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滩涂开发

2024-07-08

江苏滩涂开发(共7篇)

江苏滩涂开发 篇1

沿海滩涂 即沿海淤 泥质潮滩 (tidal mud-flat),一般是指沿海大潮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浸地带,在发育良 好的沿海 地区滩涂 宽可达10km以上,坡度极小,一般仅0.2‰左右,主要以细粉砂-黏土级的细颗粒沉积物为主,广义的滩涂还包括部分未开发的潮上带及低潮时仍难以出露的水下浅滩[1]。沿海省份中,江苏沿海滩涂数量众多,分布最广,面积占全国总滩涂面积的1/4。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的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海滩涂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占用与补偿的动态平衡,缓和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还可以促进农、林、牧、渔等的发展,对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滩涂是一种综合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且具有隐性的生态、环境、水文、地质价值等。然而,目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的初期阶段,滩涂开发过度、措施不科学直接导致滩涂海岸侵蚀、土壤沙化碱化严重、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无法协调,滩涂资源浪费甚至退化消失,阻碍了滩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为建设沿海地区现代化综合农业基地和发展二、三产业提供必要的空间,对实现江苏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促进“十二五”期间滩涂开发利用向集约型、高效益、现代化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现状

江苏海岸线北起绣针河口苏鲁交界海陆分界点,南至长江口南岸苏沪交界(浏河镇东侧),根据2008年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江苏省“908”海岸线(不含东西连岛)总长888.95km,其中粉砂淤泥 质岸线占 海岸线总 长的90% 以上[2]。在古黄河和古长江 携带大量 泥沙入海 和南黄海旋转潮波系统及东海前进潮波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江苏沿海地区发育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和形成岸外世界罕见的辐射沙洲资源。沿海滩涂按照潮汐的影响,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辐射沙脊群区域3个部分。全省沿海未围滩涂总面积为50万hm2,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3.08万hm2,潮间带滩涂面积为46.94万hm2,含辐射沙洲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以上面积20.18万hm2(表1)。沿海滩涂岸滩潮沟冲淤活跃,滩地宽广,最宽处可达20~30km,且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向海淤涨。辐射沙洲区以弶港为中心顶点,由70多条海底沙脊向北、东和东南方向延伸而成,在南黄海陆架呈辐射状分布,其范围南北长达200km,东西宽约100km,整个辐射沙脊群区面积约28 000km2。辐射沙洲区体系内脊、槽相间分布,沙脊水深较浅,多数沙脊的近岸部分在低潮时出露,成为规模不等的沙洲。近岸部 分低潮时 出露的大 小沙洲总 计70余个,其中0 m以上的沙 洲面积超 过2 000km2,沙脊之间为深度较大的潮汐通道(沙槽),深度一般在15~20m,最深处达40m,成为潮水涨落的通道。

注:海安县潮间带面积包含在如东县内 .

2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演变分析

2.1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历史

江苏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历史源远流长,整个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沿海滩涂开发的历史。江苏自11世纪范仲 淹修筑的 捍海堰(范公堤)以来,共垦植开发了近200万hm2的滩涂。沿海大规 模的滩涂 围垦开发 活动主要 有3次:1北宋范仲 淹修筑的 近百千米 长的捍海堰;2南通实业家张謇组织发起的“废灶兴垦”,围海造地27万hm2,垦植8万hm2;3新中国建设以来开展的多元化围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呈现快速发展之势,20世纪50—80年代共新围滩涂22.6万hm2,滩涂开发利用方式以兴海煮盐、垦荒植棉为主向农、林、牧、渔、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涂围垦的面积如图1所示。

2.2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现状

1995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海上苏东”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九五”百万亩滩涂加速围垦开发,建立新粮 棉生产基 地的计划。“九五”期间新围滩涂3.6万hm2,垦荒利用、改造滩涂中低产田3.07万hm2,截至2001年年底共新围滩涂4.27万hm2,年垦植利用0.73万hm2以上,滩涂的社会总产值由1995年的114.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46亿元,期间滩涂共生产粮食128万t,棉花9.6万t,水产品5.4万t。通过“九五”开发,滩涂对沿海地区的经济支持和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3]。

“十五”以来实施新一轮的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完成新围潮上带滩涂1.33万hm2,开发已围滩地3.33万hm2,新增高涂及潮间带养殖面积2万hm2。

“十一五”以来 共规划垦 区24块,总面积3.33万hm2,经过数年 脱盐后可 形成耕地2.4万hm2。初期新增耕地1.17万hm2,发展水产养殖1.17万hm2,建设海堤防护林0.22万hm2,新增农田防护网0.13万hm2。到“十一五”末,南通共围垦1.95万hm2,主要用于港口、城镇、能源、临港产业、高效设施渔业等。

“十二五”期间实施18万hm2滩涂围垦规划。2010—2020年,江苏沿海 滩涂围垦 总规模18万hm2。围垦分为3个阶段实施,将沿海滩涂建成新型港口工业区、现代农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和宜居的滨海新城镇,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根据“十二五”滩涂围垦规划布局规划,到2015年,匡围滩涂3.06万hm2,建设海堤84km,新增海、淡水产品养殖面积1.47万hm2,新增耕地面积0.2万hm2,新增工业及建设用地0.22万hm2,生态用地0.67万hm2[4]。截至2013年7月,已完成匡围1.47万hm2。大规模的滩涂开发利用,保障了全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供应,保证了省内耕地的“占补平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方式及主要问题分析

3.1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方式总结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起源于汉、唐,从范公堤的修建到以张謇为代表的移民开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荒种粮植棉到近年来的大面积围海造地,先后经历了 兴灶煮盐、垦 荒植棉、围海 养殖、以港兴工等不同阶段,开发活动逐步由传统单一的开发模式 向多科技、多 层次开发 模式转化,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1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的农业开发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滩涂围垦用于开发盐业资源,发展盐业生产以及增加农用耕地面积,80—90年代中期滩涂围垦用于发展盐业、粮棉、林果、芦苇种植业,以及对虾、鳗鱼、文蛤和淡水鱼养殖[5]。2以发展海产品及其加工为重点的“海上苏东”建设阶段,“九五”共启动两轮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重点发展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工业,滩涂围垦主要用于发展工厂化养殖、无公害农业、苗种繁育、火电、风电、化工园区及大丰港、洋口港的建港工程。3以“港产城一体化”为重点的国家战略实施阶段,《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明确,到2015年围垦8.67万hm2,建设深水大港、临港产业、现代农业、海滨新城4大类和盐城百万亩国家级、徐圩省级等8个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具体规划围垦21个区块,目的是探索形成大规模滩涂围垦开发新机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方式,江苏沿海滩涂主要开发模式有滩涂海水养殖、农作物种植、盐业和海洋化工开发、港口物流运输和临港工业建设、滨海旅游、海洋能利用等,其中滩涂农业、渔业、旅游、港口物流和盐业开发是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的主要开发模式[6]。

3.2 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开发利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着滩涂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集中表现为:滩涂开发方向比较单一、规模小;沿海滩涂资源综合开发效率较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政府对滩涂开发的调控力 度不够,滩涂资源 管理权属 紊乱;滩涂开发科技拉动不足。

3.2.1 开发层次低,产业化规模小

目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呈现明显的单一化和初级化的特点,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港口与旅游等资源潜力很大,但开发力度不足。虽然目前滩涂开发利用以养殖为主,但是滩涂养殖分散、经营层次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靠产业外延的扩张,已开发利用的滩涂中,大多为中低产田、低标准鱼虾池和低产盐田,滩涂开发中的产品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以生产原料及初级产品为主[7]。

3.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海涂资源开发管理处于一种条块分割状态,既有当地政府与省政府协调,又有农业资源开发局、水产、海洋、水利等部门的共同管 理。海涂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收益权等权属不清,造成开发的混乱,导致短期哄抢行为甚至为争夺海涂资源械斗等问题。

3.2.3 沿海滩涂围垦与保护矛盾突出

沿海滩涂围垦为江苏省尤其是沿江、苏南地区的耕地占补平衡做出重大的贡献。然而,滩涂围垦一方面过多占用海岸线资源,降低了岸线的曲折度。调查发现,江苏海岸带岸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为954km(不含长江口岸线),“908”调查岸线为888.9km,尤其以盐城岸线变化最为显著,其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盐城沿海滩涂经历过较大规模的围垦,围垦方式多为沿海岸向海延伸的方法,自然岸线被截弯取直,导致自然岸线缩减。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规划总体布局规划(2009—2020),规划围垦方式多为顺岸向海延伸的方式,江苏海岸 线长度将 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围垦还造成海岸自然景观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破坏,海水动力条件失衡以及海域功能严重受损,海岸的自然属性发生改变,又由于围垦引起的潮流通道潮量、流场、流向、流速等变化,导致泥沙新的回淤、冲刷、港道萎缩和航道阻塞等。

3.2.4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较突出

江苏沿海滩涂水文地理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污染而失去生态平衡。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鼓励海盐生产,实行了3年免税政策,于是沿海地区几乎乡乡千军万马大办小盐场,3年免税期一到,几乎全部放弃星罗棋布的小盐场,造成沿海滩涂一片狼藉,滩涂生物资源遭遇严重的破坏,近海赤潮频率明显加快。随着滩涂资源的加速开发,沿海三市工业向海迁移出现了入海河流水质呈现恶化趋势,近岸海域水质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同时为了增加海水养殖种类,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如大米草,水葫芦等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

3.2.5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拉动不足

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但沿海地区恰恰是“人力资源短板”,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技术推广项目质量不高等问题。滩涂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层次较低,水产养殖主要以粗放经营为主,精养和集约经营不普及,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不大,滩涂专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缺乏,科技培训力度不够,直接从事滩涂开发的生产者大多是未经专业培训、没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民和渔民。

4 促进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依法、科学、适度、有序”的原则,因地制宜,以科技为依托,全方位、高起点、多层次,加快滩涂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出一条生态化发展之路。

4.1 多元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滩涂开发耗资巨大,资金是制约滩涂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因子。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银行信贷为补充、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局面。鼓励企业投资,利用优惠政策吸纳民间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吸收个体资金、横向联合资金和外资以入股、合作等方式参与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滩涂围垦造地专项资金或滩涂开发基金,坚持用地造地的原则,建议征收内陆建设用地造地专项税款,征收滩涂使用费和提取土地出让费的80%,建立围垦造地专项资金,保证后备耕地的建设。

4.2 科技兴滩,转变滩涂经济增长方式

要加大科技投入使得滩涂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进一步提高滩涂开发的科技含量。1加强围填海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突破大规模滩涂围垦及堤外保滩护岸的机械化施工技术与新型防护材料方面关键技术应用,提高围海工程的安全性和水平;2加快发展滩涂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滩涂高效农业、风电、LNG等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新化工与新材料,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3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加速盐土改良的技术与耐盐的优良农作物品种、适宜浅海及滩涂养殖的优质品种与技术、病害防治等领域有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收国内外海洋与滩涂开发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靠近上海人才高地的优势,从海内外引进海洋开发领域领军人才[8]。

4.3 走生态之路,海涂开发与保护并重

滩涂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沿海经济的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发展沿海经济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沿海生态经济产业带,提升产业,优化环境。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控制滩涂污染,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江苏滨海旅游的特色和优势,以大丰港口为中心,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3种珍稀动物为品牌,以盐文化、滩涂农业、滨海养殖、海滩风光为依托,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吸引力强的沿海旅游风光带,使苏北中部沿海滩涂成为知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4.4 理顺机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

建设滩涂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职责,强化资源的综合管理。1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结构。建议由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滩涂开发的总体规划和各行业的专项规划,完善滩涂规划的审批、高效开发、项目实施和投融资等工作机制,确保滩涂开发的科学性与可行性。2尽快建立滩涂资源调查与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海域动态管理职能,定期开展 滩涂的资 源开发利 用评价,将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纳入政府的统一监管之下,避免非法占用、盲目开发、掠夺式经营以及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现象。

4.5 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

促进滩涂的可持续利用要健全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1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法》、《江苏省滩涂利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处理滩涂开发利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2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禁止任何企业直接向海洋和内陆水域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物。3加强农业、海洋资源综合立法,建立海洋与滩涂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沿海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沿海滩涂是江苏省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生态等价值,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结合最新的江苏“908”调查成果,分析江苏沿海滩涂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在历史资料调查基础之上,通过总结江苏沿海滩涂自11世纪以来的开发历史、开发模式,指出当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滩涂开发层次低、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及科技拉动不足。最后针对沿海滩涂开发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江苏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5项对策建议:多元资金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科技兴滩,转变滩涂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之路,海涂开发与保护并重;理顺机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

关键词:沿海滩涂,开发模式,开发问题,对策,江苏省

参考文献

[1]任美锷.中国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6):440-443.

[2]江苏省908专项办公室.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总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徐向红.江苏围涂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21(3):59-63.

[4]河海大学.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规划(2009-2020)[R].南京:河海大学,2009.

[5]王芳,朱跃华.江苏海涂开发模式及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4):619-628.

[6]刘群,殷勇.江苏沿海滩涂地貌及资源开发利用途径[J].河南科学,2010,28(11):1482-1490.

[7]刘友兆,吴春林,马欣.江苏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域,2004,25(3):6-9.

[8]季康,王昀.南通滩涂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观察,2001,6(12):77-79.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篇2

1 江苏沿海滩涂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

1.1 资源概况

江苏省海岸滩涂具有面积大、淤长快、沙脊多、可再生、围垦易、潜力大、区域好等优点。江苏省海岸北起赣榆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海岸线总长888.9 km。未围滩涂总面积为50.02万hm2,约占全国未围滩涂面积的1/4,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1/7,是海岸滩涂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江苏省的海岸滩涂多为淤泥质海岸滩涂,属于可再生资源,且大部分为淤长型,平均每年以33 km2的速度向海淤长。中部近岸浅海区还发育有南北长约200 km,东西宽约90 km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这里蕴藏着土地、各种矿产、生物、风能以及旅游等资源,与我国六大后备土地资源相比较,经济价值最高,开发利用潜力最大。同时,江苏省的海岸滩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拥有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文化、交通、人才等便利,开发条件优越[2]。

1.2 围垦开发利用情况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历史悠久。经历了兴海煮盐、垦荒植棉、围海养殖、临港工业等为主要利用方式的多个阶段,滩涂围垦开发规模较大。自11世纪范公堤修筑以来,共开发了近200万hm2沿海滩涂,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海造地,江苏滩涂开发呈多元化、快速发展之势,共围垦16.8万hm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活动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3]:①商品生产基地阶段建立了初见成效的粮棉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②百万滩涂开发工程阶段使滩涂围垦对沿海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和支持作用越发强大[4];③新一轮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阶段计划匡围滩涂1.33万hm2,新增耕地面积1万hm2,复垦和改造升级已围滩涂3.33万hm2,新增潮间带和高涂养殖面积2万hm2[2];④港口、临港产业及沿海工业基地建设阶段以增加工业建设用地为主要目标,围垦滩涂主要用于港口、临港产业、港城发展、工业基地、生态旅游等建设用地[5];⑤270万亩滩涂围垦规划阶段将沿海滩涂建成新型港口工业区、现代农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和宜居的滨海新城镇,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据遥感卫片显示,2010—2014年,江苏沿海边滩和沙洲匡围面积约为5.58万hm2。具体到各县(市、区)沿海滩涂围垦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围垦的区域分布来看,目前江苏省共围垦滩涂面积约33.67万hm2,垦区主要分布于南通市的如东,盐城市的东台、大丰、射阳和响水,连云港市的连云区。其中,围垦面积最大的是大丰市,占江苏省总围垦面积的18%左右。而2010—2014年新增围垦面积主要集中在如东和东台,其中,位于盐城市东台的条子泥促淤导堤工程,建成效果明显,加速了该区域的促淤增滩。目前,条子泥已完成一期匡围,面积约为0.67万hm2。

2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滩涂围垦虽然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大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1 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多为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开发层次、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利用方向单一。①开发理念上重建设轻规划。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方式简单,开发层次偏低,未形成规模效应,部分地区滩涂围垦后仅用于低经济效益的养殖,不利于滩涂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②缺少科技支撑。沿海滩涂围垦利用的科技研发水平亟待提高,沉降、盐土改良等技术有待进步,许多地方还在沿用过去的低等级匡围,浪费严重。③缺乏政府主导。由于滩涂围垦开发投资大、风险高、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金融部门很少参与投资围垦,主要靠政府引导,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同时,由于江苏沿海地区南北跨度大,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产业布局分散,大大制约了滩涂围垦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

2.2 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机制有待完善

沿海滩涂围垦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引领,政府调控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①陆海统筹机制不健全,导致重复建设、滩涂利用率低、匡围成本高等后果,不利于垦区开发建设。②行政审批手续多、时间长,不利于项目落户。③在开发资金上缺少财政来源和融资后援。匡围资金需求巨大,政府资金只能有限作为;缺乏市场融资渠道,没有创立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模式;政策上尚未明确其他资金进入滩涂开发的政策,对于吸收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偏向保守。④沿海渔民的生产生活保障措施不够健全,缺乏法律保障。政府对渔民的渔业用海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偿,但低标准的经济补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渔民的生产生活保障及老渔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2.3 沿海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沿海滩涂开发行为会破坏生态环境,滩涂围垦及用地类型会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沿海滩涂围垦在加速港城发展、临海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围垦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目前,对围垦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重视不够,保护措施不力,近海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滩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滩涂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3 对策与建议

沿海滩涂开发应遵循“依法、科学、适度、有序”的原则,按照先规划后围垦、先定位后建设、先试点后推广的总体思路,与“一带一路”战略、沿海开发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级战略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港口、产业、城镇、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提高沿海滩涂开发的规模效应和产出水平,把江苏沿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

3.1 针对开发理念,陆海统筹,规划先行

a.沿海滩涂开发应按照先规划后围垦、先定位后建设、先试点后推广的总体思路,依托沿海滩涂,面向腹地纵深,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统筹海陆联动发展的规划、产业、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海陆之间经济的整体性、产业的关联性、资源的互补性、生态的协调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严格按规划围垦、开发,以科学规划引领沿海滩涂开发建设。

b.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法规,解决陆海统筹和陆海衔接的问题。尽快明确海陆界限,将已经成陆的海域尽快纳入土地管理,及时调整海岸线,并探索陆域土地和新围垦土地统筹利用机制。为推进项目落户速度,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对于尚未换取土地证的成陆海域,可以提前进行开发建设。建议政府成立陆海统筹的改革试点,通过实地调研,在南通滨海园区的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立改革试点,探索、总结成功经验,并推广陆海统筹改革措施。

3.2 制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开发政策

a.找准政府在沿海滩涂围垦开发中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实行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的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将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与吸纳国内外资金特别是苏南地区投资有效结合起来。

b.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适当增加省补资金。继续整合沿海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沿海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省级以上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同时建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已围垦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提高对已围滩涂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针对不同的用海方式,适当调整补助标准,并以先期拨付补助资金或暂停启动资金等办法,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引进社会资金,加快滩涂围垦工作。

c.强化金融支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增强投融资能力,加快滩涂围垦开发进程,鼓励发行债券。尽快出台《基准价评估技术规范》,以解决地方海域基准价的核算问题,引入市场化投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建立围绕市场化、多元化的滚动开发利用机制,这不仅可以调动地方投资的积极性,也可以引入市场投资,进一步将滩涂资源变活。同时,推动沿海地区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稳妥地推进海域使用权证抵押贷款制度,争取设立沿海发展银行,支持沿海实体经济发展。

d.提高审批效率,将较小规模的海域使用权限下放。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洋局的规定,将已围滩涂海域使用权证直接换发土地使用权证。建立省级层面的沿海滩涂围垦开发项目审批协调小组,探索试行重大项目联审绿色通道。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或市级审批的事项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外,全部下放到沿海县(市、区)或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3.3 不断提升技术,实现高效开发

a.江海联动,实现高效综合开发。以重点港口建设为龙头,促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推动江海、南北联动,做大做强沿海开发的重要节点;以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加速崛起一批港城和特色城镇,提高滩涂围垦开发的综合效益;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方针,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港则港、宜城则城、宜林则林,优化农业、生态、建设三类空间布局,突出主体功能建设,以经济结构的合理性提升开发的总水平。

b.统筹兼顾,绿色发展。坚持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沿海开发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沿海滩涂综合开发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围海造地要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环境,围要立足于用,用要立足于高。已经围垦的地块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期分批建设,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同时要加强盐土绿化技术的攻关、推广、普及,努力建设绿色园区。

c.提高沉降、盐土改良等围垦技术,实现高效综合开发。目前江苏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涉及的围垦技术、施工工艺、装置设备都很发达,为了实现沿海滩涂资源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吹填后的沉降、盐土的改良、绿化这三方面技术的科技研发水平亟待提高。

d.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产业选择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园区环境承载能力,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切实增强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建立健全法制、创新管理的开发体制

a.省级层面要加强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的设立、开发规划的编制审批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以解决相关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无序开发及重复建设等问题。

b.海域征用涉及沿海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要创新补偿机制,使滩涂围垦开发成为民心工程。沿海滩涂试验区可借鉴赣榆异地置换的办法,将养殖用海迁向外海,既便于解决开发用地,又解决了渔民就业安置问题。徐圩新区区级为主、市级统筹的补偿机制,拓宽了单纯依赖项目补偿的思路。河北曹妃甸围垦开发规划一出台,就启动补偿机制的做法,也大大降低了后期的补偿成本。

c.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法合理治涂提供保障。建议修改《江苏省海域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的用海方式,适当调节30%海域使用金的上缴比例,并进一步明确海域使用金返还后的使用范围及具体使用要求。建议尽快出台《江苏省海洋工程生态补偿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使江苏沿海各市县在生态补偿金的征收与使用方面可以做到依规范行事。

d.围垦工程兼顾渔民生活用海,使渔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建议针对渔民用海补偿、民生就业、社会保障三大问题,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对策方针。提高用海补偿标准,建立经济补偿制度,提取自留地;提供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失海渔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构建渔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完善渔民医疗保险和就业保障政策。专业渔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后,对围垦工程的推进及渔业区的和谐稳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冲,杨同军.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港工技术,2014,51(1):43-45.

[2]章志,宋晓村,邱宇,等.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3):45-49.

[3]张晓祥,严长清,徐盼,等.近代以来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历史演变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11):1549-1558.

[4]袁汝华,王震.江苏沿海滩涂开发模式选择[J].开放导报,2011(3):93-96.

[5]陈君.江苏沿海滩涂的围垦开发与管理[C]//中国水利学会滩涂湿地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北京:中国水利学会,2006:5.

江苏滩涂开发 篇3

一、滩涂湿地资源的成因分析

1. 从气候、地形、土壤颗粒、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等角度分析湿地成因

滩涂主要成份是土壤颗粒, 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沙质海滩和泥质海滩, …射阳滩涂属于泥质海滩。从地貌上看, 陆地是滩涂之父, 水则是滩涂之母, 从科学定义来讲, 滩涂是指一种大潮时在高潮线下、低潮线以上的介于海与陆之间的一种特殊地带, …陆地上的泥沙被流水冲刷入海, 海水的顶托及化学作用下, 在风平浪静的海域淤积起来, 天长地久就形成滩涂。滩涂一般分布在风浪较小的内湾地带。简单地说, 滩涂它是湿地的一种。所谓湿地, 是指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或水域地带, 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咸淡或咸水的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被称作地球之肾。沿海滩涂湿地它处于海域与陆地交汇的过渡地带, 潮汐是它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潮位的升降不仅直接引起潮水周期性作用于滩面, 且进一步影响滩涂的水盐动态变化, 控制着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发育方向, 并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和更替。因此, 射阳县沿海滩涂湿地在海陆相互作用的界面地带发育, 其生态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服务均和海陆相互作用特有的水文过程密切联系。其湿地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湿地功能的特征及其发挥, 并影响着景观的性质和变化方向。

2. 从射阳滩涂湿地资源的生态分布特点上分析湿地的生态意义

射阳海岸气候温和, 日照充分, 这里是鸟的天堂, 黄金海岸, 资源宝库, 各种野生动植物遍布其间, 素有“黄金海岸”和“天然植物园”之美誉…。该县拥有大面积的沿海淤泥质滩涂湿地和湖荡湿地, 为我国乃至全球多种濒危物种, 尤其是受到威胁的珍稀水鸟, 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此滩涂及其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相当丰富, 它们之间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 互相依存, 互相交流物质和能量,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就是射阳滩涂的生态系统。

二、滩涂湿地的可利用价值

滩涂资源用途很广, 主要有:

1. 旅游业潜力无限

品牌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旅游品牌的生命, 只有形成特色突出的旅游品牌, 地方旅游业才能实现大发展。射阳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丰富的个性。射阳县地处黄海之滨、江苏中部, 海岸线绵延103公里, 滩涂湿地面积726平方公里, 是世界珍禽丹顶鹤重要的越冬地, 是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好的人间净土。拥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 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7种, 有各种鸟类379种, 每年有100多万只水禽在此繁衍生息, 堪称“鸟类王国”、“鸟的世界”, 被誉为湿地之都和丹鹤故乡。

2. 打造绿色基地、前景广阔

射阳地区气候温和, 日照充分, 无霜期长达220天, 低于-5℃的每年有10天左右, 35℃以上高温每年约1周;射阳地区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1023.6mm, 年平均日照53%, 平均气温13.62℃, 这样的气候加上平坦土地, 这种气候方面的优势是发展农业的优良条件。射阳县不仅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最佳条件, 还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工业与外贸基地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 沿海地区滩涂开发之所以能够出现新的面貌、新的亮点, 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 得益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滩涂开发本应该加大科技投入, 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 并积极和国内外科研单位联系, 以此在新品开发上能有更新的突破。调研中我们知道射阳县特色基地已初具规模, 目前已形成无公害产品种植12万亩、淡水养殖12万亩海水养殖13万亩 (含贝类护养) 、沙蚕2万亩、林业3.3万亩、盐业2万亩及芦苇9万亩等特色产品规模, 以丹顶鹤保护区、射阳河口风景区等为主要景点的滩涂旅游风光带已初具雏形。从沿海滩涂资源的特点看出, 其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三、滩涂资源的开发保护对策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好“海上射阳”这片绿色家园

海洋、海岸环境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极为密切, 没有新鲜的空气与清洁的淡水, 人类是难以生存的。现在人们已愈来愈认识到海洋、海岸环境保护的重要, 它已作为一门学科在研究它, 探讨它。海岸、海洋科学的兴起, 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和重视。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宇宙幸运之舟——地球上, 陆地面积的29%。而海洋则占到71%。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 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因此, 我们在开发滩涂湿地时, 一定要注重保护环境, 防治环境污染,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 沿海滩涂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且不具有再生性, 如果盲目开发和过量开发就会破坏滩涂的生态环境, 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滩涂开发一定要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的开发…。同时, 对海洋及与此相关的海岸环境的保护, 已成为全球的自觉行动。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沿海滩涂湿地这一被称为“最后一块土地后备资源”的土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更有一份义务去保护它。

2.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与人才优势, 发展独特的绿色农工之乡

江苏滩涂开发 篇4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建教授主编的专著《江苏省海岸滩涂及其开发利用潜力》是这方面的一项最新重要研究成果。该书2012年11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大16开本,564页,86.7万字,属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著作。该书编写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王建教授的研究团队所承担的“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属“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即“908专项”)研究,并广泛吸取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除绪论外共分3篇。第1篇包括第1-4章,主要论述江苏海岸滩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变、利用现状以及与海岸滩涂开发有关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条件;第2篇包括第5-11章,从岸线资源、港口资源、生物生态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新型能源资源及土地资源等方面依次分析江苏海岸滩涂的潜在利用潜力;第3篇包括第12-18章,主要从可持续利用角度论述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岸滩涂资源的潜在需求,滩涂开发对周围海域使用潜力的影响,滩涂围垦规模的适宜性评价,海岸滩涂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策略,沿海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海岸滩涂的管理技术与管理体系等。纵览全书,这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高质量专著。相比于已出版的同类著作,该书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笔者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首先从海岸地貌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海岸滩涂的自然特征及形成演化的过程与机理。接着依次从岸线、港口、生物、渔业、旅游、能源及土地等方面,阐述了这些资源的基本状况,从资源潜在利用角度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利用潜力和开发利用方向,并对环境效应制约下的江苏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规模进行了定量评价。然后,着重对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发展农业、渔业及自然保护等角度提出了富有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海岸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最后部分,则详细阐述了海岸滩涂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及海籍调查与管理所需的地理信息技术等。以上四个方面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内容紧密联系。

第二,重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海岸滩涂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地带,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生态系统,不仅其发生与演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其资源禀赋、利用潜力及潜力的发挥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法制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海岸滩涂的研究不仅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参与,而且更要强调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综合研究。在与本书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中,有近30余名研究骨干参与,他们的专业涉及地貌、水文、土壤、环境、土地资源、人文地理、旅游地理、能源地理及遥感与GIS等多个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不仅反映在研究过程之中,而且在作为该项研究的最重要成果的这部专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赋予了该书浓厚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色彩。

第三,注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就研究内容来说,比如江苏海滨湿地的研究,该书并不局限于湿地分类及其特征描述等常规研究,而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盐城海滨湿地为重点对象,依据当代国际流行的碳循环理论,从碳源/汇功能辨析角度出发详细研究了盐城海滨湿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汇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从而为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估算提供了依据。

就研究方法而言,比如在度量江苏海岸线长度时针对量规法和网格法等传统测量方法的弊端,尝试采用了分形模拟算法,较准确地获得了江苏省海岸线的分维值及海岸线潜在利用长度等重要参数。又如江苏海岸滩涂未来50年新增淤涨和成陆速率的预测,不仅采用了多种预测方法,而且将它们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并最终给出了三种情景下可能的新增滩涂规模及可围垦面积。

钱塘江河口滩涂开发经济效益评估 篇5

关键词:滩涂开发,经济效益,基准地价,钱塘江河口

在我国的钱塘江河口,长期以来只能采用“以宽制猛、不与海争利,退守加固内堤”的防御策略[1],将堤防筑在远离主流的滩地上,依靠滩地来消耗潮能,因此河道宽度远大于正常稳定河道的宽度[2]。这为主流在两岸堤线内大幅度频繁摆动提供了空间,从而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航道不稳定,不能形成固定的航道深泓线;潮流顶冲海塘位置频率变化,使防汛抢险处于被动状态;大片滩涂被冲蚀,不能被利用;排涝闸、排污口因主槽经常远离堤岸,无法保证常年正常运行。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河口建闸”、“口门束窄与抛潜坝”、“全线缩窄”3类治理方案,并对实施这些方案的利弊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研究,最终确定了“全线缩窄,以围代坝,自上而下,逐步实施”的整治方案。经40余年的实践,使闸口至尖山长约90 km的江道堤线控制在规划线以内,达到了稳定江道、提高防洪御潮能力、改善排涝航运条件、增加土地资源、保护涌潮景观等目标,成为国内强潮河口治理成功的典范。但迄今为止,尚缺乏对上述治江成效系统、科学的总结和评估。为此,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提出了“钱塘江河口治理成效评估”的研究课题,拟从治江、经济、社会、环境、科技与管理等多方面对40余年治江的成效进行总结评估,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治理工作。

作为该项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拟对钱塘江河口滩涂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鉴于目前国内外关于滩涂经济效益评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3,4],因此该项评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钱塘江河口治江围涂及开发利用现状

1.1 治江围涂历程

1949年以来,钱塘江河口治江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60年,这一时期,是积累资料、探索时期;第二阶段为1960~1985年,该阶段在分析近10年水下地形、水文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全线缩窄江道的治理方案,至1985年,4.67万~5.33万hm2的高滩大部分已围成;第三阶段为1985至今,该阶段重点对尖山河段的治理进行研究和实践。目前河口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派沧海变桑田的情景已出现在钱塘江两岸。河口自1965年实施大规模治江缩窄以来,至2005年末已累计围涂10.13万hm2,其中澉浦以上为7.74万hm2,以下为2.39万hm2。历年分片围涂治江进展见图1。

1.2 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已围土地的85.8%得到了开发利用,农业用地(耕地、养殖、园地)占总围涂面积的50.3%;工业用地占18.0%;房地产用地占2.1%;其他利用方式占15.4%;未开发利用占14.2%。目前围垦区经济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杭州市围垦区GDP为818亿元,占杭州市的23.8%;绍兴市围垦区GDP为343亿元,占绍兴市的20.5%;嘉兴市围垦区GDP为120亿元,占嘉兴市的8.9%;宁波市的慈溪、余姚围垦区GDP为278亿元。围垦区GDP合计为1 550亿元,占4市生产总值的16.7%,占全省GDP的9.9%,可见围垦区的经济总量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6,7]。

2 基于效益费用法的土地效益评估

效益费用法主要是对围垦土地的历年产出效益和开发费用进行统计,并折现至基准年2005年,采用效益费用比作为评价指标。土地开发费用包括劳动力费用、围涂工程费用,效益产出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这里需注意的是,上述产值均是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土地等投入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效益,而所关心的是土地本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为此需将土地单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从其他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

2.1 关键技术参数的确定

a. 分阶段折现率的确定。由于评价期长达40年(1965~2005年),其间社会经济变化很大,因此折现率的确定比较复杂。特别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过渡,故分段考虑折现率更为合适。自1949年以来,大体上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950~1980年为计划经济时期,无合适的折现率。这期间生产力发展不稳定,主要是以生产农副产品为主,人民保持较低的生活标准,因此,该阶段折现率依据人民生活指数、生活费用来确定,经测算为5%;②1981~1995年为改革初期,还没有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贷款利率与经济发展、生活指数等因素为依据,折现率取为6.5%;③1996~2005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经济改革已逐渐成熟,市场经济走入正轨,取规范中的推荐值8.0%。

b. 土地弹性系数的确定。所关心的是土地单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为此,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来计算土地的贡献率(土地弹性系数),下面的土地效益均指土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效益,该生产函数表达式可写为

Q=AemtLαΚβDλ(1)

式中:Q为国民生产总值,亿元;A为效率系数;m为技术进步系数;t为时间序列;L为劳动力,万人;K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D为建设用地面积,hm2;α为劳动力弹性系数;β为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λ为土地弹性系数。上述函数中参数的确定是依据1986~200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全省GDP、从业人员数、固定资产投资、土地面积等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来求解。经计算,生产函数的拟合优度为0.997 0,各项参数的计算结果为:土地弹性λ=0.126 4;投资弹性β=0.561 6;劳动力弹性α=0.312 0。考虑国家和浙江省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控制、审批日益严格,由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空间逐渐减小,因此土地弹性系数λ最终取0.1。这里需说明的是,土地弹性系数的确定比较复杂,涉及的因素较多,各地对土地的需求程度不同,其贡献率也是不同的;此外土地弹性系数也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目前采用生产函数法来分离各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应用较多,采用文献[7]的方法来计算土地贡献率作为参考。

2.2 滩涂资源开发费用

a. 典型调查区单位面积围垦造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萧山区、绍兴县和海宁市作为围涂工程费用计算的典型区域。表1列出绍兴围涂投入的调查结果。由表1可知,1969~2005年期间,绍兴县围涂共投入劳动力1 144万人,静态投资3.40亿元。由于1985年以前投劳费用按受益范围内的农民负担,未包含在投资中,该处将这笔费用计入总投资,并将各年投资折算至2005年,得到围涂总投入费用为8.35亿元,单位面积围垦造价为12.30万元/hm2。同理可计算出萧山区单位面积围垦造价为9.27万元/hm2,海宁市为20.35万元/hm2。以3个典型区的加权平均值作为综合单位面积围垦造价,即10.54万元/hm2。

b. 钱塘江河口围垦工程费用。钱塘江河口1965~2005年期间累计围涂面积10.13万hm2。根据上述计算的综合单位面积围垦造价,可计算出钱塘江河口围垦工程总费用为106.82亿元,其中澉浦以上为81.64亿元。

2.3 土地效益计算

a. 典型围垦区历年农业和工业产值。萧山围垦区农业和工业总产值调查结果见表2和表3。将历年农业和工业产值按分阶段折现率统一折算到现状年2005年,得到农业总产值为470.27亿元、工业总产值为5 698.64亿元。

b. 典型围垦区土地效益计算。由于实际调查的数据均为农业和工业总产值,此处需将产值转化为增加值,同时按比例考虑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土地弹性系数λ=0.1,最终计算的萧山围垦区土地效益为244.46亿元。

c. 钱塘江河口围垦区土地效益计算。1965~2005年萧山区围垦滩涂面积为34 367 hm2,其土地效益为244.46亿元,单位面积土地效益为71.13万元/hm2。但萧山围垦区的围涂历史较长,比其他地区早5年左右,开发和经营管理较好,因此在推广时还需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最终其他地区的单位面积土地效益取60.46万元/hm2。按此推算,1965~2005年全河口土地效益为649.36亿元。

考虑各围垦地块开发利用时间不同,而土地效益的评价一般应按30~50年进行效益评估,为此将各年围垦地块开发利用时间均分别算足30~50年。2005年以前为实际产出效益,而2005年以后涉及增加值增长率的问题,参考浙江省最新的经济运行统计结果,确定今后农业增长率为1%,工业增长率考虑3种情况:①偏保守考虑,取0%;②保持2008年10%的经济增长速度;③考虑到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增长速度将变缓,取5%。最终的土地贡献计算结果见表4。

注:数据来源于关于发布《浙江省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最低价标准(试行)》的通知(浙土资发(2007)39号);关于调整杭州市区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的通知(杭政函[2004]129号)。

3 基于基准地价法的土地效益评估

3.1 基准地价

基准地价是以国家、省及地方颁布的土地级别及相应基准地价为依据、参照围垦区土地实际挂牌成交价格,作为土地效益计算的基准地价。然后将各县围垦区不同土地利用(农业、工业、房地产)面积与相应基准地价相乘,即可计算出钱塘江河口不同用途土地资源的价格。本次计算中不包括未开发利用的围垦地块。各县(市、区)围垦区的基准地价见表5。由于浙江省无农用地基准地价,此处农用地基准地价依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TD/T 1006—2003《农用地估价规程》来确定。

3.2 土地开发利用

各县(市、区)围垦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农业(耕地、养殖、园地)、工业、房地产、水面、其他、未开发利用等,见表6。

3.3 土地市场价格评估

土地市场价格评估只对已开发利用的农业、工业和房地产进行评估。以表5中的基准地价和表6中的土地利用构成为计算依据,计算结果为:钱塘江河口围垦区农业用地评估价为458.40亿元;工业用地评估价为528.46亿元;房地产用地评估价为234.24亿元;合计评估价为1 221.10亿元。

4 滩涂资源效益评价

a. 效益费用法。1965~2005年,土地贡献效益为649.36亿元,滩涂开发费用为106.81亿元,效益费用比为6.08。而土地效益的评价一般应按30~50年进行效益评估,由表4可知,如果维持零增长率,土地开发利用时间为30~50年,则土地贡献效益为1 041~1 481亿元,效益费用比为9.74~13.86,这是偏保守的计算结果。如果保持2008年上半年10%的经济增长速度,土地贡献效益为1 600~3 719亿元,效益费用比为14.98~34.82。如果保持5%的经济增长速度,土地贡献效益为1 237~2 084亿元,效益费用比为11.58~19.51。在今后30~50年,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5%是比较稳妥的,因此效益费用比推荐值为15。

b. 基准地价法。由上述计算可知,钱塘江河口围垦区农业用地评估价为458.40亿元;工业用地评估价为528.46亿元;房地产用地评估价为234.24亿元;合计为1 221.10亿元。滩涂资源开发投入总费用合计为106.81亿元。效益费用比为1 221.10/106.81=11.43。考虑工业、房地产用地之所以单价较高,是因为开发前还要有“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投入,如考虑此项因素则效益费用比会降低,但这是土地的再开发利用,应由开发商来考虑,作为水利部门只需考虑土地的开发成本。

5 结 语

通过采用2种土地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的计算,效益费用比在11.43~15之间。效益费用比如此大的原因之一是围垦区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南翼的中心地带,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效益费用比变幅主要是源于计算方法的差别,它们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效益费用比都远大于1,说明治江后得到的土地资源,其经济价值巨大,为新的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基地、城市化用地提供了空间,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后围垦区的土地效益将进一步增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本次评估对象仅为已开发利用的滩涂资源,而已围垦但尚未开发的仍有15%,集中在慈溪、上虞和海宁等地,这些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将很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②随着围垦区综合规划的顺利实施,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将逐步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服务业转化,经济总量必然会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钱塘江志编纂委员会.钱塘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441-442.

[2]韩曾萃,戴泽蘅,李光炳.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95-222.

[3]徐双全,夏达忠.上海市滩涂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水利经济,2007,25(3):61-64.

[4]胡海清,胡明华.基于GIS的滩涂围垦管理信息系统[J].水资源保护,2007,23(4):56-58.

[5]浙江省围垦局.浙江省滩涂围垦及低丘红壤开发治理统计年报[R].杭州:浙江省围垦局,2007:11-14.

[6]浙江省统计局.2007年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76-577.

江苏滩涂开发 篇6

1辽河口概况

辽河口地区位于辽宁省的南部, 是我国海岸线的最北端, 面临渤海, 东经121°33'~122°36', 北纬40°26'~41°27'之间, 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比内陆地区的人口密度小, 特别是在湿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人口密度非常小。

2辽河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辽河口海岸线绵长, 从岸线至-5m等深线面积约为2 224.97km2。浅海及滩涂是多种经济鱼、虾、贝、蟹等产卵索饵的优良场所, 辽东湾是著名的渔场之一, 基础生产力较高, 2010年水产滩涂养殖面积约1 625km2;近年来, 一些经济产业区等均已初具规模, 并在沿海河口区建成了滨海公路, 为河口地区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辽河油田为我国第3大油田, 除了陆上油田外, 其滩海部分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河口春旱秋晴, 四季多风, 蒸发快、湿度少, 滩涂平坦开阔, 坡度小, 土质条件较好, 渗透率低, 海水盐度较高, 约31‰, 晒盐条件十分优越, 非常适于盐业生产, 还可从中提取氯化镁、无水芒硝等海盐化工产品。沿海浅滩有两大盐场:营口盐场和锦州盐场, 2000年时盐田面积280km2、产海盐70万t。近年来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加之各市开发区占地等原因, 现在两大盐场已经逐渐萎缩, 被水产养殖及工业园区取代了;辽河口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573km2的世界级苇田和保存完好的最大芦苇沼泽地、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朝时期遗留的历史文物——西炮台等。辽河口滩涂多年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沿海地区经济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3辽河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分析

辽河口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国家级战略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规划范围内, 资源丰富, 经济发达, 在东北地区、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辽河口土地资源丰富, 适合农业、工业等不同需求的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丰富, 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5.73万公顷的苇田, 栖息着397种野生动物, 其中有240种鸟类;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等战略资源丰富, 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9.8亿吨, 天然气储量1618亿吨, 初步探明盐卤水16亿m3, 可为有盐化工业和盐水养殖提供充足的原料;交通发达, 区域内滨海大道横穿境内, 京沈高速公路横亘东西。海河交汇, 水路相连, 有盘锦港、营口港。航空港有沈阳桃仙机场国际机场、锦州机场、营口机场。铁路有沈山铁路穿越境内。综上, 辽河口具备了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

辽河口地区滩涂资源非常丰富, 据估算从岸线~-5m等深线总面积为2 224.97km2, 其中岸线~0m区域滩涂面积为889.13km2, 0m~-2m区域滩涂面积为528.88km2, -2m~-5m区域滩涂面积为806.96km2, 从目前开发利用面积情况来看, 还不到总面积的10%, 因此辽河口具有非常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4辽河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统一规划与综合协调管理

河口海岸线长, 资源类型多, 涉及水利、水产、海运、油田、盐业、农业等部门, 各行业按本行业要求编制行业规划, 缺乏综合协调。虽然辽宁省曾编制《辽宁省沿海滩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海上辽宁建设规划》和《辽河口综合整治规划 (要点) 报告》, 但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 各行业部门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 进行开发建设, 资金不能集中使用, 资源分散开发, 尤其是前几年对虾养殖经济效益好时, 集体个人一起上, 乱围乱垦, 有的侵占河口行洪通道, 有的甚至引起土地纠纷, 缺乏综合协调管理, 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及环境恶化。

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辽宁省没有有关滩涂管理的地方法规。上海市和浙江省等沿海省、市均由当地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滩涂管理条理》或《滩涂围垦管理条理》。条理中明确规定:滩涂属国家所有,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非法占用滩涂;开发利用滩涂应当根据本地城乡建设需要, 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有偿使用的原则;并规定水利厅 (局) 是开发利用滩涂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开发利用滩涂, 实行许可证制度。

与其他河口相比, 辽河口地区开发起步较晚。近几年来, 石油、农业、芦苇、水产等部门争相开发近海滩涂。另外锦州、盘锦两市为开发大凌河口的滩涂资源, 已发生争议。区内还有国家一级鸟类自然保护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治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

因此, 为加强辽河口的滩涂管理工作, 应尽早制定《辽宁省滩涂开发管理条例》, 使全省滩涂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走向健康繁荣的法制轨道。

4.2 法律法规仍需完善

目前我国涉及滩涂的法律法规种类很多, 包括国土、海洋、水利、交通、农业、环保等方面, 这些法律对滩涂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 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主体的职责主体范围以及对客体范围的界定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协调。[1]相关部门在管理过程中, 没有滩涂开发利用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 造成管理混乱, 开发利用无序和冗余, 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4.3 河口滩涂开发对生态环境、防洪有影响

河口地区石油开采、苇场和水产业等开发活动已影响生态环境。苇田灌溉、全部收割和春季烧荒等影响了鸟类的栖息和繁衍。在保护区范围内修筑的虾池、鱼池、河蟹孵化厂等水产养殖业, 严重影响了野生鸟类栖息地的完整性, 且人类活动较多, 乱捕乱捞现象严重,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影响鸟类的栖息与繁衍。农业开发及道路建设造成湿地的岛屿化严重, 湿地整体景观呈现破碎化趋势, 如已完成的大洼小三角洲 围海造田项目, 占用保护区核心区滩涂, 水稻种植严重侵占了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围海造田工程的大坝改变了沿岸滩涂湿地的水文条件, 引起滩海小区干枯, 造成黑嘴鸥栖息地和繁殖地的实际丢失。辽河油田在保护区开采油井、筑路, 车辆活动频繁, 噪音污染等直接影响到保护区内鸟类的生息繁衍, 经油田污染的辽河水在保护区流入渤海, 其水质污染影响了渔业产量, 引起鸟类食物丰富度降低和质量下降。对浅海和滩涂, 环境监测力度不够 (如发生赤潮和赤潮预测预报等) 。

大辽河、双台子河河口两岸围筑了大片虾池、鱼塘、盐田和苇田, 挤占了洪水入海出路。沿海岸带滩涂的不断围垦向海争地的结果加快了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速度。辽河油田是我国的第3大油田,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地区经济发展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油田的开发除了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外, 沿海岸及滩涂上油田路的修建引起了泥沙淤积, 特别是垂直伸向浅海的路堤, 截断了沿岸潮流, 改变了水流和泥沙的运动方向, 路堤两边产生淤积, 特别是背着潮流的一面, 淤积更为严重。

4.4 现有工程标准低, 内部工程配套不全

河口虽已围垦大量滩涂, 收到了一定的效益, 但现有挡潮堤的标准较低, 一般只能防御5~10年一遇左右的风暴潮, 遇较大风暴潮时, 就溃堤造成较大灾害。另外围堤内的配套工程也不齐全, 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4.5 开发利用科技含量不足

目前辽河口滩涂开发过程中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及成果并不多, 缺乏从事滩涂开发利用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 无论从管理者还是生产者来看, 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或者掌握相应科学的开发利用方法, 缺乏将先进的理论和方式引入的机制。

4.6 资金紧缺、无固定资金渠道

辽宁省水利部门没有固定的滩涂开发资金来源, 因此无能力对现有防潮堤进行维修加固和提高标准, 在滩涂开发利用上, 也缺乏主动权, 过去即使投入部分资金, 也是无偿投入, 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回收资金用来实行滚动开发。

5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统一管理, 明确主管部门职责

建议由省政府牵头, 成立由水利、水产、海洋、环保及土地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管理机构, 从大的层面上首先进行河海划界, 明确陆地和海洋的开发及管理范围;其次在陆地滩涂开发使用和管理上要明确各部门的指责;最后形成不重、不漏的综合管理体系, 具有对各河口及海岸滩涂陆地部分的规划管理、水行政综合执法等相关职能, 可以对整个河口地区的滩涂开发、水产、湿地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等进行统一管理, 合理利用河口地区的土地资源、滩涂资源、水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

5.2 完善法律法规, 使滩涂管理有法可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按照新形势制定《辽宁省滩涂开发管理条理》, 使全省滩涂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走向健康繁荣的法制轨道。通过立法, 以保证滩涂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5.3 滩涂开发与保护并重, 实现滩涂可持续发展

滩涂资源的开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其中以对生态和防洪的影响较为严重。建议在生态较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 尤其是生态保护区内, 限制或者禁止任何对生态造成影响的开发利用活动。对影响防洪、防潮安全的开发利用项目, 应根据防洪、防潮安全的要求,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行处理。以上开发利用项目已经造成不利影响的, 应恢复原状, 不能恢复原状的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 实现滩涂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5.4 提高现有工程标准, 完善工程配套

在经过缜密调查、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的前提下, 应提高现有标准较低工程的防潮标准, 完善配套工程相关设施, 必要时可适当新建相应工程, 以保证河口地区的防潮安全。

5.5 科技兴海, 建立有力的科技保障体系

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化的人才和团队, 今后应大力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引进及相关机构的建设, 可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 逐步完善科技人才和机构缺乏的状况。积极开发、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如:新的养殖技术, 新的养殖品种, 以及精深加工、贮藏等先进的实用技术, 并积极推广。对已成功的技术成果加快转化推广。通过科技兴海, 提高滩涂开发的科技含量, 建立有力的科技保障体系。

5.6 广开筹资渠道, 建设多渠道的投资体系

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筛选出一批重点项目, 划定区域、对外招商、吸引域外资金、加速滩涂开发利用。以投资主体社会化为原则, 鼓励社会各界、个人投资, 广开融资渠道。采取灵活优惠的政策, 吸引城乡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个人投资于滩涂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

6结语

辽河口地区的盘锦、营口和锦州3市均位于沿海经济带区域, 目前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辽河口地区近几年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 结合城市开发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需求, 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 辽河口海岸滩涂开发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 在保障防洪 (潮) 安全和基本不影响生态环境情况下, 在控制开发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域进行适度开发, 同时以强化河口利用和管理为目的, 合理利用和管理滩涂。

总之,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调整产业结构, 对河口地区乃至辽宁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十分显著, 对促进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滩涂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但可以缓解土地资源匮乏的矛盾, 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在调查辽河口海岸滩涂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 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为辽河口海岸滩涂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辽河口,滩涂,开发

参考文献

江苏滩涂开发 篇7

关键词:生态足迹,黄海海涂,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组合

生态旅游,指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永续的旅游[1]。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游学界、生态学界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旅游地社区参与以及生态旅游区环境与特色文化保护等方面。我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目前国内主要研究生态旅游分类与区划、生态旅游利弊分析、生态旅游目的地选择和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经营管理、经济价值评估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2]。

江苏省苏东地区(行政意义上的江苏东部地区,即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濒临黄海,拥有666km的淤积型海岸。海涂面积达到76.24hm2,其中已围滩地23.35hm2,仍有2/3以上的海涂等待开发[3]。黄海海涂生态环境优良,生物资源丰富,是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理想空间。江苏省已经把苏东各市规划为生态旅游区[4]。山海风光、江海风光、沿海滩涂和自然保护区是发展海洋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依托。但是海涂资源的一般美感质量评价和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不高。粉砂淤泥质的海岸不适宜沙滩、海水浴等短缺旅游产品开发,投入门槛较高。目前对该地区生态旅游整体开发程度较低,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连云港海洋旅游发展较为充分,南通、盐城海洋生态旅游刚刚起步。这与海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通、盐城的格局不相称。再者,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正面临资源和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产业特征由“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转变,投资门槛和市场风险也同步提高[5]。这就要求江苏海洋旅游开发不仅要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发展休闲度假产品,拓展发展空间,寻求降低旅游投入和风险的新开发模式。

目前该区域海涂资源利用倍受学术界关注,不少学者提出了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的思路[6,7,8,9]。但是结合我国区域旅游开发面临的产品结构性矛盾和海涂资源品质开发新产品和探索新模式的研究较少,甚至对旅游资源海涂的适宜性评价也不全面。笔者拟选择海涂旅游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理论探讨海洋旅游发展、海涂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和谐的新思路。

1 海涂资源的RMP分析

1.1 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海涂属于“资源产品提升型”旅游资源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三种类型。但从资源再加工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主要有两种[5]:一种是先天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品位较高,如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北京故宫、长城等,称之为“资源产品共生型”;一种是人类耗费较多人力、物力创造的旅游吸引物,如主题公园、人工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人工沙滩等,由资源转化到旅游产品需要大量投资,称之为“资源产品提升型”。黄海海涂是淤泥质的,美感上与技术性上都不适宜沙滩、海水浴等短缺旅游产品开发。潮上带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是仅限于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等活动,游客体验型和参与性较差。因此海涂资源向旅游产品尤其是休闲度假产品转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相关技术支持,以开发人工沙滩、人工海等旅游设施。因此海涂资源属于“资源产品提升型”。

1.2 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长三角旅游需求结构分析

与苏东区域一衣带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市民的出游能力和出游率极高,其中中短途周末观光、休闲度假需求日益高涨。受其影响上海等大城市周围形成了环城游憩带[10]。目前,时间分布相对集中的大量游客使得江南城市周边旅游景点旅游环境容量严重超载,不堪重负[11]。再者,江南城镇秉承苏南模式,选择工业化道路,使其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虽然仍沿为旅游目的地,但是无论是需求者还是供给者都需要替代品。江南游客到苏东沿海地区休闲度假是中小尺度的旅游者行为。随着苏中经济实力的增长,当地游客对体验性、参与性较强的休闲度假也有相当的需求。苏东地区规划开发海洋生态旅游,可以满足江南发达地区和未来当地游客中短途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也有利于改善苏东地区以文化产品为主的单一供给结构。

1.3 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深度开发和产品创新相结合

目前苏东旅游产品结构中,文化产品占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博物馆事业和军事遗址的开发,地域文化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苏东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地,以两淮盐场著称于世。随着海陆变迁,盐田东移,在南通、盐城形成了许多盐业古镇和繁荣的盐文化。近代史上,张謇先生的工商实业、农垦运动和新四军的光辉足迹又为该区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上述文化旅游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另外,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存在误区,购物旅游被排斥在旅游规划之外。如皋黄酒、白蒲黄酒、白蒲茶干、西亭脆饼等地理标志产品或地方特产有待于开发。未来江海文化资源需要深度挖掘,寻找文化载体,塑造江海文化旅游形象。

文化产品浅层次开发和主导地位制约了苏东海洋旅游的快速发展。在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深度开发的基础上,南通、盐城两市必须重点开发供给森林、草原、农业观光、海滨度假等长三角地区短缺的中短途休闲度假产品,形成海洋生态之旅和江海文化之旅为主的产品结构。

再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也直接关乎旅游产品开发与空间布局。苏东沿海城市旅游形象塑造滞后同样阻碍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上海都市圈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和旅游城市,滨江临海的南通要进一步开发、整合江海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打造“江海都会”品牌形象。盐城作为江苏海上苏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利用滩涂湿地资源,依托自然保护区树立“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和“东方盐都”的品牌形象。

通过RMP流程分析可见,苏东发展海洋生态旅游适应了区域旅游结构性调整的趋势,也满足了长三角游客对中短途休闲度假产品的需求,但面临着挑战。海涂是资源产品提升型资源,需要巨额的整治开发资金。因此,江苏海洋旅游发展的关键是找到节约土地和发展空间、降低开发门槛和市场风险的开发模式。

2 苏东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途径

2.1 苏东区域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现状

盐城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目前盐城丹顶鹤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光旅游已经发展起来,但是仅限于旅游观光。按照盐城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未来将在沿海滩涂地区开发大丰港生态旅游度假区、射阳河口游览区、滨海海堤风光游览区、东沙·蒋家沙游览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灌河口游览区,形成沿海滩涂自然风光带,提供生物栖息地观光、湿地旅游、森林旅游、海域观光游憩、盐业观光等旅游产品[12]。盐城海洋生态旅游开发还没有实现海涂珍禽、动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而且旅游产品单一,以旅游观光为主,体验型、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较少。南通市沿海滩涂旅游开发还处在县级别开发阶段,规模较小,发展滞后。自北而南主要开发了如东海堤观光带、南通吕四渔港风情区、启东圆陀角海滨旅游区。

针对上述发展现状,为避免南通、盐城两市在旅游开发中的恶性竞争及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作为苏东海洋旅游开发两大实体应该协调规划,正确处理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问题。为弥补盐城观光产品居多的不足,南通应重点开发森林、草原、海水、沙滩休闲度假等体验性较高旅游产品。

2.2 苏东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新思路

生态足迹理论是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 Rees和Wacknagel提出并完善的,可以定量研究测定某一区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状态,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定量诊断。该理论也可以指导自然资本的有效利用,实现农产品结构优化。依据产值足迹越小则农产品单位产值所占据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越小,其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越高的原理,笔者认为生态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立体布局、组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可以破解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困境。

2.2.1 基于生态足迹的产业组合效应分析

生态足迹理论是指导区域自然资本有效利用的理想模型。通过计算各种农产品单位产值所占用的真实的生物生产面积(产值足迹)建立农产品结构优化模型[13]:

efvi=efi/vi

公式中:i为农产品类型;efvi为i种农产品的产值足迹;efi为i种农产品的生态足迹;vi为i种农产品的产值。

由上式可见,产值越高,生物生产性面积即生态足迹越小,其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越高。这启示海涂资源开发中可以通过产业组合开发、立体布局增加产值,减少生态足迹,从而提高该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和旅游开发投资高、风险高的特点,避免单一的旅游开发思路,采用“多业并举、收益多元”的产业组合开发模式是区域旅游开发的理性抉择。

2.2.2 苏东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组合开发模型

如图2所示,旅游开发区域的海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设计为盐田、人工养殖水面、林地、草原和农田,产生的物质产品有盐、水产品、木材、农产品、挽回的灾害损失;经过景观设计,同时获取精神产品有盐田旅游、人工海滨度假、森林休闲旅游、草原休闲度假和农业观光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收益超出了单一产业开发的收益,而且降低旅游业淡季的维持成本。例如海水浴场与人工养殖水面两位一体,可以增加钓鱼、潜水戏鱼等旅游项目,实现土地资源节约、投资与收益多元。另外旅游业与农业的组合开发,也可以拓展加工产业链。例如,草原畜牧业和草原旅游业组合开发,牛奶、肉制品等畜产品加工业会应运而生。

但是盐田、养殖水面、林地、草原和农田景观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需要景区规划和景观设计,增加美感和参与性。整体规划必须按照景观生态学的葩嵌-廊道-基质框架对海滨浴场、草原、森林、道路等进行总体布局,使其宏观布局相得益彰。在景观设计与规划上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景观设计。

盐田旅游景观设计要改造原有盐田,优化生产环境,让游客参观盐田生产过程或安排晒盐体验等项目,增加游客旅游乐趣。人工海设计一方面开发大型人工海水浴场,设计海水浴、日光浴、游艇、沙滩排球、垂钓、潜水戏鱼等体验性项目,同时开发采蛤、集贝、摄影或绘画写生等参与型项目以招徕游客;另一方面,在旅游淡季,可进行水产品的人工养殖、加工。

草原旅游景观设计要重点突出人工草原风光,开发骑马、滑草、高尔夫等户外运动项目。林地景观需要建立面积较大的绿色保护圈,突出其静谧的环境和神秘性。农家乐旅游要融入地方民俗和历史文化,吸引当地居民参加,开发参与性与体验性俱佳的瓜果采摘等旅游项目。

(2)景区基础设施布局。

苏东沿海地区相对落后,度假饭店等旅游接待设施需要规划重建。高等级酒店尽量布局在县级城市。借鉴国外经验,景区要布置相对简易、舒适、经济实用的度假住宿设施,而且一定要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例如在草原景区可以布置蒙古包式的房舍,以利于淡季搬迁和生产活动。卫生条件要高标准建设。再者,景区内可建设绿色饭店,供应区域内生产、加工的绿色食品。在景区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要提高直通景区景点的公路等级。同时,在景区内布局具有地方特色的交通设施,增加马车、游船、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

3 结论与讨论

上一篇:抽水试验下一篇:直流电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