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效应

2024-10-05

提高效应(通用11篇)

提高效应 篇1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 它的标准至少有三条:教学的效率高, 学生的兴趣浓, 学生的成绩好。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 人们在目标明确单一、预设准确精当、生成精彩有效上下了很多功夫。但这都是从正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认为这还不够, 还应从反面入手, 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 我们通过实践总结,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避免不利“侧翼效应”, 提高“有效教学”水平。

何为“侧翼效应”呢?所谓“侧翼效应”, 指的是超出一事物预计效果以外的效应。既然是超出预计效果, 往往就会有有利的一面, 也会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认为, 干扰语文教学的就是那种不利的“侧翼效应”。语文教学中的这种效应, 往往表现在主要教学目标之外旁生枝节, 造成对学生的误导, 以致影响语文有效教学, 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利“侧翼效应”在语文教学中频频出现呢?我们认为, 以下三点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其一, 不加节制的联系;其二, 随意浅薄的评论;其三, 无关宏旨的纠缠。下面具体阐述这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 不加节制的联系。我们知道, 语文教学是以单篇课文为主要形式的, 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像别的学科那样明确单一。也正因为这样, 加之教师不注意把握主要目标进行教学, 往往会出现不加节制的联系。

例如, 教授《孔乙己》, 有的教师由本文联系到科举制度, 进而联系到八股文, 由八股文想到蒲松龄的人生, 又由蒲松龄的人生想到吴敬梓, 由吴敬梓想到他的《儒林外史》, 最后落到《范进中举》。这些知识有没有用?有。但对于理解小说主题“人世间的凉薄” (孔庆东观点) 又有什么用呢?虽然是旁征博引充实了教学内容, 但却冲淡了教学的主要目标, 真是得不偿失。

其二, 随意浅薄的评论。语文教学自然少不了评论这一步骤, 因为阅读每一篇文章, 都要经历“认读———分析———评论”这三个阶段。但评论应切中肯綮, 语语中的;而不应该是信口开河, 随意评论。如果不注意评论的准确性、深刻性、严肃性, 而是流于油滑, 那么就有违评论的初衷, 影响语文有效教学。

例如, 讲授《记念刘和珍君》, 有的教师评论道:鲁迅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 他对学生辈的女性, 尤其关爱, 对她们的不幸尤其感到不平和愤怒, 流露出更多的同情, 对刘和珍如此, 对萧红不也是一样吗?真是多情的斗士。这种评论, 冲淡了原文的“悲愤”的感情基调, 歪曲了对鲁迅和对文章的理解, 会将学生引到邪路上去, 怎能不降低教学效率呢?

其三, 无关宏旨的纠缠。语文教学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一些分歧。此时, 如何对待分歧是能否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出现的分歧可以有两类:一类是和教学目标息息相关、有关全局的分歧;一类是无关宏旨、无足轻重的分歧。前者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够活化学生思维的效果。对此, 一定要讨论、探究。后者不宜展开讨论, 留待下课讨论或课堂一锤定音即可。然而, 有时处理不当, 往往会于此处陷入无益的纠缠。

例如, 有的教师讲授《我的空中楼阁》, 学生对作者的性别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是女作家, “薇”乃女性之名;有的提出反对意见, 军阀孙传芳为男性, 而名中有“芳”。一直相持不下, 谁也说服不了谁。实际上, 完全可以一锤定音:女性 (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作者简介) 。或者, 课下与学生讨论命名的艺术。这样, 不在无关宏旨的分歧上纠缠, 才能使有效教学得以实现。

不利“侧翼效应”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 但主要的是这三种。我们必须杜绝这些“侧翼效应”的出现, 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

提高效应 篇2

——松门镇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做法 松门镇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镇,也是温岭市“一个中心,五个区块”格局中的东南区块中心。近年来,松门以全市“东西并进、整体跃升”的战略部署以及东部大开发为机遇,积极发挥区域产业的引领和集聚作用,形成了船舶修造、水产加工、机械制造、塑胶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凭借坚实的基础和投入的后发优势,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中心。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引领产业集聚

认真落实规划,积极实施“东扩南进西移北连”发展策略。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关系,抓好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搞好功能区块划分,清晰地确定松门东南工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优先安排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与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配套,并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相互衔接。以产业发展程度和潜力来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拓展产业集聚

松门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进驻东南工业集聚区。该集聚区现已供地3200多亩,引进企业47家,34家已投产,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1.5亿元,入库税收4360万元。其中富岭塑胶、风驰机械、鑫欧机电、飞利浦等上亿元企业为整个集聚区的发展

提档升次。下阶段,该镇将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未投产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积极培育规模企业,形成集群优势,使之成为松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以临港经济为重点,增强产业集聚

松门镇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现已初步形成了造船、修船、船用配件制造以及船舶交易等门类较为齐全、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该镇现有造船企业20家,生产能力达60万吨,所造船只品种涉及钢质渔轮、集装箱船、散货船、成品油船、运沙船、特种工程船等。其中浙江金港船业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业务遍及瑞典、挪威、英国等多个国家,成为浙江领先、台州第一的出口船舶制造企业。另外,浙江合兴、浙江振兴、台州腾龙、松门先锋等船舶修造厂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2010年船舶行业实现产值42.72亿元,增幅40.24%,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3.6%。

四、以资源特色为依托,优化产业集聚

松门镇所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捕捞、养殖业十分发达,拥有钢质渔轮390只,浅海滩涂养殖面积达3.4万亩。松门白鲞、虾仁、泥蛏、墨鱼干畅销中外,该镇被命名为中国“白鲞之乡”,“泥蛏之乡”;2009年,松门白鲞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门鱼鲞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带动了加工农户5000多户,同时形成了鱼鲞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该镇也成为全国鱼鲞加工集中度最高的地区,2010年松门鱼鲞产值突破7亿元,占松门水产品总产值的26%,占全省水产干腌制品的30%左右。全镇现有水产冷冻企业68家,2010年水产冷冻企业产值13.22亿元,增幅29.05%。为了促

成城区鱼粉加工企业的整体搬迁和鱼鲞加工的行业集聚,水产加工园区已顺利完成选址。同时,积极引进资金开发洞下、龙门、沙镬岛的休闲旅游业,推进洞下海滨浴场的旅游景区配套附属设施建设,引导转产转业渔民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五、以创新机制为保障,提升产业集聚

一是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政府发挥好指导和引导作用,创造条件,研究确定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引导、扶持;在此基础上,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平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吸引各类资金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二是创新人才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积极开展与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协作力度,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知识人才援助。

提高效应 篇3

问:孩子五年级了,学习成绩怎么都上不去,我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补习班也上过了,家教也请了,就是没有用。他的分数始终在六十几分徘徊,就是不见长进,急死人了。请给黔驴技穷的我支招。

——湖北黄石家长汲勇

“东方少年马克·吐温”成长记

答:汲勇家长,先别急,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在一些居民区做的这样一组实验。

此项实验是要求劝说居民区的居民把一块“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竖到自家的门口。在第一个居民区,研究者直接向居民提出要求,结果遭到多数人的拒绝,接受者仅为17%;在第二个居民区,他们换了一种办法,先请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志愿书上签名,这个要求很容易做到,几乎所有的人都签了名。几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再向居民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达55%,是第一个居民区的3倍还多。这就是著名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实验。

研究人员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当他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认同感。这时如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并使他态度持久。

在对孩子的期望值始终无法实现的时候,家长们不妨试试“门坎效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门坎,有学习方面的,也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如,有个孩子期中考试,数学考了58分,母亲理智地分析了原因,并给了他努力的空间,提出:“期末能考63分吗?”孩子一口答应了。结果期末真的考了63分。母亲说:“你进步了。下学期有信心考70分吗?”孩子说:“没问题!”结果考了75分。这时,对于这个孩子58分是道坎,63分也是道坎,70分也是一道坎,妈妈在孩子跨过每道坎之后,再提高一级的“门坎”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是高不可及。孩子做到了,就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可以“跨过门坎”的自信。

汲勇家长,面对孩子成绩始终上不去的困惑时,你不妨用一下“门坎效应”,但须注意的,每一次提出要求的“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过高;而且当孩子跨过前一个门坎时,一定要给予及时有效的鼓励,这样才可能发挥最佳的“门坎效应”。

妙用“坐向效应”,让孩子听话

问:我儿子是个有名的“倔头”,我和他爸爸说什么,他都不听,实在急了只能用拳头。儿子今年四年级了,听老师说,这时的孩子不能再靠打了,不然,他会更叛逆。可是,怎样才能让他听进我们说的话呢?

——苦恼的妈妈 阿舟

答:除了您和孩子沟通时的内容和语气,在这里给您一个小方法———坐向效应,它已经让不少不会和孩子沟通的家长,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有一评论型电视节目制作人,因节目中找来的评论者水平不差,却缺乏论辩高潮、气势不足,而请教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向他建议:“改变座位的配置方式。”于是制作人改变论辩者的坐向,由以往的横排而座,改为两人相对而坐。自此,这个节目大受欢迎,成为人们喜爱的节目。

后来,这个节目争论之热烈,令那位心理学家都感到惊讶!

为什么会产生坐向效应———这是因为与人相对而坐,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不自由感———这是由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而造成的。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视线强烈也会具有一种直刺对方心理的攻击性。这种面对面的坐向,容易造成紧张、对立的关系;而彼此横向或斜向而坐,会使彼此的视线斜向交错,减弱视线的对立性,避免尖锐的对立状态。这位节目制作者运用“视线心理学”原则———坐向效应,来引起激烈论战的做法,对我们教育孩子很有启示。

启示之一当我们与孩子正常沟通交谈时,要尽量避免与孩子正面相对,应当侧身而坐或取直角的位置,让孩子感受到这是平等的交流,不是家长式的训话。

启示之二在批评教育孩子时,如果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并增强他战胜困难的信心,那就要坐在他身旁,给他关心、温暖的亲情感受。但如果您要求孩子停止某种不良行为,而同时又认为孩子可能不服从,您必须对他下令制止,严厉批评时,那就要面对面,表情严肃,注视他的眼睛,保持目光接触,语气坚定,让他有些压力感,促使他立刻停止不良行为,并深刻反省。

启示之三在赞赏孩子、对他表示满意时,一定要与他横向而坐或倾斜交叉而坐,让他感受到他的努力和成就受到您的注意和重视,感受到您的态度的诚恳。否则效果大减,甚至适得其反。

提高化学演示实验的探索性效应 篇4

一、增设演示实验,创设探索情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化学教学过程就是要促使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设演示实验往往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这一转化的实现。如在讲授“微粒不断运动”这一性质时,为了使学生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微粒运动的表象,可增设一个简单的探索性实验:分别向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小颗粒,学生很容易可以发现高锰酸钾颗粒在热水中扩散很快,整杯水一会儿就变成紫红色;而在冷水中扩散则较慢,整杯水需较长时间才能变成紫红色。由此,学生很容易探索出微粒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低,微粒运动速度越慢。

二、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索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表明,探索的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传统的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新教材(沪教版)中燃烧的条件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而在旧教材(人教版)中则是通过白磷和红磷的一个对比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往往采用后者作为补充实验,但几乎所有的教师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后便结束实验,却不知将它进行适当地改进。

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自然不会燃烧。将上述实验加以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设疑:如果我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起来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这时补充实验: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学生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而且能延伸探索过程。

三、“下放”演示实验,增强探索体验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这充分说明亲自体验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下放”演示实验就是在演示实验中要改变原来的“教师做,学生看”的模式,而让学生配合演示、直接由学生演示或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同时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来。

从演示实验观察效果的角度看,“下放”教师演示实验有助于提高实验观察的效果。如在演示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食用油这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实验时,学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这些物质开始时、振荡后、静置后三个阶段的现象,即使使用实物投影仪也不例外,如果将上述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那么,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就会由“模模糊糊”转变为“真真切切”。

因此,对于那些实验安全系数较高、操作难度较小、观察能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而言,教师很有必要“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完成探索任务,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探索体验。

四、“提升”演示实验,挖掘探索的深度

所谓“提升”演示实验,就是将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探索性实验。布鲁纳曾指出:“发现并不限制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知识,确切地说,而应包括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来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化学课堂中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之间的显著区别是:前者先把结论、规律直接给予学生,再用实验去验证;后者是先把真实的物质和现象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研究探讨,推理归纳,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形成规律。

1.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不成功实验。

例如,在教学药品的取用时,笔者先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沙子和水(实验桌上所需仪器都已备齐)。当他们手上、实验桌上粘上沙子和水时,提出:如果我用的药品是有腐蚀性的,你们想你们的手、实验桌会怎么样呢?然后再提醒学生利用实验桌上的一些仪器重新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沙子和水。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操作,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化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同时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

例如,在教学金属与盐反应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 先让学生回忆在第五章学到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同时让学生从物质的类别这一角度猜想结论: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2) 让学生仿照猜想,试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如果反应能进行将出现什么现象。

(1) Al+CuSO4— (2) Cu+Hg (NO3) 2—

(3) Cu+ZnSO4— (4) Cu+AgCl—

(5) Na+CuSO4—

(3) 让学生完成上述实验。

(4) 当学生发现实验结果并不完全和猜想的结果一样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金属活动顺序分析这几种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中的位置,学生很快得出:“在金属活动顺序中只有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上述做法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应用心理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反馈效应;齐加尼克效应;教学效果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ffects,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Yan Shaoxiong

【Abstract】Reasonable, and clever use of the basic law of psychology, from the first effect, recency effect, feedback effects Ciganik effect, combined their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ways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first effect; recency effect; feedback effects; Ciganik effec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效应对课堂教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关键是如何运用。只要我们教师能认真学习各种心理效应,并趋利避害、灵活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部分心理效应的运用有一些肤浅的认识,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初次与人或事物接触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这种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教学中的每个“第一次”,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今后的教学将产生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1.1 讲好绪论课:绪论课是师生第一次见面,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课程形象。树立自我形象,我们要向学生呈现端庄、整洁的仪表,简明、生动、风趣的语言,大方、得体的举止,积极上进、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课程形象,可讲一些与解剖学有关的趣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可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1.2 上好第一堂实验课:充分准备,创设整洁、有序的实验环境,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合理展示解剖标本、模型、挂图、切片等实验物品,明确本次实验应达目标,介绍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正确的操作步骤,树立正确的实验课观,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实验课的开展奠定基础。优秀的实验课不但能用实验验证理论,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3 设置好课堂导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用直观式导入法、随机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多种课堂导入法中的一种,以较短的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快速进入課堂角色。

1.4 处理好每个章节的开篇:章节开篇是本章节知识的总领或基础,讲好它就相当于授予学生打开本章节知识宝库的钥匙,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和方向,让学生具有驾驭知识的能力和手段,以后的学习将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1.5 充分利用高效期:在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内,开始的二十分钟为高效期。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头脑清醒、思维活跃。教师应在此时把课堂重点和难点向学生呈现、讲清,不要让点名、“吹牛”占据了这段宝贵的时间。

2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都是近因效应的表现。那么,我们该怎样运用近因效应呢?

2.1 重视课堂小结:在每堂课的最后留5~6分钟时间,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方法作课堂小结,点出了该节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2.2 注意阶段总结和期末总结、复习:阶段总结和期末总结可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到和抓住联结知识点的主线,使所学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存贮,还有利于他们将来提取、利用这些知识。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意阶段总结和期末总结,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3 反馈效应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一种迫切要求了解的心情。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习结果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它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例如,完成作业后,对照答案自我核对、改正;看完书把书合上,默想看过的内容,再翻开书进行复核。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例如,告诉答题的正误,知识实际应用的成效,教师的评价等。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证明:及时让学生知晓学习结果,能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强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教师能作适当的处理,也能成为促进学习的激发因素;在改正错误时,学生自己改正的效果优于教师评定改正;教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对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同样具有激励作用。据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

(1)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2)重视在作业或测验试卷上的评语,认真总结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3)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

4 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某项未完成的工作不忍丢下而表现出更大热情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者齐加尼克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一个叫贝士的人连续去做一些工作,其中有些工作一次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在中途强迫停止。实验结束后,齐加尼克让贝士回忆自己所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发现,贝士首先回忆到的并不是那些已经完成的工作名称,而是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那些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贝士不仅回忆得快,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

完成工作任务后,人们往往认为此事已了结,可以告一段落,因此不在具有强烈的记忆动机,而当人们处在感到困惑的情境中时,被引发的动机更强烈。优秀的小说、影视等文艺作品就善于利用这种心理效应吸引读者、观众。教学不只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我们也应该让齐加尼克效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适可而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就象传统国画艺术中的“布白”一样,给人留下幽远无穷的意味。让学生带着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需要进一步钻研的问题走出课堂,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学习效果才会提高。如果什么都“一包到底”,什么都让学生“一览无余”,搞“满堂灌”,则不利于学生张力系统的维持,学习动能就会下降,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齐加尼克效应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反而会下降。因此教育教学应该张弛有度,教师不要一下子对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要设法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任务,适当缓解紧张情绪,让学生学得愉快,休息充分,能更好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另外,我们还应该教学生学会对每件事情都做到随时“拿得起,放得下”,做好自我保健。

除上述四种心理效应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忌生搬硬套,我们既要看到其正面效应,也要分析其负面影响,灵活运用,趋利避害,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等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提高效应 篇6

1 什么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的概念, 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为了预报天气, 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 意图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 在一次科学计算时, 洛伦兹对初始输入数据的小数点后第四位进行了四舍五入。他把一个中间解0.506取出, 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 回来再看时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 前后计算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前后结果的两条曲线相似性完全消失了。再次验算发现计算机并没有毛病, 洛伦兹发现, 由于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后来, 洛伦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 在大气运动过程中, 即使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很小, 也有可能在过程中将结果积累起来, 经过逐级放大, 形成巨大的大气运动。

于是, 洛伦兹认定, 他发现了新的现象:事物发展的结果, 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他于是认定这为:“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即:“混沌”, 又称“蝴蝶效应”。从此以后, 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

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现象也作了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 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 折了一匹马;折了一匹马, 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 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 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丢失, 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 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 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 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如果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善于运用蝴蝶效应, 也会给教学带来一场风暴。

2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以如何在中职语教学中实施“蝴蝶效应”

2.1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 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 他们属于青年初期, 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 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的最佳时期, 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但是,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有的是成绩差没能升入普通高中的, 有的是留守儿童 (少年) , 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的家庭, 其内心世界是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中职学生无论身体, 还是思想水平都日趋成人化, 但情绪波动比较大, 自我调控能力不够。而且大多数中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比较差, 而社会舆论对中职院校存在偏见, 家长对学生亦是放任自流, 因此, 中职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容易有偏差, 对自我价值和生活价值缺乏客观正确的判断,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我效能感低下。而且中职学校学制较短, 中职生所面临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很大, 焦虑感较强烈。

2.2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蝴蝶效应”

2.2.1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建立自信心。

莎士比亚曾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没有阳光, 我们就不能生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别人的赞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 特别是差生, 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 你的赏识使他们眼睛一亮, 看到了成绩, 看到了光明, 也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渴望赏识, 赏识导致成功, 越是成功, 能力越强, 以至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教师, 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 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 作为回应, 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

中职学生普遍语文基础较差, 课堂反应慢,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 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能力和心理, 尽可能提一些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如果答对了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及时表扬、点头或者用带有欣赏的表情做一个请坐的手势, 尽量避免向他们提出能力范围以外的问题。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 教师应用正面、带鼓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对出现的小毛病尽可能少批评, 多做正面引导, 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特别注意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当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获取了新知识, 尤其是思维方法比较新颖时, 我特别会加以肯定。例如我曾教过一个营销班的学生, 他各方面的语文基础都很差, 但他写的字特别漂亮。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多次表扬他, 并经常请他上台做一些简单的语文练习, 让他的字在同学们面前露脸。有了信心以后, 很快, 这个同学上课非常认真。在语文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同等基础的同学看到他的进步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大家都在想:他能行我们也行。一个学期结束, 整个班级的语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2.2 巧立榜样示范, 以点带面, 带动全班发展

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有中考的落榜者, 也有学习成绩很好, 但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采用了“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的方式, 以改变“少数尖子撑场面, 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学生属于哪个层次, 我们可以根据测验的成绩、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能力、完成作业的情况、写作水平等等, 将学生从高到低分成A、B、C三层, 优秀的A层学生大约占15%, 中等的B层学生大约占70%,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简称学困生) 大约占15%。划分学生层次后, 在课堂教学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基础知识, 基本题是第一层, 要求全班同学都你追我赶, 谁也不能落后, 都要掌握和理解课文的基本知识点。C生在完成第一层练习时, 就参与第二层, 也就是B间层次的练习。第一、二层的知识点都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而处于A层的优秀学生, 我会布置一些难度大, 要求高的课堂、课外练习让她们完成。使得“差生能吃到, 优生能吃饱”。而且处于顶层的A层同学的优秀表现能激起其他学生内心的倾慕之情, 增强全体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以点带面地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以我在批改中职学生作文时的作法为例。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肯定C层的学生的进步。一篇作文, 文字通顺, 叙事清楚, 无错别字, 如果是C层的学生写的, 就应给高分, 是中高层次学生写的, 就应指出他们的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写作文是每个学语文的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作业。对于A、B、C三层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C层的学生每月写一篇, B层的学生每三周写一篇, A层的学生两周写一篇。

例如我曾辅导过一名10服装班的女学生参加征文比赛。该女生家境贫寒, 初中未毕业就外出打工, 曾在制衣厂工作5年后重返学校读书, 生活经历坎坷, 好学上进, 但学习基础很差, 虽然有服装厂的实际工作经验, 但因为语文基础差, 很多服装设计的要求、标准、样式都看不明白。我在课堂上肯定了她的好学上进精神, 而且鼓励她用笔写出她的成长经历, 并投稿参加征文比赛。她的作文是修改了一次又一次, 从第一稿到最后成稿, 文笔是越来越成熟, 思路也是越写越清晰。最后她写的《带着感恩的心前行》这篇文章, 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文明风采“感恩的心”征文比赛一等奖, 广东省二等奖。知道获奖的消息后, 她非常激动, 简直是不敢相信, 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鼓舞。该女生在后来的基础课、专业课学习都表现得非常自信、努力, 成绩也越来越出类拨萃。在2012年她还代表肇庆市参加了广东省2012年中职学生技能大赛服装设计制作比赛, 获得全省三等奖的好成绩。

总的来说, 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 都要多关心, 多鼓励, 多肯定, 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进取热情、高度的注意力和稳定的学习情绪, 身心都能健康成长。虽然每个层次的标准不同, 但教学过程要固守一个原则, 那就是要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中职学生普遍缺少关爱、关注和赏识, 一旦她们的自信心被激发, 本身所发挥的学习积极性, 迸发的正能量是无穷的。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各元素存在着错综复杂, 甚至是模糊、随机的联系。教学进程千变万化, 在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犹如那蝴蝶的翅膀, 时时舞动闪亮。教师要做的, 是创造条件, 让那微微的扇动, 演变成一场席卷学生头脑的风暴。

3 应用“蝴蝶效应”教学后的反思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 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可见,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 每个人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特点。而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深思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 达到一定的标准, 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要注重中职语文教学良性“蝴蝶效应”的培养,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排他心理、从众心理、哗众心理和好胜心理等心理问题,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教师每一个教育言行, 即或如同蝴蝶扇动的翅膀那样轻盈, 但在学生的心中有可能会引起龙卷风, 千万马虎不得, 随意不得,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远的前瞻性去开展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工作, 使教育更人性化、和谐化。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 (美) 伯克.与问题学生过招[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10.

提高效应 篇7

关键词:马太效应,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学生在学习时出现“吃不饱”,而另外的学生“吃不完”的现象。这不仅是产生“马太效应”的直接原因,更是产生后进生的根本原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并整理了关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规避“马太效应”的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马太效应”的概念和定义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一则寓言:一个国王在远行前交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同时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对他说:“主人,我用您给的一锭银子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对他说道:“主人,我拿您给我的一锭银子赚到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下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道:“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针对这个故事,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将这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定义为“马太效应”。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马太效应问题提出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能力较强、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通常表现为积极思考和发言,并且密切地和教师的教学进行着交流互动,因此他们的语文成绩和综合能力越来越好;而有的语文能力较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却经常上课走神,很难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思考和发言,而互动交流更是不愿去做,因此成绩会越来越差。

由于极个别的语文教师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片面地将成绩的好坏进行学生的优劣划分,因此将全部的关注和关心给了“好学生”,对“差学生”或置之不理或严加苛责。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中“马太效应”的产生,也严重阻碍了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规避“马太效应”,提高教学效率。

三、规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马太效应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实现个性教学

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大多依靠强行记忆,这种方法不能说完全无效,却常常事倍功半,并且很难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也因此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马太效应”的出现。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每个学生,尤其是成绩较低的学生的个人情况帮助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分析,引导和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将知识实现灵活运用,进而消除对语文的恐惧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的布置、任务的安排和测验的评判时应当做到“偏心偏向”。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通过布置起点较低、难度较小的学习任务给他们,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然后按照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和个人能力的提升逐步实现作业、练习和测验的数量与难度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及时和耐心的辅导。对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要求,或者解题正确率和成绩实现上升,哪怕仅仅一次的学生,教师也需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肯定。

另外,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在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还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关心和耐心的辅导,并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意志进行引导,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恒心。并且教师还需要经常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

(二)利用演讲唤起学生信心

如上文所述,由于极个别的教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宠爱”,给了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对于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却总是报以冷漠、忽略的态度。长此以往,由于长期处于一个被否定的状态下,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马太效应”现象愈加显著。

为了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笔者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关于语文知识或文学作品的自主演讲。让全体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演讲,教师可以充分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发现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并按照相应的方向对其进行学习方法与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同时,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激发了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实现了普遍的提高,而“马太效应”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三)运用分组合作优势互补

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实现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资源,并且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个人潜力和天赋。这也是造成“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相同问题让多名学生反复回答,或者仅仅让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更是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中“马太效应”的产生。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一般而言,小组合作教学是教师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甚至性别将学生划分成四到六人为一组的小组,并且组员的搭配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和水平的优势互补。通过对语文问题、探究学习的小组合作,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汲取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实现语文能力的互助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规避“马太效应”。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尊重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是有效规避“马太效应”的重要方法。也只有实行多元化的科学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综合能力的提高,使语文教学效率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新文.马太效应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提高效应 篇8

并购是以商务控制权为标的的交易, 是企业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成长战略, 它作为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机制。近年来,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兼并与收购渐渐成为上市公司规模扩张、完善产业链的重要手段, 交易规模及交易数量逐年攀升,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的并购市场。

兼并、收购及新设合并等与控制权相关的概念都统称为并购 (Merger and Acquisition) , 是以商务控制权为标的的交易, 以控制权是否发生转移作为确认标准。

并购协同效应包括静态协同效应和动态协同效应。静态协同效应是指合并后的企业的总产出或总收益大于合并前各自的产出或收益, 表现为1+1>2的效应。动态协同效应是指考虑收购方及标的方自身增长的情况, 更合理地估计协同效应的大小。

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指并购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收益, 这种收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效率提高引起的, 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财务上的效益。

二、并购财务协同投资效率提高效应的机理分析

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的现金流量在支付了所有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流量。从企业投资活动的视角分析, 处于生命周期中成熟期的产业往往拥有相对富裕的自由现金流, 却相对缺少适合的投资机会, 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的低效利用, 存在很高的机会成本。于是, 成熟期企业便会追求市场中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在此情况下, 企业并购在供求之间搭起了通道桥梁的作用, 并购使得收购方与标的方内部形成一个小型资本市场, 标的方得到充裕的资金, 降低了资本成本, 收购方可以迅速地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行业, 利用自身的资产、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优势, 利用标的方具有高成长性的投资机会, 实现企业低成木、低风险的扩张, 使自由现金流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运用, 从而形成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 具体表现为投资效率的增高及投资收益率的提高。此外收购方与标的方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匹配和利用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以体现。一方面, 使企业资金在时间分布上更为合理。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的每一个产品都要经历发展与衰落的周期, 尤其在混合兼并中。并购使得企业经营范围呈现多元化。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涉及众多不同的行业, 由于不同行业的投资回收期存在差异, 并购后企业内部资金收回的时间分布相对均匀。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利用一个行业的投资回报供给另一个行业的投资支出, 待后者产生收益时又可用于前者的投资支出。现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可以使企业始终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可调动自由现金流量, 减少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并购能够达到优化内部资金时间分布的目的。另一方面, 混合并购和纵向并购使得企业的经营业务多元化。不同性质的业务组合可以很好地规避由于外部环境冲击所带来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从财务管理的视角, 并购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非系统性风险, 从而为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融资活动及投资活动提供保障。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并购后收购方的投资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的样本数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并购样本数据, 该数据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兼并重组研究数据库 (China Merger Database) ;另一部分数据是样本上市公司的金融财务数据, 该金融、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及北大CCER金融研究数据库。此外, 依据如下标准对初选样本进行了筛选。

1. 由于金融类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和格式与一般上市公司不同, 所以剔除了银行、证券、保险和投资等金融性公司。

2. 剔除了ST/PT类上市公司。

3. 经过多方渠道查找后, 剔除了数据不全及数据有误的样本。

4. 考虑到特异值对回归的不利影响, 剔除了主要变量两端0.5%的异常样本。

本文以2008年发生的317个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并购事件为样本, 得到2008~2011年公司的面板数据 (略) 。

(二) 变量设计与度量

本文借鉴Richardson对企业投资的研究方法, 利用模型回归残差对公司的未预期投资进行度量。为度量未预期投资水平, 首先需要计量公司的总投资。Richardson认为公司总投资支出 (Itotal) 是资本支出 (Cap Ex) 、收购支出 (Acquisition) 和研发支出的求和减去固定资产、厂房和设备的收入 (Sale PPE) , 即

因此公司的总投资水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维持企业现有生产水平的投资 (称为维持性投资, 用Im表示) 和公司新项目的投资 (称为新投资, 用Inew表示) 。其中, 维持性投资包括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是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转所需支出的部分。除维持性投资外的部分是新增投资, 新增投资也可以分成两部分, 即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预期新投资 (Ienew) 和未预期的投资部分 (Isnew) 。

在充分考虑成长机会和融资约束的基础上用上一年度的财务会计数据估计出本年度的的预期新投资, 方程如下

其中, Ioppt表示公司的成长机会。变量的定义见表1。

本文以收购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上市公司独立存续时的预期投资水平, 用收购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投资水平与预期投资水平的差值Iεnew, it (即未预期投资) 度量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的提高。若未预期投资相对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平均值而言显著大于0, 则从统计上证明上市公司存在提高投资机会的并购财务协同效应。

(三) 模型设计

为了探讨并购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的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中的因变量Iεnew是并购后的未预期投资, 衡量了并购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的增加部分。

主要的研究自变量如下。Subject代表的是上市公司并购对象的类型, 当时上市公司为资产收购时取值为0, 公司收购对象为股权收购时取值为1。β1度量的是不同收购对象的并购类型对投资效率增加的差别影响。Type代表的是上市公司并购方向的类型, 分别为横向收购、纵向收购和混合收购。当上市公司的并购类型为横向收购时, Type0取值为1, 其他情况取值为0;当上市公司的并购类型为混合并购时, Type1取值为1, 其他情况取值为0。β2、β3度量的是不同并购方向对上市公司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增加的差别影响。Pay代表的是上市公司并购的支付方式, 当上市公司的并购对价为现金时, Pay取值为0;当并购对价为股权时, Pay取值为1。β4度量的是不同支付方式对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增加的影响。State代表的是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性质, 当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为国有资产管理局、地方政府和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时, 定义为国有企业, State取值为0;当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为自然人时, 定义为民营企业, State取值为1。β5度量的是收购方的不同股权性质对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增加的影响。Relation代表的是并购双方是否为关联交易的分类, 当时公司的并购属于非关联交易时, Relation取值为0;当上市公司的并购属于关联交易时, Relation取值为1。β6度量的是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的增加在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中是否存在差异。

在研究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模型中, 大量的学者如Richardson研究了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 认为如果机构投资者具有相当的表决权, 其监控效率可能明显高于国有股股东与持有份额较小的流通股股东。因此, 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赫尔芬德指数对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影响可能为正。

四、并购财务协同投资效率提高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投资效率提高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本文以收购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上市公司独立存续时的预期投资水平, 用收购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投资水平与预期投资水平的差值Iεnew (即未预期投资) 度量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的提高。表2描述了上市公司的未预期投资的时间序列变化, 用以描述上市公司并购后在投资效率方面财务协同效应的变化。

变量Iεnew表示并购上市公司的未预期投资, Average (A stocks) 表示利用筛选后的上市公司的平均未预期投资。由表可见, 中国上市公司发生并购具有一定的投资效率提高的财务协同效应。处于成熟期的收购方由于现金充裕但机会不足, 缺少现金但存有大量机会的被收购方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投资效率提高的财务协同效应。数据显示, 这种投资效率提高效应在并购当年就有所体现, 并购后一年有所增加, 并购后两年增量达到最大值, 并购后三年增量有所降低, 但是投资效率增加的绝对量仍大于0, 充分说明并购会使并购双方的投资效率有所增加, 表现出一定的财务协同效应。

(二) 投资效率提高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探讨并购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的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中的因变量是并购后的未预期投资, 衡量了并购财务协同中投资效率的增加部分。表3报告了投资效率提高效应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及相关系数, Panel A报告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Panel B报告了各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其中, 下三角部分报告的是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 上三角部分报告了Spearman顺序相关 (秩相关) 系数。

注:相关系数表中的上三角区为Spearman的秩相关系数, 下三角区为Pearson的线性相关系数;其中, ***代表显著性在0.01水平上, **代表显著性在0.05水平上, *代表显著性在0.1水平上 (双尾) 。

本文用Stata对上述模型进行稳健的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回归, 避免了统计软件中计算统计量标准差时的同方差假定, 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研究的关键自变量中并购的支付类型Pay与上市公司并购产生的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显著负相关,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股权支付较现金支付会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显著降低9.23%, 该变化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显著不为0。这说明从投资效率增加角度而言, 现金支付反而会产生更为强烈的财务协同效应。

虽然其他关键自变量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但是分析这些变量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的方向 (正负) 仍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从收购的方向来看, Type0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正相关, Type1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负相关, 这说明横向并购的投资效率增加的效应大于纵向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 且纵向并购的再投资效率增加的效应大于混合并购。收购方的最终控制权性质与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负相关, 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国营企业的收购较民营企业而言能够产生更多的投资效率增加的财务协同效应。在控制变量方面, 投资效率的增加Iεnew与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赫尔芬德指数显著正相关, 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赫尔芬德指数增加会使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变大, 该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本文以收购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上市公司独立存续时的预期投资水平, 用收购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投资水平与预期投资水平的差值Iεnew (即未预期投资) 度量并购财务协同效应中投资效率的提高, 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值作比较, 用以判断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是否存在投资效率提高的财务协同效应, 主要结论如下。

1. 中国上市公司发生并购具有一定的投资效率提高的财务协同效应。

2. 并购的支付类型与上市公司并购产生的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显著负相关,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股权支付较现金支付会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增加量Iεnew显著降低9.23%。

(二) 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有能力创造投资效率提高效应, 因此立法和监管者在理念上应当鼓励和引导企业的并购行为, 让并购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当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为此建议如下。

1. 加强和完善上市公司并购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一方面应该加强和完善上市公司事前并购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促进交易过程中的公平,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内幕交易的发生;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上市公司对标的方的强制性信息披露, 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为中小股东评估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提供数据支撑。

2. 加强企业对并购事前评估的重视, 提高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性。

从我国的并购现状来看, 虽然整体上并购存在正的协同效应, 然而部分行业及很多公司的并购并不成功, 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并购行为的事前评估不到位, 以及我国的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业务未能给相关企业在实施并购决策过程提供专业的指导。因此, 立法和政策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引法规, 将加强企业对并购事前评估的重视, 提高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性, 对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系统规划和合理评估, 这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并购成功率, 又有利于外部投资者的事后监督。

参考文献

[1]冯根福, 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1 (01) .

[2]李传宪, 李黎.并购产生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07) .

[3]Richardson, Scott.Over 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 (11) .

提高效应 篇9

1.1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着城市型转变,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非农化产业出现,促使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商业经济不断地集聚。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是数量会显著增加,城市化的质量也会提升,在实现这两者时,均需要一定的城市土地作为支撑。城市土地的含义包含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在进行城市建设时所需的土地,而广义的城市土地不仅包含狭义的含义,同时还包含城市规划用地以及城市辖区内的所有土地。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型为城市人口,由此,城市的地域范围会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为了充分地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 就需要增加土地的供给,这种土地供给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增量供给,主要的做法就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通过农地非农用的措施来实现; 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规划,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1]。

1.2土地资源对城市化数量与质量的影响

首先,对城市化数量的影响。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经济增长水平会制约其发展,土地资源也会带来一定的限制,纵观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在进行城市建设时, 占据的土地多为耕地,当耕地面积不断地减小时,土地的增量供给就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由此,人们为了保证自身的发展,就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尤其是农业用地,更是会实现集约化发展,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增加城市化数量[2]。其次,对城市化质量的影响。所谓城市化质量,只要评判指标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以及人均绿地面积,当面积越大时,说明城市化质量越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化质量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为了充分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就会有效地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这两个方面的叙述可知,在城市化数量与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其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1.3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关系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而发展模式的形成会受到土地资源的影响。有限性是土地资源的显著特征,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人均耕地面积会不断的减少,人们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就会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尤其是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要求更加迫切,在集约化利用的过程中,城市发展模式就会形成集约型发展模式。

2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增长阻尼”效应

所谓 “增长阻尼”,是指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而产生的长期影响。土地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一种,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将会对其产生 “阻尼”效应。具体说来,“阻尼”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劳动力人口数量将会显著增加,这时, “阻尼”效应也会相应的增加; 当规模报酬率提高时,土地资源的 “阻尼”效应增加,也就是说,当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越高时, 城市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2.2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此种约束条件下,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技术止步不前,那么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说起,只有技术不断地进步,而且进步速度要超过土地投入的减少率,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本、土地及技术,三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资本实现增长时,土地和技术也必然保持在增长的状态中。实际上,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受到土地资源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土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受到土地资源影响时,经济产出增长、城市化所受到的影响为正影响,而工业化、产业结构受到的影响为负影响; 在可持续发展影响土地资源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越高时,影响为正影响,剩余的两个就是负影响。 据此,在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发展。

3现代经济下管理土地资源的措施

3.1构建城市土地发展权

在土地财产权的所有权利中,应该包含土地发展权,是土地所有者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不过,此种权利也可以单独存在,成为财产权。在土地发展权方面,我国建设的还不完善,这导致开发商在利用土地时,存在非法变更行为,甚至有些政府官员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也违法操控城市土地,进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由此可见,构建城市土地发展权的重要性。在进行城市土地发展权构建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权力归属问题,我国所实行的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由此看来,土地发展权应该归属于国家,当城市土地的用途需要变更时,必须经过国家的同意; 其次应该明确土地发展权中的基本权能,一般来说, 基本权能主要包含四项,分别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分权; 最后以城市土地发展权的类别为依据,构建出基本的框架,进而有效地保护城郊农业用地。

3.2界定城市土地使用权价格

我国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无论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发生何种变化,所有权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对于城市土地的使用权来说,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具备一定的财产性权利,基于此,可以对其进行市场化改革,进而是城市土地的使用权具备财产权的功能。实际上,从初始权利来看,城市土地的使用权也归属于国家,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权逐渐发生了变化,具备了比原来更强的独立性,不过,所有权是无限期的,而使用权则需要在一定的限期内行使。城市土地所有者在行使所有权的过程中,可以出让或者转租, 进而实现收益,由此说明,城市土地使用权形成了资本化, 这样一来,就可以对使用权进行价格的界定,以便于在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时,土地的所有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3.3完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地方政府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在此背景下,国家享有的土地权益就会越来越少, 再加上我国 “国家所有”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就需要不断地建立完善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具体说来, 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于城市土地使用权中的绝对地租,其所获得收益应该归中央政府所有; 第二, 对于土地使用权中的级差地租,当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时, 应该归属地方政府所有; 第三,对于实际的土地使用者来说,平均利润应该由其所享有。这样一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就可以有效的缓解,也可以提升土地资源的管理效果。

4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也变得日益紧张,为了推进城市的建设发展,农村土地资源开始被大量占用,而这加剧了城市用地与农村耕地两者之间的矛盾,只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制定好现代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土地资源措施,通过构建城市土地发展权、界定城市土地使用权价格、完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等方式,才能够促进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进程。

摘要: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毕竟有限,再加上管理的不善,导致城市化进程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对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土地资源、提高效应的有效措施。

提高效应 篇10

关键字:心理效应 课堂效率

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如果教师能了解一些心理效应的特性和作用,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仅就几个常见的心理效应,谈谈心理效应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一、情绪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这就是“情绪效应”。美国语言学家Rivers指出:语言学习和教学应该是一天中令人兴奋、精神愉快的一段生活时光。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学中师生的不同情绪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加乐于接受新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发挥情绪效应的积极影响,通过运用亲切的语调、幽默的语言、友好的微笑、信任的目光、鼓励的眼神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课堂消极行为应尽量避免用强制性、批评性、讽刺挖苦的语言和行为。如一次默写前,老师问:“Are you ready?”学生答:“No.”学生的回答自然令老师不满意,但老师淡然一笑说:Sometimes “No” means “Yes”, so you must be well prepared for it.学生对老师机智的回答不禁哑然失笑,对老师的默写欣然接受,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二、首因效应——重视知识的首次输入

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产生的作用,它是指首次感知的人或事物能在感知者的记忆中先入为主,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不易改变。它对我们的教学启示是:要重视知识新授这一环,力争准确、全面、清楚、透彻地把新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而不能一味地贪多、贪快,否则就会做“夹生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稀里糊涂、混淆不清,且“夹生饭”即使再回锅,也是很难再蒸熟的。

如在教授到a little/a bit时,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对其掌握不够全面,常常简单地认为a little=a bit,在这里就要着重把他们后接形容词、名词、及否定形式这三种用法全面地讲清、讲透,并辅以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初次接触就获得全面、深刻的信息输入。事实上,学生在学习新授知识时,大脑对新知识还是空白状态,正所谓“一张白纸好写字”;思想上也相对重视,课堂听讲和注意力就相对较为集中,若老师再施以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还是很容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完形压强效应——激发学生的完善欲望

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当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空白的刺激物时,就会产生一种急于改变他们,使之完善的欲望,从而产生积极、进取的内驱力,并付诸行动,这种心理作用叫完形压强效应。它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他人的“知识空白”能激发学生完善别人、表现自我的欲望,“笨”老师可以开发出“聪明”的学生。

笔者曾经讲解英语练习作业时,发现当老师兴致勃勃对练习一一进行细致全面的讲解时,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无精打采,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原来他们觉得该讲的老师都讲了,有的是自己已经知道的,不免就走神了。根据这种情况,在以后的课堂中笔者改变了自己博学式的“一言堂”,经常把自己装得很“笨”,时常嘴边挂着疑问(这些疑问常常是很多学生所疑)诚心诚意地向学生请教。如在讲解这样一道动词填空题时:Which do you enjoy to spend (spend) your spare time, reading or playing chess? 笔者故作疑惑地问到:明明是enjoy doing,为什么答案是to spend?Who knows?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会的同学马上附和道:“是啊?为什么呢?”随之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出结果的同学则争相举手,试图来教会这个“虚心好学”的教师。当我们的“学生老师”头头是道地讲出其所以然时,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了,而讲解的同学也“洋洋自得”地显示出一种成就感。

四、空白效应——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课堂教学不是越满越好、越细越好,而要善于留空白,给学生充分思考、分析的机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灵活运用的能力。

在一次期中考试中,笔者看了一下动词填空,心理暗暗想到:这些题型都是做过,反复讲过的,应该不会有很大问题。然而考试成绩出来后,笔者不禁目瞪口呆:得分率竟如此之低!在一番反思之后,笔者发现了问题所在:平时惟恐“讲之不周,授之不详”的心理,使自己对习题讲解面面俱到,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分析的余地,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更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特别是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教师要延迟点名回答,更要延迟给出正确答案,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补充或争辩,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才能使知识活起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提高效应 篇11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是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而对后继交往所发生的影响现象。实际就是指的“第一印象”的影响。实践证明,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先入为主”的现象, 当你对某一个人第一印象良好, 以后的交往中就不容易感觉他的缺点存在。因此, 在日常交往过程中, 尤其是与别人初次交往时, 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既然在人际交往中有这样一个首因效应在起作用, 准确地把握它, 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开创自己的事业,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作为在高校从事工资管理的工作者,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 在人事、工资管理等方面, 充分地利用和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 克服和避免其消积影响和作用, 从而提高学校工资管理工作质量。

工资管理工作是人事工作的核心内容, 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从大的方面而言, 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从小的方面来说,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 工资是教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 工资工作搞好了, 可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人才引进工作。因此, 在工资管理工作中重视研究社会心理, 特别是针对高校知识分子人群集中这一特点, 善于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 注重讲究合理的方式方法, 将工资政策用足用活, 能够为顺利推行高校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高校工资管理工作中利用首因效应, 是稳定和引进人才的需要

高校的人才,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集知识型、学者型、专家型于一身的人才, 这类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多的市场机会、更高的市场价格, 所以收入水平的比较差异成为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显性因素。当前, 高等学校实施的“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举措, “待遇留人”是关键。这就要求在我们高校工资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好首因效应, 实现“待遇留人”。实行“优劳优酬、优才厚待”, 加大向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倾斜的力度, 重奖贡献大、水平高的教师, 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 创建出有利于人才引进与稳定、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开发人才绩效的优化环境。

二、在高校工资管理工作中利用首因效应, 是高校进一步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需要

近年来,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就我院来说, 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效益, 还是在办学质量、办学层次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在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 学院教职工人数没有明显增加, 教师队伍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学生增长速度, 广大教职工的工作负荷显著增加。因此在工资管理工作中, 充分利用首因效应, 适度地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 改善待遇, 可以全面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多劳多得, 奖勤罚懒, 向贡献大、水平高的教职工倾斜, 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在高校工资管理工作中利用首因效应, 是高校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

以分配理论为指导,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对现行高校工资制度进行的改革, 是一种打破旧体制、克服惯性的过程。从管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说, 人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原来的熟悉或习惯了的方式方法, 排斥生疏的、不熟悉的东西。因此在推行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时, 要运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 遵循高等学校办学规律, 深入研究, 多方征求意见, 加强宣传, 以使广大教职工得以充分理解与接收, 建立起适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能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的新型分配模式和管理机制。

1. 研究校情, 明确目标, 结合高校自身特点, 向教学一线人员倾斜, 向高层次人才倾斜。

从学校发展需要出发, 从财力情况出发, 立足于学校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引进与稳定、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等主要目标, 切实把握按劳分配的原则, 坚持绩效挂钩, 将教职工工作实际工作成绩、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与津贴分配直接挂钩;坚持政策倾斜, 特别注意向教学一线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运用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 使广大教职工感受到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 以促进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 我们在津贴分配上确保了教学中心地位, 体现教师主体地位, 整体水平上向高层次人才倾斜。采取教学、科研等业绩奖励措施, 重奖水平高、贡献大的教学科研人员, 如对名教师、教学新秀等一批教学业务骨干进行奖励,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工资津贴待遇等方面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效果显著。近两年来, 我院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其中正高职称五名、博士两名。我院在住房、科研启动经费、院岗位津贴等方面都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使这些高层次人才得以安心地留下来, 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在制定分配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时, 还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 慎重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关系。在对教师倾斜力度较大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一些管理人员的利益, 向他们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使他们从整体上加以理解。二是“双肩挑”人员与专职人员的关系。避免“双肩挑”人员多拿和重复享受。三是骨干与一般的关系。对于有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倾斜是共识, 但一般人员也多在一线工作, 功不可没, 这方面如何体现也应考虑。四是一部分教职工特别是年龄偏大、工龄较长教职工和新参加工作人员的关系。教职工随着工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 长期积累性贡献应得到补偿,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五是在职和非在职 (离退人员以及进修人员) 的关系。学院发展到今天, 也有离退人员贡献的积累;进修学习人员关系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也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利益。分配制度改革也是一个新生事物, 这几个关系处理不好, 给广大教职工留下这样那样不好的第一印象, 就会影响政策的实施, 也起不到良好的激励和调节作用。因此, 在制定和研讨实施方案时, 应结合校情,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离退人员座谈会等形式, 集思广益, 加大宣传力度, 使上述几个关系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不引起大的波动或不安定因素, 使广大教职工满意, 增强学院的凝聚力。

目前, 我院已在工资制度上形成了一个以职务等级工资制度为核心的多元结构的工资制, 它主要包括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地方政府的津贴和补贴、校内工资性补贴、校内岗位津贴, 形成了国家工资制度与校内分配制度互补互存的工资分配格局, 充分发挥了工资的保障、竞争、激励等功能, 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

上一篇:保山市隆阳区下一篇:半导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