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试验

2024-10-12

农村试验(共11篇)

农村试验 篇1

摘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是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 是控制工程质量和评定竣工验收的科学依据。鉴于此, 本文结合某农村公路试验检测实例, 探讨农村公路试验检测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同时从公路级配石压实度角度提出农村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应关注的问题, 如现场检测技术措施, 为进行精确试验检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村公路,公路试验检测,检测技术,压实度

0 引言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试验检测工作的日益重视, 试验检测工作在农村公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是控制工程质量和评定竣工验收的科学依据。但是在农村公路实际试验检测中还存在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鉴于此, 本文结合某农村公路试验检测实例, 探讨农村公路试验检测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同时提出压实度等现场检测技术措施。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农村公路, 该公路路线全长为14km, 公路等级为四级, 路基宽度为6.5m, 行车道宽度为6.0m, 计算行车速度为20km/h, 该农村公路最大纵坡为9%。设计荷载为公路II级, 设计使用年限为20年。本农村公路路面工程为铺筑厚22cm水泥混凝土面层, 基层铺筑厚16cm的级配碎石基层。

2 公路压实度试验检测

压实, 就是把一定体积的路基土基层材料或路面沥青混凝土压缩到更小的体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使颗粒相互挤压到一起, 减少孔隙, 由此提高材料密度。而公路的压实对于确保公路路基的强度性与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对公路进行压实度试验检测对于验证公路是否具有足够强度与稳定是重要检测技术措施。对于农村公路而言, 尤其是对于等级为三四级的农村公路, 其公路基层主要是采用级配碎石基层而不是采用沥青路面, 为此现场压实质量用压实度来表示, 这时压实度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就显然各不相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公路基层组成都同样需要进行有效地控制。鉴于本农村公路非沥青混凝土路面, 因此采用灌砂法进行级配碎石基层公路压实度检测。灌砂检测方法就是指选取均匀砂颗粒, 从一定高度下落到某的规定试筒内, 按照砂单位体积质量不变的原理, 根据试筒中砂的容积来检测出所取出的砂的体积, 从而可由此判断公路的压实度。因此, 检测时应先取出被检测公路的砂粒, 然后再量出试筒中砂颗粒的体积, 再后算出被取出的砂体积, 最后判断公路压实度, 这种灌砂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各种公路面材料密度。此时, 本工程采用灌砂法进行公路压实度试验检测前要求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标定出试筒中圆锥体里面的砂颗粒质量, 二是标定出试筒中砂的单位质量。本文将采用该检测方法结合本工程探讨现场的压实度检测工作。

2.1 标定砂的质量

本公路工程采用灌砂法检测公路压实度中标定出试筒中圆锥体里面的砂颗粒质量的检测采取以下步骤:

1) 首先确定每次检测试验中灌砂筒装砂的质量与高度, 确定装砂高度与质量后, 每次检测都应确保两者不变。检测效果表明, 砂在灌砂筒中的高度距离灌砂筒顶15cm左右为佳。当装砂达到该高度时则可称出灌砂筒内砂颗粒的质量, 记为m1, 称取时读数应精确到1g;

2) 然后把灌砂筒的开关打开, 流出筒中部分砂粒, 当所流出的砂粒与施工现场所挖取得体积基本相等时则关上灌砂筒开关。然后称取灌砂筒中剩余的砂粒质量, 记为m5, 同样称取时读数应精确到1g;

3) 接着把灌砂筒慢慢地移至一玻璃板上, 然后把灌砂筒开关打开, 流出砂筒中所有剩余的砂粒, 再关上灌砂筒开关, 然后移走灌砂筒;

4) 称取玻璃板上的所有砂颗粒质量, 记为m2, 同样称取时读数应精确到1g;

5) 重复3次测量上述过程, 最后计取平均值。

2.2 标定砂的单位质量

本公路工程采用灌砂法检测公路压实度中标定出试筒中砂颗粒的质量的检测采取以下步骤:

1) 采用量取标定罐满水时水的容积来等效计算标定管容积, 量取时读书应精确到1m L;

2) 把装有m1砂粒灌砂筒放置在标定罐上, 打开灌砂筒开关, 待砂粒从筒中流出, 直至砂粒不再流出为止, 随后关闭灌砂筒开关。取走灌砂筒, 然后称取灌砂筒中剩余的砂粒质量, 记为m3, 同样称取时读数应精确到1g;

3) 采用公式ma=m1-m2-m3, 计算标定罐满载砂粒质量ma, 其中m1、m2、m3为上述所称取砂粒质量;

4) 重复3次测量上述过程, 最后计取平均值;

5) 最后再计算砂的单位质量。

2.3 检测方法

通过标定砂的质量以及量砂的单位质量后, 便可继续下一步检测。在被测量的公路的地段凿取圆形试洞, 洞深应与公路辗压层厚度一致, 而洞径应与灌砂筒直径一致。凿洞的要点在于洞径应从上到下保持一致, 以免出现一边大一边小情况。取出洞中挖取的所有土壤以及材料, 挖取时要保证材料的含水量不变, 挖取后及时称取所挖物质的全部质量。接着量取试筒的体积, 或者量取所挖取材料的全部体积。然后把灌砂筒放置被测筒上方, 打开灌砂筒开关以便留出砂粒, 直至筒中砂粒不再留出为止则关闭开关。称取灌砂筒内剩余砂粒质量, 同样称取时读数应精确到1g。

2.4 检测技术措施

用灌砂法测量试筒的容积时, 其准确度和精度容易受多个因素影响, 为此在检测过程中要采取技巧来确保检测精度, 本工程采取以下检测技术, 检测效果显著。

1) 检测时砂的密度应随着标定罐的深度变化而变化, 这样可有充分考虑到标定罐的深度对于砂密度的影响, 实践结果表明, 如果标定罐深度降低2.5cm, 则砂密度降低约1%, 也就是试洞的深度与标定罐的深度基本保持一致;

2) 检测时同样会发现砂的密度会随着砂筒中砂面的高度变化而变化, 实践结果表明, 如果砂筒里面砂面高度减小5厘米左右, 则砂密度将降低约1%, 也就是检测时砂筒中砂面的高度与标定砂密度时砂筒里面砂面的高度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另外最佳的检测做法时, 两种检测方法中注入砂的方式应保持相同, 这样可有效地减小砂密度的变化;

3) 检测试验的重复性会受到砂颗粒的组成的影响, 而且影响程度比较大, 因此为了减小检测影响程度, 在检测时应该选用干燥而且清洁的砂粒, 从而减小砂密度的变化程度。

3 结论

本文结合某农村公路试验检测实例, 探讨农村公路试验检测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同时结合本农村公路, 提出采用灌砂法进行压实度检测中应关注的问题, 如现场检测技术措施, 为进行精确试验检测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宗平.关于农村公路试验检测工作的几点建议[J].工程与建设, 2009 (10) .

[2]何玉秀.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 2010 (6) .

农村试验 篇2

通过加强试验区乡(镇、区)、村两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试验区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到《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和《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设施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二、项目范围和工作计划

*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试验区内的10个乡镇卫生院(总投资1108万元)和210个村卫生室(总投资280万元)。

整个项目拟于2010底前完成。具体计划如下:

(一)卫生院建设计划:2008年已动工的曹市镇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及小港管理区卫生院新建项目2009年6月竣工。汊河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戴家场镇卫生院新建房屋、瞿家湾镇卫生院房屋改造及峰口镇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于2009年5月动工,2009年年底前竣工。沙口镇中心卫生院房屋改造项目、万全镇卫生院扩建项目、滨湖办事处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及新堤办事处卫生院房屋维修项目,2009年完成方案设计及招投标等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2010年元月动工,2010年12月前完工。

(二)村卫生室建设计划:2008年底前已完成村卫生室新建33个、改造5个的任务,已投入国家补助资金111万元。2009年底前,计划完成其余37个村卫生室新建、135个村卫生室改造任务,拟投入国家补助资金169万元。

三、组织保证与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发改、卫生、国土、城建、规划、审计、财政、档案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方案的实施。各建设单位要成立相应项目建设专班,安排专人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确保项目进度。

(二)科学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暂行标准》、《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试行)》制定方案,按统一标识、统一标志、统一标牌、统一模式、统一装饰、统一服饰、统一账表等要求组织实施。

(三)严格实行“四制”,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单位要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切实履行建筑工程报批手续,搞好项目招投标活动。项目工程实行全程跟踪审计。

(四)实行专款专用,严格项目管理。市财政局、市卫生局按项目进度拨付专款,建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不得用于偿还过去拖欠的工程款。

(五)实行项目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并归档,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

四、落实扶持政策

农村试验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小组合作;试验;思考

一、农村初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试验碰到的问题

我校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试验班教学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热情、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都较非实验班要好,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最为突出。

1.合作目的不明确,流于形式。在学习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一课时“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三个角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一边或一角分别相等)或两个(两边、一边一角或两角分别相等)是否一定全等?”这一探究活动时,我们的实验教师认为这种问题实践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且能很好地体现合作学习的模式,因而让学生在小组中先通过画图、剪纸等活动后再讨论、总结,形成共识。课堂沸沸扬扬,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但把这里的几个小问题都讨论清楚,课堂时间却过去了一半,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在这个问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就显得是舍本逐末。

目前,农村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掌握合作学习的实质。特别是农村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理解不充分,对合作的环节和内容没有深入研究,教材上所涉及的问题缺乏讨论价值,但还是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索,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导致课堂时间被浪费,课堂效果得不到提高。

2.合作问题不合理,实效不高。在探究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中的非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见右图),我们的实验教师将问题设置为:(1)请分别计算出正方形A、B、C、A′、B′、C′的面积,(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课堂实践中,由于缺少必要的细化问题指引,加上学生新旧知识衔接的能力不强,往往在计算正方形C 、C′的面积时碰到困难,这大大地挫伤了学生讨论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因此,在应用合作教学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所设置的问题缺乏合理性,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也只能停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3.试验氛围不浓厚,缺乏指导。在农村学校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试验的班级较少,学校整体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氛围。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积极性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实验教师也难以与同伴交流,孤军作战,迷茫无助。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主要依靠导学案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通过充足的课前预习,才能明确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才能知道要利用哪些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知识,才能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走读生,由于留守儿童多,家庭管教缺失,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无法完成,造成课堂合作难以开展,合作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农村学校的实验老师缺少外出学习的机会,缺乏有效的指导,难以借鉴先行学校的成功经验,犹如井底之蛙。

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初中课堂中应用的策略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可见,如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是值得每一个农村教师都深思的问题。

1.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开展合作学习不能太随意、盲目,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在这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清楚明确,不能有半点模糊,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并且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活动才具有方向感、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要想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农村教师要自觉加强教学研究,深入理解教材。课前,教师要做好问题的分类,提取问题的价值,哪些问题宜于合作探讨,哪些问题宜于独立思考。教师还要设计好课前预习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效的预习能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奠定基础。课上,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导学案的层层指引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小组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使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2.精心设计合作问题,抓住合作学习契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为学生精心设计合作问题,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不断探究数学问题的学者。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的主旨,不能阻断学生之间探究的思路,应该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难易度适宜,太难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太简单就没有深入探讨的意义。如在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完全平方公式,完成补充一项使式子变成完全平方式的几个练习,然后让学生组内探讨怎样解方程 ,并归纳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及配方的技巧。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每一个步骤的目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配方的步骤。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的效率也得以提高。

3.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合理分组。学习小组的人员搭配主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兼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性别等差异,一般以4至6人为一小组。这样的分组既有利于组内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也有利于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同时,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必须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其次要科学评价。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机制。通过小组公平竞争,实行分值量化,做到奖惩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课堂上教师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地给予赞扬。如“你真聪明,你能举一反三”、“你解题的思路清晰、严密”、“你的方法很简单,好”等等,这些赞扬就像暖人心灵的阳光,就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和动力,从而发挥他们最大的学习潜能。当然在评价中,教师还应巧妙点拨,开阔学生的思路。最后要加强体验。教学大纲中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而后给每个组分派了不同的方法。组长给组员分配了任务,在小组自主探究和集体交流活动中,学生的竞争、合作、参与意识被有效地激发。通过实践体验,学生们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教育观念和业务素质相对落后的农村教师更加要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极研发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合作学习资料。学校也要创设一个学习平台,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师的观念,让老师在名校名师的有效指导下不断成长。

农村试验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蚕品种

参试蚕品种“蜀绣×渝春”由四川省南充蚕种场繁殖提供, 对照蚕品种“871×872”由四川省三台蚕种场繁殖提供。

1.2 试验设计

新蚕品种试验分为农村大面积养蚕试验和农村小区对比试验。其中农村大面积试验在涪城区石洞乡和金峰乡实施, 分别调查总收茧量、克蚁收茧量、茧层含水率、50g茧鲜壳量;农村小区对比试验在石洞乡吕发禄、郭洪林、陈明3户养蚕农户中实施, 饲育形式为蚕台育, 分别调查4龄蚕眠中100头体重、5龄蚕盛食期100头体重、克蚁产茧量、千克茧粒数、50g茧鲜壳量、千克茧死笼率, 并将试验品种和对照品种蚕茧送四川省纤维检验局进行干茧公正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大面积试验成绩

2012年春季试验品种“蜀绣×渝春”在金峰乡发种340g, 收购蚕茧1139.8kg, 平均克蚁收茧量3.35kg, 50g茧鲜壳量11.61g, 茧层含水率15.69%。在石洞乡发种396g, 收购蚕茧1389.2kg, 平均克蚁收茧量3.51kg, 50g茧鲜壳量11.65g, 茧层含水率15.52%。两乡平均克蚁收茧量为3.44 kg, 50g茧鲜壳量11.63g, 茧层含水率15.6%。

2.2 农村小区对比试验成绩

2.2.1 农村小区对比试验饲养成绩

2013年春季在绵阳市涪城区石洞乡安排3户养蚕农户进行农村小区对比试验, 试验品种“蜀绣×渝春”4、5龄幼虫与对照种比较, 体型偏细, 个体轻, 其100头4龄蚕眠中幼虫体重和100头5龄盛食期蚕体重都比对照种“871×872”分别轻2.30g、16.6g;茧型、蛹体比对照小, 大小匀整, 下足茧少, 克蚁产茧量3.70kg, 比对照种“871×872”低0.31kg, 但茧层厚, 50g茧鲜壳量12.13g, 比对照种提高6.12%, 粒茧茧层率23.62%, 比对照种提高1.26个百分点;强健性与对照种“871×872”相仿, 千克茧死笼率5.10%, 比对照低0.57个百分点 (表1) 。

2.2.1 农村小区对比试验缫丝成绩

将农村小区饲养的试验种与对照种蚕茧送到四川省纤维检验局进行干茧公正检验, 试验品种“蜀绣×渝春”茧丝质优良, 上车率96.65%, 干毛茧出丝率43.38%, 分别比对照提高1.89个百分点、4.56个百分点, 茧丝长1413m、解舒丝长9452m, 分别比对照提高332m、212m, 解舒率66.60%, 比对照种低0.97个百分点, 茧丝纤度2.245D, 比对照种细0.567D, 解舒光折222.82kg, 比对照种低11.27kg, 洁净94.80分, 与对照种相同 (表2) 。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品种“蜀绣×渝春”在春季农村大面积和小区试验均表现发育、眠起整齐, 抗病性能与对照种相当;壮蚕期体色青白色, 蚕体细长, 茧型长椭圆形, 茧层厚, 蛹体小, 克蚁收茧量比对照种稍低, 但出丝率高, 解舒光折低, 缫丝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种;丝长长, 纤度细, 是缫制高品质生丝的优质原料茧。

试验品种“蜀绣×渝春”食桑、眠起较慢, 在稚蚕期用叶宜适熟偏嫩, 壮蚕期用成熟叶, 尽量避免吃露水桑叶和发热变质桑叶, 注意蚕室通风、排湿。由于试验种眠起较慢, 各龄就眠时的止桑时间应比常规品种晚6-10h, 保证各龄蚕充分饱食就眠, 防止饿眠, 致使眠中时间延长, 影响下一龄期的蚕体发育和对环境的抵抗能力。

“蜀绣×渝春”出丝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 因此, 推广该品种对于茧丝绸企业极为有利。同时, 由于单粒茧重比对照种稍小, 克蚁产茧量稍有下降, 因此, 为不影响农民蚕茧产量和养蚕收入, 建议该品种在茧丝绸一体化经营蚕区推广饲养, 并适当增加蚁量, 严格按照优茧优价政策收购蚕茧, 发挥该品种的优良特性。

摘要:对引进育成的高品质茧丝蚕品种“蜀绣×渝春”进行春季农村大面积和小区生产试验, 结果表明:新蚕品种发育、眠起整齐, 抗病性能与对照种“871×872”相仿;茧型匀整, 蛹体较小, 茧层厚, 50g茧鲜壳量12.13g, 干毛茧出丝率43.38%, 比对照种分别提高6.12%、4.56个百分点, 解舒光折222.82Kg, 比对照种低4.81%;茧丝长1400m以上, 纤度细, 茧丝纤度2.245D, 比对照种细20.16%, 是1对能生产优质原料茧、缫丝效益高的高品质茧丝蚕品种, 适宜在茧丝绸一体化经营蚕区推广饲养。

参考文献

[1]郭定国, 吴正忠, 向生刚等.家蚕夏秋用斑纹全限性品种洞·庭×碧·波的育成[J].蚕业科学, 2001, 27 (1) :29-33.

[2]肖金树, 张友洪, 周安莲等.限性黄茧品种蜀·黄×川·白的育成[J].蚕业科学, 2008, 34 (4) :745-751.

[3]何克荣, 祝新荣, 柳新菊等.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的育成[J].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 (6) :1272-1276.

[4]陆雪芳, 李荣琪.SM-1诱导三眠蚕生产超细纤度茧丝的研究[J].蚕业科学, 1987, 13 (2) :71-76.

[5]贺一原, 何斯美.显性三眠蚕SG选育初报[J].蚕业科学, 1997, 23 (1) :24-27.

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洪林村基本情况 篇5

洪湖市新堤办事处洪林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洪林村地处洪湖市区东北,现有256户,1281人,其中劳动力756人,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2800亩,农工商企业19家,外来洪林务工人员2131人。全村现有资产总额5.5亿元,其中自有资产积累户均176万元,人均35万元。村党委下设纺织、医化、建材、老年等5个支部,现有党员148名。村民享有学前到高中教育免费、医疗免费、水电半价、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子女升学奖励、年终利润分红等十多项福利。

二、资源禀赋:①发展底蕴丰厚。洪林村是全省农村起步较早的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誉为全省农村“一杆旗”。洪林村也是全省农村很具发展个性的村,从起步到现在,该村始终坚持集体经济不解体,始终坚定地走着“集体经济为主、混合经济为辅,共同上升、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正是在这条发展之路下,全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始终与时俱进、稳健向前;②政治优势明显。洪林村是全省乃至全国的老先进、老典型。1982年以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红旗单位、最佳文明单位、全省文明村、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等。村党委先后三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连续三轮荣获全省村级党组织“十面红旗”称号。村党委书记-1-

叶昌保是十三大、十四大全国党代表和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省特等劳模、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首届中国经济改革拔尖人才(银杯奖)、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物、全国兴村富民百佳领军人物等称号;③区位优势独特。该村地处洪湖经济开发区中心,交通便利、水陆通达,汉(武汉)洪(洪湖)公路穿村而过,向南距“黄金水道”长江仅2公里,西南距京广线上重镇岳阳60公里;④人力资源丰富。在近30多年的创业发展历程中,该村始终坚持“工业兴村”,随着全村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该村已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基本员工队伍和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管理团队。现有中高级管理人员148人,其中,享有国务院津贴纺织专家3人。

三、优势主导产业:洪林村现已形成纺织、建筑建材、农业开发等八大行业,其中纺织为龙头支柱。纺织支柱下设洪湖市兴洪纺织有限公司和洪湖兴业棉纺织有限公司,其中兴洪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品种为普纺,下设6个分厂,现有纺织纱锭12万锭,月产棉纱2500吨,月销售收入4000万元,该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连年被评为洪湖市“十佳企业”和“纳税模范”;兴业棉纺织有限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经营品种为精纺,外资方为香港锦兴纺织(国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香港上市公司,是世界级针织布料生产商,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多家子公司。兴业棉纺织有限公司动工兴建于2006年11月,总投资1.6亿元,占地

面积88000多平方米,其中钢结构标准厂房2.4万平方米,纺织规模6.5万锭,其中一期3万锭已于2007年12月投产,二期3.5万锭将于今年四季度投产,全面投产后,可年产精梳纱1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创利税3000万元。

四、招商项目:精梳纺织项目。该村立足于与香港锦兴纺织(国际)有限公司建立的良好合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吸引香港锦兴纺织(国际)有限公司追加投资、扩大规模、新建项目。

农村试验 篇6

会议指出,要肯定成绩,增强信心。去年年初以来,该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一批制度和规范,为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推动全市农村改革工作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会议要求,要吃透精神,领会实质。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央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政策、新举措,代表了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全市要深入研究、吃透精神,用《决定》统领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突出重点,稳步发展。

会议指出,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研究论证,健全完善提示机制,采取创造性的改革举措。一是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试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集体股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二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第二批试点社区的产权制度改革,适时启动其余社区的改革。三是争取启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四是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市民。五是进一步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试点,积极探索建立村(社区)级或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担保基金,开展信用共同体融资模式。会议要求,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分类推进、资金筹措、旧村拆迁、设施建设、产业支撑和就业增收等工作,切实打造好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平台。

会议指出,要健全机制,务求实效。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强化督导,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有序推进。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关注国家新出台的涉及农村改革的政策,尽可能在试验区先行试验。开展与高校、科研部门等的合作,完善改革试验方案,减少工作盲目性。三是注重完善提升,系统总结提炼近年来上级认可、群众满意的经验做法,形成一套完善规范的制度措施。四是加强督导考核,研究制定试验区工作运行监测体系和工作考核办法,将试验区工作目标纳入今年目标考核范围,确保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本刊编辑部)

农村试验 篇7

1 材料和试验点的选定

1.1 供试蚕品种

供试家蚕新品种川蚕23号2010年春季、秋季及2011年春季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繁育生产, 2011年秋季由四川省西充蚕种场繁殖生产;对照蚕品种871×872由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和四川省西充蚕种场提供。

1.2 试验户的选择和安排

试验点主要由嘉陵区、西充县、阆中市3个点组成。每个试验点选取10户饲养量在3张以上的技术水平、设施设备相对一致的农户参加试验, 其中每个点7户饲养川蚕23号, 3户饲养871×872。2010年春季饲养川蚕23号68张, 871×872 10张, 秋季饲养川蚕23号56张, 871×872 7张;2011年春季饲养川蚕23号73张, 871×872 8张, 秋季饲养川蚕23号63张, 871×872 6张。

2 试验方法

供试蚕种和对照种均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根据各试验点大面积出库时间统一催青到己4胚子, 再发给各试验点的共育室统一补催青、收蚁、共育, 为保证饲养蚁量的一致性, 试验种和对照种均按每5g蚁量一个共育盒。小蚕共育和大蚕饲养期都尽量采用相同的技术处理, 共育到3龄起蚕食桑1d后发蚕到各饲养户, 4龄起蚕后上蚕台饲养, 每天给桑3次。各饲养户均采用塑料折蔟的自动化省力上蔟技术上蔟营茧。在蚕儿盛上蔟后第6天采茧, 第7天调查。调查时随机抽样, 主要内容包括:5 龄经过、全龄经过、结茧率、上茧率、同宫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5龄1日收茧量、张种产茧量等数据。调查后随机抽取试验种和对照种样茧各3kg烘干后进行缫丝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养蚕成绩调查分析

从2010-2011年春、秋两季饲养成绩来看 (见表1) , 川蚕23号是1对发育整齐, 健康好养, 龄期经过短, 单产较高, 经济效益好的中丝量春秋兼用家蚕新品种。在饲育经过方面, 川蚕23号的5龄经过比对照组缩短了25h, 全龄经过也比对照品种短了40h。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 试验新品种川蚕23号也优于对照品种871×872, 单张蚕种收茧量比871×872提高了4.12%;5龄1日收茧量比对照种增加0.74kg, 提高了18.05%。

3.2 茧质成绩调查分析

从近两年基地回收的样品茧茧质成绩调查分析 (见表2) , 川蚕23号的普茧率比871×872高出1.73个百分点, 死笼率比对照低了1.06个百分点。新品种川蚕23号的全茧量比871×872略高, 但茧层量和茧层率都略低于对照品种。

3.3 丝质成绩调查分析

根据丝质成绩统计表可以看出 (见表3) , 川蚕23号的丝质成绩优于871×872, 是1对优良茧丝新蚕品种。鉴定成绩表明, 川蚕23号比871×872的解舒率高出4.12个百分点;解舒丝长增加了16.87 m, 提高了1.96%;净度提高2.80分;粒茧丝量、粒茧丝长和清洁两者相当, 差异不大, 但川蚕23号的纤度要比对照871×872略粗。

3.4 川蚕23号与871×872成绩综合评价

用灰色关联系数法对川蚕23号和871×872两对品种在嘉陵区、西充县、阆中市3个试验点2010-2011年的平均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并按照参照指标的重要性对分析数据赋权 (见表4) 。从关联分析图可以看出 (见图1) , 川蚕23号数列图形更接近于参考数列图形, 说明川蚕23号试验结果数据更接近最优数据。从评价结果图可以看出 (见图2) , 川蚕23号与参考数列的关联度比871×872高出0.171, 说明川蚕23号在试验点饲养成绩整体优于对照品种871×872。

4 小结

经过农村推广饲养试验对比, 新蚕品种川蚕23号春、秋季平均单产37.68kg, 比对照品种提高4.12%;普茧率比对照高出1.73个百分点;死笼率比对照低了1.06个百分点;解舒率84.52%, 比对照种高出4.12个百分点;解舒丝长875.02 m, 较对照提高了1.96%;净度99.05分, 比对照种提高了2.80分。试验结果表明, 该品种具有体质强健、耐粗放、耐高温多湿、发育快、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优良、产量稳定的特点。经过农村饲养成绩的综合分析, 新品种具有更好的区域适应性, 饲养成绩整体优于对照品种, 适宜在川东北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友洪, 肖金树, 周安莲, 等。春秋兼用蚕品种川蚕23号的选育[J].蚕业科学, 2010, 36 (5) :850~854

农村试验 篇8

近年来, 理论界对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如何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二是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实践经验总结及效果检验。关于如何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研究人员主要从创新障碍 (夏彦, 2010) 、服务渠道体系 (李剑峰、王延涛, 2010;郭兴平, 2010) 、抵押担保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 2010;高文丽2010) 、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化与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2003;张长全, 2003;孟飞, 2009) 、农村金融工具创新路径 (马海滨, 2010;丁竹君, 2010) 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关于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效果检验方面, 理论界认为, 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 有效化解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张智富, 2009;王岩岫, 2009;浙江银监局, 2010;李明昌, 2010) 。

以上对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规范性分析和实践性分析, 在相当程度上准确揭示了当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方式、方法、政策措施与实践经验。但是, 已有文献对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农村改革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研究较少, 因而难以准确反映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绩效、特征与实践经验。本文通过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以下简称试验区) ——信阳市 (下辖八县二区)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绩效的实际调查, 试图探析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欠发达地区,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基本特征、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2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绩效

2.1 创新农村信贷产品, 增加了“三农”资金供给

2009年7月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进会在信阳市固始县召开以来,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金融机构全面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相继推出了支持劳务经济类、创新抵押担保类、信用共同体+信贷类、订单农业类等8大类20项农村金融创新产品, 其中回乡创业贷款、劳务输出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率先在全省推广。2009年发放创新类贷款38.6亿元, 有400余家企业和3万多农户直接受益 (见表1) 。

2.2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

(1) 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切实解决农户融资“瓶颈”。

“农民贷款难”主要是因为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物——农民最具有价值的土地、房屋和宅基地, 均不能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针对农村抵押物不足和抵押范围狭窄的问题, 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特点,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担保方式, 扩展抵押担保物范围。按照“组建一级集团、实施两级担保、构筑三级网络、发展四级信用”的构架, 组建了信阳市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担保网络, 出台农村物权确认和抵押担保暂行办法, 使全市担保机构担保基金规模达6亿元。积极扩大抵押范围,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先后将农村承包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存货、农业订单、农机具等动产和各种权利纳入农村金融的抵押品范围, 切实解决了长期制约农村金融的抵押担保瓶颈。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以“阳光信贷大厅”为依托, 开辟小额农贷的“绿色通道”;农业银行信阳市分行为弥补农村网点不足, 以“惠农卡”为载体, 推行流动网点、自助网点等服务;邮政储蓄银行信阳市分行在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同时, 采用下沉营业网点来拓展金融服务辐射范围;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也以自已的网络持术优势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3) 加强信用工程建设,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试验区成立以来, 积极开展信用升级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活动, 促进了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人民银行信阳市中心支行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信用工程建设, 多次召开信用工程推进会, 深入开展信用乡、信用村、新用户建设活动。同时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 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诚信的金融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提升与优化。截止2009年年末,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共评定信用乡26个、信用村353个、信用户47万户, 有51.04万户借款人进入了全国信用信息库, 固始县还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金融生态县 (市) 区”的称号。

3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特征

3.1 采用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型的供给主导型改革创新模式

供给主导型改革创新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自上而下与行政推动,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服务方式创新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该种特征。2009年2月, 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银监局、河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 正式启动了河南省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 信阳市被列入河南省农村金融创新的试点地市。2009年, 河南省全省创新工作试点推进会在信阳市召开, 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村金融改革, 实施信贷产品创新, 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机制。在此背景下, 信阳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创新领导小组, 各县 (区) 都成立了由县 (区) 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新试点领导机构, 形成了以政府主抓的工作机制, 出台了《信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信阳市农村物权确认和抵 (质) 押担保暂行办法》等多个政策性文件, 为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构建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体现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行政推动性特征。

3.2 吸纳性创新多而原创性创新少

(1) 形式创新占较大比例。

形式创新指那些不具实质性内容, 只注重称呼的创新, 如支持劳务经济类贷款, 试验区推出的创新品种有“回乡创业贷款”和“劳务输出贷款”, 但由于此类贷款是根据特定的群体进行冠名, 把劳务人员贷款归集于一个品牌, 仍然面临着如何创新品种、切实突破瓶颈制约、扩大贷款支持回归企业与劳务人员的问题, 因此, 此类创新仍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 不具实质性内容。截至2009年底, 劳务经济类贷款余额为16亿元, 占全部农村创新贷款的36.1%。

(2) 一些品种已存在, 创新特征不明显。

如创新担保体系类的担保公司贷款、农户联保贷款, 在全国及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 均早已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此类贷款不应归于创新贷款行列。截至2009年底, 担保类贷款余额15.3亿元, 占试验区农村创新贷款的34.5%。

(3) 较好的创新品种分散于各个试点县 (区) , 尚未全面推广和广泛运用。

试验区各县 (区) 除固始县作为河南省创新试点县开展了多个创新品种外, 其它县 (区) 基本只有1-2个创新品种, 且处于试点阶段, 有的县 (区) 甚至只有形式创新品种和担保体系类创新, 金融创新品种未大规模推广运用制约了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作用。如订单质押贷款仅在商城县试点开展, 土地经营权质押贷款仅在商城县和固始县试点开展, 企业经营权质押贷款仅在固始县和淮滨县试点开展, 动产抵押贷款仅在固始县和淮滨县开展等。

3.3 金融产品的创新以信贷产品创新为主

农村金融产品包括储蓄产品、汇兑产品、理财产品、信用卡产品等。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集中在信贷产品创新上, 如回乡创业贷款、国外劳务输出贷款等, 而储蓄产品、汇兑产品、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的创新缺乏。

4 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建议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实践, 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资金供应机制, 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 优化了资源配置,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经济发展, 需要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领域, 提升创新层次。一是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由行政推动下的供给主导型向需求诱致型创新模式转变, 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创新主体, 通过执行差别财税政策等措施, 减轻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成本。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创新的方向, 要围绕着农村经济改革、当地农村特色、支农政策的配套落实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内容开展创新, 拓展创新的领域。三是要拓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品种。在负债业务方面, 在原有基础上, 突出新的存款品种, 开发多功能帐户, 提供丰富多样的存款服务。资产业务方面, 增加贷款品种, 大力发展票据贴现, 将小额信贷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提高和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加大对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包括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力度, 如企业债券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短期融资债券、商业票据、上市融资 (A股、中小板、创业板等) 和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债券) 、信托基金等创新品种。四是要构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保障机制, 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环境支持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建设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平台,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执法体系, 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 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 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考核激励办法, 设立创新专项奖励基金, 对考核优秀机构除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外, 还与各种政策扶持挂钩。

参考文献

[1]贾蕊.供给主导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与思考——以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例[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 :77.

农村试验 篇9

一、宅基地退出前的权责划分

建国以来, 农村宅基地经历了农民私有到集体所有, 农民享有所有权到农民享有使用权的转变。根据《宪法》规定, 宅基地归集体所有, 农民享有使用权, 即宅基地的所有权主体和使用权主体是分离的。

(一) 宅基地所有权。

《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一种, 毫无疑问被纳入其中, 从基本法的高度规定了土地的两种所有权形式, 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也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第八条在《宪法》第十条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集体所有”即“农民集体所有”。由此可见, 无论是基本法还是法律都规定了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

1、宅基地所有权主体。

《宪法》虽然规定了宅基地集体所有的制度, 但是由于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历史遗留问题, 使得宅基地所有权具体所有者不明。在此基础上, 《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乡 (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宅基地所有权主体为村农民集体、乡镇农民集体、村民小组农民集体。

2、宅基地所有权主体的权利。

按照传统民法物权理论, 所有权包含四项权能, 即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能。我国宅基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 农民集体的宅基地所有权权能并不充分。我国实际占有宅基地的是使用权主体———农民, 宅基地的所有权主体农民集体对宅基地并不直接占有, 因而宅基地所有权权能中的占有权能是缺失的。占有权能是实现使用权能和处分权能的基础, 基于占有权能的缺失, 农民集体的使用权和处分权也受到了限制。农民集体宅基地收益权的取得, 可以通过宅基地的有偿取得和有偿使用获取收益。

农民集体对宅基地还享有分配权、管理权和收回权。农民集体有分配宅基地的权利, 在不违反村民会议通过的宅基地使用方案的前提下, 新增宅基地也由农民集体分配。但是宅基地分配给农户使用后, 农民集体不能干预农村居民对宅基地的法定权利, 在农民集体使用宅基地的过程中享有的是日常管理权。基于乡 (镇) 村公益建设、宅基地的闲置和农村居民住房的翻建等需要收回土地的, 农民集体可以行使集体权利依法收回宅基地使用权等。

3、宅基地所有权行使的限制。

宅基地所有权的使用权能是不完全的,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农村集体用地只能用于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 或者乡 (镇) 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宅基地的使用用途限于建设住宅, 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等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项目。

宅基地所有权的收益权能是农民集体基于宅基地所有权而享有的经营所得。若要在宅基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 必须由国家征收为国有土地之后才能出让。而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征收宅基地的, 国家给予农户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等。这实际上是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补偿, 而宅基地所有权人并未根据所有权的市场价值取得补偿, 宅基地被征收后的出让收益也统统归于国家。宅基地所有权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其应有的财产权利的功能。

宅基地所有权的处分权能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宪法》第十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根本法的高度规定了宅基地所有权不得转让。《土地管理法》还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批准权进行了限制, 乡 (镇) 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用地, 需要使用土地的, 都需要县级以上政府批准, 集体经济组织只有审核权。随着农村宅基地产权权能的逐步限制以及宅基地管理的逐渐严格, 宅基地所有权人的物权权能已基本形同虚设。

(二) 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 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基于身份而取得的权利,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权。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期限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基于《继承法》规定, 房屋作为公民死亡时的个人合法财产可以被继承, 而目前房地产交易的普遍原则是“房地一体”、“地随房走”, 因此宅基地使用权也可以被继承, 成为一种实际上无使用期限限制的永久物权。

1、宅基地使用权主体。

宅基地使用权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宅基地所有权主体有村农民集体、村内农民集体、乡镇农民集体三种情况, 因此与之相对应, 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应该是村农民集体、村内农民集体、乡镇农民集体的成员, 统称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农民集体成员。

2、宅基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

《物权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 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一般情况下, 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一;但是, 我国宅基地所有权能和使用权能分离, 宅基地使用权人实质占有宅基地, 此时占有权与所有权分离, 形成为非所有权人享有的独立权利。区别于农用地使用权通过直接控制支配土地实现占有权, 宅基地使用权的占有权能大多是通过对住房及其附属设施的占有来实现的。宅基地作为住宅建设的基础用地, 其存在目的不是占有土地本身, 而是在土地上修建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并投入使用。宅基地使用权能既包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宅基地上修建房屋及其附属设施, 也包括使用者通过对住房及其附属设施的使用而间接使用宅基地。依据《物权法》的规定, 宅基地使用权人对宅基地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 而用益物权的一般规定则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因此宅基地使用权应包括收益权, 即宅基地使用权人可以通过使用宅基地而获益, 也可以因宅基地上房屋出卖、出租等取得收益。

除了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以消灭宅基地使用权这种处分行为以外, 目前国家限制宅基地使用权的单独流转, 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出卖、出租、抵押、继承等。《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 再申请宅基地的, 不予批准。”由此可见, 宅基地上房屋的所有权是可以流转的。按照“地随房走”原则, 宅基地使用权随住房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由于农村居民对其拥有的宅基地的直接管理, 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民使用宅基地的过程中只有日常管理权, 而不得干预农村居民的法定权利, 因而农村居民不仅在法律和事实上拥有宅基地占有权、使用权, 而且在事实上享有了宅基地的处分权和收益权。

3、宅基地使用权行使的限制。

《土地管理法》对宅基地的使用权能进行了约束, 根据第六十五条规定, 宅基地使用权人有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义务, 不得擅自改变宅基地用途。未经依法批准, 擅自改变宅基地用途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权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 收回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的处分权能和收益权能也受到了限制,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 再申请宅基地的, 不予批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宅基地使用权及上盖房屋不得对城镇居民出售, 不得在宅基地上进行商品房开发。

二、宅基地退出后的权责变化

目前宅基地退出处于实践研究阶段, 学术界尚未对其形成统一定义。欧阳安蛟认为, 宅基地退出既包括农民自愿退出现有的宅基地和主动放弃合法宅基地的申请, 也包括强制收回违法占用的多余宅基地。张秀智认为, 宅基地退出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宅基地整理复垦、农民主动放弃宅基地及住房、宅基地流转。笔者认为, 宅基地使用权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基于成员身份享有的法定权利, 退出表明主体的主观意愿, 宅基地使用权人愿意放弃既有权利, 或者放弃合法权利的申请。宅基地所有权归村农民集体所有, 使用权人退出宅基地后, 宅基地使用权理应回归于宅基地所有权人, 即宅基地退出意味着宅基地使用权人主动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 使得宅基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合一。因此, 宅基地退出的形式包括农民自愿退出现有的宅基地, 以及主动放弃合法宅基地的申请, 从而区别于宅基地流转、宅基地征收以及宅基地收回制度。

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以来, 地方政府成为宅基地退出的推动主体。宅基地退出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 政府通过宅基地整理、复垦等方式推动农民集中从而实现农村宅基地退出;二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背景, 政府用城镇户口与相应的城镇公共服务引导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放弃其宅基地和住房, 实践中通常采用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实现宅基地退出。

(一) 土地所有权。

农民退出宅基地后, 宅基地的使用权能与宅基地所有权相结合, 此时宅基地的权属状况理应是集体基于所有人身份对宅基地享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物权, 具备所有权所具备的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以及处分权能, 只不过基于土地的特殊性, 这些权能受到了限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宅基地使用权主体退出宅基地后, 退出的使用权归还给所有权主体即农村集体, 农村集体取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 即应当承担退出这一行为中产生的权利义务, 承担宅基地退出所产生的费用, 并获得宅基地退出后产生的收益。但现实中农村集体普遍经济实力不强, 对于宅基地退出中的补偿安置费用以及宅基地退出后的整理复垦等所需的大笔资金, 没有足够的负担能力。既然农村集体不具备履行作为权利获得方应履行的义务, 对宅基地退出也就缺乏应有的动力, 这就为地方政府的介入和推进提供了空间。地方政府作为宅基地退出的另一主体, 与农民交易取得宅基地后, 将农民退出的宅基地整理复垦为耕地, 以耕地指标换取建设用地指标, 整理复垦后的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仍然属于农村集体。由于宅基地性质的转化, 农村集体实质上拥有的不再是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而是耕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二) 土地发展权。

土地发展权是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 是土地所有权诸多权利中的一项, 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分为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 20世纪50年代, 为了保护耕地、牧地资源, 英国对私有土地的用途进行限制, 实行“土地发展权国有化”。如果私有土地所有人或其他人想变更土地使用性质, 必须先向国家购买土地发展权。随后, 美国吸收并改进了该制度。20世纪70年代, 《美国发展权转让授权法》规定, 土地所有权人可将发展权让渡, 让渡的发展权在转让地块上作废, 而可以在受让地块上与其现有的发展权相加存在。我国正在推行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与美国的发展权转让制度在实质上相契合。

农民退出宅基地, 将其转让给地方政府, 形成与地方政府的交易关系。地方政府对退出的宅基地进行整理和置换, 并将节约集约出来的宅基地整理复垦为耕地, 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规定, 地方政府因为补充耕地而换取了建设占用耕地 (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的指标。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后, 地方政府将指标出让给城市用地需求者, 获得收益。在这一过程中, 地方政府并未因交易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 换言之,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宅基地退出并不是为了实现退出的宅基地本身, 而是由于宅基地退出复垦后所获得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即土地发展权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以及交易的过程。

三、宅基地退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承载着对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随着对三农问题的聚焦, 如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指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民对自己所拥有的财产, 通过物权的行使而获得的收益。而土地作为农民的主要财产, 自身的财富保障功能应得到实现。换言之, 土地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双重的, 即为农民提供生存发展保障和财富增长保障。农民在实现宅基地退出时, 不再拥有宅基地的任何权利, 其退出的生存发展保障和财富增长保障是社会各界在推进宅基地退出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一) 宅基地的生存保障问题。

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身份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基于成员身份取得这一具有无偿性和无期限性的物权。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于保障农民安居, 具有明显的社会福利性质, 因此宅基地退出的基本前提是农民不再需要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前文已分析宅基地退出的两种主要形式, 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而实现的农民集中居住实际上仍然拥有宅基地使用权, 其生存居住需求得到了保障, 此处不加以赘述;而另一种退出形式, 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背景引导农民成为城镇居民从而退出宅基地使用权, 则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民退出宅基地后的生存发展。

1、住房保障问题。

宅基地退出不仅是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 还包括宅基地上房屋所有权的退出。在退出宅基地的过程中, 农民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两项固定资产:土地和住房。目前, 我国农村住房政策与城镇住房保障制度还未得到有效的衔接, 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公共住房尚未将退地农民纳入到使用主体范畴, 农民退出宅基地后的住房问题仍不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之内。有恒产者有恒心, 农民在退出宅基地后最基本的住房保障都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时候, 也就缺乏退出宅基地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激励农民主动积极退出宅基地, 首要前提是解决农民住房保障问题。

2、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退出宅基地成为城镇居民, 拥有城镇户籍后的关键问题是其拥有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是否与其身份相一致。据统计, 目前城镇和农村户籍存在60多种不平等的福利。虽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农村城镇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 但总体而言, 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少, 保障水平低。如果农民退出宅基地取得城镇户籍后, 其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内容与退地前一致, 其身份在实质上就是失了土地的农民, 而不能称为城镇居民。

3、发展保障问题。

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另一区别在于职业的不同。农民以土地为生, 失去土地意味着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发生了改变。而农民在实现宅基地退出的同时, 往往被迫放弃承包地, 脱离农业生产成为失业农民, 从而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解决退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使退地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城镇生活也是社会各界推进宅基地退出过程中亟须考虑及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 宅基地的财富增长问题。

宅基地退出过程实质上就是土地利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过程, 也就是特定社会结构下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农民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 不同利益主体都会基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趋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实践中, 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土地的最大收益是由地方政府获得的, 即产生土地增值收益的土地发展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 这就导致了土地收益分配不公的问题。而宅基地问题的关键在于宅基地的产权问题。现行法律赋予了农民对宅基地的用益物权, 并对宅基地的流转、转让、出租等处分行为进行了约束, 从而保障宅基地对农民所起到的生存居住功能。但是宅基地产权制度强调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却忽视了土地的另一功能性———财富增长功能。

宅基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 但这种所有权只是名义上的所有权, 不具备所有权的本质特征。从宅基地的权利现状来看, 宅基地使用权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是极其接近所有权的, 农民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 在其上建筑房屋, 只要有居住的需要, 就可以长期居住下去。虽然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受到限制, 但是建在宅基地上的房屋所有权是可以转让的, 按照“地随房走”的交易原则, 宅基地使用权在事实上也受到了处分, 某种意义上来说, 宅基地使用权已接近一种完全的私权利。但是法律对宅基地使用权的限制使得这种私权利区别于物权法上的其他私权, 宅基地使用权人只能在保持宅基地原有的利用形式的基础上利用宅基地。在实现宅基地退出时, 农民退出的是受到限制的宅基地使用权, 而不是作为土地使用性质变更的财产权的土地发展权, 这就导致宅基地的财富增长功能得不到实现, 宅基地退出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现有法律体系下农民退地利益保护

农民在实现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利益保护问题, 应立足于宅基地的承载功能, 宅基地作为农民主要的固定资产, 兼具社会保障功能及财富增长功能。农民退出宅基地后, 原附属于宅基地上的功能性不再具备, 激励农民退出宅基地, 首先应解决农民退地后原依附于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财富增长功能的落实问题, 即保障农民退地利益。

(一) 现有法律政策对农民宅基地退出的规定。

我国尚未出台宅基地退出方面的法律, 对农民退出宅基地的相关内容需要追溯到政策文件。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 对进镇农户的宅基地, 要及时置换出来, 节约的宅基地可用于小城镇建设用地。2004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指出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 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2007年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明晰土地产权,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保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权益。2008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规定, 对农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 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的通知》进一步强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可以看出, 虽然政策文件里规定了农民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导向, 但对农民在宅基地退出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几乎无着墨, 各地在推进宅基地退出试点工作时的补偿标准无章可循, 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也得不到保障。

(二) 现有法律体系的完善。

在农村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民退地利益, 首先要完善宅基地的产权制度。在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框架下, 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宅基地所有权主体。在所有权主体明确的前提下, 进而对宅基地权能进行规范。

1、明晰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及权能。

我国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保障, 现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内容由于要结合不同层次的部门法, 在实践中对法律的适用上容易产生误读和偏差。由于土地资源的特殊性, 宅基地的规制更多是适用《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行政公权的强行介入使得宅基地使用权的管理中代入了过多的行政干预, 宅基地使用权的私权性受到侵害, 脱离了《物权法》对私权的立法本意。因此, 限制过于浓重的行政主义色彩, 增强私权自治的适用效力是宅基地立法制度的方向。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 是一种典型的私权, 具有排他性, 用益物权人当然可以依据自身意志进行收益和处分。《物权法》可以详细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内容、权利行使、取得及消灭方式、流转、法律责任及其他, 通过明确和加强宅基地产权权能的方式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人收益权和处分权。

明确宅基地使用权的权属, 一方面是通过界定农村经济组织成员的成员身份确定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另一方面是确定宅基地面积。在宅基地退出中, 宅基地的面积直接关系到宅基地退出的收益。因此, 对宅基地进行确权颁证, 能够切实保护宅基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 既能避免相关法律关于宅基地利益分配的矛盾, 还能促使地方政府按凭证对宅基地退出农民进行补偿, 从而保障农民宅基地退出收益的实现。

2、引入土地发展权制度。

目前, 土地发展权在我国还限于理论界的讨论, 而没有发展成为制度存在。国内理论界对土地发展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李世平认为, “土地发展权就是将土地变更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 它既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合为一体由土地所有者支配, 也可以由只拥有土地发展权而不拥有土地所有权者支配。它是土地处分权中最重要的权利。”这是狭义的土地发展权。胡兰玲认为土地发展权是广义的权利, “是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 即在空间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使用时变更土地用途之权, 可将其分为两类:空间 (高空、地下) 建筑权和土地开发权。”学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土地发展权是使土地使用性质发生变更的权利, 是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行使的处分权。

当前, 政府引导农民退出宅基地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宅基地资源要素被重新配置的过程, 即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规定, 通过补充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实现土地发展权的转移。在土地发展权产生的基础上, 对土地使用性质变更产生的巨大利益如何分配?由于我国尚未引入土地发展权制度, 农民在实现宅基地退出时, 退出的是宅基地使用权和建造在宅基地上的房屋所有权, 而不包括土地发展权, 从而导致基于土地发展权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不公, 宅基地本身应承载的功能性———财富增长功能的无法实现。因此, 确保农民退地利益的实现, 应当在宅基地制度中引入土地发展权制度。关于土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 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发展权归土地所有权人所有, 我国土地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按照单一主体论的观点, 土地发展权由国家或者农村集体所有;第二种观点认为土地发展权应由不同参与主体分享, 即发展权的实质在于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笔者认为, 单一主体论的观点不符合我国土地的土地二元结构, 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 土地发展权和所有权的主体合一会导致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土地发展权国家所有的制度建设在功能上的重叠, 结果是公权力与公权力的冲突;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 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制度决定了宅基地的功能属性是服务于使用权人的, 如果农民不属于宅基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主体, 农民的退地利益将得不到保障。

摘要: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本文以宅基地退出为例, 探讨宅基地退出前后宅基地上的权属转化, 结合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财富增长功能, 分析农民在实现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有政策文件规定, 探讨现有法律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宅基地退出,财富增长功能,土地发展权

参考文献

[1]戴燕燕.上海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 2013.3.

[2]曹志海.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7.3.

[3]陈科.基于城市化角度的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研究[J].城市规划, 2011.7.

[4]戴伟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

[5]何建华, 于建嵘.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5.2.

[6]刘锐.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再探讨[J].中州学刊, 2013.7.

[7]刘守英.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介入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影响[J].河北法学, 2004.

[8]孙建伟.涉地农住房权与生存权保障实证研究[D].华东政法人学, 2011.

[9]汪阵, 陶然.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浙江模式”[J].管理世界, 2009.8.

农村试验 篇10

农村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据调查,目前许多农村给水水质不达标,饮水不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1,2]。超滤(Ultrafiltration,UF)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压力低、产水量大、工艺简单,管理操作简便等优点[3,4],已经成为水处理领域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同时也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水质保障技术。

浸没式中空纤维膜装填密度高,力学性能优良、韧性好,在高压下不产生形变,抗紫外线和耐气候老化性能优异,化学稳定性好,是一种优良的膜材料。为了考察浸没式中空纤维超滤膜对农村季节性出现的高浊和高有机污染地表水的处理效果,试验分别选用高岭土、腐植酸配水模拟地表水中浊度和天然有机物污染,采用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工艺,通过出水水质、跨膜压差和膜比通量的变化考察了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为其应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了依据。

1 试验装置、材料及方法

1.1 工艺流程

浸没式中空纤维超滤膜净水试验装置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在浓液箱中配制浓度较高的高岭土和腐殖酸溶液,通过蠕动泵打入平衡水箱。同时,清水泵提升自来水至平衡水箱将浓液稀释成试验所需浓度的原水,清水泵保持恒定流量,原水的浓度通过调节蠕动泵的转速控制并保持恒定。原水由平衡水箱混合后依次自流入混凝箱、膜箱,在隔膜泵的抽吸压力作用下经中空纤维膜组件过滤并收集后进入清水贮水箱。膜箱内设置工作泵高开低停水位控制,以确保系统安全、正常运行。反冲洗时隔膜泵停止抽水,由反冲洗泵从清水箱抽水冲洗膜组件,图中虚线所示为反冲洗管线。膜箱底设置曝气管由空压机向膜箱内充气,振动膜丝,防止污染物在膜丝上积聚,从而延缓膜污染进程。

试验过程中分别采用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工艺处理模拟浊度和天然有机物污染的原水,混凝剂选用硫酸铝[Al2(SO4)3·18H2O]。设备采用抽水1.75 min、抽水+曝气0.25 min的连续运行方式,曝气量1.5 m3/h。试验期间水温为16℃~18 ℃,pH值为7.6~7.9。

1.2 超滤膜组件

试验选用外压式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直接浸没在膜箱内,超滤膜的截留孔径为0.03 μm,膜表面积为4 m2。

1.3 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流量和压力分别采用试验系统中安装的转子流量计和压力表计量;浊度采用HACH-2100P浊度仪测定;pH采用Thermo Orion pH计测定;TOC采用岛津TOC-VCPH的TOC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UV254采用75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定。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浊度的去除特性

2.1.1 去除效果

用超滤膜直接处理高岭土配水模拟的浊度污染原水,通过监测进、出水浊度考察膜的过滤性能,浊度采用散射光浊度计量单位(NTU)。浊度的去处效果如图2所示,出水浊度比原水浊度有非常明显的降低,去除率达到99%以上,说明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几乎能够完全去除水中的致浊物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原水浊度在10~5 000 NTU范围内变化,不同浊度的原水经超滤膜处理后出水浊度均低于0.2 NTU,可以达到国家饮用水浊度水质标准要求,说明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浊度具有稳定的去除特性和较高的耐受负荷。

2.1.2 原水浊度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膜比通量(J)是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单位压力下膜透过的水量,为了消除膜初始状态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将每个时刻的膜比通量(J)与过滤周期初始时膜比通量(J0)的比值作为考察超滤不同浊度原水时膜比通量变化的指标。图3所示为不同浊度原水直接超滤时膜比通量的下降,当原水浊度为20 NTU时,过滤5 h膜比通量保持初始值不变;原水浊度为220 NTU时,运行3 h后膜比通量降为周期初始膜比通量的91.4%;当原水浊度逐渐升高时,膜比通量下降的速度逐渐变快,原水浊度为1 500 NTU时,1h后膜比通量降为周期初始的91%;原水浊度达到4 000~5 000 NTU时,运行0.5 h后则降为初始膜比通量的80%。可见,原水浊度较低时,膜比通量能够长时间维持稳定,膜过滤阻力增加缓慢;随着原水浊度的升高,膜过滤阻力增加速度逐渐变大,膜比通量下降速度明显增大,此时虽然能够满足产水量的需求,但却需要较高的跨膜压差,增加水泵的运行动力消耗费用,甚至达到膜所能承受的最大工作压力。因此,为了避免造成不可逆的膜污染和损伤,当处理较高浊度原水时,需对原水进行预沉,并缩短水力反冲洗周期,对膜进行及时的反冲洗,以免影响膜的使用寿命。

2.1.3 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的跨膜压差变化

有研究表明,在使用超滤工艺前增加混凝预处理,不仅可以提高膜通量,而且可以减缓膜过滤能力的下降[5,6]。试验发现,对于相同浊度的进水,采用直接超滤与混凝-超滤两种工艺的出水水质差别不大,但混凝-超滤工艺中跨膜压差增长速率小于直接超滤。如图4所示,直接超滤与混凝-超滤工艺的跨膜压差增长速率分别为0.004 9 kPa/min和0.003 6 kPa/min,说明在超滤工艺前增加混凝预处理,可以使胶体颗粒物形成微小的絮凝体,并在膜表面形成疏松的空间架构,起到减小膜过滤阻力、延缓膜过滤能力下降的作用。

2.2 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有机物的去除特性

2.2.1 去除效果

用腐植酸配水模拟地表水中的天然有机物污染,试验期间原水的TOC变化范围为6~25 mg/L,UV254的变化范围为0.2~0.9 cm,混凝-超滤后膜出水中的TOC降至0.2~1.3 mg/L,UV254降至0.05~0.18 cm,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2%和79%。与直接超滤相比较,混凝-超滤对T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0%和12.3%,说明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可以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原水直接超滤时,膜出水的有机物浓度和膜进水有机物浓度存在线性关系,这与夏圣骥等[7]研究结果一致。

2.2.2 原水有机物浓度对跨膜压差的影响

直接超滤有机物污染原水,跨膜压差随时间成线性增长,说明膜过滤阻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滤饼层的逐渐增厚所造成的。改变进水中有机物的浓度,发现跨膜压差随着进水中有机物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如图5所示,试验期间进水TOC分别为6 mg/L、15 mg/L、20 mg/L、25 mg/L,其跨膜压差的增长速率相应分别为0.025 9 kPa/min、0.033 kPa/min、0.049 9 kPa/min和0.090 7 kPa/min,经分析比较,跨膜压差的增长速率与进水的TOC浓度成指数关系。

2.2.3 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跨膜压差的变化

直接超滤有机物污染原水时跨膜压差增长速率大,且水力反洗后膜通量的恢复低于浊度污染原水,说明有机物对超滤膜的污染除了增加膜表面滤饼层厚度外,还有在膜孔内部的吸附堵塞,这部分膜污染属于膜的不可逆污染。采用混凝预处理可以降低跨膜压差增长的速率,延缓膜不可逆污染的进程。如图6所示,混凝剂的投加量(以AL计)分别为0 mg/L、1 mg/L、2 mg/L、4 mg/L、10 mg/L,跨膜压差的增长速率分别为0.074 kPa/min、0.066 9 kPa/min、0.032 2 kPa/min、0.025 3 kPa/min、0.027 2 kPa/min,表明投加混凝剂后可以明显降低跨膜压差的增长速率,且跨膜压差增长速率的降低与混凝剂的投加量相关。当混凝剂的投加量(以AL计)为4 mg/L时,跨膜压差增长速率最小,将混凝剂投加量增至10 mg/L时,跨膜压差增长速率有所上升。这说明混凝预处理工艺可以使有机物结合成絮凝体,降低污染物在膜孔中吸附引起的污染,减缓膜过滤能力的下降,但过大混凝剂投加量对减缓跨膜压差的增长而言并不是最优。

2.3 反冲洗后膜通量的恢复

超滤进行到一定时间,跨膜压差会升高,膜通量会下降。为了恢复膜的过滤性能,使超滤过程得以正常进行,必须适时对超滤膜进行反冲洗,及时去除堆积在膜上的污染物。虽然采用联合抗污染清洗策略有显著的效果,且优于仅单独加强流量的技术[8],但考虑到农村饮水工程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平时运行采用简单易行的气水反冲洗方式。试验反洗压力0.06 MPa,反洗水量8 L/min,反洗时间为2 min,曝气量1.5 m3/h,反冲洗周期采用长周期(反洗周期2 h)反冲洗和短周期(反洗周期1 h)反冲洗两种方式。结果表明,无论原水浊度和有机物浓度的高低,两种反冲洗方式均可以将膜表面附着的污物冲洗下来,相比较而言,短周期反冲洗的效果优于长周期反冲洗。

虽然气水反冲洗后膜比通量都能够恢复到上一周期的膜比通量左右,甚至有时在数值上还会较上一周期对应值稍高,但从整体累积效果来看,膜比通量还是呈下降趋势。因此,当膜通量下降到一定程度,通过气水反冲洗不能恢复,且跨膜压差很大时,就必须对膜进行化学清洗。试验采用0.4 wt% NaOH、0.05 mol/L 柠檬酸、200 mg/L NaClO 对连续运行4个月的膜组件进行了化学清洗,发现膜比通量较反洗前提高了34%,可见,化学清洗能够有效提高膜通量的恢复,改善超滤膜的过滤性能。

3 结语与展望

(1)外压式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几乎能够完全去除水中的浊度,出水浊度均在0.2 NTU以下,混凝-超滤组合工艺能够去除腐殖酸配水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出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2)原水直接超滤时,出水有机物浓度与进水有机物浓度成正比,且跨膜压差随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升高呈指数增长。

(3)投加混凝剂后形成的絮凝体可以降低污染物在膜孔中吸附引起的不可逆污染,从而有效延缓膜污染进程。混凝工艺投资省,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制水成本低,使得混凝-超滤工艺适合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应用。

(4)反冲洗是保证超滤膜稳定运行的必要手段。采用物理方法对中空纤维超滤膜反冲洗简便易行,清洗效果好。短周期反冲洗的效果优于长周期反冲洗,但长期累积的膜不可逆污染仍需通过化学清洗去除。

浸没式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具有较好的过滤稳定性,随着膜技术在我国饮用水处理领域应用的发展,膜制造技术不断提高,还将会有更好的高性能、高强度、耐污染、寿命长的膜材料和膜组件可供选择,便于根据农村给水的各种需求选用不同的组件和运行方式。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性能膜材料、膜污染等问题的解决,超滤技术将逐步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超滤技术已经成为全球饮用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同时也为其应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了很好的选择。选取浸没式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作为过滤材料,分别以高岭土、腐殖酸配水模拟农村地表水源中季节性的浊度、天然有机物(NOM)污染,研究了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处理效果及膜污染特性。结果表明,浸没式超滤膜对原水浊度有较高的耐受负荷,直接超滤时出水有机物浓度与进水有机物浓度成正比,且跨膜压差随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投加混凝剂可以延缓膜污染进程,混凝-超滤出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浸没式中空纤维超滤膜适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膜技术,超滤,膜污染

参考文献

[1]刘昆鹏.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浅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3):60-61.

[2]姚彬,王一球.浅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6):22-24.

[3]Xia S J,L Xing,Y Ji,et al.Application of membrane techniquesto produce drinking water in China[J].Desalination,2008,222(1-3):497-501.

[4]Lowe J,M M Hossain.Application of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for removal of humic acid from drinking water[J].Desalination,2008,218(1-3):343-354.

[5]Xia S J,X Li,Q L Zhang,et al.Ultrafiltration of surface waterwith coagulation pretreatment by streaming current control[J].Desalination,2007,204(1-3):351-358.

[6]Choksuchart P,M Heran,A Grasmick.Ultrafiltration enhancedby coagulation in an immersed membrane system[J].Desalina-tion,2002,145(1-3):265-272.

[7]Xia S j,Y n Liu,X Li,et al.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by ultra-filtration of Songhuajiang River with PAC adsorption[J].Journal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7,19(5):536-539.

农村试验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及其原理

试验磷化铝为固体片剂 (每片3g) , 沈阳农药厂生产。该药剂吸收空气中水分后, 即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强大的磷化氢气体, 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 使昆虫中毒死亡。

1.2 试验设计

试验点设在固原市原州区西郊乡大堡村, 以杨木修建的住宅为主, 居住年限10年以上, 且危害较为严重。试验共设4个处理, 分别为:投放磷化铝 (固体片剂) 18g/m3 (A) 、12g/m3 (B) 、9g/m3 (C) 、6g/m3 (D) , 仅作空间密封处理为对照 (CK) , 4次重复。每个处理按住宅栋 (套, 每套3间) 设计, 每个重复设1间, 以相同直径单木取样, 计杀虫效果。

1.3 试验实施

施药时间为梳角窃蠹的幼虫期, 以5~6月为宜, 此时正值该虫发育活跃期, 危害严重, 试验期为5月20日至6月25日。农村住宅, 一般为安架和斜架结构, 被害木材均在2~3m以上, 呈三角形或直角形。有梁、檩、椽全部外露和用塑料条编织封顶、石膏板吊顶2种。防治时为了节省药剂, 对无顶棚的住宅采用宽塑料薄膜封顶, 有顶棚的采用漏孔封闭, 如椽眼、通气孔等, 以形成全封闭环境。药剂采用多点投放, 磷化铝按6~18g/m3空间投放, 投放时药剂放入容器内。

1.4 药效调查

试验施药前在每一重复小区内, 选取5根单木, 每根调查确定1m长度范围内蛀洞有效活虫数, 并作标记, 调查防效时检查有无蛀屑排出, 有蛀屑排出的为活虫, 反之则为死虫。投放磷化铝后7d检查防治效果, 利用磷化铝4种不同剂量防治调查结果, 由反正弦变换。并按下列公式检查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 (%) = (实际死亡率-对照死亡率) ÷ (1-对照死亡率) ×100

在计算出防效后再进行不同剂量处理间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 投放磷化铝 (固体片剂) 18, 12g/m3即处理A、处理B, 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5.8%, 90.2%, 而处理C、处理D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1.2%, 64.2%。磷化铝投放7d, 药剂已充分反应分解, 残留物为灰色粉末, 为了居住安全, 应打开门窗和通气孔充分换气, 7d后方可居住。从供试磷化铝不同剂量的杀虫率差异显著性检验来看, 剂量越大杀虫效果越显著。

注:表中的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

3 结论与讨论

从磷化铝熏蒸防治梳角窃蠹试验结果来看, 采用塑料薄膜屋顶封闭, 置磷化铝 (固体片剂) 12~18g/m3的防治剂量, 均能达到90%以上的防治效果, 是一种可以推广的防治方法。使用磷化铝固体片剂防治农村常见的住宅蛀木害虫梳角窃蠹, 防治效果显著[5,6], 可有效延长砖木结构住宅使用期, 防治方法简便易行, 农户易于掌握,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尹兵, 陈铺尧.室内蛀虫害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1 (2) :151-155.

[2]汤炎生, 圣东, 夏明超.危害居室木构件的主要蛀木害虫与综合治理[J].白蚁科技, 2000 (3) :24-26.

[3]王锡信, 赵岷阳, 朱宗琪, 等.梳解窃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 2001 (3) :10-15.

[4]田广庆.梳解窃蠹的识别与防治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 2002 (4) :69.

[5]王茂生.狼毒混配杀虫剂防治梳角窃蠹的研究[J].青海科技, 2001, 8 (3) :31-34.

【农村试验】推荐阅读:

环模试验07-15

负荷试验07-16

定期试验07-19

物料试验07-22

试验探索05-10

渗滤试验05-11

疗效试验05-12

同步试验05-14

活动试验05-14

传动试验05-15

上一篇:出院计划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音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