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骨密度测定

2024-10-04

超声骨密度测定(共7篇)

超声骨密度测定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骨密度仪对妊娠糖尿病孕妇骨量测定的意义。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和健康产妇各38例, 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腰背疼痛情况、分娩情况、血钙、血磷以及骨密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骨超声波传导速度 (SOS) 、振幅衰减 (BUA) 、骨硬度指数 (STI) 、腰背疼痛情况、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骨量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产妇的疼痛出现时间、血钙、血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妊娠糖尿病孕妇的骨量丢失较普通孕妇高, 使用超声骨密度仪能对妊娠孕妇骨密度作定量测定。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骨量,超声骨密度测定

产妇在产褥期骨密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而合并有糖尿病的孕妇的骨密度变化更加需要注意。妊娠期孕妇骨代谢的异常会造成腰背部疼痛、骨质疏松等症状的发生[1]。骨质疏松诊断金标准为双能X线检测仪, 但孕妇不适合该检测方法。笔者采用超声骨密度测定对妊娠糖尿病孕妇的骨量进行测定,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38例作为观察组, 所有产妇均经OGGT实验 (口服75 g无水葡萄糖实验) 检查符合1999年国际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年龄22~37岁, 平均 (26.8±4.9) 岁。同时选择同期于本院分娩的健康产妇38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3~39岁, 平均 (29.7±6.9) 岁。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次、产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使用设备

骨密度测定使用UBIS3000型超声骨质测定仪和配套的成像系统进行测定, 由法国DMS公司和CHKSILTP公司合作生产。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 由美国GE公司生产。

1.3 检查方法

首先测量两组产妇的身高、体重, 并计算体重指数。前日晚空腹, 于次日晨起9时, 抽取孕妇的肘静脉血5 ml, 离心后取血清,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孕妇的空腹血钙和血磷。骨密度使用超声骨质测定仪对产妇的右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定, 测量指标为:骨超声波传导速度 (SOS) 、超声振幅的衰减情况 (BUA) 以及骨硬度指数 (STI)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产妇的腰背痛例数和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对照组产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产妇出现疼痛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骨密度、血钙、血磷的比较两组产妇的SOS、BUA、STI相比较, 观察组产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 (P<0.05) , 而两组产妇的血钙和血磷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产妇骨量的比较观察组38例产妇中, 骨量正常24例 (63.16%) , 骨量减少8例 (21.05%) , 骨质疏松6例 (15.79%) ;对照组38例产妇中, 骨量正常32例 (84.21%) , 骨量减少4例 (10.53%) , 骨质疏松2例 (5.26%) 。两组产妇的骨量相比较, 对照组产妇明显优于观察组产妇 (P<0.05) 。

3 讨论

妊娠期孕妇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骨代谢的异常。我国妊娠妇女平均年龄25岁, 恰是骨高峰值时期, 而母体为了满足胎儿的生长发育、自身需要进行生理性地适应及调节, 以维持血清钙质的浓度在正常范围。主要代偿调节是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 降钙素分泌减少, 破骨细胞数增多, 活性增强, 从而使骨盐溶解, 骨钙进入血中供给胎儿生长所需, 导致负钙平衡, 引起骨峰值下降, 且妇女30岁以后即开始缓慢骨丢失, 此时妊娠更加速骨丢失[2]。而妊娠糖尿病孕妇, 由于全身的代谢异常, 使得钙质的流失更加严重[3]。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产妇的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的骨量。另有国外类似研究表明, 妊娠糖尿病孕妇钙质流失异常与糖尿病本身无关, 而与患者的肥胖程度有关, 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4]。

综上所述, 妊娠糖尿病孕妇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 通过超声骨密度测定可以确诊。临床中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尽早补钙治疗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树荣.产褥期骨密度的变化及分析[J].天津护理, 2004, 12 (4) :195.

[2]王晓红, 庄依亮, 张玉华.妊娠期骨密度的超声测定[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 (5) :25-27.

[3]黄飞, 王显勋, 石晓兵, 等.妊娠期糖尿病对孕期骨代谢影响的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 24 (2) :157-158

[4]To W W, Wong M W.Bone mineral density changes in gestational diabetic pregnancies-a longitudinal study using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measurements of the os calcis[J].Gynecol Endocrinol, 2008, 24 (9) :519-525.

超声骨密度测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兰州市中医医院检查骨密度的糖尿病患者173例, 其中男119例, 年龄25~56岁;女54例, 年龄34~56岁, 平均年龄41±5.5岁。选择同期在检查骨密度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非糖尿病患者142例作为对照, 其中男性98例, 女性44例, 年龄22~56岁, 平均年龄39±5.5岁, 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

2 仪器与方法

2.1 仪器

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Omnisense TM7000P型定量超声骨密度仪。

2.2 方法

受检者采取坐位, 选择左侧桡骨近腕部三分之一段为测量部位, 检测桡骨超声波传播速率 (SOS) 及骨密度Z值的评分数, 诊断有三种结果: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

3 结果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对照比较:173例糖尿病患者, 正常45例 (占26%) , 骨量减少92例 (占53%) , 骨质疏松36例 (占21%) ;对照组142例中, 正常105例 (占74%) , 骨量减少31例 (22%) , 骨质疏松6例 (4%) ;结果见表1。糖尿病患者中女性骨质疏松24例 (占44%) 男性20例 (占17%)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4 讨论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 其发病机制较复杂, 最新的研究表明主要有:

1) 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缺乏。胰岛素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激素, 是促进合成代谢, 降低血糖浓度、调节骨形成的重要全身性因子, 对于维持骨量, 防止骨量丢失有重要作用[2.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1具有调节骨形成作用, 当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和IGF缺乏时, 直接导致成骨细胞功能降低, 骨转换下降, 骨基质分解。同时, 胰岛素缺乏, 使环磷酰胺 (c AMP) 生成增多, 骨吸收增强, 也会引起1.25- (OH) 2D3减少, 肠钙及磷吸收减少, 骨钙化受抑, 而且胰岛素抑制糖毒性的作用也明显减弱, 从而使骨量丢失。

2) 高血糖。高浓度葡萄糖时, 成骨细胞MG-63对甲状旁腺激素 (PTH) 和1, 25- (OH) 2D3反应性下降, 1, 25- (OH) 2D3可刺激MG-63细胞分泌骨钙素 (BGP) , 当暴露于高糖7d后, 1.25- (OH) 2D3受体数量明显减少, BGP产生明显受抑。高血糖可导致渗透性利尿, 使钙、镁、磷从尿中排出增加, 导致低血钙、低血磷, 从而反应刺激PTH分泌, 使破骨细胞活动加强, 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3)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如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受损时, 1-a羟化酶活性降低, 1.25- (OH) 2D3生成减少, 钙吸收下降, 影响骨矿化过程, 引发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影响血管分布,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周围血管的基底膜增厚, 影响骨的重建, 使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骨量进一步丢失。

4) 性激素。美国研究人员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 I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 其骨密度比正常人要低3%-8%。另有研究发现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下降与雌激素水平降低及衰老有关。雌激素既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雌激素受体, 又可通过钙调节激素,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影响骨代谢和维持骨量。绝经后的妇女, 雌激素水平下降, 也可造成骨吸收增强, 加速骨量丢失「4」。因此女性更易患骨质疏松。

5) 遗传因素。研究认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于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主要是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与其受体基因和细胞因子等有关[5]此外糖尿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还与性别、年龄、激素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骨质疏松症在医学界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它不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老化现象, 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因此,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复合型疾病, 以其发病率、致残率高而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 如何提高本病的疗效是当代医学界值得重视的课题。多年来, 糖尿病在心、脑、肾、眼、神经等方面的并发症已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而由糖尿病引发的骨质疏松症状则因起病隐匿, 早期无明显症状, 直至出现严重的疼痛、畸形、甚至骨折, 才被引起人们的重视, 极大地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骨密度测定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在中青年期就已经出现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 女性高于男性。男女均随着年龄、病程的增长, 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而增加。目前测定骨密度的方法有好多种, 如单光子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等, 这些方法虽然精确度很高, 但是也有很强的放射性, 对人体有射线损害的的危险。超声骨密度测定无创伤、无电离辐射。安全有效, 操作简便且可重复进行, 能准确地判断出人体钙流失的情况。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普遍存在, 情况不容忽视, 但进行性骨量丢失一般没有临床症状, 因此, 早期检测BMD尤为重要, 可以评估骨破坏的程度, 早期进行干扰治疗。运动和饮食对人体骨矿含量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实际观测证明运动员桡骨及脊柱的骨矿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很多中青年人以车代步、久坐不动等不良习惯也使他们运动量明显减少。特别是职场人士, 长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会促使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体内大量分泌“应激激素”, 这些因素都会使体内的血糖升高, 长此以往就容易引发糖尿病, 对这部分人群应当进行科学指导, 积极治疗糖尿病并及时补充钙剂, 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健身运动及户外活动, 多晒太阳, 获取更多的日照, 不仅能减少骨量的丢失, 还可增加肌肉的力量, 从而加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体格, 防治骨质疏松;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大量饮酒, 吸烟。研究发现, 糖尿病常规饮食食谱中的钙镁锌含量明显不足, 因此,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除了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外, 增加摄入, 尤其多摄入富含钙质的饮食, 补充适量的钙剂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途径。对于中青年患者更要注重糖尿病教育以提高这些患者治疗的顺从性, 早发现, 早治疗, 对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摘要:探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状况以及超声骨密度测定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采用以色列毕美特有限公司生产的超声骨强度仪, 对173例55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左侧桡骨骨密度 (BMD) 测定, 并将两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糖尿病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女性高于男性。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 (居多) 及骨质疏松, 超声骨密度测定对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诊断有一定价值。方法简便, 安全有效, 通过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及早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骨密度,骨质疏松,骨量减少

参考文献

[1]杨焱, 秦佳佳.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2) :81-82.

[2]吴海清.2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 1 (2) :286-289.

[3]时进义.糖尿病胰岛素功能与骨密度相关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 2010, 12 (7) :599-600.

[4]苏熠, 肖晨光.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J].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 (17) :194-195.

超声骨密度测定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正常女性395例, 按不同年龄分为5个组段:19~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2岁, 对各个年龄段的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

1.2 骨密度的测定方法

采用美国SAHARA超声骨密度仪, 测量环境温度为18~20℃, 仪器每天开机后用标准体模校正, 其精确性误差<1%, 准确性误差为3%。由同一名有经验操作人员测定受检者, 进行骨密度检测 (BMD) 。

1.3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根据WHO诊断标准, 规定正常健康的成年人的BMD加减一个标准差 (SD) 为正常值;较正常值降低1~2.5个SD为骨质减少;降低>2.5个SD为骨质疏松症;降低>2.5个SD并伴有脆性骨折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

2结果

本组受检者395例, 经骨密度检测分析, 骨量减少的女性185例占46.8%;有骨质疏松症者103例占26.1%。19~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2岁年龄组段的骨量减少例数分别占39.2%、48.4%、45.1%、57.0%、68.1%;各年龄组段的骨质疏松例数分别占11.9%、21.5%、24.0%、35.4%、39.7%。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影响高峰骨量, 使骨量丢失并最终发展至骨质疏松。骨量丢失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破骨细胞前期细胞的募集和敏感性增加, 及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形成。而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可反应骨质疏松的程度, 为预测骨折危险性提供重要依据。骨密度检测是骨折的最好的预测指标, 任何部位的骨密度, 均可用来评估总体的骨折发生危险度;测定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可预测局部的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3.1 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

骨质疏松症多发于中老年人, 常伴有慢性腰背疼痛, 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减少性疾病, 骨量减少最终会导致骨折的发生。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结构的破坏是其主要特征, 表现为骨的脆性的增加, 因而骨折的发生率也会增加。预防此病的关键在于利用各种途径增加峰值骨量, 另一方面是尽量避免骨量的流失, 而骨密度检测仪是目前为止检测骨量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2]。平时生活中要注意钙质及维生素D的补充, 活化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促进骨形成;要定期进行骨密度的测定, 发现骨密度值下降, 要及时预防, 及时诊断, 减少骨折的发生率。

3.2 超声骨密度检测的意义

超声骨密度仪对于骨质疏松的检测与诊断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可对骨质疏松进行早期的筛选与判断[3], 发现骨量下降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及早治疗, 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发展, 减少骨折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骨密度检测仪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可用于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骨矿含量的变化, 及各种疾病对骨的影响和药物疗效, 为医学工作者更好的研究骨代谢病, 提供科学而有利的测量手段。

根据本组调查数据可发现, 骨质疏松发生在不同年龄的人群当中, 骨量的下降最终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骨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低骨量者明显高于骨质疏松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处于上升趋势, 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健康问题。因此利用骨密度检测仪做好骨密度的检测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女性,超声骨密度检测,骨质疏松

参考文献

[1]丁柱, 朱兆洪, 李国岩.骨密度测量诊断骨质疏松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4, 12 (3) :46-48.

[2]沈铁成, 林华.骨质疏松现代诊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8-90.

超声骨密度测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90例0~3岁儿童进行超声检查, 对所选儿童进行常规检查, 排除影响骨代谢疾病儿童。其中男98例, 女92例, 年龄小于6个月儿童48例, 6~12个月22例, 12~18个月28例, 18~24个月32例, 24~30个月32例, 30~36个月28例。

1.2 方法

应用超声骨密度仪用标准方法测定超声在左胫骨中段传播速度值, 应用Z值评分判断儿童骨量强度是否不足, 评分>-1表示健康, 评分在-1~-1.5之间表示骨强度有轻度不足, 评分在-1.5~-2之间表示骨强度有中度不足, 评分<-2表示骨强度严重不足。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骨强度检出情况比较

本研究中, 男骨强度Z值评分为-0.2312±1.5688分, 高于女Z值评分-0.6745±1.7123分, 不同性别儿童骨强度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女性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

2.2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骨强度不足情况的比较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不同, 小于6个月儿童组检出率为45.8%, 6~12个月检出率为50%, 12~18个月检查率为15.5%, 18~24个月检出率为18.8%, 24~30个月检查率为12.5%, 30~36个月检出率为7.2%, 见附表。

3 讨论

人体骨骼强度与骨密度密切相关, 幼儿及青年时期是骨量生长的主要阶段[1], 骨组织的正常生长与变化能够减少成年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本研究可知, 儿童时期骨强度不足检查率女童高于男童, 1岁以下检出率较高, 6~12个月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达50%, 说明1岁以下是儿童骨强度不足的高峰期,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此时期儿童生长较快, 维生素与钙物质摄入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强度不足症状更加明显, 儿童时期是机体快速生长阶段, 为防止骨密度不足带来的其他疾病影响儿童健康, 需尽早对儿童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查, 防止骨强度不足, 针对患儿的病情补充钙剂或维生素。

摘要:选取我院收治的190例0~3岁儿童进行超声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评定骨强度。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不同, <6个月儿童组检出率为45.8%, 6~12个月检出率为50%, 12~18个月检出率为15.5%, 18~24个月检出率为18.8%, 24~30个月检出率为12.5%, 30~36个月检出率为7.2%, 女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高于男童。骨强度不足多发生于6~12个月儿童, 1岁儿童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 尽早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查对于儿童骨密度不足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超声骨密度,0~3岁儿童,骨强度

参考文献

超声骨密度测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1年10月—2012年4月健康体检学龄前儿童1 850例, 男性950例, 女性900例, 年龄4~7岁, 平均年龄 (5.2±0.5) 岁, 将所有体检儿童分成4岁~组、5岁~组、6岁~组、7岁~组4个年龄组, 进行骨密度测定。

1.2 方法

在儿童左或右足跟进行骨密度超声检测, 仪器采用日产CM-200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 骨密度测定仪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可自动计算T值与Z值。将检查所得到的骨密度 (BMD) 与正常年轻人群比较, 得到高出 (+) 会低于 (-) 正常人的标准差值为T值, T值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价值数据。将检查所得到的骨密度 (BMD) 与正常同龄人群比较得到的数值为Z值, 由电脑里儿童参考数据库可自动算出骨密度Z值。

1.3 诊断标准

骨密度偏低:Z值<-1.0;骨密度正常:Z值-1.0~1.0;骨密度偏高:Z值>-1.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检验, 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850例各个年龄组骨密度状况。4岁~组儿童异常者为95例, 总异常率为21.99% (95/95+337) , 5岁~组儿童异常者为121例, 总异常率为31.59% (121/121+262) , 6岁~组儿童异常者为316例, 总异常率为33.05% (156/156+316) , 7岁~组儿童异常者为95例, 总异常率为36.07% (203/203+360) , 4岁~组儿童异常者异常率较低于其他组别, 相互比较,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异常者共有575例 (31.08%) , 其中高于正常骨密度值为431例 (74.96%) , 低于正常骨密度值为144例 (25.04%) 。

575例骨密度异常者性别情况。男性总异常数为294例 (51.13%) , 女性异常数为281例 (48.87%)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31例高于正常骨密度值的情况。骨密度>1.0~1.5组与>1.5~2.0组、>2.0~2.5组、>2.0~2.5组及>3.0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44例低于正常骨密度值的情况。骨密度<1.0~1.5组与<-2组, <-2.5组, <-3.0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骨密度值是一个绝对值, 其正常范围受性别、年龄、体重、种族、骨本身的横径、运动、生活习惯、营养、饮酒等多种因素影响[3]。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评估骨组织坚硬程度及预测骨折危险系数的重要指标。骨密度能反应约70%的骨强度, 骨折的发生危险与低骨密度有关。骨密度测定可有效的了解儿童骨矿含量, 是评价儿童营养情况、生长发育、研究骨代谢疾病及各种病理因素而造成骨矿化异常的重要指标之一[4]。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健康保健意识也随之增高, 户外活动及钙剂补充使缺钙的儿童明显减少, 而骨密度偏高明显增加, 所以儿童需要定期检测, 根据需求, 合理的给予钙剂及鱼肝油的补充, 使儿童健康成长。若骨密度检测出现异常现象, 及时遵照医师指导下进行合理补充钙剂。骨密度是测量骨盐沉积情况的重要指标, 它可反映儿童与青春期骨骼发育情况[5]。

该研究结果显示, 1 850例学龄前儿童骨密度, 总异常者共有575例, 其中高于正常骨密度值为431例, 低于正常骨密度值为144例, 表明大部分学龄前儿童骨密度值是正常的, 仅有31.08%的学龄儿童骨密度异常, 且骨密度值低于正常值的较少, 占发病总例数的25.04%。男性总异常数为294例 (51.13%) , 女性异常数为281例 (48.87%)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男性骨密度异常发生率高于女性。高于正常骨密度值儿童骨密度>1.0~1.5组较多于其他组别, 占54.29%, 低于正常骨密度值儿童骨密度<1.0~1.5组较多于其他组别, 占55.56%。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是通过被测物体对超声波的吸收或衰减, 及超声波的反射来反映被测物体的几何结构, 定量反映骨矿的含量、骨结构、骨强度等, 其检测具有安全、快速、无辐射、无痛苦等优点, 易被婴幼儿及儿童接受, 其灵敏性高、诊断率高, 是目前唯一儿童骨骼常规检查方法[6]。

综上所述, 儿童及青年期骨骼的正常发育直接影响一生骨骼的健康, 起着决定性因素, 骨骼发育不良易造成年长后骨折、骨骼退化及骨质疏松症等, 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为了儿童骨骼能正常生长发育, 注意合理膳食营养, 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 并定期检测, 早发现、早治疗, 按需给予补钙。

摘要: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该院健康体检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骨密度超声检测, 根据患者临床资料骨密度测定仪自动计算T值与Z值。结果 1850例儿童各年龄段异常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总异常者共有575例 (31.08%) , 其中高于正常骨密度值为431例 (74.96%) , 低于正常骨密度值为144例 (25.04%) , 高于正常骨密度值儿童骨密度>1.0~1.5组较多, 占54.29%, 低于正常骨密度值儿童骨密度<1.0~1.5组较多, 占55.56%。男性总异常数为294例 (51.13%) , 女性异常数为281例 (48.87%)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为了儿童骨骼能正常生长发育, 注意合理膳食营养, 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 并定期检测, 早发现、早治疗, 按需给予补钙。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骨密度,骨代谢

参考文献

[1]古桂雄, 陈艳, 花静, 等.八市15岁以下儿童2008年超声骨密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4) .24-28.

[2]罗晓明.昆山地区0~14岁正常汉族儿童胫骨超声骨密度值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1-61.

[3]王金萍, 赵文莉, 王丹.正常学龄儿童超声骨密度测定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0) :51-53.

[4]熊菲, 吴康敏, 杨速飞.定量超声技术对儿童骨代谢状况的评估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 2010 (10) :70-73.

[5]张筱佼.珠海市6月龄婴儿超声骨密度与身长发育关系的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7) :88-90.

超声骨密度测定 篇6

1 研究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3年5月~8月,针对上海市某中学11~13岁中学生55位男女同学进行了骨密度测量(见表1),以及饮食及补钙情况和运动相关性的调查。采用日本古野电器株式会社生产的CM-100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并根据测试对象的足长情况,加附适合的测定板,测定研究对象的右足踵骨的SOS值。为了使获取的测试数据具有可比性,均采用室内测试,室温控制在20℃-30℃之间,且在学生安静状态进行测定。

1.2 研究方法

对各年龄阶段中学生的身高、体重、足长、运动项目成绩、骨密度进行测量,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生活方式及运动习惯,探讨各因素相关性。

1.3 数据统计

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及进行T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结果

2.1 11~13岁中学生骨密度现状

表2中可以看出各年龄阶段身体形态及足长都随着年龄阶段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11~13岁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同样骨密度也随着增加。初中到高中期,无论男女骨密度都在增加,几乎达到与成年人相同的值[2]。男生11~13岁各年龄阶段中11岁至12岁SOS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12岁与13岁年龄阶段SOS值无显著性差异。女生在11~13岁各年龄阶段都有显著差异(P<0.05~0.01)。11~12岁骨密度与足长呈现显著性(P<0.05~0.01),而13岁男生年龄阶段无显著性差异。

2.2 11~1 3岁饮食奶制品及补钙现状

根据表3数据显示:经常喝乳制品的中学生SOS值显著高于不喝乳制品的中学生(P<0.05~0.01),但是只有女生在13岁时不喝乳制品人群的高于喝乳制品的人群,也可能因为女生在13岁骨密度发育到达高峰期其个体在发育期具有差异也只能作为参考,但总体喝乳制品人群SOS值高于不喝人群。而补钙情况调查得知,经常补钙人群SOS值高于不经常补钙的人群SOS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

2.3 1 1~1 3岁中学生运动项目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人体运动是影响骨密度的主要因素,选择运动方式、运动种类,控制运动负荷、运动时间等对于骨密度的生长及提高都有不同的影响[3],但在男女性PBM(峰值骨量)形成之前,青少年时期的运动是和男女性BMD呈显著正相关的,青少年时期活动量的大小对于PBM(峰值骨量)的形成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表4中跳跃型、短跑型、力量型及耐力型运动对于男生骨密度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0.001),且女生只有跳跃型及短跑型项目与骨密度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0.01),只有跳跃型运动及短跑型运动项目对于男女生都具有显著性影响。

同性别相邻年龄相比P<0.001:***;P<0.01:**;P<0.05:*显著性差异(下同),#:足长与骨密度相关性P<0.01:##;P<0.05:#

同性别相邻年龄相比P<0.001:***;P<0.01:**;P<0.05:*显著性差异(N:经常人群)

***.P<0.001相关性是显著的。**.P<0.01相关性是显著的。*.P<0.05相关性是显著的。

男女生;无骨折:骨折.P<0.05:*;P<0.01:**;P<0.001:***相关性是显著的。(N:骨折人数)

2.4 11~13岁中学生骨折人群与骨密度的关系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骨质疏松导致老年人的骨密度下降,从而引起骨折的现象。通过表5可以看出11~13岁男生骨折比例为15%,于女生相比男生11岁与13岁年龄阶段的骨折发生率较高,11~13岁女生骨折比例为8.3%骨折发生率属于正常水平。而11~13岁女生与11~12岁男生有骨折的学生人群骨密度显著低于无骨折人群(P<0.05~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但11岁与13男生骨折人群骨密度高于无骨折人群无显著性差异。

3 分析

3.1 身体形态与骨密度关系

人体的体重主要是由骨骼与肌肉及脂肪三部分组成。骨生物力学观察发现,骨的塑建明显地受到附于骨的肌肉及作用力的影响,表明骨量与身体成分存在内在的相互关系[4]。有研究指出骨密度与体重、身高、体质指数(BMI)呈正相关,也都反映了承重对骨骼有良好的刺激作用[5]。本研究对11~13岁中学生各阶段身体形态及SOS测试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从11~13岁各阶段男女生随着年龄增长,女生整体骨密度SOS值都处于显著性上升态势。男生骨密度SOS值在11岁与12岁显著上升,男生12~13岁阶段相比女生同年龄阶段骨密度的发展起伏较大,其身体形态都是处于快速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此阶段属于身体形态及SOS值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从整体水平看男生与女生都处于逐步增长状态,骨密度也随着年龄阶段的增加得到不断提高,男女均出现2次骨密度增长突增期(年增长显著加快)女孩出现在11岁和14岁时,男孩出现在12岁和15岁时[6]。

同样骨密度增加最快的阶段通常是儿童期和青春期早期,在青春发育期结束时可能已达到了峰值骨量。儿童青少年时期峰值骨量增10%,可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危险性降低50%[7]。本研究从身体形态来看11~12岁男生在这个阶段身高和体重、足长及骨密度增长速度较快(P<0.001),男生在12~13岁阶段身体形态也有小幅增加,骨密度小幅降低且无显著性差异。男生在12~13岁这个阶段骨密度的起伏无影响足长增加。骨密度与足长呈现为负相关,11~12岁年龄阶段女生身高及体重增长最快(P<0.01),而12~13岁年龄阶段女生身体形态有小幅增加无差,1,女生整体骨密度与足长相关系数都处于显著相关逐步增加(R<0.05);说明11~13岁年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而12~13岁年龄阶段出现较大起伏,足长与身高增长幅度较大与骨密度呈现负相关,且在快速度增幅期中骨密度降低现象发生,可能是生长期中出现短暂停滞现象的原因。有研究认为女孩在14岁以前其骨密度年增长较快,男孩在16岁以前其骨密度年增长较快,其后男女孩的骨密度年增长均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骨密度仍呈缓慢上升趋势[4]。11~12岁中学生年龄阶段是骨密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男女生在12~13岁年龄阶段身体形态增长幅度较小,骨密度与足长呈现负相关,骨密度值出现短暂停滞现象,提示因注意这个阶段骨密度与身体形态的均衡发展,应增加营养及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来提高骨密度水平。

3.2 饮食奶制品及补钙与骨密度关系

根据2011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人钙缺乏状况仍然很严重,居民钙的日摄入量为412.8mg,仅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52%。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时正是补钙的黄金时期。人体骨骼中的钙,就像储蓄,一般情况下,90%的骨量累积在20岁之前完成,而只有10%在20~30岁之间完成,并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本研究调查结果得知平时经常饮食乳制品人群SOS值比不常饮食乳制品的人群要高,而经常补钙的人群SOS值也明显高于不常补钙的人群。这说明在平时生活中在需要适当的饮食乳制品及补充钙,对于提高骨密度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在11~13岁时期青少年处于骨密度增长的快速期,应提醒家长与学校加强运动锻炼及重视学生的钙营养摄入,加强对骨骼健康的重视程度。在骨骼达到骨密度峰值之前,骨代谢非常旺盛,摄入的钙会很快的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成迅速,骨钙含量高,骨骼最为强壮。据相关研究调查发现,儿童时期的牛奶摄入水平及保持饮用牛奶的习惯与以后的骨密度成正相关,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及获得更高的骨峰值[8]。Johnston等的双胞胎研究表明儿童补钙对骨密度的增加有明显的作用,但青春期补钙不如前者明显,因此补钙最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9]。

为达到提高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的目的,补钙应主要针对钙摄入量长期较低的儿童青少年。同时有些研究还发现停止补钙后,骨密度不再继续增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儿童青少年期高钙摄入是否对骨密度产生长期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11~12岁男女生骨密度增幅最快(P<0.01~0.001),而12~13岁阶段女生增幅小于前一阶段,反观男生这个阶段有小幅起伏无显著差异。说明11~12岁骨密度增幅处于快速增加,12~13岁阶段骨密度出现起伏现象,这可能是前一阶段钙的摄入突然让骨密度快速的增加,后一阶段随着身体的逐步适应增幅有所减小。有研究报道Bonjour等[10]继续进行了停止补钙三年半后的跟踪调查研究。他们最新报道的结果发现,补钙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仍然非常显著,可能是儿童时期的补钙改变了骨的生长轨迹,导致了骨密度一个长期稳定的提高。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儿童时期的补钙突然停止后,而之前的补钙对骨的有益作用将会慢慢消失,而青少年时期良好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对达到最佳峰值骨量具有重要作用[11]。应注意青少年阶段注意钙的摄入,补钙是长期持续的过程,更应该长期保持钙的摄入。同样磷的缺乏和过量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维生素K不能增加骨量,但能改善骨质及骨的微细结构,增加骨强度,从而有预防骨折的作用。大量摄入钾可降低尿钙的排出,并增加钙的重吸收,从而提高骨密度。而高钠饮食可通过增加钙的排泄,从而对钙平衡产生负面影响。高蛋白质摄入且没有额外补充钙时,会引起体内钙的丢失。最近一项以年轻女孩为受试者的研究发现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可提高骨矿含量,这可能与蔬菜水果中富含包括钾在内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有关。New等[12]通过对多种营养因素对骨密度影响的对照发现,有多数在儿童时期吃较多的水果的妇女的骨密度具有显著提高,这可能与提高了钾、镁、纤维素、维生素C等有关。这也看出儿童青少年时期骨密度快速发展起伏期,需要适量的进行补钙及乳制品的摄入对于提高骨密度有重大意义。

3.3 运动与骨密度关系

运动是促进骨密度的增加及其维持正常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力量型项目和运动负荷对骨产生的应力负荷是影响骨量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肌肉是直接附着于骨上的,通过肌肉牵拉能对骨产生影响,肌肉量和肌肉强度都与骨量呈正相关,肌肉量多和肌肉强度大的人在肌肉收缩时,可对骨产生大的应力,刺激骨的形成[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影响青少年骨密度的运动主要为跳跃型运动、力量型运动、短跑运动及耐力跑运动。

跳跃型运动测试中立定跳远成绩不同的12岁男生及女生之间骨密度P<0.01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中学生的骨密度随着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而升高。较多研究证明,青少年整个青春发育过程中,反映下肢力量的跳跃能力指标,包括垂直纵跳连续纵跳高度、连续纵跳能力指数等与BMD均呈显著正相关,这种相关度在运动组与非运动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提示下肢力量强的人BMD值高[14]。本研究男生跳绳成绩与骨密度成高度正相关(P<0.01),而12岁女生跳绳与骨密度无差异(P>0.05)。Pettersson等对比了跳绳组和足球组对SOS值的影响差异,发现两组SO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发现跳绳组比足球组有更显著提高的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桡骨骨密度[15]。在跳跃型项目中跳绳项目,对于女生骨密度的没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多数从小就喜欢这项运动项目,单从跳绳的成绩来评估对于骨密度的影响较为欠妥,跳跃型运动对于骨密度的提高是具有显著相关,而跳跃的成绩是对于骨密度的提高是无法估量的。这项运动对于这个年龄段女生骨密度无影响,而骨密度处于增长状态,且只能作为参考。

力量型运动测试调查得知男生侧向推实心球和仰卧起坐成绩与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13岁女生骨密度与侧向推实心球、仰卧起坐没有显著差异P>0.05。男生仰卧起坐成绩不同与骨密度之间P<0.01与骨密度有显著差异,而女生仰卧坐起成绩与骨密度P>0.05无差异。Snow-Harter等[16]对20岁左右的女子以强度为一个肌肉最大负荷的70%~85%进行力量练习,3次/周,8个月后腰椎的骨密度增加1.2%。这就提示平时我们应该多加强练习学生的力量能力,这将促进其骨密度的升高。对于女生力量型负重项目要求的特殊性,更多女生不太愿意参与这些项目,是造成此项运动与女中学生无相关性的主要原因,同样影响骨密度增加的运动有很多,也不一定单局限于一个项目。

短跑运动及耐力跑运动测试中发现,男生耐力跑成绩不同与骨密度呈现负相关(P<0.01),12~13岁女生骨密度与耐力跑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P>O.05,而50米×8往返跑成绩不同的男生,女生之间骨密度呈现高度正相关(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LehtonenVeroman等[17]进行了对51名体操运动员、50名跑步运动员和54名一般儿童少年为对照组的长达1年的队列研究,发现体操运动员的骨密度增加量最大,但相对于一般青少年组都有显著性差异。贾晓凡等[18]对北京市的11.08~15.17岁共117名中学生进行超重组和正常组分组每天进行1小时有氧运动,进行10周干预,发现骨密度增加与机体肌肉质量呈正相关,与脂肪比率无明显关系。有效的饮食和运动干预均可减轻体重和脂肪比率,运动可促进骨密度增加。对超重青少年应积极进行包括有氧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王晓红等[19]研究表明,举重运动项目具有增加男性青少年前臂骨密度值。这也说明直接承重部位由于运动负荷及负重的作用可以增加骨密度。

力量型运动、耐力跑运动、短跑运动及跳跃型运动都能提高骨密度的增加,而力量型运动及耐力跑运动适合于男生,提示应在平时运动中适当加入耐力跑结合力量型运动。同样女生也应该积极参加耐力跑与跳跃运动,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对于骨密度提高起重大作用。

3.4 骨折与骨密度关系

目前,骨质疏松症状的出现对于骨折伤病的情况较多,本研究针对于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1~13岁中学生无骨折人群骨密度明显高于骨折人群,为了防止骨密度流失应在日常生活重视骨折伤病。林华等[20]对两组患者年龄、身高及体重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骨折组患者的各部位骨密度值明显低于非骨折组,T检验显示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骨折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朱国英等[21]用胫骨超声测试显示,SOS的测量的数值可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测试及预测,研究证明SOS值越低,骨折的发生几率也就更大。有同样研究得出骨折组比非骨折组骨密度低,从骨密度高低判断欠佳只能作为一个重要依据[22]。中学生发生骨折伤病是多种多样的,要预防骨折的发生,首先要改善骨密度的现状,加强青少年时期运动及骨骼健康安全教育,其次学校与学生要重视运动安全教育,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4 结语

(1)中学生11~13岁处于身体形态及骨密度快速发展期,女生整体增幅平稳,男生12~13岁骨密度增幅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该阶段身体形态增长速度较快,提示该阶段需多补充饮食乳制品及补充钙来促进骨密度快速增长。

(2)跳绳、仰卧起坐、短跑与耐力跑对于青少年男生有效提高骨密度具有显著性影响,跳绳及短跑对于女生提高骨密度具有显著性影响,提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应当增加跳跃运动、力量运动、耐力跑运动及短跑运动来提高骨密度。

(3)骨折人群相比非骨折人群骨密度偏低,骨折伤病是由很多情况造成的。提示应当加强运动安全教育来预防骨折发生,单从骨密度高低来判断骨折发生几率欠妥。

摘要:本研究采用超声波骨密度(SOS)测定法,选取955名1113岁中学生进行现状测试与调查,对运动生活习惯与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13岁中学生骨密度整体处于上升;而13岁男生没有提高,且此阶段骨密度与足长呈现负相关;青少年时期注意饮食乳制品及补充钙习惯助于提高骨密度;体育运动中跳跃运动、力量运动和短跑运动及耐力跑运动对男生骨密度具有显著性影响,而跳跃运动与短跑运动对于男女生骨密度具有影响。骨折伤病由很多种情况造成,单从骨密度高低来判断对骨折伤病的影响只能作为其重要依据。

有机粉末真密度的测定 篇7

测定粉体真密度的传统方法就是比重瓶法,此方法是一种非常精确的测定粉末、颗粒物密度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排水法测定粉体的真体积V, 再根据粉体质量来计算其真密度。比重瓶法测真密度选用的介质多是浸润性的液体, 如:乙醇、煤油、二甲苯、蒸馏水等。比重瓶法在测量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在称重时,必须保持温度的恒定(可使用恒温水浴),而且在液体或样品之间不能有气泡产生。

本文通过比较粉末直接润湿法、压片法及比重瓶超声法,最终确定比重瓶超声法为最佳的测定方法,因为有机粉末的比表面积比较大,易吸附大量气体漂在液体介质的表面,如果不使粉末沉降下去,盖上比重瓶塞的时候可能会引起粉末试样的损失,导致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并且直接润湿或压片不能充分排尽粉末空隙间的气体,导致测定的结果偏低,而超声法则可以使破坏有机粉末的表面张力,使粉末浸湿并慢慢的沉降下去,并能充分的排除粉末空隙间的气体,使测定结果更加精确。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分析天平(BS110S,精确度为0.0001 g);比重瓶(25 cm3);恒温水浴槽;超声波清洗器(SK3200H),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粉末压片机(FW-4A型),天津市拓普仪器有限公司;玛瑙研钵;蒸馏水。

1.2 样品及样品的制备

白色粉末状样品(编号为NC2011001,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化学品处提供的未知样品),将样品NC2011001于玛瑙研钵中研磨精细,过筛,于120 ℃干燥2 h后,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1.3 基本的试验方法[5]

1.3.1 粉末直接润湿法

在室温为20 ℃,相对湿度为55%的条件下,称量已清洗并干燥的窄口空比重瓶的质量(m),在加入适量粉末样品NC2011001后称重(m3),然后注入部分蒸馏水,轻微振荡,使悬浮在表面的粉末样品尽可能沉下,试样充分湿润后,继续将比重瓶注满蒸馏水,使样品的表面和蒸馏水中不得有气泡。将装满测蒸馏水和样品的比重瓶盖严瓶盖,放入(20±0.5)℃水浴中,恒温30 min以上,取出擦干,立即称重(m2)。将比重瓶清洗、干燥,充满蒸馏水,放入恒温水浴后重复上述操作,称重得(m1)。测定的结果见表1。

1.3.2 压片法

同方法1.3.1,把粉末在压片机上压成片放入比重瓶即可,粉末真密度的测定结果见表2。

1.3.3 超声法

同方法1.3.1,把装入粉末和液体介质的比重瓶在超声清洗器中震动即可,粉末真密度的测定结果见表3。

1.4 数据处理

1.4.1 比重瓶的体积V/(cm3)

V=m1-mρ(1)

式中:m——空比重瓶的质量,g

m1——充满蒸馏水的比重瓶的质量,g

ρ水——测定温度下蒸馏水的密度, 0.9982 g/cm3

1.4.2 比重瓶内蒸馏水的体积V1/(cm3)

V1=m2-m3ρ(2)

式中:m2——放入适量试样并充满测定介质的比重瓶的质量,g

m3——放入适量试样的比重瓶的质量,g

1.4.3 试样的密度ρ/(g/cm3)

ρ=m3-mV-V1=m3-mm1+m3-m-m2ρ水 (3)

1.4.4 精确度的衡量

标准偏差S=i=1n(xi-x¯)2n-1(n=6)(4)

相对标准偏差RSD=Sx¯×100%(5)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方法的选择

直接润湿法虽然能够排除粉末空隙间的气体,但是由于粉末易漂浮于液体介质的表面,所以不能使粉末完全润湿或者粉末有损失,会导致结果误差偏大,压片法在压片的过程中就可以排出粉末空隙间的一部分气体,但是浸入到液体介质中后,有可能会引起片状物质内部不能够完全被润湿,残留一部分气体,使结果准确度不好;超声法则可以消除以上两种方法的影响,因为超声震动可以使粉末充分润湿并慢慢沉降到比重瓶底部,使测得的结果更加精确。表4结果表明超声法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很小,精密度好,说明超声法具有较好的测定稳定性,误差较小,因此本实验采用了超声法测定有机未知粉末的真密度。

2.2 样品制备对真密度测定结果影响

2.2.1 样品是否干燥对测定结果影响

按超声法测定干燥与未干燥未知粉末的密度,结果分别为1.2717 g/cm3、1.2725 g/cm3。未干燥粉末因试样含有少量的水,根据试样密度计算公式分析将会使其结果偏高,所以实验所用样品必须干燥。

2.2.2 样品是否研磨对测定结果影响

按超声法测定研磨与未研磨粉末的密度,结果分别为1.2717 g/cm3、1.2692 g/cm3。测定真密度时样品的真体积不应该存在闭口气孔,因此样品必须磨细至一定粒度,使气体脱除完全,否则测得的真密度值偏低.但是样品并非磨得越细越好,如果样品研磨的太细,则会使粉末浮于液体表面,沉降困难,在塞上比重瓶盖时会溢出损失,并且超细粉末表面上有更多强烈吸附

气体的机会,导致结果偏低;测定误差增大,重现性差。

2.3 试样的是否超声对测定结果影响

普通摇动与超声震动都可使试样浸润,但是普通摇动与超声震动的测定结果分别为1.2602 g/cm3、1.2717 g/cm3,这是因为有机粉末比表面积比较大,易漂浮在液体介质表面,普通摇动不能使粉末孔隙间气体充分排尽,体积变大,导致结果偏低,超声震动则可以破坏有机粉末的表面张力,使粉末充分浸湿,慢慢沉降到比重瓶的底部,从而使粉末空隙间的气体充分排出,故应超声震动比重瓶,排尽气泡。

3 结 论

研究了比重瓶超声沉降测定有机粉末真密度的方法,对传统的比重瓶法做了有效地改进,使粉末真密度测定的结果更加精确,此方法更加实用于有机粉末密度的测定。

摘要:为了更快、更准确的测定有机粉末的真密度,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比重瓶超声沉降法测定有机粉末的密度,并且讨论了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对用比重瓶测定粉末密度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给出了密度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对直接浸润、压片、超声三种方法测定有机粉末真密度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比重瓶超声法测得的结果更加精确。

关键词:粉末,密度,比重瓶,精密度

参考文献

[1]童裕英,沈薇.陶瓷原料、颜料真密度的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陶瓷,1998,34(5):18-20.

[2]马春红,赵建立,刘琳玫.耐火材料真密度试验方法的研究[J].耐火材料,1998,32(6):347-351.

[3]顾雪梅,陈曼莉.固体真密度标准物质的研制[J].化学试剂,1989,11(1):50-51.

[4]薛靓.粉末密度的测定方法及误差分析[J].中国测试技术,2004,30(6):31-32.

上一篇:舞台美术的假定性空间下一篇:风电经济技术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