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

2024-09-28

儿童读物(共12篇)

儿童读物 篇1

海伦·凯勒说:“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对于使你们享受其色彩、优美和动作的视觉奇迹有所认识, 并怀有感激之情呢?”色彩带给我们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对色彩的正确认识、感知会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甚至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一、色彩影响儿童的认知与喜好

儿童对色彩的认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但是儿童对色彩的喜好却是在后天慢慢养成的。儿童对色彩的认知比图形和文字都要快。大多数儿童在两岁以上就能分辨出色彩纯度较高的颜色了。对儿童心理、生理的研究证明, 他们在最初学习语言的时候, 就对色彩感兴趣, 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 开始喜欢用各种彩色的笔来涂鸦画画, 这大部分原因都要归功于色彩。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对儿童做过色彩倾向的实验, 他们把200名儿童每100名分为一组, 两组儿童在不同颜色的屋子里上课, 一间教室墙壁和桌椅都较明亮且有充足的阳光, 另一间教室的墙壁和桌椅颜色较灰且在背阴处, 结果在明亮教室中的儿童活跃积极、思维敏捷, 儿童的天真可爱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相反在另一间教室的儿童则相对沉寂, 不爱说笑而且容易哭闹。给孩子一个缤纷且健康的色彩世界, 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促进儿童智力和身心发展。色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情绪。所以儿童读物应该秉承儿童的这些天性, 使用符合儿童的色彩, 这样才能使儿童从对色彩的感性认识逐渐推移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以这种他们所喜欢的方式来接受信息, 加强记忆, 认识理解事物。主观上也更积极主动的认识世界。

二、儿童读物中的色彩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 读物中的色彩对儿童认识事物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儿童在看图书时, 对文字进行描述的内容很难理解, 只知表面而不知其内涵, 反而图书中的鲜艳活泼的色彩与图案更能吸引儿童的关注, 来更好的帮助儿童理解书中的内容。儿童对色彩的喜爱尤为重要, 对颜色产生兴趣继而转向图形、文字来彻底认识事物。光鲜的色彩也会给儿童愉悦的心理感受。所以家长在为儿童购买读物时, 应尽量选择文字、图形内容简单, 色彩纯度较高的读物卡片。

读物中带有色彩的图形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色彩将信息以更准确的图形、图像的形式来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儿童, 引起儿童的兴趣, 并信服其内容, 使其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欣然接受这些内容。得益于色彩的帮助, 读物的图形文字也更加明确。读物传递的信息视觉化, 信息内容被直观地展现出来, 视觉形象在认知中强化了真实感, 成为儿童更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加强了教与学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简明性。同时, 由于儿童有对色彩天生的视觉感知, 读物中的色彩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 使儿童瞬间在脑海里建立起形象的记忆, 随之在视觉心理上产生愿意接受认知的意愿, 就很自然地接受文字和有关的信息内容。

其次, 色彩对儿童养成良好性格, 树立健康生活态度的促进作用。色彩在儿童读物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它连接了儿童和被认知的事物。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 诱使儿童将目光停留在读物上面。让儿童主观上有了积极主动的接触心理, 从而引导儿童的观念趋向和审美趋向。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并塑造着儿童感知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利用色彩来培养儿童的身心, 成效也是很大的。儿童长时间接触明亮光鲜的色彩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儿童读物中色彩的应用原则

基于色彩对儿童的种种影响, 可以看出色彩在儿童教育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 我们在设计儿童读物时对色彩应用也要予以慎重处理。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要以吸引儿童的视线为目的。儿童读物是面对孩子的重要的传播知识的传统载体之一。面对现代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的竞争, 对其色彩做出恰当的应用, 提高儿童对其的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因为儿童喜爱读物, 是因为这个由图形、色彩、质感、空间等视觉要素构成的读物给他们的好奇, 让他们有接触的主动性。

第二, 要以培养儿童审美为前提。儿童读物的主要的功能诉求就是传播知识, 只有吸引读者的眼球才能达到此目的。同时也是培养儿童审美的重要渠道。美育是潜移默化的, 审美观是在不断地接受美的事物中形成的。长期接触色彩绚丽的读物, 可以提高儿童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在这种色彩的感知中, 儿童开始带着愉悦的心情来探索这个世界。

第三, 要考虑对儿童的心理的影响。色彩对儿童的心理与情绪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也使色彩成为儿童性格与情绪的警示器。儿童对于色彩的偏好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对色彩的选择也可以透露他们当时情绪的好坏。儿童在无意识的选择色彩时, 很可能说出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儿童偏执的喜欢某一种色彩, 说明他的个性越强烈, 比如酷爱黄色的儿童, 一般对人的依赖心较强;喜欢红色则性格较为刚烈且感情丰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如果儿童酷爱紫色、黑色、深灰色等深色系列时, 就要关注他们的心理了。在儿童的色彩世界中选用与儿童纯真、烂漫的天性相符合的色彩, 才能对孩子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儿童读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儿童认识事物, 给儿童带来积极的影响。色彩的运用应该加强表现性, 重要的是引导儿童熟悉色彩。在注重儿童对自然色彩认识的同时, 让儿童主动涉及主观色彩的运用, 培养儿童“个人主见”的观念, 鼓励孩子们选出所喜欢的颜色然后让孩子自觉的对图形进行重新安排组织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儿童取得了认识、运用色彩的主动权也具有了表现的热情和创造性。

四、儿童读物中色彩的应用探析

首先, 封面在符合期刊内容的基础上, 注意小读者对色彩的接受能力和好恶。封面是期刊的脸面, 也是读者决定是否选择该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色彩要符合儿童的喜好, 不能选择过于灰暗的色调, 一般选择色调比较鲜明为好, 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度。但也要注意尽量不不采用等量的、大面积的补色关系, 以色彩的调和为好。

其次, 插图是期刊中重要元素之一, 起可以调节读者的情绪, 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是最具吸引力的, 当然其色彩, 就尤为重要在围绕文字内容的前提下, 要求色彩明快, 一般采用色彩明度较高, 对比度适中, 以鲜亮的色彩为主少许使用纯度较低的色彩可以使二者互补, 达成一种平衡。不能过于强烈, 因为这样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和情绪波动, 使孩子产生躁动不安的情绪。色彩的对比度过于接近的有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儿童读物的色彩可以使教育方式是多样化, 运用色彩更好的培养儿童, 恰当的使用会给儿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对美的赏析, 熏陶他们热爱美丽的事物, 养成他们美的世界观, 陶冶他们的情操, 达到情商、智商的并列发展。

儿童读物中的色彩并没有一个恒定的模式, 在应用颜色的过程中要符合儿童的心理, 来进行准备、构思和实施。创作出相对独立的、新颖的内容, 同时色彩还要与文字、图形相联系, 相互影响。创造一个好的激发儿童心智活动的历程, 把要传达的信息调整到儿童最佳的接受程度。才能在儿童教育中发挥最强大的作用。

摘要:在儿童认知、接受外界的信息的过程中, 色彩能够唤起他们最初学习语言的兴趣, 同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促进、激发的作用。明快鲜亮的色彩会带给儿童轻松愉悦的感受, 刺激其追求美好的事物, 培养良好的性格。儿童读物是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媒介, 设计时要注意孩子对色彩的审美与接受能力, 才能更好的发挥儿童读物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读物,色彩

参考文献

[1]余凤高.插图的文化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5, 5, 第一版

[2]赵勤图.色彩形式语言.[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2.

[3]龙建才.色彩的感知与理性分析.[M]南京.艺术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一版

儿童读物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欣赏故事插图这一美术表现形式,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欣赏与评价中探索插图的特性,并尝试自己为故事配插图。

3、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植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懂得为熟悉的故事配画。教具学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教师展出图画。

指导一下如何插图与文字。让学生自己选择故事。说一说故事情节。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为故事配图,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记住主题,并且要记住它们用不同的手表现。

二、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配图。并且真正理解“配图”的含义。

先了解故事情节,抓好故事中心,用图画来表现故事情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图画。教师分别出示两个故事,让学生自己为其配图写画。学生继续尝试其它故事。

三、收拾与整理

四、课后拓展

暴力书刊充斥儿童读物市场 篇3

这个夏天,大家都在讨论“熊孩子”。这个词指代的是那些“没有家教”和“不听话”的儿童,人们只是把目光放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但是,平时儿童在看些什么、读些什么却是大家不知道的。

从童话的黑暗面说起

我们先来读一则童话:“丑小鸭因为长得丑经常被它的小伙伴欺负,没有谁喜欢它。于是它伤心地离开了这个地方,独自去流浪。一路上遇到狂风、暴雨、猎狗、熊孩子……但丑小鸭没有畏惧,它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最终人们发现,它虽然不好看,但是还挺好吃的。”

以上是网络流传的“黑暗版丑小鸭”,完全是一种成人式的幽默,但是做成儿童拼音读物是否合适?别惊讶,市场上目前有太多这样的书籍,也被称为黑暗童话。

有的家长也对我们说了类似事情:“我的宝宝2岁了,最近给他买了个故事机,里面有一个故事是《三只小猪》,故事的结尾是三只小猪杀掉大灰狼,把它放进开水锅里煮熟,三只小猪就这样吃了大灰狼……结局相当重口味,这些商家都怎么了?”

西方国家有不少黑暗童话,比如《僵尸新娘》这样的电影,人物和布景色彩厚重偏暗,而主题内容仍旧是爱、诚实、快乐这样的主流思想。日韩近年来不少童话却充斥着血腥、暴力、残忍的内容,并很快得到国内一些儿童读物出版商的青睐,迅速流入国内市场。

有些人说,世界本来就是这么残酷,应该让这些小孩提早感受到世界的冷漠和悲惨,不要生活在虚构的美好世界里,不然以后长大了会更加失望和难过。此话确实有理,但是把这样“真实”的内容打上拼音,刊印出来,给幼龄儿童作为启蒙识字的读物,真的合适吗?

笔者走访了深圳多家书城,还有小型书店,发现暑假期间很多青少年、儿童蹲坐在卡通书、玄幻漫画书周围,随意拿放,并无家长陪同,书店管理人员也不会干预。而一本注明“儿童文学”的书籍,书名叫做《魔法仙之玉之人在妖途》,还有《吸血鬼少女》这样的书名居然也建议上架“儿童文学”类别。而且一些注音类的书籍,文不对题,内容粗糙,不知所谓。对一个尚处于识字阶段的儿童来说,讨论生死的意义,说“我坐椅子你坐地,我吃香蕉你吃皮”这样的童谣,对成长有什么裨益,他又能懂得多少?

以上的现象发生在大型正规书城里,那么不正规的小书店,盗版书肆虐,黄色、暴力的儿童读物就更多了。不少学校附近,商家打着文具店的幌子,租售非正常书籍,有学生说,他们会几个人一起租看,然后再互相交流。

家长不知道孩子读什么

很多家长没有时间去一本本筛选孩子的读物,往往是他们要什么就买什么,但是很多常识性的知识,连出版社的编辑都不清楚,误人子弟已是常态。比如有的书籍把蜂虎当做雨燕,将巴西龟当成了海龟,这也算是教育读物?不少编辑为了“赶时髦”,在图片旁边配英文单词,孩子不懂,家长也不懂,书本答疑解惑的功能完全丧失。

儿童读物没有针对性,4岁和14岁的书本内容都一样,导致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早熟,言语行为成人化。有位家长说:“现在的小孩被不良读物教坏了,我女儿上幼儿园中班,对成人什么都懂,什么情呀爱呀,早熟得厉害。后来和几个家长聊天才知道她们班上的小孩对这些都很懂,有时她说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我都不知道如何应答。”

而那些想要为孩子选书的家长,往往被孩子一句话堵得语塞:“公主王子早就没人看啦!我才不要!”包装精美价格不菲的《格林童话》(请读者注意:即使是《格林童话》也是不适合幼儿读的,有一部分内容被后人不断更改。)《安徒生童话》已经不是孩子们选择的主要目标,那些神力鬼怪的书籍反而成了孩子们的心头好。

笔者(85后)小时候阅读的《神笔马良》《崂山道士》甚至现在还在更新售卖,但插图精美度大不如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在GDP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投入很不够。有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现在的小学课本,使用已经超过十年,书里有的一些生活常识,原汁原味地停留在十年前,没有与时代同步,更没有与时俱进。这可能也是家长选书难的原因之一。

国内儿童刊物从业人员少,专业人士就更少,本土的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儿童读物,实在是凤毛麟角。

家长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合女士指出,“我觉得我们儿童读物编辑、家长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对于儿童阅读能力缺乏了解。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他只能注意到书中的单幅图,不太容易把故事的前后顺序弄清楚;而中班的孩子,他就能知道书中的故事顺序;大班的孩子,则能预测故事的发展了。这些常识,对家长或者编辑来讲,可能还是一个盲区。”

有教育人士指出,家长要对儿童读物的来源把关,好的故事应该充满童心,有能使心灵强大的正能量,而不是靠阴暗灰色的情节使幼小的心灵困惑恐惧。在这一基础上孩子才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心态和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

儿童读物的分级和监管在哪

出版商和儿童读物编辑的自我监管显然是不够的。

滥用英文单词、图片粗糙毫无美感、语言粗俗、暴力裸露词语到处都是,缺乏儿童专业编辑素养等等,已经成了现下儿童书本编辑的通病。可是,这绝不是源头,出版商的急功近利和相关监管单位的不闻不问,造就了混乱的儿童读物市场。

很多家长坦言,出版商只想赚钱,哪里想得到我们小孩的教育?什么责任感、功德心对他们来说都是废话。甚至有家长说,“我只给孩子购买国外的儿童书籍,他们的书分得很清楚,什么该给孩子看,什么不该。画面很静很美,情节很健康很完整,画面没有暴力,语言没有脏话,我有时忍不住也想看。”

简单来说,作为一个儿童图书编辑,应该了解过儿童心理学,知道儿童喜欢什么,这个年龄段需要什么,并且真的喜欢孩子,就像一个体育杂志编辑应该了解体育赛事的分类、明星运动员的生平等等。而现在很多出版商所做的,就是把同样内容的书籍换个封面包装,加点赠品,之后在封面设计上添加诸如“儿童必读”“父母必备”这样的噱头,而内容到底是什么,管他呢,好卖就行。

另外,儿童读物分级制也是家长们呼吁的重点。

西方的儿童读物分级制很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儿童读物的出版加以监督乃至立法,以减少甚至杜绝不健康的作品出现。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而童年的阅读关系到儿童的成长方向,要想把握好这个方向,必须从教育入手,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图书,万万不可马虎,不可大意,要慎之又慎。

儿童读物 篇4

关键词:儿童读物,教育

儿童读物首先具有的一个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教育作用,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教育的比重占得很大。因此, 儿童读物已经超越了普通读物的作用, 其教育作用是第一性的, 而且这种教育性是融入易于接受的故事阅读当中。所以, 儿童读物作为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的重要资源, 在“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这一终极目的上, 儿童读物与儿童教育高度一致, 互相融合。作为一门语言艺术, 儿童读物在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一、情感教育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包罗万象, 涵盖一切历史文化、道德文明, 有知识与人性。更要强调的是, 中华传统文化文学, 最为重视的就是人情与人性的美好。因此一个从小接受传统文学作品熏陶的孩子, 相对来说见识会更广, 心理更坚强, 情感更纯真美好。孩子的世界是单纯和明净的, 犹如一张白纸, 画上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因此, 儿童在阅读儿童读物的时候, 不仅领略到儿童读物的艺术魅力, 同时真、善、美的思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 悄悄地融入孩子的心田, 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 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不仅能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为他们日后建立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认知教育

儿童可以通过对儿童读物的阅读去认识社会, 丰富知识面, 去了解历史, 感悟生活, 启迪心智, 开启对知识的渴望, 发挥其启示的作用, 不过这些, 都要以儿童读物反映生活现实为前提, 这样才能保持生活本身的生动和丰富的特性, 并且能够使儿童顺应生活去接受现实, 一个人从无知到智慧, 这一过程是要经过时间和学习的, 在童年时期的学习和认知是深刻而有深刻影响力的, 就如一个人给你的初步印象是好是坏会决定你以后对他的看法, 第一印象很深刻, 很难改变, 儿童时期对一件事, 或者一个领域的认知, 当第一印象深刻地注入脑海后就很难再改变, 而这种认知会伴着你一直存在, 即使将来由于某种原因得知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那么也很难改变, 宁愿继续错下去。所以要如实地反映现实, 易于儿童读者去接受, 这样不仅使儿童拓宽认识领域, 提高认识能力, 而且也能使儿童记忆深刻。

三、审美教育

儿童读物中的形象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作家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 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 用作品高度凝练地展现了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儿童文学作品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 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凡是文学作品, 都应该是美好的, 没有美, 便没有文学, 同样, 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儿童读物的审美教育也许不是最为重要的, 可它却是决不能遗忘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儿童发展过程中升华的推动, 属于一种精神力的培养。精神力的不断完善, 可以使人和由人所构成的这个社会更加地美化, 更加地和谐, 更加地充满朝气。众所周知, 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 应和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律和协调目标, 培养下一代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项等同于国策的长远目标。通过儿童读物使得现今的孩子能有感于自然、谙于自然, 发现自然界之中存在的种种美的概念。我们要做的就是大力推进儿童读物本身的艺术特性, 将今天的儿童培养成后一时期能够适应于社会的主人公。

四、语言能力培养

儿童读物比起其他读物而言, 更容易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 这是一个优势。儿童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因此这成了儿童认知的巨大动力。儿童读物形象生动, 情节有趣就能轻松地把把小读者带进那个他们想要探知的新奇世界。极大地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最后, 儿童读物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作用, 不能老停滞当下, 要能看到未来的发展道路, 现在的社会很重视学前教育, 所以儿童读物的发展也要有所进步, 这就给文学创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时代不同, 发展的眼光也要不同, 而其中渗透的教育意义也要随之改变, 例如, 以前的儿童读物要教会孩子尊老爱幼, 爱惜粮食;而现在的儿童读物要教育孩子什么是犯罪, 什么是不法行为;有些甚至还涉及性早教的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 儿童读物是儿童精神成长的乐园, 对儿童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好的儿童读物似阳光, 照耀着每一条儿童的路;好的儿童读物似雨露, 滋润着每个儿童的心灵。要明确它的教育意义和目的, 引导孩子的正确思维方向和开阔孩子的想象思维。要做到真正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学斌.在儿童与文学之间——试论儿童文学对童年成长的意义[J].宁夏社会科学, 2014 (4) :164-167.

儿童读物心得体会 篇5

他是一个看上去就像个天使的可爱人儿;他是一个如此快乐得让任何人都感到高兴的人儿;他是一个从来不用为生计发愁的人儿。可是,难道他真的没有忧虑吗?难道他真的没有悲伤吗?不是的,快乐王子也有自己的悲伤和忧愁。他将贫苦人们的疾苦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也终于明白了眼泪的重量。于是他决定要帮助他们――他让燕子将身上的宝石金银都衔下来,送给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而自己却在耗尽全部之后,伴随着最后的心碎,变成了一堆“连乞丐都不如的垃圾”,而被推到粉碎。而那只思想有了巨大变化的燕子也终于病死了,累死了。王尔德的语言优美哀伤,一切感情的铺垫都使得最后的毁灭打好了基础,因此眼泪流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总是回想,快乐王子到底快不快乐,他站在高高的柱子上,俯瞰着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俯视着这个并非完美,而是充满冷漠残酷的城市。也就是这样的位置让他“不忍卒看”,让他觉得他应该帮助痛苦中的人们,所以他竭尽所能地将自己身上的宝物都分给了贫苦的人们。快乐王子是不快乐的。因为他的善良,因为他的细软,让他对不美好的事物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先天下之忧而忧”让他无法快乐。快乐王子是快乐的。因为他的助人为乐,因为他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心里是温暖的,所以即使睡着也还是会笑的。

可是,看童话的我并不感到快乐,因为快乐王子的努力并没有换来他想要的结果,世界还是一样的冷漠和无助,并没有消耗一丝一毫。二故事的结尾也并没让我看到任何实际的希望,而是将救赎的任务推给了万能的上帝,鸟儿在这里欢唱,王子在这里开怀,二师姐仍是一如既往的黑暗。

朋友们,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吧,即使是在车上让个座,为疲劳的父母倒一杯茶……我坚信,唯有爱,才能让人间更美好!

儿童读物中的三聚氰胺 篇6

作为一名教师,深知这种读物对儿童的戕害。儿童对一个字根本不会读,老师教他一两遍,他也许就会了。但假如有人已经教了他,教错了,且错误的读音与正确的读音比较接近,要纠正就得花不少工夫了。有时说不定纠正了十几遍几十遍,一不注意又回到错误的读音。一本书上出现了几十处拼音错误的字,就等于教了儿童几十个错误读音,对儿童带来多大的危害?

相比之下,儿童读物中出现读音错误及其他知识性错误,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直接毒害儿童稚嫩的心灵。有的充满了恐怖暴力,有的粗俗不堪,有的散发着腐朽的气息。曾经有一本儿童读物,充斥着这样的问答:“小毛和阿兰认识才两天,为什么就知道她是喝羊奶长大的?答:因为她太骚了”;“和小明爸爸经常在一起的女人不是小明的妈妈,是谁?答:是小明爸爸的小蜜”。

家长给孩子买儿童读物,本是带来乐趣、增添营养的,可买到的竟是如此低劣的读物,不等于给孩子买了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吗?这就难怪有家长屡屡为低劣的读物向媒体及相关部门投诉。一名70后妈妈就曾经向媒体投诉,认为儿童成语读物中收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太八卦,完全不适合儿童阅读。

儿童读物市场为什么乱象丛生?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新编德育三字歌》一书责任编辑的答记者问:“所有的拼音都是电脑软件自动标注的,为了赶上6月儿童读物黄金销售期,这本书出版得比较急”。他还说,到现在他也没有看过这本书。这段话表明两点:为了抢得商机,就顾不得图书的质量;出版社不负责任,已经到了离奇的地步,居然责任编辑连书都没有看过。

出版社想多赚钱,当然可以。但你不能靠生产低劣的精神产品赚钱。这就像奶粉企业是可以赚钱的,想多赚钱也无可厚非,但不能靠加三聚氰胺赚钱。

自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之后,各地加大了打击三聚氰胺奶制品的力度,这是必需的。我希望要像打击奶制品含三聚氰胺一样,打击低劣的儿童读物。报道中说,一些书店及出版社都表示要让该书下架,已购书的消费者还可以凭小票到书店退貨。然而,仅这么做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已经读了,已经受到了戕害,难道仅仅退货就行了吗?

浅析儿童读物绘本的装帧设计特点 篇7

一、充满童趣的书籍内容

儿童图书无论是教学类的书籍, 还是实用型的图书, 将枯燥的话题转化为孩子喜闻乐见的内容, 都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绘本虽然故事情节简单, 但寓意深刻。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几乎无法自主阅读, 所以以图形为主是这个年龄段书籍的基本特点, 绘本更是如此。幼儿喜欢简单的形象,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还处在思维和心理的发育期。图形以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绘制的动物或卡通人物的形象为主,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 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和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

二、绘本装帧设计的特点

1. 从儿童审美心理出发

幼儿的审美心理大致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容易被事物外在特征所吸引, 比如外形奇特、颜色鲜艳;再者是真实感, 但凡和实物相像的形象就是正确的, 不相似的就是另类的。儿童的色彩感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从对比强烈、色彩丰富转变为柔和、协调。儿童审美心理十分期待趣味性, 因此从开本的设计选择上入手有更大的表现空间。装帧设计者可以在趣味性、功能性及装饰性等多层面上表现图书形态的丰富性, 做到更好地满足儿童审美心理的需求。绘本的插图设计原则常常遵循童趣、简洁、夸张的原则。

2. 从儿童视知觉特性出发

儿童的视知觉系统仍处于发育中, 总的来说, 儿童具有以简单代替复杂、整体取代局部、平面代替立体的视知觉特性。这些特征都可以应用在绘本版式编排和文字处理上。

绘本装帧时常以生动、有趣的图形作为主要的视觉传达手段。版面空间中较多地运用完整、直观的图案, 去除累赘无关的细枝末节, 便于让儿童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根据儿童视觉的移动规律, 把文字置放于主要图案旁边。利用字体、色彩的多样变化增强绘本中的差异性, 可以更好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 儿童人性化使用与绘本装帧细节

在绘本的装帧设计中, 需要从各个环节考虑儿童读者的需求, 首要原则是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适应各年龄层次儿童的实际需求。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较差, 因此适用骑马订和螺旋环串订这两种装订方法。儿童皮肤稚嫩, 肢体协调动作不自如, 在材料方面, 选用环保、健康、安全的为上, 少用硬度较高、边缘锋利的铜板纸。内页选用柔软的纸张, 书角选用圆角, 注意细节上的考虑是十分重要的。

三、绘本装帧的创意方向

儿童在审美活动中, 情感的舒缓能让人获得愉悦的感觉, 使大脑表象更为活跃。通常情感越丰富, 表象的活动范围越大, 而丰富多样的表象正是儿童对于实物的审美反应的重要前提。所以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表象, 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

1. 丰富多样的色彩

随着国外绘本的引进、普及和卡通、动漫形象的大量涌现, 儿童对色彩的认知更加宽广, 对色彩的要求更加新奇。比如动物、花卉, 并非要求传统上的真实色彩, 可以采取更加夸张的手法、变化组合出丰富色彩, 能更好地抓住和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

2. 立体形象的造型

儿童的思维简单、直接, 直观的立体造型可以被儿童较好的接受。一翻开书页, 动植物就能直立眼前, 会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增强儿童的阅读兴趣。若将这种立体造型的思路应用于绘本的装帧上, 尽管在设计上不算是创新, 但也是借鉴上的创意。

3. 全方位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的设计思路可以在多方位得到运用, 除在视觉上运用亮丽的色彩外。在听觉上, 将可发声的芯片放进书中, 只要打开书页就可以发声, 如动物的叫声、讲故事、自然界的声响等。在触觉上, 随书配备一些相关的实物, 供儿童读者边阅读边触摸, 如文章介绍什么是棉花, 可于书中配备小块真的棉花。在嗅觉上, 在书中设计一种摩擦书页或刮开涂层就能闻到的各种香味, 如花卉的味道、水果的味道等。

我国幼儿读物的创作蓬勃发展, 受到各国儿童的喜爱。少儿出版业也成为我国出版界数量增长最快、品种增长最快、质量提升最快的出版门类之一。书籍是儿童认识外界的主要途径,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书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与其他出版业相比, 我国少儿出版业还有更多提升的空间, 要努力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有时代感的, 深受市场欢迎、深受少年儿童读者喜爱的精品读物。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孔起英.论儿童的审美情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

[3]潘群.少儿图书装帧细节设计中的人性化关怀[J].中国出版, 2008, (6) .

儿童读物 篇8

关键词:儿童读物,英文原版书,书籍

书籍是帮助儿童了解世界、启迪思维、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儿童书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发育、生理发育及未来对社会的认识。在儿童读物出版界, 英文原版儿童读物一直广受好评, 虽然我们在大中型城市的正规书店里很少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它却在购物网站上销量喜人。通过亲身购买此类书籍, 笔者也弄清了此类书籍受欢迎的原因:

1 英文原版儿童读物满足了中国家长培养孩子学英语的愿望

中国的每个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 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 而英语就是家长们最重视的功课之一。“学习英语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 已经成为中国家长们的共识。为了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家长们总是尽自己所能在早期教育阶段为孩子创造语言环境, 培养他们说英语的能力。英文原版儿童读物恰好迎合了家长们的需求。因为其内容设计的科学合理, 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和语言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帮助。原版儿童读物的内容全部按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设计, 难度由浅入深。一般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家长都能看懂并辅导孩子学习。这也让很多工作后长期不碰英语书也不开口说英语的家长们再次拾起课本, 与孩子一同学习。遇到不懂不会的单词或句子, 家长们都会积极主动地上网查找或查看电子词典。通过教孩子英语, 一家人的关系更亲密了, 家庭关系更和睦了, 孩子的语言环境也逐渐培养起来了, 英文原版儿童读物功不可没。

2 原版儿童读物的趣味性强, 表现形式丰富

国外的图书产业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 运作体系成熟, 竞争激烈。在童书领域的设计与开发上常常打破传统模式, 强调趣味性、创新性。在材料设计上考虑到儿童喜欢撕咬东西的特点就设计塑料书, 考虑到儿童喜欢在地上摸爬滚打就设计地毯书, 考虑到儿童洗澡时喜欢戏水就设计洗澡书等。在书籍形状设计上也不只局限于正方形或长方形, 而是水果形、花卉形、动物形、人物形、汽车形等。书籍的尺寸大小和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讲究。小到40开, 大到8开。为了保护儿童视力, 纸张全部采用无反光纸。为了防止儿童割伤, 纸张的边角被切割成圆形。这些书能看、能玩、能咬、能躺……凡是该考虑到的地方, 设计者都一一丰富和完善。国外人比较推崇“蒙台梭利式”教育理念。主张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己领悟和学习知识, 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身心自由发展的童年。这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也是近年来在中国广泛流行的教育理念。家长们都想尝试一下, 所以在儿童读物的购买上也从不吝啬。

3 英文原版书的色彩设计更科学合理

英文原版书的色彩是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设计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先认识图形后理解文字。在视觉心理和形象思维的发育阶段, 低幼儿童普遍喜欢夸张的形象和色彩艳丽的图形, 他们往往是先看到颜色再识别图像。按照低幼儿童对颜色的喜爱程度依次排序为红、黄、绿、橙、蓝、白、黑、紫。外国出版物充分考量这一特点, 让明度与纯度高的色彩反复出现在书籍中, 充分迎合了低幼儿童对色彩的偏好。强烈的色彩能够刺激儿童的视觉系统并引起他们更多的关注力。随着儿童的成长, 书籍的色彩也随之改变。3岁以上的儿童读物相对于0~3岁的低幼儿童读物在色彩设计上更加沉稳, 色彩对比度也整体减弱, 淡雅清新的色彩渐渐增多。科学的色彩设计, 很好地帮助儿童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审美喜好。

4 插画设计精美、艺术感染力强、表现形式丰富

笔者家里虽然还没有“小盆友”, 但是看到如此可爱的儿童读物也好奇买了几本。发现这些儿童读物每一本的绘画风格都不同。绘画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 有水彩、水粉、油画棒、彩色铅笔、版画、素描等。让人看过之后由衷地佩服国外插图画家的艺术功底。有感于插画的精美, 笔者仔细阅读了关于画家的介绍。原来这些儿童读物均出自各路名家之手, 而且还获过国际大奖。如:丹麦的国际安徒生奖 (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 , 美国的凯迪克奖 (美国本土最高奖) , 英国的凯特·格林威奖 (最严苛奖) 等。这些奖项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老牌大奖, 每1~2年评选一次, 主要是为了奖励那些在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文学创作和插画创作有突出贡献的人, 一旦获奖将是终生的荣耀。所以很多插画设计者都很看重这些奖项, 佳作频出。难怪这些儿童读物会让大人都爱不释手, 也难怪家长们会愿意给孩子购买。获过大奖的精美的插图画, 足以证明这些儿童读物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的作品能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到美, 同时提高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个成年人看这些儿童读物也有一些感动的地方:有些插图画家, 既画画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祖孙三代都为这一项事业不懈努力, 将一个作品不断的写下去、画下去, 有的甚至流传了一个世纪之久!让人肃然起敬!这些儿童读物中精美的插图因其创作形式的多样性, 不仅对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有帮助, 对画家、艺术设计工作者、美术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正是笔者购买此类书籍的原因所在, 可以多了解一些艺术表达形式, 丰富创作素材。

5 价格实惠

在各大购物网站上热销的英文原版儿童读物在价格上比国产儿童读物有优势。因为是国外出版商找中国工厂生产的。又加上是出口余单、退单或瑕疵商品。所以在价格上与国产儿童书没有太大差别。家长们对比书店里一些价格昂贵又无趣的国产书后, 还是会选择略有瑕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价格实惠的外国儿童读物。

以上就是笔者对英文原版儿童读物热销中国的原因分析。撰写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一味地夸外国出版物如何的好。而是希望我国的出版界能重视儿童读物的发展。我国的出版业长期以来忽视儿童读物市场, 没有认真的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更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造成国产儿童读物成人化、模式化问题严重。我国的儿童读物出版业也曾风光一时,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过一批像《哪吒闹海》、《大闹天宫》、《水浒传》等具有民间特色的连环画, 深受读者喜爱。而我国现在拥有3.67亿未成年人, 有相当于一个半欧洲人口的巨大儿童读物市场, 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出版物在中国市场如此受欢迎, 我们怎么办?跟风学?不行!纯粹的跟风不可能超越。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创自己的品牌。民族文化值得我们用毕生的努力去挖掘、整合、表现。出版界应该时刻有一种危机感, 本着对少年儿童成长负责任的态度, 多设计一些有中国特色、形象生动、内容活泼、色彩鲜明的儿童书籍, 让我国的儿童出版物能重新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也让我国的儿童书籍在不久的将来能走入国际市场, 树立民族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康宁, 张亚洁·浅论儿童书籍中的趣味性设计[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5) ·

儿童读物 篇9

一、认识并理解儿童

儿童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世界, 这个生活世界, 是儿童的世界, 是基于儿童、为着儿童、成为儿童的, 是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其实杜威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 这本身就是针对传统教育忽视教育的对象, 忽视人的主体地位致使教育“目中无人”的弊端的。如果说胡塞尔晚年奠定了“生活世界”的哲学观念, 那么, 从生活世界的视阈出发, 儿童的生活世界就不能把儿童成人化, 而只能以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 并且按照儿童的特征去安排儿童的活动与生活。

不可否认, 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一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 但是他们的童年生活却日益远去, 儿童正在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被“拔苗助长”, 他们所应有的童真、童趣、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在以超人想象的速度消逝, 而这一点, 并未完全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真正认识并理解了儿童, 只有让儿童成为儿童, 我们的一言一行才是真正爱的言行, 才是真正无愧于心的。

二、认识且承认成人的错误

蒙台梭利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成人的虚伪、自私与粗暴, 当心理分析提出了一个最惊人的发现, 即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期时, 成人无疑应当成为理所当然的被告!蒙台梭利说, “造成儿童纯洁的心理状态遭受创伤的原因, 是由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压抑而造成的, 往往是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成人, 即儿童的母亲有关”。弗洛伊德使用“压抑”这个词来描述儿童之所以心理紊乱的那个根深蒂固的原因, 其词义本身是不言而喻的。当一个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成人压抑时, 他就不能发展和成长。生活中成人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成人的自我中心意识根深蒂固, 并且成为潜意识里不可摆脱的一部分。当父母和老师说起奉献时, 他们常常是会为自己感动的, 让人觉得母爱无边或者师爱无边, 蜡烛或者春蚕, 都是奉献的典型。但是, 成人的这种爱, 这种奉献, 其实不是为了爱的对象或者奉献的对象, 仅仅是为了爱而爱, 为了奉献而奉献, 更具嘲讽的是, 爱和奉献的背后, 站着利己的施动者。这就是说, 成人付出了爱, 不是为了让被爱者幸福, 而是为了有意或无意地证明爱, 证明自己的伟大。这是蒙台梭利尖锐地指出成人的自私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出发点总在我, 所以儿童成为成人行动乃至生活的障碍, 也成为成人发泄的牺牲品。所以, 成人会想甚至会说:“妈妈还有好多事儿要做呢, 你快吃!”“你真烦!”“不行!妈妈得备课, 没工夫给你讲故事!”“你快睡觉吧, 都九点了!”“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如此等等。成人在说这些话时, 内心里的不耐烦可能已经没法掩饰了, 他只是想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孩子吃冰激凌弄脏了衣服, 成人生气, 因为又多了一件要洗的衣服;把孩子的玩具收起来, 是因为他玩玩具时弄得满屋子乱七八糟, 这加重了劳动量;让孩子坐在那里看电视是为了让他安静会儿, 不再那么闹腾, 自己正好清静会儿……恰是出于自私自利 (这个词多么尖锐!) , 恰是因为我们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来衡量周围的一切, 因此, 我们责怪孩子扰乱了我们的生活。孩子是在自我之外的, 他理当也应为“我”的实现做出让步乃至牺牲———这种想法, 是潜伏在成人的内心的, 只是我们不曾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

其次, 成人并未把儿童这本书读懂。如果成人的自我中心是源于他们的爱, 或者说, 成人想当然地认为这也是一种爱, 那么, 成人是不知道儿童的秘密何在的。成人不明白儿童的心理乃至生理的变化原因, 不理解儿童的语言、动作、行为的内涵, 成人只是武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儿童的思维, 并用自己的生活来安排儿童的生活。从婴儿到儿童, 成人始终是用一种纯自我的方式来对待儿童, 并未真正理解儿童、读懂儿童。今天, 距离蒙台梭利的时代已近百年, 我们在认识方面已经有了更多的变化, 已经有更多的蒙台梭利式的教育家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也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儿童的秘密, 像加拿大的范梅南, 就提示了儿童生活的更多秘密。成人应该把儿童当成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本书来读, 尽可能地读懂读透他。毕竟, 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为新生的力量, 是未来的希望。正如蒙台梭利所说, “一个热爱儿童但又潜意识伤害他们的成人, 正是成人自己错误的反映。”潜意识里的伤害, 正是由于无知。

第三, 成人并不理解爱的真谛。虽然已经尝试过作为人生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的爱情, 但是, 成人不懂得什么是爱。真正的爱, 一定是为他 (她) 好, 是站在他 (她) 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 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强加给对方。更为严重的是, 成人不仅误解了自己对儿童的爱, 也误解了儿童的爱。蒙台梭利认为, “爱使得儿童能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观察他的环境中的那些东西, 而这些东西我们成人往往是忽视的。”爱的特点就是“能使我们对他人不注意的事物产生敏感, 并能向我们揭示他人尚未认识到的事物细节和专门特征”。我们常常听到人说“父母是多么爱子女啊”, 或者“老师多么爱学生啊”之类的话, 还不忘教育儿童去爱他们的父母或老师, 其实, “儿童爱成人胜于爱其他任何东西, 但人们只知道成人对儿童的爱”。连什么是爱都不懂得, 这是成人的悲哀。

三、让儿童成为儿童

要想“让儿童成为儿童”, 首先应该把儿童当成一个人, 一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生命。今天我们是提倡以人为本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一切从人出发, 一切为了人。试问成人的意识里如果真正把儿童当成一个“真正的人”, 成人还会漠视他们的思维、言语、行动, 还会漠视他的思想、情感、生活, 还会粗暴地对待他们吗?这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儿童本就是人!儿童是人, 就应当享有人所应享有的一切:自由的思维与行动, 爱与被爱。甚至, 如果没有不犯错误的人, 当然儿童也天生拥有犯错误的权利。

其次, 儿童只是一个“小人”, 他只是一个儿童。那么, 究其根本, 他是一个弱小的人, 一个成长中的人, 我们应该把他当成儿童。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毕竟是个孩子。孩子的概念就是:他不是成人, 他和我们不一样。是孩子就需要呵护, 就需要成长, 需要发展。在时间和空间里, 他需要有正确的方向使他正常成熟而不是受抑制而成畸形, 也不是急功近利地拔苗助长, 让小小儿童具有成人的思维和能力。他需要正确的导引, 他不能被错误而粗暴地对待。所以, 他有权利在那里重复一个动作无可非议而我们去做就显得可笑, 他可以晚上不睡觉尽兴玩耍直到他倦极和衣而眠, 他可以一本正经地画一座房子送给你且还告诉你屋后有花园, 他可以对着动画片乐得咯咯笑并且手舞足蹈, 他可以一面把蛋糕抹在你的脸上身上一面说妈妈祝你生日快乐……他可以!因为他是儿童!成人应该让儿童成为儿童, 允许他在沙里弄脏衣服在雨里玩出病来。儿童的天性里的一切因素, 纯真、游戏、玩具、模仿, 都应该得到认可与保护。

第三, 成人应该放低身子, 以同理同情之心来对待儿童。在成人观察判断并做出行动之前, 请用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格言来要求自己:“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薛涌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中曾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孩子不高兴地趴在地上, 不知琢磨什么, 他的妈妈什么也没说, 只是和他一起趴在地上。过了一会儿, 孩子站起来, 高高兴兴地牵着妈妈的手走了。将心比心, 试着换位思考, 试着站在儿童的角度, 我想, 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够真正与儿童同理同情, 我想, 我们就不会如蒙台梭利所说, “无论我们多么热爱儿童, 从他来到我们中间的最初时刻起, 我们就本能地提防着他。本能的贪婪使我们赶紧保护自己所拥有的任何东西, 即使它并没有任何内在的价值”。也因此, 再懒惰的妈妈也不应该为了把床垫不被弄脏而“把一块不透水的床罩放在床垫和他的身体之间”, 因为我们自己不会这样对待自己。

第四,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想象与现实之间的拟人世界。我们成人, 是缺少想象的园地的, 我们把现实看得太过于清楚, 我们已经缺少浪漫的情怀, 偶尔有之, 也多是在爱情中, 用在异性身上。作为父母, 我们应该多给孩子制造一些浪漫, 制造一些童话的世界。儿童之所以喜欢童话, 是因为在童话的王国里, 花鸟虫鱼都是他的朋友和伙伴, 都是有情有谊的世界里的人物, 在那里, 儿童纯洁的心灵已经有了善恶是非的判断, 他正在形成他自己的判断。这种世界, 是远离功利的, 没有成人的地域、时间或秩序概念, 那只是一个理性的世界, 而儿童, 首先应该成长在感性的环境中。

第五, 儿童, 应该是游戏的主人。这里所说的游戏, 并非是虚拟空间里的游戏, 网络游戏对儿童乃至青少年都是弊多于利的。游戏和童话, 是儿童的想象王国, 也是儿童的生活世界的基础。福禄贝尔是深解儿童教育真谛的, 他用恩物来创建一个儿童的生活空间, 正是在这些游戏活动中, 儿童创造了一个拟人的虚拟世界, 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正是在这其中萌发、生成、发展。如果我们理解到儿童在游戏里创建了一个世界, 我们就能发现积木里的天才、画面线条里的缤纷, 在他们自己动手的活动中, 有着他们最初的梦想和成长的种子, 成人万万不可进行粗暴的干涉和扼杀。

除了动手玩玩具, 自己发现、发明玩具, 借助玩具构筑自己的游戏空间, 模仿也是儿童游戏的重要部分。罗素认为, “玩耍和装扮在儿童时期是不可或缺的, 撇开这些活动的别的益处不谈, 若要孩子幸福和健康, 就必须给孩子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儿童的模仿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动物、植物、非生物、人……他会以桌子的口吻说话, 他会扮成一只老虎, 他也可能穿上大人的衣服过过瘾, 他会站在你面前给你打电话, 这些, 都是他的生活世界, 是他本然的、真实的生活, 是原生态的, 成人应该尊重他, 让他成为他, 而不要简直拒绝与干涉。

尤其,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儿童的“破坏”活动。做父母的, 经常埋怨孩子弄坏了东西, 有些甚至是很珍贵的东西。儿童在拆卸东西的过程中, 他是带着好奇心想破解秘密, 这是他的探究过程。就算他的破坏是付出了经济上的代价, 也尽量不要简单地训斥他、禁止他。在儿童感性的世界里, 如果成人辅以必要的理性, 儿童是能接受的, 这也是成长中的必要因素, 感性的花朵是要生长在理性的枝叶上的。

儿童牛奶果真适合儿童吗 篇10

凭借特殊营养成分和口感赢得市场份额

在太原市美特好超市, 记者看到蒙牛、伊利、三元等各个乳业品牌的儿童牛奶琳琅满目, 不仅设计新颖, 而且很多牛奶上还附带了儿童喜欢的玩具, 很受儿童欢迎, 吸引了不少年轻的父母驻足。与普通牛奶相比, 儿童牛奶的价格也不菲。一盒儿童牛奶售价3.34元, 而同一品牌规格的纯牛奶售价则还不到3元。虽然售价不菲, 但前来购买儿童牛奶的人却是络绎不绝, 且大多消费者都是整箱购买。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 发现促使大家购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香甜的口味、特别添加的营养素、儿童专属、多种营养类型等。儿童牛奶确实有如此多适合儿童成长的好处吗, 达到什么标准的牛奶就能称之为儿童牛奶呢?

营养价值值得考究

从事食品检测多年的专家、太原市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所食品科科长赵利军介绍, 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关于“儿童牛奶”的定义, 儿童牛奶是企业自定的一种概念, 没有统一的生产检测标准规范。目前市场上的“儿童牛奶”分为两种, 一种是调制乳, GB 2519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制乳》中对调制乳的定义是:以不低于80%的生牛 (羊) 乳或复原乳为主要原料, 添加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 采用适当的杀菌或灭菌工艺制成的液体产品。另一种实质是饮料, 是通过多种食品添加剂配制而成的。这其中并没有规定使用添加剂的数量。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企业依据自定的标准生产儿童牛奶, 添加剂的使用数量由企业自主选择, 其中很多成分和含量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是营养素类添加剂, 对孩子一般是没有害处的, 但也不能过量;如果是其他类型的添加剂, 就不好判断了。比如磷酸盐类添加剂能让口感更好, 但会妨碍钙、铁、锌等元素的吸收, 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

可能有的厂家为了吸引消费者, 会添加牛磺酸、DHA藻油、叶黄素脂、水解蛋黄粉、益生元、鱼油、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素, 有的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只添加少量的几种营养剂, 配合其他的添加剂提高口感, 这些“儿童牛奶”是否真正能达到对儿童成长有用的营养价值无从判断。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添加剂毕竟属于提取物, 有的可能含有激素成分, 如果过量食用也不利于儿童健康。

保健专家范志红则表示, 牛奶里加一些营养添加剂等保健成分未必不好, 但它所能提供的数量十分有限, 很难说在膳食整体上能起到重要作用。重视牛奶里添加的那一点保健成分, 只是家长的心理安慰而已。让孩子多食用天然食品, 如水果、蔬菜、谷物、豆类、水产品等才能真正起到均衡营养、促进生长的目的。

含糖量惹争议

5岁的彤彤是儿童牛奶的忠实“粉丝”, 彤彤妈妈告诉记者, 彤彤原来是不喜欢喝牛奶的, 但自从喝了一次儿童牛奶就“爱不释手”了, 天天嚷嚷着要喝, 因为儿童牛奶里有一种甜甜的味道是孩子最喜欢的。

某品牌儿童牛奶的销售人员谈到, “小孩就喜欢喝甜的, 不甜就不喜欢喝了。”儿童牛奶里配有甜味剂, 特殊的香甜口味正好迎合了孩子爱吃甜食的天性。

记者查看多款儿童牛奶的配料表发现, 白砂糖是其中一项主要原料, 有的品牌还添加了蜂蜜。对此, 知名奶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儿童牛奶之所以都添加了糖和蜂蜜之类的甜味物质, 是因为孩子天生喜欢甜味, 一旦喝了这种甜味奶就不愿意接受不甜的牛奶, 父母便只能投其所好选择这种儿童牛奶。”而现有的钙奶饮料中,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含糖量过高, 可谓是高糖饮品。

太原市中心医院的刘医生表示, 儿童长期摄入含糖量高的食品, 很容易导致牙齿发育不好、肥胖等问题, 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专家指出, 儿童牛奶应该是“禁甜、禁香”的, 甜味剂、香精之类的食品添加剂, 不宜用在儿童牛奶中。而且, 一些所谓的代糖产品、天然香料也应该少用或被禁止在儿童牛奶中使用。

什么样的牛奶适合儿童

营养专家表示, 如果把营养摄入只寄希望于儿童牛奶, 无疑是被商业宣传误导了。不是只有儿童牛奶才适合儿童, 除了儿童牛奶外, 鲜奶、酸奶、奶酪等都是营养丰富的乳制品。家长可以分时段轮换给孩子食用。

论儿童与儿童哲学 篇11

【关键词】儿童 儿童哲学 哲学思维

一、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这一概念,人们可能不易接受。但事实上,儿童确有自己的哲学,,当我们承认哲学不仅存于社会历史的运动中,而且还存于人类所有生命的运动中,就不能无理地将表达儿童精神世界的、有意义的声音从哲学的圣地里铲除。从哲学的发生机理上看,它是一种引发某种意义的思维运动,犹如有根、茎、花、果的一棵树。每一个能思考的人,都有这样,―棵树;每一种有意义的思考,都在与哲学打交道。

儿童哲学的主要意义是为儿童提供哲学训练。这种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以思想、思考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也就是哲学教育。因此,所谓“儿童哲学”,就是教导儿童如何思考思想的本质,让儿童亲自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和众人一起做推理的活动。

二、儿童哲学的起源

儿童哲学始于儿童的好奇心。柏拉图曾说:“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惊奇。”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常常惊奇于自己的各种发现,对身边的食物产生惊奇的感受,按照逻辑的分析,如果惊奇是哲人的感受, 惊奇的话,那么儿童就有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儿童。

儿童的哲学往往从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迷惑与困惑开始。儿童总是有无穷尽的好奇心,会问各种问题,如:“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下雨下雪?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不能见面?……”这些问题形成了儿童最简单的哲学问题。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无穷尽的质疑,这些质疑使得他们去追问去探索答案。儿童的不断质疑与发问,就是哲学的开始。从哲学的本义的视角来看儿童,儿童天生是一个主动探究者,是主动寻求智慧的积极冒险家,儿童是有哲学的。

儿童哲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的研究开始于美国。最早系统研究儿童哲学的哲学家是美国学者李普曼。李普曼是从一些现代教育的弊端中萌发儿童学哲学的理念。他发现,现在的教育把纯真好奇的孩子弄成了一个墨守成规、缺乏好奇、对新事物无动于衷的病态的大人。他认识到,陈旧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技巧和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他决心用人类理性的精华——哲学来塑造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他认为,儿童学哲学具有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的重大价值。

三、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

哲学思维的一般特征在儿童哲学的学习中,发现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是一个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哲学思维呢? 哲学是一种探究的活动。与科学、艺术和宗教各种活动相比,在哲学活动中,思维的比重要远远超过观察、操作、体验、信仰等等,经过哲学的思维途径,真正的哲学问题才得以提出。与科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相比,哲学思维从特征上和思维方法上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儿童的哲学思考常常发端于日常生活之中,前进于想像世界之中,他的哲学追问,往往是依托于思维的无限遐想。这个想像的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在儿童文学中,随处可以发现儿童的哲学思维的影子。《艾丽丝梦游奇境记》深得小朋友的喜爱,里面就有多处渗透着哲学思维,当艾丽思听说自己只是国王梦里的一个东西时,非常害怕而且愤怒,害怕国王醒过来时自己就不见了。这就是典型的梦境与现实的区别问题。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哲学对话

哲学对话的结果都是暂时性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哲学问题将会不断地给以新的解答,但哲学问题和哲学思维却是持续的。对待儿童的哲学问题,重要的不是给以一个确定的行动性的答案,而是一个哲学谈话的探索过程。哲学谈话,是游戏性的,重要的是对儿童内在自由精神的培养;哲学谈话是过程性的,重要的是儿童自主地和我们一起关注生活。

(二)利用儿童故事进行哲学谈话

儿童有哲学思想,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哲学。因为儿童相对很自然,很多天真的话,其实说的就是生命的本质。我觉得那是因为太小的缘故所以还没有和自然分开。其实哲学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哲学。所以小孩子就是哲学家。比如有个小朋友,在海边看到沙滩上的人时而嬉戏打闹,时而安静的休息,时而去游泳冲浪,她就說“这才是生活”。我就觉得相当有哲理。生活就是要有一颗放松的心,可以去享受各种过程。而不是一直为了一个目的忙碌。再比如,一节美术课上,老师问一个孩子,大海里有什么,他很得意的说“大海里有鱼”。很多人肯定会觉得这个答案超级幼稚,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不仅很可爱而且很合理。因为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大海里当然不止有鱼,但是不可否认,鱼确实可以让人去想像大海的样子。

四、结语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儿童视角” 篇12

《新闻袋袋裤》作为央视创办的第一个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带动了我国儿童信息类节目的发展。随后,各个地方台陆续开办了类似的节目,如南方电视台《南方小记者》,福州电视台《大嘴巴谍报》等。但总体上, 此类电视新闻节目在我国儿童的电视媒介选择行为中所占比重较低,节目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究其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欠缺原创性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中,翻版成人新闻的信息不时出现。同一条新闻,在成人新闻和儿童新闻节目中的画面和解说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换成了带有童声的成人主持人。这样的制作手法,很难从根本上贴近儿童心理,拉近和儿童受众的距离。

儿童缺位

我国现有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虽然在收视定位上都突出了少儿这个群体,但节目制播的全过程,较少看到儿童的参与,让人不免质疑,成人主导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是否真的是儿童想看的?

娱乐性不足

早在1961年,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就对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的动机做过调研。结果显示,“娱乐”是儿童选择电视媒介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信息。而我国的儿童电视新闻内容,往往教育性大于娱乐性。如此一来,新闻在制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也就不够活波、多样。

以上是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儿童视角”的缺失。

如何在节目中自然展示“儿童视角”,有以下几点思考。

和儿童一起做新闻

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不妨在节目中,用让他们亲自参与和体验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卜卫在《儿童电视:谁是主体——兼论我国儿童电视的成人化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儿童的参与权,我将其概括为8个层次:操纵;装饰;象征性地表示;指派给儿童,但还能告知儿童;成人与儿童商量,并告诉认同; 成人提出的、与儿童一起作决定的;儿童提出的,但成人并不关注;儿童提出的,并与成人一起做出决定。我国目前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中,儿童的参与权,大致到达第四个层面。要到达最后的儿童参与程度较高的层次,就要弱化成人的主导地位,把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和节目话语权尽可能多的留给孩子们。比如,教会他们用便捷的拍摄设备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兴趣的社会现象; 成立小记者队伍,寻找新闻源,采访新闻素材;新闻制作中多倾听儿童编导的想法。虽然他们在专业性上无法和成人相媲美,但身为儿童的代言人,一言一行都更能与收视儿童产生情感共振,拉近与节他们的距离。

对于成人新闻里出现过的信息, 从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角度切入,用儿童自己的语言表达新闻信息,成人进行适当的把关和指正。比如《新闻袋袋裤》中,《盘点过年习俗》《恶劣天气影响世界各地》《未来电脑会比人脑更聪明么》《火星:多种支持生命存在的元素被发现》等新闻,可以多听听儿童们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指针性地加入成人的观点。既实现了信息服务,又能让儿童看得懂。

注重节目内容的均衡,避免城乡差别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平衡城乡资源差异,在版块划分上,可以留一定的空间反映乡村儿童的生活面貌,让城市儿童了解乡村,正确认识乡村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在节目制作中,吸纳乡村儿童参与,消除城乡儿童在心理上的差距。也可以在节目中组织联谊等活动增强城乡儿童的互动。

寓教于乐

施拉姆“儿童是媒介的使用者”这一思想,表明儿童于电视媒介是主动的选择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能带给儿童欢乐,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而非“说教”。比如,把故事、歌舞、动画、木偶等形式搭配组合,充分运用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处理新闻素材。比如,《新闻袋袋裤》中,用动画讲述郭明义的事迹,就把学雷锋这一旧命题用儿童化的方式进行了创新。

寓教于乐还要求节目能促进儿童在体能、认知与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英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天线宝宝》《花园宝宝》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低龄儿童的 喜爱,就是其节目理念:呈现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发展的有趣经验。看似是玩耍、嬉戏的过程,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想象力、爱和被爱的能力、自信心、创造力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结语

上一篇:关节设计下一篇:行车调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