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精选9篇)
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 篇1
摘要:缔约过失责任与预约合同违约责任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对缔约前谈判磋商阶段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这就不免产生竞合问题, 因此, 进一步探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对当事人更好的行使救济权利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预约合同违约责任,区别与竞合之处理
预约合同的订立与缔约过失责任中先合同义务从发生的时间上来看, 都是产生于本约订立之前。预约合同的违约通常表现为不订立本约, 且可能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欺诈; 而缔约过失责任同样也可能表现为欺诈等形式。因此, 预约合同的违约有时也表现为违反先合同义务, 在两种责任发生竞合时, 权利人的不同选择产生的诉讼结果也不尽相同。
一、预约合同与缔约过失责任概述
( 一) 预约合同
目前我国《合同法》并没有关于预约合同的规定, 仅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中规定: “当事人签订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 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买卖合同, 一方不履行订立买卖合同的义务, 对方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预约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预约与本约相对, 一般认为, 预约指约定未来订立本约的合同。
( 二) 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最早由德国法儒耶林在其发表的《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或不成立之损害赔偿》一文中提出, 我国《合同法》42 条和43 条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主要包括耶林式的缔约过失责任和侵害商业秘密的情形。缔约过失责任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先合同义务所构建。这种先合同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赋予缔约双方当事人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 违背这种义务, 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二、预约合同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区别
( 一) 二者的请求权基础不同
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是以预约这个合同的有效存在为前提的, 违约责任是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国家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和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现。因此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所产生的责任。而缔约过失责任则是缔约当事人在缔约阶段, 违反了依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忠实、照顾、保密等义务, 造成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产生的责任。
( 二) 二者的归则原则不同
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是一种合同责任, 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责任, 可以适用定金、违约金等条款, 也可以约定免责事由, 如果没有约定, 也可以适用合同法违约责任的一般规定。因此, 预约合同违约责任是一种严格责任。而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即当事人只要对合同的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存在故意或过失, 就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 三) 二者所产生的证明责任不同
预约合同违约责任属于合同责任, 如果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约定免责条款, 守约一方向违约方主张违约责任, 只有存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 违约一方可以主张免责, 但是违约一方必须就其所主张的不可抗力举证, 此时是由违约一方承担举证责任。而在缔约过失责任中, 因为适用过错责任, 在缔结合同的过程中, 一方当事人因其故意或者过失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者被撤销而致另一方损失的,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但是, 无过错方必须就另一方的过错举证, 此时是无过错方承担举证责任。
( 四) 二者的赔偿范围不同
在缔约过失责任中, 应当以信赖利益作为赔偿的基本范围。信赖利益的损失限于直接损失, 具体包括支出的各种合理费用和这些费用所失去的利息。预约合同违约责任属于合同责任, 但是, 因为预约合同履行行为本身并无任何交易发生, 未生成任何经济利益, 因此预约合同违约没有可得利益损失。
三、预约合同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竞合之处理
预约合同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发生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竞合, 但是由于二者的以上不同之处, 二者的适用带来的法律效果不径相同。权利人可以行使选择权,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诉讼方式, 争取最大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以下两种特殊情形, 仍需具体分析:
首先, 预约分为双务预约和单务预约。对于单务预约, 如果负有义务一方违约, 另一方可以就此主张缔约过失责任或者违约责任; 但是无义务一方违约, 另一方并不能以此主张违约责任。这种预约合同中可以任意违约似乎与《合同法》中规定的定作人、委托人的任意解除权有相似之处, 如果将预约合同中不负订约义务一方违约的情形看作是行使合同的任意解除权, 那么其虽然可以不履行订立本约的义务, 也应就其行使任意解除权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这种损害赔偿责任可看作是由本约而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
其次, 发生情势变更的情况下, 是否允许守约方向违约一方主张为订立本约而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 笔者认为, 情势变更可以减轻或者免除的只是预约合同下的违约责任, 而并非为缔结本约而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
参考文献
[1]谢鸿飞.合同法的新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86.
[2]张金海.耶林缔约过失责任的再定位[J].政治与法律, 2010, 06:98
[3]钟奇江.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与适用范围[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2:53-57.
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 篇2
【摘要】:《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对违约金作了相关规定,但这种规定实际上造成严重的理论认识上的混乱,目前通行的教材和理论专著中对合同法关于违约金的规定所进行的阐述和解释充满了矛盾和对立,本文试着从这一规定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违约金责任惩罚性违约金赔偿性违约金
一、违约责任的性质和发展
违约责任,一方面源于道德上应受的非难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在法律上的体现。另一方面它源于经济上的不利益性,通过违约责任对非违约方所受的损失进行补偿从而达到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实现合同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和谐运转。再一方面它源于法律上的规范性,即违约责任的本质是法律对违约行为的否定性规范评价。[1]总之,违约责任制度不仅是商品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内在要求,是民法平等、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具体体现,而且还是“匡扶正义的法律工具”。[2] 它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自罗马法以来至现代资本主义各国法律始终受到充分关注,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占据突出地位,表现在违约责任方面,不仅其形式更加多样化、科学化,而且特别强调违约责任的补偿性质。当前,在违约责任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理论模式和制度设计,虽然它们之间具有差异性,如大陆法系强调违约责任的强制性,英美法系强调违约责任的自愿性;但二者均着重于违约责任的补偿性。[3] 当然,强调违约责任的补偿性不能完全否认违约责任所具有的惩罚性,如特定违约责任形式的定金、违约金就具有惩罚性质。了解违约责任的历史嬗变、发展趋势及其性质是正确把握定金、违约金、赔偿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具体适用的前提。
二、违约金的概念、功能及性质
违约金,是由当事人约定的或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在合同债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时,向对方当事人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其他给付。对于其他给付,我国的合同法虽没有明确规定,郑玉波认为,违约金是“当事人约定债务人于债务不履行时,所应支付之金钱。”笔者认为,要求必须为一笔金钱没有实际意义,现实中如果当事人约定以其他财物作为违约金,只要不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及公序良俗,根据意思自治的原则都应承认其效力。
关于违约金的功能,不同的违约金具有不同的目的与功能。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来看,违约金按照其性质主要分为补偿性的违约金与惩罚性违约金两类。赔偿性违约金,指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是双方预先确定的违约损害赔偿,其功能是为了弥补一方因另一方违约所遭受的损失,具有补偿功能。惩罚性违约金,指对债务人的违约行为进行惩罚,以确保合同得以履行,因此,它不仅具有法律责任的救济功能和担保功能,还具备了惩罚功能。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三款规定:
关于违约金性质的区分,从适用上来讲,惩罚性违约金并不排斥损害赔偿,与赔偿再进行比较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有学者认为,合同法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专就迟延履行规定了惩罚性违约金,所以区分两种违约金的标准应是不同的违约形态。从我国早期民法学家郑玉波先生那里可以得知: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与债务不履行的形态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惩罚性违约金并不仅限于迟延的场合。而对于全部不履行债务,不完全履行及其它不适当的履行均可适用。所以究竟是惩罚性的违约金合同还是损害赔偿的合同,应当依据当事人的意思来确定,如果当事人的意思是为了强制履行债务以加强合同的效力,这就是惩罚性的违约金,如果当事人的目的是为了事先预定损害赔偿的范围以消除的举证责任,就是赔偿性违约金。此标准的具体化就是看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与损害赔偿是何种关系,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的支付与损害赔偿无关,就是惩罚性违约金,反之,就是赔偿性违约金。
三、违约金责任成立要件
首先,违约金责任作为一种从债务,成立的前提是存在着有效的合同关系,如果主债务不成立、无效、不被追认或被撤销时,违约金债务也就不成立或无效。其次,要有违约行为的存在。至于违约行为的类型。应视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定。再次,违约金责任的构成是否要求违约人具有过错?对此应当区分类型,作具体分析。如果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的成立以一方当事人有过错为要件的,依其约定;在合同法分则以及单行法规中特别规定违约责任为过错责任的场合,违约金责任的成立应当要求过错要件;在惩罚性违约金场合,由于其目的在于给债务人心理上制造压力,促使其积极履行债务,同时,在债务不履行场合,表现为对过错的惩罚,因而,应当要求以债务人的过错作为其承担惩罚性违约金的要件。[4]总之,在赔偿性违约金场合,除前述特别情形外,不要求以过错为成立要件。原因在于,其性质上是作为损害赔偿额的预定,强调的是对因违约造成的损害的补偿,不必要求过错之归责事由,这也符合合同法采纳的严格责任原则。最后,是否要求证明损害的存在及其大小?就惩罚性违约金而言,由于非为损害赔偿,所以违约金的发生不以损害的发生为必要;容易发生争论的是赔偿性违约金的构成要否以损害为要件。
四、《合同法》规定违约金责任的现行缺陷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1、约定违约金和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是否同一概念?多数学者认为二者基本是同一个东西,“违约金具有预定赔偿金的性质” [5],约定违约金和约定损失赔偿常常是相互替代的,“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是预定的赔偿金” [6]相应的这些学者也都认为《合同法》第114 条第二款既是关于违约金的规定同时也是关于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的规定,因为二者基本上是同一回事,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另有专家认为: 约定违约金和约定损害赔偿金毕竟是有区别的。因此,《合同法》第114 条第二款就只是关于违约金的规定,而不是关于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的规定。况且,该计算方法免去了债权人在另一方违约后就实际损失所负的举证责任同时也省去了法院和仲裁机构在计算实际损失的麻烦,与违约金具有相同的功能。
2、违约金的支付是否必须以守约方遭受损失为前提?按现行《合同法》第114 条的规定回答是与否都存在矛盾,如果回答未遭受损失也应支付违约金。那么为什么又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没有损失都支付违约金,有了损失为什么反而要减少违约金支付? 如果回答未遭受损失则不支付违约金。那么,违约金还有惩罚、担保作用吗? 约定违约金和约定损失赔偿还有区别吗? 这种认识同该条第三款的规定发生逻辑冲突,有些著作认为“违约金的适用不以实际损害为前提,不管是否发生了损害,当事人都应当支付违约金。” [7] “违约金责任支付都不以有实际损失为构成要件,这是违约金与约定损害赔偿额之间的重要区别。” [8]然而,更多的著作认定: 我国《合同法》上的违约金应视为预定的违约损害赔偿金,除特别情况外,应当以守约方遭受损失为适用前提,未遭受损失不应支付违约金。[9]
3、支付违约金与赔偿损失、继续履行、支付定金以及采取补救措施能否并用?大多数的著述认为,我国《合同法》确立了违约金的补偿性,故债权人请求支付违约金时,不得同时请求债务人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赔偿损失。《合同法》114 条第3 款规定确立的惩罚性违约金,属于违约金赔偿性的一种例外。[10]但也有学者认为,无论违约金是惩罚或者赔偿性质,违约金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可以并存,不能完全以违约金形式取代损害赔偿方式。违约金的支付独立于履行之外,若无特别约定,当事人不得在支付违约金后免除履行主债务的义务,债务人不得以支付违约金完全代替实际履行。对同一违约行为来说,违约金和解除合同可以同时适用。[11]我国《合同法》第116 条规定: 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一般也认为违约金和定金不可以并用。但也有著述认为,赔偿性违约金和定金完全可以并用。[12]
五、完善《合同法》关于违约金责任规定的建议
我国《合同法》对于违约金责任笼统的规定。当事人针对根本违约、先期违约、履行不能和不适当履行等其他违约行为约定的违约金,无论约定的数额、立约的动机与目的及其他情况如何,它们都是赔偿性质的,都是预定的赔偿金。笔者认为,修改我国的《合同法》,使之明确区分两种性质的违约金,有效规范
实践,充分体现契约自由,维护公平、正当、高效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立法目的。
1、对约定违约金与约定损害赔偿金的分条规定。单纯惩罚性质的违约金和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损害赔偿金),二者性质不同,作用有别,可以互相补充、并用不悖,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上并无疑难与滞碍。但是兼有赔偿性与惩罚性的违约金与约定损害赔偿金,性质和作用几乎完全相同,2、鼓励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的性质,根据性质确定能竞合适用救济。
(一)约定的违约金情况下的适用。第一、在约定了单纯惩罚性质的违约金情况下,如双方约定一旦一方违约,无论有无实际损失,违约方都应当向对方
支付违约金,同时非违约方还可请求债务人继续履行或者要求赔偿损失。我国《合同法》第114 条第3 款“当事人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的规定,就是对单纯惩罚性质违约金的明确肯定。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对单纯惩罚性质违约金的约定,可以发生在履行不能、根本违约、先期违约、履行迟延及不完全履行等各种债务不履行的场合,并不仅仅限于履行迟延一种情形。第二、在约定兼有赔偿性与惩罚性的违约金的合同中当发生时,非违约方不能在请求支付违约金的同时,请求债务人继续履行或者要求赔偿损失,而且请求支付违约金也必须以违约行为已经造成实际损失为前提,若无实际损失则不应当支付违约金。
(二)定金与违约金的竞合与适用。关于定金,其本身不是违约责任的基本形式,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法学理论都是更多的从担保性质、担保功能这一方面来谈定金的。
3、依据违约金的性质对减少或增加数额作出明确规定。(1)单纯惩罚性质的违约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能决定免除或增减数额。同理,单纯惩罚性质违约金的数额也不得增减。但是,为了防止合同一方利用约定单纯惩罚性质的违约金而牟取不正当利益,应当在立法上为其设定一个合理的限额。(2)对于兼有赔偿性与惩罚性的违约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决定免除或增减数额。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定金主要是违约定金,具有制裁违约和担保合同履行的性质,与兼有赔偿性与惩罚性的违约金以补偿为主的性质并无重复或冲突,反而相互间可以互相补充发挥作用。如同损害赔偿与定金可以并用的原理一样,赔偿性违约金也应当可以同定金并用。
合同法第一规定,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可见,合同法规定违约金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违约方,而是是为了保障合同的履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法律出现缺陷时,立法者就应努力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解决其中的矛盾,合同法中关于违约金相关的规定也是如此,作为法律人我们应努力去完善她,路慢慢其远修亦,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李功国《民法本论》兰州大学出版
[2]杨立新、虢峰《违约赔偿实务》法律出版社,1998,P19
[3]李双元、温州扬《比较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1998,P740
[4]韩世远《私法研究》总第1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P193
[5] 李永军、《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出版
[6] 房绍绅、杨绍涛《违红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P71
[7]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P 689,[8]郭明瑞、张平华《合同法学案例教程》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P231
[9]贵立义、林清高等《经济法概论》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P951
[10]陈小君等1 合同法学 [Z ]1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591
[11]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P683,689,[12]张广兴、韩世远《合同法总则(下)》法律出版社,2003,P120
《合同法》结课论文:
浅析合同法关于违约金责
任问题的规定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资环1002班姓名:
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 篇3
(一)基本属性
招商引资是政府吸引外地投资者的活动。政府招商引资时与投资者达成的协议就是招商引资合同。对招商合同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招商合同是行政合同,因为招商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不是平等主体,所以是行政合同;有的认为合同的签订中双方进行了平等协商,招商合同符合民事合同的基本特征;还有的认为招商合同既不是典型的行政合同,也不是典型的民事合同,应属于兼具行政行为、民事行为的诺成性混合型合同。①
笔者认为,将政府一刀切地认定为不平等的民事主体是错误的。对招商合同的性质进行确定需要从政府具体行为出发,由于在招商合同签订过程中,合同的双方可以讨价还价,只有在意思一致的情况下才会签订合同。有学者主张招商合同是行政合同,但实质上招商合同与行政合同有很大的区别。行政合同属于行政行为,政府虽然改变了“命令式”的行政行为方式,但是实质上政府仍然是履行行政权的行为,行政合同双方并不是平等主体,因此招商引资合同不是行政合同。且在实践中,招商合同均由民事审判庭审理,这从另一个角度表面招商合同决不同于行政合同。
(二)特殊性
招商合同不是典型的民事合同,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行政行为向民事行为的扩散。政府为了达到引资的目的必然会作出行政承诺及行政奖励。在行政法理论中,行政承诺及行政奖励属于行政行为,当民事合同中混有行政行为且是作为一方当事人合同义务时,招商合同就必然不同于民事合同。当政府一旦不履行约定的行政承诺或行政奖励时,就产生了本文要论述的问题。本文将分析行政承诺相关问题。
二、行政承诺性质与救济
(一)性质
学界对行政承诺的定义不尽相同,大体表述为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以一定的方式,针对一定的相对人所做出的,为或不为某行为的行政行为②。学界也公认行政承诺是行政行为;是一种非强制性行为;是一种授益行为。
(二)划分
根据行政行为瑕疵程度,行政承诺被划分为适法、违法和无效三种。
1、适法的行政承诺即行政承诺的标准状态,其符合合法行政行为的一切实体要件与程序要件。2、违法的行政承诺主要源于《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款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行政行为违法并予以撤销: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越职权的;滥用职权的。瑕疵的行政承诺只存在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两类。③其中越权的瑕疵行政承诺指的是政府的承诺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而滥用职权的瑕疵行政承诺则是政府的行为虽然在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但是有悖于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主要有“主观动机不良,明知违法却基于个人利益、单位利益,假公济私或者以权谋私,作出极不合理的行政承诺”④。3、无效的行政承诺指的是该行政承诺具有重大且明显的瑕疵,主要是无权承诺、违反程序正当原则等情形。无效的行政承诺自始至终不具行政承诺的效力。
(三)法律责任及救济
1、行政承诺一旦作出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法律责任,政府公务人员的行政责任等等,本文只将行政承诺的法律责任探讨范围限定于不履行承诺时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法律责任。
行政主体不履行行政承诺的法律责任需根据行政承诺效力情况相应地加以区分:
(1)不履行适法的行政承诺的,除因情势变更而使原有行政承诺的履行成为事实不能或者履行将有悖比例原则,否则相对人可以请求行政主体继续履行或要求赔偿。
(2)不履行违法行政承诺的,基于信赖保护原则,即使行政行为存在越权或者滥用职权的情形,由于承诺已生效,出于维护政府公信力及相对人期待利益的目的,相对人也有权要求行政主体继续履行,除非履行这一承诺违反比例原则,不利于公共利益的保护。
若政府拒不履行或不能履行的,则相对人有权要求赔偿 。
(3)不履行无效行政承诺。虽然由于瑕疵导致承诺无效,但是出于信赖保护原则,只要不损及他人或者公共利益,政府应继续履行该行政承诺。当然如不符信赖保护原则的情形下,行政相对人享有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
2、救济
行政承诺属于行政行为,当政府不履行时,相对人就有权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
(1)复议。由于行政承诺属于行政行为,政府拒不履行的,相对人当然可以向作出机关及其上级机关提起复议。
(2)诉讼。行政承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具有相对性和可诉性,符合行政诉讼的法定条件。
(3)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法》并没有违法行政允诺的赔偿规定,但信赖保护原则要求政府对自己的行为或允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⑤另《行政许可法》第 8 条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政府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政府应当依法给予补偿。故当政府不履行行政承諾的,相对人有权要求政府予以补偿。
三、政府违约行为的区分与责任
(一)不履约行为的区分
招商引资既不是典型的民事行为也不是典型的行政行为,那么当政府不履行招商合同中的义务时就不能笼统处置,而要根据政府不履行之义务的性质对政府的违约行为加以区分。
1、 民事违约行为。由于招商合同从本质上来说是民事合同,所以政府在合同中必定承担有大量的民事义务。当政府不履行民事义务时,政府的违约行为当然属于民事违约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行政性“违约”行为。招商合同中,政府的义务还包含了行政承诺等行政法义务,此时合同相对人已经演变成行政相对人。这种情形下,若政府不履行行政承诺,则其属于行政法规制的范围,由此产生的“违约”行为已经不属于民法违约行为,而应产生行政法责任。
(二)政府违约行为的责任承担
1、民事违约责任的承担
当政府发生民事违约行为,则按照《合同法》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来处理即可。
2、 行政“违约责任”的承担
由于行政 “违约”行为产生了行政法上的法律责任,所以当政府不履行行政承诺时,如果不违反比例原则,出于信赖保护的考虑,政府应当继续履行合同中所承诺的行为,否则相对人有权采取复议或诉讼的形式要求作出机关继续履行义务;如果出于比例原则的考虑,对承诺加以撤销时,政府应依法撤销,但是政府对相当人负有赔偿的责任。
四、小结
由于招商引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优化配置资金资源有重要作用,这一手段也为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招商引资的灵活性及法律失位,再加上行政权力缺乏制衡,招商引资中,政府毁约行为屡见不鲜,这实质上不但不利于保护投资者而且也是对市场资源的一种潜在浪费,我们需要对招商合同中涉及的违约行为加以区分,从而切实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使招商引资更加合法化、有序化。(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陈玉萍《招商引资合同法律问题之初探》源于http://www.gslawyer.com/W/HdContentDisp-20-2459-201189-515183.htm
②杜仪方 《行政承诺不履行的法律责任》,《法学论坛》,2011年7月第4期
③杜仪方 《行政承诺不履行的法律责任》,《法学论坛》,2011年7月第4期
④杜仪方 《行政承诺不履行的法律责任》,《法学论坛》,2011年7月第4期
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 篇4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旅游成为了当代人们缓解压力的首要选择。出行人数的与日俱增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旅游纠纷案件进入司法领域。我国《合同法》未对旅游合同中当事人权利义务及其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 在此类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法律适用的难点和争议点问题, 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
事实上, 2010年11月1日起在我国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否定旅游者提起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 但笔者认为这不符合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和旅游活动的本质, 旅游合同违约情形下旅游者精神利益损失理应得到救济。令人遗憾的是, 关于旅游合同违约之诉中旅游者是否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这一诉求, 在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法》中并没有给以明确的规定。
旅游合同具有什么本质特征而备受关注?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是什么?下文将逐一展开论述。
二、旅游合同的特质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其本质规定性所在, 旅游合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合同, 也具有其凸显的特质。但是, 旅游合同的内涵究竟该如何进行界定, 各国学者可谓是众说纷纭, 各有所长。《德国民法典》对于旅游合同的主体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旅游者和旅游举办人、全部旅游给付。《布鲁塞尔国际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中规定, 旅游合同是指由中间人负责承办的旅行契约。
在国内, 学术界对旅游合同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旅游合同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 前者所包含的范围广泛, 不仅包括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签订的合同, 而且还涵盖旅行社与他人之间订立的诸如客运, 租赁等合同。后者仅指旅游者向旅行社支付旅游费, 旅行社为其提供旅游服务。从其定义上看, 旅游合同和其他类型的合同相比较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是, 从更深的角度进行探究和剖析, 旅游合同的特质便一目了然。
对于一般的商事合同与民事合同而言, 其订立的目的很明晰, 即最大化的追求个人财富的增长。“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 就必须甘愿冒更大的风险”这一法律谚语, 很好的印证了在签订商事与民事合同之时, 应假定当事人具有承担未知风险的义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旅游合同, 它是以提供个人精神层面的享受已到达精神世界的愉悦为合同宗旨的。这也便是旅游合同的特质之所在, 如果要求旅游者在签订合同之时, 也必须承受未知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那么, 很显然, 这样的要求和订立合同的初衷和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 旅游合同的这种特质, 便决定了旅游者在提起违约之诉时诉求的特殊性———旅游者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求是有理由得到支持的。
三、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一) 旅行社具有严重违约行为
一项诉求会被法官所支持, 背后总会有一定的法律作为支柱的。在现实的司法实践操作中, 如果旅游者提起旅游纠纷之诉, 一方面它产生的最为关键的前提条件便是当事人签订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另一方面, 旅游社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 存在着严重的违约行为, 因为没有损害的行为就不会有权利的救济发生之必要。事实上, 这种因违约产生的精神损害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两类:第一类在旅游的过程中, 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存在瑕疵, 即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对旅游者所引发的安全事故, 如为其安排的餐饮不健康、酒店不安全等。第二类是旅行社在履行合同时, 间接的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 导致旅游目的严重不达, 如擅自更改旅行时间与地点、旅游者在异地被警方扣押等。
(二) 旅游者遭受的精神损害达到严重的程度
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违约案件中, 只要旅游者提出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原告均可获得赔偿。如果违约人造成了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但这种后果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一个合理正常人所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的, 那么此时可以考虑对于违约人的赔偿责任不予以法律上的追究。旅行社的违约行为必须给旅游者造成了精神损害后果, 并且这种损害后果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其实, 旅行社的任何违约行为都可能导致旅游者不同程度的情感伤害。为此, 区分正常的情感伤害与具有法律层面上的伤害, 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后者才是法律要救济的对象。试想, 如果司法者连正常的情感也需要对之采取法律救济的话, 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滥诉的发生, 甚至是司法资源的浪费。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要达到严重的程度, 否则, 便无从适用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至于严重的程度, 法官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此问题给以详尽的说明。
(三) 旅行社主观上是故意或者过失
由于精神损害具有无形性, 这就为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或者夸大事实来博取法官信任的情况有了可乘之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即便是法官对实际上是否发生精神损害以及精神损害的程度也不便于把握。因为, 故意或者过失因素的判断, 是属于旅行社的主观心态的。笔者认为, 此心态可以通过旅行社的行为加以判断和衡量。为了避免旅游者滥用诉权造成旅行社的负担过重, 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应当以加害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为必要条件, 所采用的归责原则应该比照《侵权责任法》上的过错责任原则。反之, 如果旅行社主观上没有过错并尽了注意或者谨慎义务, 对于其主张减轻或者免除精神损害赔偿的抗辩, 法院应予做出权衡之后予以采纳。在旅游合同中是否构成违约精神损害以及损害程度、赔偿额的确定等, 在司法实践中, 我们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参考《侵权责任法》或者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相关规定。法官也可以根据审判实践经验、道德素养,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发挥认定案件事实的自由裁量权。
(四) 旅行社的违约行为与旅游者的精神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哲学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前者是后者的必然前提,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两者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无从后者的发生逻辑上的联系性。这样的理论, 同样适用于旅游合同的纠纷中, 即旅游者所遭受的严重精神损害必须是由旅行社不严格履行合同所造成的, 两者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性。如旅行者因为没有升迁成功而选择旅游出去散心, 但是在旅游途中完全没有心情去欣赏风景而只是沉湎于工作之事, 最终导致精神异常的。此种情形, 旅行社就没有理由承担赔偿责任。退一步讲, 假设没有违约行为, 却还要承担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精神损害, 这对于旅行社而言是及其不公平的, 也与民法中平等的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这一基本理念相冲突。
四、我国建立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想
由于我国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立法以及司法实践的问题, 未能建立起属于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相对于国外而言, 我国的立法进程相对滞后。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更加重注于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旅游成为人们选择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最佳选择。所以, 构建我国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是法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关于旅游合同出现纠纷时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在分析《民法通则》、《合同法》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论意义的。例如, 在《民法通则》第111条规定了未违约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违约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 同时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在《民法通则》第112条规定了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以及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从此条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法律赋予当事人约定支付违约金的权利, 同样当事人之间也有权约定当一方违反合同的约定时, 需向另一方支付精神损害赔偿。有权利的存在, 理所当然的就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利遭受损害的责任承担。在《合同法》第113条第一款中对损失赔偿的数额进行了限制, 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约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所预见到的其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这里的损失可以在学理上做扩张解释, 顾名思义, “损失”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即非财产上的损失和财产上的损失。毋庸置疑, 精神损害赔偿是属于非财产性质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精神损害赔偿是可以而且应该适用于合同违约的损害赔偿。因此, 在我国有关的司法解释中对损失做出相应的扩张解释, 便可以将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归到合同违约的范畴中来。
五、结语
法律发展到今天, 其保护范围不仅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 而且已经扩展到人们精神世界的安宁, 在这种背景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便应运而生, 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更符合现代法律精神。实践证明, 构建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不仅仅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会成为人们合法权益全面保护的有力武器。以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人们的生活条件与文明程度与日俱增, 人们的权利意识更加突显出来, 法律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全面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之间做出“权衡”?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尤为关键。
总的来说, 旅游违约精神损害契约性救济制度的建立, 能更加完善我国的违约责任制度, 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尽管让受损失的旅游者可以基于合同直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这条道路是曲折坎坷的, 但是结果还是很值得我们期待的。还望热衷于法学理论研究的学识深厚之士以及法律工作者继续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七)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2]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佟柔主编.中国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0.
[4]韩玉灵.旅游法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121.
[5]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728.
[6]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56.
[7]韩世远.合同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21.
论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 篇5
关键词: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近些年,随着我国旅游的“井喷”式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游客的出游方式上,大多数人们选择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跟团出行。从而在游客和旅行社之间产生了旅游合同的法律关系。与此同时,旅游过程中的摩擦纠纷也不可避免的增多。在我国现行立法中,旅游合同尚属于无名合同之列。司法实践中主要参照合同法的规定和相关部门的法规与规章。但是面对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诸如旅游费用、餐饮标准、住宿条件、行程安排等层出不穷的旅游纠纷。现行法律的行政法规也显得苍白无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追求的是一种享受生活放松心情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诸如此类问题的发生破坏的是旅游者的精神享受。
二、案情分析
下面我们从“王某等诉假日旅行社旅游合同案”来具体分析:
案情:2003年8月15日,张某与被告某日旅行社达成去山东省某市旅游的旅游合同。合同签订后,张某依约交纳了旅游团费。旅游途中,旅游车在山东济宁的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张某经抢救无效死亡。该事故经山东省济宁市交警支队直属三大队责任事故认定,被告租用的豫大型客车司机负该次事故的全部责任,张某等32名乘客对该事故不负责任。张某的妻子王某、父张某民、母李某作为原告诉称:被告在组织张某旅游途中,没有保障张某人身及生命安全,致使张某死亡,三原告作为张某的近亲属在处理张晨丧葬过程中支出了一定的费用,且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打击,故诉某市人民法院,请求由被告赔偿包括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补偿金及其他支出共计175794元,另外要求精神抚慰金5万元。
某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与被告签订的旅游合同为有效合同,被告的行为构成违约。张某与被告签订的《河南省国内旅游组团合同》,约定张某向被告交纳旅游团费,被告提供旅游服务。张某依约向被告支付了团费,被告应向张某提供住宿、餐饮、旅客运输等服务。被告在提供旅游运输服务的过程中,未保障张某的生命安全,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损失。从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合同的违约造成精神损害是事实存在的,而且当事人主张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也能够得到法院的支持。
旅游本身具有精神价值,旅游合同的标的是旅游者提供的精神需求,但是,当事人依据任意的违约行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法院一概而论地支持这些请求,必然会导致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旅游业者的责任被过度扩大,这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司法的进步。对旅游业者违约行为进行定性,只有旅游业者发生做出的违约行为,旅游者才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严重的违约应包括:①旅游营业人异地甩团导致严重后果;②旅游标准完全被更改,使旅游者目的落空或者完全无法享受旅游乐趣;③旅游营业人与给付提供人合谋欺诈或者旅游营业人对给付提供人进行欺诈有严重过失;④旅游营业人不履行附随义务的行为恶劣而使旅游者无法享受到旅游乐趣等。
三、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旅游者提起违约之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其变更为侵权之诉;旅游者仍坚持提起违约之诉的,对于其精神损害赔偿的主张,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并没有对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仅适用于侵权责任。
在侵权责任中,行为人仅仅对自己的过错致他人损害的后果负责。因此,如果在旅游合同适用侵权责任,旅行社可以以运输,食宿等引发的纠纷不承担责任。这就导致旅游者无法向旅行社要求赔偿。被害人对于加害人的故意过失应负举证责任。旅游纠纷中适用侵权责任,处于弱势地位的游客在举证方面有着巨大的压力,难以得到相关的证据。
基于上述所述,在我国旅游合同中确立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显得极有必要。台湾地区民法已经承认了合同的精神损害赔偿,这对于我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我国建立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旅游合同纠纷对于我国加强对此类纠纷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的要求越来越高,将违约责任的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之外显然无法满足我国司法实践的现状。因此,建立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十分有必要的。
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篇6
一、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分析
(一) 旅游合同的特殊性
所谓旅游合同的特殊性, 指的是因其本身的特殊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联系较为紧密。我们知道,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旅游途中, 既然签订了旅游合同, 旅行社就有必要满足旅行者精神上的愉悦与其旅游需要的各项需求。
(二) 公平正义性的体现
所谓公平, 在某种程度上也等于正义, 在我国民事纠纷中, 法律应将原告人与被告人进行平等对待, 不应在法律角度上对任意一方进行偏袒, 使得所有权利由单一方享有。在这种视角下, 既然旅行者缴纳了旅游款项且签订了旅游合同, 旅行社就应该为游客提供既定的旅游服务, 并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如果旅行者在旅行途中遭受了因旅行社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 使旅游者花费了大量资金却没有享受到旅游带来的享受, 旅游者就有权力向旅行社要求进行谨慎损害赔偿, 而这正是法律中公平正义的相关体现[1]。
(三) 法律的延续性
虽然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政治体制不尽相同, 但在一些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上, 有时却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世界的很多国家, 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已经制定多年, 且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践, 这种情况下, 我国尚且没有相关法律的出台使得我国在法律全球化的今天显得较为落后。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旅游业的相关法律, 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模仿与移植, 以此解决我国面临的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2]。
二、我国建立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思考
(一) 立法模式的选择
1. 在合同法中增设旅游合同相关条例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旅游行业中存在的违约问题, 我国有必要参考国际中相关立法惯例与发当国家的相关旅游条例, 对旅游行业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立法。但从我国法律的相关研究到制定再到具体法律的出台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而在这段时间内旅游业的相关情况很有可能发生巨大的转变, 针对这种情况, 在合同法中增设相关旅游合同的条例就成为了解决我国旅游乱象的最好办法[3]。
2. 在民法中增设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在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中, 其中的第120条规定了民众受到损失应得到的赔偿, 为了解决我国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这一问题, 相关政府部门应对该条法律进行内涵上的扩张, 将因旅游造成的精神损失纳入其赔偿的范围内。
(二) 赔偿责任的认定
1. 构成要件
在旅游合同中, 想要履行利益侵害所致的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其需要的构成要件为: (1) 旅行者与旅行社的旅游合同生效。 (2) 旅行社通过具体行为侵害了旅行者的相关利益。 (3) 旅行社所侵害的旅行者利益必须违反旅游合同中的相关义务, 这种侵害可以是旅行社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所致, 但必须确认旅行者的精神享受受到了严重损害。只有这些构建因素的成立, 相关法律机构才能受理旅行者相关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请求。这些构成要件的要求, 能够有效的防治旅行者对于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滥用, 防止旅游中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任意扩大[4]。
2.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因为在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判定领域的相关指标确立的艰难, 这就使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必将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法律机构应通过以下两点进行旅游中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立: (1) 如果旅行社造成的精神损害严重且是故意为之, 相关赔偿数额确立人员应加大旅行社的赔偿数额。 (2) 如果旅行者自身受到的损害交情且是旅行社过失为之, 相关赔偿数额确立人员应减轻旅行社的赔偿数额。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赔偿相关条例确实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没有办法对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进行相关管理, 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 以此推动我国旅游业的有序发展, 终结我国旅游业存在的种种乱象。
摘要:在现阶段的旅行社旅游合同违约中, 我国尚不能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对旅游者受到的精神损害予以保护, 这就使得一些黑心旅行社的违约行为愈加猖獗。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现状, 本文就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进行相关研究, 希望能对我国旅游事业的有序发展尽一份力。
关键词: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尹志强.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正当性及适用范围[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6:109-121+159.
[2]谢登科.论旅游合同纠纷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基于实证主义的阐释[J].旅游学刊, 2015, 07:119-126.
[3]王海, 侯德斌.论旅游服务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5:32-35.
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 篇7
(一) 违约, 是违反合同规定的情况
根据《英国法律辞典》的权威解释, “违约是指无论是行为亦好, 遗漏亦好, 凡是不履行契约里所规定的都叫做违背契约。”[1]著名民商界学者高尔森教授认为:“只要是合同的一方在缺乏正当合法理由的情况下未能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就叫做违约。”[2]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 违约不仅包括违反约定义务, 还包括违反法定义务, 其定义应该涵盖免责事由。
(二) 违约救济
是指在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义务的情况下, 另一方当事人依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 以保障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维护其合法权益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依《布莱尔法律辞典》的解释, 救济一词指实现权利、或补偿权利侵害的手段以及运用这些手段的权利。”[3]
二、各国现行立法对违约救济的不同做法
(一) 大陆法系:以德国为例
大陆法系把实际履行作为主要的救济方法, 一方当事人违约,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要求其履行或请求法院判决其履行合同的特定义务, 而不允许以金钱或其他方法代替履行。
1.以德国《民法典》第
249条第1句, 一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债务人应当“回复再使其负担赔偿义务的事由不发生是原应存的状态”。这有一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1) 全部赔偿致害人应当赔偿因使负有赔偿义务的事件而发生的一切损害。这种赔偿全部损害的责任可能会特别的严苛 (assert ardently chart) , 法官可能会在仅损害被害人利益的情况下而给予致害人以减低。
(2) 回复原状 (Natural ersatz) 在有些情形下, 单单用金钱赔偿并不能使被害人的利益情况在具体组成上而非仅依价值受到保护, 这时需要对不具有财产利益的法益的侵害考虑在内。
2.其他种类的赔偿给付
(1) 回复原状费用的偿还。
(2) 回复原状的不能, 在此种情形下, 只有在被害人具有此种金额或价值利益的情况下, 其才能够由此得到救济。即, 非财产损失不产生金额利益。
(3) 不足赔偿的回复原状在回复原状的不能之外, 第251条第一款嗨提及了另外一种情形的金额或价值利益的赔偿:回复原状“不足赔偿债权人”, 比如草地因开采而下沉并变为沼泽, 并疏干将需要5年的时间。所谓的准全部损害也属于此一范畴。
(4) 过巨的回复原状费用 回复原状只有在支付巨大的费用时应当允许以金钱 (即以金额或价值利益) 赔偿被害人。
(二) 英美法系
合同法上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是恢复原状 (restitution in interim或者full restitution) , 也就是说, 使无辜的当事人处于他未受到损害或损失时所处的状况。
(三) 损害赔偿的方法与范围
1.预期利益 (exception interest) 方法
合同性的损害赔偿通常是针对受害方预期的损失补偿。大多数情况下, 无辜的一方当事人通常会在合同履行后能够取得一定的利润, 法院对此他因此失去的利润, 以及由此在成的其它间接损失, 都会判令给予补偿。实践中, 法院根据不同的情况, 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预期的利益。①计算价值的差额;②计算修复的成本。
2.依赖利益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 原告很难估算出, 加入合同得以顺利履行他将能获得多少利润, 或者, 预期获得的利润可能具有很大的投机性。这种情况下, 一般以依赖利益或者信赖损失。
3.附带损失与返还
(1) 附带损坏:间接损失, 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给无辜的一方当事人造成的损失中, 有些损失与违反合同有关, 只要在这些损失与违反合同之间能够建立起因果关系, 那么应当获得补偿。
(2) 返还主要是废除性违反合同的必然结果, 原告如果接受了违反合同, 并且返还了他已经获得的利益或者愿意这么做, 那么, 他已经支付给被告的东西, 就有权请求被告予以返还。这种情况在消费合同中尤其常见。
4.利息
只要当事人能够预料到违反合同产生这种利息和费用的可能性, 法院就可能会判决给与赔偿。但是, 在合同法上也有一些例外情形, 根据判例, 这类情形主要有3种:一是合同的目的就是提供安宁和快乐的享受;二是合同的目的就是要解除痛苦和麻烦;三是违反合同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直接造成的精神痛苦。在这几种情况下, 可以给予精神补偿。
(四) 损害赔偿的限制
限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损害赔偿的范围受到间接原则的限制;二是原告或者无辜的当事人必须合理的减轻对方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即减损义务。
1.间接规则 (rule of remoteness)
这个原则阻止无辜的当事人附带损失扩大的太远, 从而给被告施加不合理的负担, 损害会变得太间接, 与最初的违反合同之间的联系太远了。
2.原告减轻损失的义务
原告也不能坐视违反合同造成的损失不断扩大, 原告有义务采取合理的步骤减轻可能造成的损失。原告如果未采取合理的行动减少损失, 由此造成 (或增加) 的任何损失, 均不能请求被告给予补偿。
3.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可能会在合同中包括一种条款, 明确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时, 应当如何得愈补偿, 这就是违约金条款 (liquidated damages clause) , 只要当事人一开始就确定了这种不履行协议的后果, 并且真正企图估算可能发生的损坏, 这种约定通常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协议。
参考文献
[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 2004.
[2]【英】P.S.阿蒂亚.合同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2.
[3]何宝玉.英国合同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论合同法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篇8
一、违约责任内涵
(一) 违约责任的概念
违约责任即违反了合同的民事责任, 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999年3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 其中的违约责任制度吸收了以往三部合同法行之有效的规定, 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体现了我国违约责任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 违约责任的特点
在英美法系中, 违约责任通常被称为违约的补救, 在大陆法系中, 则被包括在债务不履行责任中, 或被视为债的效力的范畴。在我国, 违约责任具有以下特点: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 即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才能发生, 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负违约责任;违约责任具有可约定性, 即根据合同自愿原则, 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方式、违约金的数额等, 但这并不否定违约责任的强制性;违约责任具有补偿性和惩罚性, 即违约责任即是对违约方违约行为的制裁, 又是对受害方遭受损失的补偿。
(三) 违约责任的形态
综合中国《合同法》及各国实践, 中国违约责任的形态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预期违约, 亦称先期违约, 包括预期拒绝履行和预期不能履行;迟延履行, 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而未履行债务, 包括债务人迟延履行和债权人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 指虽有履行但履行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违约情形, 包括瑕疵履行和加害给付两种情形。
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各国立法在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方面, 主要采纳了过错责任或者无过错责任原则 (民事责任中的公平责任原则, 因在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中调整范围远不及前两个原则广泛, 本文不再叙述) 。不同的归责原则的确定, 对违约责任制度的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合同法上, 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是相对立的归责形式。过错责任原则, 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 是指行为人主观没有过错, 但客观上造成了损害, 那么与损害原因有关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我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 应当承担继续履行, 采取外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上采取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但在《合同法》的分则中对某些特殊的情况则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如《合同法》第189条、第191条、第222条、第265条、第303条、第320条、第374条、第394条、第406条关于赠与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等的规定。上述例外并未改变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中的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 我国《合同法》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已经形成了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多元化的科学归责体系, 既符合国际立法的发展趋势, 也更好地适应了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立法目的。
三、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
所谓免责事由, 是指免除违反合同的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原则和理由。免责事由总是与一定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构成要件联系在一起, 它以既定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构成要件为前提。由于免责事由的成立足以推翻根据责任构成要件所作出的责任成立的判断, 所以, 它实际上是对归责事由和责任构成要件适用的否定。因此, 对免责事由的限定是违约责任归责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 免责事由可分为法定的免责事由和约定的免责事由。法定的免责事由是由法律直接规定, 不需要当事人约定即可援用的免责情形, 包括一般的法定免责事由和特别的法定免责事由。约定的免责事由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除责任的情形, 这种约定称为免责条款。原则上说, 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不存在无效事由时, 应承认其效力。但是, 免责条款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否则无效。
四、结语
违约责任制度是合同法中一项重要制度, 在实践中要严格把握违约责任制度的归责原则, 确定以无过错责任为主, 过错责任为辅的归责制度是对我国立法和司法经验的总结, 符合我国合同立法、司法的一贯内容和精神, 也是法院民事审理案件过程中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梁慧星著.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给供用电合同下了如下定义:“供用电合同是供电人向用电人供电, 用电人支付电费的合同。”究其实质, 供用电合同实际上是一种特殊买卖合同, 即用电人向供电人购买电力以供使用, 同时向供电人支付价款, 双方买卖的标的物是电力。我们不难看出, 供用电合同相对于其他合同, 具有合同主体特殊、合同标的特殊、合同常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标的价格实行统一定价、合同具有诺成性、双务性、有偿性等特征。
供电人收取电费或用电人交付电费, 其法律依据主要是按照有关电力供应与使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供用电合同的约定履行交费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供电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核准的电价和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 向用户计收电费……用户应当按照国家核准的电价和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 按时交纳电费。”《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供电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核准的电价和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 向用户计收电费。用户应当按照国家批准的电价, 并按照规定的期限、方式或者合同约定的方法, 交付电费。”
可见, 用电人逾期交付电费是不合法和违约的, 应当承担迟延支付的违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用电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及时交付电费。用电人逾期不交付电费的, 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 逾期未交付电费的, 供电企业可以从逾期之日起, 每日按照电费总额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加收违约金, 具体比例由供用电双方在供用电合同中约定……”笔者认为, 每日电费违约金按下列规定计算较为合理: (1) 居民用户每日按欠费总额的千分之一计算。 (2) 其他用户: (1) 当年欠费部分, 每日按欠费总额的千分之二计算; (2) 跨年度欠费部分, 每日按欠费总额的千分之三计算。
目前, 供用电合同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 供用电双方一般按照上述规定约定迟延支付的违约金。但随着电力供应的逐步市场化, 利用非格式条款订立供用电合同现象的大量增加, 双方当事人可能没有预先约定违约金。在这种情况下, 用电人逾期不交付电费的, 应当支付电费的逾期利息, 以补偿供电人因不能按期收回电费所受的损失。逾期利息从逾期之日起计算至交纳日止, 此逾期利息应只具有补偿性。
【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推荐阅读:
浅谈劳动合同违约责任问题08-12
违约责任解除合同10-25
合同法违约责任10-15
旅游合同研究05-12
旅游合同的解除08-22
旅游客车经营合同12-06
国内旅游合同旅行范本05-25
旅游合同纠纷代理词07-18
原生态旅游村建设合同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