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X线(精选12篇)
数字化X线 篇1
在临床上对肺部内异常病变进行检查的基础方法仍然是普通X线影像学方法, 但是随着数字化X线影像学方法的发展, 其在对肺部内异常病变进行检查方面逐渐在取代传统的普通X线影像学方法[1,3], 为了对比数字化X线摄影和传统x线摄影对诊断肺部小结节病灶的价值, 笔者回顾性总结了2009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诊断的肺部小结节病灶患者50例资料,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09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诊断的肺部小结节病灶患者50例资料, 其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31~66 (48.98±17.80) 岁,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患者临床均确诊肺部非钙化结节, 其中有10例患者为多发性结节患者, 结节直径为<1cm者18例, 肺部隐蔽部位结节有46个 (60.4%) , 所有结节按照位置分类:位于左肺上叶的有13个, 左肺下叶19个, 右肺上叶11个, 右肺中叶6个, 右肺下叶15个。所有资料按照采取的X线摄影方法进行分组:传统X线摄影的20例资料为对照组, 数字化的X线摄影的30例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 (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等) 经统计学t检验表明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两组患者在不同的X线方法摄影下的分析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拍摄方法
采用的DR系统来自于GE公司的数字化摄片机器, 使用的PACS系统和RIS系统都是上海带嘉公司研发, 对DR的读取在分辨率为2000×2000的高分辨率显示器上进行, 传统的X线摄影常规自动胸片机器进行拍摄。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统计资料所得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t检验方法对组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以a=0.05为检验指标, 双边检测方法比较组间检测结果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方法进行检查的观察组Az=0.679× (0.561~0.779) ;标准差数值为0.055, 采用传统X线摄影方法进行检查的对照组Az=0.744× (0.565~0.899) ;标准差数值为0.115, 两组Az值数据结果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t=4.4459, P<0.05) 。
在对隐蔽部位的肺结节的观察结果, 数字化X线摄影结果的Az值显著大于传统X线摄影方法进行检查的对照组Az值 (P<0.05) , 两组患者比较的部分影响图结果如下图1和图2。
3 讨论
传统方法的胸片摄影由于技术方法具有局限性, 摄影成像后的图像灰雾度、对比度都是固定不变的, 并且可能会由于由于拍摄时的摄影条件选择不当, 再加上暗室技术不良运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会大大限制传统方法的胸片摄影技术的发展, 而最新的数字化胸部影像的影像结果中灰阶动态范围大大增大, 而且图像的层次丰富, 数字化摄影的曝光条件容易掌握, 再加上摄影结束后丰富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这些特点使该类影像系统比传统X线胸片更具优势[4,5]。
肺叶隐蔽部位在临床检测中主要是指与胸部的正常解剖结构 (例如肋骨的心影肺门结构) , 也即周边的肺野气管和支气管以及可能会被胸水遮蔽的肺野, 对患者肺部隐蔽部位的病灶的检出问题一直以来是临床胸部X线诊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也是诊断过程中出现漏诊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的直接数字化显影技术采用高千伏摄影, 对患者胸部的密实结构和病灶穿透性能好, 并且数字话的影像灰阶动态调节范围大, 拍摄的影像学结果也能对患者的心影横膈重叠的肺纹理清晰显示, 最后, 本组资料对隐蔽部位肺结节的诊断结果也表明了数字化X线摄影在发现肺部小结节的病灶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X线摄影方法。
摘要:总结在我院进行诊断的肺部小结节病灶患者50例资料, 所有患者临床均确诊肺部非钙化结节, 所有资料按照采取的X线摄影方法进行分组:传统X线摄影的20例资料为对照组, 数字化的X线摄影的30例为观察组, 分别拍摄后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ROC曲线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隐蔽部位的肺部非钙化结节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数字化X线摄影在发现肺部小结节的病灶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X线摄影方法。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传统x线摄影,肺部小结节病灶
参考文献
[1]胡晓欣, 吴斌, 谭红娜, 等.乳腺数字化X线摄影的医用专业显示器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 17 (3) :273-275.
[2]侯建新, 李光民.数字化X线摄影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4) :2821-2822.
[3]Xu Wenxue, Guo Ailing, Wang Zhiwen.Digital radiography and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in root canal treatment application comparisonof[J].Chongqing medical journal, 2011, 40 (18) :1785-1786.
[4]齐赛, 陈国栋, 王晓冰, 等.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健康体检人群胸部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52) :51-52.
[5]何宪国, 吴慧钊, 韩春庆, 等.移动式数字化X线摄影在床旁摄影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1, 33 (7) :990-991.
数字化X线 篇2
一、名词解释
1、造影检查:
2、软X线摄影:
3、密度分辨力:
4、辉尽性荧光物质:
二、选择题
1、以下检查方法不属于直接引入对比剂方法的是
A、口服胆囊造影B、逆行肾盂造影C、子宫输卵管造影D、脑血管造影
2、下列碘过敏试验,相对可靠的是
A、静脉注射试验B、口服试验C、舌下试验D、皮内试验
3、下列不是通过肾排泄的是:
A、泛影葡胺B、胆影葡胺C、优维显D、伊索显
4、子宫输卵管造影的适应症是
A、不孕症B、确定输卵管阻塞原因和位置C、寻找子宫出血原因D、以上都是
5、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对比剂量最大不应超过:
A、90mlB、100mlC、110mlD、120ml6、子宫输卵管造影的禁忌症是:
A、子宫结核B、子宫肌瘤C、输卵管阻塞D、生殖器官急性炎症
7、胃十二指肠造影的适应症下列哪项不妥:
A、急性胃肠道出血B、胃溃疡C、胃癌D、慢性胃炎
8、高千伏X线摄影的管电压是:
A、50KVB、70kvC、90KVD、120kv9、数字影像的主要优势不包括:
A、密度分辨力高B、空间分辨力高C、便于储存保管D、便于远程传输
10、影响像素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图像输出B、像素采样C、灰度量化D、标本分割
11、属于三维概念的是:
A、像素B、矩阵C、体素D、灰阶
12、SNR表示
A、分辨力B、信噪比C、对比度D、灰度值
13、下列哪项不属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A、对比度增强B、图像平滑技术C、图像锐化D、图像储存传输
14、不属于CR存储装置的是:
A、磁带B、磁光盘C、硬盘D、IP板
15、直接转换技术的DR应用的转换介质是:
A、碘化铯B、非晶硒C、非晶硅D、增感屏
三、简答题(可在试卷后面答题)
1、简要叙述常规法静脉尿路造影
2、简述胃十二指肠造影技术
3、简述CR成像原理
数字化X线 篇3
【关键词】乳腺 ;维腺瘤 ;字钼靶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51-02乳腺纤维腺瘤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多见,是由乳腺纤维组织和腺管两种成分增生共同构成的良性肿瘤。数字乳腺X线摄影是乳腺纤维腺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采用乳腺CC+MLO摄影技术,尽可能多地包入乳腺内外侧的组织,然后通过计数机将图像进行后处理。典型的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不难,诊断正确率可高达90%[1],现收集2009年12月-2011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56例58个,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数字钼靶X线特征加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结合临床和相关病理诊断信息,对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数字钼靶X线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的62例,其中56例(58个)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受检者均为女性,年龄18-73岁,其中20-45岁最多,共41例(76%)。
1.2临床资料:患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多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活动性大的乳腺纤维腺瘤典型表现52例,体检或偶尔触及肿块检查发现的34例,偶尔疼痛检查发现的20例。
1.3影像学检查方法:使用意大利Giotto钼靶X线机,柯尼卡激光胶片及190CR系统,均采用头尾位(CC)加内外侧斜位(MLO)摄片体位,必要时加照侧位(ML)的方法,在头尾位摄片时,将身体向同侧肩关节处倾斜约5度,使腋尾能很好地显示。摄片前,技术人员应常规进行临床触诊检查,对乳腺有肿块的病人,应记录下肿块的位置、大小、活动度,边缘及质地,且在投照时尽量将肿块包入片内,以求能最大限度地显示近胸壁及腋窝的病变,减少了漏诊,然后通过CR系统,得到高清晰图像。
2结果
56例58个病灶中,圆形或类圆形的42个,占72%,最大径位于0.8-6.0cm,椭圆形3个,有浅分叶的5个,内有钙化的3个、巨大纤维腺瘤3个,单发52例,多发2例,双侧2例,分布于外上象限45例(79%),中央区5例,内上、下象限及外下象限各2例。有晕圈征48例(82%),对邻近腺体有推移的5例,肿块位于少量腺体型29例,多量腺体型20例,致密型5例,退化型2例,所有病例均无乳头内陷及皮肤改变,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
3讨论
3.1数字化钼靶X摄影在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中的作用:乳腺X 线摄影简单、方便、费用低,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乳腺病变的检出依靠病变与正常乳腺组织间的密度差。随着高清晰度乳腺专用 X线机及与之相匹配的专用增感屏、专用胶片的应用,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使目前的乳腺摄片能发现小于1cm的结节。同时将内外斜位定为常规摄影体位,以求能最大限度地显示近胸壁及腋窝的病变,减少了漏诊。目前随着乳腺数字化摄影的普遍开展,使乳腺的X线影像无论是清晰度还是对比度都比传统X线影像提高了一大步。较传统X 线检查,其优势在于:(1)密度分辨率高,(2)灵敏度高,(3)可进行图像后处理,(4)对局灶兴趣区进行放大观察等,(5)影像的数字化储存[2],故钼靶X线摄影是乳腺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3.2纤维腺瘤的X线征象:通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亦可呈分叶状,直径多为1-3cm,边缘光滑整齐,密度近似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周围可有薄层晕环,为被推压的周围脂肪组织,本组肿块有“晕圈征”的48例,占82%。部分纤维腺瘤在X线片上可见钙化,钙化可位于肿瘤的边缘部分或中心,多呈粗颗粒状,树枝状或斑点状,也可相互融合成大块状钙化或骨化,占据肿块的大部或全部,某些病例可单纯凭借粗大颗粒状或特征性的融合形钙化而作出纤维腺瘤的诊断,本组病例有3个。纤维腺瘤的X线检出率因肿瘤的部位,大小、病理特征、钙化情况及乳腺本身类型而异,如发生在致密乳腺中,由于纤维腺瘤本身的密度近似于正常腺体组织,缺乏自然对比呈假阴性而容易漏诊,本组病例8个。X线对发生在脂肪型乳腺中的纤维腺瘤检出率则非常高。在钼靶X线上测得的乳腺纤维腺瘤团块影大小常大于临床测量,此征象的可靠性约在95%左右,在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3]。
3.3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
3.3.1 乳腺癌 早期乳腺癌,或生长缓慢的乳腺癌,有时可与纤维腺瘤相混,用放大摄影常可发现在普通片上未能发现的乳腺癌的早期细小毛刺征象和微细钙化,从而确立乳腺癌的诊断。中晚期病变两者较易鉴别。微钙化是乳腺癌最常见的X线征象之一,对于非肿块型乳腺癌,X线片中微钙化的发现常常是乳癌诊断的唯一征象[4]。乳腺癌常为孤立、边界欠光滑的圆形肿块影,在致密的腺体中圆形肿块影与增生腺体混在一起,边界不清晰,肿块密度不均,其间可见致密结节、泥沙样钙化。乳腺髓样癌由于形态规则,边缘光滑似纤维腺瘤,如果肿块较固定且体检所发现肿块大于x线测量,常有微小钙化,肿瘤周边毛刺以及皮肤增厚可考虑恶性征象。从钙化点密度看,恶性钙化一般密度偏低,而且均匀,纤维腺瘤的钙化密度偏高且不均匀,分布比较局限,一般位于肿块内。
3.3.2乳腺叶状囊肉瘤 :叶状囊肉瘤多发生在35-55岁女性,良性呈膨胀性生长,即使肿瘤非常大,仍可保持完整假包膜,交界性和恶性液状囊肉瘤可向周围组织浸润型生长。钼靶X线上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高密度、边缘光滑的肿块影,体积往往较大,与纤维腺瘤极为相似,开始生长缓慢,可短期内突然增大为其特征。
3.3.3 大導管乳头状瘤较少见,病变多在乳晕下或其附近,密度常较纤维腺瘤更淡,临床上多有乳头溢液。
3.3.4 致密结节型积乳囊肿:多发生在哺乳期或哺乳期后的妇女,致密结节型积乳囊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致密结节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周围亦可有完整或不完整的透亮环,与纤维腺瘤不易鉴别,但致密结节型不呈分叶状,边缘则非常光滑整齐,多依靠临床病史加以区别。
参考文献
[1] Stephen AF.Breast masses:mammographic and Sonographic evalua—tion.Radiolcgic Ciinice of NorthAmerica,1992,30:67.
[2]韩英,克德娜,张力求等.CR系统在乳腺成像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659—660.
[3] 林玉斌.乳腺肿瘤的钼靶X线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4):356 358.
普通X线乳腺摄影的数字化 篇4
改装目的是利用原有普通钼靶X线乳腺摄影机, 进行改装后与原有CR系统相匹配利用, 实现乳腺X线摄影数字化。
我院2002年引进AGFA CR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后, 普通X线摄影就已利用原有X线机实现了数字化。而乳腺摄影只因钼靶X线摄影机暗盒托盘尺寸与CR系统IP板暗盒尺寸不匹配, 只好沿用原屏/胶系统。由于屏/胶系统操作繁琐, 废片率高, 出片周期长, 胶片所载影像所受干扰因素多, 且须单独为其提供胶片、暗室、普通X线片洗片机, 单独为其配备显、定影液, 一般情形下乳腺摄影受检者较少, 所以显、定影液在工作温度下的自然氧化成本大于使用成本, 相对而言这种乳腺摄影X线诊断成本很高, 所以我科技师自发改造原有钼靶X线摄影机暗盒托盘, 使之与AGFA 公司乳腺摄影专用IP暗盒尺寸相匹配, 并借用AGFA CR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实现乳腺摄影数字化。
1 材料和方法
材料:上海30 mA钼靶乳腺X线摄影机, AGFA公司18 cm×20 cm乳腺X线摄影专用IP暗盒, AGFA ADC COMPACT多通道图像信息激光扫描仪、SUN工作站、LR5200湿式激光打印机等。
方法:上海30 mA钼靶X线乳腺摄影机原装暗盒托盘仅适用于5inch×7inch (约合12.7 cm×17.78 cm) 暗盒, 且其暗盒为普通屏/胶系统用暗盒, 不适于CR系统, 而AGFA 公司乳腺摄影专用IP暗盒尺寸是18 cm×20 cm, 我们测量钼靶X线摄影机托盘空间, 近肢体侧边缘至球管支架前缘空间距离远大于18 cm, 大有改造空间, 所以我们将钼靶X线摄影机原装暗盒托盘拆除, 自行制作了一个18 cm×22 cm (2 cm为簧片空间) 的托盘, 在其长轴两端内侧各焊接一钢性金属簧片以夹固暗盒, 将原暗盒托盘支撑臂下端截去2 cm, 制作一“┍”型金属板状连接件, 用此连接件将暗盒托盘支撑臂与新制暗盒托盘用电焊焊接在一起, 并使X线源到新旧暗盒表面的距离保持不变, 使IP暗盒的外侧缘与原暗盒的外侧缘在同一位置, 至此托盘改装完毕。
将AGFA乳腺摄影专用IP板暗盒插于新制暗盒托盘内, 摆好受检者体位, 做好受检者防护, 调整好乳腺压力, 设置好曝光条件, 进行乳腺摄影, 摄影完毕将被照IP板暗盒利用AGFA CR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处理, 打印胶片, 并将由此形成的载有数字化图像的激光胶片与原屏/胶系统形成的胶片图像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改装后的胶片影像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 数字化的胶片图像比屏/胶系统获得的胶片图像提供的X线诊断信息量大、分辨率高、宽容度大, 获得信息的速度快。
由于改装后利用IP板摄影获取的图像X线诊断信息量大, 分辨率高, 有效提高了乳腺疾病的检出率, 使乳腺疾病X线诊断符合率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其宽容度大, 图像可调范围广,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重复摄影, 避免了废片, 相对减少了放射技师和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延长了钼靶X线摄影机的使用寿命, 并且不用为其专门提供胶片、暗室、洗片机及其显定影液等, 有效降低了放射诊断成本。提高了诊断效率, 受检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诊断报告和载有数字化图像的激光胶片, 缩短了等待时间, 方便了外出会诊, 避免会诊时重复照射, 减少了外出会诊费用。由于实现了乳腺摄影数字化, 不仅影像科便于信息归档存储, 也便于回访查阅和网上传递, 方便了远程会诊, 为全面建设数字化影像科、数字化医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讨论
CR的产生为影像科搭建了一架通向影像数字化的桥梁, 该方法简便易行, 利用原有设备实现了乳腺X线摄影的数字化, 既充分利用和挖掘原有设备潜能, 又扩大了新设备的应用范围, 避免了设备重复购置, 减少了医院支出, 对暂时资金短缺或觉得原有设备弃之可惜但又想乘上数字化快车的单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李书章等.数字化医院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 :105-107.
[2]薛鸿等.如何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率[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5 (6) :46-47.
X线受检者须知 篇5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放射防护条例“对受检者和患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射线进行诊断、治疗、检查时,必须严格控制受照及量,避免不必要的照射”的有关规定。
一、来放射科检查就诊的患者,请您坐在走廊中等候检查,不要挤在检查室门口,更不能进入等候,以防治电离空气对您产生危害。
二、放射科机房工作时,防护门是关闭的,门上的红灯开启,此时说明室内正在曝光,请您千万不要推门直接进入,防治射线漏到走廊中,给您和其他患者造成不必要伤害。
三、婴幼儿、孕妇(尤其怀孕初期三个月内)以及有生育能力者,下腹部和性腺部位做X线检查,必须慎重。必须做X线检查时,也应采用以“拍片为主”的原则,尽量拍片。检查时,尽量进行必要的防护。
四、儿童、孕妇在受检时,应尽量避免X射线的照射,如果必须进行检查时,请与照像技师讲明情况,技师要给患者下腹部盖上铅衣,防止性腺和胎儿接收过量的射线。
五、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要配合医务人员穿戴铅橡皮防护用具。
六、在透视及拍片时,其他人员勿停留在X线检查室内,避免照射。需陪伴人员扶持受检者时,也应穿戴防护用具,已免照射。严禁孕妇及18岁以下青少的年扶持受检者。
七、任何受检患者有权要求进行放射防护。放射科备有铅防护用品,如:铅帽、铅围脖、铅围裙和铅衣,患者可以无条件提出使用。使用这些铅防护用品,能有效地保护胎儿、性腺、甲状腺和眼睛。
八、照完透视的患者,拿到检查结果后,可以马上离开放射科。照完片子的患者,请您在走廊等候报告结果,远离检查室,相对安全的多。
关于X线照射的问答 篇6
连续馓几次X光透视,摄片或胃肠检查,是否照射过墨?怎样计算剂量?
答:目前,国家对X光机器防护比较重视,要求新出的X光机要符合卫生防护规定,过去的老机子要改进防护。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连续数次透视、拍片,病人受照剂量一般也不会太大。为了便于你自己掌握,可以根据《祝你健康》1984年第三期第23页中表格上的参考数值,乘以各种检查的次数,进行粗估。如七次胸透,二次拍胸片,可以用0.87×7+0.02×2=6.13伦琴(实际人体吸收剂量要比此值小)。若在25伦琴以内,一般不会产生任何症状,不需要进行治疗。
经数次拍片、透视,出现乏力、头痛、失眠,甚至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是否就是患了放射病?
答:若因数次拍片、透视,然而不是经常接触或并非大剂量照射,虽以后;出现乏力、头痛,失眠等自觉症状甚至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但是身体上没有其它系统的明显病变,脱离射线接触或不脱离射线接触都能迅速恢复正常,这种暂时性变化属于放射反应,不是放射病。
另外有很多疾病能产生于类似于放射病的症状,必须进行鉴别诊断,不能一出现上述症状,就认为是射线引起,或患了放射病。
还有部分同志,因对射线有恐惧,虽接触少量射线,就产生不适感觉,这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
有时,为什么同样射线剂量,有人出现痉状和体征,有人就没有反应?
答:这是各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对射线的敏感性也不同。放射病或放射反应是射线对人体的损伤作用和机体的防御、适应和修复作用这一对矛盾斗争的结果。当修复战胜了损伤,就不会得病或使病减轻,相反损伤超过修复,人就要患病。人体修复能力与体质条件、神经精神类型,营养状况等都有关。为了加强修复功能,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锻炼,适当增加营养,增强抵抗力,必要时进行一些治疗和预防。
未孕女子月经期摄X光片,会影响后代健康吗?
答:因医疗需要透视或拍片,这是必要的,权衡利弊,利多害少。当然,未生育或未孕的妇女应尽量减少照射机会,免得影响后代的健康。但是仅一次或数次透视或拍片,受到的射线剂量还是很小的,因此使后代产生先天畸形或疾病的机会也很小很小。科学家做了大量动物实验,据实验结果推导,当雌鼠受到1拉德的X射线照射,其生出的幼鼠,一百万只中,仅有八只是先天畸形,因此发生率是极低的。虽然人对X射线比动物敏感,但仍是沧海一粟,不必为此担心。
新婚并准备怀孕的女子,应选择什么时间作X线检查为好?
答:除因医疗急需即刻作X线检查外,为避免射线影响后代健康,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选择从月经开始的头十天内做X线检查为妥。因为月经规则的妇女排卵时间大多在两次月经的中间,即第14~15天,故头十天一般为非排卵期,在此期内的卵泡由于尚未成熟,对辐射不敏感,由此而发育成的卵子或受精卵受射线影响也较小。
如接受了X线过量照射,如何治疗?
男性出现明显的性欲下降、阳萎者,可注射丙酸睾丸酮。作为病人来讲,要消除恐惧心理,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加强对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可增加些高蛩白食物,多喝浓茶(胃不好或睡眠不好者除外>。为了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可以适当地跑跑步,练练气功,打打太极拳,有时胜过吃药打针。接受了X线的过量照射,如何治疗?
芮林甫
答:非放射工作的人员,除发生意外放射事故(如《血疑》中幸子的遭遇)以外,一般接受几次拍片、透视,是不会得放射病的,不必进行特殊处理和治疗。
数字化X线影像诊断技术的特点 篇7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digital radiography, DR) 是由电子暗盒、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等组成, 是直接将X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 是一种广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而狭义上的直接数字化摄影 (direct digit radiography, DDR) 通常指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影像直接转换技术的数字放射摄影, 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数字X线机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X线放射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先进的X线机。在原有的诊断X线机直接胶片成像的基础上, 通过A/D转换和D/A转换, 进行实时图像数字处理, 进而使图像实现了数字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X线机的观念, 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模拟X线图像向数字化X线图像的转变。
数字化X线的特点如下: (1) 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分辩率高, 图像清晰、细腻, 医师可根据需要进行诸如数字减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 以期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2) 该设备在透视状态下, 可实时显示数字图像, 医师再根据患者病症的状况进行数字摄影, 然后通过一系列影像后处理如边缘增强、放大、黑白翻转、图像平滑等功能, 可从中提取出丰富可靠的临床诊断信息, 尤其对早期病灶的发现可提供良好的诊断条件。 (3) 数字化X线机形成的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成像所需的X射线剂量要少, 因而它能用较低的X线量得到高清晰的图像, 同时也使患者减少了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 (4) 由于它改变了已往传统的胶片摄影方法, 可使医院放射科取消原来的图像管理方式和省去片库房, 而可采用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取而代之, 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 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由于数字化X线图像的出现, 结束了X线图像不能进入医院PACS系统的历史, 为医院进行远程专家会诊和网上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 数字化还可进行多幅图像显示, 进行图像比较, 以利于医师准确判别、诊断。通过图像滚动回放功能, 还可为医师回忆整个透视检查过程。 (5) 数字化图像对骨结构、关结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 还可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数字化图像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 但显示肺间质与肺泡病变则不及传统的X线图像。D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 (6) 用数字化图像行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黏膜皱襞上, 数字化图像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数字化的图像质量与所含的影像信息量可与传统的X线成像相媲美。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减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 并进行传输, 这些都是数字化图像的优点。
数字化X线 篇8
关键词:床边摄影,防护,X线
X线床边摄影是放射科日常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不可缺少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但X线对检查者和非检查者及其医务人员的危害、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收集整理我院外科病房的床边摄影资料,探讨X线防护问题及其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7年1~12月在我院外科病房中接受X线检查的650例患者,最大者89岁,最小者7岁,床边摄影曝光次数共2 850次,以该病区每日床边摄影次数,测算该病区患者受到X线辐射的次数。
1.2 摄影方法
临床医生对于外伤不能移动的重症患者开具床边摄影申请单,由放射科每日专门负责床边摄影技师携带IP暗盒,推床边摄影机为患者摄影后回科进行数字化后处理。设备为Agfa ADC-Compact plus型CR系统,Agfa IP,Agfa Drystar5503型干式激光打印机,荷兰PHILIPS移动式床边摄影机1台。
2 结果
2.1 X射线辐射次数
统计2007年1~12月,每天床边摄影曝光次数。放射科技师每天曝光次数为8~39次,平均23次,患者一次检查部位1~12个,曝光次数2~17次。检查者同病房人数2~8名。
2.2 曝光的平均剂量
测试50次曝光的平均剂量如下:在直接照射区域内的剂量(照射剂量)为0.428 m GR,距离球管1.5 m处测得的剂量(散射剂量)为0.186 m GR。每个患者平均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为3.12~7.68 m GR。
3 讨论
3.1 床边摄影目的
床边X射线摄影受检者都是危重或不便搬动者,要求放射技师一切行为必须方便受检者,但是诊断要求床边X射线摄影所获取的图像必须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最佳图像。放射科技师以患者为中心,想办法利用设备的特点,以便获取最佳照片信息,为临床医生抢救危重患者提供充分的诊疗依据。
3.2 主观原因
由于病房楼的设计一般无防X射线辐射要求,其墙壁、门窗、地板不能有效地屏蔽X射线辐射,所以进行床边摄影使受检者及其周围人员都可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接受X射线辐射。在X线摄影中应关心患者的健康,处处为患者着想。在满足影像诊断基础上尽量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X线照射。
笔者在外科病房1 a来,统计了床边摄影检查部位和曝光次数,1位患者一次最多检查12个部位,曝光19次,表明临床医生对X线危害缺乏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和临床医师加强联系和沟通,掌握必要的床边摄影尺度,尽可能减少床边摄影,避免滥开。召开全院医务工作人员防护会议,传达省X线防护会议精神,让其明白到过多床边X线检查对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有伤害,对环境也可能造成污染。
3.3 客观原因
X线摄影技师责任心问题,提高摄片质量,增强放射防护意识。没有足够技术能力和责任心的人,不得操作床边摄影。这就要求放射技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熟练掌握X射线摄影技术和高度的辐射防护意识,尽量避免和减少重照,最大限度地减少受检者及其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对同一病房内人员进行必要的防护或劝其暂避,减少无谓的辐射。
加强床边X射线摄影场所的辐射防护,使病房楼每个楼层设置专门屏蔽医用X射线的病房(墙体、楼板、门窗等),对不能移动的伤病者和陪护人员尽可能利用活动铅屏风屏蔽;对受检者躯体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对X射线敏感部位)利用铅橡皮行遮挡防护。合理应用有用X射线束,在不影响获取最佳X射线诊断信息的前提下,尽量应用“高电压、低电流、厚滤过、小射野”。据资料显示,同样的影像效果,使用高电压,低电流摄影时,患者所接受的X线辐射量比较低。所以技术人员应该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用较高的k V值[1,2],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床边摄影纵然存在着X射线辐射诸多问题,但其作为临床辅助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仍是不可取缔的。特别是对急危重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断提供一张高含量高质量的照片;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可为危重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我们只能呼吁临床医生掌握必要的尺度,尽可能减少床边摄影,避免滥开。同时对同一病房内的人进行必要的防护或劝其暂避,减少无谓的辐射[3]。
参考文献
[1]任庆余,刘卫,赵进沛.床旁X射线机所致受检者体表剂量水平调查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1):72-73.
[2]侯传之,李东,张秀娥,等.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防护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5,14(1):50-51.
[3]洪海兰,林春阳,徐伟萍.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2):292-293.
数字化X线 篇9
我院体检中心2007年引进美国通用公司(GE)数字化高频乳腺钼靶X线机,目前接受该项体检的妇女4 000多人次,结果分析:经数字化钼靶X线机诊断乳腺癌135例,经手术证实130例,乳腺癌误诊为良性病变2例。该组数字说明数字化钼靶机对乳腺癌的诊断阳性率、准确率及误诊率分别是3.4%、96.3%、0.8%。如此高的诊断阳性率吸引了众多妇女来我院体检中心做数字化乳腺钼靶检查。
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机因其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常规钼靶X线机,其影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高清晰度,可发现不足0.5cm大小的恶性钙化灶,降低了微小癌的漏诊率。在体检中135例的乳腺癌中,有65例的影像表现是以钙化为唯一的征象。只有在数字化钼靶机及辅助诊断系统(CAD)上才能明确显示病灶。尤其是那些临床上不能扪及到肿块只有微小钙化灶的早期隐匿性乳腺癌,唯有数字化钼靶机检查才是其唯一而有效的诊断手段。
数字化钼靶X线机具有以下特点:(1)分辨率高、射线量小、安全、准确;(2)图像清晰高,有图像辅助软件处理系统,能准确、早期单凭钙化做出诊断,防止漏诊发生,提高诊断准确率;(3)数据可存储、可传输,有利于远程会诊;(4)具备定位系统,对临床未扪及包块的乳腺癌提供术前定位,为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及切除微小病灶的准确性提供了依据。
摘要:探讨数字化乳腺钼靶在体检中心的作用,确认其对健康人群普查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提高人群对乳腺癌普查的正确认识。数字化乳腺钼靶目前已成为公认的乳腺临床常规检查和乳腺癌预防普查的最好方法之一。
数字化X线 篇10
1 CR成像技术
1.1 CR成像原理
CR系统主要依靠影像板IP (imaging plate;IP) 来传递摄影信息。将IP板放在一个特制的暗盒内, 在摄影过程中, 穿过人体的X线信号遇到IP板时, 与板上的荧光物质发生反应, 称为一次激励, X线潜影像便会被存储在二维平面上。完成摄影后的IP将传输至图像读取机, 图像读取机利用点状光束对IP进行全面扫描, 此时存储的X线信号便会发光。读取机的光导管再把发光信号收集起来, 并导入光电倍增管内, 将光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 最后将电信号传输至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相关数字处理。当X线剂量不足或过多的时候, 图像质量较差, 而图像处理工作站自身能调节感光度, 因此, 可避免这一问题。在完成图像读取后, 将IP放在专门的强光灯下照射, 以消除IP上面的所有潜影, 方便下次使用。CR数字摄影系统拥有较强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它能根据诊疗需要, 改变相关影像特征[1]。当前, CR系统中的闪射体基本都采用针状结构的荧光物质, 不仅有效解决了荧光散射问题, 还进一步提高了灵敏度。
1.2 CR优点
由于IP具有较高灵敏度, 感光范围宽, 因此CR摄影所需剂量明显少于传统X线摄影技术, 通常为传统X线摄影所需剂量的1/2~1/5。我们可利用磁盘或光盘保存或传输CR图像。传统X线摄影所获得的图像是无法更改相关影像特征的, 而CR成像技术则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图像处理工作站更改图像的部分特征。
1.3 临床应用
目前, CR技术主要用于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相关软组织的摄影成像, 同时还能定量分析其矿物盐含量。CR对相关纵膈结构的成像比较清晰, 要观察膈下部分肋骨及肋骨上骨折线、胸椎、气管、相关主动脉钙化时, 临床上常利用CR技术获得所需的图像。我们通常会借助CR的后处理功能来鉴别乳腺是否发生微小病变, 因此, 它在乳腺检查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2 DR成像技术
2.1 DR成像原理
从广义来讲, 人们将DR作为数字化放射影像技术的统称, 直接数字化放射摄影技术 (DDR) 仍被称为DR。在直接数字放射摄影 (DR) 系统中, 平板探测器是最主要的图像感应介质。平板探测器不同, 其成像方式也有所差异。目前, 最具代表的平板探测器有两种, 一种是非晶硅 (a:Se±Cs I) 类型, 采用非直接转换方式;另一种是非晶硒 (a:Se) 类型, 采用直接转换方式。当X线光子通过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时, 将和Cs I发生反应形成荧光。这些荧光光子将被光电二极管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据研究证实, 该平板探测器的DQE (量子捕获效能) 大大增强, 至少在60%左右。在获得同等图像质量的前提下, 其X线剂量可减少60%左右。比如, 对胸片正位进行摄影时, 所需剂量仅为1~3m As, 而影像对比度低于1%。在患者身上检测到的表面X线剂量大幅减少, 仅为传统摄影的1/10, 但获取的图像动态范围却明显提高[1]。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的原理是当X线穿过该探测器时, X线光子将与非晶硒半导体产生作用, 生成正负电子对, 从而形成相应的电信号。该过程中并无太多的信息转换, 信息丢失不多, 因此, 获取的图像非常清晰。
2.2 DR的优点
作为X线直接转换技术, DR避免了由光学散射而造成的影像失真问题, 并杜绝了伪影的生成, 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率。DR的应用让网络工作更加简单,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促使医学影像学朝着全数字化、无胶片化的方向发展。另外, DR探测器使用年限很长, 并具有较强的空间分辨力与良好的低噪声率。该技术一般是利用14bit或更高的数字信号来完成图像采集工作的[2]。因此, DR获取的信号强度范围非常宽泛, 能取得数以万计的灰度阴影。DR技术具有成像质量高、成像迅速, 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2.3 临床应用
目前, 利用DR进行胸部检查, 能获取肺部、纵膈、胸壁相关软组织、肋骨及胸椎等影像。同时, 通过DR技术可对影像按照患者体型或病情情况作相应的处理, 从而获取最佳的诊断影像。另外, 该技术通过一次曝光便能获得非常清晰的骨骼影像, 相关软骨及软组织也显示得很清楚。医生利用专门的竖屏显示器观察图像, 能轻易观察到骨小梁的具体间隙及走向, 为微小骨折或骨质疏松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 CR与DR的比较
3.1 物理参数
QDE (量子检测效率) 是我们了解数字化摄影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QDE值越高则表示该系统对X线的转换率也更高, 因此, 对图像的信息利用率也高。比较QDE值, CR一般为25%, DR一般在50%~70%左右[3]。这说明在获取同等质量影像时, DR所需X线剂量为CR的一半。另外, DR的其它参数也明显好于CR, 如影像空间分辨率、信噪比 (SNR) 等参数。
3.2 临床应用范围
CR在医院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既可固定在放射科应用, 也可在病房、手术室、急诊室等场所应用。DR系统比较固定, 只能专机专用, 兼容性差。而CR的兼容性良好, 能和其它X线机配合使用。由于DR成像环节较少, 并拥有强大的数字图像处理功能, 因此, 工作效率高, 能满足不同诊疗需求。
摘要:近年来, 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技术发展迅速, 在医学诊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技术的相关原理, 并探讨其应用现状, 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原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钟易.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 5 (2) :500-503.
[2]房勇.关于x线数字化摄影CR和DR的比较与探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3) :128
X线: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篇11
剂量越小,危害越小
X线检查,如拍片、造影、CT扫描等,作为目前医院常用的诊断手段,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成为目前医学上诊断疾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
虽然X线检查在临床应用广泛,诊断准确率高,但是由于X线具有辐射性,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损伤,使很多患者对此产生顾虑。X射线的有害效应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两类。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叫做“躯体效应”,如出现皮肤红斑、造血障碍、白内障、成年后不孕不育、放射病等;显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叫做“遗传效应”。这些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几率与受照射的剂量大小有关,剂量愈大,损害就愈严重,发生几率就愈高,当剂量降低到一定水平时,这些效应就不会出现。
人体哪些部位吸收X线多
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与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确,或逐渐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
1.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
2.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等;
3.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
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线的反应程度也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辐射能够引起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变化,形成遗传效应。这种变化表现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近年来,人们对辐射的遗传效应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发现在小剂量范围内,其对遗传方面的影响不大。?
做好防护,不必害怕
若人体接触的X线剂量过多,超过容许照射量,就可能产生放射反应,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损害。但是,如X线照射量在容许范围内,一般影响极小。人们不必因为害怕辐射而拒绝必要的X光和CT检查,更不必为此连医院的放射科的区域都不敢进。
目前规定,公众短期偶然接受X线检查时,一年中受到的照射剂量,最高不超过5毫希沃特(单位:mSv)。例如:一次胸透的剂量当量为0.33mSv,一次胸片为0.12mSv,一次四肢关节拍片为0.15mSv,一次快速螺旋CT扫描为0.8mSV。这样看来,进行短期的、偶然的、临床必要的X线检查是安全的。
那么,当需要进行X线检查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1.如果不是特别需要陪护的患者,家属不必一起跟去作检查,这样受辐射完全不必要。
2.受检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不合理的医疗照射。
3.为了避免不必要的X线照射和超过容许剂量的照射,应选择恰当的X线检查方法,设计正确的检查程序。
4.每次X线检查的照射次数不宜过多,也不宜在短期内多次重复检查。
5.在投照时,医生应当注意投照位置、范围及照射条件的准确性;患者应穿戴铅保护用品;应对非受照部位,特别是性腺、甲状腺等对X射线反应敏感的部位进行防护。
专家简介
刘兆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外周血管介入病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成员、辽宁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在肝脏恶性肿瘤的综合介入治疗,非血管管腔狭窄、周围血管病变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数字化X线 篇12
1 配置与方法
1.1 配置
X线方舱内原配备有车载U型转臂西门子500 mA X线机、野战车载X线影像信息处理系统、便携式野战X线机、便携式B超、野战洗片机。此外还配有检查床及4个避震箱,在机动时可将X线管、影像增强器、便携式X线机等装入箱内固定,以适应车载的需要[2]。在原有部分设备基础上新配备有野战CR成像系统、影像板(IP板,10 in×12 in及12 in×15 in)(1 in=25.4 mm)、激光相机、打印机及网络连接装置等。
1.2 功能
利用新配备野战的CR成像系统取代原有的野战洗片机;新配置的IP影像板取代原普通增感屏及感绿胶片,利用IP板进行常规各部位摄影,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由阅读装置读出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从而真正实现普通平片到数字化影像转换;在原配有的野战车载X线影像信息处理系统基础上,内置医疗救护分队信息系统网络平台,通过局域网连接各舱体内部电脑,通过卫勤快速支援系统内部网络实行DICOM网络传输与手术急救方舱共享伤病员图像,或通过激光相机打印激光照片,主要用于诊断图文报告的输出。
1.3 方法
X线医疗方舱负责伤病员胸、腹、四肢、颅脑、脊柱、骨盆的摄影、透视等检查,主要完成骨折的诊断、异物定位等。笔者收集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间,外出救援及演习保障任务中接受医疗方舱X线摄片检查的伤病员1 047例,其中,男780例,女性267例;年龄18~47岁,平均32.5岁;胸部检查236例;四肢检查495例;脊柱检查122例;腹部检查78例;骨检查60例;肩部检查36例;头颅检查20例。
2 结果
2.1 显著提高了影像质量
数字化摄影由于其在影像质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对比度范围增大,图像信息更丰富,层次更明显,大大减少了废片率[3]。影像质量评价依据《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按影像清晰度、伪影、满足诊断要求程度等综合评价照片质量。1 047例患者共摄片1 664幅,其中甲级片1 540幅,乙级片104幅,分别占92.6%和7.4%。
2.2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传统的屏/片系统从摄片到出片至少需要5 min,而数字化摄影从曝光到出影像不到1 min,并且无废片发生,避免重复照片,缩短了检查时间,检诊速度也由原来200~240人次/d提高到了280~300人次/d,大大提高了伤病员的救治能力。
3 讨论
3.1 优点
野战医疗X线方舱CR成像系统使用IP板为探测器,可利用原有的X线检查设备包括普通摄影、床旁摄影等进行X线影像信息的采集,来实现X线图像的获取。野战CR作为一种新型的X线检查技术,与常规X线摄影中的屏/胶相比,具有下述优点[4]:
(1)CR的X线剂量降低。
由于CR的量子检测效率较常规X线摄影高,因此成像所需剂量可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影像的动态范围较大,即IP板系统的曝光宽容度较常规X线摄影大,其密度分辨率远高于常规的屏胶系统,显著提高了影像质量。
(2)CR实现了明室操作。
CR的明室操作取代了暗室操作和胶片存储系统,而且IP板代替胶片可重复使用,如果摄影后图像处理不能达到诊断要求,则可重摄,而不浪费胶片。可以不再使用洗片机,减少了药液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野战条件下的工作效率。
(3)CR具有多功能后处理系统。
CR具有多种处理技术和后处理功能,如调节密度、清晰度、对比度、测量面积、角度、大小,局部放大、影像边缘增强,双幅显示、多幅显示以及减影等,提高了信息显示量,延伸了诊断手段。
(4)CR实现了影像数字化存储和数据库管理。
CR建立图文一体的伤病员库,有利于调阅查询和比较,通过卫勤快速支援系统内部网络实行DICOM网络传输与手术急救方舱共享伤病员图像,并进行医院后方远程会诊。
3.2 存在不足
由于野战CR技术方法的限制,CR的影像质量与常规摄影中的屏/胶系统相比,空间分辨力不足;CR成像方式的时间分辨力较差,而且是间接的数字化,不是直接数字化摄影,不能满足活动器官的动态成像要求和实时采集;CR系统时有发生信息丢失、图像浏览的时间延长和死机等现象;CR装置较笨重,不利于搬动、固定。
4 小结
野战医疗X线方舱数字化改造实现了影像信息数字化和管理网络化,是我军数字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其优越的性能大大提高了伤病员的检查及救治能力,为外伤病员的手术赢得了宝贵时间。希望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不足,尽量使数字化改造更加方便、便捷、优化,更好地适应我军野战条件下机动卫勤保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炳南,杜秀琴,程正祥,等.新型医疗方舱配置应用评价与改进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0):90-91.
[2]王晓辉,易锐.X线野战方舱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的应用及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9):99-100.
[3]聂琴,孙睿,李莹娟.数字化X线摄影在群伤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9):109-111.
[4]胡伟宏,袁宏.CR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0(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