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估材料

2024-05-27

暂估材料(精选8篇)

暂估材料 篇1

1 暂估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金额过大。

当月企业领用材料200多万元, 月末暂估材料竟达400万元, 甚至更高, 并且这种现象有增无减。有哪家供应商会那么大方, 赊销这么多材料给企业无偿使用, 完全有悖常理。

1.2 时间过长。

有的暂估材料挂帐达4年之久, 甚至更长。并且一些年度暂估材料连续几年没有变化, 没有一家供应商赊销后不知道开票要帐的, 这些暂估材料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1.3 不能提供准确供应商。

在调查时, 要求供应部门对每笔暂估材料提供准确供应商, 材料保管却无法提供, 对一些时间长的甚至连印象也没有了, 本来应该有依有据的暂估材料如今却成了无“主”户。

2 原因分析

经过咨询、调查、落实,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管理体制的限制

现在企业大多会成立一个物资供应总部, 采用统一招标、集中采购方式, 总部对外采购, 再出售给下属企业。但是为了方便运输, 总部会要求一些供应商将材料直接送达下属企业, 由下属企业给供应商出具手续, 但这些手续却不能及时传递到总部。久而久之, 在总部、下属企业、供应商三者之间就形成了手续传递不规范、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总部只有等供应商发票来了才给下属企业开销货发票, 下属企业不知道实际供应商, 只以总部为供货单位进行材料暂估, 时间长了, 总部和下属企业都不知道暂估材料对应的实际供应商了。

2.2 考核体制的约束

为了加强成本控制, 降低节耗, 增加利润, 公司层面会给下属企业下一些经营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往往又与下属企业的工资挂钩, 为了完成考核指标, 被考核单位可谓挖空心思进行管理, 确实很有成效。但材料库存金额指标的考核与成本指标形成一对矛盾, 一方面要控制成本, 一方面材料库存金额不能超标。企业供应部门不得不做工作, 收到材料不入暂估, 待以后再慢慢入帐, 形成帐外物资, 时间久了, 或者保管换了, 就弄不清楚了。

2.3 下属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2.3.1 保管员自身业务素质

(1) 保管员不能真正理解暂估材料的含义, 打验收单随意。在材料领用过程中, 发现有实物, 但供应科帐面上没有该材料 (俗称“发红了”) , 保管员为了帐面不出现红字, 就对该材料进行暂估, 结果形成了虚假的暂估。

(2) 保管员按规定进行材料暂估了, 但发票回来时未认真核对, 又重新进行验收, 直接记入供应商帐户, 形成这部分暂估材料的滞留。

2.3.2 业务归口管理问题

材料先到, 发票未到, 供应部门按规定做了暂估, 该材料领用时经供应部门办理出库手续进入成本, 发票回来时却由机电部门作为设备打了验收。供应部门不知此材料的发票已回, 未能及时冲销原暂估, 结果形成了虚假的暂估材料。

2.3.3 整套设备零星验收

一套设备到达下属企业, 有诸多配件, 实物由供应部门验收, 保管会认真地按每件配件进行暂估。但发票回来后是一整套设备, 并由机电部门进行了验收, 结果保管无法知道并进行冲销暂估, 形成暂估滞留。

3 解决办法及防范措施

笔者认为, 要解决以上问题,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从源头上规范材料验收手续的传递流程

物资供应总部作为总公司对外采购的管理部门, 应该对采购供应商多少物资, 未开票的多少物资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规范物资总部、供应商、下属企业三者之间的手续传递流程, 做到及时、准确。收到由总部统一采购直接到达下属企业的物资后, 打正式材料验收单, 验收单上内容要齐全, 供货单位应填制为物资总部, 同时要备注实际外部供应商, 此验收单应为四联:物资总部、实际供货单位、仓库、财务各一联。物资总部收到验收单后, 要建立备查台帐, 及时与外部供应商和下属企业核对数目, 并及时催促外部供应商开具发票。收到外部供应商开具的发票时要核对并收回下属企业打的验收单, 此时物资总部给下属企业开票分两种情况: (1) 按下属企业当月所打验收单全部开票给下属企业, 然后根据外部供应商未开票的材料做暂估; (2) 依据外部供应商开具多少发票给下属企业开具多少发票, 这样下属企业要根据未开回发票的材料做暂估。笔者认为第一种比较合理, 因为物资供应总部已经不仅仅是管理职能了, 还有核算职能, 对下属企业来说, 物资供应总部就是他们的供应商。

3.2 强化保管员的责任心, 规范保管员、材料会计的手续传递

(1) 首先要加强对保管员的培训, 使其学习“暂估材料”的定义, 真正认识到什么情况下才能暂估。物资到下属企业, 供应部门根据规定组织验收。保管见实物打四联验收单据, 传递给材料会计“仓库联和财务联”保管, 每月底根据收到的供应商开具的发票清单进行核对抽单, 并把财务联附发票后交财务部门入帐, 发票未回的材料就做暂估。

(2) 对有实物帐面无余额也就是发红的物资, 实际企业以前已经入过成本了, 根据“暂估材料”定义, 这部分不属于暂估的范畴。企业可以使用, 但不能再进行暂估入库、领用了。

(3) 对企业模棱不清的材料或设备重新界定, 材料归属供应部门, 设备归属机电部门, 严格执行界定, 该是哪部门办理的手续哪个部门办理, 就不会出现虚增暂估的现象了。这样界定以后, 整套设备零星验收的现象也会随之消失。

随着企业的越来越大, 企业中暂估材料的业务也会越来越多, 还会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但只要认真负责,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企业的管理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会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暂估材料 篇2

暂估成本是指采购系统所购存货已入库,但发票未到或未报销时入库单上的估算成本;当已报销后,需进行成本处理。

暂估入库成本处理分以下情况:

月初回冲 单到回冲 单到补差

一般常使用的方法是单到回冲。有个视频的教程会讲得比较详细。

客户使用手册(U861)

单到回冲

仓库计价方式:全月平均价 核算方式:按存货 暂估回冲方式:单到回冲

回冲的几种情形

整单到票回冲(整单一次性到票回冲、整单当月多次到票回冲)记录级部分到票回冲 数量级部份到票回冲 混合型

注意:整单当月多次到票回冲,到票可能是记录级的、或者是数量级、也可能是记录级和数量级混合型的。

举例说明: 案例资料:

3月10日,收到“供应商A”单位,原材料如下:

原材料A:100吨*10元/吨=1000元

原材料B:200吨*20元/吨=4000元

到月末31日,没有收到采购发票,进行暂估处理,选择“采购入库单(暂估记账)生成凭证 借:原材料 5000.00 货: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5000.00

整单到票回冲:

1、4月10日,收到发票(全部到票)

原材料A:100吨*15元/吨=1500元

原材料B:200吨*25元/吨=5000元

2、软件操作流程:

?【采购管理】参照“采购入库单”,生成“采购专用发票”,随即点“结算”按钮,执行“采购结算”; ?【应付款管理】对“采购发票”进行“审核”;

?【存货核算】执行“结算成本处理”,点“暂估”,系统自动生成“红字回冲单”和“蓝字回冲单”; ?【存货核算】执行“生成凭证”,“选择”,“红字回冲单”,“合成”生成暂估回冲凭证;

借:原材料-5000.00 货: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5000.00 ?【存货核算】执行“生成凭证”,“选择”,“蓝字回冲单(报销)”,“合成”,生成入库凭证;

借:原材料 65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1105.00 货:应付账款----应付结算款

7605.00

记录级部分到票回冲:

1、4月10日,收到发票

原材料A:100吨*15元/吨=1500元(全部到票)

原材料B:发票未收到

2、软件操作流程:

?【采购管理】参照“采购入库单”生成“采购专用发票”,随即点“结算”按钮,执行“采购结算”; ?【应付管理】对“采购发票”进行“审核”;

?【存货核算】执行“结算成本处理”,点“暂估”,系统对到票的“原材料A”自动生成“红字入库单”和“蓝字入库单”;

?【存货核算】执行“生成凭证”,“选择”,“红字入库单”,“合成”生成暂估回冲凭证;

借:原材料 100*10.00=-1000.00 货: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1000.00 ?【存货核算】执行“生成凭证”,“选择”,“蓝字入库单(报销)”,“合成”,生成入库凭证;

借:原材料 100*15.00=15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255.00 货:应付账款----应付结算款

1755.00

注意:原材料B月末,以后月份到票后再处理;

数量级部份到票回冲: 1、4月10日,收到发票

原材料A:60吨*15元/吨=900元(部份到票,还有40吨未到票)

原材料B:发票未到

2、软件操作流程:

?【采购管理】参照“采购入库单”生成“采购专用发票”,随即点“结算”按钮,执行“采购结算”; ?【应付管理】对“采购发票”进行“审核”;

?【存货核算】执行“结算成本处理”,(“未全部结算完的单据是否显示” 选项,前面打“√”)点“暂估”,系统对到票的“原材料A”60吨,自动生成100吨的“红字入库单”和60吨“蓝字入库单”; ?【存货核算】执行“生成凭证”,“选择”,“红字回冲单”,“合成”生成暂估回冲凭证;

借:原材料 100*10.00=-1000.00 货: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1000.00 ?【存货核算】执行“生成凭证”,“选择”,“蓝字回冲单(报销)”,“合成”,生成入库凭证;

借:原材料 60*15=9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153.00 货:应付账款----应付结算款

1053.00 如果到月末依然没有到票,则进行如下操作:

?【存货核算】执行“期末处理”后,系统对未到票的“原材料A”40吨,自动生成40吨的“蓝字回冲单”;

?【存货核算】执行“生成凭证”、“选择”、“蓝字入库单(暂估)”、“合成”生成暂估入库凭证;

借:原材料 40*10.00=-400.00 货:应付账款----应付暂款-400.00

注意:原材料B到月末如果没有到票就不作任何处理,当以后月份到票后再作处理; 思考:如果到票是下列情况,如何处理?

1、到4月10日,收到发票

原材料A:60吨*15元/吨=900元(部份到票,还缺40吨)

原材料B:200吨*25元/吨=5000元

2、到4月20日,收到发票

原材料A:30吨*15元/吨=450元(部份到票,还缺30吨)

3、到4月25日,收到发票

原材料A:10吨*15元/吨=150元(部份到票,票已到齐)(即整单当月多次到票回冲)

说明:首先,这种情况,实现工作中出现得会比较少。其次,在采购制度上,我们也应该相应地进行规范,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有这种情况,本系统可以处理; 处理方法及优缺点:

方法

一、每次到票,随即填制发票,接着进行“结算”、在应付中审核,但不立即生成凭证,月末“合成”制单;(这种方法,能够很清晰地反映每笔业务,但制单不及时)

方法

二、每次到票,随即填制发票,接着进行“结算”、在应付中审核,然后再按照上面介绍方法生成凭证;(这种方法,能够很清晰地反映每笔业务,从业务发生到凭证的反映,也可以处理供应商到票即付款问题的,但操作繁琐。)

方法

三、将多张采购发票合并填制一张,接着进行“结算”,在应付中审核,然后再按照上面介绍方法生成凭证;

单到补差

咨询单到补差,但是入库单记账挂应付暂估款,然后发票到是借方物资采购,那么如何处理 两个科目都有余额。方法一:Re:单到补差

1、暂估入库单记账,生成凭证 借:存货

贷:应付账款

2、发票到,与采购入库单完全结算 进行暂估处理,生成调整单 减少

借:存货 红字

贷:应付账款 红字 增加

借:存货

贷:应付账款

方法二”

方法一这种凭证做法是有问题的,在存货中对方科目是应付暂估款,那么在应付中发票制单应该借应付暂估款,就不要是物资采购了。可以这样做:

1、暂估入库单记账,生成凭证 借:存货科目

贷:应付暂估款

2、发票到,与采购入库单完全结算 进行暂估处理,生成调整单 减少

借:存货 红字

贷:应付暂估款 红字 增加

借:存货

贷:应付暂估款 3 在应付中对发票制单: 借:应付暂估款

贷:应付帐款

如果是月初回冲和单到回冲,红字回冲单直接生成采购入库单的红字凭证。蓝字回冲单生成 借:存货科目

贷:物资采购 在应付中对发票制单: 借:物资采购

贷:应付帐款 评价:

我有一次看一个客户的数据就是按照 方法二 走的。每个客户的要求不一样 不能一概而论 可以按照 方法一 但是如果应付账款受控就不好处理了;

方法二的解决办法比较合理,既可以在总帐中查询到应付暂估,又可以对应付账款进行管理

方法一是不符合财务、税务制度的,在未取得发票的时候,不能完全确立债权债务关系,还要具体看业务的性质,看合同或者订单的规定。但是一般来说,以发票作为业务债权债务及税务进项税金的依据。;

发票来的时候财务才做应付账款,否则做暂估应付款科目。因此,发票没来之前,按方法一的账务处理时错误的,虽然减少了做账的难度。

暂估材料 篇3

一、月末估价入账材料较少情况下,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月末对于材料已到并验收入库,而结算凭证未到的材料,应当估价入账。如果该企业材料的收发是按照计划成本计价,企业在月末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时,是否包括暂估入账材料存货的计划成本。

某企业月初结存某种材料计划成本为200元,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超支差异为4元,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元,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为超支差异20元,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00元,月末暂估入账的材料计划成本为1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500×2%=10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本月发出材料成本差异=500+10=510

上述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月末暂估材料没有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中不包括暂估材料的计划成本。

二、月末大量购买材料情况下,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

企业在月末存在大量暂估材料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将这一部分材料用于本月产品生产的情况。如果这部分材料未承担成本差异,按此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果月末估价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大于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则说明估价入账材料已被耗用,除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全部转销外,还应当按照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本月耗用的估价入账材料的成本差异,以便正确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某企业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为5000元,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差异60元,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5000元,其中月末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00元,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为节约差异80元,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为15000元,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15000+15000×(-1.4%)=14790

暂估材料 篇4

答:国税函[2010]79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

对固定资产估价入账及其调整在会计准则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的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国税函 [2010]79号明确固定资产暂估入账及其调整的税务处理,但纳税人应注意,此项规定同企业会计准规定仍有很大差异:

第一,在实际投入使用时,没有全额发票的,可以先按照合同规定金额暂估入账计提折旧,但是缓冲期只有12个月,并且发票取得后还要进行纳税调整。

第二,取得全额发票后,如果与暂估价格有出入的,税务处理上须进行追溯调整。该项规定很好地体现了税法上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但对该规定,仍会存在不少争议:如果12个月内取得全额发票,对计税基础进行调整时,相应地计提折旧适用追溯调整法,还是适用未来估计法;12个月内又零星取得发票,是否调整计税基础;12个月内未全额取得发票,是否承认原来暂估确认的计税基础中取得发票部分等问题,笔者倾向于,第一,折旧调整,适用追溯调整法,第二,12个月内虽未全额取得发票,但又零星取得发票,对取得部分可以调整计税基础,第三,12个月内未全额取得发票,承认暂估计税基础中取得发票部分,并继续计提折旧。

问:企业发生的夏季高温补贴费如何进行所得税处理?

答: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夏季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苏人社发〔2011〕268号)规定,企业安排职工在室外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工作的(不含33℃),应当向职工支付夏季高温津贴,具体标准是每人每月200元,支付时间为4个月(6月、7月、8月、9月)。

企业按此标准支付的高温津贴,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问: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未及时取得合法有效凭证,应如何进行所得税处理?

答:企业当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仍未取得合法有效凭证,但有确凿证据证明业务支出真实且取得收入方相关收入已入账的,相关成本费用支出可予以税前扣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税法规定的8种视同销售情况: ①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委托方的处理,视同买断方式下一般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收取手续费方式下在收到受托方开来的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②销售代销货物;

(受托方的处理,按收取的手续费确认收入)

③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不确认收入)

④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⑤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借: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⑦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应付职工薪酬处,“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相关收入的确认、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 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总结】以上8种情况中,第③、④、⑧种情况不确认收入,其他的情况都要确认收入。注意:按照税法的规定,自产、委托加工或外购的产品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不属于视同销售,而是销售行为,对于这两项业务会计上也是要确认收入的。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借: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等(或借方)用于债务重组: 借:应付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问题】自产或者外购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福利部门),用于业务招待、交际应酬,确不确认收入,如果确认,为什么?

【答复】将自产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属于视同销售的情况,需要确认收入;将外购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属于不予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处理,不确认收入。自产或外购的货物用于业务招待、交际应酬,不确认收入。

【问题】关于自产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或者业务宣传费怎么做会计分录,怎么影响会计利润。另外,外购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或者业务宣传费对会计利润的影响怎么体现。【答复】

(一)自产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影响会计利润)

贷:库存商品(不确认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经营业务的需要而支付的应酬费用,也叫交际应酬费,主要包括为餐饮、香烟、水、食品、正常的娱乐活动等产生的费用支出。业务宣传费是企业开展业务宣传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主要是指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包括企业发放的印有企业标志的礼品、纪念品等。产权虽转移但不能确定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不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

【说明】纳税人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时,其为生产货物购进的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的进项税只要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是可以抵扣的,则自产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应计算销项税额。

(二)外购产品用于业务招待费(如外购礼品用于赠送)或者业务宣传费: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对此的解释为:“条例第十条第(一)项所称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影响会计利润)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货物购进时用途不确定,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且进行抵扣)

或者: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货物购进时确定作为礼品,如外购烟、酒等,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贷:库存商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视同销售企业所得税处理的规定

企业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及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此外,新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而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不再作为视同销售处理。六项不视同销售的情况: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什么是“视同销售”? 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

若无销售额,按照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1)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2)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

(3)组成计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消费税税额

视同销售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的区别

2009-9-29 13:27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对企业处置资产视同销售的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进行了明确。但由于部分资产的处理在增值税上也有相关处理规定,专家提醒企业,视同销售问题“两税种”的纳税原理不同,政策也各有差异,企业应该对比了解相关政策规

定,切勿混淆。

据介绍,视同销售,是一种税收术语。它不同于一般销售,是一种特殊的销售行为,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现金流,但是在税收的角度认为它实现了在销售实现后的功能,如分配等。对于企业的视同销售行为应该如何处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都有明确的规定。

一、视同销售企业所得税处理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国税函[2008]828号文的规定,企业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及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在上述情形下,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公允价值确定销售

收入。

此外,新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而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不再作为视同销售处理。为此,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明确了六项不视同销售的情况,即,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企业发生上述情形的处置资产,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

产,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

专家解释称,理解上述规定主要把握一点,就是区分是否属于内部资产处置关键是要看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发生了改变,没发生改变就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发生了改变就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而且上述列举的内部处置资产的情形并非是内部处置资产的所有情形,在实务中有些情形还需纳税人自己按上述原则具体

判断是否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另外就是确认收入问题,按照文件的规定,如果属于上述内部处置资产的情形,且该资产在空间上并没有转移至境外,则该内部处置资产的行为就不用确认收入,也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相关资产尚未结转的成本或尚未计提的折旧可继续在后期结转或计提。如果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行为,或虽属于内部处置资产的行为但资产被转移至境外了,就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涉及增值税及消费税的也应按现行规定依法缴纳。

二、视同销售增值税处理的规定

增值税是最早对视同销售行为如何征税做出规定税种。按照199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一)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二)销售代销货物;

(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四)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七)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以上视同销售,均应按规定交纳增值税。在财务上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是否作销售收入,实际工作中操作不统一,也不规范。

专家表示,根据上述规定,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大致为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货币流量的,应作销售收入处理,即视同销售规定

(一)、(二)、(三)、(六)项;另一类是不涉及货币流量的,可不作销售收入处理,只要按售价体现销项税金,视同销售规定

(四)、(五)、(七)、(八)项。

三、视同销售“两税”差异及注意事项

同样是视同销售,但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上的处理却各有差异,我们对此可归纳出以下几个要点,供企业在工作中参考:

1、视同销售的情形不同。根据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同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有些差别,其主要差别为:增值税视同销售的货物有自产的、委托加工的、购买的;而企业所得税则主要对自产的产品才存在视同销售的问题。此外,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外延也比企业所得税的要宽泛一些,企业应该区分同一种行为在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上的不同处理。

2、注意所得税处理时间。根据上述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的规定,企业资产处置视同销售的所得税处理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对2008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处置资产,2008年1月1日

以后尚未进行税务处理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3、职工福利视同销售会计处理上问题。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福利会计处理有区别。个人福利理解为用于个人消费,将货物发给职工个人,会计上需要作收入处理。如果是用于集体福利,如职工食堂或浴室领用了,会计上则不作收入处理。

相关财税法规规定:当会计与税法处理不一致时,应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这就明确规定了会计不能按税收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下面举例来说明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货物用作对外投资的一种“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例:甲公司用一批存货对乙公司进行投资,该批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双方协议作价1200万元,8个月后,甲公司将该投资转让给丙公司,协议作价为1800万元,在此期间甲公司未获得投资利润,甲公司适用增值税率为17%,所得税率为33%.甲公司投资时(单位: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 404

贷:存货1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

递延税款66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134

处理该项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1 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 404

投资收益——股权出售收益396

借:所得税 130.68

递延税款66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6.68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134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134

在本例中,双方协议作价如果是1000万元而不是1200万元,不发生增值200万元,则不会产生“递延税款”,而只是在处置该项投资时,计算缴纳因股权转让增值而产生的企业所得税。由此看来“视同销售”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实际判断。

知识点概述:

1.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在建工程

解答: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对外投资

解答:

这种情况下一般是要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原则处理的。

若是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若是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对外捐赠的分录

解答: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接受方的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营业外收入

借:固定资产

贷:营业外收入

4.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分配股利

解答:都是视同销售处理。

借: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职工集体福利

解答: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将外购货物和自产货物用于职工个人福利或个人消费

解答: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规范处理

时间:2012-03-12 11:01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raymond 点击:

214次

又到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如何规范地在税前扣除职工福利费?结合现行政策,笔者归纳如下。

职工福利费的核算范围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主要包括:1.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2.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3.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值得注意的是,下列费用不属于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1.退休职工的费用。2.被辞退职工的补偿金。3.职工劳动保护费。4.职工在病假、生育假、探亲假期间领取到的补助。5.职工的学习费。6.职工的伙食补助费(包括职工在企业的午餐补助和出差期间的伙食补助等)。即国税函〔2009〕3号文件所规定的职工福利费包括的范围,与我们通常所说“企业职工福利”相比大大缩小。

职工福利费应单独设置账册

税收征管要求对职工福利费的核算单独设置账册。国税函〔2009〕3号文件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有的企业在管理费项下设“管理费用——职工福利费”科目,这类企业应及时调整账册,将员工福利归集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科目。企业也可以采取平时预提、年终结算的方式核算职工福利费,但核算比较复杂。对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职工福利费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但并不影响查账征收的管理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税收上认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与会计上确认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一致。此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税前扣除的职工福利费不一定等于当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当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要先冲减职工福利费余额。

职工福利费支出需凭合法凭据列支

有关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合理性原则以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的解释,职工福利费属于企业必要和正常的支出,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具体事项具体对待。如职工困难补助费,只要能够代表职工利益的费用就可以凭合法凭据列支,属于合理福利费列支范围的人员工资、补贴则不需要发票。对购买属于职工福利费列支范围的实物资产和对外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取得合法发票。如果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仍未将跨的福利费发票落实到位,一旦被查实,就得作出相应的纳税调整,并补缴相关税款。

核算职工福利费的支出要准确

企业不按照开支范围核算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把应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费用在其它会计科目中列支,像企业食堂人员工资、食堂房屋设备的修理费等直接在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中列支;企业向职工发放的交通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等费用直接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企业接送职工上下班的专用车辆的修理费、燃油费、驾驶员工资等支出直接在成本、管理费用中列支。也有把不属于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费用作为职工福利费列支的现象,最典型的是不少企业把应该作为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礼品、食品、茶叶、正常的娱乐活动、安排客户旅游产生的费用等支出,作为企业内部职工的集体福利支出,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这样只要职工福利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就能全额税前扣除,若作为业务招待费列支,则只能按实际发生额的60%限额扣除。有的企业,还把应由职工个人承担的费用如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代缴的社会保险金个人承担的部分、企业领导个人消费的费用等作为职工福利费列支。

【法规解读】解读《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中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规则

2008年10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以下简称875号文),对涉及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的若干问题作出具体规定。本文仅对875号文中关于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规则进行解读。

一、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原则

875号文规定,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早已被写进《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但实质重于形式的税务处理原则则是第一次在税务文件中提出,这也是与会计准则协调的明确信号。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的商品销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入,但由于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即使已将商品已交付给供货方,实际上并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故未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不应确认销售收入。875号文也明确此类售后回购可作为融资行为,确认有关负债。税法对收入的确认和会计上对收入的确认基本趋同,减少了会计同税收差异的协调成本,对纳税人是重大利好。

二、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条件

875号文规定,确认企业销售商品收入必须同时满足下列4个条件,这4个条件的确立既设定了税法上合理的收入确认标准,也实现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对接。

条件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应当关注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同时还要考虑所有权凭证的转移或实物的交付。如果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任何损失均不需销货方承担,且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任何经济利益也不归销货方所有,就意味着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购货方。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通常需区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判断。

情况1: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如商品零售、预收款销售商品、订货销售商品、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等。预收款销售商品时,销售方直到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才将商品交付购货方,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只有在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时才转移给购货方,企业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在此之前预收的贷款应确认为负债。订货销售时,企业应在发出商品并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确认收入,在此之前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的,只有在办妥托收手续时,才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此时方可确认收入。

情况2: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企业只保留商品所有权上的次要风险和报酬,如交款提货方式销售商品、视同买断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等。在这种情况下,应视同商品所有权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货方,并应确认收入。

如淮安公司委托淮阴公司代销商品。代销协议约定,淮阴公司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淮安公司无关。这批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尚未收到,淮安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为3 400元。本例中,淮安公司采用视同买断方式委托淮阴公司代销商品。由于协议明确标明受托方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因此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代销商品交易,与委托方直接销售商品给受托方没有实质区别,淮安公司应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相应的成本。

情况3:转移商品所有权凭证或交付实物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随之转移。此时不能确认销售收入。此种情况主要包括:一是企业销售的商品在质量、品种、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或协议要求而被退货,又未根据正常的保证条款予以弥补。二是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是否能够取得,取决于购买方是否已将商品销售出去,如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售后回购等。三是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工作,且安装或检验工作是销售合同或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销售电梯。电梯安装调试通常是电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装或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销售收入的实现,因此,实物的交付并不表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随之转移,不能确认收入。四是销售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买方由于特定原因有权退货的条款,且企业又不能确定退货的可能性。

条件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该条件下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移给购货方,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如淮安公司属于房地产开发商,将住宅小区销售给客户后,接受客户委托代售住宅小区商品房并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淮安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代售住宅小区商品房并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是与住宅小区销售无关的另一项提供劳务的交易。淮安公司虽然仍对住宅小区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与住宅小区的所有权无关,因为住宅小区的所有权属于客户。

条件3.收入的金额能可靠地计量

该条件是指收入的金额能合理地估计。如果收入的金额不能合理估计就无法确认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商品销售价格通常已经确定。但由于销售商品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商品销售价格发生变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商品销售价格未确定前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企业应按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金额。

条件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可靠地核算

通常情况下,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合理估计,如库存商品的成本、商品运输费用等。但当销售商品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不能合理估计时,企业不应确认收入,已收到的价款应确认为负债。如淮安公司与淮阴公司签订协议,约定淮安公司生产并向淮阴公司销售一台大型设备。限于自身生产能力不足,淮安公司委托丙公司生产该大型设备的一个主要部件,双方签订协议约定,丙公司生产该主要部件发生的成本经淮安公司认定后,其金额的108%即为淮安公司应支付给丙公司的款项。假定淮安公司本身负责的部件生产任务和丙公司负责的部件生产任务均已完成,并由淮安公司组装后运抵淮阴公司,淮阴公司验收合格后及时付货。但丙公司尚未将由其负责的部件相关的成本资料交付淮安公司认定。本例中,虽然淮安公司已交付设备并收到货款。但该设备相关成本因丙公司资料未送达而不能可靠计量,也不能合理估计。因此,淮安公司收到货款时不应确认为收入。但如果淮安公司基于以往经-验能合理估计出该大型设备的成本,仍应认为满足本确认条件。

值得强调的是,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规则与会计准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875号文不认可会计收入确认的必备条件“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税法不认可稳健原则有关。按照会计准则,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是指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大于不能收回的可能性,即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超过50%。企业在确定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时,应结合以前和买方交往的直接经验、政府有关政策、其他方面取得信息等因素进行分析。如果企业根据以前与买方交往的直接经验判断买方信誉较差,或销售时得知买方在另一项交易中发生了巨额亏损,资金周转十分困难,或在出口商品时不能肯定进口企业所在国政府是否允许将款项汇出等,就可能会出现与销售商品相关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的情况,不应确认收入。但如果税法认可这项带有浓厚职业判断色彩且主观性极强的标准,必然导致国家税收收入失去保障。

三、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税务条件的具体应用 为了便于操作,875号文规定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采取下列商品销售方式的,应按以下规定确认收入实现时间: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按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另外,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如企业在销售一桶价值95元的花生油时,同时赠送一瓶价值5元的酱油(为便于分析,不考虑增值税)。虽然赠送的酱油所有权也转移给购买者,但是所得税处理时并不将其当作一项额外的赠送行为,而是看作用95元的公允价值组合销售一桶花生油和一瓶酱油,此时应确认的一桶花生油销售收入为95×95/(95+5)=90.25(元),一瓶酱油销售收入为95×5/(95+5)=4.75(元)。

四、关于售后回购

875号文规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值得强调的是,875号文认可售后回购方式下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作为利息费用,该利息费用应同时遵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利息费用扣除限额及关联交易对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比例限定。

[例]清江浦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08年5月1日,清江浦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协议,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销售价格为1 000 000元,增值税额170 000元。协议规定,清江浦公司应在9月30日将所售商品购回,回购价为1 100 000元(不含增值税额)。商品已发出,货款已收到。假定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0 000元。除增值税外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且有确凿证据表明该售后回购交易不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清江浦公司的税务处理如下:

售出商品时,将取得的银行存款1 170 000元,确认为负债,不得将发出的商品成本结转为销售成本。由于回购价大于原售价,因而应在销售与回购期间内按期计提利息费用,计提的利息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因为此种售后回购本质上属于一种融资交易,回购价大于原价的差额相当于融资费用,因而应在计提时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5~8月,每月应计提的利息费用为20 000元(100 000/5)。9月30日,清江-浦公司购回5月1日销售的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款1 100 000元,增值税额187 000元,但是不需要按照采购商品进行税务处理,只需要将9月的融资费用20 000元确认为财务费用。

如果有确凿证明表明该售后回购交易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该发出商品时,确认销售收入1 000 000元,结转销售成本800 000元。由于回购价大于原售价,9月30日,清江浦公司购回5月1日销售的商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款1 100 000元,增值税额187 000元,需要按照采购商品进行税务处理。

五、关于销售折扣和退回

875号文规定,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应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企业因售出商品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应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例]淮安公司在2008年12月18日向淮阴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50 000元,增值税额为8 500元,该批商品成本为26 000元。为及早收回货款,双方约定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乙公司在2008年12月27日支付货款。2009年4月5日,该批商品因质量问题被退回,淮安公司当日支付有关款项。假定计算现金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销售退回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淮安公司应做如下税务处理:

2008年12月18日销售实现时,按销售总价确认收入50 000元,结转销售成本26 000元。在2008年12月27日收到货款时,按销售总价的2%享受现金折扣1 000元(50 000×2%),实际收款57 500元(58 500?1 000)。确认财务费用1 000元。2009年4月5日发生销售退回时,冲减当期销售收入50 000元,转回财务费用1 000元(增加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冲销销售成本26 000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008-10-30 国税函[2008]8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现对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二)符合上款收入确认条件,采取下列商品销售方式的,应按以下规定确认收入实现时间:

1.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2.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3.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4.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三)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

(四)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五)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价格扣除属于商业折扣,商品销售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的减让属于销售折让;企业因售出商品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二、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进度(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一)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3.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二)企业提供劳务完工进度的确定,可选用下列方法:

1.已完工作的测量;

2.已提供劳务占劳务总量的比例;

3.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

(三)企业应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劳务收入总额,根据纳税期末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为当期劳务成本。

(四)下列提供劳务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规定确认收入:

1.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

2.宣传媒介的收费。应在相关的广告或商业行为出现于公众面前时确认收入。广告的制作费,应根据制作广告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3.软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应根据开发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4.服务费。包含在商品售价内可区分的服务费,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分期确认收入。

5.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在相关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收费涉及几项活动的,预收的款项应合理分配给每项活动,分别确认收入。

6.会员费。申请入会或加入会员,只允许取得会籍,所有其他服务或商品都要另行收费的,在取得该会员费时确认收入。申请入会或加入会员后,会员在会员期内不再付费就可得到各种服务或商品,或者以低于非会员的价格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该会员费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收入。

7.特许权费。属于提供设备和其他有形资产的特许权费,在交付资产或转移资产所有权时确认收入;属于提供初始及后续服务的特许权费,在提供服务时确认收入。

8.劳务费。长期为客户提供重复的劳务收取的劳务费,在相关劳务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

三、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财税差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一条无“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规定。为什么《通知》首先明确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又不要求“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新税法强调的是“法人所得税”,在同一法人主体内的货物转移没有发生所有权的改变,不用再确认收入。不同的法人主体之间货物的转移发生了所有权的改变,必需确认收入。所以只要强调所有权是否改变,不必再考虑“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里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立法原则。另一方面如果将“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作为确认收入的必要条件,那么势必会让人误解为税法承认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就不用确认收入,这样是不是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趁之机?所以这里又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立法原则。

例如:甲企业2008年12月10日发出商品给乙企业市价1000万元,成本800万元,合同规定发货当天付款,如果乙企业2008年12月10日发生火灾,损失严重程度甲企业不得而知,可以判断在近半年无法收回货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四条规定可以暂时不确认收入,会计分录如下

借:发出商品800 贷:库存商品800

但是在申报2008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一条在附表一第16行“其他视同销售收入”1000万元;附表二第14行“其他视同销售成本”列支800万元

通过主表计算后自动调增200万元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也可以在在附表三“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 200万元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增值税要在2008年12月份确认销项税额:《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 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的当天;

二、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

(二)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第四条、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此条财税规定一致。

三、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

(四)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单位和个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和商誉时,向对方收取的预收性质的价款(包括预收款、预付款、预存费用、预收定金等,下同),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以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该项预收性质的价款被确认为收入的时间为准。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第四条、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规定:销售商品采用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

预收款销售商品,是指购买方在商品尚未收到前按合同或协议约定分期付款,销售方在收到最后一笔款项时才交货的销售方式,在此之前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此条财税规定不一致。

四、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第四条、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规定: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前,不确认收入,待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 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本条第一款所称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本条第一款所称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

第六条 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一)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此条财税规定一致。

五、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 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一)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二)销售代销货物;

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五)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

四、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财税差异:有

六、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为:

(一)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

四、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回购交易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例如:20×8年5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1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7万元。该批商品成本为80万元;商品已经发出,款项已经收到。协议约定,甲公司应于9月30日将所售商品购回,回购价为110万元(不含增值税额)。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5月1日发出商品时:

借:银行存款 170 000

贷:其他应付款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 000 借:发出商品 800 000

贷:库存商品 800 000

(2)回购价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费用,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由于回购期间为5个月,货币时间价值影响不大,采用直线法计提利息费用,每月计提利息费用为2(10÷5)万元。

借:财务费用 20 000

贷:其他应付款 20 000

(3)9月30日回购商品时,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格为11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8.7万元。假定商品已验收入库,款项已经支付。

借:财务费用 20 000

贷:其他应付款 20 000 借:库存商品 800 000

贷:发出商品 800 000 借:其他应付款 1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87 000 贷:银行存款 1 287 000

财税差异:如果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回购交易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财税处理一致;如果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处理一致,但增值税要视同纳税义务产生,缴纳增值税。

七、销售商品以旧换新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

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

四、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应用:销售商品采用以旧换新方式的,销售的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关于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3〕154号):纳税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财税处理一致。

八、折扣折让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折扣: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价格扣除属于商业折扣,商品销售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七条 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商业折扣,是指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价格扣除。

《关于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3〕154号):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财税处理一致。

九、现金折扣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六条 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财税处理一致。

十、销售折让

1、销售折让与退货冲减折让退货的当期收入和成本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的减让属于销售折让;企业因售出商品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2、企业所得税要求在同一发票注明折让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销售折扣在计征所得税时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7】第472号)纳税人销售货物给购货方的销售折扣,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3、增值税也要求折扣折让在同一发票注明

《关于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3〕154号):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折扣折让行为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279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折扣折让行为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279号)规定,纳税人在销售货物并向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由于购货方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购买货物达到一定数量,或者由于市场价格下降等原因,给予购货方相应的价格优惠或补偿等折扣、折让,销货方可按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有关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

4、营业税也是要求折扣折让要在同一发票注明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单位和个人在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时,如果将价款与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的,以折扣后的价款为营业额;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的,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营业额中减除。

5、企业会计准则折扣折让冲当期利润,但日后事项与税法规定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八条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销售折让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销售折让,是指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九条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销售退回,是指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

6、财税处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均要求在同一发票注明。在同一发票注明的,财税处理一致

如果不在同一发票注明,会计上按折扣后的金额作收入,税还要按全额做收入。

如果在汇算清缴与财务会计报告之前发生退货,会计上作日后事项处理,企业所得税不作日后事项处理,增值税也是在退货时当月冲销项不存在日后事项问题。

7、例如:甲公司是一家健身器材销售公司。20×8年1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5 000件健身器材,单位销售价格为500元,单位成本为400元,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2 500 000元,增值税额为425 000元。协议约定,乙公司应于2月1日之前支付货款,在6月30日之前有权退还健身器材。健身器材已经发出,款项尚未收到。假定甲公司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该批健身器材退货率约为20%;健身器材发出时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实际发生销售退回时有关的增值税额允许冲减。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1月1日发出健身器材时:

借:应收账款925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25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000 000

贷:库存商品000 000

(2)1月31日确认估计的销售退回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400 000

其他应付款

000 财税差异注意:税法上不承认此数据,要做纳税调增100000元。

(3)2月1日前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

925 000

贷:应收账款

925 000

(4)06月30日发生销售退回,实际退货量为l 000件,款项已经支付:

借:库存商品

4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000

其他应付款

000

贷:银行存款

585 000

财税差异注意:退货时刻会计上未作利润处理,但所得税要做纳税调减100000元。增值税处理跟会计分录一致。

如果实际退货量为800件时:

借:库存商品

3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000

主营业务成本

000

其他应付款

000

贷:银行存款

468 000

主营业务收入

l00 000

财税差异注意:税法上退货收入800×500-成本800×400=利润减少80000元,会计上利润确认增加20000元,因此调减100000元。

如果实际退货量为l 200件时:

借:库存商品

48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000

主营业务收入

l00 000

其他应付款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000

银行存款

702 000 财税差异注意:退货税法应纳税所得额=1200×(500-400)=120000元

会计利润减少只有100000-80000=20000元,还应调减120000-20000=100000元

(5)6月30日之前如果没有发生退货: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 000

其他应付款 1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0 000 即与(2)的相反分录。

存货暂估入账会计核算之我见 篇5

一、目前会计准则对存货暂估入账的规定

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存货暂估是这样进行规定的, 购入存货, 月底时, 若发票未到, 应分别存货科目, 抄列清单, 暂估人账, 借记“库存商品”、“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科目, 贷记“应付账款一暂估应付账款”科目, 下月初用红字作同样的记录, 予以冲回。

二、实务中存货暂估入账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存货暂估入账业务进行了相应的规范, 但是在企业的实践中运用起来仍然感觉到不足, 笔者现结合企业实践将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单独设“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户”, 这种方法应用也较广, 其优点是便于查询核对未取得发票的入库材料的情况。但是这种做法的缺点是在账务中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应付每个客户的款项, 因为没有按照客户明细去设置明细分类账, 不利于企业应付账款的管理, 很有可能会出现多付款或不能及时付款的情况, 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非常多的不便之处。

第二,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月底暂估, 月初再冲回。但在企业的实践中, 很多企业的结算日期往往是90天, 有的企业甚至更长, 并且若企业客户很多或发票长期未到, 每月底月初都要估入和冲销一次, 太繁琐, 工作量也大。

第三, 《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提到要暂估增值税。这是因为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只有在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时, 才算取得了这种抵扣销项增值税的权利, 在此之前, 权利并未取得, 不能计入增值税进项税额中, 所以企业的负债当然也就没有这部分增值税。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应付账款户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期末负债的正确金额, 如果将增值税的金额包含在存货成本中暂估入账的话, 又会造成存货成本不真实。

第四, 暂估入账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暂估容易冲销难。在收到采购发票以后企业往往找不到该发票原来对应估入的是哪一笔, 特别是客户很多或较长时间才收到发票的情况更易才生此种问题, 所以往往导致会计人员需要一笔一笔采购业务去查。

第五, 在实践当中有一些工业企业资金紧张, 原材料通常都是是赊购的, 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才付款, 付了款售货方才开据发票, 而且所开据的发票不一定对得上某一单合同的金额, 从面造成材料暂估入账反反重复, 订货批次多, 付款的金额对应不上哪一单合同, 从而造成会乱账的局面, 而现行会计制度中对这种情形并没有进行规范。

三、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本文上述存在的核算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解决:

第一,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进行修订, 企业的存货暂估业务可以按所购存货名称设应付账款明细账的。但若暂估业务经常发生, 且客户较多, 可以直接暂估到相应的应付账款客户名下, 相应地能解决上述单独设“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户”存在的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应付账款明细账下设三级明细, 即对每家客户核算应付 (票到) 和暂估 (票未到) , 以利于对账。但此法也有缺点, 就是不能对暂估入账的材料进行直接查询。

第二, 不必硬性规定企业对于上月末暂估入库的存货下月初一定要冲销, 可以采取发票未到的当月月底暂估, 发票到达的当月月底再冲回, 不必以后每月月初冲回, 月底再暂估, 这样可减少一些工作量。但如果采用使用这种方法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再设一套备查账, 对估入的金额、户名等都要逐笔登记, 以便发票到达时逐笔查找, 找到后划销, 防止漏户、错户。

第三, 针对增值税, 笔者认为在期末暂估入账时可以将该笔暂估业务的增值税记入“其他应收款”账户, 这样处理既可以反映企业期末真实的负债金额, 又不会造成存货成本的高估。等到将来收到采购发票时, 再进行冲销。

第四, 对上述的第四个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是按上面所说的月底暂估, 月初回冲, 保持账务的连续性以免因发票长时间未到而难以查对;二是设备查账 (表) , 对每笔新发生的暂估入账及发票到达冲销后都要及时登记, 将存货明细账与库房的明细账定期不定期地核对, 以减少差错的发生及尽早发现差错。

第五, 如果是上述第五种情况的话, 由于是赊购的, 不知什么时候有资金付款是未知数, 笔者认为期末对赊购的材料应该作如下处理:

借:原材料--****

其他应收款----原材料暂估入库进项税额贷:应付账款---****

次月不作原材料暂估入账冲销分录。付款的时候: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实际取得发票时:

冲销原赊购入库时的分录:

借:原材料---*** (所取得发票金额红字)

其他应收款----原材料暂估入库进项税额 (所取得

发票金额红字)

贷:应付账款----*** (红字) 按所取得发票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以上的会计处理比较清晰, 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一项负债, 利于品种多频繁赊购原材料的核算, 增添一个“其他应收款---原材料暂估入库进项税额”既符合会计的谨慎原则又能保证原材料成本计算正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S].2006

暂估材料 篇6

一、存货暂估入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单独设“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户”, 这种方法应用也较广, 其优点是便于查询核对未取得发票的入库材料的情况。但是这种做法的缺点是在账务中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应付每个客户的款项, 因为没有按照客户明细去设置明细分类账, 不利于企业应付账款的管理, 很有可能会出现多付款或不能及时付款的情况, 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非常多的不便之处。

第二,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月底暂估, 月初再冲回。但在企业的实践中, 很多企业的结算日期往往是90天, 有的企业甚至更长, 并且若企业客户很多或发票长期未到, 每月底月初都要估入和冲销一次, 太繁琐, 工作量也大。

第三, 《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提到要暂估增值税。这是因为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只有在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时, 才算取得了这种抵扣销项增值税的权利, 在此之前, 权利并未取得, 不能计入增值税进项税额中, 所以企业的负债当然也就没有这部分增值税。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应付账款户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期末负债的正确金额, 如果将增值税的金额包含在存货成本中暂估入账的话, 又会造成存货成本不真实。

第四, 暂估入账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暂估容易冲销难。在收到采购发票以后企业往往找不到该发票原来对应估入的是哪一笔, 特别是客户很多或较长时间才收到发票的情况更易产生此种问题, 所以往往导致会计人员需要一笔一笔采购业务去查。

第五, 在实践当中有一些工业企业资金紧张, 原材料通常都是是赊购的, 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才付款, 付了款售货方才开据发票, 而且所开据的发票不一定对得上某一单合同的金额, 从而造成材料暂估入账往往重复, 订货批次多, 付款的金额对应不上哪一单合同, 从而造成会乱账的局面, 而现行会计制度中对这种情形并没有进行规范。

二、对策

第一,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进行修订, 企业的存货暂估业务可以按所购存货名称设应付账款明细账的。但若暂估业务经常发生, 且客户较多, 可以直接暂估到相应的应付账款客户名下, 相应地能解决上述单独设“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户”存在的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应付账款明细账下设三级明细, 即对每家客户核算应付 (票到) 和暂估 (票未到) , 以利于对账。但此法也有缺点, 就是不能对暂估入账的材料进行直接查询。

第二, 不必硬性规定企业对于上月末暂估入库的存货下月初一定要冲销, 可以采取发票未到的当月月底暂估, 发票到达的当月月底再冲回, 不必以后每月月初冲回, 月底再暂估, 这样可减少一些工作量。但如果采用这种方法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再设一套备查账, 对估入的金额、户名等都要逐笔登记, 以便发票到达时逐笔查找, 找到后划销, 防止漏户、错户。

第三, 针对增值税, 笔者认为在期末暂估入账时可以将该笔暂估业务的增值税记入“其他应收款”账户, 这样处理既可以反映企业期末真实的负债金额, 又不会造成存货成本的高估。等到将来收到采购发票时, 再进行冲销。

第四, 对上述的第四个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是按上面所说的月底暂估, 月初回冲, 保持账务的连续性以免因发票长时间未到而难以查对;二是设备查账 (表) , 对每笔新发生的暂估入账及发票到达冲销后都要及时登记, 将存货明细账与库房的明细账定期不定期地核对, 以减少差错的发生或尽早发现差错。

第五, 如果是上述第五种情况的话, 由于是赊购的, 不知什么时候有资金付款是未知数, 笔者认为期末对赊购的材料应该作如下处理:

借:原材料———****

其他应收款———原材料暂估入库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次月不作原材料暂估入账冲销分录。付款的时候: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实际取得发票时:

冲销原赊购入库时的分录:

借:原材料———*** (所取得发票金额红字)

其他应收款———原材料暂估入库进项税额 (所取得发票金额红字)

贷:应付账款———*** (红字)

按所取得发票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暂估材料 篇7

一、暂估成本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对于当期实现收入配比的成本、费用,即使当期未取得有效凭证,也应以相关已发生的交易证明资料如合同为依据暂估产品、劳务成本及期间费用等,同时记入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并按销售比例结转营业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二、税法对暂估成本费用扣除问题的规定

对于暂估的成本费用能否扣除、何时扣除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新近发布的2011年第34号《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第六条、第七条对此进行了明确,其中关于企业提供有效凭证时间问题,公告第六条规定企业当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第七条规定公告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公告施行以前,企业发生的相关事项已经按照本公告规定处理的,不再调整;已经处理,但与公告规定处理不一致的,凡涉及需要按照本公告规定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的,应当在公告施行后相应调减2011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告意味着今后企业在次年汇算清缴前不能取得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则当年度暂估的成本费用难以再在税前扣除,同时对于公告前企业暂估的成本费用在汇算清缴时虽然取得了有效凭证,但如果当时未在所属年度申报税前扣除的,只能相应调减2011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三、笔者对此问题的观点与看法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新近发布的2011年第34号《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并结合其他相关税收法规规定,笔者认为该公告第七条的有关规定不仅与现有税法相抵触,加重企业税收负担,而且“一刀切”的做法会导致企业苦乐不均、税负不公,有违立法本义,理由是:

(一)《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据此,企业当期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都允许税前扣除,但只能在所属年度税前扣除,不能计入其他年度损益、在其他年度税前扣除。

(二)除非企业出现连续盈利、期间税率未变且2011年度

调减后的应纳税所得额为正数、暂估成本费用所属年度至2010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之和不少于2011年度且调减所产生的亏损得到足额弥补,或出现连续亏损等特殊情况,则上述规定不影响同一时期的应纳税款总额,影响的仅仅是税款的入库时间与亏损弥补期限,但存在此种情况的企业毕竟是少数。

(三)若企业盈利状况不稳定,上述规定将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应纳税款总额,进而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

现举其中一例说明:

[例]甲公司2007-2011年度汇算清缴时的应纳税所得额总额为670万元, 各年分别为200万元、220万元、180万元、60万元、10万元,2007年暂估成本费用180万元(发票已在汇算清缴前取得,但未在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税率08年前为33%,08年开始为25%,不考虑其他因素。

则据上述公告,甲公司2007-2011年应缴纳的所得税总额为200×33%+(220+180+60)×25%=181万元, 2011年按上述公告调整后的亏损为170万元;若将甲公司暂估的成本费用调整所属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则甲公司2007-2011年应缴纳的所得税总额为(200-180)×33%+(220+180+60+10)×25%=124.10万元, 2011年无亏损。上述分析表明,两种不同的税前扣除方法不仅影响甲公司2007-2011年的所得税56.90万元(系计税应纳税所得额总额与法定税率共同变化影响), 而且2011年调整后的亏损也相差170万元,即使甲公司在后续5年内盈利状况改善且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此亏损,因税率变化甲公司也将多缴纳所得税14.40万元, 如果2011年的亏损得不到弥补或弥补不足,甲公司的税收负担将更重。

(四)会导致企业之间税收负担不平衡,苦乐不均,影响税负公平,有违立法本义。

比如即使两家企业都连续盈利且同一时期内的应纳税所得额总额相同、调减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总额也相同,却存在纳税上的差异。

[承上例]另有乙公司2007-2011年汇算清缴时的应纳税所得额总额也为670万元,各年分别为90万元、230万元、190万元、150万元、10万元,其他情况均与甲公司相同。

则据上述公告,乙公司2007-2011年乙公司应缴纳的所得税总额为90×33%+(230+190+150)×25%=172.20万元, 2011年按上述公告调整后的亏损仍为170万元;若将乙公司暂估的成本费用调整所属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则乙公司2007-2011年应缴纳的所得税总额为(90-180+230+190+150+10)×25%=122.50万元, 2011年也无亏损。结合上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甲乙两公司同一时期内的应纳税所得额总额相同,因法定税率变化导致两种税前扣除方法都会产生纳税差异,但按公告调整后两者的所得税相差8.80万,反之,如果两公司都在暂估所属年度调整,则两者的所得税仅仅相差1.6万元, 两者税负基本相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企业在收入确认当期暂估成本费用的税前扣除问题,应与亏损弥补的有关规定相街接,即:准予企业追补至该项暂估成本费用发生年度扣除,但追补确认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企业因此而多缴的所得税税款,可在追补确认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不足抵扣的,应予退税,企业追补确认后出现亏损的,应先调整发生年度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年度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然后按上述方法进行税务处理。企业在会计处理上,应追逆调整2011年度资产负债表的期初留存收益、应交税费以及其他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四、结论

暂估材料 篇8

一、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与合理性分析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于暂估入库的相关内容并未作大的调整。笔者对比《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原《企业会计制度》两者的“材料采购”会计科目说明后发现,两者不同的是对“暂估入库”的会计分录的描述有区别。前者是“下期初做相反分录”予以冲回,后者则是“下月初用红字作同样记录”予以冲回。两者的差别主要是反映在材料采购科目的全年借贷发生额,前者记录反映了暂估和冲回的数额,而后者没有反映暂估的过程。

笔者较为赞同原企业会计制度的观点,暂估后次月初用红字冲回。理由是在实务中,企业电算化条件下,存货报表的生成是基于IUFO系统取数,存货收入的取数公式一般为“材料采购科目的借方+原材料科目的借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如果下月做相反分录,则会虚增存货收发存的借贷方发生额,不利于报表真实反映企业当期存货的收发状况。因此,笔者所在企业对材料采购科目作了账务处理的规范性要求,即:材料采购科目只使用借方,采购报销和暂估入库时使用借方正数,冲销暂估和材料入库时使用借方负数,以此保证存货收发存的真实性。

二、月末暂估入账的会计方法

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实务中,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签订了采购合同,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暂时还未出来,未编制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本企业暂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暂估的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笔者并不赞同该会计处理方法,该方法虽能简化会计核算,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如实反映当期消耗材料的成本,若遇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暂估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偏差就更大,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要求。

笔者所在钢铁企业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业务员负责材料的采购工作。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但计划价制定后原则上一年内不作调整,因此对于以上提到的第一种暂估入库的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供应商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编制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特别说明的是该暂估价差还包括双方的计量误差、途损、水份差等隐性成本。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同时正好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材料消耗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式结算金额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真实采购成本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成本不实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这也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标准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上面第二项问题暂估入账的方法可知,标准公式中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按计划成本暂估入账),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多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

四、暂估入库往来账的处理

通常企业会设置“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和供应商辅助核算,也有少数企业未单独设置“暂估应付款”供应商,而直接将暂估入账款项挂至供应商往来项下。

1.笔者认为,以上两者处理方法均有不妥之处,前者的优点是符合会计核算相关要求且便于查询核对未取得发票的入库材料的情况,缺点是账务中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出应付每个供应商的款项;后者的优点是账务中较为直观,容易在账务系统中查询出每一供应商在会计期末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缺点是管理较为困难,会计人员在付款审核时很可能将暂估款项视同为报销挂账款项一起支付,实际上暂估款项是估计的金额,存在估计偏差和不确定性,在正式结算报销挂账前是不能支付的。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笔者所在公司采用了会计核算使用“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和供应商辅助核算的方法,但同时会计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时,对应付账款明细表和预付账款明细表进行了分析填列。

2.为反映出企业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避免造成企业虚增资产和负债,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笔者所在钢铁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往来账明细表上进行了同一客商不同科目余额的抵减,以保证会计报表能反映的我公司与该客商的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否则同一客商往往出现既应收又应付的情况,这种债权债务关系的不唯一性易让报表使用人困惑,不理解或片面理解。

例如,我公司预付A公司1000万元采购商品,会计期末已到货不含税800万元,我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科目使用指南作如下账务处理:(1)支付货款时,借记“预付账款——A公司”1000万元,贷记“银行存款”1000万元;(2)到货暂估时,借记“存货”800万元,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800万元。从以上账务处理上看并无问题,但使用IUFO取数生成资产负债表后不难看出,预付账款项目余额为1000万元,应付账款项目余额为800万元,而我公司与A公司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应是预付账款A公司200万元。为此,我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出具要求,对资产负债表和往来账明细表进行了分析填列,同一客商的不同经济业务关系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合并反映,以期真实列示出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保证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的真实性。以我公司为例,该部份金额虚增资产负债金额占总资产的5%左右,影响资产负债率上浮3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如果不抵减将直接对财务指标造成影响,也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带来误解,同时会给筹资管理等相关工作带来麻烦。但如果作抵减工作量又非常大,牵涉几千家单位的分析填列,为此我们专门针对集团公司IUFO往来账报表明细表表样,利用EXCEL中的VBA功能设计了往来账报表抵减程序,实现用友NC报表取数后轻松抵减并生成往来账明细报表。

五、暂估入账相关税金问题

实务中,暂估入账后经常遇到供应商不能及时、足额提供货款发票的情况,这不仅给会计核算带来麻烦,成为了往来账管理的难点,同时也面临增值税附加税费隐性成本及所得税纳税调整风险。

1.增值税附加税费隐性成本。

增值税作为一种价外税,由购货方支付,购货方认证进项税额后可抵减当期销项税额。一笔货款如果购货方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表面上看是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当然也未支付该笔税款,似乎该笔业务并不购成损失,但从公司来看,公司抵扣的进项税少了,相对销项税就缴纳得多,以销项税为基数计算的附加税费也就缴纳得多了,形成了一块企业的隐性成本。

2.存货的暂估入库带来的所得税风险

对暂估入库存货成本能否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必须依据真实性和配比性来判断。在判断企业申报扣除支出的真实性时,企业应提供支出确属实际发生的有效凭据,通常最有效有凭据为取得的发票。对跨年度取得发票的暂估存货是否需要进行所得税调整,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对企业已经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尚未到达的材料物资应按暂估价值或其他合理价格暂估入账,税务机关需对暂估入账存货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核。未通过审核的,一律调整其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通过审核的,在5月31日所得税清算前取得合法票据的,年度按规定已计入损益部分允许所得税前扣除,未计入损益作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允许与其收入配比时据实扣除;在5月31日后取得合法票据的,不管年度内计入损益还是作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均一律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上一篇:足球英语下一篇:网贷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