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隆阳区

2024-10-05

保山市隆阳区(精选8篇)

保山市隆阳区 篇1

隆阳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 其是该地区养殖业重要的饲料作物, 2009年全区玉米播种面积达1.95万hm2, 面积超过水稻而居第1位。平均产量6 653.55 kg/hm2, 总产12.997万t, 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3%, 占总产量的44.36%, 玉米产量对全区粮食生产十分重要。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玉米深加工技术的应用, 保山市对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多年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隆阳区玉米产业发展迅速, 但在生产实际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良种缺乏、生产条件薄弱、病虫害严重、技术普及不足等。要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的特点, 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在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措施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逐渐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从而促使玉米产业稳步发展[2,3,4,5]。在技术路线上主要是引种选育, 加快育成品种的转化速度, 促进玉米杂交优势的新生利用。在品种布局方面, 以抗病良种保玉系列和引进的北玉系列、海禾系列为主推良种, 以雅玉系列、五谷系列为搭配良种, 目前已彻底更换了不抗病的辽宁531、莫A、会单4号等老品种, 使全区玉米平均单产从2006年的5 868 kg/hm2, 上升至2011年的7 845 kg/hm2。2009年, 在隆阳区小堡子村测产北玉20号, 最高单产的记录为达15 360 kg/hm2;我国山东最高单产记录21 042.9 kg/hm2;美国最高单产记录27 352.5 kg/hm2。说明隆阳区玉米增产潜力还非常大。

1 隆阳区玉米生产的条件及发展状况

隆阳区地处东经98°43′~99°26′, 北纬24°46′~25°38′, 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冬干夏雨、干湿分明, 区内最高海拔3 655.9 m, 最低海拔640 m, 年平均气温15.5℃, 年活动积温4 639.7~7 806.8℃, 年平均降雨量966.7 mm, 日照时数2 046.5~2 327.4 h, 无霜期234~341 d, 年蒸发量1 051.4 mm。该地气候复杂多变, 超过80%的玉米面积分布在半山区、山区, 玉米生产时经常下雨, 主要在5—8月, 具备优良的水热条件, 但坡耕地灌溉条件缺乏, 完全靠自然降水供给玉米生长发育时期的水分。玉米生长中后期对水分需求特别高, 该地区各地降雨量稳定而丰富, 并且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都高于600 mm, 能基本确保玉米高产需求。玉米正常生育期为4月上旬至10月下旬, 而且多数产区活动积温都在3 300℃以上;进入灌浆期以后, 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逐渐稳定, 昼夜温度变化较大, 玉米灌浆期长, 对营养物质积累较有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 隆阳区玉米产业获得很大发展, 1952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0.87万hm2, 总产1.161万t, 平均单产1 339.5 kg/hm2。近年来通过不断改良玉米品种, 大面积推广杂交良种, 进一步完善栽培技术, 不断扩大种植面积, 单产得到显著提高。至2011年全区玉米面积扩大到2.31万hm2, 总产18.096万t, 是1952年的15.59倍;平均单产7 845 kg/hm2, 比1952年提高了近5.86倍。玉米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目前隆阳区的玉米生产还存在诸多问题, 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上均处于比较后进的地位。如2009年全区玉米平均单产6 653.55 kg/hm2, 高于2008年全省和全国平均产量2 663.55 kg/hm2和1 103.55 kg/hm2。但是与国内的青海、辽宁, 国外的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引种方面, 已筛选出了一批抗玉米灰斑病的品种, 田间表现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抗玉米灰斑病。其中保玉13、保玉9号, 北玉20号、北玉16号、五谷1790、雅玉88、雅玉889等已进入大面积示范运用。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隆阳区80%的玉米面积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 土壤瘠薄, 玉米生长季节长时间处于低温、寡照、高湿的生态环境, 病害种类多, 发病程度严重, 因此对路良种不足。二是基础设施脆弱, 水利化程度低, 高产稳产农田所占比例小, 雨养农业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特别是2009年, 隆阳区有4.83万hm2农作物严重受旱, 其中1.67万hm2造成绝收。三是生产水平低, 投入不足, 尤其是一些高寒贫困山区, 科技推广相对滞后, 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改变, 耕作管理粗放。四是地形气候复杂, 玉米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五是经济转型、科普难, 玉米产化程度低、科技成果转化慢。六是生产成本高, 比较效益低, 生产规模小, 集中度不够, 机械化难以操作。

2.1 对路玉米品种不足

2.1.1 多数引入品种适应面狭。

由于隆阳区具有突出的立体气候和复杂的生态环境, 从我国北方引入的许多增产潜力大的玉米杂交种, 较难适应该地环境, 表现为丰产性好, 但是抗病性不佳、适应性不好, 大部分品种不能抗穗粒腐病和灰斑病;耐瘠性差, 高海拔不能种植, 山坡地产量低而不稳, 难以推广;因此该地区的玉米品种难以改良更新, 缺乏优良品种, 难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 从而制约了玉米增加产量。

2.1.2 对路品种缺口大。

近年来该地区重点推广保玉7号, 2008年以来, 随着会单4号、辽宁531的逐步退出, 保玉9号、保玉13号的生产难以赶上用种速度;2009年雅玉系列、海禾系列、北玉系列的种子生产基地遭遇严重的旱灾, 生产出得种子量仅满足20%~50%的订购合同量, 故种子市场就产生多、乱、杂现象, 严重影响着玉米单产的提高。

2.1.3 引入品种价格升高。

2012年零售价雅玉889为45元/kg, 海禾系列为35元/kg, 北玉系列为30元/kg, 价格高于历年20%~60%, 给杂交良种的推广带来一定难度。

2.2 基础生产设施脆弱

大多数玉米都灌溉完全依靠雨水, 并且该区域地方财政困难, 投入水利设施的资源较少。大部分年份一旦进入4月下旬或5月初的雨季, 玉米生产前期降水不稳定且较少有时会出现间歇性的干旱缺水, 造成其在清明至谷雨的最佳节令难以播种;地区间和年度间经常性发生旱情, 大大影响了玉米的一次性全苗和适时播种;苗期干旱, 导致玉米植株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弱, 从而制约了玉米稳产高产。

2.3 耕地瘦薄, 投入少, 地力减退

隆阳区的玉米地基本为属典型低产土壤的山地红壤, 其酸瘦、耕层浅、缺磷。因投入的有机肥料少, 农户长期施肥单一化, 导致玉米长期营养不良, 土壤肥力也逐渐减低, 从而严重制约了玉米生产。

2.4 经济转型、科普难, 科技成果转化慢

目前, 在家种田种地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 青壮年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去。在进行农技推广和科技宣传、培训时, 中、老年人接受能力差, 科技素质难以提高, 有些玉米栽培的实用技术在部分农户中几乎每年都要培训1次, 但是其科学种田种地水平还是未得到提高。

由于玉米在全球种植的历史悠久, 长期传统式的种植方式影响着人们使用科技的意识。在种植规模上, 部分农户只考虑数量, 不考虑质量, 耕作上存在一定的粗放性和随意性, 种植方式还有广种薄收的思想观点。因此, 即使是使用了杂交玉米良种, 在玉米栽培密度上与高产栽培密度相比较, 也相差7 500~22 500株/hm2。这也是玉米单产难以普遍提高的重要原因。

2.5 玉米病虫害发生严重

由于该地区气候温暖的冬季, 对病虫越冬有利, 病虫基数大[6,7,8];加之玉米生育中后期湿度大、雨水多, 对多种玉米病害的发生流行有利。相对于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 玉米病虫害发生严重。

2.5.1 玉米病害。

一是玉米灰斑病。其近年来在保山玉米生产中流行危害最严重, 且快速蔓延, 难以用药控制, 在保山、德宏于2002年被发现, 而且很快便蔓延至全省各个州市。统计数据表明, 2003—2007年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在保山对620个玉米新品种展开了品种试验, 其中有9个品种高抗玉米灰斑病, 占1.4%, 发病0.5级、1级、2级、3级、4级、5级的比例依次为5.7%、17.1%、18.5%、32.5%、12.4%、12.4%, 数量分别为35、106、115、201、77、77个;全区玉米灰斑病于2003—2009年累计发病3.13万hm2, 粮食损失3.128万t, 按市场价1.6元/kg计, 直接经济损失5 005.2万元。可见现在存在流行感病快、缺乏抗病品种、受害重的问题。二是玉米锈病。其在全区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 防治锈病难度不大, 但由于缺乏重视, 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目前隆阳区推广应用的品种中, 高抗锈病的占17%, 感病占40.9%, 该病于1999年在瓦度乡、水寨乡种植的农大60、沈单7号上造成绝产。三是玉米穗粒腐病。隆阳区玉米成熟季节雨水偏多, 因此在瓦马、水寨等乡均有发生。大多数推广的杂交玉米组合, 穗腐率达10%~80%, 造成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损失。

2.5.2 玉米虫害。

一是地老虎。其于前期咬食幼苗, 一旦未及时防治, 就会造成苗期缺塘断行, 无法实现一次性全苗而影响产量。二是玉米蚜虫。在该地区危害最普遍, 容易被忽视, 预计每年全区玉米蚜虫造成的危害损失超过1 200 t, 严重地块减产20%~40%。玉米蚜虫主要危害集中在后期, 若拔节期防治不及时会造成植株受害生长不良、开花期受害散粉结实困难, 灌浆期果穗受害发黄早衰等。三是玉米螟。玉米螟主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危害, 不及时防治会影响植株养分吸收输送, 甚至造成玉米被拦腰折断。每年全区发病面积约2 666.67 hm2。

2.6 生产成本高, 比较效益低

玉米品种涨价, 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更快, 抵消了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等;机械化程度低, 劳动力投入大, 种植效益不明显;粮经作物效益差异大等原因, 极大的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 发展对策

针对隆阳区当前玉米生产上存在的实际问题, 根据多年来大面积生产经验和科学试验资料, 就隆阳区玉米生产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3.1 加速“多抗、高产、优质”杂交玉米种良种的选育推广工作

发挥玉米增产潜力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因地制宜选用良种。针对隆阳区域玉米病害多而重的实际, 应在玉米杂交种选育推广上力求高抗灰斑病, 兼抗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穗粒腐病。近年来不抗灰斑病或锈病的品种即使增产潜力再大, 始终在本区域站不住脚, 而且推广面积越大出现的潜在风险越大。故必须对自育和引进的新组合进行抗性鉴定, 不宜大面积推广抗病性差尤其不抗灰斑病的组合, 强化多抗、高产、优质良种玉米的技术储备。在劳动力密集的山区集镇和坝区, 应推广抗病、高产 (10.5 t/hm2以上) 、耐密植品种;广大边远地区和山区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 用化肥量少, 要实现粗放栽培, 则应推广耐瘠薄、适性广、中高产 (8 250 kg/hm2) 品种。

3.2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实施抗旱保苗工作

蓄水浇灌, 可在山区修建坝塘、小型水库等, 建设抗旱水浇地工程。可推广烤烟生产上的小水窖来抗旱保苗以解决苗期缺水的问题, 建设45~75 m3/hm2水窖较有效。山区旱地可加速小水窖建设, 能有效缓解玉米生产前期旱情, 保证一次投资常年受益, 从而保证玉米能播种于最佳节令, 确保一次全苗和壮苗, 最终实现高产稳产。

3.3 增加投入, 培肥地力, 经济合理运筹肥料

玉米作物高投入高产出, 应不断提高山区农民对玉米生产的积极性。西邑乡鲁图村的百亩玉米产量超12 t/hm2经验表明, 应施用大量农家肥, 再施用尿素600 kg/hm2及磷钾肥。2006年山东省农业大学创造了夏玉米高产世界记录21 042.9 kg/hm2, 最宝贵的经验包括施农家肥75 t/hm2、纯氮63 kg/hm2、五氧化二磷774 kg/hm2、氧化钾882 kg/hm2。因此, 要提高玉米单产就一定要大量增施有机肥, 配合施氮、磷、钾来培肥地力。

具体措施为:一是掌握合理用量。据多年丘块试验和小区试验结果。在坡地上要获得7 500 kg/hm2的产量, 在正常栽培条件下, 只要施用尿素450 kg/hm2、普钙600 kg/hm2和硫酸钾225 kg/hm2即可获得预期效果。二是氮磷钾三要素配合, 多数土壤一般至少应做到氮磷配合施用。但在以往曾出现过缺钾症状的田块 (叶缘呈焦灼状, 茎秆易倒伏) , 则应适当施用钾肥。三是施肥原则。磷、钾肥一律作基肥;氮肥必须深施, 前轻后重, 重施穗肥。四是重视施用锌肥。隆阳区近半数玉米地均有不同程度缺锌现象, 玉米缺锌时表现出黄条形叶斑病, 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造成显著损失, 因此施用锌肥也是保证玉米增产的一项措施, 施用方法可采用种肥、叶肥和底肥形式, 种肥、叶肥浓度分别为0.1%和0.15%, 底肥施用15 kg/hm2。

3.4 强化科普工作, 建立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

结合当前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 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 通过核心样板辐射带动隆阳区玉米规范化生产, 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在玉米规范化栽培上, 宜推广玉米单行双株密植栽培技术, 农户易接受, 易操作, 易提高有效株, 从而达提高效益的目的;此项技术可作为一项发展玉米产业规范化栽培的重点措施进行普及推广, 解决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的矛盾。具体要求是:适时播种, 最佳播期宜在4月20日至5月20日, 具体根据墒情而定;播种方式:一是单行双株密植, 沟心至沟心100 cm, 穴距30 cm, 按2、3粒播种, 出苗后间苗留双株, 密度6.6万株/hm2;二是宽窄行种植, 宽行行距110 cm, 窄行行距40 cm, 株距20~25 cm, 每塘点2粒种子, 出苗后间苗留1株, 密度6.3万株。

3.5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普及推广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 提高玉米产业的经济效益, 发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5.1 芽前除草省工省时。

玉米地播种后2~3 d进行芽前除草, 为后期人工除草省工省时。除草剂选用68%扑乙滴丁酯乳油 (用于玉米间种大豆田地) 或40%异丙草胺·莠去津或50%~90%乙草胺进行封闭除草;苗后除草选用甲基磺草酮、硝基磺草酮、烟嘧磺隆与莠去津混配制剂防治。

3.5.2 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玉米具有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抗灾能力强、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在隆阳区海拔1 900 m以上山区实行全生育覆盖, 可有效缩短玉米生育期, 争取节令, 促使两熟增产。在海拔1 900 m以上的山坡旱地, 值得大力推广盖膜保全苗措施, 即透雨后及时盖膜保水, 湿墒播种可达到一次全苗, 实践证明, 地膜玉米一般增产2 250~3 000kg/hm2, 投入产出比在1∶2.5~3.0。具体整地开墒要求为及早翻犁晒垡理墒。深耕25~35 cm为宜;精细整地, 要求土壤疏松 (细碎) , 地面平整, 无大土垡架空, 耕作表面无前作根叉及杂物, 用1层细土覆盖。种植规格:160 cm开墒, 大行距100 cm, 小行距60 cm, 双行单株株距20 cm, 双行双株株距40 cm, 密度6万株/hm2左右。具体操作先划线, 开浅沟, 墒面宽为50~60 cm, 施农家肥和复合肥在墒面中间, 覆土垒墒, 待墒面透雨后盖膜保墒, 双行打孔条播覆土。

3.5.3 隔行去雄。

隔行去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有效增产措施。一般可增产6%~10%, 在隆阳区值得大力推广。即在抽雄初期, 拔去部分雄穗, 拔1行留1行。如果拔2行留1行, 再辅之以人工辅助授粉, 则增产效果更好。

3.5.4 玉米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喷施健壮素对降低玉米植株高度、防止倒伏具有显著作用。隆阳区在玉米抽雄至开花期常遭受风灾, 一旦玉米倒伏, 产量严重损失。该措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据多年观察试验, 用玉米健壮素15支/hm2 (30 m L) 配成0.06%~0.08%溶液600 kg/hm2喷施抽雄始期的植株上部叶片, 或在6~13叶时用矮丰22.5支/hm2对水900 kg喷雾, 六叶期也可用缩节胺15支/hm2对水喷雾, 抑制节间伸长, 促进茎秆矮壮, 根系发达, 可增加产量450~1 500 kg/hm2。开花或灌浆期出现叶片落黄、脱肥现象时, 追施尿素45~75 kg/hm2。

3.5.5 搞好间套种栽培。

间套种栽培主要是抓节令, 提高复种指数, 高矮秆间作, 充分利用前期光热资源, 玉米封行时矮秆作物有90%以上达到成熟阶段, 采取免中耕或浅中耕操作技术, 注意改善田间小气候, 增加玉米栽培的通透性, 通过生物多样性栽培还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流行, 从而提高玉米单产和间作经济效益。

3.5.6 适时晚收。

适时晚收可以保证玉米有足够的灌浆时间, 提高玉米籽粒重, 是促进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 在玉米雌穗苞叶干枯时收获, 比苞叶刚刚发白时收获, 收获时间每推迟1 d, 千粒重平均每天提高2~3 g, 籽粒产量平均每天增加75~90 kg/hm2。因此, 在不影响下茬作物的情况下应尽量晚收。玉米收获的具体标准是:果穗苞叶变白, 玉米籽粒黑胚层出现, 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

4 结语

只有了解当地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 领先科技、发展科技、践行科技, 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减少农药用量, 降低农药残留, 减轻环境污染,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产业经济效益, 才能使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思全.低温寡照多湿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 2001 (3) :35-36.

[2]曾林, 杨国田, 宋云飞, 等.高寒山区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耕作与栽培, 2011 (3) :51-53.

[3]唐保军, 丁勇, 李会勇, 等.河南省玉米生产与品种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9) :57-59.

[4]陈世平, 李炜, 王勃, 等.彭阳县玉米生产现状及增产途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97.

[5]蒋和平.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5 (3) :7-8.

[6]张晓婷, 高飞, 张立荣, 等.河南省部分地区玉米粗缩病暴发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2) :100-102.

[7]张震, 程建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预防[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4) :21.

[8]孙海潮, 李会群.玉米矮花叶病与玉米粗缩病的区别与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3) :20-21.

保山市隆阳区 篇2

2015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总工会专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招聘公告(3人)

根据《云南省总工会关于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意见的补充通知》(云工通〔2015〕6号)、《保山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的补充通知》(保工〔2015〕9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建设,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隆阳区总工会决定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全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并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考,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考条件

1.政治素质过硬,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热心群众工作,对职工有深厚感情,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办事公道,乐于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敢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善于表达职工利益诉求。

2.能熟练运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公司法》、《云南省企业工会条例》、《云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等法律法规,熟悉相关劳动、工资方面的政策并能熟练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分析处理问题,具备一定的劳动工资理论水平。

3.了解本地区各行业的工资水平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工资、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4.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综合协调能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协商谈判艺术,能够熟练地组织和处理工资集体协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工作的相关事宜。

5.退休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身体健康。

6.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三级以上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三级以上劳动关系协调师证书之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二、招考岗位

专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3名。

三、招考程序

招考过程分为报名、笔试、面试、体检、公示、岗前培训6个阶段进行。

四、报名方式及时间

报名时间:5月20日起至5月30日止。

请考生通过隆阳区总工会邮箱lyqzgh2122392@126.com下载报名表,密码123456987,并将电子版附电子版证件照发送至邮箱或直接带相关证件到隆阳区总工会办公室报名。

区总工会6月1日电话通知报名者,6月2日报考人员需本人带相关证件(身份证等)原件、复印件和两张1寸彩色免冠照片到区总工会办公室领取准考证。

五、考试时间及内容

笔试时间:6月5日(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考试内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公司法》、《云南省企业工会条例》、《云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等内容。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

六、工资待遇

平均月收入不低于2700元,试用期为2个月。

七、报名费用

网上报名、笔试、面试均为免费。面试合格的考生,体检费用自理。

八、注意事项

1.笔试成绩、面试合格后招录名单均在隆阳区总工会邮箱中公布。2.各项考核合格的考生,由隆阳区总工会统一分配工作。3.所有被招录专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实行一年一聘。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联系人:陈 艳 张美晨 联系电话(传真):2122392 原标题:保山市隆阳区总工会专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招聘简章 点击下载>>>

隆阳区总工会招考专职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报名表.doc 更多信息请查看:云南人事考试网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网

保山市隆阳区 篇3

根据国家茧丝办和农业部实施的“东桑西移”计划, 云南省作为蚕桑生产转移的地区, 其土壤、气候和劳动力资源在西部各省区中具有比较优势, 是蚕桑发展的理想之地。云南地处北亚热带, 为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理和气候, 具有世界上最佳的蚕桑生产条件, 云南省生产的蚕茧一直以丝质优良、上茧率高、解舒好、净度高等优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享有“养蚕天堂”的美誉。1997年, 日本蚕丝协会专务理事富泽津多登先生在考察云南省蚕桑生产情况后, 预言云南省将成为21世纪蚕桑生产和研究的中心。

1 隆阳区蚕桑产业发展优势

1.1 当前蚕桑生产情况

地处“西南丝绸之路”的保山市隆阳区自古就是丝绸纺织品的重要出产地, 留下了“永昌丝”的盛名。国家“东桑西移”的实施, 为隆阳区振兴蚕桑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隆阳区目前为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50个国家级基地县区之一。至2012年, 全区桑园面积达5 600 hm2, 其中2011年新植桑园达733.3 hm2, 涉及15个乡镇、209个村、10 300户桑农。2011年全区饲养蚕种3.68万张, 生产蚕茧1 500 t, 实现农业产值5 250万元。生产白长丝210 t、真丝经编绸40 t、丝绵被5 000条, 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工业产值1.5亿元、利税800万元。保山市隆阳区是农村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近年来, 隆阳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加大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力度, 蚕桑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2 地理位置

保山市隆阳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8°43′~99°26′, 北纬24°46′~25°38′, 国土面积5 011 km2。距中缅边境240 km, 距省会昆明487 km。隆阳区是保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6镇10乡、2个办事处, 309个村民委员会, 3 180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人口90.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77.7万人;年上报耕地面积4.35万hm2, 其中田1.896万hm2, 地2.45万hm2。

1.3 自然资源条件

1.3.1 气候条件。

保山市隆阳区气候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 境内最高海拔3 655.9 m, 最低海拔640 m, 由于境内高山与平坝相间, 河流纵横交错, 加之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形, 使隆阳区形成“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热、温、寒3种气候类型俱全。全区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 夏无酷热, 四季如春, 终年常绿, 年平均气温15.5℃, 最冷1月平均气温8.5℃,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7℃, 年极端最高气温32.4℃, 年极端最低气温-3.8℃。全年无霜期280 d以上, 冬、春2季雨量较少, 夏、秋2季雨量较多, 年平均降雨量966.5 mm。隆阳区气候条件较为优越, 非常适合栽桑养蚕, 被誉为蚕桑发展的“天堂”。

1.3.2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 隆阳区农业耕地9.07万hm2, 林业用地27.9万hm2, 其中有林地18.55万hm2, 森林覆盖率为38.55%。按气候和地形划分, 全区大体可分为温和坝区、亚热带区、温凉山区和高寒山区4个农业自然经济区域。

1.3.3 水利资源。

保山市隆阳区境内河流众多, 落差较大, 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区分属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的大小河流逾140条, 总长580 km, 较大的有怒江、澜沧江、东河、瓦窑河、冲江河、蒲缥河、水长河、大沙河等, 大小水库塘坝85个, 蓄水量15 000万m3。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十万亩吨粮田建设等项目的建设完善, 水利化程度逐年提高, 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十二五”期间隆阳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一是优质蚕茧生产潜力较大。自2001年以来, 茧价一直在上涨, 蚕茧市场一直看好, 这为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环境。为有效地挖掘蚕桑生产潜力, 云南省打造了优质蚕茧基地, 而隆阳区又是全省蚕桑发展重点基地县, 适宜发展优质蚕业, 发展空间较大。二是优质蚕茧需求空间较大。云南是丝绸生产出口重点省之一, 世贸组织对华取消全球纺织品配额后, 需求量还有扩大的趋势。目前全省每年需要优质原料茧超过15万t, 缺口在2/3以上。三是宏观政策环境有利。我国实施“东桑西移”计划, 隆阳区列为丝绸工业园区和全省蚕桑核心基地县, 今后5年中, 将继续实行优先发展, 重点扶持, 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区域产业带[1,2]。

3 隆阳区蚕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1 土地资源紧张, 产业之间争地突出

烟草产业一直是隆阳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烤烟种植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 占用了大量的山区和半山区耕地, 同时隆阳区又是粮食生产大区, 一边城镇面积不断扩大, 一边要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和单产以保证粮食产量等, 因此对隆阳区这样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农业区来说, 烟—粮产业、烟—桑产业、桑—粮产业等争地现象格外突出。

3.2 青壮劳动力不足且劳动力成本较高, 养蚕业比较收益低

近年受通货膨胀影响, 物价呈一路飞涨的态势, 各种农用物资开支比较大而收益较低, 特别是蚕桑产业, 蚕用物资价格高涨, 加之劳动力成本较高, 使种桑养蚕的收益低于其他支柱产业。

3.3 桑园分布零散, 养蚕风险较大

各乡镇在发展桑园时缺乏合理规划, 未按照“三靠近”原则规划新植桑园。老桑园改造步伐慢, 低产桑园面积较大, 桑园管理和养蚕水平不高, 平均桑产茧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 茧产量容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 发展不稳定, 特别是在茧丝价格暴跌时, 农民大量毁桑, 不仅给蚕桑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困难, 同时也危及到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3.4 蚕业经营规模小, 规模效益差

一是由于原料茧的短缺, 生产性需求的扩张导致全国出现了茧丝绸价格倒挂现象[3,4]。到2011年10月, 4A以上白厂丝价格为30万元/t左右, 而坯绸价格也在30万元/t左右, 致使丝绸厂家无法进行加工生产。二是丝绸公司现有缫丝生产线20组, 年可加工鲜茧5 000 t左右, 2011年公司收购鲜茧1 700 t, 原料茧缺口3 300 t, 缫丝设备处于严重闲置状态, 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3.5 蚕桑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差, 抗灾能力弱

大部分桑园立地条件较差, 区、乡二级财政困难, 蚕区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桑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85%以上桑园无灌溉条件, 蚕桑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4 隆阳区桑蚕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快结构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

按照隆阳“十二五”蚕业发展目标, 使蚕桑工程真正成为稳定隆阳蚕业、促进隆阳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努力打造全省优质蚕茧生产加工基地, 依托科技进步和创新机制, 充分发挥隆阳区自然生态环境优势, 大力开发现有山地和闲置农田资源, 建立蚕桑园区, 逐步扩建新桑园, 巩固提升老桑园。要优化品牌, 优化品质, 优化品种, 加快蚕业结构调整, 做好蚕桑资源优化改造, 将促进隆阳蚕业发展的一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4.2 加快科技创新,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抓好蚕农生产技术培训。综合利用开发蚕桑茧丝及其他产物, 培育多途径新型多级利用的蚕业, 积极探索蚕桑茧丝的新用途。引进、示范、推广优质强健中高丝量的蚕品种和优质桑树品种, 推广、示范、引进规模化、省力化优质蚕茧生产技术及养蚕技术, 加强与各地技术推广部门、高等院校、产业科研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全面推广应用方格蔟营茧技术, 全面普及大蚕一日三回育和打孔保鲜膜小蚕一日两回育技术, 确保小蚕共育率达到100%。同时, 必须加大标准蚕房建设力度, 认真总结多年的种桑养蚕经验, 编写出适合隆阳种桑养蚕的技术操作规程[5,6]。

4.3 加快机制创新, 推动产业化进程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建立多种形式的农工贸、产销一体化的产销联合体, 实现“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的联合体, 对蚕农、行业协会、合作组织、蚕业龙头企业进行积极引导, 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保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作用, 政府应在宏观调控下认真为企业搞好各种服务和协调关系工作。二是保障和维护行业内企业和蚕农的合法利益。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在行业损害调查、调解利益纠纷、价格协调、规模经营行为、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实行行业自律, 引导和支持组建专业协会。三是提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蚕茧质量, 在合作组织内实施联合出售、统一品牌、统一标准, 加强规范化运作, 提高蚕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养由蚕农自愿联合的蚕业经济合作组织。四是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 提高龙头的带动能力, 继续培养有竞争能力的和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4.4 营造蚕业发展宏观环境, 加快制度创新

一是营造有序、和谐的蚕茧流通环境, 利用法律手段和行业协会内部自律规章来引导、规范、调节蚕茧流通市场, 要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和法规、法制建设。二是形成市场竞争机制, 制定科学的市场准入条件, 加快蚕茧流通体制改革, 让更多的企业参与收购。

摘要:通过分析保山市隆阳区蚕桑产业生产现状和竞争优势, 总结隆阳区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 并提出隆阳区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即:加快制度创新, 营造蚕业发展宏观环境;加快机制创新, 推动产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结构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水平。

关键词: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对策,云南保山,隆阳区

参考文献

[1]杨国育.“十二五”期间施甸县蚕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 2012 (B09) :44-47,

[2]杨国育.“十二五”施甸蚕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 2010 (10) :16.

[3]顾国达, 蚕业经济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4]谭冠礼.玉林市桑蚕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广西蚕业, 2012 (1) :30-35.

[5]杨波.柳州市桑蚕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蚕业, 2012 (1) :36-42.

保山市隆阳区 篇4

1 保山市隆阳区马铃薯生产现状

继水稻、小麦、玉米后, 马铃薯被国家列为第四大主粮作物。云南省列为第三大粮食作物。马铃薯是隆阳区传统粮食作物之一, 又是营养丰富的蔬菜作物, 种植的主要品种为中甸红、会-2、合作88、丽薯6号、丽薯7号、宣薯2号等, 种植模式有套种、间种、净种3种, 从播种节令上分为冬马铃薯、早春马铃薯、秋马铃薯3季种植, 其中以冬马铃薯为主, 占全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0%左右, 是云南省冬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虽然马铃薯在隆阳区是一种具有种植历史悠久的传统作物, 但仍然存在着种薯质量差, 良种覆盖率偏低, 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欠缺, 农户的科技种薯意识和素质薄弱, 单产水平低, 常年种植面积2 000 hm2左右, 平均产量22.5 t/hm2。

2 优质马铃薯生产优势

2.1 土壤肥力优势

据调查, 虽然近年隆阳区土壤肥力有一些变化, 但总体肥力较高, 有机质含量高, 速效氮含量较高, 速效磷、速效钾中等偏高, p H值呈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类型主要是以石灰岩为母质形成黄红壤和冲积土, 土壤结构好, 较适宜优质马铃薯生产。因此, 通过科学增施农家肥, 实施氮、磷、钾配方施肥, 是有利于马铃薯高产优质生产的[1,2]。

2.2 比较成熟的优质马铃薯生产技术是基本保障

2.2.1 优质马铃薯品种储备充足。

良种是基础, 是马铃薯生产发展的内部动力。2012年以来, 在相关育种单位的支持下, 隆阳区植保站开展了马铃薯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推广项目, 从事了马铃薯新品种引种选育试验示范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一是选育鉴定适合隆阳区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强的马铃薯新品种;二是研究马铃薯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为全区大面积生产提供良种资源和技术贮备。目前选育出适宜隆阳区大面积主推的品种有丽薯7号, 示范品种青薯9号, 这些品种将为隆阳区马铃薯生产提供种源。

2.2.2 高产栽培研究示范获得成功。

走“适 (群体) 、壮 (个体) 、高 (积累) ”的栽培途径。着力推广高垄低沟双行种植、适时推广套种、间种模式, 扩大株行距, 提高单株产量的策略, 这就要求在控制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根据品种特性, 肥水、播种期、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来确定群体结构, 以高产指标确定合理的产量结构, 以科学的水肥管理使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单株重协调发展。

3 发展建议

据统计分析, 保山市隆阳区优质马铃薯生产潜力较大, 随着马铃薯被国家列为第四大主粮作物, 隆阳区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生产, 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 提高单产, 增加总产, 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及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将是隆阳区马铃薯发展的目标, 为了加快脱毒马铃薯推广步伐, 特提出如下建议。

3.1 因地制宜搞好优质马铃薯生产区划和规划

由于隆阳区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 适合种植马铃薯品种。2 000 hm2马铃薯按海拔由低到高划分成3个区:一是海拔640~1 450 m的热区次热区, 种植的主要品种为丽薯7号, 常年种植面积666.7 hm2左右;二是海拔1 450~1 700 m的中海拔温热区, 种植品种丽薯7号, 搭配中甸红, 种植面积在333.3 hm2左右;三是海拔1 700~1 950 m的山区冷凉山区, 种植品种丽薯7号, 搭配会-2, 常年种植面积在1 000 hm2左右。

3.2 调整优化小春作物结构

通过3~5年的时间, 调减小春作物中种植效益低、生育期偏长的小麦, 扩大大麦、蚕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 使大麦、蚕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占小春粮食作物面积的60%以上, 马铃薯提前收获, 粳稻区栽插节令提前1个以上, 马铃薯间套种, 提高复种指数, 确保马铃薯玉米双丰收。

3.3 加强新品种引育示范推广工作

良种是高产稳产的内因, 是其他任何技术不可代替的环节和技术。在相关育种单位的支持下, 已引进试验示范成功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 如最近几年引进成功的丽薯7号等, 引进筛选出示范的青薯9号, 为大面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奠定扎实基础。

3.4 以样板为依托搞好马铃薯生产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种植水平

积极创办新品种、新技术的样板示范, 以点带片, 以片促面。开展科技培训, 样板实行良种良法配套, 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如2015年云南省省级666.67 hm2冬马铃薯高产创建样板, 平均产量35 656.5kg/hm2, 比非项目区增加11 394.0 kg/hm2, 增产46.96%;总产23 771 t, 总产增加7 596 t, 增加产值1 063.4万元。实现了样板典型引领, 马铃薯样板提质增效的目的。

3.5 加快脱毒马铃薯集成技术推广应用

3.5.1 选用良种。

根据试验筛选鉴定, 确定本区域主推品种丽薯7号, 搭配合作88、中甸红等品种[1,2]。

3.5.2 选地整地。

马铃薯对土壤的要求不十分严格, 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正常生长, 但是在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排水通气良好、表土层深厚的土壤中更有利于其高产。砂壤或壤土、泥炭土、腐殖土最为适宜。前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进行深耕耙地, 然后根据地势、土壤环境等做垄, 地势高、排水好的做宽垄, 地势低、排水条件不好的则做窄垄或高垄[3,4]。

3.5.3 施足基肥。

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求量, 以钾最多, 氮次之, 磷最少。据试验, 每生产1 000 kg块茎, 需要吸收氮5~6 kg、磷2 kg、钾8~10 kg。在马铃薯一生中, 幼苗期需肥较少, 占全生育期需肥总量的25%左右, 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肥最多, 占全生育期需肥总量的50%以上, 淀粉积累期需肥又减少, 占全生育期需肥总量的25%左右。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重施底肥, 早施追肥, 增施钾肥。施肥方法:结合播种施足基肥, 可一次性施入, 也可先施所需氮素总量的80%以上, 磷、钾素全部, 剩余部分结合中耕培土作为追肥施入。基肥应以腐熟的堆肥或有机肥为主,中等地力施农家肥30 t, 含钾量高的三元复混肥1 125~1 50kg/hm2, 一般集中施入播种沟内。

3.5.4 种薯处理。

选择薯形规整、薯皮光滑、无伤无病、色泽鲜明、大小适中、重量为25~50 g的健康种薯作为种薯。种薯切块种植, 可以提早出苗, 但是在切块的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很容易通过切刀传播病毒, 造成烂种。因此, 在切块时要每切1块种薯换1次切刀或消毒1次。将种薯切成每块20~30 g, 且每块都带有顶端优势的芽眼, 剔除病薯。小整薯作种, 可避免切刀传病, 小整薯比同等大小的切块芽眼多, 出苗后每穴主茎多, 出苗快而整齐, 生长健壮, 抗旱、抗寒能力强, 还可防止秋播的烂种死苗, 一般整薯的大小要控制在20~50 g。但是小薯由于成熟度低、休眠期长, 常出现早衰现象, 因此生产上要做好催芽处理, 配方施肥。

切块后对种薯进行处理:一是用草木灰拌种。切块后每50 kg种薯用草木灰2 kg和甲霜灵100 g加水2 kg进行拌种, 拌种后不积堆、不装袋, 置于闲房地表24~48 h后即可播种。二是药剂拌种。用70%甲基托布津2 kg+72%农用链霉素1 kg均匀拌入滑石粉50 kg成为粉剂, 每50 kg种薯 (切块) 用2 kg混合药拌匀, 要求切块后30 mim内进行拌种处理。播种前30 d左右, 将种薯放在室温18℃左右的黑暗条件下催芽, 当芽长0.5~1.0 cm时, 将种薯平铺于散射光下, 使其均匀受光进行炼芽, 形成粗壮、浓绿或紫绿的幼芽。

3.5.5 适时播种。

抓最佳节令, 适时播种, 将结薯期安排在平均气温为15~23℃, 日长不超14 h, 此条件适宜块茎发生膨大, 出苗后不遭受晚霜的危害。隆阳区秋薯以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为好, 冬薯以12月下旬至1月中旬播种为宜[5]。

3.5.6 合理密植。

从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考虑, 马铃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 种6.00万~6.75万株/hm2, 每株2~3茎较为适宜。间套种采用宽窄行高垄双行地膜种植, 宽行距90 cm, 窄行距60 cm。窄行内浅开播种沟, 沟底宽30 cm, 沟深15cm, 采用人工清沟, 高垄双行地膜种植, 株距22~24 cm;净种采用宽窄行高垄双行种植, 宽行距70 cm, 窄行距50 cm, 株距25~27 cm, 播种后, 一次性复土起高垄, 并用施田补1 500m L/hm2进行芽前除草。

3.5.7 田间管理。

(1) 查苗补苗。马铃薯出齐后, 要及时进行查苗, 有缺苗的及时补苗, 以保证全苗。补苗的方法是:播种时将多余的薯块密植于田间地头, 用来补苗。补苗时, 缺穴中如有病烂薯, 要先将病薯和其周围土挖掉再补苗。土壤干旱时, 应挖穴浇水且结合施用少量肥料后栽苗, 以减少缓苗时间, 尽快恢复生长。如果没有备用苗, 可从田间出苗的垄行间, 选取多苗的穴, 自其母薯块基部掰下多余的苗, 进行移植补苗。

(2) 中耕培土。中耕松土, 使结薯层土壤疏松通气, 利于根系生长、匍匐茎伸长和块茎膨大。出苗前如土面板结, 应进行松土, 以利出苗。齐苗后及时进行第1次中耕, 深度8~10 cm, 并结合除草;第1次中耕后10~15 d, 进行第2次中耕, 宜稍浅;现蕾时, 进行第3次中耕, 比第2次中耕更浅。并结合培土, 培土厚度不超过10 cm, 以增厚结薯层, 避免薯块外露, 降低品质。

(3) 追肥。按照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的原则, 做到“前促、中控、后保”。出苗后, 要及早用少量氮素化肥追施芽苗肥, 以促进幼苗迅速生长。现蕾期结合培土追施1次结薯肥, 以钾肥为主, 配合氮肥, 施肥量视植株长势长相而定, 原则上以尿素150~225 kg/hm2、硫酸钾75~150 kg/hm2为宜。

3.5.8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常见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较多时节和植株花期前后发生, 因此要注意及早选用25%嘧菌酯或瑞毒霉进行防治;马铃薯的害虫主要有斑潜蝇、蚜虫、地老虎、蛴螬、马铃薯瓢虫、蝼蛄等, 可用药剂或投放黄板诱杀等措施防治[6]。

3.5.9 适时收获。

收获马铃薯的最佳时期是其块茎生理成熟。即当地上植株90%茎叶枯黄, 基部叶片脱落时即可收获。收获应选择晴天, 如遇下雨需天晴后1~2 d, 土壤湿度手捏不成团后收获。

摘要:通过分析保山市隆阳区冬马铃薯生产的自然状况、生产现状和竞争优势, 找出进一步发展隆阳区冬马铃薯基本思路, 特提出搞好隆阳区冬马铃薯生产的对策, 即搞好马铃薯生产区划和规划;调整优化小春作物 (夏收作物) 结构;加强新品种引育推广;以样板为载体, 加大培训, 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加快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冬马铃薯,现状,优势,建议,云南保山,隆阳区

参考文献

[1]陈红梅, 裘平.青海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137-138.

[2]姜国君.浅谈马铃薯栽培技术[J].价值工程, 2010 (12) :247.

[3]仇忠启, 施圣高, 杜磊, 等.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田间试验[J].上海蔬菜, 2008 (5) :46-48.

[4]陈普刚.中原地区脱毒马铃薯春早熟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124.

[5]戴亨仁, 吴建军, 韦禄春, 等.江西红壤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优质综合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2) :74-76.

保山市隆阳区 篇5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保山市隆阳区的中小学青少年篮球运动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需要,在撰写论文之前通过在网络上进行检索中国期刊全文的数据库和学位论文数据库关于青少年篮球运动相关研究成果。大量研读了青少年篮球发展研究对策方面的相关书籍,了解课题发展动态,对所查文献进行整理,为本文的研究设计提供理论的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在遵循问卷调查原则和设计合理性上,根据内容分别编制了针对家长、教练员和青少年学生的调查问卷。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采取直接发放和间接发放两种方式。

(3)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类统计。通过Excel2003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保存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研究结果与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体育制度的改革,体育运动逐渐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地步。篮球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喜欢上篮球这个项目。篮球运动的基础是篮球场地和器材,中小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主要组成群体,是参与篮球运动的组要群体,体育教师在青少年篮球运动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调查保山市隆阳区青少年篮球的开展现状,主要从场地器材、教练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参与的时间等方面进行着手。

2.1、保山市隆阳区青少年篮球运动的现状

(1)阳市文圣区篮球场地的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篮球运动简单易行,只要有一个篮球场,一个篮球,就可以随意运动,它对器材的要求也不高。篮球运动在校园内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篮球运动中来,虽然它对产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但是作为校园体育,针对的锻炼对象与社会群体不同,对篮球场地和器材的要求救应该有所提高。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工作。

调查所示,保山市隆阳区学校球场调查表,在调查的20所学校中,室外球场有2块以下的有4所,占调查学校的26.7%,2-5块篮球场的有8所学校,占到调查人数的53.3%,室外球场有5-10块场地的有2所,占到调查人数的13.4%,10块以上的只有一所。在室内球场统计中,有两块的学校有2所,拥有室内球场的学校很少,都是保山市隆阳区的重点高中。在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有许多的篮球场贝学生作为了临时的足球运动场,排球场,而对于一些学校在校人数多的学校,这样场地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的。

(2)青少年参加篮球运动时间的调查与研究。

篮球是属于同场竞技类项目,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体质,还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刻苦锻炼的毅力。因此,篮球运动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在训练上只有付出了足够的时间,篮球技术才能得到提高。调查发现,目前保山市隆阳区青少年学生基本都没有参加篮球专业训练,打球时间也没有固定,因此随意性自然很强,一般情况都是在体育课或者是在课余体育时间进行篮球运动,而这样的运动量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学生。

调查所示,保山市隆阳区青少年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情况和时间调查表,在调查的学生中,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为45人,占到调查人数的47.4%;偶尔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为36人,不参加篮球运动人数为14人,占到15%。这些调查对象中,运动时间2小时以上的有19人,占到调查人数的47.4%,运动时间1-2小时的有58人,占到调查人数的61%,运动时间1小时以下的有14人,占到调查人数的15%。从数据可以看出,保山市隆阳区青少年学生参加篮球锻炼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参加的时间基本上能满足锻炼的需要。

(3)青少年参加篮球运动家长的支持程度的调查与研究。

青少年学生经常的参加校内育或者校外篮球运动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亲少年学生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学校提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而培养单一的人才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现在有很多家长还是担心孩子参加篮球运动训练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或者会给孩子可能带来运动上的损伤,因此就不愿意让青少年孩子参加篮球运动。

调查所示,是对保山市隆阳区青少年学生家长的一份关于支持青少年学生参与篮球锻炼的调查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家长完全支持的人数有15人,占到调查人数的15.8%,不太支持的家长有60人,占到调查人数的63.1%,不支持的家长人数有18人,占到调查人数的18.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保山市隆阳区青少年学生家长支持孩子参与篮球锻炼的人数不多,而家长对于孩子参与篮球锻炼的态度由两点组成,第一是家长对于篮球文化和篮球运动的认知和对篮球的兴趣,如果家长是一个喜爱篮球运动,而且认为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体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那么家长对于孩子参与篮球锻炼的态度必然会积极。

2.2、篮球教练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学校篮球老师的年龄能够反映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执教经验和应变能力,一般情况,年轻教师充满活力,对篮球的教学充满了激情和兴趣,在接受新鲜事物时也比较容易,而年龄长的教师在篮球教学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思想上有些保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出现体能跟不上等情况,但是在遇到什么情况时能够稳稳的处理。在篮球教学中,大部分老师的执教能力和专业知识系统都来自课本上,因此缺乏一定的变通性和实效性。与研究证明,教师最佳的执教年龄在35-45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教师精力比较充沛,学习的能力也很强,也有着稳定的应变能力。

调查所示,在调查的保山市隆阳区学校中,篮球教练员20-30岁的人数有4人,占到调查人数的7.6%。31-40岁的教练人数有26人,占到调查人数的52%,41-50岁的教练人数有18人,占到调查人数的36%,51岁以上的有2人,占到调查人数的4.4%。由此可以看,保山市隆阳区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还是合理的,这种中青年教师相结合,不但可以发挥老教练的带动作用,也可以让青年教练得到锻炼的机会。

(2)篮球教练员的学历结构。

学校篮球教练员在教学中的执教能力跟教练员接受的教育程度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如果一个教练员的学历水平高,那么他在教学过程中执教水平有会达到一定的高度。虽然不能说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学历层次是有绝对的因果联系,但是倘若一个教练员拿到文化素质修养低的话,他是很难把自己的经验和良好的技战术思维相结合起来的。作为一个学校篮球的教练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得要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全面发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执教中走得更远。调查所示,在保山市隆阳区篮球教练员的学历中,博士学历的1人都没有,硕士学历的有6人,占到调查人数的12%,本科学历的有29人,占到调查人数的58%,专科学历的人有12人,占到调查人数的24%,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有3人,占到调查人数的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保山市隆阳区的教练员学历层次基本上还是符合篮球运动教练员的要求,这样的教练员一般都会有很高的执教水平的。

(3)篮球教练员的篮球运动经历。

作为一名篮球教练员你的篮球运动经历会让你对篮球的比赛中的篮球技战术的运用,心理压力等都会有着自己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加切合实际的在训练中给予指导。从各级教练员队伍的调查可以发现教练员一般都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专业的篮球运动员退役之后转型为篮球教练员,一种就是从体育院校毕业之后走上了体育教育之路。通过对保山市隆阳区篮球教练员的调查发现,有过专业的篮球运动经历的教练员少之又少,大部分的篮球教练员都没有过专业的篮球运动经历,他们的经历也就是自己平时组织的比赛。

调查所示,在保山市隆阳区大部分篮球教练员中,有过篮球专业经历的人员并不多,在省队当过运动员的只有2人占调查人数的4%,在县队或者市队里面当过教练的有3人,占到调查人数的6%,无专业经历的人员有45人,占到调查人数的90%,而有国家队运动员经历的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看出保山市隆阳区青少年篮球的教练员大部分是体育院校毕业之后走上教练员的道路的,这可以指出了教练员的运动经历的不足是制约着保山市隆阳区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3、结论

(1)保山市隆阳区篮球场地基本能够满足其青少年篮球的发展。但是室内球场的数目还是相对较少,只有两所重点高中有;

(2)保山市隆阳区的青少年经常参加篮球锻炼的人数还是很多的,而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2小时的时间的人群也是最多的;家长对于孩子参加篮球运动的态度也不是很支持;

(3)辽阳市文圣青少年教练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基本能满足执教和科研的需要,但是教练员的专业经历和相对较低,有过运动经历的人员较少,而只有10%的教练有过运动队的经历。

摘要:篮球运动在青少年中是很受青睐的项目,篮球运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和发展体能还能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篮球运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保山市隆阳区的青少年篮球爱好者、家长和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和应对对策,为辽阳市的青少年篮球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辽阳市,青少年,篮球运动

参考文献

[1]王保成,王川.球类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保山市隆阳区 篇6

1 小春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保山市隆阳区是农业种植大区,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目前该区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种植业布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1]。就粮食产业而言,当前大春、小春2季作物节令相争成为该区最为突出的矛盾,严重影响2季作物增产增收。

20世纪60—70年代保山坝蚕豆种植面积占当时小春作物种植面积的70%左右。由于蚕豆品种全生育期较短,一般在130~140 d,可充分保证水稻在5月上中旬适时早栽,甚至可提前至4月下旬。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小麦成了小春季节的主要种植作物,到2001年隆阳区的小麦种植面积为1.56万hm2,逐年递减后,至2006年仍有9 066.67 hm2。由于小麦种植品种多、乱、杂,且无大面积示范推广品种抗逆性差,抗病性弱,历史单产低。2006年全区小麦平均单产仅3 570 kg/hm2,且小麦品质差。农户多用作饲料,种植成本高,效益低,甚至亏本种植。最主要的是小麦全生育期长,一般为170~180 d,由于收获季节的延迟,严重影响水稻大面积适时栽插,导致减产。因此,大力进行小春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缓解或解决大春小春2季作物争温争光矛盾,确保大春水稻的适时移栽,有助于该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该区的经济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问题

目前,大部分农民群众、甚至是基层干部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不足直接制约了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因此,要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及时宣传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制订出发展目标及近期实施规划,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效率[1,2],持久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这项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为全面提高隆阳区粮食生产水平、农民增产增收而努力。

2.2 科技兴农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2]。因此,要充分调动该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引进、选育适宜该区栽培种植的大麦、油菜、蚕豆等作物高产优质的新品种,采取良种良法配套和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培植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示范户,带动农民调整结构。农业生产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推广一些好的种植模式,通过培训、示范,以电视、电台、报纸、科技书刊、印发科技资料等多元化形式宣传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指导农民调整结构。其次,加强技术推广和科学创新,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充分发挥新项目、新品种的增效作用[3],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增产效益。

3 种植结构调整方向

3.1 适时早栽

保山市隆阳区气候属西南季风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境内海拔高度差异较大,为640.0~3 655.9 m,因此形成了全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农业气候,年降雨量966.5 mm,集中在6—8月,5月下旬至6月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形成强健的有效株和发达的根系。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常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光照偏少,对迟栽或迟熟、正在抽穗扬花以及中熟品种灌浆都十分不利,且还会诱导稻瘟病的大面积暴发,造成部分田块落塘绝收。因此,水稻适时早栽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逆性,且可以避过生长中后期的低温冷害,获得高产稳产。根据隆阳区农科所1987年在保山坝区选用京国92水稻品种进行的水稻移栽试验结果,5月1日移栽的水稻产量10 972.50 kg/hm2,空瘪率9.87%;5月11日移栽的水稻产量10 607.25 kg/hm2,空瘪率10.20%;5月21日移栽的水稻产量9 735.00 kg/hm2,空瘪率11.50%;6月1日移栽的水稻产量9 071.25 kg/hm2,空瘪率13.20%;6月11日移栽的水稻产量8 026.50 kg/hm2,空瘪率19.30%。从以上试验数据可以看出:5月1日移栽的水稻较6月1日移栽的空瘪率减少3.33个百分点,单产增加1 901.25 kg/hm2,增产20.96%。通过对多年多点进行的水稻栽培试验以及大面积水稻种植的产量结果分析,发现不论稻区所处地域海拔高低,水稻种植都是适时早栽高产,迟栽减产。

3.2 选择早熟作物

2006年隆阳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61万hm2,实现粮食总产32.63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68万hm2,占粮食总面积的26.2%,总产14.12万t,占粮食总产的43.27%;小春作物中,小麦种植面积9 066.67 hm2,占粮食总面积的16.16%,总产3.24万t,占粮食总产的9.9%;大麦种植面积2 706.67 hm2,占粮食总面积的4.83%;油菜种植面积1 760 hm2,占粮食总面积的3.13%;蚕豆种植面积4 386.67 hm2,占粮食总面积的7.82%。由此可以看出,2006年小麦种植面积在小春粮油作物种植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要获取高产,确保水稻适时栽插、调整小春作物种植结构是关键,必须理顺大春、小春作物关系,减少种植效益低、生育期长的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大麦、油菜和蚕豆等早熟小春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小春服从大春,为大春粮食作物的适时早栽提供条件,才能获得全年粮食增产。

4 种植结构调整对策

经过广大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隆阳区的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小春粮油作物种植中,小麦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65万hm2调减到2006年的9 066.67 hm2,大麦、油菜、蚕豆等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4 926.67 hm2,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工作仍任重道远。

4.1 以政策为准绳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性、科学性和群众性共同合作。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必须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同时国家适量进行补贴。国家农业政策的发布实施可推动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正确合理对农业进行改革和发展。因此,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结合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发展重点和战略目标,并落到实处。

4.2 以“优”字为中心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生产优质农产品。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由国内转向国际,农业面临巨大冲击。因此,要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目标,及时淘汰劣质、产量低的老品种,大力引进推广优质粮、油等新品种,以满足国内、国际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不可盲目发展或单一化某种农产品,合理搭配各种农作物是关键[4]。从隆阳区的实际出发,小春粮油作物种植在保山坝区北部乡镇以种植油菜为主,搭配种植大麦、蚕豆等作物;在坝区中部和南部乡镇以种植大麦为主,搭配种植油菜、蚕豆等作物;其他山区小坝子以种植大麦为主,适当搭配种植蚕豆等作物。

4.3 以产量为基础

农业生产,产量是最基本的追求目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逐年下降,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与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此外,追求优质不能脱离实际,要在一定产量基础上进行,否则,若优质农产品的价格优势不能补偿产量减低的损失,农民的收入就会不升反降,优质也就失去了意义。优质需要一定的土壤肥力和栽培条件作保障,如在低产条件下很难生产出合乎国标的强筋优质小麦商品粮。再者,目前隆阳区中低产田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增产潜力很大。因此,改造中低产田不仅是进一步提高粮油产量和品质的主攻方向,也是增强该区整体农业水平的必要手段。

4.4 以科技为依托

科学技术是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一方面农业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在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重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节水灌溉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和加快科技的进步,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持续增收。另一方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后,要及时不断更新和完善一些新项目、新作物、新工艺的引进和开发。同时要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的宣传。坚持先培训、先选种的原则,防止因品种不适宜、操作失误造成损失[5]。

4.5 以市场为导向

农产品成功转化为商品的关键是灵活流通。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时要密切注意市场动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增加农民的收益。由于我国长期受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束缚,农民市场意识不强,缺乏按需生产和竞争的能力,经常盲目生产。同时,农民的小生产格局无专人进行指导,对农产品的质量、批量、供货时间、交易规则等要求不了解。因此,扩大农产品市场就必须加强信息服务,派专员进行指导,大力发展畅销农产品,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开辟农产品营销“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向商品转化。

4.6 以规模求发展

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无法及时跟上农产品供求量,不能进行综合管理。分散经营的缺点:一是经营粗放,不利于科技推广,农产品品质难以保证,效益低下;二是销售渠道受分散限制,因此常导致小麦产销流通渠道不畅。要实现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实行订单农业及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对农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等服务措施,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5 结语

保山市隆阳区大春、小春粮食生产中,存在小春作物生长期间“气温低、霜期长”,大春作物生长期间“春温回升慢、降水多、湿度大、两头低温严重、中间高温不足”的不利因素,由于小春作物种植面积以全生育期较长的小麦为主,全生育期较短的大麦、油菜、蚕豆等粮油作物种植发展缓慢,严重推迟了大春作物水稻的栽插时间,使水稻生长前期不能充分利用充足的光热资源,中后期不能避开低温冷害,导致水稻产量减少。因此,要突破气候资源瓶颈,保证大春、小春2季粮食作物全面丰收,就必须调整小春作物种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调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大麦、油菜、蚕豆作物种植面积,使大麦、油菜、蚕豆作物种植面积占小春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60%以上,接近水稻种植面积,从而在保证小春粮油作物产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确保水稻移栽节令在现有基础上提早1个节令以上,为水稻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提高隆阳区大春、小春粮食产量,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献林,刘毓侠,王继印.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J].农业科技管理,2002(5):24-26.

[2]杨斌.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3]郑芳,邵明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驻马店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4-576.

[4]赵国富.台州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保山市隆阳区 篇7

隆阳区河图镇具有悠久的养蚕生产历史,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蚕桑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又一农业支柱产业。河图镇蚕桑规模曾经达到桑园330 hm2,产茧近100 t。近几年来,随着保山中心城市的发展和郊区蔬菜产业的兴起,蚕桑面积出现缩减,蚕桑产业向东部的魏家、田坝和青阳几个村集中。目前,蚕桑生产仍然是河图镇东部村的一项特色产业,养蚕生产上一个重要障碍是蚕病较为突出,其中传染性蚕病主要有病毒病的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症、细菌性肠胃病等,真菌病的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等,传染性蚕病损失大;非传染性蚕病主要是化学农药中毒、烟草中毒等。

2 河图镇蚕病发生规律

河图镇1年养蚕4批次,春蚕4月中旬开始饲养,夏蚕6月饲养,中秋蚕8月下旬至9月饲养,晚秋蚕在9月下旬至10月饲养,10月底全年养蚕结束。春蚕期,桑叶质量较好,气候干燥,环境洁净,病原少,因此蚕病发生较少,蚕茧产量较高[1,2]。夏蚕期开始,饲养质量逐渐下降,气候多雨,空气潮湿,病原逐渐积累,蚕病越来越多发,只要农户防病措施稍有松懈,就会招来蚕病损失,养蚕失利。由于生产季节不同,养蚕的发病情况明显不同,河图镇蚕病损失主要发生在夏秋蚕季节(表1)。

2010年全年共养蚕1 529张,上茧均价24.5元/kg,单张产值759.5元,单张交茧量28.8 kg。其中,春蚕单张交茧量35.1 kg;夏蚕单张交茧量28.9 kg;中秋蚕单张交茧量25.5 kg;晚秋蚕单张交茧量28.1 kg。2014年全年共养蚕1 221张,上茧均价40.3元/kg,单张产值1 104.3(含区、镇级补助)元,单张交茧量27.3 kg。其中春蚕单张交茧量33.9 kg;夏蚕单张交茧量27.4 kg;中秋蚕单张交茧量28.3 kg;晚秋蚕单张交茧量16.9 kg。从以上2年的交茧数看出单张交茧量随着养蚕批次增加而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魏家村2014年春蚕单张交茧量33.9kg,晚秋蚕单张交茧量16.9 kg,春蚕与晚秋蚕单张交茧量相差17 kg。青阳村2014年春蚕单张交茧量36.7 kg,晚秋蚕单张交茧量22.5 kg,春蚕与晚秋蚕单张交茧量之间相差14.2 kg,原因是晚秋蚕养蚕期间桑园发生褐斑病,桑叶质量差,导致蚕的抵抗力下降而大量发生血液型脓病和白僵病等蚕病。由此看出,蚕病已经成为蚕茧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直接影响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严重制约蚕桑产业的发展。

3 养蚕特点与蚕病综合思路

养蚕生产是高密集动物群体的饲养方式,每户饲养2~6张,每张蚕有2.5万~2.7万头,每户饲养群体为5万~16万头。从收蚁到上簇24~27 d,呈现个体数目多、体型小、世代短,蚕本身缺乏高等生物那样有效的免疫机制,蚕一旦发病,特别是传染性蚕病,往往出现染病蚕死亡并传播扩散,因此蚕病的防治只能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必须制定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认真落实到种桑养蚕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蚕病的发生、蔓延与蚕的体质、病原物及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在生产中要全面兼顾,缺一不可,蚕房建盖、桑园管理是基础,全面消毒是关键,精心饲养、增强蚕的体质,才能有效控制蚕病发生,保证蚕茧丰产丰收[3,4]。通过对河图镇2010—2014年蚕茧单张产量和夏蚕、中秋蚕和晚秋蚕期易发蚕病的情况分析,制定了蚕病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4 蚕病综合防治方案

4.1 改进蚕房建设,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标准化大蚕房的建盖,要求做到大蚕房选址座向合理,最好是南北向,建盖面积与养蚕量配套;室内有地火龙、水泥地坪和天花板;墙体内外刷白,地面至天花板高度达到3 m;门窗对流,窗户应该有玻璃和纱2层;有配套的标准化蚕台、贮桑室、消毒池和蚕沙坑。

4.2 严格进行消毒,最大程度消灭病原

4.2.1 养蚕前消毒。

推广使用消特灵、消力威、熏消浄等高效消毒药品,养蚕前消毒按扫—洗—刮—刷—消的步骤进行。具体如下:一是对蚕室、上簇室、贮桑室内外全面清扫干净,去除蚕沙、病蚕尸体和茧丝屑;蚕室蚕具内外能用水冲洗的要用水冲洗干净,不能用水冲洗的要擦干净。二是蚕室、蚕具清洗后,用0.3%有效氯消特灵液进行喷雾消毒;蚕箔、蚕架、竹竿等放在消毒池用0.3%有效氯消特灵液浸泡20 min以上,其他蚕具如蚕筷、鹅毛等进行蒸煮消毒。三是蚕室、蚕具用液体消毒药剂消毒后再作熏蒸消毒,先用0.3%有效氯消特灵液消毒,蚕室消毒时要包括天花板、墙壁,药液要即配即用,按100 m2消毒面积用25 kg液量的要求配好药液量。消毒时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均匀喷洒。消毒后密闭24 h以上,再用烟熏宝进行熏烟消毒,消毒后全面密闭,24 h后打开门窗散去药味。未经消毒的蚕室、蚕具不能用来养蚕。

4.2.2 养蚕期消毒。

一是蚕期中消毒防病做到“三洗、两换、三消毒”。“三洗”就是进蚕室要洗手,给桑前要洗手,除沙后要洗手。“两换”就是进蚕室要换鞋,进贮桑室要换鞋。“三消毒”就是每天对贮桑室用0.3%有效氯的消特灵药液对地面消毒,除沙后用新鲜石灰水或0.3%有效氯的消特灵药液对地面消毒,大蚕期每日或隔日要用0.3%有效氯的消特灵药液蚕室地面消毒。

二是蚕体蚕座消毒。在收蚁、见眠蚕前、饷食前和见熟前,用防病一号进行蚕体、蚕座的消毒,平时每次给桑前用新鲜的石灰粉进行消毒。在大蚕期每次加网给桑前也要撒药消毒。暴发蚕病时,每次给桑前用防病一号进行药物蚕体蚕座消毒,撒药后10 min喂新鲜桑叶,然后除沙,以防蚕沙病原物,通过污染桑叶、蚕座迅速传染蔓延,从而减少蚕座传染机会。

三是隔离、淘汰迟眠蚕、弱小蚕。末蚁蚕和同批蚕中迟眠蚕、弱小蚕往往是带病者,不但自身发病,而且造成蚕座、桑叶污染,传染病原物。因此,特别在小蚕期要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弱小蚕。

四是严格处理蚕沙、病死蚕,防止扩散传染。蚕沙和病死蚕上有许多病原物,切忌将蚕沙、病死蚕饲喂畜、禽、鱼类。发现病蚕及时收集深埋。除沙时地面上铺1层专用的塑料薄膜,不使蚕沙落地,随即将蚕沙运到运离蚕室、桑园的地方,挖一个蚕沙坑,使蚕沙集中堆积发酵腐熟后再施用,防止扩大污染范围。采桑用具与装蚕沙用具要严格分开。饲养中换下的蚕网、塑料薄膜等,要进行消毒后再使用。

4.2.3 养蚕结束后的消毒。

养蚕结束消毒按毛消—扫—洗—刮—刷—消的步骤进行,售茧后要立即对蚕室、蚕具、簇具、簇室等进行药剂消毒,病死蚕、烂茧等要及时埋入蚕沙坑,然后清洗干净蚕室、蚕具、簇室、塑料簇具等,晒干后用0.3%有效氯的消特灵液(或者1%有效氯的漂白粉药液)进行全面消毒。对方格簇等不便消毒的蚕具用明火烘消、清理浮丝、曝晒后集中到室内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4.3 精心饲养,增强蚕的体质

4.3.1 全面推行小蚕共育。

小蚕饲养是整个养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小蚕房不具备小蚕共育点建设要求的不得饲养小蚕。养好小蚕必须要做到“四专”,即专人、专室、专具、专用桑园。在补催青中要合理保护,使蚁蚕孵化整齐,要按照小蚕一日两回育技术规范认真操作,精养细管,确保小蚕共育质量。

4.3.2 做好眠起处理,严格淘汰迟眠蚕、弱小蚕。适时止桑,适时饷食,提青分批,严格淘汰迟眠蚕、弱小蚕。

4.3.3 精心饲养,防止人为创伤而致病。

给桑、除沙、扩座、上簇过程中动作要轻,防止蚕体受伤,不给病菌创造浸染的机会,减少创伤致病。

4.3.4 大小蚕不得同室饲养。养蚕室不要堆桑叶;给桑时应从蚕架上部开始往下进行;小蚕室、贮桑室不要上簇。

4.4 合理调控蚕室小气候,提高蚕的抗病力

根据蚕的发育时期创造适宜的温湿度,以提高蚕体抗病力。小蚕要求较高的温湿度,而大蚕适宜较低的温湿度。大蚕防高温多湿,小蚕要防低温干燥,夏秋蚕饲养要防高温、闷热。河图镇夏秋季节雨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应注意加强蚕室通风换气工作,同时在盖建蚕室时应考虑蚕室的对流窗和风向。在遇到连续雨水时应对采摘回来的桑叶进行充分摊晾,待桑叶上的水分少时再进行喂蚕,大蚕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要注意蚕室升温,加快桑叶水分蒸发,开门窗通风排湿。

4.5 准确诊断蚕病,控制蚕病蔓延

蚕病种类不同,病症各异。同一病例,由于发病时期不同,病症也不相同。要及时正确诊断蚕病种类,就必须掌握不同蚕病的病症和病变,及时进行症状观察诊断。生产上以症状诊断为主要手段,要仔细观察蚕群体的发育情况,观察蚕的行动、体形、体色、病斑、吐液以及粪便等外观症状,确定蚕病发生种类,正确采取应急措施。

4.6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叶质

加强桑园肥水管理,根据桑树的生长发育情况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桑园施厩肥、腐熟堆肥30~45 t/hm2,开槽15 cm施肥,然后盖土。早春要找水灌溉,夏秋季节要及时排水,桑树生长期间分早春、夏季、秋季追施化肥3~4次,以蚕桑专用复合肥为主,也可以购买尿素、硫酸钾、普通过磷酸钙拌和施用,施肥氮、磷、钾比例以10∶4∶5为宜。

4.7 加强病虫防治,杜绝蚕病交叉感染

加强桑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做到良桑饱食,增强蚕的体质;同时做好桑叶的采、运、贮和合理用桑,保证小蚕吃好,大蚕吃饱。避免饲喂蒸热叶、隔夜桑叶和湿叶,可增强蚕体体质,提高抗病力。

在冬季和夏伐后,认真对桑园进行清园和病虫防治工作。发现桑园害虫,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切实控制住虫口密度,一方面防止桑园害虫病毒与蚕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减少虫口叶,提高桑叶质量。如果桑园虫害大发生,桑叶虫粪等污染严重,应该用0.3%有效氯消特灵药液或1%新鲜石灰水对桑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治蚕病的暴发。

桑树褐斑病近年来持续发生偏重,已经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及质量,可以采用10%苯醚甲环唑1 500倍液,或者70%甲基硫菌灵1 000~1 5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者25%丙环唑2 500~3 000倍液防治。防治的最佳时间是每批蚕上簇结束后喷药2次,间隔7~10 d,如有红蜘蛛、桑蓟马和桑粉虱发生,可在第1次防治时每泵水对73%炔螨特5 g或80%敌敌畏15 g防治,第2次喷药时应该单用杀菌剂。

4.8 用抗生素防治细菌病,减少病毒病

在饲养中,蚁蚕、各龄起蚕、将眠蚕及5龄末期蚕抵抗力弱,应该给蚕添食氯霉素、氟哌酸等,以防治细菌性蚕病,同时通过提高蚕体抗病毒能力,间接减少病毒病的发生。雨季养蚕抗生素添食尤为重要。

4.9 发生蚕病做好应急处理措施

4.9.1 病毒病应急处理。

检查蚕座,及时拣出病毒病蚕,投入石灰桶内集中深埋。每次给桑前要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防止混育感染;高温干燥时,用0.3%有效氯的消特灵药液(配液时不加辅剂)给蚕进行体喷;低温多湿时,用消力威40 g加新鲜石灰1 kg拌匀后,在给桑前均匀地撒在蚕体蚕座上,每天撒1次,直到控制病情为止。

4.9.2 真菌病应急处理。

在发生白僵病时要认真做好僵蚕的尸体、蚕沙的隔离和消毒工作,以防止病原菌的大量扩散和蔓延。将白僵病蚕的尸体投放到装有生石灰的盆中,收集起来集中深埋,蚕沙要求堆捂30 d发酵处理。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或用熏消净等熏烟剂进行熏烟,每天1~2次。同时注意蚕室通风排湿,严格控制蚕室气象环境条件,尤其是湿度,抑制白僵菌分生孢子的发芽生长,使该病得到控制。

4.9.3 细菌病应急处理。将病蚕及时拣出,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选用氯霉素、氟泰、氟哌酸等抗菌素添食防治。

4.9.4 农药中毒应急处理。

发现家蚕农药中毒,应该立即打开门窗,降低蚕房温度,加网除沙,改喂新鲜无毒桑叶,调换蚕具。再查明毒源,隔离毒源,安全饲养,必要时进行清水洗蚕或添食解毒药品,农药中毒后解救复苏的蚕,体质会明显下降,必须选择良桑精心饲养。

5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成效

5.1 蚕病得到控制

2015年河图镇在青阳村、魏家村2个村推广运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8条措施,蚕病得到了控制,2个村发病率从40%、60%降低到5%和10%。全镇推广应用后,发病率从50%降低为10%。在推广运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5.2 小蚕共育质量提高,提高了共育率

小蚕期对温度湿度要求高,桑叶质量要求要好,小蚕通过集中饲养,便于蚕桑技术员的辅导,同时让蚕儿发育整齐,提高群体的抗病性。为提高蚕茧产量打下基础。2014年、2015年在青阳、魏家村两村共新改建小蚕室4座,其中青阳村1座,面积320 m2;魏家村3座,面积148 m2。全镇推广应用后,小蚕共育率从85%提高到100%。

5.3 蚕房改善,环境优化

新建的标准化大蚕房有效解决了高温、多湿、闷热等气象环境逆境,如遇高温时开窗饲养;如遇到低温时使用地火龙升温。蚕上簇结茧3 d后开窗通风,避免了黄斑茧的产生,从而提高了蚕茧的质量。2年来两村共新建标准化大蚕室32座,大蚕房面积1 883.1 m2,其中青阳村17座,面积1 031.2 m2;魏家村15座,面积851.9 m2。到目前为止,每一户养蚕户都拥有1座标准化的大蚕房。以此带动了全镇大蚕房条件的改善,为减轻蚕病的发生、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奠定了基础。

5.4 通过反复培训,提高了蚕农技术水平

通过全面开展技术培训,推广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8条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蚕农的种桑管桑和养蚕技术的水平。新桑园种植管理,老桑园改造提升,防治病虫害、蚕房建设、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方格蔟上蔟等环节组织召开培训会,2015年全镇共组织召开培训会12期,逾2 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逾2 000份,养蚕农户每家有1~2人参加了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提升了蚕农种桑养蚕水平。

5.5 经济效益提高,蚕农积极性增强

2015年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运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9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单张交茧量没有随着养蚕批次增加而下降,2015年全年养蚕1 293张,比上年增加72张,增幅5.90%;交茧量44.3 t,比上年增加10.9 t,增幅32.63%;产值168.0万元,比上年增加33.3万元,增幅24.72%;单张产值1 299.6元,比上年增加196.5元,增幅17.81%;单张交茧量34.3 kg,比上年增加7 kg,增幅25.64%;桑产值增加了14 722元/hm2。从表3可以看出,春蚕单张交茧量36.4 kg,比上年增加2.5 kg,增幅7.37%;夏蚕单张交茧量33.4 kg,比上年增加6 kg,增幅21.89%;中秋蚕单张交茧量35.3 kg,比上年增加7 kg,增幅24.73%;晚秋蚕单张交茧量32.2 kg,比上年增加15.3 kg,增幅90.53%。

河图镇养蚕量、交茧量、产值有了明显的提高,充分说明推广运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9条措施取得了成效,蚕病得到有效控制。

摘要:养蚕业是河图镇的传统特色产业,具有生产投资省、产出见效快、劳动强度不高等优点。在生产实践中农户最担心的养蚕问题是发生蚕病,而蚕病是养蚕减产歉收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多年来蚕桑生产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河图镇蚕病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措施,2015年以来在河图镇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蚕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云南保山,隆阳区,河图镇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养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罗坤,陈松,黄平,等.云南蚕业实用技术[C]//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3]白兴荣,黄平.家蚕病毒病药物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科技,2010(增刊1):140-142.

保山市隆阳区 篇8

1 生产现状

玉米是隆阳地区主要粮食之一,同时也是养殖业的主饲。在该区多年来玉米生产存在单产偏低,总产增加不快的问题,经过分析,认为缺乏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山区种植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是主要原因。一方面,该区杂交玉米推广缺乏主导品种,单产低,无法满足畜牧业用粮要求。另一方面,自2002年以来,该区玉米灰斑病暴发,生产上缺乏高抗该病的主导品种,导致后续2年该病范围扩大,损失严重。鉴于高产和稳产的需要,农业技术部门加强横向联系调度,联系种业企业提供种源,同步开展玉米品种区试、引试,缩短推广时间。

2 项目推进措施

2.1 组织实施

2.1.1 成立行政领导小组。

由保山市隆阳区农业部门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为组员。确定领导组主要职责5项:一是制定项目管理方案;二是协调和指导项目组织实施;三是开展项目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四是开展项目检查和督促;五是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2.1.2设立技术指导小组。保山市隆阳区农业局相关人员任组长,局二级单位的相关领导和技术骨干为成员。主要有5项职责:一是项目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二是五谷1790玉米新品种的丰产栽培技术方案的研究制定;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四是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的实施;五是生产技术指导及咨询服务开展[1,2]。

2.2 工作措施

2.2.1 统筹协调调剂种子。

五谷1790新品种在隆阳区适应广,抗病强,丰产好,适宜在该区中低产区种植。确定品种,开展五谷1790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实行“区—乡镇—村、组”逐级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良种配套良法,提高品种生产潜力;开展五谷1790玉米新品种样板展示,推进该品种示范推广,同时把好调剂种子质量关[3]。

2.2.2 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

印发方案,项目引入首席专家负责制,技术指导小组印发“杂交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方案”,同时提供五谷1790品种简介。开展实地指导,项目承担的子单位确定2名高素质科技人员主持并开展项目推广工作,及时解决种植户面临的技术难题。

2.2.3 开展样板示范。

举办样板,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品种顺利推广示范。做好保障措施,采取“政策、技术、物资”三配套,措施、人员、资金三到位,确保后勤供应。落实示范任务,领导组将玉米品种示范推广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示范任务落实到位。开展三类样板示范模式,一是扩大样板示范区域,签订责任书的各乡(镇)举办五谷1790玉米新品种展示样板,该区农业技术部门先后在多个乡镇直接举办新品种的中心样板,提供大春观摩会现场。二是因地制宜开展样板,隆阳区依据不同的地理和生态条件,打造适应的典型样板,做到不同生态类型区样板全覆盖。三是开展生育期阶段样板,针对五谷1790玉米不同生育期的不同特点,分阶段开展现场实训,印发当季栽培资料,推动五谷1790玉米新品种的推广。

2.3 开展科技宣传

隆阳区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赴乡镇、村开展技术培训,为做好五谷1790玉米新品种推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印发各种彩色技术资料5万份。广泛利用报刊、杂志及电视媒体开展立体式宣传,加快五谷1790的推广进度。组织科技人员撰写品种科技信息,利用互联网宣传。同时做好信息上报工作,及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品种推广进展,让上级领导及时了解品种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实情况,通过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和规定,加强资金扶持,促进该品种的科技成果转化[4]。

3 优化栽培措施

3.1 育苗保苗

隆阳区农业技术部门为确保品种的推广效果,及早开展备耕工作,适时早播,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抗旱保苗措施。有浇水条件的地区,在清明节气时间内,采取营养袋育苗方法,或者催芽播种等方式,催苗快发;灌溉条件欠佳地区,需高度重视,及时做好备耕准备工作,紧密关注天气预报,降水量一次达40 mm以上,需及时组织人员抢墒播种,以利于保墒。有条件的地方可覆膜,播期可提早11~13 d。同时,需要育预备苗,一般用营养袋,以备栽植后查苗补缺。确保大田的植株群体密度,为稳产增产打下基础[5]。

3.2 规范栽培

根据隆阳区的气候、地势和地力条件,玉米新品种五谷1790采用等行距,或者宽窄行种植。该品种分为春播和夏播,春播集约化高产栽培留苗71 250株/hm2,根据肥力情况,开展不同密度种植,中上等肥力地,栽培留苗71 250株/hm2,肥力较差地块,留苗密度为55 500株/hm2。该品种夏播一般在海拔1 700 m以上地区,上中等肥力地块栽培留苗密度为60 000株/hm2。

3.3 合理施肥管理

玉米是C4高产作物,主要特点是喜肥、喜光、喜温。生产上表现为高大植株,具有发达的根系,繁茂的叶片,较大的籽粒,养分需求多。显著特点是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生产实践上,合理施肥,氮磷钾及微肥配施,同时辅以田间管理,能产生显著增产效果[6]。

在隆阳区,针对玉米新品种五谷1790,可按照“施足种肥、分施苗肥、重施穗肥”原则,根据其苗期、穗期和花粒生育阶段的需肥特点,进行合理施肥,提高施肥效率。施足苗期基肥。地膜覆盖,一般混施作基肥。全施农家肥,混合施用磷钾肥和氮肥的35%~45%。没有农家肥,可按含量相当的复合肥一次施入,可撒施拌土锌肥。重攻穗肥。用55%总氮肥,配合中耕培土施入。根据隆阳区的地形情况,在低洼地需注意田间排水,遇旱要及时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补施花粒肥。在田间管理上补施10%总氮量,用叶面喷肥的方式进行,一般玉米叶面肥为云大120、磷酸二氢钾等。在花粒期,要保证充足的肥水供应,保持青枝绿叶。最好能做到活秆成熟,延长后熟阶段,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3.4 病虫草鼠害防治

近年来,为害较为严重的病虫害主要有“四病三虫”,即玉米灰斑病、穗粒腐病、玉米锈病、大斑病、小斑病以及地下害虫、玉米螟虫、蚜虫,需要进行针对性地防治,减轻病、虫、草、鼠害,确保增产稳产。

3.4.1 防治玉米病害。

目前在隆阳区玉米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是穗粒腐病和玉米灰斑病。在引进品种时,隆阳区农技人员充分考虑,选择抗病高产良种五谷1790,在该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需要防治穗粒腐病和玉米灰斑病,只需在播种前,采用种子包衣处理,既防止土带病环境使幼苗感病,也可对防治“三虫”中的地下害虫具有一定效果。

3.4.2 防治玉米虫害。

地下害虫、玉米螟虫、蚜虫等“三虫”的危害各具特点,需要分类施策。地老虎是地下害虫在玉米生产上的主要虫类,啃食低位幼茎,致使缺苗断垄。防治地老虎,要掌握合适的防治时期,采用不同方式防治。第1个时期在玉米播种以后、出苗之前,防治方法是制作毒饵防治。在隆阳区使用敌百虫对水,可用卷心菜、白菜或炒过的麦稃作原料,制成毒饵,投放于玉米生长的田间,分2次投放。第2个防治地老虎的时期是在玉米出苗后,在晴天傍晚喷施敌杀死于玉米苗上。

玉米螟虫分2期防治,第1期防治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辛硫磷对水45 kg/hm2,拌3倍土,放入玉米大喇叭口。第2期防治时间在玉米抽穗以后,使用50%辛硫磷或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蚜虫危害有2个方面,一是间接危害,主要方式是携带病毒,是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二是直接为害,蚜虫主要为害玉米幼嫩叶片。防治蚜虫按照“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分不同阶段分段防治。第1阶段在玉米破土出苗后,使用菊酯类农药对水喷雾;第2阶段在玉米心叶期,蚜虫株率达45%~55%时,用9%~11%吡虫啉1 900~2 100倍液喷雾防治。

防治鼠害使用敌鼠钠盐等药剂,掺入田鼠食物,制成毒饵,放置在田边地头,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灭鼠2次,可有效防治鼠害。

4 项目实施效益

4.1 经济效益

玉米新品种五谷1790推广项目,根据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分析。项目在2011—2015年共完成示范推广收获面积3.2万hm2,加权平均产量9 225 kg/hm2,比同类玉米杂交种2011—2015年隆阳区平均产量8 130 kg/hm2,增产1 095 kg/hm2,实现总产295 200 t,玉米籽按保山市粮食部门的收购价格2.6元/kg计算,总产值76 752万元。新增总产35 040 t,新增总值9 110.4万元,新增收益7 743.7万元。在同等地力和环境条件下,增加产值2 847元/hm2,新增纯收益2 419.8元/hm2,农户新增纯收益率为1.0∶5.6,科技投资收益率为1.0∶8.5。

4.2 社会效益

玉米新品种五谷1790推广项目以品种为牵引,配套良法即适宜栽培技术措施为主线,在保山市隆阳区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实施,提高了品种单产,激发了品种潜力,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总产量,同时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加工意义重大。一方面缓解玉米的供需矛盾,保障隆阳区粮食安全,加快该区农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施和科技宣传推广,提高了该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扩大良种覆盖面,为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发展提供原料。

4.3 生态效益

通过玉米新品种五谷1790推广项目的实施,推广了抗病的优良品种,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降低了玉米中的农药残留,从根本上减少了环境污染,种植的抗病品种,能够活秆成熟,在收获籽粒的同时,还可获得具有较高饲用价值的茎叶,实现玉米的综合利用,拓宽了饲料来源,提高了玉米的附加值,节约粮食,对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阐述了五谷1790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措施,提出了该品种的优化栽培措施,包括育苗保苗、合理密植、适期施肥等措施,并分析了效益,以期为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五谷1790,推广措施,效益,云南保山,隆阳区

参考文献

[1]董赟,邵思全.五谷1790玉米推广措施及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15(7):21-24.

[2]邵思全,李琰聪,谢志坚,等.保玉系列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措施及效益分析[J].农业科学通讯,2014(10):24-29.

[3]李崇光,刘一强.玉米单交种五谷1790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3(4):34-35.

[4]曾林,陆顺生,杨志明.限制因子学说和灰色关联分析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J].园艺与种苗,2012(2):7-8.

[5]尹兴荣.杂交玉米新品种五谷1790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3(12):78.

上一篇:图像变换下一篇:提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