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事业(通用9篇)
园林绿化事业 篇1
1城市园林绿化科技发展概况
城市园林绿化科技事业, 是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刚成立时, 全国城市园林绿化非常落后。据1949年统计, 全国设市城市为136个, 只有城市公园、绿地112处, 面积为2961hm2。不少城市把原来仅供少数人享乐的场所, 改造为供群众游览、休息的园地。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 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城市园林绿化也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 逐步开展研究工作, 不过力量还是很薄弱。同时, 北京林学院利用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 结合教学上的需要, 开展了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科研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我国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科研工作, 国家城建总局园林绿化局于1980年5月召开园林科研单位座谈会。到会的有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南京、杭州、厦门、武汉、广州、西安、昆明等12个城市的园林科研单位和城建、园林局 (处) 的负责同志, 有江苏、湖南省建委城建处和北京林学院、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南京工学院、同济大学等院校以及中山植物园的同志, 共30余人。
2会议明确了园林科研的方向和任务
会议认为园林科研工作是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服务的, 要坚持以应用科学为主, 科学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它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园林风景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客观规律, 更好地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及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问题, 以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 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合理开发利用风景资源。同时系统地总结研究我国园林建设的经验, 整理研究古典园林遗产, 继承优良传统, 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创造中国园林艺术新风格和理论, 为“四化”建设作贡献。
会议经过讨论, 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科研课题进行了分工。提出按以下3个种类型进行: (1) 由各个城市提供经费, 组织研究的课题, 如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选种、育种和育苗技术的研究等。 (2) 由有关城市提供经费, 按地区组织协作或与相邻学科的科研和生产单位进行协作的课题, 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园林绿化对环境保护作用的研究和园林机具的研制等。 (3) 由国家提供补助经费, 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研究的课题, 如园林植物的区域性规划, 中国园林史的编写, 风景资源的调查、评价, 园林科技情报的研究等。各地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应着重解决园林生产、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 在2~3年内, 抓紧调查研究, 把当地园林风景的现状、历史、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栽培品种等基本情况摸清, 制定树种规划, 选定骨干树种和适宜本地的主要园林植物种类。
会议提出, 为适应我国园林风景事业发展的需要, 应该有一个全国性的园林科研机构和情报中心, 有一个全国的园林学会和刊物。在全国的情报中心尚未建立之前, 经协商, 一致同意先建立以12个园林科研所为主的科技情报网, 由北京所牵头。
1984年11月, 上述三部委颁发了中国城乡建设技术政策蓝皮书。在这本蓝皮书里的“城市建设技术政策要点”中, 第十一节为“大力发展城市绿化, 建设城市公园”, 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了以下技术政策, 作为指导、监督、检查城市园林绿化技术发展方向的基本政策依据: (1) 要根据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及方便群众游憩等多种功能的需要, 对城市绿地进行系统规划, 合理布局。 (2) 要千方百计地增加绿地面积, 规划的绿地不得改作它用。现有绿地不得侵占, 侵占的要限期退出。规划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力争在规划期内实现;城市的新建、扩建、改造都要按指标规定建设足够的绿地。 (3) 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积极性, 加快绿化建设。重点搞好街道、广场和居住区的绿地, 也要搞好工厂、机关、医院、学校、部队等单位的环境绿化。 (4) 大力植树、种草、栽花, 积极发展各种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 使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尽快绿起来, 逐步做到市区没有裸露的地面。 (5) 搞好园林植物规划和种苗生产规划, 加强引种育种工作, 规定的苗圃面积要有保证, 尽早基本实现苗木本地自给。花草树木以乡土树种为主, 引进外地树种应经过试验, 不要盲目推广。 (6) 继承、发展我国园林艺术的优良传统, 认真研究并吸取国外的先进的园林艺术成就, 积极发展以自然景观和植物造景为主体的、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园。 (7) 切实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古典园林。加强管理和控制游人量, 建立古树名木档案, 并要加强养护管理。
进入21世纪, 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将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展望未来, 城市园林绿化科技也将出现新的成果。
园林绿化事业 篇2
促进园林事业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园林绿化工作是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行业,需要大量人才。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即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稳定人才队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摆在我单位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此,我单位采取多种举措,营造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
一、单位人才队伍现状
我单位目前有在职职工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8人,初级以上技术工人34人,其中2名工人技师。在职工队伍构成上看,专业技术人员达到总数的3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6人,35岁以下的青年12人,形成了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多专业互补,专业技术层次较高,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为主的充满活力,技术力量雄厚的人才队伍特色。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
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形成比综合素质,让群众公认,看工作实绩的用人导向。在苗圃主任和技术科长等一些重要部门的任命和使用上大胆使用陈某、杨某等青年干部,虽然他们在资历上说比较年轻,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通过几年来的锻炼,现在成为我单位的中坚力量。另外,发现、培养有着丰富经验和实践能力与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对于他们主要是安排在第一线,直接动手,亲自操作,并掌握多门技术,多工程集于一身,适应一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比如苗圃工人李继强就是其中一位,他既是高级绿化工又有国家承认的电工、焊工证书,同时还掌握锅炉安装等技术。在人才的配置上实行动态管理,动态激励,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一些重要岗位实行“ab”角制,避免关键技术和重要工作只储存在一个人脑子里,防止因人才断档个人因素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损失。
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事业单位将面临改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园林绿化行业飞速发展变化,我单位除了注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外,还注意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形成多行业,多专业,多岗位的人才继续教育。除了在苗圃营销,苗木引种上锻炼人才之外,还成立了集美园林绿化工程处对外承揽工程参与市场竞争,注意在此过程中培养人才。比如杨某、李某、肖某等职工都在今年的工程招投标施工,各种证书办理,规章学习有了大大的提高。
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等活动,以新理论,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到外地考察学习、集中学习,有计划的开展轮岗交流、到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推动人才深造。近年来我单位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天津及我市绿化规模较大,特点突出的地方参观学习,并与其他三个区园林的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互相学习成功经验和做法,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另外我单位的职工积极参加自学深造自己,现有20名职工在参加大专或本科的学习,学习氛围浓厚,单位也大力支持,凡是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一律提供方便。在干部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适当向青年职工倾斜,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放长眼光为今后单位发展储备力量,提供保障。现在我单位35岁以下担任中层干部8人,领导班子中2人是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单位领导干部一半左右,可以说是青年干部已成为单位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四、尊重人才,用好人才
在单位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单位领导干部为他们排忧解难,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人才的使用上注重考虑人员在知识、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长。比如苗圃需要苗木栽植管理和经营的人才,技术科需要技术过硬,一丝不苟的人才,绿化队工作辛苦,需要能吃苦,任劳任怨的人,机关办公室需要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人,庭院科针对全区各单位搞绿化指导工作需要有一定交往能力的人。根据这些专业科室的职能、特点,我单位安排陈某、杨某、孙某、侯某等同志分别负责各自的工作,使得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逐步完善人才引入机制
浅析园林事业单位工程资金管理 篇3
一、园林事业单位加强工程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园林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要。工程资金投入须确保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目前由于对资金投入缺乏有效监管,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许多资金投入后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因此需要强化资金的管理,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园林事业单位属于公益事业单位,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政府投入,资金往来较频繁。为了保证资金筹措和使用明确清晰,就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府相关规定,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从前期工程资金立项申请到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支付,以及后期工程竣工决算各个环节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专款专用。同时为随时控制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就必须严格控制工程资金支付进度,加强资金的管理。
二、园林事业单位工程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招投标不规范
目前有些事业单位政策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为规避招标,将工程化整为零,有的虽然按照要求进行招标,但在招标过程中未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私下联系相关人员,暗箱操作,抬高中标价格。这必然导致腐败滋生,投资效益降低。
(二)工程投资严重超计划
园林事业单位建设项目按规定应在政府批复的计划内执行。但有的单位在工程建设中随意扩大投资规模,不重视计划,造成投资严重超标,资金紧张,严重影响工程进度。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工程建设前期预算编制不严密,对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申请计划资金偏少,从而造成在执行中严重超计划。例如对古建筑的维修维护工程,由于对其内部结构及状况不清楚没了解,预算缺乏预见性,造成施工中真正需要的投资和预算相差很大,申报政府资金偏小造成执行中投资严重超计划。二是由于工程管理部门不够重视投资计划,未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随意扩大建设项目,盲目投入,造成资金挤占,无法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完工。
(三)工程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的管理不规范
1. 没有完善的工程资金管理制度
作为工程资金管理部门,资金的管理与支付必须有相应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工程资金管理制度。一些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相应的制度要求,资金管理混乱,无法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2. 工程资金核算不规范
有些工程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核算不规范,没有按照会计制度建账,科目设置不够明细,无法分清核算的具体内容,从而导致核算分类与计划项目划分不匹配,支出混乱。
3. 工程资料审核不严格
工程资金管理部门在资金支付时,忽视工程资料的审核,支付随意性较大,从而无法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三、影响园林事业单位工程资金管理的因素
(一)工程资金使用与工程实施的衔接
由于园林事业单位工程资金来源于政府,从资金申请到拨付往往需要一个较长周期,资金很难按工程进度及时到位。因此在工程前期,资金未到位时,前期费用会挤占其他资金。资金到位后,因情况变化,资金无法及时支付出去。项目完工后,评审期过长,工程尾款长期滞留在账户上。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资金管理困难。
(二)政府相关部门部分规定的一致性
事业单位工程资金使用需要经过几个政府部门的审批,而各个部门之间在使用自己方面的相关规定缺乏有效衔接。在执行过程中,会出项很多实际问题,往往难以按规定执行。规定的不相容,使得执行时出现凭经验、习惯操作,是资金管理出现风险。
(三)绩效考评体系
园林事业单位由于管理落后,对工程资金使用没有做出详细说明,未制定相应标准,使得对工程总体无法进行综合评价,出现同类项目资金使用额度不同,大量资金浪费。
(四)财务人员资金管理意识
在工程管理中,财务人员需要参与资金使用全过程,及时掌握进度,对资金规划统筹使用。园林事业单位因缺乏竞争机制,财务业务能力较差,一些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工程的参与、监管意识,造成资金管理混乱。
四、园林事业单位加强工程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工程资金监管
任何项目实施、资金运作都必须依照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执行。根据财政部门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单位建立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招投标法》《合同法》《政府采购法》《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准则。同时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工程项目资金支付管理流程,明确财务部门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监管职能,是工程建设项目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二)严格执行政府各项相关规定
1. 认真履行立项、审批程序及招投标流程
由于园林绿化资金多数来源于政府投入,在工程建设前期要在政府部门进行立项。政府审核批准后进入招投标阶段,最后中标单位可进入施工阶段。因此在事前的准备阶段要保证计划建设的项目要突出重点,注重绩效,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完成立项、审批及招投标流程。
2. 遵守财政建设项目资金使用规定
目前园林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实行财政授权支付。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建委批复计划为建设部门安排资金,资金直接通过国库零余额系统支付给施工单位,不再经过建设单位账户。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有效改善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方面有效杜绝了资金挪挤占用的情况,另一方面调高了资金拨付效率,实现了财政部门对政府资金的有效监管。
(三)资金管理部门应加强工程资金的管理
1. 规范核算,完善制度
资金管理部门要制定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支付制度及支付流程,明确资金来源,设立专项账务,专款专用,账务核算要明确、清晰。
2. 资金支付严格审核
要随时掌握工程进度情况,对工程资料及报销手续严格审核,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付款申请予以退回。资金支付要严格按照批复的建设项目计划执行,不得超计划支付。对于在施工中出现的不可预料的变化,可以报政府部门申请追加,不能随意挪挤占用其他工程资金。
3. 施工现场多方监管
建设项目开工后,严格规范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施工现场的签证工作应由建设单位的工程部门、资金管理部门、纪检部门、施工单以及监理单位同时确认,从而有效地堵塞漏洞,控制工程造价。
4. 做好工程竣工决算评审工作
项目竣工决算审核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园林建设资金属于政府投入资金,工程竣工决算审核工作,应有由政府财政部门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决算,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从而形成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确保政府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专业素质
负责工程资金管理的财务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在精通财务专业业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工程建设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从而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同时还要学习会计电算化技术,掌握各种财务软件的运用,使工程资金管理更加规范,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率。
五、结论
园林绿化事业 篇4
机构沿革
萧山区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管理处的前身是城厢镇市政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建会),隶属于城厢镇人民政府。
本处创建于1959年9月13日。次月,城厢镇绿化队建立,当时行政上属城厢镇环卫所领导,业务上归城厢镇绿化委员会指导。1961年12月湘湖建设管理所(简称湘建所)成立,这时绿化队划归湘建所。1963年月1月湘建所并入市建会。同年5月市建会与环卫所合署办公,当时是(市建、绿化、环卫)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三颗印子,财产公用,帐目单立。
初期因党员少与城厢镇卫生系统组成联合支部。1966年11月单独建立城厢镇市政建设环境卫生管理所党支部。1973年10月市建绿化与环卫所分别建制,成立萧山县城厢市政建设绿化管理所,萧山县城厢市政建设绿化管理所党支部相继成立。1980年1月业务归属于基本建设局管理,党组织关系仍在城厢镇。1984年5月建立萧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处,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党组织关系不变。1986年7月撤销萧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处,行政划归城厢镇人民政府管理,定名为萧山县城厢市建绿化管理所。1988年3月改称萧山市城厢市政园林管理处,党组织随单位名称更改而多次更改。1994年3月撤销中共城厢厢市政园林管理处党支部设立中共城厢厢市政园林管理处总支委员会。1996年10月萧山市市政园林管理处成建制归口萧山市城乡建设局,改称萧山市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管理处,并于1997年1月调整机构,人员分流,3月正式实行处所两级管理,原处属萧山市测绘队划归市规划管理处;原处市政园林监察分队连人带编并入市城建监察大队。同年党组织也改称萧山市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管理处党总支。2001年3月12日萧山撤市设区后更名为杭州市萧山区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管理处,党组织更名为萧山区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管理处党总支。
内设机构及下属单位变更
1963-05—1973内设机构:市建会、绿化队、环卫所三个部门;
1973-10—1984内设机构:财务室、施工组、市政维修组、绿化养护组、木工机修电工组、邱口坝苗圃、东门苗圃;
1984-05—1986内设机构:办公室、财务科、技术科、工程科、园林科、供销科、前期办、市容办、(1985年4月设立)、机修车间、苗木经理部、劳动服务公司、测绘队、设计室、萧山县市政园林工程公司(1984年12月成立);
1986-08—1997内设机构:党支部办公室、所办公室、测绘队、设计室、工程科、园林科、财务科、供应科、市容办(后扩展为城管中队列入城厢镇领
导)、机修车间;萧山县市政园林工程队、前期办、萧山儿童公园(1986年6月开园)、市政园林监察分队(1994年成立)
1997-03—2008-04内设机构:办公室、计财科、前期办(1999年1月设立)、市政科(2003年7月内设河道管理科和市政拆迁安置房建设工程部、园林科、安置房建设工程部(2003年8月从市政科划出)、市政园林监察分队等机构,原处属萧山市测绘队划归市规划管理处;原处市政园林监察分队连人带编并入市城建监察大队,1998年3月本处重新组建市政园林监察分队(2006年4月改称设施管理科);技术科(2007年11月设立);监控中心(2007年1月设立),区燃气管理办公室(2007年3月归入本处,办公室仍设在区建设局)
下属单位:萧山区市政园林设施养护所、萧山区园林绿化养护所、萧山区城市河道养护管理所(于2003年12月批准,2004年1月1日正式成立,2007年7月10日更名为萧山区城市河道管理处,萧山区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管理处的河道规划和管理职能划入区河道管理处,机构规格提升为相当正科级、萧山区市政园林建筑设计所、萧山区儿童公园(2007年8月15日成建制划转给湘管委,更名为杭州市萧山区少儿公园,并增挂杭州极地海洋公园牌子)、萧山县市政园林工程公司(1995年7月17日更名为萧山区市政园林建设总公司,下设市政工程分公司、园林绿化工程分公司和综合服务分公司;2001年10月改制后与本处脱构,并改称杭州天开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萧山市政园林劳动服务公司(2001年11月1日歇业)、萧山市政园林彩色预制品有限公司(1999年2月正式成立,2001年10月改制后与本处脱构,2007年1月停产,11月内部拍卖后,部分职工组建杭州天榕绿化养护有限公司);萧山南门停车场(建于1992年8月,由市政所职工个体承包,2006年7月划归萧山区儿童公园集体承包, 2007年8月归市政分公司管理)
2008-04—至今内设机构:办公室、计财科、前期办、市政科、园林科、设施管理科、技术科(2007年11月设立),燃气管理办公室、监控中心(2007年1月设立)。
下属单位:市政园林设施养护所、园林绿化养护所、萧山区市政园林建筑设计所。
领导变更
一、现任领导班子
2、行政工作:
二、历任领导(正职)
1、党务工作:
2、行政工作:
三、其他曾任职领导
2、行政工作:
市政园林综合档案室
浅析加强园林事业单位女职工管理 篇5
一、女性职工的特点
(一) 情感特点: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 “女人堆里是非多”。女性情感细腻, 关注细节, 相对男性度量会小些, 嫉妒心、猜疑心会重很多, 因此女性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较为复杂。
(二) 生理特点:女性特殊的生理期、孕期、产期、哺乳期, 还要照顾家庭, 这些问题都会给正常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生理上的疲劳和工作的压力, 会带来情绪沮丧、记忆力衰退、创造能力弱和工作积极性下降等各种身心上的不适应。因此, 对工作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三) 性别特点:相对男性职工而言, 女性职工内心比较脆弱, 压力承受能力不强, 面对较大压力时不能像男性那样保持冷静和清晰的思维,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四) 自尊特点:女性职工比较敏感, 自尊心较强, 经不起批评, 被批评后容易产生沮丧情绪。
(五) 男女差异性:男性具有自信、独立、果断、理性、大度和有远见等特点, 而女性具有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心细细腻、亲和力和表达力强等特点。在工作中、学习中男女职工具有互补特性。
(六) 女职工工作强度大。园林行业以种养植树木花草为主, 还有大量的服务岗位, 而且要求职工在工作中须一切以游客为中心, 因此工作强度大, 女性职工非常辛苦, 特别是一些男性职工少的单位, 女性职工的劳动强度更大。还有如遇节假日, 游客量大增时, 女性员工的工作量更是随之加倍, 工作时间也会延长。
二、女职工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女职工年龄因素的制约。近些年来新招录女职工少, 原来的女工队伍年龄在逐渐增长, 而且女工队伍年龄偏大。队伍老化是阻碍女职工队伍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因素。
(二) 对自身肩负的使命认识不足。大部分女职工对自己肩负的责任虽明确, 但责任感、责任心确需提高。
(三) 女工组织活动无新意, 不能吸引女职工。女工干部以兼职为主, 单位繁重的工作使她们不能在女工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 女工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贫乏。
(四) 在工会女工工作中还存在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在追求男女不平等的大前提下, 往往就会增加男性竞争和挑战, 这样最终势必会造成这一条件的切实实现, 对于妇女或者是女工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这其实也在提醒我们, 新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仅仅带来女性或者女工的发展和进步, 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做好相应的人事工作和工会工作, 以实现女职工这一群体得到应有的保障以及发挥其最强大的作用。
(五) 单位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不足。有些单位由于一味追求单位的经济效益, 甚至主张经济效益第一, 而忽视了劳动安全保护, 致使女职工特别是临聘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些都是单位不执行或消极执行《劳动法》等法律的具体表现, 有的单位领导甚至不知道《劳动法》, 他们只知道赚钱, 只管单位的效益、报表、数字、自己的政绩, 而不管职工特别是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 这无疑是不能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对女职工管理的对策
在管理女职工上虽说有些问题, 但这些问题有自身的因素, 也有外在的原因, 必须要通过女职工和单位组织共同努力, 逐步加以解决。
(一) 开展切实有效的学习培训工作。
一是积极鼓励女职工结合生产和工作所需自学。二是让女职工更多的参加一些相关知识培训, 即时“充电。三是加强对女职工思想政治的教育,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培养良好的心态, 塑造适应时代潮流的人格魅力。
(二) 增强女职工的责任意识。
一是从政治上关心, 在政治上和个人发展上排除性别歧视。二是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 切实解决女职工的后顾之忧, 让工会组织真正成为女职工的娘家人、贴心人、知心人。
(三) 健全组织体系。
为加强园林事业单位工会工作, 工会要在单位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 积极选拔热爱女工工作、有较强事业心、乐于奉献的兼职人员, 使女工工作真正有人抓、有人管, 提高女工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 抓紧各项女工工作制度建设, 明确职责和工作程序, 使女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走向稳步发展的轨道。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女工工作的推进常常与各种活动连接在一起。因此, 在活动设计上, 工会组织要充分考虑女性特点, 举办一些女职工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在单位文化建设上, 充分发挥女性爱唱、爱跳的特点, 举办歌咏比赛、健身、健美舞蹈比赛, 让她们在自娱自乐中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利用她们爱美的天性, 开展服饰创新比赛、插花比赛等, 使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增强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教育和引导女职工争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
(五) 对女职工有特殊照顾。
由于生理上的差异, 对她们应给予一些理解和宽容, 并设身处地为女职工着想,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孕期和哺乳期的女职工, 可通过一些弹性的工作设计, 减少女性的工作压力。
(六) 抓好重点人的管理。
人都有“从众”心理, 这点在女人身上更加明显。领导需要首先处理好女性中年龄最大的那个领头人, 和她们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 取得她的信任和支持。她需要有一定的经历和年龄, 有一定的人缘, 个性不能太软弱, 同时不能斤斤计较、也不能自立山头, 最重要的是一定是要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帮助管理者直接判断寻找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七) 对她们要刚柔并济。
女人一般都有点小脾气, 比较任性, 因此管理她们时, 要在该讲原则的时候讲原则, 在该讲人情的时候讲人情。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你要比她更狠, 让她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然后再让别人去安慰和引导她。女人是感性的动物, 虚荣心较强, 应该要对她们多表扬少批评, 多赞美她们, 多理解她们, 多和她们交心, 这样她们心里保准乐开了花, 工作积极性也会高起来。另外, 女同事之间发生矛盾时, 要注意协调的方式方法, 以事实为依据, 不偏向, 注意语言。
(八) 加强人才交流。
针对女性怀孕、生育、哺乳、照顾家庭等特殊情况, 建立人才交流制度建立人才“蓄水池”, 以缓解女性职工休假等带来的缺位。目前, 很多企业有这种做法, 在员工编制已基本确定的前提下, 更多的就要考虑团队成员相互之间要定期进行轮岗, 让大家相互熟悉他人的工作, 建立各岗位的双角制, 一旦有人员缺位, 就可以马上安排“替补队员”顶岗, 我们园林事业单位完全可以学学这方法。再有, 用可持续的眼光对女性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 对那些符合岗位要求、热爱园林事业工作、具有发展潜力的女性职工, 单位应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让女性职工充分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有效发挥女性职工自身的优势。
(九) 掌握性别平衡。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性格、行为风格等方面存在互补性, 因此在各个部门上要适当平衡团队的性别比例, 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还能使团队氛围更加融洽。因为有男性的加入, 会使女性职工产生积极的表演欲望, 提高工作乐趣, 另外遇到一些体力方面的工作, 也可以交给男性职工来承担, 而且他们觉得和男性职工一起工作, 会增加安全感,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摘要:女职工是园林事业单位的“半边天”, 如何掌握她们的特点, 如何发挥她们的作用, 怎样调动她们的积极性, 是单位管理者必须知晓和把握的。本文主要针对女性职工的特点和女职工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并且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女职工,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守智.浅谈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资讯, 2012.12
[2]杜鹏.现代企业做好员工培训的要素分析[J].考试周刊, 2011.59
园林绿化事业 篇6
(一)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园林事业单位工作经费主要依靠政
府提供财政拨款和补助, 往往占全部收入的多数。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 城市绿化建设的增加, 事业单位人员不断膨胀, 经费需求日益扩大。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 加剧了“吃饭财政”的困难状况, 财政不堪重负, 经费削减成为必然。在此情况下, 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比例逐年提高, 真正用于发展事业方面的经费不断减少。工作经费来源的减少必然导致服务质量的缩水, 影响了工作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 自创收入低自创收入是指事业单位通过提供产品或有
偿服务而向消费者收取的收入和通过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园林事业单位的自创收入主要有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等, 它们是园林事业发展经费的重要补充。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对公益事业的不断介入, 事业收入呈逐年减少趋势。长期以来, 园林事业单位的属性定位于不以赢利为目的, 加上受制于行政机关的管理, 政策限制多, 以及管理者经营理念的束缚, 经营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园林事业单位筹资方式
(一) 财政资金是园林事业经费的主要来源园林事业单位是
由政府投资兴办的机构, 就其工作职能来讲是社会公益性服务, 它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转。只是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 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和社会转型的需要逐步减少了对园林事业单位的经费投入, 但政府的财政补贴依旧是园林事业单位筹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预算资金仍是保障单位运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园林事业单位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对公益事业的支持, 力求政府加大对事业经费的投入。合理编制预算, 充分利用财政资金, 确保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预算外资金是园林事业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性质
而言, 预算外资金是一种财政资金, 它是利用行政职能取得的收费。这些收费通过缴入财政专户, 财政按一定比例提取统筹后拨给单位使用, 作为单位事业发展经费的补充。绿化收费是园林单位预算外资金的主要组成部分, 园林单位应严格遵照园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物价局收费标准进行收费, 严格审批程序, 不以任何理由进行减免, 确保完成这部分资金的收取工作。
(三)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以项目吸取资金园林事业单位可以
在政策允许情况下, 利用自身技术、资源和人力优势与企业合作, 以园林绿化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通过合作建设, 双方实现利益双赢。园林事业单位获得资金援助, 建设项目得到实现, 同时锻炼了自身队伍。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建设,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强了社会知名度, 有利于今后取得更好的运营成效, 增加收益。
(四) 向金融机构借贷融资为满足不断扩大的公益需求, 园林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来筹集资金, 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服务规模和改善服务条件, 以更好地实现园林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职能。但应该认识到, 在筹集到资金的同时, 借贷款也带来了潜在的财务风险:需要定期向银行支付利息, 到期偿还本金。一旦资金周转不灵, 贷款所引起的债务就会危及园林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采取这种方式筹资, 应根据建设规模和偿还能力合理确定借款需求量和借款期限, 选择借款种类, 把握借款时机, 尽可能降低利息成本和筹集风险。借贷款筹资规模必须适度。
(五) 利用行业优势, 收取服务费用园林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利
用自身技术优势, 采取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 收取一定服务费用, 来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在政府指定的管理范围之内, 园林事业单位是从事的社会公益服务, 是不赢利的。但超出管理范围之外的服务, 就要收取服务费。例如, 为单位、社区及个人搞绿化设计、建设、管护等, 就可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有偿服务。园林事业单位应努力开拓市场,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获取这部分收入。
(六) 从事经营活动, 获取经营收入园林事业单位在开展公益
事业业务活动的同时, 可从事一些相关的经营活动, 获取的经营收入是事业经费的重要补充。园林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搞好经营创收。这一方面可以缓解人员膨胀带来的压力, 解决一部分人员的岗位, 另一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又能缓解经费紧张带来的经济压力。对现阶段经费紧张的园林事业单位而言, 从事经营活动获利, 是一项重要的筹资渠道。但园林单位须牢记其为社会公益服务的职能, 从事经营活动是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 不能本末倒置, 放弃主要业务而去搞创收, 如果是这样, 园林事业单位就丧失了其社会功能, 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七) 科学投资, 取得投资收益园林事业单位的投资是包括新
建、扩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几个方面。对外投资是通过资本运作将其投放出去, 以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 它是园林事业单位筹资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同时应看到对外投资的风险, 投资可能成功、可能失败。因此事业单位使用资金, 应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 遵循合法性、安全性、收益性的原则,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科学论证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和收益性, 科学预测项目的财务风险, 选择最优投资方案进行投资, 力求以较低的投资风险与较小的投资成本, 取得较多的投资收益。
(八) 倡导社会参与, 获得外界捐赠获得公益性捐赠是筹资的
另一条途径。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 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好坏。在此环境下, 为建设美好家园, 绿化美化城市, 我们应大力倡导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需要我们首先树立好自身的良好社会形象, 提高社会公信度。在策划募捐项目时, 要选择被社会公众认可、支持的园林绿化项目, 募捐方式要灵活多样。对捐赠资金的管理要科学到位, 确保项目资金得到专款专用, 以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园林绿化事业 篇7
自从建设部1992年提出的创建园林城市以后, 到2009年止安徽省17个省市, 已有12个成为省级园林城市或成为国家园林城市。蚌埠市已远远落在后面, 虽然蚌埠市这几年绿化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距离园林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中共蚌埠市市委蚌发【2009】17号 (关于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决定) 中提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 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品位, 增强城市竞争力、辐射力, 巩固和提升皖北中心城市地位,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安徽省园林城市标准》及《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精神, 市委、市政府决定, 从今年起, 全市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 力争2010年取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在全市大力整治环境, 提高城市绿地质量, 提升城市品位之时, 正是园林事业大发展, 大跃进的大好时机, 所以作为园林工作者更有责任, 为城市的园林事业的大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1 创建园林城市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的不足
蚌埠市地处淮河之滨, , 有着得天独厚的山体、水系和丰富的绿化资源, 文化底蕴深厚, 又是皖北区域性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城市。客观上为我们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城市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基础。我们更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不可多得的优势条件, 突出抓住创建园林城市这个载体, 让我们城市充满绿色, 增添更多的美景, 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不断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步伐。
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充分重视及在城市园林工作者的共同的努力下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建成和改造了许多的主干道、广场和公园。但是, 居住区绿化、单位庭院绿化以及老城区绿化却非常落后, 有待提高。我市各项绿化指标与省级园林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我们绿化的总体水平来讲, 总体水平还不高, 这个水平包括数量的概念和质量的概念。我们现在的庭院绿化、单位绿化和居住区绿化达到省级指标的没有几个。所以城市的总体绿化水平就很难提高, 所以不论是指标还是我们实际的水平, 都必须用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来补上这一课, 来提高我们城市园林绿化的总体水平, 促进园林事业的大发展, 来提升我们城市环境的竞争力。
2 创建园林城市的原则和采取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政府组织、各级联动、群众参与, 统一规划、讲求实效的原则, 对照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利用独特的自然山水条件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强化以城市空间结构为重点的单轴、双环生态体系, 逐步整治和开辟多层次绿化网络, 大幅提高城区公园绿地数量和质量, 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积极营造“青山、碧水、靓城、明珠”山水型生态园林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系统协调、因地制宜、工程带动、突出特色”的原则, 按照“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设计, 高质量建设, 高水平管理”的要求,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全面规划, 精心设计, 科学安排, 突出蚌埠特色, 把蚌埠建成品味高雅、格调清新、山水镶嵌、易于人居的园林城市。突出抓好城市绿化体系建设, 打造城市绿色框架, 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色景观质量;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调动社会各界力量, 形成多元化的园林绿化投资建管渠道。健全和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 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城市绿化管理规定, 对毁绿、占绿案件要严管重罚并予以曝光。主管部门要做到监督到位、检查到位、执法到位。强化规划布绿、科学建绿、规范管绿、依法护绿, 巩固和提升绿化成果。
蚌埠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着力做好一系列工程:实施生态绿环、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城市防护绿地体系, 建设城市内、外两个绿环和市域河流、市区外围生态廊道,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优良环境,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一河两岸”绿色观光带建设为重点, 完善解放路、朝阳路淮河公路桥桥头公园绿地建设。完成龙子湖风景区龙子湖桥头公园建设, 建设北湖东岸公园绿地, 启动南湖风景区建设。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实施城市节点、街头绿地建设工程;实施城市干道绿化建设和改造工程;实施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建设工程;实施全民义务绿化工程和碧水蓝天工程等等。
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既需要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 更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既需要专业人员的规划指导, 更需要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 大力宣传城市园林绿化和创建园林城市的意义、标准和有关法规政策, 强化广大群众绿化环境的意识, 提高全民支持和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全社会共同创建园林城市的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 讲政治、讲大局。积极主动承担任务, 开展工作, 按照要求完成创建任务。
3 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在加强领导, 各负其
责, 确保创建园林城市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各项工程顺利进行。
3.1 实施城市“绿线”管理制度。
“绿线”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划定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是绿化建设和行政管理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地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 不得破坏城市绿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不得占用绿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却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绿地性质的, 必须经城市规划和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并建立“绿线”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经常化工作机制。
3.2 建立并实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
城市各项建设工程, 必须开展配套绿化。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 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投资施工、同步竣工验收。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各建设项目绿地率等指标, 并加盖绿化审批专用章之后, 与主体工程设计方案同时报城市规划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竣工后, 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共参加验收, 绿化用地达不到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竣工验收。对确因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 无法达到指标要求的, 应按不足面积部分交纳一定数额的异地绿化补偿费。
3.3 大力推进“依法治绿”。
严格贯彻执行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监督, 对毁绿、占绿、破坏绿化设施等违法行为, 要及时从严惩处。加大绿化管理力度, 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市政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的养护管理要进一步细化标准, 加强考核, 提高养护水平。同时结合我市实际, 修改完善蚌埠市城市绿化管理规定, 制定出台蚌埠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关于实行蚌埠市城市绿化审批专用章和绿化合格专用章制度的意见、蚌埠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等一批地方性管理规定。
所以在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保护绿化成果的力度, 同时也加大园林建设的投入, 宣传更多的人爱绿护绿。据多年的经验值知道绿化建设重在维护养护, 本文重点强调后期的管理保护制度, 只要管理好了, 绿化成果就能保持住, 园林城市的创建就指日可待了。创建园林城市不仅可以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 提高城市品位,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绿化建设是改善投资环境中投资少、见效快的一条最佳捷径, 亦是招商引资中的最好广告与招牌;于民而言, 更是造福千秋的民心工程, 搞好园林城市建设对于加快实现我市现代化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城市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化正是缓解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
园林绿化事业 篇8
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的公有性质, 因而其所有的收支包括财政收支和非财政收支, 都应该处于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管理范围中, 要讲求效率、规范收支, 从这个角度说, 对它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与财政收入的管理和监督, 应有共性的地方。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由于存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分类, 其非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资金取得的成本不同、来源渠道不同、受监督的程度大小不同, 加之单位的业务性质不同和资金流动特点不同等差异, 因而对这两类收入的管理要求、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又有特殊性的地方。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既要讲求效率又要顾及单位事业功能的发挥, 力求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关注1999年后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制度变革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变化, 有助于更清楚地考察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与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共性, 并在此基础上明晰管理与监督它们之间的特殊性。
一、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一) 从收入角度看财政性资金
20世纪90年代, 财政性资金的内容包括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基金。其中, 财政预算资金又包括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及1995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指出, 预算内资金包括各种税收及部分行政事业性经常性收入, 国有资产出租、出让所得的资本性收入等。财政部1996年11月颁发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指出, 预算外资金包括下述五类收入: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二是各种基金 (资金、附加收入) ;三是从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收入及其他资金;四是乡 (镇) 政府开支的乡自筹资金和乡统筹资金;五是其他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各种捐赠资金, 财政拨款有偿使用回收资金中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部分, 国家行政机关派驻境外机构的非经营性收入, 财政专户利息等。财政基金是国家为了实行其职能的需要, 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形成的, 用于特定专门用途的资金。按其构成的经济内容, 可分基本建设基金、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债务基金、社会保险基金, 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基金, 财政后备基金等。
以前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强制性的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那时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指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 也包括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 还包括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和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1999年后, 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四项改革。据调查, 改革后, 单位的资金支配和管理权限、银行账户设置权限、设备采购权等方面的权力削弱, 财政性资金的内涵较改革以前发生了变化。改革后, 财政收入主要从税和非税两个角度划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性质分为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其他财政性资金。改革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把预算外资金的提法过度为非税收入的提法。变化在于, 改革以后单位利用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等获得的收入属于财政资金范畴。因此,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单位经营、服务收入, 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 非财政预算资金的利息收入, 非国有资产、资源的租金利息收入, 未占用国有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二) 被调研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根据前述分析, 非财政预算收入有两个组成部分 (详见图1) , 一是省市级地方财政批准留用的专户核拨资金, 二是单位自己组织取得的收入。由于在本研究中各被调研单位没有相关的专户核拨资金收入, 因此本文仅涉及第二部分的收入。单位组织取得的非财政预算收入按来源性质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使用国资经营取得收入, 如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等;二是组织单位人力、技术取得的经营服务收入, 如工程收入、销售收入、咨询收入等;三是兼有前两类收入特征的非财政预算收入, 如投资收益、其他收入等。
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机构, 非财政预算收入流入事业单位, 弥补单位财政资金不足, 维持单位运转, 是单位能履行事业任务、完成公益性服务的资金保障, 因此, 它的核算原则不应以盈利等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但作为林业局事业单位主收入的工程收入和销售收入等生产性收入 (见图2) 由于可能耗费了人工成本或者物料成本, 因而又必须准确核算成本, 至少确保保本经营。
财政制度的改革有可能大幅缩减如图2所示中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占地补偿等财产收入的范围, 会从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原则、法规要求等对各种非财政预算收入类型产生影响。经调查, 2008年12月31日,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下属的34家事业单位中, 自收自支单位的租金、利息等财产收入约占单位总收入的22%;差额拨款单位约占9%;全额单位占1%左右。自收自支单位的工程收入等经营收入约占单位总收入的65%;差额拨款单位约占37%;全额单位占1%左右。由于缺乏基期历史数据的比较, 本文仅从质的角度探讨四项财政改革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范围的影响。
二、影响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的财政预算制度法规政策体系
从财政预算法规体系构成的现状看, 有国家公共预算法规、国资经营预算法规和社保资金预算法规三个层次, 这是以静态的角度考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是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 它既要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又要不断更新改革自身的体系结构。在国家经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下, 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趋势越加明显, 从技术角度看, 预算管理要依靠细化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编制和审批的程序、落实预算执行和监督的政策措施等手段, 不断完善自我以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财政预算法规政策体系, 受财政体制变迁、财政改革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影响, 必然体现透明化操作和规范化运行的趋势特征和要求。
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财政预算制度法规政策体系有三个层次:一是《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犹如财政预算管理领域的“宪法”, 它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取得、使用、分配管理的宏观方向性财政预算管理原则。《预算法》第45条规定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必须全部纳入统一核算管理, 及时、全额入账”。就是要严格按政策法规正确划分行政执法收入和经营服务收入, 并正确使用收费票据, 正确进行账户存缴和核算管理。属于行政执法的“预算外资金”, 纳入“应缴预算款”核算;属于经营服务性质的收入, 纳入“事业收入”核算, 并按规范要求统一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应得的投资企业利润分配收入或相关收入, 要及时收缴和正确核算。可见《预算法》对预算收入的核算原则、核算内容、涉及会计科目等作出了规定。二是在此基础上, 按照财政改革时间顺序, 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 规范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1999年后, 伴随执行部门预算编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收支两条线制度等财政体制改革, 国家制定相关的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具体规范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使用分配管理, 如收支两条线制度就对事业单位利用国资经营取得的收益作出必须纳入单位统一核算的规定。三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衍生出关于各部门、各地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具体条文规定, 或者是针对具体工作中遇见的难题颁布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和意见。这一部分法规在遵循前两个层次法规的前提下, 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1999年大力推进四项财政改革以前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理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 1999年后启动的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等从财政收入支出管理的角度规范、巩固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上述制度变迁, 对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的取得、分配、使用、积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规定
《决定》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意思是明确区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范畴, 严禁将预算内资金划作预算外使用;第二层意思是明确要求将部分政府性基金等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统一管理。《决定》指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 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收入可不上缴财政专户, 但必须依法纳税, 并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 实行收支统一核算。
(二)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明确本研究中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不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性质, 从另一个角度界定了非财政预算收入概念的核心, 即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及其他收入。一方面, 《决定》指出取得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合法性前提;另一方面, 《决定》详细界定了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相应地可以界定非财政预算收入的范围。二是明确要求这部分资金虽然不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但要公开、透明地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范围, 为今后加强和细化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制度规章奠定了指导性原则。
四、1999年后广泛推进的财政改革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一) 部门预算编制改革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 事业单位所有的收支活动都必须归口到单位财务部门, 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管理对象的范围按照《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 (第四条) 不包括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2.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按事业单位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 非财政预算收入不纳入财政预算, 但把它纳入到单位预算统管范畴内。形成部门大收支的管理理念后, 以前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管理概念更新为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项目, 非财政预算资金分解在这些项目中, 反映在部门预算编制内, 改变以前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状况, 使单位组织的收入得到充分合理使用。二是要求划清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事业收入中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中应当上缴财政专户资金等, 预算指标进一步细化, 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支出的控制力度。这种控制下, 对以前有一部分属于非财政预算资金范围的收入纳入了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而对重新划分归类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尚未确定具体的管理方案。三是由于自收自支单位可以排除在部门预算制度的管理范围之外, 因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在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之间就存在管理尺度上的差别。
(二) 国库集中管理制度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国库集中管理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收入缴国库, 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支付。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 是针对财政性资金而言的, 对于非财政性资金, 国库没有管理的职能。对非财政预算资金是否集中纳入国库管理, 尚未形成硬性的法规规定。
2. 对林业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从共性上看, 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 把资金的直接支付改为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 弱化林业事业单位现金管理职能。二是针对不同单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 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假设没有区别资金来源和单位类型进行管理, 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占较大比重的单位, 其资金收支比较分散, 财政资金占比不高, 集中支付的管理形式会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开展, 可能会提高公共产品的效率。在这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采取分散管理的形式。而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很少, 主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 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相应地, 对这部分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就应该采取集中管理形式。三是针对单位有差异的工作性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 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部分林业事业单位常年有工程建设投资项目, 周期长, 集中支付不利于单位事业发展, 在这类单位可以采取分散的资金管理形式。所以这类单位的财政资金与应采取集中支付制度, 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可以采取非集中管理形式。四是微观之处涉及到对国资处置收入的具体处理的差异, 改革以前国资处置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 改革后, 这部分收入统一纳入财政专户储存。
(三) 政府采购制度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2002年我国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该制度的目标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 强化预算约束。《政府采购法》明确指出, 政府采购涵盖行政事业单位, 采购资金是财政性资金。
国家林业局2008年8月颁布的《国家林业局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各采购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规定的方式和程序, 使用财政性资金 (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 和与之配套的自筹资金。”这里的自筹资金, 是指采购人按照政府采购项目的资金要求, 按规定由采购人分担并自行筹措的资金。
2.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根据政府采购法规的规定, 采购项目的资金一般通过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专户”直接支付给供应商, 但具体操作有差异。对于资金的范围, 我国现行地方立法规定各不相同, 本文比较了一些地区的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办法发现, 有的地区包含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 (如河南省、大庆市、厦门市) , 有的地区不包含这一部分收入 (如吉林省延边州) 。在支付管理原则上视采购的形式, 假如采取拼盘方式, 采购资金由预算内资金和单位预算外资金或非财政预算资金共同分担而进行的物资、服务采购, 则单位应在采购前一定时间将资金采购划入政府采购专户。属于自筹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单独采购的, 由财政部门审核确认资金来源的合法和合规性后, 由采购单位自行采购、自行结算, 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账户, 先存后支、专款专用”。
(四) 收支两条线制度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主要着力目标, 一是规范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的管理, 二是对国资收益和产权处置作出规范。2008年《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属于国家所有, 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财政,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在财政改革以前, 由于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不规范, 部分由国资产生的收入或利息在实践操作中划入非财政预算资金使用范围。2004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向纵深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 突破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范畴, 表现在原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 又将国有资源 (资产) 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因此, 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缩减了非财政预算资金的实践操作范畴, 就其对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事业发展等来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假设对所有事业单位实行划一性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因为林业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收入不稳定, 会影响预算编制进而会影响后一年单位的事业发展, 大一统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可能还会打击单位积极性不能达到国资持续增值的目的。
五、研究结论
(一) 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收入项目分类的影响
以1999年国家选择试点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为标志,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在此之前,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的规定, 财政将事业单位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单位组织收入。预算内收入指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 即目前的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外收入指事业单位除预算拨款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单位组织收入是单位运用一定的国有资源通过组织人力、技术等要素实现经济效益的收入。当时, 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严格区分, 当时财政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平衡关系是预算内资金来源=预算内资金运用+预算内资金结存。1999年后, 推行四项财政以后, 事业单位的收入不再按与预算的关系进行分类, 而是以单位为主体, 全部收入按来源分类的大收入概念。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平衡关系改变为:事业单位收入-事业单位支出=结余。
(二) 财政管理的范围变化
总体上, 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 财政根据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和从市场取得经济补偿的不同程度, 制定对它们有差别的财政投入政策。
1999年以前事业单位的收入由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单位组织取得的其他收入三类构成, 预算内资金纳入国库管理, 预算外资金由财政专户管理, 其他收入由部门自行管理。财政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有专门和细致的收支管理规定, 而对其他收入并没有专门和细致的规定。执行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后, 配套采取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主要从支出角度细化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定, 而对单位组织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仅仅提供了管理模式的参考, 并没有非常细致明确的制度规定。但是, 这并不表明财政完全不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管理。
实际上, 从单位类型分析, 部门编制制度对非财政预算资金也要求纳入单位统一预算、统一管理, 只是在管理范围上排除了自收自支单位。根据前述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该适度考虑单位类型、特点并结合国家事业发展需求, 采取有差异的管理策略, 既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和监控强度又促进事业良性发展。
园林绿化事业 篇9
关键词:园林,改革,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和事业单位改革在长沙深入进行, 长沙园林事业单位人员的“终身制”身份将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如何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 拓展园林职工思想政治工领域, 从而使其为园林事业单位管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
一、园林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虽说事业单位改革是大势所趋, 且已基本上为广大园林事业单位职工所认同, 但职工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 尤其是当改革触动一些职工的切身利益时, 在思想认识与改革实践之间产生了心理矛盾, 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譬如说:
1、岗位管理, 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长沙园林事业单位, 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长沙于去年年底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人员的“终身制”身份被打破, 今后, 长沙园林事业单位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 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长期以来, 长沙园林事业单位整体改革滞后, 政、事不分, 存在着人员管理行政化、用人机制不灵活、实际身份终身制、运行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事业单位改革整体上还比较滞后, 沿袭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工作人员职务的终身制等机制, 已逐渐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实际和发展需求, 影响了单位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2、人岗相宜, 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制度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 与以往的“职务终身制”相比, 新的制度要求“按岗聘用”, 就是要实现按需设岗, 即有什么岗位、按什么岗位条件和要求选什么样的人, 体现了“因事择人”和“人岗相宜”, 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的论资排辈制度。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待遇能高能低。长沙园林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正是本次改革实施的差额管理单位, 实施的人员范围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术人员。
二、把握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的新方法、新手段
事业单位改革后, 事业单位人员的“终身制”身份将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这样以来, 园林事业单位在籍职工的金饭碗被打破了, 单位职工岗位相对不稳定了, 对职工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很大一部分人出现了悲观, 迷茫, 痛苦, 抱怨, 怕没有岗位, 怕没有竞争能力无法生存, 怕单位的不稳定性造成收益降低等等, 对于我们园林基层党组织而言, 怎样做好单位改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摆在我们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对职工思想状况进行分析,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才能有效地做好园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各种关系, 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和谐各种关系, 构建和谐的园林改革与发展环境, 对于促进园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因此, 在改革过程中, 园林系统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拓展覆盖面, 把外延扩展到本行业以外, 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工作, 争取支持, 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沟通, 听取意见。同时, 加强对外宣传, 通过与各级政府、业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 努力使社会各界了解园林、支持园林, 为园林系统的改革与发展营造天时、地利、人和兼备的良好发展环境。
2、采取多种方式, 扩大宣传教育, 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与核心点
首先, 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园林职工在思想觉悟、兴趣爱好、学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工作成效如何取决于思想工作方法。因此, 园林部门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作为首要任务, 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优势和作用, 推动工作的开展。此外, 抓住“热点”“难点”, 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提高职工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其次, 应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工作。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时时时讲、处处讲。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促进园林事业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提高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让职工树立信心, 看到希望, 明白改革过程中遇到某些困难是改革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使职工懂得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 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不是单位甩“包袱”, 而是为了挖掘潜力, 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各级单位把国家政策、上级精神、社会形势、单位实际、改与不改的利与弊等现实内容讲清、讲透, 把思想工作做在前面, 这样职工才会懂得为什么要改革和怎么去改革, 从而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 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工作。部分职工害怕改革, 不愿改革, 其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业务水平低, 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因此, 我们园林行业各单位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对职工的在职业务培训, 以行政、经济等手段让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 逐步培养职工的主动学习意识, 使职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从而有信心、有能力在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 适应新时期园林工作的发展需要, 为事业单位改革打下基础。
新形势下, 如何做好园林事业单位改革中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各基层单位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改进、提高。
【园林绿化事业】推荐阅读:
园林绿化论文:居住小区园林绿化之我见10-23
园林绿化07-27
绿化工程施工园林绿化07-01
绿化养护管理园林绿化09-07
绿化管理下园林绿化09-15
绿化园林10-15
园林绿化项目10-21
园林绿化施工06-10
花卉园林绿化06-13
园林绿化解决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