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成果

2024-09-10

数字化成果(共9篇)

数字化成果 篇1

测绘成果档案是我国科学技术中特有的一大分类, 包括在测绘生产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 具有非常大的利用价值, 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军用地形图、三角点、气象资料以及地质图等, 以及目前的数据城市建设, 和当前全国就在进行国情普查与监测工作, 这就需要通过测量等手段, 对全国国土资源等情况进行摸底, 这样就形成了许多测绘成果资料档案, 因此必须将这些测绘成果档案制作目录, 分类分档地进行严密的保管以方便后期的使用和开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测绘成果档案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了必然趋势。

一、测绘成果档案的特点

测绘专业涉及到其他很多的学科, 专业特点是非常明显, 因此测绘成果档案不仅仅具有其它的科技档案的属性, 通常还具有很多独有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成果档案具有地域性, 由于测绘的工作对象是富有地域性质的不同地点, 先通过设备进行实际测绘, 因此测绘成果档案所表现处的最鲜明的特点是地域性, 比如在大地测量中, 原始数据全部是在这片地理范围内形成的, 再如某些地形测量, 是在某一个地点内的测量也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另外测绘成果档案的地域性在测绘成果的使用中也能充分体现出来。

测绘成果档案具有唯一性和保密性, 一般的工业生产往往是重复性的工作, 所得出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但是测绘生产就不同, 虽然在测绘中也会采用相同的测绘工具以及测绘方法等, 但是得出的结果都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什么载体, 都充分代表了测绘生产的唯一特点。其次测绘成果档案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独有的特点, 这些成果档案往往会被使用在军事以及外交等领域中, 因此测绘成果档案的保密性很强,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涉密测绘成果的有关规定执行和管理。

最后测绘成果档案所采用的载体具有复杂性,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 测绘工具和方法也是得到极大的发展, 不同地理环境采取的测绘工具以及方法等都会有一些差别, 因此测绘成果档案往往具有复杂性, 如底片、磁带、图片、摄像以及原图版等, 因此测绘成果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也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测绘成果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在建立测绘成果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中需要分解各个阶段的工作, 明确不同岗位的的职责和权利, 并把这些完美的落实到工作标准上。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框架编制的日常的管理可以采用c/s端, 可视化的检索查询、节约、购买等信息的编制需要通过b/s断设计。在数字化管理中对于所需要的地形图档案馆的状态 (有库存、借出、未购买等等) 需要显示出。档案管理端要能够体现出不同时间、不同批次等信息, 平面图的设计要以调研功能为基础, 并依照单位需要的功能来开发。

测绘成果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在建立时需要注意到建立的目的, 有区别的对待文献资料的组成部分, 要充分强调测绘成果档案的时间特点, 另外还需要明确的区分出测绘成果档案和测绘科研档案以方便后期的使用或研究, 测绘成果档案在进行使用时, 通常是采取复制的方式进行提供。最后测绘成果档案的数字化建立一定要注意保密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成果档案等确定保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对一些早期测绘成果档案, 也应给予扫瞄、拍照等现代手段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加于数字化管理, 对测绘系统相关单位来说, 还应该做到异地或异处备份保管测绘成果档案, 以确保测绘成果档案的安全性。

各级测绘成果档案的建立主要是依照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条例》、《测绘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 一般情况下外业的测绘活动一旦结束后, 需要在内业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核查, 确保测绘成果档案的准确性, 甚至有的还需要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 方可录入资料馆的数据库。

由于测绘成果档案的来源有时还具有其他部门的资料, 所以对于测绘部门的资料, 在验收合格后就可以依照单位的相关规定录入数据库管理, 为了方便测绘成果档案的统一管理, 实现资源的共享, 避免重复性的工作, 其他单位所完成的测绘成果档案必须经过省、直辖市等的严格审查, 合格后方法录入数据库库中管理。在测绘成果资料档案录入到数据库中后还需要进行整理, 依照我国相关的规定, 把测绘成果档案分为14个一级类目, 一级类目以下的内容可以依照时间、保管期限、涉及专业以及资料的内容特点等进行分类, 在进行地形图资料的整理中一般依照比例尺进行归档整理管理。

使用单位在测绘成果档案资料采购前应查询本单位的测绘成果资料档案, 在确定现有资料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或是科研要求的情况下, 才可设计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有申请单位在征求总工程师后填写报表, 再由领单人签字后才可进行采购。测绘成果档案管理人员在接受档案资料后需要先核对, 进行办理归档手续。将整理后的测绘资料上架, 并绘制检索图和编制档案目录。在测绘成果档案的利用中, 利用测绘成果档案的单位包括测绘单位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用户, 利用目的也是不尽相同, 如可以使用在规划设计以及林业普查中, 目前我国的测绘成果资料档案具有严格的保密性, 依照规定, 无论是单位和个人使用, 都需要提供专用公函才能应用。测绘成果资料档案的利用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有管理部门根据使用者的需要直接提供, 第二种是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偿提供, 如对于印刷厂而言, 通常只提供测绘成果复印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先简单分析了测绘成果档案的特点, 重点讲述测绘成果档案数字化管理。测绘成果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能够极大的提高测绘成果的利用率, 节约测绘成果资料, 最大的满足勘察设计的需要, 在前期的资料入库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成果的分类以及将来的使用程度, 进行合理归档, 为后期的管理提供便利之处。

摘要:测绘成果档案是勘察单位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资料, 测绘成果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能够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 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先简单分析了测绘成果档案所具有的特点, 重点探究测绘成果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测绘成果档案,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朱虹.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工作的途径与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9.

[2]张文金.测绘成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城市勘测, 2013.

[3]刘莹.测绘成果资料档案的特点及其管理原则[J].测绘技术装备, 2011.

数字化成果 篇2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信息的广泛提供,让农民的林权意识得以增强。随着我国林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原先的林权制度比较原则笼统,操作性较差,林权的划分也不够细致规范,围绕着林权问题,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不断。落后的林权制度和林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带来的是林业发展落后。为使林地经济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农民经济收益有效提高,林地产权明晰提高管理效率,林权制度改革势不可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对林权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会更加有益于林业发展和管理。数字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行业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给林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林业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指明了路径。林业管理部门在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和林业管理中应高度重视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并有效加以运用,以使林业管理工作能够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从而提升林业管理的工作效率。

一、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林权是指对森林、林木、林地等林业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对传统集体林权制度进一步科学合理改革,明确林业资源的承包制,合理划分林权,有效利用林业资源,从而实现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和谐的`生态环境,建立起更高效的林业管理工作机制。

(一)林权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对实施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和完善,可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扩大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问。林权制度改革还促进了林业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在林业潜能上进一步提升,促进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平衡。

(二)林权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构建了新的产权制度体系。

通过对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明确划分,从法律层面上可以对林权进行保护,可以有效解决林地纠纷,对稳定农民生活、发展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林权制度改革增强了农民投身林业发展的积极性。

通过对林权制度改革,将专项资金投入到林业发展中,提升林业发展的前景,可以增强农民积极性,主动重新投身到林业发展中,增加更多的林木产业,既可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林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林业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1.创造林业资源管理图像数据。林业资源管理人员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创建出地理信息系统文件格式,从而能够创造出各种数据,便于制作林业资源管理图像。

2.精确计算林地面积。传统林权制度在林业用地面积管理上比较落后,数据常常不准确,林地非法使用现象较多,林地管理工作难度较大。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可以记录数字成果图像,从而能够对林业用地数据和林业资源情况进行确切掌握,实现对林业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有效遏制非法开采。

3.林地界限管理。传统林地界限划分不当,导致林地纠纷不断。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实现了对每个地区每片林地的详细、明确的数据统计,从而明确了林地界线,减少了纠纷,也明确了责任划分。

4.林业资源限额采伐管理。通过运用林权制度改革创新的数字成果图像,能够对各乡镇、村、组等林业资源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在下达林业采伐限额指标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还可以通过掌握林业经营情况,来实现动态经营管理,比如在采伐许可发放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次查询来确定是否重复许可。

5.林业用地规划。通过运用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数字成果图像,能够制作小宗土地的林业专题图和林相图,能充分满足设计要求,进行详细规划。

6.提升管理效率。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可以给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数据支撑,进行资源的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井然有序,对林业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在林业防火中的应用。

林业防火工作事关生命财产安全,不容小视,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对开展林业火灾预防、扑救以及善后处理等相关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将林业制度改革数字成果与先进的GIS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林业防火效果。

1.查询地理位置。运用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能有效确定火灾地点和可疑热点是否为林业火灾。当确定为林业火灾时,可迅速确定火灾发生地的地形相关信息,迅速制定火灾抢救工作方案,能够及时与乡镇相关负责人进行联系,迅速灭火救灾。

2.GIS与GPS的有效结合。通过GPS定位系统可以将火灾地理位置有效转化为GIS数据格式,制作出林业地图,从而可迅速搜集出防火隔离带、交通道路、过火区边缘等信息,及时传输到总指挥部,方便指挥部对救火方案及时进行调整与纠正,确保火灾抢救顺利有序安全。

3.现场报告与GIS的有效结合。火灾现场报告中的模糊信息通过GIS的模糊查询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定位,并迅速传输相关数据给火灾抢救指挥者,使火灾抢救决策能够有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

4.GIS与t望台的有效结合。嘹望台观测到的数据和情况通过GIS系统,也可以准确定位出火灾发生林地的具体位置,并显示到地图上,供指挥人员决策。

(三)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

1.管理体制实现数字化。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可以在林地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为管理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联合,可以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完善的林地数据信息系统,为林地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运用,实现了林地管理数字化,满足了各项工作要求,也是我国林业资源管理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进程。

2.林地管理实现现代化。根据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林地管理部门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建立数据、影像资源库,结合GIS、GPS以及RS三大先进技术,随时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并逐步可以实现林地人工管理转化为林地智能管理,数据更准确、科学,管理也更加现代化。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林权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是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态环境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林权制度改革顺应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而不断深入,翻开了林业发展新的一页。数字成果是林权制度改革中的重要收获,为林业管理工作提供了大量准确有效的数据,为林业管理部门建立与完善各种数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为创建新时期的数字化和现代化林业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我国林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促进了我国林业经济和管理走向了绿色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匡湘鸾,蒋习林,孙永玉等.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5

[2]张舰,王业晨.浙江省丽水市林权制度改革调查与评估[J].宁夏农林科技,,7

盘点对话看成果七组数字探虚实 篇3

下面我们用数字给大家解读一下这次战略经济对话,或许透过这些数字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这次对话在哪些领域取得了成功,哪些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沟通。

阵容大级别高:

167人、33名正部长级高官

中国方面这次派出的代表团阵容十分庞大,包括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内总人数多达167人。其中有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央行行长周小川、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等重量级人物。级别之高,阵容之大前所未有,凸显了中国对这次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视程度。这次对话中美双方共有33位正部长参加,双方出席对话的阵容充分表明了中美两国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和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高度重视。

吴仪三点建议框定对话基调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对话开幕式上就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及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从中美长期战略合作的高度来认识中美经贸关系。双方应从维护两国国家利益的高度来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妥善解决经贸合作中的各种问题,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持续稳定地发展。第二,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第三,加强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吴仪在讲话中说,在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方面,中国的目标是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中方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愿意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经贸合作中的各种问题。

签署三份重要文件

中美双方在为期两天的战略经济对话中签署了三份重要的文件,即:《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合作的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旅行和旅游和公告联合声明》以及《扩大两国航空运输市场准入议定书》。这三份文件分别涉及了中美经贸往来中三个重要的领域。其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美两国海关将在人员往来、执法实践技术和执法经验交流、执法数据交流和案件信息通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QFII额度

从100亿美元跃升至300亿美元

中国承诺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将QFII额度由10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以及在下半年取消对外资券商进入内地市场的禁令等等。在保险业开放方面,中国保监会将在8月1日前就外资财险公司分支机构转为子公司一事做出决定。中方还同意,在第三次对话前进一步简化金融机构经营企业养老金业务的审批程序。在银行业方面,中国同意立即对外资银行放开自有品牌人民币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中国并没有答应美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中国代表团拒绝了美国希望允许外资证券公司在华设立全资子公司的要求,拒绝取消外资在中国国内银行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25%的限制,同时还拒绝了美方提出的允许外资公司入股国内经纪公司的要求。

航班班次增加1倍以上

这次战略经济对话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美两国在扩大两国航空运输市场准入方面达成了协议。协议显示两国之间的客运航班在2012年之前将增加一倍以上,中方还将在2011年前取消对美方货运线路和航班数量的所有限制。根据该协议,到2012年时两国间日常客运航班的班次将增加一倍有余,而货运航空公司飞往中国的限制几乎将全部取消。除此之外,到2012年时美国航空公司开通的往返中美两国间的日常航线数量将由目前的10条增至23条。上述协议还允许美国另外指定三条飞往中国的航线。

7.6525比1

人民币连续5天创出5个新高

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进行期间,人民币明显加快了升值步伐,在5月18日至24日的连续5个工作日内接连创出5个历史新高。至5月24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已经升值到7.6525比1。至此,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已经接近8%。尽管美国方面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没能在这次会谈中取得突破感到遗憾,但是中国主动加快升值和放宽浮动区间的举措还是暂时压住了美国的火气。

138个采购、投资合同或协议

总金额高达326亿美元

数字化成果 篇4

关键词:水文,数据采集,成果输出,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WebGIS

水,是人民生活和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战略资源;水文,是研究世界上各种形态的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及人类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科学,它在国家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水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文信息要网络化、水文行业要现代化。而建设水文数据采集和成果输出的数字化系统(以下简称数字化系统),改变传统的水文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发布、应用和可视化的过程和方式,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1 整体结构设计

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使万维网WWW成为高效的全球信息发布渠道。地理信息系统GIS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功能(如查询、统计)集成在一起。WebGIS是地理信息系统在万维网上的实现,是利用万维网技术对传统地理信息的改造和发展。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用户可以浏览WebGIS站点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进行各种检索和空间数据分析。数字化系统的总体设计正是在WebGIS逐步成熟的情况下,对水文数据空间化的过程。依靠万维网的IIS(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和ASP(Active Server Page)技术,设计的数字化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 详细设计

2.1 硬件建设

依据水利部SL276-2002《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根据测站和洪水特性,对各类水文站进行充实、调整、优化和改造。依靠高科技手段,以自动测报、水文巡测为基础,并辅以遥感等现代化水文监测技术,逐步实现水文信息的自动监测、长期自记与电子数字存贮。现在国内外都有此类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只是资金缺口太大,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完成,但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改造。

依托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建设中央、流域、省、(地)市四级计算机广域网系统,满足水文信息传输、处理、存贮和业务应用、(公众和内部)信息服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要求。由于具有标准性与开放性,网络系统应采取硬件设备、机房环境和数据等安全保护措施。通信信道遵循优先采用电信公网和已建防汛专网的原则,选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或GPRS、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光纤、公共分组交换数据网(X.25)和ADSL等中高速数字电路等公用网络,以及卫星、超短波和短波等信道。重要水文测站应建设两种信道,互为备份。

2.2 软件建设

在现有硬件条件、计算机及网络使用情况下,急需发展软件系统。不管是人工采集,还是自动采集的水文信息,实现在互联网上的实时应用是当务之急,它的发展必将全面带动硬件设施的发展。

在整个信息服务平台中,地市级的网络服务器建设处于中心枢纽的位置。各观测点到市级服务器的通信还不能完全保障,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操作。在整体设计中,参照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以该系统作为服务器的设计模型,并独立于该系统。为了使数据的准确度到达到输出整编成果的目的,还必须提供后期对数据的校对和修改功能。最终使水文观测资料在保证数据准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地在网络上实时显示,所有数据要满足整编成果表输出的要求。根据现在还不能保证各级节点之间网络实时畅通的实情,对各常驻观测站点、市级及省级服务器等节点提供相同的软件支持。即在网络断开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时地录入本级节点数据,生成成果表,在网络恢复后,自动向上级同步本地数据库资料,并提供用U盘上报数据库资料的软件接口。

IIS为服务器端的Web提供了关键的服务,ASP是一个Web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利用它可以产生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程序。ArcIMS是一个通过中心网络门户来发布GIS地图、数据和元数据的有效解决方案。使用ArcIMS构建的GIS网站允许任意数量的用户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访问。

各级服务器的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

根据现有资源和技术,按如下步骤建设数字化系统:

(1)建设Arc IMS空间服务器网站

水文数字化,必须实现水文要素在Web浏览器上的空间展示。

在设计服务器网站时,必须考虑数据的安全性,要应用已经成熟的数据安全机制,使用安全的网络用户认证管理办法。要能记录所有访问用户的IP地址、访问的数据量,限制各类用户的访问权限,管理各类收费用户的账号资金。要有网站后台管理程序,使网站管理程序化,并设置各类管理员的管理权限。所有这些都用IIS服务的ASP技术,配合JavaScript来实现。

ArcIMS包含了一系列基于浏览器的、用于GIS访问的网络地图应用,给各种客户端提供交互式的地图,完成影像渲染、要素流传递、数据查询、地理编码、路径计算、元数据目录浏览和搜索等网络服务。ArcIMS在创建、设计、管理GIS站点上提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案,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在服务器和浏览器或其它客户间建立“数据流”,从而使本地数据和网络上的数据结合起来。利用它,就可以实现服务器和浏览器端的地图数据的共享、各水文信息在地图上的三维展示、专题图的制作等,从而实现水文信息的网络化和可视化。

(2)建设水文信息及成果表数据库系统

遵从SL324-2005《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结合正在建设的水文资料基础数据库,用SQL-Server设计水文综合数据库系统。用来存贮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墒情、水资源评价、气象和相关的综合信息。并对历史信息进行一致性的整合、补充。增加录入各类整编资料、水文图文成果、视频、音频、测站空间属性、地理与社会经济、水利工程等信息。数据库的设计符合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能完全独立于各个应用程序,便于数据库的远程管理、网络查询及共享的实现。

(3)建设强大的业务处理模块

修改、补充水文资料整编计算程序为一系列的控件或组件,使其统一在服务器网站的控制下运行,同服务器上的网站使用同一个水文综合数据库。能够在客户端完成数据的录入、成果的计算、查询和输出;能够在数据不完整的情况下完成部分成果的计算和输出。接收并处理所在测站原始资料的录入及成果计算,接收并处理所辖自测报系统上传的实时数据,使各种原始数据随时录入系统,随时校对及修改。提供数据的上报——接收功能,以同步网络不通情况下各级节点的数据。

通过以上3个步骤,系统实现的目标是:

各观测站点使用统一的浏览器界面,以网站管理员的身份实时录入、修改、更新各种水文信息资料。录入界面以Excel为主,文本录入为辅。各种综合制表的录入界面同成果表完全一致,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各水文要素要随时能计算各种相应成果表,即:一日的数据录完了,成果表中就有一日的数据;一月的数据录完了,成果表中就能出现一月的数据;未录之日的成果空白。能够处理各测点自测报系统实时自动上传的数据,能够处理人工观测和自测报系统观测的对比数据。在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每5 min同步一次各测点数据,保证水文信息实时在线的实效性。在网络通讯困难的情况下,可以用U盘或电子邮件上报数据,保证每旬能取得一次完整的数据,保证每年1月10日前所有成果表定稿输出。

(4)完成水文数据的WebGIS空间展示

利用ArcIMS,构成B/S模式的网络GIS显示与查询系统,使得各个观测点的动态数据能够在普通浏览器上显示与查询。实现单站水文要素实时过程线查询,区域水文要素等值线分析,暴雨笼罩面积计算及显示,区域平均雨量、资源量、用水量专题图,历史数据对比图,上下游测站对比图等各种信息的Web查询和GIS显示。

2.3 客户端设计

在普通的IE浏览器客户端安装ArcIMS插件,就可以交互式查询服务器上产生的各种GIS地图和专题图;安装上SVGview插件,就可以显示各种水文要素的实时过程线。为了数据的安全管理,把客户分成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浏览权限。一类用户可以浏览数据库中所有的数据的成果图表;二类用户可以浏览当年数据的所有成果;三类用户可以浏览当月的成果;其它用户可以浏览当日的数据成果;非注册用户只能显示一定范围的GIS地图,不能显示各类数据的成果表和专题图。

3 成果应用业务子系统建设

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是水文现代化的要求,是水文服务于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水文成果输出的数字化还要建设并完善的子系统有:(1)具有汛情监视、水情查询和分析、洪水预报制作和水文情报预报信息服务等主要功能的洪水预警预报子系统;(2)包括任意时段降水量、天气雷达回波和降水率、卫星云图、气温、蒸发能力、土壤缺水状况,热带气旋位置、移动路径、强度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的防汛抗旱气象信息系统;(3)包括降水、地表径流、灌区引退水、土壤墒情、水文气象干旱和地下水等水资源要素的信息服务和分析评价模块的水资源预测预报评价系统;(4)具备水质信息收集处理、水体(污染)承载能力和纳污总量分析、水质预警预报、水资源质量分析评价等功能的水质预警预报系统。

4 结语

数字化系统的实现必将带来水文行业新发展。应用互联网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提高了水文信息的实时性、可视性,扩大了水文信息的应用领域。随着各业务应用子系统的建设,必将全面带动水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形成在现有条件下,应用软件提供更系统、全面、快捷的优质服务,而由社会服务再促进硬件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曹瑜,胡光道.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应用现状[D].地理信息系统论坛学术论文,2000.

[2]水利部水文局.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R].2002.

[3]赵国辉.浅谈GIS对于水文的意义[D].2006.

[4]张建云,姚永熙.我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与探讨[J].水文,2007,(3).

数字化成果 篇5

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基础测绘任务主要以生产比例尺为1∶10000的数字线划图 (DLG) 、数字高程模型 (DEM) 、数字正摄影像 (DOM) 的3D数据为主, 而全区范围内的1∶10000比例尺下按GB/T 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的标准图幅有51314幅, 目前已生产覆盖的范围不足全区范围的25﹪,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经济发达、人文因素活跃以及具有特殊用途的区域等地形图的更新问题就尤为重要。我单位经过两年的试验和试生产, 基本形成了快速、经济、高精度的更新方式, 可以用于我区内快速更新1∶1万数字成果的批量生产。

2. 资料情况

2.1 卫星遥感影像

对于大面积更新区域, 首先选择中巴卫星02B星2.36米全色波段数据或者2.5米及优于2.5米分辨率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分析, 作为更新1∶1万地形图核心要素的主要数据, 因为这两种数据在满足精度的同时, 数据源能够保证, 成本也相对较低, 通过对影像数据的分析, 对于新增地物密集区域, 例如新增街区、经济园区等, 购买Quick Bird等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提高内业采集精度, 减小外业测量工作量, 缩短更新周期等。

2.2 基础控制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内B级GPS网成果, 国家一、二、三、四等三角点和水准点成果。

2.3 测绘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内已有1∶10000数字化成果。

2.4 现势资料

现势资料涉及民政、水利、交通、电力、林业、土地、通信、石油、医疗、教育、环保、旅游等各专业部门, 一般可分为四类:1、新测、新编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自治区、盟市、旗县地图和地图集 (册) 等;2、最新出版的各种专题图;3、地名、人口资料及有关信息指导等文字资料;4、最新航拍摄制的相片、卫星影像、磁带等。现势资料的搜集主要是与相关部门建立长期共享关系, 搜集相关行业专题性现势资料, 用于快速更新生产。

3. 更新原则

对于确定更新的区域, 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分析, 一般以人文活动因素为主导, 更新主要考虑变化大的居民地、新增的街区式居民地、电力线及附属设施、大型风力发电场、铁路、县级以上公路、具有重要方位意义的工矿建筑物、公共设施和独立地物。地貌一般不做更新, 只对自治区级以上的项目对地貌形成大的变化的予以更新。对于更新的内容制定标准, 进行适当取舍。

4. 作业方法

确定所使用资料、地物更新原则后就是确定更新作业方法, 下面是更新作业方法流程, 是对更新作业方法的简要说明:

4.1 利用已有的控制成果及1∶1万DLG和DEM为纠正基准, 通过ERDASIMAGINE8.7软件进行几何精纠正, 把所购买影像数据制作成1∶1万的卫星正射影像图, 并对应已有的DOM、DLG叠加进行分析、更新。同时测试出两种信息源对应地形图的每一幅正射影像图的成图精度, 以满足1∶1万地形图生产精度要求。

4.2 通过正射影像图与地形图叠加配准分析, 发现新增核心要素, 这时分三种情况进行更新作业。

4.2.1 通过遥感解译方法, 在计算机上通过GEO-WAY2000软件进行矢量化编辑更新成图, 然后外业实地检查, 获取第一组更新图精度测试数据。

4.2.2 通过遥感解译与外业少量补测相结合方法成图, 也进行外业实地检查, 获取第二组更新图精度测试数据。

4.2.3 只通过遥感手段发现变化, 更新内容全部外业手段进行, 获得第三组更新图精度测试数据。

对更新区域进行详细可行性分析, 采用以上三种方式灵活结合的方法, 对更新区域内地物进行更新。

4.3 外业检测、补测更新。

对于内业采集要素, 外业通过适当的测量, 对比精度, 检测内业精度。对于影像无法确切显示的独立地物、变化的界线、新增的管线桓栅、地名调查、公路宽度、材质等等, 进行外业补测调查更新。

4.4 内业处理。

内业数据处理主要涉及旧方案的更新、外业采集数据的录入、编辑、添加属性、拓扑关系处理等。

4.4.1 由于数据原始采集所采用的方案为内蒙古地区早期生产1∶10000数据所使用的方案, 所采用的符号遵循的是国家93图式规定的标准。现行的生产方案所采用的符号遵循国家2006图式规定的标准。而且新方案与旧方案有很多方面存在差别, 例如:数据所分层数、采集内容、表现方法、属性等都有不同, 所以, 内业生产第一步就是将被更新数据的方案与现行生产方案进行对照, 使更新后数据达到现行生产数据标准, 首先编写方案对照表, 通过Geoway软件下的方案对照功能来达到数据方案转换的目的。

4.4.2 把外业采集的需要更新的数据内容 (Auto-CAD数据) 导入到Geoway或Arc GIS软件平台下方案对照后数据下, 因为外业采集数据是文本形式的点数据记录, 主要有点位的序号、坐标和高程信息, 将以上外业信息导入软件, 将数字坐标信息转成点要素, 结合外业草图在软件下对更新内容进行编辑处理。

4.4.3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测绘1∶10000地形图测制技术大纲》技术要求及图式等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要求进行内业数据编辑工作。编辑的内容有数据坐标编辑、数据符号编辑、数据属性编辑等, 这些工作均在生产软件Geoway平台下完成。

4.4.4 属性添加

数据属性的添加是指外业工作人员所采集回来的关于新增要素的相关信息, 此项工作在生产软件Geoway平台下完成。

4.4.5 拓扑关系的处理

由于数据要素的新增、删除等会影响到与之有关联的相关图层的逻辑关系, 例如道路、栅栏等的改变会影响到植被层的地类界及所属类等都会受到影响。拓扑关系的处理主要处理层内及层与层之间的地物变化关系的处理。

5. 数据检查上交

对更新后数字化成果按照现行生产质检办法进行逐级检查, 经质检合格的更新后数字化产品依照1:10000数据入库要求进行入库, 把原来的数据库内容作为档案数据库处理。

摘要:1∶10000数字化成果的快速更新是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手段对最新卫星影像数据进行正射纠正, 以纠正后影像数据作为依据, 对更新区域内新增地物进行更新, 所得更新成果再经由外业补测、检测, 以保证更新后数字化成果的精度符合生产、提供要求, 经内业采集、编辑、添加属性、拓扑关系处理后成图, 再经质检后重新入地理信息数据库, 作为成果资料提供。

关键词:快速更新,正摄纠正,叠加,现势资料,取舍,拓扑关系

参考文献

数字化成果 篇6

1 林权改革

1.1 林权改革概念

林权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 是森林资源财产权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 普遍指的是集体或个人对林地、林木、森林的一种使用权以及所有权。我国进行林权改革主要是对原有的集体林权制度进行的合理改革, 实现家庭或者是个人对林地等的承包制, 对所有权有明确的指向, 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业管理新体制得到建立。

1.2 林权改革意义

林权改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意义, 对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内容进行填充和修改使其更加完善, 让农村的生产力又得到了解放;对于耕地较少的地区, 林权制度的改革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由于我国重农思想让农村经济发展的目光只投入到农业发展中, 林权改革为林业发展中存在着的体制性问题进行了有效改革,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林业潜能, 同时也使得农村的发展实现了农林平衡;林权改革对林地的使用权和拥有权有了明确的指向, 原有的山林纠纷得到了有效解决, 稳定了农村生活;林权制度改革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 将资金投入有效地向林业发展靠拢, 让农民看到了林业发展的经济前景, 愿意把资金投向林业发展中;林权制度改革鼓舞更多农民进行林业生产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林产品, 对原有的生态林地进行了有效保护, 减少更多的生态破坏, 逐步实现生态的良好创建和可持续发展。

2 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管理中应用

传统林权制度主要是集体林权制度, 集体林权制度对林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划分模糊, 使得林地纠纷不断上演, 导致农民对林业发展没有信心、看不到林业发展的可观前景, 以至于林业发展一直受阻, 所以林权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对我国现有林地面积、林地存在区域、可开发成为林地的地区等等进行准确的考察的计算, 因此产生了很多有效地数字成果, 这些数字成果在日后的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2.1 林地界线管理

林权制度改革得出的数字结果在进行林地界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有的林权制度导致林地界线划分模糊, 因此林地纠纷也不断发生, 而林权制度改革中得出的数字结果对每一块林地都有明确的数据统计, 让相邻林地之间的界线有了明确的数字界定, 在进行林地管理时可以更好地对责任进行有效地划分, 避免承包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2 精确林地面积

传统林权制度对林业用地的面积跟不上林业发展的步伐, 常常导致记录中的林业面积与实际的林业面积差距大, 容易产生一些非法的林地使用, 给林地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林权制度改革进程中会对林业用地进行确切的数据统计, 对林业用地有了明确的数字记录, 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根据这些数字成果进行合理、科学管理, 同时也有效遏制林地的非法开采, 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也是对承包者进行资产保护。

2.3 管理效率提高

林权制度改革得出的精确数字成果, 给林地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好地数据依据。在往后的管理工作中可以对林业用地进行合理安排, 在管理工作中不再有盲目、无头绪的现象出现, 大大提高了林地管理工作效率, 为林地管理人员节省更多时间进行发展林地的其他工作, 更好的进行林地建设。

3 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管理中的作用

3.1 实现管理体制数字化

林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数字成果, 为林地管理部门提供了有效地数据依据。林业部门人员把这些数字成果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 创建了完整的林地数据系统, 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整合。给林地工作人员在管理中提供了信息服务, 实现了林地管理的数据化,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2 实现林地管理现代化

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是进行全国林地面积重新调查中的出的森林、林木资源量。根据这些数据林业部门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建立了数据资源库、遥感影像数据库等, 在林地的管理中利用GPS、RS、GIS三大先进技术进行林地的定位和面积的随时测量, 满足林地管理中的各种数据的采集, 实现了人工管理走向智能管理的道路, 为林业现代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

4 结束语

林权制度改革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应运而生, 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篇章。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为林业管理提供了数据依据, 为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提供了数字支持。同时也推动了先进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逐步实现林地管理现代化进程, 走向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匡湘鸾, 蒋习林, 孙永玉等.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25) :10315, 10317.

[2]唐卫红."3S"技术在个旧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中的运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10, 35 (3) :44-49.

数字化成果 篇7

海信传媒网络是大型国有企业海信集团的下属子公司, 也是第一家向“广电技术服务商”和“广电整合服务的方案提供商”转型的传统家电厂商。这次鉴定会是海信传媒网络继2009年10月底“HiTV-海信的NGB解决方案”产品及技术发布会之后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广播与电视技术》杂志有幸被再次邀请参加此次活动, 并将海信传媒网络最新的技术成果介绍给读者。

新一代交互式数字电视服务平台

新一代交互式数字电视服务平台采用了业务展现与交互技术、分布式内存数据库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内容分发网等主要技术, 实现了具备高清、互动、CA监察、多角色CSP管理、高性能低成本的文件分发和流媒体服务等功能的平台, 其完成了新一代交互式数字电视服务平台的独立自主开发;主要技术创新点有: (1) 分布式内存数据库技术; (2) 复杂网络穿越技术; (3) 与编码格式无关的文件传输和流服务技术。

专家建议进一步引入更多的增值业务内容, 满足广泛的用户需求。

DVB-C/IP融合的多媒体接入终端

DVB-C/IP融合的多媒体接入终端在技术上实现了DVB和IP无缝融合, 完成了DVB-C/IP融合的多媒体接入终端的自主开发;主要技术创新点有: (1) 基于XML实现的高效UI解析; (2) IP/DVB业务的无缝融合; (3) 嵌入式的DRM技术。

基于IP的交互式广告运营平台及终端产品

基于IP的交互式广告运营平台及终端产品实现了多种媒体播放, 内容自动更新和下载播放, 多维度的统计, 统一的远程运维管理等功能;完成了基于IP的交互式广告运营平台及终端产品的独立自主开发;主要技术创新点有: (1) 虚拟频道技术; (2) CDN和定点分发技术; (3) 对多种接入网络的适应技术。

鉴定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了该成果完成单位所做的技术工作报告、技术研究和查新报告, 并审阅了相关资料, 通过质询、答疑, 经过充分讨论, 一致认为这三个项目的核心技术都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领先水平, 建议尽快大规模推广应用, 提高市场占有率。

这三个项目还可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可控而开放的、具有多项自主创新功能的、满足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发展需求的新型运营服务平台, 在进一步加速网络融合、促进融合业务的跨网络发展和多媒体终端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 基于这三个项目的HiTV-NGB平台已在湖北、山东、广东等地实现商用, 并得到客户的高度赞赏。

数字化成果 篇8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DLG数据生产,数据提取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1∶10 000DLG数据(简称“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为重要参考,结合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要求制定。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充分考虑广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现状,满足生产、建库和应用和需求,统筹兼顾天地图·广西和数据库快速出图的要求,以及其他行业的需求。该项目成果提供了广西权威的,统一的,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可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地理国情普查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3个方面。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广西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可作为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要素属性提取的重要数据源,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数据内容分析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实体类共分为8个数据集和35个数据层,要素内容包括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名地址等内容,DLG数据以ArcGIS File Geodatabase(*.GDB)格式存储。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对照,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分层删除了《数据规范》中测量控制点CPTP层、数学基础CPTL层、管线与设施PIPL层和PIPP层、植被与土质要素VEGL层和VEGP层、居民地地名AGNP层和自然地名AANP层,这些图层要素的参考数据资料较少,为非重点更新要素,且不作为电子地图图面表现的重要要素,所以舍弃了这些图层。同时增加了地名地址数据集的地名地址PLAPT层,该层同时满足天地图数据的数据要求,包含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地名要素,还增加了制图数据集的制图辅助层点、线和面3个图层,目的是为了满足制图的需要。

广西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包括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两类。其中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存储在LCA层,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根据要素类型分37层存储,数据集共38层。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和地理单元等地表覆盖和国情要素的空间位置及属性信息。广西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和指标是在国家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和指标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实际情况扩展,共扩展了5个三级类,分别是水田二级类下增设甘蔗地水田和其他水田两个三级类,旱地二级类下增设甘蔗地旱地和其他旱地两个三级类,在自然地理单元二级类下增设石漠化区。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具有较强的重合性和互补性,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地物大部分都在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中存在。两者对于同一地物的表达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可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提取出来用于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过程中。广西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可利用图层和属性字段列表(见表1)。

2 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利用满足DLG生产更新要求的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结合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普查各行业专题数据及已有的基础测绘数据等数据进行整合改造及更新,可采用基于DOM更新法、航空摄影测量法等技术,对DLG数据进行生产更新。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总体技术路线与流程如图1所示。

2.1 数据要素分析

收集满足生产要求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最新DOM数据、专业部门的专题数据等资料,对有关数据要素进行统一整理和分析,对其可靠性、现势性、可利用性进行评价确认。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数据基本情况分析、要素分类代码分析、地物要素分层情况、采集表示特点及其与数据规范的主要差异;要素缺失情况等。

将国情普查DLG成果数据充分应用在数字广西1∶10 000DLG生产中,需分析两套数据采集要求、图层对照关系和属性字段的对应关系,并制作相应要素的数据代码对照表。其中《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1∶10 000DLG数据规范》中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代码对照表列出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与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代码之间对照关系,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的地表覆盖要素、道路要素、水域要素、构筑物要素和地理单位要素进行分类对照。国情普查数据通过图层和CC码和GB码在两者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对于相同地物类的字段名称及属性内容进行一一对应,对字段名称不一致但属性内容一致或字段名称及属性内容均不一致的需进行分类对应,后期进行人工数据编辑整理。地表覆盖要素代码对照表的部分表示内容见表2。

图1 DLG生产总体技术路线与流程

2.2 数据整合处理

地理国情普查DLG成果数据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国情普查专题数据及其他GIS数据等参考数据进行数据生产,其分类体系着重立足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整合地理国情普查DLG成果及专题数据等,进行快速结构重组,包括图层整理、地物类整理、属性结构整理,整合成符合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要求的数据。DLG数据整合处理流程见图2。

2.3 数据编辑整理

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大部分要素类能够与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要素建立对应关系,但因两套数据要素属性及采集要求并不完全一致,许多要素类型如水体、地理单元、地表覆盖等采集指标要求都与基础测绘的采集要求有重大区别,不能够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要素类直接搬到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中运用。

从数据采集要求来说,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要素注重地形地貌的表示,依据成图比例尺根据地物重要性、地理位置和分布的疏密程度进行综合取舍;而地理国情普查要素注重分类的准确性,以地表覆盖的最小面积和地理国情要素的重要性进行取舍。如地理国情普查中的房屋建筑区的范围是根据房屋建筑高度、结构、排布规律、建筑密度以及外部道路和其他明显界线确定的房屋建筑区内,连片的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硬化平地、无轨道路路面等类型,若其面积小于600 m2,即使达到各类型的最小图斑要求,也不再单独归类,直接并入各类房屋建筑区类型。而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中的街区式居民地应反映其外围轮廓和分布特征,街区的轮廓以房屋的范围来确定。因此整合处理后的数据还需要利用地理国情普查影像成果和行业部门专题资料进行数据更新采集和编辑整理,才能满足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的相关要求。

结合地理国情普查影像成果及专业数据资料,进行矢量采集与属性更新录入。要素位置按照地物的真实位置采集,要素属性可参考国情专题数据资料;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需采集轮廓线,依比例尺表示的线状地物类同时采集中心线,半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采集其定位线,不依比例尺的地物采集其定位点;对于有向线、有向点需注意矢量方向。

图2 DLG数据整合处理流程图

2.4 元数据制作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的元数据内容包括成果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情况、数据采集、数据编辑整理、质量检查等5个方面,整个元数据集共划分为14个基本数据层。元数据制作借鉴了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元数据制作要求,将成果数据说明和生产过程同时记入在Arc GIS Personal Geodatabase格式存储中,将基础测绘产品元数据和图历簿内容集成在一个数据集中。

2.5 数据质量检查

数据质量检查随着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项目同步开展,需及时对作业方法、过程成果进行检查,及早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采用检查软件和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返回处理人员进行修改。同时可以利用过程成果数据来检验数据要素代码对照表,生产作业流程等内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根据检查结果来不断修改完善其相关内容。

3 技术问题与处理方法

在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过程中遇到了大部分源数据现势性为2004—2006年的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而国情普查DOM成果现势性为2013—2015年,两者时间差异达十几年之久,城市地区和城郊地区地物地貌变化大,局部地区道路、建筑物和水系等要素已是面目全非。地物变化大,数据采集实际工作量大。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生产技术小组讨论研究,采取了相应措施和解决办法。

3.1 等高线修测困难

广西全境属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地形复杂,地貌数据立体修测工作量较大。利用已有的DLG数据时,除了变化区域的地貌需要修测外,未变化的山地区域的已有地貌数据,经与立体套合检测,普遍存在形状吻合,但高程精度超限的情况,几乎所有的等高线都需要修测。为了提高等高线修测效率,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的精细化DEM成果生产等高线,再利用立体模型进行修测。对于地势走向均匀的区域,可先打断删去该部分等高线,再采用等高线局部内插的方式进行修测,生成的等高线既美观又平滑,同时节省了修测时间。

3.2 植被面状要素破碎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中植被面状要素是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的地表覆盖要素与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植被代码进行分类对照。因国情普查的地表覆盖要素植被层上图面积较小,而且植被面状要素与居民地层、交通层等地物要素之间的数据编辑工作量很大。如按《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的植被采集指标进行综合取舍的工作量较大,故项目生产暂不进行植被要素综合取舍工作。

4 结语

通过对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数据结构、内容属性和要素采集等内容分析,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高效应用在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中,较大地减少了生产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提。数据生产所累积的技术经验、方法,及其所带来的新的思维方式,可作为今后开展其他测绘项目的重要工作基础。

参考文献

[1]GDPJ 01-2013,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S].

[2]GDPJ 03-2013,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S].

[3]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S].2012.

数字化成果 篇9

罗姆集团旗下的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通过与中国清华大学的共同研究开发, 现已成功开发出最适宜对按照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 (GB 20600—2006) (DTMB) 信号进行高性能解调、纠错的IC“ML7109S”。

本产品支持DTMB标准的全部共330种传输模式, 并满足了中国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规范 (GB/T 26685—2011和GB/T 26686—2011) 对接收解调和信道解码的各项要求。此外, 本产品即使是对标准中没有规定的传输要求, 也发挥出极为稳定和高效的接收性能。在以业界高水平的低功耗实现如此高稳定的接收性能的同时, 由于内置了解码所必需的存储器, 也有助于实现安装面积的小型化。

本产品已经开始出售样品, 预计将从2012年1月份起以月产10万台的规模开始批量供货。

罗姆集团与清华大学自2006年4月正式达成“产学联合一揽子协议”以来, 双方在“通信/广播”、“生物芯片/POCT”、“功率器件与系统”、“光器件与应用程序”等领域积极推进产学联合, 开展了研究员互派和清华罗姆技术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另外, 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由罗姆捐资建设的33 000 m2的“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于2011年4月完工, 由罗姆与清华大学联合举行了开馆典礼。此馆将成为世界性的尖端技术信息发源地, 此次的技术合作成果就是与清华大学一系列合作中的第一项成果。

目前, 中国正在飞速地进行着从模拟广播到数字广播的转变。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土上, 正在推进采用地面数字广播、卫星广播覆盖城市周边地区和偏远乡村的计划, 预计今后中国地面数字广播市场增长势头迅猛。

中国地面波国家标准的发起人之一, 清华大学数字电视技术研究中心杨知行教授指出:“自从2008年开始的清华大学和罗姆电子集团在中国地面波接收芯片 (DTMB Demodulator) 的技术合作以来,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在芯片的质量、稳定性、接收灵敏度和低功耗等方面, 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地面波接收芯片ML7109s是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ROHM Co., Ltd.的子公司) 推出的最新产品, 特别在接收灵敏度和功耗等性能指标上已在行业中领先。ML7109s也可以说是清华和罗姆长期技术合作的结晶。ML7109s适用于地面波数字电视机、机顶盒、USB电视棒等数字电视接收产品。”

上一篇:经济分析法学论文下一篇:资金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