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档案资料(精选10篇)
非档案资料 篇1
1 临床资料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60例, 完全符合诊断标准[1], 男32例, 女28例;年龄45~80岁, 平均59岁。
27例误诊为心脏病心力衰竭:突发性左心衰9例, 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咯较多粉红色泡沫样痰, 双肺可闻及湿罗音。慢性左心衰突然加重16例, 8例冠心病, 4例扩张型心肌病和3例肺源性心脏病, 都曾因心功能不全而多次住院治疗, 此次发病均以原心脏病心力衰竭加重就诊, 经常规纠正心衰治疗, 症状加重, 随后心电图检查9例广泛前壁, 6例下壁心肌梗死, 3例下壁及右心室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经心肌酶学检查而进一步证实。
18例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11例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以上腹部疼痛入院, 按消化性溃疡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大量出汗、晕厥, 急查心电图示下壁心肌梗死。4例上腹部疼痛, 伴有发热、恶心、呕吐, 查体右上腹有压痛, B超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在治疗中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脉搏细数等休克症状, 急诊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例腹痛, 伴稀水样便, 上腹部压痛阳性, 按急性胃肠炎治疗, 症状持续不缓解, 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9例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3例因发作性晕厥误诊为短暂脑缺血发作。3例因失语、流涎伴单侧肢体乏力误诊为脑血栓。2例住院后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1例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合并阵发性室速, 经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4例误诊为肺部感染:4例均以咳嗽、咳泡沫样痰、憋气、胸闷, 双肺听诊有湿罗音而误诊为肺部感染。入院后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 3例诊断为前壁, 1例为下壁并前间壁心肌梗死。
2 例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胸骨后疼痛, 其疼痛特点符合心绞痛, 心电图检查无Q波及ST段弓背型抬高, 只有ST段下降和T波倒置的改变, 后经心肌酶学检查证实心肌梗死。
2 讨论
AMI是心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医务人员对典型AMI的诊断不难, 而不典型的AMI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临床误诊病例时有发生, 误诊导致的死亡率较高, 提示对不典型AMI保持高度警惕, 避免误诊的发生。
2.1 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隐匿多样导致误诊
急性心肌梗死, 典型的临床表现, 较为常见和普遍存在, 临床医生多能熟练掌握, 同样临床上一些特殊病例因起病, 甚至整个病程中都无胸痛发生, 临床诊断十分棘手, 使诊断率和死亡率增高。其发生原因: (1) 与患者年龄有关:多见于老年患者,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梗死区的血管神经因长期缺血缺氧, 对疼痛的敏感性减退。 (2) 心肌梗死的面积较小, 坏死心肌产生代谢产物较少, 不足以引起疼痛;或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敏感性差, 痛阈升高。 (3) 与合并症有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态异常, 密度改变, 神经纤维减少及破裂, 使感觉冲动传入受阻, 痛觉产生障碍:合并脑血管病变, 脑组织因长期慢性缺血、缺氧, 再加上心梗时, 心搏出量减少, 使脑供血不足更加严重, 皮层感觉中枢迟钝, 对疼痛反应减低;老年原有呼吸系统感染症状, 可掩盖疼痛症状。 (4) 与梗死部位有关:无症状心梗发生部位下壁多于前壁, 可能是心脏下壁交感神经张力低于前壁所致。大面积心梗时并发症严重, 其疼痛被并发症的严重症状所掩盖, 造成无痛的假象。另外广泛大面积心梗, 使心肌感觉神经末稍遭到破坏, 以致于保护性胸痛警报装置不能发挥作用, 或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 造成无痛。 (5) 心肌缺血时, 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脏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经颈交感神经节1~5传入神经传至丘脑植物神经中枢及大脑, 痛觉可向C2~T4分布的任何区域放射, 出现肩周痛、臂丛神经痛、牙痛等。 (6) 心肌梗死时因心排血量下降或严重心律失常使脑供血不足, 产生头痛、头晕、晕厥等症状;。 (7) 于血ch及HDL-ch水平有关:高ch与HDL-ch可影响心脏神经鞘膜, 使痛觉冲动传导减慢或受阻而发生无症状性心梗。
2.2 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导致误诊
小灶性梗死、再发梗死、心内膜下梗死以及合并室内传导阻滞等均可导致心电图不典型改变或延缓出现梗死图形及假性正常化改变而导致漏诊。
2.3 临床表现多样导致误诊
2.3.1 误诊为心绞痛 心绞病同急性心梗一样, 也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临床类型, 因其疼痛的产生原因, 与心梗相同, 疼痛的部位性质等发病特点都酷似心梗, 故而也是急性心梗临床误诊为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原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 在发生了大面积急性心梗时, 患者很难意识到本次发作与既往心绞痛发作时有何不同, 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传统医学教科书, 多以年龄考虑急性心梗的诊断, 青年人急性心梗发病前又均有明显诱因 (急性心梗通常无明显诱因) , 如:体力劳动, 情绪波动, 大量吸烟过量饮酒, 因此, 当年轻人出现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症状时, 而被忽视, 造成误诊。
2.3.2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 甚至有较明显的腹部压痛点, 常被误诊为胆绞痛、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而忽视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2.3.3 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要表现: (1)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 心排血量下降, 脑组织缺血、缺氧以及前壁心肌梗死时可刺激交感神经产生头痛、头晕。 (2) 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导致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及大面积梗死导致心脏泵衰竭, 引起低血压, 导致心源性脑缺血, 可突然出现晕厥。 (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原已存在有脑动脉硬化及脑供血不足, 脑血管调节机制障碍, 当心源性脑供血不足发作时, 可加重原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出现头痛、头晕、偏瘫、失语等脑血管病的表现而易导致误诊。
2.3.4 单纯性心力衰竭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不能活动或原有心衰加重, 而胸痛不明显, 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心力衰竭是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常见临床表现, 而未再做进一步检查。
2.3.5 心律失常的出现掩盖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 本组4例中3例是急性房颤、1例是束支传导阻滞, 值得提出的是快速性房颤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 可以不表现心肌梗死图形, 当心室率减慢或心律失常纠正后心肌梗死图形方能显现, 值得注意, 此时要注意参考既往心电图变化, 对突然发生的心律失常, 不能解释原因时要常规做心电监护, 心肌酶测定, 不能满足于初次心电图就排除AMI, 要注意迟发性AMI要在1~2d后才出现典型的图形。
2.3.6 误诊为休克 急性心梗时, 心排血量急剧下降, 病人表现为以周围循环衰竭症状为主的心源性休克, 该部分临床患者, 往往无明显胸痛, 而误诊为其它原因的休克, 特别是感染性休克。
2.3.7 误诊为咽炎、牙痛、颈椎病 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时, 酸性代谢产生增加, 刺激交感神经传入纤维。经胸交感神经节1~5沿传入神经传至脑产生痛觉, 痛觉可向C2至T10任何部位放射, 除引起胸骨剧痛外, 亦可放射致咽部、下颌引起咽候部症状和牙痛, 三叉神经痛、颈椎病等, 极易误诊。
临床医生应提高责任心, 加强业务学习, 细致体格检查,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综合分析病情,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凡老年人突然出现持续性或频发性胸闷、呼吸困难、原因不明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 突发性心力衰竭, 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休克、晕厥, 肺部感染症状与辅助检查不相符者, 均应警惕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可能, 要及时进行18导联心电图及血肌酶学检查, 并动态观察其演变, 以免误诊和漏诊。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死亡率目前居较高水平.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 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发现, 诊断并不困难。但临床上常见一些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临床表现隐匿多样, 加上临床医生不良心理状态及临床思维偏差的影响, 极易造成误诊, 延误治疗, 导致不良预后和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本文分析60例不典型者误诊原因, 供同道借鉴。
关键词: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在嘉, 徐义枢, 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毛焕元, 心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非档案资料 篇2
企业概况(地理位置、员工人数)
初步设计
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
主要负责人、安全副矿长、技术副矿长、安全员资格证
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电工、焊工、爆破员、铲车司机、挖掘机司机)生产工艺流程
主要设备明细表
供配电情况
责任制、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任命文件
成立安全生产领导机构的文件
成立事故应急救援领导组的文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证明材料
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爆破工程合同书、爆破作业单位营业执照 安全投入情况说明
救护协议、互保协议
缴纳安全生产责任险证明材料、工伤保险凭证
全员培训资料
特种设备检测资料
职业健康体检资料、职业危害检测资料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回执
非档案资料 篇3
作者列举了欧洲和美国的做法。欧洲较早重视数据库的保护,欧盟在1988年公布的《关于著作权和技术挑战的绿皮书》中首次提到了协调成员国数据库法律保护问题,1996年3月11日欧洲议会与欧明理事会正式通过并发布《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9619/EC)》(简称《欧盟数据库指令》),为数据库提供了著作权和特殊权利两种并行的法律保护模式,为既在内容或编排上具有独创性、又在内容的收集上做出实质性投入的数据库制作者提供著作权和特殊权利的双重保护。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制造国,它在数据库的保护问题上以投资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在确定独创性标准方面主要采用辛勤收集原则(额头出汗原则),即在数据库搜集过程中,依作者是否花费了物力与智力来确定是否具有独创性。并进而确定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作者认为,档案目录数据库虽然没有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并不意味着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汇编作品档案数据库就能得到完美的保护。在目前的现有法律框架内,应该“在一些情况下,可依据相关法律提供‘交叉保护;在另一些情况下,可依据相关法律提供‘重叠保护”。虽然档案目录数据库很难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但是在制作档案目录数据库时还是应当向著作权法的标准靠近.以便取得相关著作权,如发表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这样更有利于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发展及应用。
档案事业发展的影响经济因素对当代中国
黄夏基在《山西档案》2007年第3期撰文分析了经济因素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经济发展因素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王要的。从经济的角度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总过程、总趋势来看,经济因素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作用。但在某一历史时期,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其他因素,如政治、文化思想等因素可能会起主导的作用。这是其一。其二,经济因素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不会自动地产生,它要借助于社会、王体和上层建筑力量的推动。
作者还认为,经济发展与档案事业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或者说,经济发展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并不总是一致的。因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的发展不能等同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尽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如果缺乏上面所说的社会主体和上层建筑的推动,档案事业也不一定发展。因此,在档案事业的发展中,既要充分利用好经济条件,又要千方百计地争取非经济因素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以利于档案事业的持久发展和全面进步。
确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分析方法
刘爱民、陈壮在2008年第2期《中国档案》上撰文指出,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主要环节在于归档文件的价值鉴定或价值分析。
1、分析归档文件的责任者。文件材料保管期限的划分应“以我为主”,即“我”形成的归档文件的保管期限相对较长。分析归档文件是本机关责任者还是外机关责任者、是本系统责任者还是外系统责任者、是本级责任者还是上级、下级责任者、是多个责任者还是单个责任者,以及归档文件在运转过程中的责任者。为了方便计算机辅助确定保管期限,责任者的重要程度可用分值来区分。
2、分析归档文件的内容。包括是否体现机关主要职能、是否反映本机关基本历史面貌、是否反映本机关的经济关系、是否涉及个人利益,以及是否具有利用的时效性。归档文件保管期限划分应从归档内容是否重要来分析,同时还要结合文件的责任者来分析.一般来说,本机关、本系统责任者形成的内容重要的文件材料,可永久保存;内容一般重要的可定期(30年、10年)保存。
3、分析归档文件的形式。归档文件保管期限划分应以形式重要为主。这里的“重要”指“规范性”、“权威性”、“正式性”和“珍贵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归档文件的文种、稿本、外形特点。形式分析要结合文件材料的责任者、内容的重要性等来分析。一般来说.本机关、本系统上级机关形成的重要文种的文件材料,可永久保存;一般文种的文件材料可定期(30年、10年)保存。
4、用计算机辅助确定归档文件保管期限的方法。计算机辅助确定归档文件保管期限的方法主要使用抽词比较法。可在月末或每年年底成批处理,也可随办随归对单份文件处理。①编制归档文件责任者、内容、文件的词表,并按上述分值对每个词条给分。②根据现行文件的格式,确定不同的模板。③编制计算机程序。④每份或一批电子文件形成后,在设计好的程序中运行,根据汇总分数,初步确定保管期限.最后由人工审核保管期限划分的是否准确。
午后是最佳运动时间
近日,美国医学博士网站称,最佳锻炼时间因人而异,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规律、生物钟和工作性质,培养出每天最佳的运动时间。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很多人也因此选择在早晨运动。其实,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因为在凌晨4点到早上9点之间,二氧化碳反流,空气质量并不好。另外,早晨人体的血液黏稠度较高,尤其是那些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起早运动对身体很不利。但现在很多人工作较忙,只有早上有时间,所以还是有不少人选择早上锻炼。此时,就需要特别注意了,锻炼前最好喝上一杯水,以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此外,要选择远离树木繁茂的地方,尽量去背风和向阳的开阔地带,锻炼时间40分钟左右即可。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吃过午饭应该午睡一会儿。其实,在午后的2点到4点,人体运动能力达到高峰。而且此时阳光充足、温度适宜、风力较小,是锻炼的最佳时间段。不过,最好午饭后1小时再锻炼,否则就会影响我们的肠胃消化功能。
如果你想减肥,最好选在晚上锻炼。晚上运动能帮助食物更快地消化,不会使脂肪囤积在体内。但是,无论强度大或小的运动,都会使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所以,运动后过1小时再睡觉。
非档案资料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 年医务人员上门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500 份, 与通过门诊就诊、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等非入户的方法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500 份进行分析比较。 两组健康档案的居民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1.2 方法入户的建档方法是组织医务人员携带体检工具逐门逐户地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非入户的建档方法是利用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或者门诊就诊等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1.3 统计方法与非入户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相比, 入户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基本资料完整, 缺项较少 ( 均P<0.05, 见表1) , 档案信息详细 ( 均P<0.05, 见表2) , 特别是身份证号码与联系电话、家庭详细地址等重要信息, 保证了下一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 讨论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 但是由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了解, 而且受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事件的影响, 居民对陌生人及事物都抱有警惕戒备心理, 这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收集真实完整资料等工作造成一定难度。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多种途径, 主要分为入户与非入户建立两种。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 上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相比其它途径所建立的档案有诸多的优势。
注:非入户建立档案相比, aP<0.05。
注:非入户建立档案相比, aP<0.05。
2.1 档案的个人身份信息更加完整、真实
医务人员亲自入户走访, 通过与居民单独的沟通与交流, 避免了在公众面前谈论个人信息、隐私的尴尬,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居民具体情况针对性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诊治情况及家族史等各种较隐私的资料, 而且便于为居民进行简单的体检。 由于环境私密, 居民一般都愿意于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表1 显示, 非入户建档身份证缺项率达51.5%, 而入户建档身份证号缺项率只有14.5%。 这是可能因为平常大多数人没有带身份证等证件的习惯, 特别是老年人, 可能记不住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入户建档能根据需要随时找出个人身份证、户口本或其它证件进行登记, 并且确保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入户建立的档案, 居民一些重要的身份信息更加真实完善, 如身份证号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 有效解决了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高等问题。
2.2 有效防止重复建档与漏建档
利用就诊、健康讲座、义诊等形式建档, 因受参加人群的局限性, 针对人群面窄、建档数量少[4]。 并且受居民个人喜好、性格、主动参与意识等各方面因素影响, 性格开朗、喜欢参与公共活动的居民因积极参加多次健康讲座或义诊等活动而容易重复建档。 入户建档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医务人员按地段、小区逐栋逐户地按顺序进行建档, 每进一户就可以把该户所有成员的基本资料进行登记建档, 有效增加建档数量, 提高建档率, 并且有效提高建档的有效覆盖率, 避免重复建档和漏建档的发生。
2.3 利于今后的上门随访工作
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只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第一步, 通过建档, 筛查出社区慢性病、慢性病高危人群、孕产妇及婴幼儿等资料, 是今后开展持续的社区医疗服务的依据。 因而档案资料的真实完整性显得尤为重要。 入户建档所收集的资料真实可靠, 避免了其它方式由于小区地形复杂, 居民表达不清楚所造成地址错误或不够详细等问题, 成为今后医务人员再次上门随访的障碍。医务人员通过亲自上门建档后, 初步熟悉小区的地形、方位及具体的门牌号, 与居民有过接触与交流, 已取得初步信任, 保证了下一步重点人群随访等上门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有多种形式, 经临床实践发现, 通过入户所建档案虽然比较费时、费人力, 但所建的档案资料真实可靠, 实用性强, 而且能有效提高建档的覆盖率, 为早日实现全民建档, 从而更有效地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的指导和服务[5], 为保证人人享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打下基础。
摘要:目的 分析入户与非入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基本资料的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医务人员上门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500份, 与通过门诊就诊、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等非入户的方法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500份进行基本资料的质量分析比较。结果 由医务人员亲自入户所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在完整性、真实性、详细程度均明显优于其他方式所建档案 (P<0.05) 。结论 入户所建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完整、详细、真实可靠, 实用性强, 能有效提高建档的覆盖率。
关键词:入户与非入户建档,档案资料,质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臖, 尹旺胜.社区医疗服务工作中居民健康档案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2013, 15 (6) :390.
[2]蔡慕坚.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缺项原因分析[J].全科护理, 2009, 7 (6A) :1496-1497.
[3]陆俪平.浅谈如何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24:89-90.
[4]任超, 高修银, 陆召军, 等.优化建档团队组合开辟健康档案立档的新思路[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12) :1922-1923.
非档案资料 篇5
题主户口是A城的非农业户口。本科毕业以后在A城工作了一年以后,为了后续发展跳槽来了B城。
在B城工作了6年,一共在三个公司工作过。
目前:
1、户口还在A城,觉得迁移的意义不大;
2、档案,在A城工作的时候是干部档案,跳槽到B城的后档案调到了B城的公司一在某人才中心的托管服务,但是后面跳槽到公司二公司三的时候,后两个公司没有要员工的档案,所以题主档案目前还在人才中心,但是因为已经离开公司一了,所以不知道人才中心是如何处理的;
3、个税,公司一是B城本地公司,个税交在B城。公司二公司三注册地是分别是C城和D城,所以员工的个税也交在了C城和D城。
4、五险一金,来到B城后的三个公司都给题主在B城交了五险一金。
问题:
目前题主准备未来长期在B城生活,请问:
如果未来在B城退休养老,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是否交了五险一金就可以在B城享受养老待遇?
如果不回到体制内,档案是否没用了?
个税缴纳的城市对未来生活是否有影响?
多谢!
非档案资料 篇6
关键词:档案,课程内容,改革,公文写作
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曾明确指出, “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也提出要“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本文从公文写作的角度, 对历史学非师专业 (档案) 的课程内容改革进行探讨, 俾能有益于档案人才的培养。
一、课改的必要性
1. 从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
档案人才涉及众多领域, 从最初的文书档案专业、历史专业发展到物理、化学、农学、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等专业。在当代, 尤其强调科技档案人才和信息通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但若是梳理近三十年来, 档案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不难发现, 公文写作必为档案专业必备的知识之一。20世纪80年代, 档案学专业刚恢复不久, 多挂靠于历史专业下, 人才奇缺。档案管理系统专业人才最多的前五个专业分别是:图书资料管理专业 (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档案保护技术、图书馆学) 、教育学与师范、历史、中国语言文学和农学[1]。可见, 汉语言文学专业得以进入档案系统是其具备档案部门急需文书撰制的优势, 虽非排名第一, 但也凸现了此类专业人才的不可或缺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信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人才的基本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知识结构要合理, 应能对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深层次加工、提炼和开发的方式进行利用的人才是档案重点选择人才。若具体细分, 档案信息化所需人才类型分别为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其中, 技能型人才“胜任文档存储、编辑、检索、利用等工作”, “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力量”[2]。可见, 即使信息化人才成为档案专业人才需求的主旋律, 但文档的撰制 (含编辑) 必为不可少之技能。
2. 从大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
档案是从属于文秘的实用技能范畴, 甚至二者可以等同。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意味着对档案专业人才的同等需求。2007年[3]、2009年[4]曾有调查经济发达地区对秘书人才需求的报告出笼, 办文能力即公文撰制、保管等能力要求皆入围前三甲。2012年, 对上海市的调查亦显示, “报告、发言稿、总结等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档案管理、会务安排和接待等能力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要求”[5]。以上的调查统计表明, 公文写作能力是文秘包括档案专业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二、课改的侧重性
今天各档案部门所保管的档案资料多来自行政机关和公共事业单位, 前身就是公文。提供科学管理档案和科学利用档案的前提就是熟悉档案, 包括档案的文面款式、载体规格、篇章结构等。换言之, 熟悉档案的前提是理解公文的结构, 包括标题、正文、落款等。无论是传统纸质文书工作, 还是电子公文操作无一离不开对公文文本的加工分析, 历史档案尤其如此。可见, 了解公文写作的基本概况, 有助于读懂、理解和运用历史档案和当代公文, 从而有助于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1. 增加公文文种知识的学习。
历代公文卷帙浩繁, 为数众多, 全部通晓概不可能。但了解、熟悉公文文种知识则是掌握公文基本特征的终南捷径, 它对于阅读公务文件尤其是历史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古流传下来的公文文种较多, 据不完全统计, 达数百种之多[6], 而且相同用途的文种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名称。如汉代的“状”、清代民国的“呈”、当代的“报告”;同一公文名称在几个朝代、时期, 实际上分别指称不同的文种。例如:“揭帖”之在明、清两朝;“指令”之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同一时期, 因撰文人对文种内涵认识模糊, 用此文种写成的公文, 却错标为彼名称。数量虽相对较多, 但历代因袭性使其通过主流文种的学习仍可找出基本规律。增加公文文种知识的学习不仅能正确地阅读、理解过去的官方文件, 使之可与现代公文相比较, 做到连贯、变通, 而且可以促进历史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
2. 增加公文写作史知识的学习。
阅读和理解古今公文, 光靠文种知识的学习必然有限, 还需掌握公文的写作方法。并且, 历代的写作各有特色, 更需纵向、全面把握。秦代公文写作的主要特征是“不文”, 即公文创作上的形式单一和行文的呆化僵板, 不过, 也正是因为“不文”, 不尚雕饰, 也客观上造成了公文创作的简朴风格。两汉时期, 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汉初因实用而形成的简朴文风大为改观, 大赋迅速崛起并繁荣, 在公文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形成了“文”的局面。东汉时期, 公文写作则完全醉心于对行文方式及语言的雕琢, 以骈四言为主要标志的语体已成为当时官方公文语体的写作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战争频仍, 作用于政治活动的公文也因此显得内容繁杂, 文风多变:有语言朴实、以情理感人者, 有辞藻华丽, 以文采擅胜者;有行文庄重、严谨谦恭者;有不守陈规、自由奔放者……隋唐的公文撰写采用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的规模宏大, 汪洋恣肆;有的短小精悍, 灵巧活泼;有的广征博引, 逻辑严密;有的轻松诙谐, 言语俏皮;有的义正词严, 刚正不阿;有的细密周至, 委婉恳切;有的形式奇诡, 方法独特……宋元时期, 公文的“明道”、“致用”等呼吁要求文风相素、平易畅达, 从而使散体公文逐步取代了骈偶形式的主宰地位。明代公文繁冗现象屡兴屡禁, 而又屡禁屡兴, 成为明代公文发展中的痼疾。但以退为进、欲抑先扬、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等写作技巧则更显炉火纯青。清代“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使得清代的公文撰写变得尚实与务需。民国时期, 虽仍保留晚清公文写作的某些特点, 但与“新政”相对应的公文写作格式与技巧已出现重大变化, 推动了公文写作的现代化。
3. 增加公文阅读的学习。
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除动手实践外, 多读公文名篇, 亦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公文名篇,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像李斯《谏逐客书》、刘邦《入关告谕》、刘彻《求茂才异等诏》、贾谊《论积贮疏》、诸葛亮《出师表》、韩愈《论佛骨表》、欧阳修《朋党论》、薛福成《出使公牍》等, 不但语言优美, 而且给后代留下了可以应用的思想。从灿若群星的历代公文中去挖掘、去发现、去学习、去研究、去揣摩、去借鉴, 对于理解和写作公文是大有裨益的。
三、改革的预期性
中国古代自官吏分野以来, 特别是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 从事文档工作的吏员形象一落千丈, 不仅受耻于同僚, 升迁做官入仕更是无望, 最终落得“老吏抱案死”的结局。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档案和档案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成为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不掺水的史料”。但档案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与档案工作受重视的局面并不成正比, 人数少、技术含量低、待遇差、地位不高等已经成为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除了客观因素外, 档案工作从事对象的特殊性, 收集、整理、归档, 周年复始、重复劳动, 加之投入远过于产出, 甚至没有产出。如此改变这一局面, 途径众多, 但档案工作人员的文书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提高档案工作者在大文秘群体中的地位, 改善“负面”形象, 久而久之, 对于文档类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地位重塑造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文生.档案管理系统专门人才需求预测[J].档案学通讯, 1985 (5)
[2]张照余.江苏省档案信息化人才需求分析[J].档案与建设, 2006 (12)
[3]郭荣梅.发达地区高职文秘书类人才需求与培养分析[J].职业时空, 2007 (22)
[4]王玉霞.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就业状况探析[J].秘书, 2009 (10)
[5]姚惠兰.从市场招聘看外资企业对秘书人才的要求[J].秘书, 2012 (7)
非档案资料 篇7
气象信息系统中,气象数据是其核心和基本的组成部分[1],也是气象信息系统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实时气象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变得日益重要。
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各种观测或探测手段所获取的大气状态和现象的资料进行加工和管理称之为气象资料处(Meteorological Data Processing ,MDP)。按时效不同,可把气象资料分为实时资料和非实时资料两种[2]。实时资料处理要求迅速、及时,主要通过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把从资料传输系统接收的资料进行识别、分类、质量检查和编集,再按需要送往各个终端或天气预报用的电子计算机系统。非实时资料常采取事后收集加工的方式,没有严格的时限要求,因而可以加工得更加完善。本文重点研究实时气象资料,它对天气预报、数值预报、气候预测,灾害预防等各项实时气象业务尤为重要。因此各种实时观测资料从通信系统进行收集后,必须得到有效的存储管理,并提供方便、快捷的共享服务。
传统的基于进程的单一线程的资料处理只是在获得单类(单个)资料之后进行操作,任务完后才能使进程响应其他资料处理和用户操作,不能同时综合处理多种实时资料。各类别的资料往往需要安装配置各自对应的处理软硬件系统。资料处理效率低且自动化、集成化不高,耗费大量的时间,占用较多的网络和数据库资源,设备利用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气象数据实时采集与处理要求。
基于多线程技术的实时与非确定时气象资料处理系统能够同时执行多项任务、 实现数据并行处理、 减少后台过程和前台界面的相互影响,使多任务并行执行成为可能。通过研究多线程技术和实时气象资料的特性,针对实时气象资料的特性和资料采集处理性能要求和气象业务需求,提出依据不同的实时气象资料的特点分别采取实时和非确定时的分析处理策略,通过多线程编程技术实现。经过实例结果分析,该方法在处理时间上和CPU使用率上比传统方式有明显改进。
1 处理策略研究
1.1 总体结构
实时资料处理系统与气象通信系统、气象业务平台紧密耦合。实时气象资料一般通过气象部门专用网实时获取,气象数据要为气象业务平台提供支持。资料处理软件运行在处理平台上,通过气象部门内网从资料服务器获得源文件,分析处理完成之后存储到专有数据库中,为气象业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持。业务平台依靠数据支持为气象部门内部提供专业的服务和产品支持,同时也可通过Internet向外网中的公众提供气象共享信息服务。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2 处理策略与流程
实时气象资料的处理策略在本系统中至关重要,它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的性能。根据实时气象资料生成的属性将其分为确定时实时资料和非确定时实时资料。确定时实时资料指的是生成、发布时间一般比较固定的资料,而非确定时实时资料的生成、发布时间就相对随机,这两类资料本文采用不同的处理策略。
确定时间生成发布资料获取时间范围确定。例如自动站报文每隔6分钟生成一次,城市短时天气预报每日发布6时、11时、17时预报各一次。处理这类资料是在规定延迟时间内定时启动程序调用相应线程进行实时处理。
非确定时间生成发布资料的获取的时间比较随机。一般取决于地域、季节、气候等外界因素,资料生成无固定时刻,例如预警信息。在处理这类资料时,系统按照预先设置间隔时间扫描文件。扫描时若有新的待处理资料则主程序给相应的处理程序分配一个线程进行处理。这类资料的处理是在一个相对随机的时间进行,因此称非确定时处理。
采取这样的策略:首先,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可以通过设置系统中定时模块满足在资料发布业务时效性规程改变情况下不影响系统的使用;其次,优化了系统资源分配,省略了定时发布资料在不必要时间段内的文件扫描,对于非确定时发布资料可以根据地域、季节、气候等特点设定某些资料的扫描频率。处理策略流程如图2所示。
2 多线程优化
2.1 单一线程的进程
应用程序启动时操作系统为程序分配内存及其他资源,内存和资源的物理分离叫做进程,是程序在计算机上的一次执行活动[3]。线程是进程内部的一条可执行路径,是CPU调度的单位,是进程的一个执行单元。每个进程应至少有一个线程,即主线程。
2.2 多线程的进程
一个进程中可以包含若干个线程,它们可以利用进程所拥有的资源。由于线程比进程更小,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故对它的调度所付出的开销就会小得多,能更高效地提高系统内多个程序间并发执行的程度,从而显著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和吞吐量[4]。
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创建多个线程,多个不同的执行流,并同时运行这些线程。线程机制使系统具有多任务功能,用户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且每个程序中又可同时运行多个线程[5],这样多个线程并发的在同一进程中。多线程并行效率模型如图3所示。
2.3 .NET下多线程实现
从本质上和结构来说,.NET是一个多线程的环境。CRL内置支持多线程应用,任何 .NET框架下的语言,包括Visual C#在内,实现多线程时不再需要使用Win32API,可直接使用系统类提供的对象和方法。在VS2005中实现多线程非常方便,System.Threading命名空间提供一些使得可以进行多线程编程的类和接口,可以直接使用它建立多线程应用程序。
System.Threading.Thread类是创建并控制线程,其定义了多种方法,其中用Thread. Start()、Thread.Stop()、Thread.Resume()、Thread.Abort()、 Thread. Suspend()、Thread.Join()等方法操纵线程,还可通过Thread.Sleep()、Thread.isAlive()、Thread。
IsBackground()等方法设置线程状态。
System.Threading.Thread.Priority枚举了线程的优先级别,从而决定了线程能够得到多少CPU时间。高优先级的线程通常会比一般优先级的线程得到更多的CPU时间,如果不止一个高优先级的线程,操作系统将在这些线程之间循环分配CPU时间。C#中线程优先级从高到低分为Highest、Above、Normal、Normal、BelowNormal、Lowest 5级[6,7,8]。
3 气象资料处理
资料处理系统定时实时处理测报月报表(A报、B报)、SP和DG、城镇预报、短时天气预报这几类测报和预报产品,非确定时间实时处理预警信号、台风、自动站实时报文这几类测报产品。一般情况下,创建少数几个关键线程,用它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9] 。本系统创建了9个数据处理子线程,当程序启动时读取ini文件,完成数据库连接设置,定时初始化,资料扫描路径等初始化设置后,创建相应子程序线程。多线程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具体步骤为:(1)应用程序启动后,读取INI初始化,如需更改设置,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更改设置,改变的信息写入INI。(2)初始化完毕后,系统创建资料处理线程。(3)线程进入while循环,确定时处理进入休眠—等待状态,非确定时处理线程扫描INI路径下文件进入间隔扫描—休眠状态。 (4)定时唤醒实时处理线程,扫描INI路径下文件。(5)有新文件,分别进入各自处理函数、分析解析文件、处理入库,更新日志,修改已处理文件名。(6)如无新文件,进入历史文件操作函数,处理符合条件的历史文件。(7)程序重复上述工作。(8)终止线程,程序结束。
4 实例与结果分析
气象资料种类繁多,资料格式复杂程度、数据量大小、处理精度差异很大。该系统处理的9类实时气象资料中,采取定时实时处理的几种报文结构复杂,资料处理占用时间和空间资源大,在实际业务中对系统的性能要求较高,特别是实时资料处理的时效性和专有处理设备的利用率两个指标比较重要,以下实例验证分别对这两个关键指标性能进行分析。
试验环境为: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P3,.NET Framework 2.0,CPU为Inter(R)Core(TM)2 Duo CPU E7400,内存3.5G,SuSe11企业版+Oracle10g IBM X3800 8866-1RC专用数据库服务器,100M局域网。
4.1 时间效率分析
随机选取某地区同一个站点A报、B报和城镇天气预报报文6个月的资料进行测试分析如表1所示。
该系统采用的多线程并行处理运行时间效率与传统的采用基于进程的单一线程处理对比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1)对同一组资料处理,该方法较传统方式节省时间。(2)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量越大,该方法在时间效率性能越好。
4.2 CPU使用率分析
一个进程的所有线程可同时执行,Win32自动在一个进程的多个线程间进行切换。Windows操作系统能将可利用的 CPU时间分配给当前进程的各个线程[10]。使用同一组待处理数据资料,在进程启动之后100秒内,记录该进程在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CPU使用率的90次变化数据。将文中多线程
技术并行处理A报,B报和城镇预报与传统的基于进程的单一线程分别处理A报,B报和城镇预报时CPU使用效率作对比,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采用多文中方法后,CPU的使用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5 结束语
气象资料的处理在气象业务信息化进程中十分重要,本文提出并实现的基于多线程技术的实时和非确定时气象资料处理比传统采用单一线程的进程处理具有较好的时间效率和CPU的利用率。产品已推广到地市一级的气象业务单位,有效地提高了业务过程的自动化、集成化分析处理性能,改善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在处理海量历史数据时性能更优。文中提出的针对实时资料生成特点采取定时实时处理或非确定时处理的策略,对其他行业海量实时数据的处理也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芳.气象数据库系统的建设[C].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开发,2006:191.
[2]刘旭,祖雪梅.对气象信息化资料重要性的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10,3:29-30.
[3]Tobin Titus,Fabio Claudi Ferracchiati,Tejaswi Redkar,et al.C#Threading Handbook[M].New York:Apress,2004:3-13.
[4]Josepb Albabari,Ben Albabari.C#4.0IN A NUTSHELL The De-finitive Reference[M].Sebastopol:O'Reilly Media,Inc,2010:873-878.
[5]张能立,张彬.谈谈在.Net下的多线程编程[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4(3):104-105.
[6]卜春芬.C#后台处理与多线程技术的应用[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3):82-85.
[7]欧阳志鹏,沈富可.基于改进线程池技术服务器程序的设计与实[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33(10):133-135.
[8]Christian Nagel,Bill Evjen,Jay Glynn,等.C#高级编程[M].李铭,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83-489.
[9]郭辉.多线程效率[J].计算机应用,2008,28(12):143.
非档案资料 篇8
1 非纸资料加工与揭示
1.1 非纸资料的验收
非纸资料一般是随书一起到馆的, 所以非纸资料的验收是与图书的验收工作一起开展的。首先我们需要对其数量进行核对, 其次是刊号、刊物名称, 并且要确定其是否是含光盘期刊, 最后我们要检验其是否有缺失损坏, 是否可以阅读。
1.2 非纸资料登记
无论书还是其附随的非纸资料, 均是图书馆财产, 故应做详尽登记。据了解, 图书馆登记栏中一般没设有“是否含非纸资料”一项, 所以在登记时我们最好备注或是题目栏中加上是否附带光盘的注解, 及光盘数量, 这样才能方便管理。
1.3 非纸资料的录入
非纸资料应采取多载体录入, 选取图书为主要载体, 附属盘作为次要载体, 在图书目录项目中添加注解, 以说明具体情况。那如何规定其标注形式呢, 如以英文字母作为简要说明, 其后应加上数字说明数量。
1.4 非纸资料加工
这里说的加工指对非纸资料以标注说明, 贴上书签, 便于查找和排架。附带媒介的标注方式应与主体相同, 将其标签统一贴于磁盘或是卡带的左上角, 写明与书刊一致的索引序号。并在书刊目录中标注出有附属磁盘字眼, 方便借阅者使用。
1.5 非纸资料揭示
电子资料虽为一种高效的非纸资料存储方式, 但因其兴起时间较晚, 许多人对它还不熟悉, 对于习惯于借阅纸制品文献借阅者来说, 时常忽略了它, 这样就造成了不必要资源浪费。此种情况下, 就应掌握其宣传方法, 在可能的方面做宣传以让更多的读者知道电子资料形式的存在和内容的丰富。比如在图书馆查询系统中标注出来, 在读者借阅和询问的时候就知道有其资料形式的存在。在校园、省市图书馆等读者密集区中做足宣传, 学校内可以定期出几篇详尽介绍电子资源的板报, 在省市图书馆的流媒体屏幕上做些影像宣传以增加读者群对电子资料的熟悉度。
2 提高非纸资料的利用率
(1) 轻用重藏是使用非纸资料尤其是光盘资料的一大误区, 和书籍等纸质资源一样在使用和借阅时都会受到损毁破坏、甚至是信息的丢失, 我们所要做的除了做好保护之外也应注意日常的修补和处理。在正常情况下光盘的使用率高, 但使用寿命也并不是想象中般脆弱, 一张光盘一般来说可以使用十年之上, 偶尔在借阅中出现的划伤、油污、损坏是可修补回来的, 重要的是要为光盘做好备份、定期修补、及时填补备份。我们应摒弃旧观念, 要有“不怕用坏就怕不用”新思想新观念。
(2) 非纸资料同图书资料一样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被读者使用, 那么我们能不能像管理图书资料一样管理电子资料呢?读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阅读要求, 不同的读者对阅读的要求也不同, 这样就对于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能不能借助图书资料的管理方式管理电子资料呢, 比如做出“藏借阅一体”一样的管理办法和管理体制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大的阅读要求, 下面就给出了几点合理建议。
(1) 控制流动。图书馆应做好电子资料的备份, , 使用刻录副本进行借阅, 并做好保存和借阅目录的记录和管理工作。在电子资料进入借阅流动环节之前, 还要对其进行处理, 如编目、备份、整理等工作。节约期间做好其记录整理工作, 对出入记录表进行格式规定、整理规档。
(2) 分开管理。当借阅者遇见附有光盘资料的图书时均希望可以及时浏览光盘中的内容, 尤其是对于典藏资料。这样图书馆就应在合适的地点设置一些可以读取的机器以方便读者阅读。
(3) 集中管理。集中管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阅览室, 其优点就是方便管理与资料高度集中, 但其前期巨大的金融投入量, 后期大量人员管理与修理金费等让中小图书馆望而却步, 此时电子阅览室就成了中小图书馆的不二选择。其电子资料的永久性、占地面积和对电子资源的管理难易度非常适合中小图书馆使用。而且, 这里建议图书馆可以对有需要的借阅者提供一些光盘刻录、FTP文件借阅等服务项目, 扩大电子资料的使用空间和流通可能。
(4) 在线浏览。建立相应的网络图书馆, 将电子资料尤其是光盘资料录入电脑内, 制成压缩文件包或是扫描文本, 并为借阅者提供管理目录, 让借阅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并提供资料的下载功能。定期更新资料内容和索引目录。
(3) 加强非纸资料的宣传。
为增加借阅者对非纸资料的认识度, 除在图书目录中明确内容, 还应在互联网上开展宣传, 提供网络搜索功能。在互联网中加入图书馆中的资料, 并对目录整合编排。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互联网上轻易捕捉信息。开展新馆生教学课程, 为新的借阅者提供介绍, 使其全面了解电子资料。
3 结语
非纸质资料做为新型的资讯储存载体, 以其存储量大、内容全面、阅读方式广泛而受到市场青睐, 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地占据其在市场上的比重, 如何做好传统图书与新生非纸资料的兼容管理工作是图书馆能否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巧玲.论图书馆非纸质资源管理与利用[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8) :16.
[2]裘江南;金玉玲.图书馆书刊后附电子资源的网络化管理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 2001 (9) :35.
[3]张媛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35) :23.
非档案资料 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非书资料,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情报传播的媒介和载体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纸张印刷品的形式, 现代化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将不再只单纯收藏纸张印刷品, 非书资料的入藏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为了使这些非书资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方便读者使用, 实现非书资料的标准化、自动化管理, 已成为摆在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非书资料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1. 定义及特点。
图书馆的非书资料 (Non-Book Material S) 是指馆藏中除印刷型出版物之外, 通过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 将知识记录和贮存在纸张以外的物质载体上的所有文献, 诸如磁带、录像带、幻灯片、磁盘、光盘, 以及反映一定知识的标本、实物。非书资料与传统的印刷书刊相比, 非书资料直观、生动、形象、存贮信息量大、传递迅速、检索简便、易于保存、占用贮藏空间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但大多非书资料需要配置相应的设备才可以使用。
2. 分类。
非书资料按种类可分为幻灯片、唱片、电影胶片、盒式录影带、盒式录音带、只读型光盘 (CD-ROM) 等。按其作用分为阅读型和检索型两种类型, 阅读型非书资料以录像带、录音带及教学光盘为主, 合称为视听资料。检索型非书资料以光盘数据库为主。很多高校图书馆拔出一定经费。采购了各种光盘检索系统有学术期刊类、法律法规类、专利文献类等内容, 其中以清华大学出版发行的《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用得较多。
二、目前高校图书馆非书资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非书资料收集环节薄弱。
非书资料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资料既有不同之处, 又具有相互联系不可分的特点, 如计算机类图书, 为使图书内容更为直观、具体、易学易懂, 常随书发行盘片 (或光盘) , 有些盘片或光盘粘附在书中, 有些直接塞在书中, 若不加以特别关注, 很有可能产生书、盘 (书、带) 分离的现象, 容易造成盘片或光盘遗失, 给读者使用造成麻烦。
2. 非书资料形式复杂多样, 重复现象严重。
一些非书资料有多种出版形式, 例如美国工程情报公司编辑出版的《工程索引》, 既有缩微胶卷、只读光盘, 又有网络版。另外, 近几年不同研究机构选择不同种类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出版的非书资料产品, 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复现象。因此, 各高校采访人员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点与本馆的发展规划, 选择形式适宜的非书资料产品。
3. 非书资料缺乏有序化整理。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的科学管理, 离不开著录的标准化, 但我们可以看到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对干非书资料的文献标引, 没能像图书资料那样有完整的分类、编目工序, 甚至没有可供编目检索的馆藏数据, 至于提供联机编目检索的数字化数据更无从谈起!由干没有对非书资料进行编目处理工序, 对于到馆的非书资料, 往往由采编人员只做简单的手工登录后就送交各部室, 极不利干读者检索、借阅和目录查询。
4. 非书资料缺乏有效利用。
在各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即对本馆藏的非书资料, 读者难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其内容。比如对非书资料的检索方法、数据库的内容、检索界面、安装方法等, 造成因安装、使用上的复杂性降低了非书资料的使用率。
三、解决非书资料建设中问题的几点看法
1. 注重非书资料的采访工作。
各高校采访工作人员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 如经费预算、馆藏特点、读者情况、馆内设备等, 制定出相应的采访原则, 从各种渠道获取出版信息。除了与一些大的出版社、书店建立联系外还应注意非书资料研制单位或机构的研究动态, 加强和其他图书馆同行的交流。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手段与出版、发行单位交换看法, 这样才能防止因信息不畅造成的错订、漏订。采访人员还应注意不断更新知识, 特别是要能接受和运用现代化技术与手段。如在选购新兴的非书资料———电子出版物时, 就要对它的数据库结构、界面、检索质量等情况做充分了解。另外, 非书资料较之传统的图书期刊更易干复制传播。采访人员应时刻注意鉴别, 避免因疏忽而购进一些假冒产品, 造成不必要的版权纠纷和财产损失。
2. 加强非书资料的编目工作标准化。
非书资料的科学管理, 离不开著录工作标准化、分类统一化、信息交流与管理计算机化。著录标准化、分类统一化则是计算机管理产生各种标准形式的信息产品的基本保证。采编人员在进行非书资料编目的工作中, 应参考1985年国家标准局颁布的《非书资料著录规则》进行著录, 该规则为非书资料文献工作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在分类上, 应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 特别是依据其总论复分表对不同载体进行分类。实现了对非书资料按标准规则著录。利用计算机对非书资料进行管理, 使其编目工作规范化、统一化、检索自动化和借阅服务自动化, 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加速信息的流通。此外。软件开发商也应致力干非书资料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 以提高图书馆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 加强非书资料的管理工作。
由于非书资料的种类繁多, 按用途将其分为阅读型和检索型两种。以录音带、录像带和教学光盘为主的阅读型视听资料, 图书馆应主要将其集中在视听资料阅览室。以光盘数据库为主的检索型非书资料, 如学术期刊类、专利文献类、法律法规类等, 它们信息量大、界面清楚、检索方便, 读者使用率较高。然而这种检索型资料往往价格昂贵, 如果随意借阅容易造成损坏。因此, 图书馆宜将检索型的非书资料集中在信息或技术服务部。由这些部门组织人力进行电子化, 如数据镜像等, 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读者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检索, 从而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 加快知识的传播。另外, 对干作为书刊附件的非书资料, 按照分类及典藏原则, 应将其与图书一起分编, 给出与图书相同的索书号;在书刊的书名页加“附光盘”或“附磁带”等标记以提示读者, 井将这些非书资料与书刊一起入库, 由书库管理人员专人保管。同时, 图书馆还需对系统管理模块作些处理, 如在编目模块中加附件说明。管理人员就可根据附件模块中的提示, 提醒读者是否需借阅该书刊所附的非书资料, 井由书库管理人员具体提供;读者还书时, 附件模块也可提醒管理人员该非书资料是否归还。这样, 既可保持文献资料的完整性, 又大大提高了非书资料的使用率。
4. 提高非书资料采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明应用, 将会出现更多、更新的文献载体, 这也会给图书馆的非书资料建设带来新的问题。非书资料采访人员和管理人员是非书资料来源的开发者和管理者, 是提供非书资料咨询的专家, 同图书情报资料一样, 主要是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人类的信息知识要共享, 国际资源要共享。所以, 对非书资料采访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政治思想、文化理论、知识视野的要求将更高。因此,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紧跟科技发展的潮流, 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创新, 同时还应对读者定期开展利用图书馆、利用现代科技的技能培训, 使他们掌握检索方法, 使馆藏的非书资料资源利用达到最大限度。
参考文献
[1]傅少平.图书馆非书资料建设初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 (.3) .
[2]张文娟, 聂妍.非书资料建设之我见[J].现代情报.2000 (.2) .
非档案资料 篇10
关键词分析法是对论文主题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采用关键词分析法对档案馆与图书馆非比较研究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以知网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样本来源数据库。以篇名为检索项, 以“档案馆”并且“图书馆”不含“比较”为联合检索词。共检索到文献172篇。在172篇文献中, 有关键词的157篇, 其中作者自主拟定关键词的有78篇, 由系统自动拟定关键词的有79篇, 各占全部文献的50%左右。
文章分别将作者自主拟定的关键词、系统自动拟定的关键词和将作者自主拟定的关键词与系统自动拟定的关键词溶合在一起的综合关键词共3种方式等到的数据, 全部输入计算机, 通过电子表格的统计分析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二、作者自主拟定关键词分析
作者自主拟定关键词, 是由文献作者自己根据文献的内容与个人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 自行拟定的关键词。自拟关键词受作者个人学历、研究水平、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反映文献内容上往往有一些出入, 其准确性略逊一些。172篇研究样本中, 自拟关键词的文献有78篇, 自拟关键词166个, 其中使用频次2次以上的27个, 只使用一次的139个。
在这27个高频次关键词中, 与档案及档案馆相关的5个, 66频次;与图书与图书馆相关的7个, 65频率次;涉及到信息的4个, 14频次;涉及到数字化的3个, 17频次;涉及资源的4个, 13频次;涉及到咨询的4个, 10频次;涉及到3个, 8频次;共建2个, 4频次。
三、数据库自动拟定关键词分析
数据库自动拟定关键词是由知网文献数据库根据主题词表在文献中自动选定的。在172篇样本文献中79篇数据库自动拟定的关键词多达560个, 其中使用频率在两次以上的82个。只使用1次的有478个。
在82个高频次关键词中, 中与档案与档案馆相关的13个, 91频次;图书与图书馆21个, 80频次;信息7个, 20频次;一体化2个, 5频次;城市景观2个, 4频次;资源8个, 25频次;资源共享2个, 4频次;数字化6个, 18频次。
四、综合关键词分析情况
将自拟的166个关键词与系统自动拟定的560个关键词整合后, 剔除重叠的28个关键词后, 共有698个不同的关键词。其中使用频率在2次以上的有109个, 占全部698个的15.62%。
在这109个高频关键词中, 使用频率在50次以上的2个, 分别是档案馆96次、图书馆68次。10到20次的有4个, 分别是博物馆19次、数字图书馆10次、数字档案馆10次、高校档案馆10次。从研究对象上看, 除了档案馆、图书馆外, 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此外高校档案馆亦是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
使用频率在5到9次的有:信息资源8次、文献信息资源8次、信息服务6次、图书馆档案6次、国家档案馆6次、资源共享5次、文化资源5次、利用者5次、合并5次、档案信息5次、档案工作5次。研究内容集中在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等几个方面。这与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加快有关。
五、结语
依据上述3种情况的基本分析, 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
1、作者自拟关键词的高频次率要高于系统自动选择的关键词。
在作者自拟的166个关键词中, 高频次关键词有27个, 占比16.27%;在系统自动选择的560个关键词中, 高频次关键词有82个, 占比14.62%。这表明作者依文献内容选择关键词的能力不仅不比系统差, 还略为高于系统。作者选定的关键词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其文献的内容。
2、研究对象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3种不同情况下, 档案馆、图书馆做为研究的对象均是关键词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这与研究的主题有直接关系, 在研究中应当注意不要将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相混淆。但是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应当另加对待, 这两个关键词所反映的不单单是新的研究对象, 还涉及到新的研究内容。
3、信息与信息化是当前最档案界与图书界最为热门的研究内容。
在3种不同统计方式中, 信息及信息化均是成为仅次与档案馆、图书馆的高频关键词, 如果将档案馆、图书馆视为研究对象的话, 那么信息与信息化就成为关注度最高, 研究者最多的研究内容。这与国家整体信息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无关系。
4、数字化成为档案馆与图书馆共同关注的重点。
数字化是档案馆、图书馆馆藏由纸质向数字式转变的途径之一, 亦是档案馆与图书馆近年来的主要工作之一。围绕这一工作进行研究不仅仅是学者与理论研究者关注的, 实践工作者也从实践工作的需要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并进行着各种研究, 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5、资源建设是档案馆与图书馆有一个关注的重点。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档案与图书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受到国家的重视。自然也更多的引起档案馆、图书馆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成为研究的热点。高频关键词的集中, 则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6、资源共享亦成为共同关注的新热点。
在与资源相关的高频关键词中, 除了资源建设之外, 资源共享亦是在3种统计方式中均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总体使用频率不是很高, 但这已经反映出档案工作者与图书馆工作者, 对信息资源共享在日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正在成为当前及今后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7、关键词数量众多, 研究还相对分散。
无论是那种情况, 关键词的数量, 都不可谓不多。关键词数量众多, 在说明研究内容丰富的同时, 也反映出研究内容的分散。如果结合高频关键词比例数来看, 可以说整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主题与主线, 研究相当分散。
总之, 档案馆与图书馆在相互比较之外的研究, 已经有了一定规模, 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 可以相信, 在可预见的未来, 有关档案馆与图书馆相关的研究会成为两个学科新的研究热点与焦点, 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出现, 使档案馆与图书馆同时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
摘要: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因此, 关键词亦可以成为分析研究论文内容的途径与方法。文章运用关键词分析的方法对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的内容进行分析, 勾勒出目前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的基本轮廓。
关键词:关键词,档案馆,图书馆,比较,比较研究,内容分析
参考文献
[1]刘秀花, 吴雁平.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研究情况概述[J].档案管理, 2007, 06:28-30.
[2]吴雁平.99—2005年档案馆与图书馆总体发展速度比较研究[J].档案管理, 2008, 0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