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资源

2024-11-01

滩涂资源(共12篇)

滩涂资源 篇1

沿海滩涂 即沿海淤 泥质潮滩 (tidal mud-flat),一般是指沿海大潮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浸地带,在发育良 好的沿海 地区滩涂 宽可达10km以上,坡度极小,一般仅0.2‰左右,主要以细粉砂-黏土级的细颗粒沉积物为主,广义的滩涂还包括部分未开发的潮上带及低潮时仍难以出露的水下浅滩[1]。沿海省份中,江苏沿海滩涂数量众多,分布最广,面积占全国总滩涂面积的1/4。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的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海滩涂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占用与补偿的动态平衡,缓和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还可以促进农、林、牧、渔等的发展,对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滩涂是一种综合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且具有隐性的生态、环境、水文、地质价值等。然而,目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的初期阶段,滩涂开发过度、措施不科学直接导致滩涂海岸侵蚀、土壤沙化碱化严重、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无法协调,滩涂资源浪费甚至退化消失,阻碍了滩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为建设沿海地区现代化综合农业基地和发展二、三产业提供必要的空间,对实现江苏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促进“十二五”期间滩涂开发利用向集约型、高效益、现代化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现状

江苏海岸线北起绣针河口苏鲁交界海陆分界点,南至长江口南岸苏沪交界(浏河镇东侧),根据2008年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江苏省“908”海岸线(不含东西连岛)总长888.95km,其中粉砂淤泥 质岸线占 海岸线总 长的90% 以上[2]。在古黄河和古长江 携带大量 泥沙入海 和南黄海旋转潮波系统及东海前进潮波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江苏沿海地区发育有丰富的滩涂资源和形成岸外世界罕见的辐射沙洲资源。沿海滩涂按照潮汐的影响,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辐射沙脊群区域3个部分。全省沿海未围滩涂总面积为50万hm2,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3.08万hm2,潮间带滩涂面积为46.94万hm2,含辐射沙洲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以上面积20.18万hm2(表1)。沿海滩涂岸滩潮沟冲淤活跃,滩地宽广,最宽处可达20~30km,且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向海淤涨。辐射沙洲区以弶港为中心顶点,由70多条海底沙脊向北、东和东南方向延伸而成,在南黄海陆架呈辐射状分布,其范围南北长达200km,东西宽约100km,整个辐射沙脊群区面积约28 000km2。辐射沙洲区体系内脊、槽相间分布,沙脊水深较浅,多数沙脊的近岸部分在低潮时出露,成为规模不等的沙洲。近岸部 分低潮时 出露的大 小沙洲总 计70余个,其中0 m以上的沙 洲面积超 过2 000km2,沙脊之间为深度较大的潮汐通道(沙槽),深度一般在15~20m,最深处达40m,成为潮水涨落的通道。

注:海安县潮间带面积包含在如东县内 .

2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演变分析

2.1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历史

江苏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历史源远流长,整个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沿海滩涂开发的历史。江苏自11世纪范仲 淹修筑的 捍海堰(范公堤)以来,共垦植开发了近200万hm2的滩涂。沿海大规 模的滩涂 围垦开发 活动主要 有3次:1北宋范仲 淹修筑的 近百千米 长的捍海堰;2南通实业家张謇组织发起的“废灶兴垦”,围海造地27万hm2,垦植8万hm2;3新中国建设以来开展的多元化围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呈现快速发展之势,20世纪50—80年代共新围滩涂22.6万hm2,滩涂开发利用方式以兴海煮盐、垦荒植棉为主向农、林、牧、渔、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涂围垦的面积如图1所示。

2.2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现状

1995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海上苏东”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九五”百万亩滩涂加速围垦开发,建立新粮 棉生产基 地的计划。“九五”期间新围滩涂3.6万hm2,垦荒利用、改造滩涂中低产田3.07万hm2,截至2001年年底共新围滩涂4.27万hm2,年垦植利用0.73万hm2以上,滩涂的社会总产值由1995年的114.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46亿元,期间滩涂共生产粮食128万t,棉花9.6万t,水产品5.4万t。通过“九五”开发,滩涂对沿海地区的经济支持和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3]。

“十五”以来实施新一轮的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完成新围潮上带滩涂1.33万hm2,开发已围滩地3.33万hm2,新增高涂及潮间带养殖面积2万hm2。

“十一五”以来 共规划垦 区24块,总面积3.33万hm2,经过数年 脱盐后可 形成耕地2.4万hm2。初期新增耕地1.17万hm2,发展水产养殖1.17万hm2,建设海堤防护林0.22万hm2,新增农田防护网0.13万hm2。到“十一五”末,南通共围垦1.95万hm2,主要用于港口、城镇、能源、临港产业、高效设施渔业等。

“十二五”期间实施18万hm2滩涂围垦规划。2010—2020年,江苏沿海 滩涂围垦 总规模18万hm2。围垦分为3个阶段实施,将沿海滩涂建成新型港口工业区、现代农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和宜居的滨海新城镇,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根据“十二五”滩涂围垦规划布局规划,到2015年,匡围滩涂3.06万hm2,建设海堤84km,新增海、淡水产品养殖面积1.47万hm2,新增耕地面积0.2万hm2,新增工业及建设用地0.22万hm2,生态用地0.67万hm2[4]。截至2013年7月,已完成匡围1.47万hm2。大规模的滩涂开发利用,保障了全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供应,保证了省内耕地的“占补平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方式及主要问题分析

3.1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方式总结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起源于汉、唐,从范公堤的修建到以张謇为代表的移民开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荒种粮植棉到近年来的大面积围海造地,先后经历了 兴灶煮盐、垦 荒植棉、围海 养殖、以港兴工等不同阶段,开发活动逐步由传统单一的开发模式 向多科技、多 层次开发 模式转化,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1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的农业开发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滩涂围垦用于开发盐业资源,发展盐业生产以及增加农用耕地面积,80—90年代中期滩涂围垦用于发展盐业、粮棉、林果、芦苇种植业,以及对虾、鳗鱼、文蛤和淡水鱼养殖[5]。2以发展海产品及其加工为重点的“海上苏东”建设阶段,“九五”共启动两轮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重点发展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工业,滩涂围垦主要用于发展工厂化养殖、无公害农业、苗种繁育、火电、风电、化工园区及大丰港、洋口港的建港工程。3以“港产城一体化”为重点的国家战略实施阶段,《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明确,到2015年围垦8.67万hm2,建设深水大港、临港产业、现代农业、海滨新城4大类和盐城百万亩国家级、徐圩省级等8个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具体规划围垦21个区块,目的是探索形成大规模滩涂围垦开发新机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方式,江苏沿海滩涂主要开发模式有滩涂海水养殖、农作物种植、盐业和海洋化工开发、港口物流运输和临港工业建设、滨海旅游、海洋能利用等,其中滩涂农业、渔业、旅游、港口物流和盐业开发是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的主要开发模式[6]。

3.2 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开发利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着滩涂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集中表现为:滩涂开发方向比较单一、规模小;沿海滩涂资源综合开发效率较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政府对滩涂开发的调控力 度不够,滩涂资源 管理权属 紊乱;滩涂开发科技拉动不足。

3.2.1 开发层次低,产业化规模小

目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第一产业占绝对比重,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呈现明显的单一化和初级化的特点,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港口与旅游等资源潜力很大,但开发力度不足。虽然目前滩涂开发利用以养殖为主,但是滩涂养殖分散、经营层次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靠产业外延的扩张,已开发利用的滩涂中,大多为中低产田、低标准鱼虾池和低产盐田,滩涂开发中的产品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以生产原料及初级产品为主[7]。

3.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海涂资源开发管理处于一种条块分割状态,既有当地政府与省政府协调,又有农业资源开发局、水产、海洋、水利等部门的共同管 理。海涂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收益权等权属不清,造成开发的混乱,导致短期哄抢行为甚至为争夺海涂资源械斗等问题。

3.2.3 沿海滩涂围垦与保护矛盾突出

沿海滩涂围垦为江苏省尤其是沿江、苏南地区的耕地占补平衡做出重大的贡献。然而,滩涂围垦一方面过多占用海岸线资源,降低了岸线的曲折度。调查发现,江苏海岸带岸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为954km(不含长江口岸线),“908”调查岸线为888.9km,尤其以盐城岸线变化最为显著,其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盐城沿海滩涂经历过较大规模的围垦,围垦方式多为沿海岸向海延伸的方法,自然岸线被截弯取直,导致自然岸线缩减。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规划总体布局规划(2009—2020),规划围垦方式多为顺岸向海延伸的方式,江苏海岸 线长度将 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围垦还造成海岸自然景观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破坏,海水动力条件失衡以及海域功能严重受损,海岸的自然属性发生改变,又由于围垦引起的潮流通道潮量、流场、流向、流速等变化,导致泥沙新的回淤、冲刷、港道萎缩和航道阻塞等。

3.2.4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较突出

江苏沿海滩涂水文地理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污染而失去生态平衡。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鼓励海盐生产,实行了3年免税政策,于是沿海地区几乎乡乡千军万马大办小盐场,3年免税期一到,几乎全部放弃星罗棋布的小盐场,造成沿海滩涂一片狼藉,滩涂生物资源遭遇严重的破坏,近海赤潮频率明显加快。随着滩涂资源的加速开发,沿海三市工业向海迁移出现了入海河流水质呈现恶化趋势,近岸海域水质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同时为了增加海水养殖种类,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如大米草,水葫芦等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

3.2.5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拉动不足

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但沿海地区恰恰是“人力资源短板”,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技术推广项目质量不高等问题。滩涂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层次较低,水产养殖主要以粗放经营为主,精养和集约经营不普及,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不大,滩涂专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缺乏,科技培训力度不够,直接从事滩涂开发的生产者大多是未经专业培训、没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民和渔民。

4 促进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依法、科学、适度、有序”的原则,因地制宜,以科技为依托,全方位、高起点、多层次,加快滩涂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出一条生态化发展之路。

4.1 多元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滩涂开发耗资巨大,资金是制约滩涂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因子。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银行信贷为补充、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局面。鼓励企业投资,利用优惠政策吸纳民间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吸收个体资金、横向联合资金和外资以入股、合作等方式参与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滩涂围垦造地专项资金或滩涂开发基金,坚持用地造地的原则,建议征收内陆建设用地造地专项税款,征收滩涂使用费和提取土地出让费的80%,建立围垦造地专项资金,保证后备耕地的建设。

4.2 科技兴滩,转变滩涂经济增长方式

要加大科技投入使得滩涂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进一步提高滩涂开发的科技含量。1加强围填海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突破大规模滩涂围垦及堤外保滩护岸的机械化施工技术与新型防护材料方面关键技术应用,提高围海工程的安全性和水平;2加快发展滩涂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滩涂高效农业、风电、LNG等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新化工与新材料,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3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加速盐土改良的技术与耐盐的优良农作物品种、适宜浅海及滩涂养殖的优质品种与技术、病害防治等领域有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收国内外海洋与滩涂开发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靠近上海人才高地的优势,从海内外引进海洋开发领域领军人才[8]。

4.3 走生态之路,海涂开发与保护并重

滩涂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沿海经济的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发展沿海经济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沿海生态经济产业带,提升产业,优化环境。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控制滩涂污染,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江苏滨海旅游的特色和优势,以大丰港口为中心,以丹顶鹤、麋鹿、中华鲟3种珍稀动物为品牌,以盐文化、滩涂农业、滨海养殖、海滩风光为依托,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吸引力强的沿海旅游风光带,使苏北中部沿海滩涂成为知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4.4 理顺机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

建设滩涂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职责,强化资源的综合管理。1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结构。建议由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滩涂开发的总体规划和各行业的专项规划,完善滩涂规划的审批、高效开发、项目实施和投融资等工作机制,确保滩涂开发的科学性与可行性。2尽快建立滩涂资源调查与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海域动态管理职能,定期开展 滩涂的资 源开发利 用评价,将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纳入政府的统一监管之下,避免非法占用、盲目开发、掠夺式经营以及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现象。

4.5 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

促进滩涂的可持续利用要健全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1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法》、《江苏省滩涂利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处理滩涂开发利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2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禁止任何企业直接向海洋和内陆水域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物。3加强农业、海洋资源综合立法,建立海洋与滩涂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沿海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沿海滩涂是江苏省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生态等价值,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结合最新的江苏“908”调查成果,分析江苏沿海滩涂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在历史资料调查基础之上,通过总结江苏沿海滩涂自11世纪以来的开发历史、开发模式,指出当前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滩涂开发层次低、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及科技拉动不足。最后针对沿海滩涂开发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江苏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的5项对策建议:多元资金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科技兴滩,转变滩涂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之路,海涂开发与保护并重;理顺机制,强化滩涂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

关键词:沿海滩涂,开发模式,开发问题,对策,江苏省

参考文献

[1]任美锷.中国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6):440-443.

[2]江苏省908专项办公室.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总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徐向红.江苏围涂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21(3):59-63.

[4]河海大学.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规划(2009-2020)[R].南京:河海大学,2009.

[5]王芳,朱跃华.江苏海涂开发模式及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2009,31(4):619-628.

[6]刘群,殷勇.江苏沿海滩涂地貌及资源开发利用途径[J].河南科学,2010,28(11):1482-1490.

[7]刘友兆,吴春林,马欣.江苏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域,2004,25(3):6-9.

[8]季康,王昀.南通滩涂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观察,2001,6(12):77-79.

滩涂资源 篇2

文号:发文单位:

颁布日期:1988-10-13执行日期:1988-10-1

38月14日,国务委员宋健同志对出让土地使用权时要保留海滩、滩涂所有权问题做了重要批示。指出:“一切海滩、滩涂、港口都不应卖给外国人或分给私人,只能出租使用权。这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集资至为重要。现在有些县、市(如兴城)把海滩都分给农民,这种做法对实现沿海发展战略极为不利。相反,凡是过去未明确产权的地方,都应尽量由地方政府管起来。以此来发展地产业,为发展工业积累资金”。宋健同志的批示很重要。滩涂是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卖掉一块海滩,就将丧失从这里出海的权利,这是涉及国家主权的根本问题。因此,海滩、滩涂等不仅不能卖给外国人,国有滩涂也不能划归个人和集体所有,必须为国家所有。为贯彻宋健同志的批示,加强滩涂资源管理,各地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滩涂资源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部分以外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对滩涂资源权属不明确的地方,土地管理部门要会同海洋管理部门认真调查,加强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破坏、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二、根据中发〔1986〕7号文件精神,各地要对现有滩涂资源及使用情况认真进行一次清查。凡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滩涂,只要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要按规定,依法做好申报工作,登记发证,确认其使用权。对违法占用国有滩涂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地方实施办法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该罚款的罚款,该退还的退还。对非法占用单位的主管人员,要给予行政处分。

三、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滩涂资源,提高其整体效益,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海洋管理部门要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海岸带普查基础上,进行滩涂资源分等定级和海岸带功能区的划分,搞好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以保证土地、养殖、交通、能源、工业、矿产、旅游和自然保护区等开发与管理的需要。今后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使用海岸线,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和规划,统筹兼顾,综合论证,报经政府依法批准后,才能进行开发利用。

四、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滩涂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导,土地、海洋等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做好滩涂资源的管理工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黄河最美的滩涂 篇3

甘肃临夏,古称“河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西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曾是陇上古丝绸之路南线上的“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埠,被称为西部的“旱码头”,享有“花儿之乡”、“彩陶之乡”、“牡丹之乡”的美誉。

这里是中国的西北角,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带,黄河和其支流大夏河从这里流淌而过。

因为刘家峡,黄河水到这里不再浑浊,变得清澈碧绿;也是因为水库,古老的黄河水道被淹没,水位变化让两岸的山上形成层层纹路,出现了既有红色丹霞地貌、又有黄色雅丹地貌的胜景。日积月累,日日冲刷,形成了罕见的黄河滩涂景观。那诡谲神秘的日出日落,那梦幻般的河上家园,那掠过河面、扑腾于滩涂的鸟儿,那河边游泳玩耍的孩童,那河面上一抹红云束光……都是那样灵动,妙不可言。

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感觉

临夏黄河滩涂身处繁华,却不曾被喧嚣污染,它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宝地,是黄河最美的滩涂。

黄河流到这里,依然保持着河源段的清澈,但这看似柔软绵长的水流,却像一把不动声色的利刃,把甘肃深厚的山塬生生地切出一条又深又窄的峡谷,从青海的龙羊峡、积石峡到甘肃刘家峡,最窄处,从谷底望上去,只能望见颤颤悠悠的一线天。

黄河两岸,峡谷险峻,壁立千仞,景象万千。河水浩浩渺渺,两岸山山相接,仪态奇特的大山,有些像漓江的两岸,但又绝不雷同,倒是浙江的千岛湖,让人错以为这个高原平湖为“千山湖”。

河水平时宁静,大风雨来时,波涛滚涌则是另一番光景。夏季的火烧云、下雨前后的多变云霞,都给黄河滩涂披上梦的衣裳,这是最富异彩的季节。那些鬼斧神工纵横交错的划痕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不正是黄河袒露的脉象吗?

滩涂是河的一部分,涨水时它和黄河浑然一体,有着水天一色的辽阔和惊涛拍岸的壮美;退潮时,它裸露出经年的风霜,那弯弯曲曲的河汊、绵延无际的水岸线,变幻无穷。入夜,仰俯河天,河潮共月,轻风似水,如入梦境,一种真正回归自然的奇妙感觉,洋溢身心。

甘肃临夏黄河滩涂的美是属于摄影、属于绘画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拍摄概念在摄影师的每张片子里表露无遗。这里无疑是中国最能考验艺术功底的创作基地之一。因为在这里进行拍摄,必须精准地把控光影及点线面构图,稍有松散,便只能与大片擦肩而过了。

1985年,因机缘巧合,在兰州炼油厂宣传部工作的甘肃摄影师张润国开始了自己的航拍之旅。他乘坐直升机自甘肃临夏到青海龙羊峡,沿着母亲河黄河上游记录中国西北的美景。此后四五年间,他一共飞行20多次。1986年的一次飞行中,张润国第一次从空中看到刘家峡水库,被这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观所震撼,从此恋上这里黄河的碧水和高山平湖的妙景。不久,在甘肃省群艺馆工作的甘肃摄影师王杰也加入航拍,俩人共同持续拍摄了近30年。

在多年的寻找和拍摄中,张润国和王杰渐渐熟悉了这块地方。行走在两岸滩涂,看到不同季节水位变化带来的优美印痕,红色的堤岸配上碧水蓝天,总是令他们流连忘返。

在张润国的眼里,刘家峡水库是甘肃最适合拍摄风光照片的地方之一,不仅因其地貌特征,也因为这里游人不会太多。有时,他们索性就在山上住下,而露宿河边也被张润国认为是非常愉悦的体验。

随着照片拍得越来越多,张润国和王杰也逐渐对当地的人文景观有了许多了解。在这里,除了拍摄壮观的黄河水库,也有很多人文景观值得关注。刘家峡是当年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建于公元5世纪西秦时期的炳灵寺,也有明代码头、烽火台,还有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的遗址(仰韶文化)。

因为独特的风景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在张润国和王杰看来,刘家峡库区对喜欢摄影的朋友们来说,绝对是旅游休闲的宝地。

滩涂资源 篇4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建教授主编的专著《江苏省海岸滩涂及其开发利用潜力》是这方面的一项最新重要研究成果。该书2012年11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大16开本,564页,86.7万字,属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著作。该书编写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王建教授的研究团队所承担的“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属“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即“908专项”)研究,并广泛吸取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除绪论外共分3篇。第1篇包括第1-4章,主要论述江苏海岸滩涂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变、利用现状以及与海岸滩涂开发有关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条件;第2篇包括第5-11章,从岸线资源、港口资源、生物生态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新型能源资源及土地资源等方面依次分析江苏海岸滩涂的潜在利用潜力;第3篇包括第12-18章,主要从可持续利用角度论述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岸滩涂资源的潜在需求,滩涂开发对周围海域使用潜力的影响,滩涂围垦规模的适宜性评价,海岸滩涂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策略,沿海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模式,海岸滩涂的管理技术与管理体系等。纵览全书,这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高质量专著。相比于已出版的同类著作,该书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笔者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首先从海岸地貌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海岸滩涂的自然特征及形成演化的过程与机理。接着依次从岸线、港口、生物、渔业、旅游、能源及土地等方面,阐述了这些资源的基本状况,从资源潜在利用角度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利用潜力和开发利用方向,并对环境效应制约下的江苏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规模进行了定量评价。然后,着重对江苏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发展农业、渔业及自然保护等角度提出了富有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海岸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最后部分,则详细阐述了海岸滩涂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及海籍调查与管理所需的地理信息技术等。以上四个方面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内容紧密联系。

第二,重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海岸滩涂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地带,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生态系统,不仅其发生与演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其资源禀赋、利用潜力及潜力的发挥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法制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海岸滩涂的研究不仅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参与,而且更要强调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综合研究。在与本书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中,有近30余名研究骨干参与,他们的专业涉及地貌、水文、土壤、环境、土地资源、人文地理、旅游地理、能源地理及遥感与GIS等多个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不仅反映在研究过程之中,而且在作为该项研究的最重要成果的这部专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赋予了该书浓厚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色彩。

第三,注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就研究内容来说,比如江苏海滨湿地的研究,该书并不局限于湿地分类及其特征描述等常规研究,而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盐城海滨湿地为重点对象,依据当代国际流行的碳循环理论,从碳源/汇功能辨析角度出发详细研究了盐城海滨湿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汇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从而为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估算提供了依据。

就研究方法而言,比如在度量江苏海岸线长度时针对量规法和网格法等传统测量方法的弊端,尝试采用了分形模拟算法,较准确地获得了江苏省海岸线的分维值及海岸线潜在利用长度等重要参数。又如江苏海岸滩涂未来50年新增淤涨和成陆速率的预测,不仅采用了多种预测方法,而且将它们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并最终给出了三种情景下可能的新增滩涂规模及可围垦面积。

小学滩涂作文 篇5

下午三点四十分左右,我们五家人驱车来到西湾大坝附近,走滩涂作文。下了车,我一眼望去,只见一大片无边无际的滩涂,滩涂中间耸立着一个“小小岛”。大家迫不及待地脱掉鞋子、长裤,准备向“小小岛”出发。

我第一个跳进滩涂,烂泥巴溅起老高老高。烂泥巴就像融化了的“德芙”巧克力,是那样的柔滑、软粘。脚踩进去,深深地陷下去,随着我们的前进,滩涂上留下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

正当我们“拖泥带水”艰难地走着,突然通通弟弟“咚”地一声“栽”倒在泥地里,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小泥人”。大家看见他这摸样都笑得前俯后仰。

一路上,我发现许多“小洞洞”。我知道里面肯定有小螃蟹,于是立刻“开工”,一连挖出了好几只小螃蟹。

突然,前方几百米处的海水涨潮了,汹涌的海水以想不到的速度向我们“滚来”。大人们经过紧急商量,我们决定以最快的速度“撤退”到山上。在“逃难”的过程中,我差点摔倒了,幸亏用手把身体支撑住才没摔倒,可是我的衣服却成了一件“泥巴服”。我们逃上岸没多久,潮水就把滩涂淹没了。真是好险呀!

醉在霞浦浪漫滩涂之上 篇6

本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霞浦人,兜兜转转中,却把故土落在了身后,直至远方的朋友慕名辗转而来。接到电话后,我生生地把一句老话咀嚼了半天——风景其实就在身边。不敢怠慢,不及收拾,匆匆往长乐国际机场接机,跟着朋友一行五人当晚七点半从福州出发,风尘仆仆赶赴霞浦。

01晨光水曲:北岐日出

凌晨四点,闹钟吵醒,起床洗漱。外面一片漆黑,天气有点凉,出了门便缩头缩脑地躲进了车里,忍不住打个大大的哈欠。一出霞浦县城,便是颠簸不平的路,幸好请到了一位当地摄影协会的老师傅当向导,没费多大周折,我们就到了摄友心中的那片海——北岐,距出城不到20分钟。

扛着大包小包摸黑上山,山路狭窄崎岖不平。神经绷得很紧,就怕冷不丁撞上蛇。偶尔听到山脚下一阵犬吠,心惊肉跳到迈不开步。幸好身边全是五大三粗的汉子,壮胆不少。等各自找到最佳拍摄地点架好“炮筒”静候时,仍是伸手不见五指,黑暗中涛声阵阵,只有一弯银弓般的月亮,默默凝视着我们。树影婆娑,山风清冷,忍不住簌簌发抖。原以为今天来摄影的就我们几个,没想到天蒙蒙亮时,又来了一群摄友,约摸二三十号人,山上顿时喧闹起来。

东边的天空慢慢睁开了眼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柔和的鱼肚白。放眼四周,晨熹微白之中,深秋的乡野苍茫安宁。大伙屏息静气,听着和海潮声同样起伏的心跳,一片静穆。5分钟,10分钟……不知过了多久,海边终于浮出了一点猩红,慢慢地,云彩逐渐散开。四周似乎连呼吸都静止了,拍片的拍片,换镜头的换镜头,测光的测光……一轮红日终于喷薄而出,霞光万斛,大浪淘沙,几只鸥鸟勇敢地掠过浪尖,整个海面恍若罩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辉。身边有朋友拿起了手机:“听到海的声音了吗?”声音低沉而温柔。

02浮城墨韵:台江渔排

在北岐草草用完早饭,绕过霞浦城关,驱车去溪南镇东安村。进入东安地界,满是坑坑洼洼,这段路长年失修,车底盘绞得我好是心疼。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台江,雇了一艘渔船,到一个叫官井洋的海湾。

一路上,所行之处长枪短炮,举目皆是。朋友曾口沫飞溅,说当今霞浦已成为全国摄影人民的汇聚之地,动辄车排长龙论公里,炮筒四伏漫山遍野。我当初的不以为然,直至此时才方知真的不是讹传。

波光潋滟,沐浴着清凉的海风,我们看到了这一处渔排林立的盛景。密密麻麻的网箱和造型各异的木屋别有风情,小水道中有机船和小艇来回穿梭,充满了闲适的海上生活气息,整个渔排顺着海湾绵延数里,俨然是一座浮动的海域。船老大在渔排上如履平地,我却是战战兢兢,不时地借助身边男子。水里偶有银白色的小鱼跳跃,俯身细看,网箱内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大鱼畅游其中。

听说这里住着四五百户人家,他们都从事深海养殖,在渔排上搭屋居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实实在在的“海上人家”。一样是结实的古铜色汉子,只不过唱的不是稻花飘香,而是唱着大海的气魄,唱着大海的赤诚。日子透过咸腥的空气,一页一页缓缓地翻开,有饱经沧桑的凝重。

找一把竹椅躺下,只见晴空万里,白云悠悠,随波荡漾,似睡非睡,这般的惬意安然,亦成为朋友们眼中的又一道风景。

中午,坐渔船返回东安,在码头旁的一家小餐馆吃饭。点了当地有名的黄虾、石斑鱼、石鲟……这里的海鲜得天独厚,只需很简单的烹饪,入口原汁原味,味道极是鲜美,远方的朋友却是吃不习惯,我正好毫不客气大快朵颐。

03画意滩涂:两座小山

当天返回县城途中,我们又顺便拜访了两座大名远扬的小山——馒头山和垃圾山。

馒头山,听说在地图上叫“笮篱屿”,这只是霞浦围江海边一外形像馒头样的无名小山包,四面环海,是养殖海带和紫菜的聚集地。入目处便是惊喜交加,成片成片的紫菜在滩涂上气宇轩昂地绽放着,起起伏伏间,分明是海上的黑色莲花,一朵一朵为渔民们次第盛开。垃圾山,顾名思义,是沙塘里海边的一个垃圾废弃场。金色的沙滩上,数十艘别致的木屐舟上晾晒着碧绿的渔网,视野清新迷人,像穿着旗袍的古代女子,国粹而俏盈,过目不忘。滩涂上有讨小海的渔民们,夕阳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洁白的云朵缄默着,撒落一地的热烈。

我不再矜持,在阳光下恣意欢笑,一任细沙从指间滑落,心灵澄净而空明。这样唯美的驻足,何其有幸。

04金色万顷:晓澳日落 次日下午三点,一行五人再次从县城出发,到晓澳正好进入最佳拍摄时间。此时的晓澳水面平静,宛若处子。半江瑟瑟半江红。波光粼粼中有星星点点的渔船来回游戈,滩涂上劳作的身影若隐若现。蓝天、碧海、金沙、绿舟……一切一切,神奇灵动,且瞬间迥异,似乎还有天籁随之此起彼伏。黄昏的晓澳,正以一种绮丽绝美的姿态,平静诠释着大海磅礴的韵律,令人震撼,叹为观止。

此情此景,令人迷醉。我的内心忽然一阵:中动: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要面朝大海,日落西斜对饮成双,还要海子说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黄昏,夕阳,醒着的梦,远方的朋友们深深陶醉,再三说不虚此行。虔诚专注,拍摄到兴奋处,还忘我地哼起了小调。海风徐徐,吹走了午后的疲惫与困意,摄友们的脸上盛满了金秋般的笑意。等我们恋恋不舍地收起三角架,才发觉是最迟下山的一批。到了半山腰,不经意回头,却看到此时落日的余晖异常壮士美,返回山上已是来不及。大家悻悻,带着些许遗憾离开。渐行渐远的身影,镀亮了西天最后一片晚霞。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还去了霞浦三沙花竹,这也是看日出的好去处。花竹山上险状环生,举步维艰,摄像机下面几乎都是落差几米的岩石。而后心有不甘,又去了晓澳和北岐。日落日出,摸黑起早,行行摄摄,乐趣无穷。

滩涂资源 篇7

在径流、波浪和潮流等水动力综合作用下, 来自于长江、钱塘江以及甬江等河流和东海陆架的泥沙, 在舟山海岛延绵曲折的海岸线发育形成了大量可开发利用的滩涂资源, 成为舟山市重要的自然资源, 也是海洋开发行业最多、密集度最大和活动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舟山地区人多地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的快速扩张, 生产生活和建设用地需求量日渐增大, 土地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人多地少的挑战, 滩涂资源作为一种动态增长的后备土地资源, 且具有继续扩张的潜力, 对增加土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海岛滩涂资源分布与特征

1.1 滩涂资源的地理分布

滩涂, 也称海涂, 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海陆相互作用的地带, 主要指处于浅海和内陆之间的过渡带, 涨潮时淹没, 落潮时露出, 一般指大潮高潮面至理论最低低潮面之间的潮间带, 广义的滩涂资源, 还包括潮上带和潮下带[1,2]。据调查统计, 舟山市现有-2.5 m (黄海高程基准面, 下同) 以上的海涂资源共有22 747 hm2, 相当于陆域面积的18.1%, 其中等深线-2.5~-1.5 m的面积有5 304 hm2, -1.5~0 m的面积有5 243 hm2, 0 m以上的面积有12 200 hm2[3]。舟山海岛滩涂以淤泥质滩涂为主, 主要分布在舟山海域西南部的一些陆域面积较大的海岛近岸, 其中舟山本岛、普陀岛、岱山岛以及秀山岛的滩涂面积占全市滩涂总面积的80%以上。这些岛屿所在海域有大量的细颗粒泥沙供给, 且海岸坡度平缓, 波浪和沿岸流作用较弱, 潮流动力较强, 极易形成滩涂这种沉积地貌。

1.2 滩涂的底质沉积特征

舟山海岛滩涂主要由细粉砂—黏土级的细颗粒沉积物组成, 底质的分布与潮滩的地带性分布状况有关。潮上带除强潮、风暴潮外, 平时不被海水淹没, 常受风的吹蚀作用, 细粒物质被扬走, 留有较粗的砂、砾等沉积物颗粒。潮间带泥滩以细粒淤泥质沉积为主, 间夹粉砂层和粉砂质透镜体。低潮线附近的潮下带上部, 由于潮波能量增强, 粉砂质比重增加, 自此而下, 潮下带沉积物粒度又复变细[4]。在垂向剖面上, 滩涂底层大部分为粉砂泥涂, 部分为粉浆泥涂, 还有少量的夹层泥涂[5]。滩涂上层呈微碱性, pH值在7.1~8.4, 含氮量0.011%~0.105%, 有机质含量0.75%~1.77%, 含磷量0.073%~0.157%。涂质柔软肥沃, 适宜多种生物栖息生长。

1.3 滩涂的生物组成特征

舟山海域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 潮差相差较大, 气候冬暖夏凉, 四季分明, 常年海水温度约17℃, 海水盐度24~30, 水体无机营养盐、有机质含量高, 为海洋生物栖息、繁殖生长及群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形成了浅海多种鱼、虾、贝和藻类滋生, 水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滩涂上主要生活着大量喜泥动物, 多属内海动物群[6]。滩涂生物种类丰富, 以软体动物为主, 占总量的82.3%;甲壳类种类较少, 仅占7.7%。经济价值较高的软体动物有牡蛎、泥蚶、毛蚶、青蛤以及泥螺等;低值贝类也很丰富, 可作养殖鱼虾的饵料。滩涂生物分布具有分带性。垂向分布上, 高潮带分布的大型底栖动物以适应干旱能力较强的种类为主, 常见种为泥螺、珠带拟蟹守螺、日本大眼蟹和占氏滩栖螺;中潮带分布的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7]。

2 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2.1 围垦造田

舟山海岛大部分滩涂资源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开发利用的条件十分优越, 加上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很适合滩涂的开发。丰富的资源优势加上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 使得舟山市长期把围涂造地作为解决土地资源贫乏的重要途径。舟山滩涂资源围垦开发历史悠久。早期, 舟山群岛居民依山岙而居, 以渔樵农垦为生, 后修筑分散、封闭的海塘, 围涂成田、兴农或晒盐。围涂垦田起源于南宋时期,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海滨涂汛之地, 有力之家累土石为堤, 以捍水。日月滋久, 涂泥遂乾, 始得为田。或遇风潮暴作, 土石有一罅之决, 咸水冲入, 则田复为涂矣”。

舟山群岛滩涂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至2002年底, 全市已围垦造田339处, 围垦总面积12 639 hm2, 为舟山市人均增加用地120 m2, 使64个小岛 (礁) 与大岛相连, 扩大了海岛陆域面积。滩涂围垦为农业耕地、盐业生产基地、渔业养殖基地、城镇居民住宅建设用地以及机场、电力、港口和公路等公共设施提供用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另外, 通过人工促淤, 还有大批的滩涂可以围垦。滩涂资源的围垦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舟山市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舟山市机场建设, 港口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建设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促进渔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效外贸渔业、农业基地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2.2 水产养殖

由于附近海域自然环境优越, 淤泥质滩涂土质较肥沃, 营养物质较丰富, 给不同习性的鱼虾洄游、栖息、繁殖和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的渔场。近年来, 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 开展了增殖放流和网箱养殖等作业。潮间带开展围塘养殖、滩涂养殖。舟山市围塘面积达4 300 hm2以上, 年产量2 899 t;滩涂养殖有纯滩涂养殖和滩涂低坝养殖, 目前的养殖品种主要是贝藻类, 占滩涂养殖总面积的70%左右。

舟山海岛滩涂地势稳定、风浪小、有一定的水体交换能力, 底质适合集中养殖海水产品的区域。1998年舟山市共有滩涂面积18 018 hm2, 可养面积4 666 hm2, 已养面积1 637 hm2, 尚可养面积3 029 hm2。舟山市共有滩涂养殖区24个, 总面积2 195 hm2。其中定海区5个, 主要分布在舟山岛的西北部, 面积323 hm2;普陀区7个, 主要分布在六横岛、佛渡岛和朱家尖岛附近海域, 面积557 hm2;岱山县12个, 主要分布在岱山岛、大鱼山岛、衢山岛以及秀山岛等岛屿附近海域, 面积1 315 hm2[3]。滩涂养殖的具体区域需随滩涂的动态变化作适时调整, 有些滩涂养殖区已规划为围海造地区, 在实施围海造地前, 可列为临时滩涂养殖区, 造地时转为造地区。

2.3 盐田开发

滩涂盐业原料海水和地下卤水资源丰富, 是盐业及盐化工业发展的优良场所。舟山海岛滩涂条件相对较好, 夏秋季节高温、少雨、日照充分, 冬春季节风速较大, 一年四季均可晒盐, 且海水盐度相对较高、蒸发量相对较大, 适宜盐业生产, 是浙江省的最适宜盐业生产基地和重要产盐区。据调查, 舟山的年均日照时数1 940.6~2 257.4 h, 平均日照为44%~51%, 与其他地区相比, 属日照时数较多地区;年均不小于10℃的积温为4 784~5 120.8℃, 是热量较优区;年降水量在927.3~1 620.1 mm之间, 是全省雨量相对最小地区;蒸发量为1 208.7~1 446.2 mm, 盐田区的蒸发量一般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为24~29[8]。

舟山海岛盐田区总面积约为3 576 hm2, 根据土地、气候与海水等条件, 可将全市划分为适宜、次适宜、比较不适宜3个区[3]。适宜区位于舟山中南部岛屿, 主要包括舟山本岛东北部、岱山县秀山、大鱼山岛和普陀区的全部盐场, 总面积约2 980 hm2;次适宜区位于舟山中西部岛屿, 主要包括舟山本岛西部、长峙、长白、金塘、秀山以及大鱼山等岛屿, 总面积约1 134 hm2;比较不适宜区位于舟山海域东部及北部, 主要包括马鞍列岛、嵊泗列岛、川湖列岛和崎岖列岛等, 总面积约50 hm2。

2.4 旅游开发

舟山海域滩涂不仅面积广阔, 而且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越, 属于温暖带季风气候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光热充足以及无霜期短等优点。舟山海域海岸线漫长, 有着独特的海岸风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业现在已是舟山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支柱, 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舟山群岛旅游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区域内的人文、滨海综合旅游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涂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重要场所, 无论是沙质海滩, 还是泥质滩涂, 都可发展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舟山朱家尖海滨浴场, 其海水条件、沙滩条件在全国已开发的24个重点海水浴场中分别属于第1级和第2级。此外, 秀山岛滑泥主题公园也独具特色。第六届“我为泥狂”海泥狂欢节在秀山岛滑泥主题公园举行, 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在海泥中充分享受了泥所带来的欢乐。随着近年来国外风行海泥浴疗, 滑泥公园也从滑泥乐园变为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娱乐场所, 设有现代泥瘦身、木桶滑泥、泥浴、泥钓等项目。

3 滩涂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3.1 滨海湿地减少, 生物多样性破坏

滩涂湿地是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 它以其自身的生态优势维系大量生物的生存发育。由于滩涂围垦和滥捕掠夺, 使海湾内海洋生物栖息地的水文和底质等条件发生变化, 导致许多重要价值的海洋生物的种苗和繁殖地遭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 滩涂开发规模日益扩大, 舟山沿海滩涂湿地面积也明显萎缩。大规模的滩涂围垦使滩涂各类动植物的原生境不复存在, 直接影响了其自然演替, 致使滩涂湿地生物资源加速退化、枯竭;使滩涂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丧失, 适宜于滩涂表面生活的生物种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破坏, 使生物数量和栖息密度下降。物种多样性被破坏, 使生态系统趋向简化, 削弱了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9]。

3.2 海域污染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滩涂资源的加速开发, 舟山海域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 成为造成沿海滩涂生态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滩涂围垦成的耕田和水产养殖中农药化肥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入海;沿海各种污染物质的入海以及海上活动的增多, 尤其是海上航船、船舶含油污水的排放, 造成了直接污染;污染工业被引进滩涂区, 甚至把滩涂作为天然纳污场;再者, 滩涂围垦使得海洋潮差变小, 潮流的冲刷能力降低, 港湾内纳潮量减少, 水流交换速度减慢, 海水的自净能力随之减弱, 导致舟山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 水质恶化, 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这些因素导致滩涂生态系统健康受到损害, 使得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

3.3 海域来沙变化, 海岸冲淤状况骤变

沿海滩涂淤涨是土地增长的前提, 滩地的冲淤变化与流域供沙量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长江等流域水利工程设施的影响, 进入海域的来沙量明显锐减;加上水土保持成效显著, 水土流失大为减少, 导致沿海滩涂淤积速率迅速下降。而围涂造地的力度却在不断加大, 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更是不断加快, 滩涂围垦的承载能力受到威胁。不合理的围垦活动在短时间内使岸线突然外伸, 滩涂面积减小, 改变了海岸自然演变的渐进过程, 导致海岸冲淤状况骤变[10]。围垦工程通过海堤建设, 改变局地海岸地形, 影响着垦区附近海域的潮汐、波浪等水动件, 导致附近泥沙运移状况发生变化, 并形成新的冲淤变化趋势。

3.4 港闸淤积, 航运功能受损

港闸等水利工程建筑物建造在防洪、御卤和蓄水灌溉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通常在闸外保留一部分边滩, 利用两侧边滩汇入河道内的落潮水流维护入海水道的水深, 避免进入河道的潮汐变形, 造成闸下淤积[11]。舟山海岛滩涂资源为港湾型滩涂, 多位于港湾和岛屿之间, 有时单片滩地围垦面积较小, 需促淤围垦, 或在岛屿间堵港建坝促淤。岛屿围垦或连岛围垦会明显改变陆岛附近的水沙环境, 给港口航道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围垦改变了海湾的水动力状况, 减小了海湾的纳潮量, 影响到港湾水流动态和泥沙的运动变化, 常使海港的航道淤积。

4 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策略

沿海滩涂是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处于海洋与陆地过渡地带, 其生态特征既受到陆地环境的制约, 又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既受到自然因素的控制, 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滩涂生态系统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生态效应, 并成为影响滩涂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滩涂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舟山海岛滩涂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其生态效应进行相应的生态建设和修复, 促进滩涂的开发利用向有利于可持续方向发展。

4.1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

自然属性为主, 兼顾社会属性原则是依据海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 将自然属性放在首位, 即坚持以自然属性为主。同时需考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 所以, 必须兼顾社会属性。该原则是海洋功能区划最根本的原则。舟山海岛滩涂资源, 其自然属性为滩涂生物的养殖和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可将部分潮滩围塘或填海造陆, 发展其他产业或行业。

4.2 综合开发与重点突出相结合

滩涂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 同一区域往往拥有多种功能, 但不同开发功能所需的资源环境条件有宽有窄。在具有多种功能的区域, 当出现某些功能相互不能兼容时, 优先安排对海区资源和环境等条件备择性窄的项目, 以最大限度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舟山群岛不同岸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应因地制宜地考虑各个岸段的滩涂资源特点和条件, 科学合理地规划滩涂的开发利用方式, 如围垦造田、渔业养殖、旅游业以及拉动经济建设的港口建设等, 都可作为滩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方式。此外, 在划定滩涂的开发区域时, 既要正确处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关系, 正确处理围垦、航运、养殖等之间的关系, 又要统筹兼顾并保证重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4.3 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相结合

舟山海岛众多, 岸线复杂, 形成的滩涂资源特征各异, 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 应根据海涂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状况, 如, 滩涂的气候、淡水来源、水利设施、岸线演变动态以及滩涂地貌类型等因素, 结合当地人口、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地制定出舟山滩涂资源的功能区划, 开发的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 优化滩涂资源配置, 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同时, 还要考虑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注重近期开发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以保证滩涂区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4.4 四效益相统一原则

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是指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开发活动不超过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2]。一切开发活动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 如果不遵循四效益相统一原则, 过度地开发利用, 不仅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而且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小, 甚至出现负面效应。在舟山海岛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应坚持开发活动的强度不超过舟山海域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 开发与保护并重, 以切实保护和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保障海域可持续开发利用, 实现四效益的统一, 最终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5 结束语

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今后舟山市缓解土地紧缺、增加土地后备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最重要的土地保证资源。随着舟山国家级海洋综合试验开发区的建立, 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已成为舟山海洋开发的战略重点。在滩涂开发利用过程中, 需对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作比较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自然规律, 研究自然和社会发展趋势, 联系舟山实际, 从全局和长远考虑来安排开发区。同时坚持以开发利用和合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 并在滩涂开发利用中注入生态学理念, 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舟山海岛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沿海滩涂是一种动态增长的后备土地资源, 蕴藏着丰富的土地、港口、矿产、旅游和水生生物等资源。由于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特殊的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 一直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舟山海岛密布, 岸线曲折漫长, 港湾众多, 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文章根据舟山滩涂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分析滩涂资源在围垦、养殖、盐业与旅游等不同方面的开发利用状况;阐述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诸如湿地减少、污染加剧、岸线冲淤变化及港航淤积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最后,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提出在进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应坚持以其自然属性为主, 兼顾社会属性;因地制宜, 突出滩涂的主要功能的同时, 统筹规划;既注重近期开发, 又考虑远期规划, 以期达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统一, 促进舟山海岛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舟山海岛,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WANG Ying.The mudflat of China[J].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1983, 40 (1) :160-171.

[2]任美锷.中国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6, 6 (6) :440-443.

[3]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 舟山市海洋勘探设计院.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R].2006.

[4]胡日军, 吴建政, 朱龙海, 等.东海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运移特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3) :495-500.

[5]严钦尚, 王慧中, 项立篙, 等.舟山普陀岛现代海岸带沉积[J].地质学报, 1981 (3) :205-215.

[6]李植斌.浙江省三大港湾区海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 (3) :48-50.

[7]朱四喜, 周唯, 章飞军.舟山群岛不同底质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J].海洋学研究, 2010, 28 (3) :23-33.

[8]周松宽.舟山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42-86.

[9]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中国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210-225.

[10]周安国, 周大成, 姚炎明.海湾围垦工程作用下的动力沉积响应[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26 (4) :281-286.

[11]陈吉余.中国围海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34-109.

滩涂资源 篇8

一、滩涂湿地资源的成因分析

1. 从气候、地形、土壤颗粒、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等角度分析湿地成因

滩涂主要成份是土壤颗粒, 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沙质海滩和泥质海滩, …射阳滩涂属于泥质海滩。从地貌上看, 陆地是滩涂之父, 水则是滩涂之母, 从科学定义来讲, 滩涂是指一种大潮时在高潮线下、低潮线以上的介于海与陆之间的一种特殊地带, …陆地上的泥沙被流水冲刷入海, 海水的顶托及化学作用下, 在风平浪静的海域淤积起来, 天长地久就形成滩涂。滩涂一般分布在风浪较小的内湾地带。简单地说, 滩涂它是湿地的一种。所谓湿地, 是指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或水域地带, 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咸淡或咸水的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被称作地球之肾。沿海滩涂湿地它处于海域与陆地交汇的过渡地带, 潮汐是它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潮位的升降不仅直接引起潮水周期性作用于滩面, 且进一步影响滩涂的水盐动态变化, 控制着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发育方向, 并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和更替。因此, 射阳县沿海滩涂湿地在海陆相互作用的界面地带发育, 其生态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服务均和海陆相互作用特有的水文过程密切联系。其湿地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湿地功能的特征及其发挥, 并影响着景观的性质和变化方向。

2. 从射阳滩涂湿地资源的生态分布特点上分析湿地的生态意义

射阳海岸气候温和, 日照充分, 这里是鸟的天堂, 黄金海岸, 资源宝库, 各种野生动植物遍布其间, 素有“黄金海岸”和“天然植物园”之美誉…。该县拥有大面积的沿海淤泥质滩涂湿地和湖荡湿地, 为我国乃至全球多种濒危物种, 尤其是受到威胁的珍稀水鸟, 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此滩涂及其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相当丰富, 它们之间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 互相依存, 互相交流物质和能量,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就是射阳滩涂的生态系统。

二、滩涂湿地的可利用价值

滩涂资源用途很广, 主要有:

1. 旅游业潜力无限

品牌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旅游品牌的生命, 只有形成特色突出的旅游品牌, 地方旅游业才能实现大发展。射阳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丰富的个性。射阳县地处黄海之滨、江苏中部, 海岸线绵延103公里, 滩涂湿地面积726平方公里, 是世界珍禽丹顶鹤重要的越冬地, 是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好的人间净土。拥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 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7种, 有各种鸟类379种, 每年有100多万只水禽在此繁衍生息, 堪称“鸟类王国”、“鸟的世界”, 被誉为湿地之都和丹鹤故乡。

2. 打造绿色基地、前景广阔

射阳地区气候温和, 日照充分, 无霜期长达220天, 低于-5℃的每年有10天左右, 35℃以上高温每年约1周;射阳地区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1023.6mm, 年平均日照53%, 平均气温13.62℃, 这样的气候加上平坦土地, 这种气候方面的优势是发展农业的优良条件。射阳县不仅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最佳条件, 还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工业与外贸基地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 沿海地区滩涂开发之所以能够出现新的面貌、新的亮点, 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 得益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滩涂开发本应该加大科技投入, 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 并积极和国内外科研单位联系, 以此在新品开发上能有更新的突破。调研中我们知道射阳县特色基地已初具规模, 目前已形成无公害产品种植12万亩、淡水养殖12万亩海水养殖13万亩 (含贝类护养) 、沙蚕2万亩、林业3.3万亩、盐业2万亩及芦苇9万亩等特色产品规模, 以丹顶鹤保护区、射阳河口风景区等为主要景点的滩涂旅游风光带已初具雏形。从沿海滩涂资源的特点看出, 其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三、滩涂资源的开发保护对策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好“海上射阳”这片绿色家园

海洋、海岸环境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极为密切, 没有新鲜的空气与清洁的淡水, 人类是难以生存的。现在人们已愈来愈认识到海洋、海岸环境保护的重要, 它已作为一门学科在研究它, 探讨它。海岸、海洋科学的兴起, 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和重视。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宇宙幸运之舟——地球上, 陆地面积的29%。而海洋则占到71%。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 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因此, 我们在开发滩涂湿地时, 一定要注重保护环境, 防治环境污染,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 沿海滩涂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且不具有再生性, 如果盲目开发和过量开发就会破坏滩涂的生态环境, 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滩涂开发一定要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的开发…。同时, 对海洋及与此相关的海岸环境的保护, 已成为全球的自觉行动。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沿海滩涂湿地这一被称为“最后一块土地后备资源”的土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更有一份义务去保护它。

2.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与人才优势, 发展独特的绿色农工之乡

中国最美滩涂霞浦 篇9

霞浦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东部,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港口风景城市。享有闽东最古老的“海上明珠”的美誉,是“中国的海带之乡”“紫菜之乡”。霞浦有480 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为基岩海岸的滩涂,滩涂面积全国最大。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的潮起潮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景观。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十多万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霞浦摄影创作。

凌晨3 点多,为了等待日出的那抹霞光,我们摸黑上山,当我站在北吾洋海岸山坡时,一片漆黑,海风清凉,但现场却人声鼎沸,而随着东方缓缓露白,远处的山与小岛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大家嘈杂的交谈声瞬间安静,我迫不及待拿出相机,将镜头对准海滩,转动、寻找、对焦、定格,早起的渔船裹挟着晨雾出海了,早潮褪尽后的滩涂,半掩半露,波光粼粼,渔船悠悠晃行,随着赶海的渔船消失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带出一串涟漪。搁浅的小船,一弯灵动的水线,一串串别具风格的围网,一一收入镜头,整个现场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霞浦馒头山

和谐渔画

当太阳渐渐升高,阳光洒在海面上,滩涂裸露,讨海之人,驾着滩涂摩托行走如飞,划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鱼网、浮标、竹竿间穿梭,弯弯曲曲的港汊,星星点点的渔舟,绵延无际的挂蛎,那明与暗的交替,加上波光鳞鳞的海面,一叶小舟游离其中,爱美的渔民带上花布头巾,红衣服配着绿色的外套,连同肩上舒展的绿色的连儿,点缀着无限的生机,又是一幅生动的海耕劳作场面。感谢上天酬勤, 在回报辛勤的讨海渔民有丰盛捕获的同时, 不忘投射侧光斜影,令滑板走过留下的痕迹, 变成洗练的线条, 劳作的渔民和渔船变成立体的剪影, 让人无限慨叹,劳动真的很美。

黄昏滩涂色彩绮丽,变幻无穷,山涧顺流而下的溪水在沙滩上流淌,变成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水道,远远望去仿佛是滩涂的动脉,在日落余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令人兴奋不己。它带给人们更多的创作激情和灵感,黄金般的海浪轻缓地涌向港湾,涌向滩涂,继而又向四处蔓延,形成无比绚烂的图案。在光影的作用下,亮光里呈现出金黄色,暗影处又是一片紫金。金色的世界里,渔船载着一船斑斓停泊在静静的港湾,赶海人背着沉甸甸的鱼篓走在金色的海滩上,留下一道道优美的曲线。

滩涂盐沼湿地退化机制研究 篇10

关键词:盐沼湿地,退化,贝壳沉积,黄河口

黄河口是我国重要的海滨湿地生态保护区, 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黄河口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不仅导致海滨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服务功能如海岸的缓冲作用、沉积物的过滤作用、大气调节作用、鱼类和海鸟的产卵场和栖息地等功能进一步消失, 而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全球生态环境变化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滩涂有海潮侵蚀, 因此无法用定位和从泥碳中提取植物残体和孢粉的方法来研究湿地发育和演变的历史。尽管干旱、大风、风暴潮、海平面上升和黄河断流等自然因素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但, 人们很少能找到引起湿地退化的直接证据, 而往往都是通过湿地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 植物群落特征与演替规律, 湿地分布的空间序列, 推断其空间序列上的发育规律。

在黄河三角洲北部防潮堤的外侧, 出于保滩护岸、促淤造陆的生态功效, 1987年引种了互花米草盐沼。1996年, 米草面积已增长到300 hm2, 其中桩101 (N38°01.029′, E118°58.319′) 和桩12 (N38°01.029′, E118°58.319′) 地区已发展成连片的草场 (图1) 。甚至有人报道, 到2003年面积已达7 000 hm2左右。然而现在, 桩101地区已全部变成光滩, 桩12地区的米草现存面积也只有大约10 hm2。其退化速度之快, 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国外有关于自然因素导致互花米草死亡的报道如持久而强烈的干旱、土壤盐度的变化、风暴潮以及吃草的蜗牛等。尽管黄河三角洲是风暴潮的多发区, 但互花米草具有较强的抵御风暴潮的能力已被广泛证实。另外, 互花米草是外来引进种, 至今没有发现其天敌。因此这些自然因素都不能很好地解释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死亡的真正原因,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海滨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认识。

以桩12互花米草盐沼为研究区调查发现, 在互花米草盐沼向海一侧有大量的贝壳堆积, 平行于岸线呈条带状分布。有的由于互花米草未连成片, 使其以圆形岛的形式存在 (图1) 。由于互花米草滩不断侵蚀后退, 平面上互花米草滩呈新月形, 凸侧向陆, 凹侧向海。根据研究区不同的表面特征 (图2) , 将其划分为六个典型样区:健康草滩、直接堆积区、部分死亡的草滩、全部死亡的草滩、有草根光滩和光滩。

从表面形态看, 互花米草滩 (图2 (a) ) 要比光滩略高, 表面被黑色的泥沙覆盖。贝壳有的堆积在草滩的表面, 有的沉积在草滩的泥沙中。根据贝壳堆积的形态不同, 可将其分为直接堆积型和缓慢沉积型两种类型。直接堆积型 (图2 (b) ) 是由大量松散的贝壳堆积而成, 贝壳堆积高度可达70 cm, 贝壳中无泥沙沉积, 贝壳滩脊横剖面形态不对称, 向海坡缓, 向陆坡陡。被贝壳覆盖在下面的互花米草已全部死亡。缓慢沉积型 (图2 (c) ) 是在风浪不断冲刷下, 贝壳在互花米草滩中不断加积形成的。贝壳沉积的互花米草滩一般比健康的互花米草滩略高, 土壤表面泥沙含量减少, 贝壳密度和土壤硬度较大。这一区域互花米草生长发育不良, 甚至死亡。 (图2 (d) ) 是被风暴潮破坏后留下的互花米草残根, 表面的贝壳已被风浪带走, 但内部有大量的贝壳沉积。一般高出光滩15 cm。随着海浪的侵蚀这一区域将变成光滩。

为了验证贝壳沉积是互花米草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不同样区进行了0.5 m×0.5 m的挖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在全部死亡的草区中贝壳的密度最大为334.59 kg/m3, 部分死亡的草区和光滩依次递减, 在健康互花米草滩中, 贝壳的含量接近于0。这进一步证明, 贝壳沉积引起了互花米草的死亡。

在这些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互花米草退化的过程伴随着贝壳沉积演化的过程假设, 即包括:贝壳的波选、聚集、覆盖、沉积、蚀退和消亡的过程 (图3) , 具体过程为: (1) 飓风和风暴潮等天气条件与贝壳联合作用引起了互花米草的大面积死亡。 (2) 当互花米草死亡后, 在飓风和风暴潮的作用下, 贝壳朝着健康的互花米草滩中移动, 导致贝壳在死亡的互花米草区域聚集。 (3) 连续不断的飓风和风暴潮、移动的贝壳导致盐沼退化的面积不断扩大。死亡的互花米草盐沼, 由于海水的侵蚀作用, 使互花米草滩消失, 残留的贝壳和草根被表面的泥沙覆盖。今天, 大多数死亡的互花米草地带已经消失, 光滩上盐沼和死亡边缘的发展趋势表明, 系统中盐沼的消失与贝壳的密度、飓风和风暴潮的强度有直接关系。光滩下面残留的贝壳和草根为互花米草的退化机制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我们研究结果表明, 风暴潮沉积是引起黄河口北部滩涂互花米草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在健康米草滩的边缘, 风暴潮引起的贝壳堆积导致互花米草的死亡。这些变化引起了边缘的互花米草死亡。通过贝壳的移动导致了互花米草被破坏的波动。由此推断, 风暴潮沉积体——贝壳的沉积作用也是海滨湿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启德, 方汉隆, 王玉秀, 等.辽河三角洲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Brian R.Silliman, Johan van de Koppel, Mark D.Bert-ness, Lee E.Stanton, Irving A.Mendelssohn.Drought, Snails, and Large-Scale Die-Off of Southern U.S.Salt Marshes.SCIENCE, 2005, 310:1803-1806.

[3]李培英, 吴世迎, 藏启运, 等.黄河海港地区潮滩地貌及其蚀淤变化.海洋学报, 1992, 14 (6) :74-84.

[4]肖笃宁, 胡远满, 李秀珍, 等.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孙卫东, 彭子成.治理黄河三角洲海岸蚀退的生物措施.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6, 7 (3) :45-48.

[6]衣艳君, 李修善, 强胜.对山东省外来杂草的初步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3) :87-89.

[7]Emma Marris.The vanishing coast.Nature, 438:908-909.

[8]Erik Stokstad.Louisiana's Wetlands Struggle for Sur-vival.SCIENCE, 2005, 310:1264-1266.

[9]Eric C.Webb, Irving A.Mendelssohn, Brian J.Wilsey.Causes for vegetation dieback in a Louisiana salt marsh:A bioassay approach.Aquatic Botany, 1995, 51:281-289.

[10]孙书存, 朱旭斌, 吕超群.外来种米草的生态功能评价与控制.生态学杂志, 2004, 23 (3) :93-98.

滩涂物权制度的困境及出路 篇11

[关键词] 滩涂;湿地;滩涂用益物权

[中图分类号] D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6—0146—05

Abstract:The boundaries of ownership and usefruct of tidal flat are unclear,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aquatic lives in tidal flat's usefruct should be rationalized. Wetland, a conception i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law, should be adopted in civil law. Wetland under ecosystem includes water resources and aquatic lives. Priority protection should be adhered to wetland. All these help to explain the dilemma of the property system on tidal flat.

Key words:tidal flat; wetland; usefruct of tidal flat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法通则》制定时,滩涂就被视为可进行排他性使用的自然资源。但滩涂本是一个地理概念,与土地、海域、水域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从而使得滩涂所有权的客体并不明晰。历史上因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利用尤其是养殖利用一直居于滩涂功能的首位等原因,滩涂用益物权一直居于滩涂法律制度的核心,但可设立滩涂用益物权的边界并不清晰。设立滩涂用益物权时,滩涂与水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关系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周折。人们的认知错误首先是从概念开始的。2014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明确将湿地作为独立的一种环境要素加以保护。如果湿地不再被当成环境与资源法这一部门法上的概念,被纳入民法视野作为滩涂湿地,不难发现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有关滩涂的物权制度的困境能容易地得到解释。

一 滩涂所有权客体的边界不清晰

滩涂是一个地理概念,当20世纪80年代的法律对其规范之际,其已被视为可进行排他性使用的自然资源。我国《宪法》《物权法》明确规定滩涂是一类独立的自然资源,是所有权归属明晰的自然资源。尽管如此,因法律对滩涂没有予以界定,且因滩涂与土地、海域、水域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使得滩涂到底是作为滩涂所有权还是土地所有权、海域所有权的权利客体的边界不明确。

1.滩涂与土地的边界

滩涂很长时间内被当做土地。如1988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在发布的《关于加强滩涂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滩涂依照土地进行管理:确认滩涂使用权的登记发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要按规定进行;对违法占用国有滩涂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地方实施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关于对滩涂管理问题的复函》中明确了滩涂是否为土地范畴的问题。该复函强调,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和第五条,滩涂是土地资源的组成部分,应由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统一管理。2002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关于请明确“海岸线”、“滩涂”等概念法律含义的函》的复函中也指出,“滩涂”属于土地。法律或政策上将滩涂视为土地的做法,成为学者主张“滩涂属于土地的一种形态,是农地使用权的标的”[1](P447);“滩涂是土地而非海域” [2]的依据。

可见,尽管滩涂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出现,但滩涂究竟是什么,其与土地的关系和界限并没有被明确。

从法律文本看,滩涂与土地是两种不同的自然资源,其界限至少初看起来是明晰的。我国《宪法》第九条规定,滩涂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宪法》在第十条单独规定了土地。因此,《宪法》第十条中的土地肯定不是广义上的,而限于除第九条之外的自然资源的那些土地。这样,可以认为滩涂不属于土地,为独立的自然资源。除《宪法》外,我国很多法律都将滩涂视为与土地并列的自然资源,如《军事设施保护法》《公路法》《盐业管理条例》《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等。随着2007年《物权法》第四十八条将滩涂与土地并列规定以及第一百二十三条将滩涂养殖权作为用益物权予以规定后,滩涂不再是土地的观点,应得到逐步的认同。

2.滩涂与海域的边界

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二条,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由于对海岸线没有明确的界限,使得海域与海涂之间的界限存在较大的模糊之处。

有观点认为,我国土地和海域在法律上的界线,应当是海水的低潮线;法律上的滩涂作为土地的一种形态,应当只是指其位于低潮线以上的部分,其在低潮线以下浅海中的自然延伸部分,在法律上应当属于海域而非土地。[2]另有观点认为,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沿海国家确定本国海岸线的情况来看,可以得出大多数沿海國家都采取平均高潮线作为陆海分界线的结论;从滩涂归属权的国际实践来看,以平均高潮线为海岸线的国家大多将潮间带滩涂归属于海域;历年来我国涉及海岸线的相关行业标准均把平均高潮线规定为海岸线;因此高潮线以下滩涂应属海域。[3]这个观点实际上来自1935 年波尔艾克斯联合有限公司诉洛杉矶市案的判决。在该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传统的划分标准,认为以低潮线或以高低潮中间线的平均线作为海陆分界线是没有理由的,因为这样就排除了那些事实上大部分时间被潮汐掩盖的土地(滩涂),为了容括这些被掩盖的土地,适用“平均高潮线”是必要的。[4]

正由于法律对海岸线没有界定,使得滩涂与海域之间的划分也缺乏明确的规定。由此带来的法律问题是:滩涂是滩涂财产权利还是海域财产权利的客体。如果两者之间的边界不清晰,法律适用也自然会不明确,由所有权衍生出的用益物权的设立方式等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宪法》《物权法》明确规定滩涂是一类独立的自然资源,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权形式;而根据《物权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所有权只存在国家所有这一种所有权形式。滩涂与海域之间界限不清导致的滩涂所有权与海域所有权之争,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形不少。2003年何进寿出资300万元承包了温州市龙湾区一片400多亩的滩涂。在2011年年底之前,这片海滩一直属于集体所有。2011年10月8日,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下设机构温州空港新区管理委员会盖章并向何进寿等人发出《关于天城垦区限期清场腾空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天城围垦工程围区面积9400亩,具体范围为……滩涂及海洋资源属于国家所有……”[5]

3.滩涂与水域的边界

水域是水体所占有的区域,是一个立体概念,包括水面、水体、底土及水中的水生动植物。水域与滩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依法取得的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因滩涂的利用除了围垦外,其主要利用便是养殖。而养殖也是水域的一种重要利用方式。因此,划定水域与滩涂的界限就十分必要。

2007年制定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将内陆滩涂与水域的界限规定得很明确。需要说明的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中的土地实际上是陆地,水域被包括在内。在该标准中,内陆滩涂是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间的滩地。可见,初看起来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滩涂与水域的界限是清晰的,即常水位是滩涂与水域的界限,盡管常水位是动态变化的。

以常水位作为滩涂与水域的划分标准,使得常水位以上的土地成为滩涂,那么滩涂上流动的水资源就被滩涂所吸收,成为滩涂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滩涂才成为独立的自然资源,而非土地资源的一种。初看起来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对滩涂与土地之间的界限做出此种解释,应是合理的。不过,问题在于,滩涂与水域之间的此种界限划分并没有反映在其他法律中,其认同度也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二 滩涂用益物权制度的困境

正如土地有农用、建设使用一样,对滩涂的利用也是多样的。滩涂除了养殖利用外,还有围垦等利用方式。养殖是滩涂的一种主要利用方式,且早在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对滩涂的利用(主要是海洋养殖)已经十分普遍,因此,滩涂用益物权的利用主要是围绕滩涂养殖权展开的。这里以滩涂养殖权的困境为例,分析滩涂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困境。

1.滩涂用益物权的边界不清

早在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对滩涂的利用(主要是海洋养殖)已经十分普遍,这意味着滩涂的养殖利用居于首位。这也意味着,滩涂一开始是作为自然资源而非一种环境要素出现的。正如有观点指出的那样,在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对滩涂的利用已经十分普遍,滩涂已经被视为可以进行排他性使用的自然资源,已经属于民法上财产权利的客体范畴。有关滩涂的法律制度自然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的价值追求[2]。

那么,滩涂可否作为法律上财产权利的客体,如果可以,其边界又在哪里呢?从环境科学上看,这些滩涂应属于湿地(湿地的概念下文分析)。由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原因,这类滩涂湿地被用来服务于农业生产,强调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根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对浅海滩涂湿地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有:滩涂湿地围垦、海水养殖、盐业生产和油气资源开发等。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下发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中指出,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很多地方仍在大量开垦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了把大量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错误倾向。[6]

在我国,滩涂的概念在法律上早于湿地出现,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直接明确规定湿地概念的法律最早的是1994年的《自然保护区条例》和2002年的《农业法》。1994年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条规定: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等,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1993《农业法》在第五十六条还仅规定禁止“围湖造田”,2002年修订时在第六十二条突出规定了湿地:“禁止围湖造田以及围垦国家禁止围垦的湿地”。可见,2002年在修订《农业法》时,立法机关已经意识到了湿地不同于水域,以及湿地在农业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2014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明确将湿地列举为独立的环境要素,作为受保护的环境要素之一。可见法律上,滩涂概念出现的时间早于湿地的事实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果将滩涂作为湿地的一种,即滩涂的利用将从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化利用为主转向生态保护为主的定位后,在滩涂上设立养殖权的边界则需要重新进行厘清。而这种厘清还没有开始。

2.设立滩涂用益物权的困境

滩涂的养殖利用,按照《渔业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应通过许可或承包的方式设立: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滩涂养殖证被认为是滩涂用益物权的证书。但在探求滩涂养殖权的设立时,不难发现存在两个突出的困境:

第一,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

滩涂养殖以利用滩涂和利用覆盖在滩涂上的水资源为前提和必要的条件。如果滩涂上没有满足养殖所需的水资源,滩涂养殖权的设立目的就无法实现。这意味着,滩涂养殖权设立时必须解决与水资源的关系问题。

《水法》第三条规定了水资源所有权这里暂不讨论《水法》中的“水资源”与《宪法》《物权法》中的“水流”表述不一致的问题。,即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物权法》第四十六条也规定水资源归国家所有。水资源只有国家所有这一种所有权形式。而根据《宪法》《物权法》,滩涂有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两种形式。对于集体所有的滩涂而言,如果其上设立滩涂养殖权,滩涂养殖权的设立除了根据《渔业法》第十一条通过承包的方式就设立完毕,还是需另行就利用覆盖在滩涂上的水资源取得许可,滩涂养殖权才算设立成功,因为《水法》第七条规定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水法》第七条的取水实为用水许可。;或者说另行就利用覆盖在滩涂上的水资源取得许可,是滩涂养殖权行使的前提,正如矿产资源中的采矿权设立后,其行使还需取得矿产资源所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样。无论怎样,对滩涂养殖权人而言,都无异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一道“门槛”。此其一。其二,渔业权作为利用滩涂从事养殖并取得养殖水产品的权利,意味着滩涂上必须覆盖着一定数量的水资源以及合适深度的水域。而根据200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滩涂与水域的界限是常水位。该标准看起来将内陆滩涂与水域的界限规定得很明确,但由于位于常水位以上的滩涂内的水资源量少,无法满足正常养殖所需的水资源,从而严重影响滩涂养殖权设立目的的实现。可见,从《物权法》有关第一百二十三条滩涂养殖权设立的角度看,200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有关滩涂与水域的界限值得斟酌。

第二,与水生动植物利用的关系。

滩涂养殖权的权利人所支配的对象包括特定的水域,还包括水域中的水生动植物。[7](P368)当然前面已经指出,这种水域是滩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有水资源覆盖的滩涂上,必然生活着水生动植物,滩涂养殖权的实现也离不开这些水生动植物。因此,正如其他渔业权中要解决的问题一样,把水生动植物所有权看做独立于养殖权的权利还是将水生动植物所有权视为养殖权的内容之一呢?[7](P368)

对此,有观点认为,在渔业法上,宜将水资源理解为包含水生动植物乃至整个渔业资源,水生生物资源是水域的组成部分。[7](P365)这种解释颇有道理。正如矿产资源从土地中分离出来一样,滩涂、渔业资源也从水资源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自然资源,成为养殖权的客体。不过,此种解释存在两个突出的缺陷:其一,有点颇费周折,因为《水法》第二条中的水资源只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并未在其他场合做扩大的解释,即将水资源中的水生野生动植物解释为包括在水资源中。其二,忽视了水生动植物所有权的命题是否存在的问题。水生动植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于其所有权,《物权法》第十九条规定,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可见,只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才属于国家所有。目前,由于《野生动物保护法》上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因此《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条以及《物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水生野生动物,仅指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除外的水生野生动物的所有权没有被法律所规定。因此,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水生野生動物,为公共产品。为此,应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 滩涂物权法律制度困境的解决

路径——湿地概念的视角

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滩涂物权制度的困境一是在于滩涂与海域、土地、水域的界限划分;二是在于滩涂用益物权制度可以设立用益物权的边界,以及滩涂用益物权设立中与水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的利用关系。上述提到的解决方法有较大缺陷,应寻求更合理、便捷的解决路径。人们的认知错误首先是从概念开始。由于在滩涂物权制度设计之初只有滩涂的概念,缺乏湿地的概念,导致滩涂物权制度存在上述问题。2014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明确增加“湿地”为一种独立的环境要素。当湿地概念被广泛接受后,滩涂的概念应从环境与资源法这一部门法的概念进入民法视野,即滩涂作为滩涂湿地出现。通过对湿地概念的剖析,我们会发现,采纳湿地概念能解决滩涂物权制度的上述困境。

1.湿地概念的要义

湿地概念在我国的提出较晚。自1992年加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之后,湿地对于我国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何为湿地?1978年12月,中国科学院五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和上海师范大学在浙江肖山召开了“全国海滩涂资源考察与综合利用学术交流会”通过讨论认为沿海滩涂的含义应是海边的湿润土地,其主体是海潮高低水位之间的潮间带。[8] 2000 年,由国家林业局等 17个部委共同编制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采用了《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以及补充定义:“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且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2005年,我国专门通过了保护湿地的规章——《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第二条有关湿地的规定也采用了《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

从上述湿地概念的介绍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哪种定义,都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其一,湿地概念强调包含一定的水资源,水资源成为湿地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其二,湿地概念对于湿地上水体的深度做了明确要求,即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与学说有关海域与滩涂的界限的观点比,更向海域延伸了一定的宽度。其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定义湿地概念,使得湿地所在范围内的水生动植物尤其是水生植物自然成为湿地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

2.滩涂物权客体边界的厘清

对于滩涂物权客体边界中的几个问题,从上述有关湿地的要义分析中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第一,湿地概念强调包含一定的水资源,水资源成为湿地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正因为湿地上的水资源是湿地的组成部分,使湿地有别于土地、海域、水域,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因此,对湿地的利用自然包括湿地上的水资源的利用,不需要另行涉及水资源的利用许可。

第二,湿地概念对于湿地上水体的深度做了明确要求,即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与以低潮线为界划分海域与滩涂的界限相比,更向海域延伸了一定的宽度。这一要义使得湿地适合于在其上设立渔业权,不太受到水量、水深的限制。这对于养殖权还是捕捞权而言,都更有利用于滩涂养殖权的实现。

其三,由于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定义湿地概念,使得湿地所在范围内的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成为湿地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对湿地的利用自然地包括对湿地上的水生野生动植物的利用,这一点无需多做解释。

3.滩涂用益物权设立边界的划分

湿地概念的提出源于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作用,湿地法律制度自然以生态安全为首要的价值追求。如《农业法》第六十二条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规定:禁止围湖造田以及围垦国家禁止围垦的湿地;已经围垦的, 应该逐步退耕还湖、还湿地。2002年通过的《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第六条将包括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列入市域内必须控制的开发区域。

鉴于湿地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对湿地实行优先保护的原则。如《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意识到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特征,支撑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生产力。因此,该行动计划强调,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可见,保护被置于湿地的优先位置。对湿地实行保护优先的原则,在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得到了确认。该通知明确指出,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资源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因此,除湿地自然保护区外,那些生态地位重要或受到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应被划定为保护区域,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对不具备条件被划建为自然保护区的,可以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各种类型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

因此,当滩涂作为湿地的一种类型后,滩涂用益物权的设立原则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即应按照湿地优先保护的原则,划定可以设立用益物权的滩涂的界限,只有那些经营性的滩涂才可以设立用益物权,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对于那些被纳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滩涂,由于《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将其作为用途法定的保护地,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其用途。因此,在这些滩涂上设立的用益物权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归于无效。

四 结 语

滩涂本是一个地理概念,原为我国沿海渔民对淤泥质潮间带的俗称,因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其概念达成共识,导致其与土地、水域、海域的界限还远没有划清,法律上更是如此。此外,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和对农业化利用的强调,滩涂被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等视为独立的自然资源,规定了相应的滩涂所有权,以及以利用為核心的用益物权。不过,法律有关滩涂所有权的范围缺乏合理的边界,滩涂用益物权设立时与水资源利用、水生野生动植物的关系也没有得到理顺,滩涂用益物权的行使应符合公共利益的具体情形并不明确。这些使得滩涂物权制度存在着不少困境。

湿地是水陆的过渡带,其区域位置的过渡性使得湿地的概念要义中既包含一定的水资源和一定深度的水体,同时又包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然,湿地概念并不是土地、水资源、水生动植物概念的集合概念,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有其独立的要义。从湿地提出的背景和湿地概念的要义看,滩涂应该是一种湿地类型。

无论是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业法》还是以保障生态安全为主的《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都对湿地予以了肯定,表明湿地概念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湿地不再是环境与资源法这一部门法上的概念。因此,当湿地不再是环境与资源法这一部门法上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尤其是被纳入民法视野后,不难发现,将滩涂纳入湿地,《民法通则》《物权法》滩涂物权制度的困境能很容易得到解决。人们的认知错误首先是从概念开始。这对于法律有关滩涂制度的设计而言再形象不过了。因此,当生态价值、生态安全开始被法律重视后,滩涂的财产属性与滩涂的生态属性不可避免地碰撞在一起后,是时候以湿地概念替代滩涂概念了。一方面在于保护我们的生态安全,另一方面也能解决滩涂物权制度设计中遇到的困境。[参 考 文 献]

[1]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附理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陈甦,陈丁慧.试论滩涂在法律上的性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21-23.

[3] 王义刚,夏雪瑾,冯媛媛.陆海分界和河海分界探讨[J].海洋学研究,2009,(IT增刊):47-54.

[4] 王克稳.论滩涂资源的法律属性及其法律适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2):132-136.

[5] 温州数千亩集体所属滩涂被强行填埋征为国有.腾讯网,http://finance.qq.com/a/20120701/000524.htm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2004]50号[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4,(22):13-15.

[7] 崔建远.准物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宁德滩涂软土工程特性研究 篇12

1 宁德滩涂淤泥工程特性

研究区位于宁德海域与温褔铁路宁德特大桥围成的半圆形区域, 该区域属于潮间带, 涨潮淹没, 落潮露出, 最高潮水位约6m, 水动力条件一般。为对研究区软土特性进行研究, 在研究区内共布设15个钻孔, 8个静力触探, 4个十字板剪切试验、2个扁板侧胀试验、2个应力铲、2个孔隙水压试验、1个有效应力铲试验, 揭示淤泥厚度约20m, 共采集样品140组, 土工试验统计结果列于表1、表2。

仅从土工试验成果可知, 宁德滩涂淤泥具有下述特性:

(1) 天然含水量高, 天然孔隙比大, 液性指数指数高, 欠固结。含水量统计平均值为69.9%, 最大值为85.5%, 接近流泥。孔隙比一般为1.75~2.31, 统计均值为2.02。液性指数一般为1.35~1.99, 统计均值为1.6。超固结比统计均值仅为0.5。表明滩涂淤泥属于大孔隙的严重欠固结土。

(2) 渗透系数低。软土渗透系数为0.85×10-7~2.04×10-7cm/s, 属10-7数量级, 表明该滩涂淤泥砂粒含量低, 固结沉降和强度增长所需时间长。

(3) 无侧限强度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强度低, 无侧限强度均值仅为14k Pa。

(4) 静止土压力系数高。静止土压力系数为0.58~0.72, 平均值为0.67。表明该滩涂淤泥在受到堆载所用下, 产生的侧向土压力大。

2 宁德滩涂淤泥同一参数多种勘探方法对比

该研究采用了多种原位测试手段和室内土工试验方法, 对同一地质参数进行测取, 分析各种方法存在的利弊, 探求测取地质参数的最佳组合。不排水抗剪强度、静止土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测取分析见表3~表5。

十字板剪切试验、扁板侧胀试验、室内无侧限强度试验、不固结不排水试验均直接或间接测试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通过表3可以看出, 十字板剪切试验和扁板侧胀试验的结果接近, 且其值偏大, 理论上Cu≈qu/2, 但本次试验Cu与qu相差不大, 其原因为原位十字板剪切面为带状, 实际剪切破坏面较计算破坏面大, 依照《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 (TB10018-2003) 的规定, 进行了修正, 但其值仍稍大;扁板侧胀试验属于间接方法, 其值是与十字板剪切试验建立的经验关系, 所以二者一致性好;而室内无侧限强度试验、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的原状土样, 受成孔、运输、制样过程的应力释放和扰动影响, 其值会小于实际值。综合四种方法, 取十字板实测值的0.7倍作为该滩涂淤泥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实际值, 方法可行。在该滩涂软土中, 进行不排水抗剪强度测试, 宜采用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应以十字板剪切试验为主, 且注意实测值的适当修正。

通过表4可知, 室内试验与原位应力铲两种方法测取的静止土压力系数离散性小。室内土工试验由于成孔应力释放和运输扰动的影响, 其结果会较真值稍大;而应力铲的方法也是测试静止土压力的直接方法, 其经验公式为:K0=n (σhcuw) / (σv0-uw) , 该公式采用经验系数是根据正常固结和轻微超固结土总结归纳的, 在宁德滩涂淤泥这种欠固结土中, 该系数稍小。因此, 宁德滩涂淤泥静止土压力系数的测取可采用室内试验配合应力铲试验的方法, 室内试验应注意取样质量, 应力铲试验应提高经验系数n的取值, 综合对比, 应力铲经验系数可取0.85~0.9。

根据对比数据, 两种方法测取的宁德滩涂淤泥侧向基床系数吻合, 较软土经验值稍高;扁板侧胀试验测得侧向基床系数与深度正相关, 与该地层的静探、十字板等强度指标一致, 表明扁板侧胀试验方法更优。

3 宁德滩涂淤泥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宁德滩涂淤泥为第四纪海相沉积物, 欠固结状态。由于自身应力的作用, 各工程参数随深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以下详细论述几种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1) 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c。锥尖阻力有随深度增大的趋势 (图1) 。从图上看出, 锥尖阻力与深度线性相关, qc=0.0272h+0.0662, R=0.941。自地面5m以下, 同一深度不同位置锥尖阻力差异较大, 最大差异为0.2MPa, 表明在整个宁德湾滩涂范围内, 不同位置的锥尖阻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但每个孔自上而下随深度的趋势是一致的。

(2) 不排水抗剪强度。从图2看出, 宁德滩涂淤泥不排水抗剪强度与深度线性相关, Cu=1.355h+0.779, R=0.931。由于宁德滩涂淤泥不排水抗剪强度与锥尖阻力均与深度相关性良好, 相关系数高, 二者可建立联系, 即Cu=49.9qc-2.51, R=0.876。因此, 宁德滩涂软土可采用双桥静力触探的方法测取不排水抗剪强度, 且相关性好。

(3) 竖向固结系数、竖向渗透系数。从图3看出, 由孔压触探 (透水石置于锥面) 所测竖向固结系数与深度呈线性关系, Cv=-0.652h+13.5, R=0.966, 表明宁德滩涂软土自上而下固结均匀;而竖向固结系数与深度呈对数关系, Kv=-6.44ln (h) +18.8, R=0.966, R=0.973。孔压静探所测固结系数、渗透系数与深度存在相关性, 而本次土工试验所测竖向固结系数杂乱, 无规律性, 表明取样、运输过程中应力释放和扰动, 破坏了土体的原有力学规律性, 进一步证明原位测试方法在探求土体参数规律性方面有独特优势。

4 结论

(1) 通过对宁德滩涂淤泥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表明该软土具有孔隙比大、含水量高、液性指数高、欠固结、渗透系数小、强度低、静止土压力系数大等特性。

(2) 通过几种方法测取同一参数的对比试验, 证明测取宁德滩涂淤泥不排水抗剪强度的最佳方法是修正十字板剪切试验, 测取静止土压力系数的最佳方法是应力铲试验, 测取水平基床系数的最佳方法是扁板侧胀试验;同时在保证取样质量的情况下, 土工试验是各种方法的有益补充。

(3) 通过研究宁德滩涂淤泥部分力学参数与深度的关系, 总结了该区域采用静力触探推算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经验公式;通过对孔压所测固结系数的研究, 证明了原位测试方法在探寻岩土体规律方面具有优越性。

(4) 研究结论在宁德地区软土综合勘探方面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效龙, 徐家升, 刘敦武等.河口滨海区浅层海积软土工程特性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1 (3) , 259~264.

[2]李志伟.软土地基邻近堆载对桥梁桩基偏位的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 2013, 34 (12) , 3594~3600.

[3]高晓亮.杭甬高速铁路软土工程特性研究[J].浙江建筑, 2010, 27 (5) , 41~43.

[4]王文军, 刘用海, 朱向荣等.宁波海相软土工程特性研究[J].工程勘察, 2008, 10, 19~24.

上一篇: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下一篇:二胡作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