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滩涂的概念

2024-12-14

沿海滩涂的概念(精选10篇)

沿海滩涂的概念 篇1

摘要: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 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成为沿海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文拟从前期各地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 从东台市实践为视角, 对沿海滩涂的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探讨, 以期促进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滩资源。

关键词:沿海,滩涂,开发现状,保护对策

在我国荒山地、荒坡地、荒草地、荒碱地和荒沙丘六大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 滩涂资源经济价值最合理、投资最可行, 开发潜力巨大[1]。但滩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 复杂性较高, 尤其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 仍存在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博弈的态势。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 在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是必要的。

1 各地滩涂的开发现状

1.1 滩涂开发成果

截至2002年, 浙江省舟山市围垦造田327处, 围垦面积12 332.8 hm2, 使64个小岛 (礁) 与大岛相连, 扩大了海岛陆域面积[2]。1949—2001年, 上海市共圈围滩涂8.73万hm2, 使上海市陆域面积扩大了14%[3]。截至2003年, 厦门市围垦滩涂21处, 围垦面积达5 900 hm2[4]。1951—2008年江苏省累计匡围滩涂207个垦区, 总面积达27.50万hm2, 增加耕地5.70万hm2。截至2005年底, 东台市共围垦滩涂1.37万hm2, 形成耕地1.00万hm2, 水产养殖0.30万hm2。2011年12月, 迄今为止国家海洋局批准的一次性用海面积全国最大的匡围项目, 也是全省第一个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的滩涂项目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这标志着“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工程全面启动, 东台市历史性地走在了江苏沿海发展的前沿。按照江苏省总体规划, 到2020年全省计划围垦18.00万hm2, 其中东台市占6.67万hm2。东台市将对这些滩涂实行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港口建设, 培植特色产业, 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为实现“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提供强劲支撑。

1.2 滩涂开发存在的问题

各地滩涂开发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多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 利用方向单一;缺乏总体规划, 管理不够规范;政府投入资金匮乏, 民间资本引进力度不强;重开发轻环境保护现象仍然存在。当前, 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是全省最多的, 但滩涂开发的层次、速度和滩涂经济增长较为滞后, 与南通市以及友邻县 (市) 比, 还有很大差距, 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凹槽”[5]。

2 滩涂开发与保护对策

2.1 以设置专门机构为特色, 开发与科研同步

滩涂的开发需要结合各自特点走差别化发展之路, 其保护也更应遵循地域属性,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此, 东台市滩涂设立专门科研机构, 将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市滩涂研究院设立于此, 走开发与科研同步之路。针对东台市滩涂的特点重点开展滩涂围垦工程、新垦滩涂快速治理与培育、滩涂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引进, 促进滩涂的科学开发利用, 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2.2 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 开发与保护同步

大力倡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 提高效率, 鼓励将政府的公益目标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 对那些不符合滩涂环境保护定位要求的经营业务, 逐步引导, 使其规范;对高污染、高耗能或未通过环评检测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积极引进低消耗、高产能、绿色环保型项目, 走政府扶持、企业进入、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公平竞争的“以滩养滩, 以滩治滩”良性发展模式,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2.3 以高起点规划为基础, 保护与发展同步

根据区域滩涂资源及环境现状, 并结合区位特点, 借鉴其他地方成功案例, 积极与水务、农业、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协作, 高起点编制符合区域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需要的长中短期规划, 规划要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此为基础, 进行高起点发展。如东台市正大力开展以“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为目标, 开展“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港口建设, 培植特色产业, 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2.4 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保障, 保护环境促发展

随着各地滩涂开发力度的加大, 局部地区污染物的量难免出现增加, 污染物的种类和成分将变得复杂。因此, 必须建立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人员能力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 确保环境安全, 在环境保护中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何书金, 王仰麟, 罗明, 等.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晓武.浅谈舟山市滩涂资源开发与海岛经济发展[J].水利经济, 2003, 21 (4) :12-13.

[3]苏德源.上海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及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 2003 (3) :18-19.

[4]陈继新.厦门西海域岸线和滩涂存在问题及整治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 2003 (11) :24-26.

[5]陈宏观, 杨晓君, 杨浩波, 等.东台市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 (5) :1101-1104.

沿海滩涂的概念 篇2

LIDAR 数据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选择合适的模型优化LIDAR影像,分离LIDAR观测数据与噪声,可有效提高LIDAR数据精度.本文研究基于小波变换的LIDAR影像降噪模型,并将小渡降噪与各种常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客观评价指标比较各方法的`降噪效果,认为小波变换法更适合LIDAR影像降噪,能保留更多的有效信息.

作 者:谢璧霞 史照良 曹敏 Xie Bixia Shi Zhaoliang Cao Min  作者单位:谢璧霞,Xie Bixia(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湖南邵阳,42)

史照良,Shi Zhaoliang(江苏省测绘局,江苏南京,210013)

江苏沿海滩涂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篇3

关键词:沿海滩涂;机插秧;育秧

中图分类号: S511.0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069-02

收稿日期:2013-05-17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3)3052];江苏省“333工程”科研计划(编号:BRA201208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0903001-1-8-1)。

作者简介:何冲霄(1971—),男,江苏高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耐盐水稻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13814387990@163.com。

通信作者:孙明法,研究员。Tel:(0515)68668882。江苏沿海滩涂面积68.73万hm2,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左右,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把江苏沿海地区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基地。盐城滩涂面积占江苏的75%,不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而且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为沿海滩涂大面积种稻洗盐及进一步建立商品粮基地提供了可能[1]。滩涂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水稻种植以机插秧为主,机插秧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勞动生产力,是一项省工、节本的高效农业技术[2]。机插秧目前有多种育秧方式,如双膜育秧、软盘育秧、铲秧育秧、大棚及工厂化育秧等[3],以上育秧方式各有优缺点和相应的适应范围,但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要培育盘根带土、便于机械化栽插的水稻壮苗。水稻机插秧与人工插秧相比,具有秧池占用面积小、播种量大、苗龄小、根系发达的特点[4],特别是双膜育秧是目前投资小、见效快、最省工节本的育秧方法之一,非常适合沿海滩涂大面积推广。鉴于双膜育秧技术性较强,而且沿海滩涂土壤含盐碱、气候复杂多变、以及种植规模较大等特点,如技术措施不当极易造成死苗、缺苗,损失将非常严重[5-6]。

针对江苏沿海滩涂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需求,为避免沿海滩涂机插秧育秧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耐盐中粳稻新品种 “盐稻11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滩涂盐碱地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1耐盐品种选择

盐稻11号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12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204),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中抗白叶枯病、中抗-感稻瘟病,经过几年试验试种,盐稻11号的耐盐性较好,能在含盐量0.3%的盐碱地种植,产量水平达7 500 kg/hm2左右,高产田块达9 750 kg/hm2以上。

2秧池准备

选择淡水充沛、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平整田块做秧池,按照秧田与大田1 ∶(80~100)的比例留足秧田。秧池制作必须要有平整的床基和精细的脱盐床土。

2.1脱盐床土

选择生长有茂盛阔叶类杂草的轻盐碱地区取床土,铲除上层草皮撒施壮秧肥(剂)后,反复旋耕,破碎表土,混匀过筛,喷酸调节酸碱度(视pH值而定),再起垄闷堆,覆盖沤熟,一般大田需要细土量1 500 kg/hm2。

2.2床基平整

选盐碱较轻交通方便的路边田做秧池,先犁田耕翻,深度不超过20 cm,然后上大水漫灌,数日后排干再上水,可以有效降低表土盐分,盐分高的田块可以多次灌排。排盐之后上浅水旋耕、耙平,使床基沉实,耙平后要求“寸水不露土”,全田淹没入浅水中,待做畦。

2.3薄水做畦

留薄水层,以1/3田块露出水面为宜,挖浅沟规划做畦:一般取大田宽40 m为秧畦板的长度,畦宽含沟2 m,挖沟稀泥补畦面低洼处,再用1.6 m长平木板压上重物反复刮平畦面,最终达到整个畦面与沟内余水保持水平。

2.4硬化找平

泥水沉淀后,排干沟水,硬化床基,达到稍感绵软、行走不深陷、无过大的裂缝为最佳,过软无承载力,过硬易返盐;畦面硬化后,铲平突出小高头,拔除杂草,并用精细床土填平洼坑。

2.5铺膜定型

在整平后的干畦面上铺设带孔地膜,孔膜宽1.5 m,厚 0.02 mm,一般孔距3~3.5 cm,孔径0.25~0.3 cm。铺膜后压边框,边框可以采用4 cm×2 cm镀锌钢方管,方管与方管之间有内连接,边框长度随畦基长度而定,内宽取秧板净宽度1.30 m,为了保证整个边框宽度的一致性,可在边框的中间摆放两端带有方形卡槽的条铁固定。边框组装好后,在框内填满制作好的脱盐床土,再用方形直尺刮平,喷敌磺钠对床土消毒,拆掉边框便可播种,此时的干爽秧池便于播种操作。

3浸种催芽

滩涂育秧采用露地浸种、日浸夜露催芽法,大田需干种90 kg/hm2,芽谷量为干种的1.3倍左右,按照机插秧对秧苗盘根高密度的要求,秧床需芽谷1.5 kg/m。

3.1保温足水灭病菌

选靠河边的平缓坡地挖长方形浸种水槽,并铺上农膜保水,底部稍有坡度,在低端开排水口便于排水。浸前晒种,可以提高芽势,盐城的沿海滩涂4月底5月初的浸种时间一般需 72 h 左右,水槽放足水,水位比种子高10 cm以上,并拌入杀菌剂防治恶苗病、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等种子带菌的病害,如25%咪鲜胺乳油2 mL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兑水6~7 kg 浸种子5 kg。如夜间温度在12 ℃以下时,需要拱膜保温;当晴天温度达到30 ℃以上,或中午强日照时,要揭膜降温,并每隔1 h上下翻动1次,以防表层水温太高烫伤芽谷。

nlc202309041820

3.2日浸夜露根芽齐

一般浸种的第4天16:00,排水爽干;第5天06:00上满水,19:00排水爽干;第6天日浸10 h,夜露14 h;第7天日浸8 h,夜露16 h;浸种时间逐漸缩短,露种时间逐渐延长,这样日浸夜露3 d后,根、芽长出基本达到“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的播种标准。插种时遇下大雨或是其他原因不能及时播种的,应将芽谷在阴凉处晾放。

4精确播种

4.1播期确定

机插秧秧龄弹性较小,必须根据大田让茬、耕整、沉淀时间和插秧机械情况推算播种期,一般掌握秧龄为 18~20 d,浸种时间再向前推3 d,根据机插进度,分期播种。晚熟品种还要兼顾品种安全齐穗期,做到“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

4.2机械播种

沿海滩涂围垦地的标准秧板一般长40 m(等于大田宽度)、净宽1.3 m,每板中心距2 m,按芽谷播种量 1.5 kg/m 计算,则要播下60 kg芽谷。播种是半机械化作业,使用南京诚翔机械化育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稻机插秧半机械化播种机,1次可装芽谷30 kg,60 kg芽谷分装成2袋,布置在秧板两头,在同板块来回匀速播种2次,保证落谷均匀。

4.3灭菌覆膜

在播好种的秧板上直接喷施杀菌剂,如甲霜灵、霉灵等,灭菌后用地膜覆盖,膜四周用土块间隔压好防风,但不能封死,以便渗水透气。此法有别于常规的覆土盖种,避免了杂草化除和撒土不匀造成花斑苗等问题。

5秧田管理

沿海滩涂秧苗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简单的设施加肥水调控和合理药剂使用,做到避盐抗逆[6],措施包括防高温、寒潮、大风以及各种病虫害等。

5.1保温保湿促齐苗

播种后苗床沟内要求灌满水,水面淹至畦面让床土吸足水分,沿海滩涂4—5月份的早晚气温较低,但双膜育秧的晴日中午可以使膜内温度达到30 ℃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能确保立针齐苗需要的温湿度;如果遇到高温或寒潮来袭,必须上水漫灌,高温需要上午灌满,傍晚排水露板,低温相反,必须勤灌勤排,既平衡温度又确保氧气供给,可以有效防止死苗。冷后暴晴也要及时灌深水护苗,缓和温差,逐渐排水适应晴好天气,切不可在天转晴时立即排干水,造成秧苗生理失水,发生青枯死苗。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4 ℃或叶龄约3叶时,及时揭膜炼苗,揭膜前必须灌水让床基吸足水分。

5.2肥水运筹促壮苗

揭膜后秧田灌溉以湿润为主,保持床土湿润不发白、不卷叶。晴天高温半沟水,阴天浅沟水,在移栽前5 d要控水炼苗,促使秧苗盘根成地毯状,遇雨要及时排干。秧田期用过壮秧剂的秧苗一般不需追肥,如果床土没有培肥或秧苗在揭膜后叶色较淡,秧田可施用尿素60 kg/hm2兑水7 500 kg/hm2浇施,再喷清水防肥害伤苗。看苗情谨慎施送嫁肥,一般在移栽前2~3 d用1.0%浓度尿素溶液傍晚浇施,不宜过早使用嫩化秧苗,不利于栽插。

5.3病虫防治保足苗

秧田期主要病害有青枯病、绵腐病、纹枯病、苗瘟、黑矮病等,特别是低温来临前或寒潮过后,秧田用9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泼浇,防烂秧死苗;用吡虫啉等防治稻蓟马、稻飞虱、蝼蛄等害虫。

5.4激素调控保安全

遇到特殊情况秧龄有可能超过20 d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或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或提早用1%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拌芽播种,可以适当延长秧龄,确保安全移栽。

6适时移栽

6.1移栽标准

秧龄15~18 d,叶龄3.5~3.8叶,苗高12~18 cm,单株绿叶2.5叶、白根数10条以上,整体盘根良好,秧苗生长整齐健壮,青秀无病,如果秧板有死苗、花斑可以提前切块填补。

6.2切割运输

滩涂双膜育秧一般用圆盘自行切割机切行,再用长柄快刀垂直切段,将秧毯切割成标准秧块(58 cm×27 cm),借助标准育秧盘托承搬运,秧块可以卷筒、层叠于秧盘,盘根不好的秧苗叠放层数不能过多;若移栽时下雨苗床土过湿最好不要卷运,采用育秧盘层叠一顺向平铺,避免破损增加机插难度。

6.3薄水插秧

沿海滩涂机插秧对水层要求高,大田保持“云彩水”时开始插秧,每块田栽插50%时开始上水,插完时正好建立全田薄水层。过深的水层容易漂秧,过少或上水过迟则使秧苗失水卷叶不易活棵,所以宁可少量漂秧,也不能秧苗脱水卷叶,即便是阴天,滩涂的海风抽湿脱水作用也是立竿见影。

参考文献:

[1]孙明法,严国红,唐红生,等. 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要点[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2(1):6-7.

[2]钱银飞,张洪程,钱宗华,等. 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问题的探讨[J]. 农机化研究,2009,31(10):1-5.

[3]赵红,潘晓华,熊多根,等. 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的对比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285-287.

[4]顾继朴. 浅谈水稻机插秧技术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8):60,71.

[5]高萍,徐明桃. 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中常见技术问题及对策剖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61.

[6]董晓鸣,何冲霄. 盐丰47沿海滩涂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2(1):8-9.李春燕,朱新开,王龙俊,等. 小麦苗期、拔节期冻害诊断与防御补救措施[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71-72.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篇4

1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现状

江苏海岸线北起绣针河口苏鲁交界海陆分界点,南至长江口南岸苏沪交界(浏河镇东侧),根据2008年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江苏省“908”海岸线(不含东西连岛)总长888.95km,其中粉砂淤泥 质岸线占 海岸线总 长的90% 以上[2]。在古黄河和古长江 携带大量 泥沙入海 和南黄海旋转潮波系统及东海前进潮波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江苏沿海地区发育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和形成岸外世界罕见的辐射沙洲资源。沿海滩涂按照潮汐的影响,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辐射沙脊群区域3个部分。全省沿海未围滩涂总面积为50万hm2,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3.08万hm2,潮间带滩涂面积为46.94万hm2,含辐射沙洲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以上面积20.18万hm2(表1)。沿海滩涂岸滩潮沟冲淤活跃,滩地宽广,最宽处可达20~30km,且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向海淤涨。辐射沙洲区以弶港为中心顶点,由70多条海底沙脊向北、东和东南方向延伸而成,在南黄海陆架呈辐射状分布,其范围南北长达200km,东西宽约100km,整个辐射沙脊群区面积约28 000km2。辐射沙洲区体系内脊、槽相间分布,沙脊水深较浅,多数沙脊的近岸部分在低潮时出露,成为规模不等的沙洲。近岸部 分低潮时 出露的大 小沙洲总 计70余个,其中0 m以上的沙 洲面积超 过2 000km2,沙脊之间为深度较大的潮汐通道(沙槽),深度一般在15~20m,最深处达40m,成为潮水涨落的通道。

注:海安县潮间带面积包含在如东县内 .

2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演变分析

2.1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历史

江苏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历史源远流长,整个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沿海滩涂开发的历史。江苏自11世纪范仲 淹修筑的 捍海堰(范公堤)以来,共垦植开发了近200万hm2的滩涂。沿海大规 模的滩涂 围垦开发 活动主要 有3次:1北宋范仲 淹修筑的 近百千米 长的捍海堰;2南通实业家张謇组织发起的“废灶兴垦”,围海造地27万hm2,垦植8万hm2;3新中国建设以来开展的多元化围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呈现快速发展之势,20世纪50—80年代共新围滩涂22.6万hm2,滩涂开发利用方式以兴海煮盐、垦荒植棉为主向农、林、牧、渔、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涂围垦的面积如图1所示。

2.2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现状

1995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海上苏东”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九五”百万亩滩涂加速围垦开发,建立新粮 棉生产基 地的计划。“九五”期间新围滩涂3.6万hm2,垦荒利用、改造滩涂中低产田3.07万hm2,截至2001年年底共新围滩涂4.27万hm2,年垦植利用0.73万hm2以上,滩涂的社会总产值由1995年的114.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46亿元,期间滩涂共生产粮食128万t,棉花9.6万t,水产品5.4万t。通过“九五”开发,滩涂对沿海地区的经济支持和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3]。

“十五”以来实施新一轮的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完成新围潮上带滩涂1.33万hm2,开发已围滩地3.33万hm2,新增高涂及潮间带养殖面积2万hm2。

“十一五”以来 共规划垦 区24块,总面积3.33万hm2,经过数年 脱盐后可 形成耕地2.4万hm2。初期新增耕地1.17万hm2,发展水产养殖1.17万hm2,建设海堤防护林0.22万hm2,新增农田防护网0.13万hm2。到“十一五”末,南通共围垦1.95万hm2,主要用于港口、城镇、能源、临港产业、高效设施渔业等。

“十二五”期间实施18万hm2滩涂围垦规划。2010—2020年,江苏沿海 滩涂围垦 总规模18万hm2。围垦分为3个阶段实施,将沿海滩涂建成新型港口工业区、现代农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和宜居的滨海新城镇,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根据“十二五”滩涂围垦规划布局规划,到2015年,匡围滩涂3.06万hm2,建设海堤84km,新增海、淡水产品养殖面积1.47万hm2,新增耕地面积0.2万hm2,新增工业及建设用地0.22万hm2,生态用地0.67万hm2[4]。截至2013年7月,已完成匡围1.47万hm2。大规模的滩涂开发利用,保障了全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供应,保证了省内耕地的“占补平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方式及主要问题分析

3.1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方式总结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起源于汉、唐,从范公堤的修建到以张謇为代表的移民开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荒种粮植棉到近年来的大面积围海造地,先后经历了 兴灶煮盐、垦 荒植棉、围海 养殖、以港兴工等不同阶段,开发活动逐步由传统单一的开发模式 向多科技、多 层次开发 模式转化,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1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的农业开发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滩涂围垦用于开发盐业资源,发展盐业生产以及增加农用耕地面积,80—90年代中期滩涂围垦用于发展盐业、粮棉、林果、芦苇种植业,以及对虾、鳗鱼、文蛤和淡水鱼养殖[5]。2以发展海产品及其加工为重点的“海上苏东”建设阶段,“九五”共启动两轮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重点发展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工业,滩涂围垦主要用于发展工厂化养殖、无公害农业、苗种繁育、火电、风电、化工园区及大丰港、洋口港的建港工程。3以“港产城一体化”为重点的国家战略实施阶段,《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明确,到2015年围垦8.67万hm2,建设深水大港、临港产业、现代农业、海滨新城4大类和盐城百万亩国家级、徐圩省级等8个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具体规划围垦21个区块,目的是探索形成大规模滩涂围垦开发新机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方式,江苏沿海滩涂主要开发模式有滩涂海水养殖、农作物种植、盐业和海洋化工开发、港口物流运输和临港工业建设、滨海旅游、海洋能利用等,其中滩涂农业、渔业、旅游、港口物流和盐业开发是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的主要开发模式[6]。

3.2 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开发利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着滩涂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集中表现为:滩涂开发方向比较单一、规模小;沿海滩涂资源综合开发效率较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政府对滩涂开发的调控力 度不够,滩涂资源 管理权属 紊乱;滩涂开发科技拉动不足。

3.2.1 开发层次低,产业化规模小

目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呈现明显的单一化和初级化的特点,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港口与旅游等资源潜力很大,但开发力度不足。虽然目前滩涂开发利用以养殖为主,但是滩涂养殖分散、经营层次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靠产业外延的扩张,已开发利用的滩涂中,大多为中低产田、低标准鱼虾池和低产盐田,滩涂开发中的产品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以生产原料及初级产品为主[7]。

3.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海涂资源开发管理处于一种条块分割状态,既有当地政府与省政府协调,又有农业资源开发局、水产、海洋、水利等部门的共同管 理。海涂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收益权等权属不清,造成开发的混乱,导致短期哄抢行为甚至为争夺海涂资源械斗等问题。

3.2.3 沿海滩涂围垦与保护矛盾突出

沿海滩涂围垦为江苏省尤其是沿江、苏南地区的耕地占补平衡做出重大的贡献。然而,滩涂围垦一方面过多占用海岸线资源,降低了岸线的曲折度。调查发现,江苏海岸带岸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为954km(不含长江口岸线),“908”调查岸线为888.9km,尤其以盐城岸线变化最为显著,其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盐城沿海滩涂经历过较大规模的围垦,围垦方式多为沿海岸向海延伸的方法,自然岸线被截弯取直,导致自然岸线缩减。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规划总体布局规划(2009—2020),规划围垦方式多为顺岸向海延伸的方式,江苏海岸 线长度将 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围垦还造成海岸自然景观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破坏,海水动力条件失衡以及海域功能严重受损,海岸的自然属性发生改变,又由于围垦引起的潮流通道潮量、流场、流向、流速等变化,导致泥沙新的回淤、冲刷、港道萎缩和航道阻塞等。

3.2.4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较突出

江苏沿海滩涂水文地理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污染而失去生态平衡。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鼓励海盐生产,实行了3年免税政策,于是沿海地区几乎乡乡千军万马大办小盐场,3年免税期一到,几乎全部放弃星罗棋布的小盐场,造成沿海滩涂一片狼藉,滩涂生物资源遭遇严重的破坏,近海赤潮频率明显加快。随着滩涂资源的加速开发,沿海三市工业向海迁移出现了入海河流水质呈现恶化趋势,近岸海域水质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同时为了增加海水养殖种类,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如大米草,水葫芦等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

3.2.5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拉动不足

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但沿海地区恰恰是“人力资源短板”,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技术推广项目质量不高等问题。滩涂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层次较低,水产养殖主要以粗放经营为主,精养和集约经营不普及,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不大,滩涂专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缺乏,科技培训力度不够,直接从事滩涂开发的生产者大多是未经专业培训、没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民和渔民。

4 促进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依法、科学、适度、有序”的原则,因地制宜,以科技为依托,全方位、高起点、多层次,加快滩涂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出一条生态化发展之路。

4.1 多元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滩涂开发耗资巨大,资金是制约滩涂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因子。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银行信贷为补充、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局面。鼓励企业投资,利用优惠政策吸纳民间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吸收个体资金、横向联合资金和外资以入股、合作等方式参与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滩涂围垦造地专项资金或滩涂开发基金,坚持用地造地的原则,建议征收内陆建设用地造地专项税款,征收滩涂使用费和提取土地出让费的80%,建立围垦造地专项资金,保证后备耕地的建设。

4.2 科技兴滩,转变滩涂经济增长方式

要加大科技投入使得滩涂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进一步提高滩涂开发的科技含量。1加强围填海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突破大规模滩涂围垦及堤外保滩护岸的机械化施工技术与新型防护材料方面关键技术应用,提高围海工程的安全性和水平;2加快发展滩涂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滩涂高效农业、风电、LNG等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新化工与新材料,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3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加速盐土改良的技术与耐盐的优良农作物品种、适宜浅海及滩涂养殖的优质品种与技术、病害防治等领域有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收国内外海洋与滩涂开发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靠近上海人才高地的优势,从海内外引进海洋开发领域领军人才[8]。

4.3 走生态之路,海涂开发与保护并重

滩涂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沿海经济的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发展沿海经济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沿海生态经济产业带,提升产业,优化环境。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控制滩涂污染,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江苏滨海旅游的特色和优势,以大丰港口为中心,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3种珍稀动物为品牌,以盐文化、滩涂农业、滨海养殖、海滩风光为依托,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吸引力强的沿海旅游风光带,使苏北中部沿海滩涂成为知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4.4 理顺机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

建设滩涂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职责,强化资源的综合管理。1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结构。建议由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滩涂开发的总体规划和各行业的专项规划,完善滩涂规划的审批、高效开发、项目实施和投融资等工作机制,确保滩涂开发的科学性与可行性。2尽快建立滩涂资源调查与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海域动态管理职能,定期开展 滩涂的资 源开发利 用评价,将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纳入政府的统一监管之下,避免非法占用、盲目开发、掠夺式经营以及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现象。

4.5 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

促进滩涂的可持续利用要健全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1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法》、《江苏省滩涂利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处理滩涂开发利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2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禁止任何企业直接向海洋和内陆水域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物。3加强农业、海洋资源综合立法,建立海洋与滩涂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沿海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沿海滩涂是江苏省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生态等价值,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结合最新的江苏“908”调查成果,分析江苏沿海滩涂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在历史资料调查基础之上,通过总结江苏沿海滩涂自11世纪以来的开发历史、开发模式,指出当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滩涂开发层次低、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及科技拉动不足。最后针对沿海滩涂开发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江苏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5项对策建议:多元资金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科技兴滩,转变滩涂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之路,海涂开发与保护并重;理顺机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

关键词:沿海滩涂,开发模式,开发问题,对策,江苏省

参考文献

[1]任美锷.中国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6):440-443.

[2]江苏省908专项办公室.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总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徐向红.江苏围涂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21(3):59-63.

[4]河海大学.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规划(2009-2020)[R].南京:河海大学,2009.

[5]王芳,朱跃华.江苏海涂开发模式及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4):619-628.

[6]刘群,殷勇.江苏沿海滩涂地貌及资源开发利用途径[J].河南科学,2010,28(11):1482-1490.

[7]刘友兆,吴春林,马欣.江苏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域,2004,25(3):6-9.

沿海滩涂的概念 篇5

摘 要: 浙江省土地资源十分紧缺,而沿海县市人口密度高于省内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更为稀少,当地淤积滩涂成了沿海县市的重要的土地储备资源。为科学利用滩涂资源,合理开展滩涂围垦工作,需要对沿海县市滩涂围垦进行优先排序。本文以县域(市、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当地耕地面积、滩涂资源总量、滩涂土壤质量、围垦开发度、滩涂淤涨速率等变量因子中,提取了社会驱动、资源驱动和经济驱动三大主成分因子,对滩涂围垦优先度展开分析与讨论,并进一步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分类功能,将评价单元划分成若干类型,进行优先度排序。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滩涂围垦;优先度评价;浙江沿海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51-05

浙江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据2006年底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的总耕地面积仅为159.44万公顷(浙江统计年鉴,2007),只有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远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的警戒线,而沿海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34公顷,更是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然而,浙江全省拥有滩涂资源约26万公顷,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成为沿海县市非常重要的土地资源。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效地缓解了浙江全省的土地供需矛盾,实现了省内动态的耕地占补平衡,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浙江省滩涂开发利用,始于西汉时期海盐县利用海涂做盐场而发展的海水煮盐业。1996年11月,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2002年7月浙江省政府同意批准了《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7年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作了关于滩涂围垦省统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报告,切实加强耕地占补平衡机制,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从而使得浙江省的滩涂围垦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管理与发展。围垦地区所获得的耕地资源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如生产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截止2005年底,浙江省历史围垦滩涂资源共17.47万公顷,为省内增加耕地面积、增强农业渔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县市经济的发展。

当前,鉴于滩涂资源的重要作用和开发价值,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滩涂围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史英标、徐承祥、马育军、卢晓燕等对沿海滩涂的历史与回顾、开发强度与动态平衡、海图对比、淤涨速率进行了探讨。[1-4]李侠、慎佳泓、李九发等人研究了滩涂资源的形成机理、滩涂养分含量对周边生态的影响。[5-7]王灵敏、卢晓燕、刘瑶等学者则从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滩涂围垦同区域经济、滩涂围垦同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展开滩涂围垦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详细论述。[8,9]近年来,滩涂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动态开发与保护、维持同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可以从区域的角度考虑沿海县市滩涂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结合沿海沿江县市当地滩涂资源的特点,进行区域滩涂资源围垦开发优先度的研究,是当前省内滩涂资源围垦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多个指标综合为少数几个潜在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10]主成分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用有限个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来间接解释原变量的相关性,二是对变量或样本进行分类。或者说,通过主成分分析找出几个综合因子来代表原来众多的变量,使这些综合因子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量,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影响沿海县市滩涂围垦优先度评价的相关因素很多,比如耕地面积、财政收支、人口变动情况、滩涂资源质量、自然条件情况等都会对滩涂围垦产生影响。同时这些指标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主成分分析法可将众多指标综合起来,克服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根据主成分的得分情况,对滩涂围垦优先度进行分类排序。

(二)研究技术线路

滩涂围垦优先度研究需结合沿海沿江县市的实际,在进行翔实系统的资料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优先度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特征根和累计贡献率的计算,提取滩涂围垦优先度的主成分,进一步根据因子荷载图,对主成分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提取的主成分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命名;最后根据提取出的主成分的贡献率,以此作为权重,加权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得分,并根据评价单元的得分,进行滩涂围垦优先度的分类与评价。具体路线如图1所示。

二、滩涂围垦优先度研究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的选择在充分考虑滩涂围垦内涵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本文以浙江省沿海沿江县市为例,确定以地方县(包括县级市、区,下同)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研究。位于浙江沿海及河口的主要有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台州、温州、舟山等7市所属的沿海沿江县共32个,其中慈溪市已100%开发,永嘉与鹿城没有任何滩涂资源,故本文剔除该3个的评价单元,重点对其余的29个县市进行优先度研究。根据沿海当地的社会经济、滩涂资源、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确定了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当地粮食产量、人均GDP、滩涂资源总量、历史围垦数量、围垦开发度、土壤肥力等级、滩涂质量等级、自然淤涨速率等10个作为滩涂围垦优先度的评价指标。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和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搜集整理出滩涂围垦优先度评价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相关评价指标的获取过程及内涵如下:

围垦开发度(E),公式表示为:

E=历史围垦数量/滩涂资源总量;

土壤肥力等级(F):根据分析获取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在滩涂土壤中的含量等级,再进行加权计算获得,肥力等级分为一至六级,土壤肥力依次递减;

滩涂质量等级(Q):根据滩涂地层岩性、干湿度饱和度等地质水文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滩涂的质量等级分为一至四等,滩涂质量等级依次递减;

自然淤涨速率(R):指滩涂因自身的区段位置、潮汐强弱、流速大小等因素而形成的自然淤积的速度,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滩涂再生能力的大小,根据自然淤涨的速率划分为一至四等,速率依次递减。

(二)主成分的提取及命名

将表1中的数据导入SPSS统计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载荷因子相关系数矩阵,得到各因子的特征值与累计贡献率[11-13](见表2)。由表2可知,因子1、因子2、因子3的特征值均大于1.0,且累计贡献率已经超过70%,所以选取因子1、因子2及因子3作为主成分因子,作进一步分析。

把原先评价指标(变量因子)与所选取的主成分因子的相关性作进一步分析,得到相关性系数表如表3由变量因子与主成分因子相关性系数表(见表3)可得,主成分因子1同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当地粮食产量呈较强正相关,同滩涂质量等级、自然淤涨速率呈较强负相关,因此命名为社会驱动因子;主成分因子2同滩涂资源总量、历史围垦数量等呈较强正相关,同土壤肥力等级呈较强负相关,因此命名为资源驱动因子;主成分因子3同人均GDP、围垦开发度等呈较强正相关,同滩涂质量等级呈较强负相关,因此命名为经济驱动因子。

原先评价指标(变量因子)与主成分因子的相关性关系,如图2所示。

(三)结果与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得分功能,计算出各评价单元的主成分得分并根据各评价单元的得分投影到因子1、因子2、因子3组成的二维坐标上,可以很清楚得看到各评价单元与因子的相关性程度;同时,按照主成分各自的贡献率(见表2)作为权重,也可以进行加权求取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得分(需要说明的是,评价单元得分是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生成,分数正负并无实际意义,只是相对地反映了各评价单元在驱动因子方面的强弱与大小)。

根据评价单元在主成分因子上的得分情况,把社会、资源、经济主成分因子得分均分成高(H)、中(M)、低(L)三种类型,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评价单元在各主成分因子所得分数,从而将各评价单元滩涂围垦优先度进行分类处理,见表4所示。

三、结论

当前沿海县市滩涂资源的围垦开发,主要侧重于滩涂资源的形成机理、资源再生、动态平衡,滩涂资源的生态作用,以及滩涂围垦同周边环境、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从浙江省沿海区域的视角,整体上对沿海县市滩涂围垦的优先度进行分析评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沿海沿江29个县市划分成三大类型,有所先后地进行滩涂资源的地区围垦作业,以期能够发挥地域范围效益,达到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有序开展沿海地区的滩涂围垦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英标,倪勇强,韩曾萃,等.沿海滩涂开发强度与维持平衡的临界阈值探讨[J].海洋学研究,2006,24(B07):35-48.

[2] 徐承祥,周柏水.浙江滩涂围垦的现状与展望[J].东海海洋,2004,22(2):53-58.

[3] 马育军,黄贤金,许妙苗,等.江苏省沿海滩涂开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J].中国土地学,2006,20(4):28-34.

[4] 卢晓燕,曾金年.浙江省滩涂资源的动态变化分析[J].海洋学研究,2006,24(B07):67-72.

[5] 李侠,于明坚,慎佳泓,等.杭州湾滩涂Na元素含量对植物多样性和优势度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1):4604-4611.

[6] 慎佳泓,胡仁勇,李铭红,等.杭州湾和乐清湾滩涂围垦对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33(3):324-328.

[7] 李九发,戴志军,应铭,等.上海市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圈围与潮滩发育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361-371.

[8] 王灵敏,曾金年.浙江省滩涂围垦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学研究,2006,24(B07):13-19.

[9] 刘瑶,金永平,周安国.浙江省滩涂围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及策略初探[J].海洋学研究,2006,(24):73-82.

[10] 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1] 唐功爽.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辨析[J].统计教育,2007(2):12-14.

[12] 李朝峰,杨中宝.SPSS主成分分析中的特征向量计算问题[J].统计教育,2007(3):10-11.

沿海滩涂的概念 篇6

自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成 立以来,广西沿海港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已初步形成了以防城港为主、钦州港和北海港共同发展的格局。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管理局的公开信息可知,截至2013年年底,广西北部湾港共有生产性泊位24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6个,最大靠泊能力20万t,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8 641万t,集装箱100万TEU;2014年1—10月,广西全区港口累计完成 货物吞吐 量2.6亿t,为去年同 期的108.24%。其中,沿海港口 完成货物 吞吐量1.7亿t,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0.9亿t,分别为去年同期的111.71%和102.26%。《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指出,近年来广西沿海港口发展迅速,推进了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临港工业的布局,但在港口布局、规划建设、安全运营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区域合作的需要,岸线、环境、土地等资源呈现日益紧张的局面。如何有效配置滩涂资源,合理规划港口工业开发区布局,解决沿海土地资源紧张问题,带动港口经济发展,是新世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任务。

另外,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滩涂作为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先区域,人类开发的强烈需求与滩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愈 来愈紧张[1]。特别是沿海港口群 建设、运行、发展对滩涂生态环境影响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滩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滩涂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直接影响[2]。 因此,如何在滩涂保护及利用之间取得平衡,优化港口开发模式,是滩涂港口开发研究面对的课题和挑战。

为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在进行开发活动前,应充分进行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调查,并综合考虑影响区域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前景的因素,构建评价体系进行适宜性分析, 为区域开发利用和规划提供参考。国内外学者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开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入20世纪后,主要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3]。近年来,GIS和Internet技术的国家级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成为了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工具,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4,5,6,7];国内适宜性评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研究的地理范畴、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都在不断拓展和创新。目前,陆域范畴的适宜性评价包括土地资源[8]、耕地开发[9]、城镇建设 等[10,11,12]多方面研究;海域范畴包括海岸带以及海岛,主要涉及滩涂资源开发[13]、港区建设[14]、海岛开发等[15,16,17,18]方面的适宜性研究。初期的适宜性评价侧重开发利用,而目前的评价更重视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利用之路[19]。

本文以广西沿 海滩涂为 研究对象,在分析2014年海岸滩涂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识别潜在可开发滩涂,考虑滩涂利用的生态脆弱性及港口工业开发的经济 需求,构建指标 体系和评 价方法,分析滩涂港口-工业开发的适宜性等级和分布,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和滩涂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研究区概况

广西海岸线总长1 595km,海岛646个,海域面积12.83万km2。沿岸入海河流120余条, 其中南流江、大风江、钦江、茅岭江、防城江、北仑河等为常年性河流;海岸带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近岸浅海属半封闭性大陆架海域,海底地形坡度平缓,等深线基本与岸线平行;附近海域的潮汐除铁山港为不正规日潮外,其余为正规日潮,潮差较大;潮流类型主要是往复流,波浪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海岸线迂回曲折,港湾水道众多,现有岸线资源可建成上百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可达6亿t以上;鱼类资源500多种,虾蟹类220多种,浅海有主要经济鱼类50多种、经济虾蟹类10多种,是我国著名的珍珠产地;沿海地区和海上风能、潮汐能丰富,海洋能源的总储量达92万kW;滨海湿地分布广、类型多,总面积达2 076km2。

3适宜性分区评价

3.1遥感解译

从学术角度来看,海洋滩涂就是潮间带,指大潮高潮线与大潮低潮线之间海水周期性淹没 的地带[20]。而从开发利用角度看,广义的滩涂还包括潮上带和 潮下带可 供开发利 用的部分[21]。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 规程》根据底质类型将中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6种基本类型[22]。沿海滩涂形态错综复杂,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根据滩涂利用情况和开发用途,将研究区历史上及现有的海岸滩涂资源分成两大类8小类:已开发利用类, 包括工业、城镇、公共、交通、农业和其他用地;未开发利用类,包括生物滩涂和光滩。

选取2014年国产高 分一号影 像 (2 m分辨率),通过几何精校正、影像融合、影像增强处理等影像预处理,选用WGS84坐标系、高斯-克里格投影、111°中央经线、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影像数据地理基础,基于ERDAS和ENVI软件进行人机交互 解译,并结合野 外核查与 精度验证,解译出2014年研究区的海岸滩涂利用现状 (表1)。

3.2潜在可利用滩涂识别

在得知研究区光滩分布的基础上,运用GIS叠加规划建设区 和海洋自 然保护区 范围,选取不相交部分 为潜在可 开发利用 滩涂,即扣除已 经规划利用和 保护的滩 涂资源。根据 《广西北部湾经济 区发展规 划》《广西北部 湾港总体 规划》《广西海洋 功能区划(2011-2020)》、北海、 钦州和防城港沿海3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等资料, 可知研究区潜在可开发利用滩涂共39 958hm2, 其中离岸滩涂面 积为26 087hm2,近岸滩涂 为13 871hm2,主要分布在防城港江山半岛东岸、 企沙半岛东岸、钦州三娘湾、北海西场、廉州湾、 营盘等地。

3.3指标体系构建

3.3.1指标选取

在吸收多位学者的研究[2,14,23,24,25,26,27]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西沿海独特的区域环境,从生态适宜性、区位适宜性和经济发展适宜性3个方面,按照数据可获性、代表性、全面性等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表2)。其中,生态适宜性指标反映滩涂周围生态环境状况对其开发建设活动的限制作用,基于生态保护原则,选择与重要生态系统、 生物海岸的距离为评价指标;区位适宜性反映滩涂建设开发的区域限制,考虑建设开发活动不得侵占或影响船舶停靠和通行,选择与离航道的距离为评价指标;经济发展适宜性反映影响研究范围内滩涂建设开发的社会经济要素,考虑到沿海经济活动的开发与规模集聚、货运量、交通便利程度等息息相关[28],选择与周围行政乡镇、临海工业区、主要交通干道的距离为评价指标。

km

注:括号内数值为指标对应权重 .

3.3.2指标权重确定

结合层次分析法[29]和德尔菲法,咨询多位海洋生态评价和资源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的专家意见确定专家调查表。以匿名、多次反馈的方式邀请专家确定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构建指标比较判断矩阵,作为滩涂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的重要依据。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特征根和一致性指标,结果显示各层次指标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3.3数据标准化分级

为了统一各指标量纲,使其具有可比性,因此需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按其属性或者数量特征分成4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3、5、7。

3.4指标信息提取

以遥感解译后的滩涂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基于Arcgis10.0软件,绘制各指标图层,并建立属性数据。数据来源包括:遥感解译结果、广西岸线资料、广西海洋功能区划矢量图层、广西各市县行政区划 图、广西及沿 海3市的港口 规划资料。

按照指标分级标准,利用Arcgis Spatial analyst模块的邻域分析工具,分别对6个指标图层进行多环缓冲分析,6个指标的分级结果见图2所示。

3.5综合评价

按照指标权重对各指标缓冲分析结果进行空间加权叠加运算;叠加潜在可利用滩涂分布获取其综合评价分值;根据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类法(Natural Break),将加权叠加结果按分值从低到高分成限制开发、适度开发、适宜开发3个区域,分别对应低、中、高3个等级(图3)。其中,限制开发区指包含或靠近自然生态系统,应为优先保护的区域;适度开发区指距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距离,具备开发条件,应为保护和发展并重的区域;适宜开发区指远离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经济发展优势,应为优先开发的区域。

4结果分析

4.1滩涂利用现状分析

目前,研究区有 已开发利 用类滩涂25 002.06hm2,约占25%,滩涂的总体利用程度不高;各开发类型占比不一,从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公共用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其他用地、交通用地、城镇用地,主要利用方式为开发程度不高的 服务业 (文体娱乐、风景名胜 用地)和农业 (围塘养殖);工业、交通、城镇等填海造地类建设用地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港口码头、临港工业的开发,主要分布在城市功能定位依托于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发展的防城港和钦州。未开发利用类滩涂共有72 531.5hm2,占74.4%,以光滩为主,65%为离岸滩涂,主要分布在北海市;而生物类滩涂中红树林最多,在沿岸均有分布,海草和盐沼数量较少,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涠洲岛、 斜阳岛沿岸。

4.2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1)根据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统计研究区不同岸段的适宜性等级和分布见表4。由表4可知: 潜在可利用滩涂中,限制开发区9 929.9hm2,占25%,主要分布在铁山港、南流江区和茅尾海。满足港口-工业开发的滩涂面积为30 028.2hm2,占75%。其中,适度开发区8 442.35hm2,占21%, 主要分布在铁山港、南流江区和防城港东湾;适宜开发区21 585.8hm2,占54%,主要分布在北海营盘区和大风江区;防城港西湾、北仑河口、涠洲岛和斜阳岛不适宜开展港口-工业区开发。

h㎡

(2)研究区滩涂港口-工业开发适宜性分区由陆向海呈现“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适宜开发区”的分布特征,这是因为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近岸滩涂,考虑到对自然湿地的生态保护,因此近岸滩涂多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处于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之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保护作用,属于生态敏感性过渡地带,适宜开发区作为优先建设区,引导研究区沿海经济发展。

(3)不同开发适宜等级的滩涂面积由少到多依次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适宜开发区”, 这是由于近岸滩涂的利用类型较为丰富,尤其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岸滩涂的开发程度要远大于离岸滩涂,因此近岸滩涂分布较为零散破碎, 导致限制开发区面积较小。而离岸滩涂人类活动涉及较少,多为光滩,分布较为集中,因此适宜开发区的面积最大。

5结论和建议

本文基于集约节约利用、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构建较为合理的评价方法体系广西北沿海滩涂港口- 工业开发的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生态保护、区位发展条件等基础限制因子, 评价方法具备实际操作性。

沿海滩涂的概念 篇7

江苏省是海洋滩涂资源大省, 滩涂面积68.7万hm2, 约占全国的25%, 其中未围垦滩涂44.4万hm2, 每年仍以1 300 hm2以上的速度自然淤涨, 这是江苏省发展潜力巨大的一块土地后备资源。加快滩涂、浅海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于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和补偿日益减少的耕地面积尤为迫切和重要。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并明确指出, 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这标志着江苏沿海省域规划已上升到国家规划, 为江苏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1 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

1.1 资源状况和自然概貌

江苏省海岸线全长954 km, 沿海岸线海陆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 (简称海岸带) 依潮汐规律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滩涂资源主要由潮上带、潮间带和辐射沙洲三部分组成。目前, 潮上带面积29.5万hm2, 潮间带面积26.6万hm2, 辐射沙洲面积12.6万hm2。海岸带内除土地资源外, 还有大量的水产、矿产、能源、陆生生物、港口和风景旅游等宝贵资源。

江苏省海岸线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 并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双重影响。年平均气温13~15℃, 年日照总量2 400~2 650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900~1 100 mm。气候温和, 光热充裕, 雨量丰沛, 滩面平坦宽阔, 土壤易于脱盐和改良。

1.2 滩涂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从西汉吴王刘濞立国广陵、煮海为盐开始, 江苏滩涂开发已有几千年历史。建国以后的滩涂开发历经了五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重点修筑海堤, 兴办骨干引排河道和排灌工程, 组织军垦、盐垦、民垦, 发展盐业生产。二是六七十年代在继续进行堤内荒地垦殖的同时, 于老堤外新围了11.3万多公顷滩涂, 兴办了一批国营农场、县乡场圃, 有计划地发展粮棉林盐等生产。三是80年代至“八五”期末, 滩涂开发从传统的粮棉等生产转向农、林、牧、渔、盐、工等全面发展, 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四是“九五”期间实施“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和“海上苏东”战略, 沿海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五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已逐步形成全社会共识, 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渠道、多种经营形式一起上的发展格局。2009年6月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则》, 江苏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由此进入科学规则、有序开发、高效利用的新阶段。

自先人为阻挡海潮泛滥修筑起范公堤,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江苏人民共围涂垦植约200万hm2, 特别是“九五”以来实施了两个“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 现已初步建成粮棉、林果、畜牧、对虾、鳗鱼、淡水鱼、文蛤、紫菜、盐业、芦苇等具有滩涂特色的多产业的商品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此外, 以围区为依托的港口, 在围区内兴办的冷冻、饲料加工、再生能源、化纤、化工、电力等工业体系正在兴起。射阳、大丰两地建立了丹顶鹤、麋鹿自然保护区, 滩涂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

2 滩涂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多属初步的低层次的开发, 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巨大的潜力。一是土地资源潜力巨大。已围潮上带中还有1.7万多hm2未开发。潮上带高滩还有近6.7万hm2未围, 其中条件较好的近期可围的有3.3万hm2左右。39.2万hm2潮间带和辐射沙洲中, 尚有13.4万hm2可用于贝藻类养殖。如果能象广东、上海等省市在潮间带低滩甚至水下进行围垦, 可围面积可达数十万公顷。结合长江口整治, 长江北支还有上万公顷江滩沙洲可供新围开发。二是改造提高的潜力巨大。已围垦或垦而复荒的瘠薄滩地有7 000多hm2, 已围开发的面积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中低产田、低标准鱼虾池和部分低产盐滩, 通过技术改造、调整结构和加强管理, 产出率可大辐提高。三是产品深度加工的潜力巨大。目前产品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 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 今后通过深度加工开发可多次大幅度增值。四是港口、矿产、旅游等资源潜力巨大。以连云港港、盐城大丰港、南通港为龙头的三大港口群正在勾勒一张“链式”发展图——加紧建设“南融长三角、北联渤海湾、沟通中西部”的“黄金海岸”。江苏历来是产盐大省, 发展盐化工业大有可为。江苏沿海还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依托海岸的多样性, 独特的辐射型沙洲, 广袤的滩涂、湿地和稀有动物保护区, 可建成以海洋为特色、以度假游为主的绿色环保旅游带,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 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围垦是与海争地, 开发是在荒滩上从事各种活动, 难度大, 需要的投资多。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完善激励政策, 加大鼓励开发的力度, 更好地吸引投资, 吸引技术, 吸引人才, 确保滩涂开发在政策上有保障, 经济上有投入, 人才上有资源, 为加快滩涂开发保驾护航。

(2) 由于历史原因各市县之间堤外滩涂界线不明确, 随着滩涂淤涨不断向海延伸, 争夺土地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应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滩涂的权属和使用关系。

(3) 少数项目缺少必要的论证评估程序, 盲目上马, 造成浪费。如在开发利用上, 存在一窝蜂搞养殖、建鱼塘虾池的现象, 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导致滩涂资源不能综合利用。为使滩涂投入更加科学合理、有序有效, 应建立健全专家指导、行政审批监督制度。

(4) 滩涂开发是一项多资源、多领域、多要素和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多年来, 滩涂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技进步这个强大的推动力。当前江苏省沿海滩涂尤为迫切的是怎样解决科技投入不足问题, 改变许多科研工作滞后如“滩涂科考缺失”的状况, 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水平。

4 沿海滩涂的农机发展方向

农业机械在沿海滩涂的围涂造地及农田基本建设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4.1 围涂技术

江苏滩涂围垦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发动数万民工人挑肩抬完成的。1993年, 如东盐场扩建工程首次采用水力挖土机组吹填堤身获得成功, 开创了江苏围垦机械化施工的先例。近些年来, 采用泥浆泵围垦筑堤比较普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一些新的技术在围涂中得到了应用, 如采用绞吸式挖泥船吹沙填涂等。要改变和提高围涂技术, 必须尽快引进研究适宜江苏围垦的新技术, 新工艺, 以达到机械化、高速度、高质量、最经济地完成挡潮大堤施工, 提高围涂投资效益。

4.2 种植业

滩涂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地盐分高, 肥力低, 因此要采取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加快淋盐洗碱, 熟化土壤, 增肥地力。要在东台、大丰、射阳等地面植被较好、水源有保障的重点地区, 大力完善和推广秸草还田压碱增肥及水田耕整、育秧、插秧机械化技术, 探索棉田全程机械化的途径, 以促进发展优质米、优质棉、优质大麦、豆类及其他特种经济作物的生产。

4.3 海水养殖

近年来, 海水养殖以每年5万吨的速度递增。尽管发展势头迅猛, 但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紫菜、文蛤、虾蟹、鳗鱼、泥螺、海蜇、沙蚕等都是江苏特色优势品种, 要强化海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计划采捕, 建立海水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推广鱼、贝、虾等综合养殖, 推广多品种、多茬、大棚暂养等高产技术。发展贝类和藻类养殖, 不但经济效益好, 还有利于海水环境的净化。要建立贝类增养基地, 实现育苗—人工放养—加工出口一条龙生产。在沿海低潮滩和部分浅海水域生产紫菜, 继续引进先进的全自动紫菜加工机组, 达到洗菜、切菜、浇饼、脱水、烘干、包装连续化生产。

4.4 淡水养殖

在淡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低洼地结合围垦开挖鱼池以及在已围垦或垦而复荒的瘠薄滩地开挖鱼池乃是滩涂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淡水养殖有利于快速改良盐土, 并且经济效益可观。江苏的淡水渔业主要来自于滩涂养殖, 产值居全国之首。目前要继续调整养殖结构, 发展多品种养殖和混养, 重点是特种水产品如甲鱼、螃蟹、罗氏沼虾等养殖;同时提高塘口标准, 扩大精养面积。

沿海滩涂的水产养殖业要求发展鱼、虾池的开挖、排灌、清淤、池底翻耕、饵料加工、风力提水等机械和收蛤机、采菜机、扒蚬机、投饲机、增氧机等, 以及仓储运输保鲜设施装备和孵化、育苗、温室、灭菌、检测设备等。

4.5 海洋捕捞

逐步增添外海捕捞所需的400 k W以上动力的钢质渔轮及捕捞设施, 鼓励和发展远洋捕捞。有计划地组织拖网、围网、刺网等渔业生产, 合理地利用渔业资源。海洋疏目拖网具有网目疏、滤水性能好、网口大、扫海面积广、拖速快等优点, 应尽快推广这一先进的海洋疏目拖网捕捞技术。

4.6 芦苇生产

芦苇是造纸的优质原料, 主要分布于苏北淤泥质黄海滩涂上, 总面积2万hm2, 潜在发展面积6.7万hm2。射阳河、斗龙河、黄沙河、废黄河、灌河等数十条入海河口的广大滩涂芦苇生长茂盛、一望无际, 多少年来这里一直是江苏省最大的高产芦苇生产基地, 在全国仅次于辽宁盘锦, 为第二大芦苇基地。目前国内芦苇收获机械尚无可用的成熟机型, 而国外的大型芦苇收获机并不适合江苏地形条件。在用的芦苇收割机械是在稻麦割晒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工作效率不高, 可操作性能较差。要尽快研制开发适合江苏特点的芦苇收割机、打捆机以及芦苇移栽机械等, 以满足芦苇全过程机械化生产的需求。

4.7 林业

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指出:“沿海地区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绿色海岸带和林业产业化为目标, 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加强沿海防护林带建设, 加快平原绿化建设, 加强道路、城镇、村庄绿化。”2008年以来, 仅盐城市就新增成片林4.1万hm2。植树造林不能再搞人海战术, 目前国内外造林用挖穴机有手提式、背负式、手扶拖拉机式和拖拉机式4种。随着林业的发展, 要推广育林、护林、采伐机械和木材加工机械, 引进制浆造纸生产设备等。

4.8 畜牧业

沿海难涂是江苏四大牧草种植区之一。今后要筛选优质草种, 逐步建立大面积的改良草场, 建立起饲养牛、羊、兔、鹅等食草动物的基地。在堤外边滩种植大米草, 既可作为食草畜禽的饲料, 又可促淤护滩, 防止冲蚀, 其根际生长的沙蚕是国际市场的紧俏产品。对于滩涂丰富的秸秆饲料资源, 一是要发展饲料的粉碎膨化机械, 二是要推广秸秆氨化技术, 提高粗蛋白含量。要努力研制新产品, 如青饲收获机、铡草机、揉搓机以及乳品机械等, 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 加强对新产品的宣传与推广, 引导市场、开拓市场。

4.9 加工业

加工增值是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开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不断拓宽加工领域, 另一方面要进行深度加工综合利用, 逐步改变出售原料及初加工产品的现状。除常规的粮棉及水产品加工外, 应积极引进烤鳗加工设备, 对虾烘制脱壳设备, 着重研究和发展紫菜二次加工、绿色食品加工、果脯饮料加工、海产贝类加工和其他食品及保健品加工等有关机械设备, 并尽快形成加工能力, 带动系列产品开发。

5 结语

江苏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当前应抓住有利时机, 紧密围绕滩涂发展规划, 以围涂增加土地为重点, 经济效益为中心, 科学技术为动力, 坚持提高和开发并重, 保护和利用并重, 因地制宜, 综合开发。稳定发展种植业及林牧业, 大力发展养殖业, 突破发展加工业,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协调发展。农业机械在研究诸多农、林、牧、渔、水产品深度加工技术, 保鲜和储运技术等方面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滩涂围垦现状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 2001, (2) :39-41.

[2]李开孟.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投资, 2008, (12) :96-99.

[3]陈君, 陆丽云.江苏沿海滩涂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研究[J].海洋科学, 2001, (10) :23-25.

沿海滩涂竹柳直插造林技术 篇8

竹柳, 杨柳科柳属植物, 是近年来引进的一个多元杂交生的柳树新品种, 为高大落叶乔木, 叶狭长, 为披针形叶, 单叶互生, 稀对生, 叶长3~7 cm, 雌雄异株, 辛荑花序直立, 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 雄蕊2至多数, 花丝分离或部分或全部合生, 子房无柄或具柄, 为多倍体。经江苏兆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沿海如东县东凌地区盐碱地上实际种植, 观察发现竹柳在耐盐碱性、生长速度、单位面积投入产值比上优势明显, 是目前已知最好的盐碱地丰产速生林树种之一。

1 选地整地

盐碱地的自然条件较差, 为了更好地种植竹柳, 采用土地深翻、平整, 深沟高垄, 一般做高25~30 cm高畦, 并做好插苗前的准备工作, 把整好的滩涂畦面先浇足水, 再铺上黑色地膜。

2 插穗准备

竹柳插条选用插条健壮、侧芽饱满、木质化程度高、无病虫害的为好。用成熟枝条直插造林最好, 成活率高, 且生长旺盛。插穗长度为10~15 cm, 每段插穗上有3个以上的完整饱满的芽即可。用锋利的剪刀截条, 要求切口平滑, 不破皮, 不劈裂, 不伤芽。上切口平切, 距第1个芽上端5 mm以上, 确保插穗上端的第1个芽完整, 下切口选在插穗最末一个芽以下1 cm处, 剪成平口即可。按不同直径大小分级捆扎。远距离引进竹柳插条时可采取保湿包装运输的方式。若不具备气候条件, 无法立即扦插可将插条放置阴凉处保湿沙藏[1,2]。扦插前用20%萘乙酸粉剂 (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 1 000~2 000倍液浸泡插条基部, 深度为2 cm, 浸2~3 h后再扦插。

3 扦插造林

竹柳直插造林, 在江苏沿海滩涂地区以11月底至翌年3月中旬均可进行。将剪切并处理好的竹柳插穗进行直插, 注意土壤疏松度, 过硬的土地需要用辅助工具插洞, 避免强行直插造成插穗皮层和腋芽受伤, 插穗要按种条粗度分别在不同的地块直插, 使插穗与土壤紧密结合, 扦插后立即浇水, 保证插穗有充足的水分吸收[3]。

主要根据培育目标来确定种植密度, 若是栽培大直径用材林, 直插6 000~9 000株/hm2即可;若作为生物质能源林种植, 可种植18万~45万株/hm2;若是培养成工程苗, 可按40 cm×40 cm或50 cm×20 cm行株距种植, 并留足走道, 种植的数量为6万~9万株/hm2。

4 抚育管理

当地温在15℃以上时, 插穗一般在7~12 d开始生根, 在管理较好的条件下, 竹柳沿海滩涂直插造林生根率能达到95%以上。除草要遵循以不影响树苗生长为原则, 前期以人工除草为主, 后期可采用化除, 选择除草剂时应注意选择对杨柳科树木没影响的除草剂[4]。

施足底肥, 施基肥至少在15 t/hm2以上。追肥用以酸性肥为好, 避免使用碱性肥料。前期促进营养生长时以尿素、碳酸氢铵较适宜;硫酸铵是生理酸性肥料, 可以降低盐碱的碱性, 比较适宜盐碱地施用;石灰氮、草木灰等碱性肥料不适宜在盐碱地上施用。磷肥可选用磷酸氢二铵等肥料, 注意少用钙镁磷肥。另外要注意配合施用有机肥料, 既可以补充多种营养, 又有利于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减轻由于施用化肥而引起盐碱危害。

当苗高30~40 cm时开始追肥, 追施尿素150~225kg/hm2, 第2次于6月底至7月初雨季来临前, 施尿素450kg/hm2, 或再加入少量磷肥。秋季以磷肥为主、氮肥为辅, 可增加竹柳木质化程度, 利于冬春作为插条。盐碱地施肥以少量多次深埋为好, 以免土壤溶液浓度骤然过高, 影响竹柳吸收和生长。另外, 铵态氮肥在盐碱地上施用易引起氨的挥发, 一定要深施埋严。直插后可浇灌水1次, 以增加土壤与插穗的接触的紧密度;以后视土壤墒情及时补足水分。

1个月后, 竹柳苗株高在20 cm左右去掉分蘖, 仅留1个主枝。2个月时竹柳生长高度可达60~80 cm, 可打掉侧枝促进顶端优势。

参考文献

[1]安旭, 陶联侦, 郑丽芳.竹柳嫩枝扦插育苗技术[J].河北农林科技, 2010 (1) :89, 94.

[2]王子成.美国竹柳栽培管理新技术[J].科学种养, 2010 (3) :19.

[3]侯劲光.竹柳造林技术[J].农家顾问, 2009 (3) :41-42.

沿海滩涂的概念 篇9

滩涂土方工程一般是围堤内工程,占地面积广,施工操作场地在淤泥上,施工人员操作着力点和设备安置点难以处理,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文章探讨采用混凝土泵和泥浆泵对滩涂土方工程进行施工的可行性。

1 混凝土泵施工

1.1 可泵性

这是混凝土泵送淤泥的一项特殊要求。可泵性是代表淤泥在压力作用下,在管道中流动能力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即在泵压作用下,淤泥通过管道的流变性能。混凝土泵施工中采用混凝土坍落度反映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和可塑性),坍落度值一般在100mm~200mm,混凝土泵送规程,规定了用相对泌水率S10≤40%控制混凝土的可泵性,一般将混凝土的可泵性定义为:可泵性=流动性+可塑性+稳定性+易密性+压力泌水性,即可泵性=和易性+压力泌水性。滩涂中淤泥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塑性和泌水性,各项指标分别与混凝土可泵性的指标比较均优于混凝土,可泵性能够满足要求。

1.2 材料的主要技术要求

1)混凝土粗骨料与输送管径之比,按泵送高度50m以下、50~100m、100m以上3个档次分别给出控制数据,在1∶2.5~1∶5。滩涂土方工程施工一般高程在10m以内,材料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和细砂,粒径远远小于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尺寸。

2)滩涂中针片状颗粒如贝壳等的含量远小于10(%混凝土针片状颗粒含量要求小于10%)。

3)粗细骨料级配不足,主要是中砂和细砂为主。

4)淤泥凝结后强度远小于混凝土强度,并且凝结后在水的湿润下,形成泥浆,易于清理,不会堵塞管道。

5)不需掺入外加剂。

1.3 混凝土泵的选择

混凝土泵按混凝土压力高低分为高压泵(压力大于7N/mm2)和中压泵(压力小于7N/mm2),高压泵输送距离大,但价格高,维修费用高,而且配用厚壁的输送管;混凝土泵按驱动方式分活塞式和挤压式;混凝土泵按移动方式,分为固定式、拖挂式和汽车式。根据滩涂土方工程高程低、操作场地受限制的特点,要求最大输出距离,最大输出量以及土方工程计划确定,选用固定活塞式中压泵,配管设计、布料设备均应符合标准。

1.4 混凝土泵施工过程控制

1)混凝土泵固定位置的选择和施工半径。

2)根据实际配管情况,计算水平换算长度L,确定最大输送距离,并应满足L≤Lmax。

Lm ax=Pm ax/△PH

Pm ax———混凝土泵产生的最大压力

△PH———混凝土在水平输送管内流经1m产生的压力损失 (Pa/m)

3) 接力泵接出的布置要求是:泵的输送能力匹配。

4)尽量少的使用弯管。

5)泵管接口处密封,消除接口处漏浆、漏气、减少泵送过程中的压力损失量。

6)高压泵冲击板结的淤泥。

1.5 混凝土泵施工注意

堵坝闭气土方形成围堤,淤泥干燥形成围堰,由于混凝土泵的吸力很大,为避免围堤和围堰底层淤泥抽出而塌方,对于围堤和围堰附近10m范围以内禁止使用混凝土泵而采用泥浆泵施工。

2 泥浆泵施工

泥浆泵一般分为往复活塞式和自由活塞式两种。泥浆泵体积小,重量轻,受场地限制少,易于在淤泥上施工操作,但因功率小,其施工效率远小于混凝土泵,因此适用于不能使用混凝土泵的滩涂上。

2.1 合理选泵原则

所谓合理选泵,就是要综合考虑泵机组的投资、运行费用、使用维修成本、经济效益等技术经济指标,使之符合经济、安全、适用的原则。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滩涂淤泥工程面积广,泥砂量大,所选择的泵必须满足使用流量和扬程的要求。

2)所选择的泵体积小、重量轻、造价便宜,又要具有良好的特性和较高的效率,有利于在滩涂淤泥工程面上操作,加快工程进度。

3)滩涂淤泥中含有大量腐蚀性介质,如cl-离子,所选择的泵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2.2 选泵步骤

2.2.1 检测淤泥特性

1)粘度、比重、腐蚀性等。

2) 所含固体颗粒直径、泥砂含量、含水率等。

3) 贝壳类等含量多少。

2.2.2 设计布置管道

1)合理选择管道直径,管道直径大,在相同流量下,液流速度小,阻力损失小。2)排出管及接头应考虑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3)管道尽可能布置成直管,弯头处角度尽量大于90°。4)确定扬程和最大距离。

2.2.3 泥浆泵施工注意事项

一般选择功率22kw为泥浆泵配1台功率为18kw的高压泵共同施工;尽管泥浆泵功率低于混凝土泵,但对围堤和围堰坡脚施工时也应注意避免滑坡。

3 结语

滩涂淤泥堆放时特别注意围堰坡角放大,避免滑坡,一般坡角控制在1∶5以上;加强环保意识和水资源再次利用。浙江省温岭市东海塘围区河道土方工程,土方量300.8万m3,基本是滩涂淤泥,2005年11月开工,泵送效果良好。通过本工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学平主编.流体力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沿海滩涂的概念 篇10

一、建立滩涂贝类养殖基地问题

东港沿海滩涂广阔, 总面积75万多亩, 可养面积33万亩。底质主要为细砂和粉砂, 由于鸭绿江、大洋河等年净流量达300多亿立方米, 携带大量的有机物质, 沿海营养盐、浮淤植物量较辽宁黄海沿岸的其他海域丰富, 构成了近海水域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因此, 东港市滩涂贝类丰富, 蕴藏量26万多吨, 是辽宁省的天然贝类资源宝库和生产基地。

本区滩涂贝类主要分布在大河河口和港湾沉积地带, 尤以大河河口地带最为集中。如东港滩涂贝类蕴藏量为9万吨, 其中仅位于大洋河口的大孤山和黄土坎就占4万吨。从品种来看, 主要有蛤子、四角蛤蜊和文蛤, 在基岩岸段牡蛎资源量也较大, 但全区以沙蚬子为主, 占资源总量的64%。一般来说, 由于底质和分隔符条件的差异, 在高潮区贝类资源很少, 只在浮泥中有少量的青蛤等;在中潮区底质为细砂和砂, 是白蚬子、文蛤等主要栖息地带;低潮区由于粗砂和砾石增多, 是沙蚬子主要栖息地区;在礁岩区则有牡蛎分布。此外, 在潮下带红螺、玉螺、毛蚶、魁蚶、黄蚬子等资源也较丰富。

从当前生产情况看, 虽然在某些岸段地区实行了养殖, 并取得了成效, 但是从整个滩涂看, 多数尚处于“管养”或管而不养阶段, 甚至一些发展贝类条件很好的滩涂尚在撂荒。因此, 应当充分利用滩涂面积宽广、底质优良、生产潜力大、现有贝类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和已有基础与经验, 在大河河口地带建立商品贝类养殖基地;充分利用港湾沉积地带增殖白蚬子、文蛤等, 利用岩礁区增养牡蛎。

鸭绿江、大洋河等大河河口地带, 受江河径流影响, 贝类饵料丰富, 底质多为细砂、粉砂和砾石组成, 是沙蚬子和文蛤的主要产区。在大洋河口三角洲外侧的东南方有大鹿岛和小鹿岛, 西侧有海洋红半岛作为屏障, 对贝类生息十分有利, 形成了天然贝类集中产区。如目前蛤蜊岛集中产区沙蚬子蕴藏量最多的滩面 (300亩) 每亩达2.5~3万公斤, 素有“北方贝库”之称。因此, 首先在这些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建立商品贝类基地, 可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大小港湾沉积地带是东港市滩涂面积的最主要部分, 也是潜力最大的地区, 如能采取措施, 进行引种增殖, 疏散扩种, 就可以收到显著成效。尤以北井子一带港湾面积大、港湾滩面宽广, 东近鸭绿江口, 西侧有小鹿岛, 并有龙态河等注入。港湾沉积地带的环境条件虽然不如大河河口, 但其潜力巨大。应当有计划地通过引种增殖、疏散扩种等措施, 使其逐步成为商品贝类的主要产区。

海洋红是沿海的基岩岸段, 在潮间带岩礁上广泛分布有牡蛎, 在低洼处碎石泥沙中有沙蚬子, 但这里产的是小牡蛎, 可试引大牡蛎品种, 以提高其经济价值。

二、建立芦苇基地问题

丹东造纸厂是我省沿海以芦苇为原料的三大造纸厂之一, 原料主要依靠东港沿海芦苇产区。但是目前芦苇原料都严重不足, 一般还满足不了需要的1/2。建国以来, 我省造纸工业发展很快, 丹东造纸厂的纸产量1949年为8606吨, 到1981年已达44907吨, 以每吨纸需2吨芦苇计算, 则为9万吨, 而1991年丹东造纸厂所属的东港、孤山两大苇场生产芦苇为37266吨 (历史最高) , 东港地方苇场目前因面积、产量等种种原因, 所能提供的原料有限。因此, 丹东造纸厂每年不得不派出大量人员到全国各地收购芦苇。1991年, 从黑龙江、内蒙、河南就收购芦苇37099吨, 相当于东港、孤山两大苇场的总产量。从外地收购原料, 不仅每吨成本高达170~280元, 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而且给国家增加了运输负担。因此, 充分利用东港沿海发展芦苇的有利条件, 建立芦苇基地, 是保证丹东造纸厂对原料的需要, 也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沿海土地资源的需要, 而且在经济收益上也比较高。

东港沿海现有苇田面积约16万亩, 其中丹东造纸厂所属的东港、孤山苇场合计10多万亩, 市属近6万亩。现有荒滩 (围后尚未利用的内滩) 6万多亩, 主要分布在北井子和黄土坎、五四农场和海洋红农场等地。这些荒滩宜于植苇也宜于种稻, 当前由于水源不足或因土地较为贫瘠, 尚多未利用。此外在全市36万亩滩涂中, 尚有11万多亩处于高潮区上部, 已不能养贝, 但可围垦植苇。也就是说, 从土地资源来看, 在东港沿海进一步扩大苇田是有很大潜力的。从水资源来看, 东港是我省条件最好的市, 但因水田的发展, 单产的提高, 其潜力已有限, 据市农业区划资料, 目前全县水资源的潜力为1.5亿吨, 因此, 用其发展水田, 则远不如用其发展芦苇。一般来说, 在沿海开垦一亩水田, 年需水1000立方米, 但灌溉一亩苇田只需要200~300立方米, 而且从过去的“渔开路, 苇过度, 为种水田打基础”的经验看, 因为新开滩地有个土壤熟化、增加有机质的过程, 由于芦苇比较耐碱, 又能加快有机质的积累, 因此植苇远比种稻好, 而且不需要大量的配套工程和人工管理, 经济收益也高。

从现有基础出发, 东港沿海芦苇基地的建设应是多种形式的。10万亩丹纸苇场平均亩产虽然已达370多公斤, 大面积超过500公斤, 但仍属粗放经营, 如现在条件好的高产塘亩产达一吨以上。所以无论哪种形式的苇场 (田) , 从进一步发展看, 都应该逐步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狠下功夫。

三、建立以生产商品稻谷为主的农业基地问题

东港沿海平原, 是辽宁水田发展比较快的地区。1949年东港的水田面积还不到一万亩, 1980年至今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4%, 稻谷的商品率达50%以上, 在全省仅次于营口, 是辽宁沿海第二商品稻谷产区。

在这里发展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是:年降水量达800~1000毫米以上, 并有鸭绿江、大洋河等大河流经本区入海, 加之各河上、中游的水库, 成为全省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地区;无霜期长达160天以上。具有温高、水多、生长期长等特点, 适合种植中、晚熟粳稻。加之沿海地区开垦的历史较短, 地多人少, 目前在土地、粮食、收入上都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得多。但是目前经营上还比较单一, 多种经营还不够发达。沿海滩涂等地还可以扩大水田面积, 以及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从建立一个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看, 更主要的是把它建成为以商品稻谷为主, 综合发展的农业基地。即从单一种稻或种稻养畜, 逐步实现以种稻为主, 同时发展栽桑养蚕、淡水养鱼、稻草综合利用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了提高地力, 改变目前主要靠化肥的状况, 实行化肥和农家肥并重。

种稻是沿海平原农业的基础, 必须保证其稳产高产。但是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以及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 根据这里的农业资源特点和有利条件, 还应当利用干、支、斗渠堤埂栽桑 (嫁接) 养蚕;利用农副产品、蚕沙等发展养畜、养淡水鱼、养禽;对丰富的稻草实行综合利用, 除了编织, 用作家畜饲料, 还可以养蘑菇或养菇后再利用, 以及发展多种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要把种稻、栽桑养蚕、养淡水鱼作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系统, 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从近期看, 栽桑养蚕、养淡水鱼也是稻田区的基础副业, 在东港市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势头, 如本市1997年已利用养鱼的淡水水面达64971亩, 占可利用面积的84.6%, 淡水鱼总产量1127吨, 并有30多个村亩产达250公斤以上, 高产塘亩产超千斤。而养蚕的蚕沙 (粪) 也将支持养鱼和养猪业的发展 (猪粪也可用于养鱼肥塘) , 小水面高产精养鱼塘 (亩施肥4000~5000公斤) 的塘泥, 更是优质的农家肥。从收益来看, 一般水面精养亩产250~300公斤并不难, 远比种稻收益高。与单一种稻相比, 这一农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是以一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农业系统。它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保证地越种越肥, 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镇办企业或副业;可以从多方面支援国家建设。

四、港口与城市建设问题

大洋河口的孤山镇, 是沿海最早发展起来的海运码头和集镇, 是早期辽宁、吉林东部山区从海路上河北、山东沿海贸易的主要口岸。清朝后期, 由于在大东港设立安东县 (今东港市) , 这个镇的发展和安 (丹) 东市的兴起, 逐渐取代了大孤山的地位。因而孤山镇发展缓慢, 虽然人口为5万人, 但还没有一个城镇初步规划。同时随着河口的淤积和下移, 孤山港发展受到限制, 目前吞吐量已微不足道。

为了适应辽宁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合理地组织海上运输, 分流大连港的货运量, 应当充分利用鸭绿江口的有利条件扩大大东港的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要充分利用已有地方小港的基础, 进行改造, 提高其货运能力。并应从长远发展考虑, 选择更好的新港址。

东北地区目前对外的主要港口是大连港, 它的吞吐能力是3355万吨, 目前完成吞吐量9400万吨, 已经饱和。从经济发展看, 需要新的泊位和建设新港来分流大连港的运量。丹东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资源丰富, 据有关部门调查, 到2005年地区水运能力为250万吨, 急需港口使用。而大东港的合理经济腹地, 除丹东地区, 还包括抚顺、本溪及吉林省东部, 这些地区的物资从丹东走海路比从大连走海路运费每吨可以节省1~3元 (货种不同, 价格不同) 。其吞吐能力为100万吨, 它将对本区沿海经济的发展和丹东市、东港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区的东港和大东港的关系将是唇齿相依、血肉相连, 两者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 互为促进。因此, 东港市的布局和将来的总体规划必须考虑与港口的发展相互适应。

五、综合开发试验问题

东港市沿海滩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包括浅海增养殖贝类、鱼类, 滩涂增养殖贝类, 修建盐场制盐;河口、海湾建港;围海捕虾, 鱼类, 植苇, 种稻;以及陆域的工业, 农林牧副渔的发展等。不仅整个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当地资源特点,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一规划, 全面安排上述各方面的内容, 而且在一个局部地区, 也应当是在统一规划下, 因地制宜地以一两个方面为主, 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上一篇:伺服电机驱动下一篇:课堂观察的策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