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护理学研究新进展

2024-11-22

灾害护理学研究新进展(共8篇)

灾害护理学研究新进展 篇1

摘要:阐述国内外灾害护理学教育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护理本科生灾害护理能力现状,促进我国灾害护理学发展,提高护理本科生灾害护理能力。

关键词:灾害护理学,护理教育,本科生

21世纪以来,全球各类灾害层出不穷,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地震、台风、洪水以及交通事故、工业污染、传染病暴发等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1]。我国近年来各种灾害多发,既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危害。护理队伍是救援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成员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然而,我国护理灾害教育及培训较欠缺,护理人员对于灾害救援的准备显然不够。

1灾害护理学基本内容

日本灾害护理学会对灾害护理定义为: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领域开展合作,旨在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2]。简而言之,灾害护理是指需要灵活应用与灾害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体系,能够做到在更广范围内推广这种护理,有效地让灾害引起的健康威胁和生命威胁最小化。

关于灾害护理相关能力尚无统一标准。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将能力定义为“有效开展工作时应用知识、技巧和才能的水平”。目前,护理学界普遍认为能力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知识、理解和判断;认知、技术、精神运动和人际交往技能;个人特质和态度[3]。

2灾害护理学教育发展现状

2.1国外发展现状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针对灾害医学的教育和培训,如美、 日、英、法等国家的大学都专门开设了有关灾害医学的课程来培养、训练救灾技术[4]。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护理院校陆续开设了突发事件护理与灾害救援的研究生项目和研究生后证书项目,其中有些授予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8年提出要将应急准备能力整合到本科护理课程教育中,建议以灾害护理能力为基础设置课程[5]。由此可见,灾害护理专业培训在国外护理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2.2国内发展现状

随着灾害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灾害护理学的重要性。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于2005年1月在印尼与国际急救组织专家、印度卫生部主管人员、中国国际救援队[6]和医疗队的同道达成了共识:救援医学包含灾害护理学知识,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由护士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经历及工作范围所决定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士往往是第一个获知信息的人,并成为医疗救护的提供者和灾害现场的控制者。国内关于灾难护理教育的报道多为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尚未包括灾害医学相关内容[7]。根据研究[8],我国灾害护理学相关书籍中对于灾害护理学这门学科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说明灾害护理学已经脱离灾害医学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我国灾害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

我国在灾害护理学教育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护理专业学生是灾害护理的人才储备库[9]。具体而言,我国护理院校开设的灾害相关课程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够,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少量课程,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也只是少量涉及[9]。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对灾害护理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与WHO赋予灾害护理的内涵尚有差距[5]。研究发现,有90.5%的学生认为学习灾害护理学相关知识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综合大学和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学习灾害护理学必要性的认识不存在差异[10]。

在国际护理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灾害护理大联盟的积极倡导下,于2009年确定了灾害护理能力培养模式。2011年,四川大学举办华西国际护理学会会议,邀请国内外灾害护理专家参加,与会者充分沟通交流,同时探讨了灾害护理的发展与研究方向[11]。在香港赛马会资助下,香港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携手在四川大学建立起全球第一个两校合作的灾害管理学校,给灾害护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两校护理学院的积极配合下,该校于2011、2012年招收3名灾害护理学博士生,2013年9月招收了28名灾害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该校旨在积极推进我国灾害护理学教育发展,促进灾害护理管理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护士队伍的风险管理和灾害应对管理能力[12]。可见,灾害护理学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起来, 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灾害护理学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2.3我国灾害护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从汶川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中可以得到启示,我们应建立中华灾害护理学会,全面部署我国灾害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建立灾害护理体系。同时,在护理教学中强调灾害医学与灾害护理学系统教育;在救援任务中,逐步规范落实护理措施,将心理支持纳入灾害护理工作,并且加强国际间灾害护理学的交流[13]。

3思考与展望

我国灾害护理学教育起步晚,虽然极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因此,我国护理本科生对灾害护理了解较少,临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较弱。要想提高我国护士的灾害护理能力,首先,应抓紧在校生灾害护理教育,只有在校期间对灾害护理知识有所掌握,学生进入临床后才能通过亲身实践来提高自身灾害护理能力。此外,全球护理学学者应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将灾害护理学纳入护理教育体系,探讨并编写统一教材,重视灾害护理教育,有效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灾害应对能力[14]。其次,加强临床护士继续教育。有调查显示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需求较高,需通过编写灾害护理学专科教材以及开设相应的灾害护理学课程与在职教育,提高护士灾害救护素质[15]。

小儿机械通气护理新进展 篇2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50-02

机械通气是维持各种危重疾病患儿生命体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因为这一部分患儿在插管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同时还可能出现意识和交流障碍,或者是因为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有镇静药物,所以他们无法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样就使得这些患儿的护理工作难度更大,尤其是小儿的体质相对较弱,所以对小儿的护理就是难上加难,所以需要对其护理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1小儿机械通气护理

呼吸机相关肺炎机械通气患儿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状,这样会使得患儿的病程加长,甚至还会导致患儿的死亡率进一步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可以将床头抬高30度到45度,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呼吸肌相关肺炎的发病几率?国内数十家医院的ICU病房中有310例病程为28天的小儿机械通气患儿,在调查的过程中HOB在30度以上的只有2708%,在这些医院当中只有30.3%的医院,中有一个24小时监护中HOB比30度大的记录,在国外相关的研究中,机械通气患儿HOB的角度达到30度以上的已经超过了45%,这一参考数据表明在对机械通气小儿患儿护理的过程中HOB达标的程度并不是非常的高,而对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发现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护理工作量的大大增加,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患儿病情的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引入护理电子管理系统,这对于提高HOB的达标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和措施,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采用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医护人员的配置,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这些都会对提升HOB的达标率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也能很好的减少呼吸肌相关肺炎的发生几率?

ICU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ICU当中面对的小儿患儿也有着很强的特殊性,所以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机器运行声音?医护人员走路的声音以及谈话的声音都会使患儿无法正常的休息,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很多身体上的不适症状,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也应该为患儿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医护人员还应该认真仔细的做好护理工作,这样对减轻机械通气小儿患儿的身体不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机械通气的小儿患儿因为气管插管而无法用语言和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常常借助于自身的身体语言或者是敲击病床等来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在医护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护理之后,采取一些措施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一些患儿虽然意识方面处在相对比较清醒的状态,但是因为其身体状态极其虚弱而无法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需要,这也是小儿机械通气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患儿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通过对一些有插管经历的小儿机械通气患儿进行研究发现,有82%的患儿在护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交流的极度困难?心理窘迫和恐惧感与交流障碍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希望护士能够在身旁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对患儿进行护理之前要对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进行解释,所以护士在小儿机械通气护理中应该和患儿进行及时的交流,这对缓解患儿的病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无创通气护理

无创通气是治疗轻中度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相对于气管插管的MV,NIV患儿病情较轻意识清楚,设备较简单,既可以在ICU应用,也可以在普通病房實施NIV护理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使患儿适应NIV保证NIV效果及时对患儿的感受作出反应一项小样本NIV治疗患儿不适感受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患儿均感不适,大部分患儿感到咳嗽说话和饮水不便,少数有面罩压迫不适和呼吸道干燥感使患儿适应NIV的措施包括选择合适面罩减少NIV漏气和保证人机同步;保证NIV疗效主要通过与医生合作,观察NIV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呼吸机模式和参数,个体化治疗;及时对患儿的感受作出反应,是NIV的主要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对患儿解释NIV重要性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的感受,鼓励患儿,并及时调整面罩和呼吸机

3.护士参与撤机

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护士参与撤机前,先培训撤机程序1个月,之后由护士实施撤机程序,并与之前7个月由医生实施(医生根据自己临床经验进行撤机)的撤机阶段结果比较,所有进入研究病例的平均MV时间(5.2±3.8)d,102例由护士实施撤机的患儿,其MV中位数时间为2d,而100例由医生实施撤机过程的患儿MV中位时间为4d;住ICU中位时间护士组(5d)低于医生组(7d);住院时间病死率再插管率等两组间无差异护士实施撤机过程优于医生实施撤机过程的可能原因是护士在MV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优势,ICU人员配置,护士与病床数比值远远大于医生与病床数比值拔除气管导管日的时间,护士组比医生组早2h13minICU医生人数少,耗费较多时间查房和阅读患儿各种检查结果,分析和研究下一步诊疗措施,往往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启动撤机过程,影响了医生实施撤机的及时性

护士实施撤机的研究中,122例符合进入撤机程序的MV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ICU护士根据制定的撤机程序按时调整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另一组由ICU医生根据工作常规调整呼吸机模式和参数两组撤机成功率十分相近,分别为护士组75.4%和医生组77.0%;中位撤机过程所需时间,护士组(25h)少于医生组(47h);总MV时间,护士组(139h)稍短于医生组(151h);患儿总住院时间和并发症两组间无差异性,认为护士实施撤机程序效果优于医生的主要原因是护士负责管理患儿数相对较少,能更及时根据患儿病情调整适合于患儿的呼吸机参数随机对照研究也得出了历史数据对照研究相近的结论,进一步证实了护士实施撤机过程具有一定的优势

4.结语

在我国,小儿机械通气护理的研究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究进展还需要逐渐加快,在研究成果上也需要进一步的扩充和完善,报告性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实质性的量化研究相对比较少,这也成为了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项海青,孟玲妹. 机械通气患儿吸痰护理进展[J]. 临床护理杂志. 2012(06)

[2] 陈东云. 机械通气患儿气管内吸痰的护理进展[J]. 临床护理杂志. 2011(04)

心理护理研究新进展 篇3

1 心理护理的内涵

目前对心理护理的定义仍缺乏一个普遍认可并被广泛使用的概念, 这不仅与文化背景有关, 也与各科之间护理工作的重点不同有关。一般认为, 心理护理应包括四个部分, 即护理的主体、护理的客体、护理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以及护理的具体目标[9]。几乎所有定义都是围绕这四个部分展开的。

1.1 国外的概念

国外学者在定义“心理护理”时往往先解释护理的实质和核心, 重视对于心理护理地位和作用的确立, 进而确定概念。美国对于心理护理的表述为“PsychiatricNursing-mentalHealth Nursing”, 认为它是在护理实践领域中开拓的一种新的、特殊的分支, 它应用人类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框架, 有目的的应用主体 (护士) 进行实践, 对于客体 (患者) 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精神障碍及其长期作用的不良反应做出识别和干预, 最终实现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状态, 促进精神障碍的康复, 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目标[10]。英国学者则认为心理护理是主体 (护士) 系统应用心理学方法,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然后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处理客体 (患者) 因疾病或损伤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 最终为患者提供有实践意义的、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学关怀[11]。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心理护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体系不同, 美国的定义更强调人的一般特性, 主张应用人类行为学的理论框架, 而英国偏重于对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

1.2 国内的概念

中国学者对于心理护理的描述略有不同, 认为在中国中医的传统思想当中就有心理护理的思想, 认为传统医学当中, 强调“形神合一, 心神一体”的生命观, 构成了中医当中“整体恒动观”的重要内涵, 成为心理护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心理护理实践[12]。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将心理护理表述为“Psychologicalnursing”或“Psychologicalcare”, 对于其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13,14]。

2 心理护理的主要技术

尽管对于心理护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是主要的干预手段。目前对于国内外心理护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心理学方法进行归纳,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效改善患者的消极认知

认知心理护理过程中, 主要是指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态度、知识和观点[15]。在心理干预技术当中, 以Beck的认知疗法最具代表性。龙瑞芳[16]曾经应用认知干预技术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对患者认知缺陷进行干预, 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 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吴艳[17]等应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恶性骨肿瘤保肢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可有效纠正患者的自我丧失感、失去控制感, 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 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2.2 带动和影响患者的积极行为

心理护理过程中, 可通过心理护理知识以及护患双方的良好互动,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行为, 尤其在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过程中, 作用突出。余洁[18]对于90例进行放化疗的癌症患者进行行为干预, 通过介绍患者与治疗成功的案例之间的积极互动, 影响和带动患者的积极行为, 结果发现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不安的情绪, 加快了病情的康复, 也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吴玲玲[19]对于急诊创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采用了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等行为干预技术, 发现不仅有效地改善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和负面情绪, 而且使患者学会了积极的应对方式, 促进其心理康复。

3 心理护理的应用领域

随着临床各科对于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整体护理理念的普及, 心理护理应用的范畴也在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了临床各个专业, 现分别予以简述。

3.1 心理护理在内科的应用

刘晓东[20]对112例内科住院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结果发现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谭萍秀[21]先后对460例住院内科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 显示心理护理在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姚皆帆[22]对96例消化科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发现, 经过心理护理后消化科疾病患者的病情有明显改善, 可缩短治疗周期与住院时间。周定群[23]等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普遍存在态度消极甚至悲观、绝望, 通过心理护理, 包括对于患者本人的心理支持和对于家属的积极沟通, 能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 控制血糖, 促进疾病康复。李海燕[24]对140例冠心病患者的院外护理过程中实施了心理护理, 结果发现, 患者伴随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建议将心理护理由院内拓展到院外护理过程中来。马艳[25]对于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时发现, 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 增强健康教育的内容, 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因疾病恐慌而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 使护理效果更为显著。

3.2 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

精神科由于接诊患者的特殊性, 所以从内科中独立出来, 单独讨论。尚简[26]等对3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无条件积极接纳、带动患者积极融入社会以及普及精神病的科普知识等, 在出院1个月后进行随访, 发现心理护理可以增强患者对事物的客观性分析与观察能力, 帮助患者克服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有效改善预后。谢立军[27]对80例产后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研究, 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包括明确导致产后精神障碍的具体原因, 制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并做好围生期的预防工作等。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发现, 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产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提高产妇的产后生活质量。张立玖[28]对89例神经症性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比较心理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和消除患者的心理行为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有明显的作用, 为神经症性障碍患者临床护理不可缺少的护理措施。

3.3 心理护理在外科的应用

王刚[29]等以196例行食道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于患者疗效的差异, 心理护理措施包括认知干预、暗示疗法、示范脱敏、音乐干预的联合应用, 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地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张云霞[30]对41例喉癌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在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 能减轻喉癌患者术后疼痛状况, 减轻抑郁、焦虑情绪。景晋秀[31]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结果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颅脑外伤预后状况, 降低患者焦虑和疼痛程度, 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3.4 心理护理在妇产科的应用

朱红艳[32]等探讨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 而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 结果发现研究组护理的总有效率及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 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预后效果。赵秀玲[33]对于产科住院的88例产后抑郁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时发现,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张红[34]在对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研究时发现, 在心理护理过程中, 通过暗示、转移以及分散注意力的方式, 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心理负担, 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并认为心理护理是妇产科手术患者整体护理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对解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5 心理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马秀凤[35]等认为在儿科护理中应充分考虑患儿自我意识较强、乐于接受表扬、感情波动较大、自制能力较低等心理特点, 注意以尊重及关怀的态度对待患儿, 并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消除其紧张情绪, 使用轻松的语言及恰当的类比向患儿解释心理护理措施的应用, 减少其恐惧心理, 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付晓荣[36]认为, 儿科中实施心理护理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患儿本身, 还可以拓展到患儿家属。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 通过心理护理、心理支持以及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 使得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 对于患儿疾病的恢复起到良好的效果。张瑞红[37]则系统总结了儿科护理的工作特点, 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强调用心分析患儿和家属心理需求, 掌握心理护理时机, 适时进行心理护理, 才能确保心理护理效果。

总之,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和普及, 心理护理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因为疾病产生的消极情绪, 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38];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改善护患关系[39]和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 促进护理人员的自我提高。

摘要: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对患者的心理加以疏导, 从而缓解患者的相应心理问题, 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本文系统总结了心理护理的内涵、心理护理的应用领域和相关的技术方法, 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 篇4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处理;新进展

当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院妇产科产妇因产后出血导致死亡的情况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产后出血所导致产妇死亡的情况是能够有效避免的,但是要保证产后出血不会危及产妇生命,早期的诊断、预防及正确处理至关重要。相关学者认为,预防产后出血的意义要远高于最佳治疗。现代医疗理念认为应对产后出血应以预防为主,及时做好产后出血患者的预防及护理工作,对防止产后出血,降低产妇死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及笔者自身观点,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展开探讨和分析,综述如下。

1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

临床将宫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视为引发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最主要的原因,出血过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重视和做好产妇分娩后2h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对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因产后出血而引起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子宫收缩乏力引起出血的特征是宫缩时出血量少,松弛时出血量多,开始先在子宫腔或阴道内贮留,以后再流出,血呈暗红或有凝块,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产妇迅速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症状。产后出血受体质、机体免疫力及多方面因素影响,各孕产妇均存在个性化差异,所以所有孕产妇均存在产后出血的可能,而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则更易引发产后出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产妇产后即使出血量未超过500ml或1000ml,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妊娠合并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2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1 健全抢救团队

医院要建立完善的抢救团队,加强对相关病例的重视,产后出血抢救中,护理人员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精湛的技术,细致的观察力,较强的法律意识,是抢救成功的有力保证,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以产科为主导,与血液科、ICU、内科等科室相互配合实施抢救。若孕妇为高危妊娠者,不应在一级医疗机构分娩[1]。当前,相关报道指出,产科医生及助产人员的临床操作技术水平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息息相关,对此,产科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预防、早期诊断及及时护理干预来降低产后出血对母体机体造成的损害及生命威胁。另外,还要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监测、护理。特别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救技术训练,要求全体产科护理人员熟悉掌握各种妇产科危重病人抢救常规和掌握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抢救队伍需不断演练与配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治效果,还能降低死亡率。

2.2 产后出血的预测

要有效预防产后出血,不仅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应通过一些客观方法对产后出血进行预测,以此保证产后出血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学者采用产后出血预测评分量表对产后出血进行预测评分,可以有效预防产后出血,减少出血量。另有学者研究显示,对产前钙离子浓度异常的患者给予静脉推注浓度10%的葡萄糖酸钙,可以预防产后出血[2]。张淑婷[3]等临床研究也充分证实了上述结论。另外,在产后出血预防方面也出现了新的进展,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将血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测定结果作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预测指标是切实有效的,两项指标的敏感度分别为84.0%和92.0%,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若产前测定产妇血清一氧化氮>89.1pmol/L,一氧化氮合酶>32.5U/M,应注意存在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可能,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及防治准备。这一研究结论仅在剖宫产产妇中得到证实,是否适用于自然产产妇还需进一步研究[4]。

2.3 产前预防及护理

在产妇怀孕期间就需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若高危评分>5分及存在一项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均需纳入专案管理,对妊娠期伴有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孕产妇,需及时给予治疗,不宜妊娠者需及早终止妊娠。相关学者研究显示,对1386例行自然分娩的产妇实施产后出血的临床干预,采用针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制定的专用表,对孕产妇进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并于产前行常规检查及有针对性的预防处理,及时纠正并发症,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

2.4 产时预防及护理

在分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三个产程,这样对预防产后出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4.1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胎心、宫缩情况,了解产妇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严密观察产程并了解产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产程延缓和停滞,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另外,由于孕妇入院后受陌生环境及分娩疼痛等因素的影响,较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最终导致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對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和了解产妇心理变化,积极与产妇沟通交流,并给予切实有效的心理辅导,缓解或消除产妇恐惧、焦虑及不安的心理。同时,要保证满足孕妇基本需求,避免孕妇疲劳,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规律。相关研究显示,第一产程给予10mg安定静脉推注,可有效缓解产妇负面情绪,加快宫口扩张速度,缩短产程。

2.4.2 第二产程:密切观察产妇胎心变化,注意会阴部位的保护,正确选择会阴切口位置及切口长度,避免引起产道损伤。在临床研究中,对于第二产程,需遵循相应的分娩原则,即胎头分娩出1min,胎肩娩出1min,胎体娩出1min,可有效预防产妇产道损伤。在预防过程中,于胎儿前肩娩出后,胎位异常胎儿全身娩出后,多胎妊娠胎儿均娩出后1min内给予10U缩宫素肌注治疗,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而另有研究显示,在剖宫产产妇中给予常规预防性米索前列醇,其减少产时、产后出血的效果要优于缩宫素,且用药便捷、效果好,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预防药物。

2.4.3 第三产程:产后要准确识别胎盘剥离征象,在恰当的时机正确协助胎盘娩出,并观察胎盘胎膜的完整性。胎盘娩出后需认真检查软产道是否存在损伤,若出现裂伤,需及时处理。产后,要对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准确计算和测量。对第三产程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子宫收缩,这样有利于胎盘娩出,减少宫缩乏力,达到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在产后给予产妇10U缩宫素肌注治疗,夹闭脐带,控制性地牵引脐带,并在处理过程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具体操作程序。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熟知第三产程的护理干预知识、操作技术,具备判断能力,同时保证必需材料和设备的完备。

2.5 产后预防及护理

通常情况,大部分产妇产后出血多发生于产后2h以内,对此,医护人员必须在产妇产后2h内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阴道出血情况,准确测量阴道出血量。同时,护理人员要每隔15min给予子宫按摩,将宫腔积血挤出;督促产妇排空膀胱,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指导和协助产妇早期哺乳,这样能够产生内源性缩宫素,从而减少产后出血。还有研究证实,产后2h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节律性乳房或乳头刺激,可以缩短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的急救是妇幼保健、产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鉴于产后出血对产妇身心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应切实加强临床预防及护理,做好各阶段的预防及护理,及时发现引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积极采取切实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急救、护理工作,才能降低其发病率、病死率,从而保证孕妇生产质量与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泽兰,彭足矣.产后出血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4):36-37.

[2]亚燕英.胎盘因素性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284-285.

[3]张淑婷.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8):146-147.

压疮护理研究新进展 篇5

压疮(pressure ulcer,又名压力性溃疡,俗称褥疮),压疮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1]。欧洲压疮咨询组2007年7月提出新的定义:“压疮是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局部损伤,一般发生在骨隆突处,是压力损伤的结果,或者是压力和剪切力和/或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结果[2]。”此定义重视了剪切力、摩擦力在压力性溃疡病因中的作用。

2 压疮的流行病学

国外学者的观点认为,压疮绝大数是可以预防的,但并非全部,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医院存在较高的压力性溃疡发病率及患病率。欧洲整体压力性溃疡的患病率约为18.1%,美国一般医院压疮发生率为2.5%~11.6%,国内尚无全国性的压力性溃疡流行病学资料,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压疮完全可以预防,医院管理年检查将压疮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提出院内压疮发生率的标准为零,“除不允许翻身的特殊患者外一律不得发生压疮,带压疮入院的患者不准扩大。”[3]

3 发病机理

根据国内外有关压疮形成机制的文献报道[4],压疮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受重力、摩擦力的作用使组织受压变形后,毛细血管血流被阻断导致局部缺血或皮肤受牵拉阻断血流均可产生缺血,导致身体局部组织营养不良、溃烂、坏死,所以又称为压力性溃疡。正常毛细血管的压力约为4kPa,当皮肤及皮下组织特别是骨隆突部的局部血管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力时引起局部组织血流障碍而缺氧。其次,皮肤组织在承受9.33kPa下持续受压72h可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组织坏死,为不可逆损害。压力损害最早发生在附着于骨隆突部位的肌肉组织,并随压力增加和时间延长,由深部向浅层组织发展。如经高压短期(500mmHg,4h)或低压长期(100mmHg,10h)压迫,虽皮肤仍完整而深部肌肉损害已出现,不同组织缺血时间和深部组织的超声检查可支持该理论。而临床压疮分期正好相反,认为完整皮肤出现可消退的红斑是压疮损伤的初始信号[5]。

4 引起压疮的病因

4.1 外部因素

4.1.1 压力垂直作用于受力面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缺血性损伤学说”中的始动因素,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压时间的长短有关,短时间强压力、长时间较小压力对组织的损伤作用相同[6]。但同类研究[7]也有报道,较小压力的持续压迫危害更大。如果9.3kpa的压力持续2h就可出现不可逆的细胞变化,而25.3kpa达1h也不会出现组织改变(正常毛细血管受压为2.1~4.3kpa),提示每隔一断时间需变换体位减轻局部压力的重要性。

4.1.2 剪切力是压力与摩擦力相加而成,与体位有关,如处于半卧位患者,身体下滑,坐轮椅患者身体前移,均能在骶骨及坐骨结节产生较大的剪切力[8],使受力面的血管扭曲、撕裂而发生深层组织坏死。

4.1.3 摩擦力是两物体表面运动时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阻力,当摩擦力作用于皮肤时易破坏皮肤的角质层。当床铺不平整存有碎屑时或搬动患者使用推、拉、拽等动作均会产生较大摩擦力[9]。

4.1.4 潮湿:由大小便失禁、出汗等引起,导致皮肤浸渍、松软,极易为剪切力、摩擦力损伤,在潮湿的环境中,压疮的发生率会增加5倍[10]。

4.2 内部因素

4.2.1 营养:营养不良既是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又是压疮经久不愈的主要影响因素,营养不良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受压处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11]。

4.2.2 感觉异常:截瘫、四肢瘫痪的患者因感受不到过度压迫引起的疼痛,不会要求变换体位,引起局部过度受压。

4.2.3 老年人由于皮肤松弛,弹性下降,皮下脂肪萎缩皮肤皱褶易发生压疮。

4.2.4 温度:压疮的发生与温度有一定关系,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需氧量增加10%[2]。当组织持续受压产生缺血,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合并体温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求,可大大增加压疮的易感性。

4.2.5 其他:吸烟量与压疮发生率呈正相关,应急引起的代谢紊乱和消耗性状态增加了压疮的易感性,男性患者比女性发生压疮的危险性高。

5 压疮的分期

唐维新[13]主编的《实用临床护理“三基”》对压疮的分期是:“Ⅰ期淤血红润期:局部皮肤为红、肿、热、痛,解除压力30min后,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Ⅱ期炎性浸润期:如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局部静脉瘀血,红肿向外浸润扩大,变硬,皮肤颜色转为紫红色,压之不退色。Ⅲ期浅度溃疡期:表皮水疱破溃,有黄色渗出液流出,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疼痛加剧。Ⅳ期坏死溃疡期: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围及深部组织扩展,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可深达骨骼。”周玉洁[14]等根据国内外不同分期建议根据皮肤及组织结构、临床表现进行分期,即Ⅰ期(瘀血红润):皮肤完整。受压皮肤出现红、肿、热、硬块,解压后30min皮肤未回复正常,感觉上有麻木或触痛。Ⅱ期(炎性浸润期):表皮及真皮受损。受压皮肤起水泡,皮肤易破损,创面有渗出液流出,感觉疼痛明显。Ⅲ(浅度溃疡期):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受损。全层皮肤受损包括皮下组织,可延伸至筋膜但不穿透筋膜,溃疡面较浅有感染性分泌物,疼痛明显。Ⅳ(坏死溃疡期):皮肤、筋膜、肌肉、肌腱组织受损。组织广泛受损,组织坏死或损坏,并侵蚀至骨骼,分泌物较多,呈黄色、白色,结痂呈黑色,疼痛不明显。2007年美国国家压疮指导专家组发布了新的压疮分期将压疮分为6期,除了上述Ⅰ~Ⅵ外,增加了不可分期和可疑似深部组织损伤期即Ⅴ(不可分期):皮肤缺损涉及组织全层,但溃疡的实际深度完全被创面的坏死组织掩盖,无法确定其实际深度,除非清疮暴露出创面底部。此期临床表现通常归为Ⅲ或Ⅳ期。不可分期指由于压力造成皮下软组织受损,在完整皮肤上出现局部紫色或形成充血性水疱。有疼痛、硬肿、糜烂、松软、较冷或较热。此期临床表现通常归为I期。

6 压疮的预防

6.1 评估:

做好患者的入院评估是预防压疮的关键一步。高危人群最常用的评分是Braden压疮评分法[15],其评分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6个部分,广泛应用。

6.2 翻身与护理:

床铺要松软平整,尽可能地经常改换卧床患者的体位,帮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h翻身一次。翻身动作要轻柔,避免推、拖、拉等,以防止擦伤皮肤。经常检查患者骨骼突出处以及受压部位,受压局部要垫气圈、棉圈、海绵垫等。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更换其尿垫,注意保持皮肤和被褥的干燥、清洁。对使用夹板或者其他矫形器械的患者,应加上松软的衬垫,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调节夹板或器械松紧[16]。

6.3 增进营养:

鼓励患者进食,保证充足的营养。饮食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并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注意每日摄入适量的水果和蔬菜。

7 治疗

随着压疮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压疮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湿性愈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传统压疮治疗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

7.1 湿性治疗:

陈菁[17]根据临床效果观察表明,金黄膏外敷治疗Ⅰ、Ⅱ期压疮优于碘伏,且压疮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说明金黄膏能使创面持续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张军燕[18]采用胶体敷料(康惠尔敷料)治疗Ⅰ~Ⅲ期压疮效果明显,康惠尔胶体敷料可有效阻隔水分和各种微生物的侵入,对压疮皮肤起到良好的保洁、保湿作用,较好的促进了创面愈合[19]。应用康惠尔敷料对重症压疮(Ⅲ-Ⅳ期)患者进行治疗,首先应彻底清创,去除痂壳及脓性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擦洗干净,注入水凝胶填平创面,用泡沫敷料覆盖。严密观察压疮创面渗液情况,根据渗液多少,决定换药次数,渗液多时,2~3天换药1次,渗液少可5~7天换药1次。结果通过对34例重症压疮患者采用康惠尔敷料治疗后,治疗组压疮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减少,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也可减少了换药次数,延长换药周期,减少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王春秀[20]认为对压疮的最新认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压疮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很重要,认为压疮创面不应随意使用外用药,用不含药物成分的水胶体效果较好;在压疮处应禁用理疗如擦拭、按摩、冷疗、热疗或吹干,实际上这些做法削弱了皮肤屏障,妨碍了创面的愈合。

7.2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丰富的蛋白质摄入显然可以预防压迫性损伤,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构建新组织和对损伤组织的愈合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7.3 全身治疗:

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应用、营养支持疗法等。

8 护理

8.1 健全管理制度:

针对压疮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分级预防,建立预防压疮翻身卡,每次翻身后及时在相应的表格里做上标记,并详细记录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可为制订不同患者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8.2 翻身:

由于活动受限而对压疮的愈合产生影响,常规地翻身,间隔时间从2h翻身1次至6h翻身1次,文献报道不一,翻身的频率应取决于患者的需求和患者整体的健康状况,以及压疮所处的位置、皮肤整体情况和患者的接受程度,临床一般根据病情每1~2 h翻身1次,半卧位,床头抬高<30°。避免创面与床面接触而继续受压是压疮最基本的治疗,应用气垫床或海绵垫,酌情使用减压敷料,不使用圆形气圈。

8.3按摩:

现临床护理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因为按摩无助于预防压疮,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30~40min褪色,不会形成压疮。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损伤程度[21]。

8.4 心理护理:

我们应多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的伤后生活,并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告诉他们疾病的转归及愈合,并通过现身说法、举例等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明白现在对于患者而言亲情最重要,促使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治疗,以利于疾病转归。

8.5 饮食护理:

营养不足可延迟创面愈合,降低免疫力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结构比例合理的膳食,保证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合理供给。对于不能进食者应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以保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合理供给,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8.6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教会家属一些预防压疮的措施,如勤换体位、勤换洗、勤检查、勤整理、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等,使患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压疮一般病程长,愈合慢,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护理上应预防为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如何防止压疮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作好患者的评估及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措施,加强基础护理和有效预防措施,提高压疮护理质量。

摘要:压疮是指压力或压力合并摩擦力和剪切力所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害,一般发生在骨隆突处。压疮的防护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更新护理人员的压疮知识结构,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防护措施,加强基础护理,最终达到提高预防效果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有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分别从压疮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因、压疮的分期、预防、治疗及护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阐述了压疮分期,由原来的ⅠⅣ增加了不可分期和可疑似深部组织损伤期,即共分6期,在治疗护理方面不主张按摩,主张湿性疗法,望能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压疮发生率。

灾害护理学研究新进展 篇6

近年来对患者安全与护理工作之间的研究不断深入,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考。本文摘选对非惩罚性“人为因素”的重新认识;护理工作注意力被分散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及护理人力资源在患者安全中的作用等3个方面进行汇报。

1“工作人员无过错概念”与患者安全

1.1“工作人员无过错”观点

各医疗机构对不良事件发生后采取非惩罚性上报,建立有相应的报告流程和报告制度。由谁上报和怎么上报都有明确规定,并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管理部门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鱼骨分析法、“5 W 1 H”等质量管理工具,从系统、管理、制度、流程、人力等多种因素上寻找发生原因和改进方法。在以前的研究中,并未将不良事件中“人为因素”作为关注重点,并认为“工作人员是无过错的”。但是这一观点在近来的研究逐渐被否认,同时将“人为因素”作为研究重点。

“人为因素”在患者安全中包括有效的干预和个性化设计、采取最大程度降低患者风险的措施、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照顾和帮助等[6]。临床工作中“人为因素”是一项复杂的内容,其在患者治疗、康复、保健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旦缺少“人为因素”,健康和社会保健都将会陷入停顿状态[5]。其中护理工作在“人为因素”中占有较大比例,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评判性思维等存在很大差异;护士的执业承诺、奉献精神也因个体而不同,因此护理工作中“人为因素”的优劣对患者安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对“人为因素”研究方法

在一项以“人为因素”为分类框架的研究中,随机抽样498例临床不良事件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生在医院的不良事件的时间特点和其他相关因素与患者安全之间的关系。研究明确了隐患事件、推动因素、事件的主要成因等,发现员工行为是主要的“人为因素”[7]。而研究表明“人为因素”已成为患者死亡常见十大原因之一,因此对“工作人员无过错”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更好地理解错误中“人为因素”,对“人为因素”与患者安全进行量化分析,控制并制定适当的策略,是非惩罚性管理的管理目标和努力方向。

从2 0 1 5年开始应用工业工程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开始在健康领域研究“人为因素”,并确立了两种“人为因素”的研究方法:关键事件分析法和自然主义分析法。对“人为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患者、组织、任务、个性、沟通、工作环境、设备或材料、团队或社会因素、教育;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AHO)曾经提及将传统的失效模型与效应分析(FMEA)用于研究“人为因素”与不良事件的关系。该项研究基于3个因素:严重性、干预性、可测性;可惜的是,这个方法并没有结合“人为因素”被官方认可并作为研究方法而考虑。事实上,研究“人为因素”是为了明白是否可以通过区分“人为因素”进行风险管理和评估风险来提高患者安全的可能性,既不是通过“惩罚性”的目的,也不是因为“工作人员无过错”而忽略“人为因素”。通过人为因素的FMEA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基于“人为因素”失败的风险管理,还可以通过“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降低风险失效能级。它考虑了作为“典型风险”的负面影响和被称为“机会”的正面作用。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除“人为因素”外,其他的因素可能相互依存。失效模型与效应分析和基于风险管理的“人为因素”分析,能够量化风险和“人为因素”的关系,改进风险的管理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5,7]。

2 护士注意力分散与患者安全

2.1 护士注意力分散研究

与航空和驾驶领域相比较,医疗领域注意力被分散的研究相对较新。护士在复杂的临床工作环境中工作,她们需要根据患者随时发生的病情做出判断。因此护士不断地总结和找出患者护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一个不留神的注意力被分散,都将会影响护士的判断[8]。同时,研究者发现在安全用药的环节里,差错往往与注意力被打断或者被分散有关,而有些打断又不可避免,如一个8小时值班中约有42分钟是在寻找缺的药物或者工具。也有研究表明,护士约占工作时长的10%~25%是在寻找团队其他的工作人员,甚至在某个手术中,由于器械、设备或者个人原因,被打断了43次[9]。由于工作被打断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导致的后果,有用药错误,甚至有手术患者错误,医院感染等。注意力被分散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原因与医疗系统不相关。因此,护士在每天的工作中面临着非常不确定的各种因素[8,9,10]。

2.2 护士注意力被分散新认识

注意力分散是指被意外打断,包括打断和分心、接受突发任务等。尽管被打扰在医院随时发生,但是他们没有在学校或者护理培训中学会如何应对。因此非常需要“处理被打断的知识”。一项针对减少打扰和控制打扰的实验开始实施,研究对象为具有专科能力的护士。Rivera等[11]随机观察了NICU白班和夜班护士15小时7分钟,记录下他们工作时状态。最后抽取10名护士进行20~45分钟的访视。结果显示了与护士被打扰后决策的几种现象。首先护士受到打扰后的决策是有限或受限于当时的工作。其次当护士去打扰他人时,会短暂评估打扰后的利弊,然后再决定是否去打扰。这个发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两点重要的意义:(1)护士需要必要的工具或者训练去评估打扰后利弊;(2)为了研究评估有用和无用的打扰工具,首先必须明确有用和无用“打扰”的定义本身。换而言之,并不是“中断”都是来自相同的单元、医院、医疗机构;也不是所有的“打扰”都能简单定性为“有用”“无用”等。其次,当讨论其结果时,必须是护士提供相应的依据,并不是所有的中断都是不利的,其中护士也反馈了一些有用的打扰。

然而,近年来被打断的课题被一些健康研究者夸大了。其观点在于,被打断与医疗差错高度相关。不幸的是,医疗研究至今发现差错发生的原因在本质上是同质的。这些研究只是重点关注在健康照顾者被打扰、他们的经验和注意再集中的过程上。这些对被打扰的片面认识中,有以下观点值得关注。首先,他没有关注到双方的复杂性(打扰方与被打扰方),Rivera等[11]明确指出,打扰方和被打扰方同时经历着可能导致的后果:积极的-消极的、正性-负性、中性-阴性等;第二,他倾向于突出和被打扰的相关元素,而忽略社会-技术系统中断对系统影响(如团队导致中断);第三,这些研究是在被中断之后,所有局限是减少或者消除中断的因素。避免被打扰的策略非常麻烦,因为他们与工作流程并不相符,很多时候增加了无效的程序,而且有些打扰是非常必须的(如患者病情变化,监护数据显示危急值,护士需要其他人员帮助)等。

因此,在如此复杂的医疗环境中打扰或者潜在被打扰都需要客观的认识,不能片面夸大被打扰在不良事件中的作用,同时在培训和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被打扰的”应对训练[11]。

3 护士合适人员配置与患者安全

3.1 护士人力配置现状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护士在患者身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患者的预期效果也就越好[12]。尽管意识到了这点,但是患者增多带来的负荷和护士人力的短缺,使得期望护士在患者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长变得非常困难。迄今为止,大多提高每个患者时长的关注点落在了增加护士人力上[13]。早期的研究表明[14],护士配置与患者安全之间有着明显的关系,随着护士照护患者人数的增加而致患者安全事件的风险、发病率甚至死亡人数也要增加。这些研究数据对美国几个州已经产生了影响。在加州,急诊医疗住院单元为每个注册护士照护患者数规定不得超过5人。比如急诊科急诊人力与床护比分别为:1∶3.8(白班)、1∶3.6(晚班)、1∶5.1(夜班),在特殊高峰时段是1∶8.4(白班)、1∶7.3(晚班)、1∶16.0(夜班)。平均每个病床上至少收治过4个患者,但是比例不是决定人员最优比的决定因素[15]。

3.2 护士人力资源配置新观点

研究明确了护士人员配置与患者安全之间的关系后,对政策制定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加利福利亚明确规定了重症监护室和普通病房的床护比。这些研究方法统计的是最高人数的注册护士使用率和最低人数的患者死亡率,仅从统计意义上而言,研究两者之间关系方法的局限性已经受到了质疑。同时,此项研究指出为满足护士人员配置而有可能增加医院成本也可能因为护士人数增加,培训和相应配套制度未能匹配的情况下对患者照顾的风险也相应增加[16]。

近年来,荷兰的一项调查指出,护理行为、权利和护理自主权等与护士人力配置有密切关系,这些也决定了护士在临床中的工作角色[17]。简言之,护士临床行为与医生或者其他医护照顾者不同,如思考方式、决策权利和信息传递方式等均不同。护士缺乏自主权,于是为提高患者期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而增加护士人力配置的方式来解决患者安全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机构护士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只是冰山一角。关于人力配置的定性研究中指出,护士人力不足只是冰山的表层,在冰山下面紧接的是:确保患者安全和高质量的护理,不得不增加护士人数。事实上,护理工作需要一套多学科、客观的沟通工具,更好地给护士定位,提高护士的专业化和自主性;通过提高学科定位和执业认同,促进护士在临床工作的自主权,通过多角度研究提高患者照顾能力,满足患者期望从而确保患者安全。

灾害护理学研究新进展 篇7

1 对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损伤护理

1.1 改进护理方法

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后穿出, 此处基本上没有皮下组织。腓总神经是小腿外侧肌的运动神经, 也是小腿和足背的感觉神经, 受损伤后主要表现足下垂、麻木、无力、针刺感等。由于手术时间长、牵拉、缺血, 造成神经营养缺乏;术中采用截石位时托腿架很容易压迫此部位;麻醉后肌肉松弛, 下肢失去了自身调节位置的能力, 加之手术中可能压迫患者膝关节, 很容易损伤腓总神经[3]。我院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体位摆放时进行改良,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时将小腿固定于支腿架上, 并在腿架上垫上妇科专用硅胶垫, 将手术床的腿架调至最低, 小腿与床处于水平位, 以扩大操作区域, 便于术者操作。臀部垫一硅胶垫, 使坐骨结节超出手术台5~6 cm。在摆放过程中注意髋关节不能过度外展、外旋和过度牵拉, 防止发生坐骨神经、股神经损伤。体位安置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如着力点处床单应平整无皱褶, 骨隆突处垫软垫, 容易受压的皮肤、软组织垫棉垫,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金属以免烫伤等, 术中台下护士注意被动活动患者腿部, 一般1次/30~60 min, 防止腓总神经的压迫损伤。在手术允许情况下每隔2 h适当调整体位, 对于手术超过3 h的患者应定时观察皮肤颜色, 制定护理方案, 对受压部位及骨突处进行按摩。>5 h的手术, 要加强对受压部位密切观察[1]。术后回访, 此种改良截石位未发生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损伤。

1.2 用“人”字形安置方法取代传统截石位

有研究认为采用“人”字形安置方法取代传统截石位, 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改善患者循环、呼吸系统功能, 减少下肢神经、血管损伤, 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手术的安全性[4]。“人”字形体位安置时需注意:利用腿板可拆分的手术床, 将患者臀部垫厚软垫 (高约10 cm) , 使坐骨结节超出手术床5~6 cm, 使手术野充分暴露, 腰部悬空处以薄软垫垫实, 以避免术后腰痛, 双下肢水平展开90°~100°, 展开过小不利于手术操作, 过大易造成肌肉拉伤;两腿自然外旋, 两腿板分别垫软垫, 膝关节下垫硅胶软垫以保护膝关节, 在关节上5 cm处用约束带固定, 松紧度以固定好后能容纳一手指为宜。及时提醒手术助手和洗手护士勿压迫患者下肢。

1.3 单腿截石位

为了避免神经损伤, 有报道采用单腿截石位, 患者于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后, 将患者臀部移至手术床坐板与大腿板连接处, 卸去一侧腿板并摆放单腿截石位, 托腿架不易过高, 应与大腿在仰卧位屈髋时的高度相等, 大腿与躯干纵轴呈90°~100°, 腿托应放在小腿肌肉丰满的部位, 并向外分开40°~45°, 膝关节弯曲120°, 小腿呈水平位;另一侧下肢平放于腿板上并外展45°, 然后分别用约束带固定。单腿截石位将一侧下肢抬高, 既符合手术操作的要求, 又不影响正常呼吸循环及神经功能, 减轻了心脏负担并稳定血压。研究表明单腿截石位未造成下肢神经损伤, 避免了传统截石位上抬双下肢导致的神经损伤[5]。单腿截石位在妇产科临床应用很少, 此种体位使手术野暴露受限, 有时不能被妇产科医生采纳。

2 对膈神经的损伤护理

2.1 气腹形成过程中可能对膈神经造成损伤

有人认为膈的牵拉及由此产生的膈神经损伤可能与疼痛有关[6], 腹腔镜手术后颈4神经支配的皮区疼痛, 可能是膈神经损伤导致的牵涉痛。膈神经对牵拉很敏感, 神经牵拉20%就会导致神经内血管闭塞及缺血。Cunniffe等[7]在腹腔镜手术后用0.01%的布比卡因500 m L灌注膈下行表面麻醉, 结果灌注的患者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Wallace等[8]比较了7.5 mm Hg和15 mm Hg充气压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发现用7.5 mm Hg充气压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且低充气压患者手术后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恢复也快得多。临床护士在调试设定气腹压力时, 对心脏和肺功能不好的患者要比其他患者压力低。

2.2 充入气体的种类及腹腔内p H值

大多数医院使用CO2气体来产生气腹, CO2经腹膜吸收后在局部组织内造成的酸性环境会对膈神经产生损伤, 并造成全身的呼吸性酸中毒。有人试用氦气作为充入气体, 发现可以明显减轻手术后疼痛, 而且由于氦气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小, 更适合于心肺功能受损的高危患者[9]。

2.3 气体的温度和湿度

在一项103人的随机、前瞻性研究中, 与体温相同的CO2灌注与标准温度灌注相比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术后镇痛药的用量较标准方法减少31%[10]。我院现使用的Stros气腹机具备气体的加温功能, 自投入使用以来, 术后随访患者颈肩部疼痛明显减少。Ott等[11]进行一项随机前瞻性研究, 观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使用加温、湿润的CO2与使用干燥的CO2对手术后疼痛的影响, 发现使用加温湿润的CO2对膈神经损伤小, 灌注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

2.4 腹腔内的残余气体

一些研究表明腹腔内的残余气体会刺激和损伤膈神经。腹腔镜手术后腹部平片检查发现残余气体最多可以持续至7~9 d后消失 (平均2~6 d) [12]。我院每次做完腹腔镜手术前均在腹腔镜直视下用负压吸引吸出残余气体, 术后随访患者舒适度增加。

2.5 充气的速度

Berberoglu等[13]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的CO2充气速度为2.5 L/min时, 与7.5 L/min的充气速度相比, 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而且程度轻, 但并没有因为充气速度慢而使手术时间延长。因此临床护士调节进气速度要从低档开始逐渐调试, 以免造成膈神经损伤。

3 对臂丛神经的损伤护理

3.1 损伤原因

双肩部酸痛是腹腔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达35%~63%[14]。臂丛神经损伤主要由于: (1) 头低脚高位时间过长、使用肩托不当、在重力作用下患者随床位倾斜易向头侧滑动, 损伤臂丛神经和尺神经。 (2) 上肢过度外展, 腋部血管神经受牵拉压迫。

3.2 护理干预

(1) 以锁骨为支点, 用双侧肩托托住锁骨并加隔棉垫, 随时注意肩托的稳固性, 以免患者随过度垂头倾斜而滑动, 造成臂丛神经损伤。 (2) 手术体位无特殊要求时, 可将患者的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用压手单将双手做稳妥固定, 压手单上端必须超过肘关节上3~5 cm, 下端以指端为准, 避免长时间外展造成患者双上肢及肘部不适。或将开放静脉侧手臂伸出, 但外展不超过90°。 (3) 手术者及助手不能倚靠在外展的手臂上, 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4 其他护理

4.1 年龄

目前研究证实, 腹腔镜手术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只要无手术禁忌证, 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良性妇科疾病优于开腹手术[15]。老年患者机体组织形态和器官功能不断发生退行性变化, 对创伤的应激能力降低, 修复能力差, 手术耐受性差, 所以老年人手术体位摆放时更应该引起护士的注意。老年人双腿外展受限, 应在保证舒适前提下进行体位摆放。在实际工作中, 为老年患者摆放截石位时把腿架调至与手术床水平位置, 小腿下加硅胶软垫并放于腿架上, 保证患者双腿自然下垂, 以提高老年人腹腔镜安全性。

4.2 身高

身材高大的患者双足悬吊于手术床外, 双脚根部受压会导致小腿损伤, 甚至不能下床。小腿的安置要有支撑物, 双腿套上棉脚套, 手术结束时要按摩患者的肩部和肢体受压部位。注意器械托盘不能太低, 避免软组织受压引起损伤。

飞秒激光治疗近视手术护理新进展 篇8

个体化设计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波前引导屈光手术。自从美国FDA批准使用波前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技术以来,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进入一个新纪元。而一项新型技术的开展与护理技术的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离不开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是近几年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取得的又一个重大技术突破,飞秒激光用于制作角膜瓣,大大提高了制作角膜瓣的精确度。而且这种非机械性激光制作角膜瓣的技术一般不产生与角膜瓣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使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更加安全。

1.适应症与禁忌症

1.1适应证:

年龄满18岁以上,55岁以下;病人本人有摘掉眼镜的需求;屈光度范围:近视150-1600度;远视100-600度;散光100-600度;双眼屈光度不等的屈光参差者;近两年近视、远视、散光度数稳定,其发展速度每年不大于0.50D(50度);配戴角膜接触镜者(软镜应停戴1-2周,硬镜停戴2-3周,注:视角膜形态、厚度及角膜上皮恢复情况而定);角膜厚度应大于450微米;

1.2禁忌证:

眼部活动性炎症;眼周化脓性病灶;已确诊的圆锥角膜;严重干眼病;中央角膜厚度低于450微米;角膜感染,圆锥角膜,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角膜中心岛的形成;严重的眼附属器病变:比如 眼睑缺损、变形、慢性泪囊炎等;一眼手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对侧眼应暂停手术;全身结缔组织病及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怀孕及哺乳期妇女;

焦虑症、忧郁症等,及对手术期望过高者;角膜感染,圆锥角膜,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角膜中心岛的形成;角膜周边变性或瘢痕的形成,角膜中心色素沉着;

角膜瓣偏离中心,角膜瓣对位不良,角膜瓣皱褶,角膜层间碎屑或血液残留。

2.技术路线:

2.1心理护理 :

飞秒激光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新技术很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疑虑会担心手术的安全性、视觉效果、术后的并发症等所以护理人员应更耐心的解答患者各个疑问更仔细的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使患者放松心态更好的配合医生以确保手术安全顺利完成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

2.2常规准备:

术前检查包括测远近视力、非接触眼压、角膜地形图、波前相差、综合验光、角膜测厚、散瞳、散瞳验光、眼底检查、眼前节检查。

2.3术前准备:

向患者交待术前10天禁戴角膜接触镜提前4天使用常规抗生素滴眼液4次/日预防感染。嘱患者回家做好注视训练强调注视训练的重要性让其手术前一天保证充足睡眠并手术当天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品。

2.4术前护理:

进手术室前做好术前准备注意事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眼别及手术方式辅导患者练习注视训练准备区会播放手术范例全过程让患者及家属消除紧张情绪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咨询。跟患者沟通交流针对患者心理情绪对其做好心理辅导并将手术过程及配合目的告之患者。

2.5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常规三查八对,给患者每隔10分钟点一次倍诺喜,共点3到4次,严密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如患者出现紧张情绪,可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告知患者将先在飞秒激光仪上制作角膜瓣,10分钟左右再在准分子激光仪上进行切削,消除其恐惧的心理,增加安全感。

2.6术后护理:

上一篇:维修制度下一篇:空间知识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