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估入账材料

2024-10-19

暂估入账材料(精选4篇)

暂估入账材料 篇1

由于材料存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其计价方法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当期损益和财务状况。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计划成本计价方法下,期末需要计算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以便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一、月末估价入账材料较少情况下,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月末对于材料已到并验收入库,而结算凭证未到的材料,应当估价入账。如果该企业材料的收发是按照计划成本计价,企业在月末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时,是否包括暂估入账材料存货的计划成本。

某企业月初结存某种材料计划成本为200元,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超支差异为4元,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元,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为超支差异20元,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00元,月末暂估入账的材料计划成本为1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500×2%=10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本月发出材料成本差异=500+10=510

上述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月末暂估材料没有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中不包括暂估材料的计划成本。

二、月末大量购买材料情况下,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

企业在月末存在大量暂估材料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将这一部分材料用于本月产品生产的情况。如果这部分材料未承担成本差异,按此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果月末估价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大于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则说明估价入账材料已被耗用,除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全部转销外,还应当按照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本月耗用的估价入账材料的成本差异,以便正确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某企业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为5000元,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差异60元,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5000元,其中月末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00元,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为节约差异80元,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为15000元,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15000+15000×(-1.4%)=14790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月实际领用的材料计划成本中已经领了暂估材料的计划成本5000元,这部分材料的成本差异为节约差异7元下月收到估价入账材料结算凭证时,所形成的成本差异会将该部分差额行抵消。

存货暂估入账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篇2

一、对于暂估入账存货的冲销时间由“月初”改为“收到发票账单时”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购入存货, 月末时, 若发票账单未到无法确定实际成本, 期末应按照暂估价值先入账, 下月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予以冲回, 收到发票账单后再按实际金额入账。但实际中经常出现发票账单下月也不能到达的情况, 如果每月都要估入和冲销一次, 就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因此, 笔者建议, 发票未到的当月月末暂估, 发票到达时再冲回, 并同时按实际金额入账。为保证每笔暂估入账核算的准确性, 对暂估入账较多的企业, 应设一套暂估入账的备查簿, 分别登记暂估入账货物名称、金额、销货方名称、入账时间等信息, 以便发票账单到达时逐笔查找, 找到后及时划销, 防止出现错误。

二、存货暂估入账的相关税务处理

1. 所得税汇算清缴前收到发票账单。

对于暂估入账的存货, 发票跨年度仍未到达, 但存货已经领用并销售, 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是否调整按暂估价列支的成本。《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暂估入账发生的成本, 如果是实际发生的且与取得收入有关, 在纳税人不存在滥用暂估入账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情形, 原则上是可以税前扣除的。但由于实际操作难以界定纳税人的真实意图, 笔者认为, 只要企业于所得税汇算清缴前收到暂估入账的发票并支付了相关成本, 就应允许税前扣除, 否则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1) 发票账单金额与暂估入账金额一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收到发票账单, 且发票账单金额与暂估入账金额一致, 由于暂估入账涉及的会计科目均为资产负债类科目, 因此可以直接冲回, 再按实际金额入账, 不影响年度损益。

(2) 发票账单金额与暂估入账金额不一致。

例:2010年12月5日A企业从B企业购入甲材料2 000千克, 合同约定的不含税单价为2.5元/千克。2010年12月18日车间将甲材料全部领用, 因A企业资金困难, B企业认为货款能否收到存在不确定性, 没有确认收入并开具发票。2011年2月12日, A企业支付货款, B企业提出产品已涨价, 按不含税单价为3.0元/千克开具发票。A企业应做以下会计及税务处理:

(1) 2010年12月18日, 生产车间领用甲材料:

借:生产成本5 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5 000 (2) 2010年12月31日, 按暂估价入账:

借:原材料———甲材料5 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5 000 (3) 2011年2月12日收到发票, 冲暂估价:

借: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5 000

贷:原材料5 000借:原材料———甲材料6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1 020

贷:银行存款7 020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 000

贷:原材料1 000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 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 000

报表调整: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年初数调减1 000元;“未分配利润”项目年初数调减1 000元;利润表营业成本调增1 000元。

2. 所得税汇算清缴后收到发票账单。

对于暂估入账的存货, 发票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后收到, 虽然存货已经领用并销售, 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上述成本不允许税前扣除, 应作为纳税调整项目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因上述成本费用是上一年度发生的, 不能作为本年的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

(1) 发票账单金额与暂估入账金额一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收到发票账单, 且发票账单金额与暂估入账金额一致, 由于暂估入账涉及的会计科目均为资产负债类科目, 因此可以直接冲回, 再按实际金额入账, 不会影响收到年度的损益。

暂估入账材料 篇3

一、存货暂估入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单独设“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户”, 这种方法应用也较广, 其优点是便于查询核对未取得发票的入库材料的情况。但是这种做法的缺点是在账务中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应付每个客户的款项, 因为没有按照客户明细去设置明细分类账, 不利于企业应付账款的管理, 很有可能会出现多付款或不能及时付款的情况, 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非常多的不便之处。

第二,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月底暂估, 月初再冲回。但在企业的实践中, 很多企业的结算日期往往是90天, 有的企业甚至更长, 并且若企业客户很多或发票长期未到, 每月底月初都要估入和冲销一次, 太繁琐, 工作量也大。

第三, 《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提到要暂估增值税。这是因为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只有在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时, 才算取得了这种抵扣销项增值税的权利, 在此之前, 权利并未取得, 不能计入增值税进项税额中, 所以企业的负债当然也就没有这部分增值税。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应付账款户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期末负债的正确金额, 如果将增值税的金额包含在存货成本中暂估入账的话, 又会造成存货成本不真实。

第四, 暂估入账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暂估容易冲销难。在收到采购发票以后企业往往找不到该发票原来对应估入的是哪一笔, 特别是客户很多或较长时间才收到发票的情况更易产生此种问题, 所以往往导致会计人员需要一笔一笔采购业务去查。

第五, 在实践当中有一些工业企业资金紧张, 原材料通常都是是赊购的, 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才付款, 付了款售货方才开据发票, 而且所开据的发票不一定对得上某一单合同的金额, 从而造成材料暂估入账往往重复, 订货批次多, 付款的金额对应不上哪一单合同, 从而造成会乱账的局面, 而现行会计制度中对这种情形并没有进行规范。

二、对策

第一,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进行修订, 企业的存货暂估业务可以按所购存货名称设应付账款明细账的。但若暂估业务经常发生, 且客户较多, 可以直接暂估到相应的应付账款客户名下, 相应地能解决上述单独设“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户”存在的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应付账款明细账下设三级明细, 即对每家客户核算应付 (票到) 和暂估 (票未到) , 以利于对账。但此法也有缺点, 就是不能对暂估入账的材料进行直接查询。

第二, 不必硬性规定企业对于上月末暂估入库的存货下月初一定要冲销, 可以采取发票未到的当月月底暂估, 发票到达的当月月底再冲回, 不必以后每月月初冲回, 月底再暂估, 这样可减少一些工作量。但如果采用这种方法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再设一套备查账, 对估入的金额、户名等都要逐笔登记, 以便发票到达时逐笔查找, 找到后划销, 防止漏户、错户。

第三, 针对增值税, 笔者认为在期末暂估入账时可以将该笔暂估业务的增值税记入“其他应收款”账户, 这样处理既可以反映企业期末真实的负债金额, 又不会造成存货成本的高估。等到将来收到采购发票时, 再进行冲销。

第四, 对上述的第四个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是按上面所说的月底暂估, 月初回冲, 保持账务的连续性以免因发票长时间未到而难以查对;二是设备查账 (表) , 对每笔新发生的暂估入账及发票到达冲销后都要及时登记, 将存货明细账与库房的明细账定期不定期地核对, 以减少差错的发生或尽早发现差错。

第五, 如果是上述第五种情况的话, 由于是赊购的, 不知什么时候有资金付款是未知数, 笔者认为期末对赊购的材料应该作如下处理:

借:原材料———****

其他应收款———原材料暂估入库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次月不作原材料暂估入账冲销分录。付款的时候: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实际取得发票时:

冲销原赊购入库时的分录:

借:原材料———*** (所取得发票金额红字)

其他应收款———原材料暂估入库进项税额 (所取得发票金额红字)

贷:应付账款———*** (红字)

按所取得发票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暂估入账材料 篇4

一、会计与税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第一条规定,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按照暂估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此时不需要再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可见,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暂估入账的新建固定资产在办理了竣工结算手续后只需调整成本,而不需再调整原已计提折旧。

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五条规定,企业新建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能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暂估价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再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12个月内进行。另外,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4月24日发布的《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税函[2012]15号)第六条规定,从投入使用后12个月算起,对于超过5年未能取得发票的,不应再进行纳税调减。可见,税法规定了新建固定资产在办理竣工结算后,不仅需要调整计税基础而且还需要调整折旧。此外,如果投入使用后的新建固定资产在12个月内不能取得发票则不允许税前扣除,待取得发票后才可再进行相应调减,且取得时间最长不得超过5年。

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最终都以竣工结算的成本对新建固定资产进行计量,但由于计提折旧的方式不同可能形成暂时性差异。在实务中,应按年计征差异,不能将以前年度的差异累加调整至发生差异的当年进行纳税调整。

根据国税函[2010]79号文和国税函[2012]15号文的规定,关于新建固定资产已提折旧的扣除,以投入使用后12个月和5年(从投入使用后12个月算起,即投入使用后6年)为界限,可划分成三个阶段:①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取得发票,可按发票金额确定计税基础;②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未取得发票,自12个月后应做纳税调增,待取得发票后再做相应调减;③从投入使用后12个月算起,超过5年未取得发票,税法上不能再进行相应调减。

二、案例分析

例: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公司”)因发展需要,新建厂房一栋,以扩大生产经营面积。该栋厂房2010年9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故未能取得全额发票,暂估900万元入账。2011年3月办理竣工手续,确认成本为1 000万元。厂房预计净残值率为4%,预计使用30年,计提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均采用直线法,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根据上述资料,假定在实务中取得发票的金额及时间存在以下三种情形:情形一:办理竣工结算时取得全额发票1 000万元。情形二:办理竣工结算时取得部分发票900万元,但尚有100万元发票在2012年6月才取得。情形三:办理竣工结算时取得部分发票900万元,但尚有100万元发票在2016年10月才取得。现针对上述三种情形,分别作如下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1. 情形一:竣工结算时取得全额发票1 000万元。

2010年9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11年3月办理竣工手续,确认成本为1 000万元并取得全额发票。可见,华联公司该栋厂房从投入使用到办理竣工结算取得发票时间间隔仅6个月,属于投入使用后的12个月内取得了发票,故应按发票金额确定计税基础。

会计处理:华联公司在2010年9月应确定其成本为900万元,10~12月按暂估价每月计提折旧2.4万元[900×(1-4%)÷30÷12]。2011年3月办理竣工结算后应将其成本调整为1 000万元,按会计准则规定,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折旧。因此,2011年1~3月月折旧额仍为2.4万元,但2011年4~12月月折旧额应调整为2.673万元[(1 000-2.4×6)×(1-4%)÷(30×12-6)]。

税务处理:华联公司在办理竣工结算取得发票时应按发票金额确定成本为1 000万元,2010年10~12月每月应计提折旧=1 000×(1-4%)÷30÷12≈2.667(万元),2011年1~12月每月计提折旧也应为2.667万元。2010年10~12月税法折旧与会计折旧差额为0.801万元[(2.667-2.4)×3]。根据国税函[2010]79号文的规定,当华联公司取得发票时,税务机关应退回税款0.2万元(0.801×25%)。

2011年3月取得发票时调整2010年度10~12月的所得税(单位:万元,以下会计分录单位与此相同):借:所得税费用0.2;贷:递延所得税负债0.2。

2011年汇算清缴时调整本年度所得税:借:所得税费用0.2;贷:递延所得税负债0.2。借:递延所得税负债0.4;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2,所得税费用0.2。

2011年4月起每月会计折旧和税法折旧分别为2.673万元和2.667万元,可见会计折旧和税法折旧存在差异,所以2011年应调增应税所得=(2.673-2.667)×9=0.054(万元),2012年以后每年应调增应税所得=(2.673-2.667)×12=0.072(万元)。但由于该差异属于永久性差异,故会计上不需作任何反映。

2. 情形二:办理竣工结算时取得部分发票900万元,但尚有100万元发票在2012年6月才取得。

2010年9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11年3月办理竣工手续,确认成本为1 000万元但只取得部分发票900万元,尚有100万元发票在2012年6月才取得。可见,此100万元发票的取得时间距投入使用已相隔21个月,远远超过12个月,按照税法规定不宜进行税前扣除,应在会计上对该部分发票金额计提的折旧全部进行调整。因此,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每月应调增应税所得=100×(1-4%)÷30÷12=0.267(万元),共需补缴税款=0.267×12×25%=0.801(万元),其中2010年10~12月共需补缴税款=0.267×3×25%≈0.2(万元)。

2011年调整2010年度的所得税:借:递延所得税资产0.2;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2。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2;贷:所得税费用0.2。

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每月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0.267万元,2011年应调增本年度应纳税额=0.267×12×25%=0.801(万元)。借:递延所得税资产0.801;贷:所得税费用0.801。

2012年应调增本年度应纳税额=0.267×5×25%=0.334(万元)。借:递延所得税资产0.334;贷:所得税费用0.334。

2012年6月取得100万元发票后,应对以前调增的应税所得按相等金额全部冲回,相应调减所得税=0.267×20×25%=1.335(万元)。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1(0.2+0.801),所得税费用0.334;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335。借:所得税费用1.001;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1。

3. 情形三:办理竣工结算时取得部分发票900万元,但尚有100万元发票在2016年10月才取得。

2010年9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11年3月办理竣工手续,确认成本为1 000万元但只取得部分发票900万元,尚有100万元发票在2016年10月才取得。

根据国税函[2012]15号文的规定,从投入使用后12个月算起,超过5年未能取得的发票金额不允许税前扣除。由于华联公司取得剩余发票的时间距厂房投入使用已超过了6年,会计上对100万元金额计提的折旧,税法不予以认可,故应对以前年度计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冲回。因此,2010~2016年每年都要进行纳税调整,记入“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其中2010年计入0.2万元(0.267×3×25%),2011~2015年每年计入0.801万元(0.267×12×25%),2016年计入0.601万元(0.267×9×25%),合计4.806万元(0.2+0.801×5+0.601)。

2010年应调增的应纳税额:借:递延所得税资产0.2;贷:所得税费用0.2。

2011~2015年每年应调增的应纳税额:借:递延所得税资产0.801;贷:所得税费用0.801。

2016年应调增的应纳税额:借:递延所得税资产0.601;贷:所得税费用0.601。

2016年期末应将以前计入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冲回: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205(0.2+0.801×5),所得税费用0.601;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806。

上一篇: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下一篇:一线教师浅谈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