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错了》论文

2024-07-05

《我们错了》论文(精选6篇)

《我们错了》论文 篇1

案例一, 有感于孩子偷书

一个班的学生被要求去给学校图书馆搬书, 我想看看他们的劳动情况。当我走到放图书的库房后门, 库房里所剩书本不多, 学生也很少了。只见几个学生在低头整理书本, 而有一个学生正在悄悄地把一本书往上衣里塞, 然后才与其他同学整理书并放在空箱子里, 我又看了一会, 走进去转了一圈, 我说:“孩子们, 搬书辛苦了!有人很爱书, 拿去了就认真读。”然后我没有再看那个孩子, 轻轻离开了。回到办公室, 我想现在真正喜欢读书的孩子不多, 按照“偷书不算贼”的旧说法, 拿就拿了吧。退一步, 都是高中生了, 我当时那样点到为止, 孩子一定会很尴尬了, 他内心会愧疚、自责, 他会自我教育, 但愿今后不再那样就好。

大概一周后的一天下午, 我收到一封插在办公室门缝的书信, 信的作者正是那位“偷书先生”。信的内容是:主任你好, 我很羞愧地给你写这封信。我非常感谢你那天没有当场揭穿我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你一直很严厉, 你那天却让我感到温暖。其实那天我衣服里藏了两本书, 一本是《中外名人故事》, 另一本是《生活中的物理学》, 都是我搬书过程中挑选的我很喜欢的书。这一周我已经看完了, 很有收获, 但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因为书是我偷学校的, 并且偷书行为已经被领导发现, 你却没有修理我……我想这周就把书还给图书馆, 并承认错误。谢谢你的宽容!你的学生×××。

读完了信, 我感到很欣慰, 我相信这个孩子会知错改错, 我收获了成功教育的喜悦。试想, 如果那天我不顾忌孩子的人格尊严, 以自己是德育主任的身份, 当场批评教育他, 让他当场把书从衣服里拿出来, 或再吼上一句“行为不检, 纪律处分”, 我与这个已经做错事情的孩子之间一定没有现在这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和谐和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感动。

案例二, “我偷他的东西就因为老师看不起我”

一个初一年级的男孩, 平时表现很老实, 趁老师办公室没人, 偷走了一个男老师的许多小东西, 被发现后大家都不解孩子的动机, 他自己也执拗的不说为什么要这样做。经过我耐心的劝导, 孩子开始伤心地哭了, 并告诉我因为老师几次不给他发练习纸, 还说反正他也不会做, 孩子很生气, 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 偷老师的东西就是要报复他。而老师不给他发练习纸的原因是之前这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还不听老师教育与老师发生过矛盾。

孩子偷东西肯定是错误的, 甚至是严重错误。老师说我不给他练习纸就是要惩戒他, 让他知道不完成作业的后果, 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但这个惩戒教育的效果是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想看到的。面对孩子的做法和动机, 我们可能会很伤心, 伤心之余, 我们是否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无不当, 怎样才会让我们“好心有好报”。

两个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教育工作中老师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如何处理犯错误的孩子。孩子犯错误是必然的, 西方人说年轻人犯错误, 上帝都会原谅。作为老师, 我们都有着追求完美的良好愿望, 希望自己的教育付出能够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正效应, 至少是孩子应该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不至于恩将仇报, 但往往事与愿违, 特别是面对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的复杂性和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高的期望值, 老师常常抱怨好心得不到好报, 压力山大, 甚至是心力交瘁。老师面临的问题是现实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说的, 可是抱怨于事无补, 身在讲台, 我们就不能放弃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回过头来, 我们只有学会多元思维, 特别是要换位思考看问题, 多一点沟通少一点命令;多一点艺术少一点呆板;多一点倾听和尊重, 少一点主观和斥责, 这样我们就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育人素养, 用爱心和智慧来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才能收获来自孩子的惊喜和成功教育的喜悦。

首先, 孩子就是心智、情感、认知和能力不稳定、不全面的未成年人, 但他们同时又是内心丰富、思维活跃的现代人, 而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专业教育工作者, 遇事要三思, 不可将错就错, 对孩子的错事与孩子本人要分别待之, 对事要严厉, 待人要尊重, 这样才会体现我们的职业水准和敬业精神, 才会让我们开心地而不是伤心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们。

其次, 宽容是纠正学生错误的必要条件。为人师者, 要让自己拥有自然、宽容和达观的德行, 也就是爷爷待儿孙们的那样一种发自心底的喜爱和由衷的欣赏, 这唯有不断学习、提炼和独特的人生感悟才能使然。为人师者, 要铭记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我们永远不要小视自己的教育对象, 要学会尊重他们, 平视他们。当我们发现孩子犯了错误, 要留给他们自我悔过的机会, 要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要依人之平常心看待他们的问题。

最后, 纠错教育一定要选对方式和场合, 教育要发生在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情绪平稳之时, 否则, 犯错的孩子会厌烦你的指教, 甚至师生之间会相互讨厌对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 “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如果你讨厌学生, 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结束”。可见, 因“错”会生“厌”, 这“错”可能先是来自学生而后又来自教师, 进而使我们的良苦用心大打折扣, 教育无功而废。因此, 为人师者, 当孩子已经做错了, 我们就千万不要也错了。

《我们错了》论文 篇2

本来,二宝左脚底不知怎么起个小肿包,走路踮着脚尖,明显很疼。老人带她出去玩时根本不下小推车。中午时分看到哥哥立刻抛弃小推车,跑得飞快。看来,当问她最喜欢爸爸还是最喜欢妈妈时,她说的是真的:“最喜欢哥哥!”

只见两个人你追我赶,在秋日的阳光下奔跑跳跃,在金黄色上下翻飞的银杏叶中,嬉戏追逐,人生中细碎的幸福时光历历可数。

玩累了,两人在成堆的银杏叶中摸爬滚打,你埋我,我埋你,让我想起儿时麦秸垛里的乐趣。妹妹累了,哥哥就蹲下来,背着妹妹走。妹妹喝完水,举着杯子让哥哥喝……

看着这一幕幕,我突然很难过,有时候为了学习,哥哥一整天一整天地都没有跟妹妹玩耍的时间,这样的日子让我宁可放弃督促哥哥学习。

平时的大宝可没这么有哥哥样。有时候还故意逗妹妹哭呢。

今天怎么这么可爱?想来想去,我猛然意识到:孩子的善解人意,对父母的体谅,对妹妹的体贴,源自什么?

源自他内心的快乐。

上午学习时开开心心,读书时心情平静,学英语时和他一起细细品味动画片中一些好笑的情节,一起大笑,难度不高,踮起脚尖就能触摸到的感觉;还留出一些时间做手工……

学习中,没有大量难度堆积对信心和成就感的挤压,没有责备、催促和苛责,平静、祥和、稳操胜券的氛围,让孩子心态良好,快乐学习。

或许,一直以来我们都理解错了所谓的“快乐教育”。

比如,一些课堂上充斥着各种娱乐节目,老师有向相声演员转化的嫌疑,外教课各种游戏比拼,嗨到爆。

但那真的是学习吗?

身边朋友亲历外教课,一年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积累一些很容易忘掉的单词,还有对外教夸张的表情、动作的深刻印象,除此以外什么都没剩下。

语文公开课上,老师会穿上演出服来一段舞蹈表演,学生看客般鼓起掌来,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了什么?

看来,所谓“快乐教育”并非学习让孩子快乐的内容,学习所谓简单的容易的东西,而是以快乐的心情,充实的感受,和谐的氛围,来学习。

在学习理论界有一种理论叫做“情绪过滤机制”,好的心情带来好的学习效果。不好的心情不仅无学习效果可言,更会败坏学习者的兴趣,从而导致厌恶心理与放弃。

这种过滤机制也解释了我曾经急吼吼地带孩子学认字的一段经历。

孩子:畏难不想学(这么难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啊?什么时候才能玩啊?)

我:开始生气,缺少耐心(这么简单都不会,是我儿子吗?这么笨,还有脸闹情绪?)

孩子:看到我脸色难看,心情更加沉重(妈妈要求太高了,这么难我能愿意学就不错了,还对我横眉冷对!完了,妈妈对我失望了,我根本学不会,我是笨蛋!)

气氛逐渐紧张,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就能导致吵起来,最后甚至气急败坏到动手。

这样的情绪下还不如不学。

因为孩子只会恨透学习,一提到学习就讨厌。

以前,娃爸经常跟我说:要让孩子快快乐乐的,无论做什么事,不能搞得大家都不高兴。那样学习还不如不学。

我总是说生个熊孩子,没办法,还很不屑地说“you can you up啊!”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他的深意。

还记得最近刷爆朋友圈的那个冷笑话吗?

深夜传来咆哮声:“什么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互为相反数啊!!!”

想想那位已经怒发冲冠到歇斯底里对着孩子嚷嚷的妈妈,不禁莞尔,又不禁悲哀。

朋友跟我讲述她深夜在家弄娃英语,搞得快崩溃要抡数据线,老公说你歇歇我来,不一会儿也怒吼着要抡数据线。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这是在用生命陪读啊。

让孩子快乐学习,以快乐的心态,轻松的氛围,融洽的关系,来学习。

我想给出以下建议:

1、降低难度,用对方法。

孩子学习的难度应该是比他本身的程度要稍微高一点点,而不要过高。

比如,之前带孩子学字就是典型反面例子,一次认N多字,刚勉强认完,就要求孩子能读带这些字的课文。在孩子不会时,不耐烦地想,都提醒这么多遍了怎么还不会!脸色难看,声调开始像后妈。

如今的我,当然知道认字的正确打开方式,如此轻松就可以get到。但是当时方法错误,导致孩子对汉字兴趣索然。

比如,诵读经典,孩子有大量不认识的字时,不要让他求助本来也不太熟悉的拼音,跟读,即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反复多次,就可以达到背诵,识字,增强语感等多重目的。

比如,跟着电影学英语,跟读时如果觉得每次都要跟读N遍有些枯燥、繁琐,大可以一遍就过,同时用整体多读几次和多听来弥补。也没什么大碍。孩子反而觉得轻松,还没到学新内容的时间就主动要求再学一章新的。

2、尽量保持和谐氛围。

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畏难情绪时,理解他,包容他,鼓励他。但同时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要针锋相对,要学会打太极,迂回前进。

学会像弹簧一样和孩子相处。他情绪强烈时,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家长包容一些,做出稍许让步,事后再交流,比当时当地针尖对麦芒效果要好得多。

一句话,学会像生意人那样和孩子相处:和气才是陪读之道。

3、洗脑。

在跟孩子谈心时告诉孩子“情绪过滤机制”的存在。

情绪好时,学习内容会被大脑吸收得高效流畅;而闹别扭时,大脑则会把所学内容拒之门外;不仅如此,大脑还会对这类内容产生抗体,以后都不接受。同时,闹别扭,生气,对身体也不好。

所以,闹别扭学习不仅浪费当下宝贵的玩耍时间,还会浪费以后宝贵玩耍时候,得不偿失。

告诉孩子,闹别扭时,干脆不学习。让自己放空。什么也不做。

好好跟自己谈谈心。

快乐教育是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get到新本领,获得成就感与满满的信心。

这些唐诗我们读错了吗 篇3

《春晓》:题目错了?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绝大多数《孟浩然集》的版本都没问题,但偏偏是今存最早的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题目作《春晚绝句》。

“春晚”这个词汇,在唐诗中出现很多,有将近100处,而“春晓”出现大约20处。“春晓”和“春晚”傻傻分不清楚,不止孟浩然诗这一例。

从诗意本身来看,“春晚”比“春晓”更合适。孟浩然在诗中想表达的是“惜春”“惜花”之情,而不是春天早晨的困倦和思绪。而“春晚”的意思,就是晚春、暮春,就是“花落知多少”的时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是伏笔和铺垫,他最关心的是“春晚”,是春天不知不觉地离开。这才是“诗眼”。

“读书破万卷”:杜甫读书如此凶猛?

这句太有名了,为中小学生作文所常用。但是,“破万卷”的“破”是什么意思?估计大多数人都会理解成:读书太多太勤,把书都读破了。

为什么一个“破”字引发如此多猜想?原因只是:它是杜甫写的,而且接了一个下句:“下笔如有神”。

一种理解,“破”就是“过”。我们现在还有“破百”“破万”之说。另一种理解,“破”就是“遍”,我认同这种说法。張相《诗词曲语词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由此,我们发现,“破万卷”强调的是极其渊博。

“白发三千丈”:李白是在照镜子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两句很壮美,飞腾想象,有谪仙风范,那么,后两句的揽镜自照,是不是稍显温柔呢?更值得追问的是:对着一面小小的镜子来想象“三千丈”的白发,是不是夸张太过火了?

问题就出在:“明镜”作何解?余恕诚先生对此有很精彩的解读。他以为,题目是“秋浦歌”,那就一定要结合李白在秋浦(今皖南)的生活和写作来看。

首先,《秋浦歌》有十七首,每一首都涉及秋浦的山水风物。所以,“明镜”应指秋浦之水。

“白发三千丈”,乃是白发倒映在长长的溪水之中的情景。《秋浦歌》其十二说:“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说的就是这样的水。李白临溪自照,白发之影随溪水而拉长,遂有“三千丈”之联想,顺理成章,自然脱俗。

聂勇摘自《工人日报》

老师“我”错了 篇4

“你怎么能这样说李老师呢?李老师一定会很伤心的。”快到教室门口时,从教室里传来这样的声音。我停住了脚步,想听听这帮小家伙在说些什么。

“李老师一天上四五节课,还要改我们这么多人的作业,已经很辛苦了。”“你就等着李老师收拾你吧!”“呜……呜……”好像有谁在哭。

我快步走进教室。

“李老师,小冉说你坏话,我们说他几句,他就哭了。”同学们见我进来,又说开了。“他还和云鑫说,你上节课上课就像在唱催眠曲呢!”李林抢着说。

小冉哭得更厉害了,泪水顺着脸颊流个不停。我做了一个示意安静的动作,同学们渐渐安静了下来,只有小冉断断续续的抽噎声还不时地响起。

等小冉的情绪平复一些,我柔声说道:“小冉同学,请你跟我们说说这件事好吗?”

“李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这样说你。”小冉站起来低着头不敢看我,“你讲的试卷有些我已经懂了,我不会的你讲了我还是不会,所以,我就想睡觉。李老师,是我错了,我以后不会这样了。”

我走近小冉,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哦,是这么回事啊!小冉,你快给我说说,老师怎么讲试卷你才感兴趣呢?”小冉抬起头望着我笑着说:“李老师,我也不知道。”

这件事已经过去三个星期了,小冉受委屈时说的话,时时刻刻警醒着我。不是小冉的“错”,是我的试卷讲评课应该改进!

我想起了前不久听的仲广群老师的讲座,仲老师就谈到试卷讲评的问题。是啊!我可以试试仲老师试卷讲评的方法。

于是,我先把学生按好、中、差搭配起来,把46人分成了8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再把试卷按考分从低到高地叠放在一起,大家就试卷上做错的题围坐在一起展开讲评,先讲评低分同学的试卷,逐步讲评到高分同学的试卷,前面已经讲评过的错题,后面讲评时不再讲评。再让学生明确小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把错题订正,并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讲给做错题的同学听。最终的目的是:让做错题的同学明白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学生们在一起有了共同语言,交流学习起来容易多了,他们把自己的理解,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出来,每个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不同意时还要据理力争。

“不明白……”“我这里还不懂。”

“哦!我这样说……现在你懂了吗?”

同学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争论、质疑、讲道理、询问是否明白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当孩子做错时,我们千万别错了 篇5

【摘要】静下心来想想什么是教育,每个人可能会因时因地给出不同的解答。就学校教育和老师的教育工作来说,不断引导孩子、纠正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是一项最常规的教育活动,这个教育过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发展和谐教育的今天,既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尊严,又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如何识错、纠错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待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式;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案例一,有感于孩子偷书

一个班的学生被要求去给学校图书馆搬书,我想看看他们的劳动情况。当我走到放图书的库房后门,库房里所剩书本不多,学生也很少了。只见几个学生在低头整理书本,而有一个学生正在悄悄地把一本书往上衣里塞,然后才与其他同学整理书并放在空箱子里,我又看了一会,走进去转了一圈,我说:“孩子们,搬书辛苦了!有人很爱书,拿去了就认真读。”然后我没有再看那个孩子,轻轻离开了。回到办公室,我想现在真正喜欢读书的孩子不多,按照“偷书不算贼”的旧说法,拿就拿了吧。退一步,都是高中生了,我当时那样点到为止,孩子一定会很尴尬了,他内心会愧疚、自责,他会自我教育,但愿今后不再那样就好。

大概一周后的一天下午,我收到一封插在办公室门缝的书信,信的作者正是那位“偷书先生”。信的内容是:主任你好,我很羞愧地给你写这封信。我非常感谢你那天没有当场揭穿我的行为,我们都知道你一直很严厉,你那天却让我感到温暖。其实那天我衣服里藏了两本书,一本是《中外名人故事》,另一本是《生活中的物理学》,都是我搬书过程中挑选的我很喜欢的书。这一周我已经看完了,很有收获,但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因为书是我偷学校的,并且偷书行为已经被领导发现,你却没有修理我……我想这周就把书还给图书馆,并承认错误。谢谢你的宽容!你的学生×××。

读完了信,我感到很欣慰,我相信这个孩子会知错改错,我收获了成功教育的喜悦。试想,如果那天我不顾忌孩子的人格尊严,以自己是德育主任的身份,当场批评教育他,让他当场把书从衣服里拿出来,或再吼上一句“行为不检,纪律处分”,我与这个已经做错事情的孩子之间一定没有现在这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和谐和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感动。

案例二,“我偷他的东西就因为老师看不起我”

一个初一年级的男孩,平时表现很老实,趁老师办公室没人,偷走了一个男老师的许多小东西,被发现后大家都不解孩子的动机,他自己也执拗的不说为什么要这样做。经过我耐心的劝导,孩子开始伤心地哭了,并告诉我因为老师几次不给他发练习纸,还说反正他也不会做,孩子很生气,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偷老师的东西就是要报复他。而老师不给他发练习纸的原因是之前这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还不听老师教育与老师发生过矛盾。

孩子偷东西肯定是错误的,甚至是严重错误。老师说我不给他练习纸就是要惩戒他,让他知道不完成作业的后果,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这个惩戒教育的效果是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想看到的。面对孩子的做法和动机,我们可能会很伤心,伤心之余,我们是否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无不当,怎样才会让我们“好心有好报”。

两个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教育工作中老师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如何处理犯错误的孩子。孩子犯错误是必然的,西方人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作为老师,我们都有着追求完美的良好愿望,希望自己的教育付出能够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正效应,至少是孩子应该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不至于恩将仇报,但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面对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的复杂性和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高的期望值,老师常常抱怨好心得不到好报,压力山大,甚至是心力交瘁。老师面临的问题是现实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说的,可是抱怨于事无补,身在讲台,我们就不能放弃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回过头来,我们只有学会多元思维,特别是要换位思考看问题,多一点沟通少一点命令;多一点艺术少一点呆板;多一点倾听和尊重,少一点主观和斥责,这样我们就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育人素养,用爱心和智慧来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才能收获来自孩子的惊喜和成功教育的喜悦。

首先,孩子就是心智、情感、认知和能力不稳定、不全面的未成年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内心丰富、思维活跃的现代人,而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专业教育工作者,遇事要三思,不可将错就错,对孩子的错事与孩子本人要分别待之,对事要严厉,待人要尊重,这样才会体现我们的职业水准和敬业精神,才会让我们开心地而不是伤心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们。

其次,宽容是纠正学生错误的必要条件。为人师者,要让自己拥有自然、宽容和达观的德行,也就是爷爷待儿孙们的那样一种发自心底的喜爱和由衷的欣赏,这唯有不断学习、提炼和独特的人生感悟才能使然。为人师者,要铭记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我们永远不要小视自己的教育对象,要学会尊重他们,平视他们。当我们发现孩子犯了错误,要留给他们自我悔过的机会,要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要依人之平常心看待他们的问题。

最后,纠错教育一定要选对方式和场合,教育要发生在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情绪平稳之时,否则,犯错的孩子会厌烦你的指教,甚至师生之间会相互讨厌对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结束”。可见,因“错”会生“厌”,这“错”可能先是来自学生而后又来自教师,进而使我们的良苦用心大打折扣,教育无功而废。因此,为人师者,当孩子已经做错了,我们就千万不要也错了。

激励错了,还是制度错了? 篇6

很明显,阮巍的离职是因为激励制度出了问题,或者说,是阮巍理解中的激励制度出了问题。但是,激励制度出了什么问题呢?是激励错了,还是制度错了?

如果是激励错了,那么说明问题可能出在激励资源不到位、激励点不准确、激励手段不丰富等方面;而如果是制度错了,则代表绩效管理的公平性、科学性等存在不足。在笔者看来,发生在A公司的这桩“离职门”事件,表面上看是因为阮巍对公司制度中过于保护先进入者的利益不满,但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激励不到位的问题。原因如下:

1、A公司的制度本身并无疏漏:任何员工与本层级同事适用同样的激励制度,其晋升完全取决于销售业绩;团队内部配套了知识共享机制;对高层级员工则在制度上督促其完成自身销售的同时必须关注到下属的成长,以实现销售绩效与人员提升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强调业绩、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这样的制度无可厚非。

2、A公司的激励方案存在不足:A公司的激励方案最大的不足在于,忽略了员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文中阮巍最大的不满即来源于此,他离职的最大原因是对卫玉萍的抱怨不断膨胀,甚至超越了制度对其自身发展的牵引,而并非制度本身限制了他的发展。换言之,激励方案中对员工心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激励资源未能直接、最大化分配到员工,而是捆绑分配给多个个体(本案例中即是捆绑分配给了卫玉萍和阮巍),这容易使员工、特别是绩优员工对激励制度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产生质疑,进而产生情绪反抗和行动对抗。

笔者建议的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优化方案如下:

1、调整绩效考核方案中的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得分权重:第一,在保持现行整体架构的情况下,适度减少高层级员工分享低层级业绩的比例,并把这部分利益作为激励资源配置给直接创造这部分价值的员工;第二,任何级别员工,必须贡献一定额度的直接销售收入;

2、调整高级别员工的利益分享比例:员工应随其级别晋升,分享更少比例的下属团队的销售业绩贡献,以督促其将更多精力分配在指导团队进步而非个人销售上,进而促进整体销售绩效的提升;

3、改现行递级晋升为等级晋升:简言之,现行激励制度下,后进入者不可能超越先进入者,这会在较大程度上妨碍了后进入的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因此应在制度上保障后进入者可以和其上司获得等级的机会。具体做法可以是:第一,设该下级员工及其团队业绩为R1,去除该下级员工及其团队业绩后的上级员工及其团队业绩为R2,如果R1>R2且满足其他附属条件(如团队中至少有两名一级经理),则该下级员工可脱离原属上级,而与其等级;

4、整体侧重在调整激励方案而非管理制度,以最大程度降低制度变革可能导致的组织、人员变动,并将对员工的正向牵引作为主流。

上一篇:结肠癌前病变下一篇:行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