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硬膜外(共10篇)
连续硬膜外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连续麻醉的方法用于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35例足月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是否麻醉分为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镇痛分娩研究组70例, 自然分娩未麻醉的对照组65例, 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母婴不良状况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产妇有58例经阴道分娩, 12例剖宫产, 对照组顺产和剖宫产分别为41例和24例,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发生窒息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硬膜外连续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可明显缩短产妇第二产程的时间, 降低剖宫产率, 对母体和新生儿的副作用较小,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无痛分娩,硬膜外连续麻醉,产程,镇痛效果
产妇疼痛是由于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所致, 在产程中胎儿的头部下降压迫盆腔底部的神经也可以加剧产妇的痛感, 这种疼痛感会使产妇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的负面情绪, 此时产妇机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 抑制子宫收缩, 这样情况下产程延长, 胎儿长时间在宫内滞留导致宫内窘迫发生, 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剖宫产保证母婴健康[1]。在产科临床上使用分娩镇痛技术能够减轻产妇的痛苦, 有效缩短产程, 提高母婴的安全[2]。本研究将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足月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进行无痛分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35例足月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34岁, 平均年龄 (26.28±3.12) 岁;体重49~92 kg, 平均体重 (62.44±5.63) kg;按照产妇及其家属自愿的要求分为研究组70例, 对照组65例,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孕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在第一产程活跃期产妇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麻醉镇痛, 麻醉师在L3~4间隙进行穿刺, 然后留置3 cm导管置入穿刺的硬膜外, 在产妇宫缩间歇期注入0.5%芬太尼和0.2%罗哌卡因混合液3 m L, 无不良反应后0.5 h内再注入麻醉混合液7 m L, 之后根据产妇的情况再进行分次给药, 每次5 m L左右, 如果镇痛效果不理想可酌情加大剂量, 产妇宫口全开后停止镇痛。密切监视产妇的各项生命指标。一旦有滞产、宫内窘迫且情况严重的产妇, 应该立即采用剖宫产结束分娩。
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不同分娩方式的比例、产后出血、母婴健康状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比较发现, 研究组有产妇阴道分娩5 8例 (82.86%) , 剖宫产12例 (17.14%) , 对照组分别为41例 (63.08%) 和24例 (36.92%) , 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显著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的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由于子宫平滑肌收缩和宫颈扩张致使正常分娩过程中出现疼痛的生理反应, 健康人对这种痛阈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精神焦虑、恐惧、高度紧张等情绪影响, 致使其痛阈降低, 对疼痛极其敏感, 这种情况下母体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物质分泌增多, 子宫动脉受到影响发生收缩, 导致胎盘血流量减少, 胎儿容易发生缺氧, 同时孕妇易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其次分娩过程中由于副交感神经敏感, 产妇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 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会发生脱水, 胎儿同时会发生酸中毒。无痛分娩可减少上述孕妇可能出现的生产综合征[3]。在产妇活跃期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过程中可使用硬膜外连续麻醉, 通过阻断疼痛刺激的传入以及交感神经的传出, 对盆底肌肉组织有一定的松弛作用, 帮助宫口开张和胎头下降, 同时减少产妇体力消耗, 有效促进分娩[4]。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硬膜外连续麻醉的镇痛方法可有效降低孕妇剖宫产发生的几率, 有效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两组患儿在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之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产妇进行硬膜外连续麻醉, 能够明显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 降低剖宫产率, 对母体和新生儿的副作用较小,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江絮萍, 叶泓.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8) :76-77.
[2]侯慧洁, 李庆凯, 王波.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3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 :186.
[3]陈玉文.连续硬膜外阻滞自控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8) :65-66.
[4]韦光琳.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126例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15) :3198.
连续硬膜外 篇2
【关键词】盐酸氯普鲁卡因; 连续硬膜外麻醉;利多卡因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41-02
盐酸氯普鲁卡因是一类新型的酯类局麻药,是较为理想的中短效局麻药,在安全性、起效性、可控性、镇痛等方面有独特作用。本研究将其与传统的盐酸利多卡因相比较,观察其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的髋部至膝部手术60例,排除局麻药过敏史,酒精及药物滥用史, 年龄22~60 岁,体重60~80kg。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10mg。随机分为2 %利多卡因组(对照组) 和3 %盐酸氯普鲁卡因组(实验组)各30例。
1. 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平卧,无创监测心率(HR)、血压(BP)、呼吸(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开放静脉通路,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侧卧位行L2~3硬膜外腔穿刺并向头侧置管3cm,平卧后注入2%利多卡因或3%氯普鲁卡因3 ml试验量。5 min后确认导管未误入蛛网膜下腔,再分别推注 5、7ml,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麻醉平面的变化。
1. 3 观察指标
感觉阻滞评定: 用针刺测定感觉阻滞平面,给药后5 min内每分钟测定一次,以后每5分钟测定一次,直至手术开始(切皮)。手术开始后每10分钟测定一次感觉消失平面。记录痛觉消失时间(从首次注射研究药物至T8平面感觉消失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以脊髓阶段表示)和痛觉恢复时间(注药到针刺大腿外侧痛觉恢复时间)。
运动阻滞评定: 按Bromage评分评定[1]。0分, 髋、膝、踝关节均可运动; 1分,大腿不能对抗重力, 但能运动膝和踝关节; 2分,双膝以上不能运动,但能运动踝关节; 3分,髋、膝、踝关节均不能运动。运动阻滞时间(以Bromage评分为1分判定)为从首次注射研究药物至出现运动阻滞的时间。
麻醉质量评定:0分,无痛,麻醉效果满意; 1分, 轻度疼痛但可忍受,无辅助用药; 2分,疼痛明显,需辅助用药; 3分,疼痛明显,辅助用药仍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改用其他麻醉方式。麻醉过程中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有无兴奋、不安、焦虑、眩晕、耳鸣、视力模糊或震颤及过敏反应等,并详细记录这一时段的HR、BP、R、SpO2。
1.4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比较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表示。P <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2. 2麻醉效果 实验组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05)。两组感觉阻滞平面相当,差异无显著性。见表 1。麻醉质量评分见表2。两组麻醉质量0分加1分所占例数的百分比分别为90%和93%。麻醉效果均满意。
2.3 两组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两组术中HR、BP、R、SpO2稳定且麻醉前后HR、BP、R变化一致,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3。
表3麻醉前后 HR、BP、R 的变化(x ±s )
3讨论
盐酸氯普鲁卡因作为一种酯类局麻药,其在体内的代谢、麻醉效能与盐酸普鲁卡因相似[2]。其麻醉强度为普鲁卡因的2倍,代谢速度是普鲁卡因的5倍, 脂肪蓄积少,副作用为普鲁卡因的1/2[3],氯普鲁卡因是在普鲁卡因的结构上加入-cl 基,其上述麻醉特点与这一独特的化学结构有关。常用浓度为 1 %~3 %。
盐酸氯普鲁卡因属于中短效局麻药,作用时间短,一般作用时间为30~60min。在所有的局麻药中,氯普鲁卡因毒性最低,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盐酸氯普鲁卡因的 LD50 为305.1mg/kg[4];施行硬膜外麻醉时,2%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限量为400mg ,而盐酸氯普鲁卡因的临床限量为800~1000mg, 是盐酸利多卡因的400mg的2倍多,安全范围大、可控性强,治疗指数较高,麻醉毒性小,可安全应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因为它代谢快,毒性小尤其应用于剖宫产麻醉,其毒性低于利多卡因,又极少透过胎盘,胎儿、新生儿血药浓度低的优点,对胎儿几乎无不良影响,所以在产科中也广泛应用。
连续硬膜外麻醉常用药物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它们有快速耐药性和神经阻滞较差的弱点,出现药效减退,在药量掌握不当时容易产生全身中毒反应;而盐酸氯普鲁卡因几乎不产生快速耐药性。通过用3%氯普鲁卡因组(实验组)和2%利多卡因组(对照组)感觉阻滞平面上界及麻醉质量评分例数百分比比较表明,两组麻醉效果相当, 但实验组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得出盐酸氯普鲁卡因麻醉起效快(P<0.05), 痛觉消失时间短(P<0.05) ,这可能与氯普鲁卡因在局部就能被胆碱酯酶水解代谢有关。两组患者均未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不安、焦虑、眩晕、耳鸣、视力模糊或震颤等局麻药中毒及过敏反应,HR、BP、R、SpO2稳定且变化一致。
两组麻醉前后HR、BP、R统计学上无差异,临床应用中均在正常值范围,但麻醉后都有影响,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应加强监护和治疗。
综上所述,盐酸氯普鲁卡因具有毒性低,麻醉效应强,起效快,恢复快,无快速耐药性,可安全应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特别适应于门诊手术患者的麻醉。
参考文献
[1]张山,黄立宁,安波,等.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23,2:113-115.
[2]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10~311.
[3]王贤才,主译.临床药物大典.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8~11.(2003-03-05 收稿) (陈迁编辑).
[4] 熊海维,钱捷. 盐酸氯普鲁卡因的化学合成研究综述.浙江化工,2008, 39,6: 12-13.
连续硬膜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接受分娩的足月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34.2岁, 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9.2周。将所有产妇平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体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自然分娩的方式, 分娩过程中不给予任何镇痛措施。实验组给予产妇吸氧护理, 并密切监测产妇呼吸、血压、心跳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子宫收缩及胎心状况。在产妇第一产程的活跃期, 子宫口开大至2~3cm时, 在产妇的下腹部L3~4处进行硬膜穿刺, 成功之后在头端留置硬膜外导管3cm。在子宫收缩间歇期注入0.5%芬太尼和0.2%罗帕卡因混合液3ml, 若无异样, 0.5h后再注入5~6ml混合液, 之后每1~1.5h给药5~6ml。对于镇痛效果不理想的产妇, 酌情增加剂量。当产妇子宫口全开进入第二产程后, 停止给药[2]。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疼痛情况、分娩方式、产程及母婴并发症情况。
1.3 疼痛判别标准
显效:产妇疼痛感明显减轻, 稍感不适;有效:产妇疼痛感有所好转, 疼痛在承受范围之内;无效:产妇疼痛感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数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镇痛效果比较
见表1。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产程比较
见表2。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连续硬膜外麻醉作为临床应用广泛的分娩镇痛方法, 一般用于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 通过导管连续地将药物注入到产妇体内, 阻断痛觉感觉神经传导脊髓中枢神经系统, 将盆底肌肉组织松弛, 有利于子宫口开全和胎头下降。同时, 产妇疼痛减轻, 体力消耗少, 有利于促进分娩过程, 减少了母婴合并症的发生[3]。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 通过对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进行抑制, 进而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 产生镇痛作用, 具有提高痛阈和阵痛的作用, 不良反应较小, 确保产妇在清醒的、无痛、安全的状态下配合参与分娩过程。作为阿片受体激动剂, 芬太尼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 两种药物配合使用不仅使镇痛效果更好, 而且减少了用药量, 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提高了分娩镇痛的安全性[4]。
本文中, 实验组产妇镇痛总有效率为97%, 明显优于对照组75%,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有所缩短,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第三产程两组产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无痛分娩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减轻产妇的痛苦, 有效缩短第一、第二产程, 且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母婴影响较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无痛分娩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对分娩及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接受分娩的足月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 平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对照组产妇的分娩过程中未采取任何镇痛措施, 实验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在疼痛情况、产程及母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实验组产妇镇痛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有所缩短,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第三产程两组产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在无痛分娩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减轻产妇的痛苦, 有效缩短第一、第二产程, 且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母婴影响较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痛分娩,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宋天胜.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无痛分娩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9) :577-579.
[2]江絮萍, 叶泓.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8) :76-77.
[3]王静.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2 (28) :112-114.
连续硬膜外 篇4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联合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90-01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积极寻找有效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1]。目前,剖宫产手术中较为常用的麻醉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等。本研究中,笔者选择本院60例剖宫产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摘要】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联合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90-01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积极寻找有效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1]。目前,剖宫产手术中较为常用的麻醉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等。本研究中,笔者选择本院60例剖宫产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摘要】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联合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联合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阻滞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90-01
连续硬膜外 篇5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老年人口逐年递增,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例也随之增加。老年人在生理和疾病上有自身的特点,如身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合并疾病等,都会对手术麻醉造成影响[1],需引起麻醉医师的高度重视,我院近年来为135例老年患者实施了连续硬膜外麻醉,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5例老年患者中,男91例,女44例,年龄62—94岁,ASA分级Ⅰ~Ⅲ级。术前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内科疾病86例(63.70 %),包括心电图异常、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糖尿病。对合并症术前给予适当治疗,肺功能大致在正常范围。
1.2 手术种类
单纯胆囊切除术3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18例,胃部分切除术20例,阑尾切除术21例,肠穿孔修补术14例,直肠癌根治术25例。
1.3 麻醉方法
麻醉前禁食禁饮12h,术前常规肌注鲁米那钠0.1 g,阿托品0.5 m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进行连续ECG、BP、HR和SpO2监护并面罩吸氧,氧流量5 L/min,麻醉前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10—12) mL/kg。患者全部采用侧入法或旁正中穿刺技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穿刺点,胆囊、胃手术为T8~9或者T9~10椎间隙,肠梗阻、肠穿孔手术为T10~11或者T11~12椎间隙。穿刺置管成功后,先给试验量0.75 %甲磺酸罗哌卡因(2~3) mL,观察(5~10) min,确无全脊麻征象及局麻药不良反应后,根据麻醉阻滞平面与全身情况采取小剂量多次追加麻醉药(每次0.6 %甲磺酸罗哌卡因(3~5) mL,共2~4次)。麻醉起效时间(10~20) min,维持时间(1~3) h,术中需要辅助用药者23例(17.03 %),一般给氟芬合剂1/3~1/2量静注。静脉输液速度为10 mL/kg·h,并根据失血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及量。
2 结果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征,术中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30 %以上者32例,静脉注射麻黄碱(5~10) mg使血压控制在(110~130/70—80) mmHg之间。心率下降到60次/min以下17例,经阿托品(0.3~0.5) mg静注后心率回升至(70—90)次/min。有12例经皮血氧饱和度降到90 %以下,经面罩加压给氧后改善。
3 讨论
通过本组135例老年人的麻醉,体会如下。
1)老年患者的手术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多系统夹杂症或存在潜在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多脏器功能减退[2],术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机体状况,除参照其实际年龄外,应根据病史、化验、特殊检查、体格检查等对全身情况做出评估,对并存疾病进行治疗和控制,使身体状况达到或接近正常。
2)麻醉方法的选择很重要,我院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有很多优点,尤其对高龄患者非常适用,可降低心肌缺血、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
3)循环功能的相对稳定是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关键,麻醉平面过高,常引起血压显著下降和呼吸抑制,中高段硬膜外阻滞麻醉选择穿刺点应较青壮年低1~2个节段。同时硬膜外用药宜少量多次给药,以达到手术要求。同时合理的扩容和严密的动态监测都是指导输血补液用药的有力依据[4]。
4)维持有效地氧和是麻醉手术安全的关键。老年患者肺泡弹性降低,肺顺应性降低,无效腔增加,气体交换功能低下,动脉含氧量降低,使重要脏器的氧供低近临界[5],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供氧尤为重要。
5)多数老年患者的痛阈与青壮年无差别,麻醉须重视止痛。老年患者用药后起效较慢,不可因盲目追加用药量,宜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原则,在确信穿刺成功的情况下,需耐心等待,反复测试平面,待麻醉效果确切后施行手术。术中应用辅助药物时,剂量宜小,约为青壮年的1/3~1/2,遇麻醉效果不佳时,切忌盲目增加辅助用药,以免招致心血管意外事件。
总之,硬膜外麻醉对生理功能干扰少、安全范围大、便于调节和麻醉效果确实,老年人腹部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可以最小的药量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减轻了麻醉医师的工作负担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术后镇痛,对老年人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麻醉选择[6]。
参考文献
[1] Cao J P,Miao X Y.Application of small doses of morphine i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he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2007;23(7):507—508
[2] Wu W J,Cui T,Yu J P,et al.Experience of lumbar epidural com-bined anesthes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orthopaedic opera-tion.Guide of China Medicine.2010;8(26):111—112
[3] Zhou Z R,Wang C Y.Application of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in orthopaedic operation of high risk elderly patients over theage of 80.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2008;24(1):40—41
[4] Dan R G, He J N, Ma L. Anesthes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shoulder replacement surgery. Northwest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Journal, 2010; 31(2): 143
[5] Ye J M,Xie H Y.Anesthesia related problems on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influence in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of the elderly.Chinese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8;12(130):2543—2546
连续硬膜外 篇6
1研究对象和麻醉要点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8年11月-2007年8月开展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709例, 食道手术315例, 肺癌及肺大泡手术58例, 胃癌根治及胃大部手术183例, 胰十二指肠手术4例, 胆管手术98例, 肝癌手术4例, 嗜铬细胞瘤2例, 宫颈癌手术45例。男453例, 女256例, 年龄28~83岁。
1.2 麻醉技术要点
采用全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2种麻醉方式的联合运用。 取其各自的优点。其中以持硬为主, 静吸复合为辅的麻醉方式。患者进入手术室, 首先根据手术部位作好相应间隙的硬膜外穿刺, 保留硬膜外导管, 在确保硬膜外穿刺无误、有效的情况下, 进行气管插管, 插管成功后, 给予硬膜外追加剂量的局麻药。手术区的肌肉松驰及镇痛, 由硬膜外腔给药维持。术中以小剂量镇静、镇痛剂及小浓度氨氟醚吸入, 全麻药的深度达到病人能耐受气管导管的刺激即可。便于开胸手术操作, 静滴4mg万可松之类长效肌松剂, 用以打断患者的自主呼吸, 若手术操作方便, 不需打断自主呼吸者, 长效肌松剂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可以不用, 氨氟醚间断低浓度吸入, 停吸时间要提前。315例食道患者有302例在关膈肌时就停吸氨氟醚, 有3例患者在关胸缝皮时又吸低浓度氨氟醚5min (这3例患者身体素质好, 当时出现了明显的气管刺激症状) , 有10例在关膈肌前10min就停用氨氟醚, 手术顺利完成, 而无明显气管刺激症状及疼痛反应。58例肺部手术患者术中用药情况与315例食道手术相类似。术中根据局麻药作用时间长短, 按时追加硬膜外腔局麻药, 一般首次量为10ml, 追加4~5ml。
2结果
经709例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结如下:手术区的肌松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佳, 手术操作更方便;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呼吸恢复早, 709例患者均于术毕就完全恢复了自主呼吸, 随机抽查50例全凭静吸复合麻醉与709例联合麻醉相比较:联合麻醉平均每例患者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可提前2h清醒, 且术后患者疼痛轻, 烦燥发生少, 709例联合麻醉术后无1例发生烦燥。术中全麻药用量情况:50例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平均每例术中用万可松14mg, 氟芬合剂4剂 (50∶1) , 氨氟醚18ml;709例联合麻醉平均每例术中用万可松5mg, 氟芬合剂2剂, 氨氟醚9ml。经统计学处理P<0.05。709例联合麻醉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并发症。减少全麻药用量, 减少了患者药品费开支, 减轻了对患者正常生理的干扰, 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 便于术后施行患者自控镇痛术 (PCEA) 。
3讨论
联合麻醉之所以收到良好的临床麻醉效果, 是因为:连续硬膜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各有优点, 2种麻醉方式联合应用, 可以优势互补, 发挥两者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联合应用, 使这两种麻醉方式更加完善、合理。 (1) 发挥了硬膜外腔麻醉可获得良好肌松和镇痛作用, 对正常生理干扰轻的优点[1]。 (2) 发挥了静吸复合麻醉能使患者神志消失,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的优点[2], 两者联合应用优势互补更加适于麻醉深度的维持和保证患者正常生理功能。 (3) 减少全麻药用量:尤其是长效肌松剂、镇痛、镇静剂的代谢, 消除过程都必须依赖于肝和肾, 术中全麻药用量减少, 减少了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病人肝肾的影响, 减少对循环系统的干扰, 使病人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本可松、万可松、卡肌宁之类肌松剂及吸入麻醉中的氨氟醚, 价格昂贵, 减少使用, 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 术中主要靠硬膜外腔给药, 硬外用药价格便宜, 对病员循环、呼吸系统抑制轻, 对肝肾影响小, 所以病员呼吸恢复快, 清醒早, 生命体征平稳。 (5) 全凭静吸复合麻醉术后患者烦燥发生多, 多因伤口疼痛, 全麻药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3], 应用该麻醉方式, 709例术后无1例发生烦燥。同时患者呼吸恢复快, 清醒早, 生命体征平稳, 减少了医护人员工作量, 消除了患者及家属术后的紧张、恐惧, 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6) 应用联合麻醉于开胸手术, 术后硬膜外腔残留局麻药的镇痛作用, 便于患者能尽早咳嗽, 咳痰, 排出气管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 所以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少。 (7) 全凭静吸麻醉时过多的全醉药和镇静药常常引起术后呼吸抑制和苏醒延迟, 复合硬膜外麻醉则使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 减轻麻醉药对循环、呼吸的抑制, 所以患者术后清醒快、拔管早。由于硬膜外麻醉阻滞了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因而内环境稳定受到干扰小, 再则硬膜外阻滞和有效的术后镇痛, 对术中、术后应激的调控十分重要, 降低或消除了患者的应激反应[4]。
综上所述,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应激, 可以为手术提供更佳的条件, 患者术后清醒快、拔管早、恢复快 (尤其呼吸系统) , 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减少全麻药用量, 增强肌松效果,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减轻对患者正常生理的干扰, 保留硬膜外导管便于术后施行患者自控镇痛术 (PCEA) 。方法:首先作好相应间隙硬膜外穿刺, 在确保穿刺成功的情况下, 进行气管插管, 术中手术区的肌肉松弛及镇痛由硬膜外腔给药维持, 全麻药用药的深度达到患者能耐受气管导管的刺激为度。结果:全麻药用量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减少 (氨氟醚、氟芬合剂减少50%, 长效肌松剂减少64.3%) , 经统计学处理P<0.05, 手术区肌肉松弛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好, 术毕患者苏醒快, 呼吸恢复早, 烦燥发生少, 减少了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结论: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腔麻醉达到了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更佳的麻醉效果, 是开胸及腹部大型手术理想的麻醉选择。
关键词: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探讨,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赴俊, 主编.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1:643.
[2]刘俊杰, 赴俊, 主编.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1:544.
[3]郭掬华, 李启.局麻加持硬加静吸复合3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07, 28 (6) :654.
连续硬膜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40例,其中,年龄21~35岁;体重65~80 kg;ASAⅠ~Ⅱ级;单胎;排除椎管内麻醉史,胎儿宫内窘迫,术前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无椎管内麻醉禁忌。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阻滞组及腰麻组。连续硬膜外阻滞组20例,其中,年龄(28.5±6.9)岁,体重(75.2±14.2)kg;腰麻组20例,其中,年龄(29.4±7.6)岁,体重(74.5±7.8)kg。两组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腰麻组:经穿刺针用Ⅱ型腰穿针顺硬膜外穿刺针入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回流,8~10 s后注入盐酸布比卡因(山东华鲁制药,国药准字H20043644)和枸橼酸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国药准字H20003688)混合液,然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4 cm固定,即刻平卧。(2)连续硬膜外阻滞组:常规行连续硬膜外穿刺置管,硬膜外阻滞操作成功后,经硬膜外导管推注2%盐酸利多卡因(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国药准字H44022303)3 ml为试验量,观察5 min无异常后于2 min内推注麻醉药:枸橼酸舒芬太尼10μg+0.5%盐酸罗哌卡因(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03552)10 ml。要求麻醉平面达T8以上才能开始手术,术中出现低血压、低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及不良反应时对症处理,两组手术均由同组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操作。
1.3 观察项目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2]评价麻醉效果,并记录两组尿潴留、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对术中麻醉效果均满意,术后6、12和24 h 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副作用比较
连续硬膜外阻滞组总副作用发生率少于腰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理想的剖宫产术麻醉既要求麻醉平面保持在T6~S4范围内以避免术中的牵拉反应及取胎儿时产妇的不适感,同时又要求术中产妇生命体征平稳,不良反应少。盐酸罗哌卡因是长效局麻药[3],刘永梁等[4]观察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腰麻时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认为罗哌卡因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确切,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期活动。枸橼酸舒芬太尼是高选择性、高强度中时效的阿片受体激动剂[5],余良胜[6]将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术中观察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评估麻醉效果,观察产妇不良反应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表明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母婴安全,不良反应少。岳嵩等[7]认为0.15%盐酸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无痛分娩,方法简便,效果确切,成功率高,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红细胞压积升高、聚集性增强、变形性降低均可增加全血的黏滞度,甚至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缺血缺氧[8,9]。姚卓智[10]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妇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组和硬膜外阻滞(EB)组,在入室平静后、麻醉起效后和胎儿娩出后分别对其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麻醉前,两组全血低切黏度相似;麻醉生效时,两组患者的全血低切黏度均下降,低于麻醉前,而CSEA组下降更明显;胎儿娩出时,两组的全血低切黏度较麻醉中没有明显改变,但仍较麻醉前低,并且CSEA组的全血低切黏度仍要低于EB组;全血中切黏度、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3个指标,均显示出一样的改变趋势;两组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CSEA组均较EB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硬膜外阻滞组及腰麻组两组镇痛效果均满意;术后两组6、12和24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续硬膜外阻滞组总副作用发生率少于腰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盐酸罗哌卡因中复合小剂量枸橼酸舒芬太尼硬膜外阻滞更适用于剖宫产手术。
参考文献
[1]张宏英.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下行剖宫产术麻醉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5):549.
[2]龚慧珍,黎美霞.剖宫产术后再次下腹部手术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59-260.
[3]张胜利,赵建玲,王雪梅,等.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158-159.
[4]刘永梁,任守娟,毕蕾.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的对比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3):55-56.
[5]刘卫红,冯巧荣,申富生,等.舒芬太尼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J].河北医药,2011,33(9):1373-1375.
[6]余良胜.舒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7):90-91.
[7]岳嵩,冯承新.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77,180.
[8]严美娟,祝胜美,楼小侃.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全髋置换术老年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5):375-376.
[9]Davis FM,Me Dromott E,Hickton C,et al.Influence of spinaland gen-eral anaesthesia on haemostasis dur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J].Br JAnaesth,1987,59(5):561-571.
连续硬膜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分娩的头胎、足月及头位100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阴道分娩禁忌证。根据孕产妇意愿及身体情况, 将所有入选者分为硬膜外麻醉组 (A组) 及自然分娩组 (B组) , 每组各50例。A组孕产妇均自愿要求进行镇痛分娩, B组与A组为同期、基线资料相近的、未采用镇痛措施的孕产妇。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及血运不稳定的孕产妇。见表1。
1.2 方法
A组和B组均在产妇子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产程相关观察, B组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 而A组则给予专业麻醉进行镇痛, 观察产妇生命体征, 取左侧卧位, 在L2~L3间隙进行硬膜穿刺, 给予硬膜外置管, 先注入0.18%的盐酸罗哌卡因3 m L, 观察10 min后无中毒反应则继续给予10 m L, 30 min内麻醉起效, 患者疼痛将明显减轻, 从硬膜外导管处进行电子镇痛泵接入, 镇痛泵中持续给予以上药物5 m L/h, 直至子宫口开全。全程给予血压、心率、心电及血样饱和度检测及胎心监护连续检测。两组其他妇科处置完全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剖宫产发生情况
A组剖宫产率为18.0%;B组剖宫产率为32.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产后出血及使用缩宫素情况
A、B两组产后出血量分别为 (236.2±42.1) m L和 (210.4±39.4) m 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3, P>0.05) ;A、B两组宫缩素使用情况分别为4 (8.0%) 和6 (12.0%)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4, P>0.05) 。
2.3 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两组在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无痛分娩并没有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见表3。
3 讨论
因分娩而引发的疼痛可以说是女性人生中最为剧烈的疼痛, 分娩疼痛在医学领域疼痛指数上来看仅次于烧灼伤带来的疼痛而居于第二名。孕妇分娩过程痛苦与否, 关系到社会文明程度和医疗发展水平, 顺产婴儿经过产道刺激会更加健康, 并且产妇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恢复, 而且顺产大大节省了医疗费用和风险, 可以明显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3], 然而临床上多数孕产妇不能接受因分娩带来的疼痛而早期选择了剖宫产, 还有部分已经进入产程的孕产妇因为不能承受分娩疼痛而不配合医生治疗拒绝试产而选择剖宫产以减轻痛苦, 快速完成分娩[4]。
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 医疗模式有所改变, 安全而有效的无痛分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目前可以证明硬膜外麻醉是比较有效的麻醉镇痛方法之一, 其手术创伤小, 麻醉效果较好, 可以避免分娩疼痛带来的多种危害[5]。目前, 针对无痛分娩进行了诸多临床上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的验证[6,7,8,9], 这些证据都有效地支持了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在临床中的应用和发展。临床中可以应用于硬膜外麻醉的药物多种多样, 其中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局麻药物, 心脏毒性较低, 低浓度下能够将感觉和运动阻滞相分离, 相关临床研究已经对其应用于无痛分娩中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无痛分娩能够加快产妇恢复时间, 节省医疗成本, 在分娩过程中如必要行剖宫产时又可以继续麻醉, 从而争取了手术时间, 由此可见, 无痛分娩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要趋势, 是产科发展的标志, 充分考虑到了广大孕产妇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10]。因此, 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无痛分娩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更多研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该研究对2009—2012年末于该院分娩的孕产妇经过严格筛选共纳入研究100例, 根据患者意愿和身体情况分为硬膜外麻醉的无痛分娩和普通自然分娩组, 对两组患者分娩过程中发生剖宫产几率进行分析, 硬膜外麻醉的无痛分娩较普通自然分娩大大降低了剖宫产发生率;而在产后出血、缩宫素使用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于自然分娩无明显差异, 说明此种分娩方法对母体和新生儿的影响不明显, 方法可靠, 该研究结论与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但该研究样本含量较少, 没有对麻醉起效时间进行准确观察和分析, 因此临床中还需要更多大样本含量的试验来对连续硬膜下麻醉进行无痛分娩的疗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江絮萍, 叶泓.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8) :76-77.
[2]颜仙.连续硬膜外阻滞自控麻醉在228例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46 (26) :4115-4116.
[3]江江, 张丽芬, 董旭东, 等.规范化分娩镇痛在分娩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2) :3811-3813.
[4]宋爽.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4 (6) :950-951.
[5]ZOU HL.Pain-free birth and social factors in reducing the role of caesarean section rate[J].China Modern Medicine, 2011, 18 (4) :34-35.
[6]Wang LZ, Chang XY.Comparison of buprivaine, ropivacaine and levobupivacaine with sufentanil for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during labor: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hin Med J, 2010, 20 (1) :178-183.
[7]贾占国, 崔世红, 程国梅, 等.连续硬膜外组织分娩镇痛法应用于经产妇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8) :2834-2836.
[8]马美红, 吴秀英, 董梅娇.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用于无痛分娩的4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1 (13) :2057-2058.
[9]彭华.罗哌卡因加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1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8) :70-71.
硬膜外分娩镇痛60例临床分析 篇9
【摘要】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方法及对产妇的影响。方法:将60 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麻醉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有效率达100%,双下肢运动自如,对产程无影响,无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经硬膜外腔注入的麻醉性镇痛药,直接与脊髓背角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无任何感觉和运动阻滞;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配伍应用能产生良好镇痛效果。极大地提高分娩镇痛的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 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镇痛;产程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常用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镇痛(CIEA)和孕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其中PCEA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硬膜外镇痛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产妇生产时采取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 例均为足月妊娠待产孕妇,年龄23~38 岁,均为初产妇,单胎、头位,无宫缩乏力,低置胎盘、胎膜早破、头盆不称和严重妊娠合并症,胎儿无异常。
1.2 方法 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阻滞T10~L1节段可有效缓解第一产程疼痛;在第二产程,由于阴道扩张和会阴压迫,阻滞范围应扩展到S2~S4节段。一般在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分娩镇痛操作,过早可能抑制必要的痛反射而影响产程,太迟则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1]。按常规于L2~3或L3~4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置管3~4 cm,由硬膜外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征象后,连接PCA镇痛泵。镇痛药液一般选用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的组合。局麻药作用于神经轴突,阿片类药物作用于脊髓内的阿片受体。局麻药可减轻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而阿片类药物可减少局麻药的浓度及用量,使运动神经阻滞减轻。这两类药物相互协同作用,可产生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药物选择上局麻药常选用对运动神经阻滞作用较小的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阿片类药物可选用芬太尼、吗啡和苏芬太尼。为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镇痛平面不宜过广,一般保持在脐以下对冰冷感觉消失或痛觉减退,而且下肢不出现麻木感为宜。镇痛平面达T10~T8为满意平面。
2 结果
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有效率达100%,双下肢运动自如,对产程无影响,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娩镇痛可提高分娩期母婴的安全,缩短产程,减少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改善胎盘血流量,无胎儿缺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无麻醉意外发生。
3 讨论
硬膜外阻滞是目前最广泛使用和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从最初的单独使用局麻药物,到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药物发挥协同镇痛作用,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发展非常迅速。连续输注给药的缺点在于产程中镇痛需求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调整给药量,导致连续给药总量超过其实际镇痛需要[2]。研究发现连续给药法和按需给药法之间病人在感觉阻滞节段、低血压、第二产程的持续时间以及尿潴留方面的发生率都很相似。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其对母婴影响小,镇痛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应用很广。硬膜外分娩镇痛常用的局麻药物为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阿片类药常为芬太尼。常用的药物浓度为0.075%~0.125%罗哌卡因(布比卡因)+1~2μg/ml芬太尼。常用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有连续硬膜外镇痛(CIEA)和孕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其中PCEA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硬膜外镇痛方法[3]。随着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广泛使用,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已逐渐广用于分娩镇痛。产妇可根据产痛的镇痛需要自行注入镇痛药液。PCEA的优点在于减少用药剂量,易于调整用药量,便于自行给药,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应用于分娩镇痛副作用甚少。
局麻药通过多种途径扩散到脊神经根,由于进入脊髓后根的感觉神经纤维较细,易被阻滞,故能阻断或减轻产程过程中因下产道扩张、宫缩及皮肤粘膜伤口引起的疼痛传导;且麻醉为局域性的,产妇神志清醒,注意力集中,能很好的配合[4]。有效镇痛可减少产妇在产程中过度换气所致呼吸性碱中毒,避免产妇宫缩时屏气引起的新生儿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减轻分娩时母体内发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降低母体内儿茶酚胺水平,改善子宫血流状态,增高新生儿脐动脉PO2。减轻产妇的心脏前后负荷,对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伴有心功能不全的产妇分娩有很好的疗效。避免或减少全身镇痛用药的需求,用药可控性增强。产妇清醒,能主动配合,误吸风险较小,安全性較好。尤其适用于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分娩:可辅助高危产妇分娩的顺利进行,如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臀位分娩、多胎分娩、子宫收缩不协调性分娩;对合并有下列疾病的产妇有较好的疗效: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超重、血管神经性水肿、慢性遗传性胰腺炎、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等,甚至对有四肢瘫痪伴自主反射亢进和重症肌无力的产妇也有良好效果。
经硬膜外腔注入的麻醉性镇痛药,直接与脊髓背角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无任何感觉和运动阻滞;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配伍应用能产生良好镇痛效果。PCEA的最大优点是产妇处于主动地位,可根据自己的感受最大程度地控制用药量,此方法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效果良好,目前临床最为常用。
参考文献
[1] 吴新民,陈 倩.分娩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84-185.
[2] 黎尚荣,罗刚健,马武华,等.自然分娩时不同浓度罗比卡因的硬膜外镇痛效应.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6):383~385.
[3] 刘泽文,刘会长. 氯普鲁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9):820-821.
连续硬膜外 篇10
关键词:剖宫产,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对比
剖宫产是临床上常用的分娩方式,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提高, 剖宫产的安全性也逐渐受到关注。在剖宫产中, 麻醉是重要的措施, 不同的麻醉方式对产妇及其胎儿均有不同的影响[1]。为对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的效果进行探讨, 本文对我院2014 年5 月—2015 年5 月接收的行剖宫产术产妇58 例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 年5 月—2015 年5 月接收的行剖宫产术产妇58 例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患心脏病、糖尿病、子痫前期、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产妇,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 例。观察组年龄21 岁~36 岁, 平均年龄 (25.68±3.54) 岁, 体重58~79 kg, 平均 (68.52±8.13) kg;对照组年龄22 岁~35 岁, 平均年龄 (25.34±3.17) 岁, 体重56~81 kg, 平均 (67.35±8.42) kg。2 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产妇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主要步骤:术前, 护理人员严密观察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 如心率、呼吸、体温等, 产妇各项体征正常时, 麻醉师将0.1 g苯巴比妥和0.5 mg阿托品注射至产妇体内, 常规消毒后, 穿刺T12~L1间隙成功, 麻醉师将2%利多卡因3~4 m L经导管注入产妇体内, 如果产妇无腰麻症状, 麻醉师可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将利比卡因10 m L注入产妇体内。
观察组产妇应用腰麻, 主要步骤:术前, 护理人员严密观察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 如心率、呼吸、体温等, 产妇各项体征正常时, 麻醉师将0.1 g苯巴比妥和0.5 mg阿托品注射至产妇体内。建立静脉通道, 穿刺L3~4椎间隙成功并待脑脊液回流后, 麻醉师向头侧方向转穿刺针缺口, 并将溶有7.5 mg 0.75%布比卡因1.6 m L、1 m L 20 μg芬太尼的0.8 m L 10%葡萄糖溶液注入蛛网膜下, 之后让产妇取平卧位。在麻醉过程中, 如果产妇收缩压<90 mm Hg, 经静脉注入麻黄碱10 mg, 如果产妇心率<60次/min, 经静脉注入阿托品0.5 mg。
1.3 观察指标比较2 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和麻醉优良率, 麻醉优良率根据产妇未出现牵拉痛、肌松效果、应用镇痛剂例数来计算, 并记录麻醉至分娩结束的时间、Apgar评分以及产妇出现头痛、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 剖宫产的手术水平逐渐提高, 且手术的安全性得到显著加强[2]。临床上通常使用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对产妇进行麻醉, 且麻醉效果确切, 均能达到剖宫产手术的要求。但是腰麻会影响产妇机体的血液循环, 使产妇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3]。连续硬膜外麻醉是麻醉师于硬膜外腔内注入麻醉药物, 阻滞脊神经根并麻痹其支配区域的麻醉方法[4]。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至分娩结束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剖宫产术中腰麻的麻醉效果比连续硬膜外麻醉更好。腰麻起效快、肌松效果好, 其作用机制是麻醉师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产妇蛛网膜下腔, 由于在该部位存在较多的静脉血管, 这些血管能够快速吸收麻醉药物, 促进药效的发挥, 从而快速麻痹蛛网膜下腔的神经根[5]。临床实践表明, 阿片类药物具有中枢镇痛和超前镇痛的功能, 本次研究中应用的腰麻药物为7.5 mg0.75%布比卡因1.6 m L和1 m L 20 μg芬太尼, 有效降低了术后应用吗啡剂量。超前镇痛是在手术前给产妇应用镇痛药物, 以缓解产妇术后疼痛, 临床上通常应用的镇痛药物是与中枢神经相关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局部麻药和阿片类药物协同发挥镇痛作用, 达到镇痛的目的。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腰麻会引发较多的并发症, 可能导致产妇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 而连续硬膜外麻醉会引发神经损伤、意识丧失、全部脊神经支配区域无痛觉等并发症。总之, 剖宫产术中采用腰麻所取得的麻醉效果较好, 起效快, 但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参考文献
[1]宋恺颖.腰麻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后PCEA的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 2013.
[2]陈红.腰麻硬膜外联合与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 2013.
[3]林雪江.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河北医药, 2014, 15 (20) :3130-3131.
[4]何军民, 雷亨发.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20 (18)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