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龙”外语教学

2024-10-03

“一条龙”外语教学(精选11篇)

“一条龙”外语教学 篇1

作为全国俄语教育重要基地的黑龙江省, 目前俄语生源日渐萎缩, 致使高校的俄语教育与中小学俄语教育未能有效衔接。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语教育的先行者王季愚就提出了高校要开办附属外国语学校、出国留学生预备部, 形成“一条龙”的办学体系等思想, 她主张高校要把好入学质量关, 学生入学年龄要轻, 要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没有这个前提, 大学的外语教学质量是上不去的。可见, 王季愚的外语教育思想至今对解决黑龙江省俄语教育面临的生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俄语人才培养面临窘境

(一) 显性危机

1. 中学俄语生源断代。

20世纪50—60年代哈尔滨担负着向全国输送俄语人才的重任, 最多时全市几乎有2/3的学生在学习俄语[1], 可在2005年初中升高中考试中, 哈尔滨市没有一个俄语考生, 这意味着哈尔滨市高中的俄语生源出现断档。从黑龙江省高校开设俄语专业的招生情况看, 几乎70%的新生为俄语零起点学生。可见, 俄语生源的匮乏已成事实。

2. 中学俄语师资断代。

据黑龙江省教育部门统计, 全省共有外语教师13 000人, 但俄语教师却只有500余人, 而这其中1/3的俄语教师因俄语生源减少已转岗从事后勤等其他工作。这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给国家和个人都带来损失。

3. 高校俄语人才培养面临低效能、长周期问题。

近两年来, 由于黑龙江省高校的俄语院系招生生源面临窘境,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培养高级俄语专门人才的效率, 高校原本可以进行俄语方向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却只能用在对学生俄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上, 结果就业市场俄语高级专业人才出现短缺。特别是懂俄语的复合型人才、同声传译、高级口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4. 市场需求大, 供给不足。

我国对俄科技合作已在高水平、高起点上全面展开。因此, 俄语人才的需求不是过剩, 而是供不应求, 特别是高尖端科技型复合人才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而高校培养的俄语高级专门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每年哈恰会之前, 经常见诸报端的广告是“急聘俄语翻译, 待遇从优”, 但许多公司、企业最终面临的仍然是“专业俄语翻译千金难求”。

(二) 隐性危机

1. 中学俄语生源绝代。

基础教育任务之一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 就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招生情况看, 约70%的生源都是中学学习英语的学生, 而且哈尔滨市及其他地市县开设俄语的学校在急剧减少, 以这种速度计算, 3—5年后黑龙江省内各地市县开设俄语的中学将寥寥无几, 俄语生源面临绝代。

2. 中学俄语师资绝代。

黑龙江省是师范教育大省, 每年省内的一些师范大学都输送大批的俄语专业毕业生, 尽管他们可以担任中学俄语教师, 可中学不开设俄语一外课, 学校没有俄语教师编制, 俄语师范生无法在中学就业。各地市县中学原有的俄语教师也因没有学生学习俄语而纷纷改行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3. 高级俄语专门人才匮乏。

王季愚认为, 对外语教学来说, 高校要把好招生质量关, 入学年龄要轻, 要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没有这个前提, 则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开设俄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在语种上无法与中学衔接, 致使高校要对所招学生从零开始培养,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培养俄语专门人才的效率。从语言教学上讲, 没有语言基础的学生较之有基础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从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上, 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外语最为适宜, 大学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已经错过学习的最佳时期。

二、黑龙江省俄语人才培养困境省思

(一) 客观原因

1. 升学语种的限制。

有学生家长说, 学俄语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考大学时, 一些学校的好专业都标有“限招英语考生”, 社会上的外资企业几乎都以英语为主。还有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招生简章中明确注明“不招俄语考生”。种种升学环节和就业环节中语种的限制将俄语考生拒之门外,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选学俄语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致使俄语生源萎缩。

2. 计算机使用上的限制。

计算机的操作基本都是英文, 如果让俄语学生学计算机肯定比英语生要吃力, 所以学俄语感觉上有点吃亏。黑龙江大学数学系一位学生说:“随着计算机普及率的提升和广泛应用, 许多学生都感觉到现代社会中英语的利用率要明显高于俄语, 所以学生对学俄语普遍兴趣不高。”[2]正是这种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减少, 造成了俄语生源的萎缩。

3. 市场调节不畅, 政府适度干预缺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生选择什么专业及就业去向如何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有时会出现无政府状态。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自发调节是由政府按着社会需求进行适度干预和调控进行的。针对就业市场对俄语高级专门人才有较大需求的状况, 政府主管部门在俄语专业需求、招生考试、就业预测、宣传导向等方面的工作略显缺失。

(二) 主观原因

1. 学生与家长的认识误区。

学生在俄语学习上缺少兴趣和动力, 这是对俄语学习及就业前景认识不足。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张家骅教授说:“家长不让孩子学俄语这是阻碍俄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而现在我国与欧美国家交流多, 英语的实用性更强, 可以说是市场需求这根指挥棒在指导着人们对语种的选择。从全国来看,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学都已经不学俄语, 这样造成了俄语生源少了, 质量也上不去。”[3]其实, 学生及家长对俄语在黑龙江省的需求乃至在全国的需求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2. 中小学校错误地将俄语定位为小语种。

黑龙江省的中小学校将俄语定位为小语种, 其实这种定位是不正确的。因为南方的中小学校根本不开设俄语, 只有黑龙江省的学校开设俄语, 因此, 相对于全国来讲, 这里的俄语就是大语种, 这里在为全国培养输送俄语人才。黑龙江省中小学开设俄语作为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 这是龙江特色, 也是国家教育的全局需要, 更是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3. 高校教育缺乏与中小学教育的衔接。

中小学不了解高校对学生的期望, 高校对招收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感到不满意。这种“互不干涉”的办学机制无论对高中教育, 还是对高等教育都是低效的, 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目前, 各国都在加快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速度, 因此,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预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三、王季愚“一条龙”办学思想的启示

(一) 中小学校开设俄语一外或二外课程

王季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高校开办附属外国语学校和出国留学生预备部, 初步形成一条龙的办学体系”的思想[4], 该思想至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普遍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一门外语, 但未开设第二或第三外语。在法国, 从小学高年级开设第一外语, 初中开设第二外语, 高中学习第三外语。德国要求每个高中毕业生毕业时至少掌握两门外语, 一外和二外分别在初中和高中开设。俄罗斯的文科中学也开设两门外语。可见, 许多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对外语学习的重视程度, 也表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黑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全省及全国的俄语人才需求角度对黑龙江省中小学校开设的外语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和适当干预,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开设第一外语, 如英、俄、日等语种供学生选学。对俄口岸城市的中小学应规定一定数量的学生学习俄语作为第一或第二外语, 高中为学生开设第三外语。设有俄语专业的高校将招收有俄语基础的学生, 进而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链。

(二) 高校开办附属外国语学校

王季愚主张高校应在各地设立分院、开设附属外国语学校, 初步形成“一条龙”的办学体系, 这是符合外语教学规律的。附属外国语学校开设英语、俄语、日语等不同语种, 为高校招生储备大量有外语潜质的生源, 这是高校教育联结中小学教育的下延和上伸的中间环节, 起到从中学到大学的“中转站”作用。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就开设附属学校, 并针对自身不同专业面向中学生开设相应的预备课程, 为在附属学校选拔优秀中学毕业生打下了良好基础。法国的大学校只从在中学预备班学习的学生中招生, 生源质量好。实践证明, 这种高校参与中学教育的做法起到了很好联结中学与大学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附属外国语学校为高中教育, 它承接小学和初中教育, 在小学开设的一外、二外和三外的基础上继续突出三种外语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在此阶段, 学校安排教师对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给予专业定向指导。

(三) 高校招收有俄语基础的生源

高校在招生过程中, 不应简单地凭借学生的高考成绩, 而应参考高中教师对学生的定向指导评语及学生的单科考试成绩, 并参考学生参加某学科的竞赛情况等等。开设俄语专业的院校从附属外语学校学习俄语语种的学生中招生, 或从普通初高中招收学习俄语作为第一、第二或第三外语的学生。这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俄语办学体系将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俄语人才培养的结构, 并将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俄语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

(四) 高校实行多层次俄语人才培养战略

为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和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能, 高校俄语人才培养要从原有的“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和文化基础”的培养目标升级到“多层次、多方向的跨学科俄语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方向俄语人才的需求。多层次指培养适合各领域需要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并建立高层次俄语复合型人才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多方向指在提供扎实的俄语语言知识基础上为学生开设多种专业方向课程, 使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在选学的基础上成为俄语高级复合型人才。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院长王铭玉教授提出了“大俄语”的人才培养思路, 将培养“俄国通”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5]。这是良好开端, 但俄语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还有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 任务仍很艰巨。

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及中国对俄合作的全面升级, 为黑龙江省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需要正确认识俄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育的宏观管理及调控上加强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结合, 高校要一定程度地向中学延伸, 把好生源入口关, 这正是王季愚外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2][3]戚泥莲, 薛婧.黑龙江俄语教育:唤回渐失的优势[N].黑龙江日报, 2005-5-24.

[4]黑龙江大学.王季愚文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502.

[5]曲静.第三次俄语热理智回潮[N].黑龙江日报, 2007-2-13.

“一条龙”外语教学 篇2

奚琳

一、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森林里面住着许多小动物,我们今天一起去看看。【出示图片】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谁在哪里干什么”说一句话。生:一条鱼儿水中游。

出示:15 一条鱼儿水中游。板书:15 一条鱼儿水中游(师:请小朋友一起和老师一起写写课题。)

4.指名学生读课题,正音。师:鱼儿的儿字要读轻声。5.齐读课题。6.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条”(2)出示生字卡片。(师:请小朋友跟我读,tiáo ,条条条)全班齐读。开小火车读。小组读。

(3)师:条是一个量词,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量词条。老师也找了一些,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的东西,用“一条什么“说一说。出示多媒体。全班齐读。师小结:条是形容那些又细又长的东西。(4)学习生字“鱼”

(5)出示“鱼”的实物图、象形字、楷体字。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象形字。师:上面是鱼头,所以要写得小一些,中间是鱼的身体,所以要写得大一些,下面是鱼尾巴。千万别漏了,不然它就不能游泳了。

出示生字卡片。开小火车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读词语。(6)师书空

二,学习儿歌,学习生字。

1.师:森林里除了有鱼之外,还有其他小动物,我们一起看看还有那些小动物。2.边听录音,边看图片。3.完成填空。①一条 鱼 ②两只小羊

③三只小白兔 拔 四个大萝卜 ④五只小松鼠 扛 六个大苹果 4.全班齐读。5.出示儿歌。

①师:请小朋友听一听录音机中的老师是怎么读的? 播放录音。

②师:请小朋友自己轻声地读一读,圈出里面的生字宝宝。圈完以后,看一看,和老师圈的一样吗?

③师:哪个小朋友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个儿歌的。正音。

④开小火车读。第一个小朋友读第一行,第二个读第二行,以此类推。⑤全班齐读。6.学习第一句。(1)全班齐读。(2)学习生字羊。

①出示实物图、象形字、羊字。师:大家看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生:像。师:这也是一个象形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生交流。师总结:我们用想象记字的方法来记。上面的两点像羊的角,三横像羊的身体,一竖就像羊尾巴。

②出示生字卡片。跟我一起读:yáng 羊羊羊。开小火车读。读词语。全班齐读。

③师:和老师一起写写这个羊字。在田字格左上格靠近竖中线的位置写点,在田字格右上格靠近竖中线的位置写撇,写的时候要先顿一顿,再写。在横中线的上面写横,写的时候先顿一顿再写,第二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这个横要短一些,写的时候也要先顿一顿,在横中线上写,第三个横写在横中线的下面,写的时候也要先顿一顿,写完之后要回一下。三个横中间这个横是最短的。最后一笔是竖,从第一个横这里开始写,把这三个横串起来,写在竖中线上,要竖得直。这样一个羊字就写好了。现在请小朋友在手心里写写这个字。(3)指导朗读

师:我们来看看,鱼儿和小羊在干什么呢? 生:小鱼在水里游,小羊在树下走。

师:他们多高兴啊,所以我们读这一句的时候也要读得开心一点。先听老师读一读,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师范读。师:谁会读?

指名读,全班齐读。7.学习第二、三句。(1)全班齐读。(2)学习生字果。

①出示生字卡片,跟我读。Guǒ,果果果。开小火车。全班齐读。②一字开花。(口头)

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树(师板书木),长得又矮又小,太阳公公看见了,很同情它,就天天给它晒太阳(师板书日),于是小树长大了,最后变成了果。所以,果是由日和木组成的。④师书空。(3)指导朗读

师:我们看看小白兔和小松鼠,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小白兔在拔萝卜。小松鼠扛大苹果

师:他们收获了萝卜和大苹果,心理多开心呀!先听老师读,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师范读。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来挑战呢? 指名读,全班齐读。8.背诵儿歌

(1)请小朋友边看图边说出我们今天的儿歌。出示图及句子。

(2)请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注意要读出小动物快乐的感觉。(3)下面我们挑战一下,看谁能背出这首儿歌。

(4)我们全班小朋友来背背这首儿歌。注意背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语气。

三、学习拼音

过渡:森林里不仅住着小动物,还有拼音宝宝。现在我们就去拜访一下他们。我们来到了拼音宝宝的家,看,拼音宝宝来迎接我们了。1.学习声母y及整体音节yi(1)师:跟老师一起读,yyy。y是一个声母,所以我们声母要读得怎么样啊? 生:轻而短。开小火车。

(2)师:看一看,y像图片中的什么?生:树干。师:我们就给y编一句顺口溜:树干树干,yyy。

(3)师:声母y和韵母i成了好朋友,就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i。跟我读,yi yi yi。分组读,全班齐读。

我们再读读yi的四声。Yī

yì。全班齐读。

开小火车。每组各读一声。

(4)因为yi是一个音节,所以要读成长而响,而y是一个声母,所以要读得短而轻。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读声母y,第二组的小朋友读音节yi,第三组的小朋友读声母y,第四组的小朋友读音节yi。各组读。

2.学习声母w及整体音节WU(1)师:看我们的朋友W也来了。跟我读:w w w。W同样是一个声母,所以也要读得又轻又短。我们再来试试。开小火车。(2)

(3)师:看一看,w像图片中的什么?生:屋顶。师:我们就给w编一句顺口溜:屋顶屋顶,www。

(3)师:声母w和韵母u成了好朋友,就成了整体认读音节wu。跟我读,wu wu wu。

分组读,全班齐读。

我们再读读wu的四声。Wū

wù。开小火车。全班齐读。

3.学习整体音节 yu及四声。

(1)师:看,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吗? 生:û

(2)师:还记得这些声母怎么拼的吗? 生:ju qu xu 师:我们的û见了jqx,要怎么样? 生:脱帽行个礼。

(3)师:û见了另一个朋友y,也要脱掉它的小帽子。就变成了一个整体音节yu。跟我读yu yu yu。

开小火车,全班齐读。

音节yu和我们的韵母û的发音是一样的,都是要发的又长又响。师:我们再来学学yu 的四声。Yū

yù。开小火车。5.复习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看到他们,小朋友不用去拼,直接读就可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顺口溜。大y大y,yyy 大y带小i,还是读成yi。Yī

大w大w,www 大w带小u,还是读成wu。Wū

小û小û,ûûû,大y带小û,还是读成yu Yū

yù 全班齐读。6游戏:找朋友

师将y w i u 发给四个学生,让他们俩俩组合,成为音节。然后全班齐读。在黑板上写yu,把y u û 发给三个学生,让能够组成这个音节的学生上来。

七、看图说话

让学生根据图说话。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如:乌鸦在树上叫。

一条龙模式:六步高效课堂教学 篇3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

“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悖于教学目标。

“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

“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

高效课堂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

高效课堂来自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相结合,科学有效系统优化利用时间,让学生把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有效利用,形成时间有机整体,犹如一条正在腾飞的龙。

第一步、飞龙在天,数字成形——老师课前归纳总结

核心线索,知识呈现。数字口诀,便于记忆。数字规律呈现,宏观驾驭教材。老师课前归纳总结,以自主学案形式发给学生,课前自主记忆,课中用电子白板展现给学生加以检查,强化记忆。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本节课的知识点,以数字形式呈现给学生,清清楚楚地展现核心知识,便于记忆。用数字的顺序加以知识的梳理,使知识点更加清晰化,明了化。如:一条规律、两个影响、三个关系等。用最简单的数字顺口溜把知识要点记忆于脑海。这样提高学生宏观驾驭知识的能力,开门见山的把知识送给学生。核心线索,知识呈现。数字口诀,便于记忆,数字规律呈现,宏观驾驭教材,老师归纳总结,电子白板展现给学生,强化记忆。

老师课前归纳总结,以自主学案形式发给学生,数字规律呈现,宏观驾驭教材,课前自主记忆。

第二步、画龙点睛,亲自动手——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梳理,深度思考。阅读课本,完成填空。课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看书预习后,独立完成,课中老师监督检查。

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要点,以填空式的若隐若现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引导学生看课本,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梳理,亲自动眼、动脑、动手。深度思考,完成点睛。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这样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梳理,深度思考,阅读课本,完成填空,学生带着任务自主看书后,独立完成,老师监督检查。

课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看书预习后,独立完成,课中老师监督检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第三步、群龙在舞,自主探究——课内师生合作自主探究

问题探究,思维建模。生生探究,师生探究。课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自主探究,诱思探究,老师加以引导指点,做到精讲。

核心问题,微观透析。把疑点知识加以归纳,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共同探究中把疑点加以解决。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问题探究,思维建模,生生探究,师生探究,学生合作自主探究,诱思探究,老师加以引导指点,做到精讲。

课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自主探究,诱思探究,老师加以引导指点,做到精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步、二龙戏珠,归纳总结——课内师生合作自主归纳

知识重组,宏观把握。回头探望,巩固基础。课内师生合作自主归纳,回头探望,巩固基础。发挥“项链效应”的学习方法。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遵纲依本,认真完成本学科内的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并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加以梳理、归类和整理,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有助于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综合。在对教材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原来教材的知识框架,适当调整教材的前后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知识重组,宏观把握,回头探望,巩固基础,发挥“项链效应”的学习方法。

课内师生合作自主归纳,回头探望,巩固基础,发挥“项链效应”的学习方法,提高宏观驾驭知识的能力。

第五步、飞龙着地,实战演练——当堂检测和课后拓展

命题探究,考点突破。跟踪训练,落实体验。当堂检测,课后拓展,真正做到精练。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命题探究、考点突破。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本节课知识考点内容的实际进行自主命题,用试题检测教与学的达成度。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有梯度的个性化自主命题,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对于知识、技能、能力类目标的考核比较有效,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有感化和培养。当堂检测,落实体验。大多数当堂完成消化,只有少数未完成课后及时巩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这样达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应该到达的水平。命题探究、考点突破,跟踪训练,课后拓展,落实体验,真正做到精练。

当堂检测,用试题检测教与学的达成度。课后拓展及时巩固,落实三维目标。

第六步、飞龙回头,课后归纳——学生课后归纳总结

飞龙回头,课后归纳。及时总结、复习巩固。知识梳理,消化吸收。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笔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在课后进行归纳总结对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知识的梳理离不开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要把教科书上的、老师讲的,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融会贯通,独立地消化、吸收。要深入思考,没有完全理解的,或不理解的要进一步弄明白,已经理解的要加于巩固。归纳总结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归纳、总结的知识记忆得才牢固,知识只有反复运用才熟练。通过归纳,构建网络,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走出一条语文教学新路 篇4

第一, 运用信息技术, 丰富语文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学习情境,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扬州慢》时,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并制作的扬州今昔图片幻灯片, 激起学生兴趣, 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

第二, 运用信息技术, 为语文提供学习“媒介”, 优化课堂教学。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 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 理解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 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如我在教《观沧海》, 我以动画形式再现太阳慢慢上升, 最后完全跳出海面, 光芒四射的壮丽景观,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日出的整个过程, 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这样, 将原本呆板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学生在这种境界里自然轻松地接受了知识, 从而也省去了老师很多费力的讲解, 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 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 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丰碑》一课讲述了一位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 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 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 催人泪下。但是, 现在的学生对过去年代的特定环境了解甚少, 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我在教学时, 一边播放音乐, 一边演示我制作的画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上;慢慢地, 树干变成大雪覆盖的云中山, 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透明的丰碑矗立在云中山上。这时, 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的认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

一条主线引领课堂教学 篇5

一、以课题为主线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灵魂”,抓住了课题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利用课题来设计主线可以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由课题引发学生质疑,设计主线。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出示课题后,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就会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它借到尾巴了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恰恰就是教学内容的突破点,是本节课的中心。接下来,我就利用这些问题组织教学,整个课堂教学就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在课文中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再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自己活动,实现了主体参与与教学的最佳整合。

2.由“题眼”设计主线。题眼就是题目中的重点词。如果题目是文章的中心,那么题眼更是重中之重,点睛之笔。因此,抓住题眼设计主线,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文,先指导学生抓住题眼“迷人”,然后进一步阅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张家界的迷人之处体现在哪儿。学生围绕“迷人”一词,展开学习,从而了解到它的自然风光迷人,物产迷人。然后,再进一步探讨:自然风光、物产的迷人各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句子、图片一一体会它们的迷人之处。最后,再通过学习了解谈谈对张家界的感受。整堂课设计抓住一个题眼“迷人”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时既有章可循,又能体现课文的主旨,更能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奇特与壮美。

二、以过渡段为主线

过渡段在文中承上启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过渡段虽然文字不多,但它在全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甚至是概括全文。正因为它的特殊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设计主线。

如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段话不光是过渡段,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学生找出这句话以后,教师可板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全文梗概一目了然,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一句话展开下面的学习,体会兵马俑的三大特点各体现在哪儿。一句话,一条线,统领课堂,既清晰,又明朗。

三、以人物为主线

对于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学生往往对人物的把握比较容易些,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人物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性格特点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及思想品质等等。

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到课题,学生自然知道这篇课文是讲周恩来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周恩来这一人物的生平事迹展开,以人物为主线,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围绕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总结出讲了关于周恩来的三件事:“先是听了伯父的一句话‘中华不振,接着是周恩来自己去租界的所见所闻,最后促使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通过每件事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思想变化,层层深入,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及精髓。

四、以插图为主线

很多文章中都配有课文插图,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那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这样的设计,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新颖别致,而这也恰恰是小学生所喜欢和乐于接受的。

如《小音乐家杨科》这篇课文,教师首先可以出示插图,问学生:“跪在小提琴前面的是什么人?”当学生回答是杨科后,又问:“杨科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杨科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但酷爱音乐,大自然的一切响声在杨科听起来都是音乐声。接着,教师又回到前一幅图上,问:“杨科为什么跪在小提琴的面前呢?这把小提琴是谁的?他双手伸向小提琴干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师生共同学习第二部分。通过学习,知道:“杨科太爱小提琴了,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他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在这强大力量的驱使下,他情不自禁地来到地主房间,想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结果挨了一顿打。”最后,又回到插图,问:“问什么杨科仅仅摸一摸这把小提琴就挨一顿毒打?杨科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个难点——是剥削制度的不公平造成了杨科的悲剧。

可见,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以思想情感为主线

有些文章篇幅长,涉及人物多,情节复杂,如果逐段逐句地和学生分析课文,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倦心理,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这时,如果能很好把握文章的精髓,寻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它读、议、辩、品,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那将是一堂极其精彩的课。

如《七颗钻石》一文,教师可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出示问题:“在小女孩的身上为什么会有一次次神奇的事发生?整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一个字概括?”学生很自然地答出“爱”。我随即在黑板上板书一个“爱”字,然后围绕这一个字,让学生开始学习,文章中都体现了哪几种爱。学生通过自学列举出:“小女孩对妈妈的爱,小女孩对小动物的爱,妈妈对孩子的爱,小女孩对过路人的爱。”最后总结,正是由于这么多的爱,才会发生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文章的情感为主线,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繁杂的课文用一个字串起来,更重要的是做到了长文短讲,学生能真正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高,实现了自主学习。

总之,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教师肯钻研,认真备课,深入思考,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都能抓住一条主线,这样课堂教学就少了许多繁枝杂叶,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就增加了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主线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必须设计出一条覆盖面广、立意新、有思维价值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易于触摸,教师易于表达。把握了课堂的主线,教学才能给人以和谐的整体美感。

“一条龙”外语教学 篇6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 这些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成为高职办学的重头戏, 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核心特征, 把握实践教学的规律, 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围绕职业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的主体和立教之本。本文以高职基础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来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力求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人文素质融为一体。

1 现状分析

近年来, 省内土建类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虽有所改善, 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1) 由于土建类专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危险性, 实践教学不能真实的接近实际工程,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训练;目前的教学体系中, 将课堂训练, 课堂理想化的试验等作为实践学时, 在内容上与真实的工程实际脱钩, 学生没有得到专业技能上的提升。 (2) 课程实训与课程的衔接、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与执业资格的衔接不紧凑, 针对性不强。 (3) 在校内专业理论教学中, 校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动态进入校园;而学生在校外实践中, 教师又无法动态跟踪指导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造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严重。 (4) 高职教材较多, 但内容陈旧, 尤其缺少与新技术、新工艺配套的实训教材。在课程实训中, 无固定的实训内容及相关的考核要求。 (5) 专业教师缺少企业锻炼, 无法掌握最新专业知识, 造成教学内容陈旧, 不能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6) 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实践教学中运用较少。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都是由校内专业教师承担, 缺少企业技术人员参与。

2 “一条主线, 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以就业为导向, 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 结合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特点, 确定该专业核心岗位能力, 以职业能力 (图1) 培养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动态调整基础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2.2 建立“一条主线, 能力递进”实践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中, 以基础施工员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图2) , 根据就业需求, 兼顾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造价员等工作岗位, 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采用分层次、多时段、工学交替的组织形式, 构建“认知实践→课内试验、实训→课程实训→仿真模拟→顶岗实践”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3) , 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课堂知识传授与工程实践教学相对接的教学目标。

2.3 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和专业特色, 在实践教学中, 采用如下方法:

(1) 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提供近似的工程实践环境, 让学生担任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造价员等不同的岗位, 进行技能训练, 从而调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不同的角度掌握所从事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主要用在课程实训的教学中。 (2)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基础工程典型的工作任务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让学生参与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学生在参与项目的完成过程中, 掌握和学会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参与项目, 让学生体会实践活动的乐趣和艰苦,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种实训中。 (3) 定岗与顶岗实习法。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岗位, 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工作的方法称为定岗实习法。而顶岗实习法是指学生到实习单位, 顶替一个正式员工的岗位进行实习, 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熟悉工作环境, 履行本岗位的工作职责, 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4 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

(1) 课程体系开发的特点。职业教育具有市场导向性, 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需求和对岗位的需求上, 因此, 开发实践课程体系时, 要了解本地区、本行业对人才需求状况, 对人才所从事岗位的需求情况, 掌握建筑市场的动态和风向标, 动态地调整实践教学内容。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不仅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而且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接触建筑市场, 熟悉建筑市场, 到企业顶岗实习等, 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适用社会的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发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 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 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 建立以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初学者的基本认识规律和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构建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 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实践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由专业教师、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通过研讨, 按照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需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零距离的思路, 形成以就业岗位为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成实践课程标准的开发。采用校企合作, 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开发过程如图4 所示。

3 实践教学体系考核办法

实践课程的评价要有科学的方法, 体现高职实践课程的特点。结合专业特点, 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方案, 包括实践能力考核和相关理论知识考核两部分, 采用教师、企业、学生“三主体”, 自评、互评、师评和企评“四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如图5 所示。

4 结语

为提高高职实践教学质量, 应站在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上, 设计符合专业特点, 体现实践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制定实践课程标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昌永红.基于任务驱动的地基与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建筑与预算, 2015 (07) .

[2]董瑞芝等.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 2014 (01) .

[3]黎春晖.“四阶段模式”在技工院校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J].职业, 2014 (01) .

“一条龙”外语教学 篇7

一、以课题为主线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灵魂”, 抓住了课题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利用课题来设计主线可以突出重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由课题引发学生质疑, 设计主线。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 出示课题后, 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 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就会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它借到尾巴了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恰恰就是教学内容的突破点, 是本节课的中心。接下来, 我就利用这些问题组织教学, 整个课堂教学就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 紧扣这三个问题, 让学生仔细读课文, 在课文中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再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自己活动, 实现了主体参与与教学的最佳整合。

2. 由“题眼”设计主线。

题眼就是题目中的重点词。如果题目是文章的中心, 那么题眼更是重中之重, 点睛之笔。因此, 抓住题眼设计主线, 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文, 先指导学生抓住题眼“迷人”, 然后进一步阅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张家界的迷人之处体现在哪儿。学生围绕“迷人”一词, 展开学习, 从而了解到它的自然风光迷人, 物产迷人。然后, 再进一步探讨:自然风光、物产的迷人各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句子、图片一一体会它们的迷人之处。最后, 再通过学习了解谈谈对张家界的感受。整堂课设计抓住一个题眼“迷人”贯穿始终, 学生在学习时既有章可循, 又能体现课文的主旨, 更能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奇特与壮美。

二、以过渡段为主线

过渡段在文中承上启下,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过渡段虽然文字不多, 但它在全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甚至是概括全文。正因为它的特殊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设计主线。

如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教学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段话不光是过渡段, 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那么, 在学生找出这句话以后, 教师可板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全文梗概一目了然, 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一句话展开下面的学习, 体会兵马俑的三大特点各体现在哪儿。一句话, 一条线, 统领课堂, 既清晰, 又明朗。

三、以人物为主线

对于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 学生往往对人物的把握比较容易些, 也比较感兴趣。因此, 教师可以人物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性格特点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及思想品质等等。

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到课题, 学生自然知道这篇课文是讲周恩来的。那么, 教师就可以针对周恩来这一人物的生平事迹展开, 以人物为主线, 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围绕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学生通过学习、讨论, 总结出讲了关于周恩来的三件事:“先是听了伯父的一句话‘中华不振’, 接着是周恩来自己去租界的所见所闻, 最后促使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通过每件事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思想变化, 层层深入, 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及精髓。

四、以插图为主线

很多文章中都配有课文插图, 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增加课文的形象性。那么,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这样的设计, 往往会使课堂教学新颖别致, 而这也恰恰是小学生所喜欢和乐于接受的。

如《小音乐家杨科》这篇课文, 教师首先可以出示插图, 问学生:“跪在小提琴前面的是什么人?”当学生回答是杨科后, 又问:“杨科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了解杨科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 但酷爱音乐, 大自然的一切响声在杨科听起来都是音乐声。接着, 教师又回到前一幅图上, 问:“杨科为什么跪在小提琴的面前呢?这把小提琴是谁的?他双手伸向小提琴干什么?”带着这些疑问, 师生共同学习第二部分。通过学习, 知道:“杨科太爱小提琴了, 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 他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 在这强大力量的驱使下, 他情不自禁地来到地主房间, 想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 结果挨了一顿打。”最后, 又回到插图, 问:“问什么杨科仅仅摸一摸这把小提琴就挨一顿毒打?杨科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这样, 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个难点———是剥削制度的不公平造成了杨科的悲剧。

可见, 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 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以思想情感为主线

有些文章篇幅长, 涉及人物多, 情节复杂, 如果逐段逐句地和学生分析课文, 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倦心理, 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这时, 如果能很好把握文章的精髓, 寻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围绕它读、议、辩、品, 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那将是一堂极其精彩的课。

如《七颗钻石》一文, 教师可先让学生熟悉课文, 出示问题:“在小女孩的身上为什么会有一次次神奇的事发生?整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一个字概括?”学生很自然地答出“爱”。我随即在黑板上板书一个“爱”字, 然后围绕这一个字, 让学生开始学习, 文章中都体现了哪几种爱。学生通过自学列举出:“小女孩对妈妈的爱, 小女孩对小动物的爱, 妈妈对孩子的爱, 小女孩对过路人的爱。”最后总结, 正是由于这么多的爱, 才会发生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以文章的情感为主线,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使繁杂的课文用一个字串起来, 更重要的是做到了长文短讲, 学生能真正参与进来, 而且积极性高, 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条龙”外语教学 篇8

那天, 我读《小学课堂管理》一书, 读到下面一段话时, 我开始冒汗:

有时候, 为了保持活动流程, 教师不查看一下是否能跟上, 就匆匆进入第二项活动。阿尔林写道:“有几次, 我注意到有15名以上的儿童还在继续前一项活动, 而教师已经开始介绍新活动的要求了。”学生再问要做什么的时候, 教师就会怒气冲天。

这样的状况在我的教学中也出现过, 而且, 即使是现在, 我不经意的时候, 还在继续上演着:

当第二项开始的时候, 往往不能关注到所有学生, 指令发出后, 我会听到一些学生继续询问我刚才发出的指令。这时候, 若我很疲乏, 不想说话, 就会发火, 但没有考虑为什么学生会没听到。而不断询问的, 是那些学习很难跟上的中等水平的学生。这当中也有一个矛盾, 我个人无法解决:每一项活动结束后, 总是有四五名学困生不能按要求完成, 此时若要等, 就会浪费很多时间, 不等, 这些学生这一部分的学习怎么办?我最近两周的做法是:强行要求这些学生结束上一项目的学习, 转入后一项的学习, 我这样说:“有多少同学已经完成了?请举手!现在请所有同学停下来, 两手放平, 看着我, 我们开始学习……”但是, 我不知道这样做学困生的功课是不是会落下更多。要什么时候补?学生的课程排得满满的, 除了大课间或放学后, 我还能有什么时间?要从哪里突破呢?

问题背后的思考:我们关注了什么?

这位教师所遭遇的问题, 让笔者想起了《学记》中的一段话:

“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夫然, 故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 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 其此之由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现在的教师只知道大量灌输, 只顾赶进度, 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内心的要求, 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教学方法既不合理, 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 以致学生厌恶学习, 怨恨师长, 只感到学习的困苦, 不知道学习的好处, 即使勉强结业, 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 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知道, 课堂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教师关注的方面很多:教学环境、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与形式等等。在众多的因素中, 教师其实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学生。但是, 现实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是, 老师“为教而教”, 学生“遵教而学”, 在教学进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会不知不觉地缺失,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突出, 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主”不起来, 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也就不能真正得到提高。

因此, 要解决课堂教学环节怎样过渡的问题, 实际上应该思考在课堂上怎样以学生为主体, 怎样随生而动。一句话, 怎样“因学而变”。

教学过渡的策略:怎样“因学而变”?

“因学而变”要有“为学而教”的思想

就是说,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的前提下, 再来关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组织与过程环节的安排。比如, 教学一篇课文, 我们不是首先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教, 而是思考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已经有了哪些基础,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他们要得到哪些知识, 掌握哪些方法, 形成哪些能力, 获得哪些心智方面的发展, 等等。这样, 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和新的需求进行教学思考, 并在教学环节方面预设多种途径和手段, 就能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总之, 只要有了“为学而教”的思想, 我们就会一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课堂, 才能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 做到“因学而变”。

“因学而变”要有“随生而动”的艺术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两句话比较好地诠释了“随生而动”的实际含义。“随生而动”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课堂生成意识, 注意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灵活、迅速、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下面略说三种策略:

目标引领。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 目标不是关在教师的备课本里, 装在教师的脑海里, 而是犹如一盏明灯“亮”在学生的眼前。恰当的目标提示,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紧迫感, 进而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比如笔者每到上课时, 总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和学生讨论讨论: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老师再归纳整理, 并板书在黑板的左上角, 让学生明确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或者这一节课) 要完成的任务。这样, 课堂就“亮”起了“明灯”, 后面的学习进程也会一直朝着“光明”而走, 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 (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学习的紧迫感) , 大家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来解决, 教学环节往往是在问题解决之后自然转换的。

问题催进。在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自己的预设有时存在差距, 要让学习活动由浅入深, 或者由此环节顺利过渡到彼环节, 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领。引领之法便是“激疑”。比如支玉恒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 师生先是简短风趣的问候, 接着支老师让学生自己解题, 请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然后交流阅读感受。上述环节进行得很顺利。支老师突然说:“我看你们学得很好了, 我们应该下课了。”学生愕然, 心想:“我们还想学什么呢?”于是, 孩子们开始动脑筋想自己还没弄明白的问题, 纷纷举手质疑。其后的学习活动, 就是在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中进行的。支老师或自己巧妙答疑, 或引导学生讨论解惑, 并不失时机地品读了课文。支老师的智慧在于:课文学习的目标, 他是装在脑里的;学生的学习状态, 他是看在眼里的;学生的学习进程, 他是记在心里的。当他看到孩子们的阅读活动还没有走向深入的时候, 便用挑战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当然, 前提是教师怎样精心“投石”, 才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还要引起注意的是, 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教学尴尬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课堂观察通常有下面三种做法:一是直接给学生解答;二是引导学生讨论;三是不好解答干脆回避。这里不能准确评说哪种做法的正误 (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形) 。不过, 教师的机智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 巧妙的做法是“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 问题是从学生中来的, 教师应该把问题还给学生, 而且要善于把一个学生的问题变成所有学生的问题 (当然是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必须记住:许多的问题, 有时不是来自教师, 而是来自学生。而来自学生的问题, 他们更想得到答案, 会更加主动地去探寻。而且, 当教师把来自于学生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全体学生时, 既自然回避了其他学生提出的无价值、细枝末节的问题, 又引导了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 进而找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又发挥了全体学生的智慧;既给教师自己“解了围”, 又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巧点妙评。巧妙点评是处理教学过程中新信息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点评到位, 课堂的进程也会顺利发展。因此, 教师要练就一套“点评之功”。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中, 我们时常听到支老师这样说:

◎你看她把两个数字读得比较重, 把受灾的程度读出来了。

◎再重读, 让那些人感觉真的没有希望了。

◎这严重的程度没有读出来, 谁再来读一读?

◎读得不错, 就是那对话不像隔着废墟说的, 这孩子在瓦砾堆里埋了多长时间?至少36小时, 他还那么有劲吗?

◎能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吗?

又如, 在吉春亚老师的课堂上, 我们也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吉老师有个问题不懂, 请教大家, 看谁最聪明……

◎你看这一小组听得多么认真, 我把读书的机会给这个小组……

◎你看这位小姑娘读的时候, 多高兴, 小脸都笑开了花。

◎你的朗读, 让我看到了……

“一条龙”外语教学 篇9

1“管理学原理”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1 创新是管理理论产生和管理学问世的一面旗帜

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首开了管理理论之先河,也成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泰罗正是在“劳资合作”这种在对传统劳资关系观念颠覆式创新的思想旗帜的指引下,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理论的形成、管理学的诞生,离不开创新。

1.2 创新为管理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人是“社会人”,并以“社会人”为思想基础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管理学家们对“社会人”的需要、动机、激励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对人性及如何适应人的天性来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行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也依次出现。创新也已经与公司再造和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的当代新思潮融为一体,成为管理理论新思潮的基本思路和实质内容。例如,公司再造理论主张对传统的组织构架、组织运作程序进行一次彻底的创新,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迎接未来挑战,学习型组织理论也强调我们必须用系统思考来取代线性思考,以修复支离破碎的世界和拯救我们人类自身。简而言之,创新使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为管理学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1.3 创新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在法约尔看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后来的管理学家们也发展了对管理职能的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活动和管理工作创新性的特点与日俱增,管理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加重要,创新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就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不少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都把创新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

1.4 创新能力是管理类大学生必备的能力

要实现中国梦,急需一大批创新型高级管理人才。管理类大学生是我国创新型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高等院校则是这类人才的培养基地,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它作为管理类大学生必备的能力来重点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运用新思想、新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取得新成果的能力,它也是一个体系,由获取知识的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个性发展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2]有机结合而构成。对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他们大一时就开设的必修课,必须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走好关键的第一步。

2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不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家庭教育模式、自己的个性、中小学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大学教育模式等。如前所述,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占比例很少的同学认为大学教育模式是影响自己目前创新能力水平的最主要的因素。笔者不敢苟同大部分同学对影响自己目前创新能力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的认知,觉得他们这方面的认知可能有偏差。几年前王汉清对江苏大学生中大四学生和大一学生创新能力作了抽样调查和测试,发现两者无显著区别[3]。经过了几年的大学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并没有多少提高,这就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大学教育为什么没有能够较大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我们的大学教育模式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2.1 教育理念失之偏颇: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存在。管理学是一门行动的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有不少实验、实训或实践方面的课程,但不少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重理论课程,轻实验、实训和实践课程”。有的学校培养方案中尽管也设有实验、实训和实践方面的课程,但由于实验室建设滞后、教学软件不到位、教师本身缺乏这方面的实际技能和经费有限等具体原因,这类课程也是名存实亡,最后统统变成了理论课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不少高校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所以他们垄断着课堂教学过程,牢牢把持着知识传授的话语权,通过填鸭式的满堂灌,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头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期末考试也只需要背背老师课堂上讲的条条框框和教材上的知识点就能够顺利通过,甚至拿到高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视角和思维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他们不敢、不能也不愿意去自己思考和尝试创新。

2.2 教学内容陈旧,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

管理学的实践性很强,管理学的理论和知识来源于管理实践,也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与时俱进。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和信息化的发展,管理流程等管理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校管理学类课程的教科书所传授的管理学知识和理念却并没有能够及时吸纳管理实践方面的诸多新变化,现行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管理实践发展,再加大多数管理类教师自己也没有从事过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缺乏从事管理类实务课程教学的实际工作经验,有的教师知识更新也没有及时跟上,所以这种教学内容滞后就比较常见。

2.3“教与学、学与用”双脱节

(1)教材内容陈旧、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管理实践有不少差距,再加上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单一,全程式灌输讲授,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但不能“教学相长”,反而出现了“教与学”的相互脱节。

(2)“教与学”的脱节,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比较肤浅,也无法熟练掌握,要考就背,背好了就能考高分,考过了就忘,缺乏运用所学理论、方法的机会和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无所适从,出现“学与用”脱节:学过的用不上、用不好,要用的、用得上的,又没有学到、没有学好。这种高分低能的现状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管理类大学生难以很快适应本职工作,也不利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2.4 评价体系不全面,保障、激励机制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对教师在论文、专著、课题、课时数等方面都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完成不了年度考核就不合格,更不能评职称。所以教师们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完成各类考核指标,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也不愿意在这方面有多少付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也是比较单一的考试,试卷上的考题也基本都是知识水平的考查,没有什么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检测,所以学生背背书就能考过了,背书背得好就能考高分,拿了高分就有希望拿奖学金,成绩优异者就有希望保研,所以不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也没有多少概念。

尽管有的省教育厅现在也比较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鼓励所属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科和技能竞赛,但不少高校在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方面还缺乏应有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例如,学生经过层层筛选,好不容易晋级了学科和技能竞赛方面的全国总决赛,要到外地去参赛,不少学校这类参赛费不能报销,学生坐高铁车票也不能报销,只能坐普通的火车,辗转30多个小时,才能到目的地。至于学生的参赛补贴、出差补贴,那当然统统没有。这次我们在内蒙古参加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总决赛时,听到不少高校带队的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反应了此类情况。

3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3.1 重塑教学理念,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教育理念失之偏颇问题,我们重塑了教学理念。“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获取管理学知识、提升管理技能,还应该要优化学生的心智模式,帮助学生学会系统思考,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把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又在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充实和完善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充实了管理创新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也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及“教与学、学与用”双脱节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3.2 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一节课能不能引人入胜,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特别重视上好第一节课。在新课导入阶段,我们有一个“谈谈你眼中的管理”这样一个师生对话式的互动环节,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对话,教师一步一步地穿针引线式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体制,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新,管理学要研究管理活动,要揭示出管理活动过程中的科学规律,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人们对什么是好的管理有不同的认知和选择,管理既要遵守科学的规律,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性地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教师比较有经验、启发得法的话,学生会启而有发,“活动”“科学”“文化”“体制”“艺术”“创新”这样一些字眼,学生会自己说出来,而不用教师说出来。这个教学互动环节很顺畅的话,学生就会觉得上课很有意思,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就受到了很好的激发。

3.3 针对当代大一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

“95后”的大一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成长,对新媒体也比较熟悉,但涉世不深,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对不少问题的看法也还不够深入,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都还比较有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这一特点,尽量做到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管理思维。

(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有的学生高中时成绩一直很好,本来觉得自己不能上“985”,也一定能上“211”,结果高考时发挥失常,最后到上了安庆师范大学这类二本学校,所以刚进校时比较郁闷,没有什么生气和活力,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的前途了。我们上课时就会用身边的事例让这些学生明白,只要你自己够努力,在哪儿都能学得好,干出名堂。安庆师范大学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研成功,每年都有不少优秀毕业生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也有不少毕业生创业成功,成为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你自己不努力的话,即使上了“985”、“211”,好前途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自己本来基础较好,到了普通的二本学校,比其他同学基础好,机会就会多一些,你自己努力抓住了这些机会,就能更好地磨砺自己,有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更利于自己成长。这样一想,“坏事”就变成了“好事”,这就是辩证法,就是辩证思维,学习管理学,就需要一种辩证思维。

(2)帮助学生学会系统思考。有不少新生来校后在花钱方面没有什么计划,不该花钱的地方花了,到了该花钱的时候,没钱花了,只好向家里要,甚至向同学借。这些学生没有上大学以前,很多东西都是父母替他们买,自己口袋里也不会有太多的钱。上大学时,父母将一学期的花费一次性交给孩子带到学校了,口袋里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不少学生就云里雾里了,花钱没有什么约束了。我们也会用这样的事例和学生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家里给的钱是有限的,都是父母辛苦劳动挣来的,自己在校要吃饭,要买一些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要添置一些衣物鞋帽等日常生活用品,要交手机费,还想在好友生日时送个小礼物,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所以自己对怎么花钱得有个大概的计划,每个方面花多少,什么方面先花,什么东西现在不能买,以后再买,要有个安排,要做系统思考。大学生个人花钱要有计划,要系统思考,企业等组织的管理,当然更要有计划,更要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也是一种管理思维,学习管理学,就是要学会系统思考,掌握管理思维。

我们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或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和学生交流,很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同,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不少学生都很有感触,频频点头,有的学生课后还会和老师作进一步的交流,倾诉一些他们的困惑,和老师一起探求解决之道。

3.4 用创新能力培养这条红线来贯穿课堂教学过程

(1)构建“理解”式的知识传授模式。“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过程当然也要向学生传授管理学知识,但这种知识传授应该是“理解”式的,它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现有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要舍得花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知识生成的背景及不确定性,最好能够进一步探索重建它的可能性[4],帮助大学生养成敢于挑战权威和善于探索新知识的好习惯。

(2)利用好网络时代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课程资源不应只是单一的教材,应来自书本、网络和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能交互使用好那些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各种知识载体所承载的有效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前文所说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有所缓解,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多采用师生平等对话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个人满堂灌,要营造一种相对宽松、民主型的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营造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挑战权威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对于敢于质疑自己或者教材、权威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排斥、贬低或者否定,而应该予以鼓励。即使他们的质疑有问题,也应该鼓励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这种对话可以是“一对一”式的(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或一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一对多”式的(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或一个学生对教师及其他若干学生)和“多对多”式的(教师和若干个学生对另外的若干个学生),通过这种平等对话,来开启学生心智,使师生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见解,形成头脑风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5 改革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及保障、激励机制

(1)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考试试题中增加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内容。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部分同学都认同“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考核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就是指期末考试,而过程考核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案例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等课业完成情况。这几年我们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近两年来,在“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中,我们也增加了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内容,以测试学生的系统思考等管理思维和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解决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不到位的问题。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看教师的论文、专著、课题、课时数,也应该看他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这方面安徽省教育厅开了个好头,2016年的安徽省级教学成果申报直接和能大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挂钩,规定只有在全国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A级比赛中获得国家级赛事三等奖以上的学校和指导教师团队才能申报。教师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专项)比赛获得相应等级的奖励,属于教学成果,从2016年开始,也可以算作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一个条件。这个新的规定,着实调动了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切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此外,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也应该有经费、制度方面的保障。例如,现在早已经是高铁时代了,学生到外地参加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高铁车票不能报销的情况应该有所改变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去外地参赛的学生选手适当的参赛补贴。

3.6 以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为契机,贯通三个课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商道》系统作为比赛平台的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参赛团队由三人组成,分别出任公司的市场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并由其中一人兼任公司CEO来模拟经营一家已经有十年历史的上市公司,它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融为一体,主要靠参赛学生团队的相互交流、团队学习和合作来完成六年的连续经营决策,将所学到的管理学知识理论运用于商战实践,打通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围绕课堂教学来开展各种活动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是从2009年开始的,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年第一次组队参赛,安徽省赛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4个队全国半决赛一等奖,6个队全国半决赛二等奖,最终有一个队从全国31000多个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并获得总决赛一等奖。从校内练习、选拔赛,到安徽省赛、华东大区赛、全国半决赛、全国总决赛,对参赛学生确实是一种历练,使他们收获颇丰,不仅锻炼了他们管理学核心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管理决策及执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团队精神、情商、逆商及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奇,常顺英.大学生创造心理品质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2]雪明,程书强,张建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一条龙”外语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适性课堂;分层教学

所谓“适性”,即称心、合意。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然而,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持了课堂的主动权,相同的教学设计,相同的作业布置,相同的评价标准,这样的做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呵护。为此,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作业,以促进发展为价值取向分层评价,将“适性”理念渗透于课堂,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最终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

一、适趣而导,倾听拔节之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适趣”,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紧扣儿童语言成长的节点,在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给他们以学习的兴趣,唤醒参与的热情。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不同,兴趣不一,在课堂教学前,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实施分层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以主动的意识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

《三打白骨精》一课教学,这篇文章选自《西游记》,教师在备课中考虑到,很多学生对于《西游记》都很熟悉,可以让熟悉的同学搜集资料,为不熟悉的学生打开一扇阅读之门。于是,教师设置开放性前置作业,给每一个学生搭建体验和表达的平台,师:第十一届“金鹰电视节”决定从传统电视剧中选出最受观众欢迎的作品,你作为《西游记》的制作组,能说出它的哪些“之最”?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心动起来,经过一番准备后,精彩的课堂开始了,生:我认为《敢问路在何方》是最经典的电视剧歌曲。学生边说边利用多媒体播放,在歌曲的渲染下,课堂交流的氛围更浓了,生:我认为“美猴王”是最佳男主角。生:不,不,最佳男主角我选的是“唐僧”。生:我认为白龙马从水里腾空而起的镜头是最佳设计奖……在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中,教师将课堂引回来,师:老师找出的是妖怪最佳变化奖——白骨精。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

分层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在形式上分出个层次高低,而是在设计上给学生更加适性,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如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前置性设计开放自主,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对《西游记》的背景、内容进行了认识和了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才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也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二、适需而分,夯实习得之路

语文教学,事实上就是一条清清爽爽、简简单单的行走之路,识字、书写、阅读、表达。然而,—些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一味的灌输,一会儿是思想教育的渗透,一会儿是理论高度的拓展,一堂课40分钟,学生很忙活,但是却看不到习得的实效。其实,适性的语文课堂,一定要紧扣学生的需求教学,不同学生生活体验不同,习得能力有差距,教师的作用就是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清清楚楚地知道要学些什么,一堂课结束又学会了些什么。

《雾凇》一课教学,教师针对学生需求分层设计教学过程,首先,教师从“词”切入,要求学生说一说文中描述雾凇形态的四字词语有哪些?生: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生: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个环节设计简单清楚,大部分学生都能边找边读,在领会词语意思的同时,头脑中闪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景象。接着,教师穿针引线,师:既然雾凇这么美,你想了解他的什么呢?不少学生很自然而然地想到雾凇的形成,于是,小组合作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不知不觉间学生将“渐渐地”“慢慢地”“轻地”……雾凇的动态形成过程描述了出来,真切地林会到了雾凇之美。最后,课堂就要结束了,教师发现有部分学生意犹未尽,便给他们推荐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朗读,让学生们继续去白色的世界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以自我需求为核心的探索之路。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正是以此作为教学宗旨,由浅入深,阶梯式拉开序幕,有的学生积累了字词,有的学生学会了感悟,也有的学生懂得了拓展,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拥有自我发现的成就感,同时每一个学生也拥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三、适评而设。激发自主之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和作用,而分层评价更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是开展好分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保障。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力争差等生发现闪光点,中等生培养自信心,优等生激发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教学,非典对于走过2003年的人来说,是个永恒的记忆,于是,教材的编者们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样的篇目放入教材中,目的是为了让那种舍生忘死,那种竭尽全力的精神感染更多的人。然而,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也没有体验,如何做好知识与情感的深化和升华,这十分重要。为此,教师在课后作业布置中,设计了作业超市,第一个作业——要求认真书写本课生字词两遍,并将课文读熟;第二个作业—进入http://yexin.chinaspirit.net.cn/叶欣纪念馆,逐字逐句地阅读她的英雄事迹,还可以在网站上留言,表达对白衣天使的爱意和敬意。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留下了选择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而这样的设计更利于教师的评价,每个学生只要认真去做,就一定能从老师那里得到满分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思想个体,教师一刀切的作业设计会让一部分学生失去课下探索的激情和兴趣。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的作业超市,给了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权利,也给分层评价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促进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发展。

“一条龙”外语教学 篇11

一、穿插时事新闻, 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渗透

新课改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坚持时代性与基础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 在进行学科知识传授时, 应及时、适时利用时事新闻来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1.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10年8月26日, 科技部宣布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深水潜水器下潜3759米获得成功, 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深海潜水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是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与制高点。这一新闻报道在随后几天的10级高一新生第一节物理课上笔者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结合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把学生的学习、成才与祖国的强盛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 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2.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物理学的诸多规律本身就蕴涵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运动和力离不开物质, 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而物态变化、光电效应极限频率的存在揭示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变化规律;再如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及光的波粒二象性显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因此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高中物理教材内容, 能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的熏陶, 但若能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引用相关的时事新闻, 阐述其内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界,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入, 由表象到本质;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从“盘古开天地”到“大爆炸”的宇宙演化论……同时说明物理学发展促进技术进步, 更进一步加快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程, 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二、巧借时事新闻, 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时事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具有内容丰富多彩、联系实际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特点。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恰当利用新闻中的科学信息, 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的物理问题,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 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欲,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 时事新闻作引子, 先声夺人激兴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与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时事新闻导入新课, 并紧密结合新闻材料提出问题, 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在新授“加速度”这一课时, 限于高一新生的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 再加上前面几节学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的影响, 学生已被搞得糊里糊涂, 有点不耐烦, 失去了学物理的兴趣。若能将下面的新闻事件作为引子, 以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宝马公司宣布将从10月20日起召回部分宝马5、6、7系轿车及劳斯莱斯幻影轿车, 涉及中国市场。此次召回原因是由于车辆的刹车助力器可能会受到真空泵内润滑油的污染, 可能使车辆制动性能下降。教师对此提出问题:制动性能可用什么物理量去衡量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去学习这车, 对宝马、劳斯莱斯轿车有神秘感, 现在要学一个具体的物理量来衡量这些高档车的制动性能, 学生立时兴趣大增。如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如同影视作品中一个精彩的悬念能立马抓住观众的心一样,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了。

2. 创设情境借新闻, 兴趣持续得保证

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 他们活泼、好动, 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 但注意力不长久, 一节课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 兴趣会逐渐降低, 出现了兴趣持续性缺失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多变、采用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来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妨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联, 或蕴藏物理知识的时事新闻, 恰到好处地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长久。

讲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 会通过一大堆题目去让学生做, 每到此时,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物理难学, 坚持不下来, 产生了畏难退缩情绪。《必修一》43页第3题是关于航空母舰舰载飞机起飞的初速度与航母上跑道的长度等关系的题型, 其中涉及航母的弹射技术。笔者在讲评该题时, 将最近发生的“钓鱼岛事件”与之联系, 学生们马上群情激奋, 有同学说要是我国也有了航母就好了, 我冷静告之, 目前我国经济上完全可以造航母, 但舰载飞机的弹射技术, 尤其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蒸汽弹射器技术还没有被攻关, 故无法制造自己的航母, 而且该技术唯有美国掌握。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 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将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贡献。这节课上学生们精力集中, 兴趣持续, 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总而言之, 引入时事活水, 激活教育教学。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应时时关注新闻事件, 广泛收集、整理新闻信息, 拓展课程资源平台, 并精心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乐学物理、学好物理。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利用新闻资源的过程中, 培养其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科学素养的养成, 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阿玛尼酒店下一篇:发病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