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制度

2024-09-22

防疫制度(精选9篇)

防疫制度 篇1

清代时期, 疫病流行较为猖獗, 据有关资料记载, 自1644年清军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 民间就爆发过疫病79次, 对于当时疫灾的爆发, 清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治理手段, 但从总体上说, 效果不理想。鸦片战争以后, 清政府开埠通商, 西方先进的医学技术以及公共卫生观念传入中国, 影响着清代统治者及士绅、民众, 清末新政后, 防疫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一、清代时期疫病的流行情况

清代初年,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疫病成因的探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当时著名的传染病学家吴有性大胆提出“戾气”致病之学说, 开启了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同时, 他撰写的《瘟疫论》一书还明确提出了“杂气病源说”, 突破了张仲景《伤寒论》以及以往的“六淫学说”, 在疫病防治的理论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 由于统治者在疫病防治问题上往往侧重于灾后救助, 在管理上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 因此, 导致清朝时期疫病流行仍较为猖獗。

鸦片战争以后, 清政府开埠通商, 西方列强的欺压以及统治者的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被打破, 频繁的战争引发了疫病流行频率的增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期, 苏、皖、浙等省疫病大面积爆发, 据有关资料记载, 当时苏、皖、浙等省疟疾、天花、霍乱、类霍乱、菌痢等疫病大面积流行, 疫灾极其严重, 1857年, 湘军内部出现疫病, 湘军“留吉水、藤田调养者千余名”, 以防疫病在军中蔓延。1860年夏, 丹阳、金坛一带又出现了疫情, 清军以及难民死亡人数一日可达一两百人。这次疫情导致了大量的难民死亡。1861年, 浔阳一带的清军染上了疫病, “士卒病死者相属”。1862年 (同治元年) , 吴江等地时疫流行, 此疫病名吊脚痧, 无方可治, 每天因疫病死亡人数达数十人。七月初, 上海松江等地也爆发了疫病, 疫疠猖獗, 城中十死八九, 日有数十家, 市榇为之一空”, 十室之中, 仅一二家得免, 更有甚者一家连丧三四口。加上当时浙江一带战争频发, 大小战争数十起, 导致“尸浮蔽江, 浣溪为之不流”[1]120。1862年, 曾国藩上奏朝廷的奏报中曾经写道:“大江南岸各军, 疾疫盛行;宁国所属境内最盛, 徽州、衢州金陵次之;近日秋风己深, 而疫病未息。上海、芜湖各军疠疫依旧繁兴, 军中死者数千……”1863年夏, 围攻富阳清军又大面积流行疫病, “闰八月, 金陵围师亦苦疠疫, 军士互传染, 死者山积”。1864年夏, 浙江海宁一带太平军瘟疫大发, 上海青浦、南翔一带英法军队也感染了疫病, “患霍乱、赤痢、热寒者三十来个”。在这场瘟疫中, 感染霍乱、疟疾、伤寒的人数达到数百万, 数十万人在这场瘟疫中丧生。战争导致的流民移动以及军队移动是瘟疫大面积蔓延的主因。

鸦片战争后, 中外交往增多, 由于清政府检疫制度缺失, 导致外来疫病得以畅行内地。据有关专家分析, 清代时期人们所熟悉的霍乱, 就是外来疫病由海上传入, 导致当时上海等地, “三年一小疫, 五年一大疫”。广东初期鼠疫也是由于外来传染所致。1867年鼠疫发于北海, 随后在香港、广州、潮州、汕头、海南岛、雷州半岛等地传播。1894年, 广州、香港等地再次发生鼠疫, 香港疫死约2000人左右, 广州约疫死7万人[2]31。1911年, 满洲鼠疫大流行, 由于清政府防疫不力, 缺乏有效隔离检疫制度, 导致疫情爆发后沿铁路向四周扩散, 6万多人死于非命。

二、晚清卫生防疫观念的形成

清朝末年,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 西方卫生知识以及公共卫生观念也逐步引入中国。在当时, 租界的西方卫生机制与清政府城区的卫生管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甲午战后, 面对“华界”的肮脏与“租界”的整洁, 清政府的部分地方官员开始逐步效法“租界”, 建立起早期的公共卫生防疫制度。面对瘟疫, 他们不再一味地躲避, 在防疫理念上, 而是积极主动地采取消毒、检疫、隔离来控制瘟疫。1873年 (同治十二年) , 东南沿海霍乱流行, 上海和厦门开始实行港口检疫制度。此外, 清末众多的留学生也通过书籍, 将西方的一些卫生防疫措施传入中国。1911年 (宣统三年) , 陈谟在《北京日报》介绍西方防疫之法, “文明国, 首重卫生行政, 与外国人交通之区, 设海港检疫所、汽车检疫所, 凡船舶及汽车之乘客, 皆受卫生技师之检查, 若有疑传染病之人, 立将该患者精密检查, 确诊时, 将该船或车之乘客隔离一所, 注意消毒……都会商场, 设卫生检查所、卫生试验所, 凡外国输入及本国所出之食物药品, 用化学之定性、定量分析之……”。随着西方防疫观念的影响, 应对疫病的举措, 如清洁、消毒、检疫、隔离等“先进”的防疫观念也逐渐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防疫的主流。光绪三十年, 《东方杂志》曾经刊载了当时预防瘟疫最可行的办法, “隔离之法、扫除法、设传染病院”。所谓的“扫除法”, 不仅是清洁扫除, 还指必须进行有效的消毒。清宣统年间, 清政府曾经制作了一本防疫小册子, 这本书明确地指出:“公众预防法, 无非隔离、消毒、清洁、检疫四端”[3]146。

甲午战争以后, 随着国人对于公共卫生的日渐重视, 对于疫病防患于未萌的观念开始逐步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疫病防治思想中, 相对重视治疗而轻视预防。近代卫生防疫机制建立以后, 疫病防治思想明显在防而非治上, 在防疫制度的确立上, 更多地关注于预防。光绪三十三年, 曾有报刊讨论防疫之法, 其中写道:“天下事防之于未然者上也。防之于事后者次也。事后而不防, 或防之而不力者, 又其次也。中国非不知疫之为害之烈, 惟诿之于天灾流行之说, 遂任天而不任人, 听之于自生自灭而后已。”从当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受西方卫生防疫思想的影响, 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预防对防疫的重要性, 对于疫病, 主张预防为先, 将隔离、消毒、清洁、检疫视为预防瘟疫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防疫制度的重要性, 还说明公共卫生意识已经逐步深入人心。

三、清末卫生防疫措施

1900年,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在天津组建临时政府, 命名为“天津都统衙门”。随后, 为了预防疫病, 改善城内卫生环境, 在天津组建了都统衙门卫生局, 监管天津辖区范围内卫生事项。法国医生德博施担任都统衙门卫生局第一任局长。为做好防控疾病、治理天津环境、检疫防疫等事宜, 卫生局颁布了许多卫生防疫措施, 内容涉及霍乱的预防、牛痘的接种、饮用水的洁净等方方面面[4]115。这一时期颁布的卫生防疫措施, 为日后清政府在天津防疫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都统衙门卫生局在天津管理期间, 制定了许多防疫措施。首先, 为了防治疫病流行, 他们在山海关以及天津等地建立了疫病隔离营。设置隔离营目的是防止鼠疫传入天津。同时, 他们还在天津郊外选择了适当的地点, 以备发现疫病后隔离患者。其次, 天津都统衙门执政期间, 还强化对华人丧葬事宜的监管, 同时, 注重改变居民生活中的不卫生习惯, 卫生局规定:“天津城区内除非有极严密的卫生监督外, 禁止修建猪圈”。同时, 卫生局还严格监管市内屠宰场, 要求市民必须洗净蔬菜和水果方可使用。1901年3月, 卫生局制定了《地方洁净章程》。要求天津住家各户不得将污物倒弃河边、路旁或院内等处, 各户必须将每日垃圾倾倒于指定地点。都统衙门卫生局还在天津市郊建立了两座焚化炉, 专门处理市区的垃圾污物。

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 , 庚子议和告成, 直隶总督袁世凯用北洋巨款从八国联军手中收回天津, 接管都统衙门, 随后, 清政府天津卫生总局成立, 清代地方政府正式设立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 12月, 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处, 并且颁布了《内城巡警总厅设官治事章程》, 章程中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卫生处的卫生管理权限。卫生处下设防疫、医务、医学、清道四股, 其中, 清道股主要负责检查街道和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防疫股主要负责查察监视养病院, 检查屠宰场及饮食店, 劝告种痘法, 预防传染病, 驱逐晾粪场及扫除官厕, 检查防止兽疫等[5]293。可以说, 防疫的内容主要是检疫、清洁、劝告种痘等内容。我们在东北鼠疫发生疫情后所采取防疫方面可以看出, 卫生处的防疫制度主要是清洁、消毒、隔离、检疫四端。

1905年 (清光绪三十一年) , 在清末新政的影响下, 清政府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 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属于中央卫生行政机构, 卫生科掌核办理防疫卫生、设置病院以及检查医药等事宜, 卫生科下设三科, 保健科、检疫科、方术科;保健科, 负责检查清洁河川道路, 饮食物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项;检疫科, 负责免疫、检疫疫病以及预防疫病等事项;方术科, 负责病院的管理, 药品生产以及药品营业, 医生和稳婆的考验等。1906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 , 清政府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 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升格为卫生司, 自此, 清代全国范围内的卫生防疫制度逐步确立。

参考文献

[1]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J].历史研究, 2001 (6) .

[3]路彩霞.清末京津公共卫生机制演进研究 (1900—1911) [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张焘.津门杂记[Z].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5]张仲礼.人类抗疫全纪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防疫制度 篇2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江苏省动物防疫条例》的规定做好防疫制度。

二、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三、生物防疫兽医防疫工作应符合IVY5031要求。

四、猪舍不得饲养其它畜禽、犬、猫等动物。

五、免疫:①免疫必须购自 于具有《兽医经营许可证》(兽用生物制品)的合法部门。②疫苗应按说明书规定温度在冰箱贮存。

③疫苗使用前应逐瓶坚持,并按说明书规定的稀释液和倍数稀释,已开瓶和稀释后的疫苗,必须在4小时内用完,否则废弃。

④重大疫情强制免疫按国家和有关规定执行,经强制免疫后应填写记录,佩戴免疫标识,发放免疫证明。

⑤一般的疫病的免疫,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疫情和猪的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确定免疫程序和开展免疫接种工作。

⑥猪场内发生疫病时,立即向镇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办公室报告,根据情况采取措施发病死亡猪的处理应符合GB16548的要求,严谨乱抛、乱丢、宰杀食用出售。徐州天种畜牧有限公司

猪场管理制度

一、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10个或10个以上养殖单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管理要求,统一投放品种,统一销售,分户核算的方式。

二、商品猪实行全进全出制,种猪实行分单元全进全出制。

三、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应从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猪场引进。

四、引进的种猪必须具有检疫合格证明,从省外引进的种猪必须经当地防疫监督机构同意。

五、引进的种猪必须经检测规定的一病成阳性病隔离饲养观察后确认为健康猪后方可进场饲养。

六、高温季节,宜采用纵向通风,湿帘降温等防暑降温措施。

七、兽药和饲养添加剂使用要统一采购统一管理治疗用药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的要求。

八、饲养中兽药的使用按NY5030的规定执行。

猪场消毒制度

一、保持生活区与猪舍外环境卫生。

二、严格执行防疫消毒制度,大门设专职人员对外来车辆消毒,外来人员在门卫处紫外线消毒后更换衣服、鞋、帽方可入内。

三、大门消毒池每周更换两次消毒液,并保持有效浓度。

四、根据消毒目的,选择适当的消毒药品并注意观察药品的有效期和使用说明。

五、配置消毒液对浓度换算应科学精确,盛放消毒液的容器需洗涤干净,经消毒处理后使用。

六、猪舍用具,设备应每周二次消毒,猪舍应每周一次消毒,猪舍外应每月二次消毒。

七、技术员要按时计算并填写完整《消毒记录》。

八、每次猪出栏后,猪舍应容置两周以上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九、不得在猪场内宰杀生猪。

猪场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为了确保猪场生产的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加工标准,符合动物卫生要求,防治疾病传播而制定的制度。

二、猪场的无害化处理应布局舍卫生,与生活区生产和饲养区相互隔离,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备。

三、猪粪、尿、褥草和污染物等清理之后要经过发酵处理达到杀菌灭源要求。

四、本场排出去的污水要流向污水池,经沉淀后再向外排放。

五、病死猪作无害化处理时,应在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浅谈村级防疫员巡查监管制度 篇3

1 防疫巡查制度建立的背景

千山区动监系统改革以来, 村级防疫队伍实现了专业专职化, 基层兽医工作者收入得到保障, 2005年动监系统改革后, 村防疫员工资每年5 000元, 为辽宁省全省最高。2007年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村防疫员工资增至每年9 600元, 由区、镇两级财政承担, 并由镇政府出资为每名防疫员购买一份意外伤害保险。防疫员工资的增加, 体现了区政府领导班子对最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 体现了千山区从源头做好动监工作的决心。动监系统改革后, 基层执法兽医进入镇政府成为官方兽医, 其他社会兽医是执业兽医;聘用的村级防疫员既是协检员、又是政府聘任的执业兽医, 负责在官方兽医的指导下进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产地检疫工作。随着村防疫员待遇的提高, 如何有效监管防疫员工作的问题摆在了动监部门面前。

2 区、镇防疫监管机构的设置

基层防疫员承担着区动监局局机关和四个事业单位以及镇动监所布置的各项防检疫工作和畜牧生产调查工作。合理分工区级动监各单位职能对提高防疫员工作效率、有效监管防疫员工作意义重大。调整后的局属事业单位设置四个, 为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站和畜牧技术推广站。

在镇级动监部门设置上, 千山区动监局改革第一阶段, 根据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要求设四个区域所, 区域所设驻镇办公室。2006年6月, 千山区政府根据各镇动监工作实际情况, 研究决定将两镇一个区域所调整为每镇设一个区域所, 并由区编委下发了文件。2007年9月7日, 区编委再次研究决定将每个镇动监所增编至4人。目前, 各镇动监所均配备了业务设备和车辆, 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3 防疫巡查制度的具体做法

3.1 防疫巡查记录簿的使用

目前千山区符合以下标准的养殖小区、规模饲养场和养殖专业户, 都要领取防疫巡查记录簿, 并逐步在全部养殖户中实行:生猪 (出栏) ≥50头、奶牛 (存栏) ≥5头、肉牛 (出栏) ≥10头、蛋鸡 (存栏) ≥500羽、肉鸡 (出栏) ≥2 000羽的畜禽养殖户, 要将防疫员出具的免疫卡放入记录簿封套内, 便于各级检查时查找迅速。记录簿前4页为存栏变动情况, 如有出栏及时记录。后15页为巡查记录页, 防疫员根据每次巡查内容在相应方框中划“√”, 其他事项要记录在备注栏内。为减轻防疫员填写工作量, 记录簿上只需填写日期、划“√”、签字即可, 如有必要也可记录一些工作内容, 具体防疫情况在免疫卡上均有体现。

3.2 防疫巡查记录簿的作用

一是督促养殖户引进动物后主动报防, 出售动物主动报检。上级业务部门检查时, 记录簿存栏量与实际不符的养殖户要说明原因, 涉及外引动物不报告、出售动物不报检的, 经核实后要进行处罚, 涉及防疫员记录不清的要对防疫员考核扣分。二是加强了养殖户对防疫员的监管作用。防疫员是政府雇佣的执业兽医, 实质上主要任务是为养殖户服务。防疫员到养殖户巡查和防疫, 每次都需要养殖户签字, 以此约束防疫员巡查工作。三是增加了防疫员工作的动力。防疫巡查的频率与防疫员考核得分相关, 得分与年终奖金相关, 通过巡查制度建立重实际的奖惩制度。

3.3 防疫员防疫巡查的考核办法

防疫员巡查考核是考核基层防检疫工作是否到位、镇村是否实时掌握辖区内生产防疫情况的主要指标。各级考核防疫员工作主要就是检查防疫记录簿的填写情况。记录簿由防疫员填写, 饲养场主签字, 区镇相关部门不定期抽查。记录簿由养殖场妥善保管, 要求悬挂于饲养场办公室或畜舍内。年终区局对镇动监所、村防疫员考核时, 以巡查记录评分, 并与防疫员奖金挂钩。

4 防疫巡查制度取得的成效

4.1 全区防疫人员工作热情高涨, 防检疫工作业务量大幅提高

由于制度完善, 养殖户主动报防, 协检员随叫随到,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达到了省市业务部门要求, 如有新进动物防疫员在24 h内即可掌握,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 产地检疫量稳步提高, 产地检疫率与改革之前相比提高50%。

4.2 通过巡查制度, 镇动监所与区监督所形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执法体系

防疫巡查取得的成效不局限在防疫上, 对动监执法工作同样起到了促进作用。村防疫员直接接触防疫和产地检疫工作, 通过巡查掌握了饲养户和动物运输经纪人的第一手信息, 是基层执法工作的侦察员, 为动监执法人员提供案件线索。千山区大部分涉及逃避产地检疫的案件都是由村防疫员发现并举报的。如宁远动监所某防疫员在进行防疫巡查时, 发现一名福州籍收购观赏犬的经纪人私自篡改“出县境动物检疫证明”动物数量, 准备逃避检疫犬300只, 后经宁远动监所会同区监督所调查取证, 对违法当事人依法处罚。这种执法方式得到了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肯定。

5 管理防疫员的其他制度和手段

防疫巡查制度是千山区管理防疫员的基本制度, 除此之外, 千山区动监局还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保障防疫工作的管理和促进防疫巡查制度的实施。

5.1 考核制度

2008年, 千山区动监局出台了《千山区镇动监所千分考核细则》和《千山区村级防疫员考核细则》, 设立奖惩制度, 细化明确各镇动监所和村级防疫员职责, 指导千山区各镇动监所开展产地检疫等工作。镇动监所考核制度规定, 根据考核分数高低授予红旗所、先进所、达标所等称号, 考核分数低于600分的动监所将取消该所及其工作人员、该镇防疫员先进评选资格和奖金发放资格, 并在全区通报。村级防疫员考核满分100分, 80分以上为优秀, 60~79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优秀的全额发放年终奖金, 合格的按比例发放奖金, 不合格的不发放奖金。连续两年被评为不合格的防疫员, 解除聘用合同。扣除的奖金用于在全区范围内表彰先进防疫员。考核制度给镇、村防检疫工作增强了动力, 增加了压力, 促进了产地检疫的开展。

5.2 电子档案制度

为加强养殖场管理, 千山区建立了全区所有养殖户电子档案, 以方便防检疫监测工作查询。电子档案手写表由村防疫员结合巡查制度, 在巡查时收集数据, 按规定的时间手写上报给镇动监所, 是各级各部门畜牧统计数据的最初来源。各镇将防疫员上报的数据输入规定的电子表格, 每月25日发电子邮件到区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设专人负责将各镇电子档案汇总。通过统计查询功能, 在电子档案中就可查到全区各种动物所有养殖户生产、防疫、监测等情况。区疫控中心随时向各镇动监所发送监测情况, 各镇将区级监测结果填入本镇的电子档案, 并对电子档案中低于国家规定效价标准的动物再次加强免疫, 区级再根据各镇电子档案上加强免疫时间确定再次监测时间。通过做好这些细微的基础性工作, 千山区动监局切实掌握了畜牧生产实时的真实数据, 杜绝了“拍脑门”数字给上层决策带来的误导, 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5.3 报检点制度

2008年5月, 千山区每村设立了一个检疫申报点, 检疫申报点设在村防疫员家或村委会。报检点外悬挂醒目标牌, 内设公示版。各镇动监所将协检员联系电话印制成名片发到养殖户和运输经纪人手中。千山区产地检疫实现了由养殖户被动检疫向主动报检转变。

5.4 培训制度

防疫员素质的提高是防疫质量的保障。目前, 村防疫员全部取得兽医执业证书。自动监局成立以来, 每年至少召开聘请省市专家授课的大型培训会议两次。截至2008年上半年, 区动监局对动监系统进行了25期培训, 授课内容涉及行政与业务各方面, 从村级防疫员到区镇两级的动监部门领导都参加培训。通过培训, 提高了动监系统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 使千山区动监系统执法力度、行政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 区动监局为行政相对人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法律培训活动, 包括千山区兽药经营人员培训班、千山区兽药经营业主培训会议、新型农民培训等。培训先后聘请了辽宁省动监局医政处、鞍山市动监局、鞍山市动物疫控中心、鞍山市兽药饲料监察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为行政相对人授课, 全区共有45家相关企业业主及从业人员共5 900人次参加了培训, 树立了行政相对人的守法意识, 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效率。

5.5 进一步加强镇政府对镇动监所管理, 保证基层政府在畜牧业和动监工作上的投入

千山区政府会议上多次明确, 镇政府是防疫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千山区动监局要求镇动监所负责人, 必须让镇政府主要领导认识到防检疫工作的艰巨和责任。千山区动监局局刊每月由镇动监所送镇党委书记、镇长、主管镇长, 在国家实行新动监法律, 如《畜牧法》、新《动物防疫法》时, 法律文本要送至镇主要领导一份。每年千山区动监局召开总结表彰会时都邀请区政府分管领导、镇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通过这些努力, 镇动监所在镇政府领导心目中彻底改变了原兽医站的印象, 动监工作在镇政府工作重要性排在了前列。动监管理体制的理顺, 使动监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在人、财、物和舆论上的支持。

防疫制度 篇4

为防止疫病的发生与蔓延,确保猴厂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健康发展,充分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如下:

1、上班时间必须穿着公司发给的工作服装和工作鞋、口罩、帽子并要经常换洗,保持清洁。

2、上班时间,须将前一天洗净的、当天需使用的器具进行消毒,并准备当天需使用的其他用具。

3、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做用前、用后进行消毒,消毒后方能使用。

4、兽医室地面每个星期消毒两次,处理室、病房地面每个星期消毒三次,病房猴笼拿走猴后,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备用。

5、每天下班前,须将当天用过的器具进行清洗,放好,搞好兽医室卫生,方可离开。

6、每天坚持在未清扫冲洗笼舍之前,要对全群猴子进行检查,并做好基本情况记当,下班时要上交工作记录,不能弄虚作假。

7、对情况异常的笼舍每天如实登记,并及时告诉上级领导,对异常猴进行隔离,饲养员要信时将病情严重的猴抓出来并送到兽医室,由兽医入时处理并报告上级领导;其他病情较轻,不需要特别护理的猴可放于各栋处理室,报兽医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8、放于病房的病猴,在笼上一定要标明猴号、栏号,关在病历登记本上记载猴的诊断、治疗情况及护理期间的基本变化,如发现没有标明标号的追究有关负责人员的责任。对于放入各栋处理室的猴,由饲养员按时将猴子抓出关送给兽医及时医治。

9、对隔离的病猴即时作好登记,即时治疗,每天必须对每个病猴作好如实详细的记录(如精神状态、进食、粪便等)直到猴子治愈为止。

10、对病猴须摸清病情,对症下药,认真观察其全身及局部症状,并做好记录,以杜绝因人为原因发生的病亡。

11、对死亡的动物,必须作出剖检和做好记录,并写出残废报告,一式三份,存档一份,当天上并一份给公司领导,自留一份,经上级检查后,才能作出处理。

12、凡新进的猴子,必须严格进行检查和防病(包括驱虫、洗身等)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无异常情况后,才能调到饲养员处。

13、兽医每月10号前向公司领导递交猴群疾病防治报告,延期交或不交报告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员的责任。

14、严格遵守公司内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15、必须忠于职守,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防疫消毒制度

1、定期对猴舍进行消毒,常规每天一次,发病率高的季节另行安排,猴舍区外环境每天消毒一次。

2、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水鞋、照紫外线15分钟后消毒方能进入生产区。

3、新进引的猴子,必须先进行隔离检疫,经检疫多次和观察一个月经上,确定无病后,才能入入饲养区。

4、检疫房或猴舍的猴调出后,必须立即对检疫房和猴舍进行冲洗耳恭听,消毒、擦洗笼舍上污迹,若暂不放猴,一周后重复一次,新猴入舍前,必须多次消毒才能放入。

5、平时要经常观察,发现病猴要及时隔离,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对同一猴舍内的其余猴群,要作相应的疾病预防。

6、消毒池内的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

7、运输猴子的车辆、笼具必须在运前、运后进行清洗和消毒。

8、全场的猴群每年必须进行三次体内、体外寄生虫和病毒的普查,每三个月驱一次,检一次结核。

9、饲养员、兽医、饲料加工员、炊事员及其它与猴子有接触的工作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身体检查,防止疾病蔓延和传播。

防虫、灭鼠制度

1、猴舍的一切物品未经消毒不得任意带出饲养区;饲养区外物品未经处理不许带入工作区。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动物区,确需进入时,应经过更衣消毒后,由有关人员陪同进入。

2、饲养区应建立消毒制度。一般情况下每周消毒一次。春天、霉雨季节每周消毒两次。特殊情况(如发生传染性疾病)应一天消毒一次或按兽医要求消毒,并不得随意更改。

3、饲养场门前应设立消毒室、消毒池。消毒室内应设立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池内应随时放置有效消毒药液(3—5%的来苏水),并保持有效浓度,每天更换。工作人员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饲养室。

4、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动物房常用工具物品,如料桶、料盆、食盒、水盒等,要经常用0.l-0.5%的新洁尔灭浸泡消毒,一般每周不得少于一次;猴舍、猴笼、捕猴网和设备间通常使用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每半个月消毒一次。室内设有消毒桶,扫帚、拖把、抹布等使用后,应以0.1%新浩尔灭浸泡,清洗凉干后使用。散养的猴舍地面卫生消毒十分重要,通常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

5、病猴笼、死猴笼、腾空笼、腾空猴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并经微生物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使用。

6、饲养场应设立隔离治疗室,用以隔离治疗患传染性疾病的动物,以防疾病传播。

7、发生传染病或发现死因不明的动物,应及时对所涉及物品、场地和周围环境进行临时性消毒,待动物处理后,对单笼饲养的笼具进行火焰消毒,然后对房舍进行彻底消毒。传染病疫情解除后,经消毒后的动物应至少闲置三个月方可使用。

8、新动物未经检疫不得进入饲养房舍。检疫期动物要在固定的房舍和区域内饲养,观察3个月以上,确无疫病才能合群饲养。

9、青饲料应先清洗干净,然后再用0.01%的高锰酸钾浸泡5分钟以上,再冲洗后方可饲喂。

10、运送动物的笼具、用具进出动物场应严格消毒。

防疫制度 篇5

为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 巴州区畜牧食品局依据《动物防疫法》、《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等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建立了五项制度, 切实加强了区外引入饲养用畜禽防疫规范化管理。

一是逐级申报审批制度。

凡需从区外引入饲养用畜禽的业主自2009年3月1日起, 必须按规定进行逐级申报审批。

二是凭证引购运输制度。

凡从区外引入畜禽的业主应向引购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主动申报检疫, 凭检疫合格证明采购畜禽, 持《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出县境运载工具消毒证》运输。种用、乳用动物还须持防疫档案、养殖档案、种畜禽出场合格证及系谱运输。

三是引回申报和隔离观察制度。

从区外引回畜禽到达引入地, 必须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并按技术规范在指定的隔离场所进行加强免疫和隔离观察7-30天后, 经检疫合格方可出售或混群饲养, 对外出售的必须建立购销台帐。

四是依法处置病 (死) 畜禽制度。

在运输过程或隔离观察期间, 发现引购畜禽有发病或不明原因死亡的, 要立即报告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并依法在动物检疫人员的监督指导下作无害化处理。

五是承诺经营和责任追究制度。

防疫制度 篇6

1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全县畜禽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85%以上,常年保持重大动物疫病清净无疫;二是产地检疫到位率和屠宰检疫到位率均达到100%,保证了屠宰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全部是经检疫检验合格的猪肉,不仅实现了县内生猪及其产品质量的安全,同时也保证了外调生猪及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县城所有的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四是县城进点屠宰率实现100%,乡镇进点屠宰率达到95%;五是全县没有发生一起畜产品安全质量事故。在国家六部委下发文件对猪肉市场进行专项整治期间,全县经检查合格的102个屠宰场(厂),55个肉品经营市场,1153个肉制品摊点继续保持有序经营,为全县人民吃上放心肉提供了基础保障。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乐至县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确定为向全县人民承诺的“惠民行动”之一。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乐至县畜产品质量安全预案》和《乐至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预案》。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每年县政府都与各乡镇和县级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了基层,同时,县政府还加大了督查力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保证了各项措施的落实。制定了各项监管制度,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到乡镇和部门,规范执法人员和畜产品生产、经营、使用者行为,打击和惩治不法行为。县政府将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专款使用。有效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狠抓防疫,建立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

乐至县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长抓不懈。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全面落实以免疫为重点的综合防疫措施。每年春、夏、秋三季,县政府都要出台专门的文件并召开专门会议对动物防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组织开展动物免疫注射的工作中,严格实行“六统一”(统一疫苗、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免疫标识、统一评价免疫质量、统一建立免疫档案)、“五不漏”(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技术措施,落实“五包”(县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户包畜)责任制,确保了预防注射密度和质量。全县建立健全了预防消毒制度,并形成常态。每年春、夏、秋季组织县、乡(镇)、村(社)干部、兽医人员对全县畜禽圈舍进行大面积预防消毒, 对所有生猪进行了预防性驱虫。

2007年以来乐至县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作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手段和发展方向,投入资金,全面推行牲畜二维码标识,建立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将免疫、检疫和监督数据传输到中央数据库,为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增添了现代化的手段。目前,我县猪、牛、羊二维码耳标佩戴率达100%,将免疫、检疫和监督各环节的数据100%地上传。

2.3 强化检疫,坚持售前报检和驻场(厂)检疫制度

检疫工作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乐至县委、政府的认识十分明确,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生猪检疫和定点屠宰管理方面的文件,切实做到了检疫工作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四个到位。一是全面实施生猪售前申报检疫制度,强化产地检疫,把好“三关”。第一关,申报检疫关。在全县设立了606个生猪售前报检点;第二关,到户检查关。重点检查生猪用药、免疫和健康状况;第三关,检疫出证关。对经检疫合格的生猪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对患病的、未经有效免疫的或在休药期内的生猪,一律不得出户。确保了生猪进入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二是全面落实驻场(厂)检疫制度。每个定点屠宰场派2~3名检疫人员,每个大型屠宰厂派4~5名检疫员实行驻场(厂)检疫。科学地设置了“六岗”即:宰前检疫岗、头部检疫岗、胴体检疫岗、内脏检疫岗、旋毛虫检查岗、总检岗。严格把好“五关”,第一关,入场登记关:查证验物,核对耳标。第二关,宰前健康检查关:再次对入场(厂)的生猪进行健康检查,合格的才能进入待宰间。第三关,屠宰同步检疫关:对头部、内脏、胴体全面进行检疫,摘除三腺,屠宰厂还要对旋毛虫进行实验室检查。第四关,出场(厂)签证关:对经检疫合格的猪肉产品出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准许出场(厂)。第五关,无害化处理关:对检出的病害生猪及其产品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效地保证了猪肉产品出场(厂)的质量安全。

2.4 加强监管,确保猪肉及产品质量安全

乐至县十分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由县政府统一组织,各部门各施其职,密切配合,从生产饲养、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到经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了监管。一是由畜牧兽医部门强化生猪养殖过程的用药监督,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对全县51个规模养猪场和38个标准化猪业家园全面实施用药记录制度,从源头抓起,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长期保持了瘦肉精检测率为零的记录。二是全县组织开展由畜牧兽医、工商、技监、商务、公安等参与的3次清理整顿屠宰场(厂)行动。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取缔了违规屠宰场2个。三是强化市场和运输监管。畜牧、工商、技监、公安等部门坚持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相结合,严把市场准入关。杜绝了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生猪及产品入市,确保了上市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场(厂)。县内2个省级公路动物检查站,24小时值班,把好了动物及产品出入县境的质量关口。四是畜牧、工商、技监等部门加强了兽药、饲料监管,建立购销、使用等记录制度。坚持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坚持定期抽检与质量公示相结合的制度,确保了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质量。五是乡镇政府、畜牧、公安及村社干部对病死畜禽严格执行“五个不处理”(不宰杀、不食用、不销售、不转运、不丢弃)制度,对病害动物及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几点体会

3.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是关键

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目标责任,才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3.2 健全法制,构建长效机制是根本

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资金、人力资源作保障,构建和完善长效机制,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处置预案,各项有效措施必须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3.3 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是重点

监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面落实以检疫为主的畜产品安全措施,才能有效地保证畜产品安全。

3.4 强化检疫,综合监管是基础

切实落实检疫工作“四个到位”,加强防疫、监督管理工作,才能切实保证生猪等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3.5 实施改革,稳定队伍是保障

防疫制度 篇7

动物防疫体系是政府公共卫生安全和动物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 同样也是政府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曾经出现过病鸡流入食品市场的事件, 给广大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 促进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要从源头做起, 搞好动物防疫工作。确保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动物防疫体系。

1 动物防疫体系的重要性

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也促进了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国家间的动物源性食品交易也在不断地扩大, 一旦动物疫情扩大, 会对我国的经济和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破坏。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 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一体系的建立是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管理的需要。在2005年, 我国出现了禽流感疫情, 造成了全国性的恐慌, 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损害, 对养殖业的损害也非常的大, 根据研究, 乙型脑炎、结核病等都与动物疫病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需要建立动物防疫体系;当前畜牧养殖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生产方式也正在向集约型转变。但是动物疫病的存在极大的限制了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为动物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害达到了500亿以上, 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应该建立动物防疫体系;畜牧养殖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建立动物防疫体系, 是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我国这一产业转型的重要基础[1]。

2 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 也经历了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不能妄自菲薄, 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 对问题有所警醒, 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动物防疫体系, 搞好动物防疫工作。

要保证资金的充足, 如果动物疫情给人们造成了上千亿的损失, 投入上百亿的资金也是合理的。我国目前对于动物防疫公益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 人员队伍极其的不稳定, 工作缺乏积极性。在动物防疫的第一线, 体现得特别明显, 乡镇的畜牧兽医院收入低, 待遇差, 很难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针对这一情况, 我国各级政府应该确保资金的落实情况, 保证各层畜牧兽医机构的稳定运行, 可以把畜牧兽医单位列入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同时可以招收编制人员, 加强兽医队伍的稳定性, 并开展多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目前, 正值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时期, 可以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到这一改革进程, 加强对于这一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要建全方位的疫情报告和监督制度。要明确各层防疫机构的具体责任, 把防疫员的职责落到实处, 可以由县级防疫机构带头, 与乡镇、村等单位共同划分防疫职责和目标, 并签订目标责任书, 把防疫工作纳入到基层工作的年终评价和考核机制中。防疫工作可以建立分片包干制度, 由乡镇级的动物防疫员负责所在地区的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 具体的工作交给村一级的防疫员, 并接受上级单位的监督。防疫机构要定期向上一级做工作汇报, 加强上下之间的互动, 实现政府对疫情的掌控;政府部门还应该提供防疫的检验设备和设施, 完善防疫检疫的科技服务条件, 并制定具体的防疫服务工作, 推广防疫知识;要建立重大疫情的预警预案系统, 建立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制度, 当疫情发生后, 能把疫情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

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防疫工作的信息管理系统, 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要素进行优化整合, 是人员、资金、物资等都处于最佳的配置状态。这一系统可以应用在疫情报告、食品卫生、计划免疫、卫生检验、档案管理等诸多方面。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建议各国的公务防疫工作实行垂直官方兽医制度, 国家设立最高兽医行政机构, 统一管理全国的兽医工作, 各级政府的防疫机构成员由国家统一任命。当前我国的防疫机构存在权利分散、部门重叠、多头管理的问题, 这一体制的实现将有力的改变这一状况。所以, 应该统一机构, 集中管理, 形成独立的、国家级的动物疫情监督管理机构, 自上而下的建立垂直动物防疫体系, 对现有的畜牧兽医机构进行整合, 形成省、市、县、乡的4级防疫体系。

3 结语

只有建立完整、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搞好我国的动物防疫工作。需要做的就是落实资金、整改机构、加强服务, 建立一个具有预警、监督、管理、服务能力的, 适合我国国情的动物防疫体系。

摘要: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关系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也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问题。非典、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等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根据这一情况, 本文探讨建立动物防疫体系, 搞好动物的防疫工作, 不仅保护我国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同样给人类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动物防疫体系,动物防疫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生海, 赵平, 张国俊, 任三秀, 吴亚文.浅淡有效发挥动物防疫工作的职能作用[J].中国动物保健, 2006 (12) :63, 67.

防疫制度 篇8

1 村级防疫员队伍的建设

(1)首先肯定的是,在各村中设立防疫员是一项利于养殖业发展的好事。因为他本人就是村中一员,对村中的养殖情况非常熟悉,可以方便的开展各项防疫工作。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尤其是在春秋两季统一防疫中,可以利用村民的空闲时间及时合理的安排各项防疫工作。确实方便了群众,确保防疫工作的圆满完成。

(2)村级防疫员组织协调能力强,有影响力其次他可以对本村中畜禽数量,品种的增加,减少做到心中有数,是一个动态的存养档案,能适时的提醒养殖户注意及时防疫,确保防疫密度。再次,他能对本村的畜禽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因疾病死亡的畜禽,可以及时汇报,确保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2 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免疫器械的消毒方法是煮熟与熏蒸,使用消毒液体消毒是不正确的,原因是残留在器械上的某些消毒液体成分具有长期杀菌作用,使用器械免疫疫苗时多多少少会对冻干苗类疫苗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针头大小、长短要适中。一般冻干苗用7号针头,油苗用12号针头。注射器、针头要消毒。

(2)注射部位要正确。皮下注射在颈后部,如雏鸡在颈后2/3处。肌肉注射一般选耳后颈部 (牛羊选择颈部上缘下1/3处) ,猪选耳后颈部或臀部,进针方向要垂直皮肤处,注射部位要消毒。宜选用75%酒精或5%碘酊消毒。

(3)动物防疫员在免疫接种时,应准备好抗过敏药如肾上腺素。要仔细检查疫苗外观。认真检查疫苗内外包装是否规范精致,疫苗标志要清楚,说明书要通俗易懂,进口疫苗应有中英文两种说明书。同时检查疫苗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疫苗瓶有无裂纹,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有无异物、凝块、冻结、沉淀或出现混浊等。凡发现标签不完整、有异常,一律不得使用。

(4)要仔细观察畜禽健康状况。体弱、发病、处于疫病潜伏期的畜禽暂时不宜接种,怀孕后期的家畜应慎用或不用反应较强的疫苗。疫苗运输与保存。外界温度低于8℃时,疫苗可常规运输,超过8℃时须冷藏运输,避光运输。疫苗若不能及时使用,可按标签说明妥善保存。通常活苗须在15℃~20℃冷冻保存,切忌反复冻溶,灭活苗2~8℃保存。

(5)合理选用稀释液。用于注射的活苗一般配备专用稀释液,若无稀释液,可用生理盐水稀释。

(6)疫苗开封后尽快用完。灭活苗一般在开封后12h内用完,最长不要超过24h。活苗稀释后要放在冷暗处,应在2h内用完,最好不要超过4h。妥善处理废弃物。疫苗空瓶、剩余疫苗及器械要严格消毒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村防疫员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作用 篇9

勿容置疑作为在养殖一线工作的动物防疫员, 他们担负着协助区域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展动物疫病的预防、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等重要工作。

1早期村防疫员工作量不大、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 改革开放不久, 经济欠发达, 本地区养殖规模化的极少, 都是小庭院经济:三五十只鸡、五七六头猪、二三头牛……零星点状存在, 畜禽产品直接到集市上出售。那时每个村里都有一名赤脚兽医 (防疫员) , 他们手中备有一些常用抗菌消炎药, 用于日常治疗。等到春秋防疫就配合兽医站工作人员走家串户、掏鸡窝、跳猪圈打防疫针:鸡瘟 (新城疫) 0.1元/只、猪瘟0.2元/头。防疫员年工资只有300~500元, 年末由村里支付。当时虽收取一定的费用, 但也保一方畜禽平安。

2当前村防疫员工作繁多、工资得到提高

近年来, 养殖业迅猛发展, 畜禽养殖已经进入集约化时代。各种惠农政策都落实到了基层:强制免疫疫苗免费发放、能繁母猪给予补贴等, 防疫员工资也纳入财政支出, 工资额的增长大大提高了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村防疫员工作重心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不再局限于只给散养户作防疫和简单的临床治疗。具体工作如下:

(1) 春秋集中散养免疫, 根据免疫程序月月补针。规模饲养场强制免疫疫苗发放到位, 及时、准确填写免疫档案、做好疫苗领取发放记录。免疫率、猪牛羊耳标佩戴率均要到100%。

(2) 每月进行养殖信息采集, 包括本月饲养量, 存栏数、外引、自繁、出栏、病死淘汰数, 如实记录到按月核查比对工作记录中。

(3) 协助畜禽产地检疫。防疫员作为产地检疫申报员, 及时将所负责村要出栏动物申报到区域动监所, 由检疫员到达现场进行产地检疫。并协助作好“瘦肉精”检测。严把产地检疫关。

(4) 根据疫情动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疑似病例立刻上报。按要求采集血样用于监测。

(5) 承担临时急需数据调查。

(6) 宣传国家政策, 协助农技推广, 促进养殖户经济效益提高。

(7) 定期参加防疫员业务培训活动, 掌握最新防疫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总而言之, 防疫员工作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 他们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服务于养殖群众, 上为区域动物卫生监督所提供大量的信息数据。

上一篇:校园办公下一篇:长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