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原性

2024-06-21

反应原性(共7篇)

反应原性 篇1

摘要:药物是关乎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药物分析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分光光度法以其仪器设备简单价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一直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基于Fe2+的显色反应测定还原性药物的原理以及在不同类型的还原性药物含量测定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显色反应,Fe2+,还原性药物,综述

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一种特殊物质,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的改革,药物分析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共振光散射光谱法、 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法、毛细管电泳法、流动注射分析法以及各种联用技术等。其中,分光光度法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分析方法,具有仪器设备简单价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等优点,在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各种灵敏显色剂的出现以及电子学、激光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与其他技术如流动注射、高效液相色谱等的联用,分光光度法更凸显其重要性。

可见分光光度法又称比色法,主要用于测定在可见光区有吸收的有色溶液。许多不吸收可见光的无色物质通过选择适当的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变成有色物质也可在可见光区进行测定。显色反应有各种类型,如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缩合反应等。本文主要对利用Fe3 +的氧化性,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和配位反应间接测定某些还原性药物的原理、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一简单评述。

1测定原理

铁属于过渡金属,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在一般条件下, 铁的常见氧化态是 + 2和 + 3,在很强的氧化条件下,铁可以呈现出不稳定的 +6氧化态。Fe3 +/ Fe2 +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 0. 771 V,Fe Cl3以及其他三价铁盐在酸性溶液中是较强的氧化剂,可以氧化一些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如巯基类,酚类、酰肼基类、 吩噻嗪类、二氢吡啶类药物等,自身被还原为Fe2 +。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Fe2 +显色剂如邻二氮菲、2,2' - 联吡啶、三氮苯( 三嗪) 以及他们的衍生物及铁氰化钾等,根据Fe2 +与显色剂生成的有色物质在特定波长处的吸光度与还原性药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即可实现对还原性药物的间接测定。

2应用进展

2.1巯基类药物

巯基( - SH)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将Fe3 +还原为Fe2 +。常见的含有巯基的药物有半胱氨酸、乙酰半胱氨酸、硫普罗宁、甲巯咪唑、卡托普利、青霉胺等。Lea kukoc modun等[1]基于N - 乙酰 - L - 半胱氨酸分子中具有还原性的巯基可将Fe3 +还原为Fe2 +,选择2,4,6 - 三吡啶 - s - 三嗪( TPTZ) 作为Fe2 +的显色剂,建立了测定药物制剂中乙酰半胱氨酸含量的方法,结果满意。阮峥等[2]则选择邻菲啰啉与生成的Fe2 +显色, 通过测定Fe2 +的量,建立了间接测定硫普罗宁含量的方法,线性范围为0. 08 ~ 20 μg/m L,检出限为0. 042 μg/m L,已用于实际药品中硫普罗宁含量的测定。余自成等[3]同理建立了测定半胱氨酸注射液含量的方法。Dong C等[4]基于甲巯咪唑还原Fe3 +生成的Fe2 +,与铁氰化钾显色,生成的可溶性普鲁士蓝在710 nm处的吸光度与甲巯咪唑的浓度在0. 02 ~ 6. 00 μg / m L内呈正比,建立了测定甲巯咪唑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为0. 015 μg/m L,已成功用于药物制剂、血清、尿样中甲巯咪唑的含量测定。温欣荣等[5]基于相同的原理,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卡托普利的新方法。张金磊等[6]选择2,2'- 联吡啶作为Fe2 +的显色剂,根据二者形成的桔红色配合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青霉胺药片中的青霉胺含量。青霉胺的质量浓度在26 μg / m L以内间接地与桔红色配合物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0. 01 μg/m L。

除了上述直接含有巯基的药物之外,青霉素族和头孢菌素族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降解,也可生成含有巯基的物质。 利用降解产物中的巯基能使Fe3 +还原为Fe2 +,还原生成的Fe2 +与铁氰化钾形成可溶性普鲁士蓝,李晶、霍景娥、刘荣森等分别建立了测定头孢噻肟钠[7]、头孢他啶[8]、头孢氨苄[9]等的新方法。李洁等[10]则基于邻菲啰啉 - Fe2 +体系建立了光度法间接测定头孢噻肟钠的方法。

2.2羟基类药物

2.2.1酚类

酚类药物如多巴胺、酚磺乙胺、特布他林、对乙酰氨基酚、利福平、维生素E等,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或多个酚羟基,易被Fe3 +氧化。如含有邻位羟基的多巴胺[11]、间位羟基的特布他林[12]和对位羟基的酚磺乙胺[13]、利福平[14]等,均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将Fe3 +还原为Fe2 +,被还原生成的Fe2 +与铁氰化钾反应生成的可溶性普鲁士蓝与药物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可用于上述四种药物的定量测定。潘自红等[15]发现,含有一个羟基的对乙酰氨基酚在p H = 4. 41的邻苯二甲酸氢钾 - 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可实现药物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测定。而具有潜在酚羟基的维生素E,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的游离生育酚,也能将Fe3 +还原为Fe2 +与 α,α'- 联吡啶显红色,可实现维生素E的定量分析[16]。

2.2.2烯醇类

分子中含有烯醇基的药物,极易氧化。抗坏血酸( 维生素C) 是该类药物的典型代表。郝亮等[17]根据抗坏血酸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极强的还原性,Fe3 +可将其氧化为具有二酮基的去氢抗坏血酸,自身则被定量还原为Fe2 +,选择铁氰化钾作为Fe2 +显色剂,建立了间接测定抗坏血酸的分光光度法,线性范围为0. 05 ~ 5. 0 μg/m L,检出限为0. 03 μg/m L。

2.3酰肼基类药物

异烟肼分子中的酰肼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室温下,可将Fe3 +还原为Fe2 +。基于此,赵一署[18]和Zhang H[19]等分别选择邻二氮菲和铁氰化钾作为Fe2 +的显色剂,建立了测定异烟肼的光度分析法。后者的线性范围和灵敏度明显优于前者,并成功地对异烟肼片剂、异烟肼利福平复方片剂以及患者唾液样品中异烟肼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2.4醛类药物

具有醛基的药物都具有一定还原性,能被氧化。如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可将Ag+还原为Ag,生成的Ag将Fe3 +还原为Fe2 +,Fe2 +在p H = 4. 5的介质中与邻菲啰啉反应形成桔红色络合物,在510 nm波长处有一最大吸收。由此,闫家伟等[20]建立了铁 - 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葡萄糖的方法。

2.5杂环类药物

杂环类药物为有机环结构中夹杂有非碳元素原子如氮、 氧、硫等的环状有机化合物。

2.5.1吩噻嗪类药物

吩噻嗪类药物硫氮杂蒽母核中的硫为二价,可被Fe3 +氧化。在此理论基础上,刘礼涛[21],张一敏等[22]分别选择铁氰化钾和邻二氮菲作为Fe2 +的显色剂,实现了对盐酸氯丙嗪的定量测定; 而Guo L等[23]则选择铁氰化钾对药物制剂及血清中的奋乃静进行了成功测定。

2.5.2二苯氮杂卓类药物

基于2,2'- 联吡啶与Fe3 +和某些二苯氮杂卓类药物在醋酸介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Fe2 +反应产生的粉红色物质, Ayesha Syedad等[24]实现了对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盐酸丙咪嗪、 盐酸地昔帕明、盐酸氯米帕明、马来酸曲米帕和奥匹哌醇的定量测定。

2.5.3吡唑酮类药物

安乃近吡唑酮环上的不饱和键易被氧化,能将Fe3 +还原为Fe2 +,而Fe2 +可分别与 α,α'- 联吡啶和邻二氮菲形成橘红色和红色络合物。在此基础上,马卫兴[25]和王慧琴等[26]分别对药物中安乃近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满意。

2.5.4二氢吡啶类药物

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为二氢吡啶类药物,在硫酸介质中对Fe3 +具有还原性。基于此,Basavaiah K等[27]利用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还原Fe3 +生成的Fe2 +与铁氰化钾生成普鲁士蓝显色, 其吸光度与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的浓度分别在5. 00 ~ 15. 00 μg/ m L和1. 50 ~ 5. 00 μg / m L的范围内呈正比,建立了测定药物制剂和纯品中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的方法。

2.5.5亚砜类药物

二烃基、二芳基、烷基 - 芳基亚砜可被多种氧化剂氧化为砜的衍生物。泮托拉唑作为一种亚砜衍生物,在硫酸介质中,可发生类似的氧化反应而被Fe3 +氧化为泮托拉唑砜,而Fe3 +则被还原为Fe2 +,继而与铁氰化钾显色生成普鲁士蓝,其吸光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可使用动力学光度法测定泮托拉唑的含量[28]。

2.5.6其他

其他可被Fe3 +氧化的药物还有维生素B1和胺碘酮等。基于维生素B1可将Fe3 +还原为Fe2 +,蔡其洪[29]、李艳霞等[30]分别选择邻菲啰啉和铁氰化钾作为Fe2 +的显色剂,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1的方法。Bosinceanu A等[31]选择铁氰化钾为显色剂,利用铁氰化钾与胺碘酮还原Fe3 +产生的Fe2 +反应生成的普鲁士蓝在体积比为2∶1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极其稳定的特点,实现了胺碘酮的可见光度分析。

3研究展望

利用Fe3 +的氧化性,基于其与还原性药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还原产生的Fe2 +与显色剂之间的配位反应而建立的间接测定某些还原性药物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分析成本低,无需使用特殊仪器等特点,可用于实际样品和生物样品中多类还原性药物的测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 1) 深入研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特征,为新体系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2) 探寻出更多、更灵敏的Fe2 +显色剂及可被Fe3 +氧化的药物,拓宽基于Fe2 +的显色反应测定还原性药物的应用领域; ( 3) 建立Fe3 +- 还原性药物 - 显色剂反应体系与其它技术的联用,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试论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 篇2

一、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认知

1、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含义

媒体语言是语言与媒体相结合在传播中形成的, 有着与其他领域语言不同的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为了追求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人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正确的和最简洁的信息量, 媒体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无论是传统媒体, 还是新媒体, 都离不开语言。所谓媒体语言, 则主要包括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要想了解媒体语言的特性, 首先要了解特性的含义。什么是特性?特性一定是独特的, 它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媒体语言的特性就是真实还原性, 是指对一件事情真实的还原, 真实还原性就是媒体语言具有真实的, 还原的特征。所以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就是对信息进行真实准确的还原。并且能够清晰、准确明了的传递某种信息。

2、真实还原性是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

媒体语言的特性有五种:真实还原性;高度规范表意性;社会性;文化性;和谐性。而其中媒体语言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真实还原性, 也叫做信息还原性。要想研究媒体语言的特性就要找到跟媒体语言对立的一个参照物, 那就是艺术语言。媒体语言的研究范畴是自然语言。相对于媒体语言的研究, 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属于典型的艺术语言。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真实还原性, 而艺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性。虽然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真实还原性, 但是并不是说媒体语言就没有审美性的存在, 作为媒体语言来说它最本质的属性是对真实的还原, 而不是去审美。媒体语言即使有审美因素的存在也不是形式上的美。当我们对真实进行还原的时候, 当倡导善的时候它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审美。所以媒体语言的特性要谈审美性的话, 一定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美, 而不是形式层面上的美。我们在看报纸的时候大多是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因为已经得到想要的信息后就不会关注它是怎么表达具体的信息。媒体语言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 所以媒体语言在运用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清楚明了准确的传递某种信息, 而非追求语言表现的效果。

二、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表现

1、媒体语言是以表意为唯一的目的

日本的美学家曾指出人们说出的话语带有两种信息。一种是语意信息, 另一种是审美信息。因此, 作为媒体语言来讲更多的是以传递语意信息为宗旨, 而艺术语言更多的是为了传递审美信息为宗旨。媒体语言对真实的还原性, 对信息的还原性主要表现为媒体语言以表意为唯一的目的, 而忽略由意义产生的审美效果。媒体语言以表意为唯一的目的这样的宗旨在于通过对真实的还原为人们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提供依据。比如在新闻报道中, 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理性的思考提供依据, 在报道中不能有倾向性, 如果一旦在报道过程中带有倾向性那就会表明某种意义。因为新闻媒体是国家的“喉舌”新闻媒体所说的一切话语都是代表国家的政治言论。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媒体语言要秉承真实还原性这一原则, 只能客观真实的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 不能带有任何倾向性。否则会给受众带来错误的影响, 影响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正确的判断和思考。所以新闻语言在报道中是不能有态度的, 新闻报道事唯一的目的就是对真实的反映。并且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所用的词语都应该是中性的, 不能带有褒贬的意味或者程度的意味。如果在新闻报道时违背了这个原则, 那么就脱离了中性的意味。如果当新闻媒体的报道言论脱离了中性的意味的话就会偏离了对真实的还原。就会违背了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特性。所以媒体语言要做到给受众提供一个判断和理性思考的依据, 并且不能掺杂自己的感情来引导受众, 因为媒体语言是以表意性为唯一的目的的语言。

2、媒体语言是一种非自指性的语言

媒体语言是一种非自指性的语言, 而艺术语言是具有高度的自指性的语言。媒体语言属于自然语言。所以媒体语言在瓦莱里的象征中就是非文学语言, 而文学语言就是典型的艺术语言。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脚的运动, 但非文学语言却有一个外在的目的, 就是走进一个目标, 它的目标性非常强。而媒体语言的目标就是表意, 重要的是让受众清楚的了解它的意思。而文学语言的目的却是重在自身, 它为了双脚的运动而运动, 作为艺术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即使不表意也是一个目的。当一个文学语言出现的时候或者一个影视作品呈现的时候, 它就会使用艺术手段来修饰文学语言或者影视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即使在受众没有看懂的情况下也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的享受。所以艺术语言满足了受众在欣赏艺术语言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审美的享受。艺术语言渲染了一种情绪, 而媒体语言是不自指的。自指是一种形式层面的东西, 因为形式的存在给了人们的某种感受, 但它的最终结果就是必须要自己指向自己。媒体语言是非自指的语言, 非自指是说形式对于内容而言是次要的, 而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对于艺术语言来说自指是必须的, 没有自指就没有审美。所以我们说的自指就是说它在表达话语的时候突出话语的本原, 而不是突出话语所承载的信息。作为媒体语言必须言之有物, 如果媒体语言言之无物的话, 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艺术语言它完全可以言之无物, 只有形式层面上的存在就可以了。因此, 我们的很多表达目的是一样的。一个是为了获取信息, 而另一个是为了审美需求。

三、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实现

1、媒体语言的传播主体不能带有倾向性

媒体语言的在运用时要以真实还原性为基础, 以新闻语言为例:新闻语言的真实性要求新闻媒介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如实报道。它要求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完全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 报道事物。事实怎样, 新闻就怎样;事实是多少, 新闻就反映多少, 既不夸大, 也不缩小;事实没有的, 就不应该弄虚作假。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就是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原则, 媒体语言要求与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须完全相符。也就是说, 要如实地描述、解释现实生活真相, 不可有些许的误差和曲解。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 没有丝毫倾向性。如果要体现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 首要的就是内容的真实, 新闻内容的真实, 是第一位的真实。其次是对真实内容的还原, 在报道的时候必须坚持内容真实的还原。

2、媒体语言的传播要做到对事件的真实还原

媒体语言的研究是属于自然语言的范畴, 所以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是基于媒体语言这种类型的符号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意指功能, 而非效果功能。也就是指对在媒体语言的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对事件的真实的还原, 而不是需要在事件中添加某些效果。它就是要求一种清楚, 明了准确的还原事情的真相, 是一个让受众了解事情真相的平台, 并且我们在媒体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不能掺杂自己的个人感情。一个文学家的成功不在于获奖与否, 而是在于在读者阅读这个文学家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从中感受和学习到一定的思想。所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给读者来带的除了内容之外, 更多的是从作品中以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或提出了一种心灵的理论或与读者产生共鸣而达到的审美享受。而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就是恰恰与艺术语言的特性相反, 媒体语言所追求的是一种对信息的真实性的还原, 而不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审美性和效果功能。所以, 媒体语言在传播的时候一定要不加修饰的对事件做到真实的还原。

四、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的意义

媒体语言的发展演变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密不可分, 而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对媒体语言的生活影响也非常巨大。

1、媒体语言真实还原性有助于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有助于还原事实的真相, 并且增强媒体的公信力。“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 通过主持人、记者深人细致、不辞辛劳的调查访问, 逐步向观众揭示出事件的真相, 体现出‘事实背后的新闻’的特色, 这其中并没有过多地加入记者的主观评价和个人对事件的理解, 而是努力引导观众从不断呈现的事件真相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新闻调查》之所以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受到公众的信任和喜爱的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它最大限度地尊重了事件本身的真实, 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事件本质, 主持人、记者的用语表述规范、恰当, 完全围绕事件本身而展开, 有些精彩的调查过程中的访问语言已经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所以媒体在发布信息后, 也应该采取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使受众参与其中。这样在提升和增加媒体自身的公信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特性。因为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是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 只要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好好完善或者遵守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的特性, 就一定能够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2、真实还原性有助于促进媒体语言生活的纯洁

今天, 可以说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 这也是媒体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由媒体提供的, 因此信息的传播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 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坚持媒体语言的真实还原性。这样也有助于促进媒体语言生活的纯洁性。那些在信息传播时不能做到对信息的真实还原的就会误导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准确性。在媒体语言中, 以新闻语言为例。“新闻语言作为大众传播媒体最重要的载体, 是在社会的各种条件中形成的, 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闻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参与建构着社会。所以新闻语言要坚持真实还原性原则, 杜绝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是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新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主要通过社会大众认可的原则及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表现出来。而新闻语言之所以被大众所认可且赞赏, 就是因为它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道义施予和刚正的精神。为了使我们的媒体语言生活保持高度的纯洁性, 就应该始终贯彻实施新闻语言的真实还原性原则。现今突起的有偿新闻, 虚假新闻的苗头不可小觑, 如不加以法纪整肃, 这些将成为颠覆我们媒体语言生活纯洁性的可怕推手。所以要想保持媒体语言生活的纯洁性, 就需要媒体工作者做到新闻事件的真实还原性。

摘要:随着媒体的发展, 媒体语言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其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媒体语言是语言与媒体相结合在传播中形成的, 有着与其他领域语言不同的特征。本文着重探讨了关于媒体语言的本质属性真实还原性的认知、表现、以及在媒体语言中的实现和意义。

关键词:媒体语言,自然语言,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姚喜双, 张艳霜.媒体语言发展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 2010 (9) .

[2]姚喜双, 郭龙生.媒体语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教育研究, 2007 (11) .

[3]郭龙生.媒体语言研究的新思路[J].江汉大学学报, 2004 (4) .

[4]李颖.论媒体语言[J].枣庄学院学报, 2006 (12) .

[5]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 .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护理 篇3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治疗及护理。心肺代偿功能良好的的病人, 在平时要多注意进行休息, 避免产生过于劳累的问题。心肺功能衰竭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呼吸困难的病人要给半坐位。卧床久的病人应注意翻身, 鼓励咯痰, 避免痰液积聚影响肺的换气功能。病人在饮食上要给高热、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因咯痰多时丢失大量蛋白质, 应给其进行适当的补充。病人有心力衰竭时, 要给低钠、低盐的饮食。避免其受凉, 防止呼吸道感染。无心功能衰竭的病人, 平时应加强横膈肌的呼吸和练习。注意留取痰样进行观察, 在用药治疗前留痰作培养, 并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供冶疗期间的用药参考。注意口腔护理。肺心病患者一般长期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 所以极易并发霉菌感染, 故护理上必须认真给病人作口腔护理, 发现颊釉膜或口下有针尖大小的小白斑, 要注意涂片查霉菌并加用制霉菌素。肿心病有全身浮肿时, 极历发生褥疮, 宜每天3至4次用热水毛巾按摩受压的部位。受压部位要用气圈或者是棉花圈垫起, 及时更换卧位, 褥疮是可以防止的。临床上慢性肺心病常常表现为两个进展期, 所以应针对不同时期的表现对病人进行治疗。

1 肺心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积极控制感染, 参考痰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

选用广谱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可能的继发真菌感染, 一般选药是青霉素40万单位每日3至4次。严重感染者可用青霉素600万至1000万单位于5%葡萄糖液500毫升内静脉点滴每天一次。

2 通畅呼吸道,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排痰保持呼吸迎通畅, 是治疗肺心病很重要的方法。常用的有远志合剂10毫升, 一天3次, 如痰液粘稠的可用5%碘化钾5毫升, 一天3次, 或用10%氯化铵10毫升, 一天3次。但应禁用吗啡等镇咳剂, 因其可抑制呼吸中枢, 诱致肺性脑病的发生, 中药祛痰效果较好。氧气吸入能改善缺氧状况, 能补充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肌缺氧的需要。但在本病用吸氧疗法也有缺点。因肺心病大都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潴留, 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 只有在缺氧时才刺激呼吸中枢。当吸氧后随缺氧的改善, 消除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 反使呼吸减弱, 血中二氧化碳潴留更多, 可麻痹呼吸中枢, 导致昏迷。又因为医用氧不含水分, 可并发粘膜干燥、糜烂、溃疡、分泌物变稠, 致使粘膜纤毛运动消失而加重分泌物潴留。平时氧吸人用的湿化瓶, 还不能达到湿化目的。病人的牯稠痰液必须充分湿化稀释后才能顺利咳出或吸出, 因此湿化对排痰是很重要的步骤。

3 控制心力衰竭

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与其他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有其不同之处, 因为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 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有心力衰竭时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相同。可用毛地黄治疗, 常用的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加入葡萄糖液内挣脉注入。本病患者对毛地黄耐受性较小, 故用量宜小, 且应注忌药物毒性反应的出现。病人尿量增多, 浮肿消退, 肿大的肝缩小、压痛消失, 不需加用利尿剂, 但对治疗后无效的较重病人可适当选用利尿、强心或血管扩张药。用利尿药时注意每天记录尿量, 利尿过多在红细胞增多的病例可使血液浓缩和血栓形成, 或引起低钾易促进毛地黄中毒, 并有降低静脉压影响心输出量的缺点。尿量多的应注意补充钾盐, 多吃果汁。

4 控制心律失常

一般心律失常经过治疗肺心病的感染、缺氧后可自行消失。如果持续存在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药物。

5 缓解期治疗

原则上是采用中西药结合的综合措施, 目的是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 去除诱发因素, 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 希望逐渐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由于本病多急重、反复发作, 多次住院, 造成病人及家属思想、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极大负担, 加强心理护理, 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信心配合医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肖惠敏, 姜小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夜间各时段观察与护理[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 (01) .

[2]刘永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 2003 (04) .

[3]韩秋萍, 白燕秋, 李家宁.浅谈肺心病患者的院外保健[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06) .

[4]金素文.肺心病人的观察及护理[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2010.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护理心得 篇4

关键词: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检查,改善,护理

1 临床特点

原有肺部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长期咳嗽、咯痰、气促、哮喘等症状和肺气肿体征, 如桶状胸, 肺部叩诊高清音, 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有干湿音啰音, 某些患者伴有杵状指 (趾) 。

心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心脏受累的过程是逐渐的、长期的。早期仅为疲劳后感到心悸气短。随病程的进展, 心悸气短逐渐加重, 或有紫绀, 后期出现右心衰的表现, 如颈静脉怒张、肝肿胀、压痛、下肢浮肿、腹水、心率增快, 在三尖瓣区或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或心前区的奔马律。

呼吸衰竭的表现:病变后期如继发感染, 往往出现严重呼吸困难, 咳喘加重, 白黏痰增多或吐黄绿色脓痰, 紫绀明显, 头痛, 有时烦躁不安, 或神志模糊, 或嗜睡谵语, 四肢肌肉抖动, 即所谓“肺性脑病”[1]。

2 理化检测

X线检查:肺气肿及肺、胸基础疾病和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 常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扩大。

心电图检查:典型者及晚期枣者可见明显电轴右偏, 直位心顺钟向转位, 右室肥厚及肺型P波。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增高。并发感染时,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血气分析:呼吸衰竭时氧分压 (PaO2) 降低<8.0Kpa, (60mmHg) ,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增高>6.67Kpa (50mmHg) 。

其他:部分患者肝、肾损害, 可出现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增高。电解质紊乱时, 可有高血钾或低钠、低钾、低氯、低钙、低镁等。

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 理化检测明显好转;好转:症状好转, 理化检测有改善;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4 一般护理

(1) 按慢性病期护理, 失代偿期按危重病期护理。 (2) 呼吸困难者给予半卧位, 失代偿期绝对卧床休息。 (3) 缺氧者给氧, 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或面罩给氧。 (4) 伴急性呼吸道感染者, 给相应的抗菌药物, 并观察疗效。 (5) 痰液不易咳出者, 经常协助翻身拍背, 配合应用祛痰药或使用超声雾化, 氧压雾化, 蒸气吸入等方法稀释痰液。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引痰液。 (6) 用利尿药者, 准确记录尿量。防止因缺钾、缺氯而发生低钾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 (7) 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全身浮肿者作好预防褥疮的护理。 (8) 密切观察病情, 如发现有头痛、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记忆力及判断力减退、嗜睡谵语等, 为肺心脑病先兆。 (9) 肺心脑病按呼吸衰竭护理。兴奋、躁动者慎用镇静剂。 (10) 合并消化道出血者按消化道出血护理[2]。

5 辨证施护

5.1 寒痰壅肺

(1) 病室宜暖, 阳光充足, 空气流通, 室内用紫外线照射, 每日1次, 或用食醋薰蒸。 (2) 注意观察呼吸深浅、频率、节律及痰的颜色、性状。记录24h痰量。 (3) 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以利呼吸肌活动。 (4) 吸氧, 持续低浓度、低流量吸氧。

5.2 痰热壅肺

(1) 病室温度适宜, 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或灰尘。 (2)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 高热可针刺大椎、合谷、团池, 不宜进行物理降温。 (3) 如出现口唇青紫、心悸胸闷, 当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半卧位或端坐位。同时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氧化持续吸入。 (4) 烦躁不安者慎用镇静剂。遵医嘱适当给予安定5mg, 肌肉注射或用10%水合氯醛20mL, 保留灌肠。 (5) 痰黄稠不易咳出, 可帮助拍背或饮少量温开水润喉以助排痰, 同时可用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 药有鹿蹄草素、鱼腥草。 (6) 保持口腔湿润清洁。用野菊花、五倍子、黄芩煎汤含漱或用银花甘草溶液清洗口腔, 清除口臭。 (7)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者给予蜂蜜、麻仁丸等润下, 或用缓下药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避免徘使用力, 增加心脏负担[3]。

5.3 脾肾阳虚

(1) 病室温暖明亮, 避免风寒袭击。 (2) 给予高蛋白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和香菇等。控制进水量。给予低盐饮食, 忌食动物脂肪。 (3) 咳喘不能平卧, 紫绀者, 给予半卧位, 同时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 (4) 下肢浮肿, 小便短少为心衰所致, 遵医嘱适当给予强心剂和利尿剂, 下肢浮肿, 皮肤抵抗力差, 易破溃。应协助病人更换体位,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预防褥疮。

5.4 痰迷心窍

(1) 病室安静温暖, 避免噪声, 室内备有抢救器械。 (2) 意识朦胧, 进食、困难者, 暂时禁食由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3d后仍不进食者, 可用鼻饲, 注入米汤、豆浆、肉汤等流质。每4小时1次, 每次200mL。 (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出现抽搐, 应将舌钳及开口器放入口内以防古叹伤。

6 心理护理

该病患者病情反复, 患者易产生悲观、厌世、急躁、恐惧心理, 应给予劝导、鼓励, 协助生活料理, 使病人安定, 避免情绪激动。

参考文献

[1]刘燕, 李兰香.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医药, 2007 (2) :58.

[2]谢海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8例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18) :20.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 篇5

1 医疗器械中免疫原引起的免疫毒性效应

医疗器械中含有的免疫原是其引发免疫毒性反应的根本原因。免疫原是可能会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异源性物质。在考虑医疗器械中免疫原潜在的免疫毒性危害时,应充分考虑器械与人体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对免疫毒性效应的影响。GB/T16886.1/ISO10993-1中所列出的每一种接触方式都有可能引起免疫毒性反应[2]。其中,皮肤和粘膜接触可能诱发I型和IV型超敏反应。不含免疫原物质的器械与机体长时间接触也有可能在机体内产生免疫原,一般来说,接触时间越长,产生的免疫原的可能性越大。与机体接触24 h以上的器械发生免疫应答反应也可被认为是具有免疫原性。

1.1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常见的由医疗器械引发的超敏反应主要有两类。即由IgE抗体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和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也是最严重的超敏反应。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涉及到抗体(IgG或IgM,但是没有IgE)和补体,发生率相对较低,医疗器械一般不会发生这两种超敏反应。

1.2 慢性炎症反应

众所周知,炎症是局部损伤后的修复反应,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其中,急性炎症反应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并伴有机体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与急性炎症反应不同,慢性炎症反应一般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其特征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形成免疫性肉芽肿和更为严重的免疫毒性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于长期接触或永久性植入物导致的慢性炎症,还有可能导致植入物的成分与骨质相连,形成致密的假性囊腔及其它严重后果。GB/T16886.6/ISO10993-6中对植入后局部炎症反应作出了详细地描述[3]。

1.3 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可导致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抑制,宿主抵抗力下降和经常性的严重感染。截至目前,尚无器械/材料导致免疫抑制的确切证据,与免疫抑制相关的免疫毒理实验还是仅限于一般的毒性测试阶段。

1.4 免疫刺激

免疫刺激主要为器械/材料中的免疫原性成分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如抗体和/或淋巴细胞对外源蛋白的免疫应答)。一般情况下,免疫刺激不会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然而,不适当的抗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免疫系统,有可能会加剧现有的过敏或自身免疫症状。

1.5 自身免疫

某些器械/材料接触人体后,可与组织或血清蛋白结合,改变蛋白的构象,使得机体可对这些修饰后的自身抗原进行识别,产生自身抗体或T淋巴细胞与宿主的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导致细胞损伤或组织破坏,并可能导致慢性、消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重要组织和器官的损伤。自身免疫一般表现为较高的个体差异性,影响因素众多,并且由于种属间有差异性,很难用动物模型进行模拟。

2 含免疫原的医疗器械产品类型

在医疗器械的众多组分中,蛋白质作为免疫原性物质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多糖、核酸和脂质。小分子量的物质通常没有免疫原性,然而,它们可以通过与宿主蛋白结合并改变蛋白的构象来获得免疫原性。生物源性的材料,如胶原,乳胶蛋白和动物组织中含有的免疫原都有可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常见的含免疫原的医疗器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2.1 组织工程类产品和同种异体移植物

组织工程类产品和同种异体移植物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医疗器械类产品。机体针对该类产品发生的免疫毒性反应主要为移植排斥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即由受者的T细胞介导的,针对该类产品中的免疫原进行的免疫应答,主要涉及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两种机制(见表1)。因此,组织工程类产品和同种异体移植物在加工过程中,除了要对潜在的病毒感染因子进行灭活以外,另一项很重要的工序就是去除或降低产品的免疫原性,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以保证产品发挥其预期的功能。

2.2 动物源类产品

医疗器械中来源于动物组织的材料非常范围,这些材料可构成器械的主要部分(如牛/猪心脏瓣膜、用于口腔科或整形外科的骨替代物、止血器械)、产品的涂层或浸渗(如胶原、明胶、肝素)或用于器械制造过程(如油酸盐和硬脂酸盐等动物脂衍生物、胎牛血清、酶、培养基)。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产品中残留的动物组织蛋白、DNA以及包膜抗原等都可能会与患者的免疫系统发生反应,产生免疫毒理学效应,其实质也为机体免疫系统针对异种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因此需在加工过程中对其免疫原性进行清除或降低。

2.3 乳胶类产品

乳胶产品中由于含有乳胶蛋白质,当人体接触后,蛋白可选择诱导特异性B细胞发生IgE抗体应答,产生表面结合特异性IgE的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乳胶蛋白时,会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从而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目前已经证实,天然乳胶中的几种蛋白质能与IgE结合,并可以引发Ⅰ型超敏反应[4]。

2.4 聚合物、陶瓷制品及金属

对于医疗器械而言,聚合材料、陶瓷制品及金属材料中潜在的可沥滤物、磨损或可降解成分,可与宿主蛋白结合而具有免疫原性。以金属材料为例,金属医疗器械中可引起超敏反应的金属有很多种,主要有镍、钴、铬、汞等。其中,镍所引起的金属过敏最为常见。镍可极少量溶解于人的体液中,并与组织中的蛋白质结合,改变组织蛋白的构象,从而被机体的抗原递呈细胞识别、加工和处理,以抗原肽和MHC-II 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进而活化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并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当记忆性T细胞再与镍蛋白复合物接触后,即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从而引发Ⅳ型超敏反应。同时,有些金属(如镍和汞)也可能在某些受试者体内引发免疫抑制,但具体机制不详。

3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策略

当前生物相容性试验中免疫原性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的。一方面缺少简单、可靠和敏感的方法。另一方面,虽然有些免疫学实验已被证实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其生物学意义和预示价值仍需要慎重考虑。与其他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相似,免疫原评价方法也分为体外试验、半体内试验和动物试验三种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在啮齿类动物体内试验的方法来研究和评价材料的免疫学效应。同样,在进行动物实验时,为了与GB/T 16886.2/ISO 10993-2中的要求一致,我们需要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和实际上能做到的替代方法[5]。从试验性质上看,免疫原评价的方法又可分为非功能性试验和功能性试验两种类型。预期构建的免疫原性评价的框架如图1所示。

3.1 非功能性试验

非功能性试验主要是针对免疫器官重量,大体形态,淋巴组织的改变程度,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以及其他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变加以描述。它是目前采用广泛的评价方法。

3.2 功能性试验

非功能试验具有易操作、检测迅速的特点,然而,要想全面客观的评价医疗器械的免疫毒性,就必须进行相关的功能性试验研究。功能性试验是用来检测细胞和/或器官的活性,大体分为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两大类。前者常见的试验有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免疫球蛋白功能的检测以及补体活性的检测。后者常见的试验有淋巴细胞对丝裂原或特异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以及致敏试验等。

4 结语

目前,医疗器械导致人体潜在免疫毒性作用方面的全身研究是非常缺乏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材料的早期研发阶段就已经进行了免疫原性的筛选。但是,缺乏科学、完整的适用于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学标准体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同时,随着大量新型医疗器械的不断涌现,以及新的免疫学技术如流式细胞术、蛋白质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等在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中的应用,使我们对医疗器械中免疫原的识别以及其基本分子结构进行定性分析成为可能。相信将来也一定会形成一套能有效保证医疗器械免疫原性安全的检测方法学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ISO/TS10993-20:2006,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Part20: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immunotoxicology testing of medical device[S].

[2]ISO10993-1:2009,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Part1:Evaluation and testing within a risk management process[S].

[3]ISO10993-6:2007,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Part6:Tests for local effects after implantation[S].

[4]Akasawa A,Hsieh L-S,Lin Y,Serum reactivities to latex proteins(Hevea brasiliensis)[S].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5,95:1196-1205.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治疗体会 篇6

1 明确何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最常见者为慢性缺氧性肺原性心脏病, 又称阻塞性肺气肿性心脏病, 简称肺源性心脏病, 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 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 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

2 了解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特点

2.1 功能代偿期

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检示明显肺气肿表现, 包括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度清音, 肝浊音上界下降, 心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听诊呼吸音低, 可有干湿啰音, 心音轻, 有时只能在剑突下处听到。肺动脉区第二音亢进, 上腹部剑突下有明显心脏搏动是病变累及心脏的主要表现。颈静脉可有轻度怒张, 但静脉压并不明显增高。

2.2 功能失代偿期

肺组织损害严重引起的缺氧, 二氧化碳潴留, 可导致呼吸和 (或) 心力衰竭。

2.3

此外, 由于肺源性心脏病是以心、肺、病变为基础的多脏器受损害的疾病, 因此在重症患者中, 可有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上脉皮质功能减退所致面颊色素沉着等表现。

2.4 血液检查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常增高, 红细胞压积正常或偏高, 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常增高,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红细胞沉降率偏快, 动脉血氧饱和度常低于正常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 呼吸衰竭时更为显著。在心力衰竭期, 可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浆尿素氮, 肌酐增高等肝肾功能受损表现。合并呼吸道感染时, 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在呼吸衰竭不同阶段可出现高钾、低钠、低钾或低氯、低钙、低镁等变化。

2.5 痰细菌培养

以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 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奈瑟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多见。

2.6 X线检查

肺部变化:随病因而异, 肺气肿常见;肺动脉高压表现:肺动脉总干弧突出, 肺门部肺动脉扩大延长及肺动脉第一分支;心脏变化:心脏呈垂直位, 故早期心脏都不见增大。心力衰竭时可有全心扩大, 但在心力衰竭控制后, 心脏可恢复到原来大小, 左心一般不大, 偶见左心室增大。

2.7 心电图检查

常见改变[2]:P波变化额向P波电轴右偏在+70°~+90°之间。Ⅱ、Ⅲ、avF导联中P波高尖振幅可达0.22mv或以上, 称“肺型P波”。如P>0.25mv, 则诊断肺源性心脏病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准确性均增高。QRS波群和T波变化, 额面QRS波群平均电轴右偏≥+90°。有时电轴极度右偏呈SⅠ, SⅡ, SⅢ的电轴左偏假象。右侧胸导联出现高R波。V5呈深S波, 显示右心室肥大, 有时左V3R, V1导联可出现q波, 或左V1-V5导联都显QS与rS波型, 重度肺气肿患者如心电图从正常轻至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位导阻滞, 往往表现有右心负荷过重, 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极少数患者有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改变, 这可能由于合并高电压、冠心病或支气管动脉分支扩张有左到右分流, 左室泵出比右室更多血流而肥厚所致。Ⅱ、Ⅲ、avF导联和右侧胸导联的T波可倒置。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3 治疗目标

3.1 应讲究卫生, 戒烟和增强体质, 提高全身抵抗力, 减少感冒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2 对已发生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 应针对缓解期和急性期分别加以处理。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 故需要积极予以控制。

4 治疗方法

4.1 缓解期治疗

是防止肺源性心脏病发展的关键。可采用冷水擦身和膈式呼吸及缩唇呼气以改善肺脏通气等耐塞及康复锻炼。镇咳、祛痰、平喘和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如核酸酪素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

4.2 急性期治疗[3]

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呼吸功能, 抢救呼吸衰竭, 采取综合措施, 包括缓解支气管痉挛, 清除痰液, 畅通呼吸道。持续低流量 (24%~35%) 吸氧, 应用呼吸兴奋剂等。控制心力衰竭:轻度心力衰竭给予吸氧, 改善呼吸功能, 控制呼吸道感染后, 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较重者加用利尿剂亦能较快予以控制。呼吸功能未改善前, 应使用作用快, 排泄快的制剂如西地兰小剂量应用。控制心律失常。应用肾上脉皮质激素:短期大剂量应用, 对抢救早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有一定作用。处理并发症:如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消化道出血、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5 各种药物禁忌及注意事项

5.1 应用利尿剂时一般以间歇小量交替使用, 缓慢制剂为妥。应用双氢氯噻嗪、呋塞米时, 应补充氯化钾或加用保钾剂尿剂安体舒通等。

5.2口服洋地黄制剂量, 通常采用每天口服地高辛0.25mg一次给药法。应用小剂量地高辛后, 心力衰竭未能满意控制时, 可加用卡托普利25~75mg/d, 分次服用。要注意此药可引起血压、中性白细胞降低和蛋白尿等不良反应。

5.3 控制心律失常应注意避免应用心得安等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以免引起支气管痉挛。

5.4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短期大剂量应用, 病情好转后2~3d停用, 如胃肠道出血,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十分慎重。

总之, 由于绝大多数肺源性心脏病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的后果, 因此积极防治这些疾病是避免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对已发生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 应针对缓解期和急性期分别加以处理。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 故需要积极予以控制, 达到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蔡如升.慢性肺心病20年防治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2]董承琅, 陶寿淇, 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993-1029.

反应原性 篇7

关键词:肝原性糖尿病,感染因素,护理干预

为了预防和控制肝原性糖尿病医院感染的发生, 现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肝原性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的270例肝原性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案室资料进行统计, 发生医院内感染30例, 占11.1%, 其中男23例, 女7例。

1.2 感染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定。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

30例医院感染病例中, 呼吸道感染18例, 占60%;胃肠道感染6例, 占20%;泌尿系感3例, 占10%;皮肤感染3例, 占10%。

2.2 病原菌分布

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洋葱假单胞菌为主。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皮肤、创伤口感染以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为主。泌尿系感染以大肠埃希菌、霉菌为主。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肝原性糖尿病医院感染比较高的因素: (1) 高血糖利于部分细菌的生长, 特别是皮肤黏膜的念珠球菌;血糖升高抑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使机体的抵抗力明显降低。 (2) 肝功能衰竭或糖尿病伴发酮症酸中毒等疾病时, 机体防御能力减弱, 防御机能降低, 细胞内杀菌作用、吞噬功能、中和化学毒素及细胞免疫功能被抑制, 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 (3) 肝脏疾病加之糖尿病合并医院感染时, 患者补体生成能力降低, 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转化率有所降低, 出现体内负氮平衡, 使机体防御能力下降[1]。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广谱抗生素的滥用致机体正常菌群失调有关[2]。

3.2 易感因素

(1) 本组病例感染占首位的是肺部感染, 与重症、留置导尿、昏迷、长期卧床等有关。 (2) 与血糖值呈正相关, 这与高血糖环境易于病原微生物生长, 导致组织缺氧, 免疫功能下降有关[3]; (3) 与肝脏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4 干预措施

4.1 强化病房管理

提高医护质量, 改善医院环境。严格控制陪护及探视者, 减少人员流动, 减少外来病菌带入, 保持病室良好通风, 定期病室消毒, 接触患者前后要认真洗手,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防止交叉感染,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技术规程,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预防性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制度, 病房应定期严格进行细菌监测, 做好消毒及记录工作。

4.2 重视血糖监测, 积极控制感染

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 严重肝病时常常发生糖代谢紊乱或DM, 因此监测血糖是护理的重点, 每位护士必须认识到做好患者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使用和注意事项。积极治疗肝脏疾病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及时做好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注意不宜长期用预防性药物, 以免诱发真菌感染。注意监测患者的菌群改变情况,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和双重感染。

4.3 及时治疗合并症

加强会阴部卫生和护理, 会阴部应用0.5%碘伏进行擦洗。加强呼吸道、口腔和皮肤的护理, 尽量缩短住院天数, 以减少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

4.4 做好心理护理

对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显示[4]30%的患者存在心理障碍, 加之肝脏疾病, 患者思想负担更重。如抑郁、焦虑。情绪的波动对食欲、睡眠会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也影响血糖的调节, 而且情绪越消极, 患者的血糖控制越不满意。因此护士要做到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情况,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及时诱导调整。当患者出现愤怒、敌对的应激状态时, 胰岛素作用会有所减弱, 造成血糖不易控制。因此, 应激状态会引起糖尿病高发。应正确处理好人际、婚姻、家庭等各方面关系, 积极调整好患者的心态, 增强对不良反应的应激处理能力。

4.5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 鼓励并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能下床活动的患者, 要保证每天上下午各活动2次, 以散步方式为主, 活动量以活动后不感觉疲劳为准。对卧床的患者, 护士指导帮助定时翻身, 变换体位。对于丧失活动能力的患者, 护士可给予按摩和床上肢体被动活动, 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的消化、吸收、排便, 也有利于减轻腹部不适, 增加全身舒适度。运动能促进骨骼肌的利用和吸收葡萄糖而降低血糖水平, 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 以降低血糖, 增强体质和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

4.6 加强饮食治疗

对于肝病合并DM的患者要合理安排饮食, 一方面不要过于限制进食量, 另一方面要注意防止患者走进肝病就应多吃糖, 加强营养, 绝对卧床休息的误区。护士要与营养师、患者及家属一起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治疗计划。重视食物搭配, 营养均衡。根据病情, 按患者身高、年龄、性别, 计算每天所需总热量, 成人每天105~126kJ。蛋白质:成人按每天1.0~1.5g/kg计算。糖类及脂肪:在总热量中除去蛋白质所占热量均由糖类及脂肪补足。三餐热量分配为1/5、2/5、2/5, 必须准确定量称重供应。除食谱规定的食物外, 患者不要随意增加或更换食物。忌烟酒, 忌用含糖类多的马铃薯、白薯、粉条、糖、果酱、蜂蜜及各种甜食。如患者感觉饥饿, 可给予含糖3%以下的蔬菜, 如冬瓜、茄子、黄瓜等。轻症患者在医生的允许下可加适量无糖牛奶、鸡蛋羹等。限制钠盐, 少吃含盐量高, 如咸肉、咸菜, 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 多吃大白菜、山药、南瓜、萝卜、洋葱和西红柿;要多食鱼类、鸡蛋白及脱 (低) 脂牛奶等;饮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血糖, 减轻体重, 促进疾病康复, 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减少住院天数, 减少感染机会。

对肝原性糖尿病合并医院感染人群的治疗原则:早期积极治疗原发病;使用合适的药物, 治愈肝病, 降低血糖, 控制饮食, 纠正糖脂代谢紊乱, 改变生活方式, 如戒烟、戒酒、减少盐的摄入量;适当增加体力活动, 减轻肥胖程度;加强自我监测、自我保健, 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并及早采取措施, 有利于保护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积极防治并发症, 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展, 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新海, 高东田.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动态分析 (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6, 29 (1) :31-32.

[2]杨冬, 鞠兰.老年患者住院时间与院感发生部位的关系及护理干预措施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5) :95, 98.

[3]吕大力, 董含香, 张诚, 等.糖尿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8) :863-864.

上一篇:品味书香下一篇:学者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