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坊

2024-12-01

翻译工作坊(共12篇)

翻译工作坊 篇1

翻译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随着社会对商务翻译人才需求的上升,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 开设适应社会形势的翻译课程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外语翻译教学状况并不理想。有的学校套用本科院校翻译课的教学方式, 翻译理论比例过重;有的片面强调了翻译实践而忽视翻译背后的理论支撑。赵春燕指出, 高职院校外语翻译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材无针对性;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翻译课程标准和课程定位, 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自成体系的高职翻译教学方法等等。 (赵春燕, 2010)

1“翻译工作坊”模式

近年来, 在翻译教学上,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模式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并在本科翻译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如华东师范大学汉译英精品课程建设, 他们将翻译工作坊引入翻译课堂 (张春柏, 吴波, 2011) , 又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工作坊教学 (李明, 2010) 。

“工作坊”一词来源于英文“workshop”, 强调以互动的方式, 由多人参与共同进行探究, 共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李明指出, “‘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并通过不断协商, 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 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 (李明, 2010)

翻译工作坊不仅适用于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也特别适用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商务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一般的翻译技能, 如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更需要具备查找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以及团队协作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实际的模拟场景, 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翻译工作坊提供的模拟情景,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模式具有极强的任务导向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后, 他们的翻译通常涉及外商洽谈、书信往来、名片、公司简介、产品信息和产品目录更新、展会资料等。教师选择市场上典型的该类应用型文本作为教学内容, 将商务活动流程分为若干版块, 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也能将语言基础知识和翻译技能融入到具体任务中。此外, 该模式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翻译不再是孤立地进行, 而是以团队为单位, 进行讨论和翻译, 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是翻译的主体, 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翻译,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教师则是促进者和引导者。

2“翻译工作坊”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步骤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翻译前期、翻译中期和翻译后期。前期阶段是学生的准备阶段, 主要由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熟悉准备相关材料;在翻译阶段, 学生分翻译小组进行独立的翻译, 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形成小组内统一的翻译版本;在译后阶段, 学生分小组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评估总结。

2.1 翻译前期

教师介绍教学内容、翻译任务及要求。教师依据高职学生的水平特点, 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文本, 例如, 教师要求学生翻译企业单位宣传材料, 并布置如下任务:将以下资料翻译成英文, 译文要求准确、流畅, 文风体现英文的行为特点和风格。

逶迤秦岭, 气象峥嵘;潺潺山泉, 峭壁奇峰。蓝天白云, 鸟唱蜂鸣。走进秦岭, 你就像回归了远古, 走进了童话般的境界。这里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 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这里资源丰富, 动、植物种类繁多, 单种子植物就有122类, 671属、1, 988种, 药用植物种类510种, 闻名世界的蜂蜜——上品山花蜜就出产在这崇山峻岭中。

在秦岭山脉北坡, 关中平原西端, 闻名遐迩的陕西宝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坐落着一家专门研究蜂乳生物科学、生产“雒老大”牌系列蜂乳蜜酒的生产厂家——陕西黑马蜂乳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2.2 翻译中期

以教学班级为单位, 每3-5人组成一个翻译小组, 每个小组即形成一个翻译工作坊。小组成员间首先讨论公司简介的特点和文风, 再找出问题集中解决, 可通过讨论、充分借助信息资源 (如百科全书、网页、专业书籍、翻译软件等) 协商解决, 形成最初的翻译版本, 之后对初稿进行审查和修改, 并形成最终翻译版本。

2.3 翻译后期

各翻译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该组的成果, 谈谈自己的翻译体会, 如翻译技巧的选择, 翻译难点的应对, 同时展示小组内成员分工、作用和意见。各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把不同的译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比。教师对各小组的译本进行点评, 重点解答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 给出参考译文, 并对各翻译小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估。教师将所涉及文本的文体特征以及翻译该类文本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 以便让学生明白,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 还涉及文本的文体、语篇等因素。

以上面公司介绍为例, 针对具体的翻译问题, 如公司名称的翻译, 不同的小组给出了不同的版本。有的小组认为, 可以自己直接翻译;有的则指出, 应该去网上寻找公司的英文名称, 并给出了网上查询到的结果。教师应指出, 后者是正确的操作方法, 并引导学生就如何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展开讨论。

另外, 学生的普遍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遵循“忠实”的翻译标准, 将原文全部译出。但原文加粗的部分从语言实用性的角度纯熟多余, 与企业本身并无关联。教师在此介绍中英企业单位宣传材料不同的文体特征:中文企业单位宣传材料喜用夸张, 常用笼统、抽象的套话;英文宣传材料注重信息的传递, 文风朴实, 淡于修饰。教师可引出一种翻译方法:编译, 即根据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将带有华丽辞藻的汉语语篇进行加工, 删繁就简, 使之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 就在教学中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3 翻译工作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在“翻译工作坊”模式下,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变为任务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材料,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行业经验, 了解市场需求。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 所以选择的材料应由易到难, 可以从最简单的商务名片、商务邀请函入手。另外, 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 教师应协调解决学生与人合作和协商时出现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建立动态的评估模式, 对学生对整个翻译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学生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要转变对教师的依赖思想, 不仅要加强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 检索信息的技能, 更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在和小组成员的互动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并树立职业翻译意识。

4 结束语

“翻译工作坊”模式的提出, 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打破了将理论和实践分割开来的局面, 以“工作坊”为平台糅合了翻译中的许多难点, 翻译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翻译工作坊”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 打破了传统式单纯的灌输学习模式, 突出了协作互动和场景模拟等方式, 强调了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非常切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指向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 因此, 在高职高专院校外语翻译教学中, “翻译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 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2010 (4) .

[2]赵春燕.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J].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3]张春柏, 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 .

翻译工作坊 篇2

nowthereisXXXcomrade,-1996passedthepetroleummachinerylimitedcompanyfrom1990inZhengzhoutowork.Oncesuccessivelywasappointeddutiesandsoonfittergroupleader,mechanicalengineer.Thesituationistrue,provedspecially.2008-7-8

YYY

CERTIFICATDETRAVAIL

Jesousigné,XXX(nometprénom),xx-x(fonctiondel’employeur)siseàxx-x(adressedel’entreprise)

CertifiequeMadame/Monsieurxx-xtravailleauseindenotresociétéenqualitédexx-x(fonctiondel’employé)etcedepuisle06août2003jusqu’àprésent.L’intéresséestnéle01/01/1980àpékinenChine.Titulairedupassportchinoissous№.G0000000

Enfoidequoilaprésenteattestationestdélivréepourserviretvaloircequededro

name

se-x

dateofbirth

SinceDDMMYYYYworkfor××asatrafficwarden

SALARY/MONTH

ANNUALINCOME

Thisistocertifythatabobeinformationareture.WorkingApprovalforChrisWang

ChrisWanghasbeenworkinginGLV(GatewayLanguageVillage)AA(AcademicAssistant)DepartmentsinceDecemberuntilApril.GatewaylanguageVillageislocatedinZhuhaiwhichhasbeenprovidingthehighestqualitytotalimmersionEnglishcoursessinceitwasfoundedin1998.GLVwashonoredasa“Well-knownComprehensiveStrengthLanguageTrainingOrganization”and“TopOral-EnglishTrainingSchool”intheAnnualChineseEducationlist.GLVisawidelyrespectedlanguagetrainingschool,whichhasaveragely240studentsevery2weeks(onesession),approximately150staffand60professionEnglishteachers.ChrisWang’scurrentpositiondescriptionandduties:

positionTitle:TutorTrainer

Inchargeofthefollowing:

1.TheentiresystematictrainingforEnglishtutors

2.proposingandpromotingthenewschoolaccessorialprograms

3.Dailytutoringclaforlowlevelstudents

4.Trainingcourseforschoolstaff

5.Editingandcomposingfortraininghandbook

6.Tutor’slevelevaluation

7.Managementoftutorandschoolaccessorialprograms

performanceinGatewayLanguageVillage

Successfullycompletedtheprofessionalteachertraining,andbeenawardedthecertificate

BeenpromotedtothepositionofTutorTrainer

proposedandrantheschoolaccessorialprogramsofSessionThemeandQuestionCorner

ContinuouslydidtheEnglishTrainingCourseforschoolstaff

Completed9sessions(2weeks)ofEnglishtutoringclaforstudents

Establishedandperformedprofessionaltutortrainingprogram

CommentsfromtheAAdepartmentmanager:

翻译工作坊 篇3

关键词: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

多年来,国内相当多的翻译课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结果对比”教学模式,教师占据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点评和“标准译文”。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以译品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朱玉彬、许钧,2010)。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来看,是达不到要求的。

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近十年来在翻译教学中采用工作坊式的翻译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刘和平教授主持的研究生班也采用工作坊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明和仲伟合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早,二人合作在《中国翻译》2010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的文章,对翻译工作坊的定义、特点、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做出详细介绍和分析。李明教授还出版了以《翻译工作坊》为名的相关教材。另有罗亚君,肖红,朱慧芬等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发表。近期对此教学模式的研究较为活跃。不过,国内有关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对于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一、翻译工作坊

翻译工作坊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一些高校,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实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按小组组成工作坊,并在老师的组织下模拟实际的翻译情景,通过相互探讨与协作,在课堂上完成特定的翻译任务。该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教学的一些领域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翻译工作坊教学是基于“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的”这一教学理念(刘和平,2009)。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61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英语1班30人为控制组,英语2班31人为实验组,在实验前,对61名学生进行了英语水平测试,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一)可以看出,方差方程的levene齐性检验表明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703>0.5,说明两组在该变量上的方差相等,因此需要查看方差齐性一行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双尾t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70>0.05, 说明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该变量的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含零,也表明两组成绩平均值的差异不显著。这进一步证明两组在实验开始前英语水平相当。(见表1)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并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整理和描述。

(三)研究过程

在实验前,我们对两个班61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翻译课程的理解、期望和学习目的。并依此对教学目标和计划进行了调整,以便更好的实现学生对翻译课程的需求。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班和实验班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位老师授课,相同的课时,相同的练习和作业,以此实现对实验其他变量的有效控制。控制班上课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实验班采取翻译工作坊教学方式。在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对两个班进行了后测。

三、研究结论

翻译工作坊教学方式对学生翻译成绩的影响

在翻译课程结束后,我们对61名学生进行了翻译水平测试,即后测,用以检测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翻译成绩的影响。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2)可以看出,方差方程的levene齐性检验表明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395>0.5,说明两组在该变量上的方差相等,因此需要查看方差齐性一行的数据作为t检验的结果数据。双尾t检验的显著水平为0.044>0.05, 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该变量的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不含零,也表明两组成绩平均值的差异显著。这进一步证明两组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翻译水平产生了明显差异,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所采取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方式对学生翻译水平提高更有效。

四、启示

实证研究显示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是切实有效的。根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教师“需要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李明、仲伟合, 2010:34)。学生反馈其对具体的翻译操作有了更切实的感受,对翻译中的疑难点感知更加深入。此教学模式可以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 Szczyrbak, M.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Business and Legal Translation to Po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KAS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line]. 2008, vol. 3, no. 1, pp. 65-81. At: http://www.skase.sk/Volumes/JTI03/pdf_doc/6.pdf, 2008.

[2]黃建滨,卢静.翻译:是专业,更是职业——让· 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教学观及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8(3).

[3]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4]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2009(6).

[5]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翻译工作坊 篇4

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坊

1. 翻译工作坊

以实践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因此应运而生。翻译工作坊是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 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1]。这种模式移植到翻译课堂, 就成了一种全新翻译教学途径, 用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译品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正如李明和仲伟合所说的:“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 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 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 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 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4]

2.电影材料的选择

翻译工作坊的有效实施, 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翻译材料的选择。李明、仲伟合教授建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模式, 就采用所承接的翻译项目材料作为学生翻译的原始材料。”[4]对于一些普通高校的教师来讲, 他们平日很少承接翻译项目, 对于这些教师来讲, 翻译材料的选择就不得不将趣味性, 知识性作为首选条件。笔者在搜集近十年的翻译教学研究发现, 研究者们对翻译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见仁见智, 但很少有针对学生学习翻译热情, 如何构建生动有趣的翻译课程进行专门的研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尽管学生的兴趣千差万别, 但他们对电影却有着惊人般的统一。笔者试想能否将电影翻译应用到教学实践环节, 于是尝试性地提出建立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坊。

众所周知影视作品可以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能了解他国风趣, 感受异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电影的兴趣, 建立电影字幕工作坊, 让学生不仅停留在看, 更停留在做的过程当中, 从做中快乐地学习。

目前, 电影题材非常广泛, 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各有不同, 因此, 在翻译实践中选择合适、恰当的电影题材值得深思。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笔者就所带的班级进行简单的兴趣调查, 发现学生对动画片都有一定的垂青。为了避免泛而散, 做到精而专, 笔者选取了动画片《功夫熊猫》作为电影字幕翻译材料。《功夫熊猫》是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 是一部十分耐看的电影。浓烈的中国元素、精彩的故事情节、诙谐的对白和励志的主题无一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希望学生通过电影字幕的翻译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主题。

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坊教学程序

“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 且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 并一起讨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 甚至可以实际行动, 这种‘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 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容。换句话说, 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 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 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8]。笔者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字幕翻译实践环节当中。

1.电影英文字幕准备阶段

目前电影都配有中英文字幕, 这对于学生进行字幕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阻碍, 因此在动手翻译之前, 先将学生集合起来, 共同探讨如何把字幕去掉。笔者将班级里懂电脑的学生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电脑专家”小组。该小组使用相关电影字幕软件将中英文字幕去掉, 为后面的翻译工作铺平了道路。接下来分组:本电影总长:90分钟, 学生人数:40人, 5人为一组, 共8组, 每组人员对90分钟的电影进行分配, 平均每人听18分钟。要求学生在无英文字幕的前提下, 首先将18分钟的英文听写下来。为了丰富电影字幕翻译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一次影视片段配音大赛 (关闭原声) 。学生自行组合, 根据所选片段选定配音演员, 中英文对照进行配音, 最后选出模仿能力最强的一组, 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嘉奖。配音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极富表演能力, 有些学生的配音和原电影简直不相上下。显而易见, 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 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听、说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翻译的兴趣。

2. 翻译阶段

工作坊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师的角色,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 而是一个组织者, 协调者, 促成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5]。教师根据该电影的内容, 提出了一些在翻译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钻研, 去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讨论与协商, 学生不仅可以克服语言等方面的问题, 而且也可以打开思维模式, 开拓视野。以电影里各个人物人名的翻译为例, 使学生懂得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它涉及到不同的学科, 不同的文化。教师可以预设以下问题:

1) What kind of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can be applied to your translation?

2) How many cultural elements can you find?And how can you decipher those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3) Can you find out the American value or American spirits in this movie?And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m?

……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原文字幕或者不止一次地观看相关的电影片段, 经过思考, 讨论,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预设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原文, 抓住文本信息的内在逻辑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以及翻译能力。比如学生在翻译电影当中的人名时发现了一个问题:片中浣熊“师父”, 是译为“master”还是汉语拼音:“shifu”?学生就此展开了讨论, 开始各持己见,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直接音译成“shi fu”, 从语音上顺应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中“师父”一词非常深奥, 既包括了教与学的过程和关系, 更包括了博大精深的“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儒家思想。“Master”只会让人明白, “师父”就是技能比我好的、帮我学习技能的大师, 没有师为父的独特文化[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可以就此展开问题, 将归化和异化理论介绍给学生。对于这部影片, 涉及的翻译理论有很多, 比如:顺应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 目的论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适当地对这些理论加以梳理, 让学生发挥得更加自如。

3. 表达阶段

对原文材料进行充分理解之后, 就是表达阶段了。众所周知, 充分正确的理解并不一定能搞保证准确流畅的表达。奈达所言极是, 如果译者没有过硬的写作表达能力, 即使对原语和目的语、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以及文本内容涉及的学科知识了如指掌, 也不能保证他能准确翻译原文[2], 译文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学生能否娴熟地运用翻译技巧以及学生的汉语修养。如学生在探讨有关浣熊师傅的一段开场白:Let the tournament begin.Citizens of Valley of Peace, it’s my great honor to present to you……

有一组同学将其译为:比武大会现在开始!和平谷的父老乡亲们, 今日, 老夫有幸向诸位介绍……。学生们认为这种译文比较符合该片, 片中的师傅身着古代服饰, 因此一个古代人不可能说的是纯粹的大白话。因此该组同学这个译文都具有古文的特色。在真正的表达阶段, 学生会强烈地意识到汉语知识以及培养汉语功底的重要性, 就会在日后的学习当中重视汉语能力的培养。

4. 审校阶段

各个小组完成了自己翻译任务, 接下来要以小组间讨论的形式对比各自的译文, 并与原汉语字幕进行对比研究, 找出存在差异的地方, 探讨自己的译文或是对比译文是否有理解方面的错误, 表达和措辞的欠妥之处。为了讨论方便起见, 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标出译文的精彩之处和欠妥之处。各组讨论之后, 要进行全班讨论, 选取8组中一组或两组学生的译文进行讲评,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努力, 并对翻译的精彩之处给予鼓励, 同时指出学生在某些细节当中的理解误差, 进而总结翻译这部电影时所应用的翻译理论及原则。并向学生介绍这些翻译经验可应用的范围。通过集体的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他人翻译的经验, 同时可以了解自己翻译的不足, 进而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总结

翻译硕士及翻译本科的产生正是由于传统翻译教学偏重翻译理论, 轻视翻译实践。翻译市场需要具有一定翻译实践能力的翻译职业人才。而基于实践性的翻译工作坊, 是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而有效的改革尝试。集人、景、物、声、光、色于一体的电影无疑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电影字幕翻译工作坊在提升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体会到了合作协商的乐趣所在, 从而提高了自己基本的生存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从影视中获得的知识, 往往比从书籍上获得的既多又快, 既深刻又牢固。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Routledge, 1993.

[2]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黄美琳.从顺应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 2012 (12) .

[4]李明, 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2010 (4) .

[5]许烨.从预成到生成——教师角色的现代性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 2010 (2) .

[6]赵婧.反差:八千万学子习外语, 翻译人才缺九成[N].光明日报, 2006-3.

[7]朱玉彬, 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 .

翻译工作总结 篇5

沙特北方项目目前由15人组成的专家技术服务团队,为业主提供设备维护服务。多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凭借良好的服务和出色的技术实力,现场智慧工业团队获得了业主管理人员的一致认可和称赞。我作为一名英语翻译,担负现场的口笔译工作,平时定期参加业主维修例会,及时完成巡检报告、检修计划的翻译,和业主各部门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现场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一年里,个人能力和素质获得了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也更加深刻意识到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开拓自己的眼界,个人的未来才有无限可能。因此,平时工作之余,重视通过学习自我提升,注意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除了翻译工作,我还负责项目员工考勤、工资结算资料准备及工资款催收。项目员工考勤和工资结算,需要保持细心和耐心,不允许有任何的疏忽,所以我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注意认真核对工资金额、出勤、缺勤、休假天数等,确保递交的结算资料正确无误。此外,由于今年沙特水泥行业遭受产能过剩、市场低价竞争的恶性局面,各水泥厂利润大幅下滑或亏损。为摆脱不佳的业绩,沙特北方业主也不得不裁减人员,缩减开支,也对现场的工资收款造成了一些困难,所以,工作中我比较注意加强和业主财务人员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水泥的销售和回款情况,努力做好工资款的催收工作。

我还负责员工休假往返签、费用报销、邮件处理、暂住证更新等事宜,这些工作的特点是比较零散,因此,工作需要有目标性、计划性、条理性,注意将手头工作,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梳理,必要时做好工作计划,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工作质量。

翻译工作坊 篇6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医学院校

G642.4;R-4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市场对于翻译人才,尤其是医学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递增。在此背景下,医学院校如何充分整合自身优势学科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既具有熟练英语技能又兼备医学基础知识的翻译复合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堂,沿用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译品为取向,偏重传授翻译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对学生实践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工作坊模式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学习者搭建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翻译实训平台,让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把握翻译真谛,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

一、翻译工作坊特点概述

根茨勒(Gentzler)将“翻译工作坊”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的人聚集在一块儿,就某一项任务如何进行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最终决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活动。”[1]。近年来,翻译工作坊模被引入国内翻译课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教学内容,鼓励小组合作,培养翻译实践能力”[2]。相较于传统翻译课堂教师“一言堂”模式,翻译工作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运用翻译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注重借助群体的智慧与努力,让学习者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切身感悟翻译的真谛,内化总结翻译技能,提升翻译能力。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多以各类真实的非文学文本作为素材,组建翻译项目,模拟译者、翻译公司及具体客户等角色,使翻译教学与市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翻译过程中术语的统一、平行文本的查找、网络查词工具的应用、编译修订及审校定稿等各个步骤,并逐渐积累商务、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翻译技能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

一、医学院校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展现工作坊模式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笔者在所任教的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该模式。现以某一次项目为例阐述翻译工作坊在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译前准备

项目开始之初,笔者将所任教班级的38名学生分为6组,在各组中分别选出一名项目经理、二名译审及多名译员。同时,从同年级临床专业生中遴选出6名医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分配到每一组中,担任医学知识技术顾问,共同参与翻译过程。确定好各组成员及具体分工后,教师依照学生的语言水平,选定一篇约600字左右的医学文章作为本次项目内容,主题为“低钙血症的病因及治疗”。将与本次翻译任务相关的资料上传至课程公共网络云盘,如翻译原文、平行文本、中英对照术语表、低钙血症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各组成员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仔细阅读参考材料,了解项目的文本类型、语体特征及翻译重点难点等事项,为后续翻译做好准备。

(二)译中任务

译前准备工作完成后,翻译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可分为译员翻译、译审校对与项目汇总三个步骤。

1.译员翻译。各组译员在拿到本组翻译原文后,可借助纸质词典、网络查词、翻译软件等工具完成项目的初稿,并在文末标注本次翻译所用策略、技巧及翻译难点。以下選段为小组译员的部分初稿。

原文:Hypocalcaemia is most often caused by disorders of control of the parathyroid hormone or vitamin D deficiency. It is also found in sepsis, as well as other disorders that cause abnormalities of calcium binding.

译员初稿:高钙血症经常是由于甲状旁腺激素调节紊乱,或缺乏维生素D。它也见于败血症以及其它可引起钙结合力异常的紊乱。

2.译审校对。译员完成初稿后,将稿件交给该组审校人员以从词汇、句法、段落等层面仔细审核检查译文,主要查看术语的准确性、有无错译、漏译之处,是否做到了忠实、通顺,文体风格与原文是否相符等。译审校稿时与译员协商修改,并在文末记录修改意见并简要说明原因。

修改稿:①此段译文存在关键词误译,hypocalcaemia是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为hypercalcaemia. ② ***是由于***,此处表达不流畅,应改为***是由***引起的。③“它”可以省略。④disorders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二处出现时,与其并列的成分为“败血症”,是一种疾病,据此推断,此处理解为疾病更为妥当。建议本句改为:低钙血症经常是由甲状旁腺激素调节紊乱,或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也见于败血症以及其它可引起钙结合力异常的疾病。

3.项目汇总。译审校对完成后,由项目经理组织本组成员面对面详细交流,并特别邀请该组临床专业生出席,担任技术顾问,对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争议进行集中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由项目经理牵头,全组成员共同协商敲定该组最终译文,最终版本如下:

项目经理:同意译审提出的上述四条修改建议。但“甲状旁腺激素调节紊乱”表达从医学专业角度出发欠妥。结合上网所查资料与本组技术顾问意见,甲状旁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脊椎动物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使血钙水平升高。因此,“调节紊乱”一词指代不明,可引起血钙升高或降低,建议用“调节功能障碍”缩小所指范围。

最终版本:低钙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甲状旁腺激素调节功能障碍,或者缺乏维生素D,也见于败血症以及其它可以引起钙结合力异常的疾病。

(三)译后反馈

课堂上,各组项目经理或其他组员以PPT形式展示本组的最终译稿,并口头简要介绍本次项目中各组员的分工及完成情况。在逐句、逐段展示本组译文时,可将本次翻译项目中的难句做重点讲解,向本班同学介绍本组成员对于该句的翻译过程:如何理解原文、斟酌译文、采用何种翻译技巧和策略。如果对最终译文仍不满意,亦可与老师及他组成员进行课堂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协调者的作用,应当在肯定和分析各组译文的长处时,及时引导学生发现译文中的不当之处,并做出点评,更要针对性地提醒项目组成员注意医学类文体的文体风格,专业词汇翻译的准确性与译文前后逻辑关系的对应,强化学生对医学文献翻译技巧的理解,并提供参考意见以便后续再做完善。同时,教师综合本人评分及学生自评和互评分给出各组该次项目的最终得分,并在班级予以公布,作为翻译课程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

二、医学院校工作坊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在翻译课堂引入工作坊模式,普遍反应良好。认为此种教学模式选材实用,提升了他们对于翻译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翻译技能和与人合作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特别是医学方向临床专业生的加入更让他们有渠道获取与项目有关的医学专业知识,为医学翻译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专业知识层面的保障。结合笔者此次的教学体会,今后该教学模式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合理分工,加强合作与监督

项目开始之前,应注意合理分组,每组以4-5人为宜,且保证每组中有1~2名成绩优秀且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和审校。项目开展初期,学生对工作坊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尚不清楚,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可分工到人,确保每一位成员都有事可做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监督,及时与每组项目经理联系,了解各组进度及开展情况,避免个别后进成员依赖他人,参与度不高。项目进行到中后期,亦可实行组内轮换制,让每位学生对各个角色都有所体验。

(二)补充多种教学方式与资源

结合笔者此次的教学体会,英语专业生在翻译医学类文本时,学生翻译水平的最大制约因素并非学生本身的英汉语言水平,而是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鼓励学生到医学专业旁听专业课程,参加学校组织的医学讲座,与医学专业生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等,丰富学生医学知识的儲备。同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介绍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翻译竞赛中,激发学生对于翻译的热情度,以竞赛促进学习。另外,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众包翻译网站诞生,为翻译供需双方找到了平台——通过网络发布翻译任务,寻找译者群,自愿译者领取任务,按要求完成[4]。教师可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众包翻译项目,浸入真实翻译环境,直接获取实际翻译经验,提升翻译实践能力。

培养既懂得英汉语言差异和基本转换技能,又了解医学英语特点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是当前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主要任务。在医学院校翻译课堂中引入工作坊模式,有助于创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巩固内化翻译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职业翻译接轨,有利于提升医学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 ,1993:7.

[2]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

[3]游晟. 医学院校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34.

[4]陆晓. “互联网+”环境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J]. 海外英语,2016(4):72-73.

作者简介:

翻译工作坊 篇7

一、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目标普遍存在过于笼统的特点, 重理论知识传授, 轻实践培养。课程设计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实践锻炼主要体现为一些翻译练习题。练习题的形式、内容与实际的翻译工作环境相去甚远。实践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界定不清晰, 往往体现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2.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

即上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学生参与课程的深度不够, 积极性不足,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并且企业翻译实践的机会较少, 没有切身的职场翻译体验, 翻译还主要停留在纸面上。

3. 课程教材的内容较为陈旧, 不能体现课程的培养要求

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其教材选用应紧跟时代发展, 内容新颖, 例证鲜活有趣, 并且有较强的代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前, 多数院校采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则脱离了这一目标。

4. 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师资力量决定着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水平。由于商务英语翻译与经济贸易等专业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学术背景为英语专业, 缺乏相关专业背景, 也没有相关从业经验, 这将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 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 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 是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二、以校园翻译工作室为依托, 构建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体系

(1) 确立合理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多元化、复合型的特征, 因此翻译实践教学应以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前提, 充分利用翻译的最新技术, 适时作出动态化的调整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性翻译能力, 并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学会搜取信息,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工作室教学最早是15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提出的, 当初称之为“车间教学”, 具有企业生产车间的基本特征, 以车间操作的形式实现教育的职能。后来工作室教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

工作室是教学过程的载体, 通过这一载体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合二为一。这样, 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在工作室中, 以生产项目为载体, 由专业教师、学生和企业代表一起, 建立项目组。围绕翻译项目, 在共同兴趣爱好的推动下, 以企业真实项目的运行为依托, 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为主, 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项目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强化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形式上, 以探讨式教学为主。教师更多的是起引导性作用, 教学的过程变成一种探讨分析问题的过程,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 而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教师成为学生的帮助者,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工作室教学实现学生、老师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 学生与企业之间, 以项目为中心, 共同解决问题, 完成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成果上, 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项目总结分析报告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成果主要以传统试卷为主, 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主要以试卷分数来体现, 这样无法更好地考核知识的应用性。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最终成果是交付给企业的实际项目, 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客户对项目的评价为依据进行考核, 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道路。

(3) 校园翻译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工作室组建 (教师+学生+企业代表) →工作室小组划分 (每组5-8名同学) →小组内分工 (项目分析, 任务分配, 译前编辑处理) →小组翻译 (难点分析探讨, 稿件整合) →小组审核校对 (组内/组间审核校对) →教师审核校对→项目交付 (项目总结分析, 反馈) 。校企双方联合, 创建翻译工作室。由教师、学生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工作室内进行小组划分, 每一组由5-8名同学组成, 教师和企业代表参与每一个小组的活动, 小组内进行分工, 包括项目分析, 任务分配, 译前编辑处理, 校对等。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引导下, 学生进行正式翻译, 对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教师与小组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分析, 共同解决。小组审校分为组内审校和小组之间的审校两部分, 以减少错误的发生, 锻炼学生的审核能力。小组审校后, 交由教师进行审核。之后项目移交企业。最后教师进行项目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向学生进行反馈, 以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通过校园翻译工作室的运行, 企业的真实项目进入校园, 实现了课程和企业项目的深度融合, 既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要, 又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 实现了共赢。

三、校园翻译工作室的发展建议

首先, 更新课程建设理念。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还应深入到实践一线中。实践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实训项目的获取渠道, 利用校外资源解决校内实习问题, 以解决实训项目不足的问题。

其次, 基础设施配套需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需要具有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需要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解决实际项目的教学空间, 适合于学生小组讨论和作品的探讨。目前普通高校大部分教室不具有实施工作室教学的条件, 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不能满足工作室教学的需要, 因此需加大投入逐步完善。

再就是, 建立双师型师资团队。双师型师资建设, 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走出去, 及时到企业中汲取营养, 了解最新的项目进展情况, 在解决实际项目的过程中, 积累教学素材和教学经验, 逐步成长为擅长实践的教师。另一方面, 引导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走进课堂, 与学生沟通交流, 将最新的企业发展理念、企业动态和项目运营情况, 带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 使学生与企业实际不脱节。

四、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实践教学需要加强。而校园翻译工作室是实现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的一种新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企业和课程建设双赢的优势, 受到学校和企业的欢迎。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合作企业合力加以解决, 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需要。

摘要:针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起源、应用到运行模式以及发展建议方面进行分析, 提供实践教学模式, 为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教学提供思路, 对解决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祝然.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 .

[2]陈蓉.高职校企合作构建国际商务英语校园工作室的探讨[J].科教导刊, 2011 (1) .

[3]陈宁.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2) .

翻译工作坊 篇8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提出等效论, 其“动态对等”尤为引人注目。动态对等是指“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 首先是意义对等, 其次是文体对等”, “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上相同”。《政府工作报告》译语接受者是外籍人士, 其语言、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历史、生活习惯等都与我们不同。因此, 译者必须从外国读者的角度出发, 使他们最大限度地看懂并领会原作的精神和风格。笔者拟从词汇层面入手, 在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基础上, 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用语进行对等翻译的探讨。需要指出的是, “国际形势”、“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观”、“新能源观”等, 只在字面意义上对等译为“international situation”, “less developed areas”, “the Outlook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new thinking on energy development”即可, 所以不包含在本研究中。

一、政治对等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政治含义的词汇涉及到国家主权和方针政策, 意义重大, 都是经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后定稿的, 具有很高的精准性。翻译时要准确掌握原文词汇的政治含义, 对应的译文词汇也必须考虑到它本身的隐含意义。应小心谨慎选词, 力图达到政治对等。

例1 “台湾问题”

翻译“问题”一词时, 不能译成problem或issue。Problem带有“问题非常严重”的隐含意义, issue是人们经常讨论的问题, 二者在这里都不合适。由于中国坚持国家领土统一这个“问题”没有讨论或者商量的余地, 所以应译为“the Taiwan question”。

例2 “廉政建设”

“廉政建设”曾被译为“construct clean politics”, 但这种译法很有问题。首先, “construct”多指工程建设, 用在这里显然不当。其次, “politics”往往含有贬义, 如“office politics”是“办公室里的明争暗斗”。因此在十六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把“廉政建设”改译为“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例3 “外向型经济”

这个概念在改革开放早期就提出来了, 当时多指出口, 因此被译为“export-oriented economy”, 这一译法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 这一概念有了新的含义, 不仅指出口, 也指吸收外资和到国外投资办厂, 即“引进来”、“走出去”, 所以应该改译为“outward-looking economy”。

例4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里的“正式”不能译为“formal”, 因为“正式”意味着中国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不仅可以行使其应得的权利, 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所以应该译为“China became a full member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

二、信息对等

中国特色新词汇、新词组、新提法层出不穷。随着新事物不断涌现, 新方针、新政策不断出台, 每个时期都会有新的政治词汇出现在各类政治文献中, 并常用几个字概括出来, 言简意赅, 便于传播, 如“三农”, “三通”, “打非”,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等等。翻译这些政治词汇时需要增补原文中没有的词语, 将其隐含成分表达出来。这些隐含成分有语义上的, 也有政治文化背景上的。通过增词、解释, 可以使译文确切清楚, 从而使读者准确、清楚、顺利地了解原文, 达到等效翻译的目的。

例1 “打假”、“打非”、“打拐”

“crack down on counterfeiters or mount/launch an attack on counterfeiters”, “mount an attack on illegal publishers”.“launch an attack on abductors of women and children”。

例2 加快实现“三网融合”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例1中的“打假”=打 (击制或售) 假者;“打非”=打 (击) 非 (法出版、制作、贩卖反动、淫秽、盗版书刊和音像制品等的罪犯) ;“打拐”=打 (击) 拐 (卖妇女儿童的罪犯) 。例2中的“三网融合”分别指代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译文补全了其相应的意思, 便于读者理解。

例3 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and guarantee the unimpeded transport of fresh farm products through“green channels, ”where vehicles carrying such goods are exempt from paying road tolls.

例4 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We will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provincial governo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rice bag” (rice supply) program and city mayo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vegetable basket” (non-grain food supply) program.

例3中的“绿色通道”可以使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收通行费, 保证顺畅、便捷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米袋子”主要指粮食供应;“菜篮子”指包括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等非谷类的副食品供应。译文中分别用定语从句和括号补充了他们的内在含义, 使原文变得简明易懂。而如果只进行字面翻译则语义模糊。

三、搭配对等

《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报告, 一些词意模糊的“宏观性”词汇和词组出现的频率很高。对于这类词汇和词组不仅要吃透其具体含义, 还要注意搭配, 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文体风格选择用词, 做到搭配对等。以“建设”为例。

党风建设the Party style improvement

作风建设cultivation of a fine work style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Significant progress was made in establishing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strengthen all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企业信息化建设informatization of enterprises

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to propel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四、语气对等

汉语修辞语在程度上往往强于英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同义词反复较为普遍;第二, 汉语中有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没有实际意义, 比如“程度”、“关系”。这两种情况虽然在原文中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但翻译时若一一对应必然导致词藻堆砌, 因此, 应做适当的减译, 省略掉可有可无的表达, 达到符合译文习惯的表达。

例1 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and fulfilled the major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例2 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

imbalance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例1中出现的“胜利”意在加强语气, 在汉语里完全说得通, 但若译成英语则显得与“完成”一词同义反复。例2中的“关系”其实没有实际意义, 翻译时可直接省略掉。

摘要:以近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 依据奈达等效翻译理论, 从政治、信息、搭配、语气四个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的“台湾问题”、“廉政建设”、“打非”、“打拐”、“三网融合”、“绿色通道”、“米袋子”、“菜篮子”等政治经济词汇进行等效翻译, 力求译文接受者最大程度地看懂并领会原作的精神和风格。

关键词:奈达,等效翻译,《政府工作报告》,特色词汇

参考文献

[1]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 2004, (1) .

[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高校外事韩语翻译工作的特点 篇9

关键词:高校,外事工作,韩语译员

近年来, 随着中韩两国在经济、教育、科技领域合作的广泛开展, 中韩两国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也与日俱增, 从事高校外事韩语翻译的工作人员除了承担大量的笔译及口译之外, 还应具备基本的外事礼仪。下面从三方面解析高校外事韩语翻译工作的特点。

一、笔译工作

1.协议翻译的特点

(1) 注意词义的理解和选择, 确保准确性。译文准确主要是指精准无误的表达原文的含义, 传递原文信息。无论文学翻译还是其他文本的翻译工作, 无不要求翻译的准确性, 然而, 对于协议翻译而言, 准确性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频繁使用教学词汇是高校间协议的主要用词特点, 由于这些词汇通常涉及到教学与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 翻译时应从教学专业角度准确把握这些词汇的含义。

(2) 把握协议语言的行业特性, 体现协议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协议文本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而且还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基本范式。一份规范地道的用词在语言上表现为正式书面体;在句式上主要限于完整的陈述结构;在篇章结构上则呈现高度的程式化。可以说, 除了译文准确、严谨之外, 协议翻译还要符合行业规范要求。高校间的协议主要使用教育专业用语以及相关的法律词汇, 语言组织也相对正式, 其目的是为了体现协议的严肃性与庄重性。

(3) 协议翻译还应保证句子的完整性及措辞的严密性, 并遵循协议语言的同一律原则, 保持译文统一。协议文本不仅要求语言准确无误, 而且还要求措辞严谨, 用词严密慎重、文义缜密, 做到无懈可击。因此, 译文严谨可作为中外高校间协议翻译的另一项作业原则, 这是在译文准确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一项翻译原则, 也是协议语言特殊性的客观要求。另外, 在协议文本的翻译过程中, 还应遵循协议语言的同一律原则, 即一个专业名称或概念应与该专业领域中惯用、固定的表述保持统一, 切勿另立门户, 而同一用语或同一意思在文本的上下文中必须前后一致、保持同一, 不得以求得语言生动灵活而随意变换译文。可以说, 同一原则是协议文本翻译的又一基本原则。

2.往来公文翻译的特点

高校间的往来公文大多是关于两校间合作事宜的洽谈, 应注意领会公文所要表达的重点, 精确地将其体现在公文上, 措词严谨、准确、简明、扼要, 以达到两校就某个项目的沟通商榷目的。另外, 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对重要的涉及到方针政策的词句, 需要掌握好分寸;对于某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准确表达其含义即可。

3.学校宣传材料翻译的特点

学校宣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其他国家的院校以及有意到中国留学的学生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 所以重点在于突出本校的优势。就宣传对象, 即译文的受众而言, 大多数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问题, 更是一个不同文化交流、沟通和融合的过程。所以, 宣传材料的译文应充分照顾受众的接受心理, 通俗易懂, 必要时要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重组句子结构, 使它符合韩语的语言习惯。

二、口译工作

1.正式会见中口译工作的特点

(1) 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本校及对方学校的相关背景。

做好正式会见中的口译工作, 了解会谈背景很重要, 翻译者首先要对双方学校的行政结构、专业设置等基本情况了如指掌, 这样才能在介绍学校情况这一环节应对自如。我国的教育体制与韩国有所不同, 在专业设置及名称上存在诸多差异。

(2) 翻译者需要了解与会谈有关的相关材料。

会谈除了礼节性拜访之外, 双方往往还会就相互关心的问题以及有意向合作的项目进行洽谈, 因此就要求翻译者要了解与会谈相关的背景材料及相关专用名词的含义。例如:在同韩国高校谈及与“国家汉办” (通常翻译为“”) 的有关项目时, 应向其详细解释国家汉办的具体工作内容, 供对方参考。

(3) 翻译时应合理运用直译、意译、替代、解释的翻译方法。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主张以“目的论”为中心, 把译者和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行为。该理论要求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根据委托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目的及潜在读者的实际情况, 确定出翻译过程中应采用的策略。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这对译者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处理口译中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启迪。结合口译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以及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 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直译、替代、意译、解释等翻译方法, 力求准确表达译文的含义。

2.非正式场合及日常管理中口译工作的特点

陪同外宾参观考察及购物被视为非正式场合, 与正式场合的翻译内容相比, 非正式场合翻译的语句多为长句, 即语篇为翻译单位。另外, 高校外事工作除了外宾来访接待之外, 还要负责学校外籍专家及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这一部分则主要涉及到日常口语用语的翻译。此种情况, 除了需要翻译者对原语段加以分析, 找出中心信息, 对整个语篇进行逻辑调整, 将句子和分句重新组合, 突出重要部分以外, 还需要对日常各种用语特别是口语环境中的习惯用语多加了解。特别是韩语中许多短句词汇具有多个引申含义, 翻译时应结合语境进行翻译, 只有深入了解韩语的各种引申寓意, 才能顺畅地与韩国外宾或外籍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 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外事工作的基本礼仪

1.外事礼仪的功能

(1) 增进相互了解, 促进合作发展。

掌握国际礼仪, 有助于使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从而促进本校与国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外部良好形象。

懂得外事礼仪是我们参与国际交往必备的一种素质,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亦是如此, 学习礼仪、讲究礼仪无疑会使我们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在了解外事礼仪的同时, 我们可以了解对方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 了解这些, 我们才能赢得友人的尊重, 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与学校形象。

2.外事礼仪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 不卑不亢原则。

不卑不亢是外事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 每个从事外事工作的人都必须意识到, 自己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代表着自己的工作单位, 因此, 言行需要从容得体, 不要盛气凌人, 也不能卑微屈膝, 要以自尊、自重、自爱和自信为基础, 处理事情豁达开朗、从容不迫。

(2) 求同存异原则。

世界各国的礼仪与风俗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求同”是要遵守礼仪的“共性”, “存异”则是不可忽略礼仪的“个性”。高校外事工作人员要正视我方与外方在礼仪风俗方面的差异, 在尊重国际礼仪基本原则的同时, 也充分考虑到对方国家的一些特殊习惯。

(3) 信守承诺原则。

每一位外事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并做到信守承诺, 要说话算话, 具备严格的时间观念, 约会要如期而至。

(4) 尊重隐私原则。

在与外国人进行交谈时, 应当有所不谈, 对于收入支出、身体健康情况、个人经历等属于隐私范畴的话题, 应该尽量回避。

(5) 自身形象原则。

在参加外事活动时, 要做到仪容整洁、服饰大方得体、举止文明、谈吐优雅, 这些既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也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男士在着正装时, 领带的颜色与衬衫应搭配得当, 且长度不应超过腰带卡扣, 皮鞋应以黑色为主。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中韩两国大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留学生及访问学者互派数量日益增加, 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韩语译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注重外事礼仪, 在中韩两国大学间交流与合作中, 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潘营.高校外事工作与涉外礼仪略谈[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1) .

[2]李永宝.浅谈如何做好高校外事韩语翻译工作[J].文化研究, 2010, (22) .

[3]席敬.浅谈高校外事翻译[J].三峡大学学报, 2002, (3) .

[4]陈建平.中外合作办学协议翻译的规范化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 2010, (6) .

[5]邵杨.高校外事工作中的涉外礼仪[J].民营科技, 2008, (5) .

外贸工作中英语商标的翻译 篇10

1 英语商标的翻译要讲究方法

不同行业的翻译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商标翻译也不例外。商标的总体特征是高度浓缩, 好的商标翻译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商标翻译在词汇上富有新颖和创造性, 通常仅仅一个或几个单词, 却形象、生动。在翻译英语商标时, 既要准确传达出产品的性质, 同时要处理好英语文体风格, 采用各种翻译技巧, 以遣词造句的简洁、生动为翻译标准, 恰到好处地表达商标的特征。下面介绍一下英语商标翻译常用的几种方法:

1.1 直译法

直译法, 即直接将原文字面意思译出。直译是英语商标翻译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有不少优点, 例如通俗易懂, 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这种方法能拉近消费者和产品的距离, 引发他们的联想, 增强了产品的魅力, 同时还保留了原商标名的文化特征。如, Apple──苹果、Swan──天鹅、Nescafe──雀巢、Camel──骆驼、Ivory──象牙。

但是, 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英语单词有时晦涩难懂, 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 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所以, 如果不顾场合条件, 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 一味追求直译, 就必然闯红灯, 进入误区, 造成误译。直译之所以有误区, 是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 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 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 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少人批评过直译硬译, 指出过直译有局限性, 但是直译到底有哪些局限性, 它都表现在什么地方。英语直译有误区, 明确这些误区, 就要在翻译中避免一些错误, 就可在直译行不通的地方采用意译。

1.2 音译法

音译法, 即将源语的发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发音形式。它是英语商标翻译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音译法能使产品保持原有的特色, 同时让消费者体会到异国风情的味道。比如, Motorola──摩托罗拉、Audi──奥迪、Siemens──西门子、Gillette──吉列、Robust──乐百氏、Simmons──席梦思、Haier──海尔、SHARP──夏普, 都是家喻户晓的商标, 翻译者巧妙地运用了音译法来宣传产品。

1.3 谐音取义法

谐音取义法, 即将与原文发音相近的谐音写成有意义的译名。这种翻译方法以音译为基础, 利用语言中文字的多义信息, 兼顾产品本身特点, 引导消费者做出积极联想, 加深品牌印象。谐音取义法是极其常见的一种英语商标翻译手法。如, Robust──乐百氏、Giant──捷安特、Sprite──雪碧、Johnson──强生、Benz──奔驰、Avon──雅芳、Pentium──奔腾、Clean&Clear──可伶可俐。

1.4 另类译法

另类译法, 这种译法不拘泥于正统的翻译策略, 翻译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翻译出来的东西看似离奇古怪, 却能自圆其说, 因毫无规律可循, 故称其为另类译法。如:Ball Mall香烟, 译为“顺”牌, 此商标无论音译与意译都与“顺”沾不上边。“原来‘Ball’与‘波’谐音, ‘Mall’与‘殁’谐音, 于是‘Ball Mall’就成了‘波泊浪殁’, 也就是大海风平浪静了, 于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就‘一帆风顺’了。”于是得名“顺”牌。美国的“Duracell”电池, 是由“durable cell”合成的, 喻其产品电量充足, 经久耐用。而汉译“金霸王”是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的形象来推销产品, 创意贴切独特。“著名的丹麦Kieldsens曲奇, 在进驻中国市场时并没有简单地音译为‘奇新’而是以其外包装‘蓝罐’为名, 赢得不少赞叹。此举不仅体现了译者大胆创新的作风, 而且将Kieldsens的营销策略瞄准中国市场中档礼品的空挡, 以醒目的蓝色罐头包装作为广告促销的一大卖点, 发挥得淋漓尽致。”

2 英语商标的翻译要体现产品的特色

商标代表着一种商品, 其作用就是让消费者看到商标就立刻想起这一产品, 起到广告效应, 所以英语商标的翻译尽可能地体现产品的特色。如, 音义结合的商标要比音译和意译的商标给消费者的感性认识更为直接, 更容易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针对音义结合策略, 就要做到译文能较好地体现产品的特色。如:牙膏品牌Colgate, 商标名为其创始人的名字, 看不出产品的特点, 而音义结合的译名“高露洁”, 一个“洁”字则不仅表明商品类别, 更突出了产品特点。再如宝洁公司的去屑洗发水商标Head&Shoulders, 意思是“头发与肩膀”, 想要表达用了这款洗发水, 头发洁净, 头屑就不会在肩膀上出现。而译名“海飞丝”则突出了洗后没有头屑, 头发丝丝分明, 将产品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看, 英语商标的翻译如果采用简单易记原则能更加突出产品的特色, 因为人们普遍都喜欢简明扼要的东西。如, 把德国一著名汽车品牌Mercedes Benz译为“默塞得斯·本茨”很难让消费者把它的名字记下来, 现译为“奔驰”体现了产品性能且达到简单易记的效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商标的翻译能达到这一效果, 其在竞争中肯定处于有利的地位。如, 洗涤用品Safeguard翻译成“舒肤佳”体现了产品的性质和性能。同时, 英语商标的翻译

摘要: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外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翻译人员应重视英语商标的翻译。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英语商标的翻译问题。

关键词:商标,产品,心理

参考文献

[1]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漫谈[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83.

[2]涂慧娟.商标翻译中的心理文化因素浅析[J].企业经济, 2008, (6) .

医学院大学日语翻译教学工作探析 篇11

【关键词】日语翻译 翻译教学 医学日语

翻译是指将某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转化为其他语言的等价信息的手段,是把原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概念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思想、概念的再创造。而医学日语由于专业性特点,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会较多,难度也会相对增加。翻译教学是对学生以往所学知识及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检测,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就需要掌握系统完整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呢?

一、在日语教学中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翻译是在学生有了听、说、读、写的基础之后才能进行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首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听是说、读、写的基础,是做好翻译要掌握的关键知识能力,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项,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听力训练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医学专业学生日语听力训练的途径:通过听医学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等日语原文内容了解日本医学界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日语教学课中多用日语,使学生习惯于日语式的听力训练和思维方式;了解标准日语和不同方言的日语,适应现实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提高医学专业学生日语听力训练的最好的方法是“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精听”是指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单词、词组、句型进行分析讲解,对重要的部分进行重点练习,积累日语中常用的句式句型、语音语调等知识。“泛听”相对于“精听”而言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医学用语中的表达习惯,刺激学生的听觉反应能力,使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现象。“精听”和“泛听”相结合可双管齐下,使学生掌握精深而广泛的知识。有了听的基础之后便开始进入“说”的阶段,其实严格来讲,“听”与“说”是一体的,光练听不练说是典型的哑巴式日语。加强学生的说、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敢于说、乐于说。上课时多采用日语问答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通过 “日语学习角”“日语演讲比赛” 进行听说练习。“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强记忆、增加语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了解日语的语法结构和句型特点。写作是知识运用的具体表现之一,良好的写作能力有赖于丰富的词汇量,正确的语法结构,以及对日语语言良好的逻辑思维掌握能力。由此可见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即有了做好翻译工作的坚实基础和推动器。

二、日语教学中加强趣味性学习

传统日语教学重视词汇、语法、句型的讲授,讲授方式侧重于“满堂灌”的单一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性。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扩展学生学习途径,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一旦点燃了学习热情,会出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不明白不清楚的问题学生会自发的进行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唱“独角戏”,要注重与学生的讨论结合起来,互动的学习氛围才能得到学生有效的反馈。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还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只有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进行翻译实践才能够使其真正学会运用前人所归纳总结出来的经验,从根本上提高翻译水平。

三、不断教师的专业能力,注重授课技巧

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都说明了教师的重要性。合格的翻译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研究,还应有实际的翻译经验,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传授给学生实用的、有实战经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加强翻译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融洽贯通的传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另外教师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创造活泼轻松、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

四、医学日语翻译需要注意的事项

“信、达、雅”是翻译工作中的一个基本标准,该标准在医学日语翻译中也同样适用。医学日语翻译中“信”是首要的、必须的,翻译一旦脱离了“信”就没有了意义,医学专业中如果不忠实于原文事实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医学期刊中的药物剂量、浓度,诊断数据、治疗操作等在翻译过程中稍有失误就会给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翻译医学文献应认真负责,切忌主观臆断,尽可能用规范化的医学术语译出。因此医学期刊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用规范的术语表达原文内容,全稿中的同一术语要前后一致,医学术语应采用通用、科学的订名。日语医学翻译除了要求术语准确、概念精准外还要求要合乎逻辑、通顺易懂,因此要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和“雅”。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译文不但内容准确而且能在风格和意境上与原文相符。

翻译工作坊 篇12

一.“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概述

工作坊 (workshop)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师兼教师出身的劳伦斯·哈普林 (Lawrence Harplin, 1916-2009) 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 指“提供各种不同立场和不同族群的人们进行思考、探讨及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李明, 仲伟, 2010:32-36) 。应用于翻译教学, 李明在他的著作《翻译工作坊 (汉译英) 》中将其定义为:一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并就某项具体翻译如何进行翻译发表见仁见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通过不断协商而最终一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一种活动 (李明, 2010) 。虽然这些定义在细节表述上各有差异, 但其中心点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进行的汉译英课程改革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该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而它采用的就是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理念, 从中足以看出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课堂上的巨大优势。但是, 随着该模式的广泛应用, 其中也显现出了一系列问题, 包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由于学生语言基础, 个人兴趣、性格以及个人优势等方面的差异, 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课堂参与积极性不够, 因而参与质量参差不齐。本文将针对此问题展开一系列分析, 重点探讨如何在翻译工作坊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翻译工作坊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组建高效的翻译团队

在工作坊的各主要构成要素中, 学生是工作坊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参与质量是工作坊活动的核心。因此, 组建一个能够高效合作的团队是该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关键。工作坊成员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能相互交流, 紧密协调, 同时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因此, 工作坊内需要制定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监控机制, 避免出现有学生在团队中“浑水摸鱼”, “搭顺风车”完全窃取别人劳动果实的情况。

在一个高效的翻译团队内, 每个人的角色分配和角色扮演至关重要, 拿到一个翻译任务后, 坊主要能迅速的根据每个人的优势, 组织全体人员制定翻译计划, 内容包括时间分配、资料收集和整合、完成进度、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分工明确才能使翻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安排和执行都需要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 那么在最初团队组建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各人的特点、性格、优势、不足, 并尽量“合理搭配”, 做到人尽其才。总而言之, 团队需要合作默契, 工作高效, 就要尽可能避免单凭各人喜好、同学关系等因素来组合团队。

2.翻译材料选择多样化

翻译材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载体, 适当的材料选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今翻译市场的具体需求, 受传统教学内容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偏向于选择文学类材料的翻译。而调查显示, 在我国的翻译市场中, 非文学文本即实用文本占翻译总量的95% (李长栓, 2004) , 所以如果一味根据学生喜好来选择翻译材料也容易和市场需求脱节, 翻译教学无法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 (刘和平, 2009:30-41) 。因此, 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中, 学生不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选材上, 教师尤其要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适当增加一些非文学类的翻译材料包括文化介绍、科技文献、实时报道、新闻等多种题材, 并且还要尽可能提供翻译市场中的翻译项目作为翻译内容, 模拟市场上真实的翻译环境, 学以致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归根结底就是要将学生的兴趣与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3.课程组织形式多样化

翻译工作坊模式作为一种讨论式、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但是, 任何一种课堂模式都涉及到授课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就翻译工作坊模式的组织形式而言, 其一, 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参与程度问题。工作坊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若过多的参与或过早的进行理论讲解既违背了工作坊的实践原则, 又容易使课堂回归于满堂讲的传统授课模式, 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教师一个人的讲评, 无法共同的参与进来。但是, 若教师参与不足, 例如当学生的困惑与争论无法自行解决而又缺乏教师的引导时,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久而久之, 也会失去主动学习, 自觉练习的热情。

其二, 课堂上的组织形式也应多样化。为了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 将翻译工作坊的模式与其他形式结合。例如, 在课堂上穿插限时翻译、情景模拟翻译等形式。总之,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与实践, 正是要通过这种方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模拟翻译机会, 正如刘和平 (2009) 教授所言, “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 而是练就的”。

4.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

翻译工作坊作为英语专业MTI教学必修课程的一部分, 每个学生在工作坊内的表现也会记入必修课程总成绩, 所以, 对翻译工作坊模式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既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也是学生学业考察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工作坊的教学环境中, 很大一部分活动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外进行的。因此, 在没有教师指导、参与和监控的条件下, 如何考核并评价每个学生的表现就是该模式顺利实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于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建设,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翻译工作坊模式内要遵循合作与竞争相统一的原则, 将每个工作坊的总成绩和成员个人成绩相结合, 在工作坊内部形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氛围。 (2) 采取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依据译品, 还要综合考虑到其他因素, 例如每个学生在工作坊中的具体表现, 是否积极参与, 是否提出创新性观点, 是否主动查阅资料等等。 (3) 由于翻译工作坊大部分任务为小组成员在课外进行, 教师无法全面细致的了解, 所以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减少评价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4) 从翻译工作坊的特点来看, 理想的翻译教学坊的内容应来源于市场的真实项目, 学生所做的译文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也应当直接面向客户和市场, 接受客户的直接评价 (黄友义, 2010, 49) 。因此, 笔者认为还应该采取市场评价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将客户的评价真实的反馈到课堂中来, 避免课程与市场脱节。

三.结语

如上所述, 翻译工作坊在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一方面, 该教学模式与市场紧密接轨, 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与锻炼中切实提高自身英语翻译能力和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 翻译工作坊的翻译训练方式也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对工作坊的组建、选材、形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改进, 能够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当然, 学生的积极性问题也只是影响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众多要素之一, 其他方面还有待于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友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J].中国翻译, 2010.

[2]李明.翻译工作坊 (汉译英)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3]李明, 仲伟.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201 0 (04) :32-36.

[4]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 2009 (6) :34-41.

[5]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上一篇:公共关系教学策略下一篇:画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