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生

2024-09-01

现代人生(共11篇)

现代人生 篇1

儒道学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 是人的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孔子教育怎样做人, 主要体现在积极运世方面;庄子则阐述人怎样活着, 他主张要出世, 超然物外, “不失其性命之情” (《庄子·骈拇》) [1], 人的活动和生命自然地发展。他们关于人的问题研究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生的趋向与状态。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指出:“道家与孔教是使中国人能够生存下来的负正两极, 或曰阴阳两极。”[2]人是自然的社会的多面体, 在文化上需求儒家道德、学识修养, 而本性则择取道家“自根自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因此, 儒道思想在人的精神世界是互为作用力的。

闻一多指出:“读《庄子》, 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 那是文字的美。那思想与文字, 外型与本质的极端的调和, 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 便是文章家的极致, 只那一点, 便是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3]一方面, 庄子在先秦“百家争鸣”的讲坛上, 充满诗意的故事, 把深奥玄妙的哲理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融合在一起, 使他那惊世的思想与感情具有美妙高超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 他的“寓言”故事, 或真实, 或虚构, 或想象, 但笔随心想, 使故事哲学化, “是所以语大义之方, 论万物之理也” (《庄子·秋水》) 。其核心价值指向人的“性命之情”。

1 游刃有余———养生意义的认知

庄子《养生主》讲, 一个厨工分解牛体, 宰杀的动作有音乐的节奏韵律。文惠君发问:“技艺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厨工回答:“臣子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他多解牛实践经验, 顺着牛体结构解剖, 19年宰杀牛千余头, 而刀刃依然锋利, 原因是“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矣”。以此设譬说明“养生”的道理, 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顺乎天理, 要取其虚空“有间”, 才能游刃有余, 避开是非矛盾的纠缠, 处于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知识更新却是无限的, 他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 乏体伤神, 这样是危险的, 告诉世人:“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 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这里重要的是“缘督”。督, 本意是指督脉, 即身背之中脉, 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借指顺从自然之中道、正道, 遵循事物的常法。提示人们在生活中要找到合乎自然的“天理”, 适应个体生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样才是珍重人生, 爱护生命。庄子养生问题又从“泰初有无”的生命起源谈起:“留动而生物, 物生成理, 谓之形, 形体保神, 各有仪则, 谓之性。”《庄子·天地》) 阴阳运动生成万物, 万物形成生命和机理, 是形体。形体守护精神, 产生规则和轨迹, 是本性。《在宥》阐明治身体道的途径是“心养”, “在宥”二字, “在”就是心理自在之理, “宥”就是宽容之意。其中写皇帝问道, 广成子回答说:“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 行将自正。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 无摇汝精, 乃可以长生。”庄子主张人心性清静, 不要使身心疲劳、精神恍惚, 并阐述了养心还要忘物、忘形。《刻意》篇, 庄子说:“刻意尚行, 离世异俗。”“夫恬淡寂漠, 虚无无为, 此天地之平, 而道德之质也。”“纯粹而不杂, 静一而不变, 淡而无为, 动而以天行, 以养神之道也。”这些道理告诉我们, 人的修养一是在于人生态度“无为”, 二是生命态度“以天行”, 三是生活态度是“纯粹”、“恬静”。《达生》篇, “达”意为通晓、通达, “生”指生存、生命。庄子指出, 要“弃世”做到“无累”, 就能“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这是养身、养生的要领。首先, 要持守纯和之气, 精神凝聚专一。其次, “养其内”与“养其外”并重, 说明心情释然是养身的基础, “无为自适”是养神的真谛。庄子强调, 养神养身, 保护生命, 呼吁:“达生之情者, 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 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告诫人们通晓生命、通晓命运, 不要追求对生命没有好处、对命运无可奈何的东西。庄子极其鲜明而突出地阐述了人生哲学、生活哲学、生命哲学, 对人的启迪是深刻的, 影响是深远的。

《庄子》及其阐述的寓言故事, 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不仅在数千年的诗文运用中推衍而生, 还在广泛的社会言论中演变发展。庄子文章想象丰富, 文情宕荡, 妙趣横生, 创造了异彩纷呈的艺术与思想境界。当今人们需要生动丰富的精神生活, 需要追问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 从提升人生与生命境界的高度研究《庄子》, 是必须注重的课题, 对解决人的修养和社会文化建设等诸多问题, 是大有裨益的。

2 安得鱼乐——人生快乐与幸福的追求

《秋水》记载,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览。庄子说:“鱼儿游得多么悠闲自在, 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反问:“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庄子答道:“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简捷的问答, 探讨了人生快乐问题。《至乐》开篇设疑:“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 无有哉?”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 并由此去探求人的生存问题。

庄子从对待衣食色乐的生活态度出发, 认为忧乐表现在对物质的得失上, 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批评了那些以追求世俗名利为人生快乐的看法。他指出:“吾以无为诚乐矣, 又俗之所大苦也。”“至乐活身, 唯无为几存。”人生的快乐, 首先是使自已存活, 而“无为”最接近于自身存活。论证“天无为以之清, 地无为以之宁, 故两无为相合, 万物皆化。”万物生长变化, 是因为天地“无为”而清虚、宁静、远大。“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也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强调以道和天地为法, 顺其自然而然的天性, 处于无为的生存状态, 否定人为强求功利的意识行为。

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无为而无不为”的世界观、人生观, 研究事物矛盾对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同一性, 在思想行为的主体与客体变化发展中, 以“因顺”的态度, 以虚静之心, 反对凭主观意图恣意妄为、一味膨胀主体的自我意识, 排除主观偏见, 认识到“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庄子·在宥》) 从而按照客观规律, 即遵“天道”办事, 追求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发展、自我与众人生存环境的和谐。尤其随着当代高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 加之社会腐败与环境污染等现象层出不穷, 人们面临新的生存问题。过分的物质追求, 道德与理想丧失, 浮躁、忧郁和心理障碍与失衡均需要自我调节, 为人处事, “无为”思想给予深刻的启迪,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淡薄名利, 超越自我, 达到恬淡自适的精神境界。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指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所谓的快乐, 是指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4]人的快乐幸福最基本的要求是身心健康, 适应社会道德与审美的评判。与老子、庄子同时期的西方思想家柏拉图的幸福观以“理念论”世界观为基础, 认为战争、厮杀和竞争都是从肉体和肉体的欲望中来的。还有犬儒学派代表人物狄欧根尼, 据说亚里山大曾经问过他需要什么恩赐, 他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快乐和幸福的感受, 是人的主观需求的精神满足。庄子在《至乐》篇中有段妻子死时鼓盆而歌的故事, 其中惠施问他为什么没有悲伤之感, 庄子诉说人是在“杂乎芒芴之间, 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一派认为, 天地万物是由气构成的, 万物生成是由于气的凝聚, 万物的死亡是由于气的消散。“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 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所以, 庄子指出人的“死生如昼夜”, 顺应气的自然变化。那么人追求物质与精神满足或实现生活目标和理想时, 所谓得失、荣辱、苦乐等一切都应顺其自然。他从生命的高度探讨人生在世的至乐, 即适应世界万物生存的自然变化, 自由自在地生活。

3 逍遥游———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

庄子在《逍遥游》开篇写道:“北冥有鱼, 其名曰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曰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北海大鱼, 兀然出现;然后幻化为鸟, 横空展翅。大哉神矣, 充满奇幻色彩, 人的心魄为之震慑。而鲲鹏叫人神往的是, 以它“垂天之云”般的翅翼,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凭借风力, “以游无穷也”。文章列举蓬蒿丛中盘旋的雀鸟斑鸠和蝉的言行与列子御风而行的事例, 说明“小大之辩也”, 涉及人对待物与自身的问题, 指出鲲鹏遨游, 列子远行有待于“风”, 是有条件的。这种“游”必然被其“所待”而限制, 只有具备了所需条件才可以“游”, 所以还不是完全自由自在的。

庄子的“逍遥游”, 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的活动。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遵循天地万物的规律, 把握“六气”变化, 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 无所凭借、无所待才是真正的自由。他认为万物发展依循的规律, 是作为宇宙本源的“道”, 当然他比老子的认识有所发展, 说“万物以为一”, 千变万化的世界是一大整体;“天门者, 无有也, 万物出乎无有, 有不能以有为有, 必出乎无有, 而无有一无有, 圣人藏乎是。” (《庄子·庚桑楚》) 这说明万事万物都出于自然之门 (天门) , 不能用“有”来产生“有”, 只有“无有”才孕育“有”。他重视人格化了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客观存在, “无有”是“道”的另一种意义的体现, 是事物的本然性和必然性。“天不得不高, 地不得不广, 日月不得不行, 万物不得不昌, 此其道与?” (《庄子·天道》) 一切事物自然出现, 也自然消失, 这是本来的必然的常理, 人们应“循道而趋”。

庄子要求人们“体道”时曾说:“乘夫莽眇之鸟, 以六极之外, 而游无何有之乡, 以处圹垠之野”。他深刻分析, “有待”由于“有己”, “无待”就可以“无己”。“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 只有忘掉自己、忘掉一切, 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才能真正“逍遥”。这样就能超然物外, 摒弃名利、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突破自身局限, 从尘世一切“有待”到“无待”, 自由自在的生存在无限的宇宙之中, 这不仅强调人的个体的自我修养, 还强调在深层次上追求一种宇宙精神, 也说明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意蕴, 获得自由而广阔的精神世界。

庄子在另一篇《天下》中, 讲得更明了一些。他认为真正的“逍遥”, 就是摆脱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他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逍遥”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适应大自然之“道”, “以游无穷”;二是“逍遥”要从一切社会现实的“世俗处”束缚中解脱出来, 达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庄子被楚威王“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 而庄子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庄子以他的哲学主张和行为, 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 达到“无己”、“无待”的自由精神境界, 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一体, 才能获得不依恃任何物质的精神上的“逍遥”。

《逍遥游》在庄子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中说:“开宗不了‘逍遥’字, 空读《南华》三十篇。”郭象在《庄子注》中对“逍遥”的理解是:“夫小大虽殊, 而放于自得之场, 则物任其性, 事称其能, 各当其分, 逍遥一也。”他认为大鹏与雀鸟大小有别, 但按自己本性而存在, 都是“逍遥”的。《世说新语·文学》记载, 支道林反对这种观点, 指出“若夫有欲当其所足, 足于所足”才能逍遥, 而“饥者一饱, 渴者一盈”只是一时的、相对的满足。清代《浦江清文录·逍遥游之话》则云:“以大为道, 以小为陋, 此类思想即逍遥之正解。”我们通过对“逍遥”的认识, 了解、把握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 摆脱人生困惑, 实现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庄子.庄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2]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 (第二卷) :古典新义.庄子[M].上海:开明书店, 1948.

[4]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现代人生 篇2

实际的状况就是弗成能是卢梭笔下所呼吁的那种人人生而平等,今天看了一本书,为了弱者的公理,中国如今全部就是一个名利场,财富的增长并没有使社会本身变得美好,弱者的生计机会和所拥有的社会本钱和强者比较,存在不公平,他们的好处诉求得不到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地位得不到尊敬,而官方供给的救济渠道本省有成本,浩瀚庶平易近也有畏权思惟,我想我能尽菲薄之力,去赞助一些弱者,尊更生命,真心为平易近,我是通俗老庶平易近的女儿,仁慈,正派,负责,司法事业也可以演绎得美丽,当然我也欲望本身在成长中赓续完美本身,内修品德,外练气度,懂得很多世事的事理,成为社会有效之人,固然我的.力量卑微而渺小,行动愚蠢而迟缓,但她是在居心肠做着她的事业。愿父母安康,家人安然,我所爱的人都幸福。让松子的人生美好而充分,也让这个对世界怀有爱的女孩少点曲折,多点阳光

在南边周末上看到喷喷鼻港中文大年夜大年夜黉舍长写给即将卒业的大年夜大年夜学生的一封信,松子的人生,让我颇有领会,多半人的人生都是如山中松子,悄然无息,平淡无奇,本身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该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横亘在本身将来人生的路上,我们不得不走入父辈们走过的萍踪,成家立业,为人妻,为人父,承担起本身的家庭义务,至于于国度,于社会的供献,这些在学生时代,崇高的幻想,加倍是流于飘渺,而在思虑本身人生意义的时刻,我会认为虚无,每当我有如许的认为,复杂的情感堵在在心间,或惊骇,或掉落望,或气馁。

“现代毕升”王选的平凡人生 篇3

“最大的苦恼就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

——王选语录

用一项发明,成就一家企业的基业,更泽及一个时代,它使中国印刷业划时代地“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产生天翻地覆般变化。他,就是被誉为“现代毕升”、“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的王选院士。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王选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0岁。

“文革”开始之后,被迫参加体力劳动的王选再次病倒,“心情坏到极点”

1937年,王选生于上海,其家庭可谓满门才俊。他的曾祖父是同治进士,现在北京国子监石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外祖父是中国第一代留学日本的学生,王选的父亲王守其毕业于南洋大学。

熟知其人者介绍,王选小时候数理化成绩并不好,父亲就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

友人金东瀚第一次见王选是在校园里,“人很干净,皮肤白,但是看着身体比较虚弱”。当时,王选已经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9年起任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金东瀚回忆,王选当时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的研发队伍中的一员,1958年毕业后,这位年轻人狂热地投入计算机的设计、调试工作,常常夜宿实验室。

之后,一场大病袭击王选,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转院多次未曾好转,王选回上海养病,一去三年。

“那时侯的王选身体虽然不好,外表看起来也很平和,但是做起项目来非常用心,而且有种志在必得的霸气。”金东瀚回忆,他1971年到北大无线电系当老师,无线电系流传着一句话“计算机系的骨干是无线电系的人”,最主要的就是指王选。

1974年,王选与金东瀚分别申请北京市的科研项目,金东瀚申请到的是关于地震方面的课题,而王选则申请的是汉字排版方面的课题,“当时称为汉字字符的创建工作。”1978年至1995年,王选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文革”开始之后,被迫参加体力劳动的王选再次病倒,“心情坏到极点”,曾“一度产生轻生念头”。

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文革”结束后,他又经历了18年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研究,从没休过节假日。

金东瀚说,王选和妻子最常用的运动方式就是在校园里散步,坚持了几十年。他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夫妻两人在未名湖畔散步,“我们当时戏称是两个病号”。

为了省五分钱,资料复印不好报销,他就自己抄

“毕升传承了我们活字印刷术/从此,用泥字和铅字,我们印刷历史/他推广了激光照排/从此,用激光,我们就可以快速的排版历史”在网上纪念馆上,有人留下了这样评价王选的诗句。

上世纪80年代,王选发明编码汉字输入。金东瀚有一次带着外国朋友去王选那里参观,当时看到打字员一分钟打出200字,“我和外国的朋友都非常惊讶”。王选则一直微笑。

1954年,就读北京大学二年级的王选面临着分专业,数学、力学、计算数学,很多学生选择数学不愿和计算机打交道,而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年科学规划里讲到几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这让时年17岁的王选投入到计算机硬件研究中。

1975年,仅是北京大学一名普通助教的王选,提出攻研汉字精密照排,而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美国流行第三代照版系统,王選的这一想法让很多人吃惊,见诸媒体的一则消息写到当年有人对王选开玩笑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当时,王选已重病十年,靠拿劳保度日,每月40来元,关于生活拮据的一个例证是,坐公交车到情报所就少坐一站,为了省五分钱;资料复印不好报销,他就自己抄。

1979年输出报版样张,标志硬件系统成功;1980年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样书《伍毫之剑》诞生,“北大方正”诞生。

之后,由王选引领中文报业和印刷业技术革命的创新之举,使《人民日报》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平均两分钟就能传完一版,这一发明,使中国新闻出版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1992年,王选和他的团队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

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现代毕升”。

计算机世界总裁刘九如告诉记者,“王老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改变了科技的进程,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

事实上,王选不仅全力投入科研项目,还重视对科研体制的改革。

2005年8、9月间,王选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向全国政协提了两份提案,其中一个是《提高与科技相关的执法水平》,他提出希望打击软件盗版和对伪造国家科技奖证书打假。

而在此之前的6月14日,王选致函《科学时报》“打假”,引起学界轰动。

另一份提案题目为《国家科研经费应重点投向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

他在这份提案中指出,我国科研的投入产出比不能令人满意,真正对国民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往往是少数科研团队,他们的人数在众多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中大概只占百分之几,甚至更小的比例。

“一些单位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弄钱,因为评业绩时获得的经费数目也是一项指标,而且科研经费还可以个人提成。不少单位从未有过可应用的成果,但可以凭关系不断获得经费,公关能力往往比科研攻关能力更重要。”这位政协副主席直指科研的不良风气,认为对于真正能出大成果的团队是很不公平的。

王选建议,当前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公平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努力实现更好的投入产出比。在他看来,高技术和新产品是核心,诺贝尔奖甚至只是个副产品。

“你问的巨款,如果是我的劳动所得,我会欣然接受,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北京大学东门对面,方正大厦巍然而立,这里也是方正集团的总部。

“这是王选一手带大的‘孩子’”一名方正集团的高层人士说。

2003年,王选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办公室并未搬出方正集团,助手也未换。

在这座大厦的一楼展厅,一直挂着一幅王选和江泽民握手的照片,还有其本人一幅肖像。而在方正集团内部,能明显感觉到王选身后留下的恢弘事业和集团上下对他的敬重。

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专访王选的记者获知,江泽民还在电子工业部时就对激光照排特别关注,2002年,王选从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8年,《北京晚报》记者曾询问王选:“如果您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您会接受这笔在知识分子看来乃是天文数字的巨款吗?”王选听了一笑,给记者讲了一个孔子弟子周游列国花重金赎回很多人却坚决不要赏金遭孔子批评的故事之后说,“你问的巨款,如果是我的劳动所得,我会欣然接受,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就在这一年,王选将多年来获得的30万元奖金捐献给北大数学学院,设立了“周培源数学奖学金”,奖学金的名称没有叫“王选”,如同当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没有用“王选”命名一样。

金东瀚印象中的王选,最爱穿的就是白衬衫和卡其布的裤子,膝盖那里经常磨得发白。“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穿西服都有些不习惯。”他说,王选去参加外面的活动,总是随身带着西服,到方正集团里面把西服穿上,活动完了,再脱下来,换上平日装束。

王选的助手丛中笑在其所著的传记《王选的世界》回忆,1985年王选家中还只有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他工资很低,没有奖金,却已多次去香港和国外。有一次在香港的商场看见一些人在买高档首饰,他忽发奇想:“将来历史会证明,这些买高档物品的人对人类的贡献可能都不如我王选。”“他很欣赏北大学生的一种说法:“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科学时报》记者任黎明就曾目睹王选的朴素。2005年10月,任黎明在方正大厦采访王选,王选就穿着一双布鞋。

“当时王老师看上去很消瘦。”2月13日,任黎明向《新京报》记者回忆,当时王选身体不太好,说话超过半个小时就觉得疲劳,助手证实他当时已经有病,但坚持工作。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前所长胡亚东说,王选很多年没有休假了。即使是周末,他也几乎从不休息。10年前在一次科学会议上,王选和胡亚东交谈。言谈中王选表示,他很羡慕那些有业余爱好的人,可惜自己事情多,极少能休闲。

京剧是这位老人的爱好,他是一名京剧票友,直到生病前,空余时间还喜欢哼几句京戏。

暮年之后,王选甚至总结出了科技创新和京剧的相通之处,他说:“京剧讲‘一招鲜’,名演员在保留剧目中都有一些绝招,所以久演不衰,科研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有‘一招鲜’甚至‘几招鲜’,这就是创新精神。京剧界讲一台戏就是‘一棵菜’,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一起托戏,搞科研项目,也需要这种团队精神。”

醫务人员忆王选弥留时刻,要求放弃治疗不输血:不要再抢救了,血液这么紧张,别输了,留给更需要的病人吧。

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回忆王老最后的时候说,王老师是非常清醒地离开我们的,即使在呼吸越来越衰竭、血压不断下降、生命一点一点耗尽的时候,他对所进行的治疗、周围的事物、哪些首长和朋友来看望他,始终是有感知的。

当老伴陈堃銶老师握着王选的手,在耳边轻声地问:“老王,那……咱们不输血啦?”虽然闭着眼睛,但王选还是肯定地点点头。而早在几个小时前,陈老师就向协和医院院长刘谦、书记鲁重美转达了王选的嘱咐:不要再抢救了,血源这么紧张,别输了,留给更需要的病人吧。这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心里想的仍然是别人。在场的医务人员再也无法控制强忍多时的悲痛……

从得病到逝世的时间里,王选以非常科学和理性的精神、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来看待疾病与治疗,这给医务人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王老师非常了解自己所有的病情和我们计划采取的治疗方案,对于自己的疾病,王老师就像一个‘局外人’,所以他的大科学家思维,他的积极配合、支持,对临床医生是一个特别大的鼓舞,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身边的医务人员回忆说。在住院期间,由协和医院多个科室专家组成的治疗组认真讨论治疗的每一个细节,并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了详细的预案。主管医生感慨地说,虽然医学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但事实上我们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作为一个病人如何科学地、理性地配合医院的治疗,医患共担风险,王选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住院期间,王老师的心态一直是非常平稳的,这是他的个性使然。王老师从不焦虑,遇事非常坦然和理性。”身边的医生们说,“从入院到整个治疗过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王老师一直是很清醒和理性的,他清醒坚强地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现代人生 篇4

1“三宝”之慈

慈, 就是慈爱, 慈悲, 仁慈, 仁爱。慈是老子“三宝”之中的核心内容。

1.1 慈与勇敢、心胸宽广

老子尚柔, 在《道德经》五千言中就提到了多次。因而, 在老子的众多比喻中, 女性特别是母亲, 成为老子使用比喻时一个突出喻体形象, 如:“有名, 万物之母。” (《老子》第一章) “独立而不改, 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之所以以母喻道, 是由于母爱的慈。学者傅佩荣讲到:“因为母亲生育子女, 无论小孩是美是丑, 都完全接纳, 甚至可能对长得丑的特别疼爱, 因此, 慈爱是肯定母亲的表现, 像‘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母亲一般。”[2]

慈与勇敢。老子之后提到:“夫慈, 故能勇。”那么慈与勇敢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还是从母亲这一喻体分析。母爱是最伟大的, 姚淦铭教授告诉了我们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母亲一方言之, 慈爱弱子无不表现出女性最大的勇敢;从子女言之, 受母之爱也无不敢为母亲赴汤蹈火。”[3]以此类推, 拥有慈爱、仁爱的人也拥有无比的勇敢。由此可以得出老子的结论:慈故能勇。而“舍慈且勇”, 没有慈的勇, 更多表现为鲁莽, 结果只能是“死矣”。

慈与心胸宽广。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 老子提出的慈爱的人, 就是那些包容一切的人。比如, 母亲对儿女是慈爱的, 而不会由于儿女的美丑改变, 不论她的子女是美还是丑。慈爱的人也会像母亲那样, 去包容一切, 做到心胸宽广。老子赞赏这一美德。他认为“善为士者”的一个特点就是旷达, 就像空虚的山谷, 这个山谷, 可以容纳世间万物。慈爱之人, 爱世界万物, 因而没有歧视和偏见, 没有歧视和偏见就意味着万物平等, 一视同仁, 则可海纳百川, 即为旷达, 心胸不可不谓宽广。

1.2 老子的仁爱观

讲慈, 笔者就不能不提到老子的仁爱观。孔子提倡仁, 而很多人认为老子是反对仁的。其实老子并不反对仁, 而是反对孔子提倡的仁。儒家讲仁是带有一定功利性的目的, 例如《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焉。”仁的目的就是让天下“归”。老子认为社会一旦提倡孔子的“仁”, 说明这个社会的道德已经败坏了,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那么老子提倡是怎么样的“仁”呢?学者张松辉认为老子提倡的道德层次更高的“仁”。他认为老子的“仁”比儒家的“仁”更高一层次是表现在:第一在施仁的对象上看, 老子由于对万物一视同仁, 因而要求爱亲人爱别人爱万物, 打破儒家的“亲亲”基础;第二在施仁的目的上看, 老子的仁完全摒弃功利;第三在施仁的自觉性上看, 老子要求无意识下的仁, 而不是有意为之。[4]因此, 老子倡导的仁爱是一种博爱, 是一种发自内心来源于“道”的仁爱, 要把“仁”与自己融为一体。

1.3 慈与人生处世

我们通过分析老子的“慈”, 以及他的仁爱观, 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非常大。我们要对他人拥有慈爱之心, 并且保持心胸宽广, 海纳百川, 遇事不能斤斤计较。同时, 我们要拥有博爱之心, 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个体, 也要关心集体的事务, 为集体的利益做贡献。另外, 我们还要有勇敢之心, 遇到困难时不畏惧困难与挫折, 树立坚定的信念。因此, 在当今社会, 我们一定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去实现老子所提倡的“大仁”。

2“三宝”之俭

俭, 就是俭啬, 爱惜节俭。俭是老子“三宝”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主要是注重人的身心修养。

2.1 去奢无欲

老子生活的时代春秋诸侯纷争, 而他有亲眼看到统治阶层的奢华浪费的生活。老子认为, 正是由于统治阶层不懂得勤俭节约, 才导致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为此, 老子极其反对奢侈生活, 而提倡俭啬即节俭生活。

从统治阶层的角度来看, 老子提倡统治阶层过节俭的生活。“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资财有余。”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使得朝政荒废, 田野荒芜, 仓廪空虚, 百姓生活潦倒不堪。于是他提出“治人事天, 莫若啬。”以“啬”治国, 就应当做到“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只有统治者不珍惜看重那些奢侈品, 不把它拿出来炫耀, 则百姓就不会为之而相争甚至偷盗这些东西。他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统治阶级的“贵难得之货”。因而他提倡通过对于财富消费的限制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在这种社会里,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百姓“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老子提倡个人更要过节俭的生活。老子在其五千言之中, 描绘了圣人的形象, 其中圣人的一项重要品质就是节俭。节俭就是反对奢侈, 老子讲:无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里“五色”“五音”“五味”都作为欲望的表现。其实, 老子认为一些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欲望是正常的, 但是过度沉溺在感官享受则是不应该的。因为欲壑难填, 满足无穷的欲望就会想着去浪费。反对奢侈, 而倡导节俭, 就要真正做到无欲无求。主体的道德修养就表现为一个从“有欲”走向“寡欲”甚至于“无欲”的过程, 而作为这一过程的具体的伦理展开就是主体的“宝俭”。[5]

总的来说, 老子提倡俭啬, 从而要求整个国家厉行节约。“夫为啬……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俭啬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

2.2 返璞归真

老子提倡俭啬, 就意味着去奢, 而去奢则意味着无欲, 而无欲又意味着返璞归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返璞归真思想, 意思是说回到“道”中去。老子像往常那样用比喻来阐述了这其中的境界:赤子或者婴儿。赤子或者是婴儿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喻体形象。

老子认为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相应的有三种境界:婴儿——成人——婴儿。第一个“婴儿”和“成人”既是指人一般正常的成长过程, 而最后一个“婴儿”则是老子所倡导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得道的境界。“含德之厚者, 比于赤子。蜂趸虺蛇不螫, 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 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 和之至也。”“含德之厚者”即为得道之圣人, 圣人如婴儿 (“赤子”) , “吸收了天地之精华, 未受集体世事污染, 内则柔和淡泊, 外则天真无邪, 其得于天地精华也就保存得最好, 婴儿终日号哭而不会哑, 那是因为他充满了淳和之气。通过观察赤子, 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天真纯朴的天性, ”[6]泯灭了人的贪婪和狡诈。婴儿天真纯朴, 无知无欲。欲望让人贪图世间享受, 后面只会招致祸患。但是赤子的境界则是没有欲望的, 去奢和俭啬, 因而老子倡导返璞归真。

2.3“俭”与人生处世

在平常的生活中, 我们可以到处看到铺张浪费的现象。这种铺张浪费明显不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铺张浪费与贪婪奢侈都会造成人们的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因此, 我们要遵从老子所提倡的“俭”, 秉持勤俭节约的作风, 净化心灵, 回归纯朴, 领会“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理。

3“三宝”之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 就是与任何人相处, 都应谦虚礼让, 不与人相争。这是老子“三宝”人生处世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3.1 不敢为天下先的内涵探讨

不敢为天下先, 从字面上看就是不敢处在众人的前面。然而, “不敢为天下先”的深刻内涵却远不止这个。下面将仔细论述“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哲学。

谦虚, 居下, 不争。“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一章中, 集中体现了不争、谦虚、居下的内涵。不自以为是, 反而能彰明;不单凭自己所见, 反而能把事情看得清楚;不自我夸耀, 反而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功劳;不自高自大, 反而有长进。因为不与世人相争, 所以没有谁能与他相争。老子依据“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告诉我们, 物极必反。因此, 谦虚、居下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过度的谦虚、居下, 就是妄自菲薄, 我们也要摒弃。同时, 如果和世人一样逐利相争, 最后只能落得谁也争不到或者争不到全利而退。而不争则可以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老子身处乱世, 目睹诸侯为利相争, 天下混乱不堪, 正是因为如此, 老子十分看重和提倡“不争”。只有不争, 才能天下和平。

按规律办事。韩非子在解读老子“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这一句子的时候, 曾经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 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 则事无不事, 功无不功, 而议必盖世, 欲无处大官, 其可得乎!处大官之谓为成事长, 是以故曰:‘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事长。’”[7]圣人都去遵世界万物的任何规律, 所以才敢说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在事情没有完成的时候, 自己的功业还没建立起来, 而议论肯定会超越世人, 圣人并不不在重要位置上,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 我们不能鲁莽的“敢”, 而是按照规矩和规律办事。我们要实事求是, 按规律办事。然而, 其消极倾向也比较明显。他说圣人遵循一切规矩, 发展到极端就是墨守成规, 我们同样需要摒弃。

3.2 水德——不争而无尤

老子讲“不敢为天下先”, 其实就是“不争”的一种表现, 为深刻阐明“不争”, 老子又智慧的做了一个比喻, 这个喻体就是水。老子贵柔, 而水是世上至柔之物, 所以说水“几于道”。因而我们为了深入了解“不争”, 就必须了解水以及“水德”。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天,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清净不争。水往低流, 人往高走, 因而水处在众人厌恶的卑下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接下来, 老子就提到了水的“七德性”:“居善地”——谦虚向下, “心善渊”——心胸宽旷, “予善天”——默默奉献, “言善信”——一言九鼎, “正善治”——公平正直, “事善能”——发挥特长, “动善时”——把握时机。这七德性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不争”。只有不争, 才不会有过失。

老子歌颂水, 歌颂水德, 歌颂水的柔静, 不争, 善利万物。孔子也歌颂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等。可见水体现了宇宙最基本的哲理, 而作为这个宇宙中最智慧的人类, 我们就应当学习水德, 成为“水”, 从而畅行天下。

3.3“不敢为天下先”与人生处世

在上述的阐述中, 指导了在人生处世中应该怎样做到“不敢为天下先”。第一, 和人交往, 就要做到“不争”, 拥有水德, 谦虚, 豁达, 奉献, 守信, 正直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避免出现各种矛盾冲突, 和谐关系才会出现。第二, 在做事方面, 需要按照规律办事, 也同样需要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行, 默默奉献, 办事时要发挥自己的特长, 发现时机, 把握时机。现代人大多数属于急功近利的人, 追逐金钱、地位和名誉时争先恐后。而另一些人则会做事唯唯诺诺, 自己的特长恐怕无法得到彰显, 也是让大好的机遇悄然失去。总之, 做到“不敢为天下先”, 做到“不争”, 方可“无为而无不为”。

4 结语

老子的处世哲学博大精深, 本文仅仅阐述了他的“三宝”思想。这“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三者是紧密联系的。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一种相对便捷的解决方法, 为处在马克思所讲的拜物教的氛围下的人们, 摆脱功利物欲, 走向精神升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 我们需要自觉抵制各种消极精神和负面影响, 摆脱各种物欲, 就是摆脱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情况, 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当今的中国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张, 社会事件多发, 多数人不知如何处世, 而先秦道家的最主要代表老子却早已给出解决方法。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三宝”的人生处世哲学。一曰慈, 慈可以使人勇敢, 心胸宽广;二曰俭, 俭使人克服欲望, 返璞归真;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则使人处世不争, 故无尤。虽有消极倾向, 但只要体会老子思想之精要, 则可消除人际关系紧张, 从而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

关键词:处世,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长沙:岳麓书社, 2011.

[2]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249.

[3]姚淦铭.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159.

[4]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01-203.

[5]唐凯麟, 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99.

[6]周炽成, 邓魁.求真与求道——老子人生哲学新论[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1995, 17 (2) :7-10.

感悟幽默人生现代短文 篇5

当二十世纪的人们惊叹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其实早在此之前几千年的觉悟者就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理论:宇宙含有三千大千世界,同样微尘也含有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无数个太阳系。宇宙有无数个太阳系,无穷无尽地大,一颗微尘也有无数个大千世界,无穷无尽地小。宇宙若一微尘,一微尘含整个宇宙。宇宙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一微尘中也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存在。

所谓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大可以无限大,小可以无限小,都不能穷尽,所以,怎么能说宇宙是大的,微尘就是小的呢?由于我们还没有能力进入微尘的世界,所以就不可能知道它无限小的大千世界,由于我们没有能力进入宇宙太空,所以就很难懂得和体悟它无限大的大千世界。

感知世界的大小,我们受自身条件的局限,受智慧有无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受到自身心理方面的影响。

有一个吸毒的囚犯,被关在牢狱里,他的牢房空间非常狭小,住在里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动。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慨与不平,备感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一间小囚牢里,简直是人间炼狱,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人,不停地抱怨着。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里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讨厌地家伙,实在气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轻盈地飞走了。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它,这才感叹地说:“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小小的牢房,当你认定是人间地狱,是小的喘不过气的时候,特别是抱怨不平时,那该让你无比难受。其实,你即使是生活于天地之间,你被世间的名利、荣辱、是非等东西缠得心烦意乱得时候,你仍然会感觉这个世界太小,让你极不自在,极其厌烦。当你绝望的时候,你会认为世界小到了无法容身的地步。但是,如果你心态坦然,并不为身外之物牵肠挂肚,也不为即使是小牢房一样狭小的空间而烦心和愤慨,那么,斗室就变成了天地一样的广阔空间。

大与小是相通的,大中就有小,小中也有大。我们之所以把大与小机械地分开,正说明我们的思维不够通达,我们的内心有各种障碍,我们还缺少畅达的智慧。

唐朝江州次史李渤,有一次问智常大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大师听了李渤的话之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保存在哪里呢?”智常大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大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江州次史李渤被常见和常见的思维方式束缚住了,因而看不到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道理,思维极不自由。

现代阿Q的不饱和人生 篇6

李陀:这是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下岗工人的生活。

崔卫平:他应该换个题目叫:“一个下岗工人的幸福生活”。

众笑。

郝建:我还看到很好玩,张战庆打的字幕是“中国社会在转型期的失重。”

崔卫平:他用失重,失去平衡,他理解为寻求平衡是吧。社会的转型啦,下岗啊。我觉得这句话挺好的。

郝建:(主要人物)他知道,但最关键问题是他逃避。他整个都在逃避。

崔卫平:他说不是他不努力,是社会有个核心他进不去,就像圈子一样有个圈子他进不去。

郝建:像他这样的人很多啊。我看完了对这个人一点轻视都没有。而且我真找不到怪他的地儿,我觉得完全是被社会踹出来的。

张献民:他讲得很清楚,当年他稍微有了一点钱就为了别的女人把娘俩都给甩了。

郝建:当年那个很难说是他主动甩的。

李静:他那么无耻你怎么不觉得!

众笑。

李静:你不能说是他弱势他就好。

郝建:不,我们就从片子看他什么地方坑蒙拐骗?

张献民:你不能因为他没有骗来钱就说他不骗呀?

众笑。

崔卫平:我举个例子,他跟人家说他是1989年的(大学)毕业生,学电子的。

郝建:就是婚介所当托儿,别的没有啊?舞厅是营业性的,大家去。

李陀:我也在工厂呆过,20多年,我对那边很熟。

郝建:我也在工厂呆过。

李陀:这人是自身毛病非常严重的一个人。但是我跟郝建一样,都有点同情这人。这种人在工厂里太熟了。他也不是坏人。说话不诚实啊,无理取闹啊的毛病。但是如果环境好的话,也许他是一个挺不错的人。我觉得这个纪录片它好在哪里,挺复杂的。这个片子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就是把生活的原样给记录下来。平常我们忽略的东西啊,让我们集中精力来注视它,关注它,然后让我们分析,让我们讨论,让我们思考。比如说底层家庭的解体跟改革的关系,比如说外国人老弄不清中国经济都这么搞之后怎么还不崩溃?社会怎么还不乱?咱们自己国内的人就比较清楚还有一些别的因素在维系着。这个表现得特清楚,这样一个没有生路的他也可以活着。

李静:嗯,开始有低保了。然后还在涨。

李陀:嗯,低保,而且,还有……,有家庭,有他的哥们儿。

李静:还有生存哲学。

李陀:对,还有生存哲学。

崔卫平(大笑):哈哈哈,靠的是生存哲学!靠的是哲学?

郝建:嗯,决不能说他无耻。

某:但是你不能否认他有无耻的一面。

众嘈杂。

逃避的人生准则

欧阳江河:我觉得这个现象倒是有点像一种不饱和的人的生活状态。不饱和的就是什么都没达标,比如说他的犯罪也没有达标,也没有饱和;他的无耻也没有饱和;他的无赖也没有饱和;他的不幸也没有饱和;他的幸福也没有饱和;他的哲学也什么都没有饱和,在这样一种互相作用之下的一种有麻痹似的生活状态可能就是很多人的状态。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到极端的要崩溃,要去犯罪,要去铤而走险。比如说他的性格就是一种中庸的、温和的、蔫不唧唧的那种,甚至有一点娘娘腔的这种生活状态。你就是说他混。他就是这样的,找点哲学,找各种理由。

王绥琛:他肯定是在逃避,所有逻辑他都很清楚,他就是不面对。

李静:他不面对自己。

崔卫平:他自己也不想做小事情,他自视很高,哈哈。自我评价很高。

欧阳江河:人在这种生活下,拿着低保,90块,后来110块,然后还游手好闲地活着,天天靠着嘴皮子,还有舞跳。有女人搂,有酒喝。

崔卫平(笑):不仅是身体上满足,还有精神满足。

欧阳江河:我活着一分钟,我有六十秒,我有六十秒可以快乐!

李陀:后现代阿Q。

郝建:舞厅,他讲得很粗俗,摸啊摸,但是我觉得舞厅是道德的。舞厅的社会功能是道德的。

张献民:他也不惹事。进去都是人都是自由人。

陈冠中:刚刚江河说的,性的底层次,快乐可能会加速。

郝建:我们刚才讲啊,多少有一点意识形态,因为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工人真的是低的活也轮不到你,高的活也轮不到你,你们好像对他的批判的东西多了一点。

李陀:我觉得咱们得小心点,别弄得居高临下。有时候该有更多同情。

李静:我觉得郝建老师追究社会的这个根源,追究改革的促进了他这个东西。你不能把他这个个人本身的责任完全推开。不能全是环境的责任。我觉得一个困境就不可能完全是由于他人造成的,而自己没有原因。而且我觉得你要是看这个人的话应该从神学的角度来关注每个人的精神境遇。我觉得起码在精神上,他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至于他怎样是这样一个人呢?那就用得上你和李陀老师的那个分析,就是社会学那个分析。

欧阳江河:环境变化太快,社会会产生出一些多余的能量和边缘的人、多余的人。有的下岗工人去了这个铁饭碗之后活得更虚无。用环境决定论来批判社会,太简单了。审判这么一个人也太简单了。这个电影它好就好在什么地方,它没有去选择一个悲剧,他的幸福,就是一分钟六十秒的快乐。他吃,演了几次吃啊。生活里最重要的一点,吃。吃完了以后还有醉。半夜里。那是最凄凉的一幕。

郝建:我这儿有一个问题,作为纪录片,作为一个拍片子的。这样一个标本他是不是选择成功算选择好呢。

陈冠中:我没有在工厂呆过。但是他这样的人哪,我是见过很多个。

李陀:那个我的工友里头啊,这种人太多了。我在干钳工的时候有一哥们儿姓田,他就老跟我说,他要创唯物神学。

李静:啊!

李陀:非常严肃地说,而且跟我经常讨论。这个中国的产业工人啊,特别是1958年,就是在我们进厂以后,有一批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进工厂了,都是初中和高中毕业,带着很多读书的兴趣。

陈冠中:也有不说话的,不说话的中国人也是很普遍。这是有性格的问题,不完全是阶层的问题。

崔卫平:我觉得你的这个工人状况啊,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优越性。觉得自己是挺不一般的,也挺用脑子的,是一个思想家。然后呢,他不能做实际的事情。

和正常电影一样只记录幸福时光

张献民:不单是生存问题,还有一个艺术问题。艺术问题是,韩三明实际上是贾樟柯。这里面这个人实际是张战庆。

崔卫平:他不是张战庆。张战庆不是这样的人。张战庆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人,他不是。

郝建:你们对他主观能动性提要求,这个人就得往前走。走到哪呢?要么是拿生命冒险,要么犯罪,要么去下面挖煤。

郝建:哎!你们刚刚讲垃圾,我想到还有一个好玩的东西,他们这个里面,包括他自己讲尼采,包括那个工人讲机械唯物主义。包括李陀老师讲你们那个工友谈唯物无神论,唯物神学。这也是我们话语的垃圾。就像我们在电脑里的,我们在脑子里的,碎片,占了我们的内存。

欧阳江河:全是一些大话。

郝建:这个我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的工人会不会讲,哲学问题啊,唯物问题啊。这是我们的话语垃圾,因为我们口一开就是什么费尔巴哈,什么哲学的终结。全都会说这一套。但是它跟今天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就是一套词。

郝建:他还是想去找机会的。就是帮人收钱啊。

张献民:问题就是他想找的是机会!

张献民:有一个跟正常电影里一样的东西。就是他(张战庆)拍下来的这个人的所有的时段,都是这个人的好的时段,这个人真正坏的时段根本没有拍下来。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种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这个人愿意被他拍的时候,他(张战庆)才有可能拍下来。这个人不愿意让他拍的时候,他不会叫这个拍摄者过来。就是说亢奋和幸福的时刻,他可以拍下来。他一个人,没有朋友,坐在那里想下一顿该吃什么的时候,这些时刻,是没有的。这是跟正常电影是一样的。正常电影大部分时候拍人的幸福时刻。

欧阳江河:我倒怀疑他有没有坏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到了这个非常麻木,好坏都不分了。

张献民:我讲的坏是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就是所谓的抑郁的时刻。

李陀:我觉得这个人连抑郁的时候都没有。

所谓的“真实”和“关系”

欧阳江河:最后我再提一点啊,也是困惑我的问题。就是关于“真实”问题。我们如果从“真实”的角度来理解电影的话,那电影本身就不能独立存在,这是肯定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是什么叫“真实”?凡是没有被电影或者电视或者新闻报道这样报道过的,或者拍摄过的东西,不能讲是真的。那么拍下来的才是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怎么证明我真的来过,真的存在过,你把我拍下来就是了。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任何被拍下来的东西都不真实了。它都存在你刚才说的那个,我愿意让你来拍你才来拍。我从电影的角度,那么被剪掉的可能才是真实的。留下来的不一定真实。

郝建:真实是相对的。

崔卫平:我用的“真实”和“关系”。就是说“事实”和“关系”。就是说有些事情是生活中的事实。有些东西作为事实是真的,但作为关系是不对的。

欧阳江河:怎么来评判这个?批评家没有批评家的评判吗?

崔卫平:那不一定。我觉得虚构的东西怎么能搭上事实这个东西?就是说关系是对的,虚构的东西不一定在事实上是对的,但关系得对。

张献民: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现在讲到这样的词稍微大了一点。

欧阳江河: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要站在真实的角度看电影呢?还是要站在电影的角度看真实?

郝建:不,不能讲绝对真实。哈贝马斯讲就是交往,如果有交流过程,这个交往过程是合法的。合法性不是来自于它这个东西绝对真实。比如崔卫平讲的它展示这个社会关系的时候。

欧阳江河:我倒觉得这个电影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提供了这种不确定性,这种阐述的多种可能,非常有意思。但是问题最后不是这个电影的,而是阐释的,看这个电影的人的。我就是带着这些问题进来的,我展示了我的局限性。

张献民:它是一个比较低度的东西。它离它拍摄的那个东西,实际上高度和距离都不是很大。而把后面的这个空间留得特别的大。

欧阳江河:这是这个电影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谈话整理者:王品、励信婴、张献民)

小编按:

一直为独立电影的生存环境而奔走而奋斗的张献民老师有个属于圈内人小范围私人化的放映会,这个由影弟工作室组织筹办的“中年知识分子”观影活动,定期会在位于皇亭子小区某居民楼内举行。参与这个观影的人定然要有相当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也就是说,敢进这门的至少也要带着中年人特有的思维,能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探讨问题。用张老师的话说:“现场和交流就是我们的特色之一。”当然,关于影弟工作室的功效在专题部分已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期“观影汇”内容来自影弟工作室首场放映,对于关注纪录片的读者可能已在其他放映空间内看过这部《活着一分钟,快乐六十秒》,但作为一次有延续性的活动,张老师依然希望我们能在栏目中介绍一下。本次讨论,导演张战庆同志虽未能亲临,但从长达两万余字的录音整理来看,现场研讨气氛浓烈。可以想见由于作者的未临,更便于大家在轻松畅快的氛围里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并从意识形态到主人公衣着等一一讨论。当然,由于杂志篇幅所限,我们只能刊出其中精华部分。

尽管是2006年末的一次讨论,但本着温故而知新的态度,让我们重新燃起对这部纪录片的思考。

时间:2006年12月13日晚19∶00-22∶00

地点:影弟工作室

影片:《活着一分钟,快乐六十秒》

片种:纪录片

作者:张战庆

参与人员:

张献民 王绥琛 崔卫平 郝建 李陀 欧阳江河

张民 洪眉 陈冠中 李静

上午他是广告公司的业务员,下午他道貌岸然地在地下舞厅寻找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安慰,晚上他是个彻头彻尾的酒鬼,他靠在朋友那混吃混喝为生。这是四十岁的下岗工人大刚的生活。母亲因为跟不上社会的变化而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他为了真正的爱情而离婚,但又由于生存问题而不得不残酷的结束这段感情,最终妻离子散。即便如此,他仍旧对爱情和家庭充满了渴望,一个莫名的信念支持着他,当每天早晨的凉风吹醒昨夜昏沉的头脑,他似乎又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一个人生活在沙漠就要成为骆驼,如果到了绿洲就会变成狮子,在人间就要变成一把尺子。这段尼采的话成为大刚的生存哲学,并且他也在这样去努力,但是结果却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悖论。他和他的朋友们每天都在演绎着那些百无聊赖的龌龊趣事,在老年人聚集的公园的椅子上打发时光。一无所有的他已经不在有痛苦,他只能用一种拒绝思考的方式来抗争这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他的影响。

不堪重负的生活有三个层面,愤怒、绝望和超脱的快乐,他属于最后者。没有辛酸的辛酸,没有明天的明天。

那么索性就——活着一分钟,快乐六十秒!

张战庆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影视管理专业。

曾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担任新闻深度报道栏目编辑。

2001年创办战神纪录片工作室,担任独立电视节目制作人。

现代人生 篇7

一、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冯友兰的境界说是建立在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之上的, 这种对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的自觉了解是构成某种境界的关键。冯友兰说:“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 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在此基础上, 为通天人之际而明内圣外王之道, 冯友兰抱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建构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 人所具有的境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 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 生活于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最大的特征就是“顺才”或“顺习”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 他们顺其自然之性而生活, 但是他们并非毫无觉解, 只是觉解很少或程度很低而已, 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浑沌”或“混沌”。

在功利境界或道德境界中的人, 境界层次都要比自然境界的要高, 这两种境界之所以高于自然境界, 照冯友兰的看法, 就因为这两种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自觉。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 他们都以“为利”而行事, 但是他们所为的利是不同的。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 而道德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在为公为私的问题上, 冯友兰用传统的义利观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同时他肯定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立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 是有些哲学家的虚构悬想。”照冯友兰看来, 功利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私”的,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公”的。因此, 道德境界要高于功利境界。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至此, 冯友兰完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 只有进入天地境界, 才能真正地拥有“圣人气象”, 才能实现人生最高的追求, 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于天地境界中的人, 他们对宇宙人生有极高明的觉解, 他们自觉是一个个体的人, 一个社会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更自觉是宇宙的一员。他们肩负贡献于社会和宇宙的责任, 其不需要专做“惊天地, 泣鬼神”的事, 即便是洒扫应对这样的平常事也可以尽性致命, 亦可以“参赞化育”。正如冯友兰所说:“他已知天, 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 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 人应有贡献, 即对于宇宙, 人亦应有贡献。”

二、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特点

从横向关系上看,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可以并存的, 他们是并列的, 至少在冯友兰看来世界上是存在这四种境界的。这种境界的划分, 明显地体现了冯友兰用西方哲学改铸中国哲学的痕迹, 凸显了其哲学系统“辨名析理”和“哲学概念”的充分发挥。他用明晰的逻辑体系对四种境界加以区分, 向人们阐发了四种境界的主要特征, 厘定了它们各自的界限。

从纵向关系上看, 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系统里, 四种境界在逻辑进程上是递进的, 四种境界不是单独孤立毫无联系的。人们可以从最低的自然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 在精神上实现自我超越。但是, 要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境界的提升, 进而实现人生最高的理想, 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呢?

冯友兰认为是觉解。冯友兰似乎明显地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禅宗认为“觉”字乃万妙之源, 冯友兰为了建构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 他于是提出了“觉解”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可以说, 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 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可见, 人生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于有觉解, 觉解是人异于禽兽的关键所在。以觉解为逻辑原点冯友兰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 觉解的多少决定境界的高低。他于是说:“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 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人要达到高一层的境界, 就必须要有更深更高的觉解, 境界的提升要靠觉解来实现。

冯友兰认为, 通过哲学的途径人们可以到达天地境界, 并可以常住于天地境界。冯友兰也承认, 人的境界不是永久不变的, 人能不能常住于天地境界就要靠一定的修养方法。在冯友兰看来, 陆王一派的修养方法是:先有觉解, 然后用敬;而程朱一派的修养方法是:一面求觉解, 一面用敬。为了克服陆王与程朱两派在休养方法上空疏与支离的缺陷, 冯友兰强调向哲学本身寻找答案, 他说:“欲常住于天地境界, 则人须对如此底哲学底觉解“以诚敬存之”。研究哲学, 是“进学在致知”;“以诚敬存之”, 是“涵养須用敬”。先有哲学的觉解, 然后“以诚敬存之”, 是“先立乎其大者”。”冯友兰可能意识到了天地境界的“玄妙”, 他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于是, 冯友兰把解决的途径转向哲学本身, 并且认为用“诚敬”存“哲学的觉解”是人常住于天地境界的最好方法, 但是却未摆脱其人生境界理论的真正困境。

三、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现代意义

1. 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的精神境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传入,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 物欲日益泛滥进而造成道德的失序和精神家园的没落。冯友兰在中西文化的抗争融通中不断地徘徊、抉择, 它充分意识到了中国人生哲学的长处与缺憾, 他运用西方“新实在论”的观点对中国的人生哲学加以改铸, 使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理论得以有层次的阐发。中国传统的哲学家都讲境界, 但是他们讲境界是不分层次的, 他们往往一上来就讲“天人合一”, 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 尽管他们讲了很多实现的办法。冯友兰也讲境界, 也讲天人合一 (天地境界) , 他不但讲而且大讲特讲, 但冯友兰把境界讲出了层次, 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给现代的人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层次和递进过程, 更适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修为是有帮助的, 他为中国人“内圣”提供了一条出路, 尽管他的方法是值得探讨。

2. 冯友兰对东西哲学及其文化的观照

冯友兰处于一个东西文化冲突的时代, 作为一个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哲学家, 在西方哲学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挑战面前他不得不做出回应。他以开放的胸怀敏感地触及到人生的问题, 他融通中西哲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 使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 帮助人到达理想的境界具有永恒的价值。中国哲学能不能走向现代, 以及如何走向现代化, 这一直是所关注和争论的话题。我们现在一再地提“返本开新”, 可是返什么样的“本”与开什么样的“新”实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方面是有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照这样看来, 冯友兰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本”, 这是我我们所应汲取的。而冯友兰用西方哲学多中国哲学的改进无疑也是一种“开新”的尝试。冯友兰能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观照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这种与时代同步的哲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宗教与哲学之间——一种哲学出路的创见

众所周知, 就哲学的功能讲, 西方哲学长于认知而中国哲学长于超越。有学者在谈及哲学教育改革时提到:“在超越论层面, 要坚持往上讲, 要近于宗教又不能同于宗教, 要大胆地开掘哲学的超越功能。”这种提法对于哲学的改革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的回答是有创见性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重要贡献的,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是哲学近于宗教有不同于宗教的伟大尝试。这与冯友兰对哲学超越功能的关注和洞见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我相信, 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 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 必将有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在谈及哲学与宗教是他又提出哲学能够代替宗教, 体现哲学的“宗教情感”。他说:“在未来的世界, 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 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 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综上所述, 尽管有人批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过于“玄妙”, 真正的天地境界只能在哲学的思辨中实现,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是脱离于实践的。诚然,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理论没有在实践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手段与方法, 最后只能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紧张。但是, 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理论的现代意义还是值得开掘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49页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11页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53页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53页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22页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54页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658页

[8]耿彦君:《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1卷, 第15页

[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六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303页

现代人生 篇8

关键词:围城,钱钟书,人生,现代性,时代色彩,方鸿渐

一、主题表现的现代性

在《围城》中,最能表现出来的现代性的方面就是批判和否定精神。《围城》用无处不在的讽刺精神,描绘出一个人性的世界。在这部小说里,我们能看到的还有在人生困境中的勇气,永远不放弃,永远存在着。没有前途的阶层人士过着虚无缥缈的没有意义的生活,带有一种超越历史与现状的态度来看待整个事情,它塑造的是一个颠沛流离的世界。《围城》的主题现代性就在于此。这是一种无处为家的孤独与凄凉,更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绝望人生。

《围城》是钱钟书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主要是通过表现方鸿渐而体现出来的。通过方鸿渐表现出来的《围城》,有教育、事业、爱情、婚姻几个阶段,非常全面的诠释出了现代性的特点。尤其是现代教育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写方鸿渐人生最重要的四个阶段,深刻地指出了现代教育的岌岌可危,这也是主题表现的现代性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现代性是,它不能给人以力量,不能给人生活所需。这是钱钟书对现代教育实用性的思考,也是对时代性的反思。人的生活中处处有危机,人在面对困境的过程里,人与人的相处、心灵的沟通,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这些情况都在文章中有所体现。

二、形象主题的现代性

从时代性的角度来看,我们都被世俗所桎梏,像方鸿渐一样,从我们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同他人恶语相向开始,社会就慢慢地对我们揭露开它原始的狠毒。方鸿渐的一生,都在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围城》字里行间里逸散出来的。钱钟书是大师,一位深谙俗世的大师,他写出了很多人。他在嘲笑我们这无常的生活的同时,又将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的事情感受写尽。方鸿渐是孤独的,在他出国的时候,在他恋爱的时候,他也是独自的迷迷糊糊地活,他曾经快乐过那么些日子,可就如我们的生活一样,苦得多,喜得少,他最后和孙柔嘉闹翻,又是一个人了。

从方鸿渐这个人物来看,他也有追求,他也有想过的生活,那种令他目眩神往为之努力的生活,离他又有着距离,他始终算不上一个成功者。而他却还是要活,还要计算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以后也许会成为人间的尘埃,成为普罗大众的一员。但起码现在不是。因为他还心存幻想,就算你我他面对这一整个世界,还是显得那么平庸,他的水准和他想要向命运索要的生活相比显得羸弱,方鸿渐还是执着地活着。很多人在这个时代里像方鸿渐一样平庸地活着,每天心上有很多事情压着。这就是书里说的“城里的人想冲出去。”所以看方鸿渐的生活就像在看自己,看他在公众场合毫无脸皮地卖弄,看他的爱恨情仇,看他的家庭生活,看他处理世事时的窘迫谨慎,人情丝毫不练达,考虑毫无周到,就像在看你我。

传统思想总是压抑人性,所以无论如何还是无法走出这个围城。这里或许还能看出,国人自以为是知识的代表后,便会忽视思想的突破和道德的把握。《围城》中很多女性形象就形象地诠释了典型中国妇女的思想。《围城》的形象主题带有现代性,无论是方鸿渐、孙柔嘉。还是唐晓芙、苏小姐,他们的性格塑造上都有钱钟书先生想要表达的时代感与人物自己的特征。他们的言行、思想是跟这个时代挂钩的,他们的爱情、家庭也是这个时代中小小的一个代表,从小见大,这里面的时代性在读者不知不觉中就能体会出来。

三、话语表达的现代性

《围城》一书中话语表达非常有特点,具有很强的现代性,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与作者自身的文化色彩与文化追求。《围城》没那么清高,也没那么愁苦深重,有的是对最平凡大众人性心理和真相的揭示。相比很多作家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单面化甚至是严重心理问题的描写,围城让人有所触动,但是看完之后也不觉特别压抑。

书中写道:他们到了辛楣所住的亲戚家里,送进名片,辛楣跑出来,看门的跟在后面。

一般的情况是,来访者递了名片,门房送进来,再回来告知。而书中是辛楣跑出来,看门的反倒跟在后面,可见辛楣急切的心情。

《围城》里很妙的细节真的很多,最容易忽视的恐怕就是描写方鸿渐与唐晓芙间的那些文字,方鸿渐最真挚和细腻的情感以及心理大概就是在这个阶段所发生并体现的,每每读到方鸿渐冒雨在唐晓芙家楼下那段,不自禁会陷进去。

四、叙事方式的现代性

从叙事方式来看,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的叙事方式,都带有时代性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具有现当代意义的,话语中现代与旧时代的文化碰撞。社会文化、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痕迹随处可见,叙事形态上也是在愉悦中以小见大。

现代人生 篇9

做了10多年的财经记者, 我见识过成百上千的创业项目: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正印证了芮成钢的那句话:真假之间并非泾渭分明, 虚实之间往往一念之差。前两年, 我在展会上看过同类的金属照片:铝板上印出的照片, 镶一个相框, 照片有点暗淡有点像素不够, 相对粗糙, 并未重视。2012年5月23日, 我到商丘, 看到张银生的金属照片, 不禁大吃一惊:照片清晰明亮, 配着各种材质的相框, 无框照片的造型更丰富, 艺术水准之高绝对可以进入一线城市的家庭, 并让整面墙显得典雅高贵;真材实料的石头边角形状各异, 印上去的照片与石头造型完美融合, 让人爱不释手……如果和常规影楼出品的纸质照片做选择, 我一定选张银生的金属照片。更何况, 这些照片不怕酸烧火烧, 不怕水泡日晒, 可以轻松擦拭。张银生说:“其实, 这些照片不比影楼的常规照片贵。比如影楼卖给顾客500元以上的翡翠相框金属照片, 加盟商的出货价180元, 成本只有50多元。所以很多加盟商真的赚了大钱。您刚才在楼下看到的那车设备, 就是刚加盟的客户准备发走的。”

我们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了, 张银生讲起了他的成长经历。

然而, 从中午12点到下午5点, 5个小时的采访异常艰难, 虽然他一直在说着, 但我总觉得哪个地方不对, 总觉得他的“气脉”不畅。我干脆打断了他, 说:“张总, 我们一般都是采访1个小时左右, 我觉得你的金属照片有前途, 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产品, 才这么深入地采访。我觉得你没跟我说实话, 顾虑重重。但我觉得这样对不起这么美、这么有前途的产品。如果你一定要虚着来, 我们的采访就到这里吧。反正你有几十家加盟商, 够我写几十版文章的了。”

张银生的脸一下子红了。原来, 他从第一个问题——报出生年份的时候就开始怕了, 怕人觉得他年轻, 怕人笑话他家穷, 怕人笑话他曾经的种种“傻”, 怕他的技术没有个“国际身份”……总之, 他怕因为这些, 别人轻视他的金属照片。所以以往面对媒体, 他总是畅谈产品和加盟商们, 而他的身世和他的内心世界, 则隐在这些辉煌成绩的最深处, 一片幽深。

我们谈了1个小时的各自人生感悟, 和采访内容毫不相关。正是这些不相关, 最终让他决定打开心扉, 告诉我一个真实的他和他的金属照片。于是采访时间定在当晚的9点。没想到的是, 我们一直聊到凌晨2点。张银生的人生绝对另类, 让绝大多数的“主流”们耳目一新。

2

张银生出生在商丘虞城贫穷的农村, 5个兄妹全靠父亲30元的工资和母亲种的一点点地。1996年他第一次离家, 想大赚一笔。

“这一年我就恨透了这个社会!我觉得是‘人吃人’。当时, 我看杂志介绍卖古钱币挣大钱, 就费尽周折地借了400多元钱, 搜集了一些古钱币, 到武汉的一家公司。谁知道, 出门就开始受气:坐汽车中途下车方便, 再上车要重新买票;吃馒头掉个渣要罚款;武汉的公司要我先买两本厚厚的书再往下谈生意;看到我的古钱币就想扣下来不给我了;买回程的火车票都被票贩子狠狠地宰了一把;我凌晨1点到商丘的时候, 已经两天没吃东西, 身无分文了, 我走了将近40公里, 到家时天都亮了, 那是我这辈子最漫长的一夜……回到家, 我躺了3天3夜, 想想去武汉被骗, 我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 发誓不骗人, 也绝不被人骗!”16年后的今天, 张银生说起那段往事, 还激动不已。

不久, 他就投奔商丘的亲戚, 背着他的课本, 因为他还想学习, 想靠知识改变命运。

“我给亲戚打工, 卖化工机械设备, 后来自己还生产活动板房、玻璃钢、雨篷、井盖、炸鸡排设备……从那时候, 我就和设备打交道, 和化工打交道。我后来自学化工机械模具专业, 也和这段经历有关。我之前还卖过水果、馒头、冰糕、皮鞋、养过龙虾, 养过牛、养过猪。24岁我就赚到第一桶金。赚的时候一个月进账10多万元, 赔的时候倾家荡产, 债台高筑。就在我人生中最低谷的时候, 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我从地摊麻辣烫、驴肉火烧做起, 准备东山再起。很多人都惊讶不已, 料定我完了:大老板做起了小买卖, 还能翻身么?可我不在意,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梦在哪里,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同年, 我经历了一场婚外情, 那是我第一次体味到爱情, 3年之后我们还是分手了。为了忘记她, 我远走广州, 这时回头想想和媳妇磕磕绊绊这十几年, 她对我始终不离不弃, 我才真正意识到, 爱情是刻骨铭心的深情, 婚姻是百磨成金的稳定。”张银生感慨万千。

“这些年, 我过了别人几辈子才能完成的人生。我最深的感悟是:1.只有内心强大才能消解仇恨。2.绝对不骗人, 也不能被人骗。3.不能让客户真正赚钱的项目, 再时髦也不能染指。4.人要沉下来, 做成大事, 家庭必须稳定。5.要学书本知识, 要学别人的长处。”张银生掰着指头总结他的人生经验。久经摔打, 他虽然长相年轻, 确实又超年龄的成熟。

3

金属画到金属照片

2005年开始做金属画, 做了四年金属画的生意, 经历了不少坎坷, 刚有点成就, 就在这时金箔画与银箔画的出现, 金属画市场萧条, 金箔画与银箔画其实是在纸上镀铜粉或金铂粉。它的保存时间短、易变形和褪色, 但是, 因为便宜, 使金属画的销量狂跌, 我意识到, 必须调整经营方向了, 要让金属画更实用。怎么调整呢?我想到了做金属照片。它的市场更大:儿童基本都要拍周岁留影、新人拍婚纱照已是必须的、学生毕业照、老人过寿照、全家福、青春写真、朋友聚会照、重要会议照……这些精彩的瞬间, 都有永久珍藏的需求, 金属照片正符合这一需求, 国内还没有, 我做就是独家。

我调查发现, 所有的影楼都只负责化妆、拍照、设计, 而照片、相册的制作都由专业公司来做。我认为, 只要抓住影楼, 就能打开这个大市场。谁料, 接下来困难重重。

然而, 预想总是美好, 现实总是残酷, 照片做出来一看, 张银生傻眼了, 色彩的饱和度、亮丽度不行, 头发、睫毛等细微处一片模糊, 做画可以, 做照片为什么不行?反复琢磨, 这才明白:色彩饱和度、亮丽度不足, 呈现的效果恰如画家画画时渲染的技法, 反而使画好看;而照片则不同, 必须对比鲜明, 一渲染就模糊了。

老套路不行, 必须技术升级!这比做金属画更难, 完全没头绪, 只能把制作步骤分拆研究。我们多方面查资料, 请专家, 后来, 一个搞印染的老教授提了个想法:可能是基础颜色不够, 缺少过渡。金属画的染料有四色:青、红、黄、黑, 借鉴的是印刷中的四色。我们试着添加其他颜色, 效果有好转, 看来方向正确。

新麻烦又来了, 增加基础颜色, 搭配出来的色彩却成千上万, 原有的电脑程序不能识别。于是, 又是四处求教。最后, 一个电脑工程师出了个招:把能搭配出来的颜色做成色图后再扫描, 以代码形式建立色彩库。这样, 颜色就能调取自如。

每次改进后, 我都会把样品拿到影楼, 虚心请教不足, 回来再调整, 每次都有所进步。影楼要求简单:照片只要清晰、不褪色、防潮就行。我会分别检测样品:有的扔在鱼缸观察是否生锈, 有的用酸泡, 有的用火烤, 这样一折腾, 几十万又砸进去了。经过反复试验, 最后增加了9种基础颜色, 扫描的色图数以万计。3个月的通宵达旦, 张银生瘦了10多斤, 大病一场。但是, 他最终解决了上述的几个致命问题:发挥他当年的化工优势, 彻底解决照片亮度不够和照片褪色、怕水、怕酸、保存时间短的问题, 这让金属照片未来进入室外装饰市场成为可能;最终, 生产者可以保质保量, 2分钟可以输出1平方米照片, 设备可以24小时工作。

终于发明出了新设备——数控复制机, 并获得了专利 (专利号ZL201020210315.6) 。

他的金属照片染料, 全部采用进口原料勾兑, 这样从根本上保证了色彩的饱和度和还原度。他还不放心, 没有急于推广, 而是带领业务员挨家挨户地跑影楼, 亲自接活亲自出片。如今, 商丘周边的7县2市2区都有他的市场, 他一直在接活生产终端产品。他注册了“金生缘”的商标, 准备就在商丘开家影楼, 完全采用他的金属照片。

现在, 全国各地的投资者纷纷来商丘考察他的金属照片, 他也保持着高成交率。秘诀就两个字——真实。很多来考察的客户干脆就当场签合同, 因为他们清楚, 3个月就可以全部收回成本。

现代人生 篇10

王娡作为影响汉武帝走上皇帝之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有些人贬斥说是因为她的身上有显著的特点:冷酷、有野心和敢于冒险, 也正是这三点让她得以蒙混过关, 由一个二婚女人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后。但是笔者却认为王娡应该算是历史长河中勇敢的弄潮儿, 是不折不扣的强者和成功者。她既无裙带关系又无强硬后台, 仅仅凭借几分姿色、一己之力, 从一位普通的已婚农村妇女, 靠着超凡的意志力和非凡的自信心, 雄心勃勃、毅然决然地奔向深不可测的皇宫, 在后宫中凭借着高超的人际活动能力及公关手腕, 长袖善舞、人情练达、左右逢源, 最后成为皇后、皇太后, 缔造了无限精彩的人生。她的成功虽然也有运气和机遇的偶然性因素, 但是在笔者看来更多的是性格决定命运。她的高情商才是缔造她顶级尊荣人生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仅仅这一个闪光点, 也足以让我们现代人佩服不已,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管理者们更是可以从她身上获得有益的启示。

1 高情商成就王娡的传奇人生

情商 (EQ) 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比德·拉勒维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 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戈尔曼将其推向世界。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 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 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 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我们说汉景帝皇后王娡拥有超高的情商, 这完全可以通过她在人生的各个关键性阶段的表现来体现。

1.1 超凡的意志力, 非凡的自信心, 不顾影自怜, 不妄自菲薄

我们讲王娡, 首先要从王娡的母亲说起。王娡的母亲叫臧儿, 从其祖辈开始就不一般。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曾经封了一个燕王臧荼, 而臧儿是燕王臧荼的亲孙女, 也算是个名门之后。她的祖先有着显赫的过去, 但是到她的时候早就家道中落, 而臧儿的婚姻经历也很坎坷, 结了2次婚, 生了5个孩子。这样说来, 臧儿也是一个一嫁再嫁的“二婚头”。汉代的风俗对女子的婚姻限制是比较宽松的, 女子可以随便改嫁。丧夫或者离异之后改嫁是很普通的事情, 而臧儿这种婚姻观自然而然又影响到她对女儿婚姻的干涉以及她女儿王娡对自己婚姻的把握。

王娡早年在她母亲臧儿的主持之下, 嫁到一个普通的农村男人——金王孙家里, 当王娡生了女儿以后, 臧儿找人算了一卦, 算卦的人告诉臧儿, 她的两个女儿将来都能够大富大贵。臧儿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主义分子, 她非常信这一卦, 甚至把这个看做行动的理论依据。她的大女儿王娡已经出嫁而且有了孩子, 但是臧儿还是决定把王娡从金王孙家里夺过来。王娡从小就经常听母亲追忆她祖上富贵奢华的生活, 羡慕不已, 现在听信母亲的话以后, 也表示要和金王孙解除婚姻。金家起初死活不同意, 后来也无可奈何。史书并没有记载王娡是怎样办到的, 总之她为了荣华富贵, 抛夫弃女, 并且还隐瞒婚史, 顺利地被选送到太子 (汉景帝) 的宫中, 获封为“王美人”, 从此展开她金碧辉煌的锦绣人生。这个叫我们今天想起来仍然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已婚而且有了一个孩子的女人, 居然敢为了自己的梦想削尖脑袋往太子宫中钻, 那需要多么超凡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才可以做到。因为女人结婚以后就会对家庭产生惯性, 不容易舍弃已有的生活, 但是王娡却毅然抛弃这个已婚包袱, 挥别丈夫和女儿, 为自己的人生去拼搏。再有就是即使王娡长得再漂亮, 这时候早已不是黄花闺女, 又生了孩子, 顶多算得上风韵犹存, 而天底下的绝色美女那么多, 自己舍弃家庭来进宫是否一定可以顺利被宠幸而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呢?一切都只是未知数。但是她却没有顾影自怜, 也没有妄自菲薄, 自卑和怯懦和她沾不上边, 而是牢牢抓住自己的优势——身为少妇的几分姿色, 为了那个遥远未知的未来勇敢地向前冲。为什么说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王娡的高情商呢?因为她首先认识到自身的情绪, 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她明白自己向往的是荣华富贵的皇宫生活, 同时需要舍弃什么样的东西, 即舍弃作为平民百姓金王孙妻子的平凡生活, 然后勇敢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其次她还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斩断与丈夫女儿的情感, 调控自己为了锦绣前程而拼搏, 并努力扫清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后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不因为自身的劣势和不足而自卑甚至妄自菲薄, 反而是鼓起非凡的信心和勇气朝着心中梦想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这就是王娡之所以成为王娡的原因, 因为她有着超乎常人的高情商。

1.2 审时度势, 奉上迎下, 长袖善舞, 左右逢源

我们前面说过拥有高情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管理。认知他人的情绪是与他人正常交往, 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而人际关系的管理是指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娴熟地运用公关手腕处理与各方的关系, 做到审时度势, 进退有度, 左右逢源。而王娡无疑是人际交往方面的杰出专家。她对于自己身处皇宫的利益各方的心理都进行了仔细的揣摩, 从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投其所好地来讨好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各人。作为一个毫无裙带关系和强硬后台的女人, 要在风云变幻、深不可测的后宫中求得生存, 而且还要为自己和儿子谋得政治前途, 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是人情练达的王娡在后宫中长袖善舞, 含而不露藏锋芒, 以精心打造的广结善缘、温柔贤惠的正面形象让自己和儿子在后宫争夺战中迅速占据有利位置。下面我们来分析王娡怎样运用高情商来处理与皇宫中与各人的关系:

1.2.1 王娡与汉景帝刘启

王娡在入宫以后就获得太子 (汉景帝) 的宠幸, 接连生下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分别是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在第四次怀孕期间, 王娡告诉太子说她做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梦, 对此《汉书》有记载:“男方在身时, 王夫人梦日入其怀, 以告太子, 太子曰:‘此贵征也’。未生而文帝崩, 景帝即位, 王夫人生男。”在中国古代, 用太阳来比喻帝王。所以“日入其怀”这个梦, 是非常显贵的征兆。这个梦极可能是王娡要神化自己的儿子。此外也有可能是后人神化刘彘。或者, 这两种可能都有。既有王娡的神化, 也有后人的神化。不过无论如何, 王娡这一招都让人拍案叫绝!因为她生的这个儿子虽然是刘启的第九子, 却是景帝刚登上帝位后的第一个儿子。景帝又是一个非常迷信的帝王, 既然有“日入其怀”一说, 自然把这个儿子当做心肝宝贝般地非常看重, 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印象分。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王娡懂得给自己儿子进行包装、宣传和炒作, 而这种手法恰恰是牢牢抓住了景帝作为封建帝王喜欢祥瑞的心理, 符合景帝的口味, 投其所好。在王娡的操作下, 这样一来, 就使自己那个既不居嫡也不居长的儿子刘彘通过一梦成名, 脱颖而出, 成为景帝最宠爱的儿子。

过了不久, 汉景帝决定将王娡的次女——南宫公主嫁去匈奴和亲。王娡知道皇上下的圣旨是无法更改的事实, 聪明的她用积极的态度对景帝说:“为了国家, 为了皇上, 我支持皇上的决定。”王娡在皇上面前流下眼泪, 因为她心疼女儿为了国家利益要到塞北的匈奴去受苦, 但是她更用她的眼泪赢得了皇上的怜惜和同情。她的通情达理毫无怨言的做法, 与当时后宫中一些嫔妃的浅薄无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皇上觉得亏欠了她, 而且对于她深明大义、温柔贤惠的个性留下深刻印象, 为她日后成为皇后增添了筹码。

公元前154年, “七国之乱”爆发, 汉景帝的胞弟——梁王刘武在战争中立下了大功, 同时在平定叛乱过程中夺得了大量的珠宝、钱财。这个梁王刘武是窦太后最偏爱的小儿子, 窦太后经常怂恿景帝立梁王刘武为皇太弟, 要求把帝位传给他。这个刘武也对皇太弟之位垂涎三尺, 经常在朝廷四处活动收买人心。战争过后, 刘武将部分珠宝送给后宫的嫔妃。栗姬等娘娘满心欢喜地将珠宝戴上。汉景帝见王娡手上拿着珠宝便问:“这宫里头人人都珠光宝气, 你怎么也不挂一点戴一点?”王娡笑着回答:“这是梁王新送的, 臣妾觉得戴之不妥, 所以……”景帝感慨地说:“是啊, 梁王劫了吴楚的大营, 得了不少珠宝, 不拿来上交国库也就罢了。他偏要拿这个来收买人心。偌大个后宫, 唯独你, 算个明白人!”这样, 王娡审时度势、心如明镜, 看清楚梁王刘武的用心, 不为蝇头小利所动, 迎合了汉景帝对于亲弟弟处处防范的微妙心理, 只是几句看似平常的话语就迅速把后宫中一众嫔妃们给比下去, 甚合景帝心意, 无疑为自己在皇帝丈夫心里又增添了分量。

王娡除了对皇上关怀体贴无微不至地照顾, 事事处处为皇上设身处地着想之外, 她对皇宫中的任何事情没有怨言, 对送自己的女儿去和亲没有怨言, 对皇上找女人也没有怨言, 甚至还把自己美貌的妹妹王兒姁引入宫中侍奉景帝, 为景帝生下四个儿子。在封建社会, 成为皇帝老婆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不能嫉妒和吃醋, 王娡在后宫中成为温良贤惠的典范。没有一句怨言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战无不胜的法宝啊!而王娡就是牢牢掌握了自己皇帝丈夫的心理, 成为景帝心里最看重的女人, 这样一来, 自己在后位之争中就居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毕竟谁为皇后, 作为丈夫的皇帝是最有决定权的。

1.2.2 王娡与窦太后

在后宫中, 王娡对于后宫真正的女主人——汉景帝之母窦太后侍奉周到, 恭敬有加, 关怀备至。窦太后因为心疼孙女南宫公主嫁到匈奴和亲受苦而掉泪, 南宫公主是王娡的亲生女儿, 她自己肯定是疼惜不已, 但是王娡却反转过来安慰老太后, 让太后宽心, “别为了南宫的事情而伤了身体”, 显现出她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

平定“七国之乱”期间, 汉景帝用兵导致国库空虚, 窦太后主办了一场由后宫嫔妃参加的赌博游戏。名为游戏, 实为通过游戏给战争募集军饷钱财, 以十两黄金做底线。栗姬听了马上不高兴地说:“我们哪输得起呀, 有钱也不能不明不白地往外扔吧?”窦太后脸上立即显现不悦的神情。后来栗姬果然输了, 她面带愠色, 极不情愿地捐了一个小金钗。轮到王娡了, 王娡说:“太后, 我这人最没有赌运了, 干脆我也不赌了, 我这一对玉镯、黄金簪, 就请您老人家笑纳吧。”窦太后满脸笑容地称赞说:“不光是运气, 还是心气。王娘娘情同此心才会如此慷慨。”一样的拿出钱财, 栗姬的被动与王娡的主动作为的效果如同天壤之别。王娡用她那非凡的洞察力, 准确地看清了窦太后为战争筹款募捐的事实, 所以在关键时刻用慷慨大方的态度与行动, 迎合了窦太后的心愿, 不但充分显示了自己支持战争支持皇上的决心, 也利用这一机会展示了自己识大局顾大体的非凡气度和胸襟。这样在窦太后的心里就对她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能够获得窦太后的支持, 王娡向后位又迈进了一步。所以后来立她为皇后, 窦太后也是非常赞同的。

1.2.3 王娡与馆陶长公主刘嫖

窦太后早在做文帝姬妾的时候, 生过一个女孩, 这个名叫刘嫖的女儿后来被封为馆陶公主, 下嫁堂邑侯陈午。馆陶公主很有点小聪明, 不但特别得母亲窦太后的欢心, 还与景帝刘启的感情特别好。刘嫖身为皇帝胞姐、窦太后爱女, 在景帝的后宫中来去自由, 是当时后宫中最活跃的“活动家”, 同时对于汉景帝刘启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甚至可以左右景帝对某些事情的决策。

景帝即位后, 立太子妃薄氏为皇后。但薄皇后无子, 也不受宠爱。按照礼制, 皇后毫无争议的被废除。在后位虚悬、东宫不可一日无主的情况下, 汉景帝立了栗姬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 但却迟迟不肯立太子生母栗姬为皇后。这时, 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 在屡次向皇帝弟弟进献美人后, 又打起了新太子的主意, 于是向栗姬请求联姻, 想把自己的爱女陈阿娇嫁给刘荣为太子妃。栗姬对长公主一而再、再而三的进献美人给汉景帝本就不满, 对于这位长公主早就心生怨恨, 而且也清楚刘嫖见风使舵的贪婪本性, 于是断然拒绝。馆陶长公主在栗姬这里碰了一鼻子灰, 自然很是不爽, 转而来找王美人王娡。王娡多聪明的人啊!她当然明白馆陶公主的算盘珠子是怎么拨拉的, 正为栗姬的愚蠢拒婚行为高兴不已, 八面玲珑的她出于长远考虑, 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她马上作受宠若惊状地表示愿意与馆陶公主结为儿女亲家, 为六岁的儿子刘彻与陈阿娇订下了这桩婚事。这样, 王娡就与馆陶长公主结成了政治利益同盟。之后, 长公主不时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外加称赞王娡及她的儿子。景帝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 而且又有从前他母亲梦日入怀的祥兆, 所以对他格外宠爱。

景帝本来就和馆陶公主感情好, 经常听到长公主说栗姬坏话, 时间一长不禁对栗姬心生厌恶, 于是就想借机会试探一下栗姬。有一次他身体不适, 就故意对栗姬说准备将封王的儿子都交给栗姬, 让她在自己死后好好照顾这些孩子, 但不会察言观色的栗姬很生气地对这个要求不肯答应, 而且出言不逊顶撞景帝。景帝很生气, 虽然没有立即发作, 但是已经在心里厌恶栗姬。懂得适时而动的王娡知道景帝怨恨栗姬, 于是趁热打铁, 她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一次朝会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贵, 母以子贵, 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 请封栗姬为皇后。景帝非常生气, 竟论罪处死了大行官, 并废了太子, 改封他为临江王。栗姬由此完全失宠, 不能再见到景帝, 最终忧郁而死。

景帝七年四月, 初夏时节, 王娡终于美梦成真, 受封为大汉帝国的皇后, 十二天后, 她的儿子刘彻立为太子。在后位争夺战中, 王娡始终聪明地躲在暗处, 避开了风头。当栗姬咄咄逼人地在后宫中恃宠而娇、横冲直撞的同时, 王娡却在后宫中奉上迎下, 广结善缘, 尤其是对后宫中的实权人物皇帝、窦太后、馆陶长公主温顺贤良、言听计从, 将她精心打造的温柔贤惠的正面形象不断地丰满壮大, 最终一步登天, 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后, 完成了自己顶级尊荣人生的拼搏。

2 情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王娡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而她之所以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妇女摇身一变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后, 从而缔造自己顶级尊荣的人生, 虽然机遇和运气很重要, 但是高情商才是她获得成功的最强而有力的武器。

这种高情商既体现了王娡的个人智慧, 同时也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有益的启示, 尤其对于我们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个体来讲, 情商的高低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的和谐幸福, 还会影响工作效率、社交能力的发挥优势。情商的高低对企业而言, 更是影响企业管理绩效、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我们讲的企业情商即指的是企业管理中的情商因子, 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认知、调节和管理情绪、情感的能力。它综合反映了员工情商的高低、团队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和凝聚力, 以及组织与其他组织及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力。

针对情商的特殊意义和作用, 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情商能力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每个组织之内人与人之间良好合作的团队精神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一个有真正影响力和权威的管理人员除了有必要的智商素质外, 无疑还应具有影响他人情绪、态度与行为的人际情商, 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高情商, 作出更为人性化的决策, 以利于战略决策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和执行。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 由于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家长制和官本位的影响比较严重, 管理者往往没有把下属员工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也没有把员工和企业看做利益共同体, 不尊重员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知识经济时代, 管理科学应该由理性主义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转变, 这就需要更新观念、调整领导方式, 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风格。在企业管理的领导方式中,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应该有隔阂, 而是应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与此同时, 领导作风也须作相应的调整, 不要高高在上地脱离下属员工, 而应该多深入群众, 关心群众, 以增加领导者与普通员工直接亲近的机会, 形成中国“和谐”的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管理学完美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型管理风格。

2.2 重视开发和培训员工的情商

我们要重视员工情商的开发和培训。

第一让员工了解情商的作用及影响, 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学习, 来提高感知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并掌握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及自我激励的技巧。第二是开展一些有益于提高员工情绪智力的活动。海尔集团在兼并重组一个企业时, 首先向员工灌输“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的海尔作风和团体精神, 对员工实施正确的激励, 使员工反省自我, 超越自我, 这样就在企业内形成一股巨大的热情, 构成企业上下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凝聚力。这就是开发利用了员工的情商为企业创造价值,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3 利用情商来化解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创造企业和谐环境

在信息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而竞争又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条件下, 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体制对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 员工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增加, 因过分焦虑、压抑、烦躁、挫折和心理不平衡引起的情绪不适状况必然会带到工作中来, 这就有可能使员工注意力分散, 甚至在决策及操作方面不尽如人意或者带来失误, 给企业和个人发展造成很大的阻力和障碍。因此, 企业要及时疏导、转化和控制员工的情绪。合理协调、化解各种人际冲突, 改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提高员工个人情绪的环境适应能力。给员工提供一个尽可能开放的、宽容的、和谐的环境和情感交流气氛, 有助于员工情绪智慧的良性发展和情绪促进能力的提高。一些成功企业在管理中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重视情绪管理, 在增强团队整合效应的同时, 提高了员工情绪智慧方面的能力水平。

企业还应该给员工创造增进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强化情绪疏导教育。在企业里营造一种自由开放、分享信息、人人平等的氛围, 除正式、制度化的交流沟通外, 还要鼓励各种自发、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渠道。例如举办经常性的员工聚会, 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及娱乐活动, 将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情感联系, 形成一种积极而又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效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更新观念, 多深入基层, 聆听员工意见, 关心员工生活, 在解决员工切身问题的同时, 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 使员工在互相协作配合, 互相激励帮助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其智慧才干和创造性, 从而塑造出高情商的团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2]班固.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4]班固.汉武内传[M].上海:博古斋, 1921.

[5]卧龙.汉武大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6]周保中.雄才大略汉武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4.

现代人生 篇11

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呢?这主要取决于他气势恢弘的人生观和悲壮浓烈的生死观。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核心的激进人生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剖析自己在受宫刑以后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句话直接脱胎于孔子的“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他又曾用儒家非常激进的 “立德、立功、立言”来鼓励自己的好友挚伯陵勇于事功。好名,尤其好身后之名,追求所谓不朽,是很有价值的。庄子的等死生、齐万物、泯是非,自然是不好名的;佛教讲弃世出家,当然也不好名,但这种消极无为怎么能够作为人类主流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呢?勇于事功的人生追求,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司马谈的话:“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种见解标志着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形成了以“三立”为核心的人生观,同时又将其升华为发愤著书说。司马迁身上有一种 “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气概,“铁肩担道义,秉笔写春秋”。这种自信,既是司马迁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在《史记》中所描写的许多人物的共同特征。

三千年的历史长河,其间活跃的人物如鲤鱼跳龙门,什么人才可以有幸跳跃司马迁手中这只如椽大笔的龙门,青史留名呢?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表述他选人入传的标准:“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如,他为商鞅立传的原因是:“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尊其法”;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歌颂刺客:“其事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在《游侠列传》中歌颂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第一次在正史中为地位低下的商人写传,歌颂了许多大商人为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但我们却恰恰从班固的批评中看出司马迁迥异于常人的选人标准,以及《史记》中这种非同一般的个性色彩。

《史记》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积极入世、勇于建功立业、豪情万丈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人类社会正是靠这种锐气和力量,才得以不断前进。

困厄逆境并不可惧,忍辱奋发方能成功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栽跟头、受挫折在所难免,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如何激励自己走出困境、柳暗花明呢?司马迁认为,人在困厄面前应该百折不挠,忍辱发奋,凤凰经历涅槃,方可获得新生。司马迁自己是这样做的,受宫刑对司马迁是奇耻大辱,他宁愿九死而不愿一生,但想到自己尚未完成父亲的遗愿, “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更加艰辛的路——忍辱苟活,发奋著书。因为他有一颗没有被阉割,也永远阉割不了的心,身残处秽而灵魂高尚。他以历史上的周公、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伟大的人物为榜样,在打击中崛起,在困辱中奋进,“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并没有说大话,经过十多年的潜心著述,人类历史的光辉巨著《史记》终于完成。正因为受宫刑这种奇耻大辱,让司马迁擦亮了眼睛,洞察到封建统治者的残酷,他的思想升华了,境界提高了,表现在《史记》中对人、对事的看法更敏锐、更深刻、更理智了。

司马迁不仅自己在逆境中忍辱发奋,而且在《史记》中,他也表现出对这类人物的特别偏爱,极力褒扬那些不怕困难,百转千回的历史人物,如苏秦、越王勾践、范雎、季布。

《苏秦列传》写苏秦穷愁潦倒的时候,“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用悬梁刺股的毅力发奋苦读,后来身佩六国相印,所有亲人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苏秦感慨万千:“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惮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很多人小富即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就泯灭了自己的进取之心,而一个有作为的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屈辱,都毫不妥协气馁,越是被逼到绝境,越能触底反弹。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蒲松龄称颂他:“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范雎早年曾被魏齐所害,千辛万苦逃到秦国,几经奋斗,做了秦相,逼得魏齐自杀,报了深仇;韩信曾受胯下之辱,项羽的猛将季布曾屈身为奴……他们之所以忍辱含垢,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有东山再起之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抱负。

人生路漫漫,人们常说:“三贫三富不到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应当怎么面对逆境和挫折呢?是一蹶不振还是擦干眼泪奋然前行呢?司马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章可循的光辉典范。“不平则鸣”、“穷而后工”,这既是对不幸者的宽慰,也符合“祸兮,福所伏”的辩证法则。司马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异常宝贵。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孟子曾就生与死的问题谈过自己独到的见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勇于面对,敢于担当,司马迁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孟子英雄所见略同。他认为:人在生死关头要慎于抉择,要死得重于泰山,万不可死得轻于鸿毛。司马迁由于惨遭宫刑,为此而痛不欲生,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十分矛盾痛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选择活下去,因为这里面蕴涵着一个有无意义、有无价值的问题。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如果这时候他死了,“与蝼蚁何以异?”最终他也将沦为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有谁会记得一个被封建专制统治戕害的小生灵呢?而如果他选择活下来,虽然身心会倍受摧残,但司马迁坚信他的著作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一切都将大白于天下,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如果这样,即使被戮杀一万次,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我们很庆幸司马迁做了这样的选择,不然,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方方面面都将是一个空前的损失啊!司马迁在《史记》中宣扬了一种壮烈的生死观,生要生得轰轰烈烈,死也要死得感天动地。

项羽兵败垓下时,他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李清照颂扬他的诗永远回响在历史的天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虽死,英名永存。

陈胜在生死关头的勇敢抉择让司马迁景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短短几句话,句句涉及生死的大问题。陈胜认为要死就要为国家大事而死,这样的死顶天立地。

蔺相如先是为了和氏璧,后又为了赵国的尊严,两次在强秦面前奋不顾身,司马迁对此无限敬佩。他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这里整个谈的都是生死观的问题,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铮铮作响,坦荡无私。

《史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三千年历史大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更是我们做人的典范。司马迁借历史这个大舞台,弹奏出了贯穿于《史记》的昂扬向上、永不言败、惊天动地、激烈悲壮的时代主旋律。《史记》极富阳刚之美,是一部男子汉的书,《史记》中的英雄人物群像身上体现出的是悲壮而不是悲哀,它永远不会让人颓废消沉,而是激发人热血沸腾,急进拼搏。我们现在经常在谈论对人的“三观”教育,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世界观就是绝好的教材,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如何体现生命最大的价值,使人生绽放出最灿烂的火花。司马迁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然而他的精神尤其伟大,这种精神将会经天贯日,与日月同辉。

上一篇:英语语言歧义现象研究下一篇:满族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