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教师

2024-06-21

学者型教师(共12篇)

学者型教师 篇1

踏上讲台十几年了, 一直以来, 对自己的要求似乎只是努力把书教好, 做一名热爱学生也能让学生热爱的教师。现在, 本人觉得这远远不够, 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以外, 难道不应该去探索学生的灵魂, 将他们的精神引导到更高、更广的层次吗?

王国维先生曾借宋人词句来阐述做学问的三重境界。他以“独上高楼”而不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第一境界, 可见, 目标之重要。志存高远, 才能做大学问、成大事业, 否则, 衣带渐宽人憔悴, 亦无所值。

近几年, 多次参加各级教师培训班, 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实践的探索, 使我能站在高一级的层次上审视自己。审视之, 明辨之, 深思之, 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也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做一名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我理解的学者型教师, 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 (1) 专业方面, 不但要有较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 而且应当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 即应当拥有较为渊博的知识, 胜任各年级学科的教学; (2) 有自我进修与开展研究的能力和行动, 能紧紧追随时代潮流, 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时代之需要, 完成学科所应承担的使命。

要想做一名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博览群书, 提高文化修养

开卷有益, 读书是人人都需要做的事。黄山谷说:“人不读书, 则尘俗生其间, 照镜则面目可憎, 对人则语言无味。”此话确然。我们所看到的人, 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梁实秋曾说:“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 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代才俊, 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 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 境界既高, 胸襟既广, 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 无以名之, 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 人不读书, 则所为何事, 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 困厄于名缰利锁, 五烧六蔽, 苦恼烦心, 自然面目可憎, 焉能语言有味?”

普通人如此, 语文教师尤其应该读书。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自己又怎能不读书?作为语文教师, 不仅要读文学, 还要读历史、读哲学, 甚至法律学、经济学等, 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

当然, 学者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广泛地读, 还要会写。而阅读, 除了可以丰富文化底蕴, 改变精神气质, 还可以丰富写作素材, 为写作找到范例。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认为“阅读, 主要是阅读名家名作”, “历代大家留下的名篇是政治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瑰宝”, “名家名作凝结着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对于写作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 却见无形的、深刻的、长远的效果, 往往终身受用不尽”。刘先生所说的“终身受用”的长期效果, 指的是阅读名家名作, 既开阔了眼界, 陶冶了情操, 也学到了形式规范和语言魅力, 领略到了思想境界和人格力量, 由表及里地获得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这需要阅读时潜心研索, 咀嚼消化。美学家朱光潜说:“务求透懂, 不放过一字一句, 然后把它熟读成诵, 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 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 还须沉到筋肉里去……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就成了自然。”到了习惯成自然的时候, 写作功底也就形成了。

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个调查, 研究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效果之间有什么联系。结果发现, 发展成“学者型”教师的比例不高, 大约为5%;而大部分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先后下降, 虽然下降的幅度和速度不同, 但都是平凡的教书匠, 比例为95%。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哪里?在于学习和反思。

学习什么?我觉得, 首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第一, 新的课程观。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有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新的“课程观”取代旧的“教材观”。我们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该以课程为中心, 体现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要为实现这一“三维”目标做不懈的努力。

第二, 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观提出师生是课程的创造者,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与指导者, 教学过程重在教学生会学, 而不是学会, 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第三, 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 善于激发学生潜能, 因材施教;在注重学生整体发展的同时, 注意学生个性的张扬。

第四, 新的师生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人士, 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师生之间应是平等、民主的朋友关系。为此, 深入到学生中去, 以情换情, 以心换心,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 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第五, 新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教育要讲求质量, 讲求质量要有新的质量观。新的质量观核心就是强调“成人”与“成才”并重, 先成人后成才。教育部提出的新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的人。

观念指导一切, 没有科学的、民主的、先进的教学观, 所作的努力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

教师的研究, 最重要的是对教材的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写作教材研究的文章, 与面面俱到的、条块分割的、结构松散的教案不是同一回事。优秀的教材研究的文章, 写作者往往要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以及文章学甚至是自然科学诸多方面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并要渗透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得心应手地加以灵活运用。如此, 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提高指导学生写作水平都是极为有益的。只有具有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 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学者型语文教师。

四形成独特的、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

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应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建立富有个性色彩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才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才合乎教师的个性发展和生命个体生长的需要。也就是说, 通过深入的教育理论学习, 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 同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 最终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个性化教学行为和可操作技术, 即自己的课堂文化和教学风格。我们听钱梦龙的课, 听于漪的课, 感受到的是不同的美, 是不可替代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要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 谈何容易!这正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在这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 我常常会想到: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自己的信息储备量和知识结构是否足够以与之对话;怎样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具个性色彩;怎样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张力、更有感染力, 能够让学生津津有味地投入学习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提高发展的同时, 学生又给予我们哪些冲击?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教师虽是普通人, 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正是在学生身上, 肩负着教育下一代重任的教师, 又怎能不感到战战兢兢, 诚惶诚恐?

学者型教师 篇2

课间和学生闲聊,扯到了“老师”这个话题上。我问他:“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这是一位比较有思想的男生,经我一问他脱口而出的答案是“不喜欢有教师腔儿”的老师。

我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个词儿:教师腔儿。不明其意,赶紧请教。

学生似乎也热衷于帮我“名词扫盲”,解释到:所谓教师腔儿就是老师就那么一个调调儿,开口就是教训人,张嘴就是崇高、伟大之类的东西。总而言之,教师腔儿就是说话拖长音、音调没起伏、内容很崇高、方式特说教。

经他这么一说我才如梦方醒。中午回去琢磨了很长时间,觉得这个学生的话还真倍儿有道理。

老师做得久了,就容易形成某些习惯,比如老爱给人讲道理,比如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很正式,比如说话老喜欢用某个固定的调调,比如喜欢假崇高,比如喜欢矜持,明明自己很想要却还在那儿推来让去······

我不知道别的同行情况怎样,反正我上面提到的诸多“比如”的情况不同程度都有。

我们如果和别的圈子人打交道,说不了几句话人家就会问:你是老师吧!搞得我贼不好意思,倒不是觉得自己的职业有多不堪,而是短时间被人道破职业足以说明自己的“教师腔儿”有多重。

学生讨厌“教师腔儿”想想也蛮正常的,很少有人喜欢职业符号过于强烈的人。作为教师,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避免“教师腔儿”过于强烈的情况出现。

事实上,学生之所以讨厌“教师腔儿”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太假。社会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责任太重大了,教师对于自我的要求往往也是很高的。所谓“德为人师,行为世范”。久而久之,老师不在自己的内在素养上下功夫,反而停留在表面的某些符号上,给人一种做作之感,让人觉得忒假。

事实上,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变成一种负担。另外,你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具体的行动而非表面上的符号。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做一个真实的人,不假装崇高、能直面现实、敢自揭己短,这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是一种影响。第二,太烦。有些老师喜欢啰嗦,总喜欢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颠过来倒过去地强调个没完。我们做老师的都有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讲过学生就应该会,强调过学生就应该懂。我们也经常会说,这个问题我可是强调了很多遍的,你们怎么还是搞错了?

反思我们的经历不难发现:并不是你说过很多遍就一定不会出纰漏,并不是你强调了这是重点,他就一定格外留神。所以,没有新意的重复,重复之后的抱怨就成了我们家常便饭。

如果你用这种方法讲了他们不理解,说明我们的讲述方法有问题,你仍然用这种方法讲他还是不理解,你得想别的法子,用别的招儿再重复这个内容。低效反复没有新意的啰嗦是没有效果的,他烦你也烦,何必呢?

第三,太说教。现在的孩子很讨厌说教,道理他们比你还清楚,单纯的说教基本不会有什么效果。“教师腔儿”恰恰是把说教当日常工作,整天向“新闻联播”的稿子播个没完,如《人民日报》的社论念个没了。时间久了,学生腻歪是必然的。我们自己也觉得没劲。

其实,想说明个什么道理得有载体,没有载体空对空地讲就是说教,基本没有效果。无论是上课还是管理,都要尽可能避免说教。尤其是对于有思想的高中学生,搞“文革”式的洗脑是不可取的。如果真希望你讲的东西让学生入脑入心,确实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行。

实际上“教师腔儿”在小学、初中更常见一些,到了高中特别是品牌高中老师应该都比较注意这些了。反而容易出现另外一种倾向:学者范儿。

何谓“学者范儿”呢?就是特别有学者的风范,上课恣意汪洋、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嬉笑怒骂、高深莫测,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也不管学生接受多少,更没有“售后服务”,只管显摆自己的“博学”,只管展示自己的“厚重”。

高中特别是品牌高中老师更容易误入“学者范儿”的怪圈之中。

事实上,把东西讲高深并不难。高中的老师的学习能力相对较高。纵然是现学现卖,把一套高深的理论拿来做“二传手”给学生也是很容易的。

但是,能把高深的东西讲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了。

作为文科老师,我给自己立了条规矩: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不讲。不能为了追求“学者范儿”故作高深,玩深沉、搬概念、弄玄虚、显能耐。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顶尖级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兄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通过几道题就搞清楚学生哪个地方是会的,哪个地方是不会的,哪个地方模糊。他一节讲不了多少东西,但是他讲的东西几乎都是学生不会的。就是这位被我呼为“天人”的老兄从来没有搞过偏题怪题,也没有搞过题海战术,他的学生一个班高考数学满分能超过20人!

如果要追求“学者范儿”的话,我想首先说说我心中的“学者”。我认可的学者和专家不是把简单的问题用复杂的语言和吓人的逻辑把百姓讲晕,而是用通俗的语言、简单的表达把复杂的问题给百姓讲明白。

作为老师,把东西讲深、讲难、讲玄妙不是能耐;把深奥、玄妙的东西讲浅、讲易、讲明白、讲幽默才是本事。

教师首先是读者,然后才是学者 篇3

【关键词】教师 读者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63-01

所谓学者是指基于理解的层面上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理念,并将它们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如果老师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具体指标和要求,就属于浅层学习:写一篇教育故事;参加一项教研活动;阅读几篇教育教学的文章等。我们可以将这种浅层学习指标转化为深层学习意境,分析一种教学现象及其原因;找出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并谈谈自己的认识;描述自己读书或学习后的感受……不难看出,后者没有教师的高级思维是不能完成的。

专家说 “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老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善于思考、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的教育实践,定能实现思维的升华、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敢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细节进行审视、追问、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教师的个体学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动学习间接经验。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向同事学习,学习同事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对照自身实际巧妙移植;向网络学习,善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二是要积极主动积累直接经验,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只有经过反思的实践才能出真知灼见。

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萧伯纳说:“用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用思想和思想进行交换,都拥有了两种思想。”教师相互间的启发、点拨、交流、争论等,可以激发教师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能有效促进教师个体学习的深化。或朋友、或工作伙伴、或身边同事,或在办公室、或在餐桌上、或在上下班的路上,都可以针对或大或小的问题进行交流,展开探讨,共同收获。

相对于个体学习和互动学习,需要有具体的学习主题、形式、时间、地点,以此来保证学习的成效,像我们学校组织的业务讲座、集体备课等都属于团队学习。可是由于多种习惯性阻力,使得团队学习的成效受损。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参加团队学习的心态,并注意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学者型教师 篇4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发展,学者型

说到体育教师, 往往首先让人想到“五大三粗”“灰头灰脸”“黑如包公”等词, 甚至还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学者型一般不会跟体育教师挂上钩。其实,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 特别是体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新时期, 教师不再纯粹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教者, 而是主动的执教者和建设者, 不仅要全面准确掌控本学科的知识内容, 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 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能居高临下, 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同时, 应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好的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那么, 如何做一个这样的学者型的教师呢?

一、体育教师要做教学的“行家里手”

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是学者型体育教师必有的基本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 极大程度上决定教师教学的效率。”只有优美的教学语言, 才能使学生听得声声入耳, 并能展开联想的翅膀。这样的教学, 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者型体育教师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理论→实践→理论, 就是一个反思、学习、提高的过程, 是相辅相成的, 是成为学者型体育教师最有效途径。

二、体育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要善于开展体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体育教育教学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一个学科的灵魂。体育教学的创新, 首先在理念的引导上要有所作为,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要善于发现主体, 确定研究课题, 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分辨力, 具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 贯穿体育科研的整个创新过程。

三、体育教师要有宽厚扎实的教育科学素养

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熟悉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当今教育研究的动态, 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结合本校本地区资源优势解决问题, 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体育教师要将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教学, 形成特色。教学中所发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十分现实和具体, 要了解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针对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假设, 进行试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五、体育教师要积极进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 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 而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不是在书斋里进行二十载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 而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也”, 反思不仅与学习密不可分, 而且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只有对自己的体育教育行为不断进行反思, 才能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

六、体育教师要虚心学习借鉴

教科研只靠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对教学实践的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要走出这个小的学习圈子, 向其他教师借鉴, 向其他教师学习, 然后对他们的东西进行研究, 使他们的经验在自己这里得到改善和升华。“虚心学习”才是学者型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风范。

学者型教师 篇5

学 科 专 业 指导教师 职 务

艺术学

遗传学

发育生物学

工程力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工程热物理

张道一 教 授 万书元 教 授 陶思炎 教 授 谢建明 教 授 凌继尧 教 授 刘道广 教 授 徐子方 教 授 张建琼 教 授 谢

维 教 授 孟继鸿 教 授 窦

骏 教 授 窦

非 教 授

毛晓华 教 授 赵春杰 教 授 何小元 教 授 韩晓林 教 授 汪凤泉 教 授 郭小明 教 授 郭应征 教 授 张为公 教 授 赵正旭 教 授 蔡体菁 教 授 倪江生 教 授 李宏生 教 授 黄惟一 教 授 王式民 教 授 施明恒 教 授 归柯庭 教 授 顾

璠 教 授 虞维平教 授 郝英立 教 授

①艺术学研究②艺术美学

①艺术学研究②艺术美学③设计艺术学④艺术史⑤艺术文化学

①民俗文化学②民俗旅游③民俗艺术④民间文艺学 ①艺术伦理学②艺术社会学③艺术教育学 ①艺术美学②艺术设计学 中国民间艺术研究

①艺术史②戏剧艺术研究

①肿瘤发生的免疫遗传学研究②用于疾病诊治的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

①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果蝇模型)②疾病的基因诊断与治疗研究③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①基因工程疫苗与联合疫苗②病毒感染与病毒疫苗 ①IL-21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研究②肿瘤干细胞的研究③结核菌Ag85A与IL-21联合基因疫苗研究 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理及治疗的研究

粘细菌发育生物学

神经发育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现代力学测试技术

结构的振动与波动测控技术研究 结构的振动与波动理论研究 非线性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技术 结构疲劳损伤 ① 汽车电子与测控技术② 车辆无人驾驶技术 虚拟测控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現代传感器技术与组合导航系统 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

① 高精度石英振梁传感器研究② 海洋重力数据实时处理技术研究 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

①多相流测试技术②环境监测技术 ①多孔介质传热传质②新能源 磁喷流化床烟气脱硝机理的研究

①燃烧NOx污染治理②多相流与燃烧过程研究 新能源技术(生物燃料)

有相变多相流传热传质实验及数值模拟 热能工程

动力机械与工程

能源信息技术

能源环境工程

物理电子学

陈永平教 授 章名耀 教 授 赵长遂 教 授 沈湘林 教 授 袁竹林 教 授 张永福 教 授 周克毅 教 授 张

军 教 授 陆颂元 教 授 葛

斌 教 授 段钰锋 教 授 沈来宏 教 授 盛昌拣 教 授 金保升 教 授 陈永平教 授 杨亚平教 授 傅行军 教 授 徐治皋 教 授 王培红 教 授 杨建明 教 授 胥建群 教 授 吕剑虹 教 授 杨建刚 教 授 冷

杉 教 授 沈

炯 教 授 吕震中 教 授 林中达 教 授 睢

刚 教 授 仲兆平教 授 陈振乾 教 授 孙小函 教 授 崔一平教 授 徐春祥 教 授 张家雨 研究员丁德胜 教 授 童林夙

教 授

传热传质

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及部分气化装置开发研究 ①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②CO2减排

①烟气脱硫脱硝技术②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产生防止 ①汽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②现代制冷及现代制冰技术 ①锅炉优化燃烧②强化传热 锅炉动态运行特性计算机仿真 ①生物质能利用②燃烧污染防治

①汽轮机组振动分析②故障诊断与状态检修

①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特性分析与仿真②超超零界汽轮机技术的研究③火电机组经济运行 ①水煤浆输送技术②燃煤汞排放控制 ① 燃煤CO2减排② 生物质制氢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①煤部分气化联合循环发电②烟气脱硫关键技术③

SCR脱硝技术

①微通道中冷凝机理研究②基于分形理论的微通道中层流流动压降的研究③新型分形微通道散热器研究 ①锅炉燃烧优化②火电厂节能技术③生物质气化 火电机组振动故障及诊断技术 ①机组性能优化②计算机控制系统 ①火电机组经济运行②热力设备性能诊断 ①汽轮机调速系统②汽轮机运行特性 ①汽轮机运行特性②计算机仿真 热工过程综合自动化

①汽轮发电机组和大型机械振动诊断②转子动力学③流体激振 计算机仿真

免疫优化算法及其热工过程控制的运用和发电竞价决策系统

智能测控与优化决策 热工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 ①机组性能优化②锅炉燃烧优化

①固体废弃物气化制富氢燃气②烟气脱硫、脱硝、脱碳基础研究

①室内空气环境②建筑节能 光波电子学与光纤通信 新型光电子材料技术的研究

纳米结构衬底上有机三基色电质发光研究 纳米材料物理与技术和有机显示与发光技术。

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研究

CRT技术、PTP显示、FED显示,图像处理

尹涵春 王保平李晓华 雷

威 屠

彦 张晓兵 李

青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CRT技术、PTP显示、FED显示,图像处理 CRT技术、PTP显示、FED显示,图像处理 CRT技术、PTP显示、FED显示,图像处理 CRT技术、PTP显示、FED显示,图像处理

研究员 CRT技术、PTP显示、FED显示,图像处理 研究员 CRT技术、PTP显示、FED显示,图像处理 研究员 CRT技术、PTP显示、FED显示,图像处理 电路与系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王志功 教 授 黄风义 教 授 朱

恩 教 授 冯

军 教 授 孟

桥 教 授 高建军 教 授 吴乃陵 教 授 时龙兴 教 授

陆生礼 研究员 胡

晨 研究员 黄庆安 教 授 李伟华 教 授 秦

明 教 授 吴

金 教 授 唐洁影 教 授 洪

伟 教 授 孙忠良 教 授 窦文斌 教 授 章文勋 教 授 崔铁军

教 授

朱晓维 教 授 徐金平教 授 尤肖虎 教 授 毕光国 教 授 高西奇 教 授 沈连丰 教 授 宋铁城

教 授

①射频集成电路设计②集成电路设计环境

RF和器件模型

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 ①超高速集成电路设计②光通信集成电路设计③光电集成电路设计

①超高速电路及IC设计②专用信号处理IC设计③高可靠性嵌入系统研究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嵌入式系统研究、电路与计算机应用系统 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

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 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

MEMS器件及设计方法的研究

MEMS器件及设计方法的研究 MEMS器件及设计方法的研究

器件、电路设计的研究

MEMS可靠性的研究

①复杂电磁计算②通信射频技术 毫米波理论与技术

①毫米波应用系统中的新型元部件②毫米波非互易元件

①复杂媒质中的电磁波②微波印刷天线

①计算电磁学及快速算法②左手媒质及其电磁特性③电磁逆散射与电磁成像④导向介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①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②无线通信中的射频技术 ①天线与电磁兼容②系统级电磁仿真技术③毫米波亚毫米波理论与技术

①扩展频谱与宽带CDMA理论与技术②现代信号处理与通信③未来宽带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

①高速无线互联网理论与技术②宽带多媒体通信③无线接入理论与技术

①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赵春明 教 授 曹秀英 教 授 陈晓曙 教 授 衡

教 授

教 授 徐平平教 授 吴乐南 教 授 陆佶人 教 授 吴镇扬 教 授 杨绿溪 教 授 王

桥 教 授 邹采荣 教 授 赵

力 教 授 方世良 教 授 毛卫宁 教 授 胡爱群 教 授 裴文江 教 授 费树岷 教 授 宋文忠 教 授 李

奇 教 授 孟正大 教 授 严洪森 教 授 田玉平

教 授

霁 教 授 戴先中 教 授 郭

雷 教 授 龚

俭 教 授 吴国新 教 授 罗军舟

教 授

①宽带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②宽带多媒体通信③无线接入理论与技术

①无线通信及安全通信②卫星通信

①移动通信网络②分布式无线移动网络技术③无线信息获取技术

①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②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论及其关键技术③多媒体无线通信技术

①无线信道得容量计算与信道编码理论②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③通信系统的信号发送和检测技术④新型通信网络结构及无线资源管理技术

①无线网络媒体接入与资源管理技术②无线传感网与移动自组织技术

①数字调幅广播②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 ①目标识别②水下通信网 ①语音识别系统②音频编码 ①空时信号处理②盲信号处理

①分布式信号处理与传感器网络②视频与图像信号处理中的反问题③信息论

①数字电视系统技术 ② 图像、视频信号处理 ①数字电视系统技术 ②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①阵列信号处理

①阵列信号处理②被动定位

①无线局域网络安全技术②宽带虚拟专用网技术 ①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②无线网络安全③通信安全④生物特征识别与身份论证

①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②时滞系统分析与综合③信息集成④图像处理及图像跟踪 综合自动化

①智能控制②过程控制自动化③陀螺稳定平台伺服控制 机器人控制

混批制造系统生产计划与调度的集成优化研究 ①混沌控制与同步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②复杂系统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③通信网络中的优化与控制④智能机器人与控制

企业信息化及网络应用技术研究 ①运动控制②电力系统控制

①随机控制与优化②故障诊断与滤波 ①计算机网络安全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②现代制造技术

①协议工程②网络安全③网络管理④网格计算

瞿裕忠 董逸生 王

茜 金远平徐宏炳 汪

芸 徐立臻 沈

军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软件工程、软件开发

①数据库②信息系统③生物信息学④ERP ①数据库②CIMS③工作流技术 ①数据库系统②数据挖掘③XHL数据库 ①计算机体系结构②移动计算技术 分布式计算 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①可定制服务网络服务体系②分布对象计算③网络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规划与设计

岩土工程

刘先觉 教 授 朱光亚 教 授 张十庆 教 授 齐

康 教 授 郑

炘 教 授 王建国 教 授 钟训正 教 授 仲德崑 教 授 黎志涛 教 授 韩冬青 教 授 单

踊 教 授 龚

恺 教 授 周琦 教 授 钱

强 教 授 贺镇东 教 授 董

卫 教 授 段

进 教 授 吴明伟 教 授 孔令龙 教 授 阳建强 教 授 刘博敏 教 授 杜顺宝

教授

丁宏伟 教 授 成玉宁 教 授 龚维明 教 授

刘松玉 教 授 蒋永生 教 授 梁书亭

教 授 教育领域框架

中国近代与西方现代建筑理论 中国古代建筑理论 东方建筑研究 建筑与城市形态研究

①现代建筑和艺术及其交叉研究②城市与建筑形态研究③风景旅游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 ①城市设计②建筑设计 建筑与环境设计与理论 城市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与理论 建筑设计与理论

文化教育类建筑设计与理论 ①建筑设计与理论②城市设计 ①建筑设计②遗产保护③建筑近代史 建筑设计与理论 ①建筑设计②城市设计

①旧城改造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①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研究②城市形态研究③城市物质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市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城市保护与更新

①城市设计②城市规划与理论

①城市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②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③景观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④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⑤自然和人文生态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的研究

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与研究 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 嵌岩桩工作机理研究

液化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地下空间利用 桩土共同作用理论 结构工程

吕志涛 单 建 曹双寅 孟少平邱洪兴 冯 健 舒赣平吕令毅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①新型预应力结构体系②现代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大跨空间结构的力学分析 建筑物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

①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及抗震②现代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重大工程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 现代预应力结构

现代钢结构体系及延性设计 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生物医学工程

李爱群 教 授 郭正兴 教 授 张继文 教 授 王修信 教 授 李启明 教 授 程文瀼 教 授

梁书亭 教 授 王修信 教 授 戴 航 教 授 叶继红 教 授 陈忠范 教 授 李兆霞 教 授 钱振东 教 授 邓学钧 教 授 陈荣生 教 授 黄晓明 教 授 黄

卫 教 授 王

炜 教 授 李峻利 教 授 李旭宏 教 授 陆

键 教 授 过秀成 教 授 邓

卫 教 授 顾

宁 教 授 陆祖宏 教 授 顾忠泽 教 授 何农跃 教 授 付德刚 教 授 袁春伟 教 授 罗立民

教 授

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 工程虚拟建造技术 碳纤维加固

桥梁动力分析与抗灾设计

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及数字化开发研究 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组合结构体系及抗震性能 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 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 大跨空间结构

结构加固

结构健康监测和损伤评估 钢桥面环养沥青混凝士土铺装层疲劳损伤与寿命预估研究

江阴大桥桥面铺装研究 沥清路面排水设计 合徐高速公路路面研究 南京二桥桥面铺装 公路通行能力研究 道路交通规划 公路经济分析与评价 公路交通规划研究 基于GIS的交通影响分析 交通规划与管理

①纳米器件研究②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①生物电子学②生物芯片 仿生纳米材料

①功能纳米材料②生物芯片 纳米生物材料和器件

①分子印染方法应用于手性物的分离②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 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治疗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舒华忠 教 授 鲍旭东 教 授 钱卫平教 授 王雪梅 教 授 孙

啸 教 授 吕晓迎 教 授 肖忠党 教 授 万遂人 教 授 唐祖明 教 授 赵兴群 教 授 巴

龙 教 授 肖鹏峰 教 授 浦跃朴 教 授 尹立红 教 授 翟成凯 教 授

沈孝兵 教 授 吕锡武

教 授 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 图象处理

生物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 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 生物信息学

生物材料分子相容性研究 生物单分子技术

超声波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血液净化器的研制 超声波成象技术的研究 生物学应用的纳米电子器件 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急性白血病环境病因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①肿瘤易感性研究②水污染健康危害研究 ①膳食、营养与慢性病②菰属植物的基因研究环境流行病学

一名“学者型”干部的嬗变 篇6

可惜的是,在成为领导干部之后,他并没有发挥优势,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做贡献,而是变得利令智昏,在权力和金钱面前丧失了党性、迷失了方向,私欲不断膨胀,破纪破法,而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无所敬畏、无所顾忌。

2015年9月17日,因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宋继新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我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对不起家人多年的关注与期盼,对不起所有关心和支持过我的人……”在移交司法机关前,笔者对其进行了采访。此时的宋继新两鬓斑白、满脸憔悴,面对笔者始终含着眼泪,能够看出其内心的懊悔和承受的煎熬。

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学者型”干部,何以蜕变成腐败分子?此案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党性迷失,心理失衡贪欲生

1957年,宋继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文化,他靠着勤奋好学和艰苦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成长为大学体育教师,省体育学院院长,直至省体育局局长。

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有宋继新自身的努力,但更多的是组织对他的培养和信任。他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多想着为党、为群众干点实事。

然而,随着官越做越大,他的思想境界没有同步提升,反而有所减弱,很快就在考验中败下阵来。

“这是个人思想长期未得到充分改造,导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缺失,党性迷失的突出表现,更是个人无视党纪国法,步入犯罪歧途的根源。”“看到部分干部享乐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将来和子女的生活考虑一些。”案发后,宋继新的忏悔证实了这一点。

思想的防线一旦松动,私心杂念占了上风,曾经严格遵守的纪律和规矩就会被打破。

宋继新的底线被突破要从他担任省体育学院院长期间,力主与大连金州区杨武武馆(现吉林省体育学院大连训练基地)合作办学开始说起。

2000年,宋继新经人介绍结识了大连金州区杨武武馆馆长邱某。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宋继新与邱某似乎成为了好朋友、好哥们。

然而邱某却并没有把这份“友谊”看得很纯洁,他更看重的是宋继新手中的权力。

没过多久,邱某向宋继新表达了想与省体育学院联合办学的想法。就是以省体育学院的名义招生,实际培养地点在大连金州杨武武馆,学生毕业发省体育学院文凭,大连金州杨武武馆每年向省体育学院上交学费的15%至20%作为管理费。

宋继新认为省体育学院借此可以填补散打专业空白,对邱某的能力也比较认可,所以决心努力促成这次合作。

其实这次看似共赢的“合作”,只不过是各自打着如意算盘。

“在开始合作时,绝大多数人都反对合作,在我的极力支持下合作才得以实现。”到案后宋继新向执纪人员交代。

邱某也深知靠上宋继新这棵大树,自己会得到丰厚的利润,自然也不会忘记宋继新的“努力”和“付出”。

2004年9月,邱某给宋继新打电话,对宋继新的帮助表示感谢,并提出要到他家里“表示表示”。

而宋继新只是象征性推辞了一下,随后便把家里地址告诉了邱某,还不忘打电话嘱咐妻子:“一会邱某来送点东西,你收好就行。”

这次,邱某给宋继新送去了25万元。

贪欲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

2005年10月,在省体育学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宋继新对邱某说:“老邱,我现在是给你打工的。”

对宋继新的暗示,邱某心领神会,没过多久就带了20万元来到长春,按照宋继新的要求送到家里。

如果说前两次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以后宋继新则变得明目张胆,甚至多次利用开会或到大连训练基地讲学机会,以家里有事需要钱为由,直接向邱某开口索要贿赂,而邱某对宋继新的要求每次都以最快的速度满足。

宋继新贪婪的嘴脸暴露无遗,此刻他完全忘记了自己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和应有尊严,把党规党纪抛到九霄云外。

2004年至2011年,邱某先后7次直接或间接送给宋继新共计180万元。

这期间,宋继新不忘发挥自己的作用,多次利用手中权力,为邱某减免部分或全年管理费用。

原来邱某的“感谢费”是有出处的。

为官发财当两道。宋继新通过权钱交易,短时间积累了大量财富,看似为官发财两不误,实则违纪违法,最终断送了前程、断送了家庭、断送了自由。

肆无忌惮,私分国有资产

荀子说:“口言善,身行恶,国之妖也。”在落马的贪官中,很多属于边贡献边腐败的“两手”干部,即干工作有一手,搞腐败也有一手。宋继新就属于这种“两手”干部。

2011年4月,宋继新被提拔为省体育局局长。

然而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并没有换来宋继新的良心发现,而是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竟然私分国有资产。

宋继新到任省体育局局长时,恰逢吉林省承办全国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由于资金缺口,需要面向社会募集一部分资金。

2009年至2012年,省体育局共募集资金9000余万元,这部分资金大部分用于十二届冬运会的场馆建设等方面,最终结余一部分资金。

剩下的资金如何用,宋继新打起了小九九。

2012年3月,十二届冬运会闭幕不久,宋继新即与吉林省体育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佟某(已另案处理)等人合谋,决定把这笔钱以奖金形式发给机关全体人员。

为了顺利发放这笔钱,宋继新等人欲盖弥彰,意图给这笔钱披上合法外衣。

nlc202309081412

吉林省政府会议纪要对十二届冬运会奖金发放作出规定,明确要求“给予社会赞助招商代理机构或代理人奖励”,而吉林省体育局机关人员不在奖励范围。

宋继新等人拒不执行省政府决策部署,而且在向省政府汇报发放奖励工作时,故意掩盖发放奖励金额和人员范围,欺瞒上级组织,以局内制定的奖励细则代替省政府规定,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

为达目的,宋继新又严重违反党的组织纪律,拒不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

在召开局党组会议讨论奖金发放问题时,宋继新先是要求不做会议记录,后又让人直接向班子成员宣布奖金发放细则。

“这次班子会实质上没有讨论发不发奖金问题,是走过场、搞通报,不是民主讨论、决策,未发扬民主集中制。”吉林省体育局有关党组成员向执纪人员介绍。

宋继新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他拿到的奖金是17.6万元(税后),全机关共发放789.34万元。

更为荒唐的是,2014年省委巡视组巡视期间发现了省体育局违规发放奖金问题。而宋继新在召开班子会研究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时,竟然说:“在保证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证经济利益。”

在落实巡视整改过程中敷衍应付,他所保证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经济利益”。

可见,他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已经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

处心积虑,不断上演权钱交易

古语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权力是把“双刃剑”,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腐蚀人。如何对待权力,只在用权者一念之间。

对于宋继新来说,权力完全成了牟利的工具。他对私利的追求从不“挑食”,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想尽办法,处心积虑获取个人利益,不断地破底线、越红线。甚至在党的十八大后,仍然我行我素、心存侥幸,把党的纪律和规矩当儿戏,顶风违纪。

2013年6月,吉林省体育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宋继新受朋友请托,答应帮长春市某公司董事长韩某的儿子进入省体育局工作。

韩某以为既然朋友托了宋继新,他也答应了,应该没有问题。

可是随着招聘日期的临近,迟迟不见宋继新回信。韩某几次与其通电话,他也只是说知道了,并未见实际行动。

韩某担心儿子的事情打水漂,最终在招聘前夕,来到宋继新的办公室奉上一笔钱。

据宋继新向执纪人员交代,为了能够让韩某的儿子顺利进入省体育局工作,他派人将已经确定好的合适人选劝退,让其第二年再参加招聘。

此时在宋继新身上已经看不见一点党性原则,他为追逐一己私利,而置群众利益于不顾,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

回看宋继新,用他落马后的一句自言:“将个人利益完全置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宋继新在成为党的领导干部后不为党、不为民而谋,而是一心为个人利益而谋,其结果必然一败涂地。

事实充分证明,纪律是党员不可逾越的底线,谁视纪律为儿戏,谁就是视自己的政治生命为儿戏,视党和人民事业为儿戏。党员干部要引以为戒,敬畏党纪,知边界、守底线,才能对一切诱惑腐蚀保持清醒和警惕,否则必然犯下大错。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初中英语教师如何面对英语厌学者 篇7

一、初中生英语厌学因素分析

1.学生主观原因。对于英语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占据的比例较大,学生认为英语艰涩难懂,语法与汉语相差太大,不太容易接受;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英语学习天赋,怎么努力都学不会,进而放弃了英语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

2.环境因素影响。现在网络的便利使很多学生忽略了英语课程的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进而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还有学生撒谎骗家长说老师要求通过网络来查阅资料,通过“老师的要求”这个幌子要求家长为其提供网络便利,由于初中阶段学生自制力不足,网络的沉迷导致其他学科也受到影响。

3.教育监督不到位。现在很多教师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敢对学生学习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家长方面也是很多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监管不到位,致使孩子学习成绩不稳定,英语学习停滞不前,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二、转变方式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学生英语学习的厌学情绪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疏导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积极主动学习英语。

1.转变态度换位思考。对于英语的学习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态度,一直以来我们都站在“我这样教育是为你好”这样一个角度去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这个态度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教学的过程反而更加不易进行,因此要想摆脱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进行知识传授。设想一下,现在坐在下面的是自己,怎样的方式才可以使学习的过程容易接受呢?

2.增强英语的趣味性教学。每个教师都是从学生阶段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因此我们更加明白,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节课前拿出5分钟,声情并茂的给学生配乐朗读一首英文短诗,亦或是给学生讲一个英文小笑话;课程讲解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英语应用的渗透教学,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下课前3分钟陪学生猜猜谜语,听一首英文歌等等,所有这种精心的课程设计在不经意中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跟学生一起比赛查字典,用短语自己造句等等多彩的活动都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3.加强对网络的利用。网络成瘾问题目前已经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不仅仅存在于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大学生、成人等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这个问题,因此需要格外关注,一旦发现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网络成瘾问题,归根结题是因为自制力不足,缺乏判断能力,不懂得合理控制和利用网络的便利,进而沦为网虫。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加强对于网络合理利用的穿插教学,教给学生合理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例如搜索生僻词汇,检索不会做的题目,通过网络搜索精美句子等等。对于网络的监督还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才可以防止学生沉迷。

4.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保险。学生的性格养成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协作的结果,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自然更加喜欢看书,如果一个孩子的爸爸天天对着电脑,那么这个孩子自然也更喜欢沉迷于网络。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监督应该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在学校教师积极的传授知识给学生,回到家父母及时督促和监督学生做好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多重影响下的学生自然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建立起来朋友群,在群里及时沟通交流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一方式就很好的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便于对学生的管理。教师把优秀的资源放到群里,方便家长朋友查阅,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增加了对自己孩子的了解也很好的交流了感情,取长补短,增进孩子的长远发展。

三、帮助学生确立英语学习的长久目标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突击可能取得一段时间的效果,可是时间久了放下之后就容易忘记。学生可能很容易建立起一段时间的学习兴趣,可是过段时间学生兴趣又会减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反复运用不同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确立英语学习的长久目标,引导学生多反思,多总结。教给学生一些英语学习的小窍门,规律性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首先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学习,当学生养成英语学习的习惯之后,厌学情绪就会消除,学习的兴趣就会稳定下来,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也更加容易确立。

四、小结

学生产生英语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建立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调节和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学习建立长久的英语学习目标,反复刺激不断鼓励。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英语语言学习在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以及今后的就业择业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究初中英语教师如何合理应对英语厌学同学,帮助其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念,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英语,影响,厌学,兴趣

参考文献

[1]孟顺芬.中学生厌学英语状况调研[D].云南师范大学,2011.

师者亦学者——浅谈语文教师教学 篇8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 不仅应该是一位职教者, 更应该是一位行者, 一位读者, 因此, 语文教师首先就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 有扎实渊博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老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 才能成为教学的能工巧匠。”所以说, 对于一位教师来说, 一定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只有教师的知识越渊博, 才能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其次, 一名语文教师, 应具有完善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和学科内容,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 这也是新课标最主要、最核心的要求。语文这一学科, 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 就要积极开发语文课外教学资源, 而生活便是学习最丰富的资源。所以, 语文教师就要在生活中学习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 扩大自身教学的视野, 丰富自身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才能在与学生的交互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 还要去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课程知识, 令他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这对他们本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这样, 通过实践去获得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才会提高, 才会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再有,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应有灵动的教育智慧, 要具有把教学灵性化的能力, 这会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效率, 是使教育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重要条件。

教师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教研能力等。与此同时, 当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教育学科类”的知识来武装自己, 强化自己, 时刻为自己充电, 然后才能运用这些知识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 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一定要平等对话,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逐步完善, 要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因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过程。只有具备这样一个教育的理念, 教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好、最完美。

一个敬业、有使命感的语文教师, 除了要具有专业精神, 有素养、有灵性外, 同时应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善于提高自身层次的教师。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对学科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的规律一脉相承, 怎样教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认真研究、认真探索、认真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自然就激发我们要从学习中生成新的教学智慧, 从而提高自身的理念水平, 懂得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学者型教师 篇9

关键词:标准要领,任务创设,任务驱动

电脑初学者若能得到良好的指法训练, 对今后操作电脑将受益无穷,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言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弹钢琴有标准的指法, 练键盘依然如此, 作为电脑专业人员要坚决杜绝“二指禅”的坏毛病, 坏毛病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掉, 所以学生一开始就得有恒心, 下决心进行标准的指法训练并练成盲打。就这一点东西, 说起来容易, 做到的人却很少, 原因就是练的时候不掌握技巧, 再加上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当就收效甚微, 所以大部分人都因烦燥而止, 望洋兴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以供同行们借鉴。

一、26个英文字母从入门到盲打训练时的实训技巧及任务创设

采用哪一个软件来进行指法训练很重要, 指法练习我一般采用的是王永民所编写的《CCIT2000》软件, 这个软件从坐姿到标准的指法训练都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介绍, 只要能够按部就班, 一步一步过关, 就能轻而易举练成盲打的水平。

坐姿要领:

1.上身挺直肩膀放平, 肌肉放松, 两脚平放地上, 切勿交叉或单脚立地。

2.手腕及肘部成一直线, 手指弯曲自然适度, 轻放于基准键上, 手臂不要张开。

3.将显示器调至适当位置, 视线注视在屏幕上, 尽量不要看键盘, 以免过多移动视线增加眼睛疲劳。

4.桌椅高度适当, 以舒适为准。

指法要领:

手指放在八个基本键上, 两个拇指轻放在空格键上。身体的其它任何部位都不接触工作台。

击键要领:

1.手指弯曲要自然, 手臂不可张开太大。

2.手指击键要正确, 击键有适当力度, 击键之后要立即回到基准键上。

3.空格键用大拇指负责击打。

4.击键有节奏, 速度均匀, 初学时尽量慢一点, 关键是要用正确的指法。

基准键的打法:例如要击D键, 方法是:1.提起左手约离键盘两厘米;2.向下击键时中指向下弹击D键, 其它手指同时稍向上弹开。其它键的击法与此类似, 请多体会。形成正确的习惯很重要, 而错误的习惯则很难改。

非基准键的打法:例如要打E键, 方法是:1.提起左手约离键盘两厘米;2.整个左手稍向前移, 同时用中指向下弹击E键, 同一时间其它手指稍向上弹开, 击键后四个手指迅速回位如上图, 注意右手不要动, 其它键类似打法, 注意体会。

在上面介绍的这几点中我主要强调四点:第一, 只有指尖轻轻放到基准键位, 身体的其它任何部位都不接触工作台。第二, 向下击键要有力度, 干脆利索。千万不要轻轻地去摸键, 这样的话不容易有键位感, 速度也就上不去。第三, 提起手约离键盘两厘米来击键;第四, 上下击完键后, 手指马上恢复到基准键位。

手指分工:这里我主要强调必须严格按标准的手指分工来进行, 击错不要紧, 但坚决不能抢键, 击键时依然要有力度, 使键盘发出声音, 时间久了每个键在什么位置, 自己就有体会有感觉了, 也就错不了了

任务:下面请大家打开Ccit2000软件进行练习, Ccit2000是Windows下非常出色的英文指法学习软件。

任务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标准的指法, 进一步形成盲打。

操作步骤:第一, 先安装Ccit2000这个软件, 手头没有的话可以在网上下载, 然后安装。

第二, 启动C c i t 2 0 0 0的方法:单击“开始”/“程序”/“Ccit2000”/“英文指法”/“初学者”进行练习 (此练习时间要有一节课) 。

第三, 再进行“中级”练习 (此练习时间要有二节课) 。

第四, 然后进行“高级”的练习 (此练习时间要有三节课) 。

通过上面的练习, 请下决心力求做到26个英文字母练到盲打的水平, 并且每分钟正确地击键不下150次, 方可过关。

二、数学小键盘的从入门到盲打训练时的实训技巧及任务创设

软件的选用:仍然启动Ccit2000这个软件。

击键的方法:仍然用上面讲过的击26个英文字母的方法为准, 认真体会摸索。

任务:下面请大家打开Ccit2000软件进行练习。

任务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把小键盘的数学能使用标准的指法, 进一步练成盲打水平, 并每分钟击打次数不少于150个。

操作步骤:启动Ccit2000的方法:单击“开始”/“程序”/“Ccit2000”/“数字小键盘”进行练习 (此练习时间要有三节课) 。

三、键盘上的一些特殊字符从入门到精通训练时的实训技巧及任务创设

任务:在写字板里输入键盘上的一些特殊字符, 如下:

1.在写字板里录入下面的字符:

%、#、……、?、+、—、《》、&、 () 、@、!、……、*、”、:通过上面这些练习, 要求学生掌握上档键SHIFT的功能与用途:上档键SHIFT是帮助输入键上有两个字符的上面的字符。

2.在写字板里录入下面的字符:AAAAaaaabbbbbBBBBBBCCCCCCcccccddddDDDDDD……通过上面这些练习, 要求学生掌握大小写转换键CAPSLOCK的功能与用途:CAPSLOCK是大小写转换键。

3.要求同学们删除刚才在写字板里输入的内容, 目的是掌握退格键BACKSPACE的用途:BACKSPACE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符;同时进一步理解DELETE的用法:DELETE是删除光标后面的字符。

4.通过录入小键盘上的数字来掌握NUMLOCK键的功能:NUMLOCK灯亮代表数字起作用, 灯灭代表数字不作用。

任务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

1.上档键SHIFT的功能与用途。

2.大小写转换键CAPSLOCK的功能与用途。

3.退格键BACKSPACE的用途。

4.通过录入小键盘上的数字来掌握NUMLOCK键的功能

操作步骤:单击“开始”/“程序”/“附件”/“写字板”。打开写字板窗口, 并按下上面的要求操作。

总之, 只要大家能按上面的所创设的任务一步一步扎实训练, 力求做到每一步的按要求过关, 就能熟练掌握键盘, 从而练成盲打, 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就能运用自如, 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浅谈“学者型画家” 篇10

以恬养知,

知生而无以知为也,

谓之以知养恬。

知与恬交向养,

而和理出其性。

庄子.缮性

近年来, 在改革开放新浪潮的推动下, 在艺术界, 乃至整个社会都流行着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汇“概念”。不管适合与否, 都冠之以“概念”一词。一时间新的“概念”层出不穷, 于是就有了新的词汇, 新的话题, 也就有了新的争论, 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思考。要想使这些争论和思考不至于陷入误区, 就必须在这些争论和思考之前澄清“概念”。这就是我们的基础出发点。

概念是人们认识一类事物的共有特性和本质的综合与代表符号, 所以本文将以此为根据, 着重讨论“学者型画家”, 这一艺术界提倡的新的词汇, 同时也是用来判断一位画家 (艺术家) 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学者型画家”加以讨论。

一、“学者型画家”的概念的形成。

“学者型画家”这一概念具体为某一人在什么时候提出还尚待考证。但是这一说法从早期的文献中就已经有据可查。从历史文献上看, 明代的《晚霭横看》中有过一段描述, 这可以理解成为将“学者”与“画家”并称的较早的例证。文中写道:“与可画竹之外, 他画绝不传闻。宜兴吴氏有所藏《晚霭横看》甚妙, 先友沈周先生尝见之, 为余言其行笔绝似沈道宁……然评者谓道宁笔, 颇涉畦径, 所谓作家画也。而与可简易率略, 高出尘表, 独优于士气。此卷作家士气兼备, 要非此老不能作也。”

古人认为:有笔有墨, 能得话中三昧, 可称为“作家”。“作家”一词在古代不止是文学上的意思, 而是指某一方面的“能手”和“专家”。所以, 那些专家画家的作品往往被称为“作者画”。作者如果没有“作家气”, 就会显得很稚嫩。文中的“士气”则是指那些学识渊博的人, 而他们的画就被称为“士气画”。这里提到的“作家士气兼备”一词, 其实已经是“学者型画家”一词的雏形。

“画家”一词在宋以前并没有明确的解释, 有称“画者”, 有称“画手”, 有称“作家”, 多数的称为“画工”。而较早的有“画家”二字的是在宋代刘学其的《方是闻居士小稿论画》中的起首几句:“莫揣万物, 挥翰染素, 虽画家一艺。然眸子鉴载之精, 心胸有尘俗之气, 纵及之妙, 而鄙野村陋, 不逃明眼。”从中的意思可以看出, 那些善于观察揣摩世间万物的形态、神采, 并通过笔墨的表现手法表现于“素绢”之上的人, 即为“画家”。

那些在学术领域如美术、美术史、美术理论上有独到见解, 并取得一定成就, 可以被誉为“学者”的;同时又在绘画的实际操作中有着高超的技巧, 形成独特的风格样式的人, 便是“学者型画家”。作为一个“学者型画家”不单单要有高超的绘画技巧, 还有要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支撑。

二、“学者型画家”与“文人画家”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有一类与“学者型画家”相似的人, 被称为“文人画家”。他们大多为朝廷重臣或在野有隐逸之士,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皆文人也”。他们大多数都在绘画理论上有独特的见解, 同时也将这些理论付诸自己的绘画中, 这一点和现代的“学者型画家”是相同的。但是, “学者型画家”除了在理论上的造诣以外, 一定要精于绘画, 不然则不能称之为“画家”。

“文人画家”与“学者型画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区别有两点:第一, 两类作者作画的状态是不同的。“文人画家”是业余的, “学者型画家”是职业的;第二, “文人画家”与“学者型画家”的作画心态上有所区别。二者之间有时是经文分明的, 但有时候也是含混不清的。

三、“学者型画家”的优劣。

“学者型画家”自古有之。它既是不同于“画工”、“画匠”、“作家”, 也不同于“文人画家”。它要求“画家”要有高超的画技, 其次要在专业理论上有一定的学养和建树。“学者型画家”要求画家本人不但是“画家”, 同时也是“学者”。

“学者型画家”的理论支持绘画, 能够使画家在创作新的艺术风格与样式的同时, 树立独特见解。另外能够通过艺术的表象把握艺术的发展脉络, 并将这种把握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具有有鲜明的思想性。

“学者型画家”在有其自身优越性的同时, 又容易为其理论所束缚, 容易被自己提出的艺术主张所限制。

以上是有关“学者型画家”几个方面的讨论, 如果将此话题放在元明清朝时代, 或者更远的时代, 恐怕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为那时候的画家首先是有知识、有学养的。尽管很多的画家表现的是世俗社会的生活, 但是他们还是有着相当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不像当今社会, 无论谁人, 学上几笔便可称为会画中国画了;亦或某高官名人或者明星大腕, 随便涂抹点什么, 便以艺术家自居。正像明代的陈洪绶曾说的那样:“今人不师古人……或细小浮名, 便挥笔作画, 笔墨不暇责也, 形似亦不可以比拟, 哀哉!欲微名供人指点, 又讥评彼老成人。此老莲所最不满于名流者也。”

如果真的是这样, 画家便不可以称为画家, 真是与社会上普遍的美术爱好者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了。但画家也决不能完全脱离其生存的环境,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完全的不顾现实生活, 终究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所以“学者型画家”既不是那些才华横溢、激情四射的才情型艺术大师, 也不是因循守旧的庸碌之辈, 而是冷静的学人、画家和修养家, 是绘画回归精英艺术的最终实践者。

参考文献

[1]《画学集成 (六朝-元) 》作者:王博敏河北美术出版社

[2]《画学集成 (明-清) 》作者:王博敏河北美术出版社

学习做学者型的出版人 篇11

我想,我们应该学习做学者型的出版人。

一名学者未必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出版人;但一名优秀的出版人,却首先必定是一名学者。数中国近现代出版大家,如张元济、夏粹方、高梦旦、胡愈之、邹韬奋、叶圣陶、张静庐等,无不学养深厚,高瞻远瞩,理论实践两不误。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出版人丰厚的文化积蕴和浓重的文化情怀,才能支撑出版的知识架构,守卫文化的净土,把握出版的规律,抵御数字浪潮和商业规则的冲击,成就出版——这一永不消逝的艺术。

学习做学者型的出版人有助于坚守文化的净土

学者型的出版人大多是书迷、书痴、书生。清代藏书家黄丕烈一生倾情于书:读书、校书、刻书,千金散尽皆为书,对书的痴恋临终犹念。近现代出版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沈雁冰自述,“在此不为名不为利,只贪图涵芬楼藏书丰富,中外古今齐全,借此可读点书而已。”同样因为爱书而为出版奉献一生的郑振铎曾说:“余素志恬淡,于人世间名利,视之篾如。独于书,则每具患得患失之心。得之,往往大喜数日,如大将之克名城;失之,则每形之梦寐,耿耿不忘者数月数年。”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陈原曾著《得书记》《失书记》《焚书记》《偷书记》《掌上书记》《腹中书记》《不读书记》……因书的酸甜苦辣、为书的辗转人生,尽在其中。书之爱,是成就卓越出版人的首要条件。诚如陈原在《总编辑断想》中的感言:“所有伟大的出版家都自幼就‘嫁’或‘娶’了书这个行当。他不是天主教神父,他也结婚,但他确实将灵魂嫁或娶了书这个行业。他爱书胜过一切。他为书而生,他为书而受难,甚至为书而死。这种人是十足的书迷。没有这种痴情,成不了气候。”

书之爱,爱的岂止是笔墨的周正、纸卷的俊逸,更是那字里行间的“甜美与光明”。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修·阿诺德曾说,伟大的文化人总是有一种激情,一种把最好的知识、最好的观念传布到天涯海角的激情。他们殚精竭虑,一心要祛除一切僵硬的、陈腐的、艰涩的、狭隘的知识,转而赋予知识以人情味,使它能被老百姓分享,不复是知识阶层的专利,同时,又依然不失为那个时代最好的知识和思想。这样它就是甜美和光明的真正源泉了。学者型的出版人正是这种以文化为信仰,以传播文化为“天职”的“理念人”。他们坚信:文化看似柔弱,实则刚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机理,而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文化是一个人心灵的生活,而心灵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于是,对文化宗教般的虔诚和敬畏,化作一种永续的动力和勇气,支撑他们倾心守候一方文化的净土,一任外界的喧嚣。所以出版大师张元济先生始终坚持“多出高尚的书,略牺牲商业主义。”“把只想赚钱的人,从出版队伍中开除出去。”巴金先生将“自我牺牲”列为人生信条。张静庐在自传《在出版界二十年》一书的末尾,则留下这样一段意味深长话,“钱是一切行为的总目标,然而,出版商人似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意义在上面。”

对于学者型出版人,出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满怀激情,追逐理想。作为思想文化和知识技术的传播者,他们是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走进出版,又带着自己的文化目标,通过向读者提供高品位精神食粮去实现自身人文价值的。进一步说,也只有那些充满文化激情与理想的学者,才能始终如一地坚守出版的科学理性、审美价值和文化目标,体现出可贵的文化担当。这种文化担当饱含人文主义情怀,饱含自由、独立、创新的精神,堪称一种文化英雄主义!

学者型出版人的一生,就是为书籍的一生,追求理想的一生。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从事这项事业的主体的主观意向,往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方向和成败。学者型出版人,因其超越的价值理念,终将消解商业的侵蚀和技术的冲击,走向出版的“理想国”。学习做学者型的出版人,正是学习这样一种出版态度:对出版的挚爱,对文化的敬畏。

学习做学者型的出版人有助于把握出版规律

学者型出版人,对于当代出版业,既是中流砥柱,又是定海神针,因为他们总能以学者型的思维方式,科学对待时代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乱象中把握出版规律。当今出版面临两大转型:数字化和产业化。转型意味着危机,也蕴含着机遇;预示着改革,也不否定继承。转型更是一场考验,考验的不仅是行动力,更是谋略与决策。不同的解读与应对,会有不同的结局与未来。

出版发展首先要受媒介规律所主导。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说:“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之不足,使媒介人性化,……整个媒介演化过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但是很多传统出版单位面对数字化的冲击,乱了方寸,妄自菲薄;还有一些出版企业面对数字化的热潮,急躁膨胀,盲目试水。人类媒介发展历史表明,新的媒介形式对传统媒介的冲击是暂时的,并将最终形成共存、共荣的局面。对于谙熟媒介进化规律的出版人来说,面对数字出版浪潮汹涌,不要纠结是“下海跟风”还是“上山辟路”,应当努力把握出版核心资源,抓内容、版权,抓人才、战略,因社制宜,量体裁衣,以不变应万变。

出版发展还要受产业规律所制约。比如资本运营是出版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选择之一,在近年我国资本市场持续亮丽的风景下,许多出版集团公司都忙着去上市圈钱。然而,上市融资对于出版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持用不当,反而伤身。一些出版企业还没有弄清楚“上市”是怎么回事,在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持续的赢利模式,没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就轻率奔赴资本运营之路,前途堪忧。如上市募集的资金不知道该怎么花,或挪作他用,并未用来壮大主业;又如党委会与董事会、经营班子重构,甚至有的董事兼有监事的职能;还有国有“一股独大”的问题:公司运营不是向投资者负责,而是向上级领导负责,从而出现“内部人控制”等等。其实,一个企业上不上市,关键是搞清楚自己缺不缺钱。毕竟上市的基本功能是融资,实质是用股权换取资金。如果能靠自有资金的积累和滚动实现发展,何必还要别人来分享利润呢?

进一步说,出版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既有产业的一般性,又有出版的特殊性。尊重出版作为产业的一般性,就是按照市场的运作规律,强化其资源的自主配置能力,注重企业的战略模式。而尊重其作为出版的特殊性,就应当正视其一,出版并不是高增长、高回报的产业,过不了几年,股民就会用脚投票;其二,这个行业需要我们倾注极大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很多出版人,其中不乏企业高层、战略决策者,对此并未用心体会,何谈资本增值,运筹帷幄?

“数字化”也好,“上市”也罢,这些只是中性的概念,只是出版大繁荣大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所有困扰当代出版人的问题都要回到出版的本质,从出版的原点出发,去寻找答案。认清出版作为文化的无限、作为商业的局限,明白出版进行改革的初衷、形成产业的意义,方能从容应对、破茧重生。

产业化时代,只有把握出版产业的规律,才能应对挑战。如何寻找规律?没有人是天生的先知。觉悟来自反思,来自理论探索。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学以致用。学者型出版人在出版实践中,总能不断地学习与研究,总能时刻把握前进的方向。学习做学者型的出版人,正是学习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科学对待时代问题,时刻保持“头脑的清明”。

学习做学者型的出版人有助于寻找数字化、产业化时代之生存方式

学者型出版人将专业与出版融会贯通的做法,代表了数字化和产业化时代,我们出版人本真的生存方式。去年英国《卫报》一篇名为《消逝的编辑艺术》(The Lost Art of Editing)长篇报道里提到,传统出版的价值是通过编辑工作让图书享有一份荣誉,但今天,速度和经济上的考虑已先于细心与质量,做书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被预算和人员编制给压缩了。现代出版更注重销售和营销,那种手拿红笔、仔细审读手稿、痴迷文字的编辑身影,已让位于更关注市场的企业家形象了。在数字时代产业化发展中,很多人认为作者可以直接走向读者,作品可以直接批量化复制,甚至不必再经过编辑这一中间环节了。

简单地根据某一时段某一空间的情况来界定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严肃的科学判断,而是一时一己的经验认同。一方面网络与个性化出版等只是出版活动的一部分或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中的娱乐化板块,已开始游离出核心出版的范畴,精神交流和智慧传递方为出版本位。现代出版实践中,编辑工作成为出版的核心内涵,决不仅限于技术层面,它更多的是一门专业和艺术,因此也不可能随技术提升而消亡。实用的功能容易被取代,审美、批判和智性的价值却无从替换。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遵循美的规律和人的尺度。对此,历史早有明证。

同时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海量化也伴随着信息垃圾化。网络与数字在降低出版门槛的同时,也导致了出版媚俗化。当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时,却没有人对文化负责。人类发展需要秩序,文化发展也一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选择与导引。数字环境下文化选择者的角色,不是消解了出版的专业性,而是更加强调出版的不可替代作用。

事实上出版本身的专业化,无论当今产业化时代,还是历史过往,皆为不二法则。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的“出版专业分工”管理体制,对我国图书出版结构的合理布局起到过重要作用。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管理方式因其计划色彩过浓,在集团化过程中饱受诟病,甚至遭遇背叛和策反。然而只有那些历经试错后得出的结论才是最接近真理的。三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我们的出版不但需要是集团的,更需要是专业的。最近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由注重数量扩张的规模增长,转变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提高”。这里所强调的专业化生存,相比起之前的专业分工,显然是一种理念上的自觉回归,也是认识上的螺旋式上升。

以这种认识观照当今出版,产业化意味着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三足鼎立,缺一不可。而专业化,更是优质、高效的基础。在产业化大生产中,出版作为一个行业,从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审读加工,到装帧印刷、宣传营销等,整个流程所要求的专业性绝不是一般人士力所能及的。而出版的专业性,恰在于其主体——出版人思想之敏锐、眼光之独到、品味之高远、学养之深厚。因此在未来出版业,出版人的文化价值将得到史无前例的凸显,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将是数字时代出版人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而学者型的出版人因学术关怀而权威,因文化追求而专注。这样一种专业化,将代表或主导出版人在数字化、产业化时代的生存方式。

出版之专业化生存有赖于丰厚的学术素养。丰厚的学术素养是当代出版人能够畅所欲言地进行学术沟通,高屋建瓴地引导文化选择,游刃有余地经营出版事业的基础,也是时代对出版人的要求。而学术与出版,原本就是一脉相承的行当,互为给养的过程。对于学者型的出版人,将学术、专业与出版融合,就是其文化生命的本真存在方式。学习做学者型的出版人,正是学习这样一种生存方式:因专业而权威,因专业而专注。

现在想来,或许每个出版人,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时候,都怀揣有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从最初文化情结牵引下的“作家梦”,到后来在专门领域中精耕细作濡染下的“学者梦”,从沉湎到清醒,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走向下一个未知,这是出版魅力之所在,也是一种必然的升华。

出版是科学,也是艺术;是理想,也是现实。因此,它需要情感,也需要理智。让我们为学者型出版人喝彩,让我们向学者型出版人学习,愿我们能成为学者型出版人,将情感化作力量,用科学面对挑战、理论指导实践,在冲击与危机面前沉着自如,在转型与变革之中所向披靡!

田家英何以成为学者型秘书 篇12

(一)

作为学者型秘书, 田家英的知识结构, 其主干学识及建树, 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共党史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领域。

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精深造诣的标志, 是准确地把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 并能娴熟地用来观察和处理现实中的重大实践问题。他常对人说:“毛主席倡导的许多思想, 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关心群众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 等等, 已经渗透到自己的心灵和血液里。”这不是自我标榜, 而有他十几年的秘书实践为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关心群众生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必然行为。试想, 如果他对辩证唯物主义没有深切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那么, 当年林彪宣扬所谓“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时, 他能当即指出“‘顶峰’的提法, 是违反科学的, 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 是站不住脚的”吗?还有, 如果他不是真正认识到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那么, 他能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用关心百姓疾苦的事例教育调研干部、自己则以“一饭膏粱颇不薄, 惭愧万家百姓心”来自勉, 而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严峻考验面前, 写出“四面江山来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的著名诗句吗?

田家英对中国历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他曾表示在有生之年写一部唯物史观的《清代通史》;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有较高的造诣, 对中共党史的研究曾起过推动作用。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全面了解各派的史学观点, 广泛阅读各家的史学著作;治革命史一定要充分掌握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认真辨明史实及其来龙去脉;资料工作做得越扎实, 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越高;论点要从历史事实中引申出来, 而不可凭臆想下结论。为此, 他花费了十余年工夫按历史年代、学术流派、历史人物的作用等类别, 系统地寻觅、收集、积累、研究清人墨迹等史料, 为治清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田家英认为20世纪30年代商务版有近百个分册的《中国文化史丛书》, 对各个领域的发展史介绍得系统全面, 史料丰富, 是治史者必读之作, 于是他花费很大精力, 一本一本地从不同的书店、书摊搜求, 终于配齐了这套丛书。其中《中国疆域沿革史》分册当时很难找到, 但他认为疆域史是中央制定某些方针政策、处理外交问题必定用到的知识, 故竭尽全力四处查找, 最终还是买到了。经过长期如此执著地买书、藏书、读书, 他具备了卓越的史识。1963年, 他在一次历史学界的小型座谈会上作即席发言, 对清代学术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如数家珍般的娴熟程度, 对清后期边塞史地学派的精深研究, 让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大开眼界、甚为佩服。即使他对并不知名的萧穆其人及其《敬孚类稿》的评论, 也被戴先生认为“极富学术性”。

田家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具有独到的认识, 这是与他注重对中国社会尤其对中国农民问题作长期深入调查研究分不开的。他说:“我们做理论工作的, 不认真读书不行, 只坐在屋子里读书也不行, 必须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 一次调查, 胜读一年书”;“产生于实际调查的知识, 方才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决不能把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的观点强加给农民, 那样, 小则误事, 大则误国。”此即所谓读无字之书也。田家英在做毛泽东秘书的18年间, 曾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农村工作的调查研究。通过这些调查研究, 一方面为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农村工作政策, 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模式, 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如主张人民要富足;商业要搞活;党政要分开、政企要分开;要发扬党内民主等等。其中, 不少思想已触及到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以及党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的转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田家英的这些思想, 有的正付诸实施, 有的已变为现实。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 能有如此的远见卓识实属难能可贵。

毛泽东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 如果没有革命理论, 没有历史知识, 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 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田家英作为这个伟大政党领袖的秘书,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问题具有如此精湛的研究和精深的学识, 正是他能把秘书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根本原因。

(二)

田家英知识结构的辅助学识, 主要体现在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以及公文写作等方面, 与其主干学识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构成有机的整体。主干学识在其秘书工作中始终发挥着制约全局的作用, 而辅助学识在主干学识指导下, 对完成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 同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田家英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其长女曾自说:“由于父亲非常喜爱中国古典文学, 他收藏的各种版本的唐诗、宋词和其他诗词集很全, 中国古典小说平装本也几乎买全了”;“在他的藏书中, 近现代著名作家的文集, 像《鲁迅全集》、《瞿秋白文集》、《郭沫若文集》、《茅盾文集》、《闻一多文集》和三十年代其他左翼作家的著作集, 占有很大的比重。”田家英在延安时代就写过不少旧体诗词, 其中就有“回首嘉岭山上塔, 俯视行人若有情”的诗联, 以及“如此时局, 当慷慨悲歌以死……弃毛锥荷枪卫边区, 去去去”的词作。他以信天游体创作了“土改”题材的长诗《不吞儿》, 得到著名诗人萧三的称赞。所以毛泽东需要查考某些古典诗词的出处时, 他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很快将答案送去。在党内他也是第一个编选毛泽东诗词集的人。

田家英在语言文字与公文写作方面也下过苦学之功。据曾彦修说, 在延安时他曾与家英奉命参加边区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写工作, “田家英主要负责选课文与写文法讲义”, 这是“第一次在文字上得到严格的训练, 比过去的语文教师好得不可比拟”;“这种训练, 对人是非常有益的, 而且终身受益”。后来田家英做了毛泽东的秘书, 曾“反复研读毛泽东著作, 学习其文风, 包括语法结构以至用字遣句等等, 阅读了浩繁的资料, 真正做到了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因为有了这样的“苦学之功”, 所以他才能圆满地完成了《毛泽东选集》的近千条注释工作;他才能提出“文必切于时用”的写作理念;他为毛泽东整理的演讲记录稿才能“酷似毛泽东亲笔所写的文章”;他为毛泽东起草的中共八大开幕词中的“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既是其得意之笔, 也是毛泽东很满意的格言。

毛泽东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 要田家英参加。于是他开始收集有关“宪法”方面的图书, 包括各国《宪法》文本及法学理论著作。在《宪法》起草过程中, 他认真阅读了这些法学著作, 有些他认为好的著述还向毛泽东做了推荐。起草工作结束, 他仍在继续研究宪法问题和法学理论, 主持编译了一些宪法问题资料。通过参与这项工作, 田家英学到了新知识, 拓展了新领域, 并能提出一些法学方面的独到见解。

在田家英购读的图书中, 经济学著作占有相当比重。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 毛泽东曾特意让田家英参加苏联《政治经济学 (教科书) 》第三版读书小组, 集中学习两个月。应该说田家英通过平时的自修和这样的集中读书,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学已经有了较深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期, 他在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曾主动考虑代中央起草《恢复农村经济的十大政策》就是证明。只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 他经济学、法学方面的才华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已。

(三)

田家英出身贫寒, 初中只读了两年, 就辍学了。但他凭借长期的读书自学, 终于成为学者型秘书。这首先得益于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担任毛泽东秘书期间, “他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 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同时, 他也深知, 没有丰富的知识, 不详细的占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 是无法完成为主席服务的艰巨任务的”。他时常感觉到“这个工作岗位, 直接为党的高层决策服务, 需要相当的思想理论水平、广博的学识、忘我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据林克回忆:“在面见毛泽东之前,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找我谈心。他说:‘你要有思想准备, 要……刻苦钻研, 充实多方面的知识, 否则也可能在三五年内帮不上主席的忙’。”这是田家英发自肺腑的心声, 成为他读书学习的强大思想动力。

其次, 田家英十几年如一日, 如醉如痴地读书、求知, 以积累工作必需的各种学识, 其刻苦程度有时简直令人吃惊。在延安, 他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 决定攻读鲁迅著作, 每天读到深夜, 有时通宵达旦, 在较短的时间里, 就把在延安能找到的鲁迅著作全部通读了一遍。建国后, 读书的条件有了改善, 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和涉猎各种书籍, 他的工资的大部分都用于买书了。为了做好秘书工作, 他坚持边工作边学习, 干什么学什么、钻研什么, 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那里, 从不间断。他刻有“将勤补拙”的图章, 盖在购藏的书上以砥砺自己勤奋读书。对他来说, 觉可以不睡, 但书不可不读。在长年读书自学中, 田家英还摸索出一套与形成自己知识结构相适应的读书方法:对经典著作、理论著述和重要史籍, 必须精读深钻, 重要章节熟到能背诵下来。田家英参加革命后, 曾下苦功夫系统地学习和钻研过马列的基本著作, 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他对《毛泽东选集》中的每一篇文章读了不下20遍, 熟悉到只要谈及毛泽东的某个思想观点, 即刻就能翻出有关论述在书中的哪几处。而对大量知识性、史料性的书, 则只要粗知大概内容, 使用时能够查到就可以了。所以他每次买回书来, 工作再忙, 也要在当晚浏览一番, 略知书的大概内容以备查找, 否则书是不能上架的。此为田家英“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的读书法。

上一篇:反应原性下一篇: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