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用疫苗的使用(精选7篇)
兽用疫苗的使用 篇1
免疫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 只有正确使用疫苗, 才能使动物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作用, 达到抵御外来病原侵害的目的。不少饲养户由于对使用疫苗预防动物疫病知识了解不够, 没有使兽用疫苗真正发挥效用,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 掌握本地动物疫情和流行特点
对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可向当地畜牧部门查询, 在详细了解动物疫情和流行情况的前提下, 购买和使用疫苗。如在疫区只能对正常及可能无病的动物进行疫苗紧急接种, 而对染病动物及可能感染且在潜伏期内得病的动物, 必须在严格消毒后立即隔离, 不能接种疫苗。
2 必须执行正确的免疫程序
预防不同的动物疫病应使用不同的疫苗, 即使预防同一种疫病, 也应根据具体情况, 使用不同型号或类型的疫苗。如同一动物须同时预防两种以上疫病时, 应合理接种多价多联制剂或采用联合免疫的方法。预防接种前, 还应对被接种的动物进行详细的检查, 注意其健康状况、年龄、饲养条件等情况, 根据不同的动物群体,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以保证疫苗产生有效的免疫力。
3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应激反应
接种疫苗后, 一般要经过7~14d动物机体内才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在接种疫苗后, 要加强饲养和管理, 尽量减少接种后的应激反应, 促使动物机体产生较好的免疫力。
4 做好疫苗的运输、保存和使用工作
购买疫苗时一定要查看生产厂家, 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及中试剂疫苗不要购买和使用。定购或购买疫苗后,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各种疫苗的运输过程应根据具体要求, 妥善包装、冷藏, 防止效价降低。疫苗运到家后, 要尽快放置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 发现包装、包单、批号等有异常现象, 应与供苗单位或生产厂家联系。使用疫苗前, 应核对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等, 同时检查疫苗保存质量, 用严格消毒的接种器械按规定稀释疫苗, 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充分摇匀, 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使用剂量下使用, 接种完后剩余的疫苗要做销毁处理。
浅析兽用疫苗的保管与使用 篇2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免疫疫苗,保管,使用
1 兽用疫苗的种类
1.1 灭活疫苗
是将菌种和毒种经人工大量培养后,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而制成的, 又称死苗, 特点是安全性好, 易保存, 但免疫性能不如活疫苗。灭活苗有牲畜口蹄疫、猪蓝耳病、禽流感、牛出败等疫苗。
1.2 弱毒疫苗
是用人工培育减弱的毒 (菌) 株或天然的弱毒株, 经大量繁殖后制成的。其特点是使用剂量小, 免疫效果产生快, 但难保存, 易失效。弱毒苗有兔化猪瘟疫苗, 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 鸡新城疫Ⅰ、Ⅱ系疫苗等。
1.3 类毒素
将细菌的外毒素用适量甲醛处理适当时间, 使外毒素失去毒性, 但仍保持抗原性, 这称类毒素, 如破伤风类毒素。
2 兽用疫苗管理及使用存在的问题
2.1 兽用疫苗经营管理混乱
目前, 市场上畜禽疫苗品种繁多, 生产厂家各异, 质量差异也很大, 一方面未经许可的兽药店擅自经营兽用疫苗;另一方面一些畜禽养殖场未按规定备案、审批, 通过非法疫苗供应渠道购买使用疫苗、假疫苗, 并以技术服务、代购等方式变相获得疫苗。这些非法经营, 方式灵活多变, 花样不断翻新, 是导致动物疫苗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2.2 免疫程序不科学
免疫程序是养殖 (场) 户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免疫接种各种疫苗, 并科学地安排接种时间。但是, 一些养殖户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时, 在很短的时间内接种多种疫苗, 造成疫苗相互干扰;有的养殖户没有根据本场发病史和本地疫情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笔者在长期的疫苗销售管理工作中, 看到养殖户按着各种各样的免疫程序表购买疫苗, 有提供鸡苗的鸡场制定的, 也有供应饲料的厂家制定或照搬其他养殖户的程序, 几乎没有养殖户根据自家的病历而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2.3 顾虑疫苗引起应激反应而减少疫苗的用量
畜禽疫苗注射是对畜禽的一种应激性刺激, 其机体状况不同, 可能出现过敏、应激等反应, 而养殖 (场) 户在自防时, 为了避免反应的麻烦少用疫苗剂量, 特别是兽医人员在防疫工作中担忧应激反应造成损失养殖户的索赔更不敢用足剂量。
2.4 缺乏疫苗使用知识和养殖技术指导
有相当一部分养殖户对疫病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 对疫苗的运输、保管和使用缺乏全面的了解。在畜禽生产过程中, 不讲科学, 盲目使用药物和疫苗, 使得疫病越来越复杂化, 越来越难以预防。
3 兽用疫苗正确使用方法
3.1 切实加强兽用疫苗管理
按照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 要使用国家或农业部指定的正规生物药品厂家生产的兽用疫苗。要切实健全完善疫苗使用有关管理制度, 落实岗位责任制, 严格实行专人、专库、专账管理。要健全完善疫苗发放、调拨各项管理制度和资料档案, 发放和使用疫苗要逐级登记, 确保疫苗的收货、验收、在库检查、分发等记录真实、完整。
3.2 认真做好兽用疫苗使用环节
3.2.1 疫苗的保存
(1) 疫苗应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避光保存, 具体的保存参照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2) 冻干活苗及弱毒湿苗在-15℃保存, 但也有例外, 有效期一般为12个月。灭活液体疫苗 (含油乳剂苗) 在2~8℃, 同时应严防冻结, 有效期一般为12~18个月。 (3) 疫苗入库应做好记录, 使用时采取“先入先出先用”的原则。
3.2.2 疫苗的运输
应使用正规疫苗运输工具, 或装入有冰块的保温瓶或桶内运输。运输中温度要求与保存温度相同, 应尽量缩短运输保存的时间, 注意保持包装和标签的完好性, 运输时应注意包装严密, 应避免强光、暴晒、高温造成损坏。
3.2.3 免疫预防前做好疫苗的检查
(1) 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 标签是否完整 (其中包括疫苗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失效期、使用方法及生产厂家等内容) 。 (2) 检查瓶盖是否封严, 瓶盖松动的疫苗不能使用。 (3) 油乳剂如遇破乳或超过规定量的分层 (水相渗出按规程规定不能超过1/10) 则不能使用。 (4) 超过有效期或使用后的疫苗不得使用, 不得随意丢弃, 应深埋或炉火烧掉进行妥善销毁。
3.2.4 疫苗的稀释、注射
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稀释、注射方法, 失去真空的疫苗不用, 现配现用, 疫苗稀释以后, 应放在阴暗处。在稀释后1~2h内用完。饮水免疫应在2h内饮完, 其他疫苗也应稀释后及时使用。使用时, 应将疫苗充分摇匀。使用前器具要严格消毒, 注射时最好每注射1头换1颗针头。用过的疫苗瓶、器具、稀释后剩余的疫苗等污染物必须消毒处理。注射疫苗时出现应激反应, 如体温升高、发抖、呕吐等症状时, 一般1~2d后可自行恢复, 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在免疫接种前后10d内尽量不用抗生素类药物, 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3.2.5 做好疫苗使用记录
注射疫苗结束后要做好记录, 将每一种疫苗的名称、编号、类型、规格、生产厂名和有效期、批号, 以及接种人员姓名和接种日期等详细登记在记录本上, 方便以后抽查监测免疫效果。
3.3 根据免疫抗体监测, 制定动物免疫程序
按计划做好疫苗免疫效果检测评价,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各年度免疫工作计划方案的有关安排, 对免疫预防的动物进行采集血清实施免疫效果跟踪检测评价, 对免疫效果达不到规定标准的, 要及时协调生产厂家查找原因, 必要时调整疫苗供应厂商。对检测出带有阳性疫病的动物, 应及时加强防范, 采取“早、快、严、小”应急措施进行防治, 并根据当地的疫情动态、发病史制定适合当地的免疫程序, 科学指导养殖户进行防疫工作, 确保兽用生物制品安全有效地使用。
3.4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疫苗监督执法
兽用疫苗的使用 篇3
1 兽用疫苗管理现状
兽用疫苗经营管理混乱。目前, 市场上畜禽疫苗品种繁多, 生产厂家各异, 质量差异很大, 一方面未经许可的兽药店擅自经营兽用疫苗;另一方面一些畜禽养殖场未按规定备案、审批, 通过非法疫苗供应渠道购买使用疫苗、假疫苗, 并以技术服务、代购等方式变相销售疫苗。
2 兽用疫苗的使用现状
正确使用疫苗是保证免疫效果的关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经常有畜禽免疫接种后, 仍有特定的疫病发生和流行。究其原因主要是畜禽没有获得足够的免疫力, 抗体没有达到应有的保护水平, 以致机体抗御病原体的侵袭能力大大降低。
2.1 疫苗运输和保管不当造成疫苗效价降低
一方面是经销商在疫苗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 致使疫苗效价降低;另一方面是养殖场 (户) 购买疫苗后, 未按照规定冷藏或冷冻保管, 也必然会影响疫苗的效力。
2.2 免疫程序不科学
免疫程序是养殖户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免疫接种各种疫苗, 并科学地安排接种时间。但是, 一些养殖户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时, 在很短的时间内接种多种疫苗, 造成疫苗相互干扰;二是没有根据本场发病史和本地疫情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有些养殖户按各种各样的免疫程序表购买疫苗, 有些是提供鸡苗的鸡场制定的, 也有供应饲料的厂家制定的或照搬其他养殖户的程序, 几乎没有养殖户根据自家的疫病发生史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2.3 疫苗的有效剂量把握不准
在日常的使用中养殖户往往把疫苗等同于其他的商品, 认为量大则优, 随意加大疫苗剂量, 有的养殖户经常用规定剂量的3~4倍进行免疫;也有的养殖户所用剂量达不到免疫剂量, 有些养殖户是为了节约开支, 减少疫苗的使用剂量, 还有的养殖户用水量过大、饲喂不均匀造成绝大多数或少部分鸡只达不到有效免疫剂量。
2.4 在使用细菌疫苗前后饲喂或注射抗菌药物
一般情况下, 使用细菌疫苗前后一周,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因为使用抗菌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从而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
2.5 由于害怕疫苗反应有意识减少疫苗的用量
这种现象在养殖户防疫工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畜禽疫苗注射是对畜禽的一种应激性刺激, 根据机体个体状况, 可能出现过敏、应激反应, 但是如果加强观察, 及时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急救治疗, 完全可以减少损失。
2.6 缺乏疫苗使用知识和养殖技术指导
许多农户只有在自家有发病的家禽或周围有发病的家禽时, 才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2.7 随意丢弃失效或用剩的疫苗和器具
这样不仅污染了周围环境, 也给人畜造成安全隐患。
3 原因分析
3.1 生产厂家随意向市场投放疫苗等生物制品
由于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市场不公平竞争加剧, 一些生产厂家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随意把疫苗等生物制品销售给私人兽药店和个体养殖户, 是造成生物制品经营混乱的一大原因。
3.2 疫苗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农业行政执法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兽用疫苗监督管理的重要性。执法力度不大, 起不到惩戒的作用, 使违法者日久生根, 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和销售链。
3.3 疫苗逐级供应使得疫苗种类单一, 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逐级供应渠道加强, 满足了重大动物疫病和强制免疫动物疫病对生物制品的需要, 但却不能满足群众对生物制品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只能依靠其他渠道解决。
3.4 养殖户不重视疫病的预防和生物制品使用
有相当一部分养殖户对疫病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 对疫苗的运输、保管和使用缺乏全面的了解。在畜禽生产过程中, 不讲科学, 盲目使用药物和疫苗, 使得疫病越来越复杂化, 越来越难以预防。
4 对策
4.1 加大执法力度
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要提高执法力度, 严格实施批签发制度加强宣传培训, 让养殖户自觉抵制由非法渠道购进的疫苗等生物制品, 并通过免费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使养殖户快速掌握科学、高效、安全使用生物制品知识。
4.2 加强市场监督
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应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 采取外堵、内治等多种方式, 严格把好疫苗质量关, 强力整顿兽用疫苗市场, 严厉查处违禁从事预防用疫苗经营的兽药店和畜禽养殖场。
4.3 加强免疫效果抗体监测
兽用疫苗的使用 篇4
1 疫苗和免疫
疫苗在人类与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兽用疫苗尤其被称为动物健康的核心产品, 并在根除或控制很多家畜、家禽和伴侣动物的最重要烈性传染病比如口蹄疫、牛瘟、新城疫、犬瘟热和细小病毒病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多数情况下, 采用群异性免疫预防动物传染病, 会减少抗生素的用量, 降低化药治疗的成本。而且现在认为兽用疫苗是控制一些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 (比如布氏杆菌病和狂犬病) 的关键工具, 因此是公共卫生关注的主要问题。
虽然现在认为从二战后开始的群体免疫根除计划已经通过疫苗免疫控制了一些人类与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但传染病仍是一种挑战。新疾病已经出现而且老疾病又重新出现。由于现代运输和多变气候条件等因素, 这些感染比过去更容易传播到全球。近些年来, 动物性疾病对于人类社会的生物学和社会经济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BSE和口蹄疫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 一些疾病比如HIV、埃博拉、SARS和流感由动物向人的传播。在人类医学方面, 现代疫苗学技术的进展和新趋势极大地增强了疫苗的作用及其应用潜力, 比如抗肿瘤疫苗和在患者已经发病后接种的治疗性疫苗。从历史上看, 同样的原理已被用于动物来生产所谓的“自体疫苗/自家疫苗” (A/A疫苗) 。
2 对在动物上使用疫苗的初步评价
现在应该意识到“理想的疫苗”还未被制备出来, 而且总体上疫苗的使用是不同的。在使用疫苗时缺乏对疾病模式和免疫学知识的了解会对疫苗的选择非常困难。一些因素经常会导致疫苗的免疫原性出现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除了由于多样的物种、种族、亚群和种类的动物提供的生物多样性之外, 更多认可的因素是由于免疫系统构建常规免疫能力的下降, 这解释了疫苗在动物上经常出现免疫失败的原因。免疫反应不是一致的, 保护动物抵抗传染病的免疫反应类型在不同病原体上会有变化, 并要依靠那些病原体引入的途径和复制的位点。保护主要来自于体液 (循环抗体) 和细胞介导的免疫 (活化的T细胞) 。在首次接触抗原后,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常在4~6d被活化, 而且至少需要14d才可达到最佳应答的体液免疫。记忆应答是免疫保护的主要原理, 采用特异性抗原激活和随后的接触可迅速激活有效的免疫应答。除了这些机理, 还可通过立即激活由吞噬细胞比如粒细胞、巨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和补体获得对感染的最初控制。此系统并未直接受到免疫或以前接触过感染性因子所干扰。通过采用与病原体接触和在初始位点复制相同的途径免疫 (鼻内接种疫苗抗呼吸道感染) , 通常可更快、更有效地刺激系统和局部免疫。
3 兽医的作用
预防传染病仍是当前畜牧业的首要任务。通过确定免疫程序和指导畜主和饲养者在不同免疫程序中科学使用疫苗, 兽医们已经成功地降低了很多传染病的发病率。熟悉畜群和当地疫病的兽医是决定疫苗使用的最佳顾问。应遵循免疫学原理来使用疫苗以获得最大限度抵抗疾病的保护。经常免疫动物抵抗某种传染病已被当作一种常规实践。应在接种疫苗之前, 考虑到影响免疫反应的所有因素。并不是所有动物都需要每一种疫苗, 现已大多认识到疫苗在田间使用的复杂性。如果某种疾病在某个畜群和地区的发病率很低, 防控工作做得好则可不进行免疫, 以节约免疫成本。因农场不同免疫程序有所变化, 并要依据总体参数比如管理系统、农场的位置、畜群的历史以及最有可能遇到感染性因子的地理分布。相反对伴侣动物免疫时要尽可能以个体为基础, 并仅对有感染和发病风险的疾病进行免疫。
4 与疫苗及其使用有关的总体特点
靶群体的多样性、不同的饲养条件、被感染地区的延伸、动物群体的密度以及接触的机会是影响接触传染性因子后风险的主要因素。与病原体无关的变量比如毒力、攻毒剂量、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和突变对感染的结局有影响, 但很难进行有目的的评价。对特异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可能会根据靶动物的种类以及在一个地区流行和另一地区中不同血清型的流行病学有所不同。有时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呈一过性。不同的国家在与兽医相关的管理要求上有差别 (禁止对特定疾病比如口蹄疫和猪瘟进行免疫, 或在免疫程序中限制使用针对特定毒株或标记的疫苗类型, 比如g E-缺失的伪狂犬病疫苗和将感染动物从免疫动物中区分出来禽流感疫苗) , 这增加了选择和使用兽用疫苗的复杂性。有限数量的病原体感染几种动物比如口蹄疫、狂犬病、梭状芽孢杆菌病、霉形体感染、布氏杆菌病和猪丹毒, 因此仅有有限数量的疫苗被用于超过一个物种, 而不同的产品被定制于单个种类动物的特定疾病, 这代表了客户的主要需求。疫苗使用的模式和接种途径要根据管理体系、饲养条件、年龄、品系的敏感性以及靶动物的种类。疫苗中的每种抗原成分是特异的, 不能被其它任何抗原所替代。不同毒株间有限的交叉保护以及不同病原体在每种动物中引起的疾病不同, 导致组成联合疫苗使用。
虽然有可能在几种动物中采用相同的疫苗组份, 但更通常是必须将组份特异的疫苗适用于每种靶动物。在联合疫苗中包含的抗原数量也是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单个剂量疫苗中混合的抗原成分越多, 它们之间就越可能互相干扰。幼龄动物的免疫和接种也是一个特殊问题。在出生时由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可在动物出生的早期保护动物, 但仅持续有限的不同时间, 当存在时会阻碍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决定对母代的最佳免疫时间 (给怀孕动物接种疫苗时有潜在的风险) 和对子代的免疫日龄 (母源抗体水平不应干扰疫苗中的抗原性成分) 是至关重要的, 必须平衡这两种内在干扰的风险和收益。免疫产生、持续以及再免疫是评价免疫程序有效性的关键点。直到免疫反应完成之前 (免疫产生) , 以及在免疫和接触到感染性因子的间隔时间超过了由疫苗提供的保护 (免疫持续) , 则得不到保护。如果疫苗中未含有所需的可诱发保护性免疫的病原体的正确毒株或血清型, 则得不到完全的保护。最后在环境中还存在着尚无商品化疫苗的病原体。
5 疫苗的选择
核心疫苗总体上被认为是被用于免疫抵抗那些具有广泛存在的、严重的和可能成为共患传染病疾病的免疫学制品。而对非核心疫苗的应用应根据对所有风险因子的实际评价, 其中包括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兽医们可通过了解产品的不同特点, 平衡风险和收益, 并且针对单个环境制定免疫程序来决定疫苗使用的类型。
根本上兽用疫苗主要被分为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活病毒或细菌疫苗被致弱, 以便在宿主机体复制时预防疾病的产生。弱毒疫苗多数是病毒性疫苗, 通常以很小的剂量接种, 一次免疫足以诱导快而有效的免疫应答。灭活疫苗是在灭活病原体之后制备, 通常需要添加佐剂比如金属盐、矿物油或植物提取物, 一般需要超过一次注射来刺激保护性免疫应答。目前在研究毒力基础 (致弱) 和疫苗的生产以及运送中有了极大地改进, 可以准确的鉴定出保护性抗原 (表位) 。通过DNA重组技术, 现已可能对病原体进行操作来提高其安全性 (降低病毒毒力) 并保持或甚至提高其免疫原特性。兽用疫苗学家总体上偏爱活疫苗因为它们活化免疫系统成分的能力更大, 仅需要单次免疫, 免疫期长而且成本相对低。在特定情况下, 在有多个血清型和那些基因组可整合入宿主动物基因组的病毒, 偏向于采用灭活疫苗。
6 自家苗策略
决定研发和生产一种疫苗通常取决于靶疾病的严重性或对经济的影响, 疫苗可预防感染或发病, 并要有可行的方法来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由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是以试验研究为基础, 整理后为通过政府机构的审批并为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还有一些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病原体尚无商品化的兽用疫苗, 如何得到这样的免疫学制品一直是关注的热点。由于要遵守最新的相关立法, 由生产厂承担的在兽用疫苗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成本不断增加, 因此不情愿开发那些经济收益可能超不过通过注册成本的新产品, 尤其用量或使用动物种类少 (MUMS是当前这两类的同义词) 。在克服了一系列的实际困难之后, 现在市场又重新对A/A疫苗产生了兴趣。在兽医科学上生产A/A疫苗已有悠久的历史。这些免疫学制品由来自单个或同圈动物分离的病原体制备, 灭活并用于此动物或同圈动物的主动免疫。对此疫苗的需求是由于对整个农场中所有动物种类的一些传染病建立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困难。目前对于A/A疫苗更新的兴趣主要与病原体的突变和基因漂移的问题有关, 毒株固定的疫苗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当广泛的诊断和对分离株的分子以及抗原性分析表明需要不同的抗原。如今新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依靠科学筛选分离株和生产A/A疫苗更加便利。A/A疫苗最初是用于治疗的目的。当前他们经常被整合入兽医程序中用于圈/群/个体的治疗并进一步限制传染性“紧急”疾病 (没有疫苗) 的传播, 以及用于防治MUMS的疾病。事实上与A/A疫苗内在与靶治疗相关的毒株/抗原特异性的特点, 使得兽医可以在缺少常规疫苗或有效疫苗 (抗原发生变异已到商品化疫苗保护谱之外) 等不同流行病学情况下来考虑其使用。
而且与常规疫苗仅被当作抗传染病的一个预防工具相反, A/A疫苗在历史上也曾被用于治疗正在进行的感染。现已普遍认识到这些产品的科学价值有限, 而且对涉及的效应机理研究很少, 对其使用仍有争议, 有时怀疑其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但现已明确采用A/A疫苗会在减少抗生素使用方面和应对新的流行病学情况上提供显著优点, 总之会提高家畜的健康水平。现在需要给A/A疫苗下一个更合适的定义, 一个考虑到它们的历史传统以及实际应用比如稳定或群特异的疫苗、定制的疫苗、治疗性疫苗、药物疫苗和用于生物治疗的疫苗等。在任何情况下, 使用A/A疫苗应服从特异使用和对风险/收益的判断。
7 结语
新型兽用疫苗佐剂研究进展 篇5
疫苗佐剂是能够提高机体对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14], 能够在免疫反应低下的动物中诱导全面持久的免疫应答, 因此疫苗佐剂在疫苗的研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兽用疫苗中常用的佐剂有铝盐佐剂和油佐剂。铝盐佐剂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佐剂, 但其在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及Th1型反应中作用很有限, 在同高纯度的小分子蛋白抗原共同使用时不能引起足够的抗体应答[1]。油佐剂疫苗在促进疫苗效果方面优于铝盐佐剂疫苗, 但由于油佐剂皮下注射会引起炎症、溃疡和肉芽肿, 且不易代谢。因此, 研制和开发新型佐剂, 已成为新疫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2,3,4]。目前, 随着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及DNA疫苗的研究, 高度纯化新型疫苗的生产技术得到不断突破, 但其抗原常常不能诱导较强的免疫应答[2]。因此要使新型疫苗的缺点得到弥补, 最常用的方法是以适当的佐剂与之配合使用。而常规的佐剂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之很难适应新型疫苗的发展, 因此新型佐剂的研究工作已经逐渐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1 纳米粒子佐剂
(1) 纳米粒子一般是指粒径在1~100nm范围内的超微粒子, 纳米技术是指在1~100nm的量度范围内研究原子、分子的结构及相互作用并加以应用的技术, 物质用纳米技术细化之后, 具有比表面积大, 表面活性中心多, 反应活性高, 吸附和催化能力强的特点, 因此会产生体积效应, 表面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 目前关于纳米材料用作疫苗佐剂, 已受到极大重视, 纳米粒子能穿透组织间隙, 也可通过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 且分布面极广, 易被消化和吸收, 而且包裹或表面结合抗原的纳米粒子能使蛋白抗原的表面充分暴露, 同时使抗原结构更稳定, 在体内能引起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 大量的实验都表明, 纳米粒子佐剂可有效提高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生物纳米科技中心, 将小鼠免疫流感病毒A和纳米乳剂的混合物免疫小鼠, 20d后用致死剂量的流感病毒感染小鼠, 结果免疫动物受到了完全的保护, 而接种了甲醛灭活病毒或纳米乳剂的小鼠, 则发展为病毒性肺炎, 6d后死亡[15]。Stieneker等发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子对大鼠体内的AIDS疫苗起辅助作用时, 与氢氧化铝辅助作用相比, 抗体的滴度要高出100~1000倍[16]。柴家前等通过专门技术制备纳米蜂胶颗粒 (NPP) , 发现NPP使雏鸡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比率和RBC2C3b R花环率都极显著增加, 而RBC21C花环率显著降低[5]。纳米佐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可避免传统疫苗的载体效应发生, 还可提高生物利用率, 提高制剂的均匀性, 分散性和吸收性, 具有较理想的免疫增强作用。
2 天然来源的佐剂
2.1 蜂胶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中采集的树脂、花粉及蜂蜡等混合物, 内含几十种生物活性物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多糖及酶等, 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细菌和抗霉菌作用。其具有增进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 应用蜂胶或配合抗原能增强免疫功能以及补体和吞噬细胞活力, 增加白细胞的产生和抗体产量, 并使特异性凝集素的产生大大增加。赵恒章等以油乳剂、蜂胶和铝胶为佐剂, 按一定比例配制成巴氏杆菌的灭活苗[6]。经试验证明, 该疫苗安全, 有效, 其中铝胶苗的效果不及蜂胶苗和油苗, 油苗的保护期和蜂胶灭活苗的保护期相当, 但蜂胶灭活苗的抗体水平上升速度比油苗快且保护率高。欧阳素贞在大肠杆菌病多价蜂胶苗对肉仔鸡免疫效果的跟踪研究中证明, 该蜂胶疫苗对禽大肠杆菌病的免疫效果可靠[7];另外发现淫羊霍-蜂胶佐剂不仅能提高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而且影响抗环磷酸胺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 使受抑制的T淋巴细胞转化活性基本恢复正常, 并能刺激T, B淋巴细胞活化, 显著提高CTL活性[8]。
2.2 多糖, 糖苷及复方中药
多糖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植物多糖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皮、种子和花, 由相同或不同单糖以α或β-糖苷键所组成, 分子量数万甚至数百万。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感染、抗肿瘤、抗辐射、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功用, 对机体毒副作用小。中药多糖特别是补益类中药多糖一般都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 是良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很有希望开发成为新型疫苗佐剂, 从中草药植物中提取糖苷, 与病毒及类脂混合, 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一种性能稳定的复合制剂, 免疫增强作用明显, 此外, 一些复方中药也可作为佐剂, 如紫术散, 当归补血汤等, 对免疫激活和提高免疫都有很大的作用。总之, 中药佐剂安全, 有效, 可靠, 稳定, 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佐剂, 但因其产地不同, 采收时间差异, 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如西药那样容易确定, 另外一些佐剂制作烦琐, 价格高, 效果不稳定, 限制了它的推广使用, 目前将中药作为疫苗佐剂研究存在很多问题, 如分子结构不明确, 质量标准不易控制, 生物活性的影响因素多等。柳钟勋从当归中提取的当归多糖 (ASDP) 和当归内酯 (ASDE3) 作为乙肝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佐剂, 发现ASDP/ASDE3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铝佐剂, 且有效剂量范围广, 毒性小[9]。另外, 枸杞多糖作为甲肝疫苗的佐剂效果与铝佐剂相似, 且与铝佐剂有协同作用。谢勇等研究发现以壳聚糖为佐剂的幽门螺杆菌蛋白抗原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可明显促进TH2细胞因子的分泌, 且与CT有协同作用[10]。林树乾等发现黄芪多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灭活苗联用后可以显著提高血清抗体滴度且抗体维持一个较高水平[11]。
3 脂质体
脂质体是单层磷脂或由数层可溶性物质隔开的呈同心圆状排列的连续多层磷脂所组成的脂质小囊, 既是抗原载体, 也是免疫佐剂。其具有多种优点:安全性高, 天然靶向型, 能降低被包裹抗原的毒性, 增强动物对抗原物质的耐受性, 提高抗原稳定性, 延长疫苗使用期, 降低贮存条件。但又存在由于所用材料的尾部脂肪酸有不同程度的双链, 导致贮存时会随时间而逐渐氧化, 产生溶血磷脂;小脂质体倾向于相互融合成大脂质体, 在融合过程中可导致包入的抗原释放等缺点。70年代Edgar等系统研究了LPS的性质并用沙门氏菌的LPS水解得到MPLA, 发现MPLA对患肿瘤的几内亚猪有保护作用, 而其毒性只占LPS的0.08%。近年来, 人们做了很多工作来验证Edgar的工作。IL-1b是一种促炎症因子, 在小鼠的研究[17]中, MPLA强烈刺激IL-1b的m RNA翻译, 相似的模式在后来研究中再次发现[18], 小鼠脾脏在注射MPLA后强烈表达IL-1b, 但血清中IL-1b含量相比注射LPS组小鼠要低很多。由此可知MPLA与LPS同样具有刺激促炎症因子IL-1b的作用, 但MPLA作用下IL-1b只被限制在特定部位起作用。刘湘涛等报道, 用脂质体、油乳剂、明矾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复合物为佐剂, 分别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荚膜多糖 (CPS) 配制成疫苗免疫鸡, 结果显示, 脂质体组的Ig G抗体水平高, 抗体持续时间最长[12]。脂质体还是一种有效的黏膜免疫佐剂, 能诱导分泌型Ig A (Sig A) 的产生。Alezn等认为, 脂质体疫苗经下呼吸道免疫雌性小鼠, 除诱导全身Ig G和呼吸道SIg A分泌外, 还可诱导阴道分泌物中产生特异性Ig A, 即远端黏膜区产生Sig A。
4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并诱导细胞发挥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多肽蛋白或糖蛋白。其具有明显的免疫佐剂效应, 可增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疫苗的保护效应, 激发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反应。先前研究得出细胞因子通过免疫调节提高抗原提呈能力, 诱导并增强CTL的作用;细胞因子佐剂能使机体持续产生抗体, 并阻碍淋巴滤泡中生发中心的形成;细胞因子能将B细胞与外周隔绝, 使抗体生成下降, 从而起到阴性免疫调节作用。
4.1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GM-CSF能募集并活化APC, 增强初级免疫应答。但GM-CSF的实际应用受限于其毒性, 需要多次注射和异源免疫[19]。在有关人用疫苗佐剂研究中上市产品主要用于癌症化疗引起的骨髓移植。可作为疫苗和单抗的复合佐剂, 在上市适应症范围内有较好的耐受性[20]。
4.2 白介素-12 (IL-12)
IL-12是目前发现的主要由B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与IL-2有协同作用。除此之外, IL-12可提高黏膜和体液免疫应答中Ig G2α和Ig A的水平, 明显降低细菌的侵入量[13]。研究证明, 其可激活Th1细胞, 有望用于临床试验的细胞因子佐剂。它加强Th1型细胞免疫, 目前正在进行AIDS和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21]。
4.3
白介素1 (IL-1) IL-1是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炎性细胞因子IL-1家族与OVA和破伤风毒素的联合免疫, 提高血清和黏膜中Ig G和Ig A的水平, 增强细胞免疫应答[13]。近年来, IL-1介导固有炎性反应, 其佐剂性质引起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细胞因子可以与DNA疫苗中的抗原共表达, 提高DNA疫苗的效应[20]。但是由于表达和纯化的成本高, 免疫时需多次注射, 因而未得到广泛应用。
5 展望
兽用疫苗的使用 篇6
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进行耐热保护剂的研究, 而且保护剂的研究和应用属于专利资料, 各国都处于保密状态。我国在耐热保护剂方面的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王栋等[2]已经研制出一种耐热冻干保护剂, 用此保护剂的疫苗在2~8℃条件下保存24个月后, 病毒滴度无明显下降。虽然耐热保护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仍未全面推广应用。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出口地贸易的不断扩大, 加快新型有效的耐热保护剂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动物疫苗的质量, 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迫在眉睫。
1 耐热保护剂的种类
1.1 按分子量分类
按分子量大小可分为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化合物以及天然混合物。低分子量化合物, 又可以分为酸性物质、中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主要为谷氨酸、天冬氨酸、苹果氨酸、乳酸等;中性物质主要为葡萄糖、肌醇、乳糖、蔗糖、棉籽糖、海藻糖、山梨醇、DL-苏氨酸、肌醇、木糖醇等;碱性物质主要为精氨酸和组氨酸等。高分子化合物主要为白蛋白、黏性蛋白、明胶、蛋白胨、可溶性淀粉、糊精、肉汁、果胶、阿拉伯胶、羟甲基纤维素、藻类等。天然混合物如脱脂牛奶、血清等。低分子化合物在冻干过程中直接发挥作用, 高分子化合物可促进低分子化合物的保护作用。一般制备保护剂时, 多将低、高分子化合物配合使用[3,4,5,6,7]。
1.2 按浓度与升华速度关系分类
根据升华速度分为两类, 一类浓度增加时升华速度降低;另一类则不存在这种现象。将上述两种保护剂结合, 则可以增加升华速度。
1.3 按功能和性质分类
可分为填充剂、防冻剂、抗氧化剂、酸碱调整剂、缓冲剂、羟基中和剂。填充剂能防止有效物质随水蒸气一起升华飞散并使之成形, 如甘露醇、乳糖、明胶等;防冻剂能防止和减少冷冻过程结晶水的形成, 如甘油、二甲亚砜、蔗糖、聚乙烯吡咯烷酮等;抗氧化剂能防止保存过程中的氧化反应, 如维生素D、维生素E、蛋白质水解物、硫代硫酸钠等;酸碱调整剂能将p H值调整到活性物质的最稳定区域, 如磷酸、山梨醇、EDTA (乙二胺四醋酸二钠) 、氨基酸等;其他物质如葡聚糖、脱脂乳、谷氨酸钠、硫脲、碘化钾等。
1.4 其他类型
吐温80、普朗尼克、布里杰、十二烷基磺酸钠及抗坏血酸等一些表面活性剂或还原剂对冷冻及干燥过程中的蛋白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8,9]。
2 耐热保护剂的作用机理
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液体状态下蛋白质稳定的机理之一是优先作用原理, 即蛋白质优先与水或水溶液中的保护剂作用, 保护剂存在时, 细胞膜蛋白优先与水作用 (优先水合) , 而保护剂优先被排斥在蛋白质区域外 (优先排斥) , 在这种情况下, 膜蛋白表面比其内部有较多的水分子和较少的保护剂分子。但是, 优先作用机理不能完全解释用聚合物或蛋白质自身在高浓度时保护蛋白质的现象, 在冻干过程中, 由于蛋白质的水合层被除去, 优先作用机理不再适用。对于保护机理仍在探索阶段, 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
2.1“水替代”假说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存在大量氢键, 结合水通过氢键与蛋白质分子联结, 当蛋白质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失去水分后, 保护剂的羟基能替代蛋白质表面水的羟基, 使蛋白质表面形成一层假定的水化膜, 这样可保护氢键的联结位置不能直接暴露在周围的环境中, 从而稳定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防止蛋白质冻干而变性, 使其即使在低温冷冻和干燥失水的情况下, 仍保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2.2“玻璃态”假说
玻璃化是指物质以非结晶态形式存在的一种固体状态, 通常在玻璃化温度下形成, 即TG (是无定形聚合物大分子链段自由运动的最低温度, 没有固定的数值, 往往随着测定的方法和条件而改变) 。该状态下物质黏度极大, 分子运动受到限制, 流动性差。研究发现, 在玻璃态下, 物质兼有固体和液体的行为, 黏度极高, 不容易形成结晶, 且分子扩散系数很低, 因而具有黏性的保护剂包围在蛋白质分子周围, 形成一种在结构上与玻璃状的冰相似的碳水化合物玻璃体, 使大分子物质运动受阻, 阻止膜蛋白的伸展和沉淀, 维持蛋白质分子三维结构的稳定, 从而起到保护作用[10]。
目前, 这两种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冷冻干燥保护过程。大部分学者赞同“水替代”假说, 因其可通过试验检测到膜蛋白和保护剂之间的氢键作用, 为理论提供证据。例如, 对L-天门冬酰氨酶的研究表明, 虽然四甲基葡萄糖和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都不能作为水替代物与蛋白质分子形成氢键, 但它们在干燥过程中仍然能有效防止蛋白失活, “水替代”假说不能解释这一现象。同样, “玻璃态”假说也有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 如高温下海藻糖对生物制品的稳定性问题。总之, 对冻干过程的保护机理仍需深入研究[11-12]。
3 影响耐热保护剂功能的因素
耐热保护剂减小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制品在较高温度和较长保存时间下, 冻干物质可能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活疫苗存活的影响。耐热保护剂的保护功能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 微生物因素, 微生物的种类和其本身结构差异 (如病毒有无囊膜) 、培养方法以及疫苗种类等方面决定了不同种类疫苗的保护剂的配方不同; (2) 保护剂自身因素, 如保护剂原料及其性质、冻干曲线等。耐热保护剂的组方要充分考虑以上两方面因素, 合理搭配, 反复验证, 制定出合理的冻干曲线。
保护剂选定并制成冻干样品后, 要对样品物理性状进行保存期试验, 并将样品放置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保存时间及效价测定、安全性检验等对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 不断调整配方及冻干曲线, 以达到理想效果[13]。
4 展望
兽用生物制品的保管与使用(下) 篇7
3常用疫苗的保管与使用
3.1禽流感油乳灭活疫苗
3.1.1性状
本品为乳白色均匀乳剂,油包水型,其长时间静置后上部有少许半透明的油层、下层有微量的水。
3.1.2用途
用于预防H5亚型及H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适用于二周龄以上的鸡。
3.1.3用法
使用前充分摇匀。2~4周龄雏鸡每只注射0.2 mL,中雏每只注射0.3 mL,成鸡每只注射0.4~0.5 mL。鸭、鹅免疫剂量是鸡的2倍,鸡、鸭、鹅均在颈部下1/3处皮下注射。3.1.4保存与免疫期疫苗于2~8℃避光保存,保存期为18个月。免疫期为5个月。
3.2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Ⅱ)
3.2.1性状
本品为乳白色或淡红色的略带黏性的乳状物,久置后其上层有少量的油析出、底部有微量的水析出,摇之其呈均匀乳状。
3.2.2用途
用于预防猪O型口蹄疫。
3.2.3用法
使用前充分摇匀。耳根后肌肉注射。10~25 kg猪每头1 mL, 25 kg以上每头2 mL。3.2.4保存与免疫期2~8℃避光保存,保存期为18个月。注射后15 d猪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
3.3牛、羊口蹄疫O型/Asia-1型双价灭活疫苗 (浓缩)
3.3.1性状
本品为乳白色或淡红色的略带黏性的乳状物,久置后其上层有少量的油析出、底部有微量的水析出,摇之其呈均匀乳状。
3.3.2用途
用于预防牛、羊口蹄疫O型/Asia-1口蹄疫。
3.3.3用法
使用前充分摇匀,肌肉注射。10~25kg羊每头1mL,牛每头3 mL, 5个月以下犊牛和羔羊不注射。
3.3.4保存与免疫期
疫苗于2~8℃避光保存,保存期为18个月。注射后21 d牛、羊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
3.4猪瘟活疫苗(Ⅰ)
3.4.1性状
本品为淡红色的疏松团状物,加稀释液后其成均匀的混悬液。
3.4.2用途
用于预防猪瘟。
3.4.3用法
疫苗按瓶签注明头份,加无菌生理盐水1 mL稀释后,每头猪皮下或肌肉注射1 mL。
3.4.4保存与免疫期
本品在-15℃保存,有效期12个月,0~8℃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猪注射疫苗后4 d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2个月。
3.5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3.5.1性状
本品为灰白色或褐色的疏松状团块,加稀释液后其很快溶解成均匀的混悬液。
3.5.2用途
用于预防猪瘟、猪丹毒、猪肺疫。
3.5.3
疫苗按瓶签规定头份,加无菌生理盐水1mL稀释后,每头猪皮下或肌肉注射1mL。
3.5.4保存与免疫期
本品-15℃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0~8℃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猪注苗后4~7 d即可产生免疫力,猪瘟免疫期为12个月,猪丹毒、猪肺疫免疫期为6个月。
3.6鸡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 (Lasota株)
3.6.1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的疏松状团块,易脱离瓶壁,加入稀释液后,其可迅速溶解。
3.6.2用途
用于预防鸡新城疫。
3.6.3用法
可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方式免疫。
点眼、滴鼻免疫:疫苗按瓶签注明羽份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用滴管吸取,每鸡点眼或滴鼻1滴(约0.03 mL)。
饮水免疫:疫苗按瓶签注明羽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后饮水(每只鸡2羽份)。
3.6.4保存与免疫期
本品-15℃保存,有效期为24个月,0~4℃保存,有效期为8个月。鸡免疫后7~9 d产生免疫力,初生雏鸡免疫期为1个月,成鸡加强免疫后免疫期为2~3个月。
【兽用疫苗的使用】推荐阅读:
兽用疫苗现状09-24
家禽疫苗的科学使用08-26
兽用中西药结合的优势06-02
动物疫苗的储存和使用11-11
禽流感疫苗的正确使用09-09
兽用处方药10-30
科学使用疫苗09-02
兽用多西环素研究09-15
兽用生物制品技术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