互动、透明开放、坚强可靠”的电网系统。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电网发展的需求,对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实施统一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方式,逐步构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2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2.1 管理模式分析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将电网监控智能由生产运行部门转至电网调度部门,原运行单位仍然负责设备的运行管理职能;调度部门依靠规范上传的电网信息和技术支持系统,及时了解电网系统运行状况,从而达到提高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控度的目的。
2.2 优势分析 ①改善工作效率。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将设备调度运行与监控相融合,简化了电网系统调度业务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后,可使调度部门第一时间准确掌握电气设备运行状况,为故障判断、分析、处理提供了一手资料,极大的改善了工作效率。②提升电力人员的业务能力。调度人员利用监控功能,可全面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为快速准确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提供条件,进一步提升了调度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监控人员利用调度功能可了解电气设备的检修状况、运行方式等,有助于监控重点的把握,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③电网运行技术装备保障水平提高。现代电网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要求电网运行管理模式需要实施调控一体化模式;而另一方面,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还能促进电网运行技术的提升。各地区电力系统为了保证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开始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加快对传统输、变、配网的改造,提高了电网运行技术装备水平。
3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
3.1 技术要求 ①开放性。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遵循国家标准的技术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设备、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及数据库等应选择标准化或通用化的产品;设置开放式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统一所有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确保不同功能设备之间的集成和互联;技术支持系统还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满足电网系统不断发展、改进升级的需求。②安全性。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应具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系统内采集数据和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做好数据保密和备份工作,防止电网系统发生故障时丢失数据信息;确保调度系统与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彼此独立的关系,禁止外部系统直接使用或调用系统数据;建立有效的防火墙,防止非法入侵对系统的破坏;做好内部安全管理,防止内部人员对系统硬件、软件或数据库的非法利用。③可维护性。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可维护性。系统中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运行参数应符合国际标准,便于后期的维护和升级;系统具备绘图、建模、建库一体化技术,并保障三者的同步性和一致性;系统应支持第三方开发软件,为系统功能的完善提供前提条件。④一体化。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应构建统一的支撑平台,实施图模库一体化,利用国际化的标准构建平台,灵活配置系统内体系结构,满足信息分流、分层、分区监控等多种需求。⑤运行多态化。调控一体化运行系统可支持实时态、历史态、调试态、规划态等多种状态的运行,系统可在不同状态下完成对应的电网分析和计算,并能在不同状态之间进行实时切换,以满足用户对各项数据信息的需求。
3.2 实施方案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安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适用性与标准化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实施方案。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实施是一项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复杂化和过程化的过程,涉及的部门单位、人员、设备较多,因此实施过程中面临多项风险,电力部门在推行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之前,应做好整体规划和详细计划,按照一定的计划分步实施。一般可将实施过程分为过渡阶段、实施初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过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合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技术支持体系,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优化工作流程,编写规章制度。这一阶段所需时间为2-3年;实施初期主要是对运行管理组织机构进行调整,深化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范畴和责任,这一阶段需要4-5年的时间;实施成熟期则是全面实现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阶段。
3.3 调控一体化推行过程中的关键点控制 调控一体化推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点较多,以过渡阶段为例,对其工作要点进行简要分析。组织机构设置方面要对各组织结构的人员职责、人员配置进行明确规定;在实施的各个阶段对人员进行调整;构建调控一体化技术体系,加快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进度,构建主网调控一体化的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运行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是构建无人值班的管理体系,对原有的运行管理规则制度进行更新、完善、修订和补充。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网系统的不断升级,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的改进势在必行。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不仅可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效率,还能提升电力运维人员的业务水平,为电力系统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资源提供可靠保障。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推行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专业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造升级,已建立适应我国“坚强智能电网”运行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华宝桦.关于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0):166.
[2]刘航航,李文亮,赵国昌,常希田,张霖.“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在地级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12):221+229.
[3]秦晓艳.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实践分析[J].广东科技,2013(12):80+82.
电网调控安全管理 篇3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电网管理,管理模式,人力资源
对电网运行过程进行高效的管理是确保电网稳定、可靠运行的基础, 然而, 随着电网的不断改造和建设,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电网集约化、集团化的管理潮流, 导致电网整体运行效率低下。而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管理模式中的弊端,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就电网调控一体化对电网管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1 电网调控一体化概述
所谓“电网调控一体化”, 是指在电网管理的过程中, 将电网调度和变电站监控结合为一体的模式, 即电网运维调度和操作队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 能够明确电网管理过程中不同类型工作人员的职责, 例如调度员只负责对整个电网的调度, 监控员只负责监控整个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状态, 巡检人员只负责现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既能有效避免不同类型工作之间的相互干扰, 又能提升电网管理的效率, 确保电网稳定、可靠地运行。
2 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的意义
实施电网调控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就传统的电网管理模式而言, 工作人员既要负责电网的运行、维护, 又要对其进行监控、管理, 这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因此, 企业会安排很多人力资源参与其中, 但这会导致责权不明, 降低人力资源的效率; (2) 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投入到电网改造和建设中, 传统的电网管理模式不仅资源配置低下, 而且专业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 电网调控一体化是电网发展的必然。
3 对电网管理的影响
电网调控一体化对电网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传统电网管理模式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极低, 采用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后, 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了仔细的划分, 按岗设人, 责任到人, 人尽其责。这样既方便了人员管理,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 通过一体化监测设备, 工作人员能够全面掌握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 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解决故障的能力;通过调控操作, 能够掌握设备的运行模式等, 推动电网管理的有序开展。
3.2 对岗位人员进行监督
采用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不仅能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 还能有效实现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监督。一旦发现不规范操作, 就要及时处理, 减少因工作失误而造成的电力故障, 确保电网的可靠运行。
3.3 全面掌握电网管理信息
电网调控一体化有效提升了工作人员对电网管理信息掌握的准确性, 主要表现在: (1) 电网调控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业务流程, 提高了管理效率; (2) 能够使工作人员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种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信息, 为电力设备的运行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 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或者异常现象, 电网调控一体化就能够及时处理, 简化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烦琐的处理流程, 提高了异常现象的处理效率和电网的管理效率。
3.4 促进了电网管理理念的转变
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网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促进了管理理念的转变, 使得管理趋于集约化、系统化, 向着能够提升管理效率的方向发展; (2) 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电网管理通常采用相对独立或者比较分散的工作方式, 这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 也难以提高管理效率;而采用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 能够使整个电力系统一体化, 建立协调的工作机制。一旦发现问题, 就能够进行及时的协调和处理, 使所有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和优化, 使得电网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3.5 减少了电网管理的安全风险
采用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能够有效降低电网管理的安全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电网调控一体化充分利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 例如遥控、遥测等, 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对部分设备的远程操作和控制, 还能减少电力系统线路的连接, 简化线路, 节省资源, 提高管理效率和电网的安全性; (2) 电网调控一体化能够根据各种监测仪器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旦数据出现异常, 就可及时进行检查, 不仅确保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3) 电网调控一体化能够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操作, 这样既能随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 又能减少工作人员在机器设备的来往次数, 确保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提高了管理效率。
3.6 促进电网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运用
为了与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协调发展, 供电企业需更换或改造陈旧的设备, 以有效改善传统不适应的运行管理模式, 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在电网管理中运用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科技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4 结束语
国内电网经过改革后, 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能简化工作流程, 提高管理效率, 还能促进电网的稳定运行。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是在配网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的, 随着配网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相关人员还需对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确保配电网的可靠运行, 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茹, 池长斌.调控一体化配网自动化凤城智能电网建设带来供电革新[J].科技信息, 2010 (16) :520-521.
电网调控运行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电网调控;运行管理;继电保护
当前,我国的电力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对提高大电网驾驭能力,加强专业化、精益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电网公司高瞻远瞩,于2012年初提出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整体战略,为电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相对于以往的工作体系而言,大运行体系具有更加理想的工作效果。由于电网调控运行的限制性条件相对较多。因此,即便是以大运行体系作为基础,电网调控运行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今后的工作重点在于,结合大运行体系的工作基础以及固有优势,制定电网调控运行的安全风险对策。
1.加强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
电网安全运行是确保电能持续、稳定供应的基础,而继电保护作为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其能够及时在故障发生时进行动作,从而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降低电网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所以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在继电保护设计、制造、运行、维护、整定计算及调试等全过程中加强管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绝对的确保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因此为了减少隐患的发生,则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事故防范工作,增强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继电保护安全的运行,则需要从基础管理工作抓起,不仅需要强化现场的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在校验和编制规程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继电保护能够正确动作,确保其运行的可靠性得以提升。
1.1“三个管好”
一是管好控制保护设备:在对控制保护设备进行管理时,则需要利用明显的标志来将其进行标识,同时对利用双重编号来对端子排和信号刀闸进行管理,这样在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时才能更便于检查工作的开展。
二是管好直流系统及各个分支空气开关:对于直流系统的工作状态要进行定期检查,同时利用双重编号来对保险和空气开关进行管理,这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同时还要对直流电压进特测量,对定值表进行核对。
三是管好压板:压板在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做好压板的管理。作为运维站需要对各站的压板进行投切表和压板图的编制。而且对于投切表和压板图则需要每班都要进行核对,并做好投切记录,并将投切操作写入到操作表中。另外对于保护检验或是异常情况退后时,在重新投入前则需要对压板两端进行电压的测量,避免投入压板时出现保护误动的现象。
1.2“三个检查”
一是送电后的检查:送电后除检查电流表有指示,断路器确已合上外,还需检查保护、位置灯为红灯,正常送电瞬时动作的信号延时复归。
二是停电后的检查:除判明断路器断开的项目外,还需要检查位置灯为绿灯,正常停电瞬时动作的信号延时复归。
三是事故跳闸后的检查:除检查断路器的状态、性能外,还需要检查保护动作的信号。
2.完善大运行体系电网调控安全风险管理
2.1不断加强风险识别及风险分析
电网风险识别及评估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主要表现在:风险识别是通过检测系统采集、监控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同时结合电网检修计划和运行方式评估近期运行的风险等级,检测因素主要包含人为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供电需求和运行调控之间的矛盾,以及时间积累出现的安全问题等。以上这些都可以运用数据监控分析来判断和分析电网的运行状况,并结合设备的基本运行数据和安全阀值判断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2.2提升风险解决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大电网系统检修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在人与系统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风险事故的应对方案,并及时发现、指导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主要运用模拟仿真演练等方式提高各部门应急响应能力、协调配合能力以及人员抢修效率,进而达到减小风险危害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3.杜绝误调度、误操作事故
3.1提高调控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
坚持定期安全活动,学习误调度、误操作事故通报,真正吸取事故教训。
3.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杜绝习惯性违章
误调度、误操作事故都是因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不认真造成的,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养成自觉认真执行规程制度的习惯,克服习惯性违章。
3.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调控人员的业务素质
近年来,电力系统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就对电网调控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加强对电网调控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电力设备、继电保护和自动保护装置的性能,在工作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类电网事故。同时还要加强调控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其安全意识得以不断提升,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误调度和误操作,确保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3.4掌握运行方式,做好事故预想
调控员要对电网运行方式、电网主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当班需要完成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当时天气、电网运行方式和当班的主要工作,做好事故预想,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以便在发生异常时,能够及时果断进行处理,对于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要重点警示,杜绝误调度事故的发生。
3.5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电力调控工作人员在工作交接的过程中,要重视沟通,不能够出现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电力网络能够 24 小时的工作,保证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有人值班,在交接的过程中,要能够将电网的运行情况与设备的状况了解清楚,避免电力事故的发生。
4.开展调控工作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
4.1调控工作的主要危险点
(1)编制检修计划时运行方式考虑不周引起的倒闸操作误停电甩负荷;(2)调度操作命令票编制错误;(3)受理工作票的审核不细;(4)执行调度操作时误调度、误下令;(5)电网事故处理处理不当;(6)电网设备临检时有关安全措施考虑不周等。
4.2危险点预控措施
(1)加强对调控员的安全意识教育。调控工作安全与否与调控员安全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调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调控员端正思想认识,提高工作责任心,为安全运行夯实思想基础。(2)严格落实调控员岗位安全责任制,将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挂钩,严格安全职责考核与管理。(3)严格调控运行管理,杜绝误调度、误操作事故的发生。首先就是严肃调控纪律,确保电网调控指挥畅通;其次就是加强调控运行管理考核,建立调控动态考核机制,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5.结束语
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离不开电网调控管理,因此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开展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来不断的强化业务,同时作为调控管理人员,还需要深入,明确保护配置原则及操作要点,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在工作中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确保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科]
【参考文献】
[1]陈家斌.变电运行与管理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电网调控安全管理 篇5
电力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电网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大, 需要加强管理, 推动电网运行实现专业化和精细化。电网的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应对其进行良好的分析, 做到有效预防, 保证电网的正常输送。
1 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内容分析
1.1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
识别风险是做好电网风险管控的首要工作, 在国家电网安全管理过程中, 以电网的检测系统为根据, 评估和监控整个电力的运行情况, 并就检修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一并进行风险评估。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供电需求都是可能产生运行风险的重要因素。在电网运行中所获得的数据是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 其中安全阀值是提供系统潜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参数。运行数据和安全阀值是进行检测的主要要素, 然后针对检测的结果, 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这样就顺利的完成了风险的排除工作, 从而使电网能够正常的运行。
1.2 提高解决风险的工作能力
要做到准确的识别和评估电网运行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 对其进行彻底的解除, 就要不断的提高解决风险能力的水平, 而这一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首先应有一个基本的预案设计, 研究和分析比较常见的风险问题, 使解决措施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还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说,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应积极投入到电网的检修工作中, 不断的积累经验。在日常中相关部门还可以采取实际演练或模拟训练的方式来加强一线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 使其能够对各种风险及时的发现, 并进行加以解决。
2 加强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明确规章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得到有序的发展, 电力部门也不例外, 应整合工作制度, 将关键部分提炼出来, 使工作人员能够对其有一个全面细致的理解, 从而找到工作重点, 明确工作任务。可以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学习风险控制, 明确学习时间, 最后以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习效果。要对电网调控存在的安全风险有所了解, 并使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培养和加强工作人员的电网检修能力, 所谓的电网检修就是以检修计划为发出点, 检查和修理电网运行情况, 并能够及时的排查除风险。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是电网的运行风险管控工作特别要留意的地方, 这其中包括冰雹、雷电、泥石流等极端恶劣天气对电线造成的威胁。
2.2 体系化的管理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
按照时间梯度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主要是通过每周、每月和每个季度的学习成果和制度执行效果来评估工作效果, 使管理工作更加体系化、规范化。值班人员的排列是以周为单位的, 也就是说每周都有人来值班, 检查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值班人员要对电网安全管理知识进行了解, 还要明晰电网调控与运行的基本原理, 评估潜在的安全风险, 能够找出产生风险的原因, 并能够妥善解决。每个月都要对值班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 使他们彼此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 查缺补漏, 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 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并加以完善。每一个季度要组织考试, 考察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难点, 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 并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3 加大电网运行的调控审核力度
电网运行的调控审核力度不仅能强化管理, 也能达到创新管理的目的。设立组织者是实现电网调控安全审核的有效途径。如, 设立值班主任能够简化调控工作流程。填写电网运行日志、填写和执行指令票、检查和处理常见安全风险事故是值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所在, 一旦发现问题, 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可见值班主任的责任重大, 在工作中如果他们没有尽职尽责, 玩忽职守, 就要接受调查, 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条款进行相应的处理 (可采取降低考核分数的方式) 。值班主任应自觉的按照相关规定对工作进行自检, 使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2.4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控制机制
就一般情况而言, 电网调控中潜在的风险是能够有效预防的, 因为值班人员在检修的工作中对基本风险可以提前了解, 应分析电网的网架结构, 对那些薄弱地方进行试探性的检查, 进而得到准确的供电信息和电网运行的状态, 提前做好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最大限度地掌握风险, 达到电网安全有效运行的目的。预防风险的工作程序包括落实检修计划、就电网的运行情况提前分析出潜在的安全风险, 制度有针对的预防措施、对风险事故进行实战演习、工作交接班时要对高危风险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一并交接清楚。这里我们以某地供电公司的电网运行风险控制的工作经验为例, 来加以说明。他们先对本地区的用电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 进行要求各大电网对自己的电力运行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 并形成书面文字———制定年、季度预测报表, 上交给相关的管理部门, 这样做能够使电网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实践表明, 正是实行了以上的一系列方法, 使该地区的电网运行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供电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2.5 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 激发工作积极性
要对那些管控风险工作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 单位里可以设立“优秀标杆”奖。要对调度、监控方面的工作人员分别进行优秀评选。做到优秀的人进行奖励, 进而吸纳为储备干部。评选活动要大力宣传, 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显现出榜样的力量。同时还要勇于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于工作中, 这样使丰富的管理经验、技能强的工作人员、先进技术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电网调度风险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电力系统要想得到通畅的运行, 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电网安全风险控制是解决供电中的突发事故的有效措施。处于这样重要的位置就需要电力部门的足够重视, 积极有效的推进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作为工作人员也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拥有一个认真的工作态度, 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预知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 做到有效把控, 并在出现问题时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使电力运行更加安全,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姚恒琦.浅析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风险与管控[J].江苏科技信息, 2015 (4) :61-62.
[2]徐卫东.影响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控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8) :242.
[3]严立云, 周海晓, 刘沛, 等.电网调度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9) :111.
剖析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和对策 篇6
关键词: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
在电力建设进程快速的发展中, 电力系统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在电网运行中, 精益化的管理模式和专业的技术促进了电网的发展。但随着快速的发展, 电网调控运行中开始暴露出安全隐患问题, 这为电力企业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存在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分析、管理, 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 降低安全风险对电网调控运行带来的影响。将大运行体系的优势功能结合起来, 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1 大运行体系的概念论述
在电力企业大运行体系的建立中, 其基本核心是能够结合整个电网调度运行以及电力设备运行的相关业务, 对电力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创建管理模式, 对电网业务的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同时实现输电运行变电设备和电网调度业务高度的一体化控制体系。电力企业应该从电力集约化的发展角度发出发, 对电力电网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保障结构功能合理的实施[1]。从企业的内部进行管理, 进而能够达到电网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大运行体系可以针对企业的电力设备资源和电网调度进行有效的管理, 使电网运行和电网调度能相互结合在一起, 加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实现电网资源配置能够最大化的利用。
2 对大运行体系风险产生影响的基本因素
在电网大运行体系下, 在电网调度运行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电网调度和传统的调度方式不同, 在当前新增加的电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电网设备的有效监控, 对电网线路进行有效的检测管理, 同时也能够实现电网自动化维护管理措施。对电网调度造成运行故障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气候影响, 不受控制成分居多。下面主要对内部因素进行论述。
内部因素。电网调控运行出现故障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有:集约化、硬件、管理和系统运行等风险因素的影响。
(1) 集约化风险。在电力企业的大运行体系当中, 它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大运行体系是整个电网调度运行的集约化管理。在管理模式中, 其中管理业务的层面能够涉及到整个管理管理体系, 自动化维护管理系统的建立, 能够有效的对电力系统进行管理。在大运行体系下管理的任务逐渐的增多, 伴随的电网调度运行涉及到的流程和业务也会随之增加, 这给管理模式添加了难度, 使得调控工作必须更加的全面和具体。当然, 在程序增多的同时风险也会加大。
(2) 硬件风险。硬件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其设备本身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和出现了故障。导致电网调控运行中出现问题。
(3) 管理风险。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对电网调度运行的认识度不够, 没有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系统当中存在漏洞。在技术操作时缺乏有效的治理经验,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故障的发生。
(4) 系统运行风险。系统的不稳定现象死机情况或者系统崩溃都有可能导致控制系统出现事故, 造成电网调控无法正常运行, 阻碍电力企业的发展[2]。
在影响大运行体系的内部风险因素中都是可控制的, 电力企业针对这些因素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能够有效的减少由于内部故障而产生故障风险的几率, 保障电网调度的正常运行。
3 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自动化程度
加强电网调控的自动化流程能够大大降低由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故障, 由于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不过关和职业素质较差。在工作过程中, 因操作失误而出现电网调控运行的故障时有发生。电力企业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加强自动化管理流程, 对整个操作系统进行准确的判断、识别和计算, 保障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3.2 完善安全运行风险的预防机制
在系统操作过程中, 经常出现因各种因素而导致出现故障, 要想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电力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 最大限度的降低因粗心而引起的故障问题, 利用智能化监控措施, 可以有效的对这些失误进行防范和控制, 从而能够减少电网调度中风险的发生。
3.3 建立安全管理机制
在电力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要及时的进行排除, 严格要求员工的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对违章人员进行处罚。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的对电网调度运行进行检测, 降低人为因素造成故障的概率。
3.4 提高员工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电网调控管理中, 建立员工的培训机构, 加强员工的技术能力, 使能够符合电网发展的要求。同时, 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个素质, 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工作态度严谨,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3]。建立奖惩制度, 对积极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奖励, 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 保障电网调度运行正常。
4 结束语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 对于电网调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 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 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技术能力, 为电网调度运行的安全做好保障, 促进企业的电力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大运行体系下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2 (12) :123-125.
[2]陈敏梅.电网调度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2 (23) :133-134.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研究 篇7
1 调控一体化建设的内容
1.1 调整调度管理模式
目前电网调度相对独立, 根据集中控制的要求, 在传统调度的基础上, 将变电设备集中控制的功能纳入调度的管理, 以达到调度与变电设备控制相融合。对于县级配网调控, 将地域内的10k V配网设备的控制与配调融合。对于设备的调管范围作出调整, 变电站内的地刀可以由运行维护部门管理, 不再由调度管辖。地刀的分合由电站设备状态本身决定, 而变电站内的开关刀闸则由调度直接控制。合理划分调度与变电部门之间的职责。对于网、省级调控中心, 应承担管辖范围内的开关、刀闸、中性点地刀操作,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调整, 继保装置的投退, 定制修改等。对于不能进行遥控的设备, 则由调度指挥现场操作。对于地区调控中心, 在其管辖范围内承担上述同样的职责。巡维中心人员则负责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 并根据电控中心或者监视中心的命令进行现场操作。
对于监视业务, 需对调度与变电部门之间的职责进行合理划分。各级调度中心负责系统监视, 以及对电网全局性的信息进行监视, 包括电网结构、电力负荷、潮流、电压、频率等。而巡维中心负责现场设备的实时监视和操作, 包括一次设备的分合状态、运行环境、负荷、保护动作信号、异常告警信号等。调度对整个系统的信息进行掌控, 对系统整体运行负责;而变电部门负责设备的详细运行状况, 对变电设备负责。
1.2 调整组织结构
总调负责南方电网调控运行, 主要包括其管辖的500k 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线路和发电厂;中调负责省级电网调控运行, 主要包括其管辖的220k 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线路和发电厂;地调负责地区电网的调控运行, 包括地域范围内的220k V及110k V电网, 集中控制地域内的220k V及110k V变电站。县调负责县级配网的调控运行, 对35k 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设备进行集中监视和控制, 对于满足条件的地区, 其部分业务可以集约到地调。
1.3 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
根据调控一体化模式的要求, 应采用统一平台, 遵循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电网运行系统 (OS2) 总体构架, 建设各级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对于网、省公司, 应采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满足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支持信息的灵活互动。地调与监控中心采用同一套系统, 满足条件的地区应当采用地县一体化模式技术支持系统。对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应符合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 (OS2) 技术标准, 具备遥控、遥调、智能告警、综合防误闭锁等核心功能, 以使得调度自动化系统满足集中监控的要求。各级调度中心应完善功能模块的建设, 实现软压板远方投退、定值区切换等功能, 以提高实用化水平。建设可靠性高、传输宽带大的通信系统, 以保证集中监控的场站与调度之间的数据传输。
1.4 完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应当完善业务流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规范调度指挥、运行监视等管理内容。制定全网范围内统一的业务指导书和作业指导书, 制定或细化调控一体化作业标准。调控一体化模式, 包括设备监视、设备操作、设备异常处理、跳闸事故处置、综合停电计划执行等流程, 本文以设备监视和设备操作进行说明。
设备监控的流程为, 调度员对系统全局性的信息其设备状态进行监视, 包括电网的结构、发电厂的出力、潮流、负荷、电压以及频率等系统参数, 查看系统运行是否出现异常。如果发现异常, 则下达相应的调度操作任务, 拟定操作票。在特殊情况下, 可以指挥巡维中心对设备进行集中控制。控制员进行远方操作或者指挥现场人员完成操作任务, 并向调度员汇报完成情况。巡维人员根据调度命令被现场布置安全措施, 并通知检修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 在许可工作票后开工, 工作完成后汇报调度。
设备操作的流程为, 调度员制定和下达操作任务, 控制员接受操作任务并拟定操作票。对于能够进行远方操作, 并不需要现场人员进行确认的设备, 则由控制员直接进行遥控操作;对于能够进行远方操作, 但需要现场人员进行确认的设备, 则控制员进行遥控操作后, 由现场人员向控制员汇报现场情况;对于不能进行远方操作的设备, 则由巡维人员根据调度下达的指令进行现场操作, 并在操作后向控制员汇报现场情况。当操作完成后, 有空支援向调度员通报操作信息。
2 总结
通过调整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减少了调度指令流转环节, 能够增强调度机构对电网的控制以及应急响应能力, 进一步提升了设备操作效率以及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本文提出了在调控一体化的模式下调控一体化建设的内容, 包括南方电网各级调度中心的主要职责、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业务流程。随着调控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 还应注意以下问题。在实施调控一体化管理后, 需要对电网调度管理的分工应进一步细化界面, 同时对调度运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上针对性的培训。
摘要:随着我国电网规模扩大, 电网调度难度加大, 传统电网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电网的发展。实施电网各级调控一体化运作, 对现有设备的调度以及设备的集控功能进行融合和统一管理, 能够提高设备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电网可靠性。本文介绍了在电网调度一体化的模式下调控一体化建设的内容, 包括各级调度中心的主要职责、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业务流程等。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技术支持系统,流程
参考文献
[1]郭伟.浅析电网调度管理一体化[J].云南电力技术, 2012, 03:80-81.
[2]赵家庆, 季侃, 孙大雁, 高宗和, 丁宏恩, 宋鑫.电网调度省地一体化试点工程关键技术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23:120-125.
[3]赵亮, 钱玉春.适应集约化管理的地区电网调度集控一体化建设思路[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14:96-99.
[4]杜贵和, 王正风.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15:127-131.
基于调控一体化的电网运行管理 篇8
一、实施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正如上文所说,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是“电网调度业务”与“运行监控业务”的融合。由于电能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业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 且电力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保障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要充分保障其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 才能确保电网的运行安全。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普遍采用的是“调度中心+集控站+操作队”的运行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集监控、运行、维护于一体, 从而导致工作人员身兼多职, 不仅加大了运行管理的工作量, 还会出现顾此失彼等问题, 使工作人员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专项管理, 不利于电网运行管理的安全稳定发展。随着电网发展规模的扩大, 电网结构和运行模式也越来越复杂。而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复杂传统的运行模式简单化, 进而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电网运行管理要求。总的来说,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实施后, 各项任务都被分散开来分别由专项管理部门负责, 从而更好地优化运行管理秩序, 且有效的提高了电网整体运行管理效率。
二、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及其优势
目前, 新形势下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在传统运行管理的基础上诞生的, 其主要运行思路是将传统管理部门中的变电监控部门合并到调度部门中去, 从而壮大监控部门的实力水平, 进而加强电网监控职能。同时, 还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体系详细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 便于有效提高电网的运行安全, 尽可能降低运行管理安全隐患。因此, 电网调控运行管理模式必须要满足人力资源高效利用及电网的持续发展, 才能充分体现运行管理的实用价值。简单地说,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较传统运行管理模式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提高电网运行管理工作效率
调控运行管理有利于促进调度运行与设备运行之间的融合, 从而将监控、运行、维护三者进行合理的分配, 不仅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还可以督促管理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一项管理任务中, 从而有效减少工作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 进而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整体工作效率。且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减少了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 节省了工作时间、简化了管理程序, 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投入到工作中。
2提升调度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将电网各项运行信息进行集中, 从而便于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准确的了解电网运行信息。因此,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快速解决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此外, 调度部门有利于帮助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把握重点, 进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便于提高管理人员应变能力。同时, 调度提供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 有利于加强调度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3促进电网运行技术和设备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运行管理模式本身就形成了一套运行技术和运行设备, 但是随着运行模式的换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必须要进行运行技术和设备更新, 才能更好地适应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的管理需要。在此过程中就需要进行运行技术管理和设备改革, 从而有效提高电网整体运行技术。总的来说, 运行技术和设备水平会随着运行管理模式的发展而发展, 进而使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一) 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
目前,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所涉及的管理内容非常丰富, 且关乎多个管理部门的利益冲突。并且, 新运行管理模式在电网运行大环境下可以合理调度管理结构, 从而合理的分配各部门管理任务。此外, 由于我国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所以在运行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因此必须要通过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有效规避运行管理中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才能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秩序和运行管理效率。并且, 新运行管理模式必须要分阶段实施, 才能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同时, 由于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可以实现电网运行管理进行全面监控维护, 从而确保运行模式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二) 着眼于全局、立足于实践
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是一项综合管理项目, 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眼前还要放眼于未来, 才能有效提高运行管理的综合价值。此外, 由于常规电网运行管理受人为和环境因素的干扰较大, 一旦运行管理存在隐患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充足准备, 并将运行管理落实到实际应用中, 并及时准确的了解运行状况, 才能有效提升运行管理性能和管理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 基于调控一体化的电网运行管理依然存在许多不完善地方, 且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所以必须要深入了解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现行运行情况, 并制定相应改善措施,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和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及对电网的运行安全和运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调控一体化电网运行模式的实施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必须要结合实际运行情况, 加强对新运行模式的重视和认识, 才能为我国电网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进而更好地提高电网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怀伟, 张刚, 王美籽, 任涛.基于调控一体化的电网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4 (04) .
电网调控安全管理 篇9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CBTC;无线干扰;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闭塞信号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7-0101-02
随着科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新型能源不断出现,资源结构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风能、核能和太阳能等作为环保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发电中占据的比例逐步增加。电力使用者和市场、电网的关系日益密切,传统的电网架构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亟待进行转型。
目前国内大部分电力管理系统都采用智能电网,然而管理系统和运行模式不能适应,科学管理和调控要求无法满足要求,必须改进配电网的运行模式,以确保智能电网的平稳运行,因此,必须要实现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的一体化。基于此,笔者对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进行研究。
1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1.1 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智能电网建设和调控一体化发展能实现变电站运行操作、远方监控的彻底分离,通过规范的用工管理,不仅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精简机构,通过建立一体化的运行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级、精简机构人员,实现配电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1.2 以人为本、科学统筹调配
智能电网建设和调控一体化建设能实行工作人员的集约化管理,为电力部门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电力设备在启动、停送电操作时,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统筹调配和安排工作人员,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可灵活的安排工作人员在运行维护、倒闸操作、设备巡视等方面,不仅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改变了传统的忙闲不均的状况。
除此之外,不定期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培训,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1.3 提升工作效率,信息传递“零距离”
智能电网建设和调控一体化能实现电网调度和设备监控同时进行,不仅能及时有效的获取和处理配电网的信息,还能极大的减少信息的沉淀和误判,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故障,能为故障处理和判断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智能电网的建设和调控一体化能实现电网信息的“零距离”传递。传统的故障处理要通过调度、监控、调度等方式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递,而实现一体化后,通过整合、流程优化等,能实现调控双方的同台办公,使得故障信息能在第一时间迅速传递给调度,对故障数据信息的处理也能第一时间发出指令,极大地缩短了故障的处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智能电网建设和调控一体化建设具有下述基本特点。
2.1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的特点
2.1.1 实时性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的实时性体现在下述两方面:
其一,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以厂站遥测、遥信等技术为基础,能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数据信息的即时收集和整理,并及时将其传递到电网数据库信息中去,确保工作人员通过及时、准确的了解数据信息对电网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控;
其二,系统能够确保遥控指令及时、准确的响应,迅速实现数据信息的传播,进而实现对调控指令的控制和执行。
2.1.2 开放性
智能电网建设和调控一体化是一种以框架结构体系为基础,构造一个兼容性较强的平台,该平台同时还允许第三方计算机软件的接入,进而实现电网数据信息、数据库和通讯系统的密切连接。
2.1.3 系统性
智能电网建设和调控一体化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下述几方面:
第一,一体化系统能实现对电网网架和变电站的实时监控,一旦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异常状况能及时进行报警;
第二,一体化系统通过对电网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对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判断,对潮流进行分析,进而客观衡量和判断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最终全面分析和掌握电网的整体运行情况;
第三,一体化系统通过对收集到电网运行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能给出针对性的信息反馈,工作人员根据反馈到的数据信息,对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作出正确决策,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2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2.2.1 实时监控及智能告警
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电力系统运行数据信息的实时传送与分析,调度管理人员获得数据信息后能及时了解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
要实现此功能,在一体化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如下应用:
第一,电网运行实时监控。电网运行过程中要对其运行状况和二次设备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实现对电网监视全景化;
第二,变电站集中监控。通过设计要实现对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全面、集中监控,如故障信号显示、远程控制与调节、防误闭锁等;
第三,智能告警。此功能能够实现告警信息的在线处理,并将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分类和管理,通过屏幕显示为电网提供全面的告警提示。
2.2.2 网络分析
此项功能是通过收集到电网运行的实时数据对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具体包括下述几方面:
第一,状态估计。通过对收集到数据信息的量测的估计值进行求解,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不良数据检测,并为其它功能提供需要使用的数据;
第二,潮流分析。根据数据信息使用者的实际状况在电网模型上进行投运数据设置,然后实现对潮流的计算,使用者可依据数据计算的结果对电网的潮流分布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三,安全分析。根据调动人员的具体要求,对各类异常信息进行组合,对故障组合进行自定义,以便准确显示对应的故障结果,根据故障结果能有效判断故障的危害程度并将其告知给调度员,以便能为故障的处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3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3.1 制定电网管理的统一模式和标准
对电力系统来说,实施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化、科学化的工程,因此必须要将配网管理的模式和标准进行统一,制定统一的参考标准,为实现配电网的互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电力企业在构建配网调控一体化的过程中,还要实现人与电力设备的高度融合,随着国家要求绿色电力的出台,电力系统要在绿色事业中做出巨大的努力,如电力主网的变电设备、输电电缆等若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必然会对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故障的发生,要确保主网运行时电力设备的安全和稳定,必须要事先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3.2 服务器整合升级优化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需要进行服务器整合升级优化,具体包括服务器集中、物理整合、数据整合和应用整合四个步骤。
第一,服务器集中。服务器集中是在整体结构保持不变时,将现有的服务器在其他重合重新配置,可将中心地点进行合并,减少物理数量,降低运营成本;
第二,物理整合。物理整合是指采用功能强、容量大的服务器替换较小的服务器,这样既能有效的提高使用效率,又能改善容量。同时随着管理性和扩展性的提高,能减少维护升级等方面的运营成本;
第三,数据整合。通过服务器的集中和物理整合,将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合并,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第四,应用整合。应用整合通常包括下述两种方式:统一体系结构的混合负载和多个负载;不同体系结构的混合负载和多个负载。
3.3 定期培训,优化人员配置
智能电网建设和调控一体化对调控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一体化的持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首先,根据专业技术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其次,要做好调度和监控人员的优化配置,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沟通要顺畅,以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3.4 加强监控,确保信息畅通
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监控和调控,要对电网运行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数据信息发生变化,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筛选,对误报的信息要及时进行清除,以实现信息的现代化管理,确保数据信息的畅通。
4 结 语
总之,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智能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智能电网建议与调控一体化为传统的电力系统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发展不仅能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控制,还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统一的调控流程、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和高效的管理模式,为确保配电网提供高效、安全、稳定的电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杜贵和.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4.15:65-67.
[2] 郭莹.浅谈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J].科技创业家,2015 (21):121-122.
[3] 焦红红.论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对电网运行带来的影响[J].企业家天 地,2013.10.88-91.
包头电网调控一体化安全运行分析 篇10
关键词:包头电网,电网管理,调控一体化
随着包头地区电网及电源点快速发展, 包头电网运行管理采用的“调度+集控站”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电网发展的需求。为解决此矛盾,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选择包头供电局作为实行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试点单位, 率先使电网运行实现精细化集中管理。
1 包头地区电网及调控中心概括
包头地区电网位于蒙西部电网中部, 西面与巴盟地区电网联接, 南面与鄂尔多斯市电网及达旗发电厂联接, 东面与呼和浩特市电网联接;供电面积为3万km2, 2011年地区最大负荷达4220MW, 是内蒙古电网中最大的地区电网。包头地区电网已形成以500k V为电源支撑、220k V为主的七角C型环网架、以110k V、10k V、380V为高、中、低压配电网的比较完整、合理的供电体系, 所管辖局属变电站共有90座, 输电线路2929km。
2 调控一体化运行现状分析
包头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是将电网调度与变电监控一体化设置, 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分片布点, 调度控制中心主要承担电网调度、变电站监控及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等职责。自2011年1月1日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后, 新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减少了管理环节, 人力资源得到合理使用, 缩短了电网对于异常的响应时间提升了自身防御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处理故障、异常及调整方式迅速。
由于调度员直接监视电网运行情况并进行电网异常和故障处理;同时对电网运行方式的调整更为直观、便捷, 因此处理35k V及以下设备接地故障、线路跳闸后的试送、主设备跳闸后故障的隔离及所带负荷的转移、主设备过负荷以及正常倒闸操作中负荷的转移;调度员可以直接进行操作, 缩短了处理电网故障、异常及正常倒闸操作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 由于直接监控电网, 能够避免出现以前电网发生重大事故后, 运行值班员不及时汇报值班调度员, 造成调度员了解情况不全、信息滞后, 处理事故缓慢的问题的出现。
(2) 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行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后, 剥离了过去集控运行人员的监控任务, 缓解了运维站的运行人员少、站多、工作量大的紧张局面, 有利于运维站运行人员的统筹调配使运维站的运行人员将精力全部放在倒闸操作、运行维护、设备巡视等现场执行工作上, 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3) 实现了无功电源的精细化管理。
根据无功功率就地平衡的原则, 调度员按照负荷高峰、低谷、平段, 采用分散和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调节电压、投退无功补偿装置, 提高了功率因数, 保证了电压质量, 减少了系统网损, 满足了各级用户使用电压, 同时, 增加了发电机动态无功储备, 防止系统发生电压稳定问题, 保证了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头电网实行调控一体化后, 电网在运行管理和安全控制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人员问题
(1) 调控一体化要求调度员负责全网的调度、监控及操作, 增加了调度员的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 对调度员工作期间的精力集中程度及其思维敏捷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而现有部分调度员年龄偏大, 体力及精力与工作量不相适应。 (2) 运维站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理解不深, 对监控调度员发出的指令执行力度不够, 不明白电网安全控制目的及监控调度员询问现场、了解情况的重要性。
3.2 设备问题
(1) 调度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不够, 很多应该自动完成的工作需要调度员人工完成, 增加了调度员的工作量。 (2) 调度自动化系统虽然已实现了对开关的遥控功能, 但对刀闸、中性点地刀、接地刀闸和二次设备相关信息采集还很不完整, 继电保护设备一般也不具备遥控操作功能, 均靠运维站人员或继电保护人员到现场操作, 效率较低。 (3) 电网正常运行时, 信号中无效和冗余信息比率较高, 如短时间内发生多起或重复性故障, 则增加了判断难度或因为通道堵塞不能被及时发现, 降低了集中监控的效率和安全性。
3.3 规程问题
电网调度规程是调度员指挥电网安全生产的重要工具。合理的电网调度规程是根据电力法、电网管理条例、安规、上级调度规程等结合本网的实际情况编制出来的, 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产物。而目前调控中心使用的地调规程是2009年编制的, 部分内容已不适合当前调控一体化大运行管理模式, 监控调度员更是没有监控规程, 只是有工作职责。
4 解决的方案
上述现象只是调控一体化下较为突出的几个问题, 而实际中影响因素还很多, 如管理上的漏洞、业务融合后调度员业务技能上的差距和培养等方面的不足, 比上述问题更复杂、更难处理。以下谈几点调控一体化安全工作的重点。
4.1 对调度人员的管理
调度员的技术水平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控制指挥庞大复杂的包头电网, 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够做到的, 是由电网内所有的调度、变电运行人员共同配合完成的。合理使用和培训电网调度人员, 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1) 调整年龄偏大调度员的工作岗位。虽然老调度员的工作经验丰富, 但是由于长期从事这种精神高度集中、压力大、工作强度高的脑力劳动, 使得老调度员的精力与体力始终处在透支状态, 对电网设备的安全调度较为不利。 (2) 逐步实现调度员年轻化。电网调控是一个劳动强度非常高的脑力劳动, 适合于年轻人从事, 年轻人精力充沛, 记忆力强, 在电网发生故障时, 能够做到快速反应, 为处理电网事故赢得宝贵的时间。 (3) 加强电网调度员的培训、规范管理。组织变电运行和调度运行人员学习地调规程以及调控运行管理汇编制度, 为下一步重新修编调度规程做准备;明确变电运行和电网调控之间的业务流程, 保证电网运行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2 加快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完善调度自动化功能
设备是电网安全的物质基础, 而调度自动化系统则是监控电网设备的重要工具。为保障调度自动化的可靠、稳定运行, 特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加快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升级改造, 增设监控系统检修、信息屏蔽、保护信号远方复归、未复归查询等功能。进一步完善调度自动化系统, 实现风险预警与事故预案联动。 (2) 认真规范信息, 优化故障信息的分层、分类。使信号名称清晰、分级合理, 彻底达到事故信号、重要告警信号、一般告警信号、其他信号的分层, 以提高集中监控的效率和安全性。 (3) 对变电站一、二次设备进行全方位综合自动化改造, 解决部分老站保护信号传输不全的问题。 (4) 完善调度数据网络建设, 满足调控一体化大信息流传输需要。
5 结语
【电网调控安全管理】推荐阅读:
电网调控07-20
电网应急管理07-28
农村电网安全管理11-20
电网企业税务管理10-13
电网安全调度论文06-30
电网运行和管理08-02
电网运行方式管理11-06
电网调度安全运行管理05-24
农村电网的安全管理06-05
国家电网信息安全调研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