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判定

2024-10-22

分析判定(共11篇)

分析判定 篇1

饲养性不育是由于饲养不当, 致使奶牛生殖机能衰退或受到破坏。这种不育在后天性不育中占有很大比例。

1 病因

饲养不当可能是饲料不足, 或者饲料中缺乏某种必要的营养物质, 包括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这几种因素常常不是孤立的, 而且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饲料数量不足往往伴有蛋白质不足, 蛋白质不足常与矿物质缺乏, 特别是缺乏磷有关系, 质量不好的饲料, 一般都缺乏维生素。

1.1 瘦弱引起的不育

在饲料数量不足, 营养不良, 而又使役挤乳, 其生理机能就会受到抑制, 发情周期紊乱或不发情。直肠检查可以发现卵巢体积小, 卵巢上无卵泡发育, 如有黄体, 则常为持久黄体。

1.2 过肥引起的不育

主要是长期舍饲缺乏运动, 饲料过多而品种单纯, 饲喂大量蛋白质、脂肪或碳水化合物饲料。这样的奶牛除肥胖外, 临床表现不发情。直肠检查卵巢体积小, 没有卵泡及黄体, 有时发现子宫松软, 子宫收缩力降低或子宫萎缩。

1.3 饲料品质不良引起的不育

奶牛的营养状态并无异常, 临床检查不易发现疾病。为了确诊, 必须检查与分析饲料成分, 并且在改变饲料成分后, 注意观察奶牛的生殖机能是否恢复正常。长期用腐败油渣过多的饲料饲喂奶牛, 可以引起慢性中毒, 对生殖机能有不良影响。长期饲喂过量青贮饲料也可以导致奶牛不孕。

1.3.1维生素A缺乏。引起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矿物质和其他代谢过程障碍, 生长发育停滞, 内分泌腺萎缩, 激素分泌不足, 发情周期紊乱或不发情、不排卵。

1.3.2维生素B缺乏。使机体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代谢以及生殖激素合成发生障碍。结果引起子宫收缩机能减弱, 卵细胞的生成和排卵障碍, 使发情周期失调或长期不发情, 直肠检查卵巢萎缩。

1.3.3维生素E缺乏。使机体新陈代谢发生障碍, 肌缩蛋白减少而发生肌肉萎缩, 子宫机能紊乱。垂体前叶促黄体素和促卵泡素分泌停止, 致使奶牛不发情、不排卵。

1.3.4维生素D缺乏。可以间接引起子宫弛缓, 出现发情周期紊乱, 屡配不孕, 受精率下降。直肠检查可发现:卵巢萎缩, 子宫弛缓, 收缩无力。产后期由于子宫肌张力降低, 往往导致子宫复旧不全, 间情期延长引起不孕。

1.3.5磷缺乏。可以使卵巢机能受到影响, 严重时阻碍卵泡生长发育和成熟, 缺磷时, 也可使性成熟延迟, 出现安静发情, 甚至不排卵, 致使屡配不孕。

1.3.6硒缺乏。主要是由于饲料硒含量不足。奶牛长期饲喂缺硒饲料, 导致繁殖机能障碍而致不孕, 以及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等。

1.3.7锰缺乏。可使奶牛繁殖能力降低, 早期发生原因不明的隐性流产。一般土壤和饲料中并不缺锰。奶牛缺锰的原因, 主要是奶牛对锰的吸收障碍所引起。

1.3.8钴缺乏。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 发情周期紊乱, 怀孕期间钴不足, 易发生隐性流产, 胎儿发育不全。

1.3.9碘缺乏。可使奶牛发情周期紊乱, 产期拖延、流产, 严重时可使奶牛繁殖力下降。

2 诊断

为了确诊饲养性不孕, 必须调查饲养管理制度, 分析饲料的成分及其来源等。由于瘦弱及过肥或其他营养物质缺乏引起不孕, 常常发生在生殖系统紊乱以前, 就表现出全身性变化, 因此, 并不难作出诊断。

3 治疗及预防

因不正确的饲养管理所引起的不孕, 首先应改善奶牛的饲养管理, 供给必要的饲料, 种类要多样化, 其中应含有足够数量的可消化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 舍饲牛可增加运动时间, 专业户牛进行放牧并增加日照时间。补饲应供给胡萝卜以及新鲜的优质青贮料。

在奶牛过肥引起不孕时, 应多投给多汁饲料, 减少精料, 增加运动。

对卵泡发育已成熟, 但排卵延迟的奶牛, 可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 000~10 000 IU肌肉注射, 有良好效果。

3.1 当维生素A缺乏时

除多给富含胡萝卜素饲料外, 可应用维生素A皮下或肌肉注射。常用量每次10~20万IU, 每次间隔5~7 d, 注射3~4次, 内服鱼肝油, 1日1次, 每次100~200 mL, 连服20~30 d。

3.2 维生素B缺乏时

应给予含足够量的硫胺素和其他B族维生素的饲料, 如麦麸、豆饼、块根等青绿饲料或酵母。临床常用维生素B1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 每次0.1~0.5 g。也可以内服食用酵母, 每日100~200 g, 连服1个月为一疗程。

3.3 维生素D缺乏时

除供给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D的饲料外, 可应用维生素D2, 5~10万IU, 肌肉注射。此外, 应加强运动, 延长日照时间, 保证充足的紫外线照射。

3.4 维生素E缺乏时

除了供给含有足量的维生素E的优质苜蓿干草、胡萝卜外, 应用维生素E油溶液, 每次10~20 mL, 间隔5~7 d注射一次, 3次为一个疗程。

3.5 防治硒缺乏引起的繁殖障碍

可应用0.1%~0.2%亚硒酸钠定期肌肉或皮下注射5~10 mL, 同时配合应用维生素E制剂100~200 mg, 效果更明显。为补充饲料中硒元素, 可以投给含有硒的饲料添加剂, 加于饲料或饮水中, 剂量一般不超过1 g/100 kg。

3.6 防治锰缺乏时

用硫酸锰或高锰酸钾加于饮水中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7 防治钴缺乏时

可在饲料或饮水内加钴盐, 干乳期的牛一天需获得钴4~8 mg, 泌乳期牛7~20 mg。治疗时, 一头牛一天供给氯化钴1 g。

3.8 防治碘缺乏

补给碘盐, 由食盐1kg, 碘化钾250mg组成;孕牛每天可补给碘酊2~5滴或将1 mg碘化钾混于水中给予内服。

综上所述, 引起奶牛饲养性不育的原因多种多样, 临床实践中要精心检查, 详细问诊, 准确判定病因, 对症下药, 提高不育病牛的治愈率。

分析判定 篇2

笔者在上苏科版“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这节课时,课堂上没有几个学生得到三个比值(对应边的比值)相等,并且有几个孩子在课堂上就向我发问:老师,你不是说画图和测量是有误差的吗,测量的结果可信吗?还有你也说过光凭画图测量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那么教材中的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我一下懵了,教材就是这样编写的啊。后来,不得已,我说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并且是可以证明的。将这一结论强加给学生。

课后,我开始查找人教版的教材,看看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二、研:两个版本教材的对比研究

1.教材编排顺序不同

人教版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九年级下册中编排的。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教科书介绍了四种判定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先通过学生探究,再进行证明得到,这四种方法的地位、作用以及证明方法也有区别和联系。下表是两个版本教材的编排顺序:

从上表不难看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编排顺序的最大不同是:人教版教材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之前增加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编排思路的分析

导致两种教材编排顺序不同的原因是两种教材各自的编写思路。就本节内容而言,苏科版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八年级的学习内容),人教版除了注重对学生合情推理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其实,数学教学需要合情推理,也需要演绎推理。数学发现靠的主要是合情推理,而数学理论的整理主要是靠演绎推理。而且新课程增加了合情推理能力,表面上看削弱了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实质上却完善了推理论证。

三、思:教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教材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需不需要证明

人教版教材中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内容,但没有证明。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作为一个基本事实。目前苏科版教材没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内容,通过调查发现有不少老师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都补充了这一内容。鉴于2011版的新课标已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作为一个基本事实,我相信,苏科版的新版教材一定有这方面的内容。

2.教材中“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需不需要增加

两个版本的教材的编写都重视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相似是全等的拓展与延伸,教科书在编写时,充分注意和全等的判定作类比,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判定一定得增加。原因有二:一是保持类比的完整性。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SAS、ASA(AAS)、SSS,以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定理。二是保持定理证明思路的一致性。人教版教材证明几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都是在“平行线分三角形相似”的基础上,先构造全等三角形,再证明相似。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也可以运用这种思路来证明,人教版教材是运用勾股定理来证明的。

3.教学时,几个版本的教材互相借鉴

在备课前,我们以“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为宗旨,以学生的长期利益为着眼点,对教材灵活处理,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服务。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以学生为本,以新课标为纲;二是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遵循教材的编写思路,不可盲目地重组教材。

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我们在钻研教材时不妨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①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需的?还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②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③从教学目标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什么?同时我们又期待着教材编者能尽可能完善教材,让教材易懂、学生易学,那是不是也为“减负”作出贡献了呢?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希望教材应该编得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然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监控系统中刀闸位置判定错误分析 篇3

关键词:监控系统,刀闸位置,五防,闭锁逻辑

1 异常情况

2009年12月,某500kV变电站执行网调命令“××线从线路检修改为冷备用”,在“拉开××线505367接地刀闸”时,监控系统提示遥控操作失败。在监控后台检查发现505367允许操作光字牌未亮,说明该地刀允许操作的逻辑尚未满足。505367地刀闭锁逻辑包括50531、50522刀闸在分闸位置以及地刀所在线路无压。检查监控系统电气主接线图,发现50531刀闸分合闸未到位。线路转检修操作过程中该刀闸一切正常,因此可以判定监控系统中刀闸位置异常(一次实际位置正确)是在线路转为检修状态后发生的。经现场人员检查后判断,50531刀闸位置辅助接点接触不良是造成刀闸位置信号未能准确上传的主要原因。

2 异常分析

虽然刀闸位置接点接触不良是造成此次操作失败的根本原因,但监控系统也存在问题。按照监控系统的设计原理,系统应带有逻辑闭锁验证功能,在进行某项操作时,系统首先会自动验证在现有条件下该操作对象是否满足所需的闭锁逻辑条件。若满足,则逻辑验证通过,弹出操作窗口;若不满足,系统则会拒绝操作并弹出提示窗口,显示未满足的具体逻辑项。但实际情况是在进行“拉开××线505367接地刀闸”操作时,系统并没有出现逻辑验证未通过而拒绝操作的提示窗,而是出现了正常操作窗口,直到发出遥控命令十几秒后才返回“遥控操作失败”的信息。据此推断505367地刀闭锁逻辑可能设置错误。

调阅系统中505367刀闸此时的闭锁逻辑状态表(即五防规则表),可看到505367接地刀闸的闭锁逻辑条件已经全部满足,而“505367地刀允许操作”光字牌未亮,说明505367闭锁逻辑未通过;测控单元上的505367相关信息也显示505367逻辑闭锁条件不满足;同时50531刀闸在系统主接线图上是过程状态,即分合闸不到位。因此,可判断出现相反结果的原因在监控系统对50531刀闸的位置判定逻辑上。由系统五防规则中的一次设备位置判定逻辑表知,判定50531刀闸位置的遥信接点为5053测控50531刀刀闸合和5053测控50531刀闸分,然而逻辑表中辅助遥信位置全都没有定义,监控系统在刀闸位置判断上只由刀闸的合闸位置接点作为判定条件。理论上刀闸的位置状态只有分、合两种状态,但实际上刀闸存在三种状态,即分、合、中间状态(分合闸不到位)。因此仅由刀闸的合闸或者分闸位置接点作为刀闸的位置判定条件肯定不够严谨,完整的位置判定逻辑应由刀闸的合闸位置接点与分闸位置接点相互配合来实现。

监控系统主接线图和测控单元是以刀闸的分闸位置接点和合闸位置接点两个条件作为判据,且“505367地刀允许操作”光字牌信号是直接从测控单元引入,因此它们能正确反映刀闸位置。

综上所述,出现刀闸位置判定逻辑漏洞的主要原因是在系统设置时没有定义开关、刀闸的辅助遥信位置(只以合闸位置遥信接点作为判据)。重新设置后,系统问题得以解决。

3 结束语

这次出现的问题暴露出监控系统验收存在的缺陷。监控后台验收一般只在配合保护及一次设备验收时进行,验收项目仅涉及遥信、遥控、遥测等信号;而监控系统的逻辑闭锁验收也只在验证测控单元闭锁逻辑时顺带进行。由于监控系统专业性强,也没有太多的手段去验收,因此建议在监控系统验收时加入非正常状态下的验收项目,如增加类似刀闸位置不到位时的系统状态验收。

参考文献

[1]张全元.变电运行现场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陈家斌.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及故障处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张全元.变电运行现场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医疗缺陷判定标准 篇4

一、病历书写缺陷 1.重度缺陷

(1)首页空白;(2)缺入院记录;(3)缺手术记录;(4)缺麻醉记录;(5)缺出院(死亡)记录;(6)具有三条中度缺陷者;(7)住院20天以上无打印病历;(8)病危患者一日无病程记录。2 中度缺陷

(1)出院诊断错误;

(2)病人治疗、抢救或死亡时间记录不一致。

(3)首次病程记录缺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4)病危、病重病人缺主(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查房记录;

(5)病危患者,病情变化未按要求随时记录。每天至少一次(时间具体到小时、分钟);

(6)缺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报告记录;(7)抢救病人缺抢救记录;

(8)抢救记录记述不清(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及措施)或缺参加抢救医务人员的姓名及专业技术职称;

(9)缺死亡讨论综合意见记录;

(10)缺交接班记录;

(11)缺转科或接收记录;

(12)缺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缺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字);

(13)自动出院,放弃治疗、放弃抢救者,无特殊原因缺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字;

(14)死亡通知书未告知死者家属尸体解剖事宜及死者家属未签字;(15)缺手术同意书或患者及法定代理人签名;

(16)缺麻醉同意书或患者及法定代理人签名;

(17)新开展的手术及大型手术缺少由科主任或授权的上级医师审签;

(18)入院48小时内或手术病人术前无上级医师查房意见;缺手术医师查看患者记录;

(19)对诊断不清、疑难、疗效不佳的病例,缺副主任以上医师或科主任的查房记录;

(20 住院未超过24小时,缺入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21)缺对诊断治疗起决定性作用的辅助检查报告;(22)凡作病理检查者,缺病理报告;

(23)在病历中模仿或代替他人签名;

(24)病历中有涂改、刀刮、粘贴、涂黑,或医嘱有涂改;

(25)缺整页病历记录,造成病案不完整;(26)住院30天以上无阶段性小结。

(27)三级医师查房未按规定时限记录(副主任及以上医师至少每周1次、主治医师至少每周2次)。

(28)住院10天以上无打印病历。3 轻度缺陷

(1)首页、楣栏及相关表格填写不全;

(2)整份病历无上级医师签名;

(3)连续三日以上无病程记录(慢性病5日);

(4)医学术语不当或有明显文字错误;

(5)病历排列顺序或检查单粘贴不规范;(6)三级医师查房记录其中有两级医师为同一人。

(7)除上述缺陷外的其他书写不规范(如辅助检查申请填报不全等)。

二、诊断缺陷 1.重度缺陷

(1)主要疾病诊断错误或遗漏,有全并症或并发症未下诊断导致严重后果;(2)疑难急重症患者未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会诊而延误诊断治疗者;

(3)因诊断措施失误或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严重后果者。2 中度缺陷

(1)非疑难病例超过一周诊断不明,并未上报上级医师;

(2)主要疾病缺乏主要的诊断依据,缺重要检查项目致诊断示确切者;

(3)病理标本丢失,影响诊断治疗者;

(4)主要疾病诊断措误,合并症或并发症遗漏者;(5)门急诊三日未确诊又未请会诊并造成不良后果者。3 轻度缺陷

(1)疑难病例未及时会诊,但未影响治疗者;

(2)次要诊断或合并症遗漏,未影响治疗者;

(3)应邀会诊科室接到会诊通知单未按规定时间,急诊会诊20分钟内未到申请科室会诊者;

(4)申请单书写不规范,申请目的不明确,导致误检、漏检者;(5)主次诊断排列顺序不当,诊断名称不规范,未影响治疗。

三、治疗缺陷 1 重度缺陷

(1)治疗原则和关键性治疗措施错误,造成严重后果;

(2)处臵失误或用药不当造成患者严重损害者;

(3)主要疾病诊断清楚,但未及时采取措施。或有合并症、并发症而措施不当,严重影响疗效者;

(4)对原发病、继发病作鉴别但未进行处臵,引致不良后果;(5)违反药物使用原则(剂量或配伍、病效不当等),引起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导致严重后果者。

(6)违反麻醉药品使用原则,导致麻醉药品成隐者;(7)违反仪器操作规程,造成患者严重损伤者;

(8)手术适应症把握不严手术选择错误造成严重后果;(9)住院患者超过72小时未做相应的实验室、物理检查而实施治疗方案者;(10)临床 用血违反输血管理相关规定者。中度缺陷

(1)用药不当或处臵失误而影响疗效,造成损害者;

(2)非重症病人明确诊断后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3)特殊治疗如化疗,未按规范实施;

(4)未记录有药物过敏史,或漏开过敏试验,而导致误用过敏药物;

(5)对急症、危重病人未能优先诊治,或对危重病人随意转送而延误诊治者;

(6)用药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而未及时停用者;(7)违反药物使用原则,违反处方管理制度、滥用药物者;(8)未及时发现药物毒副反应者;(9)实施诊疗操作技术错误者;

(10)违反现行诊疗常规的其他情况,有不良后果者。3轻度缺陷

(1)滥用不必要的药物或治疗手段;

(2)伤口、体腔内留臵引流条(管)未适时取出者;

(3)错下医嘱(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位、药名、剂量、用法、部位)已执行,未造成不良后果;

(4)未按诊疗常规实施治疗,未产生不良后果者;(5)未按《处方管理办法》规范书写处方;(6)一般诊疗措施处理不当未影响疗效者。

四、抢救缺陷 1重度缺陷

(1)抢救决断措误或不及时导致严重损害或死亡;

(2)抢救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重要脏器损害;

(3)住院过程中患者病情恶化,医生未及时发现,以至错过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4)抢救用药、处理有原则性的措误,造成严重后果者;(5)常备抢救仪器、器械未经常保持完好状态,致使用时发生故障,贻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者; 2中度缺陷

(1)抢救决断欠妥或不及时或措施不力,尚无不良后果;(2)重要抢救措施未履行告知制度;

(3)对抢救治疗的相关内容未及时登记、记录等;(4)抢救药物、设备、准备欠缺或过期失效影响抢救者;(3)抢救患者未报告上级医师或上级医师得知后未按要求到场者; 3轻度缺陷:(1)抢救记录及医嘱不规范、不完善;

(2)抢救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组织损伤,但对病情无明显影响。

五、手术缺陷 1重度缺陷

(1)手术对象、部位、方式错误者;

(2)手术指征不明确或术前准备不足而实施手术导致严重后果者;(3)手术违反操作规程,直接或间接造成大出血、休克、重要脏器,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或致残;

(4)术后体内遗留非治疗性异物,造成严重后果;

(5)术中遇到复杂情况,未及时报告上级医生或会诊讨论而未得到妥善处理造成不良后果;

(6)术中出现术前未预料到的情况,需改变手术方式而未与病人及其家属办理告知签字手续,造成严重后果。

(7)未严格执行“手术核查制度”,造成手术错误。2中度缺陷

(1)术后体内遗留非治疗性异物,造成后果;

(2)违反手术分级管理的越级手术;

(3)无正当理由所致择期手术术前等候时间超过5个工作日;

(4)对术前检查准备不充分或手术指征掌握不准,而轻率地实施手术;

(5)术后出血较多,需经二次手术止血者;

(6)因术后观察不仔细,延迟发现切口感染,未造成不良影响者;(7)中度以上手术未执行术前讨论;(8)重要引流管未妥善固定而脱出或过早拨除,影响手术效果;(9)手术操作不当,造成不应有的组织损伤和手术并发症者;

3轻度缺陷

(1)手术造成皮下血肿或切口延期愈合。(2)因器械使用不当,造成病人有轻度损伤。(3)骨科手术固定不正确,但及时发现纠正者。(4)伤口遗留线头或有其它微细异物残留影响愈合者。(5)无特殊原因不准点手术;

(6)I类切口感染,经处理无不良后果。

六、麻醉缺陷 1重度缺陷

(1)麻醉科医师临床抢救病人时,遗忘重要器械、药品影响抢救者;

(2)麻醉科医生术中违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致病人出现呼吸循环骤停;

(3)因麻醉穿刺未按正规操作造成气胸,造成严重后果;

(4)麻醉科值班人员无故停止、拖延或推诿手术,造成严重后果;

(5)麻醉科医生术前(急诊手术除外)术后未访视患者或无记录,造成严重后果。

(6)麻醉不当(包括适应症、药物选择、药物剂量、麻醉方式与操作方法)造成严重后果。

2中度缺陷

(1)低位椎管内麻醉未按常规操作进行致平面过高,发生不良后果者;

(2)硬膜外麻醉未按常规操作进行,致麻醉导管遗忘体内带回病房;

(3)因麻醉插管未按常规进行,致病人牙齿脱落,咽喉部严重损伤;

(4)麻醉师术前(急诊手术除外)术后未访视患者或无记录者,造成后果。

(5)麻醉师未认真履行麻醉告知程序。(6)麻醉药物剂量或操作不当,经处理后无不良后果; 3轻度缺陷

(1)麻醉不全,影响手术进行;

(2)急诊手术通知单送达后,无特殊原因30分钟内麻醉师未做好麻醉准备;

(3)麻醉师术前(急诊手术除外)术后未访视患者,未造成后果。(4)全麻患者麻师未与病房交班者。

七、输血科缺陷 1重度缺陷

(1)血型检查错误,造成严重后果;

(2)发错血并已输入病人,造成严重后果。2中度缺陷

(1)发错血输入病人体内,造成后果;

(2)收到危重、抢救病人的输血申请单后,无故未供血或延迟供血影响抢救;

(3)因责任心不强致使血液过期报废或包装损坏造成血液浪费达200毫升以上。

3轻度缺陷

(1)损失血标本需重新抽血;

(2)因损坏包装,造成血液浪费少于100毫升;

(3)发错血及时纠正,未使用者。

八、影像科 1重度缺陷

(1)因影像学检查误诊、漏诊,导致临床诊断治疗错误,造成严重后果;

(2)违规使用设备或设备保管不当,造成设备损坏,有严重后果;

(3)不按操作规程致各种造影失败(例脑、心、肝、肾等),造成严重后果;

(4)接到临床通知未按时做检查,造成严重后果;(5)患者在投照的搬运过程中未协助、指导患者或家属摆放体位,造成严重后果者;

2中度缺陷

(1)诊断错误或遗漏重要诊断引致一般医疗纠纷者;(2)成片质量差致病人重复拍片及丙级片发出科者;(3)DR片归档错误,致使无法查找或丢失DR片或原始资料;

(3)诊断报告写错姓名、部位,造成后果;(4)检查报告未认真执行审签制度致不良后果者;(5)夜间急诊报告单未及时送至临床科室,导致不良后果;(6)错发检查报告单引发患者投诉者;

(7)发现检查部位错误未向临床医生报告引发医患纠纷者;

3轻度缺陷

(1)未按规定时间发出报告者(疑难病例除外);

(2)违反仪器管理规定未造成不良后果;(3)接收不合格申请单未作处理或未登记上报者;(4)未采取放射防护进行投照者;

(5)报告单书写或打印不规范;

十、检验科 1重度缺陷

(1)所查项目不按规程处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及时性以致延误诊断、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2)因工作粗疏,错发、漏发或遗失检查结果,影响诊断及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3)因不负责任损坏或丢失骨髓、肾盂导尿、脑脊液等特殊标本,造成严重后果;

(4)贵重仪器因使用中违反操作常规、保管不当,部件损坏,造成严重后果;

(5)急诊检验无故未按时报告,影响诊断治疗,造成严重后果;(6)因污染造成假阳性,影响诊断和治疗,造成严重后果。(7)夜间急诊报告单未及时送至临床科室,导致严重后果者;(8)违反输血管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者;(9)使用过期试剂造成严重后果者;

(10)违反操作规程发出错误报告,影响临床医师诊断治疗造成严重后果者;

(11)未开展室内质控,导致检查结果超过允许误差范围,造成严重后果。

2中度缺陷

(1)丢失或损坏标本不能检查或需补查,造成后果;

(2)错查、漏查检验项目或填错检验结果,搞错标本而标本已处理不能复查,造成后果;

(3)使用变质或未经校正的试剂或容器不干净,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后果;

(4)未开展室内质控,导致检查结果超过允许误差范围,造成后果。(5)危极值检验未及时通知临床造成后果;(6)使用过期试剂造成不良后果者;

(7)夜间急诊报告单未及时送至临床科室,导致不良后果者;

3轻度缺陷

(1)普通检验无故未按规定时间发出报告,检验单填写不规范;

(2)使用未经校正的试剂,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3)危极值检验未及时通知临床者;(4)未严格执行标本报告登记交接制度者;

(5)夜间急诊报告单未及时送至临床科室者,无不良后果;(6)检验结果报告单书写不规范、不清楚者。

十一、药剂科 1重度缺陷

(1)急救处方未立即配发而影响抢救治疗;(2)未严格执行《入库验收制度》使不合格药品进入医院使用;

(3)毒、麻、精神药品因管理不善、丢失或错发,造成严重后果;

(4)因保管不善,造成药品发霉、变质、过期、失效,超过国家规定的比例;

(5)未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中“四查十对”的相关规定,在药品调剂中投、发错药(包括品种、剂型、剂量)已用于病人,造成严重后果者。

2中度缺陷

(1)毒、麻、精神药品未按规定管理或帐物不符;

(2)药袋或药瓶上的姓名、剂量、用法书写不清或贴错瓶签,造成后果;

(3)因工作不慎,配错处方、发错药品,造成后果;

(4)处方不符合规定,把关不严或擅自发出超限量药品,造成后果;

(5)供药不及时,影响临床诊断治疗,造成后果。3轻度缺陷:(1)药袋或药瓶上的姓名、剂量、用法书写不清或贴错瓶签,未造成后果;

(2)因工作不慎,配错处方、发错药品,未造成后果;

(3)处方不符合规定,把关不严或擅自发出超限量药品,未造成后果;

(4)供药不及时,影响临床诊断治疗,未造成后果。

十二、功能检查诊断科(心电图、脑电图、B超等)1重度缺陷

(1)错发、丢失图片或报告影响诊断、治疗或抢救,造成严重后果;

(2)因工作粗疏,保管、使用不当,损坏主要仪器部件,造成严重后果;

(3)诊断与手术证实不一致,且有重大出入或遗漏,造成严重后果。2中度缺陷

(1)检查错位、错项,遗漏检查部位,造成后果;(2)未按规定时间发出检查报告,影响病人诊治,造成后果;(3)夜间急诊检查报告单未按规定送至临床科室造成后果。3轻度缺陷

(1)不按操作常规,造成图片浪费;(2)因保管不善,丢失和损坏原始资料。(3)未按规定时间发出报告者(疑难病例除外);(4)违反仪器管理规定未造成不良后果;(5)接收不合格申请单未作处理或未登记上报者;

十四、理疗科 1重度缺陷

(1)针刺治疗中违章操作导致气胸,造成严重后果;

(2)有明确禁忌症的病人进行错误治疗;

(3)因保管、使用检修不当,导致贵重仪器主要部件损坏而不能使用,造成严重后果; 2中度缺陷

(1)治疗时错臵电极、部位或漏电,造成后果;

(2)未遵医嘱而扩大紫外线照射范围,其红斑范围超过2cm2以上或6个生物剂量,造成后果;

(3)因查对不严,用错药、打错针、电极极性错误,造成后果;

(4)针灸完后忘记取针带回病房或家中,造成后果。3轻度缺陷:针灸遗漏、配错穴位,无后果者。

如何判定奶牛的年龄 篇5

1. 奶牛牙齿的生长规律

根据牙齿生长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乳齿与永久齿(恒齿)。最先长出的乳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永久齿代替。初生犊牛有乳齿1~2对,一般3周龄时乳齿全部长出共20枚。奶牛永久齿共有32枚,其中门牙4对共8枚,第一对为门齿,第二对为内中间齿,第三对为外中间齿,第四对为隅齿;臼齿12对共24枚,分前臼齿和后臼齿。乳齿与永久齿的区别:乳牙小而洁白、齿间有孔隙,表面光滑,齿薄而细致,有明显的齿颈;永久齿大而厚,棕黄而粗糙。

2. 奶牛开口方法

一般把奶牛赶入保定栏(六柱栏、四柱栏)内,把奶牛保定好,人员站在牛的左前侧,左手托住牛的下颌,右手迅速捏住牛鼻中膈最薄处,并顺势抬起牛头,使其呈水平状态,随后迅速把左手4指并拢插入牛的右侧口角,通过无齿区,将牛舌抓住,顺手一扭,用拇指尖顶住牛的上腭,其余4指握住牛舌,并轻轻将牛舌拉向右口角外边,然后观察牛门齿更换、磨损、动摇与否等情况。

3. 鉴定奶牛年龄的依据和方法

根据牙齿鉴定牛的年龄,通常是以牙齿在发生更换和磨损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据,这些变化首先从钳齿开始,逐渐向两侧发展,最后到隅齿,前臼齿虽也有更换,但由于观察臼齿比较困难,故判断牛年龄时,一般不参考臼齿的变化。

5岁以前,根据下门齿的乳齿被永久齿更换的对数判断,更换的对数加1,即为牛的年龄,下门齿全部更换完毕时称为“齐口”;5岁以后,要根据永久齿的齿线和齿星等来鉴别牛的年龄,由于齿线和齿星是由磨损引起的,很多因素会阻碍或加剧磨损,因而会影响年龄鉴别准确性。牛年龄鉴别方法可概括为:“2、3、4、5看牙换,6、7、8、9看磨面,10、11、12、13看珠点。”

①育成牛的鉴定。从国外购牛一般选择13个月龄左右的育成牛,因为通过国外、国内的隔离检疫以及长途运输,运到场时年龄大约是18个月龄,正好达到适配月龄。选牛时掰开牛嘴只要发现乳齿开始退换,就说明其年龄已达到16个月龄以上,不能购买。

②5岁以内成年母牛的鉴定。1.5~2岁,换第一对门齿;2.5~3岁,换第二对门齿;3~3.5岁,换第三对门齿;4~4.5岁,换第四对门齿。

③5岁以后成年母牛的鉴定。5岁以后成年母牛的年龄鉴定,可根据奶牛门齿磨损情况进行。5岁时第一对门齿磨损,6岁时第二对门齿磨损,7岁时第三对门齿磨损,8岁时第四对门齿磨损。门齿磨损面最初为长方形或横椭圆形,以后逐渐变宽,而后近于椭圆形,最后有圆形齿星出现。9岁时第一对门齿凹陷,10岁时第二对门齿凹陷,11岁时第三对门齿凹陷,12岁时第四对门齿凹陷,齿星均为近圆形;13~14岁时门齿变短,磨损面变大,齿间隙变宽,有的已脱落。

体表观察及解剖分析判定鱼体健康 篇6

通过眼看、手摸、显微镜镜检等, 检查鱼的体型、体色及活动情况。常规品种鲤鱼、鲫鱼、草鱼等, 正常体型应是自然的长条形, 没有“短、胖”等情况;体色青灰色、鲜亮, 黏液带有鲜亮的光泽, 无色素过度沉积和消退等现象 (见图1) 。处于亚健康或病态的鱼体体色会发生异常, 表现为体色发黑 (见图2) ;也有体色消退、白化等症状。这类鱼体黏液的分泌量有所减少, 用手摸会有黏液少、粗糙、鳞片松动的感觉, 这种情况俗称为“发毛”。从鱼体背部俯视, 观察背部侧线鳞以上、鳍条以后至尾部肌肉, 同时用手“摸”背部, 可观察和感觉背部肌肉是否厚实, 是否有“瘦瘠”等情况 (见图3) 。观察鱼体的鳍条基部、背部、腹部及头部等部位, 检测是否有出血等现象。如有腹部鳞片或鳍条基部有渗出性血丝出现, 可初步判定为“应激出血” (见图4) 。观察鱼体鳃部的鳃丝是否整齐, 颜色是否正常, 是否有烂鳃、黑鳃情况, 或是否有大量污物等 (见图5、6) , 使用显微镜观察鳃丝是否有寄生虫存在。

二、解剖分析

解剖时, 从肛门处开始, 剪刀贴着腹腔壁, 斜向上向鳃部、胸鳍基部打开, 解剖口一般不能超过侧线鳞, 否则会剪到贴于腹腔背部的肾脏;尽量不要破坏内脏, 以便观察。

1. 内脏整体比例、形态

可观察的内脏包括肝脏 (肝胰腺) 、脾脏、肾脏、肠道 (肠系膜) 和鳔。内脏器官的分布、形态受品种、发育阶段、个体情况及食物的影响。一般通过肝胰腺、脾脏、肾脏和肠系膜的外观情况, 可大致判断鱼体的健康状况。草鱼正常内脏 (见图7) , 肝胰腺为独立的片状, 与肠道及肠系膜脂肪明显分开, 仔细操作能将整个肝脏分离开, 一般为左右两片;肝胰腺颜色为紫红色, 颜色均匀一致, 没有白色颗粒和绿色肝脏。肠道表面有一层清晰的肠系膜, 脂肪包裹肠道表面, 能清晰看见肠道的充溢情况, 清晰辨别肠道的颜色。胆囊包裹于肠系膜内部, 表面看不见胆囊, 在肠道前段有导管通到肠道内。胆囊颜色和大小与采食与否、食物充溢情况有关。鲤鱼正常内脏 (见图8) , 内脏间隙相对草鱼并不明显, 肝胰腺呈弥散状态分布在肠道上, 或包裹在整个肠道周围, 不像草鱼肝脏呈比较独立的两片;界限不明显, 往往与肠道周围的脂肪膜连在一起;肝胰腺颜色为紫红色。鲫鱼个体较小, 其内脏部分也较小 (见图9) , 肠道较长、较细, 呈回旋状缠绕着整个肝脏;肝胰腺呈弥散分布在肠道中, 而鲫鱼脾脏和胆囊埋在肝脏中;不同组织有固有结构, 仔细剥离可把各器官完全分开;肝脏颜色为一致的鲜亮的紫红色。

2. 观察肝胰腺

肝胰腺作为鱼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 能反映出鱼体的健康状况。正常的肝胰腺 (见图10~12) , 肝胰腺色泽一致, 为鲜亮的紫红色, 与肠道之间的脂肪膜间隙清晰, 无明显的脂肪粒浸入。

分析判定 篇7

关键词:水温分层,水体类型,浮点频率,水华,三峡水库

水库蓄水较大程度地改变了原有河流生境条件,河流连续性遭到破坏,原河流生态系统演变为水库生态系统,并可能伴生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以三峡水库为例,干流断面平均流速由蓄水前的1~2m/s下降到0.1~0.5m/s,支流流速由蓄水前的1~3m/s下降到0.01~0.05m/s[2]。三峡水库支流的水动力学改变,导致了支流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及藻类水华问题,水华藻种也由河流型的硅、甲藻向湖泊型的有毒蓝、绿藻演替[3],已成为三峡水库最严重的环境问题[4]。

三峡水库支流水华被认为是蓄水导致的水流减缓[5],而三峡水库干流营养盐、温度和光照条件虽满足藻类水华暴发的基本条件,但因流速相对较大而未暴发藻类水华[6],但究竟是何种水动力条件抑制了藻类水华发生,干流是否存在水华风险,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系统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干流水温变化规律,从水温分层的角度来判定干流水体类型,并由此讨论三峡水库干流水华风险,以期为三峡水库后期生态环境保护和运行管理提供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设置

为系统分析三峡水库干流水体特征,根据三峡水库干流地形条件、水位情势,自三峡水库坝前至库尾江津每个城市水域(约每隔40km)中泓线上设置一点进行原位监测,依次记为:MP(茅坪)、GJB(郭家坝)、BD(巴东)、WS(巫山)、FJ(奉节)、LD(龙洞乡)、YY(云阳)、WZ(万州)、SBZ(石宝寨)、ZX(忠县)、FD(丰都)、FL(涪陵)、CS(长寿)、CQ(重庆)、JJ(江津)等15个点。当三峡水位在145m运行时,采样区间为茅坪-丰都;当三峡水位在156m运行时,采样区间为茅坪-长寿;当三峡水位在175m运行时,采样区间为茅坪-江津。各采样点所在三峡水库位置示意图见图1所示。

1.2 监测指标及频率

根据前期研究经验,结合三峡水库运行过程情况,对三峡水库干流设置的MP-JJ共15采样点进行监测(图1)。监测指标包括:气温、水温、浊度、含沙量、水下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透明度、水流流速、流向、叶绿素a浓度等指标。其中MP-JJ全干流监测频率为1次/季度,选取GJB作为长江干流近坝段水体加密持续观测点,观测频率为1次/周。

1.3 分析测试方法

流速、流向采用Vector三维点式流速仪(挪威)现场测定[7];水温、浊度、溶解氧、水深等参数由Hydrolab DS5多参仪(美国)现场测定;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由LI1400水下光量子仪测定;透明度用塞氏盘法现场直接测量;湿度、气温由温湿度计测定;坝前水位及流量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获取。现场分层取水样带回实验室,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8]测定水中叶绿素a浓度;同时在采样点取表层水10L带回实验室静置48h,采用称重法测量水体中的含沙量[9]。

1.4 数据分析方法

(1)水体稳定性。水体浮力频率平方值作为水体稳定性评价指标[10,11],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是指重力加速度,取8.809 2597m/s2;N2为水体浮力频率平方值,s-2;ρ是水体综合密度;z是指水深,以水体表面作为起始面,沿水深向下作为正方向。

以三峡水库干流3月出现弱水温分层时对应的浮力频率平方值作为分层水体与过渡水体的判定阀值,对应下降一个数量级为过渡水体与分层水体的判定阀值,即当N2<5×10-5s-2时,判定水体为混合水体,当N2>5×-4s-2时,判定水体为稳定分层水体,当5×10-5s-2<N2<5×10-4s-2时,判定水体为过渡(弱分层)水体[12]。

(2)水体滞留时间。水体滞留时间是另一个反映水流与水质之间关系的重要参数[13]。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r为水体滞留时间;V为水库库容;Q为入库总流量。

(3)混合层、真光层。混合层(Zmix)根据Montégut[14]提出的计算方法得到,按与表层水温首次相差0.5℃水温对应的水深计算。真光层(Zeu)根据按照Beer-Lambert原理,取表层PAR的1%的PAR对应水深以上区域[15,16],计算公式即为:

式中:Kd为水下光衰减系数,m-1,根据Beer-Lambert原理计算得到。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流水温季节变化规律

以干流郭家坝(GJB)采样点作为干流水温时间变化分析点,监测得到的干流表、底水温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其中图2(a)为表底温差变化图,图2(b)为表、底水温变化图。从图2(b)可以看出,三峡水库干流水温在一年内变化呈现显著的周期性,均在每年2月底达到年内最低值,一般在12℃以下,其中2008年是这5年中最低的,表层水温接近10℃;每年3月以后,水温逐渐回升,在8月底达到每年的最高水温,整体在27℃左右,2009年最高水温不到26℃,在这几年中是最低的;每年9月以后干流表层水温开始下降,直至次年2月底又降至最低值。底层水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与表层水温基本一致,每年底层的最低温度略低于表层水温,出现时间与表层水温略显滞后;底层最高温度与表层最高温度基本一致。

整体来看,干流表底温差并不显著,最大表底温差出现在2008年,但不超过3.0℃,如图2(a)所示。但是,每年表底温差的月际变化差异也还比较明显,以2008年为例来说,在3-5月是表底温差集中相对较大的季节,3月初温差达到最大,为2.7℃;但在6-10月表底温差不足0.5℃,11月至2009年3月,表底温差几乎为0,还出现了略微的逆温。除2009年汛后蓄水期出现了相对较大的表底温差外,其他年份整体变化趋势与2008年类似。这与部分数值模拟预测三峡水库存在8~9℃表底温差存在一定的差异[17],可能是因模拟过程中没有考虑水库泥沙沉降导致的水体垂向能量交换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干流水温垂向变化规律

长江GJB水温垂向分布规律见图3所示,还是以2008年为例来进行分析。从图3(a)可知,2008年长江干流水温垂向分布的最大特点是整个剖面水温几乎是随表层水温的变化而整体推移变化,除3月及5月在10m水深以内有较弱的水温梯度以外,其他几月几乎没有水温垂向梯度。其中水温最大值出现在8月,接近27.0℃,水温最低温出现在3月10m水深以下,接近8.0℃;4月与1月水温相近,在13.5℃左右。就水温分层而言,3月水温出现了分层趋势,但分层并不显著,温差不超过3.0℃;5月次之,其他月份无分层。2009-2012年水温剖面分布整体趋势与2008年大体一致,但2009年5月和2012年1月在干流底层范围出现了温度突变,这可能与后文分析的香溪河底部低温出流有关;2011年水温分层出现在4月,与其他年份略有差异。

整个水库干流水温的纵剖面分布规律见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长江干流水温垂向均无显著的水温分层,但在2010年4月水温垂向分布略有分层,说明此时段水体混合程度较其他时段要略弱一些,这与图2的分析结果一致。关于纵向水温差异问题,可能主要是因监测的滞后效应导致的,因为每次监测都是自坝前至重庆依次监测,时间持续约20d,而每年3-8月为升温过程,8月-次年3月降温过程,故出现了如图3所示的纵向上水温显著差异。

2.3 干流水体滞留时间变化规律

三峡水库干流(GJB)水体滞留时间年度变化规律见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干流水体滞留时间年内变化非常显著,一般在入库流量较高的汛期,水体滞留时间均在20d以下,7-8月更是低于10d;但在每年的11月-次年的5月,水体滞留时间均大于30d,这与入库流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三峡水库干流水体滞留时间95%以上均小于90d,这说明三峡水库干流属于混合水体,不易出现水库水温分层,图2~图3的监测结果也验证了此处的推论。

2.4 干流水体稳定系数变化规律

以水体混合层深度和水体稳定系数作为参数来分析三峡水库干流水体分层特征,详见图6所示。其中混合层深度以与表层相差0.5℃处水深为标准,水体稳定系数以“浮力频率(N2)”表示;图中部分水深小于40 m是因为监测时因大风而未将多参数仪放到库底所致。

从图6中可以看出,三峡水库混合层深度除在每年3-55月的极少数时间小于20.0m以外,其他时间内均与干流水深相等,即说明三峡水库只在少数时间内出现水体分层,而其他时段均属于完全混合水体,这与上文分析结论一致。就水体稳定系数而言,只有在混合层低于10.0m时浮力频率才大于5×10-5s-2,98%以上时间的浮力频率均小于5×10-5s-2,若按照50×10-5s-2作为分层水体判定标准,则三峡水库干流属于混合型水体,在极个别时段内处于过渡型水体状态。



3 讨论

3.1 三峡水库干流水体类型分析

一般来说,水体分层是水库由河道型水体转化为湖泊型水体的典型表征,也是反映水库生态系统演变的关键参数[18],诸多水库生态环境问题都与水体分层有关[1],因此,如何判定水体是否属于分层水体成为界定水库水体类型的关键。在我国,经常判定水库是否发生分层的参数主要包括水体滞留时间[19]以及α判定值[20]。滞留时间反映了水库水体更新特征及水体可能分层情况,滞留时间越长,水库水体更新越慢,水库水温分层风险越大;反之水库更新越快,水库不易出现水体分层;α值越大,水体处于混合状态,α值越小,水体越易出现分层。

本文采用水体浮力频率[10]并与水体滞留时间、α判定值等参数对照来分析三峡水库干流水体类型,其经验判定阈值范围如表1所示。根据水体类型的判定分类,将水库水体分为河流型、过渡型和湖泊型等3种类型,其中河流型水库中水体处于完全混合状态,不存在水温分层,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不会暴发藻类水华;湖泊型水体则会出现经典的水温分层,水体呈现典型的富营养化分级状态,如果营养盐充分,浮游植物将迅速繁殖导致水华暴发风险较大;过渡型水体居于二者之间,间歇式水温分层和阶段性水流增大对浮游植物产生综合影响。

计算所得三峡水库干支流水体类型判定指标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值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判定指标实际计算值得到的三峡水库干流水体类型具有一定的差异。从三峡水库干流实际监测水温分层状态来看,在春季,三峡水库干流泥沙含量较低,水体在3月和8月出现弱分层现象,属于过渡型水体,其他时段不分层,属于河流型水体,浮力频率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而水体滞留时间和α判定值都不能反映出秋、冬季三峡水库温度递减导致的水体垂向混合状态,评估得到三峡水库在秋冬属于过渡水体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因此,滞留时间和α判定值不能反映三峡水库干流冬季的水体类型。整体来看,3个判定指标的判定都表明三峡水库属于河流型-过渡型水体,由此可判定,在目前入库条件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三峡水库干流水体不会出现明显的水温分层,浮游植物生长受到水流的限制,不会发生显著的藻类水华。

3.2 三峡水库干流水华风险分析

三峡水库建成以后,干流断面平均流速下降至0.4m/s以下水平,坝前深水区断面平均流速更是接近或低于0.1 m/s[21,22]。流速的减缓、水深的加深一方面导致干流泥沙迅速沉降,水体透光性增大,另一方面则容易导致水库垂向温度分层,垂向交换能力减弱[23]。因三峡水库干流氮、磷营养盐分别长期高于0.1和0.05mg/L,本身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水体富营养化阈值[24]。因此,只要三峡水库的水动力满足水华发生条件,则有可能暴发藻类水华。就水华机理而言,水华藻类只有在2.4~2.7倍透明度的真光层内才能接收有效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并繁殖,在真光层以下水体中则衰亡[25],而藻类密度与水体密度差别不大,基本随水体的运动而运动。因此,水体的垂向掺混深度直接决定于藻类停留在真光层内的概率。根据临界层理论(Critical depth theory)[26,27],在营养盐充分的环境下,决定水华藻类在水体中增殖风险的影响因数是光补偿深度(Compensation Depth,Zc)、混合层(Mixing depth,Zm)、临界层(Critical depth,Zcr)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Zm≤Zc时,藻类始终停留在最佳光照环境中,藻类增殖最快,水华风险最大;当Zc<Zm≤Zcr时,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藻类增殖缓慢,具有水华风险;当Zcr<Zm时,藻类光合作用受到限制,不会暴发藻类水华。

三峡水库干流水体的水华情势及相关因子分析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3月和2009年3月长江干流GJB样点叶绿素a浓度有超过10μg/L的情况,尤其2008年3月16日叶绿素a浓度接近10μg/L,已达到水体富营养化的叶绿素a浓度界定值[21]。此时水体混合层深度约为5m,小于临界层深度9m,在其他时期,水体混合层深度都远大于临界层深度,故叶绿素a浓度均低于10μg/L,这种现象与上述临界层理论的推断非常一致。就干流水体混合层影响因素来看,在2-3月上游来流量较小的情况下出现了水体分层,在其他流量相对较大的时期水体均处于混合状态,因此,三峡水库干流水体分层取决于上游入库来流情况。而对于干流临界层深度,则与干流水体泥沙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在泥沙含量相对较大的5-9月,临界层几近为0,但在泥沙含量相对较小的10至次年4月,临界层均在10m左右[图7(b)]。因此,就三峡水库干流水体类型来看,目前干流只在3月处于过渡状态,具有一定的水华风险;其他时段均属于混合水体,藻类水华风险很小,不会暴发藻类水华。

4 结语

三峡水库干流水体受上游季节性入库流量和泥沙影响,除在3月会因流量减少而呈弱分层以外,其他时段干流均属于混合水体,且采用浮力频率参数更适合于评价三峡水库这种河道型水库干流水体类型。根据临界层理论,目前三峡水库干流在3月有较小的水华风险,其他月份因混合层大于临界层而不会发生藻类水华。

水泥净浆试饼起皮的判定与分析 篇8

水泥安定性即体积安定性, 是指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 安定性不良就是指水泥在硬化过程中产生显著而不均匀的体积变化, 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严禁出厂和使用。倘若将安定性不良的水泥用于建筑工程会发生强度倒缩, 建筑物在经过几个月或几年以后就有损坏甚至倒塌的危险。所以, 对水泥安定性进行检验就显得至关重要。正确地判定检验结果既能保护生产厂家的利益, 又能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笔者在水泥安定性检验中, 曾出现过水泥净浆试饼起皮的现象, 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1 试验概况

1.1 安定性试验

安定性试验按GB/T 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进行。

(1) 试饼法。

水泥净浆试饼养护1 d后, 发现试饼表面有微裂纹, 裂纹均沿抹刀交叉部位, 肉眼可明显观察到, 无裂纹的部分光滑、有光泽。拆模时, 感觉试饼有一定强度。沸煮后裂纹无明显变化, 敲击试饼声音清脆, 折断后断裂面均匀。

(2) 雷氏夹法。

采用雷氏夹法成型养护1 d后表面无裂纹, 沸煮后, 测定结果为4.2 mm和4.4 mm, 平均值为4.3 mm。

1.2 强度试验

强度试验按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ISO法) 》进行。其3 d抗折强度为3.0 MPa, 3 d抗压强度为14.1 MPa;28 d抗折强度为5.9 MPa, 28 d抗压强度为36.1 MPa。

1.3 化学分析结果

按GB T176—199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进行。MgO含量为4.83 %, SO3含量为3.11 %。

1.4 试验结论

根据GB 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规定, 判定该批水泥符合P·O 32.5水泥。

2 其他相关试验

按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ISO法) 》成型胶砂试块10组, 3块为一组。自然养护, 每年试压1组, 强度结果稳中有升 (见表1) , 不存在安全隐患。

3 结果分析

一般来讲, 引起水泥浆体体积变化的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3.1 体积安定性

水泥的安定性不良, 是由于其中的某些成分水化缓慢并产生膨胀的缘故。在水泥的矿物组成中, f CaO和方镁石结晶过多是导致安定性不良的主要原因, 所掺石膏过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3.2 化学减缩

在水泥的水化过程中, 无水的熟料矿物转变为水化物, 固相体积逐渐增加, 但水泥-水体系的总体积却在不断减小。有试验表明, 每100 g水泥的减缩总量约为7~9 ml。不过随着水化作用的进行, 化学减缩虽在相应增加, 但固相体积却有较快的增长, 所以, 整个体系的总孔隙率仍能不断减少。

3.3 湿胀干缩

硬化水泥浆体的体积随含水量而变。干燥使体积收缩, 潮湿时则会发生体积膨胀, 干缩与湿胀大部分是可逆的, 在第1次干燥收缩后, 再行受湿即能部分恢复, 故干湿循环可导致反复胀缩, 但还遗留有部分不可逆收缩。

C-S-H凝胶中所含层间水的多少, 也要产生层间距离的变化, 同样也是引起湿胀干缩的一个原因。水化硫铝酸钙和水化铝酸四钙等也有类似的性质。

据统计, 在所有危害建筑物耐久性或有损外观的裂缝中, 有90 %是与超荷、冲撞、冰冻和化学侵蚀等原因有关, 而由于干缩产生的只占10 %左右。但在实践中仍须注意水泥不应磨得过细, 还要选择石膏的适宜掺量, 适当控制水灰比, 并加强养护, 以利于减少干缩。

3.4 碳化收缩

空气中通常含有0.03 %的二氧化碳, 在有水汽存在的条件下, 会与水泥浆体中所含的氢氧化钠作用, 生成碳酸钙和水, 而其他的水化产物也要与二氧化碳反应, 同时硬化浆体的体积减小, 出现不可逆的碳化收缩。

有关碳化收缩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是由于水化产物被碳化引起浆体结构的解体所致, 不过当相对湿度在25 %以下或者接近100 %, 即浆体在充分干燥或水饱和的场合, 都不易产生碳化收缩, 因此, 在一般的大气中, 实际的碳化速度很慢, 通常在一年以后才会使浆休表面产生微细裂缝, 主要影响其外观质量。

3.5 讨论

引起硬化水泥浆体体积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从外观体积看, 一般服从简单的湿胀干缩规律, 如在水中养护, 几何体积会膨胀;而置于干燥的空气中时, 体积会有一定的收缩;至于固相体积, 则在硬化过程中总是不断增加。水化产物的体积比水化前的无水矿物要大得多, 但水泥-水体系的绝对体积却是不断减小, 产生化学减缩。而碳化收缩一般仅限于表面, 与空气的湿度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 在游离氧化钙、方镁石的水化或者钙矾石的形成过程中, 固相的体积增加很多, 在数量上远远大于上述的各种体积变化, 水泥安定性不良。实质上就是所形成的固相在硬化浆体内局部发生膨胀, 即不均匀膨胀引起浆体的破坏。但如果能对上述过程进行适当控制, 所增加的固相体积恰能使浆体产生均匀的膨胀, 使水泥具有微膨胀的特性, 有利于密实度的提高, 相应地改善了抗渗、抗冻能力, 甚至可利用其作为膨胀组分, 成为配制各种膨胀水泥的基础。由此可见, 不论是收缩还是膨胀, 最重要的还是体积变化的均匀性, 剧烈而不均匀的体积变化通常是使浆体整体性变差甚至开裂破坏的一个主要因素。

4 结语

碳化收缩会使浆体表面产生微细裂缝, 影响外观质量, 但在湿度<25 %或接近100 %时, 均不易产生碳化。由于湿气养护箱中的湿度>90 %, 且只放置1 d时间, 因而所检测的水泥产品可排除碳化收缩的因素。而雷氏夹试验合格, 又排除了体积安定性不良。这种现象后来又出现过多次, 且多发生在秋季。后与厂家交流, 厂方生产工艺均无变化, 但由于秋季为水泥销售旺季, 一般无库存, 装袋即出厂, 取样时水泥的温度还比较高。很可能是由于出磨水泥温度较高, 而且养护箱内外温差较大, 试饼放入后, 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滴在试饼上所致。这种微裂纹的主因应当是湿胀干缩, 但不影响水泥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分析判定 篇9

建站初期的气象站一般位于较为偏僻的郊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镇化建设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 越来越多的气象站饱受着外部探测环境变化的干扰之苦以至于被迫迁站[3]。因此, 保持站点连续、均一的地面气象资料必须加强对地面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世界气象组织对于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探测环境形成了指导性的参考意见[4], 我国也形成了地面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标准[5], 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 (以下简称《保护办法》) 。现对国家级台站就《保护办法》中地面气象探测环境要求难以理解和执行标准进行详细分析, 并给出相应的判定, 以期更有效地保护地面气象探测环境。

1 地面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标准及分析

1.1 障碍物距离的保护标准及分析

一是障碍物距离保护标准。依据《保护办法》, 观测场围栏与周围成排障碍物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是:基准站和基本站≥障碍物高度的10倍或障碍物遮挡仰角≤5.71°;一般气象站≥障碍物高度的8倍或障碍物遮挡仰角≤7.13°。观测场围栏与周围孤立障碍物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是:基准站≥障碍物高度的10倍或障碍物遮挡仰角≤5.71°;基本站≥障碍物高度的8倍或障碍物遮挡仰角≤7.13°;一般站≥障碍物高度的3倍或障碍物遮挡仰角≤18.44°。障碍物距离的保护标准既可用高度的倍数, 也可用遮挡仰角, 二者是一致的。以一般站成排障碍物为例, tan7.13°=1/8, 即≥障碍物高度的8倍对应于障碍物遮挡仰角≤7.13°。其他站或障碍物类同。二是障碍物距离保护标准分析。以遮挡仰角衡量障碍物性质 (孤立、成排) , 是以围栏距障碍物边缘最近点作为基点来测量的, 测量的基准高度就是观测场地面。在其他地点和其他高度量取的遮挡仰角并并不不具具有有实实际际意意义义。比比如如, 在在观观测测场场中中心心测测量量的的障障碍碍物物遮遮挡挡仰角, 仅是为了了解观测场四周环境的大致状况。以高度的倍数衡量障碍物的性质, 必须明确2点: (1) 障碍物的高度以观测场地面为基准; (2) 围栏外缘距障碍物最近点的距离指水平距离 (《保护办法》中的横向距离亦然) 。此方法常在台站四周将出现新的障碍物时采用, 因此台站四周地形如存在起伏应特别注意。障碍物已经存在的用遮挡仰角简便;将要出现的, 以高度的倍数更为方便。

1.2 日出、日落方向障碍物高度角的标准及分析

一是障碍物高度角标准。在日出、日落方向障碍物的高度角≤5°。二是障碍物高度角分析。由于夏至日太阳直射北纬23°27′[6], 北半球全年日出、日落位置最偏北, 日出时太阳所处的方位角最小而日落时最大;冬至日太阳直射南纬23°27′, 北半球全年日出、日落位置最偏南, 日出时太阳所处的方位角最大而日落时最小。一年中, 同一纬度上日出、日落时太阳所处的方位总是在由夏至日和冬至日所确定的固定方位范围内往返变动。

(°)

表1列出了纬度20~60°夏至日和冬至日日出、日落时太阳所处方位。从表1可以看出:以东西向为轴, 纬度越高, 日出、日落时太阳所处的方位变动范围就越大, 我国大部分台站应注意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方位障碍物的高度角。台站具体的日出、日落方向可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进行计算。注意, 此标准中的障碍物高度角与前面的遮挡仰角意义完全相同, 仅参照位置不同而已。前者是障碍物相对于日照或类似仪器的感应面[7], 后者则是障碍物相对于观测场地面。

2 障碍物对地面气象探测环境影响的判定

2.1 孤立、成排障碍物的判定

一是孤立障碍物。符合以下条件的为孤立障碍物: (1) 单个物体, 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 且横向范围没有距离≤30 m的其他单个物体; (2) 非单个物体, 各自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均≤22.5°, 相邻的两物体间横向距离均≤30 m, 且单个物体组成的集合体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二是成排障碍物。符合以下条件的为成排障碍物: (1) 单个物体, 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 (2) 非单个物体, 各自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均≤22.5°, 相邻两物体间的横向距离均≤30 m, 集合体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 (3) 非单个物体, 各自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有的≤22.5°, 有的>22.5°, 且相邻的两物体间横向距离均≤30 m, 集合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 (考虑南、北面障碍物, 横向指东西向;考虑东、西面障碍物, 横向指南北向。)

2.2 日出日落方位障碍物的判定

对某一具体台站来说, 由于全年日出日落方位的范围固定不变, 只需在日照计或类似仪器旁测得该范围内障碍物相对于仪器感应面的遮挡仰角只要没有>5°的就无影响, 反之则有影响。障碍物高度角5°的直观性, 只体现在已存在的障碍物。如日出日落方位将出现新障碍物时, 就无法直接用高度角去衡量, 此时可用 (H-h) /L≤tan5°变通来实现。式中H为障碍物高度, h为日照计或类似仪器感应面高度, L为日照测量仪器距障碍物的水平距离。由于测量的基准面为仪器感应面而非地面, 因此无法用障碍物高度的倍数更直观地衡量。

2.3 障碍物综合影响的判定

日出、日落方位以外的障碍物, 不同类别的台站分别依据不同的保护标准;日出、日落方位内的障碍物, 则所有国家级台站保护标准相同。因此仅就观测场四周障碍物而言, 必须要同时分别满足上述2个条件, 地面气象观测环境才符合保护标准。

3 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表述商榷

《保护办法》二十七条“本办法所称大于、小于、高于, 包括本数”, 其表述与其附表1的标准未能很好地统一起来。如观测场围栏与公路路基要求用数学表达式表示是>30 m, 意味着并不包含30 m, 而按该条限定,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应该是≥30 m;此外, 各种对探测环境有影响的源体, 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的要求表述是:必须大于500 m, 按二十七条规定用数学表达式应该写成≥500 m, 则又与铁路、公路、大型水体距离的数学表达式不一致。

《保护办法》中孤立及成排障碍物的解释中孤立障碍物的横向距离要求是≥30 m, 而成排障碍物的横向距离要求是≤30 m, 则当障碍物间的横向距恰好是30 m时, 既可定性为孤立也可定性为成排, 显然条文不严谨。实际操作中, 用>30 m和≤30 m来判断障碍物的性质;用>500 m判断有影响的各种源体;用高度>1 m去衡量10 m范围内的作物和树木。

4 结语

以高度的倍数衡量障碍物, 此高度是障碍物相对于观测场的高度, 围栏距障碍物的最近距离必须是水平距离。在障碍物处地势明显不同于观测场时更是如此。障碍物附近将有新的障碍物出现时, 集合体性质极可能改变。使其影响降为最低的办法是:从新旧相邻障碍物间的横向距离入手, 使其之间的横向距离>30 m。观测场四围的障碍物多为建筑物, 常会遇到此类情形。国家级气象站在日出、日落方位范围内, 障碍物相对于日照或类似仪器感应面的高度角必须≤5°;其余方位则依台站类别的不同、障碍物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各自相应的标准。仅就障碍物而言, 所有方位必须同时分别满足上述条件, 地面探测环境才会真正得到保护。作为探测环境保护规定, 标准一定要严谨, 经得起推敲。应及早对《保护办法》二十七条及附表中的相关解释说明进行修改, 对附表1中的高于、大于统一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孤立障碍物”解释中的“≥30”宜修改为“>30”;“障碍物高度的倍数”、“孤立障碍物”、“成排障碍物”解释中的“距离”均修改成“水平距离”为宜。

摘要:对中国气象局颁发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有关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难以理解和执行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分析, 总结了障碍物影响地面气象探测环境的判定方法, 并提出地面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部分表述应商椎。

关键词: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分析,判定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5-8.

[2]温克刚, 郑国光, 沈国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读本[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154.

[3]杨勇, 黄杰, 田菊, 等.气候资料对气候变化分析造成可能影响的初步研究[J].陕西气象, 2008 (4) :49-51.

[4]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G].6版.北京:[出版者不祥], 2005:5-6.

[5]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汇编2004[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17-24.

[6]罗汉民, 吴诗敦, 谭克光.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0:73-77.

医疗鉴定意见与责任判定 篇10

我碰上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有一些法律问题不大清楚,想向专业的医疗律师请教一下。这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大致情况如下:

2005年5月我就读大学时,感觉下腹坠胀,至某医院就诊,经检查,除彩超显示右侧隐睾外,其余均正常,且精液报告中精子数量和质量均正常。医院告知我,今后不会影响生育,但是左侧腹股沟疝气、右侧隐睾、包皮过长并有阴囊新生物均必须手术治疗,术后告诉我手术顺利。2006年9月,我去医院复查,医生表示恢复很好,不会影响生育,但冠状沟里的珍珠疹有癌变可能,需涂药治疗,并开具了相应药物。我使用药物后感觉非常疼痛,遂至华山医院就诊,该院专家称珍珠疹是正常的,不需要医治,过度治疗反而会导致病变。

2012年2月,因婚后无法生育,我和妻子至上海市第一妇婴医院做孕前检查,发现精液中无精子,该院医生告知是2005年氙气手术导致。后来我到上海国际妇幼保健院检查,结果依旧,医生也认为是疝气手术导致。我于2012年2月至原医院,手术医生表示我是梗阻性无精,只能做试管婴儿才能繁衍后代。基于此,同年我将原医院起诉至上海市某区人民法院。

上海市某区医学会对涉案医疗纠纷进行鉴定,认为:1.患者右侧隐睾、左腹股沟疝气等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符合诊疗常规。2.术前精液的检查结果对本次鉴定并无重要影响,无精症原因很多,2005年至2012年已经长达七年,期间有众多可能会引起无精症。3.根据目前提供的鉴定资料无法证明患者的无精症与2005年6月3日手术有关联。4.医方的病史记录存在不足,如病史修改无注明日期及签名,但与病情无关。鉴定意见为:我与某医院医疗争议不构成医疗事故。

我对上述的鉴定意见提出异议,申请再次鉴定,后上海市医学会接受法院委托再次鉴定,分析认为:患者因左腹股沟斜疝、右隐睾至某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经精液检查发现精子密度为0。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医方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右隐睾”正确,行左腹股沟斜疝修补及右侧睾丸固定术有指征。但医方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以下过错:1.术前准备不充分。2.手术操作不慎不能排除。鉴定意见为:1.本例属于对患者人身的医疗损害。2.某医院在医疗活动中存在术前准备不充分、操作不够谨慎等医疗过错,与患者左侧梗阻性无精症的人身损害结果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3.参照《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患者的人身损害等级为三级丁等,对应九级伤残。4.本例医疗损害医方的责任程度为对等责任。

上海市医学会另出具三期鉴定意见:休息期为30日、护理期为15日、营养期为30日。

虽然最终结果要等待法院的开庭审理判决,但是我有以下几个问题:

在这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法院对责任大小的认定只能依据医学会的鉴定意见吗?

区医学会鉴定意见与市医学会鉴定意见的效力和证明力上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不一致的话如何处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院方及其医务人员除了履行注意义务外,是否还应履行其他相关义务(例如风险告知义务等)?

求助人:何先生

A:何先生,你好!

关于第一个问题。在我国,目前医疗损害鉴定实行“双轨制”: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判断医方的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司法过错鉴定,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医疗行为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无论是之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过错鉴定,还是现在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其本质上都是法官为了解决医疗纠纷中涉及的医学专业性问题,借助鉴定专家的意见,明晰医方的责任。因此,并非每一个医疗纠纷都必须经鉴定程序,若依案件审理需要,不涉及超出法官认知范围的医学专业性问题,则医疗损害鉴定无须进行。而且,根据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鉴定意见只是法定证据中的一种,法官在判案的时候应该是综合考虑各項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鉴定意见的采纳须经严格认证、审核其相关效力。因此,法院对责任大小的认定不仅仅只依据医学会的鉴定意见。

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八条的规定,各鉴定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鉴定机构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

区医学会与市医学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区医学会鉴定意见与市医学会鉴定意见的效力和证明力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其效力的确定取决于是否合法鉴定机构经过合法程序做出的内容规范、依据充足的鉴定意见,其证明力的确定取决于法院是否采纳。开庭审理后,如果法院认为上海市医学会的鉴定意见分析合理,会予以认同。

关于第三个问题。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遵守医疗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同时必须遵守诊疗护理常规,这也是医务人员的法定义务。对于医疗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规定的义务,因有明确规定,比较容易判断其是否遵守。如医务人员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拒绝诊治的义务、不得任意终止治疗的义务、有请会诊的义务等等。

医务人员在诊疗常规中的义务可归纳为“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告知义务”及“取得同意义务”等四项义务。

1.“注意义务”是指在诊断、治疗、病情观察等过程中,用现代医学标准衡量,应注意的医学事项注意到了没有。

法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2.“预见义务”是指按照医学科学的规律及医务人员应该掌握的医学知识,在疾病的病程发展过程中或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当预见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或者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法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告知义务” 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对病情、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方面应当履行的告知义务。

法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4.“取得同意义务”是指医务人员采取法律法规规定的进行手术、特殊治疗、特殊检查等时,必须取得患者或者其家属的同意。

法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分析判定 篇11

在自然现象和经济现象中,人们为了探索某些事物或系统的运行规律,需要观测所要研究的某种现象,从而得到一定顺序的数据资料,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资料,对事物或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或控制,这种方法称为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1]是对有序的随机数据(信号)处理的一种方法,它的出发点是承认数据的有序性和相关性,通过数据内部的相互关系来辨识系统的变化规律。时间序列分析是定量预测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如下:一是承认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应用过去数据,就能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二是考虑到事物发展的随机性。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的原因是:如果随机过程是非平稳的,则用一个简单的代数模型来反映时间序列的过去和未来通常十分困难。所以对时间序列分析时通常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情况往往是实际的时间序列数据是非平稳的,而且主要的经济变量如消费、价格、收盘价往往表现为一致的上升或下降。这样,仍然通过经典的因果关系模型进行分析,一般不会得到有意义的结果。所以,时间序列分析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判定问题。只有判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将非平稳时间序列转化成平稳时间序列,才能进一步对序列进行预测研究。本文通过分析时间序列的平稳条件,系统分析了常用的四种判定方法的数学原理,并以股票数据为实验背景,通过EViews工具对比研究了四种判定方法的实用性。

1 时间序列的概念及平稳性条件

时间序列是指同一种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一组数字序列。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该方法基于随机过程理论和数据变动存在规律性与不规则数理统计学方法,研究随机数据序列所遵从的统计规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1.1 时间序列的特征

时间序列中的每个观察值大小,是影响变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在同一时刻发生作用的综合结果。从这些影响因素发生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变化的时间特性来看,这些因素造成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动分为四种类型[1,2]:

(1)趋势性:某个变量随着时间进展或自变量变化,呈现一种比较缓慢而长期的持续上升、下降、停留的同性质变动趋向,但变动幅度可能不相等。

(2)周期性:某因素由于外部影响随着自然季节的交替出现高峰与低谷的规律。

(3)随机性:个别为随机变动,整体呈统计规律。

(4)综合性:实际变化情况是几种变动的叠加或组合。

1.2 时间序列平稳的条件

如果时间序列{X:t N}满足:

(1)对任何t∈N,E(Xt)=μ是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

(2)对任何t∈N,Var(Xt)=s2是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

(3)对任何t,k∈N,Cov(Xt,Xt+k)=gk是只与时期间隔k有关,与时间t无关的常数。

则称该随机时间序列是平稳的,而该随机过程是一平稳随机过程[3]。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用于数据平稳性判定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都遵从此定义,下面就时间路径图检验、自相关函数检验、DF检验和ADF检验四种常用方法分析其数学原理,并给出实例检测过程。

2 时间序列平稳性判断的理论分析

从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条件可以看出,条件(1)与时间序列的均值有关,条件(2)与时间序列的方差有关,条件(3)与时间序列的协方差有关,只有三个条件均满足才能确定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说明数据不平稳,但要具体描述数据的不平稳特性,对于不同的数据要采取不同的判定方法,以便于进一步分析处理数据。

2.1 时序图检验

根据平稳时间序列均值、方差为常数的性质,平稳序列的时序图应该显示出序列始终在一个常数值附近随机波动,而且波动的范围有界、无明显趋势及周期特征。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在图形上往往表现出一种围绕其均值不断波动的过程;而非平稳序列则往往表现出在不同时间段具有不同的均值(如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

由于此方法只依据序列的均值、方差进行判断,而没有考虑它的协方差,故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容易操作,但准确性不能保证。

2.2 自相关图检验

不同时间序列具有不同形式的自相关函数,因此可以从时间序列自相关函数的图形来判断时间序列的稳定性,但是,自相关函数是纯理论性的,对它所刻画的随机过程,通常只能得到有限个观测值。一般地,由样本数据计算出样本自相关函数:

当k逐渐增大时,迅速衰减,则认为该序列是平稳的;如果它衰减非常缓慢,则认为该序列是非平稳的。自相关分析法是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的有效方法,它简单易行、较为直观,但计算量比较大。

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除了通过图形直观判断外,运用统计量进行统计检验则是更为准确与重要的。

2.3 DF检验

DF检验全称为迪基-富勒(Dickey-Fuller)检验法[4,5,6],因迪基和富勒提出而得名,是统计检验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因为随机游走序列Xt=Xt-1+mt是非平稳的,其中mt是白噪声。而该序列可看成是随机模型Xt=rXt-1+mt中参数r=1时的情形。也就是说,对式Xt=rXt-1+mt做回归,如果确实发现r=1,就说随机变量Xt有一个单位根。上式可变形式成差分形式:ΔXt=(1-r)Xt-1+mt=dXt-1+mt是否存在单位根r=1,也可判断是否有d=0。因此,针对式ΔXt=a+dXt-1+mt检验为:零假设H0:d=0,则序列非平稳;备择假设H1:d<0,则序列平稳。

2.4 ADF检验

ADF检验[7,8,9]假定扰动项独立同分布,但扰动项事实上多序列相关,此时检验结果就会失效。但是,如果放宽扰动项条件,引入滞后差分项,就可使扰动项服从独立同分布过程。为了保证DF检验中随机误差项的白噪声特性,Dicky和Fuller对ADF检验进行了扩充,形成了ADF(Augment Dickey-Fuller)检验。

检验的假设都是针对H1:d<0,检验H0:d=0,即存在一单位根。

模型1与另外两模型的差别在于是否包含有常数项和趋势项。同时估计出上述三个模型的适当形式,然后通过ADF临界值表检验零假设H0:d=0。

(1)只要其中有一个模型的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就可以认为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2)当三个模型的检验结果都不能拒绝零假设时,则认为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3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判定实验仿真

EViews是一组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有效工具,提供基于Windows平台的复杂的数据分析、回归及预测工具,通过EViews能够快速从数据中得到统计关系,并根据这些统计关系进行预测。

EViews在系统数据分析和评价、金融分析、宏观经济预测、模拟、销售预测及成本分析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判定部分中国石化股票的收盘价序列是否平稳。

3.1 利用散点图判断平稳性

利用样本数据做散点图如图1所示,由图形粗略判断数据是非平稳的。

3.2 利用样本自相关函数判断稳定性

利用样本数据作自相关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相关函数随着k的增加,衰减缓慢,不是在零周围波动,说明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

3.3 DF检验

单位根统计量ADF=-1.457 465都大于EViews给出的显著性水平1%~10%的ADF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该序列是非平稳的,如图3所示。

3.4 ADF检验

单位根统计量ADF=-3.098 119都大于ADF检验1%~10%的各种显著水平ADF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有单位根,所以该序列是非平稳的,见图4。

4 结语

时间序列分析常用在国民经济宏观控制、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管理、市场潜量预测、气象预报、水文预报、地震前兆预报、农作物病虫灾害预报、环境污染控制、生态平衡、天文学和海洋学等方面。时间序列平稳性的研究对于经济统计预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讨论的四种检测方法中,时间路径图和自相关函数是从数据平稳性定义出发进行检测的,而DF检测和ADF检测是将问题转化为已知随机游走序列来判断的。实际检验时,有必要根据数据特征选取合适的方法。若数据特征未知,最好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并对不同形式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和统一,以求得到相对可靠、合理的结论。

摘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判定是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的关键技术,为了根据数据特征提供更为可靠合理的平稳性判定方法,从数据平稳条件入手比较分析了时间路径图、自相关函数、DF检测和ADF检测四种方法的数学原理。以股票数据为应用背景,采用EViews工具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判定进行了实验仿真和对比分析,得出对于复杂的时间序列多种检测方法综合检验更为可靠的结论,为随机过程中数据分析预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预处理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数据平稳性,随机过程,ADF检验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M].潘红宇,译.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吴怀宇.时间序列分析与综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果,谭敏琦.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检验[J].导航,2005(2):82-86.

[5]吕光明.对数据平稳性检验方法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6):77-80.

[6]管河山,邹清明,邓灵斌.时间序列平稳性分析的自动机制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1-44.

[7]苏召学.时间序列变点的统计推断[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4):85-88.

[8]莫达隆.利用ADF对时间序列进行建模[J].时代金融,2010(4):46-47.

[9]吴翊,易东云.测量误差平稳性检验的数据预处理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6(2):130-134.

上一篇:共建共享共赢下一篇:农业经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