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支撑体系

2024-07-23

融资支撑体系(共10篇)

融资支撑体系 篇1

促进福建省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措施。中小型民营企业约占全部福建省民营企业的90%, 它们在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财政税收收入、推动出口创汇、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对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当前海西经济区建设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时代背景下, 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通过分析融资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设一个有福建特色的融资支撑体系, 对促进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现有融资支撑体系

融资支撑体系是一个由需求、供应、政府等中介组织多方面参与、各司其职的、以促进企业融资为目的的体系, 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包括融资渠道体系, 融资保障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三部分:融资渠道体系是由各种类型的资金供给渠道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整个融资支撑体系的基础。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体系呈现出创业初期以内源性融资为主, 成熟期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 成长期以资本市场融资为趋势的格局。此外, 民间借贷、风险投资、典当、租赁等其他创新性融资途径也成为了少数融资主体探索的新方向;融资保障体系是以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为主体, 克服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和逆向选择等消极影响, 进而保障良好融资秩序的体系。信用体系包括企业内的信用制度建设和企业外部信用系统。健全的担保体系是分散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提高其贷款积极性的重要保障, 福建省已形成了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核心, 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担保体系;融资服务体系是以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为主体, 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介于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服务系统的主要职责包括:政府健全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政策法律体系, 同时与银行、信用机构、担保机构、高校等建立联动机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各种交流平台, 社会服务组织要为融资主体提供培训、政策咨询、法律保护、信用信息甚至直接融资等服务。

2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的缺陷

结构合理、运作协调、功能完善的融资支撑体系对于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但目前的融资支撑体系还存在诸多弊端。

2.1体制性缺陷阻碍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体系的发展

内源性融资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向金融机构贷款困难、向资本市场融资门槛高是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体系存在的现实性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体制上的缺陷: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源泉。福建省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管理, 在财务制度、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销售等各个管理环节都缺乏科学性, 造成企业发展缓慢、缺乏抵押资产、信息不对称、信用度低等消极影响, 削弱了资金投入者的信心;金融抑制论认为, 金融体制不健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 将阻碍经济的发展。福建省的银行缺乏相应的信贷营销激励机制、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资金和管理资源都集中于国有银行, 缺乏创新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这些障碍性因素影响了金融体系的运行和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 福建省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放开, 股票和债券市场进入门槛高、层次性不明确、政府管制严格;同时, 各种民间融资存在渠道单一、规模有限、运作不规范、扰乱金融秩序等问题。

2.2信用担保体系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保障力度不足

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是缺乏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只有当出资者对筹资者的信用与偿还能力、投资项目的盈利性等信息有足够的了解时才能增强其投资信心。目前福建省的信用体系尚未充分发挥其保障性功能: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诚信理念尚未内化为企业文化, 企业内部也缺乏信用等级制度构建方面的专业人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目前尚未在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信用保障方面设立专门性的政策法规, 省政府构建的“福建企业信用网”在信息的征集, 分析, 评估和使用中还缺乏专业性;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 银行习惯于单方面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 评估过程易带主观色彩;另一方面, 福建省的融资担保体系也处在体系完善阶段。存在结构不合理、担保资金渠道单一、风险抵御能力较低、缺乏充分的风险补偿和分散机制、缺乏专业人才、统一标准和规范性操作等问题。

2.3融资服务体系尚未充分发挥辅助性功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驱动下, 政府从管制者转为服务者, 而其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职能转变不到位、观念意识陈旧、行政效率低下;缺乏体系化的融资法律保障, 不足以为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 福建省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数量不足, 意识薄弱。美国有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为主要职责的小企业管理局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各种服务的“商业孵化器”、台湾政府在1987年就成立了对中小企业进行综合指导并辅助融资的“省属行库联合辅导中心”, 而目前福建省只有少数行业协会。

3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3.1进行体制创新, 完善融资渠道体系

完善融资渠道体系是创新整个融资支撑体系的基础, 可以从企业、金融、资本市场三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3.1.1 企业制度创新为扩展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奠定内部基础

各投资主体都愿意投资于管理现代化、经济实力强、信誉度高的企业。福建省中小型民营企业应该以此为标准, 进行一系列制改革:一方面, 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制度和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另一方面, 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和利润率, 为扩展融资渠道进行资金积累。最后, 企业应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企业要构建内部信用信息档案, 真实准确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 同时应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为融资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1.2 金融制度创新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金融制度的创新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各金融主体应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中小民营企业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 (1) 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银行要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合理下放信贷权限、完善信贷员激励制度、培养服务意识、简化审批办理程序, 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成本的最低化和融资效率的最大化。 (2) 创新金融产品。银行应该根据企业多样化资金需求的特点, 充分应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 发展物流金融、票据融资、应收账款贷款、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 以灵活的方式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3) 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有区域化、小型化、灵活化、低成本化等特点, 应该帮助其规范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控制, 使其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对口性金融机构。其次, 对民间融资采取“堵疏结合”,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中来, 实现民间资本管理的透明化, 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高成本和风险。最后, 应该加强对“草根银行”等农村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扶持和规范工作, 帮助其在实现公益效益和实现经济效益的“两力搏击”中寻求平衡点, 使其真正服务于中小民营企业。 (4) 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 努力构筑金融合作的平台。福建省应利用对台区位优势, 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 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同时应加强与港澳侨的合作, 吸引更多港澳金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

3.1.3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为中小民营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为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途径:在证券市场的管理上, 需要构建层次清晰的多元化交易板块, 并根据福建省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的趋势, 重点培育创业板市场, 通过建设一个准入条件相对宽松、信息披露严格、具有较好流通性和退市机制的资本市场, 为具备高成长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次, 进一步利用福建省与港澳台区位邻近、经贸关系紧密的地缘优势和海西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指导更多有实力的中小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再次, 要通过吸引社会闲置资金、完善风险和退出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福建省的风险投资市场。

3.2健全信用担保机制, 优化融资保障体系

融资保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融资方是否能获得融资机会, 我们要不断健全信用担保机制以优化融资保障体系的运作。针对担保机制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 优化担保机构的结构。增大互助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比例, 并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再担保机构, 以实现担保渠道的多元化。其次, 拓展担保资金渠道, 吸取更多民间资本和政府资金投入。同时, 要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实现经营的规范化和公开化。信用机制的完善应重点推进企业外部信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 可将各部门、各行业的评估进行整合, 建立中小民营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形成动态的省级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库, 并不断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共享, 以提高信用产品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 要利用法律、制度、道德、舆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监督。

3.3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其支持性功能

以公益性为特色的现代服务型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应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扫清障碍。一方面, 政府应履行好宏观调控的职能, 根据融资市场的新变化, 制定一系列内容详实、相互补充的法律和政策。另一方面, 政府要履行好社会服务的职能, 可借鉴美国的扶持经验, 精心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服务、融资咨询、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等支持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 强力打造融资平台。最后, 以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为基点的各社会服务主体应该朝着经济成分多元化、服务功能全面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系统运行网络化的目标模式发展。不断提高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中介组织的自组织水平和专业能力, 使其能够灵活处理各类直接融资问题。

在当前海西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完善福建省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支撑体系关系企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海西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融资渠道系统、保障系统和服务系统进行创新和优化, 能增强整个融资支撑体系的功能, 为有效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世豪.中小企业融资之道[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9-10.

[2]陈晓红.论中小企业融资与管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315-316.

[3]刘琰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07.

[4]刘晓辉.构建与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路径[J].河北学刊, 2006, (5) :161.

[5]衣长军.构建福建沿海地区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96.

[6]李小菊.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45.

[7]武巧真.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借鉴.融资体系的建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170.

[8]曹慧.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 (中) , 2009, (6) :25.

天使投资支撑要素体系研究 篇2

关键词:天使投资;支撑要素体系

天使投资是在创业投资之前,通过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进行投资,提供增值服务,承担高风险,成功后适时择机退出,以实现资本增值的一种投资方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欧洲地区科技经济的兴起带动了天使投资的发展。2012年业内人士将其称为中国的天使投资元年,天使投资在中国开始展露头角。从国家建设意义上,天使投资与国家创业活动和科技创新战略密切相关,多地政府大力扶持天使投资以推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天使投资支撑要素分析

中国天使投资大体的支撑要素主要由经济金融环境、科技环境及政策环境组成,这些要素单独作用并相互影响,对中国天使投资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和金融环境是为天使投资的资金提供保证,是天使投资运作的必要渠道。天使投资经济环境包含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两方面:良好的经济水平能提供更多的闲散资金进行投资活动的开展,以科技创新带动的经济增长能为天使投资提供更多的投资项目。金融环境是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金融通的集中地,天使投资属于金融行业,其各步骤的运作都离不开金融环境的影响,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天使投资的运作。

由此,提出假设H1:经济金融环境对天使投资有支撑作用。

科技环境包含了科技的培育、应用、产权的保护、技术交易和科技人才等。天使投资的大部分投资项目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因此科技的发展、产权的转让与天使投资的潜在投资标的和收益紧密相连。重视科技的培育,会促进更过科技创业的项目及企业出现,为天使投资提供丰富的项目源。科技的应用转化及产权的交易使得科技可以顺利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科技成活率,使得天使投资的成功率提高,收益增加,促进天使投资的积极性。

由此,提出假设H2:科技环境对天使投资有支撑作用。

政策环境规范天使投资行为,加速天使投资的发展。天使投资一方面具有高失败率,另外一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科技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其在起步阶段,多有国家政策扶持,例如欧美多国为天使投资搭建天使投资网络,促进其发展。在中国,一方面是需要规范和监督天使投资的运营环境,保证其有序健康的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是对天使投资提供扶持,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给予天使投资者税收优惠,给予天使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等,提高投资收益。

由此,提出假设H3:政策支持对天使投资有支撑作用。

二、中国天使投资支撑要素体系分析

支撑要素体系即为某种行为所需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经济和金融发展推动着科技进步,能够为科技提供资本供给,而且不断向科技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日愈增多的科研项目及应用,也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更有利于为天使投资的运作提供远远不断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项目,为天使投资创造市场需求。同时,经济和金融环境需要靠政策保障有序运行,其发展影响和推进着政策的制定。

科技的发展促进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带动新产业,从而促进总体经济规模的增加,同时,科技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同时,科技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这带给金融市场巨大活力,促进资金供给,使得金融市场融投资活动活跃,促进金融市场的交易进行。

法律法规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经济金融活动需要法律进行监督管理,科技活动需要法律为其创新提供保护,另一方面,经济金融及科技的发展也促使法律不断更新,更好更完善的对其进行保护和监督。

由此,提出假设:H4:经济金融环境与科技环境相互支撑;H5: 经济金融环境与政策环境相互支撑。H6:科技环境与政策环境相互支撑。

三、天使投资要素体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上述分析选取一下指标进行天使投资支撑要素体系的构建。

实证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科技产业年鉴》、《中国天使投资年度报告》、中国工商局发布的数据以及网上公布的相关数据。

运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的模型构建及数值估计,如下图所示。

从实证结果来看,经济金融环境对天使投资发展的影响最大,在各地政府扶持天使投资时应注重从经济金融环境入手,促进天使投资的供给环境。政策环境对天使投资发展起到一定影响,说明有效监管能对天使投资起到发展作用,对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的建设也对增加天使投资的供给有明显影响。科技环境对天使投资发展没有支撑作用,原因可能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问题,使得科技对于天使投资的作用受阻,因此各地政府应当注意科技的转化,使得各地的科技发展能落实到实际的商业运作中,为天使投资增加投资信心。经济金融环境、科技环境和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高相关性,说明天使投资的各支撑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体系,共同作用于天使投资的发展,各地政府想要发展天使投资,需要注重各要素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要素间作用,将其视为整体,制定相应政策。(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卞文强.天使投资的特点及功能[J].Internet信息世界,2000,(12):79-82.

[2]江勇. 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与天使投资[D]. 安徽. 安徽大学. 2011.

物流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支撑 篇3

物流金融是交通运输行业内特点鲜明的金融服务产品,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与物流分业经营孕育出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不但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而且有助于延伸物流企业自身价值链条,并丰富银行担保体系,拓展银企合作空间,搭建金融机构、客户、物流企业及其他业务合作伙伴“多赢”的业务合作模式,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物流金融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它相关的法规制度、行业规范、信用评价体系以及业务流程的规范性等内容,还需不断建立与完善。

朝阳产业尚需加速

简言之,物流金融是通过质押借款企业在供应链上的货物来融资的一项业务。由于我国法律并不允许混业经营,所以物流企业(多为大型物流仓储企业)、银行和借款企业的三方合作成为我国物流金融的主要商业模式。

具体而言,其运行模式为银行在综合考察物流企业的企业性质、业务规模、资信水平、既往业绩、业务前景、财务结构等内容的基础上,授予物流企业自主的信贷配额,由物流企业对使用其物流仓储服务功能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质押贷款,并优化设计融资模式,进行质押物评估、资格审查以及全程动态监管。

笔者认为,物流金融业务出现的内在原因源自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固定资产不多和现代企业“轻资产”的发展模式,造成企业遇到资金问题时无法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资金。物流金融则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方法之一,它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能够有效地盘活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沉淀,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使企业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开发和快速扩张方面,从而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除了企业融资需求这一内在成因外,金融机构创新意识的增强则是物流金融出现的外在助力。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我国开展业务,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发激烈,如何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这样就促使金融机构,如银行,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助推了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诞生”。

总而言之,物流金融的出现,对企业(借款企业)而言,可以有效解决在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利润空间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亦有效提升了存货及在途物资的利用;对银行而言,可以扩大和稳固客户群,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通过与银行合作,监管客户在银行质押贷款的商品,一方面增加了配套功能,提升了企业综合价值和竞争力,稳定和吸引了众多客户,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的同盟关系。可见,通过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使得参与业务的三方都获得切实的利益,真正达到“三赢”的效果。正是这种多方获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使得物流金融服务获得了发展的源源动力。

但是,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尚在探索发展阶段的创新服务产品,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传统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两方主体之间的信贷风险,变成了物流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主体之间的信用风险,因此,能否有效地分析和控制三方主体间的信用风险,就成为了物流金融业务能否平稳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机遇和风险并存

如前文所述,物流金融作为全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它的业务要素中原有银行的业务风险并没有减少,同时还增加了质押管理风险和物流公司监管风险,呈现出“低信用风险、高操作风险”的风险特征。

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物流金融业务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尚处于成长期,其内部管理往往不够不规范,特别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准确度量和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同时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从而直接影响其履约能力。

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来源在物流金融商业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作为商业银行的代理人和中小企业的委托人而存在,导致了多种委托代理关系并存的不确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中小企业合谋欺诈的可能性。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代理人,为商业银行进行质押物的评估和监管等工作,这便实际上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强烈的动机,可能会为拉拢客户而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数据,这种粉饰往往会给后者带来损失。

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样面临着来自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它作为中小企业的委托人,同中小企业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其内部信用评级与风险控制能力又远不及商业银行和信用评级机构等专业组织,如何准确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业务中承担的是对中小企业的担保作用,当客户违约或无法按期还款,同时质押物变卖后尚不足以还贷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承担连带责任。

风险控制水平亟待提高

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能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是每一项金融创新产品都是收益与风险的并存,因此建立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是物流金融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从传统的银行对融资企业固定资产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体供应链水平和交易背景的评估,因此其风险控制也应延展为整体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为此,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其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防止出现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比如,事前仔细调查融资企业的市场发展前景,了解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和销售状况、承销商和经销商等,以及对各种单据和凭证进行真伪辨别。此外,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上,也要综合考虑其规模和实力,以防止其与生产企业串谋骗贷的行为发生。

融资支撑体系 篇4

【摘 要】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汽车产业也越做越大。本文分析了目前上海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的现状,与国外情况作了对比,找出了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汽车服务贸易 发展 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72-02

本课题为:2011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1scx10

项目指导老师:佟亚洲 吴军民

随着上海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大关。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提高,为汽车服务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消费者希望得到便捷、高质量的专业汽车服务,这刺激着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为汽车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目前上海的汽车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还有限,与国外有差距。

1.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市场现状

1.1 上海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上海汽车市场逐步扩大及汽车数量的增加,为上海汽车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汽车服务业占整个汽车产业的利润比例也逐年上升,形成汽车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上海汽车行业利润新生力。各大汽车整车厂以及汽车经销商都十分重视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将成为突破汽车营销利润增长瓶颈的突破口。

1.2 国内汽车服务业渐趋网络化和规模化

由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对汽车服务需求层次不一。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上海汽车服务行业在市场整顿中逐步迈入正轨,服务结构调整正一步步推进,行业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一个以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汽车检测站为质量保证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汽车维修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汽车维修网点由大中城市向外延伸,辐射各地,遍及城乡,平均每千辆汽车拥有汽车维修站点12.7个,①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筑了布局趋于合理的汽车维修网络,为道路运输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技术保障。

1.3 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市场缺乏“领跑者”

上海汽车服务贸易市场目前是一种零散式的经营状况。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仅汽车维修正式在册的企业已达30万家,汽车用品及服务方面,仅经营汽车美容的企业就有9000家左右。②与跨国企业相比,国内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大多是散兵作战的小型企业,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企业则为数不多,大部分企业服务单一,规模有限;汽车后市场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完善,恶性竞争,秩序混乱,缺乏真正的“领跑者”。上海的汽车服务业还属于起步阶段,离世界水平还有差距。

2.目前国际汽车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2.1 品牌化经营

品牌价值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也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同时,品牌比产品的生命更为持久,这就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在国外,著名汽车厂家的产品商标,同时也是服务商标。在国内,大多数人还未认识到,侵权现象频频发生。近年来,国外的汽车服务品牌开始到中国推行连锁加盟计划,实际上就是以品牌带动服务网络。

2.2 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经营

汽车保修行业的规模化经营指拥有大量的连锁、分支机构。它与规范化经营是密不可分的。在同一连锁系统内,采用相同的店面设计人员培训,管理培训统一服务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价格,统一管理规则,统一技术支持,中心采用物流配送,减少物资储存和资金占用降低运营成本。

2.3 修理为主转向维护为主

国外汽车厂家认为真正的服务是要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通过服务要给客户增加价值。为此厂家在产品制造上提出了零修理概念,售后服务的重点转向了维护保养。目前,美国的汽车养护业已经占到美国汽车保修行业的80%,年均收入超过1O0亿美元。③相反中国只有1%的汽车修理商能够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

2.4 电子化和信息化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化水平越来越高。最新的汽车产品上已经实现了全车几乎所有功能的电脑控制。因此汽车的保修越来越复杂,工人凭经验判断毛病所在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现在汽车的保修首先需要专门仪器进行检测.专用设备进行调整,汽车修理所需要的产品数据也以电脑网络、数据光盘的形式提供,不再需要大量的修理手册,可大大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成本。

2.5 专业化经营和综合化经营

在汽车厂家提供越来越周到的售后服务的同时.汽车的保修行业也出现专业化经营的趋势。专业化经营的独特优势是专业技术水平高,产品规格全,相对价格比较低。与此同时综台化(一站式)经营也发展很快。如加油站同时提供洗车、小修、一般保养、配件供应等服务。不仅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还能增加经营收入。

3.国内外开展汽车服务贸易的对比分析

3.1 国内外汽车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从国内外汽车大集团汽车服务贸易业务构成看,国外汽车大集团形成了从整车销售至旧车回收与处置这一完整的汽车服务产业链,参与汽车服务价值链的竞争,并构筑了以汽车金融服务为整个集团产业链的基础。全力支持汽车销售业务的开展,以获取产业链上竞争优势。而国内汽车大集团汽车服务贸易结构,仅仅限于汽车销售,对于汽车服务价值链先进项目如汽车金融等增值业务开展得较少。因此如何构筑与完善自身的汽车产业链,获得国内先发优势,正是上海汽车大集团迫切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

3.2 国内外汽车服务贸易利润构成及产业地位

一个充分竞争的汽车市场中,汽车的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而50%-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据通用和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的资料显示,仅汽车金融服务带来的赢利就占这两大集团全部利润的36%。在汽车市场成熟的美国,汽车售后服务业从业人员有350多万人,年产值高达1400亿美元,汽车维修业的利润率达到27%,④可见汽车服务业已成为汽车制造商的利润来源,构成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比中外汽车大集团中汽车服务贸易收人占总收人比重,与世界大汽车集团相比,上海主要汽车企业的服务贸易收入的比重偏低。作为上海三大汽车集团之首的一汽集团,服务贸易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仅为6%左右,远低于国际汽车大集团的水平,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迟缓严重影响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汽车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到上海汽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4.发展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对策

4.1 提高服务意识,赢得消费者信赖

虽然大多数汽车服务企业有整洁的厂地和优良的设备,但在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方面和传统的路边摆摊经营方式没有太大的差别。对服务行业而言,首先要保证各项服务质量,无论是技术含量低的洗车服务,还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修车。其次,提供给顾客的零配件应有质量保证,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最后,企业如果能够发掘并满足客人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就会获得更大利润,赢得更大的客户群体。

4.2 主动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面对越来越国际化的中国轿车市场,厂商、经销商都应主动学习国际先进的营销经验,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采购和营销服务手段。在有条件时开放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市场,引入国外先进的销售服务环节的新内容、新方法,加快并建立适应国际要求的汽车服务贸易体系,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4.3 培养国际型汽车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提升公司竞争力

由于跨国公司的全面进入,轿车产品日趋丰富,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正逐渐转入靠综合竞争力决定胜负的时代。对此,国内企业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可以在高校增设汽车服务贸易专业,专门培养汽车贸易复合型人才。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有关条款;借鉴国外经验,考虑在大企业设立技术与贸易培训中心,培训汽车贸易、维修、售后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提高发现与解决汽车服务贸易纠纷的能力。

4.4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保护消费者利益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作为服务市场的规则制定者,政府参与市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创造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市场。通过设立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市场主体合格,在对新设企业的资格要求上,从人员结构、设备配置、更新符合服务标准、信息管理以及专业服务的建筑面积等多方面进行监管。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资格也有严格认证程序,从业人员向法定的机构提交申请,并得到许可方可从业。近年来,美国政府对汽车服务业的管理有放松的趋势,但在放松管理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有关健康、安全和环保的管理条例数量,以提高服务质量,并帮助服务行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4.5 开拓多层次服务渠道,提供便利服务

良好的汽车服务一直是汽车厂商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服务对消费者再次购买的影响正逐渐大于产品本身,在汽车售价不再是购车的唯一因素时,消费者更应关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售后服务问题。在国外成熟的汽车服务市场中,提供服务的企业,一般以OEM商特许企业为主,他们提供服务的门类是最为齐全的,除了专业汽车服务企业以外,一般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同时美国汽车服务业市场中独立服务机构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并且这一比例正在呈现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 宋晓冰,发展上海汽车服务贸易的思考[J],上海汽车,2003(8)

[2] 孙导蔚,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分析[J],上海汽车,2005(6)

[3] 贾新光,国外汽车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J],网易汽车,2001(12)

[4] 张典,上海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6(7)

①孙导蔚,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分析[J],上海汽车,2005(6)

②孙导蔚,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分析[J],上海汽车,2005(6)

③贾新光,国外汽车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J],网易汽车,2001(12)

融资支撑体系 篇5

关键词: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有效监管,市场准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果不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电力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电力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工作[1,2,3,4,5,6],“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列为约束性指标。

根据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经验,市场机制是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基本制度安排。但是,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及节能减排中的作用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既要实现快速发展,又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及节能减排,情况复杂,任务艰巨,中国的节能减排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抄照搬。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从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市场机制加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有效监管及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的节能减排“组合拳”,给出了中国节能减排市场机制的路径选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

1 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整体架构

推进电力节能减排的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通过制度(或管理)手段(包括市场经济手段等)进行节能减排(简称“制度节能减排”);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等手段进行节能减排(简称“技术节能减排”);三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节能减排(简称“结构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在制度、技术、结构3个方面,要采取综合性对策。

根据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国情,市场机制加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有效监管及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有效的节能减排“组合拳”(见表1),共同构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市场机制是通过竞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机制是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基本制度安排。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好诸如节能、环保等外部性问题,必须有面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弥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不足。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轨制阶段,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需要设计符合国情的市场机制。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标准、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综合性政策,促进政府、企业、公众由被动的节能减排转向主动的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是实现节能减排具体目标的综合性制度安排。

监管机制对相关各方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进行监管,包括节能、环保、资源效率等社会性监管及市场结构(防止产生和滥用市场力)等经济性监管。

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以及节能减排交易的技术支持系统、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监督监测技术支持系统、节能减排指标评价及考核的技术支持系统等。

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初期,结构及制度节能减排对总节能减排量的贡献率为70%左右,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首要途径;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中后期,主要通过制度(或管理)手段及技术手段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2 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分为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3种机制。市场准入机制包括支持鼓励进入机制和限制约束进入机制。市场退出机制是以技术标准、差别电量、差别价格、经济补偿等机制引导高能耗、高污染的火电机组有序退出市场。这里主要论述节能减排的市场交易机制。

2.1 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过渡模式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电力市场机制还很不成熟,电力市场建设未能充分体现出市场机制在促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因此,在国内实施真正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模式之前,需要一定时期的过渡。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过渡模式中,机组电量实行部分电量竞争。

2.1.1 促进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机制(过渡模式Ⅰ)

发电权交易[3]借鉴普通商品二级市场交易,通过转让或购入发电权电量实现发电企业之间的交易。发电权电量是指电厂在合约市场(包括政府下发的各类发电机组当年的省内年度发电量计划)等市场中获得的发电许可份额和机组签订的中短期交易合同。

实施发电权交易,可以以市场机制促进高效节能环保机组代替高能耗、高污染机组发电,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是对当前计划发电模式的改进。

2.1.2 考虑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发电调度“组合拳”(过渡模式Ⅱ)

1)通过实施“差别电量”(政府宏观调控或计划调控),改变传统的平均分配发电利用小时数的发电模式;在安排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方面,实行机组类型差别、能耗差别、容量差别、环保差别、区域差别,增加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减少能耗高、污染大的火电机组发电小时数,充分发挥高效、节能、环保发电机组的节能减排优势,实现节能、环保和安全发电。

2)实施“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政策。对列入关停序列的小火电机组,在一定时期内(如3 年),给予一定的补偿性发电量指标,小火电关停企业通过发电权交易[3]将补偿发电量指标有偿转让给高效、节能、环保机组,获得相应的收益,用于企业转产和职工安置。关停小火电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而建立小火电关停的经济补偿机制是实现小火电顺利关停的前提条件。

3)开展替代发电的发电权交易[3],促进非关停小火电由少发电变为不发电,增加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优势。

4)开展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外送电交易),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优势,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上述简称为节能减排发电调度“组合拳”。通过该“组合拳”,充分发挥高效、节能、环保机组的竞争优势、边际成本优势和节能减排优势,不断提高其市场份额,逐步使小火电机组退出市场,实现电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目标。该“组合拳”,既包括结构节能减排(电源结构调整:关停小火电、“上大压小”机制等),也包括技术及制度(或管理)节能减排(实施“差别发电计划”、基于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外送电交易、火电厂脱硫及污染物排放控制等)。

2.1.3 节能减排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及经济补偿的市场机制(过渡模式Ⅲ)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引导电源结构向高效率、低污染方向发展,200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2] (以下简称《办法》),要求改革现行发电调度方式,开展节能发电调度。实施节能发电调度,需要建立经济补偿机制。

实行经济补偿机制与节能发电调度相分离,即在电网运行中机组的实际节能发电调度出力按照《办法》的要求执行,采用政府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基本电量或发电利用小时低限标准等)与市场机制(发电权交易等)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4,5]。

在电力市场建设未能体现出市场机制在促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之前,过渡模式Ⅰ,Ⅱ,Ⅲ是3种可选路径。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步深化,在未来几年内高能耗、高污染火电机组基本关停后,上述过渡模式必将逐步过渡到在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市场准入约束下、市场竞争确定机组发电量模式。

2.2 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中,凡是市场能够做的事,让市场去做;市场不能做或做不好的事,让政府去做、去管。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在上游的发电环节,市场主导定价;在中游的输电、配电环节,政府调控定价;在下游的零售电环节,市场主导定价。在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中,机组发电量实行全电量竞争。

2.2.1 基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准入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Ⅰ)

在中长期、短期交易(双边/多边、集中竞价)市场,建立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准入机制主要是规定参与市场交易的发电机组的能耗和排放标准。对于获得准入的市场主体,可通过自主决策,自主选择参与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设计,体现了在市场交易中“以节能减排为约束”的核心思想,实现市场机制与节能减排的统一。准入机制的设计有利于从整体上控制节能减排的效果,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机组的发电量,并给予高效节能环保机组更多的市场机会。

2.2.2 兼顾电力排污权市场交易和市场模式Ⅰ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Ⅱ)

随着市场配套措施的不断成熟,在市场模式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中长期、短期电力交易市场相适应的电力排污权交易市场。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发电企业排污权,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力,利用市场机制,允许这种权力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通过污染者之间交易排污权,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自主决策买入或卖出排污权。一方面,低能耗、高能效的大机组,可以通过自行治理降低污染排放量,将低能耗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企业收益,同时将剩余排污权有偿转让给高能耗、高污染机组;另一方面,高能耗、高污染机组在降低污染排放的同时,必须付出额外的成本购买排污权,当排污权成本高于发电收益时,将排污权转让给低能耗、高能效的大机组,促使发电量向低能耗、高能效机组转移,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个电力行业的污染排放量。通过建立排污权市场,促进电力资源、环境资源的综合优化配置,促进电力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2.2.3 考虑外部成本的集中竞价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Ⅲ)

考虑外部成本的集中竞价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也称为基于能耗修正及环保折价的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在中长期、短期电力交易集中竞价市场中,对发电机组的报价排序,进行能耗修正、环保折价;能耗修正实现对不同能耗、不同网损机组报价的区别对待,使得综合节能效果好的机组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得价格竞争优势。环保折价实现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的发电机组报价的区别对待,使得环保机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竞价排序中进行能耗修正和环保折价,本质上是考虑能耗总量和环保总排放量控制的市场竞争方式,不影响成交后的结算价格,仅在竞价过程中通过改变竞价规则,增强综合能耗低、环保机组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中标电量,促进节能减排。

在竞价排序中进行能耗修正和环保折价,能够促进火力发电企业从长期的经济利益出发,提高企业内部的能源利用效率,对机组进行污染物减排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能耗修正和环保折价的集中竞价市场机制,既考虑了发电企业的外部成本,又不会带来发电厂之间过大的利益调整,仅在竞价规则上对综合能耗低、环境污染程度小的机组予以竞价排序上的优惠,以培养各发电企业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推动各发电企业加快节能减排进度,引导各发电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

2.2.4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市场模式Ⅳ)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也称为基于资源税的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它采用基于资源税的价格机制。资源税将环境的污染成本和资源浪费的机会成本内部化。

在电力排污权市场相对成熟、资源税到位的条件下,在市场模式Ⅰ或市场模式Ⅱ的基础上,建立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中长期、短期交易市场,发电企业的报价中包含了资源税和排污费等,形成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采用基于资源税的价格机制对不同能耗机组发电成本的影响存在差异,能够提高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调整高能耗机组和低能耗机组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排序,进而导致不同能耗机组的成交量较征收资源税前发生变化;同时,直接影响到市场出清后的结算价格,使得高、低能耗机组在征税后发生较大的利益调整。

基于资源税的价格机制,为火力发电企业降低能耗带来了强大的外部压力,利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将企业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一致化,促进电力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工作。

2.3 符合中国国情、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路径选择

在中国电力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各地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3种过渡模式;而在中国电力市场机制及其配套措施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对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可选择4种市场模式。

另外,电力节能减排的其他市场交易机制,除了电力排污权交易机制,还有:

1)市场融资机制。用市场机制通过企业的市场融资、担保等渠道反过来促使企业节能减排(绿色信贷和绿色资本市场、生态保险等)。

2)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它是一种市场化的、以赢利为目的、通过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主要经营模式达成节能减排的机制。能源服务公司与火电厂签订节能减排技术和能源管理服务合同后,负责融资并承担技术和财务风险,为火电厂实施和管理节能减排项目,在合同期内按合同规定与火电厂分享节能减排效益。除了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将给合同双方带来经济效益。

3)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CO2排放量)为目的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实行排放配额制、建立排放配额交易市场。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

3.1 促进电力节能减排的方式和手段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主要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不同性质手段其作用的对象和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一是电力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以能源价格、排污成本、税收、金融政策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手段是激励相关各方自觉节能减排的基本政策;二是电力节能减排的法律手段,将起到规范相关各方行为的作用,对相关各方将产生有效的影响;三是电力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可以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

实施节能减排,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都不可缺少。以经济手段为基础,法律手段为保证,行政手段作用于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

3.2 电力节能减排政策机制的实施措施

1)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2)完善节能减排的法规和标准,加快节能减排的法制建设。

3)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构建激励机制,大幅增加节能减排投资,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产品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所得税优惠,立足于鼓励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以及引导节能减排产品的使用和消费,对部分高耗能产品开征消费税。

4)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标本兼治,控制源头,尤其是要控制造成能源消费不合理增长的源头;坚持经济发展速度与节能减排目标相协调。

5)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节能减排目标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

6)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

7)实施发电、输配电和用电全过程的节能减排。

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

4 监管机制

要尽快完善电力节能减排监管的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建立集中统一、高效透明的节能减排监管体制。特别要理顺节能减排监管职能,做到权责对等。首先要解决节能减排监管职能的配置问题。其次要理顺能源主管部门、环保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关系,前者履行节能减排规划、政策的制定职能,后者履行对电力节能减排的专业性监管,对节能、环保、资源效率等的社会性监管,对垄断环节和有可能产生的垄断行为(防止产生和滥用市场力)等的经济性监管。

5 技术支撑体系

5.1 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发展脱硫技术、二氧化碳气体减排技术、燃煤锅炉的节能减排技术、洁净煤发电技术、需求侧节能减排技术等。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

5.2 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持系统

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持系统包括以下系统:

1)电力节能减排交易技术支持系统,功能包括:发电权交易、电力排污权交易、跨地区电力外送交易、碳排放交易等。

2)节能发电调度决策技术支持系统,功能包括:年度、季度、月度发电组合基础方案的制定,日前、实时平衡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的制定,电网阻塞在线校正控制和自动发电控制,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的电网适应性评估。

3)能耗、污染物排放监督监测及数据分析技术支持系统,实现对火电机组能耗、烟气污染物、脱硫设施等相关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

4)排污数据监测与认证,包括:排污跟踪系统、年度调整系统和许可证跟踪系统,自动监测排污是否达标。

5)火电厂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优化系统,它可以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技术支持系统。

6)节能减排指标评价及考核技术支持系统,功能包括:对机组发电能耗、电网损耗、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机组、脱硫、污染物排放监测和控制等节能减排指标的评价、考核。

6 结语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步深化,建立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逐步引入以价定量的电力市场机制,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做到外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等)内部化和外部收益内部化,实施以配额管理为主的环境保护模式,进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实现市场化的发电模式和售电模式。显然,本文提出的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公平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励相容,能够实现制度经济学追求的“帕累托改进”,与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制度相兼容,符合微观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转型理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EB/OL].(2007-06-03).http://www.gov.cn/jrzg/2007-06/03/content-634545.ht m.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53号)[EB/OL].(2007-08-07).http://www.gov.cn/zwgk/2007-08/07/content-708486.ht m.

[3]尚金成,张立庆.电力节能减排与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电网技术,2007,31(22):58-63.SHANGJincheng,ZHANG Liqing.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energy-saving,emission-reducing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31(22):58-63.

[4]尚金成.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一)基于行政手段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44-48.SHANG Jincheng.Research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saving generation dispatch:Part on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xecutive mean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2):44-48.

[5]尚金成.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二)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3):46-50.SHANG Jincheng.Research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saving generation dispatch:Part two design and analysis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onsidering market mechanism.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3):46-50.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监理要点 篇6

1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监理事前控制要点

1)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学习相关规范。为预防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保证施工安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制定了《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并于2009年10月26日组织印发。《导则》从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定义、方案管理、验收管理、施工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均作了相关规定,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相关规范要求,熟悉图纸,明确重点控制部位及自身责任要求,切实做好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监理工作。2)参与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严格审批修改方案。作为掌握现场详细情况的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相关人员,应参加专家论证会,并对方案是否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条件编制、安全施工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等方面,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根据专家论证报告严格审批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认可的修改完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编制说明及依据;b.工程概况;c.施工计划;d.施工工艺技术;e.施工安全保证措施;f.劳动力计划;g.计算书及相关图纸。特别是应加强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和计算书及相关图纸部分的审查。不能以计算书代替施工方案,文字内容代替施工图纸,以免导致操作人员无所适从、任意搭设。施工图纸应包括支模区域立杆、纵横水平杆平面布置图,支撑系统立面图、剖面图,水平剪刀撑布置平面图及竖向剪刀撑布置投影图,梁板支模大样图,支撑体系监测平面布置图及连墙件布设位置及节点大样图等。3)编制监理规划、编写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监理单位在结合工程的特点、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组建项目监理机构,配置相应的专业监理人员,完善现场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监理规划文件,并针对本工程高大支撑专业特点,在监理规划中制定基本安全准则、安全监理程序、监理方法、措施以及监理人员分工等内容。4)严格审查高支模体系的搭设队伍和搭设人员资格,严禁未取得建筑施工脚手架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人员上岗作业。5)严格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材料的使用报验制度。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材料不符合要求,是导致模板坍塌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监理事中控制要点

2.1 搭设管理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施工监理重点检查现场施工是否与计算书及施工图纸相一致,现场检验是否满足规范要求:1)支设立杆的地基应平整坚实无杂物,确保排水畅通,不得积水。当立杆落在地面时,须增设强度不低于C10,厚度不小于100 mm的混凝土垫层;当立杆落在楼面时,楼面下应采取可靠的支顶措施。2)扫地杆、垫板和底座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底座宜采用长度和宽度均不小于15 mm,厚度不小于8mm的钢板和钢管套管焊接组成。底座下应设置长度不少于两跨,宽度不小于150 mm,厚度不小于50 mm的木垫板或12号~16号槽钢。3)主、次梁和板下的立杆间距应成倍数或相等、纵横成行。4)立杆接长必须对接,严禁搭接。立杆步距不应超过1.5 m,间距不超过0.8 m。5)模板支撑工程杆件严禁与物料提升机、施工升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钢结构架体机身及其附着设施相连接;严禁与施工脚手架、物料周转料平台等架体相连接。6)架体必须连续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横向支撑及水平垂直剪刀撑;架体四周与主体结构的墙、柱牢固拉结,如周边无既有建筑构件,可采用格构柱法或其他有效方法以提高整个支撑工程的稳定性。

2.2检查验收

承重支撑搭设完成后,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参加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包括施工单位和项目两级技术人员、项目安全、质量、施工人员等的验收。验收合格,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对采用钢管扣件搭设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分项工程验收,验收标准按照JGJ 130-200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执行。1)项目监理部对验收资料全面核查。2)现场检查承重杆件的外观质量、立杆间距、立杆垂直度、扣件拧紧度,扫地杆设置,钢门架及钢管拉结点设置,立杆搭设方式纵、横向水平杆设置,剪刀撑纵、横向及水平加强层设置、施工荷载等全面检查,发现承重杆件的外观质量不符合标准、情况严重的,进行全数检验,并随机抽取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材料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3)对钢管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进行抽查,对梁底扣件应进行100%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签署分项验收表。

2.3混凝土浇筑

浇筑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确认具备混凝土浇筑的安全生产条件后,签署混凝土浇筑令,方可浇筑混凝土。在浇捣过程中,监理人员旁站监理,并督促施工单位安排专职人员观察模板支撑有无异常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汇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重点监控以下方面:1)浇筑时是否按施工方案要求的方式进行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不得将泵管固定在支撑系统上,泵管出口距浇筑工作面不大于20 cm,以减少对支撑系统的冲击。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加强对支撑系统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支撑系统有变形、松动等异常现象,要立即停止施工,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确保施工安全。3)浇筑时严禁在模板上堆料要均匀布料

2.4模板拆除

承重支撑架拆除前,检查混凝土强度是否符合GB 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要求,确认符合要求后签署拆模令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拆除。

1)拆除作业必须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作业,分段拆除的高度不应大于2层。设有附墙连接的模板支撑系统,附墙连接必须随支撑架体逐层拆除,严禁先将附墙连接全部或数层拆除后再拆支撑架体。2)拆除顺序应是后搭设的部件先拆,先搭设的部件后拆,严禁采用推倒或拉倒的拆除做法,拆除脚手架应严格遵守拆架顺序:由上而下,后绑者先拆,先绑者后拆,先拆剪刀撑(随每层脚手架拆除)—大横杆—小横杆—立杆—斜撑杆。3)严禁高空抛掷。4)模板支撑系统拆除时必须有专人指挥,做到上下呼应,动作协调。地面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范围。

3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监理事后控制要点

事后控制就是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质量和安全进行评价。做好事后控制,有利于总结相关经验,确定下一阶段监理控制的重点,以及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及时处理和责任认定。

1)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料、监理人员应及时收集、整理、归档。2)发现安全隐患应责令整改,对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拒不停止施工的,应当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

4结语

监理人员必须严格进行上述三个阶段的控制,采取巡视、旁站、见证、平行检验等手段实施过程控制。编制切实可行的监理实施细则,严格对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实质性审查,提出有针对性的审核意见,认真履行签字手续,加强对支撑体系搭设过程监控,严格按照规范和经审批的专项施工方案要求组织验收,对监理过程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地督促整改、制止和报告。这样才能保证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质量,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主要从监理的角度,针对近年来造成群死群伤的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倒塌事故为对象,具体分析了其事前、事中、事后监理工作的内容和标准,并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倒塌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监理要点,以促使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监理工作的规范化。

关键词: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监理要点,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JGJ 130-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

[2]GB 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朱文秋.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设计施工技术探讨[J].学术观察,2009,15(4):57-58.

盖梁施工的支撑体系探讨 篇7

1 支架法

采用支架法施工, 这是目前还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盖梁施工的所有临时设施重量及盖梁重量均由支架承受, 直接传到地面。这主要有两种型式, 一种是满堂式落地支架, 支架可用万能杆件也可采用钢管或碗扣式脚手架搭设;另一种是架空支架, 主要为钢管支墩—贝雷架纵梁支架、贝雷架墩—贝雷架纵梁支架, 这种型式主要从节省墩下空间的方面考虑, 用于受交通维护和障碍物影响的地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第一, 支架的形式及高低可根据墩周围的地形和墩柱的高度等随机变化, 方法灵活;第二, 不用在墩柱上设置预埋件, 不会对墩柱外观造成影响。由此可知, 支架法施工虽然方便灵活, 但该法有其自身固有的缺点, 在施工时尤需注意支架的稳定性、非弹性变形及地基沉降等方面的问题。

2 钢棒支撑法

钢棒支撑法是在墩柱中预留孔, 然后插入钢棒, 并在两端各伸出一定距离作为工字梁的支承牛腿, 以牛腿为支撑点, 以牛腿上安装工字钢托梁, 其上摆放方木形成底模平台。这种体系的优点是, 支架、模板及整个盖梁的重量通过钢棒传至墩柱, 由墩柱承受, 传力途径简单明确, 不存在支架下沉的问题。但这种体系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需事先准确测好预留孔的标高位置, 盖梁施工完成后再把预留孔用细石混凝土封堵, 施工较繁琐;且在墩柱内埋设留预孔, 影响墩柱的外观质量, 其处理不但费工费时而且还很难领人满意, 与现代桥梁一流的外观质量不相适应;再次, 这种体系一般不易取得监理、设计部门及业主的认同。因此, 这种体系现已较少采用。

3 预埋钢板法

在墩柱中预埋钢板, 拆模后在预埋钢板上焊接钢支撑, 由它来承受支架、模板及整个盖梁的重量。

这种体系的优点与前一种体系一样, 支架、模板及整个盖梁的重量通过钢支撑及预埋钢板传至墩柱, 由墩柱承受, 传力途径简单明确, 不存在支架下沉的问题而且也不用破坏钢模。这种体系的缺点是, 第一, 预埋钢板要消耗大量钢材, 很不经济第二, 钢支撑的焊接工作是相当大, 对焊接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 而且盖梁施工完后要对墩柱外观进行处理, 不但费工费时而且还较难保证质量。故这种体系只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

4 抱箍法

4.1 抱箍的结构形式

4.1.1 箍身的结构形式

为适应各种不圆度的墩身, 抱箍的箍身宜采用不设环向加劲的柔性箍身, 即用不设加劲板的钢板作箍身。这样, 在施加预拉力时, 由于箍身是柔性的, 容易与墩柱密贴。在施工当中, 为保证密贴的效果更加明显, 一般在抱箍与柱子之间设一层橡胶或土工布等作衬垫。

4.1.2 连接板上螺栓的排列

只要采用厚度足够的连接板并为其设置必要的加劲板, 一般均将连接板上的螺栓在竖向上布置成两排。这样做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实践也证明是成功的。

4.2 抱箍法施工的注意事项

(1) 箍身应有适当强度和刚度, 以传递拉力、摩擦力并支承上部结构重量, 可采用厚度为10mm~20mm的钢板。

(2) 由于抱箍连接板是直接承受螺栓拉力的构件, 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根据理论计算及实践经验, 以采用厚度为24mm~30mm的钢板为宜。

(3) 钢抱箍安装完成后, 进行贝雷架或工字钢梁安装时, 贝雷架或工字钢梁应尽量紧贴墩柱, 并与钢抱箍固定, 梁间可再用螺栓进行连接, 防止倾侧。

(4) 浇筑盖梁混凝土时, 由于抱箍受力后产生变形, 螺栓的拉力值会发生变化。因此, 在浇筑盖梁的全过程中应反复对螺栓进行复拧, 即每浇筑一层混凝土均应对螺栓复拧一次。

5 工程应用

某跨线桥, 全长635.04m, 共24跨, 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空心板梁, 跨径组合为20×28+4×17.5m, 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 2个座板式桥台, 钻孔桩基础, 墩柱直径为φ1.10m和1.40m两种, 墩柱高在8m~11.5m不等, 双柱间距标准为7.2m, 最大柱距为7.662m, 盖梁长12.4m, 宽1.7m, 高1.6m, 混凝土量32.8m3, 盖梁砼强度为C30。

由于本桥桥址经过农田、鱼塘、水沟, 而且大部分墩柱比较高, 受征地范围和地形的影响, 多数盖梁难采用常规的落地支架方法进行施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进行了施工方案的优化, 在鱼塘、水沟及跨越铁路段等盖梁, 采用抱箍法。施工时, 考虑模板、支架及临时荷载, 施工时每套抱箍的总负荷G约为100t于是n=Num (0.03×G+1) =Num (0.03×100+1) =Num (4) =4。实用中每排螺栓个数为4, 抱箍总高度500mm。每套支撑设备包括两根工字钢和两个抱箍, 其中工字钢重2.4t, 两个抱箍重0.8t, 一套支撑设备共重3.2t;纵向分配梁与支架法相同:4个工人1d即可安装1个支架。如采用满堂支架, 平均每个支架高9.3m, 长15m, 支架宽5m, 经计算得知, 如用万能杆件, 每套支架需杆件约13t, 横向分配梁需方木约2.1m3, 纵向分配梁需方木为2.3m3;支架基底硬化砼共需约42m3, 此外, 每拼装一个支架至少4d, 且支架法需要进行预压, 至于消耗的人工就更不用说了。可见使用抱箍法节省了大量投资, 缩短了施工周期。两种施工方法材料及工期对比见表1。

6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 抱箍法具有施工简单, 适应性强, 节省投资, 施工周期短等优点。由于其他支撑体系的优点抱箍法都有, 而其它支撑体系的缺点抱箍法几乎都没有。因此, 抱箍法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盖梁施工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徐伟, 吕凤梧.施工结构计算方法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探讨 篇8

1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作用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必须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轻资源、生态环境压力, 无 (或少) 环境污染, 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技术支撑体系, 这些技术都可以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1]。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作用:

1.1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要求是农业生产力发展, 要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在农村建设现代农业, 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和生产率水平低下等, 严重阻碍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技术是一种不同于土地、资本的特殊要素, 它可以不断地被改进、创新, 通过应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农业技术, 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力[2,3]。农业技术进步可以突破农村资源短缺的瓶颈, 实现农业技术与短缺资源的有效替代。同时农业技术进步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 保障粮食生产和安全[4,5]。

1.2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 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强调要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科技创新, 建国50多年来, 全国共育成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大宗农作物新品种5 000多个, 开发了盐渍土改良、节水灌溉、多熟制种植、地膜覆盖、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栽培管理技术, 使全国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1 029kg/hm2, 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的4 650kg/hm2, 粮食生产基本满足了需求。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践表明:科技进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土地生产率, 节约农产品成本,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形成特色、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增强农业竞争力[6]。

2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建设内容

2.1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应重点整合各级各类科技资源,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逐步建立起既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 又有较强竞争力的三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2.2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内容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促进原始创新技术水平的提高;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工程,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实施新型农业科技培训工程, 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2.2.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 依托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 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为核心, 带动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及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农业科技型企业, 用科技项目凝聚智力资源、引导科技创新, 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形成农业生产中急需的研究成果。如动植物良种选育;新型环保、高效农业投入品研制开发;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运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2) 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关键农业技术研发、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及关键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安排项目, 逐步培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增强农业企业拉动农户增收致富的能力。

2.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

(1) 重组农技推广队伍, 优化知识结构, 逐步构建起以国有农技推广机构和科技型农业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对现有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新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和二次创新;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结合, 引导科技型农业企业逐步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增强其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新技术的吸纳和应用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以科技攻关项目为纽带, 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解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中的技术关键点和难点,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如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标准化;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的研究;设施农业中连作障碍治理技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旱作和节水农业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综合技术, 实现农业高效用水;发展休闲农业, 推进国民休闲计划, 应科学规划与设计, 采用新颖、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的良种及生产技术, 结合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民俗和新颖雅致的采摘包装技术, 提升休闲农业的景观水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 (3) 建立示范工程, 主要有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推广。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以科技成果示范为目标, 选择先进性、实用性强, 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围绕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培养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 组织各级各类科技单位和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 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 (4) 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围绕提高农业推广机构的推广手段和能力, 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和科技型农业企业结合技术示范推广建立自身的科技示范基地, 如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等方面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2.2.3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1) 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 以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 以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为核心, 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的目标,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农民技术教育,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进行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 逐步形成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2)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业教育资源, 形成市 (县) 、乡 (镇) 、村三级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师资库和教材库。坚持实用、实效、持久的原则, 逐步建立起集专家、学者、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有一技之长者、农村经济带头人等为主体的师资库;根据培训需求, 组织编写符合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适用教材, 逐步建立适合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的教材库, 并定期更新内容, 为农民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供全方位服务。 (3) 农业劳动者实用技术培训, 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和科技入户工程。规范绿色证书培训, 把绿色证书培训作为农民科技培训制度长期坚持下去。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 将农民培植成能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新型农场经营者和农民企业家。

3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农业科研推行以项目和课题为主的研究组织形式,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在农业科技管理的运行机制上, 应建立项目招标制;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 将项目研究的结果与研究者的学术信誉, 以及今后的投标资格挂钩;成立独立法人的中介科技成果评估机构, 改革成果评价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只负责制定相关的管理法规和政策, 对鉴定、评奖过程以及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处理鉴定、评奖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3.2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完善管理制度, 吸引各方面优秀人才加入到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中来。应充分重视青年科技人才, 制定有关政策, 大胆启用, 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

3.3 完善农业信息网建设

通过政府、企业、民间等多种投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 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深化农业信息网的服务功能, 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采用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农业科技信息。

参考文献

[1]杨良山, 吴国庆, 林代欣.建立浙江省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 2001 (9) :80-82.

[2]金焱鑫, 韦金河, 张娅香, 等.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研究[J].华东工学院学报, 1992 (6) :79-83.

[3]喻永红, 张巨勇.促进可持续农业技术扩散的措施探讨[J].农业经济, 2006 (1) :16-18.

[4]曲文祥, 丁素荣, 刘汉宇.设施农业在赤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6) :26, 110.

[5]魏炳传.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J].科技管理研究, 2002 (5) :77-80.

融资支撑体系 篇9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支撑体系;构成要素;提升措施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贮存和传播机构,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高层次的工作,但是,在目前仍然有很多的图书馆仍然以提供信息媒体为主要的服务方式,这样一来,就使图书馆在信息化的时代下面临很大的挑战。据调查研究发现,有些图书馆的资源比较丰富并且具备较好的计算机设备,但是,缺乏一定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使得图书馆的资源不能够实现其共享以及得到很好的利用;还有一些图书馆知识简单的改造了计算机的硬件设备,通过现代技术改变工作流程,但是,却使图书馆形成了信息孤岛·····因此,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化支撑体系的建设是当务之急,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支撑能力,有利于在图书馆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图书馆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构成要素

图书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它主要涉及到图书馆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技术设备,还包括图书馆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决策过程等全方面的现代化。对于图书馆信息化支撑体系主要的要素包括:信息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情报研究以及决策支持等等具有良好环境适应性的信息系统,这些体系之间的要素是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

二、提高图书馆信息技术支撑能力的措施

1.完善图书馆网站的功能。对于完善图书馆网站的功能主要是从图书馆网站的建设、建立虚拟的信息环境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这三方面来进行的:

(1)完善图书馆网站建设:伴随着信息通道的越来越拥挤,在使用图书馆网络的高峰期時,大量的图片以及图像等的传输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网络运行的速度,从而直接影响了用户检索信息的速度。因此,图书馆的网络应该增加其网络宽带,保证图书馆网络的正常高速运行。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应该及时的更新和补充资料信息,确保较高的信息更新率。在图书馆网站可以发布改革措施、业务活动以及重大的创新成果,使图书馆既能够有规的运行,同时又能够使用户更好的了解图书馆。

(2)建立虚拟的信息环境: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创造多样性的虚拟信息环境,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在现代的通讯网上采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形式,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这样以来,就方便了用户像使用自己本地的图书馆资源以来,使用其他地方的图书馆资源。

(3)提高网络信息平台的顺畅:图书馆对于外界来说是获取信息的窗口,对于内部来说,是办公场所。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数据以及个性化的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信息平台,可以将图书馆的网络设置内网和外网,内网只对内部的工作人员开放,外网只对用户开放,这样一来,能够很好的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换。

2.建设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图书馆的信息建设中应该重视检索设施以及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在信息技术的装备上达到一定的水平,避免盲目的建设,改变重业务轻管理的观念。

(2)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对于图书馆同行业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有效的实施信息技术项目。特别是信息技术产品的利用,据调查研究发现,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占图书馆硬件产品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通过同行业之间有效交流,能够借鉴其他图书馆的管理经验。

三、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支撑能力的措施

1.建立网络导航系统,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据研究发现,各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然而信息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图书馆的信息建设上应该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设置,将专业知识设置合理的类目体系,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筛选、评价以及管理,在图书馆的页面上设置导航系统,向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情报调研以及定位服务,并且注重对用户服务的追踪调查,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从而为进一步的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对于我国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有一个全局的规划,图书馆之间实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模式,每个地区的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自觉的承担其建设各自特色的数字化建设以及专业信息的采集工作,同时与有关情报部门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能够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用处,最终建立一个信息结构合理以及资源类型齐全的数字化信息系统。

四、结语

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有计划以及有步骤的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当前,我国的图书馆信息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对于西方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不可完全照搬,应该取其精华,也不应该墨守成规,要面向未来,所有应该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图书馆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安 东.图书馆硬件支撑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与解决途径[J].图书馆论坛,2006(4).

[2]刘晓清.网络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信息化[J].图书馆建设,2002(5).

[3]纪晓历.学校图书馆如何加强对科研的信息支撑[J].情报探索,2005 (9).

快拆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方法 篇10

该工程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框架十层。在施工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快拆模板支撑体系, 下面介绍标准层的支撑方案:

标准层高3.2m, 柱网轴线间距7200*8000, 混凝土设计强度C30, 主梁尺寸250*800, 下部受力钢筋4φ25, 上部受压区钢筋4φ20, 箍筋φ10@100, 两端加密;次梁尺寸200*600, 下部受力钢筋4φ20, 上部受压区受力钢筋4φ20, 箍筋φ8@150, 两端加密;现浇楼板厚度100, 横向钢筋φ10@100, 纵向钢筋φ8@150。梁模板采用组合刚模板, 用拉接片承受侧线荷载;板底模采用18厚九夹板。支撑采用φ48*3.5焊接钢管及定型钢支托。混凝土浇筑时留置三组试块, 一组标养, 两组同条件养护。

1楼面现浇板

施工时考虑两层荷载, 以7200*8000区域梁板支撑为例 (考虑到板底夹板尺寸1220*2440, 固定支撑位置尽量设在夹板接缝处, 图中○为固定支撑, ◎为可升降定型钢支托) :

第一层施工时支撑强度及刚度验算:

板:上图中阴影部分支撑受力最大, 荷载设计值计算如下:

模板及支架自重:0.5*1.22*1.12*1.2=0.9kn

混凝土自重:24*0.1*1.22*1.12*1.2=4.3kn

钢筋自重:1.1*0.1*1.22*1.12*1.2=0.18kn

∑恒载设计值=5.38kn

活载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 设计值:1.0*1.22*1.12*1.4=1.9kn

荷载组合:N=5.38kn+1.9kn=7.28kn

支撑水平双向拉接步矩不大于1.5m布置

λ=h0/i=1500/15.7=95

查表覫=0.625

立杆实际应力:σmax=Nmax/ (覫.A) =23.82N/MM2<f=205 N/MM2

在实际施工中, 考虑扣件连接与理论刚性节点的区别, 可增加扣件紧固系数u=0.5Á

立杆实际应力:σmax=Nmax/ (u.覫.A) =47.64N/MM2<f=205 N/MM2

满足要求。

2框架梁

以ab段梁 (250*800) 为例:

荷载设计值计算:

模板及支架自重:

0.75* (0.25*0.70+0.1*1.9) *1.2=0.33kn/m

混凝土自重:

24* (0.25*0.7+0.1*1.9) *1.2=10.5kn/m

钢筋自重:

1.5*0.25*0.8*1*1.2+1.1*1.65*1*1.2=0.58kn/m

∑恒载设计值=11.41kn

活载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 :

1.0* (0.34+0.61) *2*1.4=2.66kn/m

ab梁荷载组合:11.41+2.66=14.1kn/m

同样200*600次梁:

模板及支架自重:

0.75* (0.2*0.50+0.1*1.62) *1.2=0.24kn/mÁ

混凝土自重:

24* (0.2*0.5+0.1*1.62) *1.2=7.55kn/m

钢筋自重:

1.5*0.2*0.6*1*1.2+1.1*1.42*0.1*1*1.2=0.4kn/m

∑恒载设计值=8.2kn

活载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 :1.0* (0.3+0.51) *2*1.4=2.3kn/m

200*600梁荷载组合:8.2+2.3=10.5kn/m

力柱A受力:Na=14.1* (0.38+0.1) /2+10.5* (0.215+0.305) /2=6.1kn/m

立柱B受力:Nb=14.1* ( (0.38+0.305) /2=4.83kn/m

力柱C受力:Nc=14.1* (0.305+0.255) /2=3.95kn/m

立柱D受力:Nd=14.1* (0.255+0.3) /2+10.5* (0.215+0.305) /2=6.6kn/m

立柱E受力:Ne=14.1*0.61=8.6kn/m

立柱F受力:Nf=14.1*0.51=7.2kn/m

立柱G受力:Ng=10.5*0.61=6.4kn/m

力柱水平拉接步矩不大于1.5m, 按1.5m计算λ=h0/i=1500/159=95

查表覫=0.625

立杆实际应力:σmax=Nmax/ (覫.A) =28.14N/MM2<f=205 N/MM2

在实际施工中, 考虑扣件连接与理论刚性节点的区别, 可增加扣件紧固系数u=0.5

立杆实际最大应力:σmax=Nmax/ (u.覫.A) =56.28N/MM2<f=205 N/MM2

图示支撑布置符合要求。

该标准层施工期间日平均温度20℃, 混凝土C30泵送, 水泥为32.5普通硅酸盐水泥, 标养时混凝土试块强度增长曲线如下:

根据上图, 标养6天后试块强度即达到设计强度的50%。该楼层施工7天后, 将同条件养护试块送总公司测定, 三组试块平均强度16.2n/mm2, 达到设计强度的54%。此时拆除定型钢支托。下面验算此时混凝土结构及固定支撑承载力:

NA=N a+1/4Ng=7.6+0.25*6.4=7.7kn/m

NB=Nb+1/4Nf=12.03kn/m

NC=Nc+1/4 (Ne+Nf) =7.9kn/m

ND=Nd+1/4 (Nf+Ng) =10kn/m

立杆实际最大应力:

σ=Nmax/ (u.覫.A) =12030/ (0.5*0.625*489)

=78.73N/MM2<f=205 N/MM2

承载力满足要求。

梁钢筋受力验算 (以BC支撑段梁为例) :

按简支梁计算, 考虑上层施工荷载时受集中荷载Ne作用, 混凝土实际强度16.2kn/mm2, 查表fcm=9.1kn/mm2.该段梁受力简图如下:

自重q=0.25*0.8*1.2*25=6kn/m

弯矩Mmax=0.25*Ne*L+0.125ql2=3.74kn.m受拉钢筋弯矩承载力计算:

ξ=As/ (bho) *fy/fcm=1904*310/ (250*765*9.1) =0.34

查表:as=0.282

[M]=asbho2fcm=0.282*250*7652*9.1=375kn.m>M

满足要求。

该段梁最大剪力V=2NB+0.5Ne+0.5*6*1.22=32.02KN

无箍筋时[V]=0.07fcmbh0=121kn>V

符合要求。

上一篇:集电线路保护下一篇:细胞间黏附分子