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江开发

2024-07-02

江苏沿江开发(共11篇)

江苏沿江开发 篇1

摘要: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2008年江苏省21个沿江开发区域共20项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 提取出其中贡献率较高的2个主成分, 并对数据所具有的意义进行解释。构造综合系统排序评价指数, 对这21个沿江开发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排名, 分析各城市发展现状并为如何做好沿江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沿江开发区域,主成分分析,综合发展水平,指标排名

一、引言

江苏拥有长江岸线的地区是沿江开发的核心区域, 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6个市区和句容、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仪征、江都、泰兴、靖江、如皋、通州、海门、启东15个县 (市) 。这些地区是江苏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承南启北的重要作用。面对天然优势, 这21个开发区又处于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 存在相异的发展特点。故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对各地区进行综合的评价, 根据其各自的特点, 就构建合理的发展格局问题进行探讨。

郭磊选取了11个经济指标来构建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何徐兴、张延茜以城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一二圈层11个区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定量分析, 得出结论, 要缩小与兄弟城区发展差距, 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速度。李苗苗, 姜照华根据现有研究成果, 构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一个指标体系, 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运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 得出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几个特征及其分类。本文以江苏沿江21个开发区域为背景, 建立了一个对于这21个开发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系统, 以反映各开发区域总体之间的差异。利用2008年的数据, 在众多的衡量指标中选取20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这20项指标对21个开发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名, 以此来反映各个开发区域当前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情况。

二、模型设定及分析

(一)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Charies Spearman1904年提出。其原理是通过线性变换, 将原来的多个指标组合成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能充分反映总体信息的指标 (主成分) 。每个主成分都是原来多个指标的线性组合, 用尽量少的主成分包含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 通常以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大于85%作为主成分数量的确定标准以避开变量间共线性问题, 提取数据的主要信息。该方法避免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 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比重作为权重, 以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地区经济水平的综合得分, 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综合得分越高, 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反之越低。

(二) 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确定的区域性、可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从2009年江苏21个沿江开发区域各项发展指标体系中选取了20个指标:

X1: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万人) ;X2: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X3: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X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X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X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X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X8:外贸依存度 (%) ;X9:工业总产值 (亿元) ;X10: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X11:利税总额 (亿元) ;X1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X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X14: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X15:公路客运量 (万人) ;X16:民用汽车拥有量 (万辆) ;X17: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X18:邮电业务总量 (亿元) ;X19:中专以上在校生数 (万人) ;X20:卫生技术人员 (万人) 。

(三) 结果输出及分析

用SAS软件中主成分分析过程对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 相关系数矩阵值越大, 相关性越高。结果显示,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X1) 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X4) 、工业总产值 (X9) 、主营业务收入 (X10) 这几个指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4、0.9293、0.9272, 证明它们存在信息上的重叠。

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表的其中3项分别为:1.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值。其中, 第一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为15.893, 第二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为2.4219。2.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为各主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因为主成分的方差在数值上等于其特征值, 所以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λ1/∑λi=79.47%, 第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11%。3.累计贡献率, 为各主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的累计百分比。

本题中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1.58%, 故前两个主成分是所要选取的主成分。将前两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线性变换的系数, 设Z1、Z2分别代表第一、第二主成分,

其中, Xi*是标准化之后的Xi。

从 (1) 式可看出第一主成分Z1在各个变量上的系数都是正的, 而且数值相差不太大, 因而可以认为Z1代表该地区总体竞争实力水平, 亦即综合竞争实力。并且Z1的贡献率高达79.47%, 表明评各区域的发展水平中, 综合竞争力占了较大的一部分。而系数较大的是在地区生产总值 (X2)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X4)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X5) 、进出口总额 (X14) 、民用汽车拥有量 (X16) 上,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是开发区域经济实力的体现, 进出口总额是衡量沿江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程度的指标, 而民用汽车拥有量是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体现。这也说明了用Z1作为综合竞争实力的综合指标是合适的。

从 (2) 式可看出, Z2主要在指标外贸依存度 (X8) 上有较大的正值, 可见第二主成分Z2主要依赖于X8。对于沿江开发区域来说,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港口贸易, 只有强化招商引资, 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 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 Z2主要反映了沿江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程度。

(四)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主成分Z1、Z2分别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反映了江苏沿江21个开发区域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为了直观地看出这21个开发区域城市的综合实力的强弱, 设Z为主成分Z1、Z2的综合得分,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如下:

整理得下表:

按综合得分Z1的大小, 得到了江苏21个沿江开发区域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从上表可看出, 南京市区综合实力最强, 其次是常州市区、江阴市、张家港市等地区。综合实力较为薄弱的是镇江市区、太仓市、丹阳市、通州市等地区。

由上表可以看出, Z与Z1、Z2的排名不完全一致。综合主成分Z的排名与第一主成分Z1偏差较小, 因为基本上各指标在Z1上都有较大的载荷, 能较大程度地反映原20项指标的信息;而综合主成分Z与Z2的排名却有一定的偏差, 因为除了指标X8 (外贸依存度) 在Z2上有较大载荷外, 其余各指标在Z2上的载荷相对较小。某些城市的综合指标Z的得分为负数, 因为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 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因此, 某些城市的综合得分为负数, 说明该城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在全体被考察对象的平均水平之下。

(五) 根据综合得分Z绘制柱形图

由上图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 沿江, 21个开发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大体情况。

三、结果分析及建议

根据得到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排名, 可将21个沿江开发区域大致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南京;第二层次包括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南通、扬州;第三层次包括镇江、太仓、丹阳、通州、台州、启东、海门、如皋、泰兴、江都、靖江、扬中、句容、仪征。

在第一层次中, 南京不仅综合排名第1, 其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位居首位;其中, 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各项指标优势明显, 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因此, 增强南京综合竞争力,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可带动江苏沿江周边区域的发展, 在沿江开发建设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第二层次中, 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南通、扬州6市整体实力处于上游。从这6市的各项指标来看, 有其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常州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专以上在校生数2个指标领先;江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南京;张家港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 也因此有较高的得分;而扬州的主营业务收入在这些城市中排名前列。在第三层次中, 镇江、太仓、丹阳等14个开发区域的各项经济指标比较平衡, 均不是很高。这些开发区域大部分都是县级市, 而非市区, 故各项指标相对市区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 作为综合排名最前的南京市, 要充分利用先天的地域优势, 搞好沿江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这是促进江南江北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全面提升南京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其次, 对于综合实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城市, 像常州、江阴、张家港等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应积极探索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具体道路, 在更高水准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调整, 利用现有条件, 把握时机, 加强科技的投入, 使沿江地区产业的类型和技术含量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逐步壮大综合实力。最后, 对于综合实力排名相对落后的镇江、太仓、丹阳、通州、台州、启东、海门等地, 要善于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 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

综上所述, 各城市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扬长避短, 政府也要做出相应的宏观调控, 以保证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磊.主成分分析法在我国各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 2010 (6) .

[2]何徐兴, 张延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成都市一二圈层经济综合竞争力分析——提升成华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4) .

[3]李苗苗, 姜照华.中国各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10 (1) .

[4]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王波.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综合评价[J].当代金融, 2010 (12) .

[6]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7]工维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结构及其系统学研究[D]:2003.

[8]葛敏, 吴风平.用产业经济支撑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2, 16 (4) .

江苏沿江开发 篇2

江苏沿江港口客运站开展水陆联运业务探讨

江苏省沿江港口客运站由于近年来长江水路客运量的`急剧萎缩,正面临水路歇业的严峻形势,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结合江苏省沿江港口客运站的自身条件、行业优势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允许其开展水陆联运业务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 者:谢铭江 李芳琪 明金旺  作者单位:南京港务局 刊 名:中国港口 英文刊名:CHINA PORTS 年,卷(期): “”(6) 分类号:F5 关键词: 

江苏沿江开发 篇3

关键词:水稻品种; 纹枯病; 敏感差异;沿江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42文献标志码: A[HK]

文章编号:002-302(204)2-085-03[HS)][HT9SS]

收稿日期:204-05-28

作者简介:刘嘉德(973—),男,江西丰城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田病虫草害研究。Tel:(053)86523672;E-mail:liujiade973@sinacom。

[ZK)]

随着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应用、水稻施肥量的增加、气候条件的异常,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日趋严重[-4]。近年来,水稻纹枯病连年暴发,危害损失严重,发生重的田块致使水稻产量损失30%以上[5-6]。而不同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敏感差异较大,且针对江苏沿江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水稻品种,如盐粳5号、镇稻4、宁粳5号、南粳5055、武运粳24号、南粳908、南粳42、扬农稻号、南粳4、常农粳4号和南粳44等,对不同水稻纹枯病感抗性尚不明确,因此笔者于203年对这个供试水稻品种的纹枯病敏感性开展了田间试验。

材料与方法

材料

试验地点设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金北村,水稻栽培方式为旱育稀植。供试水稻品种分别为盐粳5号、镇稻4、宁粳5号、南粳5055、武运粳24号、南粳908、南粳42、扬农稻号、南粳4、常农粳4号、南粳44,均为市售。

2试验设计

个水稻品种于同一块秧田育秧,品种间做小埂隔开,5月9日用25%咪鲜胺乳油(江苏省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市售)6 mL浸泡5 kg稻种,5月2日按品种分小区落谷,秧田管理一致。6月2日移栽到大田,个处理3次重复,共33个小区,每小区面积667 m2,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田埂隔离。栽插密度、单穴栽插苗数一致,整个水稻生育期培管措施相同,不施用对纹枯病有作用的杀菌剂。

[Z]病穴(株)率=[SX(]发病穴(株)数调查总(株)数[SX)]×00%。

3调查方法

分别于纹枯病发病始期、水平扩展高峰期、垂直扩展高峰期、最终鉴定期4个时期定点调查,每个小区定点00穴。分级调查记录病穴数、病株数,计算各处理区的病株率、病情指数。

水稻纹枯病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

级,第4张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3级,第3张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2张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病情指数(简称病指)计算公式:

病指=∑(各级病株率×相对级值)调查总株数×9[SX)]×00。

2结果与分析

2不同品种对水稻纹枯病发病始期的影响

于水稻前期不定期观测可知,南粳4、南粳42等2个品种纹枯病始见期早,分别于7月26日、7月24日始见病株,7月30日其他品种才相继出现病株。南粳42的病穴率最高,平均为667%,其次是南粳4,盐粳5号、宁粳5号未见病株。各水稻品种病穴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南粳42>南粳4>扬农稻号=武运粳24号>镇稻4=常农粳4号>南粳44=南粳908>南粳5055>盐粳5号=宁粳5号。不同品种病株率比较结果显示,南粳4始发病株率最高,平均为04%,不同品种的病株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南粳4>南粳42>镇稻4>常农粳4号>武运粳24号>南粳908>扬农稻号>南粳44>南粳5055>宁粳5号=盐粳5号。综合考虑病穴率和病株率,南粳4、南粳42品种发生纹枯病较早,病穴率均超过5%,在水稻生产中应提前做好纹枯病的防治工作;镇稻4、常农粳4号、武运粳24号、南粳908、扬农稻号、南粳44、南粳5055等7个水稻品种纹枯病发生较晚;宁粳5号、盐粳5号2个品种尚未见纹枯病的发生,始见期较晚(表)。

22水稻纹枯病水平扩展高峰期不同品种纹枯病发生

8月中旬水稻纹枯病达到横向发生高峰期,调查数据见表2。其中武运粳24号病穴率最高,达到6%;南粳4、扬农稻号、镇稻4、南粳908、南粳42、常农粳4号、南粳44病穴率都在0%以上;盐粳5号、宁粳5号病穴率分别为900%、333%。南粳4的病株率最高,为63%;宁粳5号病株率最低,为324%。

23水稻纹枯病垂直扩展高峰期不同品种纹枯病发生

[CM(24]8月下旬水稻纹枯病处于纵向发展始盛期,病株率最高[CM)]

[FL)]

[FK(W4][HT6H][Z]表纹枯病发病初期不同品种病穴率、病株率比较[HTSS][STBZ]

[H5][BG(!][BHDFG3,WK8,WK52W]品种[ZB(][BHDWG2,WK26。2W]病穴率(%)病株率(%)

[BHDWG2,WK62。8W]ⅠⅡⅢ平均ⅠⅡⅢ平均[ZB)W]

[BHDG2,WK8ZQ,WK62。8DWW]盐粳5号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BHDW]镇稻4200 200 200 200 022 078 050 050

[BH]宁粳5号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nlc202309041117

[BH]南粳505500 000 00 067 028 000 028 09

[BH]武运粳24号300 300 300 300 06 028 044 044

[BH]南粳908000 200 00 00 000 094 033 043

[BH]南粳42500 800 700 667 078 067 067 070

[BH]扬农稻号200 400 300 300 028 039 033 033

[BH]南粳4800 200 600 533 83 028 00 04

[BH]常农粳4号300 00 200 200 094 006 044 048

[BH]南粳4400 00 00 00 050 0 028 030 [H][BG)F][FK)]

[FK(W5][HT6H][Z]表2水稻纹枯病水平扩展高峰期不同品种病穴率、病株率及差异显著性比较[HTSS][STBZ]

[H5][BG(!][BHDFG3,WK62,WK532W]品种[ZB(][BHDWG2,WK26,WK272W]病穴率(%)病株率(%)

[XXZSX2-ZSX252]ⅠⅡⅢ平均[XXZSX2-ZSX27]ⅠⅡⅢ平均

[BHDG2,WK62ZQ,WK62。7DW,WK8DWW]盐粳5号609004303880769cdeBC

[BHDW]鎮稻466420055390080048abAB

[BH]宁粳5号343333253420300324eC

[BH]南粳5055554467380487333400deC

[BH]武运粳24号945600680000067249abcAB

[BH]南粳9089567840000033958bcdABC

[BH]南粳42083033053727933904bcdeABC

[BH]扬农稻号332330603000053abcABC

[BH]南粳448246729393366763aA

[BH]常农粳4号399033353827900027bcABC

[BH]南粳44902033947773800840bcdeABC[H][BG)F]

注:方差分析F=4823[KG-3];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显著(<005)、极显著(<00)。表3、表4同。[FK)]

[FL(2K2]的是武运粳24号,达208%;盐粳5号、南粳908、南粳44、南粳42、镇稻4、南粳4、常农粳4号的病株率在07%~79%之间,均大于0%;扬农稻号、南粳5055、宁粳5号病株率低于0%,分别为933%、556%、474%。病指较高的是武运粳24号、南粳908、南粳44,病指分别为806%、578%、508%,较低的是宁粳5号、南粳5055,分别为53%、39%(表3)。[FL)]

[FK(W5][HT6H][Z]表3水稻纹枯病垂直扩展高峰期不同品种病株率、病指及病株率差异显著性比较[HTSS][STBZ]

[H5][BG(!][BHDFG3,WK62,WK532W]品种[ZB(][BHDWG2,WK272,WK26W]病株率(%)病指

[XXZSX2-ZSX27]ⅠⅡⅢ平均[XXZSX2-ZSX252]ⅠⅡⅢ平均

[BHDG2,WK62ZQ,WK62。3DW,WK8DW,WK62。4DWW]盐粳5号2467 944 744 79abA584 298 449 444

[BHDW]镇稻4489 689 56 444abAB 478 522 356 452

[BH]宁粳5号422 456 544 474cB33 92 33 53

[BH]南粳50555 467 689 556cB 03 204 39

[BH]武运粳24号644 400 3200 2080aA 556 35 5 806

[BH]南粳908956 544 56 552abAB867 560 307 578

[BH]南粳42200 56 278 5abAB344 267 63 408

[BH]扬农稻号756 833 2 933bcAB267 300 56 36

[BH]南粳4500 389 244 378abAB 34 352 280 324

[BH]常农粳4号078 033 2 07bcAB382 36 333 344

[BH]南粳44589 356 689 544abAB556 524 444 508 [H][BG)F]

注:方差分析F=3532。[FK)]

[FL(2K2]24不同品种对水稻纹枯病最终鉴定期的影响

[2]0月8日对水稻纹枯病进行最终鉴定,结果显示,镇稻4、南粳44、南粳42、盐粳5号、南粳908的病株率较高,分别为49%、4268%、463%、4037%、392%,均高于或接近于40%;南粳5055病株率最低,[3]为5%。个水稻品种病指变化趋势和病株率大体相同,南粳5055病指也最低(表4)。[FL)]

[FK(W5][HT6H][Z]表4水稻纹枯病最终鉴定期不同品种病株率、病指及病株率差异显著性比较[HTSS][STBZ]

[H5][BG(!][BHDFG3,WK62,WK532W]品种[ZB(][BHDWG2,WK272,WK26W]病株率(%)病指

[XXZSX2-ZSX27]ⅠⅡⅢ平均[XXZSX2-ZSX252]ⅠⅡⅢ平均

nlc202309041117

[BHDG2,WK62ZQ2,WK62。3DW,WK8DW,WK62。4DWW]盐粳5号3356 4667 4089 4037abAB2009 3098 2742 266

[BHDW]镇稻437 6467 4556 49aA2662 3360 2702 2908

[BH]宁粳5号2422 2600 224 242cdBC662 493 2 456

[BH]南粳5055489 256 889 5dC862 404 560 942

[BH]武运粳24号2578 3956 308 324bcABC440 2369 64 808

[BH]南粳9084044 3578 442 392abAB2720 2462 2267 2483

[BH]南粳425022 3022 4444 463abAB3200 902 3004 2702

[BH]扬农稻号2244 3644 4067 339bcABC56 2262 3276 235

[BH]南粳42644 4867 353 368abcAB858 2693 908 253

[BH]常農粳4号2289 2267 22 2223cdBC 369 484 27 357

[BH]南粳44544 3822 3836 4268abAB3304 3036 292 3084 [H][BG)F]

注:方差分析F=4709[KG-3]。[FK)]

[FL(2K2]25不同水稻品种在纹枯病4个不同发生期病株率比较

在纹枯病发病初期,南粳4号的病株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在纹枯病水平扩展高峰期到垂直扩展高峰期,纹枯病病株率上升较快的是盐粳5号、武运粳24号、南粳908、南粳42、南粳44号;在水稻整个生育中,镇稻4感染纹枯病的速度最快,纹枯病发生也最重;南粳42、南粳44号感纹枯病速度最慢,常农粳4号、南粳5055发病最轻。

[FK(W2][TLDtif][FK)]

26不同水稻品种病情指数

南粳44号、镇稻4在最终鉴定期病指最高,常农粳4号、南粳5055的病指较低(图2)。

水稻纹枯病在中后期发展蔓延速度上,各品种间差异也较大,以盐粳6号、南粳44号、镇稻4、南粳42发展蔓延较迅速,后期病株率与病指均较高,属于高感纹枯病品种;南粳5055、宁粳6号、常农粳4号发展缓慢,属于抗病品种;其他品种为中感品种。

3结论与讨论

南粳4、南粳42等2个品种纹枯病始见期早,在水稻生产中应适当提前做好纹枯病的防治工作,于7月下旬必须用好第次药。宁粳5号、盐粳5号 2个品种始见期较晚,可适当推迟纹枯病始用药时间。

[FK(W3][TLD2tif][FK)]

不同水稻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敏感度差异较大,以盐粳6号、南粳44号、镇稻4、南粳42发展蔓延较迅速,后期病株率与病指均较高,属于高感纹枯病品种;南粳5055、宁粳6号、常农粳4号发展缓慢,属于抗病品种,用药上可根据品种间差异适当减少用药次数,在纹枯病重发地区要选用抗病品种,以减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

[HS22][HT85H]参考文献:[HT8SS]

[ZK(#]李桦,宋成艳,丛万彪,等 粳稻品种抗纹枯病性鉴定与筛选 植物保护,2000,26():20-22

[2]魏赛金,程新,周云,等 03%农抗702水剂防治水稻病原真菌的药效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202,40(4):8-20

[3]陈宗祥,邹军煌,徐敬友,等 对水稻纹枯病抗源的初步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2000,4():8-2

[4]姜兆全,王中军,李建龙,等 江苏里下河沿荡区有机稻病虫草害防治集成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202,40(2):3-4

[5]何晨阳,王金生 试论病原物的致病基因 植物病理学报,994,24(2):97-99

江苏沿江八市专利质量比较分析 篇4

关键词:沿江八市,专利质量,发明专利,结构性减速

0 引言

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消解,美国财政危机制约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国内需求不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明显,在国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由结构性增速进入结构性减速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实现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必须走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借助专利质量的提高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试图通过江苏沿江八市专利发展情况的比较,探寻专利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提升专利质量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 苏南五市的专利申请稳步增长,总量超过全省的 2/3

近几年江苏省专利申请量发展较快,2010-2012年的增长速度超过35%。从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2010年为235873件,增长速度为35.3%,2011年为348381件,增长速度为47.69%,2012年为472656件,实现2年翻一番,2013年申请总量为504500件,增速为6.74%。从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沿江八市专利申请总量在全省所占比重为86.28%,其中苏南五市所占比重为68.6%。苏中三市占17.68%。苏州的专利申请总量在全省和沿江八市一直保持第1,2012年达到145165件,增速为40.41%,2013年为141076件,增速有所下降,2013年无锡和南京的专利申请量分别80271件和54784件,增速为0.5%和28.28%,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苏南地区代表专利质量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在稳步增加。2013年,苏锡宁三市的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分别为44477件、20959件和2237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7.76%,19.32%,36.64%。从表1、表2的统计可以看出,在苏中三市中2013年南通的专利授权量为40771件,领先于扬州的22825件、泰州的25626件,2013年南通的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8029件,领先于扬州的5159件和泰州的5496件,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近2年南通的专利授权量的增幅有所减缓,但在苏中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

2 苏州无锡的专利授权量有所下滑,但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稳步增长

专利授权是专利申请的结果,它是专利质量的表现之一。从表3、表4的统计可以看出,2013年全省专利授权量增速有所下滑。统计显示,2013年全省专利授权量为239645件,比上年的269944件下降了11.22%。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代表专利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在稳步增长。表4的统计显示,2012年江苏省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6246件,比上年增长47.11%,2013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为16790件,比上年增长3.37%。虽然全省2013年专利申请量有所下降,但授权量在增加,表明专利事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苏州、无锡、南通、南京4市,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一直稳居全省前4。2013年的统计显示,苏州、无锡、南通、南京四市的专利授权量分别为81666件、39828件、22086件和19484件,增速分别是-17.03%,-22.58%,39.06%和4.97%。虽然苏州无锡的专利授权量有所下滑,但是代表专利质量的发明专利授权在稳步增长。表4的统计显示,2013年苏州无锡南京的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分别为4413件、2713件和427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8%、0.59%和7.38%。而在苏中三市中,2013年的专利授权,南通以22086件领先于扬州的11416件和泰州的8309件,南通在专利授权方面不仅在苏中居于首位,而且超过南京、常州和镇江,居全省第3。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苏中三市的发明专利授权与苏南的苏锡宁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3年南通扬州泰州三市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746件、406件和248件,增速为5.7%,-15.77%,-29.34%,扬州、泰州发明专利授权量的下滑说明受经济结构性减速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受到制约,而南通虽然发明专利的授权呈增长态势,但总量上与苏州、无锡、南京相比差距较大,只及苏州、南京的17%,只有无锡的27%,低于常州的1173件和镇江的874件。我们可以看出,南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与苏锡宁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 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苏州独占鳌头,南京、无锡、南通保持稳步增长

专利的价值取决于其市场属性,换句话说,专利价值的大小要由市场来决定,专利只有通过其专利产品和服务被消费者认可才能实现其价值,企业通常是专利的拥有者,并且又是专利市场运作的主导者,因而企业拥有专利更利于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更利于专利价值的实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拥有发明专利的多少是判别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表5的统计可以看出,2013年全省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0096件,比上年增长2.67%。在沿江八市中,苏州(3731件)无锡(1953件)南京(1417件)常州(758件)分别名列1~4名,增速分别为-2.69%,5.85%,15.3%和-1.69,无锡和南京实现稳步增长。苏中的南通以547件领先于扬州的278件和泰州的176件,且领先优势较为明显,不仅如此,南通的企业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还超过苏南的镇江(432件),表明南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较为活跃。当然,也应看到,南通的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与苏州、无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3年南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只有苏州的14.6%,无锡的28%,较大的差距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4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南京、苏州、无锡名列前三,PCT 国际申请增长较快

某一区域的发明专利来自于2个方面,即专利授权和专利转让。表6的统计显示,2013年江苏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2112件,比上年增长47.13%,说明技术创新和专利转让活动较为活跃。南京因大学和科研院所较多,技术创新活动较为活跃,2013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7205件,名列第1,苏州、无锡、常州分别以15011件、9672件、4783件名列第2到第4,南通以4676件仅次于常州,在苏中领先于扬州(1653件)、泰州(1490件)。当然,南通与南京、苏州、无锡相比在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统计显示,在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方面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分别以21.08、14.96、14.23、10.21件名列沿江八市1~4名,南通以6.41名列第6。

PCT是根据《专利合作条约》进行的专利国际申请,它表明专利活动的质量和专利的国际化水平,一般以企业申请为主。表7的统计显示,2013年全省PCT申请1180件,比上年增加29.62%,苏南五市占全省总量的79.76%,苏中三市占全省总量的11.63%,其中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分别以446、194、190、91件名列全省第1~4名,数据表明在PCT国际申请方面苏中与苏南的差距较大。

5 苏中地区专利技术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近几年苏中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的苏中地区技术创新的力度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统计显示,2013年苏锡常的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分别为22%、13.64% 、7.37% ,企业发明专利授权在全省的占比分别是36.95%、19.34%、7.5%,企业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在全省的占比超过经济总量(GDP)的占比,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而苏中地区的情况与之相反,2013年通泰扬的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分别是8.51%,5.08%,5.49%,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占比分别是5.41%,1.74%,2.75%,我们不难看出,苏中地区的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与苏南各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当然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有待于我们深入地研究。

我们认为,研究经济问题必须全面系统地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问题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呈现3个特点:一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相对发达,科技创新就相对活跃,科技创新越活跃,经济就更加发达。二是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了技术创新的优势,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就更加坚实。三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马太效应。经济相对发达就会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方面,而经济越发达、技术创新越活跃就容易吸引到更多的资金、人才和项目,形成人才和资金的集聚,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从表8、表9的统计可以看出,如果以经济发展规模和企业发明专利的保有量来衡量,沿江八市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程度可以分成3个等次,即苏州无锡的科技创新相对活跃,南京、常州、镇江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规模相当,而南通、扬州、泰州的技术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表9的统计显示,2013年苏州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25.4%,企业发明专利授权占全省的36.95%,不难看出,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势头十分强劲,优势相当明显。2013年无锡的经济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13.6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11.77%,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9.34%,技术创新的活力较为明显。南京、常州、镇江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分别是13.54%,7.37%和4.94%,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省占比分别是14.03%,7.5%和4.27%,可以看出,它们的技术创新程度与经济发展规模是基本匹配的,而2013年南通、扬州、泰州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8.51%,5.49%,5.08%,而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省占比分别为5.41%,2.75%,1.74%,这就表明苏中三市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度存在一定问题,也就是说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苏南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就是造成苏南、苏中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南通为例,南通的经济总量大于常州、镇江,人口总量大起了重要作用,南通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全省位居前3,主要是南通的家纺企业在外观设计方面加大了投入,取得了较大成效,南通的发明专利授权这几年有了较大进步,但与苏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企业对科技创新不够重视,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以销售百强工业企业为例,平均每家的发明专利也只有3~4件,近1/3的百强企业没有发明专利,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值得我们研究。

6 经济减速已成新常态,技术创新的地位作用更显重要

专利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调整看起来似乎是两件相聚甚远的事情,实际关系颇为密切。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企业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的发展,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引领市场的发明专利,企业核心竞争力乃是一句空话。为了应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我们必须在企业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求突破,进而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我们对经济减速要有一定的认识,要把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质量作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首要任务,要重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经济减速对我省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减速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结构性减速”。结构性减速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因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变化。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都经历或将经历“结构性增速”和“结构性减速”这2个过程。在过去30多年里,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平均达到9.8%,这是一个“结构性增速”的过程。但现在劳动参与率趋向下降,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亦呈下降趋势情况下,产业结构必然需要向第三产业转型,但第三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不足,再加上以传统行业的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因而经济发展必然进入结构性减速期。根据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模型预测:2011-2015年,我国潜在增长率约为7.8%~8.7%;2016-2020年,降至5.7%~6.6%;2021-2030年,进一步缓慢回落至5.4%~6.3%。而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将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造成欧洲危机的原因短期内难以消解,美国财政危机将会导致增税和财政刺激政策的缩减,近几年美国经济将难以有大的起色。国内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再加上全球经济下滑,将使结构性减速更加明显。201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7.7%,与去年同期的7.8%相比,增速有所下滑。对于经济的结构性减速的常态化我们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们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注:苏州 2013 年常住人口为作者根据相关数据推算。

其次,应对结构性减速,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处理好4个方面关系。苏中地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制造业较为发达、外向度较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在外需不足、内需不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工资成本不断提高、融资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如何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质量的稳步提升和速度的稳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在沿海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结构性增速已经基本结束,过去那种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能源和资源实现经济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和效益的增加。其次,要妥善处理好新兴产业高端化和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的关系。苏中地区传统产业主要是机械、电子、轻工、纺织、服装,这些行业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不仅盈利空间有限,而且有可能被淘汰。再次,要努力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关系。我们的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企业家要善于了解和分析国内、国际市场,加强对市场发展方向的预判,科学地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要以知识产权为推手,努力打开国际国内市场。企业要努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促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最后,要妥善处理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从二产向三产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与第二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我们要推进第二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与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科技服务业,推进两者的融合和相互促进,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苏南地区要充分发挥其技术人才优势,在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引领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江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处理好上述4个方面的关系,其核心就是要坚持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之路,传统产业走技术品牌发展之路,新兴产业走专利发展之路,要通过发明专利的量的扩张、质的提高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沿江开发情况的汇报 篇5

一、我市围绕沿江开发所做主要工作随着镇江市《沿江产业带规划》和《沿江详细规划》的相继出台,我市紧紧围绕省、市战略部署,强势推进沿江产业带规划建设,加快沿江开发步伐,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我市把沿江开发摆上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和镇区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沿江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解决沿江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并将沿江产业带建设作为镇区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督促检查。通过媒体,广泛开展对沿江开发的宣传和讨论,并组团赴苏南沿江开发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通过不间断的宣传和学习,掀起了沿江开发的新一轮热潮。

2、科学制定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实现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长久使用,我市对照《江苏省沿江产业带规划》、《镇江市岸线利用规划》,结合实际,以促使扬中成为全国最具知名度的工程电器岛和长江经济带人居环境最佳、投资环境最优的乐园为规划目标,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共同参与,科学制定沿江产业带规划纲要。规划布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近期建设规划。按照近期经济工作目标,以保护为主,划分公用港区、工业港区、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活性岸线,为全线开发做好铺垫;二是远期规划。配合城市总体规划,以生态岸线控制为主,积极发展我市的物流业,远期合理划分产业布局;三是远景规划。按照生态市、水上花园城市的目标,结合沿江堤内1000米控制绿化带,逐步建成28.8平方公里的环岛森林公园,着力保护岸线资源,维护好整岛的生态平衡。

3、立足协调发展,精心打造产业布局我市沿江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以富民强市、率先起飞统揽全局,以加快协调 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为中心任务,实施高起点、高水平、开放式开发。对照《镇江市沿江产业带规划重点任务分解意见》,我市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沿江产业集群效应。集中区建设方面:目前全市已形成扬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坝科技集中区、沿江工业集中区、油坊化工工业集中区、沿江环岛风光带和雷公岛旅游度假区“区环相间”的开发格局,把工业集中生产、农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去年全市累计完成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3.3亿元;集中区新批外资项目16个;合同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实现自营进出口1900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3072万元。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以沿江开发为契机,我市充分发挥沿江地区滩涂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调优结构、调高效益”的沿江整体开发战略,加强沿江农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生态水产、特色林果、应时蔬菜和优质畜牧”等沿江特色产业带基本形成,其中,江滩围网养殖项目已发展成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围网养殖基地,并且已由传统的水产养殖过渡为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渔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沿江产业集群方面:近年来,我市按照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提升工业产业层次,沿江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一是以发展“一镇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对基本形成的工程电器产业集群加速培育;二是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实现了产业集群的集约增长;三是以建设专业化经济集中区为推进产业有效积聚的载体和抓手,促进企业有效集群;四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技术渗透,大力推进集群升级。我市的长江电器、江苏华鹏、南自通华、江苏中电等现代化企业已逐步形成具有显著规模效益的新型工业结构体系。4优化政策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我市在在落实上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补充意见,面向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进驻,帮助企业加快发展步伐。2003年,我市共推进项目80余个,签约项目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近1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韩国现代重工与我市南自通华集团合资项目总投资达6000万美元,日商独资华宇时代通讯设备项目总投资3000万美元,均已落户扬中。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我市工业集中区已集聚项目34个,累计总投资18.2亿元。我们相信,只要招商引资得力,政策吸引得力,配套服务得力,企业发展就会欣欣向荣,沿江开发定会蒸蒸日上。

5、注重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沿江开发在沿江开发中,我市坚持从全省沿江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按照建设现代化水上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的要求,统筹兼顾,力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2003年,我市努力克服资金难、用地难、拆迁难等问题,全面推进沿江基础设施和其它配套设施建设。120公里环岛江堤公路顺利建成通车,扬中夹江二桥、西来桥工业自备码头建设进展顺利,扬中大道复线、沙家港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规划,泰扬过江通道的论证、规划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沿江和高科技工业集中区道路和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到位,两座5万吨级自备码头建设项目已获省有关部门批准立项,沿江开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存在问题和矛盾我市沿江开发工作虽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对现有的沿江开发规划能否充分发挥岸线效益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和分析,无序开发,布局混乱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的新兴大项目落户少,沿江开发的成本偏高,而现时回报收益率偏低;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沿江开发推进速度较为缓慢,投资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四是用地瓶颈、资金瓶颈等客观因素制约经济发展。

三、加快沿江开发的具体举措形势逼人,但更催人奋进。我们将继续把沿江开发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使扬中的沿江开发成为全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新热点。为此,我们将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集中区建设,培植沿江开发载体优势。通过实施大投入,努力实现大变样。我们将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主体,着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国资、外资、民资齐上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沿江开发在服从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做到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力争区内各项配套能力尽快上档次、上水平。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培植沿江开发招商优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推进。将对现有在建项目明确专人跟踪联系,对重点项目实行市领导分工负责,全力协调项目推进。一手抓对外招商。对在手的重点项目,将加强跟踪,加快推进,确保尽快落户。同时,我们将组织多场招商活动,加强对扬中的宣传推介,吸引更多外资项目落户我市。三是加快设施建设,培植沿江开发基础优势。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沿江开发的前奏曲。今年我市将围绕沿江开发,重点抓好2座5万吨级深水码头和扬中二桥的建设。深水码头总投资1.7亿元,建成后将为我市引进大吞吐量的制造企业创造良好条件。扬中二桥建成后将大大缩短扬中与苏南的时空距离,从而更直接地接受上海辐射。目前二桥工程量已完成90%,我们将全力以赴加快推进,确保在9月底前竣工。四是加快环境建设,培植沿江开发服务优势。我市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视野,依据镇江市81号文件精神,继续认真落实沿江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并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助推机制创新,使集中区释放更大活力。同时,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营造更为浓厚的发展氛围。我市沿江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为前提,强势推进沿江开发,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为全市“两率先、两步走”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沿江开发 篇6

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正式部署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这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苏“两个率先”总体目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已经整整四年,当初的战略构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生动具体的现实图景,沿江地区已经成为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区、示范区,成为江苏“四沿”产业集聚带中极其亮丽的风景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纵深推进沿江开发进一步提出要求,指明了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定位。我省的沿江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基础好、人口素质高、发展潜力大,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借鉴世界大河流域开发经验,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对于进一步提升这一核心区域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总结沿江开发的成就和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沿江开发。

一、认真总结沿江开发四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四年前,省委省政府按照积极进取、切实可行的总要求,提出了沿江开发的“八项指导原则”和“三年打基础、八年见成效”的目标定位。实施四年来,沿江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园、生态园、滨江城镇生活区的“两园一区”格局初步形成,国际制造业集聚带、滨江城市带、大江风光带的“三带”风貌初步显现。

从经济整体实力看,2003年-2006年,沿江8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6%,比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和5.3个百分点。2003年,沿江8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6年,达到1.73万亿元。至去年底,沿江8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超过千亿元,其总量占到全省的80.5%,财政收入占全省的76.2%。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沿江8市包揽了江苏上榜的全部17个县(市),并在十强县中占7席。如果按窄口径计算(即,按照8个省辖市中沿江部分的市县区来核算),沿江地区的生产总值由四年前的5130多亿元增至10660多亿元,四年几乎翻了一番;在全省的总量占比,由原来的48%增至近50%。

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看,地处沿江和苏南的苏、锡、常三个省辖市,去年、前年先后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的要求,三市下辖的6个沿江市(县、区)及镇江所辖的扬中市共7个市(另两个达标的县级市,即昆山、宜兴不在沿江)总体达标,成为江苏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的达标地区。

从沿江开发的主要领域看,呈现出一系列新进展、新亮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一批交通、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包括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迅速成长并初具规模,软件、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群也呈快速发展态势。二是大江两岸区域联动,苏中地区加速崛起。沿江开发以来,南通、泰州、扬州等苏中三市加速发展、快步崛起,2005年苏中的增速首次赶上苏南,2006年继续保持强势。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全国首批6个“国家生态市”,我省有4个县级市入选,其中3个(张家港、常熟、江阴)在沿江。目前,沿江8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拥有最多的国家生态市,并形成了较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扬州市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称号。沿江开发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书写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沿江开发在较短时期取得如此骄人业绩,其经验值得总结。首先,尊重发展规律,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沿江开发是在充分尊重经济社会规律、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决策的出台,先后经过多轮的民意调研、专家咨询、高层论证,又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党内党外人士的意见,由省委全会审议作出决策,并通过人大常委会使之得到社会各方面及广大人民的赞同与支持。因此,这一战略构想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基础、民主基础、科学基础。其次,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沿江开发既有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的远景构想,又有中长期的目标定位,更有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和发展重点。特别是,沿江开发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方针,遵循“整体开发、有序开发、集约开发、联动开发、纵深开发、开放式开发、创新式开发、保护式开发”的八项原则,走的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形成开发合力。沿江开发不是全线铺开、一哄而上,更不是低水平重复、无序化竞争,而是分阶段、有步骤,综合配套、循序推进的。因此,与此相应的产业布局、港口规划、岸线利用、跨江联动、城市带建设、环境保护等,都做到了通盘考虑、配套安排,使产业带、城市带、风光带融为一体,有序推进。同时,又注意加强各部门、各地区的协调,形成了开发的最大合力。第四,真抓实干,科学实施,善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沿江开发的实施,江南江北各市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同时又表现出科学审慎、求真务实的态度。无论是订规划、上项目、搞建设,都注重尊重规律、尊重实际,特别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妥善处理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使沿江开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四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沿江开发走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走的是一条具有江苏特色、又好又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条以人为本、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普遍认可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实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生动诠释,也是沿江开发至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纵深推进沿江开发战略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沿江地区责任重大,沿江开发必须发挥更大作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纵深推进沿江开发”,并且明确“要同步实现建设产业集聚带、滨江城市带、生态风光带三大目标”。因此,纵深推进沿江开发,视野要更宽、思路要更新、起点要更高。其中的关键,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第一,要把“又好又快”的本质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推动“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模式的提升,是江苏在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沿江开发水平的战略要求。沿江开发有基础、有能力,也更需要体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在沿江开发中彰显“又好又快”,就是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降低发展的成本和环境的代价,更加注重发展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产业开发是沿江开发的核心,沿江地区在产业优化升级中,要特别强调三条:一是要“轻”。就是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的现代服务业,如物流配送、服务外包、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二是要“高”。就是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重点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生物医药、软件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沿江地区的比重。三是要“新”。沿江地区教育水平高,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应当在自主创新中走在更前列,拥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实现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要把“统筹协调”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沿江地区承南启北,是连接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重要纽带。纵深推进沿江开发,必须在统筹区域发展上有更大的作为。首先要把统筹区域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沿江开发的平台载体,创新统筹区域发展方式,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产业转移规律,进一步发挥沿江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三大区域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统筹区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按照江苏新农村建设“三化带三农”的总体方略,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还应注重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在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上有新作为。要根据世界经济增长、国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跨国公司生产和研发基地外迁、国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创新等趋向,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服务等的转移。统筹区域发展,还要结合全省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江海联动,整合资源,整体推进。

第三,要把“和谐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近些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江苏的和谐社会建设,把发展的和谐作为基础,把利益的和谐作为核心,大力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沿江地区在这些领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积极的贡献。我们要立足沿江开发的实践,按照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原则,更加注重把利益的和谐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保障平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积极完善社会管理。根据沿江地区的发展特点,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抓好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城市公共服务和农村公共服务、扩大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等重大利益关系,不断提高沿江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

第四,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贯穿到沿江开发中去。沿江地区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土地资源等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必须倍加重视沿江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能耗和环保标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完成节地、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三、继续深入研究推进沿江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在高起点上推进沿江开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我们既要注重加强宏观问题的研究,又要针对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中的现实课题,加强对策性研究,为沿江地区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指导。

首先,从宏观战略的视野来积极思考。一是沿江开发如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落实“三个发展”、“四个优先”、“五大江苏”建设载体的明确要求,真正在沿江地区率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先导区。二是如何在沿江开发中积极体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要求,确保按照时序进度,又好又快地推进整个沿江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使之成为和谐发展的表率和样板。

其次,从重大战略的推进来谋划思路。一是如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互动,积极提升沿江开发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如何科学处理沿江开发与其他“三沿”开发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有效利用沿江开发的理念和经验,推动沿海开发,实现江海联动,等等。

第三,从具体战略的实施来寻求对策。比如,沿江开发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对策。又如,在沿江开发中如何推进沿江文明带建设,使沿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文化长廊等。

第四,从经验的国际比较来彰显特色。沿江开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江苏“两个率先”的先导,也是江苏“三创”精神的重要成果,它在世界沿流域经济带开发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区域个性和发展特点。我们要深化它与世界沿流域开发成功范例的比较研究,使其特色和亮点更加凸显。

沿江开发的实践在推进,经验在积累,成果在显现。但沿江开发毕竟起步不久,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参与沿江开发、建设实践的同志们,密切关注、积极推动沿江开发的新探索、新进展。社会科学规划部门要加强相关课题的规划立项,加强对沿江开发的系统研究、跟踪研究、深入研究,为持续有效地推进沿江开发作出更大的努力。

江苏沿江开发 篇7

2007至2011年, 是长三角区域内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成长期, 三废利用也进入高峰, 产品一度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12年起国家经济结构调整, 建材行业从前几年高速增长进入目前的衰减期, 因减速造成区域内以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增长速度回落, 企业库存增加, 导致主要建材销售价格下降, 销售利润降低。在这种环境下, 以粉煤灰为主的三废产品未来销售形势不容乐观, 三废市场将逐步由供需均衡转入供大于需的格局, 产品的同质化也使未来销售压力增大, 可以预见未来三废产品的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大, 最终实现市场供需结构的反转, 因此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已变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现状

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省内电力需求的增长, 目前省内总装机容量已突破80000MW, 短短三百多公里长江江苏段分布了十几家特大型火力发电厂, 现抽取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地区几家典型主力电厂2013年三废销售情况做分析:

通过上述样本, 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1、各电厂三废产品目前主要销售策略是锁定固定大客户, 采用淡旺季同比例搭售兑现计划销售模式的。句容电厂采用倾销模式主要由于该发电企业刚刚开始商业运行, 三废产品质量还不稳定, 销售渠道还未真正建立, 需要靠低价来打开市场销路。利港电厂销售模式更为灵活, 主要根据库存量与市场需求量的反比例调节价格, 保证粉煤灰、石膏不胀库。

2、各电厂三废销售区域均局限于电厂周边地区, 主要因为到达客户最终价格受制于物流成本, 运往更远地区销售的话, 与当地三废产品销售价格竞争上无优势。

3、除句容电厂销售价格外, 其他电厂销售价格基本接近有价差, 但价差不足以让其他地区电厂产品在增加物流成本后流入。差别产生原因主要是各地区需求量的不平衡, 三废产品的品质差异。

4、各地区间的三废产品市场年度需求供给基本平衡, 由于物流成本、周边需求产品品质差异等因素影响, 实际形成了区域市场的相对垄断。

目前江苏省在建火电机组10000MW, 将新增粉煤灰300-400万吨/年、石膏80-100万吨/年。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房地产行业实施调控, 城市基础建设降温, 势必减少三废产品的销售量。随着《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3年第19号令的出台, 各新建电厂原则上不再建设永久灰场, 即使设有事故灰场的也不得兴建永久性管道。各火电企业为保证不因三废产品胀库而影响机组发电, 不得已降价促销, 迟早会打破物流成本瓶颈, 实现区域间三废产品的流通, 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反转, 实现完全竞争。

同时三废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还受制于气温因素, 每年的淡季 (1、2、3、7、8五个月份) , 由于天气寒冷或炎热导致建设工程施工量不足, 建材需求量不旺, 直接影响到三废产品的销量, 只有通过淡旺季同比例兑现率及降价来促销。而淡季时间正是电厂发电量最高的月份, 三废产品产量居高不下, 前几年有中间商通过淡季存灰来保证旺季获利, 但最近一两年已很少有此现象, 这也说明旺季供少于求已趋于缓解, 淡季供大于求现象愈加明显, 总体年度供求平衡已很脆弱, 因此各火电企业都应及早规划, 设计适合本公司的近、远期销售策略规划, 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近期策略

各相关火电企业三废年度销售总金额目前呈现逐年递增、增长幅度递减态势, 虽然市场在淡季时出现反转端倪, 但整个年度基本还是实现平衡, 因此近期可以维持目前“推动”型的营销策略, 通过微调部分销售方式来促进三废产品销售。主要如下:

1、建设仓储设施, 实现均衡供应

针对目前粉煤灰旺季供不应求、淡季供大于求的情况, 可以考虑新建临时灰库来暂存淡季未能销售出的粉煤灰, 既可以缓解胀库压力, 同时提高旺季供货能力, 提升经济效益。目前建设一座5万吨级灰库, 投资大约在2000-3000万元, 淡旺季灰价差在30-40元, 以淡旺季转换每年两次存灰10万吨计算, 每年增加销售收入300-400万元, 按静态投资计算预计6-7年即可收回成本。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此举更要注重其安全效益和环保效益, 它可以大大缓解春节、暑期发电量高灰量多, 但粉煤灰市场急剧萎缩带来影响机组稳发的胀库压力, 同时又可避免极端情况下将灰排往灰场带来的环境污染。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各家均新建临时灰库, 势必打破目前整个市场粉煤灰年度供求关系, 呈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 价格波动不大的情况, 价差缩小将加大灰库投资成本收回风险。所以实施该策略宜早不宜迟, 跟风观望者不宜。

2、建立商务平台, 实现拓宽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 可以继续维持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 适度加大力度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Business to Business, 即B2B) , 拿出部分三废产品用网上竞卖方式对外销售, 只要是符合要求的客户均可以参与。客户通过平台可以了解火电企业近期三废产品供应量, 同时根据自己手中订单情况及对地区现阶段及近期建材耗用情况的作出宏观判断, 竞买即将到期的产品;同时火电企业也可以根据购买数量及出价情况对产品销售走势有所预判, 提前应对。相比传统“以产定销”模式, B2B不仅可以简化企业内部资讯流通的成本, 更可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流程更快速、更减少成本的耗损, 更准确地反映市场变化情况。

3、建立行业协会, 实现资信共享

目前江苏沿江各电厂由于销售地域限制, 且各自隶属于不同的发电集团, 相互间交流较少, 只是通过三废产品近期销售情况和经验来推断市场走势, 不利于对整个市场情况预判和把控。行协是由单一行业的竞争者所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 其目的在于促进该行业中的产品销售和为雇佣方面提供多边性援助服务, 对一种特殊普遍利益进行保护。行协可以定期收集和发布各成员单位销售信息及市场信息, 关注国家发布的最新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甚至在市场供货紧张时能够协调调配各成员单位间的剩余产品,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通过建立行协, 将原来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个体整合成一个整体, 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竞争有序、健康繁荣。

4、建设营销体系, 实现互惠共赢

目前长江下游三废产品市场总体来说还是卖方占主导地位, 除了淡季需要买方支持外, 全年大部分时间还是卖方说了算, 地位相对不对等, 也让卖方忽略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就拿普遍采用的淡旺季同比例搭售兑现计划销售策略来说, 表面上看似淡季促销的手段, 实质上有种生猛的硬性强卖味道, 对买方来说如同冬天啃一块冻得硬邦邦的馍, 毫无温情可言。卖方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客户的忠诚度, 却忽略市场是个无形的手, 当市场反转后, 再去建设市场营销体系, 谁还会真心待我。营销实质上是将4P:产品 (Product) 、价格 (Price) 、渠道 (Place) 、促销 (Promotion) , 形成一种最佳组合;营销方法也很多如:淡季拿灰量年终返利、扶植重点战略合作伙伴等。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和实现企业的目标, 因此只有将“一切从企业出发”的旧观念转变为“一切从顾客出发”的新观念, 在有利时机建设好完善温情的市场营销体系, 双方互惠共赢, 合作才能长远;居安思危、超前一步, 才能抢得市场反转后的先机。

三、远期策略

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随着《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法规性文件纷纷出台, 火电企业污染物排放限制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抵消外部不经济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国家一方面通过脱硫、脱硝、除尘效率来电价补贴, 另一方面通过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来引导“谁产生、谁治理, 谁利用、谁受益”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火电企业目前既要承受环保压力, 未来又将受制于三废产品市场的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 如何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要求, 变被动为主动, 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个人认为需要从目前“推动”型的营销策略改变为“拉动”型, 即通过企业战略调整, 保证发电主营业务的同时, 适时适当地发展非主营业务, 向三废产品下游沿产业价值链延伸经营领域, 实现以主营业务为基础、兼顾非主营业务协调发展的垂直多元化战略。主要方式如下:

1、细分市场, 提升动力

目前三废产品营销还是“以产定销”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 因为大部分时间产品不愁销路, 遇到淡季销路不畅时要么降价、要么指令性要求客户帮助消化, 营销方式简单生硬。同时产品也比较单一, 做得好的企业, 上了分选或研磨系统, 生产商品粉煤灰, 做得不好的就卖元灰, 实质上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做, 仅仅是将三废产品作为废弃物处理出去, 这就是“推”。而“拉”是要求企业充分调研市场, 根据客户不同需要, 细分市场,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来拉动产业发展。所以营销部门需要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 充分了解市场上对一级灰、二级灰、粗灰需求的份额各是多少后决定生产供应计划;对石膏也是一样, 需要了解市场上高品质石膏 (主要销往石膏板厂) 、普通石膏 (主要销往水泥厂) 市场份额各是多少, 供需如何等情况。市场需求决定企业如何生产, 技术部门通过工艺改进生产高品质产品, 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赢得高利润;如果大家纷纷效仿的话, 我们也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一般品质产品, 保证薄利多销。通过此举做到营销策略有的放矢, 改被动接受市场为主动引导市场, 提升驾驭市场的动力。

2、品牌战略, 提升形象

品牌是一种工业产权, 与其他财产一样, 是企业的财富。它具有区别商品或服务出处的作用, 引导客户认牌购物或消费;同时品牌的知名度往往与品质及市场占有率息息相关, 客户认牌购物实则是对该品牌品质及使用情况的认可。生产者不断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来提高、扩大品牌知名度, 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 因此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财产凝聚, 信誉的载体, 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的反转, 未来三废产品的市场竞争, 也将会从价格的竞争转化为质量、服务的竞争, 最终上升到品牌的竞争。由此可见, 企业可以通过商标注册, 可逐步实施三废产品品牌战略, 提高市场知名度, 在未来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市场环境中增强竞争力。目前一些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采购商品粉煤灰, 要求比较高, 一般需要知名品牌免检产品, 如谏壁电厂通过申请注册商标、免检产品成功后, 将一级灰卖到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 这一做做法是值得其他企业思考和借鉴的。再如粉煤灰入沪必须取得该市建材监管部门颁发的质量准入证, 要想扩大市场区域, 必须针对各地政策, 取得相关检验证书, 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提升品牌形象。

3、下游延伸, 提升竞争

垂直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沿产业价值链或企业价值链延伸经营领域, 如钢铁企业向采矿业或轧钢装备业延伸。当三废产品供严重大于求, 通过单纯销售模式已无法消化的情况出现前, 火电企业应该考虑通过购买、兼并、合作、参股等一系列方式, 向三废产品产业下游水泥、混凝土、制砖等建材业延伸, 保证销售渠道畅通, 并从终端产品利润中分得一勺羹。或者, 火电企业应当更加关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政策, 秉承“谁产生、谁治理, 谁利用、谁受益”精神, 合作或委托开发国家扶持或补贴的高科技、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综合利用项目或产品,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物流建设, 提升服务

目前三废产品的客户, 大部分为中间贸易商, 一般由他们负责物流, 转卖给终端客户, 大多数采用槽罐车密闭运输, 由于物流成本及利润加成推高了终端销售价格。因此通过改变销售和物流模式, 提升为终端客户的服务能力也可以强化市场竞争力。各沿江电厂大都拥有宝贵的长江岸线资源, 可以结合建设临时灰库来兴建综合码头, 一方面保证电厂运营时的油料、石灰石等接卸, 同时也能提供三废产品销售水路大吨位运输条件, 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间接扩大产品销售区域。同时尽量能够面对终端大客户直接销售, 与他们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委托专业物流公司运输, 降本增效, 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四、结束语

火电企业三废产品从十年前的废弃物成为新兴资源, 应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 因为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利国利民。面对市场供需情况的不断变化, 只有围绕国家环保产业政策,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好近远期营销策略的规划, 才能做好三废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及市场营销工作。

参考文献

[1]H.Craig Petersen, W.Cris Lewis, 吴德庆 (译校) .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丁志杰, 马珺, 王朝旭等.经济基础知识 (中级)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发挥地区优势统筹沿江沿海开发 篇8

一、目前南通在沿江沿海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沿江沿海总体开发产业相互分离

从目前南通沿江沿海的发展来看, 总体上存在制造业空间分散布局的格局, 产业发展以化工、船舶制造、机械、纺织、造纸、医药等工业为主, 各个工业集中区之间空间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整合。沿江沿海尚未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综合布局。2003年沿江开发以来, 南通沿江地区公路交通体系逐步完善, 相对而言, 沿海区域基础设施薄弱。在沿海开发的趋势下, 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包括各县市城区至沿海开发的港口、工业集中区的公路交通等级逐步提升,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 如南通港洋口港区陆岛通道及码头泊位建设。但是, 港口后方的集疏运系统, 包括航道、铁路等建设相对滞后, 供电、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仍然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建设, 沿海开发仍然呈现散点开发格局, 也难以跟沿江形成协调布局、合理分工、设施统筹建设的发展要求。

2、沿江沿海总体开发资源浪费严重

沿江岸线利用缺乏统一的协调, 货主码头偏多, 一层皮建设占用了宝贵的港口岸线资源。港口岸线腹地偏小, 难以适应大型集装箱发展的需要。另外, 造船占用岸线较多, 尤其是对南通中心城区的临江岸线, 从长远发展来看, 应当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逐步调整岸线利用功能布局,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滨江临海的工业区建设处于规模扩张阶段, 总体开发层次较低。南通沿江沿海地区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 如化工、船舶修造、纺织等。滨江临海地区的制造业发展首先是要对引进的项目设置门槛, 包括项目规模、污染治理能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能力等, 要进行综合性评估, 尤其是在重点开发的港口地区要提高建设的层次,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引进工业项目。

3、沿江沿海空间开发布局缺乏统筹

随着南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目前已经开始出现项目建设引导用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面, 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促进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 尤其是沿江沿海缺乏统筹协调。沿江港口群建设已显经济效应而沿海港口仍处于建设初期, 以如皋港区、江海港区等为首的工业港区群和南通港区、狼山港区等为首的公用类港区群已投入运营多年, 经济效应显著, 并进一步支持了沿江地区发展。而沿海地区的洋口港、吕四港建设的前期投入尚未进入回报期, 后续投入需求仍然较大;而且沿海港区建设无论从技术条件与资金需求, 其难度都远远高于沿江港区。另一方面沿江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港口物流产业群, 而沿海地区这方面仍基本处于空白。沿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市港口吞吐量的比重也极低。

二、统筹南通沿江沿海开发的若干思考

1、促进沿江沿海工业布局协调发展

南通沿海地区工业发展要走集约化、集聚发展的道路, 工业企业应主要落户在各类园区。其效应一方面可以优化原有城镇工业相对密集地带的空间结构, 使其进一步构建成为布局合理、支撑沿海工业的主要轴带;另一方面可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临港临海工业新区, 集中有限财力,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最大限度、最优方式地开发利用并保护沿海地区的各种资源, 避免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侵害。经济与产业开发园区或临港工业园区是沿海工业布局的重要载体, 应以新理念、新途径、新模式规划建设, 特别要加紧建设和完善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产业专业化配套协作功能, 根据各园区的发展定位, 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提高工业发展的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产业布局应当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条件下, 南通地区不能再走以村镇为主体发展工业的道路, 未来南通地区的产业引导应当强调空间集中、规模集聚、用地集约、环境保护, 必须有重点地引导制造业向有港口资源、土地资源优势的地区规模集聚。

未来南通滨江临海产业区的发展导向分三类:一类是南通市区、县 (市) 城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是在南通区位条件逐步改善和城市功能提升的背景下, 需要进一步优化这类产业区的发展方向, 提升发展水平, 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形成以生产为主导并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城市新区;第二类是在沿江沿海开发的区域背景、政策推动等机遇条件下, 需要依托沿海、沿江的港口条件、土地资源条件等重点培育的产业功能区, 这类产业区重点是要以港口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依托, 形成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功能区, 主要包括沿江、沿海的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区, 这些工业区往往以化工、纺织、造船、能源电力、冶金等产业为主导, 必须集中布局, 利用新工艺、新技术, 控制污染,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第三类为目前已经开始规划建设, 但是受资源环境约束及市域总体开发控制要求需要调整并加强控制的产业区, 禁止低水平开发。

2、促进沿江沿海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利用南通与上海过江通道逐步建成的机遇, 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的契机, 发展服务于上海、走向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 包括金融、口岸服务、物流、会务、旅游度假等。

依托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 促进制造业发展。沿海的开发要重点处理好港城关系, 主要表现在滨江临海制造业发展初期, 可以依托的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弱, 临港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薄弱, 其发展必须依托后方的城市, 需要借助中心城区或县市城区来为港口及临港工业区发展提供支撑。南通港洋口港区、吕四港区等的开发初期要借助临近的城镇支持, 初期要加强港口与后方城镇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港城关系, 促进港口开发。

依托港口, 实施据点开发, 培育临港沿江城镇。未来城镇发展在临海地区主要是突出培育出海通道和临港工业基地, 形成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港口城镇。以港口开发带动滨海新城建设,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基于南通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 沿江沿海主要突出增长极的培育, 城乡空间发展要贯彻“依港兴工, 以工兴市, 集约开发, 保护生态”的原则, 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布局在具有港口资源条件的地区, 并通过工业与港口互动发展来推进港口地区的据点开发, 培育港口新城, 在渔港为主要功能的港口地区应控制大型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南通中心城区辐射功能的增强, 南通港的部分货运功能将逐步外迁, 港口功能将逐步提升, 临港地区将依托滨水优势, 逐步从仓储、货运等功能转向提供生产性服务。另外, 通过建设国家主枢纽港和长江三角洲集装箱运输的支线港, 成为长江流域大宗内外贸物资集散的重要口岸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要组合大港, 辐射更为广阔的内陆腹地;依托以港口运输为主体, 公、铁、水、空多种运输形式相配套的立体综合交通网, 形成以市域物流为基础、区域物流为重点、国际物流为主导的区域物流基地,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加快港口物流中心建设, 发展口岸型服务业。

3、促进沿江沿海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目前, 南通市沿江已经成为重化工业的重要转移地, 包括造纸、化工、造船、医药等工业,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开发规模。而且, 随着过江通道的建成和南通沿海港口建设及土地资源优势, 沿海地区也将成为重化工业的重要转移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 协调沿江沿海工业布局与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任重而道远。

南通沿江沿海地区是南通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沿江沿海开发的核心内容。建设沿江沿海生态防护林,

沿江沿海防护林带, 建成集风景线、经济线和生态线于一体的沿江、沿海绿色林带和森林公园, 在江堤内侧、海堤内侧营造绿色防护林带。为保持沿江沿海地区区域生态平衡, 减轻自然灾害, 确保沿海、沿江地区生态环境安全, 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对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应严加保护, 实施保护措施, 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大力推进果树、花卉、种苗、森林旅游、用材林的种植, 形成高标准的、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等。目前, 南通市沿江已经成为重化工业的重要转移地, 包括造纸、化工、造船、医药等工业,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开发规模。而且, 随着过江通道的建成和南通沿海港口建设及土地资源优势, 沿海地区也将成为重化工业的重要转移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 必须超前做好生态隔离区, 协调沿江沿海工业布局与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促进沿江沿海港口统筹开发

南通沿江、沿海岸线资源是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 要统筹推进港口发展, 实现沿江、沿海岸线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江海共兴。通过加紧实施港城联动战略, 建设深水航道, 发展沿海大港、提升江港功能, 推进江海港口联动, 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建成以能源、原材料等综合物流加工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国家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合强港。应综合考虑南通沿江沿海协调发展、岸线利用及建设条件等诸多因素, 统筹建设江、海港。对现有沿江港区挖潜改造, 大力提高沿江港口通过能力, 同时利用“黄金海岸”, 筹建深水港口, 形成江海港群联动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

南通:沿江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 篇9

南通沿江开发十年回顾总结

1. 南通十年沿江开发取得显著成绩

(1) 综合实力强劲攀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跨越发展态势,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长三角前列,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2年, 南通沿江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亿元, 接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0%, 是十年前的5.2倍, 年均增长18%。沿江地区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75亿元和350亿元, 分别占全市的83%和85%, 是十年前的11.8倍和10.7倍。经济增长后劲持续增强, 沿江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253亿元和1327亿元, 分别是十年前的9倍和5.5倍;实现出口总值165亿美元, 是十年前的7.2倍;实际到账外资16亿元, 是十年前的7.8倍;沿江各县 (市) 争先进位, 全部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市) , 并在全省江北率先达到全面小康。

(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5.9、49.3、34.8调整为2012年的7、53、40。临港产业加速集聚, 中远川崎、振华重机、熔盛重工、中远船务等临港产业项目在沿江地区集聚, 我市成为海工与船舶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集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2012年, 造船完工量881.3万载重吨, 占全省的39.7%、全国的14.6%;海工特种船完工量476万综合吨, 占全国海洋工程市场的1/3。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 南通跻身世界三大家纺产品集散中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4000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2%, 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 中远船务海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12年达到40.5%, 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 南通市成为江苏江北首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3) 区位优势更趋明显。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步伐加快, 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公、铁、水、空、管综合运输网络,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全面拉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相继通车, 南通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通启高速、沿海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先后建成通车, 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7474公里。宁启铁路、新长铁路投入运营, 南通告别“地无寸铁”的历史, 铁路营业里程142公里;此外, 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顺利推进, 沪通铁路开工在即, “两纵两横”干线铁路网正在加速形成。沿江港区深度开发加快推进, 新增港口岸线约36.9公里, 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38个, 总数达到85个, 如皋港列入国家一类口岸, 2012年全市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1.85亿吨。兴东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在加速推进。随着南通对外交通条件的日益便捷, 南通滨江临海、紧靠上海、承南起北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4) 载体功能显著提升。沿江沿海园区不断提档升级, 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开发开放中的龙头作用更加凸显。海安、如皋、海门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 国家级南通开发区特色园区格局形成, 南通综合保税区顺利获批, 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园区跨江合作成效显著, 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江海产业园、市北高新 (南通) 科技城等12个跨国、跨江合作园区功能有效提升, 累计入园企业251家。海门海宝工业园和上海城投 (启东) 江海产业园被授予首批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示范园区。中心城市和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随着通州撤市设区, 中心城市承载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9%;长江镇、海门镇、三星镇等一批沿江重点城镇加速发展, 沿江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提升。

(5) 江海联动成效凸显。在深入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同时, 立足南通沿海岸线资源丰富的优势, 积极推动江海联动开发。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沿海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和控制性详规以及港口、产业、滨海城市规划等全面推进, 市域高速路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网、快速路网、内河航道网等规划全面完成。沿海港口开发步伐加快, 洋口、吕四相继通航, 2012年,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550万吨。江海联动的大交通体系逐步完善, 沿海高速、海洋铁路相继建成, 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加快建设, 通州湾快速通道开工, 海启高速正式立项, 沿海连申线航道整治、通吕运河航道升级工程加快实施。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南通市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出台并实施, 市区造船、海工和装备制造等大运输量、大用地量产业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 2012年, 11个滨海园区完成投资突破550亿元, 应税销售近440亿元。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完善, 围绕市县联动发展, 打造了市级主导、县 (区) 参与的高能级开发平台—南通滨海园区。

(6) 生态环境有效保障。注重沿江开发与保护并举, 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之间协调互动的良性循环。在编制沿江开发规划以及布置沿江产业项目时, 始终坚持沿江开发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原则, 严格按照规划和规范要求实施沿江环境保护;对污染严重而又无力治理的沿江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和迁移, 并严格控制新项目的准入门槛;加大沿江污水处理厂、绿化林等环保工程建设力度, 滨江公园、园博园均临江而建, 做到沿江开发和生态建设同步进行。2012年, 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复核, 全市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4万亩。

2. 南通沿江开发当前存在的主要差距

一是岸线纵深发展不够。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紧靠岸线的区域, 产业的贴岸布置占用了较多的岸线资源, 影响岸线和港口效益的更大发挥, 可供开发利用的深水岸线已经很少。目前, 南通市沿江公用码头泊位占全部泊位的57.3%, 其中, 万吨级以上泊位仅占全部的20.7%, 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二是产业层次不高、集聚发展不够。目前, 市沿江前沿地区仍然以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为主, 海洋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待提升。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现象, 各个县 (市) 产业结构互补性不强, 相似、相关联产业链未抱团形成产业集聚。三是江、城融合发展不够。南通市区依江而起, 城市形态呈典型沿江带状, 但是沿江布局的产业却主要以重工业为主, 与城市发展的要求结合不紧密, 不利于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四是与内河、海港联动发展不够。由于航道等级的差异, 沿海港口以3~5万吨级、10万吨级为主, 未来将建设30万吨级航道, 沿江港口以万吨级为主, 而我市内河航道鲜有三级航道, 造成江海河相互割裂, 海轮难以进江, 江轮难以进河, 尚未形成江海河联运的体系。五是与对岸、上游互动不够。受制于长江航道等级、上游诸多长江大桥的建设等因素, 我市港口对长江中上游的服务功能不够, 同时与南岸及上游港口之间尚未形成分工合作的良好互动关系。六是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得益于十年来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 南通市沿江地区三县 (市)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 海门、启东、如皋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苏南部分县 (市) 的水平。与此同时, 海安、如东两县, 由于历史、自然、区位等因素, 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 其经济实力与苏北部分县 (市) 相比还有差距。七是要素瓶颈制约凸显。加快江海联动开发和跨江合作, 还面临土地、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以土地为例, 我市既没有苏南那么多的存量土地调整空间, 也没有苏北那么多的增量土地倾斜, 面临的困难, 除了建设用地指标偏少外, 更重要的是, 现行政策对建设用地位移束缚较紧, 开口不多。

南通沿江开发下一步发展的思路举措

南通沿江开发下一步发展的思路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精神, 深化沿江开发江海联动, 推进跨江合作融合发展。充分放大比较优势, 按照沿江地区转型发展, 苏中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水平的要求, 深化江海联动, 推进“优江拓海”, 把沿江“腾笼换鸟”与沿海“筑巢引凤”结合起来。同时南通深化入推进沿江开发和江海联动发展, 加快崛起苏中遇到了黄金机遇期。与上个十年比, 南通市的发展基础更扎实了、机遇更多了、空间和潜力更大了。南通拥有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政策叠加优势;拥有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 沪通铁路即将开工, 全面融入上海核心都市圈的绝佳区位优势;拥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以及跨江合作园区竞相崛起的平台优势。同时,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的促进苏中崛起的政策举措, 为南通进一步深入推进江海开发创造了独特条件。

1. 大力推进江海开发

加强沿江岸线整合整治, 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基本原则, 优化沿江岸线利用和港口布局, 充分挖掘现有岸线的潜力, 提高岸线、码头的公用比例和使用效率, 推动沿江开发纵深发展。加快制定《南通沿海开发三年推进计划 (2013-2015) 》, 编制和完善通州湾区域整体空间布局规划、南通滨海园区总体规划等沿海开发规划。加快沿海港口码头航道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能源电网规划建设, 构筑沿海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按照“优江拓海”的思路, 有序推动沿江船舶、海工等大用地量、大运输量产业向沿海转移, 形成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与沿海产业集聚发展互动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围绕沿海前沿区域100个重大项目, 加快建设沿海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园区载体功能, 以体制创新、功能配套和升级扩容为重点, 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园、特色“区中园”, 重点推进南通滨海园区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

2.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切实强化规划引领, 充分发挥已经出台的《南通市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划的引导作用, 加快研究空港经济区规划、重点园区规划等, 更好地推动全市资源要素整合、产业布局调整, 提升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特色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六大主导产业技术改造、产业链延伸和品牌培育, 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310”工程和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 全面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新兴产业基地化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继续以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企业培育、创新载体省级、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为重点,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着力构建大交通体系

进一步加强立足沿江、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通苏嘉城际、崇海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 重点加快沪通铁路、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宁启复线电气化改造、通扬线航道等项目建设;加强沿江沿海通用码头建设和疏港公路、铁路建设, 基本形成“两纵两横”铁路干线网、“两环四射三通道”高速公路网和内河干线航道网, 完善江海河联运、多种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兴东机场国际航站楼建设, 开通国际航线。

4. 加快城镇化建设

从规划抓起, 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 促进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促进港、产、城互动并进。以深化沿江开发为契机, 围绕中心城市建设, 统筹港口布局、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形成“以港带城、以城促港, 以港兴业、以业强港”的良性发展模式, 打造滨江花园城市。以沿海8个重点中心镇为依托, 加快推进临海城镇建设, 全面实施重点中心镇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大力推动与体制相适应的配套改革。加快推进19个市级中心镇建设, 进一步做大做强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努力提升城镇就业和人口集聚水平, 促进城镇经济能级和质态双提升。同时,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抓好新农村建设, 重视加强农村建设科学规划, 推动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综合功能由“乡”到“城”转变。

5. 深入推进跨江合作、流域合作

深入推进接轨上海、跨江合作, 推动苏通、锡通科技产业园等跨江、跨国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多产出, 全面启动江海产业园建设。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为契机, 注重与长江中上游重庆、武汉等地区的港口、产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充分发挥沿江港口物流中转功能、产业延伸拓展功能, 着力将南通市沿江打造成为长江中上游城市的重要出海通道。

6.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 加快研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坚持铁腕治污, 从严管控陆源污染排放, 加快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城市排污管网和污水截流以及区域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 加强对沿江、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高度重视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空气、饮用水、土壤等污染问题。充分发挥滨江临海的独特优势, 把陆、江、海更好地统筹起来, 优化产业总体布局, 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把“稳评”和“环评”作为丝毫不容忽视的前置条件, 注重项目实施主体和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评估与协调, 促进民众诉求与经济增长有机统一。

摘要:实施沿江开发战略, 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文章回顾总结了南通沿江开发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 存在的主要差距, 对下步深化南通沿江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

江苏沿江开发 篇10

1预制装配式住宅及其在江苏沿江地区的发展

1.1概述

预制装配式住宅是指将混凝土构件分解为若干单元,先期在预制构件厂浇注成型后运至施工现场吊装就位而形成住宅整体的结构样式[3]。它是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安装和信息化管理的方法来建造、使用和管理建筑。

1.2在江苏沿江地区发展的必要性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建筑业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突出建筑经济发展之路,突出科技进步、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绿色施工的要求[4]。

江苏沿江地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泰州、南通)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建筑业的总产值也一直领先全国水平,然而传统的建筑业存在着资源消耗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建筑施工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

预制装配式住宅所带来的绿色、集约、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不仅能成为普及、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渠道,而且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的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

1.3在江苏沿江地区发展的可行性

江苏沿江地区的建筑业产值一直很高,而且拥有一批有品牌实力、管理优势的本土建筑企业,这些为实现预制装配式住宅提供了可能性。南京大地建设集团1998年就从法国引进Scope体系,形成了框架结构体系设计、生产、施工的成套技术[5];苏州皇家整体住宅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各类木结构墙体、屋架、桁架、工程木梁柱和金属连接件的制造[6]。

江苏省已经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成品住房开发建设实施意见》中全力推进住房成品化,且2011年开始全省新建保障房一律按照成品住房标准建造。预制装配式住宅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形式有限,欠灵活却刚好适应保障性住房建筑户型固定的特点,建筑质量也可以在预制工厂得到保证,而保障房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也适宜采用预制方式建造,预制装配式住宅普遍存在造价高的问题也可以在保障房庞大的体量上得到降低[3]。现在强制性推行住房成品化是发展预制装配式住宅的一个机遇。

江苏沿江地区已建成的装配式建筑的示范作用深远。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万科江宁上坊保障房工程、南通海门中南世纪城33-36号楼都是建筑工业化的成功典范。以及由东南大学牵头的,在南京江宁建立的“南京江宁———中国建筑工业化创新示范特区”[7],总面积3000~4000亩,其中核心区350亩是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集聚了全世界领先的建筑工业化研发机构。

2预制装配式住宅推广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2.1构建指标体系

以预制装配式住宅推广的社会经济因素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考虑“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筑市场的经济效益由时间、建造成本和销售利润等方面决定[8],其中销售利润与项目性质、建筑体量、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等有很大关系,暂不作考虑,因此本文中的经济效益只考虑成本和时间两大因素。

装配式住宅作为建筑产品的一种,它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应包含住宅在建造时投入的一次性成本,整个使用期内的运行维护成本,以及使用结束后的处置成本[9]。另外考虑到推广预制装配式住宅后还需要大量工厂来生产构配件,所以也应考虑前期的科研成本、工厂建设成本和工人技术培训成本。预制装配式住宅的施工周期不同于传统现场浇筑的计算方法,预制装配式住宅的施工周期应从构配件预制时间开始计算,加上运输时间和现场装配时间。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建筑产业结构亟需升级,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方式符合产业升级的诉求,但这种结构性的变动会带来就业、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风险,所以本文主要考虑产业升级与对劳动力市场冲击两方面影响因素。另外,社会影响因素还应考虑到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住宅中所产生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固体废弃物、碳排放量、对周边环境的噪声影响[10]。

综上,关于预制装配式住宅推广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的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相应的含义详见表1。

2.2调查对象和内容

此次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在江苏沿江地区展开,问卷对象主要来自房地产研究所、钢结构研究所、城乡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教授、学者,还有来自南京中建安装有限公司、扬州四房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华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5份。

调查问卷采用九分值法对表1的指标体系进行不同层级指标重要性打分,用层次分析法的1-9比例标度方法对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

2.3指标体系优化

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相关性程度较大的指标。专家咨询问卷收回的指标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水平检验的结果分别如表2、表3所示。

1)表2表示经济因素下所属的9个指标(C1~C9)两两之间相关系数和显著性t统计量的计算结果。

*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在设定的显著性水平值0.01情况下,只有C7与C8之间的显著性t统计量的值为0.000<0.01,应该拒绝零假设,认为构配件预制时间与运输时间之间是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的。而C7和C8这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57>0.5,即构配件预制时间与运输时间之间呈现出非常强的相关性;而其他所有的两两指标之间的显著性t统计量的值都大于0.01,说明它们两两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小于0.5,属于低度相关和不相关的关系。

构配件的预制时间会影响运输时间,若工厂预制构配件效率提高,预制时间缩短,就能尽早安排交通工具将构配件运输至现场装配,从而缩短运输时间,则同样的时间内就可以运输更多的构配件。因此构配件预制时间与运输时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使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则在指标体系中剔除运输时间这个指标。

2)表3表示社会因素下所属的7个指标(C10~C16)两两之间相关系数和显著性t统计量的计算结果。

*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知:在设定的显著性水平值0.01情况下,只有C13与C15之间的显著性t统计量的值为0.002<0.01,应该拒绝零假设,认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 之间是具 有显著性 相关关系 的。而C13和C15这两个指 标之间的 相关系数 为0.591>0.5,也就是说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关系;而其他所有的两两指标之间的显著性t统计量的值都大于0.01,说明它们两两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小于0.5,属于低度相关和不相关的关系。

能源消耗量如油、电、煤的消耗会直接影响碳排放量,能源消耗的减少会减少碳排放量,而为了使碳排放量减少反过来又会鼓励节能技术的研发,因此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同理,为了使指标之间相关独立,在指标体系中剔除碳排放量这个指标。

综上所述,通过相关性分析,将指标体系中的运输时间(C8)和碳排放量(C15)剔除,使指标体系得到优化。

2.4指标权重确定

2.4.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4.2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CI,再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最后计算 一致性比 例CR,CR=CI/RI[11]。当CR<0.1时,认为该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当CR>0.1时,认为该判断矩阵不满足一致性要求,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后才可以重新使用。

分别用D1-D25代表25份数据的变量名,利用yaahp软件对各决策单元的数据进行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将评判矩阵一致性检验未满足要求的问卷返回本人进行修改,将修正的问卷重新进行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调整后的一致性检验结果仍不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的进行剔除。最终选取23份满足一致性要求的数据进行权重计算。

2.4.3层次总排序权重

为避免专家的主观个人判断带来的片面性,提高结果的精确度,需要对每位专家的决策进行综合计算。本文采用加权算术平均综合排序向量法进行群组决策的综合计算,最终计算结果及排序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可知:

1)经济因素对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影响占到了七成,其中建造成本为经济层面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标准化,标准化是大批量生产的前提,而大批量是低成本的保证[12]。在国内还没有形成装配式住宅的标准化,阻碍了预制构配件的大批量生产,导致生产成本无法降低,从而使得开发商不会将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方式列为首选。

2)在社会因素方面,产业升级的权重最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业的转型升级,由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走建筑工业化道路,这些都是必然趋势。其次,预制装配式住宅给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会带来不小的影响,江苏省尤其是江苏沿江地区建筑体量大,建筑市场的劳动力数量庞大,所以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减小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也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结语

本文就江苏沿江地区发展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又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影响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和指标权重排序,针对结论分析,本文提出的建议如下:

首先,政府应成为推动装配式住宅发展的主力,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发展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相应机制,形成预制装配式住宅的标准化,从降低建造成本角度上吸引开发商的投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信贷、税收等优惠条件激发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降低贷款利率来鼓励消费者购买预制装配式住宅。各类主流媒体、公益组织,尤其是建筑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要加大对预制装配式住宅的介绍,提升民众对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其次,从手工施工到工业施工这个跨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阶梯式的发展,这是社会就业分配逐步调整后的结果。考虑到江苏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建议各地方政府阶段性、差异化的发展装配式住宅,同时做好装配式住宅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摘要:在阐释预制装配式住宅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业化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发展要求,分析江苏沿江地区发展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专家咨询调查得出影响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社会经济因素,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对所有指标进行权重排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江苏沿江开发 篇11

1 职业健康监护现状

1.1 辖区内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前身是原南京市大厂区,2001年底,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将大厂区与六合县合并组建一个新的行政区———六合区,同时在原大厂区行政区域内建立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上个世纪30年代初,在此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化工基地———永利铔厂。新中国成立后,永利铔厂扩大,发展为南化集团公司。此后,国家又相续投资兴建了扬子石化公司、南京钢铁集团公司、南京热电厂、华能南京电厂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企业,石化、冶金、电力等工业固定资产约占南京市的1/3。近几年,南京市主城区改造,在主城区的化工厂均已搬迁至本辖区,同时又兴建了一个国家级的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和一个市级的南京市六合区中山科技园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底,辖区内工业企业303家,职工人数约为45 000人。

1.2 职业健康监护监督情况

2009年南京市六合区卫生监督二所对辖区内75家存在严重职业危害因素的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了职业健康监护监督检查,并按照南京市卫生监督所统一编制的《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本信息调查表》的要求,逐项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进行调查。在现场监督检查时发现,49家用人单位没有按法律规定开展离岗时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作,8家企业对职业健康监护监督检查采取拒绝、回避的态度结果见表1。

1.3 职业病发病情况

辖区内职业有害因素以粉尘,有机溶剂为主。2009年发现疑似职业病例7名,确诊2名,加上以往的职业病9例,共11例,但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尤其是粉尘)劳动者的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人数占应检人数的比例不到30%,而职业病又具有迟发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不排除今后会出现职业病病人增多的可能性。

2 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执法力量薄弱,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

由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的职业病例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有:(1)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的范围广,目前主要精力集中在食品卫生监督等和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上,而对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投入很少,人员配备严重不足;(2)职业卫生监督人员知识结构大多是以医学为主,对工厂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知之不多,或不深,这些为数不多的职业卫生监督人员却要监督检查辖区内成百上千的工业企业,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业经济需要;(3)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都很重视招商引资,但经常会把职业病防治和地方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对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直接或间接地阻碍卫生监督机构履行职责,制约了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2.2职能分割,职责交叉,预防措施不利2005年1月17日,国家卫生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31号),将原来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等职能划到安全监管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转化成了多部门分管。而至今安全监管部门没有制定出《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有关执法规章和标准,无法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有效地监督检查。同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未能作为安全生产、项目立项与审批的前置条件,用人单位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新建、改建、扩建设项目未经卫生部门审查、审批就开工生产,无法从源头上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预防控制,违反了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于2009年9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第五条规定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出现了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同时监督管理的局面。

2.3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2009年对本辖区75家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重点监督检查中发现,不少大中型国有、外资、合资、私营等企业都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有专职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基本能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开展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但同时有更多的用人单位缺乏对职业病危害和职业病防治的认识,在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上存在的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用人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新建、改建、扩建设项目不按规定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2)对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采取回避、拒绝、抵制甚至对抗的态度;(3)不按规定对所有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定期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4)没有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5)发现疑似职业病人,不按规定向具有职业病诊断机构提出职业病诊断申请。

2.4 农民工是遭受职业病危害最严重的弱势群体

保护农民工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农民工知识层次低,自身健康权益保护能力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告知职业病危害及预防方法,不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不给予职业健康检查,不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尽可能不给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农民工的知情权、健康权得不到保障,而农民工在企业劳动的作业场所是职业危害最严重的,容易造成职业损害。一旦遭受职业病危害后索赔困难,救治不及时,再加上农民工的流动性给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带来困难。2009年11月7日,本辖区内一化工厂在停产检修硫化釜过程中,发生一起硫化氢中毒事故,导致3名农民工死亡。后来从调查这起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安全监管部门得知,当第1名工人进入反应釜被析出的硫化氢气体熏倒后,后面2名工人是在施救第1名工人时中毒,而最后1名工人在进入反应釜时竟然没有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

3 对策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1]

利用各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做到“四个面向”,即面向政府机关宣传,使领导意识到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采取措施,坚决打击侵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面向用人单位宣传,使企业负责人提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认识,认真履行用人单位在防治职业病工作中的义务;面向劳动者宣传,增强他们对职业病危害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面向群众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等各种形式的舆论监督作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违法行为,予以揭露,公开曝光,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置于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走上“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轨道。

3.2 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各级政府都认识到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原因之一,职业卫生工作不是各级政府年度工作绩效考核指标,职业卫生工作的优劣不影响各级政府政绩的好坏。在2009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09)43号)中就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职业病防治重要指标及主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制定本地区职业病防治规划,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具体措施,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一旦各级政府能够按照上述要求去执行,必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3 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全程监管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涉及的部门有卫生、安监、工会、劳动保障、环保、建委、规划等,不是依靠卫生行政部门就可以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必须要各个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对所有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同时,在对职业病危害进行全程监管中,必须坚持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

3.4 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2],分类分级管理[3]

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鼓励企业进行技术转型和产品升级换代。在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的新形势下,职业卫生监督人员必须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充实职业卫生执法力量,提高监督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依法履行职业卫生监督执法职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使之不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损害。在现有卫生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职业卫生工作可以按照职业病危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采取分类管理模式,将生产企业按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划分为重点监控、一般监督和无毒无害3个层次,集中主要力量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提高职业卫生监督质量和效率,既确保经济发展,又减少职业病发生。

参考文献

[1]朱金华.吴江市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与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9,25(7):686-687.

[2]陈丹,李全,彭文彬,等.常州市武进区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9,25(23):2494-2496.

上一篇:体育生毕业论文下一篇: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