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保护

2024-10-08

滩涂保护(共9篇)

滩涂保护 篇1

摘要: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 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成为沿海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文拟从前期各地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 从东台市实践为视角, 对沿海滩涂的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探讨, 以期促进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滩资源。

关键词:沿海,滩涂,开发现状,保护对策

在我国荒山地、荒坡地、荒草地、荒碱地和荒沙丘六大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 滩涂资源经济价值最合理、投资最可行, 开发潜力巨大[1]。但滩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 复杂性较高, 尤其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 仍存在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博弈的态势。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 在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是必要的。

1 各地滩涂的开发现状

1.1 滩涂开发成果

截至2002年, 浙江省舟山市围垦造田327处, 围垦面积12 332.8 hm2, 使64个小岛 (礁) 与大岛相连, 扩大了海岛陆域面积[2]。1949—2001年, 上海市共圈围滩涂8.73万hm2, 使上海市陆域面积扩大了14%[3]。截至2003年, 厦门市围垦滩涂21处, 围垦面积达5 900 hm2[4]。1951—2008年江苏省累计匡围滩涂207个垦区, 总面积达27.50万hm2, 增加耕地5.70万hm2。截至2005年底, 东台市共围垦滩涂1.37万hm2, 形成耕地1.00万hm2, 水产养殖0.30万hm2。2011年12月, 迄今为止国家海洋局批准的一次性用海面积全国最大的匡围项目, 也是全省第一个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的滩涂项目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这标志着“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工程全面启动, 东台市历史性地走在了江苏沿海发展的前沿。按照江苏省总体规划, 到2020年全省计划围垦18.00万hm2, 其中东台市占6.67万hm2。东台市将对这些滩涂实行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港口建设, 培植特色产业, 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为实现“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提供强劲支撑。

1.2 滩涂开发存在的问题

各地滩涂开发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多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 利用方向单一;缺乏总体规划, 管理不够规范;政府投入资金匮乏, 民间资本引进力度不强;重开发轻环境保护现象仍然存在。当前, 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是全省最多的, 但滩涂开发的层次、速度和滩涂经济增长较为滞后, 与南通市以及友邻县 (市) 比, 还有很大差距, 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凹槽”[5]。

2 滩涂开发与保护对策

2.1 以设置专门机构为特色, 开发与科研同步

滩涂的开发需要结合各自特点走差别化发展之路, 其保护也更应遵循地域属性,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此, 东台市滩涂设立专门科研机构, 将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市滩涂研究院设立于此, 走开发与科研同步之路。针对东台市滩涂的特点重点开展滩涂围垦工程、新垦滩涂快速治理与培育、滩涂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引进, 促进滩涂的科学开发利用, 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2.2 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 开发与保护同步

大力倡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 提高效率, 鼓励将政府的公益目标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 对那些不符合滩涂环境保护定位要求的经营业务, 逐步引导, 使其规范;对高污染、高耗能或未通过环评检测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积极引进低消耗、高产能、绿色环保型项目, 走政府扶持、企业进入、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公平竞争的“以滩养滩, 以滩治滩”良性发展模式,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2.3 以高起点规划为基础, 保护与发展同步

根据区域滩涂资源及环境现状, 并结合区位特点, 借鉴其他地方成功案例, 积极与水务、农业、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协作, 高起点编制符合区域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需要的长中短期规划, 规划要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此为基础, 进行高起点发展。如东台市正大力开展以“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为目标, 开展“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港口建设, 培植特色产业, 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2.4 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保障, 保护环境促发展

随着各地滩涂开发力度的加大, 局部地区污染物的量难免出现增加, 污染物的种类和成分将变得复杂。因此, 必须建立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人员能力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 确保环境安全, 在环境保护中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何书金, 王仰麟, 罗明, 等.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晓武.浅谈舟山市滩涂资源开发与海岛经济发展[J].水利经济, 2003, 21 (4) :12-13.

[3]苏德源.上海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及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 2003 (3) :18-19.

[4]陈继新.厦门西海域岸线和滩涂存在问题及整治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 2003 (11) :24-26.

[5]陈宏观, 杨晓君, 杨浩波, 等.东台市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 (5) :1101-1104.

滩涂保护 篇2

文号:发文单位:

颁布日期:1988-10-13执行日期:1988-10-1

38月14日,国务委员宋健同志对出让土地使用权时要保留海滩、滩涂所有权问题做了重要批示。指出:“一切海滩、滩涂、港口都不应卖给外国人或分给私人,只能出租使用权。这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集资至为重要。现在有些县、市(如兴城)把海滩都分给农民,这种做法对实现沿海发展战略极为不利。相反,凡是过去未明确产权的地方,都应尽量由地方政府管起来。以此来发展地产业,为发展工业积累资金”。宋健同志的批示很重要。滩涂是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卖掉一块海滩,就将丧失从这里出海的权利,这是涉及国家主权的根本问题。因此,海滩、滩涂等不仅不能卖给外国人,国有滩涂也不能划归个人和集体所有,必须为国家所有。为贯彻宋健同志的批示,加强滩涂资源管理,各地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滩涂资源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部分以外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对滩涂资源权属不明确的地方,土地管理部门要会同海洋管理部门认真调查,加强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破坏、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二、根据中发〔1986〕7号文件精神,各地要对现有滩涂资源及使用情况认真进行一次清查。凡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滩涂,只要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要按规定,依法做好申报工作,登记发证,确认其使用权。对违法占用国有滩涂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地方实施办法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该罚款的罚款,该退还的退还。对非法占用单位的主管人员,要给予行政处分。

三、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滩涂资源,提高其整体效益,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海洋管理部门要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海岸带普查基础上,进行滩涂资源分等定级和海岸带功能区的划分,搞好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以保证土地、养殖、交通、能源、工业、矿产、旅游和自然保护区等开发与管理的需要。今后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使用海岸线,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和规划,统筹兼顾,综合论证,报经政府依法批准后,才能进行开发利用。

四、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滩涂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导,土地、海洋等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做好滩涂资源的管理工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滩涂保护 篇3

关键词:沿海滩涂,围垦工程,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

江苏沿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是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在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中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是,与全国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沿海经济带的“低洼区”,长三角的“后荒原”。为促进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9年国务院国函[2009]83号“国务院关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批复”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江苏沿海滩涂面积广阔,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居全国首位。加快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已成为一项国家重大土地储备战略。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滩涂围垦18万hm2垦区,远期可形成46.67万hm2”[1]的建设任务已成为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对缓解江苏人多地少的矛盾、补充耕地资源不足、拓展长三角产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1项目研究意义

围绕江苏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中的工程技术、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在围垦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体运用于条子泥垦区,通过对滩涂围垦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示范效应,延伸产业链,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指导条子泥围垦的实施。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延伸、耦合与配套,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将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进入市场,转变为物质财富的创造,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能够为整个江苏沿海及全国其他地区的滩涂围垦工程建设、运行提供技术应用和经验借鉴。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因素的综合技术体系。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关于沿海滩涂、岸线等资源开发利用的设想、规划和实际工程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比比皆是。如阿联酋迪拜通过围海填海的方式进行了“朱美拉棕榈岛”以及以世界地图为原型的世界岛的建设;荷兰则根据西南部海域岛屿分布的特点,以海堤连接若干岛屿,把莱茵河、马斯河、须耳德河封闭形成淡水湖的三角洲工程;日本大阪港内通过大规模填造人工岛建设了关西海上国际机场。这些都成功实现了人类向海洋谋发展、索土地的理想和目标。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尤其是沿海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沿海地区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必将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际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对沿海资源大规模的盲目无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人类生存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等造成破坏的实例亦很多。如日本长崎的谏早湾围海造田工程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湿地环境,还对临近海域的渔业、海产养殖及水质净化循环等自然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荷兰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工程虽然给荷兰增添了大量的土地,但也产生了圩田盐化、海岸侵蚀、物种减少等众多后遗症,迫使荷兰政府痛下决心恢复湿地,努力探索与水共存的新路;韩国西部海岸的新万金计划围海造陆工程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改变,甚至工程曾一度停工。这些都为江苏沿海滩涂围垦与保护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一个围海大国,有悠久的围海造地和滨海水利建设的历史。千百年来,我国的围海、退海之地约达10多万km2,约为荷兰国土(41 574 km2)的3倍[2]。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建设的需要,加大了围海的力度。长江以北有些海岸多年没有堤防,修起了海堤,不仅防止了风暴增水所引起的海水漫溢,而且在系统海堤之外,还有散塘围垦。长江以南,则有多种形式围海:既有渐进式围海,也有堵坝式围海;既有高滩围垦,也有中低滩围海;有围堰促淤,也有围堰填海,技术不断发展,使围海工程取得显著成绩。在近50年的时间里,全国围海面积达到11 000~12 000 km2 [2]。成绩之著者,如浙江全省围出了1 650 km2的土地,相当于荷兰20世纪以来围海造地的总和[2,3];上海市围出了730 km2的土地,相当于日本二战后全国围垦的总和[2,4];珠江口仅珠海一市就新围出了270 km2的土地,接近于英国瓦希湾千百年围垦面积总和[2,5];江苏更是围出2 270 km2的土地。这些新围的土地提供了约2 000万人的生存空间[2,6]。

2000年以来,随着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沿海开发规划的公布实行,沿海地区逐渐加大了开发的力度,一批具有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围填海项目陆续实施,由此形成沿海围填海开发利用的热潮。通过围海造地,缓解了土地资源匮乏的困扰,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工程位于长江口南支北港长兴岛北侧和西侧的中央沙、青草沙以及北小泓、东北小泓等水域范围,通过建设标高8.5m、总长43 km的大堤,圈围6 000 hm2的水面,形成我国目前最大的江心水库,从江心筑水库的设想提出到列入规划,青草沙水域的实测观察和基础性研究进行了10多年,综合进行了项目选址、工程材料与工艺、施工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程风险评估等多个专题研究[7];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围填海工程,2003—2007年间,曹妃甸从原面积400 hm2的孤岛变成了面积达0.8万hm2、陆岛相连的陆地,规划最终围海造地3.1万hm2[8];浙江温州半岛工程是连岛兴港、围涂造地、拓展城市空间的综合性开发工程,被列为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该工程主要依托瓯江口外温州湾得天独厚的密布沙滩和林立岛屿的自然优势而规划建设,涵盖水利、道路、港口等建设项目,主要有浅滩工程、洞头五岛连桥工程、灵昆大桥等,其中浅滩工程是整个半岛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就是在灵昆岛东侧到洞头霓屿岛西侧的滩涂上,建南北两条围涂大堤(北堤长14.5 km,南堤长约23 km),把灵昆岛与霓屿岛连成一片,两岛之间可围涂造地0.88万hm2,形成的土地将作为温州城市发展建设用地、临港型工业开发用地和耕地后备资源[9,9,10]。

目前,与沿海滩涂围垦工程相关的部分科研单位与高等学校参与了我国大部分已建、在建和拟建的沿海围垦工程的研究。条子泥围垦面积约为2.67万hm2,拟分3期实施,每期匡围面积约0.67万hm2左右,单次围垦面积之大在国内外尚属首例。条子泥匡围工程,与其他围海工程相比滩涂资源丰富,但匡围工程涉及的海域条件、工程技术、水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比较突出。①辐射沙脊群动力地貌复杂,潮水沟、潮汐水道冲淤演变剧烈,沙洲稳定性时空不均匀;②条子泥沙洲面积较大,内部地形调整频繁,水动力条件复杂,不同于曹妃甸及长江口等区域的近岸沙洲或岸外潮流沙脊,江苏泥沙丰富,但缺少石材,设计及施工难度更大;③工程区不在大江大河尾闾,客水资源短缺;④工程区接近东海、黄海渔业资源的发祥地。因此,必将面临较多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面对我国人口、资源之间严峻的形势,如何扩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浅海滩涂是我国有效的潜在土地资源,只要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仍然有着拓展生存空间的巨大潜力。

3研究目标

为了大力推进沿海开发,加速海洋、滩涂资源开发进程,“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总体研究目标是:集聚国内外的科技力量,构建战略科技平台,针对江苏大规模围垦的近岸环境和规划要素、围垦工程关键技术、水资源保障及其相应的环境保护及生态重构问题,进行重点攻关,为近期大规模围垦以及中长期的滩涂开发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具体目标包括:揭示江苏近岸海域水动力过程、围垦与近海水动力环境相互影响机理、江苏沿海及辐射沙脊群泥沙输运和大规模围垦后岸滩演变之间的响应规律及其对港口资源的影响,优化围垦总体布局;提出基于环境保护的大规模围垦中的规划设计、施工、新材料、新工艺、安全监控与评估关键技术及相关标准;建立多水源供水工程系统,实现多水源、多用户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联合调控,构建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构建沿海生态型围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围垦区生态重构的关键技术;为我国滩涂围垦利用提供示范,全面提升我国大规模滩涂围垦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4研究内容

基于江苏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及保护需求分析,拟分4个课题20个专题进行研究:围垦海洋水动力基础数据收集、监测与围垦布局方面的课题1个,围垦工程关键技术方面的课题1个,围垦工程保障与保护方面的课题2个。具体如下:

4.1江苏海岸动力特征及沿海围垦布局关键技术

围绕江苏海岸动力环境特征及沿海围垦布局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江苏沿海围垦工程与近岸海域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港口发展潜力的相互作用影响、江苏近岸海域水动力过程与围垦工程的响应、泥沙分布及输运、江苏沿海大范围波浪场分布特征、淤泥质潮滩及近岸沙洲稳定性、辐射沙脊群围垦布局、新型沿海围垦环境变化监测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设置如下5个专题:

a. 江苏近岸海域水动力特征及其对围垦工程的响应;

b. 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泥沙过程及输运模拟;

c. 江苏粉砂淤泥质潮滩及近岸沙洲的稳定性判别;

d. 辐射沙脊群围垦总体布局优化;

e. 辐射沙脊群围垦海域海天一体化观测系统。

4.2沿海大规模围垦工程关键技术

围绕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江苏沿海大规模围垦设计、施工、材料、工艺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江苏沿海水动力条件复杂,研究围垦堤防设防标准与设计方法;针对海上施工恶劣条件,研究围垦堤防高效施工技术;针对“有泥无石” 研发“以土代石”等围垦筑堤新材料与新工艺;针对垦区淡水资源匮乏及将蓄淡与引排工程作为取土料场和生态用地,研究蓄淡与引排工程技术;研究围垦堤防工程安全监控与风险评估。设置如下5个专题:

a. 新型围垦堤防设防标准与设计方法研究;

b. 围垦堤防施工技术研究;

c. 围垦筑堤新材料与新工艺研发与应用;

d. 蓄淡与引排工程关键技术;

e. 围垦堤防工程安全监控与风险评估。

4.3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保障关键技术

围绕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保障问题,开展沿海围垦区感潮河流生态需水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沿海围垦区蓄淡工程优化布局、沿海围垦区特殊水资源开发利用、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等研究,并开发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设置如下5个专题:

a. 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

b. 沿海围垦区蓄淡工程优化布局;

c. 沿海围垦区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

d. 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

e. 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4沿海围垦生态保护技术研究及示范

围绕江苏沿海滩涂围垦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开展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域的生态特征分析及关键环境要素研究、围垦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效应研究、生态型围垦评价方法研究与污染防控技术研究、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生态重构关键技术研究、江苏沿海围垦区生态环境监控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设置如下5个专题:

a.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域的生态特征分析及关键环境要素研究;

b. 围垦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效应研究;

c. 生态型围垦评价方法研究与污染防控;

d.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生态重构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e. 江苏沿海围垦区生态环境监控与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

5技术路线

在基础资料收集、现场监测、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围绕江苏沿海围垦及保护,开展江苏海岸动力特征及沿海围垦布局、江苏沿海围垦工程、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保障、江苏沿海围垦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研究,并集成上述成果,在条子泥围垦工程中示范应用。

a. 通过建立宽阔海域及复杂地形地貌条件下的二维和局部三维水沙输运数学模型,综合大范围水文泥沙监测、水沙输运数值模拟、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技术以及多年地形测量资料、遥感资料等,构建围垦区海天一体化动态观测体系。开展近岸海域水动力特征及其对围垦工程的响应、沿海辐射沙脊群泥沙过程及输运模拟、粉砂淤泥质潮滩及近岸沙洲的稳定性判别、辐射沙脊群围垦总体布局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b. 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围垦堤防设计方法与标准,解决低滩围垦中快速施工、裸坝稳定、堵口合龙等关键技术问题,并研发围垦筑堤及防护新材料与新工艺;提出与围垦工程相适应的蓄淡与引排工程规划与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围垦堤防工程安全监控、质量检测与风险评估方法。

c. 针对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求,以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为主要手段,开展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结合围垦区(包括人工岛)淡水资源的分布与关联,研究蓄淡工程的类型、规模和布局,确定蓄淡工程规模和优化组合方案;开发微咸水淡化、雨水集蓄与综合利用中的设备、材料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多水源、多用户联合调控与分配技术,研究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条子泥围垦区为典型区域,开发水资源动态分析评价、预测预警和分配等水资源管理高级应用系统。

d. 针对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域独特的生态系统,开展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野外监测与采样工作,掌握滩涂围垦区域的水文、水质、气候、土壤、植物等状况;遴选能够反映垦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关键环境要素;研究围垦工程对沿海滩涂生境条件变化,剖析滩地植被种类、群落的时空变化,评估围垦施工方式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发展生态型围垦的概念,完善生态型围垦的内涵,构筑生态型围垦的理论框架模型;应用生态型围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滩涂围垦典型工程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集成研究沿海滩涂围垦生态重构的方法,提出垦区内人工湿地重构的关键技术;进行滩涂围垦区生态构建关键技术应用示范;提出江苏沿海围垦区生态环境的具体管理方法,构建滩涂围垦区的监控、管理一体化的有效模式。

项目总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6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在条子泥2.67万hm2围垦区内建立匡围工程前后动力地貌变化响应观测技术、海堤工程代石新材料、特殊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滩涂围垦区生态重构技术的应用示范基地,保障江苏第一围工程建设安全、生态环境友好,并为中期18万hm2、远期46.67万hm2更大规模围垦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项目中研制的新材料、新工艺等逐步产业化,推动海洋与海岸工程技术领域、围垦工程的设计施工、新材料研发、工程安全评估领域、水文水资源领域以及生态环保领域的交叉融合和技术进步;培养一支学科交叉、梯队合理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保障围垦工程安全与生态环境友好,落实国家土地储备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预期成果如下:

a. 构建江苏沿海围垦工程与近岸海域水动力环境及港口发展潜力的相互作用模型;建立近岸潮滩与辐射沙脊群的稳定性指标体系;建立海天一体化的海洋动力地貌监测体系;优化围垦工程总体布局。

b. 提出与围垦开发相适应的堤防设防标准;提出堤防防冲、堤基渗控、振动液化控制及结构优化设计关键技术;建立围垦堤防高效安全施工的工法与技术标准;研制“土代石”筑堤及防护新材料、施工工艺及装备;提出与围垦工程相适应的蓄淡与引排工程规划设计方法及建设标准与施工流程;构建围垦堤防工程施工安全监控、质量检测及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上述标准、技术、材料、工艺等与生态环境要求相协调。

c. 揭示围垦区水资源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提出其开发利用潜力;建立适宜围垦区生态环境友好型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利用技术与管理体系;建立多水源供水工程体系,实现多水源、多用户联合调控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发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d. 建立可操作的生态型围垦评价指标体系,为江苏沿海滩涂的围垦可持续提供理论保障;提出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生态重构的关键技术;构建江苏沿海围垦区域生态环境监控与管理的一体化模式。

小学滩涂作文 篇4

下午三点四十分左右,我们五家人驱车来到西湾大坝附近,走滩涂作文。下了车,我一眼望去,只见一大片无边无际的滩涂,滩涂中间耸立着一个“小小岛”。大家迫不及待地脱掉鞋子、长裤,准备向“小小岛”出发。

我第一个跳进滩涂,烂泥巴溅起老高老高。烂泥巴就像融化了的“德芙”巧克力,是那样的柔滑、软粘。脚踩进去,深深地陷下去,随着我们的前进,滩涂上留下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

正当我们“拖泥带水”艰难地走着,突然通通弟弟“咚”地一声“栽”倒在泥地里,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小泥人”。大家看见他这摸样都笑得前俯后仰。

一路上,我发现许多“小洞洞”。我知道里面肯定有小螃蟹,于是立刻“开工”,一连挖出了好几只小螃蟹。

突然,前方几百米处的海水涨潮了,汹涌的海水以想不到的速度向我们“滚来”。大人们经过紧急商量,我们决定以最快的速度“撤退”到山上。在“逃难”的过程中,我差点摔倒了,幸亏用手把身体支撑住才没摔倒,可是我的衣服却成了一件“泥巴服”。我们逃上岸没多久,潮水就把滩涂淹没了。真是好险呀!

滩涂保护 篇5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建教授主编的专著《江苏省海岸滩涂及其开发利用潜力》是这方面的一项最新重要研究成果。该书2012年11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大16开本,564页,86.7万字,属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著作。该书编写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王建教授的研究团队所承担的“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属“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即“908专项”)研究,并广泛吸取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除绪论外共分3篇。第1篇包括第1-4章,主要论述江苏海岸滩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变、利用现状以及与海岸滩涂开发有关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条件;第2篇包括第5-11章,从岸线资源、港口资源、生物生态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新型能源资源及土地资源等方面依次分析江苏海岸滩涂的潜在利用潜力;第3篇包括第12-18章,主要从可持续利用角度论述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岸滩涂资源的潜在需求,滩涂开发对周围海域使用潜力的影响,滩涂围垦规模的适宜性评价,海岸滩涂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策略,沿海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海岸滩涂的管理技术与管理体系等。纵览全书,这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高质量专著。相比于已出版的同类著作,该书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笔者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首先从海岸地貌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海岸滩涂的自然特征及形成演化的过程与机理。接着依次从岸线、港口、生物、渔业、旅游、能源及土地等方面,阐述了这些资源的基本状况,从资源潜在利用角度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利用潜力和开发利用方向,并对环境效应制约下的江苏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规模进行了定量评价。然后,着重对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发展农业、渔业及自然保护等角度提出了富有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海岸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最后部分,则详细阐述了海岸滩涂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及海籍调查与管理所需的地理信息技术等。以上四个方面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内容紧密联系。

第二,重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海岸滩涂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地带,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生态系统,不仅其发生与演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其资源禀赋、利用潜力及潜力的发挥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法制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海岸滩涂的研究不仅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参与,而且更要强调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综合研究。在与本书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中,有近30余名研究骨干参与,他们的专业涉及地貌、水文、土壤、环境、土地资源、人文地理、旅游地理、能源地理及遥感与GIS等多个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不仅反映在研究过程之中,而且在作为该项研究的最重要成果的这部专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赋予了该书浓厚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色彩。

第三,注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就研究内容来说,比如江苏海滨湿地的研究,该书并不局限于湿地分类及其特征描述等常规研究,而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盐城海滨湿地为重点对象,依据当代国际流行的碳循环理论,从碳源/汇功能辨析角度出发详细研究了盐城海滨湿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汇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从而为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估算提供了依据。

就研究方法而言,比如在度量江苏海岸线长度时针对量规法和网格法等传统测量方法的弊端,尝试采用了分形模拟算法,较准确地获得了江苏省海岸线的分维值及海岸线潜在利用长度等重要参数。又如江苏海岸滩涂未来50年新增淤涨和成陆速率的预测,不仅采用了多种预测方法,而且将它们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并最终给出了三种情景下可能的新增滩涂规模及可围垦面积。

中国最美滩涂霞浦 篇6

霞浦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东部,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港口风景城市。享有闽东最古老的“海上明珠”的美誉,是“中国的海带之乡”“紫菜之乡”。霞浦有480 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为基岩海岸的滩涂,滩涂面积全国最大。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的潮起潮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景观。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十多万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霞浦摄影创作。

凌晨3 点多,为了等待日出的那抹霞光,我们摸黑上山,当我站在北吾洋海岸山坡时,一片漆黑,海风清凉,但现场却人声鼎沸,而随着东方缓缓露白,远处的山与小岛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大家嘈杂的交谈声瞬间安静,我迫不及待拿出相机,将镜头对准海滩,转动、寻找、对焦、定格,早起的渔船裹挟着晨雾出海了,早潮褪尽后的滩涂,半掩半露,波光粼粼,渔船悠悠晃行,随着赶海的渔船消失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带出一串涟漪。搁浅的小船,一弯灵动的水线,一串串别具风格的围网,一一收入镜头,整个现场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霞浦馒头山

和谐渔画

当太阳渐渐升高,阳光洒在海面上,滩涂裸露,讨海之人,驾着滩涂摩托行走如飞,划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鱼网、浮标、竹竿间穿梭,弯弯曲曲的港汊,星星点点的渔舟,绵延无际的挂蛎,那明与暗的交替,加上波光鳞鳞的海面,一叶小舟游离其中,爱美的渔民带上花布头巾,红衣服配着绿色的外套,连同肩上舒展的绿色的连儿,点缀着无限的生机,又是一幅生动的海耕劳作场面。感谢上天酬勤, 在回报辛勤的讨海渔民有丰盛捕获的同时, 不忘投射侧光斜影,令滑板走过留下的痕迹, 变成洗练的线条, 劳作的渔民和渔船变成立体的剪影, 让人无限慨叹,劳动真的很美。

黄昏滩涂色彩绮丽,变幻无穷,山涧顺流而下的溪水在沙滩上流淌,变成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水道,远远望去仿佛是滩涂的动脉,在日落余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令人兴奋不己。它带给人们更多的创作激情和灵感,黄金般的海浪轻缓地涌向港湾,涌向滩涂,继而又向四处蔓延,形成无比绚烂的图案。在光影的作用下,亮光里呈现出金黄色,暗影处又是一片紫金。金色的世界里,渔船载着一船斑斓停泊在静静的港湾,赶海人背着沉甸甸的鱼篓走在金色的海滩上,留下一道道优美的曲线。

海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研究 篇7

在对主要渔业产区的实地调研以及对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概括性地介绍当前海域滩涂占用的特点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海域滩涂占用补偿机制, 进而分析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和对策。

1 海域滩涂占用的影响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颁发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证明确赋予了渔民养殖捕捞权。2007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进一步明确了渔民的养殖权和捕捞权为用益物权, 渔民享有在规定的期限内有偿使用海域滩涂的经营权。同时, 依据《宪法》的精神, 《物权法》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国家依法可以征收、征用国家所有、国有由集体使用或渔村集体享有所有权的渔业水域、滩涂。因此, 为了宏观建设的需要国家占用海域滩涂也是有法可依的。

近年来, 伴随新一轮开发海洋经济的热潮, 渔民经营的海域滩涂和其他产业用海产生了冲突。课题组对辽宁、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地的主要渔业产区实地调研以及广泛收集的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从南到北沿海各省地区大多存在着提前收回渔民的海域滩涂使用权的情形。虽然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别, 但是占用海域滩涂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海上港口、交通、运输、工业及矿业等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 旅游、军事等公益事业性项目建设, 以及因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使用的养殖海域等。

虽然各地占用海域滩涂都是从维护地区利益、促进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但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会对渔民、渔村和海洋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面临本世纪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浪潮, 我国在占用海域滩涂进行开发的同时, 还要兼顾渔民的生存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 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对因占用海域滩涂而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的补偿。

2 海域滩涂占用补偿机制

根据《宪法》和《物权法》的规定, 国家征收、征用不动产, 应当给利害关系人给予补偿。《渔业法》进一步规定, 国家建设征用集体所有的海洋水域、滩涂, 按照《土地管理法》有关对征地的规定进行办理。《海域使用管理法》也确立了提前收回海域使用权应对权利人进行补偿的原则。

以上规定虽然从原则上明确了对海域滩涂占用时应当给予相应补偿, 但均未涉及补偿的对象、范围和标准等具体问题。目前政府的政策和学界研究大多是把损失范围限定在占用海域滩涂给渔民、渔村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

实践中, 海域滩涂造成的损失不仅包括渔民的直接经济损失, 还会涉及渔民因失海而丧失发展机会的损失, 以及对环境与资源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因此, 笔者认为占用补偿应当全面, 包括如下3个方面:一是因海域滩涂占用对渔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补偿;二是对渔民因此丧失发展机会的损失进行补偿;三是对生态环境的损失进行补偿。

2.1 直接经济补偿

补偿的主体是指在占用海域滩涂过程中开发受益的人或组织。具体来说, 政府进行基础建设占用海域滩涂的, 由政府财政拨款进行补偿;企事业单位等非政府组织因发展需要依法获得海域滩涂的使用权, 一般由该组织自行进行补偿。接受补偿的对象为对被占用海域滩涂依法享有养殖证或海域使用证的单位和个人。一般为原使用海域滩涂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或投资个人等直接利益相关者。

对于补偿范围, 参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我国渔业海域滩涂征用补偿政策中对于补偿费用一般包括4个方面:① 渔业水域补偿费, 对渔业水域理念的投入成本和预期收益的补偿。投入成本包括固定性养殖生产器材和池式构筑物等;预期收益主要是按养殖产品中的成品市场价格进行计算。② 安置补助费, 渔业水域滩涂被征用之后, 原拥有使用权、经营权者, 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 以致产生生活得不到保障, 当地政府或征用单位给予的安置补助。③ 青苗补偿费, 对渔业水域滩涂被征用前已放养的鱼、虾、贝、蟹、藻及其他生物的苗种, 为达到商品规格所造成的损失的补偿。④ 附着物补偿费, 对渔业水域滩涂区域中的渔业生产构筑物设施, 如渔民座家船、防护林、航标灯和防浪堤等的补偿[1]。

对于补偿标准, 《土地管理法》确立了上述4种费用具体的计算标准, 然而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 对于渔业海域滩涂的补偿不能照搬占用土地补偿的计算标准[2]。目前对于渔业海域滩涂占用补偿标准, 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法律政策。在各地对失海渔民进行补偿中, 一些地方没有制定统一标准, 基本上是用一事一议, 标准各不相同。如山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等地;也有些地方已经或正在制定的统一补偿办法, 如2008年福建省颁布了全国第一部省级海域使用补偿办法, 而且其内容涵盖了海域使用权补偿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的程序等内容。这些规定对我国其他地方在解决海域滩涂占用补偿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2.2 机会损失补偿

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直接经济补偿方式, 不能解决渔民此后的发展问题, 政府需要采用多种政策间接补偿渔民的损失。在这方面, 尤其是对那些世世代代以渔为生的渔民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生产方面, 对于占用海域滩涂后, 确有海域可供按原用途使用的, 应当提倡采取异地搬迁的方法。在生活方面, 要为失海渔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在鼓励就业方面, 政府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多种政策扶持。如政府可以提供就业培训和服务机制, 以提高渔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政府还可以采取给渔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 解决其创业中的融资困难, 从而鼓励多渠道就业。

各地对机会补偿虽然比不上对经济补偿的重视程度, 但一些地方仍然出台了有关机会补偿方面的政策。如, 在烟台, 政府带头发展高科技多层海域养殖技术, 从而节约了海域空间, 引领渔民利用科技提高了海域的收益率。在威海市, 每年政府出资为辖区所有渔民开设转产专业培训, 帮助渔民获得新的技能, 使其具有从捕捞领域扩展到养殖业、加工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能力。在日照市, 政府鼓励渔民转变生产方式, 从捕捞业转为养殖业, 从普通养殖转为浅海养殖、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 并且鼓励渔民开展休闲渔业。通过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植, 当地的渔业经营者成功完成了转产转业, 在保障自身生存权、发展权的基础上, 也为地区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2.3 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指对于遭受破坏的环境进行的修复以及对于保护 (或破坏) 环境的行为进行的补偿 (赔偿) 。这种生态补偿涉及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 不仅涉及资源使用者与资源所有者、生态受益者与生态维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还牵涉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补偿问题[4]。生态补偿的主体可以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 也可以是生态效益的受益者, 具体说, 可以包括国家、受益的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而生态补偿的对象可以是从事生态建设的活动者, 也可以是生态建设的损失者。由于分配与协调各方利益群体的困难, 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补偿要比渔民的经济补偿复杂得多。对于生态补偿的标准, 理论上应以生态建设的成本费用、生态建设中丧失发展机会的成本作为计算标准[5]。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具体测算补偿标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的生态补偿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较快。2005年1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关系到中国未来环境与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都明确提出, 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目前正在探讨建立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此, 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应当说, 在宏观层面上, 生态补偿问题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 但在具体的协调各方利益及计算补偿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鉴于生态补偿的标准数额难以确定以及资金来源难以解决等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沿海省份尚未大规模开展对占用海域滩涂进行生态补偿。然而, 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 沿海各地开始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目前的生态补偿, 主要是以人工增殖放流、建设过鱼设施和建设人工鱼礁或鱼巢等方式进行[6]。如, 山东日照港在727码头工程项目上, 用海企业与渔业主管部门联合行动, 投放鱼苗, 取得了良好效果;广西防城港在兴建大型钢铁基地项目中, 针对渔业资源环境损害补偿问题签订了《防城港钢铁项目渔业生态补偿协议书》, 其中包括补偿数额、付款方式、实施年限、补偿措施和实施单位等内容。这些为下一阶段众多填海项目渔业生态补偿的落实提供借鉴。

3 海域滩涂占用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渔民权益重视不足

在“三农”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心的背景下, 农民的基本权益受到高度重视。渔民, 广义上被当作农民, 实际上却无法享受和农民同样的权利。他们的权益长时间没有得到立法者、执法者和社会应有的关注。渔民陆地上没有地, 甚至没有固定居所, 文化素质低, 没有其他生存技能, 渔业是其唯一的谋生手段。渔民一旦失海, 即会丧失基本的生产条件。在整个社会结构中, 如果将农民界定为弱势群体, 那么, 渔民就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3.2 缺乏占用渔业海域滩涂的法定事由

关于合法占用不动产的法定事由, 《宪法》和《物权法》仅原则性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进行。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中, 引发争议的往往是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因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共利益的范围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对其判断和解释由政府进行, 政府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除了公共利益之外, 商业性开发能否被列入合法占用的范畴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3 缺乏统一的补偿标准

由于缺乏统一补偿标准, 各地在占用海域滩涂时, 往往自行制定占用补偿与安置的标准。实践中, 有的地区以确定海域养殖面积为测算单位;有的依照养殖品种和产值来确定补偿标准;还有的以养殖器材和养殖种苗两部分进行补偿, 按不同养殖品种和方式, 执行不同的补偿标准[7]。很多地方采取一事一议的补偿方法, 虽然灵活, 但过于随意。补偿标准的高低不一, 难以做到真正公平合理的补偿, 也是引发诸多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作为和种植业相比, 技术含量更高、风险更大、收入更高的养殖捕捞业, 如何建立起与其生产现实相适应的合理占用补偿标准, 是个非常需要值得研究的问题。

3.4 缺乏具体统一占用程序的规定

渔业海域滩涂占用程序是渔业海域滩涂占用主体实施占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及时限的总和。正当程序是保证占用顺利进行、保障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失去正当程序控制必然造成行政权力的滥用。目前一些地方出台的占用补偿规定中也涉及占用程序, 主要包括发布收回公告、办理补偿登记、签订补偿协议、支付补偿的相关费用和收回使用权等环节。其对于防止并控制占用实践中滥用权力现象, 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行法律中有关占用、听证、补偿和分配等具体规定依然存在过于笼统、抽象和缺乏可操作性, 结果造成在海域滩涂占用过程中, 普遍存在忽视渔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听证权的情况。这种状况与我们建设法治国家、依法行政的发展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3.5 资源特性决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

海洋渔业资源是一种具有流动性且竞争性使用的自然资源。这种特性决定了其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不一定能够一一对应。如, 东海群的带鱼产卵场在舟山浴场及长江口渔场, 但其洄游路线会跨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等省市。所有处在这些省市的近海捕捞渔民都是此类资源的使用者, 同时也因此而具有保护该资源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如果舟山产卵场周边的渔民保护了这种渔业资源未对其进行捕捞, 这些资源也可能被其他地区的渔民所捕获。对于那些保护者, 其所付成本可能难以回收。如果各地渔民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保护资源, 势必会导致生态补偿中的“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难以得到真正落实。面对着有逐利的经济理性动机的渔业资源生态补偿之利益相关者, 我们必须通过制度的完善与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的建立来解决这种资源生态补偿中存在的“囚徒困境”。

4 对完善海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的建议

4.1 强化渔民组织的培育, 夯实海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的组织基础

海域滩涂占用的补偿, 不仅需要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保障, 而且需要具有能够为自己进行谈判的渔民及其组织的参与。毕竟, 渔民是海域滩涂占用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作为国家和渔村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 渔民组织在制约公权滥用的同时,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渔民个人权利的滥用。根据课题组的调查, 在我国海洋渔业中, 真正运行较好的渔民组织并不是很多。在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渔民专业合作社、渔民协会等组织中, 还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参与者话语权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等一系列问题。加强渔民组织的培育仍然是今后推进海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推进渔民组织培育的工作过程中, 重点应当放在对其“领头羊”的培养以及制度建设的指导等方面。

4.2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 平等维护公私产权

《宪法》已经原则性地规定了行使占用权的前提条件是为了公共利益, 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应该增加对“公共利益”的严格限定。具体地说, 应当包括以下几类:国防军事用地;国家政府机关及公益性事业单位用地;能源、交通用地, 如道路、机场等;公共设施用地, 如水、电、气等管道用地;水利、环境保护用地, 如水库、防护林等;公益及福利事业用地, 如公立性质的医院、学校、敬老院等;其他公认或法院裁定的公共利益用地。除了列举, 还应该设立一个排除性条款, 即明确排除哪些事项不属于公共利益的范围, 如一般的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等[8]。对于非公益目的占用海域滩涂的情况, 应明确规定不能列入占用范围, 而是纳入市场机制, 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4.3 尽快出台海域滩涂占用补偿的标准

关于占用补偿标准, 国内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完全补偿;二是适当补偿;三是公平补偿。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占用补偿都是根据市场的公平原则来确定的。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发展海洋经济的国情, 对于补偿如果整体采用完全补偿或适当补偿标准, 不利于提高日益紧张的海域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

因此, 补偿标准的制定需要在考虑大局统一的前提下, 兼顾地区的差异。为此可以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 制定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规定。在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法规中, 主要规定占用补偿机制的框架, 其中包括:明确渔民的权利和义务, 占用的基本原则和法定事由, 对渔民的救济机制, 以及侵犯渔民渔业权应该承担的责任。在省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中, 应该规定本省占用补偿的具体方法, 尤其是补偿主体、补偿对象与范围、补偿标准及方式, 以及补偿的程序等。在县市级政府制定具体标准时要综合考虑海域滩涂的类型、质量状况、渔民对水域的投入、水产品的价格、水域的等级、产值、水域区位、人均水域面积、土地供求关系、当地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9]。

4.4 完善海域占用补偿程序, 依法维护养殖者权益

完善的占用补偿程序会对对维护渔民的权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关于海域滩涂占用补偿程序, 可以前后设定5个程序, 其中包括:事前听证程序、事前临时补偿、事后损失评估、补偿协商以及补偿纠纷处理[10]。事前听证程序是在借鉴国外预征制度基础之上形成, 渔业海域滩涂等不动产的占用必须提前一段时间, 例如3个月, 进行公告。公告表明占用的原因、占用单位及占用海域滩涂的范围, 从而增强占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使被占用海域滩涂的渔民做到心中有数。听证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包括规划部门、渔业行政部门、律师、学者、渔民代表。听证会前, 委员会必须到现场查看并准备相关材料, 如地图、规划等。在听证会上, 在综合方面的意见和证据后进行裁决。事前临时补偿能够解决渔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又能够打消其担心事后得不到补偿的顾虑, 有利于其积极配合海域滩涂占用措施的实施。事后损失评估是确定最终补偿额的基础, 有利于确定渔民的确切损失。补偿协商是让渔民能够真实表达要求的必需程序, 能够防止行政机关单方决定补偿数额。补偿纠纷处理是保障渔民权利的正当程序, 补偿异议协商不成的, 渔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4.5 建立救济机制, 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占用补偿中的救济是原渔业经营者的权利和利益因占用而受到侵害时的防卫手段和申诉途径。当前, 占用引起的纠纷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对国家占用行为的合法性存在疑问而引起的纠纷;另一类是因占用补偿标准、数额、方式等问题引起的纠纷。因此, 对占用救济机制的构建也应当从这两个方向来进行。

对第一类因海域滩涂占用行为的合法性存在疑问而引起的纠纷, 应明确规定其属于我国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的受理范围。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对国家海域滩涂占用行为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第二类因占用补偿问题引起的争议问题中, 渔民与行政部门就占用形成的纠纷大多是由占用的主体——行政部门来处理的, 这样行政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 难以真正维护渔民的权益。因此, 应该尽早规定将这类纠纷纳入司法审查制度中, 由法院对这些纠纷进行处理。

4.6 加强海域滩涂生态补偿研究, 为补偿制度假设提供科学依据

前面的研究指出, 海域滩涂生态补偿制度的研究滞后是导致海域滩涂占用补偿工作难以科学推进的重要原因。为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 必须尽快推进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体来说, 应当在海域滩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海域滩涂占用补偿的范围、融资机制、不同补偿机制的绩效、不同地区与国家间的生态补偿制度及其绩效的比较、不同渔业生态系统补偿方式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潮, 大量海域滩涂被占用, 渔民“失海”失业, 区域海洋环境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完善海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对主要渔区实地调研及对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 概括了现行海域滩涂占用的特点及其影响, 进而提出了建立全面补偿机制;同时运用经济学和法学的相关理论, 分析现行补偿制度中的不足, 并着力为各级政府尽早完善海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海域滩涂,占用,补偿,生态补偿

参考文献

[1]杨子江.我国渔业水域滩涂占用补偿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产, 2009 (4) :10.

[2]许友光, 易建平, 黄滨.对渔业水域滩涂征用补偿的思考[J].江西水产科技, 2006 (1) :4.

[3]郭萍.因公益提起收回海域使用权及补偿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07:55.

[4]李远, 赵景柱, 严岩, 等.生态补偿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环境保护, 2009 (12) :65.

[5]吕忠梅.环境法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408.

[6]杨文波, 李继龙.加强我国渔业生态补偿工作的探讨[J].中国水产, 2009 (4) :15.

[7]王建廷.海域征收补偿制度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08 (4) :27.

[8]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12.

[9]谭业国, 由书慧.积极探索建立征用渔业水域的补偿与安置标准[J].中国水产, 2005 (5) :24.

宁德滩涂软土工程特性研究 篇8

1 宁德滩涂淤泥工程特性

研究区位于宁德海域与温褔铁路宁德特大桥围成的半圆形区域, 该区域属于潮间带, 涨潮淹没, 落潮露出, 最高潮水位约6m, 水动力条件一般。为对研究区软土特性进行研究, 在研究区内共布设15个钻孔, 8个静力触探, 4个十字板剪切试验、2个扁板侧胀试验、2个应力铲、2个孔隙水压试验、1个有效应力铲试验, 揭示淤泥厚度约20m, 共采集样品140组, 土工试验统计结果列于表1、表2。

仅从土工试验成果可知, 宁德滩涂淤泥具有下述特性:

(1) 天然含水量高, 天然孔隙比大, 液性指数指数高, 欠固结。含水量统计平均值为69.9%, 最大值为85.5%, 接近流泥。孔隙比一般为1.75~2.31, 统计均值为2.02。液性指数一般为1.35~1.99, 统计均值为1.6。超固结比统计均值仅为0.5。表明滩涂淤泥属于大孔隙的严重欠固结土。

(2) 渗透系数低。软土渗透系数为0.85×10-7~2.04×10-7cm/s, 属10-7数量级, 表明该滩涂淤泥砂粒含量低, 固结沉降和强度增长所需时间长。

(3) 无侧限强度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强度低, 无侧限强度均值仅为14k Pa。

(4) 静止土压力系数高。静止土压力系数为0.58~0.72, 平均值为0.67。表明该滩涂淤泥在受到堆载所用下, 产生的侧向土压力大。

2 宁德滩涂淤泥同一参数多种勘探方法对比

该研究采用了多种原位测试手段和室内土工试验方法, 对同一地质参数进行测取, 分析各种方法存在的利弊, 探求测取地质参数的最佳组合。不排水抗剪强度、静止土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测取分析见表3~表5。

十字板剪切试验、扁板侧胀试验、室内无侧限强度试验、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均直接或间接测试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通过表3可以看出, 十字板剪切试验和扁板侧胀试验的结果接近, 且其值偏大, 理论上Cu≈qu/2, 但本次试验Cu与qu相差不大, 其原因为原位十字板剪切面为带状, 实际剪切破坏面较计算破坏面大, 依照《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 (TB10018-2003) 的规定, 进行了修正, 但其值仍稍大;扁板侧胀试验属于间接方法, 其值是与十字板剪切试验建立的经验关系, 所以二者一致性好;而室内无侧限强度试验、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的原状土样, 受成孔、运输、制样过程的应力释放和扰动影响, 其值会小于实际值。综合四种方法, 取十字板实测值的0.7倍作为该滩涂淤泥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实际值, 方法可行。在该滩涂软土中, 进行不排水抗剪强度测试, 宜采用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应以十字板剪切试验为主, 且注意实测值的适当修正。

通过表4可知, 室内试验与原位应力铲两种方法测取的静止土压力系数离散性小。室内土工试验由于成孔应力释放和运输扰动的影响, 其结果会较真值稍大;而应力铲的方法也是测试静止土压力的直接方法, 其经验公式为:K0=n (σhcuw) / (σv0-uw) , 该公式采用经验系数是根据正常固结和轻微超固结土总结归纳的, 在宁德滩涂淤泥这种欠固结土中, 该系数稍小。因此, 宁德滩涂淤泥静止土压力系数的测取可采用室内试验配合应力铲试验的方法, 室内试验应注意取样质量, 应力铲试验应提高经验系数n的取值, 综合对比, 应力铲经验系数可取0.85~0.9。

根据对比数据, 两种方法测取的宁德滩涂淤泥侧向基床系数吻合, 较软土经验值稍高;扁板侧胀试验测得侧向基床系数与深度正相关, 与该地层的静探、十字板等强度指标一致, 表明扁板侧胀试验方法更优。

3 宁德滩涂淤泥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宁德滩涂淤泥为第四纪海相沉积物, 欠固结状态。由于自身应力的作用, 各工程参数随深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以下详细论述几种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1) 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c。锥尖阻力有随深度增大的趋势 (图1) 。从图上看出, 锥尖阻力与深度线性相关, qc=0.0272h+0.0662, R=0.941。自地面5m以下, 同一深度不同位置锥尖阻力差异较大, 最大差异为0.2MPa, 表明在整个宁德湾滩涂范围内, 不同位置的锥尖阻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每个孔自上而下随深度的趋势是一致的。

(2) 不排水抗剪强度。从图2看出, 宁德滩涂淤泥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深度线性相关, Cu=1.355h+0.779, R=0.931。由于宁德滩涂淤泥不排水抗剪强度与锥尖阻力均与深度相关性良好, 相关系数高, 二者可建立联系, 即Cu=49.9qc-2.51, R=0.876。因此, 宁德滩涂软土可采用双桥静力触探的方法测取不排水抗剪强度, 且相关性好。

(3) 竖向固结系数、竖向渗透系数。从图3看出, 由孔压触探 (透水石置于锥面) 所测竖向固结系数与深度呈线性关系, Cv=-0.652h+13.5, R=0.966, 表明宁德滩涂软土自上而下固结均匀;而竖向固结系数与深度呈对数关系, Kv=-6.44ln (h) +18.8, R=0.966, R=0.973。孔压静探所测固结系数、渗透系数与深度存在相关性, 而本次土工试验所测竖向固结系数杂乱, 无规律性, 表明取样、运输过程中应力释放和扰动, 破坏了土体的原有力学规律性, 进一步证明原位测试方法在探求土体参数规律性方面有独特优势。

4 结论

(1) 通过对宁德滩涂淤泥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表明该软土具有孔隙比大、含水量高、液性指数高、欠固结、渗透系数小、强度低、静止土压力系数大等特性。

(2) 通过几种方法测取同一参数的对比试验, 证明测取宁德滩涂淤泥不排水抗剪强度的最佳方法是修正十字板剪切试验, 测取静止土压力系数的最佳方法是应力铲试验, 测取水平基床系数的最佳方法是扁板侧胀试验;同时在保证取样质量的情况下, 土工试验是各种方法的有益补充。

(3) 通过研究宁德滩涂淤泥部分力学参数与深度的关系, 总结了该区域采用静力触探推算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经验公式;通过对孔压所测固结系数的研究, 证明了原位测试方法在探寻岩土体规律方面具有优越性。

(4) 研究结论在宁德地区软土综合勘探方面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效龙, 徐家升, 刘敦武等.河口滨海区浅层海积软土工程特性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1 (3) , 259~264.

[2]李志伟.软土地基邻近堆载对桥梁桩基偏位的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 2013, 34 (12) , 3594~3600.

[3]高晓亮.杭甬高速铁路软土工程特性研究[J].浙江建筑, 2010, 27 (5) , 41~43.

[4]王文军, 刘用海, 朱向荣等.宁波海相软土工程特性研究[J].工程勘察, 2008, 10, 19~24.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篇9

1 江苏沿海滩涂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

1.1 资源概况

江苏省海岸滩涂具有面积大、淤长快、沙脊多、可再生、围垦易、潜力大、区域好等优点。江苏省海岸北起赣榆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海岸线总长888.9 km。未围滩涂总面积为50.02万hm2,约占全国未围滩涂面积的1/4,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1/7,是海岸滩涂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江苏省的海岸滩涂多为淤泥质海岸滩涂,属于可再生资源,且大部分为淤长型,平均每年以33 km2的速度向海淤长。中部近岸浅海区还发育有南北长约200 km,东西宽约90 km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这里蕴藏着土地、各种矿产、生物、风能以及旅游等资源,与我国六大后备土地资源相比较,经济价值最高,开发利用潜力最大。同时,江苏省的海岸滩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拥有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文化、交通、人才等便利,开发条件优越[2]。

1.2 围垦开发利用情况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历史悠久。经历了兴海煮盐、垦荒植棉、围海养殖、临港工业等为主要利用方式的多个阶段,滩涂围垦开发规模较大。自11世纪范公堤修筑以来,共开发了近200万hm2沿海滩涂,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海造地,江苏滩涂开发呈多元化、快速发展之势,共围垦16.8万hm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活动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3]:①商品生产基地阶段建立了初见成效的粮棉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②百万滩涂开发工程阶段使滩涂围垦对沿海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和支持作用越发强大[4];③新一轮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阶段计划匡围滩涂1.33万hm2,新增耕地面积1万hm2,复垦和改造升级已围滩涂3.33万hm2,新增潮间带和高涂养殖面积2万hm2[2];④港口、临港产业及沿海工业基地建设阶段以增加工业建设用地为主要目标,围垦滩涂主要用于港口、临港产业、港城发展、工业基地、生态旅游等建设用地[5];⑤270万亩滩涂围垦规划阶段将沿海滩涂建成新型港口工业区、现代农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和宜居的滨海新城镇,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据遥感卫片显示,2010—2014年,江苏沿海边滩和沙洲匡围面积约为5.58万hm2。具体到各县(市、区)沿海滩涂围垦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围垦的区域分布来看,目前江苏省共围垦滩涂面积约33.67万hm2,垦区主要分布于南通市的如东,盐城市的东台、大丰、射阳和响水,连云港市的连云区。其中,围垦面积最大的是大丰市,占江苏省总围垦面积的18%左右。而2010—2014年新增围垦面积主要集中在如东和东台,其中,位于盐城市东台的条子泥促淤导堤工程,建成效果明显,加速了该区域的促淤增滩。目前,条子泥已完成一期匡围,面积约为0.67万hm2。

2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滩涂围垦虽然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大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1 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多为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开发层次、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利用方向单一。①开发理念上重建设轻规划。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方式简单,开发层次偏低,未形成规模效应,部分地区滩涂围垦后仅用于低经济效益的养殖,不利于滩涂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②缺少科技支撑。沿海滩涂围垦利用的科技研发水平亟待提高,沉降、盐土改良等技术有待进步,许多地方还在沿用过去的低等级匡围,浪费严重。③缺乏政府主导。由于滩涂围垦开发投资大、风险高、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金融部门很少参与投资围垦,主要靠政府引导,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同时,由于江苏沿海地区南北跨度大,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产业布局分散,大大制约了滩涂围垦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

2.2 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机制有待完善

沿海滩涂围垦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引领,政府调控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①陆海统筹机制不健全,导致重复建设、滩涂利用率低、匡围成本高等后果,不利于垦区开发建设。②行政审批手续多、时间长,不利于项目落户。③在开发资金上缺少财政来源和融资后援。匡围资金需求巨大,政府资金只能有限作为;缺乏市场融资渠道,没有创立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模式;政策上尚未明确其他资金进入滩涂开发的政策,对于吸收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偏向保守。④沿海渔民的生产生活保障措施不够健全,缺乏法律保障。政府对渔民的渔业用海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偿,但低标准的经济补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渔民的生产生活保障及老渔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2.3 沿海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沿海滩涂开发行为会破坏生态环境,滩涂围垦及用地类型会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沿海滩涂围垦在加速港城发展、临海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围垦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目前,对围垦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重视不够,保护措施不力,近海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滩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滩涂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直接影响。

3 对策与建议

沿海滩涂开发应遵循“依法、科学、适度、有序”的原则,按照先规划后围垦、先定位后建设、先试点后推广的总体思路,与“一带一路”战略、沿海开发战略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级战略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港口、产业、城镇、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提高沿海滩涂开发的规模效应和产出水平,把江苏沿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

3.1 针对开发理念,陆海统筹,规划先行

a.沿海滩涂开发应按照先规划后围垦、先定位后建设、先试点后推广的总体思路,依托沿海滩涂,面向腹地纵深,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统筹海陆联动发展的规划、产业、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海陆之间经济的整体性、产业的关联性、资源的互补性、生态的协调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严格按规划围垦、开发,以科学规划引领沿海滩涂开发建设。

b.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法规,解决陆海统筹和陆海衔接的问题。尽快明确海陆界限,将已经成陆的海域尽快纳入土地管理,及时调整海岸线,并探索陆域土地和新围垦土地统筹利用机制。为推进项目落户速度,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对于尚未换取土地证的成陆海域,可以提前进行开发建设。建议政府成立陆海统筹的改革试点,通过实地调研,在南通滨海园区的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立改革试点,探索、总结成功经验,并推广陆海统筹改革措施。

3.2 制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开发政策

a.找准政府在沿海滩涂围垦开发中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实行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的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将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与吸纳国内外资金特别是苏南地区投资有效结合起来。

b.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适当增加省补资金。继续整合沿海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沿海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省级以上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同时建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已围垦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提高对已围滩涂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针对不同的用海方式,适当调整补助标准,并以先期拨付补助资金或暂停启动资金等办法,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引进社会资金,加快滩涂围垦工作。

c.强化金融支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建立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增强投融资能力,加快滩涂围垦开发进程,鼓励发行债券。尽快出台《基准价评估技术规范》,以解决地方海域基准价的核算问题,引入市场化投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建立围绕市场化、多元化的滚动开发利用机制,这不仅可以调动地方投资的积极性,也可以引入市场投资,进一步将滩涂资源变活。同时,推动沿海地区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稳妥地推进海域使用权证抵押贷款制度,争取设立沿海发展银行,支持沿海实体经济发展。

d.提高审批效率,将较小规模的海域使用权限下放。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洋局的规定,将已围滩涂海域使用权证直接换发土地使用权证。建立省级层面的沿海滩涂围垦开发项目审批协调小组,探索试行重大项目联审绿色通道。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或市级审批的事项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外,全部下放到沿海县(市、区)或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3.3 不断提升技术,实现高效开发

a.江海联动,实现高效综合开发。以重点港口建设为龙头,促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推动江海、南北联动,做大做强沿海开发的重要节点;以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加速崛起一批港城和特色城镇,提高滩涂围垦开发的综合效益;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方针,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港则港、宜城则城、宜林则林,优化农业、生态、建设三类空间布局,突出主体功能建设,以经济结构的合理性提升开发的总水平。

b.统筹兼顾,绿色发展。坚持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沿海开发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沿海滩涂综合开发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围海造地要充分考虑海洋生态环境,围要立足于用,用要立足于高。已经围垦的地块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期分批建设,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同时要加强盐土绿化技术的攻关、推广、普及,努力建设绿色园区。

c.提高沉降、盐土改良等围垦技术,实现高效综合开发。目前江苏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涉及的围垦技术、施工工艺、装置设备都很发达,为了实现沿海滩涂资源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吹填后的沉降、盐土的改良、绿化这三方面技术的科技研发水平亟待提高。

d.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产业选择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园区环境承载能力,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切实增强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建立健全法制、创新管理的开发体制

a.省级层面要加强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的设立、开发规划的编制审批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以解决相关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无序开发及重复建设等问题。

b.海域征用涉及沿海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要创新补偿机制,使滩涂围垦开发成为民心工程。沿海滩涂试验区可借鉴赣榆异地置换的办法,将养殖用海迁向外海,既便于解决开发用地,又解决了渔民就业安置问题。徐圩新区区级为主、市级统筹的补偿机制,拓宽了单纯依赖项目补偿的思路。河北曹妃甸围垦开发规划一出台,就启动补偿机制的做法,也大大降低了后期的补偿成本。

c.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法合理治涂提供保障。建议修改《江苏省海域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的用海方式,适当调节30%海域使用金的上缴比例,并进一步明确海域使用金返还后的使用范围及具体使用要求。建议尽快出台《江苏省海洋工程生态补偿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使江苏沿海各市县在生态补偿金的征收与使用方面可以做到依规范行事。

d.围垦工程兼顾渔民生活用海,使渔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建议针对渔民用海补偿、民生就业、社会保障三大问题,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对策方针。提高用海补偿标准,建立经济补偿制度,提取自留地;提供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失海渔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构建渔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完善渔民医疗保险和就业保障政策。专业渔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后,对围垦工程的推进及渔业区的和谐稳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冲,杨同军.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港工技术,2014,51(1):43-45.

[2]章志,宋晓村,邱宇,等.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3):45-49.

[3]张晓祥,严长清,徐盼,等.近代以来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历史演变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11):1549-1558.

[4]袁汝华,王震.江苏沿海滩涂开发模式选择[J].开放导报,2011(3):93-96.

[5]陈君.江苏沿海滩涂的围垦开发与管理[C]//中国水利学会滩涂湿地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北京:中国水利学会,2006:5.

上一篇: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下一篇:乳腺癌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