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超声乳化

2025-01-04

非超声乳化(通用10篇)

非超声乳化 篇1

白内障是一种眼科疾病,白内障一般是由先天性或后天因素引发晶状体混浊,主要症状表现为视力衰退及看东西模糊。多年来医学在研发药物以预防和延缓白内障的发展,但至今尚无有效药物来控制其发展。我院在表面麻醉下实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SICS)与超声乳化(Phaco),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79眼)白内障患者。A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44-80岁,平均年龄(60.3±6.3)岁;术前视力:手动/眼前-0.3。B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43-79岁,平均年龄(59.5±5.2)岁;术前视力:手动/眼前-0.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视力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A组:表面麻醉下,十点至一点期间进行以穹隆为基础的球结膜瓣手术,使得角巩膜缘和部分巩膜暴露。在角巩膜缘的上方实行反眉行切口,并且切口要在距角巩膜缘2mm处,弧长约5至6mm,切口长度依据晶体核硬度来定[1]。用隧道刀做角巩膜隧道深度约0.15至0.25mm,隧道再向透明角膜内延伸1至1.4mm,m用3.2mm穿刺刀沿原切口扩大内切口,内切口约长7至8mm,等技术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

B组:表面麻醉下,十一点至一点期间进行以穹隆为基础的球结膜瓣手术。在角巩膜缘的上方实行反眉行切口,切口在距角巩膜缘2mm处,弧长约4.5mm。用隧道刀做角巩膜隧道深度约0.2至0.3mm,隧道再向透明角膜内延伸1至2mm,在三点时对角膜缘内1mm处做角膜侧切口[2]。m自制针环形的撕囊,用3.2mm穿刺刀穿刺进入前房,将水分离、分层,并将晶体核分离开,等技术进行超声乳化手术。

1.3观察指标

记录视力≥0.5患者例数,检测工作由2名4年以上资质的医师进行。视力≤0.5患者测量矫正视力,并观察角膜散光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7.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表计量资料,t检验,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两组术后视力矫正情况比较

A组与B组术后视力矫正相近,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注:两组术后视力矫正情况比较P<0.05。

2.2两组术后不同时段角膜散光情况比较

A组在术前、术后1d、术后7d的散光值分别为:(0.82±0.42)D、(1.72±0.56)D、(1.46±0.53)D;B组在术前、术后1d、术后7d的散光值分别为:(0.81±0.43)D、(1.73±0.59)D、(1.44±0.54)D。术后不同时段角膜散光值均优于术前(P<0.05),但同时间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手术是治疗气较为彻底的方法。目前SICS手术以手术切口小、恢复速度快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方法[3]。有研究表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对治疗白内障安全可靠、治疗效果好,并逐渐在治疗白内障的手术中得到应用,SICS术在国内大多基层医院内逐渐运用开展,更加成为一种临床主要手术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与B组在术后七天与三个月视力矫正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具有术后散光小、有利于矫正和控制术后散光;手术切口小、疼痛轻;手术创伤小、术后用药剂量小且时间短,无需等白内障发展成熟才手术,避免患者在等待过程中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同样具有切口小、散光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超声乳化术临床治疗使用的手术设备昂贵,导致Phaco术治疗成本较高[4]。所以治疗白内障需依据患者实际临床状况来选择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段角膜散光值均优于术前。分析原因可能为:术前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有明显散光症状,而SICS手术与Phaco手术均有利于角膜散光的减小,但SICS手术的切口接触面大,对维持角膜形态较好,对患者的角膜组织损伤小,并减少了在手术治疗中的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两种方案治疗白内障均能取得较好效果。但SICS手术相比较传统囊外摘除术治疗法具感染少,切口愈合快及术后视力恢复快等特点;而SICS术具有广泛适用性,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白内障,且手术时间短。因此,SICS术更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对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SICS)与超声乳化(Phaco)治疗白内障的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白内障患者资料,分成A组40例(40眼)实施SICS手术治疗白内障,B组38例(39眼)实施Phaco手术,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与B组术后视力矫正相近,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角膜散光值优于术前(P<0.05),但同时间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 5)。结论:A组与B组术后视力矫正相近,术后角膜散光好转,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超声乳化,白内障

参考文献

[1]李国梁,秦礼宝,薛源,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与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对比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09):53-58.

[2]于新华,于佳艺.超声乳化手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临床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01):96-96.

[3]冯桂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02):146-148.

[4]孙理彬.硬核性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4(01):15-18.

非超声乳化 篇2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广东汕头515100)【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中选择不同切口位置矫正术前散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角膜散光>1.00D的白内障病例60例共60眼,按照随机原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根据患者散光轴位采用顺规或者逆规位的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用常规上方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平均眼压基本无变化,术后随访并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和4周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根据患者术前散光轴位的不同选择不同位置的切口方向, 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术前角膜散光,显著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关键词】白内障;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散光.【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89-01【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locations of clear corneal incision to correct the pre-existing astigmatism in non-ultra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Methods select our corneal astigmatism > received 1.00 D cataract cases 60 cases were 60 eye, according to random principle will i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eoperative site of astigmatism axis, for g roup A of 20 patients,for observation group small incision non-phacoemulisification cataract exac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mi plantation were performed through corneal incision; for control group, the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routinely at thetop of the cornea,after operation the changes of corneal astigmatis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verage intraocular pressure basic no chang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did not appear complications. After one and four week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bare eye sight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 mean of corneal scattered photometric obvious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comparative difference determined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scattered the different choices of optical axis a different location of the incision direction, can safely and effectively correct preoperative corneal astigmatism,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vision, it is worth fo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cataract; non-ultra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astigmatism.目前在我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MSICS)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已得到广泛应用,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后其手术技术已日臻完善,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以及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1],且对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很适合在基层批量防盲手术中应用。然而目前手术源性散光仍是影响患者术后视觉恢复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有效地控制术后角膜散光,并尽可能地减少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是目前白内障医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2]。为研究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散光的白内障摘除方法,我院根据患者术前散光轴位不同选择MSICS切口,术后观察角膜散光的变化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1年11月我科收治的白内障病例60例,共60眼,术前角膜散光均>1.00DC,其中男28例28眼,女32例32眼,年龄49-90岁,平均年龄72.8岁。所有患者入选本研究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视力、色觉、裂隙灯检查、角膜曲率检查和眼底检查,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并记录散光度和轴向。排除有眼手术病史以及患有角膜病变、不规则散光以及眼外疾病的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30眼,其中顺规散光14眼,逆规散光16眼;对照组30眼,其中顺规散光15眼,逆规散光15眼。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散光度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1.2手术方法:所有病例的手术均由我科同一位眼科医生完成。术前1h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使术眼充分散瞳,并对手术区域进行常规消毒,滴加爱尔凯因滴眼液对术眼进行表面麻醉,在手术前5min以及置入开睑器后各滴1次,并在手术开始前对双眼均进行表面麻醉。观察组根据病例散光轴位,对顺规性散光病例采用上方角膜缘切口,对逆规性散光病例采用颞侧角膜缘切口。而对照组病例采用在角膜最大散光轴方向进行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切口做好后,注入透明质酸纳于前房,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6.0mm;充分水分离以及水分层后,旋转分离晶状体核至前房,在黏弹剂保护下将晶状体用劈核刀二分法劈核,用圈套器将其分块取出,将残留皮质彻底清除后,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将前房及囊袋内的黏弹剂注吸干净。注水于切口基质层使之水密,检查切口无渗漏后,将结膜切口复位,完成手术。术后进行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抗炎对症治疗。

1.3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术后留院察1天,并于术后1周、4周以及8周分别进行随访,检查其裸眼视力、角膜曲率以及眼压的情况,并根据两垂直径线上角膜曲率的差值,计算术前和术后角膜散光度数值。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眼压:全部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没有出现并发症。术前平均眼压为(14.9±4.7)mmHg, 术后平均眼压为(14.3±4.4)mmHg, 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裸眼视力:术后1和4周观察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对比分析2.3 角膜散光度: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处角膜均出现轻度水肿使角膜散光发生变化。观察组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的标准差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平均角膜散光度对比分析3 讨论3.1 手术性散光产生原因及治疗方法:由于白内障手术会造成切口處角膜出现轻度水肿,使角膜形态发生改变,使经过角膜的光线发生散光,所以手术切口及其闭合方式对于角膜发生散光具有重要作用。有文献报道, 治疗白内障切口大小、位置以及缝合技术等因素与手术性散光密切相关,其切口位置越靠近角膜,对角膜曲率和术后散光度影响越大,离角膜越远,影响越小,另外切口长度与术后角膜散光度大小成正相关。随着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少,目前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就是术前已存在的角膜散光以及手术诱发的角膜散光。国外文献[3]报道白内障手术后,切口子午线上的角膜曲率易变扁平导致手术性角膜散光,甚至可能使患者原有的散光加重,采用角膜颞侧无缝线切口易产生顺规散光,上方无缝线切口易产生逆规散光,斜轴切口易诱发斜轴散光。国内文献[4]报道等报道透明角膜切口应尽可能靠近角膜缘,而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选用角膜缘切口治疗白内障可降低手术源性散光。所以正确选择切口位置对于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度具有重要意义。3.2 总结: 通过对本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显示,相比于常规上方角膜切口治疗白内障,术前根据患者散光轴位采用顺规或者逆规位的角膜切口病例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明显降低,且角膜散光的波动范围比较小,与文献[5]报道的基本一致,说明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且可以有效避免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显著改善了患者视觉质量。所以对于白内障的治疗,医生应在术前仔细选择散光轴向以及手术切口,使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更加完善,使同样的手术给患者带来更佳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王桂君.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200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0(13):132.[2]唐媚香.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1,7(21):18.[3]Long DA,MonicML.A prospective evaluationof corneal curvature changes with 3.02 to 3.52mm comeal tunnel phacoem ulsification. Ophthalmology 2005,103(2):226-232.[4]李娜,林晶民.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0,33(12):131.[5]NielsenPJ. Prosepective evaluation of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and astigmatic keratotomy effects of various self-sealing small incisions. J Cataract Surg,2003,21(1): 43-48

非超声乳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126例白内障患者,共126眼。其中A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27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4.8岁,左眼28例,右眼35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2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3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B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30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5.3岁,左眼31例,右眼32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4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2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A组:术前使用复方托比卡胺散瞳,手术采用表面麻醉。铺一次性眼科洞巾,使用开睑器撑开眼睑,15度刀三点钟处穿刺,三角刀9点处作角膜切口,切口长度3mm。并向内注入粘弹剂,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囊袋内的晶状体核,抽吸残余晶体皮质,植入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切口不必缝合。

B组:常规散瞳和麻醉后,采用标准巩膜隧道切口,切口长度6~7mm。前房注入黏弹剂后,做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核周皮质至核游离。用针头将晶状体核旋入前房,用晶体圈在晶体内核下方将晶体核缓缓托出切口处。用吸引针吸尽残余皮质,植入硬质后房人工晶状体,切口缝合三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的随访发现,术后1天A组52例(82.5%)患者视力>0.5,B组40例患者(63.5%)视力>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视力恢复情况的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前房虹膜反应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0%(17/63),略低于B组的31.7%(20/6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微创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临床治疗白内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临床价值也得到了充分肯定。该手术具有切口小、伤口愈合快、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适应证广等优点[6,7]。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也是目前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手术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且手术设备昂贵,手术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8,9]。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超过90%的患者裸眼视力能达到0.5以上,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10]报道一致。实际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临床研究认为:对于过熟期白内障、硬核性白内障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特殊情况,应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本研究同时表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难以避免。因此,术者不仅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还要在手术操作中仔细谨慎,不要重复动作,避免损伤角膜和虹膜,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操作中应仔细谨慎,减少对角膜和虹膜的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陆明,陈化令,李法明.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复明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43~44

[2]罗维骁,李雅.瞳孔圈形剪除在严重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1;39(6):679~680

[3]刘筠,王玲.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11):867~869

[4]刘怡,赵宏伟,李飞.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对白内障术后高阶像差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09;9(4):698~699

[5]何小杰,马瑞倩,叶润才,等.高龄白内障患者两种小切口手术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18):2439~2440

[6]赵军民.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白内障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1):67~69

[7]颜坚.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对比[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47~49

[8]杨晓春,万芳,何远航,等.高龄白内障患者2种小切口手术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6):559~560

[9]赵镇芳,段香星,宋亚玲,等.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8):1407~1408

非超声乳化 篇4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35-01

白内障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且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增加。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本文就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该手术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32例(3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2,且无其它眼部疾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0.2±5.1)岁,白内障类型:核性白内障17眼,后囊下白内障9眼,皮质性白内障6眼;按Emery以及Little核硬度分级标准为Ⅱ~Ⅳ级,其中Ⅱ级11眼,Ⅲ级13眼,Ⅳ级8眼。

1.2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并严格控制眼压,常规应电子计算器超声眼轴测定仪测定,计算出所需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手术采用4g?L-1倍诺喜表面麻醉,选择巩膜隧道切口,于上方做一穹窿部位基底的球结膜瓣,潜行于角膜板层刺入前房,并注入适量黏弹剂,连续环形撕囊,用平衡盐灌注溶液做水分离和水分层,伸入超声乳化头,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和皮质,吸出皮质,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并抽吸干净前房内的粘弹剂,外切口无需缝合,单眼包扎,完成手术。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囊膜破裂、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8~20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1.2±3.4)min;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共22眼,占68.8%(22/32);最佳矯正视力≥0.3共45眼,占81.3%(26/32)。术后并发症:术后13眼(40.6%)出现一过性角膜水肿、6眼(18.8%)出现短暂性眼压升高,但症状均较轻微,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中均未见瞳孔变形、虹膜损伤、黄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凡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晶状体代谢紊乱,致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均可称为白内障。白内障病因复杂多样,如遗传、老化、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代谢以及外伤等均可能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从而引发白内障,视力进行性减退是白内障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可伴有眩光感、单眼复视、近视度增加等症状[1]。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无确切效果,国内外均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就目前而言,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唯一确切方法。

传统白内障摘除术切口大,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因而术后并发症多,且恢复时间长,而目前已被超声乳化手术所替代,并成为主流术式[2]。超声乳化技术是利于一个细针头通过很小的切口进入眼内,而后使用超声波经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而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术毕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可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该术式较传统的白内障摘除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且手术时间段,术后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3]。同时从本研究结果也可看出,本组32例患者手术时间最短的仅8min,最长仅20min,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81.3%(26/32)患者术后最佳最佳矫正视力≥0.3,术后无瞳孔变形、虹膜损伤、黄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一过性角膜水肿和短暂性眼压升高,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虽然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手术效果显著,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特点,但手术过程中也应注意手术技巧的把握,更好的提高手术效果,如术中无菌观念要强,尽量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术中尽量完整撕囊,若不能完整撕囊,可扩大截囊口以为晶体核的处理留有足够的空间[4];控制前房深度,尽量使用巩膜隧道切口,可对前房维持起到很好的防渗漏作用;手术完毕后粘弹剂应及时冲出,并应用缩瞳剂,以防高眼压[5]。术后加强并发症防治,对高眼压以及炎症反应给予处理,术后高眼压症状可给予乙酰唑胺口服应用。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疗效显著,且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势,对于白内障程度或位置干扰视觉功能障碍,且希望有良好的视觉质量的患者,超声乳化手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术中应注意手术技巧的把握,合理使用超声乳化技术,以更好的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哲宇,许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28-29.

[2]王照慧.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4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81-82.

[3]黄艺,伍继光,杨明善.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16(17):15-17.

[4]蔡成平,张靖东.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效果观察及注意事项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9):2516-2517.

非超声乳化 篇5

关键词: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超声乳化,临床效果

白内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产生的原因和衰老、代谢异常和外伤等有直接的联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的视力构成严重的影响,发生失明的情况[1]。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这也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较大的影响。以往,临床方面多通过大切口的方式,实行摘除手术,这种手术治疗方法,具有较大的创伤性。且手术后易于产生并发症,使得患者的痛苦更加强烈[2]。为此,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观察、比较其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超声乳化治疗的效果,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女各22例、26例;年龄范围44~74岁,平均(59.6±5.4)岁。对照组男、女各23例、27例;年龄范围46~76岁,平均(61.4±5.6)岁。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手术前,所有患者均实行常规消毒、散瞳处理,经盐酸奥布卡因(生产厂家:参天株式会社;国药准字:H20100362)实行表面麻醉。然后,对结膜下实行局部浸润麻醉。充分发挥麻醉作用后,实行手手术治疗。

1.2.1对照组通过超声乳化术治疗,于角膜缘10:30方向做一切口,形状为水平型,宽度、深度分别为:3mm、0.3mm。距离角膜边缘1.5mm位置,经穿刺刀构建巩膜隧道,确保其构成内切口。穿刺于前方中,于内部注入适量的粘弹剂,顺着晶状体核边缘实行持续的环形撕囊操作。主要的目的为确保晶状体核、水分层相互分离,合理的使用全套设备将晶状体充分取出。经专业吸针将晶体核表层、皮质全部吸出,将粘弹剂置于前房、囊袋内。最后,实行人工晶体植入囊袋操作,并将粘弹剂实行更换,进而确保切口的密闭性。

1.2.2观察组通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于距离角膜边缘1.5mm的位置,实行深达巩膜反眉的弓切口,切口的长度应和巩膜的表面保持垂直。采取穿刺刀于前房穿刺,注于适量的粘弹剂。撕囊、分离操作同对照组,合理的使用角膜刀将切口扩大。采取晶状体匙将晶状体核实行托起,置于前房位置。最后,将残留皮质,彻底清理干净,将粘弹剂合理的灌注于前房中、囊袋内。囊袋中,同时需合理的置入粘弹剂、晶状体,以保证切口处于密闭的状态。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后1d、1w、1个月角膜散光度、并发症情况。1.4统计学的处理

通过SPSS16.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X2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角膜散光度的改善情况对比

手术后1w、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54±0.31)D、(0.62±0.25)D,(0.57±0.35)D、(0.58±0.22)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1d,观察组和对照组角膜散光度各为(2.77±0.97)D、(1.03±0.2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2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2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性白内障,为眼科比较多发的病症,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易于使得患者发生失明的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自身的身体机能减退,临床方面多通过超声乳化术治疗[3]。这种手术的方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等优点,且角膜散光度角度,易于促使患者及早获得康复。但其同样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如技术操作的难度较大、医疗费用较高且设备比较复杂[4]。对于经济条件中下的家庭来讲,会构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1w、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角膜散光度比较,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手术后ld,观察组和对照组角膜散光度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由此能够看出,老年性白内障通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超声乳化治疗的效果均较佳,且不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情况。所以,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核硬度,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以此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5]。

参考文献

[1]王标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4):35-36.

[2]李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5(14):261-262.

[3]熊格端.高龄老人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7):120-121.

[4]王艳玲.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1):63-64.

非超声乳化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共100眼, 男59眼, 女41眼, 年龄最大87岁, 最小35岁, 采用拓普康手术显微镜, 美国进口超声乳化仪, 手术者为同一医师完成, 人工晶体均为美国欧视进口硬性晶体。

白内障核分级, Ⅰ级核 (软核) 12例, 其中5例超声乳化, 7例小切口, Ⅱ~Ⅲ级核64例, 其中34例采用超声乳化吸出术, 30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Ⅳ~Ⅴ级核14例, 10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4例采用超声乳化。

1.2 手术方法

超声乳化吸出术, 术前充分散瞳, 表麻加球周麻醉, 开睑器开睑, 一般不用直肌牵引线, 切口选在10:30~12:30, 角膜缘后0.5mm处, 水平型, 隧道长2~2.2mm, 侧切口在2:30处, 黏弹剂填充前房, 撕囊镊环形撕囊, 囊口6mm左右, 最大7mm, 用含肾上腺素的BSS作水分离、水分层致核能活动旋转 (表1)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术前充分散瞳, 表麻+球周麻醉, 开睑器开睑, 一般不用直肌牵引线, 切口选在以12点为中心角膜缘后1mm处做水平型切口, 深1/2巩膜厚度, 隧道刀分离至角膜缘内约2mm, 黏弹剂充满前房, 环形撕囊, 直径约7mm, 扩大隧道内口, 分离晶体核后以圆匙托出核, 植入人工晶体。

2 结果

两种术式主要并发症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角膜水种是白内障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 角膜损伤来源于超声乳化水滴对角膜内皮的弹射伤和超声乳化头的高温对角膜组织的烫伤以及小切口排核时对角膜内皮的擦伤, 而超声乳化角膜水肿常发生在Ⅳ、Ⅴ核的白内障上, 超声时间长且需使用大能量的超声,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在其排核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碰伤角膜内皮, 可以避免角膜水肿[1]。

3.2后囊膜破裂

分析原因主要有:①初学者, 精神紧张, 在乳化核时用力不当;②注水分离核时不彻底, 对晶体核进行乳化时, 核与后囊未完全分离而损伤后囊;③Ⅳ、Ⅴ核的核碎块的角比较坚硬, 划伤后囊膜;④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晶体摘除, 出现1例后囊膜破裂, 考虑高度近视眼, 其眼球角膜特别是巩膜较薄弱且厚度不均, 加之玻璃体液化, 悬韧带数量相对少和脆弱, 术中易出现后囊膜破裂, 玻璃体脱出[2]。

3.3切口漏水

超声乳化切口很小, 几乎不发生漏水, 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因切口相对加大, 切口密闭性降低, 所以发生切口漏水的相对多一些, 必要时要手术中缝合切口。

4 结论

对于基层的眼科医师,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是都应该掌握的技术, 切口由大变小的趋势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之间的技术互为补充, 联系更加紧密, 在基层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需要指出的, 单纯为了追求小切口手术方式, 而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手术方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基层的眼科医师, 我们认为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 根据患者晶体的混浊程度, 核的硬度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 还有手术者的熟练程度, 选择更合适的手术方式, 对于未开展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医院, 更应该选择好手术适应症, 对Ⅳ、Ⅴ级核白内障, 成熟期白内障, 过熟期白内障, 晶体脱位, 外伤性白内障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应选择更为稳妥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林振德, 李绍珍.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非超声乳化 篇7

关键词: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在我国, 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地区, 白内障是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 由于对本病认识不够, 很多患者就诊时白内障已处于成熟期或过熟期, 有的形成“黑内障”。而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 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完善, 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已成为常用的手术方式。为了评价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性硬核白内障上的效果优劣, 本文采用此两种手术方法对硬核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观察,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均无糖尿病史, 年龄70~91岁, 平均 (76.3±10.24) 岁, 其中男56例, 女64例;术前视力为光感/眼前~指数/眼前, IV级核78例, V级核42例。随机分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和超声乳化组, 其中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60例60眼, 男29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 (75.3±8.37) 岁;超声乳化组60例60眼, 男27例, 女33例, 平均年龄 (79.1±9.55) 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比较无差异。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散瞳, 碘伏消毒, 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作球后麻醉。 (1)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上方角巩膜缘隧道切口, 长度6mm, 鼻、颞侧角膜缘作辅助切口, 注入粘弹剂后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 直径6mm以上, 水核分离, 再注入粘弹剂, 旋转晶体核至前房内, 劈核后分二次取出晶体核, 注吸出残留皮质, 后囊抛光, 注入粘弹剂, 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 注吸出粘弹剂, 切口不缝合。 (2) 超声乳化组:使用同一台歌德超声乳化机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 常规上方角巩膜缘隧道切口, 作角膜缘辅助切口, 注入粘弹剂, 连续环形撕囊, 直径5.0~5.5mm, 水核分离, 晶体核超声乳化, 吸除残留皮质, 注入粘弹剂;扩大切口至5.5mm, 植入人工晶体至囊袋内, 吸除粘弹剂, 切口不缝合。两组术后均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 口服醋酸泼尼松片 (20mg, qd) 及头孢拉啶 (0.5g, tid) , 次日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与托吡卡胺眼液滴眼。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周、1月的视力。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120例患者120眼手术过程顺利, 手术均在25min内完成, 术中植入非折叠人工晶体至囊袋内,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2 术中并发症

术中虹膜损伤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2例、超声乳化组3例, 后囊膜破裂者各为2例, 此两项指标两组间比较无差异 (P>0.05) ;前房反应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6例、超声乳化组12例, 角膜水肿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4例、超声乳化组9例, 此两项指标超声乳化组明显多于小切口组 (P<0.05) 。

2.3 术后视力

术后1周矫正视力: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0.3者5眼, 0.3~0.6者47眼, ≥0.6者8眼, 其中≥0.3者共计55眼, 占91.67% (55/60) 。超声乳化组:≤0.3者8眼, 0.3~0.6者46眼, ≥0.6者6眼, 其中≥0.3者共计52眼, 占86.67% (52/60) , 两组间1周矫正视力无差异 (P>0.05) 。

术后1月矫正视力: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0.3者3眼, 0.3~0.6者45眼, ≥0.6者12眼, 其中≥0.3者57眼, 占95.00% (57/60) 。超声乳化组:≤0.3者4眼, 0.3~0.6者44眼, >0.6者12眼, 其中≥0.3者56眼, 占93.33% (56/60) , 两组间2周矫正视力无差异 (P>0.05) 。

3 讨论

目前白内障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 尽管超声乳化手术以切口小、创伤少、术后视力提高快等优点迅速成为主流方式, 但由于经济原因限制及认识上的不足, 在我国农村地区, 很多白内障患者等到其视力严重障碍致生活不能自理时才到医院就诊, 这样的患者中硬核性白内障所占比例较大。此时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需要比一般情况下更高的能量, 更长的时间, 给超声乳化手术带来更大的困难和风险。术中角膜内皮细胞损失多, 达11.9%~16% (角膜水肿占4%, 大泡性角膜病变为1%) [1],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术中超声振荡、高能量转化为热量以及器械性损伤等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 角膜内皮数量逐渐减少, 密度降低, 细胞面积增大[2], 而内皮细胞损失后不能再生, 因此, 年龄大的白内障患者做超声乳化手术时更易发生角膜水肿及角膜失代偿。

近年来,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技术日趋完善。由于医生手术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同时, 选择与房水成分相近的平衡液为灌注液、术中注意保护角膜内皮, 现已明显降低因过度损伤内皮而导致的角膜水肿及失代偿的发生, 与本文结果一致。而从前房反应的比例来看, 超声乳化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小切口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由于小切口手术采用角巩膜缘隧道切口, 密闭性能好, 术中眼球的完整性保持较好, 术后无须缝合, 完全不同与传统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手术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 切口, 保证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远期视力[3]。从两组病人的术后矫正视力来看, 恢复情况都比较理想, 而且由于小切口手术技术的完善, 术后一周的视力好于超声乳化组, 从术后一月的远期视力来看, 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

因此,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具有与超声乳化手术同样的损伤小、视力恢复快的优点, 特别是对于硬核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小切口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且经济、安全、操作简便, 无须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昂贵的超声乳化设备, 易在基层医院开展。掌握ECCE手术技术的基层眼科医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练和适应后即可开展此项手术,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姚克, 徐雯, 陈佩卿, 等.角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J].中华眼科杂志, 1999, 35 (1) :94- 96

[2]李凤云, 谭星平, 杨昌全, 等.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变化规律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1, 19 (2) :133- 134

非超声乳化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元月至2012年元月1921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的资料, 其中男性925例, 女性996, 年龄38~93岁, 平均年龄55.3岁, 术前视力光感至0.5, 单纯老年白内障1815例, 先天性白内障5例, 糖尿病性白内障73例, 外伤性白内障12例, 青光眼术后16例。

1.2 术前准备

已选择眼球大的患者, 常规进行血、尿常规、血糖、HIV、梅毒、乙肝、丙肝、胸透、心电图、血压、视力、眼压、光觉、色觉检查。裂隙灯检查角膜、瞳孔, 行角膜曲率检查, 眼科A超测眼轴, 眼科B超检查, 采用SRL-II公式自动计算出人工晶体度数。术前剪睫毛, 冲洗泪道及结膜囊。术前3 d滴0.25%氯霉素眼药水。

1.3 手术方法

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 每5分钟滴一点, 至瞳孔散最大后, 再继续滴半个小时。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 用2%利多卡因1 ml加0.5%布比卡因1 ml作球后麻醉, 作眼球按压, 使眼压降至10 mm Hg左右, 开睑器开睑, 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 烧灼止血, 在12点角膜缘后2 mm巩膜处作5.5~6 mm长隧道, 再在3点透明角膜缘做约1.0~1.3 mm辅助切口, 从此口注入透明质酸钠, 作开罐式或环形撕囊, 再把主切口隧道打通, 内口以5.5 mm为宜, 水分离松动囊膜、皮质与核之间的联系, 用破囊针头将晶状体核旋转进入前房, 用林格液冲洗前房, 并将皮质冲出前房, 只剩核, 注入粘弹剂, 用圈套器将核娩出。如果遇到核大而硬时, 用碎核器将核碎裂, 再用圈套器将其娩出[1]。用8号双管冲洗针头一边冲洗、一边吸剩余皮质, 直到抽吸干净为止。向前房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 将人工晶体放入囊袋内, 吸除前房内粘弹剂, 检查切口密闭情况好, 不漏液者, 不需缝合。切口有渗漏者, 需缝1~2针, 关闭结膜切口, 并在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1万单位和地塞米松2 mg, 术后包扎1 d。术后常规输抗生素头孢曲松2 g地塞米松10 mg, 术后1 d打开术眼, 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 第一周4次/d, 每次一滴;第二周3次/d, 每次一滴;第三周2次/d, 每次一滴;第四周1次/d, 持续10 d停药。

2结果

1921例中, 6例因后囊破裂, 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 3例因白内障过熟期无法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而改悬吊植入人工晶体, 其他均无特殊并发症发生,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其中0.15~0.3者52例, 0.3~0.6者317例, 0.6~0.8者523例, 0.8以上者1029例, 术后并发角膜水肿12例, 一过性高眼压17例, 虹膜炎25例。

3讨论

本作者认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成功, 与白内障眼的筛查及手术的每一个环节至关重要, 稍有疏忽, 就会造成术后视力欠佳。

3.1 白内障眼的筛查

光觉、色觉正常, 眼球大且较突出者, 成功率高;睑裂小, 眼球小, 眼窝深时, 成功率就低。

3.2 白内障的成熟度

用裂隙灯检查不能看到后囊, 且有核形成为最佳。过熟期特别是形成四级核以上时, 核大且硬, 碎核后可造成有棱的小块状碎核, 易下沉刺破后囊。二级以下核由于皮质较多, 需要充分的水分离和水分层, 否则不易将其旋转到前房, 操作时间长, 也易出现角膜水肿, 术后视力下降。

3.3 散瞳

散瞳至最大时, 应持续点散瞳药30 min, 否则, 器械进入前房后, 瞳孔易缩小, 影响晶状体核进入前房及安装人工晶状体达囊袋中。

3.4 麻醉

对于初学者应做球后麻醉[2], 一是可以持续麻醉时间, 二是可以促进瞳孔散大, 三是可以避免因患者紧张导致眼压增高, 这三个方面都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利是球后麻醉不慎, 会引起球后出血。只有达到一定操作熟练度后, 再仅用表面麻醉方法麻醉。

3.5 眼压

当球后麻醉后, 应按压眼球, 使眼压降至10 mm Hg左右时, 此时有利于手术操作。不利是可能出现心眼反射, 引起心跳骤停。

3.6 粘弹剂

初学时应选择透明质酸钠, 不应用甲基纤维素。因透明质酸钠的比重大, 有利于维持前房深度, 便于操作。否则, 前房浅, 易损伤角膜内皮。

3.7 开罐式或环形撕囊

如果开罐式截囊, 须注意形成的锯齿形边缘要大小统一, 而且要圆。否则, 在水分离时易造成囊破, 给以后的操作带来困难。环形撕囊为最佳, 其承受的压力最大, 水分离时囊不易破, 但要注意撕囊口大小, 过小术后远期易导致囊袋挛缩, 影响视力。

3.8 前房冲洗

当将晶状体旋转到前房后, 一般核周粘连有许多皮质, 用复方氯化钠冲洗皮质, 将皮质从核上冲洗掉, 并将之冲出前房。只剩下核时, 核不与囊粘连, 易娩出。

3.9 人工晶体植入

当后囊破时, 在周边前囊足以支撑人工晶体情况下将应人工晶状体置入睫状沟内, 但术后易造成一过性眼压高。当后囊完整时, 应将人工晶状体放入囊袋内。人工晶体襻都应水平位放置, 悬吊人工晶体时应注意两襻保持水平固定, 避免倾斜。

3.10 术后前房维持

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 将粘弹剂吸出并注入复方氯化钠维持前房正常深度, 使眼压保持在18 mm Hg左右。

3.11 切口密闭

当注入复方氯化钠维持正常眼压后, 观察切口是否漏液。如不漏, 不需缝合;如漏液, 需缝1~2针。

3.12 术后

当手术完毕后, 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1万U和地塞米松2 mg。术后1 d打开。术眼滴复发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点眼方法已述, 用药简单, 操作方便。

关键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环节,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堪兴, 杨培增.眼科学, 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7-148.

非超声乳化 篇9

关键词 白内障 环行撕囊 乳化晶体核 人工晶体植入

对象与方法

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的12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男76眼,女44眼;老年性白内障98眼,并发性白内障22眼,术前视力从光感至0.2。

手术方法:①常规内眼手术清毒、铺巾,行球后阻滞麻醉,开睑器开睑,作以上方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②角巩缘后1mm处略偏右侧作宽6mm的巩膜隧道切口,达透明角膜内1mm处进入前房,角膜内切口宽约3.2mm,前房注入玻璃酸钠,于角巩缘2点处做辅助切口。③环形撕囊,行晶体核水分离。④乳化晶体核,同时吸除残留皮质。⑤前房注入玻璃酸钠,扩大切口达6mm,于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人工晶体。⑥用平衡盐水置换前房玻璃酸钠,加深前房,检查切口有无渗漏,结膜下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各0.2ml,包单眼。术后全身静滴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点激素眼药水及非甾体类眼药水。

结 果

连续环形撕囊96眼(80%),撕囊失败改开罐式截囊24眼(20%)。

乳化晶体核:术中成功乳化晶体核102眼(85%),乳化时间为1分10秒~8分30秒,能量为10%~37%;其中18眼因瞳孔縮小和后囊膜大部分破裂,致晶体核下沉,而改为手法娩核。

术中并发症:最常见的为后囊膜破裂,共18眼(15%),发生于撕囊失败改开罐式截囊12眼。乳化晶体核时,吸住后囊致后囊破裂10眼;抽吸12点皮质时,后囊破裂4眼,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时,后囊破裂2眼,当后囊破裂较大时,立即停止乳化晶体核,而改为手法娩核,去除晶体核后行前段玻璃体切除,于睫状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术后常见并发症:角膜水肿共33眼(25%),均在1周内消退,6例前房少量出血,5天完全吸收。术后5天矫正视力≥0.4者94眼(78.3%);<0.4者26眼(21.7%),其中伴有其他眼疾10眼。

讨 论

白内障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常见眼病,是致盲的首要原因,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从白内障囊外摘除过渡到超声乳化术,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熟悉和提高的过程,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快推广。

巩膜隧道切口进入透明角膜过短时,环形撕囊前房黏弹剂易溢出,致前房变浅不易撕囊;乳化晶体核时,漏水前房不易维持,导致浅前房出现。当切口进入透明角膜较长时,撕囊及乳化晶体核时,角膜面出现大量皱褶亦影响操作。

连续环形撕囊,对于成功完成超声乳化手术非常重要。①完整的撕囊术,囊口边缘光滑,抵抗外力能力较强,在进行分核,乳化晶体核时,前囊口裂开几率很少。②由于周边环形囊膜的存在,即使后囊破裂,人工晶体仍可稳定地植入在周边囊膜上的睫状沟内。③因囊口边缘光滑,在乳化晶体核及吸皮质时,不会因吸住囊膜碎片,而使囊膜向周边裂开。我们的经验是:要有良好的红光反射,高质量、足量的黏弹剂充盈前房,撕囊的起点不要太靠周边,撕囊范围在5~6mm,不超过8mm[1],瞳孔散至足够大,当晶体皮质是白色液化状态时,先用截囊针在前囊中央刺破,用针头缓慢将液化皮质洗干净,再次注入黏弹剂,重新撕囊。

超声乳化晶体核:乳化晶体核是整个乳化手术中最重要的环节。采用什么方式乳化晶体核无固定模式,需要根据术中情况来定,我们主要采用Shepherd医生的十字槽刻蚀方法,超声乳化头从核中央开始打槽,不要推力过大,避免睫状小带受到损伤,槽沟边缘延伸到距硬核部分边缘1mm左右,不需要一直打到硬核部分边缘[2]。术中成功乳化晶体核112眼(93.3%),8眼因瞳孔变小和后囊大部分破裂改为手法娩核,以上8例均与撕囊不完整有关,初学者在撕囊不完整时,最好改变手术方式,避免较大并发症发生。乳化手术虽然比白内障囊外摘除更精细,但只要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就一定能获得较好的结果。

早期乳化手术中的主要并发症:最常见的为后囊破裂,共18眼(15%),乳化手术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后囊破裂。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撕囊尽量完整,撕囊口不宜过大。②超乳头不宜过分推压,晶状体核超声乳化能量不宜过高。③硬核碎片需旋转时,注意以平滑面朝向后囊膜。④乳化头勿触及刺破后囊膜。⑤抽吸皮质时,吸孔背离后囊膜。⑥植入人工晶体时,动作轻柔,下袢不要硬顶后囊膜。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对于掌握了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医师,在系统学习超声乳化手术理论之后,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地总结经验,重点掌握正确的遂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术,乳化晶体核,一定能够熟练掌握超声乳化术。

参考文献

1 何守志.白内障及其现代手术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96-97.

非超声乳化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就诊的白内障患者68例, 男性29例, 女性39例。年龄41~79岁, 平均 (64.7±5.4) 岁。单眼51例, 双眼17例, 共85眼。老年性白内障37眼, 代谢性白内障14眼, 外伤性白内障26眼, 白内障并发青光眼8眼。核硬度:Ⅰ级核44眼、Ⅱ级核37眼、Ⅲ级核4眼。所有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并与同期采用乳化超声技术治疗的59例患者74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2组患者性别、年龄、白内障类型、术前视力、核硬度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非超声乳化组:术前清洁睫毛和结膜囊并行泪道冲洗, 复方托吡卡胺散瞳。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 消毒后铺眼科专用贴膜, 显微镜下左眼鼻上角膜缘后或右眼颞上方1.0mm后作一3.0mm切口。分离巩膜至透明胶膜内1.5mm处, 穿刺刀进入前房, 注入黏弹剂, 撕开前囊膜并使晶体核游离, 向晶体核下再注入少量黏弹剂, 使用晶状体圈套器逐渐娩出晶状体核。使用注吸针吸净皮质后再次注入黏弹剂, 植入人工晶体, 调整位置后吸出黏弹剂, 切口较小可不缝合, 若密封性不好可缝合1~2针, 局部使用复方妥布霉素眼膏, 单眼包扎。术后地塞米松10mg加入抗生素中静滴加局部眼药滴眼。

注:*P<0.05, 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对比无显著差异

注:▲P>0.05, 对比无显著差异

超声乳化组:消毒铺巾同前, 于角膜缘作切口约3.0mm长, 穿刺刀进入前房, 注入黏弹剂, 颞侧透明角膜处做辅助切口。撕开前囊膜分离晶体核, 超声乳化后吸出, 再次注入黏弹剂后植入人工晶体。吸出黏弹剂, 密闭切口, 局部使用复方妥布霉素眼膏, 单眼包扎。术后地塞米松10mg加入抗生素中静滴加局部眼药滴眼。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2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散光情况及并发症对比。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2组患者术后视力对比2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0.5, 术后1周、1个月均有显著差异, 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裸眼视力≥0.5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 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散光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2.3 并发症对比

非超声乳化组出现虹膜脱出3例, 角膜水肿15例, 后囊破裂4例, 后囊混浊1例;而超声乳化组出现虹膜脱出2例, 角膜水肿13例, 后囊破裂4例, 后囊混浊2例, 2组患者并发症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非超声乳化组术后1周、1个月视力恢复较乳化超声组较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术后3个月2组患者视力恢复无显著差异, P>0.05。说明远期效果2种方法无显著差异。在术后散光度及并发症方面对比也无显著差异, P>0.05。对比2组方法的术后效果可见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较多采用的术式效果相似。

参考文献

[1]董波, 吴庆娟.小切口囊外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19) :113.

上一篇:RhoA下一篇:李白诗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